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四十九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淨科記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三持究竟瑜伽處地品第三
 〈本地分‧菩薩地〉共有四個持瑜伽處,第三持究竟瑜伽處有〈生品〉、〈攝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共五品,前卷48已說〈生品〉、〈攝受品〉,本卷內容從第三品〈地品〉開始,橫跨〈行品〉及〈建立品〉的一部分。
壬七、地品3 癸一、總名建立4 子一、標
 第七科地品,說明地品的建立、隨順疑難及淨治法(此句的緣由?前後不接,與何句上下銜接?),分三科;第一科總名建立,說明建立地品的因緣,又分四科;第一科標,標出七地。
如前所說十三住中,應知隨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種,唯菩薩地;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立為地。
 地品是將前所說的菩薩十三住中,作另一種思惟揀擇及歸納,安排建立七地。前面的六地,包括第一種性住到第十一無礙解住,第七種地,是將第十二最上成滿菩薩住,及第十三最極如來住雜立為一地,安立為到究竟地。
 住與地有什麼差別?在《仁王般若經》說:「入理般若名『住』,『住』生功德名地。」住是相應義,入聖位的菩薩有般若的智慧,與真如理相應,能證入第一義諦真如的境界;地有能生義,安住在第一義諦上的後得智,可以成就很多的福德與智慧功德。
子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等為七?
 所建立的是哪七種地?
子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七地名稱。
一、種性地,二、勝解行地,三、淨勝意樂地,四、行正行地,五、決定地,六、決定行地,七、到究竟地。
 在這七地中,凡夫菩薩有二地,包括種性地及第二勝解行地;聖者菩薩有四地:包括淨勝意樂地、行正行地、決定地、決定行地;將聖者菩薩與如來雜立合成一地,名到究竟地。
子四、釋3 丑一、出名雜地
 第四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出名雜地,解釋到究竟地,名雜地。
如是七種菩薩地中,最後一種名為雜地。
 如是七種菩薩地中,最後一種到究竟地,是將菩薩及如來的境界合說,名為雜地。
丑二、配菩薩地
 第二科配菩薩地,將前六地的凡夫菩薩及聖者菩薩與十二住配對。
前種性住,名種性地;勝解行住,名勝解行地;極歡喜住,名淨勝意樂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種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名行正行地;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名決定地,此地菩薩墮在第三決定中故;
 現在將七地中的前六地與十二住配對說明。
 一、種性住,是指有成佛的種子,具菩薩種性,仍在種子的狀態,未趣入佛門的菩薩,名種性地。
 二、勝解行住,已趣入佛門的菩薩,學習佛法,依於聞思佛法而得勝解,但未證入初地,名勝解行地。
 三、極歡喜住,是初地菩薩,又名淨勝意樂地。
 四、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種增上慧住(覺分相應增上慧住、諸諦相應增上慧住、緣起相應增上慧住)、及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從增上戒住到有加行有功用無相住菩薩,內心都與殊勝的第一義諦相應,都行於正行上,名行正行地。
 五、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也名決定地。菩薩略有三種墮於決定,包括:
 1. 安住種性墮於決定。2. 發菩提心墮於決定。3. 不虛修行墮於決定。此地菩薩成就第三種不虛修行墮於決定。一切時能夠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成就種種自在力,諸多功德顯現,普遍於一切利有情行,隨所造修終無空過,不會徒勞,是決定要成佛的。
《披》墮在第三決定中故者:功德品說:菩薩略有三種墮於決定。何等為三?一者、安住種性墮於決定,二者、發菩提心墮於決定,三者、不虛修行墮於決定。(陵本四十六卷十一頁3701)此說決定,唯取第三不虛修行,故作是說。
 三種決定方面,在〈菩薩地‧功德品〉說:諸多發無上心的菩薩要略歸納有三種屬於決定會成佛的菩薩,是哪三種?
 一、安住種性墮於決定。是指住種性位的菩薩,是指一般有佛種性的凡夫,若遇見殊勝的佛法僧三寶時,絕對有堪能性成就無上正等覺,未來決定成佛。
 二、發菩提心墮於決定。是指勝義菩提心,初地菩薩已經證得第一義諦,所發勝義菩提心,不是一般世俗的虛妄分別發心,對於無上正等菩提,起堅固的決定心,此心不會退轉,直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不虛修行墮於決定。是指十住、十一住、十二住都屬於不虛修行墮於決定。第十住菩薩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一切時都與諸法如相應,成就種種的自在力,能夠如其所欲的利益有情,修行所做的努力都不會空過,決定成佛。第十一住無礙解住菩薩,此時已經成就四無礙解的功德,通達一切眾生語言,決定能廣度眾生,是名決定行地;最上成滿菩薩住是第十二住菩薩,名到究竟地。此三住菩薩都名為不虛修行墮於決定。
無礙解住,名決定行地;最上成滿菩薩住及如來住,名到究竟地。
 六、無礙解住,是第十一住菩薩,有四無礙解的勝解,成就大法師的功德,名決定行地。
 七、第十二住最上成滿菩薩住及第十三如來住(佛),名到究竟地。
丑三、指如來地
 第三科指如來地,指出如來地的內容。
如來住地,於後建立佛法品中,當廣演說。
 如來住地是佛的境界,在卷50〈建立品〉當中,將會有詳細的說明。
 以上是將十三住,歸納成七地的說明。
癸二、隨釋疑難2 子一、問
 第二科隨釋疑難,接著解釋有懷疑難問的地方,分二科;第一科問,提問。
問:菩薩從勝解行地隨入淨勝意樂地時,云何超過諸惡趣等?
 問:菩薩從凡夫的勝解行地,隨順證入淨勝意樂地(極歡喜住)時,如何能超越三惡道,不墮三惡道?
子二、答2 丑一、辨修習3 寅一、修習哀愍
 第二科答,回答,分二科;第一科辨修習,先辨明修行的內容,又分三科;第一科修習哀愍,由修習慈悲觀的緣故,不墮三惡道。
答:是諸菩薩依止世間清淨靜慮,於勝解行地已善積集菩提資糧;於如前說百一十苦諸有情類修習哀愍,無餘思惟。
 答:諸多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依止世間清淨靜慮,已成就世間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因為對世間禪定,沒有愛見慢疑無明等煩惱的現行,但未斷煩惱種子,名世間清淨靜慮。
 菩薩依止世間清淨靜慮,在勝解行地時,已經能夠圓滿積聚諸多六波羅蜜的菩提資糧;如本論前卷44說,具哀愍的菩薩,於有情世界觀察到一百一十種苦,依此對諸多有情修習悲無量心,除此之外無有其它的思惟。
 由於菩薩常常修慈悲觀,同情諸有情類的苦,而且已成就世間的靜慮,內心離欲不造十惡法,因此不會隨業隨入三惡道。
《披》百一十苦諸有情類等者:百一十苦,如前供養親近無量品說。(陵本四十四卷十一頁3575)觀唯是苦,修悲無量,由是說言修習哀愍,無餘思惟。
 一百一十種苦,如前論〈供養親近無量品〉說。〈菩薩地〉卷44,1480頁說,菩薩觀察眾生唯是苦,純大苦聚,不論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苦,所以故修悲無量心,由是說言修習哀愍,無餘思惟。
寅二、得悲意樂
 第二科得悲意樂,由修習悲無量心,得哀愍意樂及大悲意樂。
由此修習為因緣故,於彼色類諸有情所,得哀愍意樂及悲意樂。
 由於常常修習慈悲觀、哀愍有情為因緣的原故,對於有色身的欲界、色界,這些色類諸有情所,得以生起哀愍的意樂及大悲的意樂。
寅三、心發正願
 第三科心發正願,內心發出正願。
由是因緣,為利惡趣諸有情故,誓居惡趣如己舍宅。作是誓言:我若唯住如是處所,能證無上正等菩提,亦能忍受。為除一切有情苦故,一切有情諸惡趣業,以淨意樂,悉願自身代彼領受苦異熟果。為令畢竟一切惡業永不現行,一切善業常現行故,心發正願。
 菩薩由於常常修哀愍意樂及大悲心的因緣,為了利益三惡道有情的緣故,發誓願居住於三惡趣中如同住在自己的舍宅。發這樣的誓言:如果我以住在三惡道處所的因緣,能夠成就無上正等菩提,我也能夠忍受。對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而言,為利有情願成佛,三惡道的苦不會障礙修聖道的願心。
 菩薩居住於三惡道,是為了利益有情、去除有情的痛苦;一切會使令有情墮三惡道的業果,菩薩以清淨的意樂,都願意替代有情領受這些三惡道的苦異熟果報,代他們受苦,為令三惡道的有情究竟不再造惡業,一切惡業永不現行,一切善業常現行故,因此菩薩發大誓願要到三惡道度化眾生,如同地藏王菩薩的廣大願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又如弘一大師發願將來能夠代一切有情受苦,即似此處的願代有情受苦異熟果;凡夫若是代他人受一點苦即覺得很疲勞,何況代有情受苦果異熟、生病,到地獄受水火的煎熬?這實在不容易作到,行者若是現在還作不到,可以學習弘一大師發願將來願代一切有情受苦。
《披》以淨意樂等者:於諸眾生發起利益安樂意樂,善故名淨,非由無漏世間清淨靜慮攝故。
 對諸多的眾生發起利益安樂的意樂,心與善法相應故名淨,但不是無漏的,因為還有眾生到三惡道去,是眾生相,希望眾生得到利益安樂,是有法相、有人相,是有漏的境界,然因與善法相應,因此名淨。由於這樣發出的慈悲心,不是與第一義諦相應的無漏靜慮,而是由世間清淨靜慮所攝。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菩薩都是有願代眾生受苦的慈悲心腸,雖然菩薩發願替眾生受苦,但菩薩不會因此到三惡道去,反之很怕受苦,只希望自己安樂,苦由他人去受,這樣的人反而容易到三惡道去。
 如是初地菩薩能夠超越三惡道,不到三惡道去受生的因緣,其中分成二科來說明,第一科是辨修習,因為了解有情有一百一十種苦,諸受皆苦,所以修習哀愍,修習慈悲心,憐憫有情得到大悲的意樂,而且心發正願,願意到地獄道代有情受苦,依止清淨靜慮由此能將三惡道的煩惱種子超越了。
丑二、明超越3 寅一、斷麤重
 第二科明超越,說明超越惡趣,分三科;第一科斷麤重,斷除使身心麤重無堪能性的,會導致惡趣的煩惱種子,能超越惡趣。
彼由修習如是世間清淨靜慮悲願力故,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麤重,於自所依皆得除遣。
 淨勝意樂地的菩薩由於依止世間清淨靜慮,修習如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大悲願力的因緣,使令一切招感三惡道的所有麤重煩惱品種子,於自所依止的五蘊身心中都得以除遣斷盡。
寅二、獲轉依
 第二科獲轉依,獲得成就轉變身心的依止,境界乃唯識所現,若心斷煩惱,根身與器世間境必也隨之而轉。
由此斷故,菩薩不久獲得轉依,於諸惡趣所有惡業畢竟不作,於諸惡趣決定不往。
 由於斷了阿賴耶識中的三惡道煩惱種子,淨勝意樂地菩薩不久獲得轉依,畢竟不再造作至三惡趣的所有惡業;初地菩薩分別起的愛見煩惱都已斷除了,遇到境界再強大,沒有這種惡趣種子的因,任何的緣,也不能使其生起至惡趣的現行法,因此決定不由業力往墮三惡道。
寅三、結異名
 第三科結異名,結說不同的名稱。
齊此菩薩,說名超過一切惡趣,亦名超過勝解行地,亦名已入淨勝意樂地。
 修行齊等至此境界的菩薩,說名超過一切惡趣,也名超過勝解行地,也名已入淨勝意樂地。
癸三、顯淨治法3 子一、總標
 第三科顯淨治法,顯示清淨修治內心的方法,說明凡夫菩薩如何修十種法門清淨自己的內心轉凡成聖,分三科;第一科總標,總相標出十法。
如前住品所說信等能淨修治諸住十法,今於此中,當知亦能淨修治地。如是十法所有安立所治、能治略義次第,皆應了知。
 如前卷47〈住品〉所說「復有十種淨修住法,由是能令極歡喜住速得清淨。」其所說的信、悲、慈、惠施、無有厭倦、善知諸論、善解世間、修習慚愧、堅力持性、供養如來等十法,能速清淨修治初地菩薩內心的微細煩惱、所知二障及習氣;現在此處文中,應當了知此十法也能清淨修治種性地與勝解行地菩薩的內心。當然每地菩薩都有修此十法功德,至十地是最圓滿的。
 如是十種法門所有以語言文字安立的內容,其中所對治的煩惱、以及能對治的智慧應如何運作以清淨內心,一切要義與次第都應當了知。
子二、別釋3 丑一、安立4 寅一、標
 第二科別釋,各別解釋十法的安立、要義與次第,分三科;第一科安立,以語言文字安排建立此十法,又分四科;第一科標,標出如何安立。
謂彼十種淨修地法,能對治彼所對治法,故得安立。
 這十種清淨修治內心的法門安立,是依著能對治與相應所對治的法,而得以語言文字安排建立。
《披》如前住品所說信等能淨修治諸住十法等者:前說十法,所謂淨信、悲、慈、惠捨、無有厭倦、善知諸論、善解世間、修習慚愧、堅力持性、供養如來,與此正同。然彼修治唯說地上,今於此中偏說地前,由是說義有差別。如下安立所治、能治略義次第,皆約種姓地、勝解行地為論,不通所餘一切上地,由彼上地於前住品已釋其相,是故略不具說。
 前面卷47〈住品〉所說十法,所謂淨信、悲、慈、惠捨、無有厭倦、善知諸論、善解世間、修習慚愧、堅力持性、供養如來,與這裡〈地品〉下文所說十法完全相同。然而〈住品〉的修習對治是針對初地以上的聖者菩薩所說,現在此處文中則偏說地前菩薩,強調是地前菩薩適用的十法,名言安立雖相同,但所對治的煩惱不同,因此說文義內容有淺深差別。
 如下文所說的安立所治能治、以及略義、次第,皆是依種性地、勝解行地來說,不通釋於其他一切初地以上的聖者菩薩,由於前面〈住品〉已解釋過此十法,因此這裡論主由於省略未完全列出。
寅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等為十?
 是哪十種?
寅三、釋10 卯一、信
 第三科釋,解釋,分十科;第一科信,說明於諸佛法清淨信心的安立。
謂一切種全未發心,全未受持菩薩學處,是名為信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信。
 信為道源功德母,能夠長養諸善法;若無信心即無法生起善法欲,也就得不到所修的功德。
 信心能對治一切完全尚未發無上菩提心、完全尚未受持菩薩學處的凡夫種類;這一切全未發心、未受持菩薩學處的凡夫種類,名為信所對治法。
 若於大乘佛法有真實的信心,才能真實的發無上菩提心,領受、受持菩薩學處,能對治有情未發心、未受持的障礙,因此安立信為淨修治十法中的第一法。
卯二、悲
 第二科悲,憫念眾生之身苦、心苦為悲,說明悲法的安立。
於諸有情有損害心,是名為悲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悲。
 大悲心能對治凡夫想要傷害諸有情的心;若諸有情不如我的意,會生起訶罵、捉弄、罰治等,於對方有所不利、有所損害的想法,這種心情凡夫都是有的,名為悲所對治法;若能觀察眾生唯受大苦,對有情的痛苦有深刻的同情心,發心悲憫一切有情,為能對治損害心,因此安立悲為淨修治十法中的第二法。
卯三、慈
 第三科慈,菩薩愛念一切眾生,常求樂事,隨眾生所求而饒益之,此與樂之心名慈,說明慈法的安立。
於諸有情有瞋恚心,是名為慈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慈。
 一般凡夫於諸違緣有情會有瞋怒恚害的心情,不高興對方,名為慈所對治法;慈是予樂,能對治瞋恚心,因此安立慈為淨修治十法中的第三法。
 為了對治於諸有情的瞋恚心,應修慈心三昧,尤其學習大乘佛法的人都希望有情得到第一義諦的快樂,唯有證得第一義諦才能徹底脫離痛苦,所有世間樂、禪定樂,都還是顛倒的境界,終究會由顛倒而輪迴生死,因此菩薩應發願給予眾生第一義諦樂。
卯四、捨
 第四科捨,修習惠捨,廣行布施,才能棄捨對身命財的顧戀煩惱,說明捨法的安立。
於身命財有所顧戀,是名為捨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於捨。
 凡夫菩薩對於身體、性命、財物相當愛著,是名為惠捨所對治的法;愛惜色身、生命無法精進修行,愛惜錢財則會慳吝小氣,不能廣結善緣,修習惠捨布施能對治顧戀心,因此安立捨為淨修治十法中的第四法。
卯五、無倦
 第五科無倦,不生厭煩疲倦,說明無倦的安立。
於諸有情希求報恩,見彼邪行貪著利養多有所作,是無厭倦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無倦。
 對於諸多有情,凡夫菩薩以希望得到回報的心去幫助對方,內心有貪雜染而多有所作;或見有情造作不正確的行為,因為貪著利養而多有所作,並不是毫無雜染、不求回報、真誠的利益對方,這些都於利他事能為障礙,令不究竟,是無厭倦利益有情所對治的法;以無倦心利益有情能對治希求恩報、貪著利養心,因此安立無倦為淨修治十法中的第五法。
《披》於諸有情希求報恩等者:由希報恩,於彼有情多有所作。或見彼邪行,而復貪著利養為因緣故,多有所作。於利他事能為障礙,令不究竟,由是說彼是無厭倦所對治法。
 由於凡夫菩薩希求對方回報恩德,因此於諸有情多有所作。或是見彼有情造作錯誤行為,因為又貪著利養的緣故,於諸有情多有所作。若菩薩在有情身上多有所作,是為了貪求利養、希求恩報,這對利他的菩薩道能為障礙,使得善行不清淨、不究竟,是故說這是無厭倦所對治的法。如果以有所求心利益他人,所作的功德不圓滿,必須以無厭倦來對治,完全不求回報、不計成果得失才能無有厭倦的利益眾生。
卯六、善知諸論
 第六科善知諸論,說明善知諸論的安立。
無有方便善巧加行,是善知論所對治法;對治彼故,立善知論。
 菩薩欲利益有情卻無智慧方便善巧加行,是善知諸論所對治的法;善知諸論可由累積經驗或深入學習而來,能對治凡夫菩薩無有方便善巧的障礙,因此安立善知諸論為淨修治十法中的第六法。
卯七、善知世間
 第七科善知世間,此處善知世間是指了解人性,恆順眾生,說明善知世間的安立。
性不柔和,不於他心隨順而轉,是名善知一切世間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善知一切世間。
 凡夫菩薩如果性不柔和,便是不能隨順有情的心情而轉,因為我見剛強,不能調和柔軟,總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是名善知一切世間所對治的法;菩薩若能善知一切世間,察言觀色,了解有情的心情、難處、以及需要,能放下自己的知見,隨順對方所需,能對治不能恆順眾生的剛強心,因此安立善知世間為淨修治十法中的第七法。
 「善知諸論」及「善知世間」,也可以「世事洞明皆學問」與「人情練達即文章」來比喻。世間任何事不論是家事燒菜、開車、治病、慰問等,皆洞察明白即是學問,可以說是善知諸論;常常親近有情,不剛強執著己見,心性柔和善於觀察,處事圓融,合情合理,可以說是善知世間。
卯八、慚愧
 第八科慚愧,於罪現行,能正覺知我為非法,內生羞恥,是名為慚;即於其中,能正覺知於他敬畏,外生羞恥,是名為愧,說明慚愧的安立。
於修善法放逸懈怠,是名慚愧所對治法;對治彼故,安立慚愧。
 於諸善品,不樂勤修,於諸惡法,心無防護,是名放逸;執睡眠偃臥為樂,晝夜唐捐,捨眾善品,是名懈怠。凡夫菩薩在修學善法時所生起的放逸懈怠,是名慚愧所對治的法;崇重賢善、輕拒暴惡,內自羞恥、發露向人的慚愧二法能對治放逸懈怠心,因此安立慚愧為淨修治十法中的第八法。
卯九、堅力持性
 第九科堅力持性,保持堅固勇猛不退轉,無所動搖的心性,說明堅力持性的安立。
於其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斷生死大苦深生怯弱,當知是名堅力持性所對治法;對治彼故,所以安立堅力持性。
 凡夫菩薩對於長時間在生死中度化眾生,所將遭受種種各式各樣猛利且無間斷的生死大苦,深深的感覺害怕,膽怯懦弱,不想承擔,應當了知是名堅力持性所對治的法;菩薩若能常修空勝解,有一切法不可得的堅固智慧,這種堅力持性能對治怯弱心的緣故,因此安立堅力持性為淨修治十法中的第九法。
卯十、供養如來
 第十科供養如來,說明供養如來的安立。
於大師所猶豫疑惑,當知是名供養如來所對治法;對治彼故,所以安立供養如來。
 凡夫菩薩於佛所說的法有所猶豫、懷疑與迷惑,應當了知是名修供養如來所對治的法;常以財敬供養或正行的法供養來供養如來,能對治此疑惑心,因此安立供養如來為淨修治十法中的第十法。
寅四、結
 第四科結,結語。
如是且說所治、能治安立十法。
 如是以所對治的煩惱以及能對治的法來安立這十種淨修治法。
丑二、略義4 寅一、徵
 第二科略義,歸納要略義理,分四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復名如是略義?
 什麼是此十法的要義呢?
 再將十種法的要義作歸納,用另一角度來思惟為何要修十種法。
寅二、標
 第二科標,標出十法顯二義。
謂此十法略顯二義。
 這十種法要略顯示出二種義理。
寅三、列
 第三科列,列出意樂清淨及加行清淨二義。
一者、顯示意樂清淨,二者、顯示加行清淨。
 一、顯示意樂清淨。意樂,是指心意的好樂,能樂在其中且樂此不疲的行動,如歡喜烹飪,會關注食材及各種料理的方式,進而想當廚師;歡喜思惟人生道理的會選擇讀哲學系,這都是以意樂為先導。若歡喜菩薩道,由內心意樂發起清淨的大悲心,對佛法有信心、發菩提心、為利益有情,有這種柔軟的慈悲心。
 二、顯示加行清淨。有了想法後,行動也要清淨,行為上要作各種利益安樂有情的事,要有上求下化的精進。
寅四、配
 第四科配,將十法配合二義來解釋。
當知前三,顯示菩薩意樂清淨;其餘七種,顯示菩薩加行清淨。
 應當知道信、悲、慈前面三法,對大乘佛法有信心,對有情有大慈大悲心,是顯發開示菩薩利益安樂有情的意樂清淨;能「上求」,對大乘佛法有真實的信心而發無上菩提心,「下化」,觀察有情唯受大苦,發心悲憫一切有情,為其拔苦;慈能予樂,希望有情得到第一義諦的快樂,唯有證得第一義諦方能徹底脫離痛苦,要持續的栽培大悲心與大慈心,使令意樂清淨,因無始劫的我執及自私自利很難改變,現在要利益安樂有情,也對治自己生死輪迴的苦惱,這自我愛執也從此去除,這是意樂上的清淨。
 其他的七種是要捨身命財、利益有情無有厭倦、善知諸論、善知世間、慚愧、堅力持性、供養如來,皆屬身體力行為利有情,由此顯示菩薩所作加行更清淨。
丑三、次第3 寅一、徵
 第三科次第,說明這十法的安立是有次第性的,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如是十法次第云何?
 這十種善法的次第是什麼?
寅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諸菩薩,於大菩提先深淨信。次於有苦諸有情類,發起悲愍。起悲愍時,如是誓願:我應拔濟一切有情,令其安樂,而起慈心。起慈心已,一切能捨,於身命財無所顧戀。無顧戀已,即為彼義精勤加行,無有厭倦。無厭倦已,善知諸論。善知論已,如世間轉即如是知。知世間已,若自煩惱率爾現行,深生慚愧。生慚愧已,不隨煩惱自在而行,便能獲得堅力持性。由正獲得堅力持性,於正加行能無退轉,無量善法運運增長,能於如來奉獻上妙正行供養、財敬供養,是故最後供養如來。
 這十種法是:
 一、信:諸菩薩首先要對無上大菩提產生深刻清淨的信心,有了淨信是不容易動搖而迴大向小。
 二、悲:其次對有苦諸有情類,發起大悲憐憫的心情,希望有情能遠離生死輪迴之苦。
 三、慈:生起悲愍時,菩薩也發這樣的誓願:我應救拔濟度一切有情,令其安樂,而起慈心。希望有情成就佛無住大般涅槃的安樂,願眾生離苦及苦因,得樂及樂果,要生起慈心三昧,常常這樣發願。
 四、捨:凡夫菩薩生起慈心以後,要能無所顧戀的捨棄自己一切的身命財產來利益有情。
 五、無倦:由於菩薩為了有情的利益安樂而不顧戀身財,因此能精進沒有厭倦的勤加修行,無論對有情的利益安樂或自己對於佛法的進修,都必須要能沒有厭倦。
 六、善知諸論:由於利益有情的心沒有厭倦,能精進修習,因此能善知諸論。利益有情也需要有很多智慧,若知識經驗不足是無法給眾生利益安樂的。
 七、善知世間:善知論已,雖知道很多的學識經驗,但若不能隨順有情的心來利益對方,有情也得不到利益,所以要為如世間轉,即必須善知世間,能了知並隨眾生的需求,而將所學實際的運用出來。
 八、慚愧:知世間已,雖然也在作利益眾生的事,可是有時仍有煩惱忽然的現起,菩薩對此能深生慚愧之心。
 九、堅力持性:生慚愧已,菩薩能不隨煩惱自在而行,這是由修空勝解去除一切的執著性,知所執著的煩惱本來也是不可得的,因此不隨不可得的煩惱而行,內心便能自在,由此獲得堅力持性,要自在的來到生死輪迴中利益眾生也不再是件難事,因為行菩薩道的決心已堅固了。
 十、供養如來:由於菩薩在正法上的努力使令自己獲得了堅力持性,於正加行能無退轉,如與聖道相應的戒定慧、六波羅蜜、三十七菩提分法等正加行,都沒有退失沒有轉變,知道自己這一生來出家修菩薩道的目的與內容是什麼,以及該如何栽培自己成就眾生等,對這些事已堅固不退轉,既有這種心也實際這樣行動,令所生起的意樂與加行等無量善法運運增長,每運心一次即增長一次,每次生起對戒定慧的歡喜心與加行,都會熏習阿賴耶識中清淨的種子,令其漸漸增長,以此對佛奉獻上等微妙的正行供養、財敬供養。這也是凡夫菩薩必須要修學的功德,因此最後說到供養如來。
 經典上說乃至十地滿心的菩薩每日都要禮佛,絕對不會忘記佛是大恩人、真實的善知識,目標是要成佛,所以故每日都供養如來,不論在任何時處,一日至少要禮佛三拜。
 以上說明信等十法的次第,包括了對有情的利益安樂,乃至對諸佛菩薩的供養等。
寅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十法次第修證。
 這十種善法,是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需次第修習的,是名十法次第修證。以實證這十法的功德。
子三、總結
 第三科總結,總結此十法通於一切地所修。
當知如是十種善法,於一切地能淨修治。
 應當知道這十種善法,於一切:種性地、勝解行地、淨勝意樂地、行正行地、決定地、決定行地、到究竟地等七種地,這一切地都能清淨的修治。當然地地程度越來越高,此處也可對照卷47所說,聖者菩薩修十種淨修住法的那一段來理解。
 以上是說明〈地品〉,將菩薩十三住歸納成七地,隨後列舉此七地應修治的十種法,並解釋初地菩薩為何能超越三惡道等,最後告訴行者,這些通於一切地的十種善法,從凡夫到究竟地都應修習,這既是菩薩道的總綱,也是一個論題,由此將菩薩道特別再強調一番。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三持究竟瑜伽處行品第四
 如前已說,〈菩薩地〉的持瑜伽處有四個,其中第三持究竟瑜伽處又有〈生品〉、〈攝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這五品,上述解釋完〈地品〉,以下將進入〈行品〉,屬於五品中的第四品,故名第四。
壬八、行品2 癸一、略舉四行4 子一、標
 第八科行品,說明菩薩行,從另一個角度來體會菩薩道,分二科;第一科略舉四行,要略舉出四種菩薩行,又分四科;第一科標,標出此四種菩薩行,通於勝解行地乃至到究竟地。
菩薩始從勝解行地,乃至最後到究竟地,於此一切菩薩地中,當知略有四菩薩行。
 菩薩開始從勝解行地,乃至最後到究竟地(即十地菩薩及佛的境界),在這一切菩薩地當中,應知要略可說有四種菩薩道的修行。這是簡別種性地菩薩。
子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等為四?
