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1-07出世現量所攝現觀 |
現觀,是出世現量所攝。現量,現即顯現,取境親明故;量即量度,是楷定之義。因明中有現量、比量、非量三種量,各具三義:
現量,具下列三義:
一、非不現見,是顯現在前的境界,能量之心、所量之境皆現在前,簡別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的境界。 二、非已思應思,親證無謬─以正智(清淨無染,正確無謬之智慧)於色等境,離名言分別,種類分別等,直覺境體。 三、非錯亂境界,真實不虛─逼附境體,得其實相。 具此三義之量知,名為現量。
據《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引《因明入正理論》說︰「現量,謂無分別。若有正智,於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
所謂無分別,即遠離名言、種類等諸分別。如緣青色,而緣「青」之名言,以其名言通於一切青色,故並非直接逼附其物自體,而是在諸法之共相(即共通之相狀)上轉,因此不是現量。緣種類等亦然。於自性、隨念、計度等三分別中,此現量無隨念、計度之別,唯有自性分別,故為離名言、種類等之分別。既是不緣名言、種類等共相,則五識等各各逼附自己之境體,不貫通他境。因此,一一緣一一之境,故云現現別轉,而其心之緣慮常無迷亂。如眼識見屋解屋,或見月無圓缺,不作異解,乃至耳識於聲,鼻識於香等,現前覺了,都是現量。
又,有關此現量之體,古來異說甚多。《瑜伽師地論略纂》、《因明疏瑞源記》卷一舉內外十一說,即外道有二說︰數論說五知根為現量之體,勝論說德句之覺。小乘有五說︰世友主張五根,法救主張五識,妙音主張慧心所,正量部主張心、心所,經部主張根識和合。因明入正理論疏,舉出有四類,即前五識,五俱意識,諸識之自證分,定心。大乘有四說︰安慧認為是自證分,難陀認為是見分,陳那認為是見分、自證分,護法認為是前五識及第八識之見分、五俱意識最初一剎那,及諸識的自證分及證自證分都是現量。
〈聞所成地〉卷15說現量有四種,包括: 一、色根現量,指五色根所行境界。 二、意受現量,指意根所生意識取現前境界。 三、世間現量者,謂即二種總說為一世間現量。 四、清淨現量,諸所有世間現量,亦得名為清淨現量。或有清淨現量,非世間現量,謂出世智於所行境,有知為有,無知為無;有上知有上,無上知無上,不共世間名清淨現量。
現量證得出世間的無分別智時,遠離有無遍計所執,於離言的依他起是有,如實親證是有,於執名言安立的一切法的遍計所執體相皆無,如實親證是無;於世間清淨是有上法如實親證是有上,於出世間清淨是無上法如實親證是無上法。此處的知是離言正智、離分別、離相親證真如、直覺的知,而不是世間清淨現量的離名言分別卻仍有自性分別的量知境體。 此處所說的現觀,即行者依現量證知四諦,是真實超越世間現量不共世間的出世間清淨現量。
比量,具下列三義: 一、不現在前─所量之境,不現在前。 二、借相推度─藉已知之境,推理量度未知之境。 三、解義無謬─契合事理,有正智生。具此三義之量知,謂之比量。如遠見煙,比知有火;又如藉天文知識,以及科學儀器,比知月球公轉之軌道面與地球之軌道面約有五度九分之傾斜,皆比量攝。
非量,具下列三義: 一、現非現境─所量之境,或現在前,或未現在前。 二、似現量,謂於現境,起別異解,如見麻繩,執以為蛇。見於旋火,執以為輪。 三、似比量,謂妄興「因」、「喻」,過成「邪宗」者是。 例: 宗─心識非有。 因─以無色相可見故。 喻─如龜毛等。
以上三支,即是似比量(即是非量)。何以故?此「無色相可見」之因義,有過失故。諸電磁等,雖無色相可見,而是有故。因既不立,云何成量?
本論所說的三量,則除去非量,而加入正教量。 正教量,是佛自說經教,或聖弟子從佛聽聞而有所說,或聖弟子依佛言教修行證得勝義法性如理決擇而有所說,以上均符合不違聖言、能治雜染、不違法相,所以名正教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