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7-01 無種性有情 |
一、論著摘要 1.《太虛大師全書 第四編 大乘通學》 「夫以一現行阿賴耶識為一有情,一有情即有一現行阿賴耶識。」此以「一現行阿賴耶識」為「一有情」之有情類中,論說有一類有情無有此無漏淨種,故謂之無種姓有情,不能成佛;有一類有情雖具有淨種而祗是聲聞乘種姓或緣覺乘種性,此二種姓若定性者,亦無佛種,不能成佛;有一類有情具足佛種是菩薩種姓,亦曰大乘種姓,展轉增長無上菩提;有一類有情具三乘淨種,其性不定,曰不定種姓,終可成佛。此五種有情之區別,皆從此本淨種或具或不具而說明其差別也。 2. 《瑜伽論記》卷13: (1) 勝軍師唯立新熏習。故真如是所緣緣,從世第一法順決擇善為增上緣、等無間緣生。無漏初起唯從正智所緣種子生,初無漏不從因緣生。 (2) 護月等唯立本有熏習。本有熏習性證真如。是本有熏習所緣緣。此熏習名真如所緣緣種子。聖道初起從此生也。 (3) 戒賢師立新舊二熏習。舊熏如護月等釋。雖本有舊熏習。若無新熏習。舊熏不能生聖道故。新舊和合方能生聖道新舊熏習性智緣真如,故言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也。 (4) 披尋記引《攝大乘論》說: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攝大乘論一卷十四頁)此說真如所緣緣義,當知即彼正聞熏習。此能對治阿賴耶識,故說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相相違故。
二、無種性有情的種類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卷1:第五姓無種性合有三種︰ 一名一闡底迦,是樂欲義,樂生死故; 二名阿闡底迦﹝梵文為「an-icchantika」﹞,是不樂欲義,不樂涅槃故。此二通在斷善根人,不信、愚癡,所覆蔽故。亦通大悲菩薩,大智大悲所熏習故。 三名阿顛底迦﹝梵文為「atyantika」;藏文為「gtan du ba」﹞,名為畢竟無涅槃性故。此無姓人亦通前二名也。前二久久會當成佛,後一必不成。 《楞伽》但說其前二者,有姓闡提。 《莊嚴》通說有姓、無姓二種闡提。 《瑜伽》唯說無姓一種闡提。 《楞伽》二種斷善︰果必當成,因現未成,斷善根故。 《楞伽》大悲﹝闡提﹞,因現定成,果必不成。以眾生界無盡時故。 無種姓者,現當畢竟二俱不成。 合經及論,闡提有其三種︰一、斷善根,二、大悲,三、無姓。無起現行性、有因、有果,由此,三人及前四姓四句分別︰ 一、因成果不成:謂大悲闡提。 二、果成因不成:謂有姓斷善闡提。 三、因果俱不成:謂無姓闡提、二乘定姓。 四、因果俱成:謂大智增上,不斷善根而成佛者。 《涅槃》據理性及行性中少分一切,唯說其一。 《攝論》據有姓利鈍根以明,但分上下。 《善戒經》﹝劉宋求那跋摩等譯卷一、北涼曇無讖譯《地持經》卷1,及玄奘譯《菩薩地》卷35﹞依﹝菩薩種姓﹞有無二類別說有無二姓。 又涅槃經依有姓利、鈍以分二;無姓為一故,病分有三﹝卷11〈現病品〉云「世有三人其病難治︰一、謗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闡提。如是三病,世中極重。悉非聲聞緣覺菩薩之所能治」。此三病專說無姓,餘如後引﹞。 《法華經》化不定姓,不別分別,總相說三。 《般若》說請問入道,但說有姓,非無姓﹝亦不為有若干現障者請說,如前已引﹞。 《勝鬘經》喻負四重擔,隱不定姓。以通從別,不越三類故﹝又說二乘世、出世法,具出於大乘﹞。 《楞伽》依有姓以辨當成、不當成。雖說有五,不說無姓。 《莊嚴論》中具別分別因果之性,俱不現行。第五雖二,不說大悲﹝闡提﹞。 《瑜伽》總談生類姓之有無,雖陳五姓,第五之中不說大悲﹝闡提﹞及斷善者。 大乘有姓,眾所共許。定姓二乘及無姓者,人所不悉。如《瑜伽》67〈決擇分〉中說
