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三十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淨科記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三瑜伽處之二
現在是在〈聲聞地〉第三瑜伽處安立瑜伽的第二部分。安立瑜伽說明往問、慶慰、審問、尋求、安立五種法,於第五種安立中主要說明:護養定資糧處、遠離處、心一境性處、障清淨處、修作意處等五處安立瑜伽。其中心一境性處說明不淨所緣、慈愍所緣、緣性緣起所緣、界差別所緣、阿那波那念所緣等五種淨行所緣,此處從第三種緣性緣起所緣說起。
天三、緣性緣起所緣3 地一、徵
第三科緣性緣起所緣,說明緣性緣起六事差別所緣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勤修緣起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
勤修習緣性緣起觀的行者,應如何尋思六事差別所緣的毗鉢舍那?
精進修學緣起觀的行者要對治的是愚癡者的邪見。愚癡者有二類:一類是不能分別善惡,智慧比較低的人;另一類是有邪知邪見的人。緣起觀主要是為對治邪見而修。
地二、釋6 玄一、尋思義2 黃一、釋
第二科釋,解釋,分六科;第一科尋思義,尋思緣性緣起的義理,又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
謂依緣性緣起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如是如是諸法生故,彼彼法生;如是如是諸法滅故,彼彼法滅。此中都無自在、作者、生者、化者,能造諸法;亦無自性、士夫、中間能轉變者,轉變諸法。
佛弟子依止不斷的正聞熏習緣性緣起的道理,由此正法聽聞受持的增上力,能夠正確了知由如是如是的諸法生起為因,各式各樣的果法能生起:了知由緣而起的生命現象,是由於無明生故而有行,有行就會熏成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法的種子,於此行及識乃至受五法種子,受愛、取資潤轉成為有,由有又會有下一期的生老病死純大苦聚。所以說是如是如是諸法生故,彼彼法生。
又能了知由如是如是的諸法因滅,彼彼法所生的果法也謝滅。若是有情由於勤修戒定慧,將無明滅除,行就滅,行滅識就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所以說是如是如是諸法滅故,彼彼法滅。
有情的生命中並沒有另一個大自在天在作主,也沒有創造生命的作者、沒有能生出諸法的生者、沒有能變化生命的化者,沒有其他主宰者能夠造作諸法;也沒有外道所說的自性為生命的因,依自性而生出萬法、沒有獨一有主宰性的有情士夫存在、及處於初禪及二禪具中間定能轉變生命的大梵天王能轉變諸法。所以說是如是如是諸法滅故,彼彼法滅。
緣性,是指緣的體性,包括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四種,十二緣起是由這四種緣所成就的。一切有為法的作用,必定要依靠這四緣,依此四緣能生出一切心心所法,依因緣及增上緣能生出色法。
說明眾生緣無明而有行,乃至緣生而有老死等惑業苦不斷流轉生死之法,及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等出離生死還滅之法,名為十二緣起的增上正法。十二緣起中前一法與下一法都是前為後緣、彼此都是有相關性的,由此可以歸納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緣起理則。有情若學習佛所說的緣性緣起的增上正法,就有智慧斷除邪見的愚癡,因此稱緣性緣起法為「增上正法」。
文中所說沒有自在、作者、生者、化者能造諸法,再次說明如下:
一、沒有「自在」能造諸法:是說有情的生命是由眾緣而生起,並不是有一個有主宰性的大自在天神為作者,不是由大自在天所生的、所創造的。這是破除外道主張大自在天能夠創造生命的邪見。外道認為大自在天能創造一切有情的生命,大自在天是誰創造的?他是本來就有的,不是被人創造的。這是一種於因無知的邪見。
二、沒有「作者」能造諸法:是說一切有情的生命是由業因的造作而生起,另外並沒有一個常恒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作者」能造作諸法、生起諸法。
