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九十六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淨科記
攝事分中契經事緣起食諦界擇攝第三之四
 擇攝,是決擇、攝取諸文的要義,而〈攝事分〉契經事擇攝,旨在解釋《雜阿含經》的法要,包含了四種擇攝:
 一、行擇攝(卷85〜88),收攝關於五蘊諸經的法義,即《雜阿含經論會編》中的「五陰誦」;
 二、處擇攝(卷89〜92),說明六入處,相當於《雜阿含經論會編》中的「六入處誦」;
 三、緣起食諦界擇攝(卷93〜96),可對應《雜阿含經論會編》中的「雜因誦」,包含緣起、四食、四諦以及諸界等相應的擇攝。
 四、菩提分法擇攝(卷97〜98),說明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三十七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對應《雜阿含經論會編》中的「道品誦」。
 本卷是這四種擇攝中的第三個:緣起食諦界擇攝,故標示「第三」,其中以四卷的範圍,開示緣起、食、諦、界的法義,由於前三卷已說緣起〜諦攝別頌,此處要接著說明界攝,屬於緣起食諦界擇攝的第四部分,故標示「之四」。
壬四、界攝2 癸一、總嗢柁南標
 第四科界攝,此為「緣起食諦界擇攝」總頌中,第四句的「最後如理等」的「等」,是決擇攝取《雜阿含經》中「界」的要義,由於內容較多,因此再依一總頌、四別頌歸納,分二科;第一科總嗢陀南標,先以一個界的總頌標出所攝的別頌。
復次,總嗢柁南曰:
 總義等光等 受等最為後
 其次,總偈頌說:由三個角度來說明界,第一個是總義等、第二個是光等,第三則以受等為最後,由於受又細分為二別頌,因此共有四個別頌。關於緣起食諦界擇攝的所有嗢柁南,請參閱
 (連結:〈攝事分〉四種擇攝之「緣起食諦界擇攝」嗢柁南
癸二、別嗢柁南辨3 子一、總義等2 丑一、頌標列
 第二科別嗢柁南辨,以各別的偈頌來思惟關於界方面的法,分三科;第一科總義等,此即界攝總頌中第一句「總義等光等」的總義等,又分二科;第一科頌標列,以別頌標列出界的總義等為何,此為界攝的第一個別頌。
別嗢柁南曰:
 總義自類別 似轉後三求
 此偈頌分成四部分來討論界,第一部分是總義,第二部分是討論自類別,第三部分說似轉,第四部分說後三求。
丑二、長行釋4 寅一、總義2 卯一、標列
 第二科長行釋,以長行解釋,分四科;第一科總義等,此為界攝第一個別頌(總義等)中,第一句「總義自類別」的總義,先總相的說明諸界道理,又分二科;第一科標列,標列出二種。
當知諸界略有二種。一、住自性界,二、習增長界。
 應當知道諸界要略有二種。第一種是住自性界,是指法爾如是的種子。第二種是習增長界,此因是由熏習而來的。
 界通常解釋為一切法的因,這一切法之因在佛教裡分成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等十八界;但有時也會作界限說,例如某煩惱法可依欲界、色界、無色界為限;又或當作種類說,如形容某些法可一界一界的分類;此外,界還有特性的意義,古譯為「持」,即一般說的自相不失,由於特性與特性的共同,此界又被轉釋為「通性」,如水有水的特性,火有火的特性,依此分為水界、火界等,此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無論為通性、為特性,都是構成有情自體的因素,是一切有情所不可缺的,所以界又說為「因性」;由於界是因義,不同的因能引不同的法界出現,如十法界,人的法界與畜生的法界是不一樣的,人畜的眾同分是不同的。
卯二、隨釋2 辰一、住自性界
 第二科隨釋,接著分別解釋住自性界、習增長界,又分二科;第一科住自性界,是指屬於自己這方面的特性。
住自性界者,謂十八界,墮自相續,各各決定差別種子。
 住自性界方面,六根六塵六識都等十八界的種子是墮自相續,即種子生種子,各有各自不同的特性,無論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乃至意識,都各各相續卻又各有不同的差別種子。
辰二、習增長界
 第二科習增長界,界除了是各別不同的種子,也受到善法、惡法的熏習,因此也會有增長或消減的情況。
習增長界者,謂則諸法或是其善,或是不善,於餘生中先已數習,令彼現行,故於今時種子彊盛,依附相續。由是為因,暫遇小緣便能現起,定不可轉。
 習增長界方面,指由一向熏習栽培善、惡法,來增長因種子的力量,故名習增長界。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些諸法,無論或是善法、或是不善法、或無記法,於過去生中先已數數的熏習,使令現在容易現行善法或不善法,令這一生中種子非常的強大茂盛,依附在阿賴耶識相續的果報中。由於這樣的因緣,暫時遇到小小的緣即能現起,決定不可改變。如有的人生來對某些事一學就會,特別擅長,這應該是過去生有熏習,今生遇緣即能現起,像慧律老法師講經時曾感嘆:「書到今生讀已遲」,也是說宿生栽培熏習得不夠,若現在再不努力,更待何時?!此處所說的是善惡法,但也是一樣,都是栽培來的。
《披》定不可轉者:謂無堪能轉變彼種令不現起故。
 文中所說的「定不可轉」方面:指自己過去所熏的種子太強大,不可能改變識的種子使令它不生起。有些人怪社會是一個大染缸,其實是自己的孩子有染污的種子,若惡法種子很強,一點點小因緣即會墮落,不然是不易現行的;有些人在大染缸裡也能不被染污,是善法種子較強、惡法種子較弱,即使有緣也不容易現行。
 以上是屬於總義,是提出總原則,說明界有二種:一種是住自性界(每一法都有它的因,名自性界);第二種是習增長界(自性界的強弱善惡是由熏習來的,名習增長界)。若常常熏習同類的種子,這類法就強,容易現行,因此如果善種子多,善法的因緣即容易具足,惡種子強一點,惡法也容易會現起。這是總說。
寅二、自類別3 卯一、總標
 第二科自類別,此為界攝第一個別頌(總義等)中,第一句「總義自類別」的自類別,說明各個的種類也是有差別的,分三科;第一科總標,總相的標示出有無量種。
復次,以要言之,雖界種類十八可得,然一一界業趣、有情,種種品類有差別故,當知無量。
 其次,要略而言,雖然界的種類可以分成十八種,可是每一界根據業力、五趣的眾生品類差別,還是有很廣大的差別,是無量無邊的,像人有許多的差別,眾生更多,有無量無邊的差別。若簡要言之可歸納為十八種,但若要廣說則是無量,無法說盡。
卯二、舉喻
 第二科舉喻,舉出譬喻說明。
譬如世間大惡叉聚,於此聚中有多品類,種類一故,雖說為一,而有無量。
 譬如世間的大惡叉聚,惡叉者,樹名,亦為果實名。意譯為綖貫珠、金剛子,形似無食子,其果實皆三粒同一蒂,且落地後多聚集於一處,故稱惡叉聚,常用以譬喻惑、業、苦三者間之互相關連。諸經論中也多引之譬喻多數或眾多之意。如此處說,於此大惡叉聚當中有許多不同的種子,由諸種子又可以生出更多不同的種子,雖說是一類,而有無量無邊。
 界也是如此,是很多品類、無量無邊的,只是佛善巧歸納成十八類。
卯三、合法
 第三科合法,將譬喻與法合起來說。
如是於其一一界中,各有無量品類差別,種類一故,雖各說一,而實無量。
 如此在一一界當中,各有無量品類差別,種類是一,譬如說眼,雖都是屬於眼界,但是人的眼睛有很多差別,現行時有的眼睛視力很好、有的不好。又各種不同動物的眼界雖然都名眼界,說起來都是一類,其實其中有無量無邊的差別,人的眼睛與老鷹的眼睛不同,相狀不同、視力也不同。總之十八界彼此不同,每一界中還有無量的品類差別。這是說到自類別。
 以上論中「自類別」所詮釋的經文如下,其中是以眼藥譬喻,說明諸界其數無量。
《雜中》第159頁:界相應第1經;累計經數692 經;大正藏(444)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眼藥丸,深廣一由旬。若有士夫,取此藥丸,界界安置,能速令盡,於彼界界不得其邊,當知諸界其數無量。是故比丘!當善界學,善種種界,當如是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部經主要說界數是無量的,譬如說眼藥丸深廣一由旬。如果有人要取此藥丸,而將藥丸安置在每一界中,會很快速的安排分配完,但是仍有界無法分到,因為每一界中的界也都是無量無邊,沒有邊際的。以眼界為例,光是人已有無量無邊的差別,眾生又更多了,所以應當了知諸界的數量是無量無邊的。因此比丘應該要善巧的知道界,應該要這樣學習,栽培種種的善法界,善巧的通達種種界。佛說此經已,諸比丘歡喜奉行。
寅三、似轉2 卯一、標差別
 第三科似轉,此為界攝第一個別頌(總義等)中,第二句「似轉後三求」的似轉,說明諸界相似的生起,分二科;第一科標差別,標出其中的差別。
復次,如是諸界,由勝解力之所集成。先惡勝解,集成惡界;先善勝解,集成善界。
 其次,阿賴耶識中的諸種子、這些因,是由勝解力之所集成,由於眾生過去對某方面有強勝的理解力,因而集聚成就相應的界。如過去生不斷地熏習惡法的勝解,由此集聚成惡界,因此現在也容易與惡法相應;過去修了很多的善法,有這方面的勝解,而集聚成善界。
卯二、明似轉2 辰一、標
 第二科明似轉,說明由不同的勝解力故,相似的法會彼此吸引而時常在一起活動,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善惡界是不同的,但相似者會物以類聚。
隨所集成,還與如是相似有情同法而轉。
 隨眾生先時所集聚而成就的界,還與自己這一類性情看法、見地比較相似的有情同法而轉,如同樣有這些善法的人容易作朋友,像出家人喜歡有出家人的朋友,或有居士的朋友,沒有學佛的人則喜歡與沒有學佛的人在一起,而喜愛同類惡法者,也容易臭味相投。
辰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怎樣同法而轉,以說明似轉。
謂相往來、同聚、同住、同見、同意勝解相似。由是故言:有情諸界共相滋潤、相似而轉。
 俗話說物以類聚,同界的人會互相往來,譬如老師有老師聯誼會,醫生有醫生聯誼會,商人有青商會、國際獅子會等,同界者彼此會互相往來、共同相聚在一起、甚至還同住在一起、同界者也易有相同的見地、相同的心意、因為大家對這善法或惡法勝解是相似的。所以說:有情種種的法界,善法惡法可以互相滋潤、相似而生起,又互相受用,如喜歡修戒的行者會在一起,喜歡修定的、喜歡修慧的也會在一起,因為彼此都有這種興趣。
 以上「似轉」這一段詮釋了一些有趣的經文,從第2經到第6經,如下所示。
《雜中》第160頁:界相應第2經;累計經數693 經;大正藏(44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眾生常與界俱?謂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善種種界」。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說明:眾生常常與界在一起,與界和合,如:不善心時與不善界在一起,是屬於不善界這一類的;善心時與善界在一起,屬於善界這一類;勝心時則與勝界俱,例如行者得色界定,容易與色界天人的境界相應,這是與勝界俱;或鄙心時與鄙界俱,起欲界心時容易與欲界的境界相應,相較於上二界,下地的欲界即為鄙界。由一個人的品味,可以看出其內心的種子、界的相貌。
《雜中》第160頁:界相應第3經;累計經數694 經;大正藏(446)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廣說如上。差別者,即說偈言:「常會故常生,相離生則斷。如人執小木,而入於巨海,人木則俱沒,懈怠俱亦然。當離於懈怠,卑劣之精進,賢聖不懈怠,安住於遠離,慇懃精進禪,超度生死流。膠漆得其素,火得風熾然,珂乳則同色;眾生與界俱,相似共和合,增長亦復然」。
 此經又名《偈經》:本經敘述之經意與前經略同,以「頌」分別解說「當知諸界,其數無量」。
 如是我聞:一時,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廣說如上。差別的地方,即用偈說明:
 常會故常生 相離生則斷 如人執小木 而入於巨海
 人木則俱沒 懈怠俱亦然 當離於懈怠 卑劣之精進
 賢聖不懈怠 安住於遠離 慇懃精進禪 超度生死流
 膠漆得其素 火得風熾然 珂乳則同色 眾生與界俱(聚)
 相似共和合 增長亦復然
 不善行眾生常喜歡與不善行者為伴,因此不善種子常隨之增長。反之,如果能遠離不善心,則不善界斷滅。譬如有人,手拿小塊木頭,而進入巨大的海洋,則人與木皆沒海中,如是常歡喜懈怠的人,常與懈怠和合,想要超度生死流,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應當要遠離懈怠,要遠離卑劣之精進,如遠離睡眠、昏沈、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等卑劣煩惱。
 賢聖者不會懈怠,安住於遠離懈怠等因緣,非常殷勤精進於禪思,向於超越生死之流!
 膠與漆同為黏合的素材,火炎得風而能熾然,行者不懈怠,安住於精進修學,則聖道之火能夠成就。
 如珂貝與乳,同為白色,眾生常與界一起,相類似者容易和合一起,物以類聚,彼此也會互相增長界(種子)的力量。
《雜中》第161頁:界相應第4經;累計經數695 經;大正藏(447)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云何與界俱?謂眾生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
 此經又名《行經》:本經敘述眾生心常與界俱轉,與界和合。
 如是我聞:一時,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中。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眾生常與界俱轉,相類似者容易和合。甚麼是與界俱轉?所謂眾生若起不善心時,即與不善界同時俱轉;起善心時,即與善界同時俱轉;起卑鄙心時,即與卑鄙界同時俱轉,起勝心時,即與勝界同時俱轉。」
時尊者憍陳如,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上座多聞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復有尊者大迦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頭陀苦行,不畜遺餘。尊者舍利弗,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大智辯才。時尊者大目揵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時阿那律陀,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徹。時尊者二十億耳,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勇猛精進,專勤修行者。時尊者陀驃,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能為大眾修供具者。時尊者優波離,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通達律行。時尊者富樓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皆是辯才善說法者。時尊者迦旃延,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多聞總持。時尊者羅睺羅,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時提婆達多,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習眾惡行。是名比丘常與界俱,與界和合。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佛說是經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的十大弟子和諸聖弟子,各自擅長一法門,皆具眾德而各有偏長,故稱第一,攝受眷屬,物以類聚。
 時,尊者憍陳如和眾多一起修行的比丘,在近處經行用功,這些比丘都是上座,廣學多聞的大德,出家已久時,具足修離欲梵行的比丘。
 又有尊者摩訶迦葉,行十二頭陀,能堪苦行,故稱「頭陀第一」,與眾多一起修行的比丘,在近處經行用功,這些比丘都是少欲知足,修頭陀(抖擻)苦行、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不畜積多餘之物的比丘。
 尊者舍利弗,智慧猛利,能解決諸疑,號稱「智慧第一」,和眾多一起修行的比丘,在近處經行用功,這些比丘都是有大智慧、有大辯才的比丘。
 時,尊者大目犍連,神足輕舉,能飛遍十方,故稱「神通第一」,和眾多一起修行的比丘,在近處經行用功,他們都是有神通大力的比丘。
 時,尊者阿那律陀,得天眼,能見十方世界,故稱「天眼第一」,和眾多一起修行的比丘,在近處用功經行,他們都是天眼通的比丘。
 時,尊者二十億耳,為弟子中「精進第一」,和眾多一起修行的比丘,在近處經行用功,他們都是勇猛精進,專勤修行的比丘。
 尊者二十億耳,出家後精勤苦行,卻一直未證果,因此萌生還俗的念頭。佛陀以彈琴為喻來開導他,說明修行不可太緩、也不可太急,二十億耳尊者調整步調後,終於證得阿羅漢。
 時,尊者陀驃摩羅子,年七歲出家,鬚髮落地,即成羅漢,得三達智,具六神通。以本願故,為僧差使,故稱「實力士」,與眾多一起修行的比丘,在近處用功經行,他們都是歡喜能為大眾修福、供養資具的比丘。
 時,尊者優婆離,奉持戒律,無絲毫觸犯,故稱「持律第一」,與眾多一起修行的比丘,在近處經行用功,他們都是通達於律行的比丘。
 時,尊者富樓那,能廣說法,分別義理,故稱「說法第一」,與眾多一起修行的比丘,在近處用功經行,他們都是有辯才,能善巧說法的比丘。
 時,尊者迦旃延,能分別深義,敷演道教,故稱「論義第一」,與眾多一起修行的比丘,在近處用功經行,他們都是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的比丘。
 時,尊者阿難,能知時明物,所至無障礙,多聞憶持不忘,堪任奉上,故稱「多聞第一」,與眾多一起修行的比丘,在近處用功經行,他們都是多聞念力總持非常強的比丘。
 時,尊者羅睺羅,不壞禁戒,能誦讀不懈,故稱「密行第一」,與眾多一起修行的比丘,在近處用功經行,他們都是善持密行的比丘。
 在經典上說尊者羅睺羅是密行第一,非常有修行,但修行的功德不讓他人知道,是善持密行。
 時,提婆達多(以佛陀的叛徒出現在經典中),與眾多一起修行的比丘,在近處經行用功,他們都是歡喜習近惡見的眾生。
 以上是名為比丘常與界一起活動,常喜歡與志同道合者在一起修行,物以類聚。因此諸比丘要善於觀察分別種種諸法界的差別,或是與提婆達多、或是與聖弟子在一起?佛說此經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中》第162頁:五界相應第5經;累計經數696 經;大正藏(448)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如上廣說已,即說偈言:「常會故常生,相離生則斷。如人執小木,而入於巨海,人木則俱沒,懈怠俱亦然。當離於懈怠,卑劣之精進,賢聖不懈怠,安住於遠離,慇懃精進禪,超度生死流。膠漆得其素,火得風熾然,珂乳則同色;眾生與界俱,相似共和合,增長亦復然」。
 第5經同於前面的第3經,偈頌文句均同,故不重說。
《雜中》第162頁:五界相應第6經;累計經數697 經;大正藏(44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如是廣說,乃至勝心生時與勝界俱,鄙心生時與鄙界俱。殺生時與殺界俱;盜;婬;妄語;飲酒心時與飲酒界俱。不殺生時與不殺界俱;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時)與不飲酒界俱。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界」。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又名《界和合經》:其中敘述的大意同於前經,唯廣說勝界、鄙界、飲酒界、不殺界。
 如是我聞:一時,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中。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說:「眾生都常與界俱轉,常與界和合,…」。如是廣說,乃至如果勝心生起時,常與勝界同時俱轉。鄙心生起時,常與鄙界同時俱轉。殺心生起時,常與殺界同時俱轉。偷盜、邪婬、妄語、飲酒等心生起時,常與盜、婬、妄、飲酒等界同時俱轉。反之不殺生心生起時,常與不殺生之界同時俱轉。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等心生起時,常與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等界同時俱轉。因此,諸比丘們!應當要善於分辨種種界別。」佛說此經已,諸比丘們,聽佛所說,歡喜奉行!
 同樣有善心的人容易與有善心的人聚在一起,因為都喜歡與善法界在一起,有惡心的人也多數都好行惡,物以類聚,同一類常聚在一起,彼此容易溝通。
寅四、三求3 卯一、依梵行求3 辰一、出學漸次2 巳一、別辨相
 第四科三求,此為界攝第一個別頌(總義等)中,第二句「似轉後三求」最後的三求,說明眾生在世間上,或依梵行求、或依有求、或依欲求而行,分三科;第一科依梵行求,說明追求無漏聖道的梵行求眾生,又分三科;第一科出學漸次,舉出梵行求的修學次第,又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相,各別辨明修梵行求的相貌。
復次,由梵行求增上力故,先說起信;次於尸羅受學而轉;次於現行所有過罪,觀自、觀他而生羞恥;次於善法無間修習,發勤精進,於久所作及久所說,能無忘失;是二為依,令心得定;由心定故,得如實智。
 其次,由於行者對無漏梵行的追求有強大心力的緣故,佛陀先為他開示、使之對三寶生起信心;然後令其於佛門出家,受戒、學戒,行住坐臥威儀軌則等隨戒而行;並且對於煩惱現行所造作的所有身語意過失罪業,觀察自己所生惡作,觀察善知識所曾教誡,使能生出羞恥心;其次沒有間斷的修習善法,發動勤奮精進,對很久以前所作、所說事中,能自己記憶、也能令他人回憶,而不忘失;以持戒清淨及念力不失二種為依止,使令其心得定;由於內心成就禪定,依定修毗鉢舍那,能夠證得唯法等如實智慧。
巳二、略攝義
 第二科略攝義,要略說由起信為先,乃至得如實智,攝受戒定慧三學的道理。
如是且說信增上力,漸次修習三種所學。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
 如此暫且說,行者先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生起強大力量,乃至得如實智,修習次第可以歸納為三種所學:一、增上戒學,安住具戒、善能守護別解律儀、軌則圓滿、所行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等受學學處;二、增上心學,修習四靜慮、四空定等定;三、增上慧學,能夠如實知見四聖諦、或十二緣起等諸法實相,能增上解脫。
辰二、名得圓滿
 第二科名得圓滿,漸次修習,成就三學勝資糧道,名梵行求已得圓滿。
如是三學勝資糧道,謂世正見、好行惠捨、易養、易滿、少欲、喜足及四攝事。其易養等句義差別,如聲聞地已說其相。如是當知名梵行求已得圓滿。
 如此漸次修習戒定慧三學勝資糧道,所謂
 一、世正見,行者依聖言量,能如理作意思惟,而得世間正見;
 二、好行惠捨,行者歡喜無貪、無瞋、無癡,能清淨布施;
 三、易養,自得怡養、不求長物,很容易使自己生命存活;
 四、易滿,得到微少或麤弊的衣食等,即已足夠;
 五、少欲,有功德不欲讓他人知道;
 六、喜足,隨所獲得的世間供養能歡喜受用,能正知足,不論獲得的是勝妙或下劣的都很歡喜;
 七、四攝事,能作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事。
 其中易養等句及句義差別,如〈聲聞地〉二道資糧中,已經說過沙門莊嚴的相貌(正信而無諂,少病精進慧,具少欲喜足,易養及易滿,杜多德端嚴,知量善士法,具聰慧者相,忍柔和賢善)。如是應當了知名為梵行求已得圓滿。
 戒定慧的資糧道即是〈聲聞地〉的二道資糧,二道資糧修學圓滿,聖道容易成就。
《披》謂世正見等者:謂依增上聖正言教,發生如理所引作意,名世正見。為莊嚴心、為伴助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修布施,是名惠捨。易養、易滿、少欲、喜足,是名成就沙門莊嚴。聲聞地中別釋其相應知。(陵本二十五卷十八頁2143
 謂世正見等方面,所謂:
 一、世正見,依佛所宣說增上殊勝的聖正言教,包括尸羅言論,乃至解脫智見言論,能發起與佛聖言量相應的如理作意,名世正見。
 二、莊嚴心,沒有貪瞋癡是最好的莊嚴心;
 三、伴助心,為了要利益他人,善心所與心一起活動,不斷的增長廣大;
 四、資瑜伽,布施時,內心清淨,福報具足,是資助止觀的資糧;
 五、惠捨,布施時,身語意三業清淨沒有罪過,是為了成就更殊勝無漏的聖道而修布施;
 六、沙門莊嚴,具足易養、易滿、少欲、喜足等功德,是名成就沙門莊嚴。
 如〈聲聞地〉卷25,879頁中,有各別解釋二道資糧的相貌,應該了知。
辰三、明安立界2 巳一、顯差別
 第三科明安立界,說明建立界,指眾生常與界俱,同類聚一起,互相滋潤、相似而轉,分二科;第一科顯差別,顯示追求梵行求與遠離梵行求二者的差別。
成就如是梵行求者,還與此界諸有情類共相滋潤、相似而轉。離此界者,還與遠離此界有情共相滋潤、相似而轉。
 成就這樣離欲梵行求的行者,隨即與同樣修習離欲梵行求的諸有情類聚在一起,互相增長幫助、相似相續而活動。遠離梵行求的行者,隨即與同樣遠離梵行求的有情類聚在一起,互相增長幫助、相似相續而活動。
巳二、隨難釋
 第二科隨難釋,將比較困難的地方再作解釋。
當知此中,果依於因,非因依果故。
 應當知道此所安立界當中,「因」是界,指成就梵行求者,或遠離梵行求者;「果」是指歡喜與同樣愛好修習善法的道友,或不愛好修習善法的道友相聚一起,共相滋潤、相似而轉;是果依於因而能共相滋潤、相似而轉;而不是因依於果,先有梵行求者,才有歡喜與同界者等相聚一起,共相滋潤、相似而轉的果相現前。
《披》當知此中果依於因等者:諸有情類共相滋潤、相似而轉,是名為果。若梵行求成就,或不成就,是名為因。果依因故,名相似轉,當知非謂因依於果。
 當知此中果依於因等方面:諸有情眾喜歡與同類者聚在一起互相增長幫助,相似相續而活動,是名為果。若是成就梵行求者或不成就者,是名為因。果是依止因而出現共相滋潤、相似而轉的現象,是名為相似轉;應當知道不是所謂因依於果而得同界者共相滋潤、相似而轉。
《雜中》第163頁:界相應第7經;累計經數698 經;大正藏(450)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不信時與不信界俱,犯戒時與犯戒界俱,無慚、無愧時與無慚、無愧界俱;信心時與信界俱、持戒時與持戒界俱,慚、愧心時與慚、愧界俱。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又名《界和合經》:敘述眾生希求梵行時,常與界在一起,與界和合之義理,內容同於前經,廣說不信時與不信界俱,犯戒時與犯戒界俱,無慚、無愧時與無慚、無愧界俱,因此比丘們要善巧的分別種種諸界。
 以下的第8〜18經也一樣,精進的人與精進的界聚,不精進者與不精進者界聚,也是說同樣的道理。
《雜中》第163頁:界相應第8〜18經;累計經數699〜709 經;大正藏()經
 如信不信,如是精進、不精進、失念、不失念、正受、不正受、多聞、少聞、慳者、施者、惡慧、善慧、難養、易養、難滿、易滿、多欲、少欲、知足、不知足、攝受、不攝受界俱,如上經如是廣說。
 界相應第8〜18經,敘述之義理,均同於上述之經。
 第8經敘述眾生希求梵行,於善法無間修習時,精進或不精進等心生起,會有精進或不精進之界俱。
 第9經敘述眾生希求梵行,於久所作及久所說時,失念或不失念等心生起,會有失念或不失念之界俱。
 第10經敘述眾生希求梵行,於修學禪定時,正受或不正受等心生起,會有失念或不失念之界俱。
 第11經敘述眾生希求梵行,於栽培戒定慧三學資糧時,多聞或少聞等心生起,會有多聞或少聞之界俱。
 第12經敘述眾生希求梵行,於修惠捨等功德時,慳者或施者等心生起,會有慳者或施者之界俱。
 第13經敘述眾生希求梵行,於修世正見時,惡慧或善慧等心生起,會有惡慧或善慧之界俱。
 第14經敘述眾生希求梵行,於修沙門莊嚴時,難養或易養等心生起,會有難養或易養之界俱。
 第15經敘述眾生希求梵行,於修沙門莊嚴時,難滿或易滿等心生起,會有難滿或易滿之界俱。
 第16經敘述眾生希求梵行,於修少欲時,多欲或少欲等心生起,會有多欲或少欲之界俱。
 第17經敘述眾生希求梵行,於修喜足時,知足或不知足等心生起,會有知足或不知足之界俱。
 第18經敘述眾生希求梵行,於修四攝事時,攝受或不攝受等心生起,會有攝受或不攝受之界俱。
卯二、依有求2 辰一、辨為緣
 第二科依有求,說明追求色無色定的有求眾生,分二科;第一科辨為緣,辨別有求的因緣,說明諸支互相為緣。
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所依別故,起無明觸種種品類;其無明觸種種品類以為緣故,起無明觸所生諸受種種品類;其無明觸所生諸受種種品類以為緣故,起無明觸所生諸受為緣貪愛;愛為緣故,而有其取;廣說乃至大苦蘊集。
 行者由於不好樂欲,好樂追求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定等境界,但這種有所得、有所執著的希求是染汙不清淨。眼耳鼻舌身意六處有無明種子隨逐;當所依六根為緣,接觸諸塵境時,由於所依根有無明種子隨逐為緣故,生起種種品類的無明觸;由於所依無明觸為緣故,於禪定中生起由無明觸所生喜、樂、不苦不樂等種種品類的諸覺受;由於依無明觸所生種種諸覺受為緣故,於禪定中生起無明觸所生種種品類諸喜樂捨受為緣的貪愛;由於愛味禪定樂為緣故,而希望將來到色無色界中去取得果報;廣說乃至生老病死一大苦蘊集。
 有求眾生追求四禪八定中的寂靜禪定,愛味執著定中的喜樂捨受,而希望將來到色無色界天中去受生,由於有所執著的無明煩惱種子隨逐,待壽盡,又到三界五趣中流轉生死。
 如佛於《大般涅槃經》卷12所說,迦葉,比如嶮岸上有草覆蓋,在岸邊有很多甘露,吃了能壽命千年,永除諸病,安隱快樂。凡夫愚人貪吃甘露不知下面有大深坑,不小心會墮坑而死;智者當知遠離,不享受天上的妙食,要知道於三界受生都是大苦。又譬如眾生喜歡長壽,不論壽命長短,這件事都是很臭穢的,只要是在生死輪迴都是汙穢不堪的。
辰二、結建立
 第二科結建立,總結依有求建立的諸界。
當知是名依有求故,建立諸界。
 應當知道,依追求色、無色界天禪定等境界的眾生,由於我執、法執無明種子未斷,隨逐六處為緣,乃至貪愛禪定而求生色無色界,待壽盡,輪迴三界生死流轉,名依有求,是建立三界輪迴的因。
《披》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等者:六處種子為無明種子之所隨逐,是故六處為無明所緣,及為無明之所依處。由是生起眼乃至意諸無明觸,名無明觸種種品類。
 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等方面:「處」,是指能生心心所的地方,「六處」是依止六根能夠生出各式各樣的心心所。由於六處的種子為我執、法執無明種子所隨逐,因此六處為無明所緣,而且是無明的依止處。由此當眼根乃至意根觸對境界時,內心生起顛倒慧,因而起諸無明觸,名無明觸種種品類。
 若行者沒有出世間的正見,以無明為本,由於無明遍一切緣起法,生死輪迴繼續不斷。
卯三、依欲求2 辰一、辨為緣
 第三科依欲求,說明追求欲界欲的眾生,分二科;第一科辨為緣,辨別欲求的因緣,說明諸支互相為緣。
又無明界所隨六處諸界為緣,起無明觸;此無明觸以為緣故,於諸境界起不如理執取相、好所有諸想;此想為緣,於諸境界發起希欲;希欲為緣,起彼隨法多隨尋思;由彼隨法多隨尋思以為緣故,發起思慕愁憂所作身心熱惱;身心熱惱以為緣故,於諸境界種種品類思求差別皆可了知。
 又追求欲界欲的眾生,六處種子有我執、法執無明種子所隨逐,六根觸對境界時,內心起顛倒慧,因而生起諸無明觸;由此無明觸為緣故,對於色聲香味觸的境界內心執為真實,生起不如理思惟執著取相、取隨好的所有諸妄想;由此取相、取隨好的妄想為緣,對種種色聲香味觸的境界發起希望欲求;由欲求五欲為緣,生起隨希欲心而轉的種種諸法,一法引生多法,也生起諸多想要得到諸欲的隨尋思;由想要得到諸欲的隨尋思為緣故,發起思求、愛慕、憂愁、苦惱等所作,使令身心熱惱;由於身心熱惱為緣故,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的五欲諸境界,生起種種品類差別的思惟追求,乃至由思求推動身語意業,造業後,在阿賴耶識熏習為隨業識,形成下一生的果報,都可了知。
辰二、結建立
 第二科結建立,總結依欲求,建立諸界。
如是當知依欲求故,安立諸界。
 應當知道欲界眾生,依欲望的追求,此欲望有無明在其中,於是在心識中種下無量無邊的欲求種子,如此安立種種染污欲求的諸界。
 主要是無明種子隨逐在六根界、六識界裡,緣根境識三和合起無明觸,緣無明觸故,於諸境界,起不如理執取相好、取隨好所有諸想,緣此妄想,於諸境界發起希欲,乃至緣身心熱惱故,由思求而起欲求,純大苦聚。應當知道依欲求熏習種種染污愛見煩惱種子的緣故,如此安立欲求的諸界。
 由於不知道欲求是有過患的,能引生現在身心的熱惱,以及集聚未來的純大苦蘊的果報。《摩訶止觀》說到五欲的過患:
 「色」如熱金丸,執之則燒。貪愛色好像拿著熾熱的金丸,看似美好,但手決定會被燙傷。
 「聲」欲像毒塗鼓,聞之必死。貪愛聲欲好像聽到塗上毒的鼓,鼓的聲音很好聽,有人喜歡聽,但聽了生起愛欲心,令有情在生死海不斷輪迴。
 「香」欲的過患,如憋龍之氣,嗅之則病。其實香與臭都是內心的分別,貪愛香欲好像龍憋住的毒氣,嗅到龍所吐的毒氣會生病。愛著香味,即是種下生死輪迴的界。
 「味」欲的過患,如沸蜜湯,舌嚐則爛。貪愛味欲如喜歡嚐煮沸的蜂蜜汁,舌頭會燙爛,又如蜂蜜塗在刀上,舐之則傷,喜歡嚐刀上塗著的蜂蜜,舌頭必會被割傷。
 「觸」如臥獅子,近之則齧;喜歡觸對柔軟細滑等美好境界,好像靠近躺著的獅子,一接觸牠會撲襲咬人。
 如是要先了解五欲的過患,訶斥及遠離五欲而不起愛欲,然後於修習禪定中,斷除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及疑,棄五蓋,證得禪定,斷除愛見煩惱種子,解脫三界輪迴。
 從三界輪迴的相貌,回觀是這一念心剛開始起欲心時已經形成,有這些種子的功能性,一念具足一切法,是這個道理,不論追求的欲,是欲愛、定愛,都是不可長養的,任一境界只要有所求即已經在長養三界的一切法。如是當知依欲求故,安立諸界。
 以上總義等論文,相應的經文如下:
《雜中》第164頁:界相應第19經;累計經數710經;大正藏(451)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種種諸界。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種種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與論文相應說明: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即十八界,十法界的眾生各各不同,由於每個人各有不同的種子,所熏習的也不同,有自性界、又有習增長界等,種類是無量無邊。
《雜中》第165頁:界相應第20經;累計經數711經;大正藏(452)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云何緣種種受生種種愛?謂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觸生受,緣眼觸生受生眼觸生愛。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緣意觸生意觸生受,緣意觸生受生意觸生愛。諸比丘!非緣種種愛生種種受,非緣種種受生種種觸,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要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 種種愛。是名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佛說此經已 ,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與論文相應說明:界是所有內心作用的根本,緣界而生觸、受、愛等。為何名種種界?最主要無明種子隨逐在六根界、六識界裡面,由六觸產生種種的受,受產生種種的愛。不是因為有種種愛生種種的受,不是因為有受才有觸,也不是因為有觸產生種種的十八界,而是以十八界的種子,產生種種無明相應觸,乃至受,乃至愛等。當知此中,果依於因,非因依果故,是說它的因果關係。
《雜中》第165頁:界相應第21經;累計經數712經;大正藏(453)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謂緣眼界生眼觸,非緣眼觸生眼界,但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受,非緣眼受生眼觸,但緣眼觸生眼受;緣眼受生眼愛,非緣眼愛生眼受,但緣眼受生眼愛。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非緣意觸生意界,但緣意界生意觸;緣意觸生意受,非緣意受生意觸,但緣意觸生意受;緣意受生意愛,非緣意愛生意受,但緣意受生意愛。「是故,比丘!非緣種種愛生種種受,非緣種種受生種種觸,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但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是名比丘當善分別種種界。」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與前面第20經類似,只是分別說明得更詳細。因為有眼的種子才生眼觸,這樣的因果關係說得更清楚,由無明界生觸、緣觸生受、緣受生愛、緣愛生取……此經是依十二緣起的次第來說明諸界的因果關係,有這種次第性。
《雜中》第166頁:界相應第22經;累計經數第713經;大正藏(454)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謂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受,緣眼受生眼想,緣眼想生眼欲,緣眼欲生眼覺,緣眼覺生眼熱,緣眼熱生眼求。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緣意觸生意受,緣意受生意想,緣意想生意覺,緣意覺生意熱,緣意熱生意求,是名比丘緣種種界故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比丘!非緣種種求生種種熱,非緣種種熱生種種覺,非緣種種覺生種種想,非緣種種想生種種受,非緣種種受生種種觸,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但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說到十八界,由有種種的界會產生種種的觸、受、想、欲、覺、熱、求,這些煩惱境界。
 要如何還滅?必須觀察十八界都是無常苦空無我,才能斷除內心對十八界的執著,不再產生種種的界。
《雜中》第167頁:界相應第23經;累計經數第714經;大正藏(45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界種種故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云何種種界?謂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云何?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謂緣眼界生眼觸,非緣眼觸生眼界,但緣眼界生眼觸;非緣眼觸生眼想,非緣眼想生眼觸,但緣眼觸生眼想;緣眼想生眼欲,非緣眼欲生眼想,但緣眼想生眼欲;緣眼欲生眼覺,非緣眼覺生眼欲,但緣眼欲生眼覺;緣眼覺生眼熱,非緣眼熱生眼覺,但緣眼覺生眼熱;緣眼熱生眼求,非緣眼求生眼熱,但緣眼熱生眼求。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乃至緣意熱生意求,亦如是廣說。是名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非緣種種求生種種熱,乃至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但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十八界有種種相,也是熏習而來,因為無明隨逐,認為一切法都是真實,是常樂我淨、是我我所,緣於界,因此有種種觸、想、欲、覺、熱、求。所以心識的種子(界),是生出一切法主要的因緣。從界下手,思惟觀察它的無常苦空無我,契入聖道。
《雜中》第167頁:界相應第24~27經;累計經數715~718經;大正藏()經
 如內六入處,外六入處亦如是說。
 內六入處,外六入處也有四經(第24~27經),四經的次第,如前第20經到第23經,先說界,再一一廣說,內容大意都是一樣。因有種種界,而生觸、想、欲、覺、熱、求。
 本論說到三求,最主要是因為有種種無明界所隨的六處,以十八界為因緣,而生起種種的觸、受、想、覺、欲、求等這些煩惱。
子二、光等2 丑一、頌標列
 第二科光等,此即界攝總頌中第一句「總義等光等」的「光等」,分二科;第一科頌標列,以偈頌標出光等內容,此為界攝的第二個別頌。
復次,嗢柁南曰:
 三七界相攝 見想與希奇 差別性安立 寂靜愚夫後
 「光等」別頌分八段解釋,分別是三七界相攝;見、想、希奇;差別性、安立;寂靜、愚夫。
 一、三七界相攝,說明色界、無色界、滅界(三界)、及光明界、清淨界、空處界、識處界、無所有處界、非想非非想處界、滅界(七界),彼此互相攝受的情形,即說明八解脫的道理。
 二、見,說明見處差別及見所依差別。
 三、想,辨明想的差別及方便。
 四、希奇,說明佛的二甚希奇法,並詳說有情界的差別。
 五、界,說明界的他類差別性及自類差別性。
 六、安立,說明四因緣建立三種三界及二種出離界。
 七、寂靜,說明比丘修習止觀所得五相解脫,並簡除外道無此解脫。
 八、愚夫,說明愚痴無聞凡夫的二種相貌,並廣說界乃至處非處善巧的差別相。
丑二、長行釋8 寅一、三七界相攝3 卯一、出界差別2 辰一、三界
 第二科長行解,用長行解釋,分八科;第一科三七界相攝,此為界攝第二個別頌(光等)中,第一句「三七界相攝」的三七界相攝,說明三種界與七種界互相攝受,又分三科;第一科出界差別,說明界的差別,又分二科;第一科三界,說明色界、無色界、滅界的相。
界有三種。一者、色界,二、無色界,三者、滅界。
 界有三種:
 一、色界。色界其實包含欲界,此處說明禪定的境界,特指色界。
 二、無色界。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屬無色界。
 三、滅界。指滅受想定及薩迦耶滅的滅界。
辰二、七界
 第二科七界,說明七界。
復有七界。一、光明界,二、清淨界,三、空處界,四、識處界,五、無所有處界,六、非想非非想處界,七、滅界。
 又有七界:
 一、光明界,是指初禪、二禪。
 二、清淨界,是指第四禪。
 三、空處界,是指空無邊處定。
 四、識處界,是指識無邊處定。
 五、無所有處界,是無所有處定。
 六、非想非非想處界,是非非想處定。
 七、滅界,薩迦耶滅的滅界,及想、受滅界,修滅盡定而得之定報。
卯二、明其相攝2 辰一、具攝一切
 第二科明其相攝,說明三界與七界相攝的情形,分二科;第一科具攝一切,三界具攝一切界。
當知此中,由其色界攝光明界及清淨界,由無色界攝四無色,由其滅界還攝滅界。
 應當知道這其中,由於其色界攝光明界及清淨界,由無色界攝四無色界,由滅界依然攝滅界,故說三界具攝七界。
辰二、隨釋初二
 第二科隨釋初二,解釋光明及清淨二界。
又諸色貪,由見、由受所顯發故,遍於一切色界地中,安立光明及清淨界。
 又有種種色的欲貪,是由見及受所顯發的;見是指利使方面,由於思想上錯誤的見解,引發對法執有常、樂、我、淨的色境貪愛,譬如對於欲界色聲香味觸男女欲的貪愛,或是對色界定的貪愛等,這些都是由顛倒見引發的貪心。或由領受,是指觸對淨色或不淨色時,內心感受歡喜或快樂及愛味,所引發的色貪。為了對治色的貪愛修禪定,遍於一切色界地中,安立光明及清淨二種界。
 安立光明界及清淨界的道理,在於色界地由見、由受起色貪名黑暗,依止初禪及二禪修不淨想,能對治對淨不淨色的貪愛,安立為光明界;為捨不淨觀的執著,依止四禪又觀淨色,於內淨不淨諸色,得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展轉一味想,去除對色境生起淨不淨的分別想,不著二邊,而安立清淨界。