 是哪四種?
子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
一者、波羅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
 菩薩道的修行分成四大類:
 一、波羅蜜多行:即十波羅蜜多行。
 二、菩提分法行:包括三十七菩提分法,及四尋思、四如實智等行,或《中論》的無緣起無自性空等大乘的菩提分法,其實大小乘的菩提分法都是菩薩所應學的。另外相較而言,菩提分法較強調奢摩他、毗鉢舍那,波羅蜜多則較廣,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三、神通行:菩薩為利有情,也需修學神通。
 四、成熟有情行:長時普遍成熟一切有情,這項修行也是菩薩應作的。
子四、釋2 丑一、別辨四行2 寅一、辨4 卯一、波羅蜜多行2 辰一、標十種
 第四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別辨四行,各別辨明這四種修行,又分二科;第一科辨,分別,又分四科;第一科波羅蜜多行,說明波羅蜜多行,又分二科;第一科標十種,標出可分十種。
前說六種波羅蜜多,及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願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智波羅蜜多,如是十種波羅蜜多,總名波羅蜜多行。
 前面曾說過六種波羅蜜多,再加上後面這四種,即:第七地菩薩最為成就的方便善巧波羅蜜多、八地菩薩的願波羅蜜多、九地菩薩的力波羅蜜多、十地菩薩相應的智波羅蜜多,這十種波羅蜜多,總名波羅蜜多行。
辰二、釋後四2 巳一、第一義4 午一、方便善巧
 第二科釋後四,解釋後四種波羅蜜多,分二科;第一科第一義,由二義來解釋後四種波羅蜜多,此處先說第一義,又分四科;第一科方便善巧,說明方便善巧波羅蜜多。
如前所說十二行相方便善巧,當知說名方便善巧波羅蜜多。
 度化眾生要有方便善巧,其中內容詳如前面〈菩提分品〉所說,有十二行相是菩薩應成就的方便善巧,應當知道即名方便善巧波羅蜜多。
《披》如前所說十二行相方便善巧者:如前菩提分品中說應知。(陵本四十五卷四頁3625
 文中「如前所說十二行相方便善巧」方面:如前〈菩提分品〉中卷45,1502頁所說應知。
 方便善巧是度眾生的方法,其中提到十二種,又可歸納區分為內、外歸納為二大類:
 一、依內修證一切佛法有六種方便善巧(自己內心所需修行成就佛法的功德,要作到六件事):
 1、菩薩於諸有情悲心俱行,顧戀不捨。
 2、菩薩於一切行如實遍知。
 3、菩薩恆於無上正等菩提所有妙智,深心欣樂。
 4、菩薩顧戀有情為依止故,不捨生死。
 5、菩薩於一切行如實遍知為依止故,輪轉生死而心不染。
 6、菩薩欣樂佛智為依止故,熾然精進。
 二、依外成熟一切有情(對菩薩自身以外的其他眾生,也有六種方便善巧):
 1、菩薩方便善巧,能令有情以少善根感無量果。
 2、菩薩方便善巧,能令有情少用功力,引攝廣大無量善根。
 3、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憎背有情,除其恚惱。
 4、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處中有情,令其趣入。
 5、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已趣入者,令其成熟。
 6、菩薩方便善巧,於佛聖教已成熟者,令得解脫。
午二、願
 第二科願,說明願波羅蜜多。
如前所說五種大願,當知名願波羅蜜多。
 如前〈本地分‧菩薩地〉卷45所說,菩薩發願成佛度眾生,要略歸納為五種大願:
 一、發心願,二、受生願,三、所行願,四、正願,五、大願。當可了知,名為願波羅蜜多。
 於因地時,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藥師佛發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發十大願,地藏菩薩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願,觀世音菩薩發聞聲救苦願,千處祈求千處現。每位菩薩發願成佛,發願行菩薩道度化眾生、自利利他,因此「正願」是菩提分品,覺悟因之一。
《披》如前所說五種大願者:如前菩提分品中說應知。(陵本四十五卷十六頁3657
 菩薩所發的正願,要略歸納有五種:
 一、發心願。所有的菩薩一定發無上菩提心,發願成佛度眾生。這是總說,其餘四種願是隨發無上菩提心的願力而來。
 二、受生願。菩薩為了實踐無上菩提心,必須通達因果、修六度萬行等,這些需很長時間的修學,生生世世於生死中饒益眾生,成就菩薩的資糧,因此為利益有情發受生的願,要略有除災生、隨類生、大勢生、增上生、最後生等五種受生。
 三、所行願。發願於境界修四無量等殊勝善法,並且無倒思擇諸法。
 四、正願。發願將來攝受一切菩薩所有善法功德,依此發起若總若別所有正願。
 五、大願。是從正願所出,共有十種:供養諸佛、護持正法、示現出世、攝受善法、成熟有情、徧作佛事、淨修佛土、同趣大乘、功不唐捐及速證菩提等廣大願。
 菩薩所發的正願不離上求菩提、下化眾生此二原則。如前〈本地分‧菩薩地〉卷45,1516頁〈菩提分品〉中所說,應可了知。
午三、力
 第三科力,說明力波羅蜜多。
所有十力加行清淨,當知名力波羅蜜多。
 菩薩對於唯佛才能具足的十種智力深心欣樂,精進修習所有成就十力的加行,令漸得清淨、漸得增長,應當知道,是名力波羅蜜多。十種智力有:
 一、處非處智力。處,指道理;善因樂果、惡因苦果之理稱為「處」,反之稱為「非處」。如來如實了知此等合理、非合理的一切道理,稱為處非處智力。
 二、業異熟智力。指如來如實了知眾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業報的因果關係。
 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指如來如實知悉一切靜慮、解脫、等持及等至等禪定的次第淺深。
 四、根上下智力。如來如實了知眾生根機的勝劣差別。
 五、種種勝解智力。如來如實了知眾生的意樂勝解。
 六、種種界智力。如來如實了知眾生之種姓及其行為等。
 七、遍趣行智力。如來如實了知往趣人天諸趣之道行、因、果。
 八、宿住隨念智力。如來憶念知悉過去世種種事。
 九、死生智力。如來以天眼如實了知眾生的死生時、往生的善惡趣,乃至善惡業的成就等。
 十、漏盡智力。指如來知悉自己諸漏悉盡,不受後有,又如實了知他人斷除煩惱與否。
《披》所有十力加行清淨者:力種性品說:菩薩於是內明所顯正因果相如實知已,精進修習,令處非處智力種性漸得清淨、漸得增長。(陵本三十八卷十四頁3141)又說:菩薩於是內明所顯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如實知已,精勤修習,令其自業智力種性漸得清淨、漸得增長。又說:菩薩或由從他得正教授,或由施他無倒教授,能令所餘八力種性漸得清淨、漸得增長。(陵本三十八卷二十一頁3171)此應準知。
 所有十力加行清淨方面:如〈本地分‧菩薩地〉卷38〈力種性品〉所說,菩薩對於內明(佛法)所顯示的正確因果相如實了知以後,精勤的修練串習,使令合道理與不合道理的處非處智力,漸漸得到清淨及增長。正確的因果名「處」,不正確的因果名「非處」。這是修習第一處非處智力的加行清淨行。
 又說,菩薩對於內明(佛法)所顯示,自己造業自己得果,已經造作的業因不會失去,沒有造作的業因不會有異熟果,種生現現熏種,凡所造作必如實記錄在阿賴耶識,已經如實了知後,能精勤的修習,使令自所作業的智力種性,漸得清淨、漸得增長。這是修習第二自業智力的加行清淨行。
 又說:菩薩或從其他的善知識處,聽聞佛法及正確的教授、指導,或由自己學習佛法後,布施其他有情沒有顛倒的正確教授,由此能夠使令其餘八種智慧力的種子,逐漸清淨、逐漸增長。這是修習其餘八種智慧力的加行清淨行。
 〈本地分‧菩薩地〉卷38〈力種性品〉曾說明力波羅蜜多,這裡應該準照那裏所說的理解。
 菩薩若想要在所應學處精勤修學,有七種應學處,方便攝受有情的身語意三業;這七種應學處是成就十力種性的因。如是七種應學處,包括:
 一、應多勝解,菩薩聽聞正法,思惟決擇正法之後,對於三寶功德、佛菩薩威力、諸法實相真實義、無顛倒因、無顛倒果、無上正等菩提所應得義 、一切菩薩學道能得方便、十二分教善說等八種勝解的依止處,應多修習。
 二、應求正法。菩薩應當追求一切菩薩藏法、聲聞藏法,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等一切明處,都要學習。
 三、應說正法。菩薩發大悲心為其他有情宣說正法時,所說的內容、說法的目的、說法時應有的心態,也都要學。
 四、應修法隨法行。菩薩所求得的大乘佛法,所領受的大乘佛法、身語意業應隨順正行、無倒而轉。
 五、應正教授。善知識教導佛法智慧、傳授止觀、奢摩他、毗鉢舍那給弟子時,要正確的教授。譬如,要教導弟子境行果的要義:境,弟子應在什麼所緣境安住;行,如何修行方能契入聖道;果,開示證果的情況,令弟子不會錯認消息而起增上慢。
 六、應正教誡。弟子有錯誤時,師長應適時教誡、指導。
 七、應住方便所攝身語意業。菩薩要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教導、攝受眾生,成就眾生的無上菩提、聲聞菩提、或緣覺菩提。
 這是成熟十力種性的因緣,如是因得如是果,待因緣成熟果報自然現前。這是說明力波羅蜜多。
午四、智2 未一、釋自性
 第四科智,說明智波羅蜜多,分二科;第一科釋自性,解釋智波羅蜜多的自性,此法不共於他法的體性。
於一切法如實安立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
 菩薩於假借名言安立的一切有為法、無為法,如實了知假說自性「非有」,離言自性「非無」,「有」及「非有」二俱遠離,悟入法相所攝真實性事,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能所相) 的清淨妙慧,於清淨妙慧後所生後得智,以名言取世俗境,內心雖有分別,然已如實了知有為法、無為法唯是假立,這種超越假名的後得智,又名世間出世間智,當可了知,名為智波羅蜜多。
未二、簡差別
 第二科簡差別,簡別慧波羅蜜多(根本智),與智波羅密多(後得智)的差別。
今於此中,能取勝義無分別轉清淨妙慧,當知名慧波羅蜜多。能取世俗有分別轉清淨妙智,當知名智波羅蜜多。如是名為二種差別。
 現在在這智慧中,能緣第一義諦,觀境智無異不起分別、遠離名言、寂靜住的清淨微妙智慧,即是根本無分別智,稱為慧波羅蜜多。勝義是第一義諦,最勝真實而非施設安立,是聖人殊勝的智慧所緣的境界。在《攝大乘論》中說證得根本無分別智時,六相不現,根、塵、識、能所、器世間、語言皆不現。
 緣世俗諦時,能在一切名言的分別中,不執著名言有真實性,能超越假名,自在無礙活動,此清淨微妙的智慧是後得智,是根本智後所得之智,稱為智波羅蜜多。
 六波羅蜜多中的般若波羅蜜,亦名慧波羅蜜多與十波羅蜜多中的智波羅蜜多,二者都是智慧,前者是根本無分別智,是遠離名言、於一切法不起分別;後者是後得智,是證得無分別智後所引之智,對一切法起名言分別,但心對一切名相無所取著。這是簡別二種波羅蜜多的差別性。
 《瑜伽論記》中說,菩薩先由加行無分別智證入根本無分別智,即悟入一切法無我的勝義諦,是菩薩慧波羅蜜;再以後得智決斷簡擇: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等五明智成就世、出世間的智慧,是菩薩智波羅蜜。
 菩薩為圓滿無上菩提,必須修六種波羅蜜多,及方便善巧波羅蜜多、願波羅蜜多、力波羅蜜多、智波羅蜜多等十波羅蜜多行。
《披》於一切法如實安立清淨妙智者:功德品說:菩薩略有四種施設建立,唯有如來及諸菩薩能正施設、能正建立,非餘一切若天、若人、若諸沙門、若婆羅門,唯除聞已。何等為四?一者、法施設建立,二者、諦施設建立,三者、理施設建立,四者、乘施設建立。(陵本四十六卷十三頁3707)此說於一切法如實安立,如彼應釋。
 於一切法如實安立清淨妙智方面:在〈本地分•菩薩地〉的〈功德品〉說:諸菩薩要略有四種施設建立,唯有佛及菩薩能夠正確的施設,能正確的建立這些道理,並非所餘一切或天、或人間有智慧之人、或諸出家沙門、或在家修行的婆羅門所能施設建立,他們只能聽聞佛或菩薩的宣說而隨學,不能由自己施設建立。是哪四種?
 列舉四種佛菩薩的施設建立。
 一、法施設建立。是指十二分教,由佛所說的法而次第集結安立的三藏十二部。
 二、諦施設建立。諸法真實義的施設建立,如立一諦,即不虛妄義,立二諦,世俗諦及勝義諦,乃至廣說有無量諦。
 三、理施設建立。一切法由四種道理施設建立:
 1、觀待道理。一切法都是觀待而有。觀待因緣生出諸行及觀待名句文身隨起言說。
 2、作用道理。一切諸法,各別作用。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乃至意能了法,皆是作用道理。
 3、證成道理。以聖教量、比量、現量三量來證明成立真實的道理。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等。
 4、法爾道理。是法性本來如是的道理。如地堅、水溼、火熱、風動等特性。
 四、乘施設建立。施設建立聲聞乘、獨覺乘、無上大乘三種修學聖道的方便。「乘」是運載義,從甲地運載到乙地,從苦惱處到安樂處。此說在一切法上如實施設建立,如〈本地分‧菩薩地〉卷46解釋,應可了知。
巳二、第二義4 午一、方便善巧
 第二科第二義,以第二種義理來解釋方便善巧、願、力、智四種波羅蜜多,分四科;第一科方便善巧,以第二義說明方便善巧波羅蜜多。
復有異門。謂無量智,當知說名方便善巧波羅蜜多。
 又有不同解釋。第二種解釋是指諸多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對於有情界的有情是無量無邊、器世界的世界是無量無邊、法界的法是無量無邊、所調伏的眾生是無量無邊、能調伏的方法是無量無邊等五種無量,具有方便善巧的智慧,應當了知說名為方便善巧波羅蜜多。
《披》謂無量智者:此說五種無量應知。由諸菩薩,於五無量能起一切善巧作用故。此五無量,如功德品別釋其相。(陵本四十六卷十五頁3715
 謂無量智方面:是指能通達有情界無量、世界無量、法界無量、所調伏界無量、能調伏方便界無量等五種無量無邊的智慧,應可了知。由於諸多菩薩,於五種無量境界上,具有方便善巧智慧,能發起一切利益眾生的廣大無量作用。
 這五種無量如下:在〈菩薩地‧功德品〉卷46,1541頁,有各別解釋它各別的相貌。
 一、有情界無量。有情有胎卵濕化受生、五趣或六趣等各式各樣差別,是無量無邊的。
 二、世界無量。指十方世界,一切有情所住的器世間也是無量無邊的。
 三、法界無量。第六意識所緣的法塵無量無邊,可總歸類成善法、不善法、無記等法。
 四、所調伏界無量。所調伏的眾生有聲聞、緣覺、菩薩等,無量無邊。
 五、能調伏方便界無量。眾生的根器差別無量無邊,調伏眾生的方法,也有無量無邊。
午二、願
 第二科願,以第二義說明願波羅蜜多。
希求後後智殊勝性,當知名願波羅蜜多。
 菩薩希望追求後後更加殊勝的智慧,發種種微妙大願,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眾緣,求未來世到彼岸緣,亦為饒益諸有情故;及為速證佛果涅槃。作是願言:若是處有到彼岸緣;願我未來,當生於彼。如是等願,無量無邊,應當了知名為願波羅蜜多。
午三、力
 第三科力,以第二義說明力波羅蜜多。
一切魔怨不壞道性,當知名力波羅蜜多。
 一切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等魔怨,都不能破壞菩薩成就聖道的體性,當可了知名為力波羅蜜多。
 應知外魔由內魔所引發,所有的魔怨都是由自心生起,因此信、進、念、定、慧五根力的增長,能對治一切魔,於所修善法,得強盛力。依此力故,速疾發起靜慮波羅蜜多,如是名為力波羅蜜多。
午四、智
 第四科智,以第二義說明智波羅蜜多。
如實覺了所知境性,當知名智波羅蜜多。
 菩薩如實覺了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有情世間、器世間等一切所認知的境界,思擇諸法的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諸法的盡所有性是指一切法的自相;如所有性是指一切法的共相:苦、空、無常、無我;覺了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如是三自性、三無性;通達勝義諦與世俗諦等智慧,當可了知名為智波羅蜜多。
卯二、菩提分法行
 第二科菩提分法行,說明菩提分法行的相貌。
四念住等所有一切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四種尋思、四如實智,皆如前說,總名菩薩菩提分法行。
 菩薩要修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等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及名、事、自性假立、差別假立的四種尋思,及由四種尋思所引發的如實智,其中三十七菩提分法是共於聲聞,菩薩菩提分法行的詳細內容,皆如前面〈本地分‧菩薩地〉卷36,及〈決擇‧菩薩地〉卷72中所說。
卯三、神通行
 第三科神通行,說明神通行的相貌。
如前所說威力品中,菩薩所有六種神通,是名神通行。
 如前卷37威力品中說,菩薩所有的六種神通,包括:神境智作證通、隨念宿住智作證通、天耳智作證通、見死生智作證通、知心差別智作證通、漏盡智作證通,是菩薩的聖威力,能夠方便利益安樂無量有情,名神通行。
卯四、成熟有情行
 第四科成熟有情行,說明成熟有情行的相貌。
如前所說二種無量。一、所調伏界無量,二、調伏方便界無量。及成熟品中所說一切成熟有情,總名菩薩成熟有情行。
 如前卷46說,有五種無量,其中所說的二種無量是:
 一、所調伏界無量,菩薩依於所調伏的眾生,要略的歸納種類差別性有五十五種,如果依五蘊剎那生滅相續的差別道理,眾生有無量無邊;
 二、調伏方便界無量,因所調伏界有多種品類差別,能調伏眾生的善巧方便法門也是無量無邊;以及卷37成熟品中所說,一切成熟有情的內容,總名菩薩成熟有情行。
寅二、結
 第二科結,結說四行。
如是四種菩薩妙行,當知普攝一切菩薩所行善行。
 這四種波羅蜜多行、菩提分法行、神通行、成熟有情行的菩薩妙行,應當了知普遍含攝於一切菩薩所應修的善行中。
丑二、廣明施等2 寅一、釋其度名
 第二科廣明施等,詳細說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慧等波羅蜜的名義,分二科;第一科釋其度名,解釋度的名稱。
應知此中,施等十法,經三大劫阿僧企耶,長時修習乃圓證故;自性清淨體殊勝故;
 什麼稱度?度是一種方便,有施等波羅蜜十法可從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然須經三大劫阿僧企耶,長時間的修習才能夠圓滿證得無上菩提,這是度的第一種義。
 這十種法門的體性是清淨的,依此而修不與煩惱障、所知障相應,能與第一義諦相應,而說體性清淨,是度的第二種義。
《披》自性清淨體殊勝者:前說菩薩次第圓滿六波羅蜜多已,能證無上正等菩提。於彼一一波羅蜜多別釋自性,應知彼體清淨殊勝。
 前面說,菩薩次第圓滿六波羅蜜多以後,能夠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六波羅蜜多的內容從卷39施品到卷43慧品各別解釋波羅蜜多的特性,依該處所說應可了知六波羅蜜多的體性非常清淨殊勝。
過餘一切世間聲聞、獨覺善根,攝受最勝菩提果故。如是十法最極長時乃能圓證,自性最極清淨殊勝,能得最極菩提妙果,是故說名波羅蜜多。
 又施等十法超過聲聞、獨覺的善根,能成就最殊勝的菩提果,是度的第三種義。這十種法門必須修三大阿僧衹劫的時間才能圓滿證得,它的特性是最究竟清淨殊勝,將來圓滿時能成就最殊勝最究竟的菩提妙果,所以名波羅蜜多,也名為度,到彼岸義。
寅二、顯建立義2 卯一、明因緣4 辰一、標
 第二科顯建立義,顯示建立六種波羅蜜多的因緣及六數,分二科;第一科明因緣,說明建立的因緣,又分四科;第一科標,標出三種因緣。
應知如是波羅蜜多,由三因緣次第建立。
 應該了知此六波羅蜜多,是由三種因緣次第建立。
辰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等為三?
 是哪三種因緣?
辰三、列
 第三科列,列出三種因緣。
一、由對治故;二、由生起故;三、由異熟果故。
 三種因緣:
 1、由對治故。由能對治有情的煩惱而建立六波羅蜜多。
 2、由生起故。由功德生起的角度而建立六波羅蜜多。
 3、由異熟果故。由果報的殊勝而建立六波羅蜜多。
辰四、釋3 巳一、由對治3 午一、徵
 第四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由對治,由能對治障礙菩提六法,建立六波羅蜜多,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對治故,次第建立?
 為什麼此六波羅蜜多,是由對治障礙的道理而次第建立?
午二、釋2 未一、舉前六
 第二科釋,解釋由對治的道理次第建立,分二科;第一科舉前六,先舉出前六度。
謂慳、惡行、於諸有情怨恨逼惱、懈怠、散亂、闇鈍愚癡,如是六法能障菩提;施等六法能為對治,如其所應,建立六種波羅蜜多。
 慳、惡行、於諸有情怨恨逼惱、懈怠、散亂、闇鈍愚癡等六種法能障礙成就菩提,布施等六法可以各別對治這六種障礙,因此如它所對應,次第建立六種波羅蜜多。
 一、布施能夠對治慳貪。
 二、持戒能對治十惡業行。
 三、忍辱波羅蜜多能夠對治諸有情的怨恨逼惱。
 四、精進波羅蜜多能對治懈怠。
 五、禪定波羅蜜多能對治散亂。
 六、般若波羅蜜多能對治闇鈍愚癡。
未二、攝所餘
 第二科攝所餘,六波羅蜜多含攝其餘四種波羅蜜多。
當知所餘波羅蜜多即此所攝。
 方便善巧、願、力、智,這四種波羅蜜多,即是前六波羅蜜多所含攝,譬如行布施要有方便善巧、願、力、智,持戒等也同樣,必須有這四種波羅蜜多,因此方便、願、力、智,是六波羅蜜多所攝。
午三、結
 第三科結,結說由對治,次第建立六種波羅蜜多。
如是名為由對治故,次第建立。
 由於能對治菩提的障礙,因此佛次第建立六種波羅蜜多。
巳二、由生起3 午一、徵
 第二科由生起,由功德生起的因緣來建立六波羅蜜多,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生起故,次第建立?
 如何以功德生起因緣,次第建立這六種波羅蜜多?
午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諸菩薩,先於財位無所顧戀,棄家諸欲,受淨尸羅。敬重戒故,能忍他惱,不惱於他。受持淨戒修習忍已,戒淨無動,無間無斷,於諸善品勤修加行。如是修習勤精進故,離諸放逸,能觸妙善心一境性。心得定故,如實了知,觀見一切所知境界。
 六種波羅蜜多生起的因緣是:
 一、諸菩薩先對於財富與權位無有回顧愛戀才能廣行布施。
 二、諸菩薩棄捨在家的種種欲望,才能夠出家受持清淨戒。
 三、諸菩薩因敬重戒的緣故,能防非止惡,忍耐有情的逼惱,不觸惱對方有情,能修忍辱的功德。
 四、諸菩薩受持淨戒,修習忍辱以後,還要繼續精進,使戒清淨無所動搖,能不間斷的於諸善品及止觀精勤修習加行。
 五、諸菩薩因為能精勤修習加行的緣故,遠離諸多放逸,能觸證微妙善好的心一境性,得現法樂住。
 六、諸菩薩依止禪定心一境性的定體,能如實了知,觀見一切所知的境界,得證我法二空真如實相。
午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當知是名由生起故,次第建立。
 應當了知以上是名由修學善法功德生起的因緣,次第建立六波羅蜜多。
巳三、由異熟果3 午一、徵
 第三科由異熟果,說明由異熟果來建立六波羅蜜多,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如是波羅蜜多,由異熟果,次第建立?
 如何說以異熟果的角度,次第建立這六種波羅蜜多?
午二、釋2 未一、外事圓滿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外事圓滿,外事是指受用的依報境界,說明得到異熟果的外事圓滿是由布施波羅蜜多所感得。
謂諸菩薩於現法中,精勤修學施等善法;由是因緣,於當來世獲得種種外妙珍財無不圓滿,當知是施波羅蜜多因力所作。
 諸多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在現在色受想行識的生命當中,精勤修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智慧等善法;由於這樣的因緣,於來生會獲得種種外在珍貴微妙的財物,無不圓滿,應當了知這是布施波羅蜜多的因力所作。
 過去生有修布施,今生才會財富具足,因此由外事圓滿,可以知道過去有修布施的功德。
未二、內事圓滿3 申一、標
 第二科內事圓滿,是指本身正報上的圓滿,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內身圓滿由修其餘持戒等五種波羅蜜多而來。
獲得內五自體圓滿,是餘戒等波羅蜜多因力所作。
 菩薩能獲得內身五種自果報體上的圓滿,是由其餘持戒等五種波羅蜜多的因力所作而感得,由如是因感如是果。
申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云何內五自體圓滿?
 什麼是內身的五種果報體圓滿?