三、沒有「生者」能造諸法:是說一切有情的生命是由業因的造作而生起,另外並沒有一個能生諸法的「生者」能造作諸法、生起諸法。
四、沒有「化者」能造諸法:是說有情的生命是由業因的造作而生起,另外並沒有一個能變化諸法的「化者」能造作諸法、生起諸法。
文中所說無自性、士夫、中間能轉變者,轉變諸法:
一、無「自性」能轉變者,轉變諸法:是破除數論外道主張有一個不可知的自性能生出世間的萬有,這是對於因無知所生的邪見。
二、無「士夫」能轉變者,轉變諸法:是破除外道主張生命是由士夫轉變而有,於五蘊中有一個常恒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神我來創造有情的生命體與器世間。
三、無「中間」能轉變者,轉變諸法:是破除外道主張宇宙萬有是由處於初禪天與二禪天之間,具有「中間」定的大梵天王所創造,大梵天王本身卻是無因而有的,是自然法爾而有的。
以上都是破除外道於緣起法之無知而主張的不平等因論。修行人必須學習佛所說的緣性緣起的增上正法,才有智慧斷除這些邪見的愚癡。
《瑜伽論記》指出於緣起法中都沒有自性、有情士夫、及中間能轉變者能轉變諸法這一段文全部都在破斥印度數論外道的主張。
黃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若能了知如是等義,是名尋思諸緣起義。
行者如果能夠通達這些義理,是名尋思諸緣起的道理。
對於蘊、界、處、緣起、處非處善巧,在後面〈攝事分〉卷85以後,有很長一大段文配合《阿含經》解釋,詳細說明生死緣起的道理。
《披》如是如是諸法生故等者:緣起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起愁歎苦憂惱,是名為純大苦蘊集。又緣起聖道經說:無明滅故,行即隨滅,乃至由生滅故,老死愁歎憂苦擾惱皆亦隨滅,如是永滅純大苦聚。此說諸法生滅,準義應知。
《緣起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由觀待道理,有這一件事就會有那一件事,此法生起故彼法生起。一切法由緣而起,是如幻如化的、是不真實的,如果沒有眾緣和合就沒有這件事。法本身不是常住不變的、不是永遠存在的。依本論的說法:「此有故彼有」,是約種子說的;「此生故彼生」,是約現行說的。或「此有故彼有」這段文在詮釋理、「此生故彼生」是說明緣生法的事所產生的現象。生命是由緣而起,非本來存在的、也不會永遠存在,都是刹那無常、是如幻如化的。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是所謂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說明由緣而起的生命現象,有無明就有行,乃至有生就有老死,有了老死當然就會有憂愁、感歎、種種的痛苦擾惱,是名純大苦蘊集。生命的實相只是一大堆的苦果聚集在一起。
又《緣起聖道經》說:無明滅故,行即隨滅。如果將無明等煩惱的種子滅除,就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會有生,沒有生就不會有老死,沒有老死,愁歎憂苦擾惱純大苦聚也都隨之消滅了。
色受想行識只是一大堆的苦惱,諸法的實相就是苦。色受想行識是苦苦器、也是造苦的因,苦是它的實相。這裡是說諸法生滅的理則,義理應當準照《緣起聖道經》所說。
以上是尋思緣起的道理,生命是由緣而起,是如幻如化的,都沒有宰主、作者、受者,只是種種緣的變化排列組合而已。
玄二、尋思事
第二科尋思事,尋思緣性緣起所緣的事。
復審思擇十二有支若內若外,而起勝解,是名尋思諸緣起事。
還要仔細的思惟簡擇使有情生死輪迴的十二有支,內事的六根與六識,外事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根塵相觸,依根緣境便有心識的作用生起,如同鑽木會有火花出現一樣,根塵識都是如幻如化都是不真實的。凡夫都執著在如幻如化的境界裡,或執著色身是我,外六塵是我所有,有時又執著心識種種的分別是我,執色為我所。現在說色心諸法都是由緣而起的幻相而已,此根塵識三法有如三根束蘆合在一起,蘆草才能站得住,執心為我或執色為我都不可得,因此要思惟緣起的十二有支依止內事、外事而生,由此內事、外事產生惑業苦,生起這樣的勝解,是名尋思諸緣起事。