《披》又諸色貪由見由受所顯發故者:謂於諸色推求、領受,故起色貪,是名由見、由受之所顯發。
 色本來不是欲,不應該有貪,但人對諸多色境內心有思惟推求,將色想成是美好的,從而引起種種的貪愛;或是領受,直接接觸到色境,內心生起喜樂愛味,名由見、由受之所顯發。
卯三、廣遍知等2 辰一、標應知
 第三科廣遍知等,詳細說明於界遍知,於得方便、於得諸界、於得所為,分二科;第一科標應知,標出應該遍知諸界。
又於如是七界遍知應當了知,於得方便應當了知,即於其得應當了知,於得所為應當了知。
 又對於光明界乃至滅界等七界,是依解脫煩惱的不同而安立,應該有智慧全部通達了知;對於七界的解脫,如何成就,應當了知;於得到時是什麼相貌也應當了知;以及成就七界解脫能起什麼作用,也應當了知。
辰二、別釋相4 巳一、於界遍知2 午一、標列因緣
 第二科別釋相,再各別解釋於界遍知等相貌,分四科;第一科於界遍知,應遍知七界的境界,又分二科;第一科標列因緣,標示列舉遍知的因緣。
如是諸界所有遍知,由四因緣應當了知。謂有相違所治、能治而相待故,狹小、無量而相待故,有及非有而相待故,有上、無上而相待故。
 如是光明界乃至滅界等七界所有遍知,由四種因緣應可了知:
 一、 有相違所治、能治而相待故。由有所對治的法,及能對治的法,而施設光明界、清淨界及空處界。如由於有所對治的黑闇(色貪)為緣,施設能對治的「光明界」,成就初解脫內無色想觀諸色解脫,及第二解脫內無色想外觀諸色解脫;由於有所對治的不淨觀為緣,還觀淨色,於內淨不淨諸色,得展轉相待想、相入想、一味想,施設「清淨界」,成就第三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由於有所對治的色趣為緣,施設能對治的「空處界」,破色,成就空無邊處解脫。
 二、狹小、無量而相待故,施設「識處界」。空無邊處定是以空為所緣境,是能緣識小小的所緣之一;而能緣的心是無量無邊的,以能緣的心為所緣故,成就識無邊處解脫,名由狹小、無量而相待故,施設「識處界」。
 三、有及非有而相待故,施設「無所有處界」。以識為所緣,觀察識無所有,成就無所有處解脫,名有及非有而相待故,施設「無所有處界」。
 四、有上、無上而相待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界、滅界」。非想非非想處界,是指非想非非想處定,這是三有之頂,因此名「有上」,若成就薩迦耶滅,將三界的見思煩惱種子全部斷除,這是究竟「無上」的「滅界」,於諸法是究竟的「無上」,名有上、無上而相待故,施設「滅界」。
午二、別釋其相4 未一、待所治能治
 第二科別釋其相,各別解釋四種因緣的相貌,分四科;第一科待所治能治,說明觀待所治施設能治而成就的界。
黑闇為緣,施設光明;不淨為緣,施設清淨;色趣為緣,施設虛空。如是名為有相違故,待彼所治,施設能治。由待彼故,能於此中正覺慧轉。
 前三種界都是屬於相違對治而成就的。
 一、「黑闇為緣,施設光明」,黑闇為緣,是指由色起貪,名黑闇,對治因見、因受生起的貪愛,施設光明界,成就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及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
 二、「不淨為緣,施設清淨」,不淨是相對於清淨而說,不是以不淨觀為所緣,而得到解脫。依第四禪一向意解思惟淨妙色,於內淨不淨諸色,得成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展轉一味想,解脫淨不淨想,依此施設清淨界,成就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三、「色趣為緣,施設虛空」,於第三解脫所緣的青黃赤白光色為緣,作無邊虛空意解思惟而證入空無邊處定。破色成就虛空,觀色相不可得,施設空無邊處界。
 以上名為有相違故,待彼所治,施設能治。由於觀待於這些所對治的法,能對治的智慧生起,名正覺慧轉。
未二、待狹小無量
 第二科待狹小無量,觀待有量狹小的所緣境,安立無量的識為所緣,而成就識無邊處界。
由緣有量狹小境識以為緣故,施設識無邊處。
 如前所說的光明界、清淨界及空無邊處界,行者以心識去緣慮空,空只是所緣的其中一種,此時,心識侷限在狹小有量的所緣境上。若以能緣的心為所緣境,能緣的心識是無量無邊的,以此無量的所緣,施設識無邊處界。這與前三種界心識侷限在某處是完全不同。以上是以所緣境的狹小與無量互相觀待,而施設識無邊處界。
未三、待有非有
 第三科待有非有,以有觀待非有,安立無所有處界。
由少所有以為緣故,施設無所有處。
 無所有處定的修法,是觀察識是無所有,以此無所有為所緣境,成就無所有處定。相對於下地的識是「有所有」想,此時觀識「無所有」,成就無所有處定,名由少所有以為緣故,施設無所有處界。
未四、待有上無上2 申一、出二種
 第四科待有上無上,觀待有上及無上,安立世間三有的無上,以及出世間的無上,並簡別二者的不同,分二科;第一科出二種,說出二種無上。
由一切有最勝現前以為緣故,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為有無上;由薩迦耶所有相應諸煩惱斷以為緣故,施設滅界為滅無上。
 在三界中最殊勝、最高境界的非想非非想處現前的緣故,因此安立施設非想非非想處為三有中的無上,三有中最高的境界,名「有無上」。
 由薩迦耶所有相應諸煩惱完全斷除的緣故,成就寂滅的滅界。已將我見相應的煩惱包括分別起的、俱生起的煩惱完全斷除,是聖人阿羅漢的境界,這樣的滅界是最高、最究竟的,因此安立為「滅無上」。
申二、簡差別
 第二科簡差別,簡別二種無上的差別。
當知有頂是有無上,滅於諸法皆是無上。
 應當了知,有頂的非想非非想處,是欲有、色有、無色有三有最高之頂,在三有中沒有比非想非非想更上的,因此有頂是三有的無上。滅界是在一切法之上,沒有任何一法在滅界之上,因此滅界是究竟的無上。
 以上是說到於界遍知,行者應對這七種界有普遍、完全的認識。這七種界是光明界、清淨界、空處界、識處界、無所有處界、非想非非想處界、滅界。
巳二、於得方便2 午一、由有行定2 未一、標得名
 第二科於得方便,成就七種界的方法,分二科;第一科由有行定,說明由有行定,又分二科;第一科標得名,標示出有行定的名義。
又有想定名為有行。
 又由內心的取相分別,而後決定以某種相作為修定的所緣境,於修定時,令心於此同一所緣數數地憶念,成就定時,內心有輕安樂,或有喜受、樂受、捨受相應的禪支功德。由於有想、有取相為所緣,以這樣的方法修習,所成就的禪定,名有行定。
未二、明獲得2 申一、標
 第二科明獲得,說明有行定所能達到的界地,分二科;第一科標,標示出哪些界是屬於有行定。
於七界中,次第乃至無所有處,一切皆是有想定故,皆由行定隨順獲得。
 在七界當中,修習的次第是由光明界、清淨界、空處界、識處界、乃至無所有處界。七界當中一切前五界都是屬於有想定、有行定,由於內心必須取相、思惟而取得所緣境,這都是由於隨順有行而獲得的定。
申二、釋2 酉一、舉光明想
 第二科釋,解釋有想定,分二科;第一科舉光明想,舉光明想為例,說明有想定的修法。
謂取明相光明想俱,修三摩地,隨順獲得光明想定。
 此處舉光明想為例,行者於上座前先將所見的光明相取相明記於心,在靜坐修三摩地時,心中將所取的光明相清楚現出,此時心與所取明相的光明想同時活動,因此能隨順獲得光明想定。
 又如行者修習念佛三昧時,也是先修光明想,再觀佛相;心中先有光明生起,觀想前後左右二公尺都是光明的境界,接著再思惟佛相,佛相如果真的現前時,三昧才成就。若靜坐時先修光明想再修所緣,能令五蓋不易生起,比較容易成就。
酉二、例清淨等
 第二科例清淨等,例說取清淨相等,成就清淨等想定,也是一樣的修法。
如是由取清淨、虛空、識無邊想、無所有想,當知亦爾。
 如是由解脫對於淨不淨色的愛著,施設清淨,由取清淨相而成就四禪,取虛空相而成就空無邊處定,取識無邊想而成就識無邊處定,取無所有想而成就無所有處定,應當了知也都是有想,需經過取相才能成就的定,皆是屬於有想定,內心數數的想、想到很專注,當心裡想的與境相應時,便是得定成功。
 行者若依止第四靜慮,於所觀內身種種的清淨色及不清淨諸色,已經證得淨不淨色展轉相待想,了知淨不淨色是觀待比較而來的;也證得展轉相入想,了知淨中有不淨、不淨中有淨;又依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得展轉一味想,如是展轉總一切淨不淨色合為一味清淨想,隨觀淨不淨色都能發出青、黃、赤、白光,勝解到這種程度,隨所好樂的色法能解脫自在,斷除因淨不淨色生起的煩惱,及神通變化的障礙;此時對色法的種種變化已沒有困難了,即證得屬於清淨界的「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
 空無邊處定是取虛空相,觀色如虛空,在《釋禪波羅蜜》提到,最初開始觀身體像竹籮的孔,身體有很多毛細孔,思惟孔即是空,慢慢的擴大到整個身體都空了,觀修成功時會成就空無邊處解脫。
 若行者以能緣的心識為所緣,觀察識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以識無邊為所緣境,名識無邊想,識無邊想觀修成功是識無邊處解脫。
 若行者進一步思惟識雖無量無邊,也是無所有的,以無所有想為所緣境,因此「無所有想」成就時名無所有想處解脫。
午二、不由行定2 未一、別辨2 申一、獲得第一有定
 第二科不由行定,說明成就不由行定的方法,分二科;第一科別辨,各別分辨非想非非想處界,與滅界二種不由行定,又分二科;第一科獲得第一有定,說明獲得第一有定的方法。
非想非非想處,由無相作意方便趣入,想極細故,取為第一。諸有寂靜起勝解時,隨順獲得第一有定。
 非想非非想處定是由無相作意的方便所趣入。無所有處定以下的境界都是依止有想而入的定,非想非非想處定雖由無相作意趣入,然非聖道,因為只是將相滅掉成為無相,對於相是無常、苦、空、無我的真實義並不了解。這樣的無相作意也不是完全沒有想,覺得好像無心但還是取著有一個無心相,此想極其微細,故名非想非非想;這樣的取無相想為三界最高的境界,故名取為第一。此時行者在三界諸有最寂靜處生起勝解,即是隨順獲得第一有定,是三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定。玅境長老說,此時很可能執著那一念心是真神不滅,很容易生起神我的執著。
申二、獲得滅定滅界
 第二科獲得滅定滅界,說明獲得滅盡定與滅界的方法,滅盡定又名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身作證指三果聖人,具足住解脫,專指定障與煩惱障俱解脫阿羅漢的滅盡定,所成就的滅界是將煩惱滅盡的境界,為究竟解脫。
於一切相不思惟故,於無相界正思惟故,薩迦耶滅。由無相故,隨順獲得滅定、滅界。
 行者若於一切五取蘊相或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苦、樂、捨等十三相都不思惟,於無相界正思惟無為寂靜之相,遠離妄想取相,心住無相的所緣,薩迦耶見得滅。由薩迦耶見滅,無我相的緣故,隨順證得聖道相應的滅盡定(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以及煩惱寂滅的滅界。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10說行者欲入滅受想定,背棄受想,必須一心緣真如,令非想非非想處的受想行識四陰、與二入(意入、法入)、及界(與識俱起的五遍行與五別境心所)滅,則一切諸行因緣悉滅,受滅乃至愛無明等諸煩惱滅,一切心所法滅,一切非心所也滅,是名不與凡夫共的出世間定。
 以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證入我空真如相應時都可以名滅定、滅界。此處只舉出無相三昧,是通於空三昧的,它的境界相同,皆相應於無我的真理,因此由我執而生的一切煩惱可以完全斷除。
未二、總結
 第二科總結,總說結語。
如是二種,不由行定隨順獲得。
 如是非想非非想處界、滅界這二種解脫定,皆是由於無相作意,不由取相而趣入,名不由行定隨順獲得。
巳三、於得諸界
 第三科於得諸界,說明得到諸界時是怎樣的相貌。
又由永害色無色界所有貪故,不下屈故,不高舉故,解脫住故,住解脫故,如是諸定得隨所欲,有力、調柔、自在而轉,如是名為隨得諸界。
 證入七界依其次第可以解脫部分乃至全分的煩惱。最先成就光明界與清淨界,可以解脫欲貪煩惱;接著成就無色界中的空處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界,可以解脫執著色界的貪煩惱;最後成就滅界,由永害色無色界所有貪故,不下屈故,心中對於比自己下劣的境界不會有愛味,不會委屈求全想要獲得,名不下屈;不高舉故,此時成就的是殊勝的聖道相應境界,不再有我慢相應,不生高慢名不高舉故;解脫住故,是指有為解脫,即無學阿羅漢正見相應的勝解,可以解脫色、無色界貪;住解脫故,是指無為解脫,無學阿羅漢證得涅槃名住解脫。或者另解:解脫住故是指能緣的如如智,住解脫故是指所緣的如如理。
 如是光明界乃至滅界等諸定,行者在定境中依其解脫煩惱的程度不同,而能有不同程度的得隨所欲,正念有力而且調柔,心能自在而轉,入住出都很自在,如是名為隨得諸界的相貌。
《披》不下屈故等者:遠離愛味相應,名不下屈。不生憍慢,名不高舉。得心解脫,名解脫住。住涅槃界,名住解脫。
 對於滅界以下的境界遠離愛味相應,名不下屈。成就滅界已斷薩加耶見,不因成就解脫而生出我慢,不生憍慢,名不高舉。得心解脫,名解脫住,這是依能緣的智慧而言,心能解脫一切愛見煩惱名解脫住。住涅槃界,名住解脫,這是指所緣的涅槃而言,心住於無願、無相、無所有的實相真如境,名住解脫。
巳四、於得所為2 午一、標
 第四科於得所為,說明成就這七界有什麼功德作用,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能隨獲得八解脫定。
又此諸界,能隨獲得八解脫定。
 又這些諸界,能隨順獲得八解脫定。
午二、配
 第二科配,以七種界,配釋八解脫定。
當知初界,能隨獲得第一、第二二解脫定;其第二界,能隨獲得第三解脫勝靜慮定;其餘五界,如其次第,能隨獲得五解脫定。
 應當了知初界光明界,能隨獲成就第一種解脫,「內有色觀諸色解脫」以及第二種解脫,「內無色想外觀諸色解脫」。而第二界的清淨界,能隨順獲得第三種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主要依止的是第四靜慮。其餘的五界,如它的次第,能隨獲得五種解脫定:第三空處界,能成就「空無邊處解脫」、第四識處界,能成就「識無邊處解脫」、第五無所有處界,能成就「無所有處解脫」、第六非想非非想處界,能成就「非想非非想處解脫」、第七滅界,能成就「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論文說七種界,即是指八解脫。與之相應的經文,如下所示。
《雜中》第169頁:界相應第28經;累計經數719經;大正藏(456)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有滅界」。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稽首禮足,合掌白佛言:「世尊!彼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滅界,如此諸界,何因緣可知」?佛告比丘:「彼光界者,緣闇故可知。淨界(者),緣不淨故可知。無量空入處界者,緣色故可知。無量識入處界者,緣空故可知。無所有入處界者,緣所有(故)可知。非想非非想入處界者,緣有第一故可知。滅界者,緣有身(故)可知」。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彼光界乃至滅界,以何正受而得」?佛告比丘:「彼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此諸界於自行正受而得。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於第一有正受而得;滅界者於有身滅正受而得」。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說明如何遍知七種界以及七種界如何證得。經中所說七界: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滅界,即是論文所說的七界,只是翻譯名相略有不同。論文進一步標示出成就此七界,即隨順獲得八解脫定。
 正受是指禪定,也就是等至,是內心達到平等寂靜的狀態,論文總結前五種界都是屬於有行定,要以取相為所緣,才能成就;後二種界是無行定,以無相為所緣而成就。
寅二、見2 卯一、見處差別2 辰一、出因緣2 巳一、由說法要2 午一、總標
 第二科見,此為界攝第二個別頌(光等)中,第二句「見想與希奇」的見,說明外道邪見與內法正見的差別,又分二科;第一科見處差別,說明外道與內法的見處差別,又分二科;第一科出因緣,說出外道邪見生起的因緣,又分二科;第一科由說法要,由外道師所說法要,而生的邪見,又分二科;第一科總標,總相標示出外道師略說法要的因緣。
復次,諸外道輩,欲令弟子於三處中得昇進故,略說法要。
 其次,邪梵行求的諸外道類,想要使令自己的弟子在三種處所能得到往上昇進的緣故,因此要略的說出成就這三處的法要。
午二、別釋2 未一、出說緣3 申一、於劣欲界
 第二科別釋,各別解釋外道略說三界法要的因緣,分二科;第一科出說緣,列出說法的因緣,又分三科;第一科於劣欲界,外道對於追求劣欲界者的略說法要。
謂有一類,於劣欲界,為令獲得人中快樂,乃至他化自在天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
 有一類外道為了使令徒眾們於下劣欲界中,能獲得在人中的富貴快樂,乃至生到欲界頂的他化自在天享受欲界樂,宣說能感得人天樂果的種種善行。
申二、於中色界
 第二科於中色界,外道對於追求中色界者的略說法要,開示世間禪定方法。
復有一類,於中色界,為令獲得梵世間等眾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
 又有一類外道為了使令徒眾們於中色界中,能獲得色界天六根具足、身相莊嚴的功德,於清淨梵世間眾同分當中受生,宣說能感得色界天果報的種種禪定修行法門,如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或其他入色界四禪的法要。
申三、於妙無色
 第三科於妙無色,外道對於追求最勝妙無色界者的略說法要。
復有一類,於妙無色,為令獲得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眾同分生,宣說能感彼果諸行。
 又有一類有情,為了使令徒眾們於微妙的無色界中,能獲得無色界天的寂靜捨受,於空無邊處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同分當中受生,宣說能感得無色界天果報的種種修行法門。如釋迦牟尼佛尚未成佛前也曾經向鬱頭藍弗學習而入非想非非想處定,有些外道的禪定也很高。
未二、結說語
 第二科結說語,結說外道所說的法要,依界趣不同,名劣語、中語、妙語。
如是彼說劣界為緣,名為劣語;中界為緣,名為中語;妙界為緣,名為妙語。
 如是外道所說的法要若是教導追求欲界人天趣的快樂,名為劣語;若是以追求色界天趣為所緣,名為中語;若是以追求無色界天趣為所緣,所宣說的語言名為妙語。
巳二、由起想等3 午一、劣中妙想
 第二科由起想等,由外道師略說法要後,徒眾會起想、起見乃至起願,又分三科;第一科劣中妙想,說明外道弟子生起劣、中、妙想,想是取相。
彼諸弟子聞是法已,還起如是差別想解。如是想解,亦名劣想、中想、妙想。
 外道的弟子眾聽聞老師略說法要後,又生起如是三界不同的想勝解。這些想勝解由取相對象而有差別,若緣欲界名劣想、緣色界名中想、緣無色界名妙想。
午二、劣中妙見
 第二科劣中妙見,見是堅執不捨的思想,外道弟子想顛倒之後生起劣中妙的見顛倒。
如如其想,如是如是發生忍樂。如是忍樂,發生劣見、中見、妙見。
 如如其想,如所聽聞到的語言會生起如是這樣的想,如是所想會生起如是忍可好樂的堅固執著想法。這些忍可好樂的堅固執著想會成為見解思想,若是緣欲界名劣見、緣色界名中見、緣無色界名妙見。
午三、劣中妙願
 第三科劣中妙願,外道弟子見顛倒之後進一步還會推動內心發願追求那種境界。
彼由如是諸忍樂見,便於彼彼差別生處信解忍可,執為最勝,造作增長彼相應業。如是信解,名為劣願、中願、妙願。
 外道弟子眾由於對三界有忍可好樂的思想執見,便對於三界不同的差別生處生起信解忍可,執著欲界人天,或色界天、無色界天,是最殊勝的境界,發願到那裡去受生,進而造作增長彼受生處相應的身語意三業。這樣對於三界不正確的相信與勝解,若是緣欲界名劣願、緣色界名中願、緣無色界名妙願。
辰二、名差別3 巳一、補特伽羅差別
 第二科名差別,安立種種邪見外道的名差別,分三科;第一科補特伽羅差別,說明邪見有情的差別。
當知此二說者、行者,亦說名為劣中妙品補特伽羅。
 應當了知此中外道不論是略說法要者或是依教奉行者,根據所緣也說名為劣品、中品、或妙品的補特伽羅,依其所追求境界安立不同名稱。
巳二、生類差別
 第二科生類差別,說明邪見有情受生種類的差別。
又彼說者及以行者,亦便為他宣說如是劣中妙法,彼亦獲得如是類生。
 又這些劣中妙品補特伽羅的說者及行者,也方便再展轉的為其他有情宣說這些劣中妙法,其他有情也就獲得這些種類所在的生處。所獲受生種類也是有劣中妙的差別。
巳三、諸界差別3 午一、明安立2 未一、劣中妙別
 第三科諸界差別,說明邪見有情諸界處的差別,分三科;第一科明安立,說明安立三界差別,又分二科;第一科劣中妙別,三界有劣中妙的差別。
又即此生前後相待,有差別故,安立諸界劣中妙別。
 又三界不同的受生,前後觀待來說有所差別,今生在欲界受生,來生可能在色界或無色界受生,由於境界不同,安立諸界也有劣、中、妙的三種差別。
未二、皆劣界攝
 第二科皆劣界攝,若以觀待第一義諦而言,三界都是劣界所攝。
如是三種,若待涅槃,一切皆是劣界所攝。
 如是這三種假安立的劣中妙界,若是觀待於究竟出離三界的涅槃,一切都是屬於劣界所攝。外道也有生天法,但都超不出三界,對望於涅槃界來說都屬劣界。
午二、簡勝義2 未一、說語
 第二科簡勝義,簡別依聖人智慧所緣殊勝的境界,分二科;第一科說語,簡別佛所說語。
若諸如來由勝義故,妙界為緣,但說妙語。餘法差別,如應當知。
 依勝義而說,諸佛由勝義諦的智慧,以妙界(涅槃)為緣,但以涅槃為上首宣說二道資糧妙語,世間道、出世間道的離欲等。以世俗諦而言,則有劣中妙法的差別,如是應當了知。
《披》餘法差別如應當知者:世俗諦法,說名餘法。劣中妙別,名彼差別。隨彼劣中妙界為緣,而說劣中妙語,是名如應當知。
 餘法,是指世俗諦法,佛依世俗諦及勝義諦二諦說法,分為劣中妙界的種種相貌,相對於涅槃而言,劣中妙都是劣界所攝,但是世俗諦與第一義諦是不一不異,佛陀雖然開示眾生世俗諦的道理,亦可因觀察世俗諦不可得,而證入勝義諦,因此佛說的粗言及妙語都是屬於第一義諦,是名如應當知。
未二、行趣
 第二科行趣,修行是為趣向涅槃。
若諸聖者所有行趣,應知皆為現法涅槃。
 若諸多聖人修行的目標,應知都是為了今生能成就涅槃的功德。
午三、顯有退2 未一、由先妄見
 第三科顯有退,顯示有行者退失道心的原因,分二科;第一科由先妄見,由過去生的妄見所致。
先有外道,彼命終已來生此間,因增長故,眾緣和合,於善說法毗奈耶中暫得出家。彼由先世外道妄見所迷亂故,集成今時大無明界。
 若有人過去生曾熏習外道法,命終後今生在欲界受生,當眾緣和合之下,有機緣在佛的法與律當中暫時得以出家,由於外道種子仍不斷地增長故,行者仍會退失道心。這類人由於過去生被外道的顛倒見所迷惑障亂的緣故,已集聚成就今世無明顛倒的種子,即使現出家相,但其內心仍與外道之法相應,受到過去生所熏習的種子及界的影響,很可能退失道心。
未二、由今疑惑
 第二科由今疑惑,由妄見因緣於今生疑惑。
由此為因,於其涅槃及大師所生起疑惑,退失正法及毗奈耶,還歸外道諸惡說法。彼由先世數習因力,還復宣說如是劣語,乃至廣說如前所說一切應知。
 由於過去生是外道的原因,對於涅槃及佛所生起懷疑及迷惑,退失了正法及律,捨戒還俗,且返回外道的惡說法中。由於過去生不斷地熏習外道思想的原因,還復宣說外道的妄見及下劣的語言,以吸引外道的徒眾等,如前文所說的詳細內容應該了知。
《雜中》第171頁:界相應第29經;累計經數720經;大正藏(457)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於講堂蘊中敷座,於大眾前坐,說優檀那句。告諸比丘:「緣界故生說非不界,緣界故生見非不界,緣界故生想非不界。緣下界,我說生下說、下見、下想、下思、下欲、下願、下士夫、下所作、下施設、下建立、下部分、下顯示、下受生。如是中;如是﹝勝界﹞緣勝界,我說彼生勝說、勝見、勝想、勝思、勝願、勝士夫、勝所作、勝施設、勝建立、勝部分、勝顯示、勝受生」。時有婆迦利比丘,在佛後執扇扇佛,白佛言:「世尊!若於三藐三佛陀起非三藐三佛陀見,彼見亦緣界而生耶」?佛告比丘:「於三藐三佛陀起非三藐三佛陀見,亦緣界而生非不界。所以者何?凡夫界者,是無明界。如我先說:緣下界生下說、下見,乃至下受生;中……。勝界生勝說、勝見,乃至勝受生」。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是佛住在舍衛國東園的鹿子母講堂,約下午三點到五點,佛於禪定中出定,在大眾前開示,說優檀那句。優檀那句是因緣,意指無問自說之法,雖無人請問,但佛陀覺得此時應該要說法,開示了這一段話。緣界之上、中、下,故生言語、見解、思想之上、中、下。
 這時婆迦利比丘,在佛後執扇扇佛,白佛說:如果有人來到佛門中,於無上正等正覺,無法生起無上正等正覺正確的見地,這種邪見也是因為界產生的嗎?也是因為過去生熏習的種子所產生的嗎?佛說這種人是因為過去生在外道熏習無明界、三界的邪見,如今生出下劣的見解。
 以上經文,相應於論文的「見處差別」。
卯二、見依差別2 辰一、略說2 巳一、標得捨
 第二科見依差別,外道見即使能昇進劣、中、妙三處,但若觀待涅槃而言,都是劣界所攝,以下再廣、略的說明外道見的依止差別,分二科;第一科略說,先要略的說明,又分二科;第一科標得捨,標出外道見有三種依止差別可得,以及若依正法則能棄捨。
復次,於外道處外道弟子各別見趣廣施設中,略有三種由忍見依差別可得。
 其次,在外道追求劣、中、妙等三處的弟子們所有各別見趣的廣施設中(例如以我見為依,又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思想),可將其要略歸納成三種,此由外道弟子忍可(認可)外道邪見為依止的程度,而說有這些差別可得。
《披》略有三種由忍見依差別可得者:謂有三種補特伽羅,或由忍許他見為依,或由忍許無見為依,如是總有三種差別可得。如下釋義,應可了知。
 所謂有三種差別可得,是指有三種有情,或者因為忍可承許其他外道見為依止,或者由忍可承許無因見為依止,其中都有鈍根、中根、利根三類,依有情根器的不同,對外道邪見也會有不同程度的依止,如是總共有三種差別可得,如下文「廣釋」中的義理,應可了知。
依此正法,能令永捨纏及隨眠。由纏捨故,彼亦隨捨,餘亦無執。
 若這三種有情,依止正法、接受佛法的教導,也能夠轉染成淨,永遠斷捨煩惱的現行以及隨眠。
 由於棄捨煩惱的現行,種子也跟著棄捨,外道見也因為沒有執著而去除,其餘邪見的依處也都不會再有。
 此段說明:有些人雖有外道見,可是來到佛門後,也能依照正法修行,斷除這些外道見、以及煩惱的現行與隨眠。
《披》彼亦隨捨餘亦無執者:彼謂隨眠。由纏捨故,隨眠亦捨,名彼隨捨。於外道處各別見趣令永捨故,於餘見依亦都無有,是名餘亦無執。
 彼亦隨捨的彼,是指煩惱的隨眠種子。依止正法後,由於棄捨見取煩惱的現行故,煩惱種子也能逐漸跟著棄捨,名彼隨捨。由於在外道處所熏習的各別邪見已令其永遠棄捨故,於是所餘因為我見引起的六十二見、九十六見,乃至更多的諸惡見取也都不再有,是名餘亦無執,沒有錯誤的執著。
巳二、釋捨因
 第二科釋捨因,說明能夠棄捨外道見的原因。
了知由彼於現法中,與他違諍忿競而住,能引自他一切無義。既知是已,捨彼隨眠。由捨此故,所餘隨眠及餘因此所有諸纏畢竟無執。
 這類來到佛門的外道,了知若有我見、不平等因見,乃至無因見等邪見,於現在的生命體中,很容易因虛妄的執著而與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由此產生互相違背的諍論、憤怒、競訟,使內心不能平等而住,能夠引發自己與他人都沒有義利的事。
 了解這種道理後,於是能依佛所說教,棄捨這種分別起的見取煩惱種子。由捨此故,所餘的煩惱種子及其餘以此為因的煩惱現行也都能畢竟斷除、不再執著。
辰二、廣釋2 巳一、釋見施設
 第二科廣釋,再詳細解釋所施設的邪見以及三種有情,分二科;第一科釋見施設,解釋外道見的施設。
於外道處各別見趣廣施設者,謂執世間若常無常,廣說乃至如來滅後非有非無。
 在外道處依止我見而有的各式各樣的思想,詳細說包括:執著世間是常、或無常,或亦常亦無常,或詳細說乃至如來滅後或有、或無、或亦有亦無、或非有非無等四句的執著,這些都是外道見執。
巳二、釋三差別3 午一、第一類補特伽羅2 未一、辨忍見相
 第二科釋三差別,解釋有三種差別可得,外道弟子雖有各式各樣不同的外道見,但由其忍可惡見為依的程度,要略分為三種有情,分三科;第一科第一類補特伽羅,解釋第一類補特伽羅,又分二科;第一科辨忍見相,辨明這類有情忍可外道思想的相貌。
於中一類外道弟子,為性遲鈍。如如自師、或他教導,如是如是不審思量,取執堅著:唯此諦實,餘皆愚妄。
 其中一類外道弟子,生性遲鈍、智慧不高,於是順從、依照著如自己的老師所說,或其他人所教導的,也如此這樣全盤接受,不會仔細的思惟考量,即堅固的執著:只有這是真實的,其他都是愚癡虛妄的。
未二、結名見依
 第二科結名見依,結說此名為第一種以惡見為依止者。
彼於一切各別見趣,悉皆忍受。是名第一由忍見依。
 這種人對於外道種種的六十二見等,全都忍可、接受。是名第一種由認可惡見作為依止的有情:不僅依止這些邪知邪見,並且全盤接受。
午二、第二類補特伽羅2 未一、辨忍見相
 第二科第二類補特伽羅,說明第二類人,分二科;第一科辨忍見相,辨別第二種有情忍可外道思想的相貌。
復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中根,而非遲鈍。不能自然於法猛利推尋觀察,亦不隨言便生信解,而於展轉相違見趣,隨喜樂一。
 又有一類外道弟子,曾栽培過一些信進念定慧,生性是屬於中根的,並不遲鈍,但也不是利根,不能很自然的在外道法上作有力的推尋觀察,可是也不會只隨著外道老師所說便完全的相信理解,而是展轉在不同的見趣中執常、無常、或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於這些各式各樣不同的思想中隨喜樂一,有些忍可、有些不同意,其相貌是亦忍亦不忍。
未二、結名見依
 第二科結名見依,結說此名為第二種以惡見為依止者。
彼於一類見趣忍受,於餘一類而不忍受。是名第二由忍見依。
 這類外道因為屬於中根,只對於某一類的外道見能忍可接受,對其他一部分的外道見則不能忍受。是名第二種由忍可邪見作為依止的有情:亦忍亦不忍。
午三、第三類補特伽羅2 未一、總標利根
 第三科第三類補特伽羅,說明第三類補特伽羅,分二科;第一科總標利根,總標出此是屬於利根的外道。
復有一類外道弟子,性是利根。彼能自然於法猛利推尋觀察。由諸見趣惡施設故,彼見一切皆不應理,見已一切都不喜樂。由是因緣,於諸見趣皆不忍受。
 又有一類外道弟子,可能過去生在佛門中當過佛教徒,生性是利根的,心非常明利。這類人能自然的在法上作猛利的推尋觀察,由此發現外道的諸見趣都是惡施設與惡法相應,這些知見一切都是不理想、不圓滿、不合理的,當看到這一點之後,對一切外道見都不再喜樂。由此因緣,對於所有外道諸見全都不再忍可也不接受。
 由此可知,外道眾生也有各式各樣的差別,有的人雖然看似是外道徒,但內心也不能夠完全忍可他們的教理,乃至經過仔細的思惟觀察後,於六十二等見,一切不忍。
未二、別辨見行2 申一、標列二種
 第二科別辨見行,各別辨明利根者的思想行為,分二科;第一科標列二種,標示列舉出又分二種。
此復有二補特伽羅。一、邪見行,性無堪能,無求解意。二、正見行,性有堪能,有求解意。
 這利根的外道也有二種:
 一、邪見行:雖然一切不忍,但心性沒有堪能性,對聖道沒有求理解意,因此仍依邪見而行。
 二、正見行:這類外道想要知道諸法實相,心有堪能性,對佛法有求勝解的意願,因此能捨邪見、依正見而行。
申二、釋其差別2 酉一、第一類2 戌一、辨不忍相
 第二科釋其差別,解釋其中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第一類,說明第一種的邪見行者,又分二科;第一科辨不忍相,辨明不忍可的相貌。
此中第一一切不忍補特伽羅,即由如是非理比量,於善說法毗奈耶中不審思量,執為非理,誹謗賢聖,起無有見。又於一切各別見趣皆不忍受,方便令彼無所依仗,亦令滅壞無所宗承,而妄分別計度顯示無所依仗所引見趣,常與一切各別見者共興違諍,互相惱害。
 此處文中的第一種一切不忍的外道,由邪見不合理的比量思惟,對於佛說的法與律不能仔細的思惟考察,執著佛說的都不合道理,誹謗賢聖之人,起無有見,執著空見(由此可知,邪見行的一切不忍,可說是包括外道見及佛法見都完全不受,不相信任何一個宗教所說的道理,只相信自己)。
 又由於一切各別見趣都不忍受故,不僅令自己內心無所依仗,也令他人的思想滅壞無所宗承,然而這是虛妄的分別計度所顯示的「我一切不受」,是無所依仗所引發的見趣,如惡取空或斷滅論等類似的邪見,其實還是有忍可的,又如現今的許多人說:「我只相信自己,什麼教我都不信」,也是如此,雖然對其他外道見都不同意,但卻自己創造了一個邪見,是名無所依仗所引的見趣。一旦有這種無見的邪見,也常容易與其餘一切各別的有見者,因不同的思想而興起違背諍論,由此互相的惱怒傷害。
戌二、結名見依
 第二科結名見依,結說此名見依。
是名第三由忍見依。
 以上是名第三種由忍可邪見作為依止的有情:不論佛法或外道法,都完全的否定。雖世智辯聰,但難信出世正法。這是利根外道中,邪見行者的相貌。
酉二、第二類2 戌一、出求解意
 第二科第二類,說明利根外道中的第二類,有正見行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出求解意,顯示出想要了解諸法實相。
此中第二一切不忍補特伽羅,於前一切不忍者見,亦不喜樂。住求解心,往詣他所,謂善說法毗奈耶中佛、佛弟子,如實顯已,言我一切皆不忍受。
 此處文中的第二種一切不忍的外道是利根又有正見者,與前面一切不忍的邪見行補特伽羅的態度不同,看到這種撥無一切而執著空見的邪見,不會歡喜好樂,能安住於求解心,希望理解諸法實相,因此會到其他的宗教(佛法)中,依止佛與佛弟子們,在善知識前如實的訴說:我於一切外道見皆不能忍可接受。願佛或佛弟子們能夠開發他的智慧,告訴他到底什麼是諸法的實相。
戌二、引入正法3 亥一、方便讚勵
 第二科引入正法,說明佛或佛的聖弟子們如何引導此類有情來到正法裡,分三科;第一科方便讚勵,方便讚歎鼓勵利根正見的外道弟子。
佛、佛弟子了知彼人有求解意,覺慧猛利,具堪任性。即以其心念彼心已,遂依於前補特伽羅,而反詰曰:汝即於此都不忍見、亦不忍耶?彼便如實唯然而答。如來遂舉此正法中諸弟子眾,讚勵於彼,告言:汝與多人相似。我等一切於諸見趣并不忍見,皆不忍受。汝若爾者,如此人眾纏與隨眠一切見依皆永斷故,於當來世諸見雜染無所堪能。
 佛與佛弟子了知這類外道有希求勝解的意樂,且其覺慧猛利(俱生慧名覺,修得慧名慧),信進念定慧等善根強大,具有堪任性可以修學聖道。即於觀察他的心性後,依照前面的有情而反問他說:「你對於那種一切都不忍可的邪見行之見,也不忍可嗎?」這是說前面利根的邪見行者,連正法也不忍可而無所依仗,對此你是不是也不認同?他便如實唯然而答。唯,是應諾之詞,也就是回答:是的,我也不忍可。
 佛於是舉在這正法中的諸弟子眾為例,讚歎鼓勵他說:「你與這裡的許多人相似,我們對外道依我見生起的六十二見等一切見趣,乃至對外道利根的邪見行者連佛法等一切法不忍,也都不能認同與接受,因為這仍屬諸惡見趣的其中一種。如果你也是這樣,會如同這些佛的弟子眾們,將思想上現行的煩惱與煩惱種子永遠斷除,來生也令邪見、有見、無見等這些諸見雜染(思想上引起的雜染)不再有堪能性影響自己。
《披》於當來世諸見雜染無所堪能者:謂當來世,不為諸見之所雜染,彼見煩惱名無堪能。
 若今生能將邪知邪見等錯誤的想法全部斷除,來世不會再被諸邪見所雜染,於當來生修習聖道時,可以很容易成就,這一類的見煩惱則可名為無堪能。
汝今與彼竟無差別。如是輩流極為尠少,汝於此少轉更為少。若於一切纏及隨眠都不忍見,能永斷者,彼於一切畢竟無執。
 佛繼續讚勵此人:你現在與我的弟子窮究起來沒有差別,能像這樣學習正法的人實在很少,你在這少數當中是更稀少的,因為從外道法中來,還能夠如此。想必如果繼續修學正法,乃至若對一切錯誤邪見的煩惱現行及種子都不忍可,而能永遠斷除者,能對於一切法終將畢竟無執,不會再執著這些見趣。
亥二、策發希欲
 第二科策發希欲,先讚勉對方令其歡喜、給予自信後,佛與聖弟子們再策發此人希欲修行的願。
如是如來、如來弟子,方便令彼外道弟子,於正智見發生希欲。竊作是念:我竟不知如來弟子能斷如是纏及隨眠。如來知彼於正智見生希欲已,更復策發彼希欲心,其遂承受。
 佛與佛弟子們,以種種善巧方便使令此外道弟子,對於佛法所開示的八正道與聖人相應的正智見,能發生希求願以及好樂心。
 外道弟子於是暗自心想:我竟然不知道佛陀的弟子能夠斷除這些邪知邪見的煩惱現行及種子。佛有他心通,知道這類外道弟子對於正智見生起希求的善法欲後,又更加的策發其希欲追求正見的心,這些外道也即承許接受。
亥三、宣說法要3 天一、總標所為
 第三科宣說法要,說明佛為他宣說法要,分三科;第一科總標所為,總相標示所作。
如來為欲令彼依止思擇、修習二對治力,永斷一切纏及隨眠,宣說法要,令其獲得無倒智見,如餘安住此正法者,能捨一切纏及隨眠。
 佛為了使令有正見行的利根外道能有思擇力及修習力這二種對治煩惱的力量,以永斷邪知邪見乃至一切煩惱的現行及隨眠,因此佛為其宣說八正道、緣起等法要,使令這類外道獲得沒有顛倒的正智見,如同其餘安住在正法裡的佛弟子一樣,也能捨離一切煩惱的現行及種子。
 其中,思擇力及修習力的差別為:
 一、思擇力:即由思惟簡擇所攝的智慧力。行者聽聞佛法以後,透過不斷的思惟決擇、觀察諸法實相,能如理作意、對治煩惱。但此思擇力尚不能斷除煩惱種子。例如思擇力所攝的根律儀,於六根接觸六境時只能令煩惱暫伏、不復現前。可是,依附於阿賴耶識的隨眠種子,仍不能永拔,只要遇緣還是會現起。
 二、修習力:即修慧之力,最初由有漏的修慧,逐漸進步到無漏的修慧,因此行者至少已得未到地定以上,是實際在定中修習止觀所得到的正念力,這時不僅能伏煩惱現行,也有力量斷除煩惱種子。
 這是二種對治力的略說,以下再各別詳細解釋依此二力如何棄捨惡見等法。
天二、別釋捨依2 地一、依思擇力2 玄一、觀諸過患
 第二科別釋捨依,各別解釋由外道轉入正法的利根正見行者,該如何棄捨先前所依的邪見,分二科;第一科依思擇力,說明依思擇力來棄捨,又分二科;第一科觀諸過患,觀察這些邪知邪見的過患。
所謂思擇:彼諸見依,能令展轉互相乖背,由是因緣,違諍惱害,能引自他一切無義。諸聖弟子,於彼一切皆無執取,設有來問,亦不記別。
 所謂思擇:即觀察外道邪見的所依,能令這些錯誤的見解展轉相互乖離違背,由於這樣的因緣,會有相違的諍論惱害彼此,引發自己與他人沒有義利的事。
 佛的諸聖弟子們,對這些邪見都沒有執取、愛取,假設有人來請問這些沒有意義的法,也不記別、不作分別,因為任何的分別都沒有好處。
 這是由正反二面對比而說,依思擇力觀察邪見的過患,能棄捨這些見依。
玄二、捨諸見依
 第二科捨諸見依,說明捨離諸見所依。
觀察如是諸過患已,依思擇力,捨離諸纏。由此因緣,於彼見依能永捐棄,於餘見依由正見故,亦令無有。
 觀察到這些邪見有諸多的過患以後,依思擇的力量,能棄捨遠離煩惱的現行。由於這樣的因緣,對於先前這些外道的見依能夠永遠捐棄,對於其餘邪見的另一依處(即執著其他見我一切不忍的另一種見趣),由於有正見故,也不會再有,以「無」為見的也能令捨。
地二、依修習力2 玄一、辨2 黃一、觀無常
 第二科依修習力,說明依修行的力量來斷除這些邪見,分二科;第一科辨,分別,又分二科;第一科觀無常,觀修無常。
如是為欲永斷諸纏、拔隨眠故,修循身念,於有色身觀無常性,於身染著淨修其心,於隨自身諸受分位,由無常門觀無常性。如實了知諸名色故,便於諸漏心得解脫。
 前面說到思擇力只能棄捨煩惱的現行,進一步若要斷除煩惱的種子還需依止修習力,如是為了斷除煩惱的現行、永拔煩惱的種子,要修循身念住,乃至修四念住。以身念住為例,觀察地水火風組成的色身是無常的,對自己身相的愛染執著,應善巧的淨修其心,或修無常觀:對於自己身體由觸所生苦受、樂受、不苦樂受的分位,乃至內心的受想行識,即名色的五蘊,由無常門觀察它的無常性,由此能引發無我的正見,使令煩惱現行及種子都斷除,便於煩惱繫縛中令心得以解脫。
黃二、觀壞滅
 第二科觀壞滅,觀察身壞滅。
觀身壞已,當來諸受皆悉斷滅。又於其身住當壞想,乃至命在,常能領受離繫諸受。
 觀察色身壞了以後,將來的諸受都是斷滅、也都不可得。又對於其身,能常安住於將來必定會壞的正念之想,乃至命在時,因常有這樣的死想、壞滅想、無常想,於身心所觸的諸受都能不再執著,雖然還活著,可是常能領受離繫諸受:對苦受不生瞋、對樂受不生貪、對不苦不樂受也沒有愚癡,能領受沒有煩惱繫縛的無貪無瞋無癡相應受。
玄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依修習力捨離隨眠。
 這是透過修行,將愛、見煩惱的現行,乃至煩惱的種子都斷除,是名為依修習力捨離隨眠。
天三、隨釋一切3 地一、釋諸過患
 第三科隨釋一切,隨前文解釋其中的觀諸過患、違諍惱害、以及觀無常等一切義,分三科;第一科釋諸過患,解釋修過患相的情形。
當知此中,貪恚癡等,令當來世生等諸苦和合繫縛,亦令現法起業雜染,亦令欣求未來染事,執取過去已所捨事,耽著現在正現前事。
 前面(觀無常)是先觀身念住、其次(觀壞滅)是觀受念住,此處可說是要觀察心念住。當然煩惱也可屬於法念住,因此含攝觀心及觀法二種。
 應當了知其中,貪瞋癡等煩惱,能令有情來生與種種的苦結合在一起而被繫縛,也會使現在的生命體生起業雜染,也令有情欣樂追求未來雜染的境界。貪瞋癡的煩惱,不僅驅策有情一直執著過去已棄捨的事,也使有情耽著現在正現前的事,並透過身語意發起、造作雜染之業,因此有許多的過患。
地二、釋違諍等
 第二科釋違諍等,解釋違、諍、害之義,若心有煩惱,當然也有許多諍論與惱害產生。
意很名違,言很名諍,由三損惱說名為害。
 此處的「很」字,古同「狠」,在《大正藏》三十冊則作人字旁的「佷」,查閱字典可知同有兇狠殘忍、剛愎違逆義。若內心特別剛愎強硬的執著己見,而有兇狠的相貌出現,名違。當這種狠戾表現在言論上,則名諍。這是依意業及語業作的分別。
 由三損惱:損惱自己、損惱他人、自他都受到損惱,說名為害。
 總之,煩惱會使令有情有違諍及惱害等現象出現。
《披》由三損惱說名為害者:身語意業損惱自他,故名為害。以彼為因,能為自害、他害、俱害故。
 以身語意業損惱自己及他人,故名為害。以身語意三業損惱自他為因,能害自己、害他人、自他俱害故。
地三、指觀無常
 第三科指觀無常,指出行者來到佛門裡必須修無常、苦、空、無我等四聖諦的觀行。
觀無常等,如聲聞地已說其相。
 觀察無常等,如〈聲聞地〉卷34已詳細說明如何觀察四諦十六行相。
《披》觀無常等如聲聞地已說其相者:等言,等取觀苦。聲聞地說:觀察苦諦有四行相,謂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此中且說無常、苦行,如彼廣顯其相應知。(陵本三十四卷一頁2733
 等字,等取觀察苦諦四行。如〈聲聞地〉卷34,1089頁說,觀察苦諦有四行相,包括: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此處論中暫且只說無常、苦行,如那裡所詳細顯示的,如何依七作意修四諦十六行相,以漸次的證入初果乃至阿羅漢果,也應該了知。
 以上論文相應的經典較長,分段顯示如下。
《雜下》第667頁:外道出家相應第5經;累計經數13310經;大正藏(969)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長爪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一切見不忍」。
 本經的當機眾是在外道出家的長爪梵志(又名火種外道),於論中所說的三類外道中,是屬於第三種利根的正見行者。經中,長爪外道對佛說:「瞿曇!我一切見都不忍可」。此即論中「出求解意」所說。
佛告火種:「汝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耶」?長爪外道言:「向言一切見不忍者,此見亦不忍」。佛告火種:「如是知、如是見,此見則已斷、已捨、已離,餘見更不相續,不起、不生。火種!多人與汝所見同,多人作如是見、如是說,汝亦與彼相似。火種!若諸沙門、婆羅門,捨此等見,餘見不起,是等沙門、婆羅門,世間亦少少耳。
 佛接著反問:「你說不忍可一切見解,並對這種『一切不忍』的見解,也不接受嗎?」長爪外道則答:「我之前說的一切見不忍,這句話我也不接受。」佛於是勉勵火種:「如果能夠這樣知、見,邪見即能斷除捨離,其他的邪見也不會再相續生起。我的弟子許多人與你所見相同。你與這些聖弟子都很相似。火種!若諸沙門、婆羅門,能棄捨這些邪見,並令其餘的邪見不生,這些人是世間少有的,實屬難得,而你亦是少數中的少數。」
 此段即論中「方便讚勵」所說。
火種!依三種見。何等為三?
