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2-02五事二頌別-初頌釋文對照表

初頌總舉、別分別、有、實、世俗事、若生、若異等、相行、等、色等

初頌別

分別

真如

正智

.總舉

(五事)

.別分別

所有言談安足處事。

於相所有增語。

三界行中所有心心所。

法無我所顯,非一切所有言談安足處事。

1.出世間正智。

2.世間出世間正智。

.辨有無

1.自性差別假立相無。

2.分別所行境:有。

3.語言安立足處,以言說義:有。自性差別假立不成就義,以離言說義:有。

同左

同左

 

初頌別

分別

真如

正智

.實假

實有行中實有

假有行中假有

有相諸行中:

色、心心所→實有

不相應行  →假有

假有

一、八識心王都是實有。

二、心所二種俱有:

()善心所:

實:信、無貪、無瞋、無癡、慚、愧、

輕安、精進。

假:不放逸、捨、不害。

()不善心所:

1.根本煩惱:

實:貪、瞋、無明、慢、疑。

假:惡見。

2.隨煩惱心所:

實:無慚、無愧、不信、懈怠。

假:貪分:慳、憍、掉舉。

瞋分:忿、恨、惱、嫉、害。

癡分:覆、誑、諂、惛沉、睡眠、惡作。

三、無記:無記自性謂異熟生蘊,若中庸加行所攝威儀路及工巧處,若為嬉戲加行所攝變化。 全為世俗有的假法。

實有

與心王俱有

之智:實有

智眷屬:假有

 

初頌別

分別

真如

正智

.世俗勝義

世俗有

1.雜染起故

2.施設器故

世俗有

1.雜染起故

2.施設器故

3.言說所依故

世俗有

1.雜染起故

2.施設器故

3.言說隨眠

4.言說隨覺

勝義有

清淨所緣境性

1.出世間正智:勝義有

2.世出世間正智:(1)勝義有

(2)世俗有

.誰所生

1.相所生

2.先分別所生

補特伽羅欲所生

1.分別所生

2.相所生

無生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辨異不異

1.與名異不異俱不可說

2.與分別異不異俱不可說

3.與真如異不異俱不可說

4.與正智異不異俱不可說

1.名與分別異

  :假、相分

分別:實、見分

2.與正智異

名:假、有漏

正智:實、無漏

分別與正智異

分別:世間

正智出世間

 

 

.

分別所行相

言說所依相

相為所行相

正智所行相

真如為所行相

.行相

1.無量相

2.六相

3.五相

4.二相(本性相、影像相)

1.無量行相

2.十二種行相

1.無量行相

2.七種行相

(有相、無相、任運、尋求、伺察、染污、不染污)

其相不可說行相

1.其相不可說行相

(根本智)

2.取安立諦行相(後得智)

.差別

1.

2.影像

3.顯現

4.

5.戲論

6.薩迦耶

7.有為

8.思所造

9.緣生

1.

2.

3.施設

4.假言說

5.世俗

6.假立

7.言論

1.分別

2.思惟

3.徧計

4.邪道

5.邪行

6.越流

7.不正取

1.真如

2.實性

3.諦性

4.無顛倒性

5.不顛倒性

6.無戲論界

7.無相界

8.法界

9.實際

1.正智

2.正慧

3.正覺

4.正道

5.正行

6.正流

7.正取

初頌別

分別

真如

正智

十一.依五法辨

色、心不相應行、心、心所有、無為。

心不相應行

心、心所有

無為

心、心所有

十二.七善巧辨

 

 

 

 

 

1.蘊非蘊攝

蘊攝:相相、名相、分別相、正智相,不攝真如相

蘊攝(心不相應行,屬行蘊攝)

蘊攝

非蘊攝

蘊攝

2.界非界攝

一切皆界攝

法界攝

意處界攝、六識界攝

法界攝

意處界攝、六識界攝

3.十二處

非十二處攝

一切皆處攝

法處攝

意處攝

法處攝

意處攝

4.緣起、非緣起攝

緣起攝:相相、名相、

分別相、正智相

非緣起攝:無為(真如相)

緣起流轉攝

緣起流轉攝

非緣起攝

緣起清淨攝

5.處非處攝

處非處攝、非處非非處攝

處非處攝

處非處攝

非處非非處攝

處攝

6.根非根攝

根非根攝

非根攝

根非根攝

非根攝

三無漏根、非根攝

7.諦非諦攝

安立諦:相相、名相、

分別相、正智相

非安立諦:正智相、真如相

苦諦(於相假安立名)

苦諦、集諦、道諦

非安立諦

無漏道諦:通安立非安立諦攝。

出世間正智:緣非安立諦。

世出世間正智:通緣安立、非安立諦。

十三.依四緣辨

一切緣所攝

等無間緣所不攝餘三緣攝

四緣攝

所緣緣攝

四緣攝

十四.依四依辨

法依、義依、了義經依

法依

法依、義依、

了義經依

義依

智依

十五.依有色無色等辨

 

 

 

 

 

1.有色無色

通有色、無色

俱非二種

無色

俱非二種

無色

2.有見、無見

通有見、無見

俱非二種

無見

俱非二種

無見

3.有對、無對

通有對、無對

俱非二種

無對

俱非二種

無對

十六.依有漏無漏辨

通二種

唯有漏

唯有漏

無漏 (漏盡所緣)

無漏(漏盡對治)