申三、釋5 酉一、壽等殊勝
 第三科釋,解釋,分五科;第一科壽等殊勝,說明修持戒波羅蜜多能感得長壽健康的殊勝果報。
謂善趣攝若天若人,於餘有情壽等殊勝,當知是名第一圓滿。
 持戒清淨的菩薩,由於不造惡、不殺生,因此來生能至善趣所攝的人道或天道受生,不論作天或作人,相對於其他三惡道或同類有情而言,壽命健康等果報都較殊勝,應當了知是名第一自體圓滿。持戒清淨能使自己身體的果報長壽健康端正。
酉二、性能堪忍
 第二科性能堪忍,說明修忍辱波羅蜜多能感得生性堪忍的果報。
若有俱生於善加行常無厭倦,堪忍他惱,不樂惱他,當知是名第二圓滿。
 若菩薩過去世有修忍辱波羅蜜多,來生將感得與生俱來便能於善法的種種加行常無厭倦,能忍耐他人的作弄輕慢等惱怒,也不歡喜觸惱他人,應當了知是名第二自體圓滿。修習忍辱能使俱生的堪忍力特別殊勝。
酉三、性勇相應
 第三科性勇相應,說明修精進波羅蜜多能感得生性勇猛的果報。
若有俱生普於一切所作事業堅固勇猛,當知是名第三圓滿。
 若菩薩過去世有修忍辱波羅蜜多,來生將感得與生俱來便能普遍於一切所作事業都有堅固的信心,而且有強大勇猛前進的力量,應當了知是名第三自體圓滿。
 菩薩做任何事皆是特別的堅固勇猛,一定要將所作事完成,這種精進的等流性很強大。
酉四、性薄煩惱
 第四科性薄煩惱,有禪定者寡欲故,煩惱淡薄,說明修禪定波羅蜜多能感得生性煩惱稀薄的殊勝果報。
若有俱生性薄塵穢,於其自心能自在轉,心有堪能於一切義速證通慧,當知是名第四圓滿。
 若菩薩過去世有修禪定波羅蜜多,來生將感得與生俱來便心性薄少塵穢,不易攀緣外六塵而起煩惱,其內心不被外欲所繫縛,能有自在力生起,心寂靜住故有堪能力,依止禪定修觀能速疾證得通達一切佛法義理的智慧,應當了知是名第四自體圓滿。
酉五、性具聰敏
 第五科性具聰敏,說明菩薩生性反應靈敏,聰明敏捷,分析邏輯思考的能力很強,善於思惟,是修慧波羅蜜多所感得的殊勝果報。
若有俱生於一切義其慧廣大聰敏捷利,當知是名第五圓滿。
 若菩薩過去世有修慧波羅蜜多,來生將感得與生俱來便具足廣大聰明敏捷的智慧,於一切世出世間的學問義理,皆能速疾透徹通達,根性明利,反應敏捷,應當了知是名第五自體圓滿。
午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應知是名由異熟果,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次第建立。
 應當了知,是名由異熟果報,如是建立出這六種波羅蜜多的次第。
 以上說明六波羅蜜多的建立義。
卯二、唯六數2 辰一、別配三學
 第二科唯六數,說明為何六波羅蜜多只有六個數目,分二科;第一科別配三學,將六波羅蜜多各別與戒定慧三學配屬。
由前四種波羅蜜多資糧、自性、眷屬、守護,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戒學;
 由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四種波羅蜜多,應當了知能圓滿諸菩薩修學增上戒學的功德。布施波羅蜜多是增上戒學的「資糧」,能廣行布施,福報具足,願棄捨身財才能出家持戒;戒波羅蜜多是增上戒學的「自性」,持戒者不惱害他人;忍辱波羅蜜多是增上戒學的「眷屬」,必須有忍耐力為助伴,方可持戒清淨;有精進力、不放逸才能持戒清淨,因此「精進」是增上戒學的「守護」。
《披》資糧自性眷屬守護者:謂施波羅蜜多是戒資糧,戒波羅蜜多是戒自性,忍波羅蜜多是戒眷屬,精進波羅蜜多是戒守護。如是次第圓滿戒學應知。
 施波羅蜜多是戒的資糧,戒波羅蜜多是戒的自性,忍波羅蜜多是戒的眷屬,精進波羅蜜多是戒的守護。由這樣的次第能圓滿增上戒學功德應當了知。這是四種波羅蜜多與增上戒學的關係。
由其靜慮波羅蜜多,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心學;由其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圓滿修諸菩薩增上慧學。
 應當了知,能圓滿諸菩薩修學增上心學的功德,是由修習靜慮波羅蜜多來的;應當了知,能圓滿諸菩薩修學增上慧學的功德,是由修習般若波羅蜜多來的。
辰二、結無過增
 第二科結無過增,結說安立六種波羅蜜多是最恰當的,無有再超過也無有再增加的。
過此三上,更無菩薩學道可得,是故此三普攝一切菩薩學道。由此建立波羅蜜多唯有六種,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超過戒定慧這三種以上,更沒有其他菩薩學道可得,因此這三種: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已普遍含攝所有的一切菩薩學道。由此建立波羅蜜多只有六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除了三學六度以外,沒有再超過、也沒有可再增加的了。
癸二、明四應作4 子一、標
 第二科明四應作,說明四種修菩薩道應作的事,分四科;第一科標,標出四所應作事普攝一切。
又諸菩薩略有四種所應作事,由是普攝一切所作。
 又諸多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要略來說有四種所應作的事,由這四種事,普遍含攝一切菩薩所作事。
子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等為四?
 是哪四種?
子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四所應作事。
一者、為證菩提修諸善行;二者、由此為先達真實義;三者、圓證威力;四者、成熟有情。
 四種菩薩道所應作事:
 一、為證菩提修諸善行。為了證得無上菩提佛果,必須修習諸多善行,廣說即六波羅蜜、十波羅蜜,略說即是戒定慧三學。
 二、由此為先達真實義。由修習菩提分法行為先,修四尋思、四如實智、三十七菩提分法才能通達四種真實義:世間極成真實、道理極成真實、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修菩提分法也是菩薩應當要作的事。
 三、圓證威力。圓滿證得六種神通,修神通行也是菩薩應當作的事。
 四、成熟有情。有種種的善巧方便,成熟有情的諸根、果報、與智慧,也是菩薩應當作的事。
子四、配
 第四科配,將四所應作事配屬前所說四種菩薩行。
如是四種菩薩所作,當知是先所說四行,如其次第所為所立。是故過此,更不建立有諸餘行。
 如是這四種菩薩所應作的事,應當了知即是前所說的四種菩薩行,如其次第所作而建立。
 一、為證菩提修諸善行,即是波羅蜜多行。
 二、由此為先達真實義,即是菩提分法行。
 三、圓證威力,即是神通行。
 四、成熟有情,即是成熟有情行。
 因此超過這四種以外,更不須再建立有其餘菩薩道行。
《披》當知是先所說四行者:謂如前說四菩薩行。一者、波羅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應知。
 當知是先所說四行方面:應當了知,是指如前所說的四菩薩行。
 一、波羅蜜多行,二、菩提分法行,三、神通行,四、成熟有情行。
本地分中菩薩地第三持究竟瑜伽處建立品第五之一
 如前已說,〈菩薩地〉的持瑜伽處有四個,其中第三持究竟瑜伽處又有〈生品〉、〈攝受品〉、〈地品〉、〈行品〉、〈建立品〉這五品,上述解釋完〈行品〉,以下將進入〈建立品〉,屬於五品中的第五品,故名第五;〈建立品〉跨卷49及卷50,此是第一部分,故名之一。
 〈建立品〉是說明佛果的功德,佛弟子若對佛的殊勝功德有認知與勝解,可以增強修道上的信心,這也是佛弟子們將來要成就的功德。
辛三、後建立攝3 壬一、標
 第三科後建立攝,解釋後〈建立品〉所攝的內容,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佛有百四十不共二乘的功德。
依如來住及依如來到究竟地,諸佛世尊有百四十不共佛法。
 前文說入理般若名「住」,住生功德名「地」;〈住品〉有十三住,最後一住是如來住;〈地品〉有七地,最後一地是到究竟地。
 依第十三如來住及依如來到究竟地,諸佛世尊有一百四十種不共於二乘外道的佛法,當然也不共於凡夫,佛的功德遠遠超越凡夫及二乘聖者。
壬二、列
 第二科列,列出佛成就的功德。
謂諸如來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及一切種妙智。
 謂諸如來具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圓滿莊嚴,及八十隨形好,間飾支體,眼耳鼻舌等較微細的部分也很莊嚴,身相莊嚴共一百一十二種;加上四一切種清淨,再加上十力(十種智慧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是一百三十六,再加上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及一切種妙智,共有一百四十不共佛法。
壬三、釋2 癸一、別顯10 子一、諸相隨好2 丑一、果攝2 寅一、列相好2 卯一、三十二相2 辰一、徵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別顯,各別顯示百四十種佛法功德諸相隨好,又分十科;第一科諸相隨好,說明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果及因,又分二科;第一科果攝,果報上所攝的相貌及差別,又分二科;第一科列相好,列出三十二相及八十隨好,又分二科;第一科三十二相,說明三十二大丈夫相,又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如來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什麼是佛成就的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辰二、列
 第二科列,列出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顯而易見有三十二相,轉輪聖王亦能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種好則唯佛始能具足。
一者、具大丈夫足善安住等案地相,是大丈夫大丈夫相。二者、於雙足下現千輻輪,轂輞眾相無不圓滿。三者、具大丈夫纖長指相。四者、足跟趺長。五者、手足細軟。六者、手足網縵。七者、立手摩膝。八者、瑿泥耶腨。九者、身不僂曲。十者、勢峰藏密。十一者、身相圓滿如諾瞿陀。十二者、常光一尋。十三者、身毛上分。十四者、身諸毛孔一一毛生,如紺青色螺文右旋。十五者、身皮金色。十六者、身皮細滑,塵垢不著。十七者、於其身上兩手、兩足、兩肩及項七處皆滿。十八者、其身上半如師子王。十九者、肩善圓滿。二十者、髆間充實。二十一者、身分洪直。二十二者、具四十齒,皆悉齊平。二十三者、其齒無隙。二十四者、其齒鮮白。二十五者、頷如師子。二十六者、其舌廣薄,若從口出,普覆面輪及髮邊際。二十七者、於諸味中得最上味。二十八者、得大梵音,言辭哀雅能悅眾意,譬若羯羅頻迦之音,其聲雷震猶如天鼓。二十九者、其目紺青。三十者、睫如牛王。三十一者、其頂上現烏瑟膩沙。三十二者、眉間毫相其色光白,螺文右旋,是大丈夫大丈夫相。
 一者、具大丈夫足善安住等案地相,是大丈夫大丈夫相。先從足部開始介紹。大丈夫的足底平直柔軟,沒有凹處,能安穩踩著地面,此為大丈夫之相。
 佛在因位時,行菩薩道,修六波羅蜜,深入禪定,如大高山安住,因而感得此妙相。此相表佛能引導眾生修習佛法,獲得無量法益。
 二者、於雙足下現千輻輪,轂輞眾相無不圓滿。足心現千輻輪寶的肉紋相。佛走路的時候,足沒有觸地,離地四寸,走過時,地上現出千輻的法輪,紋路分明,輞轂等一切妙相悉皆圓滿。
 轂(ㄍㄨˇ) 是指車輪中心的圓木;輞是指車輪的外框。佛在因位時,為父母、師長、善友乃至一切眾生,往返奔走,作種種供養及布施等諸事,因而感得此妙相;此相乃象徵佛轉法輪,示現於足下,顯示遊化諸處轉法輪。
 三者、具大丈夫纖長指相。具足大丈夫相,兩手的手指細長、端直、優雅。
 佛在因位時,禮敬供養師長,息滅驕慢心,和順眾生,因而感得此妙相;表能令眾生喜樂皈依,慧命長遠。
 四者、足跟趺(ㄈㄨ)長。足背高起圓滿。趺指足背。
 佛在因位時,勇猛精進修福,常行法布施,因而感得此妙相;表佛恆以大悲心,以善法饒益有情的無上功德。
 五者、手足細軟。雙手、雙足柔軟、優美,猶如兜羅綿,其色赤紅。
 佛在因位時,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親手供養師長、出家人和父母,因而感得此妙相;表佛常以智慧、慈悲、柔軟的手救護有情。
 六者、手足網縵。手與足的指頭與指頭之間,都有連絡縵網(像鴨子的蹼膜),其色金黃,其紋路如綾羅。
 佛在因位時,常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平等饒益有情,佛常出沒於三界流轉中,猶如水鳥出沒或陸或水,自在無礙攝受有情,因而感得此妙相;表能遠離煩惱惡業,自在解脫,到菩提彼岸(象徵佛法圓滿無漏)。
 七者、立手摩膝。佛站立的時候,兩手垂下,手長過膝。
 佛在因位時,修習諸善行,離我慢,無相布施,因而感得此妙相;表能降伏一切貪瞋癡、無明,能悲愍摩頂眾生。
 八者、瑿泥耶腨(音ㄔㄨㄢˋ)。又稱伊尼延鹿王相,佛的小腿肚像鹿王般圓潤結實。腨,是指腿肚;瑿泥耶,是一種金色鹿。
 佛在因位時,專心聞法,並善解勤說正法,因而感得此妙相;表見者能消滅一切罪障,增長戒、定、慧的功德。
 九者、身不僂曲。身體不會佝僂彎曲,身廣端直。
 佛在因位時,以方便智、持戒、聞法、勤修善業,因而感得此妙相;表佛能饒益度化一切眾生。
 十者、勢峰藏密。男根隱藏於體內如馬陰藏之相。
 佛在因位時,斷除邪婬,修習正觀,慈悲攝受眾生,因而感得此妙相;表身體康順,慧命長壽,善說正法廣度信眾。
 十一者、身相圓滿如諾瞿陀。佛雙手平舉時,寬度與身高相等,周匝圓滿如尼拘律樹。
 佛在因位時,常行三昧禪定,作無畏施,因而感得此妙相;表佛是無上法王,尊貴自在,福慧圓滿。
 十二者、常光一尋。佛身周圍經常放出一丈金色光芒。
 佛在因位時,發大菩提心,勤修無量信願行等善法,因而感得此妙相;表能滅除疑惑、業障,一切志願皆能滿足。 
 十三者、身毛上分。佛身上的一切毛髮右旋向上,毛色紺青、柔潤。
 佛在因位時,於無量世尊敬師長,度化眾生,修行一切善法,因而感得此妙相;此好相能令瞻仰佛的有情,心生歡喜,皈依三寶,獲無量功德。
 十四者、身諸毛孔一一毛生,如紺青色螺文右旋。佛身每一毛孔,各生一根青色毛,右旋,並有微妙香氣。
 佛在因位時,尊重供養一切有情、親近智者,隨順有情,因而感得此妙相;表能斷止一切惡習,修一切善法,得解脫自在。 
 十五者、身皮金色。佛身及手足等悉為真金色,微妙光潔猶如眾寶莊嚴之妙金臺。
 佛在因位時,常樂修善、離諸瞋恚,慈悲視有情,因而感得此妙相。此妙相能令瞻仰佛的有情,厭捨貪慾愛樂,滅罪生善。
 十六者、身皮細滑,塵垢不著。佛皮膚細薄、柔軟、光滑,一塵不染。
 佛在因位時,布施衣服、房子、飲食給有情,並親近智者,因而感得此妙相;表佛以大慈悲心,平等化益有情。
 十七者、於其身上兩手、兩足、兩肩及項七處皆滿。佛的雙手、雙足、雙肩與頸部等七處有豐滿的肌肉。
 佛在因位時,不惜捨己所愛之物,不論福田與非福田,皆能行施,因而感得此妙相;表佛能令一切有情得以滅罪生善。
 十八者、其身上半如師子王。佛上身廣大如獅子王威容端嚴。
 佛在因位時,無量世界中,廣修淨業,教人善法,離我慢,因而感得此妙相;表佛的容貌自信高貴,慈悲圓滿。
 十九者、肩善圓滿。佛兩個肩膀圓好豐滿平整微妙。
 佛在因位時,造像修塔,施無畏,因而得此妙相;表能滅除疑惑,消除業障。
 二十者、髆間充實。兩腋下的肌肉圓滿不虛。
 佛在因位時,施予有情醫藥、飲食,又能看病,因而感得此妙相;表佛能圓滿有情聞法學佛的心願。
 二十一者、身分洪直。佛身體端正而挺直威儀莊嚴。
 佛在因位時,於無量世身業清淨,遠離殺生、偷盜、驕慢、邪婬,因而感得此妙相;表能令見聞此相者,止息憂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二十二者、具四十齒,皆悉齊平。佛具有四十顆牙齒,潔白而整齊。
 佛在因位時,無量世中遠離兩舌惡口恚心,以十善法化益有情,以和合語攝取有情,修習平等慈悲,因而感得此妙相;能常出清淨妙香,制止有情惡口業,滅無量罪,受無量之樂。
 二十三者、其齒無隙。牙齒潔白整齊,沒有縫隙。
 佛在因位時,於無量世中,以十善法化益有情,常稱揚他人功德,因而感得此妙相;表能使眷屬同心、清淨和順的功德。
 二十四者、其齒鮮白。四顆門牙鮮白光潔,鋒銳堅固如金剛。
 佛在因位時,於無量世中常思惟善法,廣修慈悲心,因而感得此妙相;表能以大智慧,摧破一切有情猛力堅固之貪瞋痴三毒。
 二十五者、頷(音ㄏㄢˋ)如師子。兩頰隆滿、結實如師子頰,臉如滿月淨金色。
 佛在因位時,見有德者,如實讚歎,並稱揚其美德,又喜布施,因而感得此妙相;表能令見聞者除滅百劫生死重罪,面見諸佛,了了分明。
 二十六者、其舌廣薄,若從口出,普覆面輪及髮邊際。佛舌頭廣長薄軟,伸展則可覆至髮際。
 佛在因位時,言語至誠,恆修柔軟語、法語,常行悲心,因而感得此妙相;表能滅累劫重罪,遇見諸佛授記。
 二十七者、於諸味中得最上味。佛口常得諸味中之最上味。上味有二義,一謂三千世界中第一上味,二謂縱雖粗味,一入佛口則轉為上味。
 佛在因位時,於無量世中施與眾生所須飲食,愍念眾生如子女,不待他求即以諸善法迴向菩提,因而感得此妙相;表佛的妙法,能滿足眾生志願。
 二十八者、得大梵音,言辭哀雅能悅眾意,佛清淨之梵音,洪聲圓滿如天鼓響,微妙最勝如迦陵頻伽之音,令聞者愛樂得益無量。
 佛在因位時,口業清淨,說實語、愛語,禁止一切惡言,因而感得此妙相;表法音了了,遠近皆可聽聞,斷除疑惑,心生善法。
 二十九者、其目紺青。佛眼紺青色,如青蓮華,慈眼垂視。
 佛以慈心慈眼及歡喜心布施眾生,因而感得此妙相;表眼根清淨明潔,現在及未來能常見諸佛,常聞微妙法。
 三十者、睫如牛王。佛之睫毛齊整不雜亂,猶如牛王睫毛長而柔美。
 佛在因位時,以平等心憐愍愛護眾生,觀眾生如父母,因而感得此妙相;表慧眼恆開,不生愚癡。
 三十一者、其頂上現烏瑟膩沙。指佛陀頭頂上有隆起肉髻的形相。
 佛在因位時,虔誠心禮敬三寶供養父母、師長及修行人等善法,又教人受持,因而感得此妙相;此相表智慧、福德圓滿之相。
 本卷曾說,頂上現烏瑟膩沙及如來無見頂相之大丈夫相。所謂無見頂相,是指即使是十地菩薩也不能見佛頭頂之相,即肉髻正中正位,並非離肉髻相而別有無見頂相。
 三十二者、眉間毫相其色光白,螺文右旋,是大丈夫大丈夫相。兩眉之間有白毫,柔軟而右旋,常放光明。以上是佛成就的大丈夫中的大丈夫相。
 佛在因位時,見眾生修戒、定、慧三學,稱揚讚歎而不毀訾,有謗者則遮制守護,因而感得此妙相;表內心清明純淨,能見百億諸佛,光明微妙境界。
卯二、八十隨好3 辰一、徵
 第二科八十隨好,說明唯佛菩薩才能具足的八十種微細隱密難見隨形好相,八十種好是隨三十二相而有,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如來八十隨好?
 什麼是佛的八十種隨好相貌?
辰二、列2 巳一、於下身分六十隨好
 第二科列,列舉八十種隨好,分二科;第一科於下身分六十隨好,先說頸部以下的六十隨好相。
謂兩手足具二十指及以節爪并皆殊妙,是即名為二十隨好。兩手、兩足表裏八處,手四、足四并皆殊妙,是即名為八種隨好。兩踝、膝、股六處殊妙,是即名為六種隨好。兩臂、肘、腕六處殊妙,是即名為六種隨好。腰、縫殊妙,各一隨好。兩核殊妙,為二隨好。陰藏殊妙,為一隨好。兩臀殊妙,為二隨好。臗、臚、臍三并皆殊妙,各一隨好。兩脅、腋、乳并皆殊妙,為六隨好。腹、胸、項、脊,各一隨好。如是所說,除頸已上,於下身分六十隨好。
 頸部以下有六十種隨形好,如下所示:
 一、兩手足具二十指及以節爪并皆殊妙,是即名為二十隨好。手足共二十個指頭,手足指圓,纖長柔軟;及指節與骨都不現,手足各個相等沒有差別,指間充密;指甲狹長,薄潤光潔,都非常的圓滿殊勝微妙,此即名為二十種隨好。
 二、兩手、兩足表裏八處,手四、足四并皆殊妙,是即名為八種隨好。兩手兩足表裏八處平滿,手足圓滿,軟淨光澤。筋與脈絡盤結,深隱不現,都非常的圓滿殊勝微妙,此即名為八種隨好。
 三、兩踝、兩膝、兩股六處殊妙,是即名為六種隨好。兩踝深隱,骨不顯露,行步正直,穩如象王,端莊嚴肅,行步威容,齊整如師子王;二膝輪圓滿,行步安平猶如牛王;二股行進與停止儀雅宛如鵝王,六處都非常的圓滿殊勝微妙,此即名為六種隨好。
 四、兩臂、雙肘、雙腕六處殊妙,是即名為六種隨好。兩臂、雙肘、雙腕,兩肢節、肌肉六處均勻圓妙,此即名為六種隨好。
 五、腰、縫殊妙,各一隨好。腰背健壯,身相猶如仙王,周匝端嚴光淨,非常的殊勝微妙,共有二種隨好。
 六、兩核殊妙,為二隨好。骨節交結猶若龍盤,是非常的殊勝微妙,有二種隨好。是哪二核?
 七、陰藏殊妙,為一隨好。男根隱處妙好,圓滿清淨,身體康順,是一種隨好。
 八、兩臀殊妙,為二隨好。二臀平整而座,威容端嚴,非常的殊勝微妙,是二種隨好。
 九、臗、臚、臍三并皆殊妙,各一隨好。臗細均適,臚不突出,臍不現出,身體端正,非常殊勝微妙,共有三種隨好。
 十、兩脅、腋、乳并皆殊妙,為六隨好。胸側處,包括兩脅、腋下、乳(乳房),肌肉圓滿不虛,身不傾動,非常殊勝微妙,總共有六種隨好。
 十一、腹、胸、項、脊,各一隨好。腹形方正、莊嚴;胸臆前,具有吉祥喜旋卍字的德相;腹、胸、脖子、脊椎處,身相持重,非常殊勝微妙,各有一種隨好。
 上面所說,由頸部而下,共有六十種隨好。
《披》於下身分六十隨好者:前說腰、縫殊妙,為二隨好;腹、胸、項、脊,為四隨好。并餘所說,故成六十。
 前面說的腰、縫(是說什麼?)殊妙,是二種隨好。腹、胸、脖子、脊椎,是四種隨好。合併其餘所說,因此總共有六十種隨形好。
巳二、從頭以下二十隨好
 第二科從頭以下二十隨好,說明從頭部以下的二十種隨好之相。
上下齒鬘并皆殊妙,為二隨好。𪙫齶殊妙,為一隨好。兩唇眷屬并皆殊妙,為二隨好。頤善圓滿,為一隨好。兩頰圓滿善安其所,為二隨好。兩目眷屬并皆殊妙,為二隨好。兩眉殊妙,為二隨好。其鼻二孔并皆殊妙,為二隨好。其額殊妙,為一隨好。角鬢、兩耳并皆殊妙,為四隨好。頭髮殊妙,為一隨好。如是所說,從頸已上二十隨好。
 上下齒列像花鬘一樣成串排列整齊,每一顆都潔白端正,這是二隨好。
 𪙫(音ㄒㄩ)齶(音ㄜˋ)殊妙,𪙫是指齒所依止的牙根,齶是指牙齦,牙根牙齦沒有萎縮、異味、變色等問題,都非常的殊勝微妙,這是一隨好。
 上下兩唇配合得很好,嘴唇長得非常殊勝微妙,這有二隨好。
 頤善圓滿,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說,頤是下巴,包括鼻子下面腮頰部分,指臉部下方的線條看起來是豐滿有福報相的,不會太尖銳,是一隨好。
 二邊臉頰也非常的圓滿,不會過於消瘦凹陷,也沒有下垂,而善巧安置在適當的處所,這是二隨好。
 雙目眷屬并皆殊妙,一對眼睛非常的殊勝微妙,包括眼白、眼珠、眼皮、眼睫等,都澄淨慈善,莊嚴對稱,是二隨好。
 雙眉非常的殊勝微妙,既不雜亂也不稀疏,是二隨好。
 鼻子二孔非常的殊勝微妙,是二隨好。
 額頭高廣飽滿非常的光亮殊勝微妙,是一隨好。
 二邊的角鬢及雙耳,都非常的殊勝微妙,是四隨好。
 頭髮也是非常莊嚴殊妙的,是一隨好。
 如上所說,從頸部以上共有二十隨好。
辰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前有六十,後有二十,總合說為八十隨好。
 前一段介紹從頸部以下有六十隨好,後一段說明頸部以上有二十隨好,總合八十種莊嚴相,說名為八十隨好。
寅二、簡差別2 卯一、辨已得等4 辰一、初獲異熟
 第二科簡差別,簡除其中的差別,其實初地菩薩已有諸相及諸隨好,但是沒有那麼殊勝,以下說明它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辨已得等,辨別什麼時候開始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又分四科;第一科初獲異熟,最初獲得這種異熟果報是初地以上。
如是諸相及諸隨好,若諸菩薩始入淨勝意樂地時,已得異熟。
 如上所說的這些三十二相及八十種隨形好,若諸多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一開始證入淨勝意樂地(證入初地),成就清淨殊勝的意樂時,即已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好的這些果報。由此可知,如果菩薩已經證得聖道,身相是非常莊嚴殊勝的。
辰二、殊勝清淨
 第二科殊勝清淨,說明從此以後,諸相及隨好展轉更加殊勝清淨。
從此已上,諸相隨好,展轉獲得殊勝清淨。
 從初地以上,這些諸相隨好(三十二相八十隨好),隨地地展轉增上而獲得更加殊勝的清淨。
《披》已得異熟等者:相及隨好,菩薩始入地時,創初獲得,名得異熟。由是菩薩異熟相故,如下自說。如是相好,菩薩若在種性地中,唯有種子依身而住。菩薩若在勝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菩薩若在清淨增上意樂地中,乃名為得。菩薩若在諸餘上地,如是相好轉勝清淨。此應準知。
 佛所有的這些相與隨好,菩薩剛證入初地時,創是指開始,即開始最初即已獲得,名得異熟。由於這是菩薩異熟果報的相貌,如下論文中所說。
 如此的相好,若是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仍在〈種性地〉的種子位時,這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還只是以種子的狀態依身而住,尚未現行。
 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若是到勝解行地的境界,從外凡至內凡慢慢的修學菩薩道,才開始修習能夠顯發、得到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方便,例如修種種十善業的功德等,這是能得方便。
 菩薩若是已經達到清淨增上意樂地的初地時,才名為得。
 菩薩若展轉的繼續修學,從初地以上、或二地、三地、四地,乃至十地一直到佛,應知這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異熟,也展轉更加殊勝清淨。此處應可準照下文理解。
辰三、一切圓滿
 第三科一切圓滿,說明何時證得一切圓滿的相好與隨好。
當知乃至坐菩提座,方乃證得其餘所有四一切種妙清淨等不共佛法,善淨圓滿。
 如上所說,諸相及隨形好是初地已有,但應知其它功德要等到坐菩提座成佛時,才能證得其餘所有的四一切種妙清淨、十力、四無所畏、三念住、三不護、大悲、無忘失法、永害習氣,及一切種妙智等不共佛法,這時才是真正的善淨圓滿。
 由此可知,最先栽培的果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其它的智慧功德需到成佛時才能臻於美好清淨圓滿。其中「四一切種妙清淨等不共佛法等」者,如下《披尋記》所釋。
《披》四一切種妙清淨等不共佛法等者:謂一切種所依清淨、一切種所緣清淨、一切種心清淨、一切種智清淨,是名四一切種清淨。等言,等取十力等不共佛法。此中義顯,相好及餘一切不共佛法,於佛果位,說名善淨圓滿。如下自說,若在如來到究竟地,當知相好善淨無上故。先菩薩時亦已成就,然是下劣,故不建立。
 四一切種妙清淨等不共佛法等方面,指成佛時有四種清淨:
 一、一切種所依清淨:依是指正報,佛的正報無論是法身、報身、化身,這三身都是圓滿的,因此成就的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以及千百億化身佛,都十分清淨殊勝。其中,所依,雖一般說是身,其實最主要還是指心,若心清淨,將煩惱種子斷除,則所感得的果報也是非常殊勝清淨的,如此能成就三身。
 二、一切種所緣清淨:是指依報清淨,佛由能緣的心清淨,因此所緣的國土、依報、境界也都清淨。
 三、一切種心清淨:這是指能緣的心是清淨的,佛已轉識成智,所以佛心是非常清淨,具大慈悲大智慧的。轉依後的前五識名成所作智,可以成滿任何的神通變化,前五識遭逢任何境界都自在無礙;而第六識名妙觀察智,一切時處品類的智慧都已成熟;另外,第七識成就平等性智,全無人我的對立;第八識成為一切大圓鏡智,這是轉八識成四智,令一切種心清淨。
 四、一切種智清淨:這是指心所來說,如欲、勝解、念、定、慧等心所,成佛時則一切時都與五遍行、五別境、及十一個善心所相應,由此可以看出佛的根本智與後得智都是清淨的,這是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成就的功德。
 由其心王、心所清淨,其果報、所緣也是清淨的,以上是名四一切種清淨。
 其中的「等」字,還包括十種智慧力及其他的不共佛法。
 此段顯示出相好(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以及其他四一切種妙清淨等不共佛法,在成佛時,名善淨圓滿。如下文還會再說,若到如來的究竟地,應知其相好是善巧圓滿清淨,且沒有人能超過的;雖在菩薩位時也成就相好,但相較於佛則是下劣的相與隨好,因此不於該處建立、說明相與隨好。
辰四、下劣成就
 第四科下劣成就,說名剛成就聖者菩薩時,成就下劣的相與隨好。
若下劣者,先菩薩時亦已成就。
 如果是下品的相與隨好,在之前聖者菩薩時也已成就。這是因為有修諸功德,所以相較其他雜染凡夫,看起來已非常的莊嚴。
卯二、辨其資糧2 辰一、無差別
 第二科辨其資糧,分別其中的資糧,分二科;第一科無差別,說明無差別的資糧。
始從清淨勝意樂地,一切所有菩提資糧無有差別,能感一切相及隨好。
 最先開始從初地清淨勝意樂地時,一切所有的菩提資糧,即六波羅蜜等資糧,是沒有差別的,都能使令菩薩感得諸相以及八十隨形好。
辰二、有差別2 巳一、標
 第二科有差別,說明有差別的情形,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二種。
又此一切菩提資糧略有二種,謂去菩提若遠、若近。
 又這一切的菩提資糧與六波羅蜜的功德,要略可有二種,一種是距離菩提很遠,一種是很近。
巳二、釋2 午一、遠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遠,距離遠的情形。
此中遠者,謂未獲得諸相、隨好異熟果時。
 其中距離遠的方面,是尚未獲得諸相與隨好果報,還停留在種性地或勝解行地的凡夫位,學發菩提心時,距離菩提仍是遠的。
午二、近
 第二科近,距離近的情形。
所言近者,謂初獲得諸相、隨好異熟果時,或從此上,展轉獲得殊勝清淨。
 所說距離近的方面,是指最初獲得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異熟果時,或從初地以上,展轉的獲得殊勝清淨,都名距離菩提近。
 以上是說果攝,從果報上說明佛諸相與隨好的功德。
丑二、因攝3 寅一、出由業因2 卯一、廣相似業3 辰一、標
 第二科因攝,說明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因所攝,若現在不修因,將來也無從得果,應努力從因地下手,以攝取莊嚴的果德,分三科;第一科出由業因,說出由修善業的因所以感得這些相與隨好,又分二科;第一科廣相似業,詳細說明相似的業,又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要義。
又薄伽梵由所化力,為眾宣說造種種業,感得如是相、隨好果。
 又佛由所化導眾生的智慧力,為大眾宣說應造作種種善業,才能感得這樣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果報。這是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
辰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以故?