 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
 復次、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不忍。
 復次、有一如是見、如是說:我於一忍一不忍。
 佛再開示火種,外道所依不外乎三種見:
 一種即論中解釋的第一類鈍根外道,對邪見都說:我全部忍可。
 又有一類是論中所說的利根外道,雖都說:我一切不忍可。但論主將其再分為邪見行、正見行二類。
 還有一類是論中所說的中根外道,對邪見有些忍可、有些不忍可。
火種!若言一切忍者,此見與貪俱生非不貪,與恚俱生非不恚,與癡俱生非不癡,繫不離繫,煩惱非清淨,樂、取、染著生。
 若如是見,我一切不忍,此見非貪俱,非恚俱,非癡俱,清淨非煩惱,離繫非繫,不樂、不取、不著生。
 火種!若如是見,我一忍一不忍,彼若忍者,則有貪乃至染著生;若如是見不忍者,則離貪乃至不染著生。
 此段說明:
 一、若是一切邪見都接受的鈍根外道,這種見趣由於常與貪瞋癡的煩惱一同生起,因此這是有繫縛、有煩惱而不清淨的,是由好樂、取著、染著邪見所生。
 二、若對這些邪見,利根外道者能說:我都不忍可,這樣的想法沒有與貪瞋癡在一起,是屬於清淨、不煩惱的,由此能夠離繫,不是由愛樂、執取、染著所生的見趣。這是論中所說的利根、有正見的外道。
 三、若對邪見,中根外道者會說我一部分忍可、一部分不忍可,使得對於忍可邪見的部分,會有貪瞋癡煩惱乃至執著產生,若不忍可外道見的部分,則不會有貪瞋癡與執著生。
彼多聞聖弟子所學言:我若作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則為二者所責、所詰。何等二種?謂一切不忍,及一忍一不忍。則為此等所責,責故詰,詰故害。彼見責、見詰、見害故,則捨所見,餘見則不復生。如是斷見,捨見,離見,餘見不復相續,不起,不生。
 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若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不忍者,則有二責、二詰。何等為二?謂我一切忍,及一忍一不忍。如是二責、二詰,乃至不相續,不起,不生。
 彼多聞聖弟子作如是學:我若作如是見、如是說,一忍一不忍,則有二責、二詰。何等二?謂如是見、如是說,我一切忍,及一切不忍。如是二責,乃至不相續,不起,不生。
 這類利根正見行的外道,與多聞聖弟子依所學的佛法,能正觀察:無論說我一切忍(全部接受)、或一切不忍(指邪見行的一切不忍之見趣)、或一部分忍而一部分不忍,都會受到另外二類不同見趣者的責備、諍論、詰難乃至傷害,被其責、詰、害故,則棄捨自己的見地,使其餘的斷見、捨見、離見與所餘的見地也不再生起。
 這一大段是說,如果思想不同,很容易生起諍論等過失災患,但是有正見的人在接受他人的責難以後,會放棄這些邪見與執著,乃至能遠離這些煩惱的繫縛。
 此段可配合論中的「依思擇力」所說。以下再接著告訴這類人應該要修學聖道,可配合本論「依修習力」所說的理解。
復次、火種!如是身色麤四大,聖弟子當觀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若聖弟子觀無常,觀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住者,於彼身身欲、身念、身愛、身染、身著永滅不住。
 此段是勸告火種外道,應修身念住,對現在依地水火風所組成的色身,應當觀察是無常、是生滅的、需觀離欲、觀察滅盡、觀察捨離,這樣觀察成功後對於身色產生的欲望、憶念、愛著、染著,永遠滅除煩惱。
火種!有三種受,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種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集則受集,彼彼觸滅則受滅,寂靜,清涼,永盡。
 彼於此三受,覺苦,覺樂,覺不苦不樂,彼彼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出如實知,如實知已,即於彼受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
 彼於身分齊受覺如實知,於命分齊受覺如實知。
 若彼身壞命終後,即於爾時,一切受永滅無餘。
 彼作是念:樂受覺時,其身亦壞:苦受覺時,其身亦壞;不苦不樂受覺時,其身亦壞,悉為苦邊。於彼樂覺離繫不繫,於彼苦覺離繫不繫,於不苦不樂覺離繫不繫。於何離繫?離於貪欲,瞋恚,愚癡,離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斯等名為離苦」。
 如果有無明相應觸則有無明相應受,若無明觸斷除,則無明相應受也能斷除,不會因受起貪瞋癡,得以寂靜,清涼,永盡。
 行者對這三種受,感覺到苦、樂、或不苦不樂,應知這些受是由觸來的,觸滅則受滅,對受的愛味、過患、出離,於種種受的集、滅、味、患、出都如實了知,如實了知以後還會繼續觀察受的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應這樣依修慧來斷煩惱。
 如此一來,行者對自己身體的感受能如實了知,對自己的命分,即生命引起的感受也都如實了知。
 若真實的一切受都不受,不受一切法得阿羅漢,身壞命終以後對一切受也得以永遠滅除。
 行者心裡這樣想:若有樂受時身體也會壞,現在命終、苦受時,色身也是去向壞滅,乃至不苦不樂受時身體也是壞,這時對於這些都不再有貪瞋癡,我已至苦的邊際,再也不用來受生。於彼樂覺遠離貪的繫縛;於彼苦覺,遠離瞋的繫縛;於不苦不樂覺,遠離癡的繫縛,由此達到不繫的境界。已離貪瞋癡,離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說名離苦。
當於爾時,尊者舍利弗受具足,始經半月。時尊者舍利弗,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尊者舍利弗作是念:世尊歎說於彼彼法斷欲,離欲,欲滅盡,欲捨。爾時、尊者舍利弗即於彼彼法,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那時,尊者舍利弗剛受完具足戒,才經過半個月。這時正站在佛的身後持扇扇佛,內心這樣想著:佛陀讚歎在各種各樣的貪瞋癡等煩惱法上斷欲,對身受心法離欲,將欲完全滅盡,乃至棄捨三界欲。這時舍利弗在各種身受心法上觀察無常、觀生滅,觀離欲,觀滅盡,觀捨,觀四諦十六行相等,不起愛見煩惱,心得解脫證阿羅漢果。
 這時的舍利弗與剛說的那位比丘不是同一人,但可見舍利弗也是利根者,他尚未出家時已證初果,受具戒後半個月聽到佛這樣開示,又隨即證阿羅漢果。
 在《大智度論》中也有說到這一段舍利弗與長爪梵志外道的故事,只是沒有這麼詳細。舍利弗在他母親的胎藏中已開始發生威力,其母懷胎後變得很會辯論,長爪梵志時常辯輸她。後來立志八年讀盡一切的經書,因為指甲很長都沒剪所以稱作長爪梵志。當他覺得自己道理應該很通達,可以再辯論時,但尊者舍利弗已長大隨佛出家,於是他直接去與佛對辯,對佛說:我一切法不受。佛反問他說:那你這個受,受不受?他答:不受。這才一出口,便已知道自己輸了。《大智度論》只是簡單這樣說,但此處有詳細的解釋。
爾時、長爪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長爪外道出家,見法,得法,覺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入正法律,得無所畏。
 這時長爪外道心得出家,遠離煩惱的現行、斷除煩惱的種子,成就法眼淨(對緣起的諸法通達無常苦空無我,名法眼清淨,相當於初果)。以下再形容長爪外道成就聖道的相貌,他見到法的實相、已獲得法(成就無分別智)、已知法(覺悟法的真實義),已深入法了,已越度對諸法無常苦空無我等實相的懷疑、迷惑,對於佛陀教法的體驗不由他人,而是自己內心親身體驗的;此時與聖人所說的法與律相應;得無所畏,人會有畏懼害怕,是因為還有身相的執著與各式各樣的煩惱,但聖人能依無所得心而無畏。
即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願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於佛法中修諸梵行」!佛告長爪外道出家:「汝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成比丘分」。即得善來比丘出家,善來比丘鬚髮自落。
 彼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尊者長爪,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長爪梵志已證聖道,從座位站起來,整理衣服,頂禮佛陀後,合掌對佛說:「我希望能在佛的法與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修諸梵行!」佛說可以准許他出家。即成善來比丘,鬚髮自落,這是他的一項功德,一般的出家人是沒有這種根性的。需於佛在世的正法時代,以此人宿根深厚及佛陀的威神感應下,即受具足戒。
 他身亦出家以後,開始思惟佛所說的無常苦空無我之理,不僅成就大丈夫出家剃髮、身著袈裟之相,也能對佛法僧有正信,遠離煩惱的家,能夠出家學道,乃至能成就心解脫、慧解脫,得證阿羅漢果。
寅三、想2 卯一、辨差別2 辰一、舉欲貪恚害3 巳一、出彼界
 第三科想,此為界攝第二個別頌(光等)中,第二句「見想與希奇」的想,說明想也依因緣而起,由於有界、有這些種子因此會生這種想,有這種想又會種下這類種子,可見「想」是很重要的,一念心中能具足種種法界,令三界的境界都具足,所以應時常觀照諸想,分二科;第一科辨差別,說明其中差別,又分二科;第一科舉欲貪恚害,舉出欲貪、瞋恚、傷害三種想,又分三科;第一科出彼界,說明這三種想的種子。
復次,不淨、慈悲修所對治欲貪、恚害未永斷故,諸依止中彼品麤重,猶如種子能生彼故,如其所應,說名欲貪及恚害界。
 其次,修不淨觀能對治欲貪;慈悲觀能對治恚害。由於不淨觀、慈悲觀並未究竟將欲恚害的煩惱種子永遠斷除,諸種子所依止的阿賴耶識中,仍有屬於欲恚害的煩惱品麤重(煩惱種子),令所依的身心剛強沒有調柔性、沒有堪能修學聖道,這時煩惱猶如種子能生長、發芽、開花結果,只要遇緣即會產生欲恚害現行,如它所相應的境界,或對色聲香味觸男女欲生起貪心、或對違逆之境生起瞋恚乃至想傷害對方,這說名欲貪及恚害的因。
 〈抉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2曾說,種子是依現在的身心安立,不應離開這些諸行而另名有一個種子,如現在是人的身心,並且還懂得修學佛法,相對過去而言,現在能學佛是過去所熏習種子的結果,過去栽培的是因;但若現在的修學相對未來的現行,現在所學則名因(種子),未來現行則名果。如現在努力修學聖道,將來可以成就涅槃、乃至無上菩提,所以現在也可稱種子,名界。
 同理,雜染法也是一樣,現在如果生起貪心,它也不是平白來,是過去貪種子所引發的,但過去界已經找不到,只能從現在身心諸行上發現,所以不能離開現行的這些有為法來說種子,其實種子即是能生諸法的功能性,如果將身體全部切開,也不可能找到一粒一粒的種子,因此論文說「猶如種子」,只是譬喻的假安立,以方便有情了解這些法相,應知這些境界是如幻如化、不真實的,不過依它的作用:能生出諸法,名種子。
巳二、明想生
 第二科明想生,說明由種子能生想。
由有此故,順欲、恚、害境現前時,依不如理作意思惟,於三種境能取非理相好想生。
 由於有界,即先前已種下的貪、瞋、癡等煩惱種子,因此有隨順欲、恚、害的境界現前時,凡夫往往依不如理作意思惟,對於這三種境界能取不如理的相好想生起。這是說明有因緣才生出欲、恚、害想。
巳三、廣堅執2 午一、發起過患3 未一、標列
 第三科廣堅執,廣說由這種不如理作意的想法,會生起堅固的執著,分二科;第一科發起過患,能引發、生起許多的過失災患,又分三科;第一科標列,標示列舉出二種。
此想生已,由堅執故,當知發起二種過患。一者、現法,二者、後法。
 這種非理相好的想產生以後,由於內心不斷地堅固執著而成為見,應當知道由此能發起二種過失災患:
 一、現法:受到它的熱惱,心裡有煩惱馬上會感覺到很多的過失災患。
 二、後法:即來生,一動念令內心產生錯誤之想,生起色聲香味觸男女的淨妙相或瞋恚相後,隨即也種下貪瞋癡的種子,熏習到隨業識中,來生遇緣又會生起現行。
未二、徵起
 第二科徵起,以問題引起所要說明的義理。
此中云何名為堅執?云何名為現法過患?云何名為後法過患?
 這其中什麼名為堅固的執著?什麼是現法過患?什麼是後法過患?
未三、隨釋3 申一、名堅執想
 第三科隨釋,隨上述的三個問題作解釋,分三科;第一科名堅執想,解釋名為堅固執著的想法。
若由已生想增上力,如前相似欣欲分別所有熱惱尋求生起。由是因緣,名堅執想。
 若由已生想的增上力,即界(煩惱種子)已產生現行,欲貪配合不如理作意思惟、取相的增上緣力故,如前所說,過去曾有這種欲貪的心行出現,現在再加上取相即與前面的心行一樣,內心因煩惱現行而欣欲分別,會非常想要追求這些境界,令所有的熱惱、尋求生起,於面對的境界,追求生起。由這樣的因緣,名堅執想。
 由此可知,若已經執著這種想法,又於不如理作意生起時沒有立刻制止,熱惱生起時也不對治伏除,即會開始追求而造作諸不善業。
《披》如前相似欣欲分別等者:謂於先時境界,現前欲貪分別有種種相,今由想增上力,如彼相似生起熱惱尋求故。
 如前相似欣欲分別等方面:指對於與過去同樣的境界現前時,現前欲貪會分別其中有種種的相、種種的隨好,現在由想的增上力量,於如前相似的欣欲分別,會生起熱惱尋求。
 這是說明想的力量很強大:取相以後,由於有想的強大力量,因此變成堅持、堅固執著,使令內心因熱惱而不停的去追求。
申二、生現過患3 酉一、出由邪行
 第二科生現過患,尋求欲貪等境時,所生現法過患的差別相貌,分三科;第一科出由邪行,舉出尋求時由三處,發起的邪行。
又尋求時,於其三處,於諸有情發起邪行。
 其次,追求欲貪等境界時,以身語意三處造作不善業,對諸有情發起種種邪行。
 如〈菩薩地〉卷79所說,什麼是邪行等?是指諸多菩薩不造作所應該要作的事,或作了不應該作的事,即是邪行。
酉二、辨過患相2 戌一、有苦有匱乏
 第二科辨過患相,辨別過失災患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有苦有匱乏,說明有苦、有匱乏的過患差別相。
由此為因,或有堪能能生現法所有憂苦;由此因緣,說名有苦。或無堪能,然即由彼現在前故,名有匱乏。
 由於這堅執不正想為因,追求貪欲等境界時,或以身語意三處起不善業,對諸有情發動邪行,不能成功,有堪能能生現在生命體中身心所有的憂愁苦惱;由於這樣的因緣,說名有苦過患。或雖無堪能生出憂苦,然而內心即刻由所欲等境界的堅執想,順欲貪及恚害境相應煩惱現行的緣故,所求不得,名有匱乏。
《披》或有堪能能生現法所有憂苦者:謂由所欲不會因緣,便受所生身心憂苦故。如本地分說業過患應知。(陵本九卷九頁673
 或有堪能能生現法所有憂苦方面:是指由於對所想要追求的貪欲等境界,因緣不具足,未能成功,會有堪能能生身心憂愁苦惱,如〈本地分‧有尋有伺等三地〉卷9,276頁所說業過患,應當知道。
戌二、有災害有燒惱
 第二科有災害有燒惱,有災害、有燒惱的緣由及差別相。
又此有苦及有匱乏,用二為緣。一者、用他手塊刀杖及麤言等為增上緣,由是緣故,名有災害。二者、用內雜染而住為增上緣,由是緣故,名有燒惱。
 又此有苦及有匱乏的過患,是用有災害、有燒惱二種為緣。
 一、有苦過患,是用其他物,如手執石塊、刀杖打架及麤暴謾罵鬥諍語等邪行為助力,由此助力為緣故,造作罪惡的行為,名有災害。
 二、有匱乏過患,是用內心對所欲等境堅持想,生起貪瞋癡雜染的煩惱為助力,由此助力為緣故,煩惱之火,燒燃逼惱內心,名有燒惱。
酉三、總結得名
 第三科總結得名,總結得名現法過患。
如是名為現法過患。
 如此想要追求貪欲等境時,以身語意三處對有情發起種種的邪行,
 第一種用手塊刀杖,以及麤言謾罵等,造作罪惡的行為,於現在生命體中能生身心所有憂苦。
 第二種雖然沒有麤劣的身語現行,但有堅持想、欲恚害等想,乃至長時與貪瞋癡煩惱雜染相應,使令內心燒惱,煩惱像與毒蛇同室,隨時有生命危險,以上名為現法的過失災患。
《披》又此有苦及有匱乏用二為緣者:謂此有苦,用有災害為緣;有匱乏,用有燒惱為緣。如是次第配釋應知。
 又此有苦及有匱乏用二為緣方面:是說有苦,是用其他物,如手執石塊、刀杖及麤暴謾罵鬥諍語等邪行為增上緣,由此造作罪惡的行為,名用有災害為緣;有匱乏,是用內心對所欲等境堅持想,生起貪瞋癡雜染的煩惱為增上緣,燒燃逼惱內心,名用有燒惱為緣。如上所說次第配合解釋應可了知。
申三、名後過患
 第三科名後過患,名為後法過失災患的緣由。
即由此因,於當來世生諸惡趣,如是名為後法過患。
 即由於此欲貪等煩惱種子未斷,常常生起欲恚害想而造作邪行,熏成隨業識為因,此識隨順所造業行,令中有心生顛倒,命終後生到三惡道不斷輪迴生死,諸惡趣是與貪瞋癡相應的境界,等到從三惡道出來作人時,又是苦惱又是愚癡,愚癡相貌較多,要經過非常非常久,才能再來修行離欲等,這是名為後法過患。
 一法引生多法,一念欲貪恚害心,引生不斷地生死輪迴,引生種種的後法過患。
午二、退失善法2 未一、明被燒害
 第二科退失善法,退失戒定慧善法的緣由,分二科;第一科明被燒害,譬喻說明善法被燒害相。
又若於其所受學處有堅固執,當知於彼如乾葦舍所依止中,所有能依如蟲善法,由邪想火擲置其中,能焚滅故。當知即此補特伽羅,所有如蟲一切善法,皆被燒害。
 其次如果行者對所受學的戒雖能持守,若內心還有欲恚害種子,取著境界生起堅固執著的邪想,應當知道於身心中所受學處的善法,如同依止於用乾葦草所蓋的房中所有能依的蟲,由欲恚害邪想火投擲置於乾葦舍的房中時,能焚燒滅壞所有如蟲的善根及乾葦舍。應當知道,這即是譬喻這類行者,於所領受的學處善根所有如蟲子般的一切善法還不是很堅固,很容易全部會被所生的欲恚害堅固執著燒傷破壞。
未二、結無堅執
 第二科結無堅執,結無堅固執著想的狀態。
與此相違,無堅執故,當知退失功德善法。
 若與堅固執著想相違反,即是無欲恚害堅固執著想,然而由於欲貪及恚害等種子未斷,遇到所欲的可意等境,生取境想,相應煩惱隨即而起,應當知道還是會使令功德善法退失。
《披》與此相違無堅執故等者:此說相違,翻前有堅執想。謂有欲貪及恚害界,生取境想。雖無堅執發起過患,然亦退失一切功德善法。
 與此相違無堅執故等方面:這裡所說的相違是指與前面堅執想相違。所謂尚有欲貪及恚害種子隨逐,若遇所欲可意等境界,會生起取境界的欲貪等不如裡作意想。雖然沒有堅執想造業所發起的過失災患,然而也會令一切善法功德退失。
辰二、翻例出離等
 第二科翻例出離等,反過來例說出離等想。
與此相違,如其所應,當知出離、無恚、無害想等差別。
 與此欲貪恚害想相反,如其所相應能對治的善法,應當知道有出離欲貪想,能如理作意,知道這一切色聲香味觸男女都是不淨的,能出離內心的欲貪;無恚想,對自己欣欲的境界不論追求成或不成,都有出離瞋恚的正思惟,對於他人的觸惱也不會生氣瞋恚;無害想,對所欲境界不能滿願時,不會想破壞或傷害對方,有出離傷害他人的正思惟。應知對治法有出離、無恚、無害想等差別。
 能善用其心即能成就諸多的善法。正確的思惟作意,煩惱不生心得清淨,心清淨能引生諸多的功德善法,所有戒定慧莊嚴、沙門莊嚴都能成就,乃至聖道果都可以圓滿。
《披》與此相違如其所應等者:此說相違,翻前欲貪及恚害界,及與彼想堅執。如次名為出離、無恚、無害想等差別。
 與此相違如其所應等方面:這裡所說相違是指與前面的欲貪、瞋恚、害界,以及與欲、恚、害堅執想相反。如其次第名為出離想、無恚想、無害想等差別。
卯二、明方便2 辰一、由具三慧
 第二科明方便,說明聞思修三慧具足與缺失的方便相,分二科;第一科由具三慧,說明由具足聞思修智慧的相狀。
又於是中,聞思修慧,能令黑品無堅固執,能令白品有堅固執。
 又在這當中,由於具足聞思修三慧,能令欲、恚、害想等黑品的不善法,沒有堅固執著,遠離惡過患;又能令出離想、無恚想、無害想等的白品善法有堅固執,使諸善法能夠堅固。
辰二、由闕三慧
 第二科由闕三慧,說明由於聞思修三慧有缺失的相狀。
若此三種妙慧有闕,能令黑品有堅固執,能令白品無堅固執。
 若此聞思修三種妙慧有缺失,能令欲、恚、害黑品不善法有堅固執著,能令出離想、無恚想、無害想的白品善法無堅固執著。
 〈決擇‧菩薩地〉卷75中說:行者於利益有情時,由於有聽聞障,不能聽聞先前未曾聽聞到的勝義諦無上微妙法,不能出離我法二執,使行者對佛法的聞慧有所不足,不得善巧。又聽聞了法,也不如理思惟法義,有思惟障,使行者的思慧有所不足,不能於我法二空真如的要義如理思惟,於佛法中不能得到勝解。思惟能調伏煩惱,但不能究竟,還要修慧,一定是要如實了知實相,成就無分別智,才能斷生死輪迴,如不能則依舊在三界中流轉,繼續堅固執著。
《雜中》第175頁:界相應第30經;累計經數721經;大正藏(458)經
 如是我聞: [0117a21]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117a22]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因生欲想,非無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無因。 [0117a23] 「云何因生欲想?謂緣欲界也。緣欲界故,生欲想、欲欲、欲覺、欲熱、欲求。愚癡凡夫起欲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如是邪因緣故,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欲想。 [0117a28] 「云何因緣生恚想、害想?謂害界也。緣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覺、害熱、害求,愚癡凡夫起害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起三處邪因緣已,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害想。 [0117b04] 「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如是安於生,生危嶮想,不求捨離,不覺、不吐,彼則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譬如城邑聚落不遠有曠野,大火卒起,彼無有力能滅火者,當知彼諸野中眾生悉被火害。如是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危嶮想,身壞命終,生惡趣中。 [0117b11] 「諸比丘!有因生出要想,非無因。云何有因生出要想?謂出要界,緣出要界,生出要想、出要欲、出要覺、出要熱、出要求,謂彼慧者出要求時,眾生三處生正,謂身、口、心,彼如是生正因緣已,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是名因緣生出要想。 [0117b17] 「云何因緣生不恚、不害想?謂不害界也,不害界因緣生不害想、不害欲、不害覺、不害熱、不害求,彼慧者不害求時,眾生三處正,謂身、口、心。彼正因緣生已,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是名因緣生不害想。 [0117b22] 「若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不害想,不捨離、不覺、不吐,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譬如城邑聚落邊有曠野,大火卒起,有人堪能手足滅火,當知彼諸眾生依草木者,悉不被害。如是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正想,不捨、不覺、不吐,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 [0117b29]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相應論文:是緣欲界生欲想,緣恚界生恚想,緣害界生害想,如是身口意之三業邪因緣故,現世苦惱,則現法苦住,命終會墮惡趣。反之若緣不欲想、不恚想、不害想,如是身口意之三業正因緣故,則現世樂住,命終後生於善趣。
寅四、希奇2 卯一、標列二法
 第四科希奇,此為界攝第二個別頌(光等)中,第二句「見想與希奇」的希奇,說明希奇的內容,分二科;第一科標列二法,說明佛開示二種法非常希有奇特。
復次,如來有二甚希奇法。一者、顯示一切諸法皆無有我;二者、顯示一切有情自作、他作皆無失壞。
 其次,佛陀開示二種非常希有奇特的法。
 一、顯示一切諸法無有常一、不變、有主宰性的我存在。
 二、顯示一切有情自作業自受果,或是他作等的道理都無有過失破壞。
卯二、廣有情界2 辰一、出二品類
 第二科廣有情界,詳細分別有情的境界,分二科;第一科出二品類,說明二種有情的品類。
此中略有二種有情。一、在家品,二、出家品。
 這其中要略有二種有情。一、在家品類,二、出家修行品類。
辰二、隨釋其界2 巳一、別辨2 午一、在家品5 未一、名發起界
 第二科隨釋其界,接著解釋二種有情的境界,分二科;第一科別辨,各別說明二品,又分二科;第一科在家品,先說在家人的境界,又分五科;第一科名發起界,說明在家的第一種界,名發起界。
在家有情為求財寶,初興加行,名發起界。
 在家有情都是以追求財寶為首先目標,為溫飽自己,必需求追求財寶,由財寶換取基本的民生物質,如果欲求更大的有情,必須要更勤力的去賺錢,才能獲得更好的生活享受。因此在家有情最初開始的行動,即是追求財寶,名發起界。
未二、名勢力界
 第二科名勢力界,說明在家的第二種界,名為勢力界。
即於此中,若未獲得,由順精進障礙因緣,諸心勇悍,即望於彼名勢力界。
 為了一日三餐生活求得溫飽,必須要追求財寶,在這過程當中如果尚未如意的獲得財寶,「由順精進」,隨順精進追求財寶的障礙因緣出現的時候,「諸心勇悍」,是說尚未得到錢財以前,其心非常的勇猛強悍有力,一定要取得財寶,「即望於彼」,相對於「彼」障礙因緣,即說此名勢力界。
未三、名任持界
 第三科名任持界,說明在家的第三種界,名為任持界。
若已獲得,有蚊蝱等所有災害順精進障,不能令轉,名任持界。
 在家有情獲得財寶以後,雖然有順精進障的蚊蝱,或天災人禍等事情發生時,有情還是會用盡一切能力、辦法,守住自己的財寶,不會改變繼續追求財寶的心,名任持界。
未四、名出離界
 第四科名出離界,說明在家的第四種界,名出離界。
即此諸界,從自方所至餘方所,從未擯捨至已擯捨,名出離界。
 在家有情從發起界、勢力界及任持界等諸界,從欲界轉向修學追求禪定,從未擯捨欲界的身語意三業,到已擯捨放棄這些欲的追求,名出離界。
《披》從自方所至餘方所等者:此自方所,謂於欲界。色界諸地,名餘方所。欣求諸欲,名未擯捨。厭離諸欲,名已擯捨。由是義說:從自方所至餘方所,從未擯捨至已擯捨。即此諸界,名為出離。
 此自方所,是指欲界。色界諸地,名餘方所,包括: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欣求諸欲,最先開始為了滿足生活所需,必須追求種種的欲,名未擯捨。通常欲求到一個程度,有自覺能力的人,會想要厭離諸欲,名已擯捨。由這樣義理名為:從自方所至餘方所,從未擯捨至已擯捨。從發起界、勢力界、任持界、勇猛界的欲求,轉向追求色界的諸定,名出離界。
未五、名勇猛界
 第五科名勇猛界,說明在家的第五種界,名為勇猛界。
即彼有情為財寶故,俱於二處,由起無間、殷重加行,無緩加行,名勇猛界。
 在家有情為了追求財寶的緣故,俱於未獲得及已獲得財寶二種處所,會很精進沒有間斷,並非常殷切認真的追求財寶,從不會有懈怠放逸的心情出現,以勇悍的心情追求財富,名勇猛界。
《披》俱於二處者:謂如前說,若未獲得、若已獲得,名於二處應知。
 俱於二處方面:如前所說,未獲得財寶的勢力界,及已獲得財寶的任持界,名於二處應當了知。
午二、出家品5 未一、名發起界
 第二科出家品,說明出家品的境界,分五科;第一科名發起界,說明出家品的第一種界,名發起界。
出家有情先樂出家,求出家故,生決定欲,名發起界。
 出家有情在未出家時,內心是先生起強烈好樂出家的善法欲,才決定到佛門出家。這種生起決定出家,專心修行的欲望,名發起界。
未二、名勢力界
 第二科名勢力界,說明出家品的第二種界,名勢力界。
依出家品,於所應得廣大善法,無有怯劣,名勢力界。
 出家後的有情,無時無刻都很精進用功,將出家所應該獲得的廣大善法,包括二道資糧、世間道的禪定、出世間的聖道,或六度波羅蜜、四攝等,行者都是以正向的心努力的學習,從不會覺得自己作不到,也不會以少為足,這種無怯弱下劣的心,名勢力界。
未三、名任持界
 第三科名任持界,說明出家品的第三種界,名為任持界。
種種淋漏所生眾苦、發勤精進所生眾苦、界相違等所生眾苦不能敗壞,名任持界。
 當行者非常精進時,也會遇到種種的苦,如:所居住的地方無法遮風避雨;愈發精進時,必須克服種種苦受,如:用功學習經教、坐禪時,內心有五蓋出現,與精進相違,行者還要能忍耐的繼續用功;當內四大地水火風不平等時,產生種種的病苦,還要撐著病苦繼續精進。行者勇悍精進心是很強大,不管是遇到淋漏、發勤精進、界相違等所生眾苦,也不能損壞想要追求廣大善法的心情,這種力量,名任持界。
未四、名出離界
 第四科名出離界,說明出家品的第三種界,名出離界。
若於下劣不生喜足,名出離界。
 行者不會只對已得的下劣功德而生喜足,對殊勝的善法功德能更勝意樂,繼續的精進。當成就聞慧的功德時,會更努力的思惟佛法,修學止觀,成就思慧及修慧,或成就未到地定時,還會繼續的精進,趣向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種於下劣不生喜足的心,名出離界。
未五、名勇猛界
 第五科名勇猛界,說明出家品的第四種界,名勇猛界。
乃至命在,常修無間、殷重加行,名勇猛界。
 行者只要生命還存在,會經常的努力修學,而且沒有間斷殷切慎重的加行,修止修觀。內心常正念正知,觀察諸法如幻如化、無常苦空無我,名勇猛界。
巳二、總結
 第二科總結,總結希奇的義理。
如是一切,應當了知。謂彼諸界及盡所有諸品類界。
 這一切,是指在家品的發起界、勢力界、任持界、出離界、勇猛界,以及出家品的發起界、勢力界、任持界、出離界、勇猛界,應當了知,名彼諸界及盡所有諸品類界。
《披》謂彼諸界等者:此中諸界,謂十八界。即此諸界彼彼有情相續差別,名盡所有諸品類界。
 這裡的諸界是指十八界,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此中的道理是說有情身心主要是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所組成的。不同品類的有情會有不同的相續差別,如以追求財寶為首的在家品類;或以追求聖道為首的出家品類,由品類不同,而有界差別的不同,都應該要了解,名盡所有諸品類界。
 此段經文相應第31經。
《雜中》第177頁:界相應第31經;累計經數722經;大正藏第(459)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慰勞已,於一面住,白佛言:「眾生非自作,非他作?」佛告婆羅門:「如是論者,我不與相見。汝今自來,而言我非自作、非他作」。婆羅門言:「云何瞿曇!眾生為自作,為他作耶」?佛告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有眾生方便界,令諸眾生知作方便耶」?婆羅門言:「瞿曇!有眾生方便界,令諸眾生知作方便也。」佛告婆羅門:「若有方便界,令諸眾生知有方便者,是則眾生自作,是則他作。婆羅門!於意云何?有眾生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彼眾生知有造作耶?」婆羅門白佛:「有眾生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諸眾生知有造作。」佛告婆羅門:「若彼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諸眾生知有造作者,是則眾生自作,是則他作。」婆羅門白佛:「有眾生自作,有他作。瞿曇!世間多事,今當請辭」。佛告婆羅門:「世間多事,宜知是時」。時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這段經文是佛開示婆羅門眾生有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即論文所說,如來開示在家、出家各有五種界,顯出二甚希奇法。一者、顯示一切諸法皆無有我;二者、顯示一切有情自作、他作皆無失壞。
寅五、差別性4 卯一、標
 第五科差別性,此為界攝第二個別頌(光等)中,第三句「差別性安立」的差別性,說明他類差別性及自類差別性,分四科;第一科標,標出界差別性略有二種。
復次,於諸界中,略有二種界差別性。
 其次,成就身心的諸界中,略有二種的界差別性。
卯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云何為二?
