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81-03 十智與所知法五種相貌區分與諸智分別 |
|||||||
1. 由事 |
一切有為法、無為法,名所知事。 |
||||||
2. 由品業差別 |
五品所知差別 |
2.1 假立所知 |
五品所知 作業 |
世俗智 |
能知假立所知,知假立故,如實了知世俗道理善不善法、有罪無罪廣說乃至緣生法等,一分應遠離一分應修習;又能了知世俗言說,遊行世間,隨因隨緣而起眾行。 |
||
2.2 勝義所知 |
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
能知勝義所知,知勝義故,能證見、修所斷法斷。 |
|||||
2.3 所作究竟 所知 |
盡智、無生智 |
能知所作究竟所知,知所作究竟故,心得決定 無有疑惑,於自斷中離增上慢。 |
|||||
2.4 他心淨不 淨行所知 |
他心智 |
能知他心淨不淨行所知,由知此故, 如實知他所有意樂界及隨眠。 |
|||||
2.5 一切種別 所知 |
十力智 |
能知一切種別所知,由知此故能正於他起一切種教誡、教授;能斷一切有情疑惑;能善安置一切有情,於善趣果及解脫中;有大勢力,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及安樂事。 |
|||||
3. 由智 依處差別 |
3.1自利行 |
世俗智、勝義智(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無生智。 |
|||||
3.2利他行 |
他心智、十力智。 |
||||||
4. 由智 差別 |
4.1世俗智 |
通善、不善、無記、有漏、無漏 (無學、佛),唯是世間。 |
|||||
4.2法類智等 |
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皆出世間無漏。 |
||||||
4.3 盡智、 無生智 |
唯於漏盡中生。 |
||||||
無分別:無漏出世智。 |
|||||||
有分別:無漏,世出世間世俗智攝。 |
|||||||
4.4 他心智 |
唯是世間。 |
||||||
在異生及有學相續中者,是有漏。 |
|||||||
無學相續中者,是無漏,諸漏隨眠斷故、又此諸智(世俗智) 是他心智現所行境,非染法故、 不與煩惱相應故。 |
|||||||
4.5 十力智 |
無漏世間智,此一切種智,皆帶戲論而現行故 |
||||||
5. 由攝餘 智差別 |
5.1 神通智 |
五神通,皆世俗智攝 |
諸異生及諸有學相續中,皆是有漏。 |
||||
在無學相續中,皆是無漏。 |
|||||||
第六神通:盡無生智攝 |
無分別:唯出世間。 |
||||||
有分別:世出世間世俗智攝。 |
|||||||
5.2解脫門智 |
空解脫門 |
八智所攝。謂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及出世間盡、無生智。 |
|||||
無願解脫門 |
六智所攝。謂法智、類智、苦智、集智、盡智、無生智。 |
||||||
無相解脫門 |
五智所攝。謂法智、類智、滅智、盡智、無生智。 |
||||||
5.3無礙解等智 |
無礙解智、無諍智、願智、十力、無畏、念住、一切種、不共佛法等智,皆世俗智攝,皆是無漏。 |
||||||
在阿羅漢及如來相續中,如其所應盡當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