緣起是從哪裡來的?是六根接觸六境產生六識,生起種種的虛妄分別,由於不了知諸法是如幻如化不真實的,造了業而招感三界五趣的苦果。凡夫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動一個念就種下一個種子。《廣百論》說:「識為諸有種,境是識所行,見境無我時,諸有種皆滅。」心識是三有的種子,境界是識所活動的地方,若依智慧了知境界是心識所變,境界無實無我,通達我法二空時,一切三有的種子都得以滅除。
在《修行道地經》有一個譬喻:就像在森林裏面的大象到水池裏面去洗澡,洗完澡走出來踩在泥路上,看到路面上的痕跡知道有象走過去。大象比喻六根,水裡洗澡比喻緣對六塵,之後看到水有變化、變髒了,可知大象有來此洗澡,從浴池處走出來,看到腳印能知道有大象從這裡走過。從這些現象能發現一切法是心作種種的分別而有,要從色法的現象才能感受到心的存在。否則一直以為心是我、是真實的。現在要表達的是心識不是真實的,心體也不是真實的,不是常住不變,也是不可以執著的。經說:佛非色、非心。佛不是色、不是受想行識,佛覺悟的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中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由色法的現象中,如二人說話時會感受到對方心裡在想什麼?能感受到對方的瞋,或感覺到對方的貪、或是癡,從語言或動作表達能感知心的存在,但是要將心拿出來卻是找不到的。所以心絕對不是常住不變的我,一定是不斷變化,也不是有一個真實的心本來存在那裏。就像鑽木會有火,但是木頭不鑽時在裏面是找不到火,火不在這裏也不在那裏,可是又不能說它沒有,只要持續鑽木摩擦就有。也不知道火從哪裡來?火滅了以後,到哪裡去了也不可得。心也是這樣,如《釋禪波羅蜜》說:心只是一堆的名言,但有名字都無實義。
《釋禪波羅蜜》中說到由修習數息直接悟入聖道的方法。行者數息一段時間就要開始修觀,於修觀時,必須觀察息是依止於身,因為有身才會有息,身是依止於心。心是什麼?心只是依一大堆名言,心在名言上思惟分別,而生出種種法。自己能夠思惟分別是因為有名字,所以說心但有假名都無實義,並沒有真實的心體存在。
大正藏中很多經論都有詮釋諸法無我的正見。學習經論後慢慢能瞭解色法無常變化,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色法與色法接觸、或根塵接觸時會有種種的現象產生,會感覺到心的變化;所以,心也不是真實的,必須有作意、依根緣境才會有心識的現象。心識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心識生無所從,滅無所有。
凡夫為什麼會執著此心是我?換了一個生命體還是有我,一直覺得有一個我在輪迴生死。佛說是阿賴耶識相似相續的生命現象,由第七識微細的心識自然的執著第八識見分是我,所以才會有我執。有情不論作什麼事情都有我執,由第七識的恆審思量第八識見分是我之俱生我執一直在操控、染汙,使有情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成為有漏法。
當然俱生我執很難破,必須由第六意識的如理作意別來斷除。由第六意識的如理作意,通達生命是無我、無我所的,斷除所有外道的邪見,如實了知生命不是大自在天、梵天所創造的,或是有一個自性常住者來創造生命,都不是。一切法就像魔術師所變化的,由緣而起,都是如幻如化的,心識猶如幻師,能變化出種種幻化事業,象身、馬身、車身、步身、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等,心識沒有實體,也只是幻相。
凡夫對自己心識幻化出來的現象,不能通達它的空性,所以會有很多的苦惱。很多事放不下,也會有種種的善惡虛妄分別心,使煩惱一直不能去除。如果有一切法空的智慧,就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進而能發慈悲心、修一切善法,並將有所得的執著去除。
總之於緣起法中,尋思依內事、外事會有種種的心識產生,是名尋思諸緣起事。進一步應當思惟內事、外事及心識都是無我無我所的,由此能斷除煩惱。
《披》十二有支若內若外者:十二支中,內處攝法,說名為內;外處攝法,說名為外。
十二有支中,因為生命的現象不離開內六根、外六塵的接觸,眼見、耳聞、鼻嗅、舌嚐、身觸,不外是內六根、外六塵的事情。十二有支不離開這內外二種事,這是尋思事。
玄三、尋思相2 黃一、自相
第三科尋思相,尋思緣起法的自相與共相,分二科;第一科自相,先尋思緣起的自相。
復審思擇:無明支等,前際無知、後際無知。如是廣說,如前分別緣起支中。是名尋思緣起自相。