 是哪二種?
卯三、列
 第三科列,列出二種界差別性的名稱。
一者、他類差別性,二者、自類差別性。
 一、有情心中有諸多不同的十八界種子,眼識界與色界是不同的品類,界與界有不同屬性,名他類差別性。
 二、當根塵識界和合因觸產生的受,不論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三受雖有差別,但都是屬於受的種類,名自類差別性。
卯四、釋2 辰一、他類差別性
 第四科釋,解釋二種界差別性,分二科;第一科他類差別性,說明他類差別性的相貌。
他類差別性者,謂眼界異、色界異、眼識界異,如是乃至意識界異。
 他類差別性方面,是指有情身心中的諸界種子各界屬性不同,如眼界異於耳界乃至異於意界;或色界異於聲界乃至法界;或眼識界異於耳識界,如是乃至異於意識界的差別等。由於十八界的種類不同、作用也不同,名他類差別性。
辰二、自類差別性
 第二科自類差別性,說明自類差別性的相貌。
自類差別性者,謂即彼界,或順苦受、或順樂受、或順不苦不樂受。由是為緣,能生三受。
 自類差別性方面,十八界中當根塵識,三事和合產生覺觸,由覺觸的因緣又會生起隨順苦的苦受,隨順樂的樂受;隨順不苦不樂的不苦不樂受。由此根塵識三事和合的作用,能生出三種受,此三受同屬於受的作用,但此三受又有差別,名自類差別性。
 此段論文相應第32經,如下所示。
《雜中》第179頁:界相應第32經;累計經數第723經;大正藏第(460)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禮尊者阿難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時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眼界異,色界異,喜處二因緣生識,三事和合生觸,又喜觸因緣生樂受。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說。復次、長者!有異眼界,異色界,憂處二因緣生識,三事和合生苦觸,彼苦觸因緣生苦受。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說。復次、長者!異眼界,異色界,捨處二因緣生識,三事和合生不苦不樂觸,不苦不樂觸因緣生不苦不樂受。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說」。爾時、瞿師羅長者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此經敘述,眼界、色界是分別的存在,由根塵二種因緣而生眼識,三事和合生觸,喜觸因緣生樂受,苦觸因緣生苦受,不苦不樂的因緣生不苦不樂受,耳鼻舌身意之法,也是同樣。
 此中的道理是說明有情身心的變化,這些諸界和合生起作用時,有他類差別性,有自類差別性,若是有智慧的人,即能領悟出無我的道理,了知十八界中,無有一個主宰者,只是諸界的因緣和合運作,由此世俗諦的觀察而契入第一義諦。
寅六、安立4 卯一、標
 第六科安立,此為界攝第二個別頌(光等)中,第三句「差別性安立」的安立,說明安立的內容,分四科;第一科標,標出由四因緣建立三種三界、二出離界。
復次,由四因緣,當知建立三種三界、二出離界。
 其次,由外不出離及出離、內不出離及出離、非畢竟出離及出離、無增上慢,四因緣建立三種三界、二出離界。
 三種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或色界、無色界、滅界;或依非畢竟出離界建立的色界及無色界、及依畢竟出離界建立的滅界。
 二種出離界:離於我慢的五種順出離界,及六種順出離界。
卯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云何為四?
 是哪四種因緣?
卯三、列
 第三科列,列出四因緣。
一者、外不出離及出離故;二者、內不出離及出離故;三者、非畢竟出離及出離故;四者、無增上慢故。
 一、外不出離及出離:建立欲界、色界、無色界。
 二、內不出離及出離:建立色界、無色界、滅界。
 三、非畢竟出離及出離:色界中,不是畢竟出離欲,只是沒有欲的現行,種子還在,或無色界對望於色界,也是同樣道理,名非畢竟出離。真正寂滅一切有為之法的滅界,名出離。
 四、無增上慢:由於觀察究竟正道之理,離諸我慢,建立五種及六種順出離界。
卯四、釋4 辰一、外不出離出離2 巳一、辨3 午一、欲界
 第四科釋,解釋四種因緣,分四科;第一科外不出離出離,說明由不出離或出離外五妙欲,所建立的三界,又分二科;第一科辨,分別三種界,又分三科;第一科欲界,說明欲界的建立。
當知此中,用外五妙欲貪為緣,建立欲界。
 應當了知此處文中,欲界的眾生是以外面的五妙欲貪為因緣,建立欲界。
 欲界的有情總是攀緣受用心外的五種色聲香味觸,生活在欲界需要這些欲才能使令生命持續下去,因此會在欲上思惟取相,日常生活都是需要欲,若沒有時時關照自己的心念,會很容易生起欲貪。
 佛陀在經典中一再開示修行弟子應使用邊際臥具等資生具即可,不應追求精妙的資生具,花太多時間在欲上,基本維生的欲是一定要有的,但不應貪著。
午二、色界2 未一、最初靜慮
 第二科色界,說明色界的建立,分二科;第一科最初靜慮,說明最初靜慮(初禪)的建立。
即由此界出離義故,建立色界最初靜慮。
 此界是指欲界,色界初靜慮已離欲界欲,因此由出離欲界的境界來說,建立色界最初靜慮。
 有情覺得追逐欲的生命體不理想,由修不淨觀而出離欲,最初的出離是入色界初靜慮。
未二、上三靜慮
 第二科上三靜慮,說明第二、三、四這三種靜慮的建立。
由尋、喜、樂出離義故,建立此上三種靜慮。
 初靜慮是有尋有伺地,尚需以尋伺的方法來離欲,初靜慮以上每一靜慮都能離前一地的麤重性:二靜慮離尋伺,三靜慮離喜,四靜慮離樂,因此由尋、喜、樂出離義故,建立此上三種靜慮。
午三、無色界2 未一、空無邊處
 第三科無色界,說明無色界的建立,分二科;第一科空無邊處,說明空無邊處的建立。
由色有對種種性想出離義故,建立空無邊處所攝無色界。
 無色界最初的空無邊處已出離種種色法的有對質礙性,如長短方圓、光影明暗、雲煙塵霧等顯色、形色、表色諸多差別,皆是有情以想取相來的,行者觀色是空,出離色想,證入空無邊處定,因此說由對種種質礙性色法的想已出離故,建立空無邊處所攝無色界。
未二、上三無色
 第二科上三無色,說明上三無色界三空定的建立。
由空、識、無所有想出離義故,建立此上所攝無色界。
 由出離空無邊處的境界,而安立成就識無邊處定;由出離識無邊處的境界,而安立成就無所有處定;由出離無所有處的境界,而安立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此上三種所攝無色界的建立,是漸次提高內心的境界,成就上界的三空定。
巳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外處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三界差別。
 「外處」是指外六塵,不出離是指欲界眾生無法出離對外五妙境的受用追求;能出離外塵欲求的,有色界與無色界二種界,因此說由外處不出離、或出離的境界義,應當了知建立三界差別。
辰二、內不出離出離2 巳一、辨3 午一、色界
 第二科內不出離出離,由不出離或出離內六身,可建立三種界,分二科;第一科辨,分別三種界,又分三科;第一科色界,說明色界的建立。
又色界中,具足六處,內處圓滿。
 又色界中的有情具足六處,內六處的果報身一定是圓滿的,不會像欲界有情出生有的會缺眼睛、缺手缺腳等。色界眾生必定具足六處,因此說內處圓滿。
午二、無色界
 第二科無色界,說明無色界的建立。
無色界中,五有色處皆已超越,唯餘意處。
 無色界中的有情已超越眼耳鼻舌身五種有色法的境界,沒有色身,只餘受想行識的意處意根,由出離內六處,建立無色界。
午三、滅界
 第三科滅界,說明滅界的建立。
於滅界中,一切六處皆已超越。
 於滅界中,與無我的正智空性相應,根、塵、識、語言、能所、器世間六不現,一切內六處皆已超越,能超越三界的障礙。這是由出離內六處,建立滅界。
巳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內處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餘三種界。
 「內處」是指有情內六身,不出離是指色界眾生還有眼等圓滿內六根,無法出離;而能出離內六處的,有色界與滅界二種界,因此說由內處不出離、或出離的境界義,應當了知又建立餘三界差別。餘,是相對於前面「外不出離、出離」說的,是另一類三界。
辰三、非畢竟出離出離2 巳一、辨2 午一、非畢竟出離
 第三科非畢竟出離出離,說明由非畢竟出離或畢竟出離所建立的三種界,分二科;第一科辨,分別三種界,又分二科;第一科非畢竟出離,說明由非畢竟出離建立色界與無色界。
又色界中,非是畢竟出離欲界。無色界中望於色界,當知亦爾。
 又色界中的有情只是沒有欲的現行,但欲的種子都還在內心中,沒有究竟斷除,因此並不是畢竟出離欲界。無色界中的有情對望於色界應當了知也是一樣,雖沒有色法與欲的現行,但色法種子、欲種子也都還在,沒有究竟斷除;只要還有我執,都沒有究竟出離,故色界與無色界是屬於非畢竟出離界。
午二、畢竟出離
 第二科畢竟出離,說明由畢竟出離建立滅界。
若諸有為皆悉寂滅,當知是名畢竟出離。
 如果證得滅界,與我空真如相應,令諸多有為法完全都已寂滅,應當了知是名畢竟出離界。
巳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非畢竟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三界差別。
 如是由非畢竟出離或畢竟出離,應當了知建立色界、無色界、滅界三種界差別。
辰四、無增上慢
 第四科無增上慢,說明由無增上慢建立二種出離界。
無增上慢者,謂由遍知,當知建立五種、六種諸出離界。如三摩呬多地已辨其相。
 無增上慢方面,必須修無我正智,通達我空真如才能遠離我慢。意即由普遍通達一切有為無為法,觀察究竟我空及無相的道理,才名遍知;應當了知由遍知,建立二種出離界,即五種順出離界(一、欲,二、恚,三、害,四、色,五、薩迦耶滅)與六種順出離界(一、慈,二、悲,三、喜,四、捨,五、無相,六、離我慢),以五種方法或六種方法都可以出離三界,名為建立二出離界。如〈本地分‧三摩呬多地〉已經詳細的分別其中相貌。
《披》謂由遍知當知建立五種六種諸出離界者:三摩呬多地說:觀察究竟正道理故,建立第六離諸我慢。(陵本十一卷十三頁902)是故此說由遍知義,欲、恚、害出離,色出離,薩迦耶出離,是名五種順出離界。慈、悲、喜、捨、無相及離我慢,是名六種順出離界。三摩呬多地別辯其相應知。
 在〈本地分‧三摩呬多地〉卷11說:觀察究竟正確我空及無相的道理,證得聖住以後,一定能證得佛法僧戒的四淨信,對於所證得的煩惱離繫,證得的阿羅漢果完全沒有疑惑。為了觀察修行有沒有達到究竟圓滿,建立第六離我慢三昧。這段文主要是說明六種順出離界的第六離我慢,韓居士主要引第一句「觀察究竟正道理故」來說明「遍知」義。
 是故此處文中說由遍知義,遍知即是遍智,行者修不淨觀、慈悲觀、無相三昧與無我觀,證得無我遍智後,能有欲、恚、害出離、色出離、薩迦耶出離,是名五種順出離界。
 欲、恚、害出離是屬於初禪,初禪可以出離憂根,有憂愁是因為有欲,欲沒有得到滿足會充滿憂愁苦惱。二禪出離苦根,三禪出離喜根,四禪出離樂根。色出離,是四空定以上,修無相三昧可以出離捨根,行者又修空三昧、無我觀,薩迦耶滅,才能將捨根究竟出離,這是五種順出離界。
 欲、恚、害出離屬於色界,色出離屬於無色界,前四種皆是天住所攝;薩迦耶出離,屬於滅界,後一種是聖住所攝。
 慈、悲、喜、捨、無相及離我慢,是名六種順出離界,這是六種使令行者出離三界的方法。修慈可以棄捨恚,悲可以棄捨害,喜可以棄捨不樂(嫉妒心),捨可以棄捨貪;總說成就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可以出離欲、恚、害三不善煩惱。第五種出離法,是無相三昧;第六種出離法,是由修無我觀離我慢,才能超越三界。前四種是天住所攝;無相三昧、薩迦耶出離是聖住所攝。
 以五種方法或六種方法都可以出離三界,名五順出離界或六順出離界,內心這些種子是需要透過修行才能究竟出離的。在〈三摩呬多地〉各別分別其中相貌應當了知。
《雜上》第180頁:界相應第33經;累計經數724經;大正藏(461)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於一面坐。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三界,云何三?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爾時尊者阿難即說偈言:「曉了於欲界,色界亦復然,捨一切有餘,得無餘寂滅。於身和合界,永盡無餘證,三耶三佛說,無憂離垢句」。[0180a08] 尊者阿難說是經已,瞿師羅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此經即是論文所說的,以「外不出離出離故」第一種因緣,所建立的第一種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雜上》第180頁:界相應第34經;累計經數725經;大正藏(462)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名為種種界」?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是名三界」。即說偈言:「若色界眾生,及住無色界,不識滅界者,還復受諸有。若斷於色界,不住無色界,滅界心解脫,永離於生死」。  [0180a15] 尊者阿難說是經已,瞿師羅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此經即是論文所說的,以「內不出離出離故」第二種因緣,所建立的第二種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
《雜上》第181頁:界相應第35經;累計經數726經;大正藏(463)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尊者阿難答瞿師羅長者:「謂三種出界。云何三?謂從欲界出至色界,色界出至無色界,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是名三出界」。即說偈言:「知從欲界出,超踰於色界,一切行寂滅,勤修正方便。 斷除一切愛,一切行滅盡,知一切有餘,不復轉還有」。 [0181a08] 尊者阿難說是經已,瞿師羅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此經即是論文所說的,以「非畢竟出離出離故」第三種因緣,所建立的第三種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阿難說三種出離界,從欲界出離到色界,是要成就色界定,由色界出離到無色界,要修無色界定,一切諸行、一切思想要薩迦耶滅才能出離,才證得滅界,這是三種出離界。
 論主又補充,由薩迦耶滅的方法不同,建立二種出離界,即五順出離界與六順出離界。
寅七、寂靜2 卯一、辨解脫2 辰一、總標
 第七科寂靜,此為界攝第二個別頌(光等)中,第四句「寂靜愚夫後」的寂靜,說明寂靜與煩惱的性質不同,分二科;第一科辨解脫,辨明解脫內心煩惱後的寂靜相,又分二科;第一科總標,總相標出寂靜的相貌。
復次,若諸苾芻專樂寂靜勤修止觀,略由五相,當知其心名得解脫。
 其次,若諸比丘專心好樂寂靜,希望能夠遠離煩惱的干擾,精進的修學止觀,要略來說由五種相貌,應當了知比丘的內心已成就了解脫。
辰二、別列
 第二科別列,各別列出五相。
一者、奢摩他熏修其心,依毗鉢舍那,解脫奢摩他品諸隨煩惱。二者、毗鉢舍那熏修其心,依奢摩他,解脫毗鉢舍那品諸隨煩惱。三者、二種等運,離心隨惑,解脫一切見道所斷所有諸行。四者、即由此故,解脫一切修道所斷所有諸行,住有餘依般涅槃界。五者、解脫一切苦依諸行,住無餘依般涅槃界。
 奢摩他與毗鉢舍那是彼此互為因緣的。
 一、行者修行奢摩他止時,依毗鉢舍那觀慧為因緣,超越修奢摩他時出現輕安所引生的昏沈下劣俱行身心麤重等隨煩惱。
 二、行者修毗鉢舍那時,依奢摩他,解脫修毗鉢舍那品所生欲恚害等不正尋伺諸隨煩惱。
 三、行者修習奢摩他、毗鉢舍那成就止觀雙運轉道時,能遠離心的煩惱,解脫一切見道所斷所有分別起的愛見煩惱。如〈本地分‧有尋有伺等三地〉卷8所說,見道斷除由三界四諦生起的十種煩惱,加起來總共有112種煩惱,能證初果。
 四、行者止觀雙運轉道,進一步能夠解脫一切修道所斷所有俱生起的16種煩惱。其中欲界俱生起的煩惱有薩加耶見、邊執見、貪、瞋、癡、慢,這六種,色界無色界的眾生除去瞋心,各有五種,共十種,三界合有十六種。修道圓滿時證得阿羅漢果,住有餘依般涅槃界,內心可以與涅槃相應,然仍有五蘊身所依存在。
 五、阿羅漢壽盡時,前一念五蘊滅,後一念五蘊不生,住無餘依入涅槃界,能解脫後有所有五取蘊苦。
《披》略由五相等者:當知此中,初二種相,勤修止觀互為因緣,令得清淨,故於其心名得解脫。聲聞地說:依奢摩他所熏習心,為令後時奢摩他定皆清淨故,修習瑜伽毗鉢舍那所有加行。又說:依毗鉢舍那所熏習心,為令後時毗鉢舍那皆清淨故,修習內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陵本三十一卷八頁2573)其義應知。
 略由五相等方面:應當了知這當中,最初二種相貌,是行者勤修止觀互為因緣,令心清淨,因此於心名得解脫。聲聞地說:依奢摩他所熏習心,為令後時奢摩他定皆得清淨故,修習瑜伽毗鉢舍那所有加行。斷除奢摩他所生昏沉睡眠等隨煩惱。又說:依毗鉢舍那所熏習心,為令後時毗鉢舍那皆清淨故,修習內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斷除毗鉢舍那所生欲恚害尋伺等隨煩惱。如〈本地分‧聲聞地〉卷31,1025頁說,其中的義理應可了知。
卯二、明所依2 辰一、出善說法
 第二科明所依,說明寂靜所依的法與律,分二科;第一科出善說法,說出佛法的境界。
於善說法毗奈耶中,略有二種師及弟子甚希奇法。一、平等見,隨起言說;二、最勝見,隨起言說。
 一、平等見,隨起言說。聖師與聖弟子們於專樂寂靜、修習止觀、斷除煩惱,獲得解脫的見地都是平等無異,依此而宣說佛法。因此若任何人來請問佛陀或問聖弟子們,如何斷除煩惱,必然同樣宣說勤修止觀由五相,心得解脫的道理。
 二、最勝見,隨起言說。聖師與聖弟子們於涅槃寂靜、第一義諦的道理,同具最勝見,皆能依此開示證得涅槃的方便。
《披》略有二種師及弟子甚希奇法等者:謂所應作無有差別,名平等見。涅槃寂靜,名最勝見。翻下二種,釋義應知。
 略有二種師及弟子甚希奇法等方面:聖師與聖弟子們開示欲得解脫修習止觀,是所應該作的,沒有差別,是名平等見。或開示涅槃寂靜的道理,名最勝見。與此二種相反的外道見,如下解釋應當了知。
辰二、簡外道無
 第二科簡外道無,簡別外道並無修習止觀、證得涅槃的善巧。
如是二種,外道法中都不可得,所作差別故,遠離涅槃故。
 以上依平等見、最勝見二種聖說法,在外道當中是不可得的,因為外道修行方法不同,不具五相修習止觀心得解脫的修行方法,所追求的境界也遠離涅槃的緣故。
《雜中》第182頁:界相應第36經;累計經數727 經;大正藏(464)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詣已,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阿難復問上座:「云何諸解脫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難!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云何斷界,乃至滅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
 時尊者阿難聞上座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五百比丘所,恭敬問訊,退坐一面。白五百比丘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時,當以何法專精思惟」?時五百比丘答:「尊者阿難!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上座所說。
 時尊者阿難聞五百比丘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佛告阿難:「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五百比丘所說。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奇哉世尊!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我今詣上座名上座者問如此義,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說。我復詣五百比丘所,亦以此義、此句、此味而問,彼五百比丘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如今世尊所說。是故當知師及弟子,一切同法,同義,同句,同味」。佛告阿難:「汝知彼上座為何如比丘」?阿難白佛;「不知,世尊」!佛告阿難:「上座者,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捨重擔,正智心善解脫。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佛說是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敘述阿難往詣上座比丘所與五百比丘所,最後至佛所,皆作同一問而得同一回答,故聖師及諸聖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相應於論文「出善說法」中的平等見,隨起言說,或是最勝見,隨起言說。
寅八、愚夫2 卯一、出二相2 辰一、舉愚類2 巳一、標列
 第八科愚夫,此為界攝第二個別頌(光等)中,第四句「寂靜愚夫後」的愚夫,說明智愚者的差別相貌,分二科;第一科出二相,列出愚者與聰慧者各有的二種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舉愚類,先舉說愚夫類的眾生,又分二科;第一科標列,標示列出二種愚夫之相。
復次,世間愚夫略有二種愚夫之相。一、樂習行能引自他無義利行;二、於四處不得善巧。
 其次,世間愚癡沒有聽聞佛法的凡夫,要略說有二種愚夫的相貌:
 一、樂習行能引自他無義利行。好樂學習種種引發於自己與他人沒有義利的行為。
 二、於四處不得善巧。於界、處、緣起、處非處四處,都無有善巧智慧。
巳二、隨釋2 午一、能引自他無義利行3 未一、標列四苦
 第二科隨釋,接著解釋二種愚夫相,分二科;第一科能引自他無義利行,說明何謂能引發自己與他人無義利之行,又分三科;第一科標列四苦,標示列出自他無義利行有四種苦。
當知能引無義利行,有四種相。云何為四?謂能生起四種苦故。一、他差別苦,二、內差別苦,三、時差別苦,四、身差別苦。
 應當了知能引發無義利的行為,有四種相。是哪四種?指能生起四種痛苦的事:
 一、他差別苦,由其他外緣增上力所生的眾苦。
 二、內差別苦,自己色身或所愛變壞的痛苦。
 三、時差別苦,過去現在未來都會產生痛苦。
 四、身差別苦。以造作惡行為因,令自身與他身生起種種的痛苦。
未二、釋其差別4 申一、他差別苦
 第二科釋其差別,解釋四種苦的差別相,分四科;第一科他差別苦,說明他差別苦。
他差別苦者,或有疫癘,謂非人作;或有災害,謂人所作;或有已遭,或恐當遭,於所未遭而生怖畏。如是名為由他增上所生眾苦。
 他差別苦方面,是指或有疫癘,瘟疫、流行病的發生,是非人所作;或有災害是人為所造作的,如地球暖化所導致的極端氣候,不正常暴雨、乾旱以及沙漠化現象擴大,對於生態體系、水土資源、人類活動與生命安全等都造成很大的傷害;或有已經遭遇到的,如南北極冰層融化、大海嘯等,或雖然尚未遭遇到,但大眾對未來心生恐懼怖畏,人心惶惶,如是名為由他增上所生眾苦。
 愚夫好習引自他無義利行,會容易招感由外緣增上力所產生的痛苦,天災人禍皆是眾生的煩惱與共業所感。
申二、內差別苦2 酉一、出增上
 第二科內差別苦,說明眾生各別身心上的差別苦,分二科;第一科出增上,說出由相違變壞增上力所感得的苦。
內差別苦者,謂界相違疾病因緣,名為災患;所愛變壞、所欲匱乏,生染惱心,名為擾惱。如是名為由內增上所生眾苦。
 內差別苦方面,或當身體的地水火風空識六界不調,相違因緣現起時,會有疾病生起,如因臟腑功能失調、陰陽不和、氣血運行逆亂,而引起頭目昏花、腰膝酸軟等,名為災患。
 或所愛變壞、所欲匱乏,如辛苦積蓄的財產全被騙光,此時心情抑鬱、愁憂如山,生染惱心,名為擾惱。如是名為由內增上所生眾苦。
酉二、辨生苦
 第二科辨生苦,辨明眾生於生時所受之苦。
此復如前,應知或有已所遭苦,或恐當遭生怖畏苦。
 這與前面一樣,應當了知或有已經遭遇到的苦,如過去身體有病苦,或恐怕將來會罹患重病,也是相當怖畏恐懼。
 世間愚癡無聞的凡夫,好習引自他無義利行,增長我執,愛惜自身,當所執著的身體或所愛的境界有變化時,會有種種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恚等眾苦生起。
申三、時差別苦
 第三科時差別苦,說明時差別苦。
時差別苦者,謂即如是諸品類苦,過去已有,未來當有,現在今有。如是總名時差別苦。
 時差別苦方面,是指即如上面所說由他增上所生的眾苦,或由內增上所生眾苦,這些種類的苦過去已有,未來當有,現在今有。時間上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都會有這些苦,如是總名時差別苦。
申四、身差別苦
 第四科身差別苦,說明身差別苦。
身差別苦者,謂自習行邪行為因,能令己苦;由是因緣,他雖正行,亦能令苦。如是名為身差別苦。
 身差別苦方面,是指自己熏習邪行為因,身語意有邪行,能令自己痛苦;由於這樣的因緣,他人雖然行正行,由於自己行邪行,也會侵害他人的眷屬及財物,也能令他人痛苦。如是名為身差別苦。
未三、配屬自他
 第三科配屬自他,將四種苦與自己或他人配屬。
當知此中,前三名為唯能引自無義利行,後一名為亦能引他無義利行。
 應當了知此處文中,前面三種,由他增上所生眾苦、由內增上所生眾苦與時差別苦,唯是能引發自己的無義利行,後一種身差別苦,除了能引自,亦能引他無義利行,造作邪行不只傷害自己,也會傷害行正行的其他有情。
午二、四處不得善巧
 第二科四處不得善巧,說明愚夫的第二相,於界、處、緣起、處非處四種境界不得善巧。
云何四處不得善巧?謂於諸界、諸處、緣起、處非處中皆不了達。
 什麼是四處不得善巧?是指愚夫於十八界、十二處、十二緣起與處非處這四處,皆無善巧,都不明了通達。若完全符合「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因果道理,是名處;若因果不相稱,是名非處。
辰二、例相違
 第二科例相違,例說智者不同於愚者的情形。
與上相違,當知即是聰慧二相。
 如果與上面這些情形相反,應當了知即是聰慧者的二種相貌:
 一、樂習行能引自他義利行。
 二、於界、處、緣起、處非處都非常的善巧。
卯二、廣善巧2 辰一、界善巧13 巳一、眼等十八界
 第二科廣善巧,詳細說明四處善巧,分二科;第一科界善巧,說明界善巧,又分十三科;第一科眼等十八界,說明眼等十八界。
又由無色意處所依、所緣、自類流轉差別,當知建立有十八界。
 又由無色意處的所依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緣境,包括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自類流轉差別,是指依於自類的所依與所緣而生的自類識,即隨眼根緣色塵所生的眼識,乃至意根緣法塵所生的意識,共有六識,應當了知建立有十八界,即是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
《披》又由無色意處等者:眼界乃至意界,是名無色意處所依。色界乃至法界,名彼所緣。眼識界乃至意識界,名彼自類流轉。由如是別,是故建立有十八界。
 眼根界乃至意根界,是名無色意處的所依根。色塵界乃至法塵界,名無色意處的所緣境。眼識界乃至意識界,是依於自類的所依所緣而生的自類識,名彼自類流轉,如眼根緣色塵生眼識。由這些差別,因此建立有十八界。
巳二、地等六界2 午一、標
 第二科地等六界,說明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的安立,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由五色處所依體性差別,建立六界。
由五色處安立、運轉、驅役所依體性差別,當知建立有餘六界。
 由色聲香味觸或眼耳鼻舌身,五種色處安立的所依、運轉的所依、驅役的所依;由這些所依的體性差別,應當了知建立有餘六界。於十八界安立之外,還能以不同角度安立六界,故說「餘」。
午二、釋
 第二科釋,詳細解釋所依的體性差別。
安立所依體性差別,謂地等四;運轉所依體性差別,即是空界;驅役所依體性差別,即是識界。
 安立五種色處所依的體性差別,即指地水火風四界;五種色處運轉的所依,即是空界,色法在空間裡才能有所運轉;五種色處驅役的所依,即是識界,唯有情的識才能驅策運轉這五種色處。由五色處所依的體性差別,建立地水火風空識六界。
巳三、欲等六界
 第三科欲等六界,說明欲等六界的建立。
由染淨品想及尋思所依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六界。謂欲、恚、害并彼對治。
 由染淨品的想,以及尋思所依境界;想是取相,尋思是思惟觀察;染品的想及尋思是屬於欲、恚、害所攝,淨品的想及尋思是屬於能對治的出離欲、出離恚、出離害所攝,依此所依境界不同,應當了知建立有餘六種界,即欲界、恚界、害界,以及能對治的出離界、無恚界、無害界。
《披》謂欲恚害并彼對治者:欲、恚、害三,名染品界。出離、無恚、無害是彼對治,名淨品界。
 欲、恚、害這三種想及尋思,名染污品界。出離、無恚、無害是能對治欲、恚、害的,名清淨品界。
巳四、苦等六界2 午一、標建立
 第四科苦等六界,說明苦、樂、憂、喜、捨、無明六界的安立,分二科;第一科標建立,標出由貪瞋癡縛所依義故建立六界。
貪瞋癡縛所依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六界。謂苦、樂、憂、喜、捨、無明。
 依於貪瞋癡繫縛所依止生起的境界,應當了知建立有餘六界,是指苦受、樂受、憂受、喜受、捨受、無明,在各式各樣的感受上,只要有我執、法執無明,依著不同的受會產生各式各樣貪瞋癡的煩惱。
午二、隨難釋
 第二科隨難釋,隨比較困難的地方作解釋。
若有非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邪想尋思;若有如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正想尋思。
 無明是以非理作意為因,若有非如理作意思惟,即便生起邪想尋思,在苦、樂、憂、喜、捨受上生出貪瞋癡的煩惱。若有如理作意思惟,能觀察受是無常苦空無我的,無明即滅,不會因為身心的覺受而生煩惱,即便生起正想尋思。聖人也會有受,但因無明已滅,是故一切受皆是明觸相應受,不生煩惱。
巳五、受等四界
 第五科受等四界,說明受、想、行、識四界的安立。
又由三界染淨二品遍行義故,當知建立有餘四界。謂名所攝受等四蘊。
 又由觀察受、想、行、識四蘊遍行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或與有煩惱的染品相應,或與無貪瞋癡的善法淨品相應,應當了知建立有餘四界,即指名所攝的受、想、行、識四蘊。受、想、行、識四蘊通於三界,色蘊只通於欲界及色界。
巳六、欲界色界無色界
 第六科欲界色界無色界,說明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安立。
又由所染、所淨、清淨,即此不淨、清淨、增上,如前所說外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
 又由所染,欲是所染污的境界;所淨,依所清淨的境界不同,成就色界的初禪乃至四禪,如初禪離欲界欲,二禪離尋伺欲,三禪離喜,四禪離樂;清淨,清淨是指四空定,空無邊處定出離色的障礙,識無邊處定出離空無邊處的障礙,無所有處定出離識無邊處的障礙,非想非非想處定出離無所有處的障礙,即此不淨、清淨、增上三種層次,如前所說外不出離、出離義故,「外處」是指外六塵,不出離是指欲界眾生無法出離對外五妙境的受用追求;而能出離外塵欲求的,有色界與無色界二種界,因此說由外處不出離、或出離的境界義,應當了知建立有餘三界差別,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在三界中從欲界至非想非非想處,是相對漸次的清淨。
巳七、色界無色界滅界
 第七科色界無色界滅界,說明色界、無色界、滅界三界的安立。
如前所說內不出離、出離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色界、無色界、滅界。
 如前所說內不出離、出離義故,「內處」是指有情內六身,不出離是指色界眾生還有眼等圓滿內六根,尚未出離;而能出離內六處的,有無色界與滅界二種界。因此說由內處不出離、或出離的境界義,應當了知建立有餘三界差別,即色界、無色界、滅界。
巳八、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
 第八科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說明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的安立。
又即由此內外二事出離增上,聽聞正法、或不正法,如理思惟、或不如理思惟,依處三種言事差別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
 時間,是依於色心等有為諸法而安立的,如內六處的眼耳鼻舌身意、外身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即由此內外二事出離與否的增上力量,有情或聽聞正法、或不正法,導致如理思惟、或不如理思惟,由此為依處,有出離或不出離的差別,由三種言說事的差別義故,應當知道建立有餘的三界,即: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
 以能出離內六處或外五欲為例:最先開始是不畢竟清淨,其後漸次能夠成就滅界的清淨出離。
 在這些內外二事上依正法而思惟,這些事有過去、現在、未來三種言事,由此建立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三界。
 雖然外道也說去來今等法,但不能說出正確出離此三界的方法,只有佛法才能指導行者正確出離三界,證得無為。
巳九、劣界中界妙界3 午一、標建立
 第九科劣界中界妙界,說明劣界、中界、妙界的安立,分三科;第一科標建立,標出如何建立這三界。
又由所知諸苦、煩惱多中少義,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劣界、中界、妙界。
 又由有情所認知的諸苦及煩惱,是很多的、中等的、或是很少的,依此義理而建立有餘的三界:劣界、中界、妙界。
午二、別釋相
 第二科別釋相,各別的解釋劣界、中界、妙界的相貌。
若有上苦及上煩惱,是名劣界;若有中苦及中煩惱,是名中界;若有少苦及少煩惱,是名妙界。
 如果眾生有上品的苦(指強烈、粗顯、可輕易感覺的苦),以及上品的煩惱(此煩惱也是很粗顯、容易發現的),這是屬於劣界,相較色、無色界的上二界而言,欲界眾生即是這種相貌;又欲界之中,地獄道的眾生相較人、天二界,也屬劣界。
 若此界眾生擁有的是中等的苦及中等的煩惱,這類有情界屬於中界。如色界眾生相比欲界,苦受少一些、現行的煩惱也較輕微,是名中界。
 若此界眾生有的是少苦及少煩惱,是名妙界。如無色界有情。
午三、結遍知
 第三科結遍知,結說遍知。
如是遍知劣中妙界。
 如上述的道理,應可普遍了知劣、中、妙三界的差別。
 色界眾生雖仍有色法的障礙,無色界眾生也尚未出離意處,但若相較於欲界的苦,上二界只有少苦。應知這是相對而言,如色界眾生不再有欲的煩惱,是少苦少煩惱,因此有時經中將其也稱作妙界。
巳十、善界不善界無記界
 第十科善界不善界無記界,說明由遠離及修習對治,安立善界、不善界、無記界。
又由遠離此因緣義,及由修習此對治義,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善界、不善界、無記界。
 又由於遠離此因緣義,應遠離的是屬於不善界,及由於修習此對治義,應修習的是屬於善界。又因為無記是通於善、不善及非善非不善(如搔頭等威儀路),且在修習對治惡法時有善捨、無記捨二種。無記界可通於遠離此因緣義及由修習此對治義這二種。
 由此遠離與修習等對治道理而言,當知建立有餘三界:善界、不善界、無記界。這是第一種解釋。
 或第二種解釋,也可以將三者合說:由遠離此因緣義,「此」指有為法,無論善界、不善界、無記界,都還是有為法,有為法是行者要成就無為的涅槃所應遠離的。由修習此聖道義,可以對治有漏的善界、不善界、無記界。
巳十一、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
 第十一科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說明初果、二果、三果聖人的學界,與阿羅漢的無學界,以及凡夫既非有學也非無學界的安立。
又由修善清淨差別,闕縛義故、無縛義故、具縛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三界。謂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
 又由修學善法清淨程度的差別:
 1.闕縛義故,指有學界,已缺減、斷除部分煩惱的繫縛,如初果聖人斷除見道所斷的112種煩惱,二果聖人又斷除修道所斷欲界六品煩惱,三果聖人則將欲界的九品煩惱斷除,故名闕縛。
 2.無縛義故,即三界的愛見煩惱都已斷的無學阿羅漢。
 3.具縛義故,指全部的煩惱都具足的凡夫。
 依止繫縛、煩惱的輕重,來安立學界(剩餘部分煩惱)、無學界(盡斷煩惱)、非學非無學界(具足所有煩惱)這三界。
巳十二、有漏界無漏界
 第十二科有漏界無漏界,說明有漏界、無漏界的安立。
又即由彼有學、無學與諸愚夫,若共不共、世出世法成就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二界。謂有漏界、無漏界。
 又由這些有學聖者、無學聖者與諸多愚癡無聞的凡夫,有共同、不共的部分:
 1. 共是指成就共於凡夫的世間法:凡夫的世間法是有漏的,有學聖者因尚有部分煩惱未斷,故有學的世間法是也屬有漏的善法,只有無學阿羅漢的共世間善法是無漏的善法,有不同差別。
 2. 不共是指成就聖人的出世間法:有學及無學聖者因為都成就了不共於凡夫的出世法,凡夫則無,因此凡聖不同。
 由聖人與凡夫所成就世、出世法的不同,應當知道建立有餘二界,即:有漏界、無漏界。
巳十三、有為界無為界2 午一、標建立
 第十三科有為界無為界,說明有為界、無為界的安立,分二科;第一科標建立,標出這二種界也依不同的道理而建立。
又即由彼世出世間、若常無常、有上無上差別義故,當知建立有餘二界。謂有為界、無為界。
 又由世出世間、若常及無常、有上及無上的差別道理,應當知道建立有另外二界。即有為界、無為界:
 1. 世間屬於有為,是無常的,有生住滅這三相,且有為法還有能再超越它的境界,因此名有上。
 2. 出世間屬於無為,無為法是常住不變的、無生住滅,且沒有能再超越無為的境界,故名無上。
午二、隨難釋
 第二科隨難釋,隨較困難的地方作解釋。
一切皆為趣向涅槃,悉以涅槃為其後際,熟修梵行,是故過此無復立界。
 以上或約眾生身心狀態的不同、或依修行的對治與成就等差別,安立六十二界,應該都是行者要通達的。佛安立的這些道理,一切都是為了令行者能趣向涅槃,以聲聞行者來說,修行悉以涅槃為上首,願以涅槃為後際、邊際,因此精進熟練的修學戒定慧等離欲的梵行,故超過涅槃界以外,沒有再安立其他的界。否則如〈聲聞地〉卷25所說:「或復由此算數行相,別別思惟展轉差別,當知即有無量差別。」一一界中,還可安立無量界。
 以上是說明四種善巧中,第一種的界善巧。
辰二、餘善巧2 巳一、指其三種
 第二科餘善巧,說明其餘三種善巧,分二科;第一科指其三種,指出其他的三種。
諸處、緣起及處非處所有善巧,如聲聞地已辨其相。
 處善巧、緣起善巧,及處非處善巧,如〈聲聞地〉已經分別它的相貌,另在〈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3~57中,也有說到蘊界處、緣起、處非處、根善巧等六善巧。
《披》諸處緣起及處非處所有善巧等者:諸界善巧,前已廣釋。今於諸處、緣起及處非處所有善巧,不復廣辯,指如聲聞地說應知。(陵本二十七卷十六頁2298
 諸界善巧,在〈本地分‧聲聞地〉卷27中已詳細解釋,也可參考〈決擇分〉卷53~57所說。因此現在此段文中的諸處、緣起及處非處所有善巧,不再詳細安立,指出如前已說應知。
巳二、辨處非處3 午一、標依二行
 第二科辨處非處,再詳細的分別合道理的處與不合道理的非處,分三科;第一科標依二行,標出依二種行。
又若略說處及非處善巧相者,謂或依止趣五趣行,或復依止趣涅槃行。
 又若要略的說,對合因果道理的「處」,及不合因果道理的「非處」等,能正確通達認知此事,名善巧,這是依止二法來說的:
 一、或依止趣五趣行:即指流轉生死的流轉門,要有善因樂果、惡因苦果等正確的因果觀。
 二、或復依止趣涅槃行:是修第一義諦,也是要合於因果緣起,依戒定慧才能成就涅槃。
 依此二者,安立種種處非處善巧。
午二、略辨三種
 第二科略辨三種,要略分別有三種。
此一切行略有三種,謂劣中勝。趣惡趣行,說名為劣;趣善趣行,說名為中;趣涅槃行,說名為勝。
 這一切有為諸行,依流轉與還滅的二門,又可再要略分為三種,即劣、中、勝三門:
 1. 趣惡趣行,造作到三惡道去的身語意與非福業的有為諸行,都是屬於劣的。
 2. 趣善趣行,即到人天善趣的有為諸行,如五戒十善生天之行,都是屬於中的。
 3. 趣涅槃行,能超越生死輪迴,如聲聞、大乘的出離行,都是屬於殊勝的。
午三、廣釋所以2 未一、趣善趣行2 申一、標
 第三科廣釋所以,詳細解釋其中原因,分二科;第一科趣善趣行,說明趣善趣行,又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趣善趣行為何屬於中品。
所以者何?趣善趣行此最為極,更無餘行,唯此能感所有世間最極圓滿。
 為什麼趣善趣行是中品?因為趣善趣行最圓滿的是作轉輪聖王乃至大梵身等,世間更沒有其他的餘行,只有這些五戒十善等生天行能感得世間最圓滿的境界,因此雖未能出離,但仍安立為中品。
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趣善趣行能感哪些世間最極圓滿。
謂能感得轉輪王身,或帝釋身,或魔羅身,或大梵身,彼無第二、更無有餘補特伽羅或男或女與其等者。
 趣善趣行能感哪些世間最極圓滿的境界,包括:
 1、轉輪聖王身: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降伏四方,故曰轉輪王。其雖未斷惑、未出三界,然以十善等福德之力,治四天下,而作人王。此王又有金銀銅鐵四種,最殊勝者為金輪王。〈本地分•有尋有伺等三地〉卷4說:「又人趣中,轉輪王樂,最勝微妙。由彼輪王,出現世時,有成就七寶,自然出現。故說彼王,具足七寶。何等為七?所謂輪寶、象寶、馬寶、末尼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
 2、或帝釋身:即欲界地居天的忉利天(三十三天)之王,也名釋提桓因,居於須彌山頂,依據經論記載,由於修布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而成為該天的天主。
 3、或魔羅身:此指魔王,如欲界第六天的他化自在天主(魔波旬),常率眷屬於人界作佛道的障礙,但從大乘法門而言,則為深位菩薩,只是現為魔王來教化眾生。如《維摩經》〈不思議品〉曰:「維摩詰告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教化眾生,現作眾生。」或謂第六天上別有魔宮,魔王住之,非他化自在天主。總之,魔王與色界天的人一樣,也由白白業的大福報所感得。
 4、或大梵身:如色界初禪天的天王,統領梵輔天、梵眾天等。
 這些人間的王,欲界天的天王,乃至色界天的天王。由於此界沒有第二個王,故說更無其餘的男眾或女眾與他相等。
 凡夫追求的大福報不外是得到這些王的果報,但世間最圓滿的境界,還是要輪轉生死,只是暫時的安樂,所以說是中品。
未二、趣涅槃行2 申一、標能證
 第二科趣涅槃行,說明趣涅槃行,分二科;第一科標能證,說明依此行能證涅槃。
趣涅槃行,當知能證一切有情最勝法性。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
 趣向涅槃的修行能夠證得一切有情我空、法空等所有最殊勝的法性,即成就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三乘聖者成就的覺悟智慧,都可以趣向菩提、趣向涅槃。
申二、釋最勝2 酉一、於彼一切
 第二科釋最勝,解釋這三種菩提中最殊勝者,分二科;第一科於彼一切,說明相較於彼一切有情中最為殊勝。
諸佛如來於彼一切最為殊勝,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補特伽羅無與等者。
 諸佛如來在聲聞、緣覺、菩薩這三種聖人當中是最殊勝的,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的有情都無法與之相等。
酉二、於諸世間3 戌一、標
 第二科於諸世間,相對於世間來說,分三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也是最勝的。
又餘所有安住菩提劣功德者,於諸世間得增上位尚為殊勝,何況如來。
 又其餘所有安住菩提劣功德者,此指聲聞、獨覺菩提,這二類的菩提較佛菩提稍微下劣,然而相對於有情世間來說是增上位,尚為殊勝,何況是佛,則是更殊勝的。
戌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彼復云何?
