C89-02九結

大正27 P237 《大毘婆娑論》卷46

問何故名結?結是何義?答繫縛義是結義。合苦義是結義。雜毒義是結義。此中繫縛義是結義者,謂結即是繫。云何知然?如契經說:尊者執大藏,往尊者舍利子所。問言大德:為眼結色色結眼耶?乃至意法為問亦爾。舍利子言:眼不結色,色不結眼。此中欲貪說名能結,乃至意法亦復如是,如黑白牛同一靷繫。若有問言:為黑繫白,白繫黑耶?應正答言:黑不繫白,白不繫黑。此中有靷說名能繫,由此故知結即是繫。

  《大毘婆娑論》以問答的方式問為什麼名結?結是什麼意思?有三個答案:繫縛義,將你綁起來這是結;或者和合苦也是結;或者裡面有混雜毒是結義。第一個道理說繫縛就是結,結是像繩子一樣將我們綁住了。怎麼知道是如此呢?舉契經說明道理。如尊者執大藏去拜訪舍利佛,問舍利弗說:眼睛喜歡貪看美好的色相,是眼去將色相綁起來,還是色相將眼睛綁住了呢?意法也是一樣。舍利弗說:不是眼去綁色,也不是色去綁眼,能結、能綁的是欲貪;為什麼眼根會一直想去看色塵,一直取美好的色,因為心裡有欲貪,所以欲貪是能結。真正的問題是煩惱,煩惱使有情的眼根與美色結合在一起,意法也是一樣。這是舉出第一個譬喻。

第二個譬喻,有二隻牛,一隻黑牛、一隻白牛,只用一條繩子將黑牛與白牛綁在一起。如果有人問是黑牛將白牛綁住?還是白牛將黑牛綁住?應正確的回答說:黑牛不能綁住白牛,白牛也不能綁住黑牛,因為能將二隻牛綁住的是繩子,使令黑白牛和在一起。這就是煩惱、就是欲貪,所以知道結就是繫縛。

 

合苦義是結義者,謂欲界結令欲界有情與欲界苦合非樂。色界結令色界有情與色界苦合非樂。無色界結令無色界有情與無色界苦合非樂。雜毒義是結義者,謂勝妙生及有漏定,如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等。以雜煩惱故聖者厭離如雜毒食,雖復美妙,智者遠之。如世尊說:三結永斷證預流果,得不墮法定趣菩提,極七反有,七生天上,七生人中,流轉往來,作苦邊際。

  第二說與苦合在一起名結,比如欲界有情的煩惱是欲界的結,欲界的煩惱使令欲界的有情與欲界的苦惱合在一起。色界也是一樣,色界有色界的苦,雖然得到禪定,不過還在三界輪迴中,煩惱種子沒有斷,還是要繼續轉迴。無色界也是一樣,無色界的煩惱使令無色界有情有無色界的苦合非樂。所以苦是結義。

  第三說到譬如美食裡面有雜毒,看起來很美妙的食物夾雜有毒;煩惱也會現出虛偽的相貌,顯現的境界很好,可是裡面隱含很大的煩惱。勝妙生及有漏定是聖人不喜歡的,因為勝妙生是指人或是天的富貴果報,這是屬於勝妙的生,人天富貴的果報看起來很美好,可是裡面有毒,隱藏很大的煩惱、過患,所以是聖人很厭離的境界;有漏定如四無量,四無量通於有漏及無漏,如果是有漏定,聖人是厭離的;本來八解脫與十遍處是修解脫、神通的,是聖人來修的,也通於一分凡夫,如果是有漏定,雖然看起來有神通是一件美妙的事,只是神通沒有智慧,不是無漏相應的,也是聖人遠離的,好像美妙的食物裡面是有毒,雖然很好吃,但是吃了肯定有後患的。

如世尊說:證得無漏的預流果,永遠斷除了薩迦耶見、戒禁取、與疑這三種煩惱結。證得初果以後一定不會再墮落凡夫,一定會趣向聲聞菩提,七生天上、七生人中,流轉往來,作苦的邊際,可以證得阿羅漢果,法爾如是。

初果所斷除的三種煩惱,第一種是薩迦耶見,有薩迦耶見的人會說,我將來會解脫這一些苦惱,這是我所解脫的煩惱。第二種是邊執見,這也是不離我見,我得到解脫以後,我將來會常住不變,或將來會沒有我,將此生命體結束就解脫了,所以有常見或斷見。第三種是邪見,認為佛法中沒有什麼可以解脫;因為自己看錯,將四禪當作阿羅漢果,將初禪當初果,等到臨命終的時候,中陰身現起,並沒有解脫,於是認為佛法中一定沒有解脫。這三種的執著,錯誤的出離,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果與苦相應。

 

取結

1、云何取結?謂二取即見取戒禁取,總名取結。

  《大毘婆娑論》說,見取、戒禁取這二種取,總名取結。

2、取結者,謂見取戒禁取。取結所繫故,於邪出離方便妄計執著,棄捨八聖支道,妄執薩迦耶見等,及彼為先若戒若禁為清淨道,以妄執著邪出離方便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這裡只有說見取、戒禁取。由於被取的煩惱所繫縛,對於邪出離方便,於修行的方法有錯誤的執著,因此棄捨八聖支道。八正道能使令行者得到涅槃,但是有邪執的外道棄捨八正道,執著我見、或邊執見、或邪見等,虛妄的取著這些見,認為是最殊勝的。外道認為要苦行,譬如執著一定要金雞獨立,或者持牛戒、持狗戒,或持默然戒都不說話,這都是外道的戒禁,認為這樣是清淨的方法,其實是錯誤的,廣行不善而不能行善,由此而能招感來世的苦。佛說要收攝六根,並不是要眼不能見乃至意不知法,不要妄言、綺語、惡口、二舌,不是要有情不說話。外道對於怎麼樣清淨的方法有錯誤的執著。