還要仔細的思惟簡擇:無明等十二有支的自相。無明有十九種,包括前際無知乃至於六觸處如實通達無知等;行有身、語、意三行及福、非福、不動三行;識有眼識乃至阿賴耶識等八個,如是乃至死指三界有情壽盡而死,又有終、盡、壞、沒、捨壽、捨煖、棄捨諸蘊、命根謝滅、死、時蘊盡等若死、若死法、若死差別、若死後位等差別。十二有支的自相之詳細說明,如前〈有尋有伺地〉卷9,290頁到卷10,於分別緣起支中所說。是名尋思緣起自相。
《披》如是廣說等者:有尋有伺地中,說有緣起差別。從無明支乃至老死支,一一分別,如彼廣說應知。(陵本九卷十六頁702)
在〈有尋有伺地〉中,有說到緣起的差別相,從無明支乃至老死支,一一加以分別,如〈有尋有伺地〉卷9,卷10詳細的說明應當了知。
黃二、共相2 宇一、釋3 宙一、無常
第二科共相,尋思緣起的共相,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又分三科;第一科無常,思惟無常的共相。
復審思擇:如是一切緣生諸行,無不皆是本無今有,有已散滅,是故前後皆是無常。
行者又應該要仔細的思惟簡擇:如是一切由緣所生的諸行,內六處、外六處,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些內事、外事的有為法,本來沒有,現在有了,有了以後又散滅了,諸行皆刹那,生已自然滅;生了以後很快的又消失了、散壞了,因此一切緣生諸行都是無常的。
宙二、苦
第二科苦,思惟苦的共相。
皆有生老病死法故,其性是苦。
這些由緣所生的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是生老病死法,它的體性只是苦:苦苦、壞苦、行苦,或說五陰熾盛苦是行苦。總之,由緣而生的生命體的特性是苦。因為有煩惱雜染、有業雜染、有生雜染,都是與染相雜,不論是起煩惱、造業,或是生死輪迴時,都是有無明煩惱相夾雜,有無明就會有苦,因此一切諸行的共相是苦。
宙三、空無我
第三科空無我,思惟空、無我的共相。
不自在故,中間士夫不可得故,性空、無我。
五蘊諸行是不自在的,受因緣所控制,不是有一個我為主宰能控制支配,只是色受想行識,沒有我,五蘊要靠種種的因緣成就,所以不自在。於五蘊中沒有外道所說的中間(大梵天王)或神我士夫能轉變生起諸法,它的體性是空、是無我的。
宇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是名尋思緣起共相。
以上是名尋思緣起的共相。
行者在思惟諸法實相時,因為知道一切法都是空的,如幻如化,若能依止空的思想一直保持正念相續,可以降伏煩惱乃至斷除煩惱。
凡夫的問題是:即使了知無我卻時常忘失正念,總是執為實有,由此起惑造業。修行重點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要從根本的聞思修積聚資糧,懺悔業障,精勤修習止觀,才能夠真實通達空性,斷除煩惱。
《披》本無今有有已散滅等者:如有頌言:法不能生他,亦不能自生,眾緣有故生,非故新新有。由此義顯本無今有。又有頌言:法不能滅他,亦不能自滅,眾緣有故生,生已自然滅。由此義顯有已散滅。此生無常及滅無常,說名前後皆是無常。
如有頌說:「法不能生他,亦不能自生,眾緣有故生,非故新新有。」一切法是不真實的,沒有一個法能夠生出另外一個法,也不能自法生出自法,必須有種種的緣: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四緣生諸法,可是四緣自己也不能生,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共生、不是無因生,是此有故彼有,有因有緣法才會生。眾緣有故生,緣本身也是眾緣所生的,所以不能執著有一個真實的法在那裡生,因此說它是如幻如化。非故新新有,沒有一法是舊的,色受想行識都是頓生頓滅,每一刹那都是新新生起的現象。由此義理顯示沒有本有的法,現在的一切法,都是由緣而有。
〈思所成地〉卷16裏又有偈頌說到:「法不能滅他,亦不能自滅,眾緣有故生,生已自然滅。」任何法不能滅除其它法,法也不能自己滅除自己,由眾緣和合法而有諸法生起,法生起後自然謝滅。由這些義理顯示諸法有已散滅,才生即滅。這是說生無常及滅無常,指生、滅都是無常,說名前後都是無常。
玄四、尋思品2 黃一、釋2 宇一、黑品攝
第四科尋思品,尋思緣起的品類,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黑品攝,若是迷於緣起便是黑品所攝的緣起。
復審思擇:我若於彼無常、苦、空、無我諸行如實道理發生迷惑,便為顛倒,黑品所攝,廣說如前。