 怎麼說呢?
戌三、釋
 第三科釋,解釋。
謂於是處,正見具足補特伽羅不能現行,諸異生類堪任現行。當知一切如經廣說。
 初果是聲聞菩提中最劣最粗的,這種菩提在世間人尚且是最殊勝的。為什麼?因為正見具足的補特伽羅不會再令三惡道的果報現行。如《俱舍論》說「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追求聲聞菩提而到加行位的忍位者,因為世間正見具足,是不會到三惡道去的,何況聖人,如初果聖者已斷除到三惡道的因緣,是一定超越凡夫的,只要還是異生類,世間的正見尚未栽培到忍位以前,都還有可能起煩惱造業,而堪任三惡道的果報現行。因此聲聞、獨覺二種菩提,雖較佛菩提稍微下劣,但對凡夫有情都是增上位,諸佛菩提又勝於此二菩提,因此是一切世間中最殊勝的。應當知道一切如經中詳細的說明。
 在經中曾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歷百千劫,終不墮惡趣。」成就世間正見增上的人,雖然經過百千劫也不會到三惡道去,不過還是有程度淺深的差別。如果修菩薩道是在最先開始的勝解行住,其中仍有下、中、上品的差別,若是下品勝解行住的發心菩薩,雖已發心要成就聖位菩薩乃至佛的功德,但內心尚未清淨,還在資糧位積聚資糧、懺悔業障,並未進入加行位的忍、世第一,還是會到三惡道去走一走,這件事也要有所認識。
《披》謂於是處正見具足補特伽羅不能現行者:此中正見,謂加行位,世間所攝。能成就此,補特伽羅雖歷千生,不墮惡趣。以是義說,能往彼趣諸業、煩惱不能現行。此即釋前安住菩提劣功德者,於諸世間為殊勝義。
 如《雜阿含經》卷28所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這裡的正見只是指加行位的煖、頂、忍、世第一,尤其是在忍位,能不墮惡趣,但仍屬於世間的正見,所以名世間所攝。如果世間正見能成就到此一程度,這樣的有情雖然經過百千生輪轉生死,也不會墮到三惡道中,可在人天裡繼續修行。以此道理而說,正見具足者,能令到三惡道的業、及煩惱不再現行。
 這是解釋前面的安住菩提劣功德者,有情願意修學佛法、熏習世間的正見,相對於凡夫來說尚且是殊勝的,更何況是已圓滿的佛。根據這段文的解釋,「菩提劣功德者」只是指加行位、世間正見具足的行者。由此也可知道,栽培正見非常重要,八正道以正見為首,愈有正見的人愈能如理作意,不論遭遇什麼樣的果報,生出苦樂憂喜捨等什麼樣的覺受,都不會因為這些果報產生煩惱。因如理作意而不起煩惱、不去造業,必不會到三惡道中,因果是很合道理的,名處。
 以上論文(二種愚夫之相)相應的經有二部,如下所示。
《雜中》第184頁:界相應第37經;累計經數728經;大正藏(46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羅睺羅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佛告羅睺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羅睺羅!若比丘於所有地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復如是。羅睺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於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羅睺羅!若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是名斷愛縛、諸結,〔斷諸愛〕,正慢無間等,究竟苦邊」。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攝事分〉卷85已經讀過見慢雜染,這部經思惟六界無我、無我所斷愛縛、諸結、究竟苦邊,其義相似,可以對照閱讀。本經敘述若如實知所有的地水火風空識等界,均非為我,不異我、不相在,則無有我、無我所見、無我慢、無繫著、無使,是名斷愛縛、諸結,究竟苦邊。
 接著相應的還有《中阿含經》的《多界經》,如下所示。
《中阿含經‧心品‧多界經》第十.第四分別誦。中阿含經共分為18品,第14品的〈心品〉的第四分別誦共有十個經。多界經,是第二部經,稱作第十。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獨安靖處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於是,尊者阿難則於晡時,從宴坐起,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我今獨安靖處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阿難!猶如從葦𧂐草𧂐生火,燒樓閣堂屋。阿難!如是諸有恐怖,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阿難!昔過去時若有恐怖,彼一切亦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阿難!當來時諸有恐怖,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阿難!今現在諸有恐怖,從愚癡生,不從智慧。諸有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生,不從智慧。阿難!是為愚癡有恐怖,智慧無恐怖。愚癡有遭事、災患、憂慼,智慧無遭事、災患、憂慼。阿難!諸有恐怖、遭事、災患、憂慼,彼一切從愚癡可得,不從智慧。」於是,尊者阿難悲泣淚出,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云何比丘愚癡非智慧?」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不知界,不知處,不知因緣,不知是處、非處者,阿難!如是比丘愚癡非智慧。」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愚癡非智慧。世尊!云何比丘智慧非愚癡?」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知界、知處、知因緣,知是處、非處者。阿難!如是比丘智慧非愚癡。」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智慧非愚癡。世尊!云何比丘知界?」
 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見十八界知如真,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阿難!見此十八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六界知如真,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阿難!見此六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六界知如真,欲界、恚界、害界,無欲界、無恚界、無害界。阿難!見此六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六界知如真,樂界、苦界、喜界、憂界、捨界、無明界。阿難!見此六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四界知如真,覺界、想界、行界、識界。阿難!見此四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欲界、色界、無色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色界、無色界、滅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
 「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過去界、未來界、現在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妙界、不妙界、中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善界、不善界、無記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三界知如真,學界、無學界、非學非無學界。阿難!見此三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二界知如真,有漏界、無漏界。阿難!見此二界知如真。復次,阿難!見二界知如真,有為界、無為界、阿難!見此二界知如真。阿難!見此六十二界知如真。阿難!如是比丘知界。」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界。世尊!云何比丘知處?」
 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見十二處知如真,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阿難!見此十二處知如真。阿難!如是比丘知處。」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處。云何比丘知因緣?」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見因緣及從因緣起知如真,因此有彼,無此無彼,此生彼生,此滅彼滅,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阿難!如是比丘知因緣。」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因緣。云何比丘知是處、非處?」世尊答曰:「阿難!若有比丘見處是處知如真,見非處是非處知如真。阿難!若世中有二轉輪王並治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一轉輪王治者,必有是處。阿難!若世中有二如來者,終無是處,若世中有一如來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見諦人故害父母,殺阿羅訶,破壞聖眾,惡心向佛,出如來血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故害父母,殺阿羅訶,破壞聖眾,惡心向佛,出如來血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見諦人故犯戒,捨戒罷道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故犯戒,捨戒罷道者,必有是處。若見諦人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捨離此內,從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見諦人從餘沙門、梵志作是說:『諸尊!可見則見,可知則知。』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從餘沙門、梵志作是說:『諸尊!可見則見,可知則知。』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見諦人信卜問吉凶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信卜問吉凶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見諦人從餘沙門、梵志卜問吉凶相應,見有苦有煩,見是真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從餘沙門、梵志卜問吉凶相應,見有苦有煩,見是真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見諦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斷命,捨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或持一句呪,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呪,令脫我苦,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捨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持一句呪,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呪,令脫我苦,是求苦、習苦、趣苦、苦盡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見諦人受八有者,終無是處,若凡夫人受八有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善處,生於天中者,終無是處。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者,終無是處。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因此緣此,身壞命終,趣至善處,生天中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受樂報者,終無是處。阿難!若身惡行,口、意惡行,受苦報者,必有是處。阿難!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苦報者,終無是處。若身妙行,口、意妙行,受樂報者,必有是處。「阿難!若不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者,終無是處。若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者,必有是處。阿難!若不斷五蓋、心穢、慧羸,心不正立四念處,欲修七覺意者,終無是處。若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修七覺意者,必有是處。
 阿難!若不斷五蓋、心穢、慧羸,心不正立四念處,不修七覺意,欲得無上正盡覺者,終無是處。若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修七覺意,得無上正盡覺者,必有是處。阿難!若不斷五蓋、心穢、慧羸,心不正立四念處,不修七覺意,不得無上正盡覺,盡苦邊者,終無是處。若斷五蓋、心穢、慧羸,心正立四念處,修七覺意,得無上正盡覺,盡苦邊者,必有是處。阿難!如是比丘知是處、非處。」
 尊者阿難白曰:「世尊!如是比丘知是處、非處。」於是,尊者阿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此經名何?云何奉持?」世尊告曰:「阿難!當受持此多界、法界、甘露界、多鼓、法鼓、甘露鼓、法鏡、四品。是故稱此經名曰多界。」佛說如是。尊者阿難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大意敘述阿難作如是思惟:一切恐怖、遭事、災患,以及憂戚,均是由於愚癡而生,並不是從智慧所生。佛陀乃廣為說明。阿難請問愚癡與智慧之別,佛陀說:如果如實了知六十二界、十二處、十二緣起、是處、非處的人,是有智慧,反之即是愚癡。
 綜觀六十二界如經上所提,有:
 1﹒六根、六境、六識,共十八界;
 2﹒地、水、火、風、空、識,共六界;
 3﹒欲、恚、害、無欲、無恚、無害,共六界;
 4﹒樂、苦、喜、憂、捨、無明,共六界;
 5﹒受、想、行、識,共四界;
 6﹒欲、色、無色,共三界;
 7﹒色、無色、滅,共三界;
 8﹒過去、未來、現在,共三界;
 9﹒妙、不妙、中,共三界;
 10﹒善、不善、無記,共三界;
 11﹒學、無學、非,共三界;
 12﹒漏、無漏,共二界;
 13﹒有為、無為,共二界。
 此可相應論文所說:復次,世間愚夫略有二種愚夫之相。一、樂習行能引自他無義利行;二、於四處不得善巧。當知能引無義利行,有四種相。云何為四?謂能生起四種苦故。一、他差別苦,二、內差別苦,三、時差別苦,四、身差別苦。…云何四處不得善巧?謂於諸界、諸處、緣起、處非處中皆不了達。與上相違,當知即是聰慧二相。
子三、受等2 丑一、初嗢柁南攝2 寅一、標列2 卯一、頌
 第三科受等,此即界攝總頌中第二句「受等最為後」的「受等」,其中「受等」又細分為二個別頌,分二科;第一科初嗢柁南攝,先說明第一個偈頌,又分二科;第一科標列,標示列出第一個偈頌,又分二科;第一科頌,以偈頌標出內容。
復次,嗢柁南曰:
 自性與因緣 見染數取趣 轉差別道理 寂靜後觀察
 其次,以偈頌標出十種法:
 一、自性,二、因緣,三、見, 四、染,五、數取趣,六、轉,七、差別,八、道理,九、寂靜 ,十、觀察等,以十個方向來說明關於受。
卯二、長行
 第二科長行,用較長的文字來解釋偈頌。
諸受自性應當了知,諸受因緣應當了知,於受正見應當了知,於受雜染應當了知,於能受受補特伽羅思擇、不思擇二力差別應當了知,如是於受解脫、不解脫流轉品別應當了知,諸有所受皆苦道理應當了知,諸受寂靜止息差別應當了知,於受觀察一切受相應當了知。
 一、諸受自性應當了知。三受是受的自性,應當了知。
 二、諸受因緣應當了知。即苦、樂、不苦不樂三類的觸是受的因緣,應當了知。
 三、於受正見應當了知。於受所生正見,能觀諸有受,皆悉是苦,應當了知。
 四、於受雜染應當了知。於受中,所起貪瞋癡雜染,及諸煩惱隨眠,應當了知。
 五、於能受受補特伽羅。能領納受的有情,是屬於數取趣,應當了知。
 六、思擇、不思擇二力差別應當了知。遇境領受感受時,有情會有思擇力、無思擇力二種差別;無有思擇力者,心極憂悴,有思擇力者,與上相違,應當了知。
 七、如是於受解脫、不解脫流轉品別應當了知。對於諸受,心有解脫,或未解脫、流轉的種類差別,應當了知。
 八、諸有所受皆苦道理應當了知。心未解脫者,領受諸受皆苦道理,應當了知。
 九、諸受寂靜止息差別應當了知。心解脫者,諸受寂靜、止息二種差別,應當了知。
 十、於受觀察一切受相應當了知。於諸受中觀受七相,應當了知。
 以上以長行說明受等相。
寅二、隨釋10 卯一、自性
 第二科隨釋,接著解釋十種法,以這十個角度來觀察受,分十科;第一科自性,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初嗢柁南第一句「自性與因緣」的「自性」,說明受的自性。
略說三受,是受自性。
 要略來說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為受的自性,是不共他法的體性。
卯二、因緣
 第二科因緣,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初嗢柁南第一句「自性與因緣」的「因緣」,說明受的因緣是觸。
三品類觸,是受因緣。
 根、境、識三和合而生苦、樂、不苦不樂三種品類的觸,由苦觸而有苦受、由樂觸而有樂受、有不苦不樂觸而有不苦不樂受,故觸是受的因緣。
《披》三品類觸是受因緣者:苦觸、樂觸、不苦不樂觸,名三品類觸應知。
 三品類觸是受因緣方面:如說天氣太冷有苦觸,天氣宜人有樂觸,天氣普通有不苦不樂觸,這三種品類的觸會生起三種感受,應當了知。。
卯三、見2 辰一、出應觀3 巳一、於樂受
 第三科見,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初嗢柁南第二句「見染數取趣」的「見」,說明覺受時應有正見,分二科;第一科出應觀,說明應該以正見觀察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等,又分三科;第一科於樂受,於樂受生時應作變壞苦想。
又諸樂受變壞法故,貪依處故,貪是當來眾苦因故,由此應觀樂受為苦。
 其次諸樂受是變壞法故,是貪的依止處故,由於以貪生愛,由愛生取,由取而有未來的生老病死眾苦,因此貪是當來的眾苦因故,由此應該正觀察樂受是苦,一念貪著樂受,可引眾多苦惱。
巳二、於苦受
 第二科於苦受,於苦受時,應觀如箭刺想。
若諸苦受現在前時,惱害性故,如中毒箭而未得拔,由此應觀苦受如箭。
 如諸多苦受現前時,有使令有情憂傷惱害的特性,好像中了毒箭還未能拔除,由此應該觀察苦受如箭刺。
巳三、於不苦不樂受
 第三科於不苦不樂受,對於不苦不樂受,應觀無常想。
非苦樂受,已滅壞者是無常故,正現前者是滅法故,於二更續能隨順故,由此應觀非苦樂受性是無常、性是滅法。
 非苦樂受,是指捨受,若諸受已經滅壞,則知是無常性;若正現在前,則一定會消滅,由於或是苦受、或是樂受的生滅更換相續,能隨順生起苦、樂二受,由此應該觀察不苦不樂的體性是無常、滅法。
 《瑜伽論記》達師云:此捨受滅次第,或生苦受、或生樂受,能順生、苦樂二受,故云:於二更續也。景師云:捨,不離苦苦、壞苦故,是行苦。
辰二、結悟入
 第二科結悟入,結說悟入諸受皆苦。
如是於受所生正見,能隨悟入諸有所受皆悉是苦。
 如此對於苦、樂、不苦不樂等受,所生起的正見,樂受是壞苦、苦受是苦苦、非苦非樂受是行苦,能隨順悟入所有的感受都是苦的。
 以上相應經典有二部,如下所示。
《雜中》第189頁:受相應第1經;累計經數729經;大正藏(466)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佛告羅睺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與論文相應處:說明受的自性及因緣,觸滅則受滅,如是知、如是見,對自己的境界,即身外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相,根塵識和合生觸,由觸有受,明白受的自性、受的因緣,不再隨它而轉,成就無我的正見。
《雜中》第190頁:受相應第2經;累計經數730經;大正藏(467)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佛告羅睺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於樂受而作苦想,觀於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想。若彼比丘觀於樂受而作苦想,觀於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者,是名正見」。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觀樂作苦想,苦受同劍刺,於不苦不樂,修無常滅想。是則為比丘,正見成就者,寂滅安樂道,住於最後邊,永離諸煩惱,摧伏眾魔軍」。[0191a01] 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與論文相應處:由受念處觀於樂受而作苦想,觀於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是名正見,成就解脫。
卯四、染2 辰一、標名雜染
 第四科染,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初嗢柁南第二句中「見染數取趣」的染,說明因受生起的煩惱,分二科;第一科標名雜染,標出依於受所起的雜染。
於樂受中有貪隨眠,於苦受中有瞋隨眠,於非苦樂無明隨眠,是名於受所起雜染。
 在樂受當中有貪種子如影隨形,當樂受現行時,有種種的快樂相貌,好像感覺不到有貪的煩惱,可是隱隱然俱生的貪是隱藏其中,使令行者一直執著在快樂的境界上。
 在苦受中有瞋隨眠種子如影隨形,有情苦受現前時,會抱怨不斷,鬱鬱寡歡,除找人相互訴苦外,又不知該怎麼辦? 使痛苦日益加重,讓瞋心漸漸加深,是由於有瞋種子隨逐的原故。
 非苦樂受中有無明種子隨眠,如得定的人與捨受相應時是很寂靜,不知這樣的境界是無常、無我,此中的覺受是有無明隨逐。
 以上都是依止受所起的雜染,是名於受所起雜染。
辰二、釋彼隨眠
 第二科釋彼隨眠,說明隨眠的相貌。
雖於樂等所有諸受現前分位,一切未斷煩惱隨眠之所隨眠,然由緣彼各別所行諸纏生起,此後隨眠煩惱隨縛,即名於彼相續隨眠。
 佛教導弟子們要認知煩惱的隨眠,不能只有斷煩惱的現行,即認為一切煩惱都解決了,還要更仔細的觀察內心深處的衝動性,表示貪瞋癡煩惱還隨眠其中。
 樂等受是指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雖然樂等所有諸受現前會有不同的狀態,如果眾生在煩惱尚未斷除以前,有一切未斷的煩惱種子隨逐在三受中,樂受當中有貪種子隨眠,苦受中有瞋種子隨眠,非苦樂受中有無明隨眠。緣樂受起貪現行、緣苦受起瞋現行、緣不苦不樂生起無明現行,現行之後又馬上熏成種子,熏息的種子隨時在繫縛著有情,稱作相續隨眠。
《披》然由緣彼各別所行等者:謂若可意、不可意等差別,是名各別所行。緣彼三種,如次生起貪瞋癡纏。
 於可愛、不可愛、非可愛非不可愛的境界,生起不同心行,名各別所行。可意觸、不可意觸而生起的三受,於三受上生起貪瞋癡煩惱的現行,有貪瞋癡煩惱的現行會種下煩惱種子,是為緣彼三種,如次生起貪瞋癡纏。
為欲永害諸隨眠故,熟修梵行,非唯為遣諸纏因緣。
 為了永遠斷除煩惱的種子,要很熟練修學離欲的梵行,熟修梵行不只是為了斷除諸煩惱的現行,重點是要將雜染這部份連根拔除,將煩惱徹底的根除。
 此段相應經文如下。
《雜中》第191頁:受相應第3經;累計經數731經;大正藏第(468)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佛告羅睺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於樂受,為斷樂受、貪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斷苦受、瞋恚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斷不苦不樂受、癡使故,於我所修梵行。羅睺羅!若比丘樂受、貪使,已斷、已知;苦受、恚使,已斷、已知;不苦不樂受、癡使,已斷、已知者,是名比丘斷除愛欲,縛去諸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樂受所受時,則不知樂受,貪使之所使,不見出要道。苦受所受時,則不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見出要道。不苦不樂受,正覺之所說,不善觀察者,終不度彼岸。比丘勤精進,正知不動轉,如此一切受,慧者能覺知。覺知諸受者,現法盡諸漏,明智者命終,不墮於眾數,眾數既已斷,永處般涅槃」。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果有智慧的人在一切感受中都能覺知,快樂時了知快樂的感受,即不會被貪欲所使;痛苦生起時了知痛苦的感受,也不會被瞋使所使;不苦不樂受時了知是依於捨受相應的覺受,更不會被無明所使,比丘要精進的勤修梵行,要有正確的智慧不被三受引發三種煩惱,能斷貪、瞋、痴 、息我慢、離有我、有我所見,究竟苦邊。由觀受是苦,能趣入無我的正見,成就阿羅漢果。
卯五、數取趣2 辰一、無思擇力有思擇力2 巳一、舉無思擇
 第五科數取趣,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初嗢柁南第二句「見染數取趣」的數取趣,說明從人的角度領受諸受時,是有各種不同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無思擇力有思擇力,說明無思擇力或有思擇力的補特伽羅,又分二科;第一科舉無思擇,舉出無思擇力者的相貌。
無思擇力補特伽羅,受苦受時,心極憂悴。即此苦受,若身、若心現前領納,所餘樂受、非苦樂受,由未斷故而說相應。是故名為現見圓滿冥闇受坑,難得其底。
 沒有思惟簡擇智慧力的人,當領受苦受時,如遇生病或車禍,心中會非常的憂愁苦惱。這樣的苦受現前時,無思擇力的凡夫,若身、若心現前領納苦受,其他的樂受及非苦樂受,由於還未全部斷除,種子還隱藏在內心中,因此還會貪圖樂受,在非苦樂受的捨受中,還是不知是無常、無我,仍有無明,所以說相應,名現見圓滿冥闇受坑,難得其底。這三種受都會讓人產生煩惱、產生黑黯、產生境界愛等,受是很廣大的,一切時處都在領受,像個大坑一樣,難得其底,無思擇力補特伽羅,一直在三受中不能出離。
《披》現見圓滿冥闇受坑難得其底者:謂遍三界受用境時,由境界愛,於所知境令生迷惑,由是說言:圓滿冥闇受坑,難得其底。
 普遍於三界受用境界時,欲界有情有三種受,尤其是苦樂受最為明顯,色界是喜樂捨受,無色界是捨受;三界有情身與心在領受境界時仍有境界愛,對於所知境還會產生迷惑,生起煩惱、生起執著,名現見圓滿冥闇受坑,難得其底。
巳二、翻有思擇
 第二科翻有思擇,相反的有思擇力補特伽羅相貌。
有思擇力補特伽羅,應知一切與上相違。
 有思擇力的人,能夠解脫對於三受所引發的煩惱,相對於沒有智慧力的凡夫是截然不同。
辰二、心未解脫心已解脫2 巳一、舉未解脫3 午一、標喻苦受
 第二科心未解脫或心已解脫,說明心未解脫或心已解脫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舉未解脫,舉出未解脫者的相貌,又分三科;第一科標,以喻說明心未解脫補特伽羅的苦受。
又於諸受心未解脫補特伽羅,但於苦受圓滿領納,猶如一人中二毒箭。
 對於這三種受尚未解脫的有情,但對於苦受特別的圓滿領納,好像一個人中了二隻毒箭。
午二、釋其喻相
 第二科釋其喻相,解釋比喻的相貌。
二毒箭者,即喻其受或染心領納,謂由貪瞋癡;或相應領納,謂由生等苦。
 二支毒箭方面,是譬喻受或染心領納,是指當領納受時,有貪瞋癡的煩惱與受在一起;相應領納,是指相應煩惱會造業,造業會感未來生老病死苦。
午三、結受染惱
 第三科結受染惱,結說有情領受這些染污及苦惱的境界。
如是彼由現法所有上品苦故,及由現法諸雜染故,亦由後法所有苦故,由是諸處受其染惱。
 心未解脫的補特伽羅,由於現在生命體有上品的痛苦出現,及由現在的生命體有種種貪瞋癡的煩惱,來生還會再繼續生死輪迴,而說亦由後法所有苦相應領納,由此六處也會因受染污所染惱。
巳二、翻心解脫2 午一、例相違
 第二科翻心解脫,相反的心解脫有情相貌,分二科;第一科例相違,例出相違的不同。
心解脫者,應知一切與上相違。
 心解脫者,應該了知與未解脫的補特伽羅不同,心解脫的補特伽羅現法中,無有種種貪瞋癡的煩惱,不會因煩惱而造業,不再有生死輪迴之苦。
午二、顯差別
 第二科顯差別,顯示心解脫者與心未解脫者的差別。
此差別者,具領三受。
 心解脫者與心未解脫者的差別是:心未解脫者,但於苦受圓滿領納;心解脫者,則能圓滿認知三受,不但於苦受厭離,也厭離樂受及不苦不樂受,解脫三受的煩惱。
《披》具領三受者:心未解脫補特伽羅,但領苦受。今此補特伽羅,由生等苦,名領苦受,亦領樂受、捨受,是名具領三受。
 心尚未解脫的有情,但於苦受圓滿領納,領納苦受如中「染心領納」及「相應領納」二毒箭,因此仍然繼續生死輪迴。
 今此補特伽羅,是指心解脫的補特伽羅,與心未解脫補特伽羅不一樣,不只要厭離苦受,若在樂受與不苦不樂受起煩惱、愛染,也會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也須厭離,故名領苦受,亦領樂受、捨受,是名具領三受。
 愚癡凡夫可以了解苦受,但對樂受與捨受也要厭離,不大能領會;心解脫的聖人通達三受都會厭離。
 這是有解脫及沒有解脫的人、有智慧與沒有智慧人的差別。
 以上相應經典有二部,如下所示。
《雜中》第192頁:受相應第4經;累計經數732 經;大正藏(469)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海深嶮者,此世間愚夫所說深嶮,非賢聖法律所說深嶮。世間所說者,是大水積聚數耳。若從身生諸受,眾苦逼迫,或惱、或死,是名大海極深嶮處。愚癡無聞凡夫,於此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長淪沒溺,無止息處。多聞聖弟子,於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不生憂悲、啼哭號呼、心生狂亂,不淪生死,得止息處」。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身生諸苦受,逼迫乃至死,憂悲不息忍,號呼發狂亂,心自生障礙,招集眾苦增,永淪生死海,莫知休息處。能捨身諸受,身所生苦惱,切迫乃至死,不起憂悲想,不啼哭號呼,能自忍眾苦,心不生障礙,招集眾苦增,不淪沒生死,永得安隱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敘說世間所說大海深嶮,只是大水積聚數。賢聖則以從身所生諸受,眾苦逼迫,或惱或死,是名大海極深嶮處。愚癡無聞凡夫於此身生諸受,憂悲稱怨,啼哭號呼,無止息處。相反的,多聞聖弟子可以超越諸受,不因受而生起憂悲、啼哭號呼,也不因苦受而生起狂亂,不會淪沒生死,能夠在受上止息煩惱。
《雜中》第193頁:受相應第5經;累計經數733 經;大正藏(470)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聖弟子,亦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凡夫、聖人,有何差別」?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增諸苦痛,乃至奪命,愁憂稱怨,啼哭號呼,心生狂亂。當於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愚癡無聞凡夫,亦復如是、增長二受──身受、心受,極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癡無聞凡夫不了知故,於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受五欲樂故,為貪使所使。苦受觸故,則生瞋恚,生瞋恚故,為恚使所使。於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為癡使所使。為樂受所繫終不離,苦受所繫終不離,不苦不樂受所繫終不離。云何繫?謂為貪、恚、癡所繫,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繫。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為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於苦觸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於彼二使,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於彼樂受解脫不繫,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繫。於何不繫?謂貪、恚、癡不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繫」。爾時、世尊即說偈言:「多聞於苦、樂,非不受覺知,彼於凡夫人,其實大有間。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苦、樂二俱捨,不順亦不違。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佛陀開示凡夫與聖人的差別:沒有聽聞佛法的愚癡凡夫,六根接觸六境時會生三受,多聞聖弟子也是一樣,既然同樣有根身、果報,六根接觸六境一樣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雖然二者都有三受,但是凡夫是有繫受,聖人是離繫受;二者之不同在於凡夫受五欲之樂所染,故生三毒,賢聖則無。
 以上相應論文「數取趣」中有思擇力、無思擇力補特伽羅及心未解脫、心已解脫的有情,領受苦受時,反應不同。
卯六、轉2 辰一、觀如旋風
 第六科轉,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初嗢柁南第三句「轉差別道理」的轉,說明受的運轉,受在有情身心生起活動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觀如旋風,觀受如旋風。
又若有受,於依止中,生已破壞消散不住速歸遷謝,不經多時相似相續而流轉者,應觀此受猶若旋風。
 又,在有情所依止的身心當中,若有受的生起,不會停留很久,一生起立即破壞消散,很快的遷移轉變謝滅,不經多時,原本的受即會轉變,如此不斷相似相續在身心中流動運轉變化著,應當觀察這樣的受如同旋風一樣,只是如一陣風吹過即逝。
辰二、觀如羈旅
 第二科觀如羈旅,觀察身心上的感受,如同暫住旅舍的旅客一樣,只是短暫停留,不會久住。
若有諸受少時經停,相似相續不速變壞而流轉者,應觀此受如客舍中羈旅色類。
 有情身心上所生起的種種諸受,有些會停留少少、短暫的時間,並沒有很快的變壞,卻相似相續地繼續出現、流動、生起,應該觀察這樣的感受如同遠行的旅客在旅店中暫住下來一樣,不會久住。
卯七、差別2 辰一、總標
 第七科差別,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初嗢柁南第三句「轉差別道理」的差別,說明受品類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總標,總相標出染淨的品類差別。
又彼諸受自性所依染淨品別,當知名受品類差別。
 又這些諸受的自性(本身的特性)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不同,而受所依止的身心,有時與染法的貪瞋癡相應,有時又與無貪、無瞋、無癡的淨法相應,因此有染法與淨法的差別,應當了知稱作受品類的差別。
 以下是依染淨品類辨別受的差別相。
辰二、別辨2 巳一、有味無味受
 第二科別辨,依染淨各別辨別受的差別相,分二科;第一科有味無味受,說明有味受及無味受的差別。
有味受者,諸世間受。無味受者,諸出世受。
 有味受是世間人的受,觸對境界時生喜生樂,生起愛味、執著,凡夫所有世間相應的受都名有愛味受。
 無味受是出世間的受,證得出世間聖道者,仍然有受,但聖人的智慧能不愛味諸受,因此能夠離欲,不會耽著於受;這類屬於出世間相應的受是無味受。
巳二、依耽嗜依出離受
 第二科依耽嗜依出離受,說明依耽嗜及依出離受的差別。
依耽嗜受者,於妙五欲諸染汙受。依出離受者,即是一切出離、遠離所生諸善定不定地俱行諸受。
 依耽嗜受,是於有貪瞋癡的染污,耽溺耽嗜於微妙的色聲香味觸五欲的感受中,不能捨離,名染污受。
 依出離受,是由於修行,正念現前,行者內心中有智慧能夠出離對諸受的染著,即是一切出離、遠離善定、不定地所產生的俱行諸受。譬如得禪定可以離欲,初禪、二禪、三禪有喜樂受,及四禪以上有捨受,這喜樂捨是善的定地俱行諸受。不定地的俱行諸受,有苦樂捨,若是未到地定有輕安樂;不論是定地的喜樂捨受,或不定地的三受,都不會引生煩惱,都是與善法相應的,內心沒有染污,與善心所相應,稱作依出離受。
 以上相應經典有二,如下所示。
《雜中》第195頁:受相應第6經;累計經數734 經;大正藏(471)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空中狂風卒起,從四方來:有塵土風、無塵土風,毘濕波風、鞞嵐婆風,薄風、厚風,乃至風輪起風。身中受風,亦復如是種種受起: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樂貪受,苦貪受,不苦不樂貪受;樂出要受,苦出要受,不樂不苦出要受」。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譬如虛空中,種種狂風起,東西南北風,四維亦如是。有塵及無塵,乃至風輪起。如是此身中,諸受起亦然。若樂、若苦受,及不苦不樂;有食與無食;貪著、不貪著。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相應論文:此差別者,具領三受。又若有受,於依止中,生已破壞,消散不住,速歸遷謝;不經多時,相似相續而流轉者,應觀此受猶若旋風。
《雜中》第196頁:受相應第7經;累計經數735 經;大正藏(472)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客舍,種種人住:若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野人,獵師;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於中住。