十七.依有為無為辨

通二種

唯有為

有為

無為

有為

十八.依有諍無諍等辨

 

 

 

 

 

1.有諍無諍

通二種

有諍

有諍

無諍

無諍

2.有愛味無愛味

通二種

有愛味

有愛味

無愛味

無愛味

3.依耽嗜依出離

通二種

依耽嗜

依耽嗜

依出離

依出離

十九.依世間出世間等辨

 

 

 

 

 

1.世間出世間

世間

世間

世間

出世間

出世間、世出世間

2.墮非墮攝

非墮

非墮(根本智)

通墮非墮(後得智)

二十.依內外辨

通內外

通內外

非二種

通內外

二一.依粗細辨

通粗細

通粗細

通粗細

二二.依劣勝辨

通劣勝

通劣勝

通劣勝

二三.依遠近辨

由處時通遠近

由時通遠近

由時通遠近

俱非二種

由時通遠近

二四.依有執受無執受辨

通二種

無執受

無執受

俱非二種

無執受

二五.依同分、

彼同分辨

通二種

非二種

非二種

非二種

非二種

 

初頌別

分別

真如

正智

二六.依因非因等辨

 

 

 

 

 

1.依因非因

非因

2.果非果

非果

3.有因非有因

有因

有因

有因

非有因

有因

4.有果非有果

有果

有果

有果

非有果

有果

二七.依異熟

非異熟辨

通二種(內五根塵屬異熟,餘非)

非異熟

通二種(第八識及前六識屬異熟,餘非)

俱非二種

非異熟

二八.依有異熟

非有異熟辨

通二種。

善、不善、有漏:有異熟

無記、無漏:非有異熟

非有異熟

通二種

俱非二種

定非有異熟

(無漏故)

二九.依有所緣

無所緣等辨

 

 

 

 

 

1. 有所緣

無所緣

通二種。心心所:有所緣。色、不相應行、無為法:非有所緣

無所緣

有所緣

俱非二種

有所緣

2.相應不相應

通二種。分別、正智:相應

相、名:不相應

不相應

相應

俱非二種

相應

3.有行無行

通二種。分別、正智:有行

相、名:無行

無行

有行

俱非二種

有行

4.有依無依

通二種。分別、正智:有依

相、名:無依

無依

有依

俱非二種

有依

三十.依有上無上辨

有上

有上

有上

無上

有上

三一.依世非世辨

通三種

通三種

通三種

非三種

通三種

三二.依繫不繫辨

三界繫

三界繫

三界繫

俱非二種

根本智:不繫

後得智:通二種

三三.依三性辨

通善、不善、無記三種

唯無記

通三種

三四.依三慧及境辨

三慧所成、三慧之境

聞思所成、

三慧之境

三慧所成、

三慧之境

唯修所成境

修所成、三慧之境

三五.依三三昧及境辨

通三三昧及三種境

非三種

空、無願境

通三種

空、無願境

非三種

空、無相境

通三種

空所行境

三六.依三學辨

增上戒、增上戒眷屬、亦增上心慧及增上心慧所行

戒眷屬、增上心慧所行

增上心慧、增上心慧所行、增上戒眷屬

非三種

增上心慧所行

增上心慧、增上心慧所行、增上戒眷屬

三七.依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所辨

通三種

非學非無學

通三種

非學非無學

通學、無學

三八.依斷不斷辨

通一切

修所斷

通見修所斷

不斷

不斷

三九.依四念住辨

四念住

法念住

受心法念住

法念住:

不壞緣、壞緣

受心法念住

四十.依四正勤辨

伏斷惡法故捨

伏斷故捨

伏斷故捨

伏斷及永害

隨眠故捨

伏斷及永害隨眠

故捨

四一.依世間靜慮辨

思惟世間道相、名、分別能入世間靜慮

思惟世間道相、名、分別能入世間靜慮

思惟世間道相、名、分別能入世間靜慮

 

 

四二.依出世間靜慮辨

思惟欲界乃至無所有處相、名、分別、真如能入出世間定

 

 

 

 

四三.依根、力等辨

 

 

 

 

 

1.依五根辨

所緣

所緣

自性

增上

增上

2.依五力辨

所緣

所緣

自性

增上

增上

 

 

初頌別

分別

真如

正智

四四.依七覺支辨

 

 

 

 

 

1.世間

約得菩提支為論:所緣

所緣

自性

 

 

2.出世間

 

 

 

所緣

自性

四五.依道支等辨

 

 

 

 

 

1.1世間

所緣

所緣

自性

 

 

1.2出世間

安立真如亦以相為所緣

安立真如亦以名為所緣

 

非安立真如為所緣

自性

2.四行跡

同八正道

3.四法跡

4.奢摩他

5.毘鉢舍那

四六.依解脫等辨

 

1.八解脫

初、二解脫以顯色

(青黃赤白) 相及真如相為所緣。

第三解脫以攝受相、

真如相為所緣。

次四解脫各以自相及

真如相為所緣。

想受滅解脫無所緣。

 

 

 

世間出世間正智(後得智)為自性。

2.八勝處

前四如初二解脫,

後四如第三解脫。

 

 

 

世間出世間正智

為自性。

3.十遍處

前四如第三解脫。

次四以大種相、真如相

為所緣。

後二以空、識無邊相

及真如相為所緣。

 

 

 

世間出世間正智

為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