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5-01 關於等至和十想之相攝等之論究

《大毘婆沙論》卷166〈定蘊第七中攝納息第三之一〉

釋慧悟編2004/2/17

【國譯】第三章  關於等至和十想之相攝等之論究

【國譯】第一節  關於十想論提起之緣由(836c23)

 

§1.章及解章義

【發智論】十想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斷想、離想、滅想。

如是等章[1]及解章義,既領會已應廣分別。

 

§2.作論的理由

問:何故此中先依十想作論?(836c26)

答:1.彼作論者意欲爾故,隨彼意欲而作斯論、但不違法相便不應責。

2.有說:「為欲分別契經義故。如契經[2]中說:「有十想:無常想乃至滅想」。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辯,今欲辯之故作斯論。」

§3.但說十想的理由

問:何故此中但說十想?

答:此不應問,以是佛經所說故。佛於處處經中唯說十想,作論者於佛所說中不能增一說十一想,不能減一說於九想。所以者何?佛所說法無增減故,不可增減。

如無增無減、無多無少、無缺無長、無量無邊亦爾。無量者,義難測故;無邊者,文難了故。

譬如大海無量無邊:無量者深,無邊者廣。假使百千那庾多數諸大論師如舍利子,於佛所說二句經中造百千論分別解釋,盡其覺性亦不能窮其邊量,況復多何?

問:置作論者。何故世尊但說十想?

答:1所化有情齊此所說,事究竟故:謂佛世尊凡所說法,皆觀有情所應作事令善究竟,齊此而止不增不減。譬如良醫觀有病者,隨應授藥不增不減,佛亦如是。

2.有說:「世尊為顯聖道、聖道加行及聖道果故說十想:

謂說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則顯聖道;

說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則顯聖道加行;

說斷想、離想、滅想則顯聖道果。」

3.有說:「世尊為顯聖道、聖道資糧及聖道果故說十想。此中配釋如前應知。

4.有說:「世尊為顯奢摩他、毘缽舍那及二果故說於十想:

謂說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則顯奢摩他;

說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則顯毘缽舍那;

說斷想、離想、滅想則顯彼二果。」

5.有說:「世尊為顯此岸、彼岸及船故說於十想:

謂說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則顯此岸;

說斷想、離想、滅想則顯彼岸;

說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則顯船。」

6.有說:「世尊為顯諸蘊、諸界過失及彼還滅果故說十想:(837b4)

a、謂說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則顯諸蘊過失;

b、說不淨想、厭食想則顯欲界過失,說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則顯色界過失,說死想則顯無色界過失。

c、說斷想、離想、滅想則顯彼還滅果。

7.有說:「世尊為顯入正性離生、離三界染及彼道果故說十想:

a、謂說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則顯入正性離生;

b、說不淨想、厭食想則顯離欲界染,以欲界有婬欲及段食欲,於彼染習不能離欲界染故。

說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則顯離色界染,以色界有生死中最勝受、最勝樂受及第四靜慮最勝輕安樂,於彼耽著不能離色界染故。

說死想則顯離無色界染,以無色界壽量長遠,於彼保著不能離無色界染故。

c、說斷想、離想、滅想則顯彼道果。」

8.有說:「世尊為顯近對治所治障故說於十想:

謂說無常想顯近對治於諸行中我慢障;

說無常苦想顯近對治懈怠障;

說苦無我想顯近對治我見障;

說不淨想顯近對治色貪障;

說厭食想顯近對治耽美食障;

說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顯近對治貪著世間可愛事障;

說死想顯近對治恃命憍逸障;

說斷想顯近對治諸非法障;

說離想顯近對治染著障;

說滅想顯近對治所依障。」

9.有說:「世尊為顯對治外道執見故說十想:(837b28)

謂諸外道於無常蘊中多起常執,對治彼故說無常想。

彼由於蘊起常執故便計為樂,對治彼故說無常苦想。

彼由於蘊執有樂故便計有我,對治彼故說苦無我想。

彼由執有我故便計有淨,對治彼故說不淨想及厭食想。

彼由執有淨故便樂著生死,對治彼故說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彼由著生死故便不求涅槃,對治彼故說斷想、離想、滅想。