行者還要仔細的思惟簡擇:自己若對於諸行是無常的、是苦的、是空的、是無我的真實道理發生迷失疑惑,便有常樂我淨的顛倒,則是有過失的黑品所攝,詳細如前所說,是有諍、有苦、有惱害法乃至不能出離生死。
凡夫有想會開始取相,取著名言,取著心裏種種的想法,由於有無明執著常樂我淨,就開始造業,造業熏成業的種子在識裏,將來受愛取滋潤因緣具足又去招得另外一個果報,衍生下一個生老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製造很多的苦。凡夫即使想要離苦得樂,卻沒有方法出離,由於有無明顛倒而造業,使自己繼續不斷的招感生死苦果,輪迴不斷。
如前釋文中《廣百論》說:「識為諸有種,境是識所行;見境無我時,諸有種皆滅。」凡夫的心識,起心動念會變成三有的種子,識是從根緣境發生的,六根六塵接觸產生心識;修行通達知道根不可得、境也不可得,根境和合發動的識也不可得、我也不可得,三有的種子就消滅了。
宇二、白品攝
第二科白品攝,若不迷惑便是白品所攝的緣起。
若不迷惑,便無顛倒,白品所攝,廣說如前。
如果對於所尋思的內外諸事不迷惑,對緣起的道理,無我、無我所的真理,法空的真理,常常的在內心有正念,沒有常樂我淨的顛倒,便是白品的善法所攝,是無諍、無苦、無惱害法乃至能出離生死,詳細如前所說。
黃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是名尋思諸緣起品。
以上是名尋思種種緣起的品類。
如果通達緣起就不會有迷惑,有迷惑是黑品,沒有迷惑便是白品。
玄五、尋思時2 黃一、釋
第五科尋思時,約過去、現在、未來,思惟緣起的道理,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
復審思擇:於過去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如是已住;於現在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如是今住;於未來世所得自體無正常性,如是當住。
行者還要仔細的思惟簡擇:在過去世所得的生命自體是無常的,過去曾經存在,但是現在已經變成過去,現在已不存在了;現在世所得的生命體也是刹那刹那無常,生理、心裡剎那變化,這個生命體現在存在;於未來世所感得的生命體仍然也是刹那無常的,沒有常性,也不是永久的,如果不斷除煩惱也應當會存在。
黃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是名尋思諸緣起時。
是名尋思諸緣起法的過去、現在、未來三時。
思惟緣起的道理,知道過去、現在、未來諸法都是無常的,所以是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由此可以悟入諸法實相。
《披》無正常性如是已住等者:彼彼自體,於去來今一期生中相似暫住,然實剎那速滅,性是無常,是故說彼無正常性,如是已住、今住、當住。
彼彼自體,是指過去到現在乃至未來,是男或女、或老或幼,種種的生命體。在一期生命當中,可能活了八十、九十歲,從小到大看起來相似的、暫時的安住,事實上它是刹那刹那、很快的就消滅了,它的體性是無常的,因此說是沒有正常性,過去的生命是這樣,現在看起來相似安住的生命也是這樣,來生相似安住的生命也是一樣;生命的實相是刹那生滅、是無常的、如幻如化的。心一變整個場景都變了,就像電影底片,一刹那換一個畫面,但是看電影時,因為電影播放的速度太快了一張接一張的相似相續,好像很久都沒有變,看起來很真實,其實不是,心識是剎那剎那一直在變,這些根身器界也不斷在變化,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都是無常的。
玄六、尋思理2 黃一、觀待道理2 宇一、釋2 宙一、約真俗辨2 洪一、標
第六科尋思理,用四種道理來尋思緣性緣起所緣,分二科;第一科觀待道理,以觀待道理尋思,又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約真俗辨,約勝義諦與世俗諦分別,又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要義。
復審思擇:唯有諸業及異熟果,其中主宰都不可得。所謂作者及與受者。唯有於法假想建立。
