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9-01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 與 二世一重因果表

俱捨宗

三世是

十二支

惑業苦

去今來 

/

幾重因果

過去世

無明

過去惑

過去二因

一重因果

過去業

現在世

現在苦

現在五果

名色

六入

現在惑

現在三因

二重因果

現在業

未來世

未來苦

未來二果

老死

 

唯識宗

過現門

十二支

能引所引

能生所生支

種現狀態

惑業苦

/

幾重因果

過去世

無明

能引支

種子

現行

牽引因

一重因果

所引支

種子

名色

六入

能生支

種子

現行

生起因

種子正潤

現在世

所生支

現行

異熟果

老死

依《成唯識論》所說:如是十二支一重因果足顯輪轉及離斷常。施設二重實為無用。

這十二因緣有唯識宗的解釋,還有俱舍宗的解釋;先看俱舍宗的解釋,這是一般讀過佛學院的通常解釋,俱舍宗算是聲聞乘的,唯識宗是大乘的,所以解釋不一樣;俱舍宗的解釋,是依胎生學來排列的,人是胎生的,胎卵濕化四生,這裡是依胎生的道理來說明,將十二因緣分為三世,三段時間,第一世是過去世稱為前際,第二世是中際,第三世是後際;第一世分成惑業苦,第二世也是惑業苦,由於有煩惱所以造業,然後就感得苦果;第一世的無明就是一種惑,無明有了行就是業,有了業就會感得苦果,而有了識名色六入觸受;識,如果是聲聞乘是前六轉識,大乘則是包括八個識,前世因今世果,這是第一重因果。第二重因果是依止著識名色六入觸受,就是現在的果報體,什麼是果報,就是自身的感覺,自身的感受,自己覺得怎麼樣就是果報,覺得很苦、覺得很樂、覺得不苦不樂就是果報,得到苦的果報以後,再依止現在的果報體,又會造下一生的因,會有愛、有取、有有,有感受以後會愛著,愛是想要得到,或想要離開,接下來就會去取著,這些都是屬於煩惱;種種愛取的煩惱,會產生有,使無明行所引的識名色六入觸受,因愛取煩惱,變成感得下一生業力的有支,然後受第三生,再生後還會有老死,這就是惑業苦。這一生依止識名色六入觸受的果,又造因,然後再感下一生的果;所以現在因來世果,這是第二重因果。以上的解釋是一般的三世二重因果的説法。

 

本論是唯識宗,大乘解釋十二因緣,認為二世一重因果即可以了,是依種子的熏習來排列,由無明到生老死,不用分開到三世,《成唯識論》也說,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應該是同一生的,愛、取、有,有時候可以同一生,有時候不同一生,通常唯識學將無明到愛、取、有,都算在同一生裡面,而生、老死是下一生,所以是二世一重因果。

 

惑即是煩惱,包括無明、愛、取,三支是屬於煩惱。第二種是業,有哪幾支是屬於業?是行及有二支算是業。第三種是苦,即是苦果,生命體的苦果是識、名色、六入、觸、受,還有生、老死都是屬於苦果,生的內容是識、名色、六入、觸、受,老死也是識、名色、六入、觸、受,即是這果報體在那裡生在那裡老死,不過是將它的現象,用另一個方法表示出來,所以苦是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七支。

 

有一個偈子可以背起來,「無明愛取三煩惱,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并生死,七事同名一苦道。」無明、愛、取,這三種是屬於煩惱,有情會流轉生死,這是三個根本的原因;有了煩惱即會去造業,行與有這二支是屬於業道;從識、名色、六入、觸、到受、以及生、老死七支,是屬於造業所得的苦果,所以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七支稱為苦道。

二世一重因果,二世是現在與過去來對談,即過現門,還有現在與未來來對談,即現未門,其實內容都是一樣,前面十二因緣是分成三段來說,這裡十二因緣分成二段來說。一重即是一段惑業苦,為一重因果,如果二重即是二段惑業苦,過去到現在是惑業苦,分成這三支,現在到未來也是惑業苦。

 

過去與現在稱過現門,過去十因,生起現在的二果。現在的二個果即是生、老死;過去十因即是從無明到愛取有。十因又分成二種,一種是牽引因,一種是生起因。牽引因是比較遠的,還沒有得果報,尚在造業熏種當中的是屬於牽引因;現在栽培,下一生要去當人、天、地獄、餓鬼、畜生的是牽引因。等到快要去感果時,稱為生起因;生起下一個生命體時,要得到後有時,有愛取有生起,稱為生起因。

 

牽引因裡面有能引及所引,能引即是能引出下一個生命體的無明與行,即是惑業,不過所引出的還在種子的階段。無明及行有二種,一是現行,一是種子,因為在過去時有無明煩惱,不明白無我的道理,即是有無明,而造種種的業,包括無明的現行催動業行的造作及業行造作同時所熏習的種子,這都是屬於能引支,能引未來的果報體。所引的果報體,是在造業的同時即在阿賴耶識中熏習成下一生果報體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法種子:識緣名色,名是受想行識,色是此身體、色身,五蘊種子即跟隨著識種子;名色緣六處,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的種子隨逐著名色種子;六處緣觸,有了六根即會有接觸境界時,是觸種子隨逐著六根種子;觸緣受,有觸,一定會有感受,這是受種子隨逐著觸種子。無明行是能引,識、名色、六入、觸、受種子,是所引的,這些都還是在種子狀態,是牽引因,還沒有真正去感果。

 

接下來的愛取有是生起因的能生支,現在的生命體,識、名色、六入、觸、受,接觸到境界時,有強烈的愛,當內心愛的力量加強,稱為取,這包括種子及現行,因為愛太有力量,使得接觸到境界時想要去取著,這種愛取力量的推動,使令行、識、名色、六入、觸、受的種子,變成可以感得一個果報體的有,這愛取有是能生支,能生出下一生的果報體。

 

不論是過去十因,或者是現在十因,造了這十種因即會得到異熟果,稱為二世一重因果。得到的果即是生、老死;生、老死是有支的現行;現行如果是現在的惡果,即是現在生命體的生、老死;如果是將來的惡果,即是將來生命體的生、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