 

疑結

云何疑結?謂於諦猶豫。問:何故說此於諦猶豫?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如有人遠見竪物便生猶豫杌耶人耶?設彼是人為男為女。或見二道便生猶豫,是所往路為復非耶?見二衣鉢亦生猶豫是我所有他所有耶?或疑此等是實疑結,欲令彼疑得決定故。今顯此疑但是欲界無覆無記邪智為體非真疑結。真疑結者,謂於苦等四諦猶豫。

第七種是疑結,懷疑,《大毘婆沙論》說:於四聖諦有猶豫,不大明白,一知半解,好像知道,可是又不能決定。為什麼說疑結是對四聖諦有猶豫?因為要使令對四聖諦懷疑的人得到決定,所以說於諦猶豫。什麼是疑呢?疑的行相,如有一人遠遠見到一個豎立起來的東西,心裡會猶豫,會想那是樹枝嗎?或是人?看不清楚就懷疑。如果是人,到底是男人?還是女人?遠遠看不清楚心裡有懷疑。

第二個譬喻,如某人要到中正路去,看到前面有一叉路通向左方及右方,猶豫前面右邊這一條路是中正路?或左邊這一條路是中正路?有二個道路,會猶豫不決。第三個譬喻,如見到二個衣鉢也會生起猶豫不決,這一套是我的還是他的?第四個相貌是懷疑,懷疑這是真實的嗎?疑結,說這些例子是希望眾生知道猶豫不決是不好的,能夠得到決定。

這裡開示這些疑慮是欲界無覆無記所攝的,是以錯誤的智慧為體,它不是真的疑結。從上面舉出的四個例子,這些都是無覆無記的,因為不是善業也不是惡業,不會障礙修道。真的疑解是對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道理有所懷疑,是真的疑結。

 

疑結者,謂於諦猶豫,疑結所繫故。於佛法僧寶妄生疑惑,以疑惑故於三寶所不修正行。以於三寶所不修正行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前面說到疑結,對四聖諦有猶豫,有疑結繫縛之故。對佛法僧寶虛妄執著生起疑惑,懷疑猶豫是真的有三寶嗎?或是沒有?念佛,懷疑真的有佛嗎?有佛的功德、及願力嗎?修止觀,懷疑我現在這樣修能不能成就?對佛法僧寶有疑惑而不能修正行,不能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這樣廣行不善、不行諸善,還是在三界裡生死輪迴與苦相應。

 

嫉結

1.  云何嫉結。謂心妬忌。

第八是嫉結,嫉妒。心裡嫉妒,不耐他榮。

2. 嫉結者。謂耽著利養不耐他榮發起心妬。嫉結所繫故愛重利養不尊敬法。重利養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為什麼會嫉妒?耽溺愛著這些名聞利養,看到他人比自己好,心裡受不了,會生起嫉妒心;因為有嫉妒心,所以愛重利養,不會以法為重,是以利養為重。這是說到這人利養心重,所以嫉妒不能敬法。

 

慳結

云何慳結?謂心悋護。問:何故說此二相別耶?答:欲令疑者得決定故,謂世間人於嫉,謂慳於慳謂嫉,於嫉謂慳者。如有見他所得好事,心生妬忌便謂為慳。然實妬忌是嫉非慳,於慳謂嫉者,如有見他悋護妻等便謂為嫉。然實悋護是慳非嫉,為令彼疑得決定故說嫉與慳二相差別。問:何故於十纏中,唯立慳嫉為結?答:唯此二纏有結相故,餘無結相故不立結。

第九慳結。什麼是慳?是心裡悋惜保護自己的財物或是有情。問:為什麼嫉妒和慳有差別呢?答:為令懷疑的人能夠得到決定。世間人很容易將嫉妒當成慳貪,將慳貪當成嫉妒。世間人有錯覺,會將嫉妒心錯認為是慳貪,譬如有人中獎了,可以住豪宅買好車,心裡就產生妒忌,一般人會認為他很慳貪,其實這是妒嫉、不是慳貪。世間人還有一種錯誤,將慳貪當成嫉妒;譬如有人特別的悋惜保護妻子,不准妻子與他人談話,通常大家會說他是嫉妒妻子對他人比較好,其實這種行為是屬於慳,不能捨妻子財物。《大毗婆娑論》中觀察到眾生有這種煩惱,為了使令眾生對於嫉還是慳這二種煩惱的疑惑得到決定見,所以特別說明嫉與慳二種法相的差別。又問:為什麼十纏,十種煩惱當中,只有嫉與慳安立成結,因為只有這二種煩惱現行有結相,其餘的沒有,所以不立結。(十纏是昏沉、掉舉、睡眠、惡作、無慚、無愧、嫉、慳、瞋忿、覆。十纏還有另外的解釋。)

 

慳結者。耽著利養於資生具其心悋惜。慳結所繫故。愛重畜積不尊遠離。重畜積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

  慳貪有一相貌,是喜歡畜積。有人非常悋嗇自己的資生具。佛雖然開示要遠離畜積,要衣食住三常不足,可是有人還是畜積了很多衣食住的資生具。如果心情是想要畜積,是屬於慳結。重畜積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