彼由不求涅槃故保愛壽命,對治彼故說於死想。

10.有說:「世尊為顯厭逆過失、遠離過失及證離彼所得功德故說十想,

a、謂說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則顯厭逆過失;

b、說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則顯遠離過失;

c、說斷想、離想、滅想則顯證離彼所得功德。」

11.有說:「世尊為顯暫時斷、究竟斷故說十想:(837c15)

a、謂說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顯暫時斷;

b、說餘七想顯究竟斷。

如暫時斷、究竟斷;如是有影斷、無影斷;有餘斷、無餘斷;有縛斷、無縛斷;摧枝葉斷、拔根本斷;制伏纏斷、害隨眠斷亦爾。

12.有說:「世尊為顯離三界染加行、離三界染道、離三界染故說十想:

a、謂說不淨想、厭食想顯離欲界染加行,說無常想顯離欲界染道,說斷想顯離欲界染。

b、說一切世間不可樂想顯離色界染加行,說無常苦想顯離色界染道,說離想顯離色界染。

c、說死想顯離無色界染加行,說苦無我想顯離無色界染道,說滅想顯離無色界染。」

第二節  十想之界地等諸門分別

 

十想的諸門分別

如是十想:(837c28)

界分別者

1.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欲、色界。

2.餘三界及非界。

地者:

1.不淨想、厭食想在十地:謂欲界、靜慮中間、四靜慮及四近分。

2.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在七地:謂欲界、未至、靜慮中間、根本四靜慮。

3.餘七想:

有漏者在十一地:謂欲界、未至、靜慮中間、根本四靜慮、四無色。

無漏者在九地:謂未至、靜慮中間、根本四靜慮、下三無色。

所依者

1.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依欲界。

2.餘依三界。

行相者

1.無常想作無常行相;

2.無常苦想作苦行相;

3.苦無我想作無我行相;

4.不淨想作不淨行相;

5.厭食想作厭逆行相;

6.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作不可樂行相;

7.死想作死行相;

8.斷想作斷行相;

9.離想作離行相;

10.滅想作滅行相。

有說:「後三,一切皆作滅、靜、妙、離四種行相。」

聖道作死行相的理由

問:死想亦通無漏。云何聖道作死行相?(838a15)

答:死為所緣故名死想,然彼還作無常行相。

問:若爾死想、無常想有何差別?

1)有說:「觀察諸行最後無常,此想名死想;

觀察諸行剎那無常,此想名無常想」。

2)有說:「觀察有執受諸行無常,此想名死想;

觀察有執受、無執受諸行無常,此想名無常想。」

3)有說:「於有情處轉名死想;於法處轉名無常想。

厭食想與不淨想的差別

問:若厭食想作厭逆行相者,彼不淨想亦作厭逆行相。此二有何差別?

答:1.不淨想厭逆於色;厭食想厭逆於味。

2.有說:「不淨想對治婬貪,厭食想對治食貪。」

十六行相外有、無聖道者,對斷、離、滅想的見解

1.諸有欲令十六行相外無聖道者,彼說:「無漏斷、離、滅想即作滅諦四種行相。

2.諸有欲令十六行相外有聖道者,彼說:「無漏斷想即作斷行相,乃至無漏滅想即作滅行相。」

所緣者

1.無常想:  1)有漏者:三諦[3]為所緣。  2)無漏者:苦諦為所緣。

2.無常苦想:1)有漏者:二諦為所緣。  2)無漏者:苦諦為所緣。

3.苦無我想:1)有漏者:一切法為所緣。2)無漏者:苦諦為所緣。

 然佛此中所說三想,唯說緣苦諦,非餘。

4.不淨想眼識為加行所引發故,色處為所緣。

5.厭食想厭段食故,香、味、觸處為所緣。

有說:「此想亦眼識為加行所引發故,但以色處為所緣。」

6.一切世間不可樂想:(838b10)

1)有說:「唯緣欲界,以說此想對治緣世間可愛事貪欲,此貪欲唯在欲界故。

此中,a)有說:「唯緣世間可愛事。」

b)有說:「亦緣可愛事所起貪欲」。

問:若唯緣欲界者,云何名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答:一切有二種:一、一切一切。二、少分一切。此中說少分一切,是故無過。