行者還要依勝義諦及世俗諦仔細觀察思惟簡擇:生命現象唯是一大堆一大堆的業,及由業所感得變異成熟的果報,唯是業與異熟果而已。在色受想行識生命現象當中,並沒有一個主宰者存在,誰能主宰?無所謂的作者及與受者。找找看哪一個是造業的人?不斷虛妄分別的到底是誰呢?經過一番思惟簡擇,找不到一個不變化的人,也找不到一個受果報的人,受也是不斷在變化,也沒有一直在承受快樂或痛苦的人。唯有於無常生滅的法中假想建立為作者及與受者。
在修六界分別觀時,應當思惟內身諸受,思惟快樂的感覺是在內身嗎?若在則是一個受者,應該都是受這種快樂,不應該有時是苦、有時又是不苦不樂,有變化就不是有主宰的受者了,諸受都受到因緣的制約不能永遠存在;或思惟受在外面嗎?也不是在外面,若在外面與自己沒有關係,如樹被砍斷了會痛苦嗎?會流淚嗎?不會的!所以也不在外面。不在內、不在外,不在東西南北上下四方,找不到受在哪裡?所以受者不可得。受者與作者都沒有。這一切都是如幻如化的法。色法、心法、種種的法,只是種種的名言,是虛妄分別假想建立,其實沒有作者及受者。為了與世間人溝通,透過名言而說此人生了、老了等,其實沒有作者,也沒有受者。
前一段文是依勝義諦,又名真諦尋思,唯有於法假想建立是指世俗諦。世俗諦是用語言安立的法,沒有真實性在裏面,只是用名言表達作者與受者。生命只是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其中沒有真實的主宰者,沒有作者與受者。
洪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於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中,發起假想,施設言論,說為作者及與受者。
唯有於無常生滅的法中假想建立為作者及與受者,是指於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中,惑業苦不斷的展轉輪迴,在這當中生起法的變化,用名言假安立,施設了很多的言論,假名說為作者及受者。這是依世俗諦思惟緣起法。
《披》說為作者及與受者者:如有頌言:若壞於色身,名身亦隨滅,而言今後世,自作自受果。前後差別故,自因果攝故,作者與受者,一異不可說。由是當知此假說義。
如〈思所成地〉卷16有頌說:「若壞於色身,名身亦隨滅,而言今後世,自作自受果。前後差別故,自因果攝故,作者與受者,一異不可說。」有情的色身若壞滅,依止於色身的受想行識的名身也隨之滅了。名色二身都是無常無我的,既然沒有我,何來有我所呢?怎麼能夠說這個色受想行識是我的呢?或者說其它的境界是我所擁有的呢?因為在這生命體裡面都找不到一個我,假如能觀察色身與名身都是剎那生滅,無我、無我所,就與勝義相應了。
約世俗諦來看,因為有無明就會有行,因為有行就會有識,業能夠相續,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果的道理是不滅的,所以說自己作業自己受果。
因為生命的前後有差別,作者與受果報的人不是同一個。但是確實是由前一個五蘊造的因,後一個五蘊才受到這個果,離開前面作因,沒有別的人來受果的,由自類因果所攝,作者及受者也不完全不一樣。因此若是同一個人或是不同一個人,都是不可說的。
又作者與受者若說是同一個或不是同一個,都不可以這樣說。因為造業時與將來受果時是不同的色受想行識,不能說是同一個,但是沒有前一個色受想行識造業,就沒有後一個色受想行識受果,所以說不同一個也不可以,因此一異都不可以說。由此應當知道此處所謂假說之義。
這是佛約世俗諦詮解緣起的道理。
有如是名、如是種、如是性、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若苦若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極於壽量邊際。
或依世俗諦施設種種的作者受者,或說此人叫什麼名字,如屬於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中的哪一類種性?父母是姓黃、姓李或姓陳?是男性或者是女性,或是大家族的族性,是食用哪一類的飲食?是西方人的麵食?或是東方人習於食用的稻米?或是領受苦、樂、不苦不樂的差別,有人一生貧窮潦倒憂悲愁苦、有人一生富貴興盛無憂無慮很快樂;壽命多長、或是在世間久住,如非想非非想處天人壽八萬劫,或是發出離心,修戒定慧,依止戒定慧將愛見煩惱斷除,證得初果乃至阿羅漢果,能夠趣入無餘涅槃,而有壽量的邊際,不會再到三界受生。
《披》有如是名如是種等者:世俗言說士夫類中,略有如是八言說句。名,謂呼召假名。種,謂剎帝利等種類差別。性,謂族性,父母差別。受用飲食,或劣或勝,是名如是飲食。於現法中,或時興盛住諸安樂,或時衰損住諸苦惱,是名如是領受若苦若樂。人壽分量住時差別,或住少年、或住中年、或住老年,是名如是長壽。一切異生壽無邊際,是名如是久住。阿羅漢等住最後有,壽有邊際,是名如是極於壽量邊際。