三、無性有情有沒有佛性 佛性之義,各經論及古今大德解釋迴異,且相矛盾,今略舉三種會通之: 1.有云『情與無情皆有佛性』; 2.有云『凡有心者皆有佛性』; 3.有云『二類有情有佛性,謂二乘之迴小向大者及大乘種性者;定性之聲聞與緣覺及無姓者無有佛性』。 如是三說不同,欲其會通,先審名實。 言佛性者, (1) 佛之體性名曰佛性,佛果上所成就之一切無漏功德法,總名曰佛。佛果之總聚無漏法,論其體性,即是有漏無漏一切法平等不二之無為體性,故曰佛性。從一真法界真如性說名佛性; (2) 或云知覺自性名曰佛性,佛者覺義,能知覺之自性,即為有情類本來具有之佛性。從心心所能緣慮性說名佛性; (3) 或云成佛之可能性名曰佛性。由法爾無漏種具有發展成佛之可能性,故曰佛性。從本淨種增長圓滿之成佛可能性說名佛性。 以此義故,凡諸名辭,應觀其義以定其名,不可依名而判義也。依上三種訓釋以定其名,次出其義略有三種: 一、理性佛性,理謂一切法無相無分別之平等真如理,如來究竟證窮此理,此理為佛真實體性,故名理性佛性。此真如理即是一切法之體性,約勝以說,此性是佛果所顯故,眾生雖具而不顯故。金剛經云:『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經文,皆顯示理性佛性義也,依此故說有情無情皆有佛性。 二、隱覆佛性,依涅槃經,一切有情十二因緣生死流轉皆即佛性,以此諸法皆 緣所生,本來空故,無實性故,達其本空不迷理事,理事明瞭即不造有漏業,以不造業生死解脫,隱覆之法空即顯現佛性,而隱覆法本性空故,故隱覆法即是佛性。此所言隱覆法空者,生死緣生之法總名曰空;若別分別,或曰無常、無我、涅槃寂靜,達此空故即證佛性,成佛陀法。以此空義遍一切法,佛陀曰覺,即覺此諸法空義故。若不達此空、無常、無我、涅槃等義,即成眾生法。由此義故,能隱覆佛法之一切煩惱等眾生法,皆是佛性,故一切異生、聲聞、緣覺等皆有佛性,以皆具此隱覆法故。維摩詰云:『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又云:『云何是佛種耶?一切無明有愛等煩惱法皆是佛種』。以煩惱等皆因緣生,若能通達因緣本空義,即證涅槃佛性,是故說言一切有情皆有佛性。 三、行性佛性。行即諸行,表有為法,諸有為法中之佛性,正指可發展成佛之 種子,由種子發起菩提行,漸次趨向菩提妙果,至成佛道圓滿無上。此成佛之可能性,即是佛性。依此義故,有此可能性者乃有佛性,無此可能性者則無佛性,故有情類或有佛性或無佛性。
然此佛種必本有耶?抑亦可熏生耶?解此問題,頗多諍辨,余采本有兼熏生義,於此行性種子說有二義:一、現實如是義,二、展轉增上義。 若此種子定是本有決不能熏生者,則有有佛性與無佛性之二種決定,無佛性者終不成佛;若容可熏生者,謂由佛之平等意樂無盡願悲,展轉增上不捨眾生,以此緣力熏生諸無姓者無漏種子,如此則雖本無佛性眾生,亦終可熏生佛性之種子。 由此、其一現事實中,雖無佛性種子不可成佛,其二然將來不無熏生佛種之可能亦可成佛。 此中其一即現實如是義,謂諸有情法爾或具佛性種子,或無佛性種子;就現前事實論,觀彼無佛種者,確實永無成佛之可能性,故曰不可成佛。 其二即展轉增上義,謂一類有情雖現前無有成佛之可能性,而依仗佛菩薩之大智悲願力,亦終久可熏習以生佛種,得以成佛。何故有情本無佛種後可熏生以成佛果?二十論云:『展轉增上力,二識成決定』;謂有情之心力互通,可以展轉互為增上,故諸異生雖無佛性,由佛大悲願力、平等意樂為增上力,可生起其佛種。故法華經雖為一切不定姓者說皆可以成佛,然亦以從佛有度生大願力故,一切有情久之久之皆有成佛可能,故云『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由上二義,補充行性佛性之義,依聖教量及諸正理決定成立或無佛性,皆有佛性,二俱實義而非權教,有情現實確如是故,依佛有情互成輾轉增上力故。 復次、從現實如是義觀之,三世諸法不離現在一剎那故,現在有情一剎那上若無佛性,則過去過去既本無,未來未來亦畢竟無,云何後來佛性得起?是故一切有情定有一分不可成佛,以現有法事實上如是故。應以此義讀法相宗各經論。 就增上力觀之,自他交互展轉為緣,從此展轉之關係以言,現在雖無佛性,然以佛菩薩等善友永隨逐故,將來可以熏生,應以此義讀法華等經論。 以上三重之佛性義,古唯識家慧沼法師在能顯中邊慧日論中曾有說明。 次現實如是與展轉增上二義,為余補充行性佛性刱立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