2)有說:「此想通緣三界,以名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故。」

問:若爾,何故說此想對治世間可愛事貪欲?彼貪欲唯在欲界故。

答:彼經顯示初起、趣入【的】加行故作是說。

若已數習成滿者,亦能斷色、無色界貪欲。是故無過。

7.死想:

1)有說:「最後剎那命根為所緣」。

2)有說:「最後剎那命根無常為所緣」。

3)有說:「最後剎那命根俱生五蘊為所緣」。

4)有說:「最後剎那命根俱生五蘊無常為所緣。

5)有說:「以一切眾同分、命根為所緣」。

6)有說:「以一切眾同分、命根無常為所緣」。

7)有說:「以一切眾同分、命根俱生五蘊為所緣」。

8)有說:「以一切眾同分、命根俱生五蘊無常為所緣。

9)如是說者:「以最後命根俱生五蘊無常為所緣」。

8.斷想以斷為所緣。

9.離想以離為所緣。

10.滅想以滅為所緣。

※ 此後三想隨別如此,即是皆以滅諦涅槃為所緣義。

念住者

1.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四念住俱。(838c6)

2.不淨想、厭食想:身念住俱。

3.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1)有說:「身念住俱。

2)有說:「法念住俱。」

4.死想、斷、離、滅想:法念住俱。

智者

1.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四智相應,謂法智、類智、苦智、世俗智。

2.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一智相應,謂世俗智。

3.斷、離、滅想:四智相應,謂法智、類智、滅智、世俗智。

三摩地者

1.無常想、無常苦想、死想無漏者,與無願三摩地相應。

苦無我想無漏者,與空三摩地相應。

斷、離、滅想無漏者,與無相三摩地相應。

2.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及餘七想中有漏者,皆不與三摩地相應。

根者

總說皆與三根相應,謂樂、喜、捨根。

世者

皆墮三世。

緣世者

1.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緣三世。

2.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過去緣過去,現在緣現在,未來生者緣未來,不生者緣三世。

3.死想,

1)有說:「緣三世。」

2)有說:「緣未來。」

4.斷、離、滅想,緣非世。

善等者

一切皆善。(838c25)

緣善等者

1.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不淨想,緣善、不善、無記。

2.厭食想,緣無記。

3.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1)有說:「緣三種。」

2)有說:「緣不善、無記。

4死想,

1)有說:「緣無記。」

2)有說:「緣三種。」

5斷、離、滅想唯緣善

三界繫、不繫者:

1.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欲、色界繫。

2.餘三界繫及不繫。

緣三界繫、不繫者

1.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緣三界繫。

2.不淨想、厭食想,緣欲界繫。

3.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1)有說:「緣欲界,以說此想對治緣可愛事貪欲,此貪欲唯在欲界故」。

2)有說:「緣三界,以此名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故。」

3)如是說者:「初說為善。」

4斷、離、滅想,緣不繫。

學等者

1.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唯非學非無學。

2.餘通三種,謂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緣學等者

一切皆緣非學非無學。(839a12)

見所斷等者:

1.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唯修所斷。

2.餘通修所斷及不斷。

緣見所斷等者:

1.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緣見、修所斷。

2.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緣修所斷。

3.死想:

1)有說:「緣修所斷。」

2)有說:「緣見、修所斷。」

4斷、離、滅想:緣不斷。

緣名、義者:

1.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通緣名、義。

2.死想:

1)有說:「唯緣義。」

2)有說:「通緣名、義。」

3餘六想但緣於義。

緣自相續等者:

1.前七想緣自、他相續。

2.後三想緣非相續。

加行得、離染得、生得者:

一切加行得、離染得,非生得。(839a25)

有漏、無漏者:

1.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唯有漏。

2.餘有漏、無漏。 

外國師說:「死想唯有漏。所以者何?非諸聖道作我當死行相轉故。」

【評曰】:應說此想有漏、無漏。以此想加行時雖作我等當死行相,若成滿時即於彼境還作無常行相轉故。

緣有漏、無漏者:

1.前七想緣有漏。

2.後三想緣無漏。

1)問:此十想幾有漏緣無漏?幾無漏緣有漏?幾有漏緣有漏?幾無漏緣無漏?