 此經佛陀以大飯店中所住的各種人譬喻為受,如剎地利種姓、婆羅門、長者或居士,野人、獵人、持戒的人、犯戒的人、在家的人、出家的人,大家都可以來旅店投宿。
 以上相應論文:若有諸受少時經停,相似相續不速變壞而流轉者,應觀此受如客舍中羈旅色類。
此身亦復如是種種受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樂貪著受,苦貪著受,不苦不樂貪著受;樂出要受,苦出要受,不苦不樂出要受」。
 佛以譬喻讓弟子們了解,在身體中,產生各式各樣的感受,除了三種受,又可分身受、心受,即樂身受等及樂心受等。有愛味受是樂食受等;無愛味受是樂無食受等;依耽嗜受是樂貪著受等;依出離受是樂出要受等。
 以上相應論文:又彼諸受自性所依染淨品別,當知名受品類差別。有味受者,諸世間受。無味受者,諸出世受。依耽嗜受者,於妙五欲諸染汙受。依出離受者,即是一切出離、遠離所生諸善定不定地俱行諸受。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譬如客舍中,種種人住止: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等,旃陀羅、野人,持戒、犯戒者,在家、出家人,如是等種種。此身亦如是,種種諸受生:若樂、若苦受,及不苦不樂;有食與無食;貪著不貪著。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部經的內容與第六經相同,但是譬喻不同。第六經譬喻的是風,以各式各樣的風來譬喻有情的受,這部經是譬喻旅客,旅店可以供各式各樣的人來住,有情的身體其實也像旅店,不同感受的出現如同不同的人都可來居住。因此會有染污受,也會有出離受,各式各樣的受都可以在有情的身心中出現。
卯八、道理2 辰一、別辨2 巳一、於苦受
 第八科道理,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初嗢柁南第三句「轉差別道理」的道理,說明苦受及餘受皆是苦的道理,分二科;第一科別辨,各別分別苦受及餘受,又分二科;第一科於苦受,說明於苦受。
又諸苦受,一切眾生現知是苦,不假成立。
 又諸苦受,一切眾生於現法中或多或少都有苦受的體會,都知道苦的滋味,因此在說法時,比較不需要假借名言的安立,來解釋苦的道理,因為在自身或是他人身上都能現見。
巳二、於餘受2 午一、標是苦
 第二科於餘受,其餘的樂受及不苦不樂受,為何也是苦,必須多作一番解釋才能明白,分二科,第一科標是苦,標出樂受及不苦不樂受也是苦。
所餘二受,由二因緣,應知是苦。
 其餘的樂受及不苦不樂受,為什麼也是苦?應當由二種因緣可了知是苦。
午二、釋因緣
 第二科釋因緣,解釋二種因緣。
非苦樂受及能隨順此受諸行,由無常故,應知是苦;所有樂受及能隨順此受諸行,變壞法故,應知是苦。
 不苦不樂受及能隨順生起此不苦不樂受的根塵識觸諸行,都是無常,因不苦不樂受,不會一直停留在原地,有因緣一定還會碰到苦受或樂受,所以應當了知是苦。
 所有的樂受及能隨順生起樂受的根塵識觸諸行,是剎那生滅不住的變壞法,當樂受變壞時,內心會產生苦,應當了知樂受也是苦。
辰二、總結
 第二科總結,總結諸受是苦的道理。
由此道理,當知諸受皆悉是苦。
 由於一切諸行是無常,是變壞法的道理,聖人了知諸受皆苦,只有愚癡有情才會生起顛倒的樂想,認為樂受或捨受是快樂的。
 而相應經文如下所示。
《雜中》第196頁:受相應第8經;累計經數第736經;大正藏第(473)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是比丘作是念已,從禪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爾時、世尊即說偈言:「知諸行無常,皆是變易法,故說受悉苦,正覺之所知。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諸一切受,黠慧能了知。悉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說明,一切行皆是無常,不苦不樂受及隨順不苦不樂受的根塵識觸也都是無常的。樂受也是變壞法,及與樂受相應的根身、觸、識等都是變易法故,所以說諸受都是苦,是有智慧的人所了知的。
卯九、寂靜2 辰一、略標列
 第九科寂靜,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初嗢柁南第四句「寂靜後觀察」的寂靜,說明諸受有三種寂靜,分二科;第一科略標示,要略標示出三種寂靜。
又彼諸受,應知略有三種寂靜。一、由依止上定地故,下地諸受皆得寂靜。二、由暫時不現行故,而得寂靜。三、由當來究竟不轉,而得寂靜。
 又彼諸受,應當知道要略有三種寂靜。
 一、由依止上定地故,下地諸受皆得寂靜。如證得初禪,遠離欲界因欲所引起的憂受,名寂靜;二禪可以出離苦受,三禪出離喜受,四禪出離樂受,如此依上地離下地的諸受而得寂靜。
 二、由暫時不現行故,而得寂靜。如入滅盡定以後這些受暫時不現行,但是出定後受還是會出現,因沒有修學聖道調伏煩惱,所以禪定再高深,所得的寂靜只是暫時。
 三、由當來究竟不轉,而得寂靜。這是阿羅漢將所有煩惱都斷除的境界,將來不會再有果報出現,也不會有諸受,這樣的寂靜是究竟寂靜,是聖道相應的出離受。
辰二、釋差別2 巳一、簡得名
 第二科釋差別,解釋受寂靜的差別名,分二科;第一科簡得名,依受的寂靜簡別得到二種不同的差別名稱。
當知此中,暫時不行,名為寂靜;令其究竟成不行法,名為止息。
 應當了知在這當中,因受引起的煩惱暫時不現行,名寂靜;令它究竟不再生起,名為止息。
巳二、別釋相2 午一、釋寂靜2 未一、第一義
 第二科別釋相,各別解釋寂靜與止息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釋寂靜,解釋寂靜的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第一義,先說明第一種寂靜義。
樂言論者,廣生言論,染汙樂欲展轉發起種種論說,名為語言。即此語言,若正證入初靜慮定,即便寂靜。
 好樂說話的人,會說出各式各樣的言論,這些言論是有染污樂欲,展轉發起種種世間的論說,名為語言。但些語言,對真正證入初靜慮定的人,不會再因受發起種種語言,能立即寂靜,是語言寂靜。
未二、第二義
 第二科第二義,說明第二種寂靜義。
又麤尋伺能發語言,諸未得定、或有已得還從定起,能發語言,非正在定。正在定者,雖有微細尋伺隨轉,而不能發所有語言,是故此位說名一切語言寂靜。是名第二義門差別。
 又粗的尋伺能夠發動說話,沒有得禪定,或是已經得定,又從定出來的人,皆可發動語言,因為不在禪定中的人,有粗的尋伺,名為先故想,想為先故說,可以發動語言。而正處在初禪定中的人,雖然有微細尋伺心隨轉,卻無能發動語言,所以初禪中可以達到聖默然的境界,名一切語言寂靜。這是第二種道理差別。
午二、釋止息
 第二科釋止息,解釋止息的相貌。
又瑜伽師,於貪瞋癡深見過患,安住領納貪瞋癡等離繫諸受,數數遍知、數數斷滅貪瞋癡等,故說其心於貪瞋癡離染解脫。
 瑜伽是相應,或依過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的三乘觀行,與諸法實相我空法空的真理相應,稱作瑜伽。師是可以訓誡弟子、教導弟子。
 又瑜伽師對於自己內心貪瞋癡的煩惱,深刻看見現在生命體的躁動不安,及生死輪轉大苦的過失災患,常常思惟煩惱的過患,安住在正念中,不論三種受的任一種受出現,都不起貪瞋癡。這是行者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一次又一次完整、深刻、正確的遍知諸受,且數數斷滅因受生起的貪瞋癡等煩惱,因此說其心於貪瞋癡離染解脫。
 相應經文如下所示。
《雜中》第199頁:受相應第9經;累計經數737;大正藏(474)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復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作是念已,從禪起,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念言:如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阿難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諸受漸次寂滅故說」?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漸次諸行止息」?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止息;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阿難白佛:「世尊是名漸次諸行止息」。佛告阿難:「復有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如是止息,於餘止息無過上者」。阿難白佛:「何等為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佛告阿難:「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一段經文的緣起類似第八經,當阿難尊者靜處禪思時,想到佛開示三受是苦,不明白它的意思,於是向佛請問。佛對阿難說一切諸行是無常,根塵識觸都是無常的,一切行是變易法故,所有受悉皆是苦。
 又從另一個角度說,諸行漸次寂滅,也能暫時止息,所以說一切感受都是痛苦的。
 佛舉九次第定的例子告訴阿難。
 一、初禪正受正入定時,是喜樂受相應,欲界的憂受不再現行,雖然有尋伺現行,但言語寂滅。
 二、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覺觀即尋伺,由於尋伺寂滅,覺觀引起的湧動都止息。
 三、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對喜受的愛著止息。
 四、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出入息止息。
 五、空處定正入時,由色身引起的任何受都寂滅,色想止息。
 六、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之想即寂滅及止息。
 七、無所有處定時,識入處之想即寂滅及止息。
 八、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及止息。
 九、想受滅正受時,想與受二心所即寂滅及止息。
 行者為了得到最究竟的止息,必須將貪瞋癡煩惱種子斷除,才能夠究竟止息身受、心受引起的煩惱,才是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
 以上經文相應論文,於諸受應當知道要略有三種寂靜。
 一、由依止上定地故,下地諸受皆得寂靜。
 二、由暫時不現行故,而得寂靜。
 三、由當來究竟不轉,而得寂靜。
卯十、觀察
 第十科觀察,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初嗢柁南第四句「寂靜後觀察」的觀察,說明如何正觀諸受。
又由七行,於諸受中觀受七相。謂觀諸受自性故,現在流轉、還滅因緣故,當來流轉因緣故,當來還滅因緣故,雜染因緣故,清淨因緣故,及清淨故。
 又可由七種內心的運轉,而在諸受當中觀察受的七相:
 一、謂觀諸受自性故:行者以受為所緣境於修受念處時,需先了解受的自性,通常以苦受、樂受、捨受三相來觀其自性,若詳細說,前五識有苦、樂、捨三受,第六意識有苦、樂、憂、喜、捨五受。
 二、現在流轉、還滅因緣故:
 1. 觀察現在受生起流轉的因緣:現在的生命體出現這些身受、心受的原因是什麼?是由於緣觸故有受,當現在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發動六識,觸對不可意、可意、或非可意非不可意等境界,會有相應的苦、樂、或不苦不樂等感受,這即是觀察現在流轉的因緣。
 2. 觀察現在受得以還滅的因緣:現在什麼因緣滅?才能令現在的三受不生,是名還滅因緣故。經中說,觸滅則受滅。
 三、當來流轉因緣故:觀察什麼因緣生起後法的受。觸對境界產生各種感受以後,隨順諸受生出種種的愛憎心情,緣愛有取,緣取有下一生的苦果。這也可以說是觀惑業;由於有受,會起惑造業,造業後,還會再得到下一個生命體,輪迴的苦果是沒完沒了,一生接一生。這是觀察將來生死流轉的原因,即是在觸境時生起貪瞋癡,有無明相應觸故,將來會有生死流轉。
 四、當來還滅因緣故:觀察什麼方法可以使後法的受寂滅不生?這是觀道諦;方法很多,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分等三十七道品都是受滅趣行。例如修八正道成功後,可以滅除來生的苦受,接著再將觀的範圍縮小,觀受無我、無我所,一旦成功,可以從受出離。此時只有明相應觸,雖然三受還是具足,但因有智慧的光明,不起煩惱,將來不會再有生死的苦果而得還滅。
 五、雜染因緣故:這是將現法及後法的雜染因緣合起來觀察。即觀察什麼原因,有現在的生命體,又引生出未來的生命體;應知,對於受生起種種的愛憎等煩惱,如對於諸受生喜、生樂、生愛味等,是使有情現在果報能相續、未來果報能生起的主要原因。
 六、清淨因緣故:如何使現在的生命清淨,並令將來不再流轉生死?應觀察諸受的過患,此名為清淨因緣。
 七、及清淨故:觀察上述六相後,內心還要如理的觀察出離諸受的清淨境界。如斷煩惱之人身心的相貌是什麼?斷了哪些煩惱等,乃至受出離有幾種情況等。
 上述七相,是以受為所緣而作有智慧的正觀,常常如此思惟觀察,數數遍知、數數斷滅貪瞋癡,能成就清淨的境界。此處雖總攝為七,但也可將第二相「現在流轉、還滅因緣」分開說而成為八相,如下《披尋記》所示。應知七或八的差別,只是開合不同。
《披》又由七行於諸受中觀受七相等者:決擇分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出現世間,皆於諸受起八種觀。謂受有幾種?誰為受集?誰是受滅?誰是受集趣行?誰是受滅趣行?誰是受愛味?誰是受過患?誰是受出離?乃至廣說。如是八種觀察諸受,當知略顯自相觀、現法轉因觀、彼滅觀、後法轉因觀、彼滅觀、彼二轉因觀、彼二轉滅因觀,及清淨觀。(陵本五十三卷十八頁4271)今說七行與彼相攝,如應當知。
 如〈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3,1763頁中說:一切如來又名應供,能與諸法實相相應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出現在這世間,都對於身心諸受生起八種正觀。該處所說的八種,即是此處的七相,只是歸納方法不同。八種智慧的觀察包括:
 一、謂受有幾種?於卷53說,當知此是要略的顯示「自相觀」,即上述的「觀諸受自性故」。
 二、誰為受集?此顯「現法轉因觀」,觀察現法五蘊生起受的原因。即上述的「現在流轉因緣故」。現在的受,是因為觸集故受集。
 三、誰是受滅?此顯「彼滅觀」,彼指現法,觀察能令現在生命體的受還滅止息的因緣是什麼?經云,觸滅故受滅。即上述所說的「現在還滅因緣故」。
 在七相中,將此第二與第三種觀合說,實則內容相同,因此七相或八相的差別在這一點。
 四、誰是受集趣行?趣是趣向,是指未來的果報來說的,此顯「後法轉因觀」,觀察當來流轉的因緣,應思惟是什麼因緣使令有情繼續流轉生死。亦即上述所說的「當來流轉因緣故」。
 五、誰是受滅趣行?此顯「彼滅觀」,是後法的還滅因緣,亦即上述所說的「當來還滅因緣故」。
 六、誰是受愛味?此顯「彼二轉因觀」,將現法及後法雜染的因緣合觀,即上述所說的「雜染因緣故」。要略而言,是有愛味,所以令現法及後法有受的雜染生起。
 七、誰是受過患?此顯「彼二轉滅因觀」,是觀察現法及後法的受過患,知有過患才能出離,因此過患想是令行者內心清淨的因緣。即上述所說的「清淨因緣故」。
 八、誰是受出離?此顯「清淨觀」,是觀察出離受的清淨相貌,這寂靜的境界,或說是由受引生的煩惱暫不現行(像前面說到的第一種,依上地定離下地諸受的寂靜;或第二種是暫時不現行而得的寂靜,也稱作止息)、乃至畢竟將種子斷除(如前說的第三種,當來究竟不轉而得寂靜),這都是出離諸受的境界。即上述所說的「清淨故」。
 以上八種,乃至卷53與經中的廣說,包括其中所顯的「自相觀」…乃至「清淨觀」等,已各別配屬說明,或請參閱連結檔(連結:於受八種觀察表)。今說七行與彼八相能互相含攝,如其相應的應當了知。
 由此可知,對於諸受的雜染與清淨都要了解,如雜染的因緣、清淨的因緣,以及清淨的境界到底是什麼…等,對行者來說這都是必須有的智慧與正見。
 此段論文所相應的經典,從第10經至第20經,如下所示。
《雜中》第200頁:受相應第10經;累計經數738經;大正藏第(47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毘婆尸如來未成佛時, 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觀:觀察諸受,云何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
 如是觀察,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
 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
 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
 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
 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
 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大意為佛開示諸比丘,過去的毘婆尸佛尚未成佛時,在靜處禪思修受念住,是怎麼觀察的。
 即應觀察諸受:
 一、云何為受?受的自性有三種: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此即論中所說的「觀受自性」。
 二、云何受集?觸集是受集,即論中的「觀現在流轉因緣」,現在的雜染因緣、流轉因緣是因為有無明相應觸而有受集。
 三、云何受滅?觸滅則受滅,即論中的「觀現在還滅因緣」。
 四、云何受集道跡?若行者對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由受生起貪瞋癡想並堅固的安住在此心,是名受集道跡,即論中的觀察「當來流轉因緣」。
 五、云何受滅道跡?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即論中的觀察「當來還滅因緣」,簡而言之,不起貪愛染著乃至執取等煩惱,便是當來還滅的因緣。
 六、云何受味?若於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這可說是將現法及後法雜染因緣合起來再觀察:是什麼使行者雜染?當有感受出現時,覺得這種感受很快樂歡喜,此時已經有煩惱,這即是論中所說的「雜染因緣」。
 七、云何受患?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也就是說,不論多喜歡的受都是無常、會變化的,它無法一直停留在這樣的境界,若能如此觀察,是使令行者內心清淨的因緣。因此即是論中所說的「清淨因緣」。
 八、云何受離?若於受斷欲貪(指初開始能斷除對於受的欲貪),乃至越欲貪(最後能超越欲貪),是名受的出離。此即論中所說的「觀察清淨」。
 過去毘婆尸佛未成佛時,是這樣觀察受的。以上內容皆可對應論中所說。以下接著再看相應的第11經至第16經。
《雜中》第201頁:受相應第11~16經;累計經數739~744經;大正藏第( )經
 如毘婆尸佛,如是式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及我釋迦文佛,未成佛時思惟觀察諸受,亦復如是。
 第11經至第16經,舉出七佛中的後六佛也如毘婆尸佛一樣觀察諸受:如是第11經舉式棄佛為例,第12經以毘濕波浮佛為例,第13經是迦羅迦孫提佛,第14經是迦那迦牟尼佛,第15經為迦葉佛,第16經則是釋迦文佛,過去七佛,未成佛時思惟觀察諸受,也是如此以這幾種方法觀受念處。
 以下還有相應的第17經,再次說明如何觀修受念處。
《雜中》第201頁:受相應第17經;累計經數745經;大正藏第(476)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禪思,如是觀察諸受:云何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時彼比丘從禪覺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觀察諸受:云何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
 佛告比丘:「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
 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
 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
 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與第10經大意相同,只是將八相中的第二及第三合說,以七相觀察受,此外,佛說法的對象也不同於第10經中的比丘,佛善巧的以其能相應的觀法,來宣說指導。
 以下相應的第18經也是一樣,只是當機眾不同,故略而不說。
《雜中》第202頁:受相應第18經;累計經數746經;大正藏第(477)經
 如異比丘問經,尊者阿難所問經亦如是。
 如上一經佛為異比丘所開示的七相觀察受,於阿難尊者所問經也是如此,其中也問到如何觀受的問題。
《雜中》第202頁:受相應第19經;累計經數747經;大正藏第(478)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
 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佛告比丘:「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觸集是受集;觸滅是受滅;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若受無常變易,是名受患;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也與前面的經典意思相同,只是沒有加上愛味、過患、出離這些雜染因緣及清淨因緣,而說以五相觀察,但是它的道理是相同的。
 以下第20經所說,也是同樣的,不過也以七相觀察。
《雜中》第202頁:受相應第20經;累計經數748經;大正藏第(479)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我於諸受不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我於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得解脫、出離,脫諸顛倒,亦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我於諸受、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故,於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為脫、為出,為脫諸顛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以身作則告訴比丘們:如果對於諸受沒有如實的遍知、了知,如果沒有以智慧完整觀察受集乃至受離等這七相,則我於諸天世間及魔王、大梵天王的境界,以及出家、在家的行者,在這些天人眾中,都不能成就最究竟的解脫、出離諸常樂我淨的顛倒,我也不是無上正等正覺。
 佛說:因為我能對於受作如實的觀察,所以才能真實的解脫、真實的出離、脫諸顛倒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閱讀這幾經以後,有助於行者修學止觀,知道靜坐應該如何修習受念處。
 以下論文,也是關於受的觀察,只是以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再作說明,各人可以選相應的一段來思惟觀察。
丑二、第二嗢柁南攝2 寅一、頌標列
 第二科第二嗢柁南攝,說明「受等」別頌的第二個偈頌,又分二科;第一科頌標列,以偈頌標出七法。
復次,嗢柁南曰:
 受生起劣等 諸受相差別 見等為最勝 知差別問記
 其次,以偈頌標出七種法,即以:受生起、劣等、諸受相差別、見等為最勝、知差別、問、記等七法來觀察受相。
寅二、長行釋7 卯一、受生起3 辰一、略標列
 第二科長行釋,以長行解釋,分七科;第一科受生起,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第二嗢柁南第一句「受生起劣等」的「受生起」,說明受生起,又分三科;第一科略標列,要略標示欲、尋、觸為受生起的三緣。
一切有情應斷諸受,略由三緣而得生起。一者、欲緣,謂於未來世。二者、尋緣,謂於過去世。三者、觸緣,謂於現在世現前境界。
 三界一切有情都應該斷除由諸受所引起的煩惱,要略來說,有三種因緣能生起諸受。
 一、欲緣,謂於未來世。欲是希望義,是指對於將來,希求能得到可愛的境界,或自體愛、或境界愛,由於貪欲為緣,使令有情生起種種諸受。
 二、尋緣,謂於過去世。對於過去種種美好的境界,思念不捨,由於非理尋思為緣,讓有情生起各種感受。
 三、觸緣,謂於現在世現前境界。對於現在生命體,當根、塵、識三和合所生觸,由於染觸現前境界為緣,有情會生起各種感受。
辰二、別釋相2 巳一、出有情眾4 午一、徵
 第二科別釋相,各別解釋八種有情眾領納由三緣所生諸受的差別相,分二科;第一科出有情眾,舉出能領納諸受的有情眾,又分四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一切有情?
 甚麼是一切有情?
午二、標
 第二科標,標出八種。
謂有情眾略有八種。
 所謂領納三緣所生諸受的一切有情眾,要略可分成八種。
午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八種有情相貌。
一、在家眾。二、出家眾。三、於諸欲未離貪眾。四、於諸欲已離貪眾。五、於初靜慮未離貪眾。六、於初靜慮已離貪眾。七、從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未得離貪諸外道眾,能入世間定,具足於邪見乃至邪解脫智者。八、住內法眾,能入世間定,具足於正見乃至正解脫智者;及住內法眾,能入出世定者。
 一、在家眾;
 二、出家眾。此是總說,在家眾欲、尋、觸緣皆不寂靜,有種種現前染汙受,以及後續流轉生死的諸受生起;諸出家眾若未離欲、尋、觸緣者,也會有種種染汙受生起;若已離欲、尋、觸緣者,則有明觸相應的捨受生起。
 三、於諸欲未離貪眾;
 四、於諸欲已離貪眾。這是約欲為生受緣,對未來希求欲的有無,作此二種有情眾分類。
 五、於初靜慮未離貪眾;
 六、於初靜慮已離貪眾。是指尋為生受緣,對過去美好境界尋思的有無作此二種有情眾分類。
 七、從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未得離貪諸外道眾,能入世間定,具足邪見乃至邪解脫智者;
 八、住內法眾,能入世間定,具足於正見乃至正解脫智者;及住內法眾,能入出世定者。這是以觸為生受緣,對現前境界觸所生受的有無而作此二種有情眾分類。
午四、結
 第四科結,結說領納三緣所生諸受的一切有情眾。
由此八眾,依能領納諸受遍知,應知普攝諸有情眾。
 由依各自能領納諸受,於諸受生起遍知或不遍知而分別有以上八種眾生,應當了知已普遍含攝所有的眾生。
《披》謂有情眾略有八種等者:此中諸欲未離貪、已離貪眾,義顯欲為受緣。於初靜慮未離貪、已離貪眾,義顯尋為受緣。具足邪見、正見等眾,義顯觸為受緣。在家、出家通攝一切,故作如是八種分別。
 謂有情眾略有八種等方面當中:
 一、諸欲未離貪、已離貪眾,義顯欲為受生起的緣,是由對未來有希求欲所生受。
 二、於初靜慮未離貪、已離貪眾,義顯尋為受生起的緣,這是由禪定中對過去可愛境有尋伺所生受。
 三、具足邪見的外道、及有佛法正見的佛弟子,義顯觸為受生起的緣,於觸對現前境界時,是無明相應觸所生依耽嗜受,或明相應觸所生捨受。
 四、在家、出家二眾通攝以上三類六種的眾生,因此作如是八種有情的差別分類。
巳二、配諸受緣4 午一、未離貪已離貪眾2 未一、總標三緣
 第二科配諸受緣,以八種眾生配屬三緣生起的諸受,分四科;第一科未離貪已離貪眾,說明未離貪、已離貪眾於三緣所生受內心的染淨差別,又分二科;第一科總標三緣,總相標出受生起的因緣有三種。
又在家眾、或出家眾,於諸欲中未離貪者,由三因緣,諸染汙受而得生起。一、由染著力,二、由作意力,三、由境界力。
 又在家或出家有情,對於諸欲中,未能遠離欲、尋、觸者,由於三種因緣,使令諸染污受能夠生起:
 一、由染著力。對未來可愛境的染著力,或是自體愛,或是境界愛所生的染汙受。
 二、由作意力。對過去可愛境,由尋思作意力,不斷憶念,使令染污受生起。
 三、由境界力。由於觸對現前受用境界力故,使令染污受生起。
《披》又在家眾或出家眾等者:此中三種因緣,如次配釋欲、尋、觸三。然於此中,唯說於諸欲中未離貪者,當知舉初兼攝後二。
 又在家眾或出家眾等方面:此中這三種因緣,如它的次第配合起來解釋欲、尋、觸三種緣。然於此處文中,只說對於諸欲未離貪愛者,是為欲緣,應當了知舉出最初的欲緣,當然也兼包括後面尋及觸二種緣。
未二、別釋二眾2 申一、在家眾2 酉一、第一義
 第二科別釋二眾,各別解釋在家及出家二眾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在家眾,說明在家眾未離欲貪的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第一義,以第一種義理說明。
當知此中,諸在家者追求諸欲,為受用故發生欲樂,由染著力。即此非理思惟先時曾所領受,由作意力。於現前境現在受用,由境界力。應知如是補特伽羅欲、尋、觸緣,由現行故,皆不寂靜,以此為緣,發生三受。
 應當了知在這當中,由於染著力的緣故,使令諸多在家人追求色聲香味觸男女、財色名食睡等諸欲,為了受用諸欲而引發生起欲樂。
 正受用欲時,以不如理的思惟,執著曾經領受美好的諸欲為淨妙相,是由作意力,使令染污受現前。
 另有一種是在家眾正在受用現前欲的境界時,是由境界力染污內心的緣故。
 在家有情由於欲、尋、觸三種因緣現行故,有貪煩惱出現令內心不寂靜,以此欲貪為因緣,發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這是第一義的解釋。
酉二、第二義2 戌一、釋2 亥一、明隨轉
 第二科第二義,以第二種道理說明,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明隨轉,說明未斷諸欲隨三受轉。
又由最初染汙欲、尋、觸現行故,領納彼緣所生諸受。若彼生已,染著不捨,亦不除遣。如是彼受長時相續隨轉不絕,不得寂靜;不寂靜緣,長時相續領納諸受。
 又由於在家眾尚未離欲貪,最初的染污欲、尋、觸現行,領納由欲、尋、觸的緣所產生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些受產生之後,又由於貪瞋癡的煩惱對這些受染著不捨,而無法斷除自己的煩惱;因此在這三受當中不斷的長時領受,相續隨轉不絕。日復一日,內心的煩惱一次次的生起,無法得到寂靜。而此煩惱、不寂靜的因緣,在心中不斷的滋長增強,因此令自己長時間相續領納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披》又由最初染汙欲尋觸現行等者:前說由三因緣,染受生起,即由此義名為最初。從是以後,長時隨轉,是名相續。
 又由最初染汙欲尋觸現行等方面:前文所說由欲、尋、觸三因緣的緣故,生起染污的受,即由此道理,名為最初。染污受生起之後,由於沒有智慧及方法可以出離,於是長時間、不斷的相續生起,是名相續。
亥二、名為緣
 第二科名為緣,解釋名為不寂靜緣。
又彼欲等,由其最初長時相續恆現行故,彼緣彼品所有煩惱墮在相續未永斷故,即說名為不寂靜緣。
 又彼欲、尋、觸等因緣,由內心的欲望,有作意及無明相應觸的因緣,長時的相續現行,使令有情緣著不同品類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產生不同的貪瞋癡煩惱,並染著在這些受上,不斷在心中相續生起,未能永斷,名為不寂靜緣。
戌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是名第二義門差別。
 是名第二義理門的差別。說明欲、尋、觸,使令有情生起不寂靜的因緣。
 上述二種義理差別在於:第一義是指有情有欲、尋、觸緣,當有煩惱出現產生三受,是不寂靜;第二義是尚未斷除煩惱,於三受上相續領納染污受,內心不寂靜隨著煩惱而轉,名隨轉。
申二、出家眾2 酉一、第一義2 戌一、辨2 亥一、未離貪2 天一、尋觸現行
 第二科出家眾,說明出家眾未離貪及已離貪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第一義,以第一種道理說明,又分二科;第一科辨,分別,又分二科;第一科未離貪,說明未離貪的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尋觸現行,說明因作意力及境界力令尋觸現行。
若諸出家未離貪者,由於諸欲能棄捨故,其染著力所攝受欲雖得寂靜,作意、境界力所攝受,若尋、若觸而未寂靜。由是因緣,彼於獨處,於尋對治未善修故,一切離欲皆未作故,於曾受境,非理作意尋思現行;於諸勝妙現前境界,有觸現行。
 若尚未離貪的出家人,由於已經棄捨男女欲、色聲香味觸的緣故,其染著力所攝受的欲緣雖暫時寂靜,但作意力及境界力所攝受的若尋、若觸二種緣則尚未寂靜。
 由於這樣的因緣,當行者獨處時,於尋思過去美好境界未能修不淨觀善對治的緣故;於現前觸緣所生受,一切離欲都未對治的緣故,對於過去的曾受境,會有不如理作意的尋思現前;於各種殊勝微妙的現前可意境,仍有無明相應觸現行,面對美好的色聲香味觸還是會失去正念。
天二、唯觸現行
 第二科唯觸現行,說明欲、尋皆已寂靜,唯無明相應觸令煩惱現行。
若於尋思深見過失,於彼對治已善修故,一切離欲未盡作故,欲如前說已得寂靜。由是因緣,尋亦寂靜,唯觸獨一未得寂靜。若勝妙境現在前時,諸染汙觸便復生起。
 行者雖尚未離欲貪,但能深深觀察自己若相續思惟憶念過去色聲香味觸的欲,會有很多的過失災患,好像將吐出的食物又吃回去,是錯誤的;當觀察到心念尋思欲時,馬上予以對治,數數觀察、數數遍知、數數斷滅,因此能夠善巧的修治不善的欲尋思。
 行者若於尋思過去可愛境深見過患,於此尋緣能修不淨觀善對治的緣故;於現前觸緣所生欲受,一切離欲都未對治的緣故;於未來希求的欲緣,如前所說已得寂靜。由於這樣的因緣,尋緣亦得寂靜,唯獨剩一現前觸緣未得寂靜。因此若殊勝微妙的可意境現在前時,即無法忍受,仍會染著去受用這些欲,諸多染污觸仍會再生起現行。
亥二、已離貪
 第二科已離貪,說明已離貪的相貌。
若於諸欲已離貪者,當知一切皆得寂靜。
 若此出家人對於一切欲、尋、觸產生的染污受,已經遠離貪著,不會再起煩惱,當知一切皆得寂靜。
戌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是名一種義門差別。
 這是第一種義理來說明出家眾未離貪及已離貪的相貌。
酉二、第二義2 戌一、辨4 亥一、貪欲尋觸皆未寂靜
 第二科第二義,以第二種義理來說明出家眾未離欲或已離欲的情形,分二科;第一科辨,分別說明,又分四科;第一科貪欲尋觸皆未寂靜,說明貪欲、尋、觸引起的染污受皆未寂靜者的情形。
復有一類,於諸欲中未離貪者,由於諸欲所有貪欲未永斷故,諸尋、染觸未永斷故,由是一切皆未寂靜。
 又有一類,在諸欲當中,未遠離貪煩惱的修行人,由於色聲香味觸男女等所有貪欲未永斷的緣故,由作意力尋思過去的欲,由染著力對未來欲有追求期待,由境界力染著現在的可愛境,因此一切由欲、尋、觸引起的染污受,都未寂靜。
亥二、欲已寂靜尋未寂靜
 第二科欲已寂靜尋未寂靜,說明欲已寂靜,尋未寂靜者的情形。
若於諸欲貪欲已斷,證初靜慮,欲已寂靜,尋未寂靜。
 若行者對於色聲香味觸男女這些欲,修不淨觀使令貪欲斷除證得初禪,欲界的欲已經寂靜,而由作意力尋思過去境引發的染污受還未寂靜,由觸現在境所引發的染污受也還未寂靜。
亥三、欲尋寂靜觸未寂靜
 第三科欲尋寂靜觸未寂靜,說明欲、尋寂靜,觸未寂靜者的情形。
於初靜慮已離貪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未離貪者,二已寂靜,觸未寂靜。
 於初靜慮已離貪者是證入二禪的行者,乃至是省略之詞,由不斷的修行證入三禪、四禪、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一直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還未離非想非非想處貪的行者,對於欲、尋這二種所引發的染污受已經寂靜,但觸對現在境界所引的染污受還未寂靜。因為一念微微心還在,仍然執著有一個我在觸對捨受,無明煩惱還在,因此是觸未寂靜。
亥四、貪欲尋觸一切寂靜
 第四科貪欲尋觸一切寂靜,說明貪欲、尋、觸一切寂靜者的情形。
超過有頂,一切寂靜。
 超過有頂(非想非非想處定),入於滅盡定的行者,一切欲、尋、觸所引的染污受才能寂靜。
戌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是名第二義門差別。
 以上是名以第二種義理來說明出家眾的差別。
午二、入世間定諸外道眾
 第二科入世間定諸外道眾,說明入世間定諸外道眾的情形。
若諸外道,能入世間定,具足於邪見乃至邪解脫智者,由彼為緣生起諸受,於彼染著。又由彼品煩惱隨縛,即由如是不寂靜緣,諸受生起。
 若是諸多的外道,已有能力可以入世間禪定,這類具足邪見乃至邪解脫智的人,由彼邪見、邪解脫為緣,在各式各樣品類的受上生起染著,熏習各種品類的煩惱種子,又由這些煩惱隨眠,煩惱能令身心不寂靜,即由這些不寂靜為緣,又感得下一生果報,繼續輪迴生死,生起諸染污受。
 使令這類有禪定的外道行者染污受繼續生起的因緣,最主要是過去所熏習的邪知邪見,雖然能暫時離欲,可是不能究竟,因此這類人的諸受,由於煩惱種子未斷,還是會生起。
午三、入世間定諸內法眾
 第三科入世間定諸內法眾,說明入世間定,還未得證無漏聖道佛弟子的情形。
若住內法,能入世間定,具足於正見乃至正解脫智者,由彼為緣生起諸受,於彼染著。又由彼品煩惱隨縛,即由如是不寂靜緣,諸受生起。
 若是能入世間禪定住於內法的佛弟子,雖有具足正見乃至正解脫智,但只是世間的正見,我執煩惱未斷,還未證得無漏的無分別智,由我執煩惱為緣生起諸受,便於諸受上生起染著,又由這些各種品類的染著煩惱隨眠,即由如是不寂靜為緣,又感得下一生果報,繼續輪迴生死,生起諸染污受。
 各種不同的煩惱種子,在不同的受上生起不同種類的煩惱現行,煩惱種子沒有究竟斷除,由這樣的不寂靜緣,染污受還是會生起的。
午四、入出世定諸內法眾2 未一、明彼欲2 申一、未寂靜
 第四科入出世定的諸內法眾,說明入出世間定,已證無漏聖道諸內法眾的情形,分二科;第一科明彼欲,說明這類行者內心的願望,又分二科;第一科未寂靜,說明未證四果前還有未寂靜的善法欲會生起。
又住內法,能入出世定者,若依向道轉,自事未究竟,所有諸欲未得為得、未證為證、未觸為觸。作是希望:我於是處何時當得?廣說如前。
 又佛門裡能入出世間定的行者,有無漏智慧相應,但是行者自己修行的事還未圓滿,依著向於解脫道的方向前進,行者在初果向、二果向、三果向、四果向,還未證得果位時,會生起所有未得為得、未證為證、未觸為觸的善法欲。內心生起這樣的希望:我什麼時候可以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圓滿的阿羅漢四果?廣說如前未證為證、未觸為觸時,會生起這樣的想法:我什麼時候可以證入這些果位?我什麼時候可以觸證這些果位?
《披》廣說如前者:如前未證為證,未觸為觸。此應廣說何時當證、當觸故。
 如前文有說到未證為證,未觸為觸。此處應詳說行者生起這樣的希望:我什麼時候可以證得、觸證這些果位?