 佛為什麼要為眾生開示感得相好、隨好果的業因?
辰三、釋3 巳一、總說因緣
 第三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總說因緣,先總說佛開示這些業能感得相好的因緣。
所化有情於其種種惡業現行深生喜樂。如是種種現行惡業是所對治,感相、隨好種種善業是能對治。彼聞如是種種殊勝大果勝利,便於如是大果勝利深生愛樂;由是因緣,當離諸惡,當修諸善,是故為說。
 所要教化的有情於尚未學習佛法前,由於愚痴,對於種種惡業的現行與活動,往往有深深的歡喜好樂。
 如是愚癡凡夫這些殺盜婬妄等種種現行的惡業,是所對治的,而佛宣說的能感相、隨好的種種善業,則是能對治的。為什麼這樣說?
 因為這些有情聽聞佛所開示的種種殊勝廣大果報、殊勝的利益,對於這些大果與勝利生起深深的愛樂;由於這樣的因緣,眾生知道應當遠離十惡業,應修習種種善業,因此佛為所化的有情開示相好及善業的因緣關係。
巳二、別廣諸相2 午一、指
 第二科別廣諸相,各別詳細說明三十二相及其成就的因緣,分二科;第一科指,指出廣如經說。
廣如諸相素怛纜說。
 關於三十二相,若詳細的說明應知如素怛纜藏的契經所說。
 說明三十二相的經有很多,如《華嚴經》、《大集經》、《大寶積經》等,這些大乘經論,都曾說到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因緣。
午二、列27 未一、足下善安住相
 第二科列,別列三十二相說明其因緣,分二十七科;第一科足下善安住相,說明感得圓滿足下善安住相的因緣。
謂諸菩薩,於戒禁忍及惠捨中善安住故,感得足下善安住相。
 諸多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對於堪忍受持清淨的禁戒及於惠捨的布施中能善安住,若修這些功德,可以感得足下善安住相,雙腳會很殊勝平穩,猶如佛一樣等案地相。
 其中,戒禁忍是偏指持戒禁止自己作惡事。戒可略分為止持、作持二類:止持,是所誦的廣律,即列出行者不可以作的事;作持,則是二十犍度,如各式各樣的羯磨法事,日常之事都能以佛法來解決。此處戒禁忍的「禁」是指不可作之事,如佛說不可殺盜婬妄,十惡業都不能作。「忍」則是不要瞋恨,如果遇到境界不能忍可應趕快迴光返照:煩惱執著已經現起,是自己錯得太離譜、自己已有顛倒了。惠捨是指布施,也應常常修施。若能好好的安住在持戒、忍辱、布施,則能感得足下善安住相。
 【犍度】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
 (梵skandha,巴khandha,藏phun%-po)
 佛典中,分別篇章之名目。又作揵度、建陀、建圖、塞犍陀、塞建圖、娑犍圖、塞建陀。意譯蘊、聚、陰、眾、肩、分段。在佛典中,將同類之法聚為一處,即為一犍度。相當於「品」,或今人所用之「章」。如《四分律》卷三十一以下收受戒、說戒等二十犍度,《阿毗曇八犍度論》立雜、結使等八犍度,又,舊譯家將犍度譯成「眾」或「陰」,故稱色受想行識為「五眾」或「五陰」。《摩訶止觀》卷五(上)釋陰義云(大正46‧51c)︰「陰者,陰蓋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陰是積聚,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
 此中,若解「陰」為「陰蓋」義,似離原語之義較遠。新譯家則譯為蘊,故稱色等為五蘊;《大毗婆沙論》中,亦翻雜、結使等八犍度為八蘊。義淨所譯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上之註云(大正25‧877a)︰
 「梵云塞建陀,有甚多義。或是聚義,或是肩義,或是分段義。若依此方譯之為聚,但得積聚義,遂無餘義。此中,且據二種。此為昔人不解梵音。又譯之為趣,深成遼落。又復須知,此聚義、肩義,解時極難。」
 〔參考資料〕 《俱舍論》卷一;《玄應音義》卷四、卷十七、卷二十三;《四分律疏》卷七(本);《四分律飾宗記》卷七(本);《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上一之一。
 ----------------------------------------------------------------------------------------------------
未二、足下千輻輪相
 第二科足下千輻輪相,說明感得足下千輻輪相的因緣。
於其父母種種供養,於諸有情諸苦惱事種種救護,由往來等動轉業故,感得足下千輻輪相。
 若對於自己的父母常修種種供養,對於諸多有情有諸多苦惱事時,也能作種種的救護,由於作這些供養父母、救度有情之事的來往動轉等善業,能感得足下千輻輪相。
 不畏奔波的修福,不辭勞倦的為父母與有苦的眾生服務,好像腳下有千個輪子,在往來中作了很多的善業。例如開車載人去看病拿藥等,都會得到好的功德,因此不要怕出門,有事勞動,想想將來會有足下千輻輪相,會愈作愈開心。
未三、纖長指相
 第三科纖長指相,說明感得纖長指相的因緣。
於他有情遠離損害及不與取;於諸尊長先語省問,恭敬、禮拜、合掌、起迎,修和敬業;於他有情深心所喜所愛財位不令乏短;及能摧伏自憍慢故;感大丈夫纖長指相。
 若對於其他有情能遠離損失、傷害及不與取(偷盜);並對諸多應尊重的長輩,如年紀較長、輩分高者都應該尊敬,包括看到對方,如老法師等要先開口問候,晨昏定省的問安,能確實心存恭敬、在合適的場合起身頂禮,或正坐著時,對方前來,要立即站起來合掌、迎接,修「戒見利身口意」的六和敬業,令思想、語言都無諍論、持戒清淨、利和同均、見和同解的和合。對其他有情內心所深刻歡喜、愛好的財富尊位,不令他人有缺乏短少,不與他人相爭。以及能藉由修無我觀以摧伏自心的憍慢(憍自、慢他),由於這些因緣,能感得大丈夫手足與指都纖長莊嚴的果報。
未四、足跟趺長
 第四科足跟趺長,說明感得足跟趺長相的因緣。
即上所說感三相業,總能感得足跟趺長,是前三相所依止故。
 即依上文所說:能感得三相的業,包括足下善安住相、足下千輻輪相、纖長指相,能引這三種妙相的善業因緣,總合起來即能感得足跟趺長的相好,這是因為足跟趺長是前三相所依止的緣故,所以必須俱修前三相的諸善業因,以感得足跟趺長之果。
未五、手足網縵
 第五科手足網縵,說明感得手腳有網縵相的因緣。
由四攝事,攝諸尊長,是故感得手足網縵。
 由於修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種攝受眾生之事,攝受諸多尊貴的長輩,因此能感得手足網縵相。
未六、手足細軟
 第六科手足細軟,說明感得手足細軟相的因緣。
奉施尊長塗身、按摩、沐浴、衣服,是故感得手足細軟。
 由奉養、布施父母師長等這些尊貴的長輩,包括以恭敬心幫他塗身(此為古印度人的生活習慣之一,又稱塗香,即以香塗身,以消除體臭或熱惱)、或為其按摩以去除不適、或取水加熱等協助尊長沐浴、或備妥衣物協助穿戴等,勤修這些恭敬侍奉服務的善業,因此能感得將來手腳細緻柔軟之相。
未七、立手摩膝
 第七科立手摩膝,說明感得立手摩膝相的因緣。
修諸善法不生喜足,令諸善法展轉增長,是故感得立手摩膝。
 菩薩善法欲很強,修諸多的善法時不會得少為足,這種心情能令其未栽培、已栽培的諸多善法皆展轉增長,因此感得立手摩膝的智慧福報相。由此可知,善法不斷的增長、善法欲強,能令雙臂長而不短小。
未八、瑿泥耶腨
 第八科瑿泥耶腨,是指如金色鹿般的小腿肚,以下說明感得瑿泥耶腨相的因緣。
自於正法如實攝受,令得究竟,廣為他說;及正為他善作給使;是故感得瑿泥耶腨。
 由於因地時對於佛所說的經律論等聖道法,能如真實相來領受,使令自己得到究竟的第一義諦,也能廣為他人宣說正法;以及能夠正確的為他人善作給使,給使是供人役使,由此可知,菩薩不僅能成就聖道而廣為人師,還能溫和謙下的為他人服務做事;由此緣故,能感得瑿泥耶腨的相好。
未九、身不僂曲
 第九科身不僂曲,說明感得身不僂曲(不會彎腰駝背)相的因緣。
於其正法漸次等顯續索轉故,於身語意種種惡業皆能止息,
 對於佛說的經律論正法,能非常有次第的、普遍的為人開示顯發其義,且內心於此法也是相續不斷的生起索轉故,索是指求,自己既不斷的求法,也不斷的轉法輪,並對於身語意的種種惡業都能停止息滅,不再造作。
《披》於其正法漸次等顯續索轉故者:此中等顯,謂遍開示。攝異門分說:遍開示者,謂無間演說,不作師拳,無所隱覆。(陵本八十三卷十二頁6312)又自覺了法已等相續起,名續索轉。
 此處文中的「等顯」,是普遍開示之義,遍是指全部,對於佛法能全部的理解,又能開發顯示出其中要義。如〈攝異門分〉卷83,2498頁說:遍開示者,謂不間斷的演說,能沒有怨親的差別,相續的演說完畢,不會作師拳而保留部分法要,能沒有隱藏覆蓋的將所知道的都傾囊相授。又自己覺了佛法以後,可以平等相續的發動自己再去為他人說法,名續索轉。即猶如繩索一般相續下去,不斷的轉法輪。
於疾病者卑屈瞻侍,給施良藥,病力羸頓能正策舉,飲食知量,於諸欲中曾不低下,是故感得身不僂曲。
 對於有疾病的有情能以很謙卑屈下的態度去看望、關心、服侍對方,且能布施良好的飲食與藥品助其療病,對於因疾病所致氣力、體力羸弱困頓者,能如法善巧的為其說法,以策勵舉發其心,鼓勵開解使其不再低沉憂鬱。
 其次,對所吃的食物,應該不多不少,善於取捨,知量而食,在色聲香味觸諸欲的境界中,能調伏煩惱,不令內心的正知正念對煩惱低頭,這樣能感得身不僂曲的果報,不再彎腰駝背。
《披》於諸欲中曾不低下者:謂於諸欲不生貪故,不為諸欲所制伏故。
 解釋對色聲香味觸男女諸欲不再生起貪的煩惱、不會被諸欲所制伏。這是身不僂曲的因緣。
未十、勢峰藏密
 第十科勢峰藏密,說明感得勢峰藏密相的因緣。
於被他擯無依有情,以法以正慈悲攝受,修習慚愧,施他衣服,是故感得勢峰藏密。
 對於被他人驅擯沒有依靠的有情,這時要以法及以正確的慈悲心攝受,令其修習慚愧,且能布施衣服,又能攝藏自己所作的功德不欲人知,將來能感得勢峰藏密相。
未十一、身相圓滿如諾瞿陀
 第十一科身相圓滿如諾瞿陀,說明感得身相圓滿如諾瞿陀相的因緣。
於身語意能自防禁,於自攝受及諸飲食皆善知量,施病醫藥,於不平等事業攝受及不平等所受用中皆不隨轉,於界互違能令隨順,是故感得身相圓滿如諾瞿陀。
 由於身語意三業能夠自己防護清淨、禁作惡事,對自己能內攝諸根,對諸眾生不生害心,及受用諸多飲食時,都能善巧的知量知足,常惠施醫藥看護病者;對於屬於有罪過不合理的事業,以及所受用飲食、資財等,若有過與不及等不平等的因緣出現,都不會隨順而行;在地水火風四大互相違背,容易生病時,都能善於調和,令地水火風四大能隨順轉變,因此能感得身相圓滿如諾瞿陀樹。
未十二、身毛上分
 第十二科身毛上分,說明感得身毛上分相的因緣。
由業感得立手摩膝,即能感得身毛上分。
 如前所說修諸善法不生喜足,令諸善法展轉增長,由此善業能感得垂手過膝相的殊勝果報,此功德也能感得身毛上旋的妙相。
未十三、毛紺青色螺文右旋
 第十三科毛紺青色螺文右旋,說明感得毛紺青色螺文右旋相的因緣。
自善觀察,親近明智,能思微義,尊所居處能淨修治,敷舉沐浴。唯一住故,依一友故,入微義故,草葉等穢能蠲除故,又能除去客塵垢故,感身毛孔一一毛生,如紺青色螺文右旋。
 自己善用智慧觀察,親近有智慧的善知識,聽聞正法,並能如理作意深入思惟其中甚深微妙的空性道理,由此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對尊貴的師長、善知識、長輩所居住處,能打掃清淨、維護修理,常將師長們的床座、敷設用具整理洗滌。
 行者專注修習種種善法,第一義諦是修行唯一的安住處,稱為唯一住故。對於「唯一住故」,《披尋記》另有不同解釋;唯有依止親近明智的善知識修習諸善法,稱為依一友故;依善知識的教導,自己也很精進努力,漸能悟入微妙的第一義諦,稱為入微義故;想要深入佛法的微細道理,首先要能將粗顯的煩惱去除,如將住處的草葉等污穢清除,稱為草葉等穢能蠲除故;其次要能將微細的煩惱去除,如將居住處的塵垢都打掃乾淨,稱為又能除去客塵垢故,塵垢是客;由此善修因緣,能感得身上每一毛孔的每一根毛不相雜亂,都是紺青色、螺文形右旋的妙相,稱為感得身體的毛孔一一毛生,如紺青色螺文右旋的相。
《披》唯一住故等者:聞所成地中說:善法可愛生展轉住。謂於善法不放逸者,於現法中乃至能得般涅槃故,於後法中往善趣故,多有所作。(陵本十三卷二十二頁1160)即依此義,名唯一住。一種佛教所應知處所建立故,此釋前說自善觀察。依止善友,不依惡友,名依一友,此釋前說親近明智。審諦思惟如其所聞、如所究達諸法道理,名入微義,此釋前說能思微義。草座、葉座及餘敷具,由能修治,名能蠲除草葉等穢及客塵垢。謂由數數翻舉蠲除彼穢,及由沐浴去彼塵垢故,此釋前說尊所居處能淨修治,敷舉沐浴。
 唯一住故等方面:如〈聞所成地〉中所說:
 一、善法可愛生展轉住。由於發慈悲心,常常行善,感得可愛的果報,依止可愛果報,繼續不斷作善事,如是展轉安住在善法所生的可愛果報中。
 二、名唯一住。能常修學善法不放縱貪瞋癡,在現在的生命體中,能不放逸住,乃至能成就聖道證入涅槃,或者在下個生命體,能往生人天善趣,繼續修行,作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如〈聞所成地〉卷13,479頁中所說,是依止這個道理,說名唯一住。
 三、自善觀察。由自己善巧觀察佛法所說的道理,佛教所應知處及所建立的法門,這是解釋前面所說自善觀察。
 四、名依一友。依止善知識修戒定慧,不依惡知識,是名依一友,這是解釋前面所說親近明智。
 五、名入微義。隨順所聽聞的佛法認真思惟,於修慧時能究竟通達諸法實相的道理,是名入微義,這是解釋前面所說能思微義。
 六、名能蠲除草葉等穢及客塵垢。是指對於由草或樹葉所作的座具,以及其他靜坐用的座墊,都能好好的整理修治,去除塵垢,名能蠲除草葉等穢及客塵垢。
 七、由於常常將蒲團翻舉透氣或曬乾去除污垢,及由洗滌去除灰塵,這是解釋前面所說尊所居處能淨修治,敷舉沐浴。
未十四、身皮金色常光一尋
 第十四科身皮金色常光一尋,說明感得身皮金色常光一尋相的因緣。
能施悅意發喜飲食、騎乘、衣服、莊嚴具等資身什物,離諸忿恚,是故感得身皮金色、常光一尋。
 菩薩能常以歡喜心布施,發勤供養令人悅意的飲食、或布施交通工具、衣服、莊嚴具等資身物品,遠離所有忿怒瞋恚,由此修習功德,感得身皮金色、常光一尋的身相莊嚴。伸張兩臂為一尋,大約等於八尺或六尺。
未十五、身皮細滑塵垢不著
 第十五科身皮細滑塵垢不著,說明感得身皮細滑塵垢不著相的因緣。
由此業感身諸毛孔一一毛生,當知即此復能感得身皮細滑,塵垢不著。
 由這些清淨善業,感得身上每一毛孔必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出微妙香氣,應當知道這些善業也能感得身皮細薄、潤澤,不染一切塵垢。
未十六、於其身上七處皆滿
 第十六科於其身上七處皆滿,說明感得於其身上七處皆滿相的因緣。
以其廣多上妙清淨餚饌飲食,惠施大眾皆令充足,由此感得於其身上七處皆滿。
 菩薩能以很多廣大上等微妙清淨的餚饌飲食,以慈悲心施予眾生,使令都得飽滿,由此因緣,能感得兩手、兩足、兩肩、頸項等七處之肉都隆滿、柔軟。
未十七、其身上半如師子王
 第十七科其身上半如師子王,說明感得其身上半如師子王相的因緣。
於諸有情隨所生起如法所作,能為上首而作助伴,離於我慢,無諸獷悷,能為有情遮止無利,安立有利,由此感得其身上半如師子王。於一切事稟性勇決,如師子故。
 對於諸多有情隨順各種因緣,所發起的合法有意義作業,菩薩能夠作有情最重要的助伴,幫助有情成就功德,菩薩內心遠離我慢,不作粗獷有罪過的行為,能夠為有情遮止沒有利益的事,而施設有利益事,由此因緣,能感得上半身像師子王一樣威容端嚴,對於處置所有事,稟持著非常勇猛堅決的心性,一如獅子王。
未十八、肩善圓滿髆間充實
 第十八科肩善圓滿髆間充實,說明感得肩善圓滿髆間充實相的因緣。
即由此業,當知復感肩善圓滿、髆間充實。
 即由於這些清淨的善業,應當了知又能感得兩肩圓滿豐腴、肩胛骨間充實的殊勝微妙相。
未十九、身分洪直
 第十九科身分洪直,說明感得身分洪直相的因緣。
由此業感纖長指相,復即感得身分洪直。
 由這些清淨的善業,感得兩手、兩足皆纖長端直之相,又能感得大人直身相。
未二十、具四十齒齊平無隙
 第二十科具四十齒齊平無隙,說明感得具四十齒齊平無隙相的因緣。
遠離一切破壞親友離間語言,若諸有情已乖離者,能令和合,由此感得具四十齒皆悉齊平,其齒無隙。
 菩薩遠離一切破壞親戚朋友離間的語言,倘若諸多有情彼此已經互相違背遠離,菩薩用智慧為他們說法,能令和合,由此因緣,感得具足四十齒,齒齊平整,齒間沒有縫隙的妙相。
未二十一、其齒鮮白
 第二十一科其齒鮮白,說明感得其齒鮮白相的因緣。
修欲界慈,思惟法義,由此感得其齒鮮白。
 菩薩於欲界靜慮中修慈悲觀,思惟佛法道理,對治瞋恚煩惱,出離欲界,由此因緣,感得四門牙,其色鮮白光潔,銳利如鋒,堅固如金剛。
《披》修欲界慈者:謂修慈無量定對治瞋恚,此對治已,出離欲界,是故說言修欲界慈。
 菩薩修欲界慈無量定,對治瞋恚煩惱,瞋恚被對治以後,能出離欲界欲,因此說修欲界慈。
未二十二、頷如師子
 第二十二科頷如師子,說明感得頷如師子相的因緣。
若諸有情有所希冀,隨其所樂,正捨珍財,由此感得頷如師子。
 若諸多的有情有所希望追求,菩薩能隨其所歡喜,如法施捨珍貴的財寶,使令諸有情滿願,由此因緣,感得兩頰隆滿如獅子頰。
未二十三、於諸味中得最上味
 第二十三科於諸味中得最上味,說明感得於諸味中得最上味相的因緣。
視諸有情猶如己子,愛念救護,淨信哀愍,給施醫藥澄淨無穢,由此感得於諸味中得最上味。施法味故,嘗法味故,能淨修治變壞味故。
 平等的看待一切有情如同是自己的獨生子般,為愛念救護,布施法味;發大悲心,引導有情品嚐佛法的利益,令其對聖教生起淨信心;布施醫藥,使令有情身心無病,清淨沒有污穢,由此因緣,感得於諸味中得最上味。
 有情依佛陀所布施的法味,能用功修行,品嚐到法味,能淨化內心,修習清淨對治,轉變貪瞋癡煩惱的壞味。
《披》施法味故等者:此施法味,釋前愛念救護,為彼說法,令得義利故。此嘗法味,釋前淨信哀愍,令於聖教生淨信故。此能淨修治變壞味,釋前給施醫藥澄淨無穢,謂以此法究竟能治內心病故。言變壞味者,義顯煩惱令心變壞,為變壞苦之所逼觸故。
 施法味故等方面:此處布施法味,是解釋前面所說的愛念救護,為眾生說法使令得到佛法的利益安樂,名布施法味。此處嚐法味,是解釋前面的淨信哀愍。對眾生起慈悲心,善加引導令其品嚐佛法的利益,對佛的聖教生起清淨的信心。此處能淨修治變壞味,是解釋前面給施醫藥澄淨無穢。布施醫藥,能夠治好眾生身體的病,使令無病清淨無垢,此義顯布施佛法,令眾生修學佛法,對治內心的貪瞋癡病,只有究竟圓滿的甘露法語,能滅除煩惱燄,對治內心的疾病。說到變壞味者,義理顯示煩惱使令心轉變成不清淨,身心被變壞之苦所逼迫觸惱,名變壞味。
未二十四、頂現烏瑟膩沙舌覆面輪
 第二十四科頂現烏瑟膩沙舌覆面輪,說明感得頂現烏瑟膩沙,舌廣長覆蓋面輪相的因緣。
於離殺等五種學處,能自受護,亦勸他受。
 對於遠離殺生、偷盜、邪婬、妄語、貯蓄受用諸欲資具等五種學處,自己能攝受律儀戒,防護不違犯,也能勸導他人受持防護。
《披》於離殺等五種學處等者:聲聞地說: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不能習近五種處所。一者、不能故思殺害諸眾生命,二者、不能不與而取,三者、不能行非梵行習婬欲法,四者、不能知而妄語,五者、不能貯蓄受用諸欲資具。(陵本三十四卷二十六頁2813)此亦名為永斷五支。此五處所,名離殺等五種學處。受謂攝受,護謂防護。決擇分中說有攝受律儀、防護律儀,差別應知。(陵本五十三卷四頁4219
 於離殺等五種學處等方面:聲聞地說,阿羅漢比丘的愛見等諸多煩惱都永遠斷盡,不再熏習親近這五種惡法的處所。
 一、不能故思殺害諸眾生命。阿羅漢不會再故意殺生。
 二、不能不與而取。阿羅漢不會偷盜。
 三、不能行非梵行習婬欲法。阿羅漢不會有非梵行的婬欲法。
 四、不能知而妄語。阿羅漢不會故意說妄語。
 五、不能貯蓄受用諸欲資具。阿羅漢不會貯存資生具,無隔夜食,受用的飲食若有剩餘,全部布施眾生,明日如沒有食物,一點也無罣礙。
 如〈本地分•聲聞地〉卷34,1119頁說,不能習近五種處所,也稱為永斷五支。阿羅漢成就這五種功德,名為離殺等五種學處。受是指攝受,是將離殺生、偷盜、邪婬、妄語、貯蓄諸欲資具等五種學處領納在心。護是指防護,防護不造作殺盜婬妄及貯蓄受用諸欲資具的惡法。如〈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3,1747頁中說,律儀是戒,於受戒時,內心有向上的意願,領受離殺等五種學處,昇進自己的品德,稱為攝受律儀。防是保護意,受戒之後,保護所受的律儀,不被污染、掉失、破壞等,保護清淨的戒行,名防護律儀。此中攝受律儀、防護律儀二種差別相,應當了知。
修悲心故,於大法受能正行故,由此感得其頂上現烏瑟膩沙、其舌廣薄普覆面輪。
 大法受有三要點:一、菩提心,二、大悲心,三、般若智慧,這三法相應,名大法受。
 已發菩提心的菩薩,由修大悲心的緣故,遠離殺等五種惡行,以般若我法二空的智慧,能正確的修行六波羅蜜,及十善業等諸多善法,能自攝受防護,亦勸他受護,由此感得佛頭頂上烏瑟膩沙(肉髻相),高顯周圓,猶如天蓋,及舌頭廣長、薄軟,能夠普遍覆蓋顏面至耳髮際相。
 《優婆塞戒經》載:「為菩薩時,於無量世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眾生,是故次得如是二相:一者肉髻、二廣長舌。」
 一、頂現烏瑟膩沙相,佛之頂上肉隆起,其形如髻,佛在因位時,自受持十善法,又教人受持而感得妙相;表應眾生機緣而示現其形,演說妙法之功德。自亦受持而感得之相。
 二、舌覆面輪,也稱大舌相、廣長舌相等,佛於無量世中,自修十善業,見他修亦歡喜讚歎,憐愍眾生而發弘誓心,教導正法大行法德,以大悲迴向法界,施與法味而感得此妙相;表除滅百億八萬四千劫之生死罪,捨身生於他世,值遇八十億諸佛菩薩授記之功德。
《披》修悲心故等者:此修悲心,釋前於離殺等五種學處。由修悲心,遠離損害有情諸邪行故。菩薩發心,能為無上菩提根本,亦是大悲之所等流,名大法受。共自他利,名能正行,此釋前說能自受護,亦勸他受。