[4]a.三少分是有漏緣無漏。

b.四少分是無漏緣有漏。

c.三全、四少分是有漏緣有漏。

d.三少分是無漏緣無漏。

2)問:此十想幾非有漏非不緣有漏,乃至廣作四句?

a.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

b.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

c.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

d.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

有為、無為者:

一切皆是有為。

緣有為、無為者:

1.前七想緣有為。

2.後三想緣無為。

1)問:此十想幾自性斷非所緣斷?幾所緣斷非自性斷?幾自性斷亦所緣斷?幾非自性斷亦非所緣斷?

答:a.三少分自性斷非所緣斷。

b.四少分所緣斷非自性斷。

c.三全、四少分亦自性斷亦所緣斷。

d.三少分非自性斷亦非所緣斷。

2)問:此十想幾非自性斷非不所緣斷,乃至廣作四句?

答:a.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

     b.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

c.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

d.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

【國譯】第三節   十想中轉與隨轉之成就

 

§1.十想的轉、隨轉分別

問:此十想幾是轉?幾是隨轉?(839b21)

答:1.三是轉:謂不淨想,厭食想,死想。

2.餘七是隨轉。

問:若爾,何想轉時幾想隨轉?

答:1不淨想、厭食想轉時,各四想隨轉:謂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及斷、離、滅想。

2死想轉時,七想隨轉:謂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及斷、離、滅想。

§11不淨想轉

():云何不淨想[5]轉時四想隨轉?

()1.謂修行者起不淨想時,先往塚間觀不淨相:所謂死屍青瘀脹膿爛,或虫獸食噉血肉狼藉支節分離,或肉盡筋連。

2.唯觀骨鎖次第連接,取是相已至一近處閉目思惟,若皆分明現前者善,若不明了當更往觀。

3.如此善觀不淨相已,疾還所止洗足敷座,結跏趺坐調滑身心,令身心柔軟、身心堪能、身心無熱、身心離蓋。

4.既令身心離諸蓋已,取先外相以方己身。如彼,此亦爾;如此,彼亦爾,謂我此身具有如前諸不淨相:

a.因於足骨以拄踝骨,因於踝骨以拄脛骨,因於脛骨以拄膝骨,因於膝骨以拄髀骨,因於髀骨以拄髖骨,因於髖骨以拄腰骨,因於腰骨以拄脊骨,因於脊骨傍連肋骨

b.又,因手骨以拄肘骨,因於肘骨以拄臂骨,因於臂骨以拄肩骨,因於肩骨以拄脊骨

c.復因脊骨以拄項骨,因於項骨以拄頷輪,因於頷輪以拄齒鬘,上有髑髏

5.於此身中骨鎖次第,善取相已繫念眉間。然其所樂有廣有略(839c18)

a.若樂略者即從眉間入身念住,從身念住入受念住,從受念住入心念住,從心念住入法念住。

b.若樂廣者從眉間起,復觀髑髏齒鬘頷輪,次第觀察乃至足骨。

次由勝解作意力故,令所觀骨鎖漸增漸廣,遍滿一床一房一院一僧伽藍一村一田一城一國,乃至大海邊際所有大地皆為白骨周匝遍滿。

復以勝解作意力故,從彼漸略捨大地骨觀於一國,捨一國觀一城,乃至捨一房觀一床,復捨一床所有骨相,但觀身骨,謂觀足骨次觀踝骨,次觀脛骨,乃至最後觀髑髏骨,捨髑髏骨繫念眉間。

彼瑜伽師若於如是廣略自在,是名不淨觀成。

一、然此不淨觀有所緣少非自在少。應作四句:

1.有所緣少非自在少:謂但思惟自身骨鎖相,而能數數入出。

2.彼觀有自在少非所緣少:謂能思惟大地骨鎖相,而不能數數入出。

3.彼觀有自在少亦所緣少:謂但思惟自身骨鎖相,亦不能數數入出。

4.彼觀有非自在少亦非所緣少;謂能思惟大地骨鎖相,亦能數數入出。

二、此不淨觀有所緣無量非自在無量。應作四句:(840a11)