彼未寂靜,由是為緣,彼於爾時諸受生起。
 這樣的尋思也是一種未寂靜煩惱,由此善法欲為緣,當這樣有所求的想生起時,這些受也是會同時生起。
申二、已寂靜
 第二科已寂靜,說明已證圓滿果位的聖人才能究竟寂靜。
若於自事已得究竟,彼欲寂靜。由寂靜緣,便有第一寂靜無上諸受生起。
 若行者已經證得阿羅漢果,於自己的修行事已經圓滿究竟,所有欲已寂靜不生。由此寂靜為緣,便有第一最究竟的寂靜,一切時住最上捨的諸受生起。
 阿羅漢有六恆住,六根接觸六境時恆常安住在最上捨,這種捨受是捨離一切對受的貪愛。阿羅漢也有各種受,只是觸對境界時,都是明觸相應受,內心都是離貪瞋癡的,是名最上捨。
未二、出勝義
 第二科出勝義,說出已寂靜行者,才能承許是勝義沙門梵志。
彼於一切所有諸受出離方便如實了知,是故如前於第一義諸沙門中,許為沙門;諸梵志中,許為梵志。若不了知,於彼一切皆不忍許。
 行者到達圓滿果位時,對於所有諸受的出離方法都能如實了知,因此如前於最究竟的勝義沙門當中,承許這才是真實的沙門;在修行離欲的諸梵志當中,承許為真實的梵志。如果不能如實了知受的出離方法,修行還未臻究竟,則於第一義沙門與勝義梵志皆不忍可承許。
 聖人未圓滿前,如初果、二果聖人,若有欲、尋、觸的因緣,還是會有這些受出現,只是很輕微,纔生尋滅,三果聖人還會有喜樂捨受生起。
辰三、總料簡4 巳一、苦法攝2 午一、無差別緣
 第三科總料簡,再以四諦作整體的思量簡別,分四科;第一科苦法攝,約苦諦分別受的生起,分二科;第一科無差別緣,所有受都是由觸而起的,稱無差別緣。
當知此中,一切諸受無有差別,皆觸為緣。
 應當了知在此當中,一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所有受的來源都是因為觸,以觸為緣,才會生受,這是無有差別的。
午二、有差別緣
 第二科有差別緣,受生起的不同因緣,名有差別緣。
又即此緣欲亦為緣,尋亦為緣,境界愚癡所攝無明亦為其緣。
 又即此受生起,有時是以對未來境界的染污欲為緣;有時也以尋思過去美好的境界為緣;有時也以現前觸對境界時愚癡所攝的無明為緣。如前所說,於未來世的欲、於過去世的尋、於現在世現前境界的無明觸,也都是生起受的緣,稱為有差別緣。
《披》又即此緣欲亦為緣等者:此中義顯,諸受有差別緣應知。
 此處文中所顯示的義理是,諸受也有其它差別的因緣,應當了知。
巳二、集法攝
 第二科集法攝,約集諦分別受的生起。
如是一切不正思惟,及墮相續彼品煩惱,以為其集。
 如是一切不正思惟,不如理取相、取隨好,及內心墮入不斷的相續生起這類煩惱,是集聚受生起的因緣。無明以不如理作意為因,有情以無明為緣造業感果輪轉生死,生起諸受,因此說不如理作意是集法的內涵。
巳三、滅法攝
 第三科滅法攝,說明不正思惟的集法滅,受便滅,是滅諦所攝的境界。
由此滅故,彼亦隨滅。
 由不如理作意滅的緣故,無明便滅,無明滅故,苦亦隨滅,苦滅故,受亦隨滅。
巳四、道法攝
 第四科道法攝,說明道諦所攝如何將集乃至受滅的方法。
正見等道,當知說名能趣滅行。
 正見等八正道,應當了知是說名能趣向受寂靜滅的修行。
 以上論文相應的經典如下所示。
《雜中》第203頁:受相應第21經;累計經數749 經;大正藏(480)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諸受不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者,非沙門,非婆羅門,不同沙門,不同婆羅門,非沙門義,非婆羅門義,非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若沙門、婆羅門,於諸受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者,彼是沙門之沙門,婆羅門之婆羅門,同沙門,同婆羅門,沙門義,婆羅門義,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佛開示比丘們,若行者對於受的自性、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的愛味、受的過患、受的出離皆能如實了知,才是名符其實的沙門、婆羅門。
 相應論文所說:所有諸受出離方便如實了知,是故如前於第一義諸沙門中,許為沙門;諸梵志中,許為梵志。若不了知,於彼一切皆不忍許。
《雜中》第204頁:受相應第22經;累計經數750 經;大正藏( )經
 如沙門、非沙門,如是沙門數、非沙門數,亦如是。
 第22經與第21經的內容相同,只是把「沙門、非沙門」換成「沙門數、非沙門數」。
《雜中》第204頁:受相應第23經;累計經數751 經;大正藏(481)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壹奢能伽羅國壹奢能伽羅林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於此中半月坐禪。諸比丘勿復遊行,唯除乞食及布薩」。即便坐禪,不復遊行,唯除乞食及布薩。爾時、世尊半月過已,敷坐具,於眾前坐。告諸比丘:「我以初成佛時,所思惟禪法少許禪分,於今半月思惟,作是念:諸有眾生生受,皆有因緣,非無因緣。云何因緣?欲是因緣,覺是因緣,觸是因緣。諸比丘!於欲不寂滅,覺不寂滅,觸不寂滅,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彼欲寂滅,覺不寂滅,觸不寂滅,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彼欲寂滅,覺寂滅,觸不寂滅,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彼欲寂滅,覺寂滅,觸寂滅,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彼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邪見因緣故眾生生受,邪見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因緣故眾生生受,邪智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正見因緣故眾生生受,正見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因緣故眾生生受,正智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若彼欲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證者證(生),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彼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是名不寂滅因緣眾生生受,寂滅因緣眾生生受。若沙門、婆羅門,如是緣緣,緣緣集,緣緣滅,緣緣集道跡,緣緣滅道跡不如實知者,彼非沙門之沙門,非婆羅門之婆羅門,不同沙門之沙門,不同婆羅門之婆羅門,非沙門義,非婆羅門義,非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若沙門、婆羅門,於此緣緣,緣緣集,緣緣滅,緣緣集道跡,緣緣滅道跡如實知者,當知是沙門之沙門,婆羅門之婆羅門,同沙門,同婆羅門,以沙門義,婆羅門義,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說明由欲、尋、觸三種因緣會產生諸受。如論文所說,欲是對未來的希求,尋是思惟過去的境界,觸則是緣現在的境界力。
 由欲、尋、觸三種因緣全部未寂滅、或部分寂滅、或全部寂滅,而有染汙受或明觸相應的捨受生起,論文依之分為八種有情,以四科詳細說明:一、未離貪已離貪眾,二、入世間定諸外道眾,三、入世間定諸內法眾,四、入出世定諸內法眾。
卯二、劣等3 辰一、於初靜慮
 第二科劣等,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第二嗢柁南第一句「受生起劣等」的劣等,解釋於初靜慮能斷能修相、於欲界及四靜慮的劣、中、勝品出離相與於第四靜慮及在上地善清淨相,分三科;第一科於初靜慮,說明於初靜慮的能斷能修相。
復次,於遠離喜身作證住諸聖弟子,能斷五法,能修五法令得圓滿。應知如前三摩呬多地廣辨其相。
 其次,對於遠離欲所行喜,獲得離生喜樂初靜慮的聖弟子,能夠修學斷除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捨五法,能修習歡、喜、安、樂及三摩地五法,令得圓滿。應當了知如前〈本地分‧三摩呬多地〉卷11中,已詳細分辨初禪的相貌。
《披》能斷五法等者:三摩呬多地說:初靜慮中說離生喜,由證住此,斷除五法。謂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捨。又於五法修習圓滿。謂歡、喜、安、樂及三摩地。乃至廣說。(陵本十一卷二頁838)其義應知。
 能斷五法等方面:如〈本地分‧三摩呬多地〉所說:初靜慮稱為離生喜,由於證得此禪定,安住在初禪中,能斷除五法,包括: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捨。
 一、欲所引喜。欲界眾生觸對色聲香味觸的妙五欲時,或得到、正在受用、見到美妙色相、聽到美好音聲、嗅到迷人香氣、嚐到新鮮美味、觸到柔軟細滑等五欲境界,都會令意念歡喜。但是證得初禪的行者,覺得欲界五欲是很粗劣的境界,以禪悅為食,不再因欲而生歡喜。
 二、欲所引憂。對於妙五欲,如果求不得,或以前享受過,不能再受用,或得到可是又失去等,諸多不如意因緣,使令憂愁懊惱。證得初禪者不會有欲所引憂。
 三、不善所引喜。譬如有一類人造十惡業,內心歡喜。證得初禪能斷除不善所引喜。
 四、不善所引憂。譬如有一類人造作不善業時,不能隨欲成辦,因此內心憂苦。初禪能斷除不善所引憂。
 五、不善所引捨。相續等流名捨,不善法相續等流,亦稱捨。初禪能斷除這四種不善所引捨。
 修習初禪者,又於歡、喜、安、樂及三摩地五法修習圓滿。如〈本地分‧三摩呬多地〉卷11中所說,其義理應知。
 一、歡。這類行者受戒後認真學戒、持戒,不曾犯戒;觀察資糧地所應修的戒律儀、根律儀、於食知量、悎寤瑜伽等淨行已無悔成就,心裡非常歡欣;
 二、喜。對於修習禪定的方便,能遠離種種蓋障,深深的慶悅;
 三、安。如果成就禪定,能遠離身心麤重,身心調柔,心能安住於定中;
 四、樂。由於心調柔故,身心得到無損害樂;入定時欲煩惱不現行,下坐後,於行、於住,欲煩惱也不容易現行,心很寂靜,解脫欲恚害煩惱,得到解脫樂;
 五、三摩地。初禪的體性是心一境性,對所緣境能夠數數憶念,依佛法道理去觀察,能得三摩地。
 以上五種法,於初禪修習圓滿,乃至詳述能斷五法,能修五法,如〈本地分‧三摩呬多地〉卷11所說,其道理應當了知。
辰二、於欲界及四靜慮
 第二科於欲界及四靜慮,說明於欲界及色界四靜慮中,喜樂捨受的劣中勝品類差別。
又喜樂捨劣中勝品,謂在欲界及四靜慮。如其所應,當知其相。
 又在欲界、色界四種靜慮中,有喜樂捨三受,分別為劣、中、勝三品。如其所應,當知其相,欲界的喜樂捨是劣,初禪到三禪的喜樂捨三受是屬於中品的,第四禪只有捨受,四禪的捨受是上品殊勝的。
 《瑜伽論記》:喜,於欲界為劣,初禪為中,二禪為勝;樂,於欲界、初禪為劣,二禪為中,三禪為勝;捨,於二禪以下為劣,三禪為中,四禪為勝。
辰三、於第四靜慮及在上地
 第三科於第四靜慮及在上地,說明於第四靜慮及在上地的相貌。
又在第四靜慮地捨,一切過患皆遠離故,名善清淨。若此上捨,復可立為勝無愛味。
 又在第四靜慮定時,心住上捨無動搖,一切下地的過患動亂都已遠離,名為善清淨。下地有三種災八種動亂,在壞劫時,火災燒到初靜慮天,水災淹到第二靜慮天,第三靜慮天有出入息所以有風災,到第四靜慮天則沒有災患,內心寂靜住,遠離外面器世間的三災,無災能壞,遠離尋伺喜樂苦憂入息出息八種動盪,由於內心寂靜住於平等上捨,才可以安立為勝無愛味。
 以上論文相應的經文如下。
《雜中》第207頁:受相應第24經;累計經數752經;大正藏(482)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時、爾時、給孤獨長者來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佛為說法,示教、照喜,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三月請──衣被、飲食、應病湯藥」。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時給孤獨長者知佛默然受請已,從座起去,還歸自家。過三月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佛告給孤獨長者:「善哉長者!三月供養衣被、飲食、應病湯藥。汝以莊嚴淨治上道,於未來世當獲安樂果報。然汝今莫得默然樂受此法,汝當精勤,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時給孤獨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爾時、尊者舍利弗於眾中坐,知給孤獨長者去已,白佛言:「奇哉世尊!善為給孤獨長者說法!善勸勵給孤獨長者言:汝已三月具足供養如來大眾中,淨治上道,於未來世當受樂報。汝莫默然樂著此福,汝當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世尊!若使聖弟子,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得遠離五法,修滿五法。云何遠離五法?謂斷欲所長養喜,斷欲所長養憂,斷欲所長養捨,斷不善所長養喜,斷不善所長養憂,是名五法遠離。云何修滿五法?謂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若聖弟子修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遠離五法,修滿五法」。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又名喜樂經,敘述給孤獨長者供養佛及僧伽,結夏安居三個月之衣服、飲食、湯藥等,佛為之授記,於未來世得安樂果報。佛告之應當精勤,學遠離喜樂,現世作證。舍利弗聽佛言,心生歡喜,說出自己遠離斷欲所長養喜,斷欲所長養憂,斷欲所長養捨,斷不善所長養喜,斷不善所長養憂五法,修滿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五法的體驗。
 相應論文所說「劣等」:復次,於遠離喜身作證住諸聖弟子,能斷五法,能修五法,令得圓滿,應知如前三摩呬多地廣辯其相。
《雜中》第209頁:受相應第25經;累計經數753經;大正藏(483)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食念者,有無食念者,有無食無食念者;有食樂者,(有)無食樂者,有無食無食樂者;有食捨者,有無食捨者,有無食無食捨者;有食解脫者,有無食解脫者,有無食無食解脫者。謂五欲因緣生念。云何(有)食念?謂五欲因緣生念。云何無食念?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名無食念。云何無食無食念?謂比丘有覺、有觀息,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念。云何有食樂?謂五欲因緣生樂、生喜,是名有食樂。云何無食樂?謂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是名無食樂。云何無食無食樂?謂比丘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是名無食無食樂。云何有食捨?謂五欲因緣生捨,是名有食捨。云何無食捨?謂彼比丘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第三禪具足住,是名無食捨。云何無食無食捨?謂比丘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捨。云何有食解脫?謂色俱行。云何無食解脫?謂無色俱行。云何無食無食解脫?謂彼比丘貪欲不染解脫,瞋恚、愚癡心不染解脫,是名無食無食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又名無食樂經,敘述修禪的深義,視其對於物質及精神的淨化,而有喜、樂、捨、解脫等差別。
 相應論文所說:又喜、樂、捨,劣、中、勝品,謂在欲界及四靜慮,如其所應,當知其相。又在第四靜慮地捨,一切過患皆遠離故,名善清淨。若此上捨,復可立為勝無愛味。
卯三、諸受相差別2 辰一、標列十相
 第三科諸受相差別,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第二嗢柁南的第二句「諸受相差別」,解釋諸受的差別相,分二科;第一科標列十相,標列十種受的差別相。
復次,由十種相,當知諸受所有差別。一、勝義差別,二、流轉所依差別,三、自相差別,四、盡所有性差別,五、自相品類差別,六、流轉門差別,七、雜染門差別,八、所治能治差別,九、時差別,十、剎那展轉生起差別。
 其次,由十種相,應當了知諸受的一切差別相。
 一、勝義差別,所有受皆悉是苦,是名一受說。
 二、流轉所依差別,流轉生死所依止的身受及心受,名二受。
 三、受自相差別,依受之自相分別,應該只有樂、苦二種受,於苦樂暫不現行,假立為不苦不樂受,合名三受。
 四、盡所有性差別,依界繫不同分別,指三界相應的受及不繫受,名四受,於欲界有苦樂憂喜捨受,色界有喜樂捨受,無色界只有捨受,不繫受,超越煩惱的繫縛,不會因為受引起任何的愛著,只領受離繫受。
 五、自相品類差別,依身、心受之自相分別,有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等五受根,名五受。
 六、流轉門差別,指六根觸對六境時,產生的六受,又稱六身受、六受法。
 七、雜染門差別,指隨六喜行,隨六憂行,隨六捨行所生的十八受,能引發有情貪瞋癡,名雜染門差別。即以意識活動於色等六境,隨生喜、憂、捨等受,又稱十八意近行受。
 八、所治能治差別,約所治、能治差別分成三對,其中六貪著喜受是所治、六離貪著喜受是能治,六貪著憂受是所治、六離貪著憂受是能治,六貪著捨受是所治、六離貪著捨受是能治,是名三十六受,又稱三十六師句。
 九、時差別,以時間差別,佛開示有百八受,指前面的三十六受,各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別,名百八受。
 十、剎那展轉生起差別,有情的心,一剎那有很多念,剎那剎那都有無量的受,有時此受、有時彼受,受之相,復有無量差別,是名無量受。
辰二、隨釋勝義2 巳一、敘異說
 第二科隨釋勝義,接著解釋勝義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敘異說,說明不同於勝義的說法。
此中或有無開覺者,作如是言:受唯有二,一、苦,二、樂。雖復說有不苦不樂,然唯苦樂無性所顯,是故世尊即依如是苦樂寂靜假設為有。
 佛的弟子中,或有學習了佛法,但尚未開悟的人,作這樣的說法:受只有二種,一是苦受、二是樂受。雖然佛也說有不苦不樂受,然其只是苦樂沒有顯現出自性,因此佛為顯「受」的真實義,開示不苦不樂受是依如是苦、樂寂靜,暫時不現行,假設為有。
巳二、顯實義2 午一、別辨種類2 未一、欲遠離樂2 申一、標二種
 第二科顯實義,顯示真實的義理,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種類,各別說明欲樂、遠離樂及最寂靜樂等種類,又分二科;第一科欲遠離樂,說明欲樂及遠離樂,又分二科;第一科標二種,標出二種樂。
世尊為欲開曉彼故,說如是言:樂有二種,所謂欲樂及遠離樂。
 世尊為了想要開曉弟子們,令解妙義,因此這樣說:樂有二種,有欲樂及遠離樂。
申二、廣遠離3 酉一、標列
 第二科廣遠離,詳細說明遠離樂的差別,分三科;第一科標列,標示三種差別。
此遠離樂復有三種。一者、劣樂,二者、中樂,三者、勝樂。
 此遠離諸欲的快樂又有三種差別。一、下品的樂,二、中品的樂,三、上品的樂。
酉二、隨釋
 第二科隨釋,接著解釋三種遠離樂的相貌。
劣樂者,謂無所有處已下。中樂者,謂第一有。勝樂者,謂想受滅。
 下品樂方面,是離諸欲惡不善法所得樂,即入初禪乃至無所有處定以下的定樂;
 中品樂方面,是指於三有最高非想非非想處定有上的寂靜樂;
 勝品樂方面,是指證入想受滅解脫的滅盡定,是最殊勝聖住的勝義樂。
酉三、辨說3 戌一、依樂受說
 第三科辨說,分別依樂受說、依捨受說、依受無說,分三科;第一科依樂受說,說明依樂受說。
既有是理,樂受亦得說為寂靜,謂在初二三靜慮中。
 既然成立遠離樂的道理,樂受也可以說是寂靜,即依初、二、三靜慮中,所得之樂,相對於欲受,說名寂靜。
戌二、依捨受說
 第二科依捨受說,說明依捨受說。
非苦樂受亦名寂靜,謂在第四靜慮已上,乃至有頂。
 不苦不樂的捨受也可以名寂靜,即依第四靜慮以上乃至有頂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中,得到與捨受相應之樂,相對於初二三靜慮的樂受,說名寂靜。
戌三、依受無說
 第三科依受無說,依無受而說,是指滅受想定。
一切受無亦名寂靜,謂在滅定。
 一切受沒有了,也可以名寂靜,即依滅盡定中,得想受滅解脫之樂,相對於第四靜慮已上,乃至有頂的捨受,說名寂靜。
未二、最寂靜樂2 申一、舉貪解脫
 第二科最寂靜樂,說明最寂靜樂,分二科;第一科舉貪解脫,舉貪煩惱解脫樂。
然佛世尊約第一義,說有三種最寂靜樂。謂諸苾芻,心於其貪離染解脫。
 然而佛世尊約第一義諦,開示解脫貪瞋癡,得三種最究竟寂靜樂,即諸比丘們,內心對於其欲貪,能遠離解脫貪的雜染煩惱,得最寂靜樂。
申二、例餘瞋癡
 第二科例餘瞋癡,例說其餘的解脫瞋與癡煩惱。
如於其貪,於瞋、於癡,當知亦爾。
 如同於解脫貪煩惱,對於解脫瞋及癡煩惱,得最寂靜樂,應當了知也是一樣。
午二、總攝一切2 未一、標列
 第二科總攝一切,總相攝受一切樂,分二科;第一科標列,標示出三種樂。
如是一切,總為三樂。一者、應遠離樂,二者、應修習、有上住樂,三者、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
 如此一切三界的樂,共分為三種。
 一、應遠離樂,應當要修習遠離諸欲樂;
 二、應修習、有上住樂,應當要修習初靜慮乃至有頂非想非非想處定及滅盡定,得比下地樂更殊勝的上地寂靜樂,名有上住樂;
 三、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入了無漏定,遠離貪瞋癡煩惱,諸漏永盡,得極究竟解脫、最殊勝的寂靜樂,這種樂是沒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越的。
未二、隨釋3 申一、應遠離樂
 第二科隨釋,接著解釋這三種樂,分三科;第一科應遠離樂,說明應遠離樂。
應遠離樂者,謂諸欲樂。
 應遠離樂方面,即應該要遠離色聲香味觸五欲,所引起的諸多欲樂。
申二、應修習有上住樂2 酉一、應修習樂
 第二科應修習有上住樂,說明應修習有上住樂,分二科;第一科應修習樂,說明應修習樂。
應修習樂者,謂初靜慮乃至有頂諸所有樂。
 應修習樂方面,即佛世尊開示應該要修習初靜慮乃至有頂的非想非非想處定,得諸所有的寂靜樂。
酉二、有上住樂
 第二科有上住樂,說明有上住樂是滅盡定。
有上住樂者,謂滅盡定。此亦名為應修習樂。
 有上住樂方面,即滅盡定。這也是應該修習的寂靜樂。
申三、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2 酉一、指前說
 第三科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說明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分二科;第一科指前說,指出前文所說。
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者,謂如前說三最勝樂。
 最極究竟解脫無上住樂方面,即如前文所說,入無漏定,解脫貪瞋癡煩惱,得三種最殊勝的快樂。
《披》謂如前說三最勝樂者:前說離貪、離瞋、離癡,是名三最勝樂。以此三樂,唯無漏界中可得故。
 謂如前說三最勝樂方面:前文所說入無漏定,遠離貪、瞋、癡三種煩惱,是名有三種最殊勝樂。以這三種快樂,只有在無漏的清淨境界中,才能成就。
酉二、釋樂名2 戌一、標簡滅定
 第二釋樂名,解釋樂的名字,分二科;第一科標簡滅定,標示簡別滅盡定。
非據受樂說滅盡定以為有樂,然斷受樂說名為樂。
 不是根據於滅盡定中受樂,而說為有樂;然是於滅盡定中,暫時斷除受樂,說名為有樂。
戌二、顯彼差別2 亥一、標名樂
 第二科顯彼差別,顯示滅盡定樂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標名樂,標示名為樂。
又勝住樂與樂相似,又即依此有樂可得,說名為樂。
 又勝住樂即滅盡定,是聖人無漏的三昧,是最殊勝的安樂住,是與涅槃的寂靜樂相似,又即依此滅盡定,暫時斷除受樂,有樂可得,說名為樂。
亥二、釋依受
 第二科釋依受,解釋依受。
謂如有一,從此定起,有所領受,作如是言:我已多住如是如是色類最勝寂靜樂住。由依此故,說名有樂。
 如有一類人,從此無漏定出來以後,身心領受輕安寂靜的快樂,作如是言:我於禪定中,已經能多時安住於如是見、聞、樂、想、有色類上,得最殊勝寂靜樂住。由依此寂靜樂受故,說名有樂。
 以上論文相應經典如下。
《雜中》第211頁:受相應第27經;累計經數755經;大正藏(48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瓶沙王詣尊者優陀夷所,稽首作禮,退坐一面。時瓶沙王白尊者優陀夷言:「云何世尊所說諸受」?優陀夷言:「大王!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瓶沙王白尊者優陀夷:「莫作是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正應有二受——樂受,苦受。若不苦不樂受,是則寂滅」。如是三說。優陀夷不能為王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俱共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時尊者優陀夷,以先所說,廣白世尊:「我亦不能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今故共來,具問世尊,如是之義,定有幾受」?佛告優陀夷:「我有時說一受,或時說二受,或說三、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時說無量受。云何我說一受?如說所有受皆悉是苦,是名我說一受。云何說二受?說身受,心受,是名二受。云何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云何四受?謂欲界繫受,色界繫受,無色界繫受,及不繫受。云何說五受?謂樂根,喜根,苦根,憂根,捨根,是名說五受。云何說六受?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云何說十八受?謂隨六喜行,隨六憂行,隨六捨行受,是名說十八受。云何三十六受?依六貪著喜,依六離貪著喜,依六貪著憂,依六離貪著憂,依六貪著捨,依六離貪著捨,是名說三十六受。云何說百八受?謂三十六受,過去三十六,未來三十六,現在三十六,是名說百八受。云何說無量受?如說此受、彼受等比,如是無量名說,是名說無量受。優陀夷!我如是種種說受如實義,世間不解故而共諍論,共相違反,終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實之義,以自止息。優陀夷!若於我此所說種種受義如實解知者,不起諍論,共相違反,起未起諍,能以法律止令休息。然優陀夷!有二受:欲受,離欲受。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緣生受,是名欲受。云何離欲受?謂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名離欲受。若有說言:眾生依此初禪,唯是為樂非餘者,此則不然。所以者何?更有勝樂過於此故。何者是?謂比丘離有覺、有觀,內淨,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勝樂。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入處,轉轉勝說,若有說言唯有此處,乃至非想非非想極樂非餘,亦復不然。所以者何?更有勝樂過於此故。何者是?謂比丘度一切非想非非想入處,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是名勝樂過於彼者。若有異學出家,作是說言:沙門釋種子,唯說想受滅名為至樂,此所不應。所以者何?應當語言:此非世尊所說受樂數。世尊說受樂數者,如說:優陀夷!有四種樂。何等為四?謂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菩提樂」。佛說此經已,尊者優陀夷及瓶沙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本經又名優陀夷經,敘述瓶沙王堅持世尊說只有苦樂二種受,而尊者優陀夷(度眾第一)則堅執佛說苦、樂、不苦不樂三種受,因此一同去請問世尊。佛說由於情況不同而說無量受。
 此即相應論文所說,十種諸受相差別。
卯四、見等為最勝2 辰一、總標
 第四科見等為最勝,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第二嗢柁南的第三句「見等為最勝」,說明見、聞、樂、想、有等五種最勝法,分二科;第一科總標,以總相標示五種最勝法。
復次,若有苾芻,依止如是色類見聞及樂想有,無間隨得諸漏永盡,當知此見名最勝見,乃至此有名最勝有。
 其次,若有比丘,依止這樣的色類有為法,有如實無我正見、聽聞正法、依現法樂、依三想定、依天有或人有的果報體,如實修習無我見,能夠沒有間斷完全斷除愛見煩惱,得諸漏永盡證阿羅漢,應當了知此無我正見,是名最殊勝的正見;獲得此最殊勝正見所聽聞的正法,是最殊勝的聽聞;所依止色界四種靜慮的現法樂住,是最殊勝的樂;所依止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是最殊勝的想定;乃至此天或人的果報體完全斷盡諸漏,是名最殊勝有。
辰二、別釋2 巳一、名見最勝
 第二科別釋,各別解釋五法,分二科;第一科名見最勝,說明無我見名最殊勝的正見。
從無我見不更尋求其餘勝見,謂無常見。即此無間隨得漏盡,是故此見名最勝見。
 依止於無我的正見修學,不需再追求其它如無常勝見。依此無我最勝正見,能立即無間地斷除所有愛見煩惱,隨之證得諸漏永盡,因此無我見是三界中最殊勝的正見。
 無常見專指有為法,無我見則包括有為法、無為法,故說無我見更超越無常見。
巳二、名餘最勝2 午一、標列四門
 第二科名餘最勝,說明其餘聞樂想有等四法也是最殊勝的,分二科;第一科標列四門,標示聞樂想有四法相。
依止此見,復由四門,方能隨得諸漏永盡。一、或從他聽聞正法;二、或依四現法樂住;三、或依止三種想定,謂從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四、或天有,或在人有。
 依止無我的正見,必須具有此四方便門,才能完全斷愛見煩惱,隨之證得諸漏永盡。此四門為:
 一、或從他聽聞正法:從佛或其他善知識聽聞正法,才能依教奉行。
 二、或依四現法樂住:或依止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四種現法樂住修學。
 三、或依止三種想定,謂從空無邊處乃至無所有處;或依止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三種想定修學。色界四靜慮與無色界三種想定,名為七依定,依止此七種定,於定中如實思惟觀察無我見,才能將三界的愛見煩惱斷除,令諸漏永盡。
 四、或天有,或在人有:「有」為果報義,有二種解釋:
 1、或得天、或得人的果報體,才能修行,聽聞正法,修毗鉢舍那,次第將愛見煩惱斷除,令諸漏永盡。但人有三特色,憶念勝、梵行勝、勇猛勝;有些人意根很利、過目不忘;有些人自制力很高可以離欲;有些人勇猛精進不是其他天人或三惡道眾生能比的,有這樣的果報,容易修行。
 2、《瑜伽論記》解釋,即斯陀含果,一往來身,不論生在天上或在人間,此生是三界裡的最後一生,可以將煩惱斷盡,令諸漏永盡,成就阿羅漢果。
午二、結說最勝
 第二科結說最勝,結語說最勝的相貌。
是故此聞於其餘聞、此樂於其餘樂、此想於其餘想、此有於其餘有,說為最勝。
 總之,這類聽聞無我見的正法,能次第修行,令諸漏永盡,相較於其他的聽聞,說最勝聞。於此現法樂住,能次第修行,令諸漏永盡,相較於其它的快樂,說名最勝樂。於此三種想定,能次第修行,令諸漏永盡,相較於其他的觀想,說最勝想。於此天有或人有的果報體,能次第修行,令諸漏永盡,相較於其它果報體,說為最殊勝。
 以上論文相應的經典如下。
《雜中》第210頁:受相應第26經;累計經數754經;大正藏(484)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跋陀羅比丘,及尊者阿難,俱住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往詣尊者跋陀羅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住。時尊者阿難問尊者跋陀羅比丘言:「云何名為見第一?云何聞第一?云何樂第一?云何想第一?云何有第一」?尊者跋陀羅語尊者阿難言:「有梵天,自在造作化如意,為世之父,若見彼梵天者,名曰見第一。阿難!有眾生離生喜樂,處處潤澤,處處敷悅,舉身充滿,無不滿處,所謂離生喜樂。彼從三昧起,舉聲唱說,遍告大眾:極寂靜者,離生喜樂;極樂者,離生喜樂。諸有聞彼聲者,是名聞第一。復次、阿難!有眾生於此身離喜之樂,處處潤澤,敷悅充滿,舉身充滿,無不滿處,所謂離喜之樂,是名樂第一。云何想第一?阿難!有眾生度一切識入處,無所有入處具足住。若起彼想者,是名想第一。云何有第一?復次、阿難!有眾生度一切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住。若起彼有者,是名有第一」。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比丘言:「多有人作如是見、如是說,汝亦同彼,有何差別?我作方便問汝,汝當諦聽,當為汝說。如其所觀,次第盡諸漏,是為見第一。如其所聞,次第盡諸漏,是名聞第一。如所生樂,次第盡諸漏者,是名樂第一。如其所想,次第盡諸漏者,是名想第一。如實觀察,次第盡諸漏,是名有第一」。時二正士共論說已,從座起去。
 此經敘述:尊者阿難請問尊者跋陀羅,什麼名見第一?什麼名聞第一?什麼名樂第一?什麼名想第一?什麼名有第一?尊者跋陀羅的回答,尊者阿難不滿意,於是作了以下開示。
 尊者阿難回答尊者跋陀羅,現在你要仔細聽:我為你說,什麼才是佛法中的見聞樂想有第一。
 能如實思惟觀察無我見,再次第斷盡諸煩惱,是見第一。
 能從所聽聞的無我正見中,如實思惟觀察無我見,再次第斷盡諸煩惱,是聞第一。
 能修學禪定,於禪定的現法樂住中,如實思惟觀察無我見,證入現法樂住,再依次第斷盡諸煩惱,是樂第一。
 於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三種想定中,如實思惟觀察無我見,再次第斷盡諸煩惱,是想第一。
 得生天或是人的果報體,才能修聽聞正法,修習止觀,如實思惟觀察無我見,再次第斷盡諸煩惱,是有第一。
 以上經文對應論文中:「依止如是色類見聞及樂想有,無間隨得諸漏永盡,當知此見名最勝見,乃至此有名最勝有」。行者如能依止經、論所言修行,以無我正見、從他聽聞正法、依現法樂住、依三種想定、得能修行的果報體等,再依次第修行將愛見煩惱斷除,令諸漏永盡,是最殊勝。
卯五、知差別2 辰一、知斷證修四諦差別2 巳一、總標
 第五科知差別,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第二嗢柁南第四句「知差別問記」的知差別,說明了知四聖諦及雜染清淨境事差別,分二科;第一科知斷證修四諦差別,說明知斷證修四諦差別,分二科;第一科總標,以總相標出知斷證修四諦差別。
復次,由遍了知應遍知事,於其苦諦得遍解脫,於其集諦得勝解脫,於其滅諦能正作證,於其道諦能正修習。
 其次,由於行者能夠遍了知應該遍知的事,生厭、不樂、背捨,於苦諦得遍解脫,於集諦煩惱能得殊勝解脫,於滅諦能夠正確的作證,於道諦能夠正確的修習,名知差別。
巳二、別釋4 午一、解脫苦諦
 第二科別釋,各別解釋斷證四諦的相貌,分四科;第一科解脫苦諦,說明解脫苦諦的相貌。
正於苦邊能隨得者,謂於苦諦得遍解脫。
 行者能夠正確周遍了知三界諸受皆是苦,到達苦的盡頭,於苦諦能夠完全解脫。
午二、解脫集諦
 第二科解脫集諦,說明解脫集諦的相貌。
於諸漏盡能隨得者,謂於集諦得勝解脫。
 對於能夠隨順得到斷盡愛見煩惱者,是於集諦能夠得勝解脫。
午三、作證滅諦
 第三科作證滅諦,說明作證滅諦的相貌。
應厭應離應解脫者,謂於滅諦能正作證。
 能作證諸受是應厭應離應解脫的行者,是於滅諦能夠完全正確的作證。
午四、修習道諦
 第四科修習道諦,說明修習道諦的相貌。
於無常等隨觀住者,謂於道諦能正修習。
 於一切法能等觀或隨一觀察無常苦空無我而住者,是於道諦有正確的修習。
辰二、雜染清淨境事差別2 巳一、雜染品攝
 第二科雜染清淨境事差別,解釋雜染境事與清淨境事的十種相貌,分二科;第一科雜染品攝,屬於雜染品所攝的種類。
又由十相,應當了知境事差別。一者、已生諸行繫屬命根住因差別;二者、有色、無色諸行展轉相依住立流轉差別;三者、無色諸行無常法性入門差別;
 有十種相,應當了知染境事的差別。
 一、已生諸行,繫屬命根住因差別:有情要依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四食使令生命相續而住。
 二、有色、無色諸行展轉互相依持安住,安立流轉差別:依名與色二法展轉互相依存,而建立流轉差別。
 三、無色諸行無常法性入門差別:欲悟入無色諸行即心識的無常性,須依於緣起的道理思惟觀察。
《披》無色諸行無常法性入門差別者:前說:緣起善巧諸聖弟子,復欲悟入最極微細識無常性,即於緣起如理思惟。由能分別墮自相續觸所生起諸受分位差別性故,便能悟入識無常性。(陵本九十三卷十頁7015)其義應知。
 前〈攝事分〉卷93說:對於緣起善巧的聖弟子,想要領悟最微細識的無常性,必須對於緣起道理作如理思惟。
 由能善巧的分別繫屬於自己相續不斷的緣起果報中,觀察觸對境界時,所生起諸受的種種分位差別性,觀察感受是剎那剎那變化,有時苦,有時樂,有時不苦不樂受,由受這一門能悟入識無常性。如〈攝事分〉卷93,2747頁所說,它的義理應該了知。
四者、心諸雜染依處差別;五者、一切諸行一切品類總皆是苦差別;六者、淨不淨業果受用門差別;七者、有喜樂識所行邊際差別;八者、愛恚依處差別;九者、喜樂執藏有情生處安住邊際差別;十者、墮往惡趣依處邊際差別。
 四、心諸雜染依處差別:四食是有情心識諸雜染依處差別。
 五、一切諸行一切品類總皆是苦差別:一切諸行,是指五受蘊,一切品類如色類等,總皆是苦。
 六、淨不淨業果受用門差別:由六內根及外六塵,根塵識觸所生受說明淨不淨業果受用門差別。
 七、有喜樂識所行邊際差別:有情心識好樂安住在七識住上,是喜樂識所行邊際差別。
 八、愛恚依處差別: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世間八法,是有情愛恚依處差別。
 九、喜樂執藏有情生處安住邊際差別:三界九地,是有情喜樂執藏生處安住邊際差別。
 十、墮往惡趣依處邊際差別:十惡法是有情墮往惡趣依處邊際差別。
 以上十種雜染境事,有情都應認知了解。
巳二、清淨品攝
 第二科清淨品攝,清淨品類所攝的境事。
又清淨品應得、應修事增上故,當知有餘十種差別。一者、善法無間修習增上無邊差別;二者、心、慧解脫依止差別;三者、勝三摩地邊際差別;四者、於一切境繫縛其心邊際差別;五者、解脫方便差別;六者、解脫差別;七者、等覺真義差別;八者、現等覺後,於三學中受學差別;九者、正學、已學現法樂住差別;十者、證聖神通廣行差別。
 又於清淨的境界應當成就,應該要修行事增上故,應當了知清淨品類十種差別法:
 一、善法無間修習增上無邊差別:行者必須沒有間斷的修習戒定慧、二道資糧、四聖諦、四念住乃至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
 二、心、慧解脫依止差別:心解脫是依止禪定,觀修受念住所得的解脫。慧解脫是著重於正見,依於慧力而得的解脫,將無明觸,轉為明觸,二者解脫煩惱的依處有所不同。
 三、勝三摩地邊際差別:諸靜慮的禪支功德各有差別;得定的所緣境種類各式各樣;定又有有漏及無漏的差別。
 四、於一切境繫縛其心邊際差別:在一切境界當中有各式各樣貪瞋癡煩惱繫縛。
 五、解脫方便差別:如淨行所緣、善巧所緣、九心住、七作意、四聖諦等解脫方便差別。
 六、解脫差別:解脫有聲聞的解脫,緣覺的解脫,及無上菩提解脫,各有不同的境事,是解脫差別。
 七、等覺真義差別:賢聖都平等的覺悟真實義,然而彼此所證還有程度淺深的差別。如聲聞人有四種果位的差別,緣覺有初果及辟支佛果的差別,菩薩有初地到十地的差別。
 八、現等覺後,於三學中受學差別:現量平等覺悟諸法實相證無分別智以後,在修道位中戒定慧三學各個受學程度也是不同的。
 九、正學、已學現法樂住差別:正在學習禪定或已經學習證得禪定是有所差別。如還在資糧道的行者,學習飲食知量等能幫助禪定的方便,已經學習證得禪定的行者,應加強入住出定等,是正學、已學現法樂住差別。
 十、證聖神通廣行差別:修學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漏盡通、神足通等聖神通,所分別的所緣境各個不同,觀修的方法也不同。
 以上十種清淨品類境事,行者都應認知了解。與此相應的經典,共有四篇,如下所示。
《雜中》第214頁:受相應第28經;累計經數第756經;大正藏第(486)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生正厭離,不樂,背捨,得盡諸漏,所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復有二法,名及色。復有三法,謂三受。復有四法,謂四食。復有五法,謂五受蘊。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復有七法,謂七識住。復有八法,謂世八法。復有九法,謂九眾生居。復有十法,謂十業跡。於此十法生厭,不樂,背捨,得盡諸漏」。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裡說到雜染事的十種相貌。
 一、一法,是指食,眾生都是由食而能夠存在。
 二、二法,是指名及色,依於有色諸行、無色諸行,展轉相依而流轉生死。
 三、三受,是指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由觀諸受的緣起,可以了解無色諸行無常法性入門。
 四、四食,是指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是有情心識諸雜染依處。
 五、五受蘊,是指色、受、想、行、識蘊等諸行,總皆是苦。
 六、六法,是指六根與六塵,此六法是淨不淨果受用門的差別。
 七、七法,是指七識住,1、身異想異識住,2、身異想一識住,3、身一想異識住,4、身一想一識住,5、空無邊識住,6、識無邊識住,7、無所有處識住。有情心識好樂安住在七識住上,是喜樂識所行邊際差別。
 八、八法,是指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有情愛恚雜染的依止處。
 九、九法,是指三界九地,是喜樂執藏有情生處安住邊際差別。
 十、十法,是指十惡業,是有情到三惡道的依止處。
 此十法都是雜染的境界處,行者應認知、厭離、背捨,將愛見煩惱斷除,於集諦才能得到殊勝的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中》第215頁:受相應第29經;累計經數第757經;大正藏第(487)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生正厭離,不樂,背捨,究竟苦邊,解脫於苦,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復有二法,名及色。復有三法,謂三受。復有四法,謂四食。復有五法,謂五受蘊。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復有七法,謂七識住。復有八法,謂世八法。復有九法,謂九眾生居。復有十法,謂十業跡。於此十法生正厭離,不樂,背捨,究竟苦邊,解脫於苦」。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部經與前面的28經大致相同,只是將28經後面「得盡諸漏」改成「究竟苦邊,解脫於苦」,行者厭離、不樂、背捨十法後,輪迴生死的苦全部都斷除。
《雜中》第215頁:受相應第30經;累計經數第758經;大正藏第(488)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觀察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得盡諸漏,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復有二法,名及色。復有三法,謂三受。復有四法,謂四食。復有五法,謂五受蘊。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復有七法,謂七識住。復有八法,謂世八法。復有九法,謂九眾生居。復有十法,謂十業跡。於此十法,正觀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得盡諸漏」。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將一法乃至十法,以觀修的方式,觀察為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斷除愛見煩惱,得盡諸漏。
《雜中》第216頁:受相應第31經;累計經數第759經;大正藏第卷(489)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觀察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究竟苦邊,解脫於苦,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復有二法,名及色。復有三法,謂三受。復有四法,謂四食。復有五法,謂五受蘊。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復有七法,謂七識住。復有八法,謂世八法。復有九法,謂九眾生居。復有十法,謂十業跡。於此十業跡觀察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究竟苦邊,解脫於苦」。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1經與30經大致相同,只是將30經後面「得盡諸漏」改成「究竟苦邊,解脫於苦」,此十法中,看各人的程度,不是一一法都須觀修,如能觀修其中一法,將愛見煩惱斷除,其餘也都能斷除。
卯六、問3 辰一、標應問論
 第六科問,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第二嗢柁南第四句「知差別問記」的問,說明學習佛法應該有學也有問(討論),此處分別佛說提問之人是否可與其討論的差別及因緣,分三科;第一科標應問論,標出可共討論佛法的人。
復次,即依如上所說差別,應生問論。
 其次,在佛門中的行者都應該學習如上第五科所說的知差別,了知世間的因果及出世間的因果,去除世間的雜染,也就是成就出世間的因果,即應了知修學聖道、斷除煩惱、證得四聖諦的差別相,與染污的緣起,惑業苦的緣起,及清淨的道諦與滅諦的還滅緣起等法界雜染清淨境事的差別相。
 這些差別相,都是行者應該認識、學習的,若有疑問、不懂的地方,應該要提出問題與師長或同學互相討論。
辰二、出二差別
 第二科出二差別,列出問論的二種差別。
標舉者,謂由未了義理。記別者,謂由已了義理。
 在討論問題時,由於對方尚未了解佛法的義理,說得太複雜恐不能契機,因此大略的標示列舉要義,為對方說明。若對方已經明白了解其中的義理,可以進一步繼續詳細說明、記別。
辰三、辨其因緣2 巳一、總標
 第三科辨其因緣,辨明應不應與言的因緣,分二科;第一科總標,總相標示列舉應不應與言各有四種因緣。
當知此中,由四因緣,能請問者不應與言;由四因緣,能記別者應可與言。
 應當知道這其中,由於四種因緣,不應與能請問的人討論佛法,因為這種人的智慧不足,執著性又過強,若與對方說法,他尚不能理解,無法增長他的正見,所以不應該同他討論;又由另外四種因緣,能記別對方是能善巧分別佛法道理的人,則可以與他討論佛法的問題。
巳二、別釋2 午一、不應與言3 未一、列
 第二科別釋,各別解釋不應與言及應可與言的四種因緣,分二科;第一科不應與言,說明不應與言的因緣,又分三科;第一科列,列出四種因緣。
前四種者,一、於現量,二、於應理,三、於其因,四、於非因。
 前四種因緣,是於現量、於應理、於其因、於非因;此處的「前」指不應與言,是相對於後面應可與言的四種因緣而言。
 請問佛法的人,如果對這四種因緣不能理解,則不應與他問論佛法。
 一、於現量,六根緣六境,一般人共同現前能夠理解忍可的境界,名現量;現量不是無分別智相應的出世間現量,是有語言文字可以理解的世間現量。
 二、於應理,是指比量,推理觀察所得的道理。
 三、於其因,是指世間、出世間緣起的道理。
 四、於非因,是指世間、出世間不合緣起的非因。
未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說明這四種不應與言的因緣。
謂等示現時,而不領解;比度分別正施設時,而不領解;汝自修行自然當了,而不領解;正智論者親自演說,由此至教亦不領解。
 這四種人:
 一、謂等示現時,而不領解。根據現見(現量)事實真相,平等開示顯現染淨緣起的真相,譬如對他說一切法無常,花開花謝,有生必有死,如果對方不能領會理解,則不必再論說下去,因為這類人對於現量的事實都無法理解,更何況甚深的佛法。
 二、比度分別正施設時,而不領解。用比度分別正施設名句文身時,對方不能領受理解。這是指「應理」,由比量推度出的道理,譬如以比量來告訴對方,無常故無我,由無常推理出來無我的道理,一切法中並沒有能主宰的我,這樣正確的用假名施設無我,對方也不能夠領受理解。
 三、汝自修行自然當了,而不領解。這是說「於其因」,一切世間、出世間的緣起法有它的因及果;若正確地修出世間的因,必然能證得出世間解脫的結果,但必須親自透過修行,修習聖道的正因,自然能領解其中的道理。如果對方還是不了解,不能夠接受這種說法,便不用再與他討論。
 四、正智論者親自演說,由此至教亦不領解。這是指聖教量,佛或聖人所親自演說、開示的佛法;但是這種人對佛所說的法還是不能領受接納,與他討論也是徒生諍論。這是從反面說「於非因」,若不能信受聖言量,就等於是相信不正確的因,因此也就不用與對方討論佛法。
未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故於此能請問者,不應與言。
 由於這四類人雖能請問佛法,但是住自見取,安住在自己錯誤的思想上,取著錯誤的思想,不論用現量、比量、或教他修行,或說聖教量,對於與正智相應的言論,都不能領解,猶如覆器,法水不入,難得法益,佛說不應與這種人問論。
《披》謂等示現時而不領解等者:此中四種不領解相,如次配釋於現量等應知。
 其中這四種不領解相,如它的次第配合解釋現量、應理、其因、非因,應該了知。
午二、應可與言2 未一、正辨相2 申一、辨4 酉一、一向記
 第二科應可與言,應可與其共論佛法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正辨相,說明善知識能正確辨別請法者的提問,又分二科;第一科辨,依請法者的提問分別有四種問記,又分四科;第一科一向記,諸法實相的道理是法爾如是不容改變,名一向記。
後四種者,謂一切行皆是無常,一切諸法皆無有我,一切生處皆不可樂,淨不淨業終無失壞,是一向記。
 此處後四種因緣,是指應可與言的四種記別:一向記、分別記、反問記、捨置記。
 謂一切諸行、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一切諸法不論有為法或無為法,都無有我,沒有常恆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我;一切生處皆不可樂:三界中無論受生在任何一個處所,所受果報皆是由惑業苦引起,無樂可言,諸受皆苦;由業不失壞的道理,所造清淨或不清淨的業力,縱使歷經多年百劫,感果的功能終究不會喪失毀壞。若透過修行通達第一義諦的智慧,才能轉染成淨。
 這四個道理答案是肯定的,法爾如是,不論是佛或是佛弟子,都是做相同的回答,名一向記。
酉二、分別記
 第二科分別記,於請法者的提問,依各別因緣來分別解釋、分析、回答。
故思造業當受於苦,此非一向。獲得於捨,於現法中定般涅槃,亦非一向。
 若有人問:故意起心動念造業,將來一定會受苦,這就不是一個決定性的答案,此非一向。回答時要仔細分別說清楚,故思造業通於善惡,也通於染淨,發心不同,未得果前有無懺悔,果報也不同。因此遇到很籠統的問法,應該再詳細的分別,若說一向記就錯了。
 若有人問:獲得捨受相應,在現法中一定入涅槃嗎?不一定。因為捨受相應通於凡聖,一個人能夠安住於捨,不一定是聖人。例如四禪以上的凡夫,禪定高,定力很深,也是捨受相應,但未去除我執,未斷除三界的煩惱,雖也可以安住於捨,卻不能入涅槃。又如得到最上捨如阿羅漢,現法中一定能入有餘涅槃,是捨受相應,已無煩惱。因此回答的方式,也不能一向作肯定的回答。
酉三、反問記2 戌一、於造業
 第三科反問記,為釐清請法者的問題所在,以提出問題的方式來反問對方,分二科;第一科於造業,關於造業事的提問。
若有問言:造作業已,往善趣不?應反詰云:汝問何業?