 修悲心故等方面:此處修大悲心,是解釋前面於遠離殺生、偷盜、邪婬、妄語、貯蓄受用諸欲資具等五種學處。由於菩薩修大悲心,遠離損害有情的諸邪惡行。菩薩發無上菩提心,能以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根本,也是大悲心的平等流類,名為大法受。能成就自己及眾生的共同利益安樂,名能正行,這是解釋前面能自攝受律儀、防護律儀,也勸其他有情能攝受防護。
未二十五、音若頻迦聲如天鼓
 第二十五科音若頻迦聲如天鼓,說明感得音若頻迦聲如天鼓相的因緣。
常修諦語、愛語、時語,及以法語,由是因緣,得大梵音,言辭哀雅能悅眾意,譬若羯羅頻迦之音,其聲雷震猶如天鼓。
 由於常修學真實語言,不顛倒說,於見言見,不見言不見;於聞言聞,不聞言不聞;於覺言覺,不覺言不覺;於知言知,不知言不知,名諦語。
 愛語有三:
 一、慰喻語:面對有情常遠離顰蹙,會先主動問候,平等注視對方,發出善好的語言,慰問有情;或問安隱吉祥、或問諸界調適、或問晝夜怡樂等,隨世間的有情所需說出溫暖令人欣慰的語言。
 二、慶悅語:當有情的眷屬、財穀興盛時,或出世的聖財興盛時,都應隨喜慶賀對方,令其喜悅。
 三、勝益語:菩薩也要常常學習安立施設具有殊勝利益的法語。由此勝益語的緣故,菩薩應宣說一切種類的功德、圓滿法教相應之語。
 時語:說話時要順應時節因緣,如《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10說:「彼有時語者,謂所說語應時離非時、應節離非節、應分離非分,是名時語。」
 法語:可以解脫三界,成就聖道的語言。玅境長老在卷8(哪裡的卷8?)說,依四種道理宣說正法名法語,若說法不離開觀待道理、證成道理、作用道理、法爾道理這四種道理,可以令所說的語言與法相應,與第一義諦相應,能夠這樣說法也稱作說法語。
 由於在因地栽培諦語、愛語、時語,及法語的緣故,得淨清的大音聲,此聲音慈哀雅正,能夠令大眾聽了心情喜悅,如羯羅頻迦鳥的聲音,又像天鼓的鼓聲能傳播到很遙遠的地方。
未二十六、其目紺青睫如牛王
 第二十六科其目紺青睫如牛王,說明感得其目紺青睫如牛王相的因緣。
普於世間恆常修習慈心悲哀,如父如母,由此感得其目紺青、睫如牛王。
 佛在因地時,普遍對於世間的一切有情,經常恆久的修習慈悲心、悲愍心、哀憐心,好像父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由這種因緣成就其目紺青、睫如牛王的相好。
未二十七、毫相光白螺文右旋
 第二十七科毫相光白螺文右旋,說明感得毫相光白螺文右旋相的因緣。
於有德者如實讚歎稱揚其美,由此感得眉間毫相其色光白,螺文右旋。
 由於佛在因地時,對有信戒聞捨慧功德的修行人,都能如其的真實相來讚歎對方,稱頌表揚美好的德行,由於這樣的因緣成就感得眉間毫相其色光白,螺文右旋的相好。所以即使他人乃至有一毫之善,都應隨喜讚歎。
 以上是說明第二科的別廣諸相。
巳三、結由淨戒2 午一、總感一切
 第三科結由淨戒,結說由持戒清淨,能總感一切及攝受無間頂相,分二科;第一科總感一切,說明總感得三十二相的因緣。
如是一切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無有差別,當知皆用淨戒為因而能感得。何以故?若諸菩薩毀犯淨戒,尚不能得下賤人身,何況能感大丈夫相。
 感得如是一切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的因無有差別,應當了知皆用持戒清淨為因,而能感得這殊勝的相貌。為什麼這麼說呢?若是諸多的菩薩毀犯淨戒,犯戒的人尚且不能得下賤人身,何況能感得大丈夫相,所以可以知道感得相好的共相因緣是淨戒,因為持清淨的戒,所以能感得三十二大丈夫相。
午二、說攝頂相
 第二科說攝頂相,說明攝受無間頂相的因緣。
當知此中,其頂上現烏瑟膩沙,及以如來無見頂相,合立一種大丈夫相。離此更無別可得故。如是且說能感相似三十二相種種業因廣建立已。
 應當知道在這當中佛頂上現出來的烏瑟膩沙的肉髻相,以及佛的無見頂相,是可以合在一起安立成為一種大丈夫相。《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3說:佛頂上的肉髻相稱烏瑟膩沙相,會生萬億光,此相一切人天十地菩薩都見不到,名無見頂相。又烏瑟膩沙等三十二相初地菩薩已有了,到後地地展轉殊勝,至佛究竟圓滿,但無見頂相唯有佛有,是圓滿極果之相。
 如是上文姑且已說明,能感得相似三十二相種種業因的詳細建立。
卯二、略說善修2 辰一、別辨相3 巳一、標
 第二科略說善修,要略說明諸相隨好,是由六波羅蜜事業所感,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相,再各別說明善修的相貌,又分三科;第一科標,總相標出四種善修事業。
復次,略說在家、出家二分菩薩,所有四種善修事業,當知能感一切相好。
 其次,要略說明凡聖在家、出家二類菩薩,在因地時所有四種善修六波羅蜜的事業,包括決定修作、委悉修作、恆常修作、無罪修作,應當了知這是菩薩能感得一切相好的因緣。
《披》四種善修事業者:謂諸菩薩,於六波羅蜜多決定修作、委悉修作、恆常修作、無罪修作,是名四種善修事業。如分品釋應知。(陵本四十七卷六頁3749
 這四種善修事業是指:諸多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對於六波羅蜜多決定修作,肯定一定要這樣修;委悉修作,修六波羅蜜時非常仔細又很完備;恆常修作,恆常不間斷的修六波羅蜜;無罪修作,修六波羅蜜時內心不起種種染污,名四種善修事業。如〈菩薩地‧分品〉卷47,1555頁的解釋,應當了知。
巳二、釋4 午一、決定修作
 第二科釋,詳細解釋四種善修事業,分四科;第一科決定修作,說明決定修作能感足下善安住相。
謂於此中決定修作,能感足下善安住相。
 菩薩在因地中,由於肯定六波羅蜜是善法,發決定心要修學六波羅蜜多,所以不論任何因緣都無法改變其決定修作六波羅蜜的態度,常常修六波羅蜜;六波羅蜜修行圓滿,成就福慧兩足尊,因此感得足下善安住相,腳底平滿,不凹不凸,設地有高低,隨其高低密觸地上,其間無一針一髮之可容,能站得很穩。
午二、委悉修作
 第二科委悉修作,周遍詳細修作六波羅蜜,感得九相功德(是哪九相?請列出)。
委悉修作,能感足下千輻輪相、立手摩膝、手足網縵、身皮細滑、於其身上七處皆滿、肩善圓滿、髆間充實、身分洪直、其舌廣薄。
 菩薩以修學六波羅蜜為事業,修習六波羅蜜時,非常的仔細、完備,能很詳細很細心修作全部的六波羅蜜,因此能感得九種相好(哪九相?):足下千輻輪相、立手摩膝、手足網縵、身皮細滑、於其身上(兩手兩足兩肩及項)七處皆滿、肩善圓滿、髆間充實、身分洪直、其舌廣薄。
午三、恆常修作
 第三科恆常修作,很有恆心、不間斷修六波羅蜜,可以感得五種相好。
恆常修作,感纖長指、足跟趺長、身不僂曲、其身圓滿如諾瞿陀、其齒無隙。
 菩薩在因地時,很有恆心毅力、不會輕易間斷的修作六波羅蜜,因此感得五種相好:具大丈夫纖長指相、足跟趺長、身不僂曲、其身圓滿如諾瞿陀、其齒無隙(牙齒沒有細縫)。
午四、無罪修作2 未一、標
 第四科無罪修作,說明由於菩薩因地清淨無罪修作六波羅蜜能感得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能感餘相。
無罪修作,能感餘相。
 菩薩在因地時,遠離煩惱雜染,沒有罪過的修作六波羅蜜,能感得其餘十八種好相。
未二、釋8 申一、於諸有情無損加行
 第二科釋,解釋無罪修作能感得其餘十八種好相,分八科;第一科於諸有情無損加行,舉出第一種無罪過修作,由於菩薩因地對有情不會有損害的行為,能感得二種相好。
當知此中,於諸有情無損加行,由此能感手足細軟、身皮細滑。
 應當了知菩薩在因地修作六波羅蜜時,對諸多有情不會施加任何損害的行為,都是利益安樂的心情,由於這樣的因緣,能感得手足細軟以及身皮細滑的相貌。這是第一種無罪修作。
申二、於善加行次第應時
 第二科於善加行次第應時,有次第的修作善法,並能適合時節因緣,感得瑿泥耶腨相好。
於諸善中次第加行、應時加行,由此感得瑿泥耶腨。
 在諸多的善法,六波羅蜜次第加行,有次第的修作,而且能夠適合時節因緣修作六波羅蜜,由於這樣的因緣,能感得瑿(ㄧ)泥耶腨(ㄕㄨㄢˋ),指佛的小腿肚非常圓潤結實。
申三、歡喜淨心現行諸善
 第三科歡喜淨心現行諸善,菩薩以歡喜清淨心修作六波羅蜜,感得四種相好。
深生歡喜,極光淨心現行諸善,由此感得常光一尋、身皮金色、其齒鮮白、眉間白毫。
 菩薩在因地修六波羅蜜時,內心深深生起歡喜心,以非常光明清淨的心修作六波羅蜜的善法,由於這樣的因緣,感得四種相好:常光一尋,佛身周圍經常放出一丈金色光芒;身皮金色,皮膚是金色的;其齒鮮白,牙齒非常的潔白;眉間白毫,兩眉之間有白毫,柔軟而右旋,常放光明。
申四、無依修善覆藏己德
 第四科無依修善覆藏己德,由無所依求修善,且覆藏己德,因此感得勢峰藏密相好。
不依稱譽聲頌修善,覆藏己德,由此能感勢峰藏密。
 菩薩在因地修六波羅蜜時,並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稱讚名譽音聲歌頌而修學善法,而是隱藏自善,隱藏自己的功德,不求名聞,少欲知足,由於這樣的因緣,感得將來勢峰藏密(馬陰藏相)的相貌。
申五、所修善根迴向菩提
 第五科所修善根迴向菩提,於所修善根迴向大菩提,能感得四種相好。
所修善根迴向菩提,由此感得身毛上分、具四十齒皆悉齊平、於諸味中得最上味、其頂上現烏瑟膩沙。
 菩薩若對於所修的信戒聞捨慧、六波羅蜜等善根能迴向無上菩提的佛果,由此能感得四種相好:
 一、感得身毛上分的相好,毛上向相又作毛上旋相、身毛右旋相。即佛一切毛髮,由頭至足都是向上且右旋的。其色紺青,柔潤。
 二、具四十齒皆悉齊平,具有四十顆牙齒且非常的整齊平正。
 三、於諸味中得最上味,任何食物入口都成為最美好最上味的,而且是諸毒不侵。
 四、其頂上現烏瑟膩沙,烏瑟膩沙是佛頂之意。
申六、修善無厭無劣加行
 第六科修善無厭無劣加行,修善無有厭足、無有下劣的加行,能夠成就二種相好。
修善無厭無劣加行,由此感得其身上分如師子王、頷如師子。
 菩薩在因地修學善法時無有厭煩,而且也無有下劣加行;菩薩修學善法時都是非常的至誠懇切,由此能感得二種相好:
 一、身上分如師子王,佛上身廣大如獅子王威容端嚴。
 二、頷如師子,面部兩旁顴骨以下至下巴的部分隆滿、結實如師子頰,臉如滿月淨金色。
 若是下品的加行,不能感得相好殊勝的功德。
 《大乘四法經》說菩薩在因地時有四種無厭:
 一、施無厭。布施沒有厭煩的時候,只要有因緣能布施便隨即修布施。
 二、住阿蘭若無厭。住在寂靜處修學聖道沒有厭煩的時候。
 三、聽法無厭。聽聞佛法沒有厭煩的時候。
 四、修善無厭。修學善法沒有滿足沒有厭離的時候。
申七、利諸有情平等瞻視
 第七科利諸有情平等瞻視,利益諸有情時一律以平等心瞻視,能夠成就三種相好。
於諸有情,以利益心平等瞻視,得齒齊平、目紺青色、睫如牛王。
 對於一切諸多有情,菩薩皆是以利益安樂的心情平等看待,不會因為賢愚智不肖而有不同的心情,也不會看重高官厚祿,不會怠慢輕視下賤種性;因此能感得三種相好:
 一、 得齒齊平,牙齒非常的整齊平正;
 二、 目紺青色,眼是紺青色,如青蓮華,慈眼垂視;
 三、睫如牛王,睫毛像牛王一樣。
申八、於下劣善不生喜足
 第八科於下劣善不生喜足,對於還不是上品圓滿的善法,不會歡喜滿足。
於下劣善不生喜足,起勝加行,由此因緣,得大梵音,言辭哀雅能悅眾意,譬若羯羅頻迦之音,其聲雷震猶如天鼓。
 菩薩在因地行菩薩道時,對於已得下劣的善法不會歡喜得少為足歡喜,一定發起更殊勝的加行,以成就更圓滿的善法,由於這樣的因緣成就大梵音,說話時語音婉轉悠揚,言辭哀雅,用字遣辭都非常的哀切雅正,能令眾生歡喜愉悅,好像羯羅頻迦之音,所發出的聲音中氣十足,能猶如天鼓一樣,洪聲雷震傳至很遙遠的地方。
巳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四種善修事業,能得菩薩三十二種大丈夫相殊勝清淨。
 如是菩薩由決定修作、委悉修作、恆常修作、無罪修作,這四種善巧修學六波羅蜜多的事業,能夠成就菩薩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的殊勝清淨。
辰二、總建立3 巳一、依地辨5 午一、種性地
 第二科總建立,總說建立三十二相由凡夫至成佛時的淺深不同,分三科;第一科依地辨,依諸地分別,又分五科;第一科種性地,說明種性地。
當知如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菩薩若在種性地中,唯有種子依身而住。
 應當了知如是這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好,菩薩如果還在凡夫的種性地當中,唯屬於種子階段,於阿賴耶識中依止身體而安住。
午二、勝解行地
 第二科勝解行地,說明勝解行地。
菩薩若在勝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
 菩薩如果在勝解行地,已入佛門開始修學,對於戒定慧有殊勝的理解,這樣修行的菩薩,開始發世俗無上菩提心,也修六波羅蜜,能成就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的善巧方便。
午三、淨意樂地
 第三科淨意樂地,說明淨意樂地的初地,初地已經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菩薩若在清淨增上意樂地中,乃名為得。
 菩薩如果成就了清淨增上意樂地(初地),在此地中已能現起殊勝的異熟,這時有三十二相、八十種的相好可見,才名為得,然而此時是屬於下品的相好。
午四、諸餘上地
 第四科諸餘上地,說明其餘諸上地,地地轉勝。
菩薩若在諸餘上地,如是相好轉勝清淨。
 菩薩漸次的修行,從初地、二地、三地乃至十地,這諸餘的上地,如是菩薩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好一地比一地更加的展轉殊勝清淨。
午五、如來地
 第五科如來地,說明佛地時圓滿。
若在如來到究竟地,當知相好善淨無上。
 若菩薩至成佛的究竟地,應當了知其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是最極善好清淨圓滿,無能超越。
巳二、明廢立
 第二科明廢立,說明為何唯安立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為大丈夫相,一百四十種不共佛法卻未立為大丈夫相。
如是諸相是有色故,劣中勝品諸有情類易了知故,雖有一切不共佛法皆得名為大丈夫相,唯立此為大丈夫相。
 如是前所說諸三十二相是屬於有色法,顯而易見,一切劣中勝品的有情類都很容易明白了知的緣故,因此唯有安立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為大丈夫相,於一切一百四十種不共於二乘凡夫的佛法,雖也能名為大丈夫相,然因是屬於不可見的智慧心法,難了知故,是故不安立為大丈夫相。
巳三、釋得名
 第三科釋得名,解釋得名「隨好」的緣由。
又即如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由所依性能任持故,由極殊妙令端嚴故,說名隨好。
 又即如是佛所成就的三十二種大丈夫相,由於所依的報身能攝受保任這三十二相相好的緣故,由每種相好又有特別殊勝微妙的相貌,令三十二相更加端正莊嚴的緣故,因此說名隨好。
 以上是略說善修,要略說明能成就三十二相的業因。
寅二、料簡福聚2 卯一、略舉能感6 辰一、一毛孔處
 第二科料簡福聚,再次思惟簡擇何種福報能聚集三十二相、八十隨好,分二科;第一科略舉能感,約略舉出能感得相好的福報,又分六科;第一科一毛孔處,說明能成就佛陀一毛孔處的因緣果報。
又於此中以要言之,一切有情福聚量等爾所福聚,能感如來一毛孔處。
 又於其中要略來說,將所有人天有情的福報聚集在一起,能夠感得佛一個毛孔處的相好,佛的一根汗毛等於所有人天眾生福報的總集,佛的毛孔也是難計其數,所以佛的福報遠遠超越諸有情的福報。
《披》一切有情福聚量等爾所福聚者:感人天生一切有情自體福德因緣,是名一切有情福聚。今說如有情量所有福聚,名彼量等爾所福聚。
 一切有情福聚量等爾所福聚方面:感得人天果報的一切有情,他們的果報體是由自己的福德因緣所成就,將他們的福報聚合在一起,是名一切有情福聚。
 現在說所有的人天有情數量的福報聚合在一起,名彼量等爾所福聚。所有眾生的福報聚合在一起,才能成就佛的一毛孔相好。
辰二、一種隨好
 第二科一種隨好,說明能成就佛陀一種隨好的因緣果報。
乃至一切所有毛孔隨入福聚爾所福聚,能感如來一種隨好。
 一個毛孔等於所有人天有情的福報,乃至一切所有的毛孔更是難以計數,將這麼多毛孔的福報聚合在一起,能夠感得如來的一種隨形好。
《披》一切所有毛孔隨入福聚者:此中毛孔,謂於如來。前說一切有情福聚,能感如來一毛孔處,今即以彼有情福聚,增說乃至如來一切所有毛孔,是名隨入福聚。
 一切所有毛孔隨入福聚方面:此是指佛的毛孔。前文說一切有情的福報合在一起,能夠感得佛的一毛孔處。現在以一切人天有情所有的福報聚合起來,增說乃至聚集如來一切所有毛孔的福報,合起來成就佛的一種隨形好,是名隨入福聚。
辰三、一丈夫相
 第三科一丈夫相,說明能成就佛陀一丈夫相的因緣果報。
乃至一切所有隨好隨入福聚,增至百倍爾所福聚,能感如來相中一相。
 乃至一切是指八十個隨好隨入福聚,聚合在一起隨順成就一個福報的聚合,增加到百倍這麼多的「一切所有隨好隨入福聚」,能夠感得佛三十二相當中的一相,這福報太大了。
辰四、眉間白毫
 第四科眉間白毫,說明能成就佛陀眉間白毫相的因緣果報。
乃至一切所有諸相隨入福聚,除白毫相、烏瑟膩沙,增至千倍爾所福聚,能感如來眉間白毫。
 乃至一切所有的諸相是指三十二相隨入福聚,所需要的福報是更多的,一種相要所有隨好福聚增到百倍,才感得一相,所有相的福聚除了白毫相、烏瑟膩沙無見頂相以外,是三十相的這些福報,增到一千倍這麼多的福聚能感得如來眉間白毫相。
辰五、無見頂相
 第五科無見頂相,說明能成就佛陀無見頂相的因緣果報。
乃至白毫隨入福聚,增至百千倍爾所福聚,能感如來其頂上現烏瑟膩沙無見頂相。
 乃至成就白毫這麼多的福聚,增加到百倍千倍以上,能感得佛頭頂上的現烏瑟膩沙無見頂相。可見佛的無見頂相是非常難得的。
辰六、大法螺相
 第六科大法螺相,說明能成就佛陀大法螺相的因緣果報。
乃至白毫隨入福聚,增至俱胝百千倍數爾所福聚,能感如來諸相、隨好所不攝餘大法螺相。由此法螺隨如來欲發大音聲,普能遍告無邊無際諸世界中所化有情。
 乃至白毫相好的隨入福聚,白毫相所需要的福報,增加到億百千倍那麼多的福聚,才能感得如來的三十二相及八十隨形好所不包含的大法螺相。由於佛的喉嚨成就大法螺的相貌,隨佛的願望可以發出廣大的音聲,普遍的能夠告知無邊無際世界中所教化的有情。佛發聲的聲帶是特別的圓滿,這是要更多的福報才能成就。
 《瑜伽論記》法螺相者:「即是如來咽喉中,霜佉四大,其形如螺,從此發聲遍無邊界,最極圓滿。」如來的喉結處有一種地水火風像殼貝一樣霜佉(雲貝),喉骨像殼貝一樣,形狀很像螺,因為發聲的地方形狀殊特,當聲音經過可以傳遍無邊的世界最極圓滿,所以名大法螺相。
卯二、總顯圓滿
 第二科總顯圓滿,總相顯示需要無量福德圓滿才能成就所有相好。
如是無量福德資糧修證圓滿,能感如來不可思議、無上無等、遍一切種最極圓滿所攝自體。
 像前文所說的這些無量福德的資糧,能夠修行證得圓滿,能感得佛不可思議、無能超越、不能齊等、遍一切種類最圓滿所攝的色蘊的自體,這福報是無人能超過的。
寅三、釋名無量3 卯一、標
 第三科釋名無量,解釋感得相好的善業是無量無邊的,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由三因緣故說無量。
又此能感諸相、隨好無量善業,當知略由三因緣故,說名無量。
 又這些能感得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無量善業,應當了知要略由時間、意樂及品類等三因的緣故,說名無量。
卯二、釋3 辰一、時無量
 第二科釋,解釋三種無量,分三科;第一科時無量,修習善法的時間是無量的。
謂經於三無數大劫,無間修習乃圓證故,名時無量。
 經過三個無數大阿僧祇劫,不間斷的修學六波羅蜜等善法,才能圓滿成就,所以名時無量。
辰二、意樂無量
 第二科意樂無量,佛陀利益安樂眾生的心也是無量的。
於諸有情無量利益安樂意樂增上緣力所集成故,名為妙善意樂無量。
 佛陀對於諸有情有無量無邊的「利益意樂」及「安樂意樂」二種意樂。佛陀非常慈悲,總是要利益安樂眾生,不論對方的動機、態度為何?都是要給對方利益安樂,由此二種強大意樂因緣所集聚成就的力量,名為微妙善法的意樂無量。
 利益眾生的慈悲心非常廣大無量無邊,才能成就諸相好及隨好。
辰三、品無量
 第三科品無量,所作善法的種類也是無量無邊,才能圓滿所有相好及隨好。
無量善業差別品類所集成故,名品無量。
 佛陀在因地所修的種種善業是無量無邊的,有無量差別的品類,所修善法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不同的品類,其對象也有天人、父母親眷、販夫走卒等各式各樣不同,諸多品類善法所集成的無量功德,名品無量。
卯三、結
 第三科結,結說修無量福德能成諸相好。
故言無量福德資糧修習圓證,能起如來諸相、隨好。
 因此說無量無邊福德資糧的修行,時無量,在時間上是三大阿僧祇劫;意樂無量,心情上是盡未來際利益安樂無量無邊的有情;品無量,在加行所作的善法品類是無量無邊的,由這三種無量的福德資糧修行積集圓滿,才能生起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好。
 以上是說明無量的福德因緣能成就佛陀的諸相及隨好。
子二、四一切種清淨3 丑一、徵
 第二科四一切種清淨,這是建立第二類的佛功德,說明佛成就了四個一切種清淨,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如來四一切種清淨?
 什麼是佛成就的四個一切種清淨?
