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5-02 真見道(根本智)與相見道(後得智)

一、根本無分別智:

(一)此智二分俱無。

(二)此智相見俱有。

(三)此智有見無相:(護法、戒賢)。

   引證卷732239頁。此智見有相無:「說無相取,不取相故,雖有見分而無分別說非能取,非取全無,雖無相分,而可說此帶如相起不離如故。」

        

二、見道位:根本智:悟入唯識性:真見道。後得智:悟入唯識相:相見道。        

三、見道二說:

(一)漸斷漸證:難陀、勝軍論師。

 1. 三心真見道(三無間道、三解脫道)

2. 十六心相見道

(二)頓證頓斷:護法、戒賢論師。

  1. 一心真見道(有一無間一解脫道,根據本論卷5819351936頁)「其於爾時智行,如是建立見道,由二道理。一廣布聖教道理,有戲論建立。二內證勝義道理,離戲論建立。依初建立增上力故,說法智品有四種心,種類智品亦有四心,隨爾所時八種心轉,即爾所時總說名一無間所入純奢摩他所顯之心,如是總說有九種心,見道究竟,隨爾所時如所施設苦諦之相了別究竟,即爾所時說名一心。第二建立增上力故說有一心,謂唯依一證真如智相應心類。見道究竟。」。

2. 相見道:觀非安立諦(真如)三品心;緣安立諦有十六心。

1. 相狀義:觀唯識的相。

2類狀義:為先前根本智之類。

3. 似狀義:不是真實斷證。

相見道:「法真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總別建立 。」

三心相見道 內遣諸法假緣智(後得智)

內遣有情假緣智(下品智)

生空智─ 法智 ─ 仿生空智見分

分別起煩惱障

無見道

一心

真見道

內遣諸法假緣智(中品智)

法空智─ 法智 ─ 仿法空智見分

分別起所知障

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中品智)

二空智─ 類智 ─ 仿二空智見分

解脫道

此處是三心相見道,不是十六心相見道,故作此解。

《成唯識論》卷9:「法真見道二空見分自所斷障無間解脫。別總建立名相見道。」

 

緣安立諦有十六心,此有二說:

A:依觀所取能取別立法類十六種心

苦法智忍:觀三界苦諦真如。正斷三界見苦所斷二十八種分別隨眠。

苦 法 智:忍無間觀前所斷煩惱解脫。

苦類智忍:智無間無漏慧生,於法忍智各別內証。言後聖法皆是此類。

苦 類 智:謂此無間無漏智生,審定印可苦類智忍。

   如於苦諦有四種心,集滅道諦亦爾。

  法忍法智:觀所取(諦理)─ 八觀真如     類忍類智:觀能取(緣理之智)─ 八觀正智

苦法智忍:

苦:苦諦。

法:四諦增上教法。

智:加行道中緣於苦法的智。

忍:無漏慧對於前苦法智加以忍可以此忍無間智,觀於三界苦諦下的真如之理,進而正斷三界見苦所斷的二十八種分別隨眠。 

苦法智:

法:苦如。

苦法知:能緣苦如之智,具足說叫苦法智忍智。

忍:斷惑。

智:證理。

由前忍無間觀,此智得以現前,觀前所觀的真如,得以「證前所斷煩惱解脫。」

苦類智忍:由前苦法智無間有無漏慧生,緣前法忍、法智的二見分而各別內證。從此二心以後,直至無學聖法,一切由此二心,而彼得生,是此第三心的流類,所以說「皆是此類」。

苦類智:由此忍無間而有無漏智生,此智但緣第三苦類智忍,審定印可苦類智忍。

其它三諦亦有此四心。 

八忍八智的十六心不是真實斷證,是仿效真見道觀。     

相見道

四諦各各

法智忍 ─ 效法「真見道」中「無間道」的見分(緣真如理)

法 智 ─ 效法「真見道」中「解脫道」的見分(緣真如理)

類智忍 ─ 效法「真見道」中「無間道」的自證分(緣無間道能證智

類 智 ─ 效法「真見道」中「解脫道」的自證分(緣解脫道能證智

 

B:依觀下上諦境,別立法類十六種心

十六心

欲界四諦

苦集滅諦

法智忍(緣欲界諦如)

現觀忍 ─ 法真無間道見分

法 智(緣欲界諦如)

現觀智 ─ 法真解脫道見分

上二界四諦 苦集滅諦

類智忍(緣上二界諦如)

現觀忍 ─ 法真無間道見分

類 智(緣上二界諦如)

現觀智 ─ 法真解脫道見分

 

《成唯識論》卷9:「二者依觀下上諦境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諦各有二心。一現觀忍。二現觀智。如其所應法見道無間解脫見分觀諦斷見所斷百一十二分別隨眠名相見道。」此處所說與上文不同。

55:「現觀邊智諦現觀,謂此現觀後所得智,名現觀邊智。當知,此智第三心無間從見道起方現在前,緣先世智曾所觀察,下上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諦境,似法類智世俗智攝,通世出世,是出世間智後所得。如其次第於一一諦二種智生,謂忍可欲樂智及現觀決定智。如是依前現觀起已,於下上諸諦中二二智生。」。

四、後得智:

 (一)見相二分俱無

 (二)見有相無

 (三)見相俱有

本論卷732234頁,思惟似真如相不見真實真如性故。

菩薩:世第一法無間 → 真一心見道 → 三心相見道 → 十六心相見道(為欲遍知二障二無我故)。

此十六心觀前後關係諸論所說不同。

本論卷55先說下上八諦,次說所取能取。

對法及成唯識論先說所取能取,後說下上八諦。

雖說前後可以任情而說,但真正為菩薩的觀法在所取、能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