1.謂前第二句作此第一句。

2.前第一句作此第二句。

3.前第四句作此第三句。

4.前第三句作此第四句。

§111四想隨轉

彼瑜伽師如是觀察不淨相已,作是思惟:

1.生死諸行,何可欣樂?爾時便於欲、色、無色三界諸行都不貪樂。由如此故,彼先所修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便得圓滿。

2.彼由不欣樂生死故,便欣樂涅槃,由此因緣先所修習斷、離、滅想皆得圓滿。

 如是不淨想轉時四想隨轉。

 

§12厭食想轉

云何厭食想轉時四想隨轉?

謂修行者起厭食想時:

11觀手中若缽中食從何而成?知從榖等。

12復觀榖等從何而來?知從田中種子差別。

13復觀種子由誰故生?知由種種泥土糞穢。

 如是觀已便作是念:此食展轉從不淨生,復能展轉生諸不淨。誰有智者於中貪著?

2.又,彼行者或常乞食或僧中食。

A常乞食者:(840a26)

a晨旦澡漱嚼楊枝時,於水作尿想,於楊枝作指骨想。

b著衣持往聚落時:於衣作濕人皮想,於腰縚作人腸想,於缽作髑髏想,於錫杖作脛骨想,於道路間所見礫石作骸骨想。

既至聚落見諸城壁作塚墓想,見諸男女作骨鎖想。

c於乞食時若得餅作人肚想,若得[-+]作骨粖想,若得鹽作人齒想,若得飯作蛆虫想,若得諸菜作人髮想,若得羹臛作下汁想,若得乳酪作人腦想,若得酥蜜作人脂膏想,若得魚及肉作人肉想,若得諸飲作人血想,若得歡喜丸等作乾糞想。

B其僧中食者:若得淨草作死人髮想,所處床座作骨聚想,於所得飲食作不淨想。皆如前說。

§121行者作不淨想的理由

問:行者何故於飲食等作不淨想?

答:1.彼作如是思惟:我無始生死由於不淨作淨想故,輪迴五趣受諸苦惱;今欲違彼趣涅槃樂,是故於中觀為不淨。

2.復次,彼行者作是念:莫令我於飲食生淨想故,增益貪心障礙聖道。故於飲食作不淨想,由不淨想便能厭離。

§122四想隨轉

彼瑜伽師如是於食起厭想已,作是思惟:生死諸行何可欣樂?便於三界諸行生厭。由如此故,彼先所修一切世間不可樂想便得圓滿(840b20)

彼由厭生死故,便樂涅槃。由此因緣先所修習斷、離、滅想皆得圓滿

 如是厭食想轉時四想隨轉。

          

§13死想

云何死想轉時七想隨轉?

一、謂修行者起死想時,觀察諸法念念生滅:

11彼於春時見諸卉木,生花生葉鮮榮紅紺如妙寶色,河池津液水漸盈滿魚鳥喧戲。

便作是念:今外物生

12彼入聚落見諸男女歌舞跳躍飲食喜慶,即前問之:「此何故爾?」

答曰:「此處生男、生女。」

便作是念:今內法生

21復於夏時見諸卉木柯條聳密花葉茂盛,河池汎溢波濤輪轉查沫凌岸。

便作是念:此諸外法,今已興盛

22彼入聚落見諸男女,擊鼓吹貝歌舞歡笑車馬雜沓,即前問之:「此何故爾?」答曰:「此中有嫁娶事。」

便作是念:此諸內法,今已壯盛

31復於秋時見諸草木,為秋日所曝、涼風所吹青色銷盡葉皆黃悴,河池流水漸漸減縮。(840c8)