於世俗諦的言說中,在有情士夫類中,要略而言有八種言說句:
一、名:是指彼此呼召的假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以此互相招呼。
二、種:是階級差別,如印度社會階級的差別,有剎帝利、婆羅門、吠舍、首陀羅四種。
三、性:指族姓,及父母的差別,如陳氏、林氏、某某家族的後代;父母差別,是指家世。
四、受用飲食:受用飲食的好壞,飲食豐盛或三餐不濟等等,是名如是飲食。
五、領受苦樂:在現在的五蘊中,有時興盛能安樂而住,有時衰損住於各種苦惱中,是名如是領受若苦若樂。
六、長壽:人壽的住時差別,每人生命安住的時間有差別,有三十歲以下的少年、三十到五十的中年、五十以上的稱為老年。世間人壽命的長短不同,是名如是長壽。
七、久住:世間一切有情的壽量沒有邊際,凡夫沒有斷除愛見煩惱,生生世世因煩惱造業繼續流轉生死,所以壽無邊際。是名如是久住。
八、壽量邊際:阿羅漢等住於最後有身,壽量有邊際,是最後一個壽命的邊際,不會再來三界受生;或者說初果聖人這一生是凡夫的最後一生了,下一生開始就不是了,所以初果的最後壽是有邊際,頂多七返生死;二果是一返天上人間;三果聖人不會再到欲界來了,稱為如是極於壽量邊際。聖人壽量是有停止的時候,有邊際,凡夫是壽無邊際。
這是約觀待道理來說。如約勝義諦說,沒有作者、受者,無我、無我所。
鳩摩羅什尊者在《諸法無行經》說:凡夫與聖人此二者都是名言嗎?都是空的嗎?為何要分別呢?一般凡夫內心有所想時,已落在有所得的名言執著了。譬如說:這是好人,這是壞人。這樣想好人壞人,在心裡依止名言,會有有所得的執著,因而生起愛非愛分別,生起種種的言說,然後開始造業,繼續熏成來生的生死種子。所有般若經典都明示: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畢竟空的,這一點與唯識是互通的。遍計所執都是空。凡夫心一動,由虛妄分別起的一切有為法都是帶有執著性的,執著名言的真實性,用有所得的心而無法見到諸法實相,這就不是真實修行,不能與實相相應。
應當了知名言都是不真實的,色受想行識也都是不真實的,都是如幻如化的,猶如黃梁一夢。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依這些文句作為自己的觀行。心開意解後,可以放下很多煩惱。
宙二、約因緣辨2 洪一、標列
第二科約因緣辨,約生命體是觀待因緣而有的,辨別觀待道理,分二科;第一科標列,標示列舉出來。
又於此中有二種果及二種因。二種果者,一、自體果,二、受用境界果。二種因者,一、牽引因,二、生起因。
又於此緣起法中,依因緣分別,其中有二種果及二種因。
二種果:一、自體果。自己的果報體;二、受用境界果。受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外境。
二種因:
一、牽引因。無明乃至受等七支是牽引下一生生命的遠因,名牽引因。由過去生無明緣行是能引,由行所引生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法種子是所引,由能引、所引牽引今生的生命體。
二、生起因。愛、取、有三支是生起生命的近因,名生起因。
在中有要去受生時,因為有愛,除了自體愛,還會去取著境界而有境界愛,由愛生起種種取著,由愛及取使行及識乃至受五法種子轉成為有,令有支種子成熟到有力量去受果報,便生起下一生的生老死。
由勝義施設的觀待道理是真,世俗施設的觀待道理是俗,世俗是名言安立的境界。勝義觀待道理是指色受想行識這些因緣法是無我、無我所。約俗諦來分別,名言表達的境界則說有二種果及二種因等差別。
洪二、隨釋2 荒一、二種果2 日一、自體果
第二科隨釋,接著解釋,分二科;第一科二種果,說明二種果,又分二科;第一科自體果,說明自體果的體相。
自體果者,謂於今世諸異熟生六處等法。
自體果方面,是指今生的異熟果報,不是指真異熟阿賴耶識。異熟生,是指由阿賴耶識所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處、六觸、六受等,論文說六處等法,包括名色、六處、觸、受,都是屬於異熟生,都是自己的果報體。