丑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四類。
一者、一切種所依清淨,二者、一切種所緣清淨,三者、一切種心清淨,四者、一切種智清淨。
 四一切種清淨是:一切種所依清淨、一切種所緣清淨、一切種心清淨、一切種智清淨。
丑三、釋4 寅一、所依清淨
 第三科釋,解釋,分四科;第一科所依清淨,說明一切種所依清淨。
云何一切種所依清淨?謂一切煩惱品麤重并諸習氣,於自所依無餘永滅;又於自體,如自所欲取住捨中自在而轉;是名一切種所依清淨。
 什麼是一切種的所依清淨?這是根據佛的身體而言,因為佛已斷除所有愛見煩惱品的現行、麤重種子、以及諸多的習氣等,因此佛的身相非常清淨莊嚴、具有堪能性可作各種聖道的修習及度眾的方便。有煩惱時會障礙身心使其無有堪能力,如凡夫自體的果報是過去無量的愛見煩惱所感召的,要用功時有會有許多障礙,包括貪欲、瞋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等,但是這些佛都已斷除,所以對於自己所依的受用身,成就了圓滿報身,無餘永滅了煩惱品的麤重及所知障的習氣種子等,是名第一個的所依身相清淨,這是指圓滿報身來說。
 若以化身而言,佛又於自己的身體,能如其所欲的或取、或捨、或住,於中皆自在而轉,例如無論要到人間、天上或惡趣度眾都可以,對於所安住壽命的時間長短、捨壽的時間,佛都具有自在力,不像凡夫無法知道是明日先到還是下一生先到,更遑論能夠住捨自在。佛則不同,是名一切種所依清淨。
 這是以佛的身體而言:
 1. 佛的法身是與第一義諦相應,因此當然是清淨的。
 2. 依佛的果報來說,受用身所有煩惱種子與習氣皆已斷除,也具足清淨。
 3. 佛的變化身來到世間度化眾生時,能依大願力令取住捨自在而轉,並非依雜染業力受生,因此也是清淨的。
 由此是名一切種所依清淨。
寅二、所緣清淨
 第二科所緣清淨,說明一切種所緣清淨。
云何一切種所緣清淨?謂於種種若化、若變、若所顯現一切所緣皆自在轉,是名一切種所緣清淨。
 什麼是一切種所緣清淨?這須將所知障法執去除後,才能令所緣清淨,這是指對於種種神通變化的清淨自在力,或是將事物由無而有的化現出來、或對現在已有的事物作種種轉變,如將已存在的地水火風再作變化,令高山變成大海,大海變成高山等。
 除了前所說的神足通的作用,乃至若所顯現,包括其他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等,這些所顯現出種種一切所緣的法相,都能自在而轉的生起,是名一切種所緣清淨。
 這是因為佛對法空的道理已具足勝解,對法沒有執著性,已完全通達無礙,使得所緣很清淨,能神力變化自在。相較之下,凡夫則堅固的執著地水火風一切都是真實的,當然會處處障礙。
《披》若化若變若所顯現者:若化、若變,此說神境智通所緣。若所顯現,此說所餘一切智通所緣應知。
 若化:無而忽有名化;若變:有而令其轉變;這是指神境智通,神是不可思議之義,不可思議的境界是由於智慧的通達無礙所感,是形容神足通的所緣自在。
 若所顯現,則是含蓋其餘的五種神通所能顯現出種種自在的境界,由此應可了知。
寅三、心清淨
 第三科心清淨,說明一切種心清淨,此處的心強調的是定,指如來所得的三昧是非常清淨的。
云何一切種心清淨?謂如前說一切心麤重永滅離故,又於心中一切種善根皆積集故,是名一切種心清淨。
 什麼是一切種心清淨?指如前所說的:佛內心的所有染污種子,都已永遠滅除遠離故,由此遠離過失而沒有煩惱的染污種子,令入住出定都沒有障礙,又由於心中一切種善根皆積集故,包括身善、乃至由定的作用來說,能夠攝受種種殊勝的功德,使令心中一切種的善根,如無漏的信戒聞捨慧、信進念定慧等,都積聚集合在佛的心中,是名一切種心清淨。
寅四、智清淨
 第四科智清淨,說明一切種智清淨,這是以佛的慧來說,指自體是沒有過失的。
云何一切種智清淨?謂如前說一切無明品麤重永滅離故,又遍一切所知境中智無障礙、智自在轉,是名一切種智清淨。
 什麼是一切種的智慧清淨?如前所說的:佛將一切無明品類的麤重煩惱種子及現行都永遠斷除、滅離的緣故,又於遍一切所知境當中,將所知障已去除了,令智慧不再有障礙,能智無障礙、智自在轉。如此令智慧自在的生起,是名一切種智清淨。
 以上是說明佛的第二種功德。
子三、十力4 丑一、徵
 第三科十力,說明佛的十種智慧力,分四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如來十力?
 什麼是佛的十種智慧力?
丑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十力的名稱。
一者、處非處智力,二者、自業智力,三者、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四者、根勝劣智力,五者、種種勝解智力,六者、種種界智力,七者、遍趣行智力,八者、宿住隨念智力,九者、死生智力,十者、漏盡智力。
 佛的十種智慧力即:處非處智力、自業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勝解智力、種種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
丑三、指
 第三科指,指出廣如十力經說。
如是十種如來智力,當知廣如十力經說。
 如上十種佛的智慧力,應知詳細內容如《十力經》中所說。
丑四、釋2 寅一、別顯2 卯一、釋名如來
 第四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別顯,各別顯示如來及十力的名義,又分二科;第一科釋名如來,解釋如來的名稱。
當知此中,諸有所言、所說、所宣,一切如實皆無虛妄,故名如來。
 應當知道於佛所說的聖教當中,包括諸多所有的契經所言、律藏所說、論藏所宣,一切都是如實的,言無虛妄,故名如來。
卯二、釋其十力10 辰一、處非處智力2 巳一、別釋名2 午一、辨處非處2 未一、處
 第二科釋其十力,解釋佛的十種智慧力,分十科;第一科處非處智力,說明處非處智力,又分二科;第一科別釋名,各別解釋處非處、智、力的名義,又分二科;第一科辨處非處,說明合因果道理的名處,不合因果道理的名非處,又分二科;第一科處,符合因果道理的處。
淨不淨果非不平等,如實轉因,是名為處,亦名建立、亦名為依、亦名為起。
 清淨果是由清淨因所生,不清淨果則來自不清淨因,染淨二果的因不是不平等,如是因、如是果是平等的,是名為處。如造善業感人天果,造惡業墮三惡道,修色無色定的不動業到色界、無色界天受生。修三十七道品能證得離繫果。這樣善因樂果,惡因苦果,果與因平等,名非不平等。這非不平等即是平等。
 若能如因果的真實相而生起這樣平等的智慧,是名為處,也名建立,也名為依,也名為起。
《披》淨不淨果非不平等如實轉因者:淨不淨業能感淨不淨果,如是因果非不平等。即以此因為依處故,如實智生,由是說言如實轉因。若諸如來應正等覺,如實了知,能正宣說,名處智力。
 清淨的善業能感得清淨的果報,不清淨的惡業會感得痛苦的不淨果報,這樣的因果並不是不平等的,是合道理的。
 即以這種因為依止處,對因果能如實的了解,會有如實的智慧產生,因此說如實轉因。
 諸佛是「應正等覺」,是眾生所應恭敬供養,能正確與諸法實相相應、成就根本無分別智,又能生起相等於種種差別的後得智的聖者,這樣的正等覺者,能如實的了知緣起與實相,能善巧宣說所有果報正確的因果關係,名處智力。所以佛所說的因果是絕對正確無誤的。
未二、非處
 第二科非處,解釋不合因果道理的非處。
淨不淨果不平等因,與上相違,是名非處。
 清淨的果與不清淨的果,若原因說得不對,如非因計因、果不隨順因,名不平等因,譬如外道執著一切善惡果報都是由大自在天而來,這是不平等因。因果是自作自受,不是由外力使眾生得到這樣的果報,這些外道所執著的不平等因,並不是真實的因,與上述合道理的因果觀相違,是名非處。
《披》淨不淨果不平等因等者:若執非因以為是因,是名不平等因。即以此因為依處故,顛倒智生,不如實轉,由是說言與上相違。若諸如來應正等覺,於此非處如實了知,能正宣說,名非處智力。
 外道執著不合理的因卻誤以為是事物的原因,是名不平等因。如外道有無因論或不平等因論,認為一切是大梵天或大自在天所造的,這都是屬於不平等因。由外道對因看不清真相為依止處,會有常樂我淨顛倒的邪智產生、有不如事實的判斷生起,由此道理說與前面合道理的因果觀是相違背的。
 若諸多的佛是殊勝的應正等覺者,對於非處,這些不合道理的因果邪說,也能夠如實了知,而能為大眾正確指出外道法的顛倒處,這也是一種智慧力,名非處智力。
午二、明智力性2 未一、智4 申一、標如實
 第二科明智力性,說明處非處的智力性,智慧性的力量,分二科;第一科智,解釋佛的智慧,又分四科;第一科標如實,標出這是如諸法實相而生起的智慧。
遠離一切增上慢智,說名如實。
 佛陀這種處非處智力是遠離一切增上慢的智慧。增上慢是對法的理解有錯誤,有時有增加,有時有損減,但佛沒有這種問題,說名如實。佛能如實的通達一切法的因果、一切法的緣起。
申二、釋離慢
 第二科釋離慢,解釋為何說佛遠離種種的增上慢。
若一切智、若無滯智、若清淨智,當知說名遠離一切增上慢智。
 佛遠離增上慢,是因為成就了一切智、無有滯礙的智慧、及清淨的智慧,應當知道佛成就了這三種智慧力,說名遠離一切增上慢智。
《披》若一切智等者:於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時智無礙轉,名一切智。暫作意時,遍於一切無礙速疾無滯智轉。不由數數作意思惟,依一作意遍了知故,名無滯智。一切煩惱并諸習氣畢竟斷故,名清淨智。義如菩提品說。(陵本三十八卷一頁3099
 對於一切的界,包括:有情界(有情的世界)、器世界、調伏界、法界、調伏方便界等,種種的境界是有很多的。
 一切事,包括:善惡等法的有為事、涅槃寂靜的無為事。
 一切品,指:善、惡、無記法這三性的品類,或黑品、白品也可說是一切品。
 一切時,包括:過去、未來、現在等。
 於上所說的一切界、事、品、時等法,佛的智慧一切時都能沒有障礙的生起及活動,名一切智。
 佛的智慧是完全沒有滯礙的,心裡暫作極微短暫的思惟觀察,即能普遍的對一切的界、事、品、時都沒有障礙,很快的使沒有滯礙的智慧生起,不用一次又一次的作意思惟,只要一作意,即全部能夠正確的了知,名無滯智。
 對一切的煩惱種子及習氣都永遠斷除,名清淨智。這是指煩惱邊來說。其中義理如〈菩薩地‧菩提品〉卷38,1255~1256頁所說,這都是佛成就的智慧。
申三、指諸句
 第三指諸句,說明關於智慧的這些句子前已提過。
如是一切智等諸句,當知如前最極無上菩提品記。
 如這些一切智、無滯智、清淨智,這些種種的名言句義,應當了知在前面最極圓滿的無上菩提品那裡已有記載。參照可知,此處不再多說。
申四、釋次第
 第四科釋次第,解釋它的次第。
數之次第最居其首,故名第一。
 處非處智力在數目的次第當中是在最前面、最究竟的,是安立在第一個位置,因此名第一。
未二、力
 第二科力,解釋「力」。
以無上故,
 佛能夠在大眾中,作獅子吼,有最極圓滿沒有人能超越的智力,因此名為無上。
 這句是總說,下面兩句是別說的,解釋名為「力」。
《披》以無上故者:義顯於大眾中正獅子吼,故名無上,此即初義釋名為力。
 以無上故方面:義理顯示佛能夠在大眾中,正確的作獅子吼,因此名為無上,這是名為力的第一種解釋。
與一切種饒益一切有情功能具相應故,畢竟勝伏一切魔怨大威力故,說名為力。
 佛殊勝的智慧力能用很多方法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具大功能完全與眾生的利益相應,若魔怨來障礙佛作利益眾生事時,佛也有大威力,能夠究竟超越降伏所有魔怨,說名為力。
《披》與一切種饒益一切有情功能具相應故者:饒益有情有十一相,名一切種。如戒品饒益有情戒說應知。
 利益安樂有情,要略歸納有十一種相貌,包括與作助伴、為說法要、了知恩報、救護怖畏、開解愁憂、施與資具、如法御眾、好隨心轉、顯實功德、調伏有過、示現神通,名為一切種,如〈本地分‧菩薩地〉〈戒品〉卷40的饒益有情戒中所說,應當了知。
巳二、總顯義2 午一、釋眾德5 未一、名大涅槃
 第二科總顯義,整體顯示處非處智力的義理,分二科;第一科釋眾德,解釋佛智力的眾多功德,又分五科;第一科名大涅槃,得名成就最上涅槃的因緣。
攝受如實圓證因故,如其所欲皆能現行自在轉故,說名成就最上涅槃。以無上故,說名為大。
 佛無量劫來,如實攝受圓滿證悟大智慧的因所成就的大智力,當佛有所欲求,譬如隨願受生作利益眾生事時,能夠顯現並且能自在成就所欲作事,說名為成就最上涅槃。佛成就最殊勝圓滿的涅槃,所有二乘聖人及菩薩皆無法超過,說名為大涅槃。
《披》攝受如實圓證因故等者:決擇分說:若聖弟子將入無餘涅槃界時,所有一切善及無記諸法種子皆被損害。(陵本五十一卷十八頁4131)如來涅槃,當知不爾。一切善法種子不被損害,是名攝受如實圓證之因;及能轉得內緣自在,名如所欲自在而轉;如是說名成就最上涅槃。以無上故,名大涅槃。
 攝受如實圓證因故等方面:如〈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1,1713頁中所說:如果聖者阿羅漢要入無餘涅槃,滅掉色受想行識的時候,所有煩惱種子、惡業種子都已斷除,一切善、無記種子也被損害,不會再到三界感得異熟果報,永遠不再輪迴生死。然而佛成就的無住大般涅槃,應當知道不是這樣的。佛在因地時發無上菩提心修菩薩道,在佛法中熏習的一切法及所成就無量功德善法種子,不會在佛證入涅槃時被傷害或失壞,會繼續存在,是名攝受如實圓證之因。以及能進一步令內心所緣自在,若想到三界五趣受生度化眾生,能隨其所願自在而轉,名如所欲自在而轉。由此成就無住大般涅槃,不住涅槃也不染著生死,佛以化身示現涅槃,盡未來際利益眾生,如是說名為成就最上涅槃。無上涅槃,在三界五趣中,沒有人能超越,名大涅槃。這是智慧力功德的相貌。
未二、名仙尊位
 第二科名仙尊位,得名大仙尊位的因緣。
八支聖道所證得故,遠離一切災患畏故,名仙尊位。
 由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成就這八支聖道以後,能遠離一切災難禍患及恐怖的因緣,得安穩、無怖、無畏,是名處大仙尊位。
 聲聞、辟支佛、菩薩等亦稱為仙,佛為仙中之極尊,故稱大仙。
未三、名自知
 第三科名自知,得名自知的因緣。
能自了知自所證故,說名自知。
 佛得了無上菩提之後,自己能明確了知所成就的功德,說名自知。
未四、名轉梵輪
 第四科名轉梵輪,得名轉梵輪的因緣。
既自證已,由哀愍心,廣為有情等開示故,名轉梵輪。何以故?謂諸如來有是增語,說名為梵,亦名寂靜、亦名清涼。最初能轉,從此已後餘復為餘,如是展轉梵所推運,周旋一切有情眾中,故名梵輪。
 佛既然已經自己證得無上菩提,自利圓滿後,由大慈悲,憐愍眾生的苦,廣為眾生平等開示離苦得樂的清淨法門,名轉梵輪。為什麼稱為轉梵輪?是指諸多如來都有這樣假安立的尊稱,佛能令眾生離欲清淨,得名為梵,梵是佛的尊稱;能令眾生遠離煩惱、杜絕苦患,令心止於一處、遠離散亂等,故也得名為寂靜;能令眾生遠離熱惱,得清涼自在,故也得名為清涼。
 佛是最初能轉梵輪者,一開始是佛才能為眾生宣說佛法,從初轉法輪後,聽佛說法的聖弟子們,有大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等,也能夠效法佛,又為眾生轉法輪,如是展轉一個接一個、一代又一代的佛門聖弟子,相續不斷推廣、運轉佛法,周遍活動在一切有情眾中,因此得名為梵輪。
 佛所宣說的法,經由弟子們展轉傳承下來,在有情眾中轉動離欲清淨修行的法輪,使令眾生悟入佛的知見,能夠成就聖道乃至成佛,所以稱轉梵輪。
未五、名師子吼
 第五科名師子吼,得名師子吼的因緣。
自顯墮在最上施設無上大師圓滿攝故;能說彼道對治一切餘邪道故;於道怨敵異論現前無怯弱故;為欲勝伏一切他論,宣揚廣大無上論故;名大眾中正師子吼。
 佛於大眾中說法時,能顯現自己最殊勝的智慧,以名言安立宣說一切法,能顯現無人能超越的大威德力,是屬於一切功德圓滿的大師;能宣說六波羅蜜、無上菩提的聖道,對治一切其餘的邪道,使令他們能成為正知正見的聖者;對於修聖道中所遇的怨親仇敵、邪知邪見的異論者現前時,佛毫無怯弱畏懼;為了想要戰勝降伏一切外道的言論,宣揚佛法廣大殊勝無上的法教言論,是名為大眾中正師子吼。
午二、明略攝2 未一、第一義
 第二科明略攝,說明要略歸納大涅槃、仙尊位、自知、轉梵輪、師子吼五種智力的功德,分二科;第一科第一義,由第一種義理解釋佛成就這五種智力的功德相貌。
以要言之,當知此中,顯發、辯了、施設、開示自利行滿,利他行滿,自利利他圓滿不共。
 要略而言,應當知道佛的智力功德中,
 一、顯發。佛能夠自通達甚深義句,並為他眾生顯示開發佛所得之法;
 二、辯了。佛能夠分別開示解釋佛法的意趣;
 三、施設。佛能夠假借名言開示佛法義理;
 四、開示。佛能夠為眾生解疑、斷惑。
 由此四種顯示佛的三種圓滿:
 一、自利行滿。佛成就最上涅槃、仙尊位、自知,是自利修行功德圓滿;
 二、利他行滿。轉梵輪,佛能為眾生顯發、辯了、施設、開示法義,是利益其他有情的修行圓滿;
 三、自利利他圓滿不共。佛能在大眾中作師子吼,是自利利他修行圓滿,成就不共於二乘的功德。
 此處解釋自利行滿等是依據《瑜伽論記》,與披尋記解釋略有差別。
《披》以要言之等者:此中結顯前說三種略義。自利行滿,結顯經說成就最上涅槃。利他行滿,結顯經說能轉梵輪。自利利他圓滿不共,結顯經說於大眾中正師子吼。
 以要言之等方面:此處文中,總結顯示前面所說的三種要義:
 一、自利行滿,結顯經說成就最上涅槃。自利修行圓滿,是《十地經》所說佛成就最上涅槃。
 二、利他行滿,結顯經說能轉梵輪。利益其他有情修行圓滿,是《十地經》所說佛能轉梵輪。
 三、自利利他圓滿不共,結顯經說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自利利他圓滿不共,是《十地經》所說佛於大眾中,能夠正師子吼。
未二、第二義
 第二科第二義,由第二種義理,用譬喻說明佛所成就智慧力的功德相。
復有異門。此中略義,謂所應得勝方便。此勝方便,一切眾會隨所樂欲,或天或人一切皆從我所獲得此勝方便。如病除愈,當知此顯自知已得大安隱處。如彼疾病除愈方便,當知此顯轉於梵輪。如遮一切邪醫,自稱顯己決定能愈眾疾,當知此顯於大眾中正師子吼。
 又由不同角度解釋,上文所說三種要略的義理。
 一、所應獲得涅槃法的殊勝方便,是指八正道,是成就大涅槃的殊勝方法。這種殊勝方便,一切大眾的集會,不論在天上或人間,一切眾生隨所好樂希求,都從我如來處才能獲得此殊勝的八正道方便。譬如人有病,要看醫生吃藥,才能將病治好,當可了知此顯佛自知已經成就大涅槃得大安隱處。
 二、一切眾會皆從佛所才能得八正道勝方便。譬如眾生有疾病需吃藥才能痊癒,除病的方便,當知此顯佛能為一切眾生說法轉大法輪。
 三、譬如正醫能遮止一切邪門外道的醫生,佛自己向大眾宣布自己決定能夠治愈大眾的疾病,當知這是顯示佛能在大眾中正作師子吼。
《披》復有異門等者:此中更顯三種略義,名有異門。究竟自義所應證法,名所應得。能得彼法決定勝道,名勝方便。此勝方便皆由如來現等覺已,能正宣說,令聖弟子一切正士,皆乘此法而得出離,由是說言一切皆從我所獲得。如是總顯前說三種略義。下更分別,如文可悉。此中自知已得大安隱處,即前所說成就最上涅槃應知。
 復有異門等方面:這裡再重新顯示三種要義,由不同角度的說法,名有異門。
 一、名所應得。所應該證得的涅槃法。
 二、名勝方便。八正道,是成就涅槃法的決定勝道。
 三、一切皆從我所獲得。這殊勝的八正道都是由佛證得無上菩提以後,才能夠正確宣說,使令想要得聖道的聖弟子們及一切正士(菩薩),都依止此八聖道的法門而能出離三界大苦海,由此道理說一切追求聖道的弟子都是從我如來處獲得勝方便。
 如是整體顯示前面的三種要義。下面有更多的分別,如文可以了解。這其中自知已經得到大安隱處,是前面所說的成就最上涅槃,應該知道。
 以上處非處智力,當知是由深切了解緣起法所成就的智慧。
辰二、自業智力2 巳一、別辨業7 午一、時分攝
 第二科自業智力,說明如來智力了知眾生諸業的時分、品類、分位加行、方所、依處、過患及功德等七項所攝,分二科;第一科別辨業,各別說明諸業攝的差別,又分七科;第一科時分攝,說明過去、未來、現在三種時分,造業的差別相貌。
若有諸業已作、已增、已滅,名為過去。若有諸業非是已作、已增、已滅,亦非正作,而是當作,名為未來。若有諸業非是已作、已增、已滅,而是正作、正造、正為,名為現在。
 若有身語意諸業,已經實際造作付諸行動,名已作;已經如實付出行動後,內心會保持一種力量,是名種子;種子有生諸法的功能,將來遇緣會起現行,作了又作,是名增長;或不論是造善業或惡業,造業以後,不斷思惟所造作過的事,數數憶念串習,增長業的力量,是名已增。種子現行,得果以後業力消失,稱已滅。身語意諸業若是已作、已增、已滅是名過去業;如果諸業尚未造作、沒有增長、沒有消滅、也不是正在作,而是將來才會造作,是名為未來業。如果諸業不是已造作、已增長、已消滅,而是現在正在造作,繼續造作中,這樣的業正作、正造、正為是名現在所造業。
午二、品類攝
 第二科品類攝,業分身語意三種品類。
如是諸業品類差別復有三種。所謂身業、語業、意業。
 如是諸多業,又分為三種品類差別,有身業、語業、意業。
 由身、語、意的造作,有不善與善的十種業道,身業有殺生、不與取、欲邪行三種,語業有妄語,離間語、麤惡語、綺語四種,意業有貪欲、瞋恚、邪見三種,合說十不善業道。遠離此十不善業則合說十善業道。
午三、分位加行攝2 未一、分位
 第三科分位加行攝,說明造業時,感受苦樂的分位差別及加行,分二科;第一科分位,說明四種法受分位差別及所感異熟差別相貌。
法受分別復有四種,如前廣說。謂有法受得現世樂,後苦異熟,乃至廣說。
 造業時有所感受,名法受,法受又有四種差別,如前卷35已詳細說明。指有法受得現世樂,後得苦異熟,乃至詳細說明如卷35所說。以下略述:
 一、現世樂,後苦異熟。有喜樂俱造十惡業,今生造惡業時很快樂,來世得到痛苦的異熟。
 二、現世樂,後樂異熟。有喜樂俱修十善業,今生修善法時歡喜快樂,來生得歡喜快樂的異熟。
 三、現世苦,後苦異熟。有憂苦俱造十惡業,今生造殺盜婬妄的惡業時憂愁苦惱,來生會感得三惡道的苦果異熟。
 四、現世苦,後樂異熟。有憂苦俱修十善,今生被教導要修善業時,感覺蠻苦惱的,很勉強的修十善業,今生雖苦,然而來生能感得快樂的異熟。
 以上是法受的分位不同,造業時感受不同,將來所得的果報也是不同。
未二、加行
 第二科加行,說明於造業時對今世或他世,是有益或無益的加行差別。
又此諸業現法當來有益無益加行差別,如應當知。
 又此造作善惡諸業,對於現在或將來生命體中,有利益或是沒有利益,所感得的果報於今世、他世的種種差別相,如其所相應,如卷35所說,應可了知。
《披》法受分別等者:謂有法受,現在受樂,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苦,於當來世受樂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樂,於當來世受樂異熟;或有法受,現在受苦,於當來世受苦異熟;如是名為四種法受。由此諸業,或有此世能為利益,非於他世;或有他世能為利益,非於此世;或有此世及於他世俱為利益;或有此世及於他世俱非利益;如是名為四種加行差別。義如自他利品中說應知。(陵本三十五卷十九頁2890
 法受分別等方面:是指諸業四種法受分位及四種加行差別的配屬,說明如下:
 一、現世樂,於當來世受苦異熟。與喜樂俱,造作殺生等十惡業,此世能獲得利益,而非他世。
 二、現世苦,於當來世受樂異熟。與憂苦俱,遠離殺生等十惡業,他世能夠獲得利益,而非此世。
 三、現世樂,於當來世受樂異熟。與喜樂俱,遠離殺生等十惡業,於此世及於他世俱為利益。
 四、現世苦,於當來世受苦異熟。與憂苦俱,造作殺生等十惡業,於此世及於他世俱非利益。
 義理如〈菩薩地‧自他利品〉卷35,1154頁中所說,應當了知。
午四、方所攝
 第四科方所攝,指造業的處所。
若所造業依此方所,是名為處。
 若造業的地點,名為處。如依歡喜心打掃家裡的客廳,或依歡喜心打掃寺院的大殿,客廳及寺院大殿即是造善業的處所,依於不同的處所,造業的輕重是有差別。
午五、依處攝
 第五科依處攝,指造業依止的對象。
若所造業以有情數、非有情數為所依事,是名為事。
 若所造業的對象是人、非人、畜生等有情數,或非有情數,如山、河、大地等為所依事,是名為事。譬如,在有情數或非有情數中作破壞損毀的事,則所造的業有輕重差別。
午六、因緣攝
 第六科因緣攝,指業的因緣來說。
若所造業以不善根、或以善根為因緣起,是名為因。
 如果以貪瞋癡三不善根為因緣所造的業,能感三惡道果報;或以無貪無瞋無癡的善根為因緣所起的業,將來會得到善業的果報,依於不善根或善根因緣所起的業,是名為因。
午七、過患功德攝
 第七科過患功德攝,造業有過失或功德其所感的果報是有差別。
若所造業感愛非愛過失功德相應諸果,是名異熟。
 若所造的業將來是感得可愛的果報,是與功德相應所成的果;若所造的業將來是感得不可愛的果報,是與過失相應所成的果,是名異熟。
巳二、結略義
 第二科結略義,結說自業智力的要義。
如是略說一切時分、一切品類、一切分位加行差別、一切方所、一切依處、一切因緣、一切過患及與功德。於此一切種類差別,皆如實知,是名如來自業智力。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由七個要點來思惟業因業果:
 一、一切時分:由現在、過去、未來三種時分。
