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3-03四種清淨補充

《攝大乘論講記》印順法師P.269四清淨是:

一、自性清淨:它的本體,從來是清淨的,不是染污所能染污,就是在眾生位,也是清淨無染的。這自性清淨,隨義立名,異名是很多的,這裡且說六種:

   (一)、真如: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如不變,這真實不變的法性,說名真如。

   (二)、空:這不是說無所有,是因空所顯的諸法空性。

   (三)、實際:不虛假叫實,究竟叫際,就是諸法的究竟真實性。

   (四)、無相:於法性海中,無有虛妄不實的亂相。

   (五)、勝義:勝是殊勝的妙智,義是境界,妙智所證的境界,叫勝義。

   (六)、法界:三乘聖法,依此而有,所以名為法界。

   此自性清淨,即在纏真如,一切眾生本具的如來藏性。

 

〈聞所成地〉只是說這些名相。印順法師的《攝大乘論講記》以白話文解釋較容易看。在269頁解釋:什麼稱為自性清淨?就是它的本體本來就是清淨的,在眾生位也是清淨無染的,稱為自性清淨。它有六種名字:

  (一)、真如,真就是真實不虛,如就是如如不變,一個是真實、一個是不變,真實不變的法性稱為真如。

(二)、空,就是因空所顯的諸法空性,稱為空。不是說無所有稱為空。

(三)、實際,不虛假稱為實,究竟名為際。實際就是諸法的究竟真實相,其實都是一樣,六種都是一個道理,只是不同的名相安立。

  (四)、無相,在法性海中沒有虛妄不實的亂相,稱為無相。

  (五)、勝義,勝就是殊妙的境界,義就是境界。勝就是妙智,妙智所證的境界稱為勝義。聖人是最殊勝的智慧所證的境界稱為勝義。

  (六)、法界,三乘聖法依此而有稱為法界。

 

 二、離垢清淨:這「即」是真如等的自性清淨法,「離一切障垢」顯現出的清淨本來面目。離垢清淨與上面的自性清淨,不但是一體,並且沒有增減垢淨。不過在因位未離垢時,叫自性清淨;在離垢的果位,叫離垢清淨罷了。

  離垢清淨就是已斷除一切煩惱,顯出本來的清淨的面目,找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稱為離垢清淨。

   

 三、得此道清淨:能得能證這清淨法性的道,像三十七「菩提分法」、十「波羅蜜多等」。這裡說的,是單指無漏道,還是也該攝地前的世間有漏道?依本論的思想說,厭離於雜染趨向於清淨的,雖還在世間,就攝屬清淨法。如前說的正聞熏習,尚且是法身所攝;世間波羅蜜多,像加行無分別智等,當然是包含在這得此道清淨中的。得此道清淨能夠成就清淨法性的方法,像三十七道品,十波羅蜜多。

 

 四、生此境清淨:能生此清淨道的所緣境,就是「諸大乘妙正法教」,也是清淨的圓成實攝。這大乘教法,為什麼是清淨的呢?「由此法教」,是引生「清淨」無漏道果的因「緣」,不像顯現似義的亂相,是雜染的因緣,所以「非遍計所執自性」。它是佛陀悟證「最清淨法界」的「等流性」,不像依他起是從遍計妄執熏習所生,所以也「非依他起自性」。不是依遍二性,當然是圓成實性了。這「四法」,可以「總攝一切清淨法」。生此境清淨就是佛法,主要是大乘佛法。諸大乘妙正法教稱為佛法。

 

【附論】四種清淨,就是三種般若:生此境清淨是文字般若,得此道清淨是觀照般若,自性離垢清淨是實相般若。龍樹菩薩說:三般若中,實相般若是真般若;觀照般若在它能顯發般若方面;文字般若在能詮顯般若方面,說它是般若。無漏妙智契證實相無相的空性,境智不二,為超越能所,融然一味的實相般若。離垢清淨,不但是一般人心中的寂滅性而已。

  四種清淨,就是三種般若:生此境清淨是文字般若,大乘佛法就是文字般若。得此道清淨是觀照般若,修三十七道品或者十波羅蜜,是觀照般若。自性清淨與離垢清淨是實相般若,離垢清淨就是證得實相的境界,自性清淨是一切法本來是空的,這都是實相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