便作是念:此諸外物,今已衰悴

32彼入聚落見諸男女,髮白、面皺扶杖而行,身形曲僂咳逆上氣。

便作是念:此諸內法,今已衰老

41復於冬時見諸草木,霜風飄擊葉皆在地摧折枯死,河池流水漸皆竭盡乃至乾涸。

便作是念:此諸外法,今已復滅

42彼入聚落見諸男女,被髮、跳踊、搥胸、號叫宛轉在地。即前問之:「此何故爾?」答曰:「此處父母死喪。」

便作是念:此諸內法,今已復滅

5.彼於如是內外無常善取相已,還其所止,洗足敷座結跏趺坐,調滑身心,令身心柔渜、身心堪能、身心無熱、身心離蓋。

6.既令身心離諸蓋已,內住其心修於死想,謂如所見諸無常想。觀察內身

一期諸蘊結生時,生乃至老死時滅。(840c22)

復於一期有爾所位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位諸蘊前生後滅。

復於一位有爾所歲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歲諸蘊前生後滅。

復於一歲有爾所時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時諸蘊前生後滅。

復於一時有爾所月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月諸蘊前生後滅。

復於一月有爾所晝夜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晝夜蘊前生後滅。

復於一晝夜有爾所牟呼栗多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牟呼栗多蘊前生後滅。

復於一牟呼栗多有爾所臘縛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臘縛蘊前生後滅。

復於一臘縛有爾所怛剎那諸蘊各異,捨餘隨觀一怛剎那蘊前生後滅。

復於一怛剎那有爾所剎那諸蘊各異,以剎那最多故。

二、於中,漸漸略觀,乃至觀蘊二剎那生、二剎那滅,是名生滅觀加行圓滿。

三、從此無間能觀諸蘊一剎那生、一剎那滅,是名生滅觀成。爾時名為死想圓滿,以諸位滅即是死故。

§131七想隨轉

1.彼修行者如是諦觀蘊生滅已,便作是念:世尊所說諸行無常誠為善說,以生滅即無常故。如是行者死想轉時,令先所修諸無常想皆得圓滿

2.行者復觀諸蘊相續前剎那蘊,由後剎那蘊所逼迫故生已即滅。如是觀已便作是念:世尊所說無常故苦誠為善說,以逼迫即是苦故。如是行者死想轉時,令先所修無常苦想而得圓滿(841a25)

3.行者復觀前剎那蘊纔滅後剎那蘊即生。假使前蘊念言我今不滅,後蘊念言我今不生,彼於所欲皆不自在。前蘊後所逼故必滅,後蘊前所牽故必生。如是觀已便作是念:世尊所說苦無我想誠為善說,以不自在即無我故。如是行者死想轉時,令先所修苦無我想而得圓滿

4.行者復觀諸行生滅不自在故,於空行聚中不生貪樂。由此便於三界諸行不生樂著。如是死想轉時,令先所修一切世間不可樂想而得圓滿

5.彼修行者既於生死不樂著故,便樂涅槃。如是死想轉時,令先所修斷、離、滅想皆得圓滿。

 由此故說,死想轉時七想隨轉。   

§2.勝解作意所觀不實而非顛倒的理由

問:修諸想時,有勝解作意,有真實作意。彼勝解作意所觀不實,何非顛倒?

答:彼修行者知非真實,不生實執,故非顛倒。

問:若知不實,何故猶作?

答:為伏煩惱,是故須作。

問:此若不實,云何能伏煩惱?

答:由作彼想,便能制伏。如於餘女作母想時,不生貪染;於怨憎所作親想時,不生瞋恚;於下人所作尊想時,不生憍慢。此亦如是,故須觀察。


[1]攝可得相應,成不得捨退,頓漸滅依定,此章願具說。《發智論》卷17(大正26101c19~20)

[2]如無常想。如是無常苦想.苦無我想.觀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盡想.斷想.無欲想.滅想.患想.不淨想.青瘀想.膿潰想.[*]脹想.壞想.食不盡想.血想.分離想.骨想.空想。《雜阿含經》(大正02198a20~24)

[3]《國譯一切經》毘曇部15p.3468 (16):苦、集、道諦。

[4]《國譯一切經》毘曇部16p.3470(27)a、離想、斷想、滅想。b、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c、三全:不淨想、厭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四少分: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死想。d、離想、斷想、滅想。

[5]參考《大毘婆沙論》卷40(大正27205b10~206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