 如果有人問:造了業以後一定會往善趣嗎?應該要反問:你所問的是何種業?如果造惡業會墮到惡趣,若造五戒十善,能往生善趣到人天。面對他人的提問,要有智慧辨別問題的性質,再決定是一向記、分別記或捨置記?
戌二、於修道
 第二科於修道,關於修道事的提問。
若有問言:修習道已,得涅槃不?應反詰云:汝問何道?為是世間,為出世間?
 如果有人問:修習道諦之後,能不能成就涅槃?應該要反問他:你問的是什麼道?是世間道或出世間道?修行的方法很多,若修世間的禪定無法出離三界,修到最後仍在三界內,因未去除我執;若修出世間的禪定通達無我無我所的真實義,則能證得涅槃。所以應該反問他,將問題說清楚才能正確的回答。
酉四、捨置記
 第四科捨置記,若請法者不如理的提問,應棄捨擱置不予回答。
置記論者,謂依一切所有見趣。
 置記論者,是對六十二見者,以我見為基礎延伸出來的外道思想,充滿我我所的問題,應默然。因為怎麼回答對方都得不到利益。
《披》謂依一切所有見趣者:聞所成地決擇中說:有四因緣,如來宣說不可記事。謂諸外道妄宣說故,不如理故,引無義故,唯是諍論所依處故。有二因緣,能引無義。一者、遠離思因果故;二者、遠離思染淨故。(陵本六十四卷八頁5101)此應準釋。
 謂依一切所有見趣方面:如〈決擇‧聞所成地〉所說,有四因緣,佛宣說不可記別之事。
 一、謂諸外道妄宣說故:外道虛妄宣說與我我所相應的六十二見。
 二、不如理故:問論不合因果或四種道理。
 三、引無義故:得不到世間、出世間的義利。
 四、唯是諍論所依處故:只會增加爭執、議論。
 如果符合四種條件的都不應與他論議。
 又有二種因緣能夠引起無義:
 一者、遠離思因果故:不能契合因果,有礙修行,毫無義利。如果遇到他人討論世間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這些遠離正確思惟能引發無義的因緣,應以捨置記。
 二者、遠離思染淨故:令修行沒有意義,故不可記別。要知道染污與清淨的差別相,才能轉染還淨,如果討論如上所說無義與修道、生死輪迴、四聖諦、涅槃還滅等皆無關的問題,應以捨置記。詳細請參閱〈決擇‧聞所成地〉卷64所說,此處應準照那裡解釋。
申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四種正答問者,名善能記,應可與言。
 如果能於這四種正確的回答,提出問題,名善於能夠記別。這種人能夠善巧分別佛法的道理,可以與他討論佛法。
 在問答中有許多的智慧與善巧,不一定每次都要給問者答案。有時「一向記」肯定答;有時「分別記」方便答;有時「詰問記」反問答;有時用「捨置記」,默然不答。總之,看情況而答,這需要不斷體驗、摸索、嘗試錯誤,才知道他人提問時,應如何應對解答。
未二、例相違
 第二科例相違,例說與應可與言相違的情形。
與此相違,不應與言。
 若善知識與上述應可與言的情形相違,則不應該與對方討論佛法。
 以上論文相應經典,攝於《中阿含經》18品中,第三念誦下的第12品〈大品〉內,由於其中又有二十四部經,而以下的「說處經」,是第三部經,故稱作第三。如下所示。
《中阿含經》卷29〈大品〉「說處經」第三•第三念誦
 我聞如是: [0609a08]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0609a09]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有三說處,無四無五。若比丘見已,因彼故說而說我見、聞、識、知,比丘說而說是我所知。云何為三?比丘,因過去世說,而說如是過去世時有;比丘!因未來世說,而說如是未來世時有;比丘!因現在世說,而說如是現在世時有;是謂三說處,無四無五。若比丘見已,因彼故說而說我見、聞、識、知,比丘說而說是我所知,因所說善習得義,因不說不善習得義。
 賢聖弟子兩耳一心聽法,彼兩耳一心聽法已,斷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證,彼斷一法、修一法、一法作證已,便得正定。賢聖弟子心得正定已,便斷一切婬、怒、癡,賢聖弟子如是得心解脫。解脫已便知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因其所說有四處,當以觀人,此賢者可共說、不可共說?若使此賢者一向論、不一向答者,分別論、不分別答者,詰論、不詰答者,止論、不止答者,如是此賢者不得共說,亦不得共論。若使此賢者一向論、[7]使一向答者,分別論、分別答者,詰論、詰答者,止論、止答者,如是此賢者得共說,亦得共論。
 復次,因其所說,更有四處,當以觀人,此賢者可共說、不可共說?若使此賢者於處、非處不住者,所知不住者,說喻不住者,道跡不住者,如是此賢者不可共說,亦不可共論。若此賢者於處、非處住者,所知住者,說喻住者,道跡住者,如是此賢者可得共說,亦可得共論。
 因所說時止息口行,捨已所見,捨怨結意,捨欲、捨恚、捨癡、捨慢、捨不語、捨慳嫉、不求勝、不伏他,莫取所失,說義說法。說義說法已,教復教止,自歡喜、令彼歡喜,如是說義,如是說事,是聖說義,是聖說事,謂至竟漏盡。」於是,世尊說此頌曰:「若有諍論議,雜意懷貢高,非聖毀[8]呰德,各各相求便。但求他過失,意欲降伏彼,更互而求勝,聖不如是說。若欲得論議,慧者當知時,有法亦有義,諸聖論如是。慧者如是說,無[9]諍無貢高,意無有厭足,無結無有漏。隨順不顛倒,正知而為說,善說則然可,自終不說惡。不以諍論議,亦不受他諍,知處及說處,是彼之所論。如是聖人說,慧者俱得義,為現法得樂,亦為後世安。當知聰達者,非倒非常說。」[0609b29]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佛陀開示如何辨別對方是可以與之共同議論佛法的善知識,還是不可共說共論?如果賢者遇一向論能作一向答,分別論能作分別答,詰論能詰答(反問記),止論能止答(捨置記),這樣的賢者是可以共說、也可以共論的;反之,則不可與其共說共論。即是論文所說「由四因緣,能記別者應可與言。」
 又如果行者對什麼是合因果道理、什麼是不合因果道理,都非常了解,有智慧了知所有的所知境、染淨事、斷證修事,或是以比量可以知道佛法的道理,也歡喜修聖道,這是有道心又有智慧的修行人,應多多的共問論佛法。反之,則不應問論佛法。
 佛並開示智者問論佛法的相貌。外道論法是以勝過對方為目的,但聖人之間的論法只是想將真理呈現出來。如果有智慧的佛弟子問論佛法,應當知時,討論的內容不離開佛法,沒有諍論的心情,也沒有貢高我慢的煩惱。對佛法的真理不會得少為足,無有煩惱,隨順第一義諦,不會有常樂我淨的顛倒。正知而為說善法、正法,終不說惡法,也不會領受對方的諍論,如是聖人問論佛法,能為現在的生命體得到安樂,也能為來生得到安樂,當知智者不顛倒說,也不會有常見。
卯七、記2 辰一、出二記別2 巳一、標列
 第七科記,此即界攝總頌中,受等別頌下,第二嗢柁南第四句「知差別問記」的記,說明內法與外道記別的相異處,《攝異門分》卷81說,記別者,謂廣分別略所標義,及記命過弟子生處,分二科;第一科出二記別,說出二種記別,又分二科;第一科標列,標示列出二種記別。
復次,諸佛如來有二記別。一、共外道,二者、不共。
 其次,諸佛如來依於二諦有兩種授記:一、依世俗諦的記別是共於外道的,二、依勝義諦的記別是不共於外道的。
《披》諸佛如來有二記別者:謂依二諦,有二記別。依世俗諦,說共外道;依勝義諦,說與不共。
 諸佛如來有二記別方面:是指依世俗諦及聖義諦二諦分別,有二種記別。若依名言安立的世俗諦記別,說是共於外道;若依離名言相的勝義諦記別,說是不共於外道。
巳二、隨釋2 午一、共外道
 第二科隨釋,接著解釋共與不共兩種記別,分二科;第一科共外道,說明共於外道的記別。
共外道者,記諸弟子當生處等。
 共於外道的記別方面,是指在佛法中,佛也授記弟子們將來會至何趣受生。這部分是共於外道的,外道若有天眼通,也會記別弟子將往何處受生,這是約世俗諦的記別。
午二、不共外道2 未一、簡他
 第二科不共外道,說明不共於外道的記別,分二科;第一科簡他,簡別不共外道的部分。
言不共者,終不記別有生者等。
 不共於外道的記別方面,是指佛終究不會記別有一個受生的人,從過去世輪轉至現在世。因為有勝義諦的智慧,了知緣生法中無有主宰、無有作者、無有受者、無自作用,不得自在,從因而生,託眾緣轉,本無而有,有已散滅。此中唯法所顯、唯法能潤、唯法所潤,墮在相續,實無我無人,故佛法不作這樣的記別。外道則記別執著有一個常住不變的人,由此歿,至彼生,這是與內法不同的地方。
未二、顯自2 申一、明識依住2 酉一、標列二依
 第二科顯自,顯示佛法自己的理論,分二科;第一科明識依住,說明有情識的依住處,住有執著義,又分二科;第一科標列二依,標示列舉出二種依住處。
有二識火熾然所依。一、微細愛,二、麤名色。
 有二種所依,能令有情虛妄分別的心識如火燃燒猛烈,生生不息:
 一、微細愛,此指較細的自我愛,我愛我癡我見我慢;
 二、麤名色,此指異熟生識必須依止粗的名(意根)、色(五根),有粗的自我愛才能相續運轉。
酉二、釋依住相3 戌一、欲色界識
 第二科釋依住相,解釋心識依住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欲色界識,說明欲界及色界心識依住的情形。
欲、色二界愛所生識,名色為依。愛若止息,乃至壽量,其識相續隨轉而住。
 欲界及色界二界眾生由愛所生的識,是以名與色為所依。愛煩惱止息以前,乃至此生壽盡以前,這一念愛所生識是相續不斷的隨轉而住。
戌二、無色界識
 第二科無色界識,說明無色界眾生心識依住的情形。
若無色界愛所生識,但緣其名而得住立。愛若斷滅,乃至壽量,其識相續隨轉而住。
 若是無色界眾生由愛所生的識,但只以名為所依而得住立,不緣色,因此界色法暫時不現行。無色界有情的識是愛著禪定的捨受,愛著受、想、行蘊。愛煩惱斷滅以前,乃至此生無色界天的壽量盡以前,這一念愛所生識是相續不斷的隨轉而住。
戌三、色中有識
 第三科色中有識,說明色界裡,屬於中般涅槃聖者中有心識依住的情形。
又於色界此愛為依,生中有識。即愛為依,令於中有般涅槃者,暫爾安住。此愛若斷,即於爾時其識謝滅。
 若在色界,眾生以愛為依止,會生起中有的識。有一些三果聖人,在色界入滅以後,由於俱生我愛尚未完全斷除之故,還會有中有生起,然而行者根器殊勝,可以在中有時入涅槃。
 譬如〈本地分•聲聞地〉卷26所說三種中般涅槃補特伽羅:
 一、中有生已,便般涅槃。如小札火,微星纔舉,即便謝滅。
 二、中有生已,少時經停,未趣生有,便般涅槃。如鐵摶鋌,炎熾赫然,鎚鍛星流,未下便滅。
 三、中有生已,往趣生有,未得生有,便般涅槃。如彼熱鐵,鎚鍛星流,下未至地,即便謝滅。
 這三類中般涅槃補特伽羅的中有識,只能暫時的安住。若俱生的我愛斷除,即於那時下一生的隨業識便謝滅,緣缺不生,證入涅槃。
申二、辨意生身
 第二科辨意生身,辨明二種意生身。
復有二種意所生身。一者、色界意所生身,二、無色界意所生身。謂由定地意門方便,而能集成二生身故。
 又有二種意所生身,是指有禪定者所得的果報名意所生身:
 一、色界的意所生身,
 二、無色界的意所生身。這二種意生身是由於修定的前方便,心力特別強大之故,而能積聚集成這二種果報身。
辰二、明善避他2 巳一、標列二論
 第二科明善避他,說明佛陀能善巧迴避外道無義的問難,分二科;第一科標列二論,標示列出二種善避他論。
又諸如來,略有二種善避他論。一者、能避定不應記作不定論,二者、能避決定應記作不定論。
 復次,諸佛如來要略來說,有二種善於迴避外道錯誤的言論:
 一、能避定不應記作不定論,外道對於佛法中決定是不應記別的十四種無記事,作不定論,認為這十四種無記事有時也可以記別。當外道以十四種無記來問佛時,如問:神我與身為一為異?佛一定是捨置記,以默答避之。
 二、能避決定應記作不定論,外道沒有決定的智慧,有些問題決定是一向記的,卻反作不定論。佛陀則不如此,決定應記就決定應記,不會作不定論,名能避。佛陀能迴避決定應記而反作不定論的錯誤。
巳二、隨釋後一
 第二科隨釋後一,接著解釋後一項,「決定應記作不定論」的情形。
如說喜樂色等義別,如是喜樂取等義別,應知亦爾。
 如說有情的識,歡喜好樂色受想行這四種境界的差別,這四識住是一向記,更無有其他的識住;如是有情心識的執著也不會超出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四種取的範圍,這也是一向記,也是決定應記的,更無有其他的第五取,佛陀不會說不一定。
 因此佛法中,捨置記即捨置記,一向記即一向記,都是決定不應記或決定應記,不會動搖,不會作不定論。分別記也知道是分別記,此處特別強調捨置記與一向記這二種。
《披》如說喜樂色等義別等者:此中義顯決定記事。謂唯有心住四識住,有轉有染;又唯有心斷四識住,無轉無染。心轉染時,復有四依,謂色、受、想、行,由是此說色等義別。復有四取,謂於欲、見、戒禁、我語所有欲貪,由是此說取等義別。言喜樂者,謂喜為先因,於彼彼生處障於厭離,滋潤自體。如是一切,已如前說應知。(陵本八十七卷十三頁6588
 此處文中道理顯示決定一向記的事。如〈攝事分〉卷87所說:
 生死只是諸行在流轉,唯有心識於色、受、想、行蘊四種境界上生起分別,執著有我、我所;凡夫的心常安住在這四識住,因此有生死流轉,有許多的雜染,故說有轉有染。
 修行只是將心識於四識住上生起的我見斷除,回到本來無我的狀態,如證入涅槃的阿羅漢,能通達無我,斷除內心的執著,不在色受想行上執著有我、我所,因此沒有生死流轉的雜染,是名無轉無染。
 心識生起,有轉有染時,又有四種依止處,即是色受想行,因此此處文中說「色等義別」,即是指色受想行。
 又有四種心取著的對象,即是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所有欲貪煩惱。因此此處文中說「取等義別」,即是指此四取。
 所謂喜樂方面,內心由於有喜為先因,歡喜好樂攀緣四識住以及四種取,內心好樂這些境界,在各式各樣的處所,這一念的貪愛心,會障礙厭離三界五趣的受生處,由於喜愛而滋潤自體,使令業識再感得下一個果報體。如是一切道理,應當了知已如前〈攝事分〉卷87,2597頁所說。
 以上論文相應經典較長,因此分段顯示如下。
《中阿含經》卷22〈舍梨子相應品〉「成就戒經」第二
 本經大意是敘述尊者舍梨子告訴比丘:若有比丘成就戒定慧時,則可在現世當中出入於想知滅定(滅受想定)。若在現世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時,也可生於其餘的意生天中。在那裡出入想知滅定。然而,尊者烏陀夷卻對此持有相反的看法,認為這不合道理。二位尊者於是在大眾中三反三說,乃至到佛前求證時,也各自三說主張。佛於是當面呵斥烏陀夷、阿難,並於眾中宣說舍梨子已成就五法,眾人應該愛敬尊重他。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某次佛不在場時,舍梨子(舍利弗)開示比丘佛法的道理:如果比丘成就戒、定、慧的功德,在現在的生命體當中,可以出入想知滅定(即將想受滅的滅盡定),一定有這樣的道理(如三果以上的聖者,可以入滅盡定,此時能將前七識我見相應的想受滅除)。
 若在現在的生命體中,此聖人還不能究竟斷除煩惱而證阿羅漢果、得究竟智,其身壞命終後,能過搏食天(指欲界天仍有甘露等段食),生到其餘某個意生天中(意生天本來應該包括色、無色界天,不過此處主要是說色界天),能出入想受滅定。
是時,尊者烏陀夷共在眾中,尊者烏陀夷白曰:「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餘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
 這時,尊者烏陀夷也在大眾中,起來問論道:「尊者舍梨子,如果比丘生到其它的意生天中,他還能出入滅盡定,沒有這種道理。」
尊者舍梨子再三告諸比丘:「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尊者舍梨子聽完後再度三次的告訴比丘們,一定有此道理、這道理是成就的。
尊者烏陀夷亦復再三白曰:「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餘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
 尊者烏陀夷又再三的說,我與尊者舍梨子的意見相反,認為沒有這個道理。
於是,尊者舍梨子便作是念:「此比丘乃至再三非我所說,無一比丘歎我所說,我寧可往至世尊所。」
 由於大家都不能決擇,尊者舍梨子心想,這位比丘對我所說之理反對三次,而且沒有一位比丘認同此理,我應該到佛那裡去求證。
於是,尊者舍梨子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却坐一面。
 尊者舍梨子去後不久,尊者烏陀夷及諸比丘亦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却坐一面。於中,尊者舍梨子復告諸比丘:「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尊者烏陀夷復白曰:「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餘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
 於是,尊者舍梨子、尊者烏陀夷,與其他的比丘眾,先後到達佛那裡,並在佛的面前各自說出自己的主張。
尊者舍梨子復再三告諸比丘:「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
 尊者烏陀夷亦復再三白曰:「尊者舍梨子!若比丘生餘意生天中,出入想知滅定者,終無此處。」
 尊者舍梨子復作是念:「此比丘於世尊前再三非我所說,亦無一比丘歎我所說,我宜默然。」
 說完一次不夠,大家又各自宣說三次。
 這時尊者舍梨子想:這位比丘在佛的面前一再的說此道理為非,也沒有任何一位比丘讚同我所說之理。我應該保持默然,不該再回應無意義的問論。
於是,世尊問曰:「烏陀夷!汝說意生天為是色耶?」
 尊者烏陀夷白世尊曰:「是也。世尊!」
 於是佛問烏陀夷,你說意生天是色嗎?
 烏陀夷答是的,我是這意思。
 此段在《佛光大藏經》的巴利本,以及在《大毗婆沙論》所說,略有不同(詳如下所說)。
世尊面訶烏陀夷曰:「汝愚癡人!盲無有目,以何等故,論甚深阿毘曇?」於是,尊者烏陀夷為佛面訶已,內懷憂慼,低頭默然,失辯無言,如有所思。
 世尊面訶尊者烏陀夷已,語尊者阿難曰:「上尊名德長老比丘為他所詰,汝何以故,縱而不撿?汝愚癡人!無有慈心,捨背上尊名德長老。」
 尊者烏陀夷於是被佛當面呵斥,並由此心懷憂愁苦惱,低頭不語,無法再行辯論,而若有所思的樣子。
 佛並接著呵斥阿難:「當看見尊貴有德的長老比丘,被其他人所詰難,為何放縱此人而不撿舉(撿,宋本作「儉」,謙和節制義)?你這愚癡之人!沒有慈悲心,捨離背棄、不尊重長老。」
於是,世尊面訶尊者烏陀夷及尊者阿難已,告諸比丘:「若比丘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者,便於現法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若於現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餘意生天中,於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佛說如是,即入禪室,宴坐默然。
 此段中,佛指出正義,將舍梨子所說的道理複述一遍後,便不再多說,隨即進入禪堂靜坐。
爾時,尊者白淨比丘在於眾中,尊者阿難白尊者白淨:「是他所作,而我得責。尊者白淨!世尊晡時必從禪室出,至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共論此義。尊者白淨應答此事,我極慚愧於世尊所及諸梵行。」
 這時,尊者阿難對白淨比丘說:「是烏陀夷作的事,但我卻被責備!佛下午三點到五點,必定會從禪堂出來,到比丘眾前開示,論說其中的道理。屆時請你應答此事,因為我對佛以及諸梵行者感到十分慚愧。」
於是,世尊則於晡時從禪室出,至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告曰:「白淨!長老比丘為有幾法,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佛午後於禪堂出來,在比丘眾前坐定後,詢問白淨比丘說:「作一個長老比丘有哪些法,能令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尊者白淨白曰:「世尊!長老比丘若有五法,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云何為五?
 世尊!長老比丘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世尊!禁戒長老上尊比丘,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尊者白淨稟白佛說:「如果一位修行的長老比丘成就五種功德,能被修離欲梵行的行者愛護恭敬尊重。是哪五種?
 第一、長老比丘能夠修習禁戒,守護依止別解脫律儀,又能妥善的攝受行住坐臥四威儀(如搭衣持缽等禮儀),見到一點微小的罪過,也能深知因果而畏怖謹慎,如此輕重等持受學戒律。世尊!這樣持禁戒的長老上尊比丘,應被修離欲的梵行者所愛敬尊重。
復次,世尊!長老比丘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翫習至千,意所惟觀,明見深達。世尊!多聞長老上尊比丘,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第二、長老比丘能廣學多聞,深入經律論三藏並受持不忘,每日精進積聚廣博的聞慧,於所謂的正法,此法有初善(剛開始聽時很歡喜)、中善(中間能依法修行)、竟亦善(最後也能斷除愛見煩惱乃至證得涅槃)的功德,其中無論義或文,皆具足清淨,能善巧引導行者顯現出離欲的梵行、到第一義諦去。
 對於如是諸法能夠廣學多聞,一次次的熏習乃至千遍,令內心所思惟觀察的佛法,能明白深切的通達。世尊!這樣的多聞長老上座比丘,能受梵行者愛敬尊重。這是形容具有聞思慧的長老。
復次,世尊!長老比丘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世尊!禪伺長老上尊比丘,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第三、長老比丘證得四種增上心(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現法樂居,禪定是喜樂捨三受相應,因此都是安樂住,而且他的入住出能善巧熟練並不難得。世尊!這樣得到禪伺(思)的長老比丘,也是同梵行者愛敬尊重的。
復次,世尊!長老比丘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是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世尊!智慧長老上尊比丘,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第四、長老比丘有修行的智慧,觀察世間的興衰都是不可愛樂的,成就這樣的智慧後,能厭離世間,而對聖慧明白的通達,分別曉了,一心為了正盡三界的眾苦。世尊!這是具足修慧的長老,為第四種應尊重者。
復次,世尊!長老比丘諸漏已盡,無復有結,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世尊!漏盡長老上尊比丘,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世尊!長老比丘若成就此五法,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第五、這類長老比丘已將三界愛見煩惱斷除,不再有任何纏結繫縛,證得心解脫與慧解脫,於現在的生命體中可自知自己已覺悟、自己已作證成就,能遊心法海而在第一義諦安住。通達『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了知諸法真實義。世尊!這類漏盡長老比丘,也應被修行人所愛敬尊重。
 世尊!如果長老比丘成就這五法,無論五種功德的任一種,都應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世尊問曰:「白淨!若長老比丘無此五法,當以何義使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佛又問,如果長老比丘沒有這五種功德,會以什麼境界使諸同梵行者愛敬尊重?
尊者白淨白曰:「世尊!若長老比丘無此五法者,更無餘事使諸梵行愛敬尊重,唯以老耄、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脚戾,體重氣上,柱杖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顏色醜惡,彼因此故,使諸梵行愛敬尊重。」
 白淨尊者說:「如果長老比丘沒有上述所說的持戒、多聞、禪伺(思)、智慧、漏盡這五法功德,也就沒有其它的事情能使諸梵行愛敬尊重。只能倚仗年邁,六根不便,而讓大家愛護、敬老、尊重。」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若長老比丘無此五法,更無餘事使諸梵行愛敬尊重,唯以老耄、頭白、齒落,盛壯日衰,身曲脚戾,體重氣上,柱杖而行,肌縮皮緩,皺如麻子,諸根毀熟,顏色醜惡,彼因此故,使諸梵行愛敬尊重。
 此段,佛重複白淨尊者所說,以表達確實如此。
白淨!舍梨子比丘有此五法,汝等應當愛敬尊重。
 所以者何?白淨!舍梨子比丘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復次,白淨!舍梨子比丘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翫習至千,意所惟觀,明見深達。復次,白淨!舍梨子比丘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復次,白淨!舍梨子比丘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是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復次,白淨!舍梨子比丘諸漏已盡,無復有結,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白淨!舍梨子比丘成就此五法,汝等應共愛敬尊重。」
 佛說如是。尊者白淨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最後,佛指出舍梨子具有持戒、多聞、禪伺、智慧、漏盡的五種功德,告訴大眾應當愛敬尊重這位尊者。
 以上是說明關於舍梨子與烏陀夷尊者的問答。
 此外,於《大毗婆沙論》卷153(收錄於《大正藏》二十七冊,第778到779頁),也有這一段相關的說明。如下所示。
《大毗婆沙論》卷153
 問:此滅定何處起?
 答:在欲、色界,非無色界。若初起唯欲界。若此起已,於此定退,命終生色界中。由串習力復能現起,餘者不能,云何知然?
 如契經說:「尊者舍利子告苾芻眾言:若苾芻戒定慧具足者,能數數入出滅受想定。彼於現法及將死時,若不能辨如來聖旨,命終超段食天處,生在意成身天中,於彼復能數數入出滅想受定,斯有是處應如實知。時,具壽鄔陀夷,在彼會坐,語尊者舍利子言:彼苾芻生意成身天,能數入出滅想受定,無有是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問:這滅盡定在什麼地方生起?
 答:在欲界或色界的修行人,不是無色界。若是初次入滅盡定一定是在欲界的修行人。如果是在欲界生起而得了滅盡定,此定退後,命終時,人會生到色界天中。由於不斷修習的力量,能夠再令滅盡定現起,其它的不能,為什麼說這個道理?
 如契經中說:「尊者舍利子(即經中的舍梨子,以下皆同)告苾芻眾言:若苾芻戒定慧具足者,能數數入出滅受想定。彼於現法及將死時,若不能辨如來聖旨,命終超段食天處,生在意成身天中,於彼復能數數入出滅想受定,斯有是處應如實知。」這是舉出前段經文來成立他的主張。「時,具壽鄔陀夷(即經中的烏陀夷,以下皆同),在彼會坐,語尊者舍利子言:彼苾芻生意成身天,能數入出滅想受定,無有是處。」第二、第三次亦如是說。像前面經中所言,烏陀夷反對,他認為不合道理。
問:何故具壽鄔陀夷再三違逆尊者舍利子?
 答:彼之所疑非無處所。彼作是念:得此定者必已離無所有處染,命終應生非想非非想處,於彼必無起此定理。又彼不了舍利子意,是故現前再三違逆。
 又問:為什麼鄔陀夷一直違背舍利子的說法?
 答:具壽鄔陀夷的懷疑並非沒有道理。由於他想:成就滅盡定的人一定離無所有處染。確實,入定應該是在無所有處定,依隨轉理門非想非非想處定無法生起滅盡定,但是他的定是屬於非想非非想處定的境界,鄔陀夷認為命終應該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去,而非想非非想處天是不能修學任何聖道的地方,所以在那個處所一定不會生起滅盡定,因此他當然反對。
 鄔陀夷將意成天當成非想非非想處天,又因他不知道舍利子所說的意生天到底是哪裡(舍利子所說,是色界天也可以入滅盡定,如果在色界天裡,像四禪定慧均等,則容易入),因此在舍利子的面前再三的違逆其意。
問:舍利子有何意趣,彼具壽云何不了?
 答:舍利子說生色界者;鄔陀夷說生無色界者。舍利子說退者;鄔陀夷說不退者。由此不了故三違之。
 問:尊者何故不開悟彼,而致重違逆耶?
 答:尊者念言,誰能開悟如是愚執自是者耶!
 有說:尊者念欲開悟,由再三違逆故彼意便止。如箭喻經說:有眾多增上慢苾芻,於佛前各自讚美「我生已盡…乃至廣說」。佛時欲為說斷慢法,由諸苾芻自讚不止故彼心便息。世尊具足普緣大悲,尚於慢人說法心息,何況尊者舍利子耶。
 有說:尊者作如是念,此所論事必聞於佛,佛當以此呵鄔陀夷及阿難陀,當使此誡經歷千載,令無智者不敢違於智人所說。
 再問:舍利子說這樣的話有什麼意趣,為什麼具壽鄔陀夷不了解?
 答:因為舍利子說的意生天是指這人死後會生到色界天;鄔陀夷說的意生天是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第二是舍利子說的是這人退了滅盡定,他的滅盡定不是很穩的情況(聲聞人也有多種,鈍根行者的滅盡定會退,但是因為有修習過,所以死後到色界天去受生還是可以入滅盡定);而鄔陀夷所說是不會退的利根人,其所修的滅盡定不會退,因此他不認為舍利子的說法正確。由此不了解故三違之,其實二人說的內容,不論生的處所、修的看法都不同。
 問:舍利子為什麼不加以開示讓他覺悟,而使令他再三的違背自己的想法?
 答:舍利子這樣想,誰有辦法開示這麼愚癡執著自己想法的人呢!
 也有一說:其實舍利子也很想開示對方,說明白自己的主張,但由於他再三的說相反的話,也就停止不說了。如《箭喻經》裡說了一段公案:有一次有許多增上慢的比丘,錯認消息,得了禪定以為得了阿羅漢果,雖有修有證但不是證得聖道,卻自以為得道,他們在佛的面前各自的讚歎自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那時佛告訴他們無我,哪裡還自己這樣讚歎自己,想要為他們說斷慢法,但比丘們自讚不止,佛也就不再多言。
 或有說:舍利子是這樣想,我們討論的這件事,一定要讓佛知道,藉由佛呵斥鄔陀夷及阿難,使這教誡經歷千載,令沒有智慧的人不敢違背智者所說的道理。
尊者復念:如是苾芻於大眾中再三違我竟,無同梵行者隨喜我之所說,今應詣佛決判此事。
 舍利子的第四個想法:苾芻在大眾中再三違背我的意思後,卻都沒人出來隨喜同意我所說的道理,所以我應該要到佛那裡,唯佛才能夠成為中間人裁量這些事。
念已則時往至佛所,頂禮雙足退坐一面,告苾芻眾:若苾芻戒定慧具…乃至廣說。時鄔陀夷亦在彼會,復作如上違逆之言。尊者爾時作如是念:彼故於大師所違反我說,又無同梵行苾芻稱讚於我,我於今者唯應默然。時舍利子便默然住。
 爾時佛告鄔陀夷曰:汝以何等為意成身天?豈不欲說非想非非想處耶?彼答如是。
 這樣想後,舍利子便前往佛修行的處所,並如前《中阿含經》所說,與鄔陀夷各自三說自己的主張,而後默然(舍利子為何不加以開示讓他覺悟,則如上述的四個想法)。
 這時,佛告訴鄔陀夷說:你是不是想說意生天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他回答說是。
世尊告曰:汝是愚人盲無慧眼,云何與上座苾芻論甚深阿毘達磨?佛於爾時現前呵責鄔陀夷已。復責具壽阿難陀言:汝見愚人觸惱上座,何緣捨置曾不呵止?世尊爾時呵責是已,便入靜室宴寂而住。
 佛於是分別呵斥了鄔陀夷、具壽阿難陀(即阿難),此段也與前面《中阿含經》相同,故不再解釋。
問:鄔陀夷有過故,世尊呵之,彼阿難陀何過被責?
 答:鄔陀夷是阿難陀共住弟子,故佛責以不善教誨。
 復次鄔陀夷是阿難陀攝徒眾者,故佛訶其不如法告示。
 復次尊者阿難陀是佛攝徒眾者,故佛責曰:汝何不知如法說者、非法說者?
 復次諸對法者所說甚深,非多人所知,唯除佛及舍利子,阿難亦以多聞力知,故佛責曰:汝知此義,何不稱讚上座所說,以攝受法朋耶?由此等緣,故佛呵責。
 以是義故,知滅盡定欲界初起,退生色界復能現前,餘不能起。
 問:鄔陀夷有過,佛呵斥他是對的,但阿難陀(阿難)為什麼會被呵斥?與他有什麼關係?
 答:《大毗婆沙論》舉出四個道理。
 一、鄔陀夷是阿難陀的共住弟子,所以佛呵斥阿難不善教誨。
 二、鄔陀夷是阿難陀所攝徒眾,佛呵斥他不如法告知開示、不善盡老師的職責。
 三、阿難陀是佛攝的徒眾、是佛的弟子,所以佛可以教導訓責他說:你怎麼不知什麼是合法說、什麼是不合法說?
 四、此對法所說的道理是甚深的,並非許多人能了知,除了佛與舍利子外,其它很少人會明白其中道理,但是阿難以其多聞力,也有智慧能知道此理,所以佛責備他說:你明知此義,為何不稱讚同意上座所說,以正理攝受學法的道友呢?由這些緣故,佛予以呵責。
 由《大毗婆沙論》所說義故,應知其主張滅盡定是於欲界初起,退生色界也能現前,其餘(非想非非想處天)並不能起。
 本論則說,色界定到無所有處定都可以起滅盡定,包括欲界的人這樣修也可以起滅盡定。若三果聖人受生色界也可以再起。但是,本論並沒有說初次生起是在哪裡,因此不妨參考《大毗婆沙論》所說,第一次入滅盡定,一定是在欲界初起。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九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