 二、一切品類:由身業、語業、意業,這當中意業的力量最大。
 三、一切分位加行差別:有四種法受、四種加行的差別。
 四、一切方所:造業的處所有種種的差別。
 五、一切依處:造業的依處(對象),有有情數、非有情數的差別。
 六、一切因緣:造業時內心與善根相應、或與不善根相應,結果也會不同。
 七、一切過患及與功德:若所造業是有過患,會感得不可愛果,若所造業是有功德,會感得可愛果報。
 佛對眾生所造的各式各樣差別業,都能夠如實了知,是名如來自業智。除以上七點外,沒有可超過或可增加的。
《披》如是略說一切時分等者:前說過去、未來、現在,是名一切時分。身語意業,是名一切品類。法受分別,及與諸業加行差別,是名一切分位加行差別。餘易了知。
 前說現在、過去、未來,是名一切時分。造業的種類是透過身體,或透過語言,或透過心意,都有所不同,是名一切品類。
 法受分別,是指今生造善惡業時有苦樂受,於來生得苦樂異熟所作的分別;諸業加行差別,是說有益無益所作的分別,是名一切分位加行差別。一切方所、一切依處、一切因緣、一切過患及與功德的義理容易了知,不再贅言。
辰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2 巳一、說靜慮等2 午一、別釋種類2 未一、靜慮解脫
 第三科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說明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分二科;第一科說靜慮等,說明靜慮解脫及等持等至的內容,又分二科;第一科別釋種類,各別解釋這二種種類,又分二科;第一科靜慮解脫,說明四種靜慮及八種解脫。
有四靜慮、有八解脫,即由如是靜慮、解脫,心有堪能,心得自在,隨所樂事皆能成辦。
 有四種靜慮: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
 有八種解脫:內有色想觀諸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解脫、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想受滅(滅盡定)身作證具足住解脫。
 修八解脫其實是為解脫四禪、四空定的束縛,常常合說成四禪八定。因一般凡夫成就禪定,會愛味禪定,反被禪定所限制,不能超越禪定,修八解脫可以解脫四禪、四空定的繫縛,乃至依八解脫可修八勝處及十遍處。
 所謂八勝處是對地水火風青黃赤白得勝解,十遍處是於第四靜慮中觀地水火風青黃赤白遍一切處,再加上空無邊處、識無邊處,觀察勝解這些所緣境,有了強而有力的認識,能作種種的變化,得神通自在,所以聖人及阿羅漢,都會修學八解脫。
 所以由此四種靜慮、八種解脫,能使心有堪能性有力量,心能得自在,隨所歡喜想成辦的事都能夠成就。
未二、等持等至3 申一、標名
 第二科等持等至,說明等持等至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標名,標出等持等至的名稱。
若隨彼彼色類差別三摩地相而入定時,當知說名等持、等至。
 如果行者以地大,水大,火大,風大,青黃赤白等,或不淨相,或淨相等各式各樣不同的色類差別為三摩地的所緣相,由此數數憶念而入定時,成就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乃至種種八解脫、八勝處的等至,應當知道或可說名為等持、或可說名為等至。
 等持與等至的差別是:一、等持,包括未到地定乃至四空定,所有的有心定都是屬於等持的範圍。二、等至,是從初靜慮以上到四空定,乃至滅盡定,這些甚深禪定,包括無心定,無想定及滅盡定,等至包括有心定及無心定。
《披》若隨彼彼色類差別三摩地相等者:謂隨彼彼有色有情差別,定心所起諸所緣相,即此所說三摩地相,由是說名等持、等至。謂如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是此所說等持差別。又如八勝處三摩鉢底及十遍處三摩鉢底一分,是此所說等至差別。如是一切有色諸定,皆此等持、等至所攝應知。
 修學聖道的佛弟子隨著各式各樣的有色有情(欲界、色界的有情)的差別,定心所生起的所緣相即是這裡所說的三摩地相,由所得定的差別說名等持或是等至。如說初靜慮的有尋有伺、初靜慮與第二靜慮中間禪的無尋唯伺、第二靜慮以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定的無尋無伺,都是此處所說的等持差別。有尋有伺與無尋唯伺,是由於離了欲界,有尋伺防止欲的生起,是以不淨觀為所緣,不淨相是初靜慮的色類差別;繼續的修,覺得尋伺不寂靜,訶斥尋伺得到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四種禪支,成就第二靜慮;繼續的修,訶斥第二靜慮的喜,成就第三靜慮;訶斥第三靜慮的樂,成就第四靜慮等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定,都是等持差別。有時又說空無邊處無相,以空為所緣境;或以色受想行識無常為所緣境,成就無願三摩地;或以色受想行識不可得,以相不可得為所緣境,成就無相三昧等,這也是等持的差別。
 等至的差別,八勝處是在第四靜慮觀察地水火風青黃赤白,勝解這些色相的差別,使自己對這些色相能夠自在。行者或以地大為所緣境,將一切色法全都變成地大,地大成功時再修水大,觀想所有的色相都變成水大,水大修成功時再修火大,初開始是分類修,慢慢的程度提昇,也可以於地大現前後,繼續修水大,地大也可以融於水大,漸次的乃至地水火風可以同時出現,一種二種三種、乃至四種同時現前;以青黃赤白的顏色也是同樣的修法直到勝解;進一步修十遍處時,定自在所生色有力量時,可以作種種的變化,如將青草變為黃金等。
 八勝處的三摩鉢底(等至)以及十遍處三摩鉢底,十遍處的修法是於八勝處的所緣境,再加上空無邊處及識無邊處為所緣,成就的定是此處所說的等至差別。
 因此一切有色法的禪定都是等持、等至所攝應當了知。
申二、引教
 第二科引教,引證佛的聖教來說明。
如說世尊隨此色類三摩地相而入定時,如其定心,大光普照一切梵世妙音說法,但聞其聲,都無所見,乃至廣說。
 如經中說,當佛陀隨著各式各樣三摩地的所緣色類相而入定時,如其定心,將廣大光明普遍照耀一切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梵世間的眾生,以微妙的音聲宣揚佛法,這時眾人都只聞其聲,未見佛身,乃至詳細說,還有各式各樣佛於定中所示現的微妙境界。
 如《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常啼品〉中說薩陀波崙菩薩求般若波羅蜜時,十方諸佛於空中以音聲開示教授他,並未示現身相,唯示現音聲,這都是屬於三摩地的功德。
申三、結義
 第三科結義,結語說明義理。
如是如來隨欲顯示彼彼事義,或共世間、不共世間,隨此色類三摩地相而入定時,速疾能辦。
 如是佛陀隨其意樂顯發開示各式各樣因緣所生法的事相義理,或是開顯共於世間人天善法的道理,或是不共於世間的出世間聖道義理,隨此色類三摩地所緣相而入定時,都能很快成辦。
午二、顯無過增
 第二科顯無過增,顯示沒有超過、也沒有再能增加的。
當知此中,即由靜慮、解脫勢力,心得自在。心自在故,依止於心,隨所樂事一切成辦。齊此名為修靜慮者一切所作,除此無有若過若增。如來於此靜慮所作一切種類,皆如實知,是故唯說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應當了知這當中,即由於四靜慮、八解脫的勢力,使令行者內心能得到自在無礙。心得自在的緣故,依止於這一念心,隨所歡喜好樂的一切功德事都能成辦。到達這種程度,名為修靜慮者一切所作,除此以外,沒有再超過或再增加的。
 佛陀對於這些靜慮所成就的一切種類三摩地相都如實了知,唯說靜慮、解脫、等持、等至這四種智慧力,只是舉這四種作歸納,其實已含蓋所有一切種類,一切禪定不超過這四種。
巳二、說得彼智2 午一、別辨相3 未一、於未得得2 申一、舉雜染
 第二科說得彼智,說明佛陀成就通達一切禪定的雜染清淨、假名安立、勝進圓滿等事的智慧力,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相,各別分別它的相貌,又分三科;第一科於未得得,說明於未得或已得,又分二科;第一科舉雜染,舉出未得或已得靜慮的雜染。
又若略說此靜慮等有二雜染。一者、為得所未得中障礙雜染,謂無方便善巧加行,及以諸蓋隨一現行。二者、已得所應得中自地雜染,謂煩惱纏及以隨眠。
 又若要略的歸納來說,這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有二種與染汙心相應的情形,共有四種差別:
 一、 還未得定前,為了成就所未成就的靜慮功德,正加行中出現的障礙雜染,是指:
 1. 行者無有正確的方法,不能善巧修習加行。
 2. 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五蓋中,隨任一蓋障現行,都會障礙得禪定。
 二、已得定後,在已得所應得的靜慮功德中,還會有屬於自定地的雜染,是指:
 1. 煩惱生起現行。
 2. 煩惱的隨眠種子。
 這是依於成就禪定而生的愛、見、慢、疑、無明等煩惱;得了禪定若生愛味會有貪煩惱,若依禪定錯誤觀察緣起法會生見煩惱,或依於禪定生我慢煩惱,或於上靜慮有疑而成退分靜慮,或誤以禪定為究竟解脫而有無明煩惱。
申二、例清淨
 第二科例清淨,例說未得或已得靜慮的清淨。
如是清淨復有四種。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反之,如是未得或已得靜慮若能遠離雜染,成就的清淨功德也有四種。應當了知,這四種相貌與上面所說的相違,即行者有方便的善巧加行,而且斷除五蓋成就禪定,得了禪定後又能斷除於禪定所生的愛見慢疑無明煩惱纏以及隨眠,成就淨定乃至無漏定。
《披》如是清淨復有四種等者:前二雜染有四差別,如文可知。今說清淨與彼相違,亦有四種,故作是說。
 如是清淨復有四種等方面:前文略說靜慮等未得已得各有二種雜染,共四種差別,如文可知。現在說清淨與雜染相違,也是有四種差別,因此這樣說。
未二、於彼假名
 第二科於彼假名,說明為方便眾生起想、起見、起言說故,於各種禪定狀態也會安立各種假名,如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等。
又即如是諸靜慮等種種引發假立名字,隨其色類如應安立,是名建立。
 又即如是這些種種靜慮引發各種假名安立的名稱,隨其所緣境的色類差別,如所相應的安立,如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等,是名建立。
《披》種種引發假立名字者:謂由種種假立名字,能正引發諸靜慮等故。
 種種引發假立名字方面:是指由種種假安立的名字,能正確引發諸靜慮等的緣故。如尋思不淨觀成功時,成就離欲,內心與喜受樂受相應,能在同一所緣境上數數憶念,不淨所緣能很牢固的在面前呈現,此時的心一境性狀態,給它一個名字,安立為初靜慮。
 如是佛對於靜慮,分別依其方法、自性、功德,來安排建立四種靜慮:初靜慮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五支功德;第二靜慮有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四支功德;第三靜慮有捨、念、正知、樂、心一境性,五支功德;第四靜慮有捨清淨、念清淨、不苦不樂受、心一境性,四支功德。行者隨所安立的勤修加行,成就建立這些靜慮。
未三、於彼增進邊際
 第三科於彼增進邊際,說明定的圓滿自在邊際也是不可思議的由淺到深增進。
又即如是諸靜慮等具證得已,後更勝進修習圓滿,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得無梗澀,是名清淨。
 又即行者依止佛所開示假安立的色類三摩地所緣相,成就諸多靜慮解脫等這些功德以後,又更加的勝進修習靜慮,使令入定、住定、出定都能圓滿自在,將自定地的雜染及於靜慮生起的愛見慢疑無明煩惱去除,能得隨自己所欲入的靜慮,於入住出定,沒有任何艱難,沒有任何阻塞障礙,是名清淨。
午二、結略義
 第二科結略義,結說要略的義理。
如來於此,如其未得、如其已得,於所得中,若劣、若勝、若彼假名、若彼所有增進邊際,如是一切皆如實知,故說如來普於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得無上智。
 佛陀對這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未得定前會有的障礙、或是得定後於中生起的愛見慢疑無明煩惱纏與隨眠雜染,或是清淨,或靜慮的假名安立,或是靜慮的所有增進圓滿邊際,如是一切有關靜慮的修持內容佛皆如實了知,因此說佛普遍對於一切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成就了聲聞緣覺所不能及的無上智慧力。
《披》如其未得等者:此中未得,結顯前說障礙雜染。於所得中,若劣,結顯前說自地雜染;若勝,結顯前說四種清淨。餘易可知。
 此處文中所說未得,是結語顯示前文所說未得定前的障礙雜染:無方便善巧加行,及以諸蓋隨一現行。於已所得定中,若是低劣,是結語顯示前說的自地雜染:於定生起愛見慢疑無明煩惱纏與隨眠;於已所得定中,若是殊勝,是結語顯示前說的四種清淨,餘文易可了知,不再贅言。
 這是第三種智力,佛能通達一切靜慮的所有事。
辰四、根勝劣智力
 第四科根勝劣智力,說明佛能了解眾生信進念定慧五善根是殊勝或下劣的智慧力。
如所成熟修證圓滿,信等五根成軟中上,當知是名諸根勝劣。
 如所成熟有情於修行欲證得圓滿,或是成就聲聞種性,或是獨覺種性,或是大乘種性,所有眾生信進念定慧等五種善根的軟中上三品差別相,是名諸根勝劣,應當了知
 佛陀具足了知一切眾生諸根勝劣的智慧力,能依眾生根器種性的不同,隨所相應,給予不同的修行方法指導。
《披》如所成熟等者: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名所成熟。成熟品說:住聲聞種姓,於聲聞乘應可成熟。住獨覺種姓,於獨覺乘應可成熟。住佛種姓,於無上乘應可成熟。(陵本三十七卷二十頁3076)今說如其聲聞、獨覺及佛種姓,信等五根有軟中上三種差別,依此建立諸根勝劣。
 如所成熟等方面:信進念定慧五善根應可成熟的有情,名所成熟。〈本地分•菩薩地〉成熟品卷37,1244頁說:
 一、住聲聞種性,有一類有情出離心強,以聲聞乘的義理,修學我空,可以成熟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二、住獨覺種性,有一類有情由於過去生的栽培,善根多、見佛多、聞法多,不需要善知識,可以獨自出家修行,獨自覺悟,是辟支佛種性的人。
 三、住佛種性,於無上乘應可成熟補特伽羅,屬於佛的種性,在菩薩道裏自成熟及成熟他有情,是屬於菩薩乘的。
 此處說如眾生有聲聞種姓、獨覺種姓、及佛種姓的不同,信進念定慧五種善根也有軟中上的三品差別,聲聞乘是軟品,獨覺乘是中品,佛種姓是上品,依此建立有情的諸根勝劣。
辰五、種種勝解智力
 第五科種種勝解智力,說明佛已斷所知障,因此於一切法本身即有種種勝解,也通達一切眾生勝解差別的智慧力。
若從他信以為其先,或觀諸法以為其先,成軟中上愛樂印解,當知是名種種勝解。
 如果是從聽聞其他善知識的教授為其先,或以觀種種的因緣所生法為其先,而成就對佛法軟中上三品的愛樂信解,應當了知是名種種勝解。
 有些眾生是從信入佛門,有些則是從慧觀諸法而入佛門,有些是從靜慮入的,每個人入到佛門裡的因緣都不同,因此眾生對於一切因緣所生法也就有軟、中、上三品愛好喜樂印可勝解的差別,於此一切種種勝解佛也都了解通達。
辰六、種種界智力
 第六科種種界智力,說明佛了解有情異熟識中各式各樣種子的智慧力。
若廣建立種種種性,或諸聲聞所有種性,或諸獨覺所有種性,或諸如來所有種性,或有種種不定種性,或貪等行差別道理,乃至有情八十千行,當知此中名種種界。
 如果詳細的以語言文字來建立種種的種姓,或是諸聲聞所有的種姓,或是諸獨覺所有的種姓,或是成佛所有的種姓,或有種種眾生屬於不定種姓,不決定是三乘聖道哪一類種姓,或有些眾生是貪心特別重,或有些是瞋、或癡、或慢、或疑、或尋思,乃至有情有八萬種差別的心行,應當了知此中是名種種界。
 眾生心的分別,一剎那有八萬四千種,這些分別是從種子來的,有情的心識裡有哪些種子佛都清楚了解,是名種種界智力。前文種種勝解智力是依了解有情的勝解來說,此處種種界智力則是指種子而言。
辰七、遍趣行智力2 巳一、釋名3 午一、第一義
 第七科遍趣行智力,說明佛的遍趣行智力,分二科;第一科釋名,解釋它的名稱,又分三科;第一科第一義,以第一種義理解釋,佛了解各種眾生趣入正行方便的智慧力。
若即如是諸趣入門隨順正行,如貪行者修不淨觀,如聲聞地已廣宣說。當知此等名遍趣行。
 若即如是諸多隨順戒定慧正行,能趣入聖道法門的各種方便,例如貪行者應修不淨觀,瞋行者應修慈悲觀等,在〈聲聞地〉中已經詳細分別宣說,應當了知這等名遍趣行。
 佛能知道不同根器的行者應以何法門來修行,才能順利速疾趣向第一義諦,這是遍趣行智力的功用。
午二、第二義
 第二科第二義,依第二種義理解釋,佛了知眾生趣入五趣的行業差別。
復有異門。謂趣一切五趣之行,當知此等名遍趣行。
 又有另一種不同的解釋。佛了知由有情心行造作的不同,相應未來至地獄、畜生、鬼、人、天等五趣的不同果報,應當了知此等名遍趣行。佛具足遍趣行智力,因此能知道眾生死後會至哪一趣受生。
午三、第三義
 第三科第三義,依第三種義理解釋,佛了知一切外道與內法眾的種種心行。
復有異門。謂依種種黨類差別,更互相違,各各異見、異欲諍論、互相違背諸外道類,即諸沙門、或婆羅門所有諸行;或餘一切品類差別此世他世無罪趣行;當知此等名遍趣行。
 又有另外不同的解釋。第三種遍趣行的解釋又可分成二類:
 一、依種種黨類差別。外道依種種黨類差別,思想相同的眾人結群成黨,不同黨派之間有很多差別,思想不一致互相違背,各有各的不同看法與見解,有不同的欲因此引生很多的諍訟言論,這些種種互相違背的諸外道類,即諸外道沙門,或外道婆羅門等的所有諸行,是名遍趣行。
 二、餘一切品類差別。這是指佛法中有善根的眾生,在現在世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未來世,也能不造作惡事,修學此生來生皆無罪過的身語意三行,是名遍趣行。
 每一眾生在時間上都是剎那剎那地向前進的,都有所趣、有所行,有的有罪過,有的無罪過;有的有功德,有的無功德,應當了知這等各式各樣的不同趣行名遍趣行。佛具足遍趣行智力,因此不論外道眾或內法眾,一切眾生種種的見解趣行佛都清楚了解。
巳二、指說
 第二科指說,指出如經所說。
如迦羅摩經等廣說。
 總結以上所說,遍趣行智力是了知種種修學聖道的正行、趣向五趣之行、外道異類朋黨互相違背之行、三乘聖道此世他世無罪之行,如《迦羅摩經》等中有詳細的說明。
《披》或餘一切品類差別等者:此說三乘聖道趣涅槃行,名為此世他世無罪趣行。望前外道沙門、或婆羅門,名餘一切品類差別,此是內法凡聖補特伽羅攝故。顯揚論說:遍趣行智力,謂於一切相乘出離差別中無礙智性。(顯揚論四卷八頁)與此義同。
 此處說三乘聖道趣向涅槃的修行,名為此世他世無罪趣行。相對望於前面所說的外道沙門、或婆羅門的遍趣行,他們的思想不同,名餘一切品類差別,這是屬於佛法裡的凡聖行者所含攝的範圍。
 《顯揚聖教論》卷4,8頁說:遍趣行智力,是指於一切能出離生死三乘種姓的差別相貌,皆通達無礙的智慧體性。所說與此處道理是相同的。
 《瑜伽論記》卷12說明遍趣行智力與處非處智力的差別:「處非處力知境即寬;遍趣行力但知諸行能有所趣,處非處力非唯知此,亦如餘法,所謂大海渧數、大地微塵、一切有情諸心所念。又知七寶真偽等事如是無量。」
 處非處智力的所知境非常寬廣,遍趣行智力僅唯了知由不同的諸行造作,將往哪一趣受生。處非處智力不僅了知諸行所趣,還能了知其他的法,譬如大海總共有多少滴水?大地有多少微塵?一切有情各式各樣的心念,或是硨磲瑪瑙琥珀珍珠等七寶是真或假,種種無量無邊事,都是屬於處非處智力了解的範圍。可說第一的處非處智力是總說,後面所有智力都可以包括於處非處智力中。
辰八、宿住隨念智力2 巳一、標
 第八科宿住隨念智力,說明佛能隨順憶念眾生過去世安住於世間相的智慧力,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有無量種宿住隨念。
若於種種有情眾中,謂於東方南西北方,種種名字假設安立品類差別。
 若是對於種種有情眾當中,是指於東方南方西方北方,不同處所,依種種名字來假設安立有情種種品類的差別。
《披》若於種種有情眾中等者:諸有情眾有六十二,如意地說。(陵本二卷十八頁169)是名種種。於此有情諸方名字施設有異,是名假設安立品類差別。
 若於種種有情眾中等方面:如〈本地分•意地〉卷2,74頁所說,諸有情眾或是五趣有那落迦、傍生、鬼、天、人;或是佛教徒弟子有苾芻、苾芻尼、正學、勤策男、勤策女、近事男、近事女;或依種姓有剎帝利、婆羅門、吠舍、戍陀羅;乃至有學、無學、聲聞、獨覺、菩薩、如來等,以不同角度將眾生分成六十二種,是名種種。這都是以名字假設安立的,在有情類當中各地方人對名字的施設安排建立是有差別的,是名假設安立品類差別。如漢譯常啼菩薩,印度人稱薩陀波倫(薩陀,秦言常,波倫名啼),各地方的風俗民情不同,對眾生名字的安立也有不同。
隨先過去所有自體八言說句差別類中,隨念六種略所行行,有無量種宿住隨念。
 隨過去生所有有情的色受想行識自體,可以從八種角度,以語言言說假名安立各種各類的差別相,並且隨順憶念有情的六種略行:一、過去的假名,二、剎帝利等族姓差別,三、父母差別,四、受用飲食,五、興盛衰損,六、壽量差別,這六種略行即是有情過去所造的身語意業行,故名六種略所行行。眾生的行業不同,佛成就無量種宿住隨念的智慧力,對於有情過去生的種種生命相貌皆能隨順憶念。
巳二、釋2 午一、別辨相3 未一、言說行相2 申一、八言說句2 酉一、徵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相,各別分別相貌,又分三科;第一科言說行相,解釋言說行相,又分二科;第一科八言說句,以八種角度來說明有情,又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何等名為八言說句?
 哪些是名為八言說句?
酉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八言說句。
謂如是名、如是生類、如是種姓、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苦樂差別、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壽量邊際。
 八言說句是:
 一、如是名:說明有情過去某一生稱作什麼名字。
 二、如是生類:有情過去生受生的種類是胎卵濕化中的哪一種。
 三:如是種性:說明有情過去生的種姓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或首陀羅,姓是父母的族姓,如趙錢孫李等,父母是作官的士夫類或農工商等。
 四、如是飲食:說明有情過去生的生命是受用哪一種飲食為主。
 五、如是苦樂:說明有情過去生的領受是苦多樂少?還是樂多苦少?
 六、如是長壽:說明有情過去某一生的壽命或長或短。
 七、如是久住:說明有情過去某一生久住世間的時量。
 八、壽量邊際:說明若有情是無學阿羅漢,或是有學聖者在這一生能成就阿羅漢果,命終入無餘依涅槃;或是凡夫這一生證得初果,最多七返人天即不再輪迴,是名壽量有邊際。窺基大師則是純以壽量來解釋:有說長壽指五十以上,八十以上名久住,百歲時名壽量邊際,與《披尋記》解釋不同。
 佛成就無量種種宿住隨念智力,能隨順憶念有情過去生的生命情形,而從八種角度以語言文字假立其差別。
《披》如是長壽等者:此中三種,皆是壽量差別略行所攝。有情壽量種種非一,由此說言如是長壽。有情年齒或少、或中、或老,住有差別,由此說言如是久住。若阿羅漢、若諸有學,於現法中定般涅槃;若諸異生住最後有;由此說言如是所有壽量邊際。義如決擇分說。(陵本五十二卷十頁4178
 此中長壽、久住、壽量邊際這三種,都是屬於壽量差別要略的業行所含攝。有情眾生的壽命有各式各樣不同,如某人當生是九十,前一生是六十,由此說言如是長壽。
 有情的年齒,即年紀,或少年、或中年、或老年,住於世間有這些差別,由此說言如是久住。如果是無學阿羅漢,或是有學聖者用功修行,這一生可能成就阿羅漢果,命終入無餘依涅槃;或是凡夫這一生得初果,最多七返人天即不再輪迴,這三類人都稱為有邊際壽,由此道理說言如是所有壽量邊際。這些義理如〈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2,1732頁已說。
申二、六種略行2 酉一、徵
 第二科六種略行,將一生的生命行狀要略歸納成六種,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何等名為隨言說句六種略行?
 什麼是隨這八種形容生命的言說句,能歸納成六種要略的諸行?
酉二、列
 第二科列,列出六種略行。
一者、呼召假名,二者、剎帝利等色類差別,三者、父母差別,四者、飲食方軌,五者、興盛衰損,六者、壽量差別。
 六種略行是:
 一、呼召假名。名字是假安立的,有情用來區別自他,有呼喚、召集、交談等功用。
 二、剎帝利等色類差別。印度有剎帝利、婆羅門…等種姓高低差別,依現今社會則有士農工商等形相差別。色類差別是前面言說句的「如是生類」,受生時所依因緣不同。
 三、父母差別。各人父母姓氏不同,是某某家族的後代,是族姓的差別。即前文言說句的「如是種姓」。
 四、飲食方軌。種種飲食習慣儀軌也不同,如印度人是直接用手抓食物來吃,中國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中國北方以麵食為主食,南方以米飯為主食等各個不同。飲食方軌是言說句所說的「如是飲食」,可以歸納成第四種略行。
 五、興盛衰損。領受若苦若樂的衰損或興盛。是言說句說的「如是領受苦樂差別」。
 六、壽量差別。壽命的長短差別;有情有如是色類年齒,或少、或中、或老等,住世的時間長短,名壽量差別。是前面言說句「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所有壽量邊際」,即是說明壽量差別的諸行。
未二、差別標說6 申一、呼召假名
 第二科差別標說,依差別相說明六種略行的相貌,分六科;第一科呼召假名,說明呼召假名。
由諸世間依憑如是八言說句、六種略行,於自於他起言起說:此是我名,此是彼名。
 由於諸多世間的有情依止憑靠如是前面所說的八種言說句,歸納六種要略的心行,對於自己或對於其他人能生起這樣的名言,說出這樣的言說:這是我的名字,我稱什麼;這是他的名字,他稱什麼。
申二、色類差別
 第二科色類差別,種姓差別。
我是剎帝利,彼是剎帝利。我是婆羅門、吠舍、戍達羅,彼是婆羅門、吠舍、戍達羅。
 了知自己是剎帝利,他也是剎帝利;我是婆羅門種性,或吠舍商賈種姓,或作農的或除糞家的下賤種姓戍達羅等,以及對方也是婆羅門、吠舍、戍達羅種姓的,可以作這樣的分別。
申三、父母差別
 第三科父母差別,依照父母的差別也可以了知種姓的差別。
此是我母,此是彼母。如說其母,父亦如是。
 如這位婆羅門女是我的母親,那位剎帝利女是他的母親。如說彼此的母親,對於父親,也一樣作這樣的分別。
申四、飲食方軌
 第四科飲食方軌,指飲用食物的方式軌則習慣等也有差別。
我食如是色類飲食,所謂酪、漿、羹、飯、糜等。彼食如是色類飲食,乃至廣說。
 我食用這樣的米麵等飲食,如所謂的乳酪、漿水,羹湯,飯食,糜粥等。他人則是食用不同種類色類的飲食,乃至詳細說,如每個國家地區的飲食習慣不同,儘管是同一個地區,不同家戶之中又有微細差別,這些都是在飲食上作的分別。
申五、興盛衰損
 第五科興盛衰損,在過去生的生命中,有時興隆昌盛,有時衰壞損敗。
我有如是色類興衰差別而轉,彼有如是色類興衰差別而轉。
 或認為我(曾)是少年美麗健康事事如意,也(曾)是又老又病又醜,這樣種種的顯現,他人也是一樣,也曾少年盛壯美貌健康一切如意,也曾又老又病又苦,隨色類的興衰差別而轉,內心也會現起種種分別。
申六、壽量差別
 第六科壽量差別,在一生又一生的生命中,壽命有長與短的差別。
我住如是色類年齒,所謂或少、或中、或老。彼住如是色類年齒,乃至廣說。
 過去生我曾安住在這樣的年紀,可能少年時中夭了,或活到中年即走了,或能活到七八十歲老年才離開這世間。他人也是,在他的過去生當中,年壽也是一直有所變化,並不是每一生都長壽的,有時也有夭折情形,而有或者少年、或者中年、或者老年壽盡等這些壽量的差別。
 以上是將六種略行的差別標示說明出來。佛成就了種種宿住隨念智力,對於眾生無始劫來到現在複雜的生命情況都能隨順憶念。
未三、隨念邊際
 第三科隨念邊際,說明以上的八言說句與六種略行可以完整歸納有情的過去差別,沒有能再超過的,因此這些即是隨念的邊際。
唯有爾所隨先過去所有自體八言說句差別類中六種略行,過此無有餘言說句及以略行。是故唯於如是品類發起隨念,更無有增。
 只有以上所說,隨有情先前於過去生,所有色受想行識的果報體,以八種言說句的差別種類歸納出六種略行,除此以外無法再安立其餘的言說句以及其他的略行。因此也就單獨於這些品類上發起隨念,佛陀在憶念眾生時依止這八言說句、六略行,來觀察有情過去生的情形,更沒有再增加的。
午二、結略義
 第二科結略義,結說宿住隨念智力的要略義理。
即於此中,若言說行所有行相,若言說句所有標說,及即於此隨起憶念,是故說言并相、并說皆能隨念。
 即於有情緣起的生命當中,若依它的言說行所有行相(指前說的六種略所行行),或是由言說句所有標說(指前說的八言說句),及由此八種言說句及六種略行而隨順生起憶念,這都是宿住隨念智力的差別相。
 因此可以歸納成并相,指憶念有情言行的相貌;與并說,指有情曾經假名安立的標說,佛陀於此都能隨順真實的憶念,沒有差別。
《披》若言說行所有行相等者:前說六種略所行行,名言說行所有行相。依言說句起言起說,名言說句所有標說。
 前文所說的六種略所行行,是要略歸納有情身語意三行的造作,名為言說行所有行相。
 有情身語意種種的造作,離不開言說,總是經常活在名言的世界中,依止名句文身生起言論與說話的作用,是名言說句所有標說。例如有情是依照姓名作分別與標說,在談話時往往會先說出有情的名字、家庭背景怎樣、屬於哪一類人、其際遇如何、作人怎麼樣、現在幾歲,不外是這些範圍,多分是這樣來憶念。
 雖然眾生無法如佛所修的宿住隨念那麼深入,但有宿命通的人也不容易造惡,因為能看到過去生的情形,甚至有些人會因此發大精進。
 所以宗喀巴大師說:「已作地獄業,云何安穩住?」若知道過去生已經造了許多地獄的業,現在如何安穩而住?這是警策學人應觀察生命的無常趕快精進,所有的大師們為什麼有成就?即因能觀察現在苦、過去也是苦的,要出離三界生死苦只有一個方法,便是精進的修行。
 以上是說明宿住隨念智力。
辰九、死生智力2 巳一、出能見3 午一、名天眼
 第九科死生智力,指能了知死後將來到哪裡去受生的智慧力,即天眼通,說明佛依此能觀見有情的死生,分二科;第一科出能見,說出此種天眼的特性與能見者,又分三科;第一科名天眼,說明死生智也名天眼。
此中靜慮說名天住。眼依彼故,是彼果故,彼攝受故,名為天眼。
 這當中靜慮名天住,如初、二、三、四靜慮,這是天人的色受想行識所安住的境界,天都是在光明的境界,因此光明也稱作天。
 天眼是依止四靜慮而生的,這是靜慮所得的結果,是靜慮所成就的,因此名為天眼。
 欲界的眾生如果修四靜慮成功,眼睛的地水火風也會改變成天人的地水火風,此時明暗、遠近都不會再造成障礙而有修得的天眼。
《披》此中靜慮說名天住等者:聲聞地說:言天住者,謂諸靜慮、諸無色住。(陵本三十四卷二十五頁2809)今於此中釋名天眼,唯取靜慮名為天住,為顯此眼依靜慮起,是靜慮果,復為靜慮所攝受故。
 此處文中的「靜慮說名天住」等者,如〈聲聞地〉說:所謂的天住者,範圍應該包括初二三四靜慮,以及無色住的四空定,這四禪與四空定都是屬於天人的境界,詳如〈聲聞地〉卷34,1117頁所釋。現在此段論中是解釋死生智也名為天眼,眼是色法,因為無色界天的人色法暫時不現行,所以此處所說的天眼只取靜慮而名天住。這是為了顯示這天眼是依四禪生起的,是證得四種靜慮的成果,也是四種靜慮所攝受、成就的。
午二、名極淨
 第二科名極淨,說明此天眼是極為清淨的。
是極圓滿、是善清淨靜慮果故,名極清淨。
 這樣的天眼非常的圓滿,並且是善的、美好的、清淨的、靜慮的成果,由此緣故稱為極清淨。這種極清淨天眼是大菩薩才有的,佛當然也已成就。
午三、名超人2 未一、於修得
 第三科名超人,說明此天眼超過人的肉眼,分二科;第一科於修得,因為是修行所成就的。
於其人中,所有名字皆不相似,是故說言超過於人。
 這天眼在人類當中由於沒有這些功能,故沒有一個名字可以與它相似,因為人類的眼睛名肉眼,不稱天眼,所以說超過於人。
《披》於其人中所有名字等者:謂於人中說名肉眼,彼所行境有明、無障,乃可現前。天眼不爾,有障、無障、若明、若闇、若近、若遠皆可現前,由是說言皆不相似。
 在欲界的人之中,眼名肉眼,這樣的肉眼所活動的境界必須要有光明、沒有障礙物阻隔在眼前,色境才能現前。但天眼與肉眼不同,不受此限,無論有障礙、無障礙、是光明或黑暗、距離很近或很遠,所有色境都能明了的現前,因此說與欲界人的肉眼是完全不相同的。
未二、於生得
 第二科於生得,說明有一類天眼是於生來所得的。
欲界天中亦有生得,名相似轉清淨天眼,人中亦無。
 在欲界天中的天人也有生得的天眼,但是欲界生得的天眼,無法超過靜慮的天眼,因此只能名為相似生起的清淨天眼,且在人類當中也沒有。
《披》欲界天中亦有生得等者:此說欲界天中亦有天眼,然是生得,非靜慮果,是故名相似轉清淨天眼。為顯此亦超過於人,是故說言人中亦無。當知是義非此所說,非是如來天眼攝故。
 欲界天中也有天眼也名天眼,然而是生得的,並非是修習靜慮所得的成果,因此僅名相似轉清淨天眼。為了顯示這也超過人界的眼,所以說在人當中也沒有。應當了知此段所說的義理並非是此處所說的極清淨天眼,也不是佛的天眼所攝受的那一類。
巳二、明所見2 午一、於死生時
 第二科明所見,說明極清淨天眼所見的境界,分二科;第一科於死生時,此類天眼在有情死亡以及於中陰身受生時,都能清楚的看見。
諸有情類臨欲終沒,名為死時;住在中有,名為生時。
 諸多的有情類在臨命終時,此生的壽量將盡、色受想行識即將滅沒時,名為死時,一般人死後並不是隨即去受生,若是在欲界、色界,死有之後、生有之前,還有個中間的階段名中有,安住在中有時,名為生時。
 中有與將來要去投生的境界是很相似的,若來生是一隻牛,中陰身會是一隻小牛的樣貌;如果來生當人,則是小孩子的相貌;倘若將來是到地獄去,諸經論所說略有不同,有些說地獄有中有,有些說沒有,業極重者很快會下墮,若是畜生與餓鬼還要經過一段時間。
 至於中有的壽量如前〈本地分〉卷1所說,最多七七四十九日,在此期間要隨業力去投生,若在其尚未受生前為亡者誦經祈福迴向,都還有助於此人轉往善趣,或至少不再那麼苦。但中有的壽量也不一定那麼久,有時業力很重者,幾分鐘、幾個小時或二、三日即去受生,不一定會到七日,只是通常七日會改變一個業力的形態,譬如本來要作狗,父母緣尚未具足則七日內無法投生,於七日以後會轉換下一個業力,可能是作牛或人等,其中種種的差別相是很複雜的,這誰能觀見?只有佛或聖者大菩薩極清淨的天眼能見。凡夫的肉眼是看不到的,有些人說自己能感受到或看到一些東西,應知欲界之人所見的通常是鬼類,真正的中有是聖人清淨的天眼才可見到。
午二、於中有相3 未一、惡色好色別
 第二科於中有相,說明中有時有這些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惡色好色別,惡色與好色的差別。
趣黑闇者,由二種相,起如是類意生中有,如黑羺光及陰闇夜,故名惡色。趣明白者,由二種相,起如是類意生中有,如晴明夜及婆羅痆斯極鮮白衣,故名好色。
 趣黑闇者,是指惡業現前之人,於正要往生、將墮落時會由二種相貌,生起三惡道等類的意生中有。這裡指出中有也是由心的分別產生的,是哪二相呢?
 1、黑羺(ㄋㄡˊ)光:如黑羊身毛上晦暗不明的光澤。
 2、陰闇夜:深邃陰暗的夜晚。
 由於此二相皆是昏暗不明的境界,是惡心死時不好的色相,缺少光明而看不清前路,這樣的中有很危險,是墮落的相貌,故名惡色。
 趣明白者,是指善心死時,能由二種相,生起善趣中如是等類相應的意生中有,包括:
 1、晴明夜:如晴朗的夜晚中,有明亮的月光之相。
 2、婆羅痆(ㄋㄧㄝˋ)斯極鮮白衣:指鹿野苑產一種極為鮮白的棉布衣,其色澤十分光亮潔白。
 由於這二種相貌是由白業所引,表示將來的果報是光明的、會上升到好的地方去,因此說名好色。
未二、下劣勝妙別
 第二科下劣勝妙別,說明眾生命終於中有時,所見下劣、勝妙境界的差別。
諸惡色者,說名為劣;諸好色者,說名為妙。
 眾生命終於中有時,若見到沒有光明、黑暗的各種惡色,說名為下劣;若見到光明鮮白的各種好色,說名為妙,這是意生中有時,所見境界劣、勝的差別。
未三、惡趣善趣別2 申一、總標能往
 第三科惡趣善趣別,說明往生惡趣或善趣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總標能往,整體標示能往生善趣或惡趣的差別。
諸下劣者,名往惡趣;諸勝妙者,名往善趣。
 在臨終時,諸下劣有情看到諸黑羺(ㄋㄡˊ)光及陰闇夜,能感得往生三惡道,名為往惡趣;勝妙有情則看到諸白色光明,能感得往生善趣,名為往善趣。
申二、別釋其相2 酉一、惡趣攝2 戌一、辨種種2 亥一、若由此生2 天一、明作業2 地一、由壞戒
 第二科別釋其相,各別解釋惡趣攝、善趣攝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惡趣攝,說明三惡道所攝,又分二科;第一科辨種種,分別說明種種若由壞戒、壞見所生惡行、若得生已所受苦惱等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若由此生,說明若由毀壞戒、由毀壞見,所生起諸惡行,又分二科;第一科明作業,說明壞戒壞見的業用,又分二科;第一科由壞戒,說明由壞戒而造作身語意三種惡行。
所有壞戒及彼等起,說名成就諸身語意三種惡行。
 受戒者沒有好好的持戒,破壞過去所有領納的戒體,及於壞戒時,由貪瞋癡煩惱為因緣,發動身、語諸不善業,說名成就諸身語意三種惡行。
《披》所有壞戒及彼等起等者:所受先壞,是名壞戒。由貪瞋癡為因緣故,能起身語不善業思,名彼等起。成就十種不善業道,名身語意三種惡行。
 對過去所受的戒體有過失、破壞,是名壞戒。由貪瞋癡煩惱為因緣,能引發身、語不善業思,名為彼等起。能成就殺、盜、婬、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瞋、癡,身三口四意三的十種不善業,名為身語意三種惡行。
 以圓教來說戒體是善的思心所種子,種子被折損,名壞戒。
地二、由壞見2 玄一、標二種
 第二科由壞見,由於壞見,誹謗賢聖及得當來受苦異熟,分二科;第一科標二種,標出二種邪見。
有二邪見。謂壞見者所成邪見,誹謗一切;及住彼意異品類者所成邪見,誹謗賢聖。如是皆名謗賢聖者。
 有二種思想上的邪見:
 一、壞見者所成邪見,誹謗一切。有一類主張大乘惡趣空者,是破壞正見的人,只取著一切法空,撥無善惡因果,破壞一切因緣生法,所建立的邪知邪見,誹謗一切法的真實體相。
 二、住彼意異品類者所成邪見,誹謗賢聖。另一類主張空見論的外道,不同於前面的大乘惡取空者,所成立的執空邪知見,執著無有施與、無有愛養、無有祠祀,廣說乃至世間無有真阿羅漢,否定一切施與、愛養、祠祀等功德,撥無善惡因果,由此誹謗賢聖。如是都稱作謗賢聖者。
《披》有二邪見等者:此說邪見業道有二差別。如有一類大乘惡取空者,名壞見者所成邪見。又如外道空見論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施與、無有愛養、無有祠祀,廣說乃至世間無有真阿羅漢。名住彼意異品類者所成邪見。如是二種差別應知。
 此處說邪見所造業是成就往趣三惡道的道路,有二種邪見差別:
 一、如有一類大乘惡取空者,名壞見者所成邪見。如有一類大乘惡取空邪見的人,學到錯誤或相似的佛法,認為一切法都空無所有,撥無因果,撥無緣起法,孰不知「諸佛說空法,為度於有故,若復執有空,諸佛所不化。」由於破壞諸法真實相的正見,名為壞見者所成邪見。
 二、又如外道空見論者,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施與、無有愛養、無有祠祀,廣說乃至世間無有真阿羅漢。又如有一類主張空見論的外道,生起這樣的思想,便安立這樣的言論:沒有布施得福、沒有愛養得福、沒有祭祀得福的事,詳細說乃至世間無有真阿羅漢。
 安住在執空邪見的思想,不同於前面的大乘惡取空者,名為住彼意異品類者所成邪見。這是二種邪見的差別應當了知。
玄二、顯等起
 第二科顯等起,顯示由邪見故,得當來平等相應的受苦異熟。
由邪見故,計著邪因及以邪果;由此為緣,造作邪業。造邪業故,所有法受或現受樂,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或現受苦,於當來世受苦異熟。是故復說起諸邪見業法受因。
 由於有邪知見的思想,執著錯誤的因能得錯誤的果(如持牛狗戒能生天);由此邪見為因緣,造作錯誤有罪過的身語意三業;由於造作不善業行的緣故,內心所有感受,或是現在生命體中受樂,於來生得苦受的異熟果報;或是現在受苦,於來生也得受苦的異熟果報,因此重複說明,起諸錯誤的邪思想,能引發造作錯誤的身語意業,無論今生所得或樂或苦受,都是成就來生受苦異熟的因。
《披》起諸邪見業法受因者:謂起邪見、造作邪業及現法受,能為當來苦異熟因故。
 有情生起錯誤的邪思想,造作錯誤的邪業行,無論現在生命體所得或苦或樂受,都能夠平等成就將來受苦異熟的因,是名等起。
天二、結因緣
 第二科結因緣,結說由壞戒及壞見因緣,得趣於三惡道。
彼雖成就其餘所有種種善法,而但由此往於惡趣,是故說言由此因緣。
 這類有邪知見的人,雖然成就布施、忍辱等種種其他的善法功德,但由於壞戒及壞見的二種惡因緣,令其趣於三惡道,因此說以此因緣趣向三惡道。
亥二、若得生已受苦惱等2 天一、明得生緣2 地一、名身壞
 第二科若得生已受苦惱等,說明得受生因緣及受諸苦,分二科;第一科明得生緣,說明得到受生的因緣,又分二科;第一科名身壞,說明身心乖離分散,得名身體壞滅。
名色二種更互乖離,故名身壞。
 當有情命終時,名(受想行識)、色(身)這二法,不再和合,身心乖離分散,因此名為身壞。
 「名」法指受想行識的心法,眼雖不能見,但有名字,因此稱為名;「色」法指眼耳鼻舌身,由地、水、火、風四種造色組成;臨命終時,眼耳鼻舌身的色法逐漸停止運作,身體四大開始分離:
 一、地大分散,身體開始失掉一切力量,不久,直侵內臟,乃至骨節,感覺窒悶,沉重痛苦;
 二、水大分散,身上液體如鼻水、口水、淚水、大小便液等都無法控制;
 三、火大分散,身溫開始下降,感覺熱力向煽火般驟然發起,焚燒內臟及諸根,有如煎熬蒸煮般痛苦,肌肉及筋節,有如挖割般,痛苦極致而變成如木頭般僵硬;
 四、風大分散,臨終人的身體,覺受到了一股狂烈之風,吹刮拆散身體,使之節節破碎,化為微塵,受到了極盡支解的痛苦。
 四大逐漸分離,喪失壽(命)、煖(體溫)、識(心)三者,由此身體變壞分散,名為身壞。
地二、名極死
 第二科名極死,由壞戒及壞見為緣而死,名極死。
一切死中,如是死者最極下劣,故名極死。
 在一切死當中,由造作身語意惡行的壞戒及成就邪見,誹謗一切善法功德的壞見,如是二種因緣使命終者得最極下品,臨死時,會見到很多亂象,身心得極重苦受、逼迫,因此名極死。。
《披》一切死中等者:謂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死,名一切死。即於此中,不善心死者,將命終時,見亂色相,極重苦受逼迫於身,是故說名最極下劣。義如意地中說。(陵本一卷十四頁70
 一切死中等方面:指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死三種,名一切死,三種死的差別如下:
 一、善心死。有一類人,將要命終時,自憶先時所習善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由此因緣,令命終者心情快樂,沒有遺憾,能坦然放下一切,引導最後一念心與善法相應,即能往生善趣。又善心死時,心裡安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所見色相從黑暗趣向光明。
 二、不善心死。不善心死的人臨死時,自憶先時串習惡法;或復由他令彼憶念,其心識有貪心所、瞋心所,或其他種種不善心所現行,臨死時,會見到很多紛亂不好的色相,有很大苦受逼迫身心,所見色相從光明趣向黑暗,因此說這類不善心死,名最極下劣。
 三、無記心死。是指這類人有作善事、不善事,或也沒有作善、不善事,死時沒有特別的心情,不是善心也非不善心。沒有安樂,也沒有苦惱,死時隨著過去生所熏習的業力而受生,名無記心死。
 這三種死亡的差別,如〈本地分•意地〉卷1,34頁中所說。
 在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第31頌詞:「孑然此一身,生時骨肉連,死後各分散,更況是他親。」
 「孑然此一生」,每個人像孤鳥一樣,此生都是單獨來,孤獨去,千里遠行,不必相送。
 「生時骨肉連」,活著時骨肉都相連,也很習慣這身體。
 「死時各分散」,但死時四大各自分散,地歸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燒掉後只留一堆的骨灰而已。
 「更況是他親」,死時身心都已離散,何況其他親人哪能不散。
 勸大家不要有太多的親里尋思,應該放下一切,常念無常,提起道心精進修學,只有認真修行才能實際幫助自己及利益有情。
天二、明受諸苦3 地一、標體性
 第二科明受諸苦,說明領受種種苦的感受,分三科;第一科標體性,標出受苦的體性。
為欲開示那落迦想,是故說言墮險惡趣。為欲開示自性體事,是故復須說那落迦。
 佛陀為欲開示那落迦的想,使令眾生生起怖畏想,而開示墮地獄的相貌,是故說言墮險惡趣。
 又佛陀為欲開示地獄不共於他法的體性,是故復須說那落迦。
地二、釋名字
 第二科釋名字,解釋墮險惡趣名字的道理。
由非法行、不平等行往趣於彼,故名為險。於此趣中,觸諸苦觸,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受諸苦惱平等出現,故名惡趣。墮下分故,大深坑故,難救拔故,甚可悲故,極下賤故,以大綺言常悲怨故,說名為墮。
 由於有情造作諸多十不善的非法行,能得不可愛果報的因行,往趣墮落地獄,故名為險。墮於地獄趣中,身體接觸種種的刑具產生各種苦觸,在這種長時種種猛利的苦觸下,有無間受諸苦惱平等事出現,故名惡趣。墮到地獄中,如同墮到大深坑,是很難救拔的,長時困在這樣的境界甚為可悲,如極為下賤之人有任人宰割等種種苦惱事,因而常發出悲傷怨恨等無意義的哀號聲,所以有些地獄名喝哳(ㄓㄚˊ)詀(ㄓㄢ)、郝郝凡、虎虎凡等,說名為墮。
地三、明說意
 第三科明說意,說明佛陀為什麼要舉那落迦來警策弟子們。
由能發起上品厭離,是故唯說墮那落迦。
 佛開示墮那落迦的體相,是為了使佛子們,發起上品厭離心,才會精進修學聖道,因此只說墮那落迦。
《披》以大綺言常悲怨故者:謂由苦所逼惱,常發言音哀吟悲冤,名常悲怨。如是言音不能引義,故名綺言。
 有情因為被苦受所逼迫苦惱,常常發出哀傷吟哦悲痛冤屈的聲音,名常悲怨。由於這樣的語言不能引發任何的義利,因此名綺言。
戌二、結略義
 第二科結略義,結說惡趣攝的要義。
當知此中,若由此生、若得生已,受諸苦惱;若受苦已,復起所餘自業所作種種眾苦,如是一切由此諸想之所顯示。
 應當了知,若由此壞戒、壞見的因緣,造作身語意三業惡行、及惡取空撥無三性、誹謗賢聖的邪業,將來會去受地獄苦的異熟,感受諸多的苦惱;當受完一種苦後,受苦的異熟並不會因此而停止,還會生起其餘因自己造作惡業所引生的種種眾苦,會有這一切不善境界的出現,都是因為有不如理之想所顯示。
《披》若由此生等者:前說邪見、業及法受,名由此生。墮險惡趣,受苦異熟,名得生已,受諸苦惱。於惡趣中,觸諸苦觸,長時種種猛利無間受諸苦惱平等出現,名受苦已,復起所餘自業所作種種眾苦。如是一切黑品因果等相,皆由前說諸差別名之所顯示。
 前面說到邪見,邪見引發的業,以及生到地獄得到苦異熟的法受,名由此生。
 有情因邪見造惡業,墮到危險邪惡的地方,受地獄苦的異熟果報,名得生已,受諸苦惱。
 墮到地獄惡趣中,要觸對種種苦惱的觸,長時間有種種猛利不間斷諸多苦惱的受,這些苦惱全部平等的出現,名受苦已,復起所餘自業所作種種眾苦。
 這一切黑品,是屬於不善法相應的品類因緣果報,全部差別名稱,由前所說能夠顯發開示出來。
酉二、善趣攝2 戌一、例相違
 第二科善趣攝,說明生到善趣所攝的情況,分二科;第一科例相違,例說與惡趣相違的情形。
與上相違,隨其所應一切白品,皆當了知。
 與惡趣不同的是,生善趣的人是隨其所相應的一切善法種類而投生,都應當了知。這類人是善心死,由於生前造作五戒十善、皈依三寶、布施、持戒等白品,死後投生到人天善趣。
戌二、辨差別
 第二科辨差別,說明其中的差別。
此差別者,善行為先所有諸趣,名為善趣。受極樂故,名樂世界。
 這當中的差別方面,首先要有善行,善行是投生到所有諸善趣的因,名為善趣。
 投生到人天等善趣能享受快樂的境界,名樂世界。
 以上是佛依於死生智力(天眼智通),能善了知善趣、惡趣因緣的果報。
辰十、漏盡智力3 巳一、出所能治
 第十科漏盡智力,了知永斷煩惱惑業而不再流轉生死的智力,分三科;第一科出所能治,說出所能夠對治煩惱的勝無漏心、勝無漏慧的相貌。
一切諸漏所有隨眠無餘永斷,逮得能治勝無漏心、勝無漏慧,是其最勝增上心攝、增上慧攝。由漏盡故,說名無漏心、慧解脫。
 能將一切愛見煩惱所有諸漏的隨眠種子無餘永斷,是得到能對治煩惱的勝無漏定及勝無漏慧,這樣的勝無漏心、勝無漏慧,是從最有力量的增上心及增上慧修來的。由於此定慧能永斷一切煩惱的現行、煩惱的隨眠故,說名為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巳二、明自內證
 第二科明自內證,說明自己內心所證得的智慧。
即此心、慧二種解脫,於最後有,說名內證第六神通,由依見道及依修道內所證故。
 阿羅漢成就增上心、增上慧這二種解脫,此生是他最後一個果報,名最後有,說名為內證第六種神通,亦稱漏盡智通。為什麼阿羅漢能夠成就漏盡智通,是由依止最初斷除分別起煩惱的見道,及斷除俱生起愛見煩惱的修道,是內心所證親身體驗所得的成就。
巳三、正能覺他2 午一、釋
 第三科正能覺他,佛圓滿成就漏盡智力,真正能夠覺悟其他有情,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
既自證已,如實了知,隨其所欲能為他說,是故說言於現法中自證通慧,具足開覺,我生盡等諸句差別。
 佛陀自己證得如實了知諸法實相的智慧,能夠隨自己或眾生的願望,自在的為其他有情圓滿宣說斷除煩惱的方法,乃是由於在現在的生命體當中,佛陀自己已經證得漏盡不可思議的智慧,具足圓滿開悟、覺悟的智慧,自知已成就聖道,因此能自己授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通達這些諸句差別。
午二、指
 第二科指,指出廣如攝異門分所說。
廣說如後攝異門分,應知其相。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內容,於〈攝異門分〉卷83中,有二種詳細的解釋,應當了知其相貌。
《披》我生盡等諸句差別者:謂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名諸句差別。如攝異門分有二種釋應知。(陵本八十三卷十七頁6325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四句是名諸句差別。如〈攝異門分〉卷83,2502頁中,有二種解釋應可了知其相貌。
 「我生已盡」的第一個解釋,是約壽量邊際來說,是指初果聖人最多只有七次往返人天,所以他的凡夫身已經到達壽量邊際;一來果是生無重續,由於已經斷除欲界六品的修惑,因此只要一來人天就可以證得阿羅漢果;又有一種二果聖者,由於已經斷除欲界八品的修惑,因此只要一來天或人,或生天上,或生人間,即於該處定證寂滅。不還果是只有天有,不再到欲界受生,由於在欲界已經到達壽量邊際,故名不還果;阿羅漢果是不受後有,不再有來生;因此「我生已盡」,可以依著行者證果淺深而有不同的壽量邊際作說明。
 「梵行已立」,謂於聖道究竟修故,無復退失。可以包括二種人,一種是三果聖者,一種是四果聖人。
 若以三果聖者來說,因為已離欲界欲,不會再退失到欲界來,所以可以說是梵行已立。
 若依四果阿羅漢而言,由於聖道已經圓滿,因此更能稱作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是一切結永無餘故,一切道果已證得故,所應該修行的事情已經完全成辦,所以一切煩惱都沒有剩餘,一切聖道果完全成就,對阿羅漢果來說已經從三界畢業了。
 「不受後有」,則專指四果聖者,因為只有阿羅漢完全斷盡地獄有、畜生有、餓鬼有、天有、人有業有、中有等七有,因此稱為不受後有。
 第二種解釋:
 「我生已盡」的生是指煩惱,前面的生是指五蘊的果報;「我生已盡」是指初果及二果,初果聖人分別起的愛見煩惱已經斷除,不再有第八有的生命,因此說我生已盡。二果聖人也可以這樣說,不再有凡夫的生命,在人天只剩下一生,即是一間,卷26中說:一間者,不還向中的一類,斷欲界七、八品修惑,命終後受生為欲界的人或天界一次之後才證入涅槃者。因與般涅槃間隔一生,故名為一間,又名一來果,因此「我生已盡」是指初果及二果。
 「梵行已立」,是指三果聖人,三果聖人已經離欲,斷除欲界九品中後三品的修惑,不再有非梵行的欲貪,已經成就清淨的梵行,不再到欲界受生。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指阿羅漢果,阿羅漢已經圓滿證得聖道果,所作的修行已經成辦,因此不再到三界五趣輪迴生死。
 以上是依〈攝異門分〉中的二種解釋。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