《披》諸異熟生六處等法者:此中等言,等取觸受。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說:若於生身六處已滿,雖是受用所依究竟,而未得名受用究竟。由因及受,方得說名受用究竟。是故應知,要須受用所依究竟,及與受用因體究竟,方得說名生身究竟。義應準知。又復此受,唯異熟生,亦名所依麤重受,與下境界受別。
今世果報體的異熟生六處等法中的「等」字,包括觸及受,意指六處緣觸、觸緣受,所以說果報包括觸與受。觸是一種心所法,是促進果報去接觸境界的一種動力,使根、塵、識產生和合的作用,唯觸不太容易明白覺察;受比較麤顯容易明白,六根接觸境界時,分別心的感受,這是有情常常能體會的,感覺苦、感覺樂,都是一種感受。感受也是自體果,是自己生命體得到的果報,如常常生病的人會感到很苦,健康的人覺得很快樂。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說:有情受生在母胎中若於六處圓滿時,雖然受用所依的六根已經究竟成熟,此時根無法觸境,還是不得名為受用究竟。必須加上二種心所法:由因及受,因是指觸,受是指受心所,有接觸才會有感受,這時才能稱為受用究竟;六根如果沒有接觸六境就不會有感受。
因此應當了知,必須達到受用所依究竟即六處圓滿,及與受用因體究竟即六處接觸六塵生起六受,受用的因是觸,緣觸有受,受本身是體,合名受用因體;六處緣觸,觸緣受,名受用因體究竟;必須六根、六觸及六受三法和合,才能說名生身究竟。義理應當準照《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所說了知。
又現在身體能夠感受到的受,是前六轉識的果報,唯屬於異熟生,是阿賴耶識中的受種子所生,也名為所依麤重受,是果報身上的感受。果報是要來受用境界的,包括六根、六觸及六受,出胎後才可以說受用境界圓滿。生命體的果報由煩惱造業招感而得,身中有煩惱種子在其中,由煩惱種子的無堪能性、剛強性使身體麤重,因此根身內六處是麤重的,所以說依止身中六根接觸六塵所生受,名所依麤重受。與下文由外塵境界所生的感受有所不同。
日二、受用境界果
第二科受用境界果,說明受用境界果的體相。
受用境界果者,謂愛非愛業增上所起六觸所生諸受。
受用境界方面,是指由可愛及不可愛業的增上力所生起的六觸所生六受。
生命體本身有受,受用境界也有受,也會有感覺,感覺從哪裡來?由可愛及不可愛業的增上力所起生的六觸所生的各種受。
愛業,指福業、不動業;愛業所生受是指造五戒十善、修習禪定所起的六觸所生諸受,依五戒十善的福業可以到欲界的人天快樂的感受,依不動業可以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受生,有喜樂捨受,這是一種可愛的境界果。
非愛業,指非福業;非愛業所生受是造十惡業所起的六觸所生諸受。六根觸對六境稱作六觸,內六根接觸外六境,觸對外六境所產生的受稱為受用境界果。眾生富貴貧賤賢愚壽夭,都是過去所栽培的,由可愛的或不可愛的業力,使令自己接觸到可意境或不可意境而有樂受或苦受。
《披》受用境界果者至所生諸受者:受用色等為境界時,若可愛、若不可愛,由是能生樂苦二受。當知此受,或先業起、或現緣生,亦名彼果境界受。
在受用色聲香味觸的境界時,有可愛、不可愛的差別,由此能生起樂受或是苦受。應當了知受有二類:一類是過去的業力所造的,一類是現在的因緣所產生的,也名為彼果境界受。
過去所造善的業力,會感得好的境界常常出現,快樂會比較多;若造不可愛的業力,會常常遇到不可愛的境界而苦惱。又如現在的因緣,不是過去的業力,如由吸毒引生苦惱的境界,是現緣生,也稱為彼果境界受。有些是自找的麻煩,苦受也是自找的,是屬於受用境界果。
荒二、二種因2 日一、辨體相2 月一、牽引因3 盈一、標漸次
第二科二種因,說明果報的來源有二種因,分二科;第一科辨體相,辨明二種因的體性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牽引因,解釋牽引因的體相,又分三科;第一科標漸次,標出其次第。
牽引因者,謂於二果發起愚癡;愚癡為先,生福、非福及不動行;行能攝受後有之識,令生有芽。
牽引因方面,是指對於如何感得自體果及受用境界果不明白真實的道理而有愚癡;對於生命體本身、各人受用的境界,並不知道是由業而來,業是由煩惱所推動,不知道這些都是無我、無我所的,境界不是我所有的,生命體也不是所謂的我。由於愚癡為先,想要滿足自體果,使自己得到快樂的感受,會去追求種種的境界,而造作福行(修五戒、十善、布施等)、非福行(殺盜淫妄酒等十惡業)、不動行(修色、無色界定)的業,於這些境界裏面還是有我、有我所,還是執著我為根本而造作的。
由身語意所造的福、非福、不動行,同時熏習了能攝受後有的識種子,由識種子為依能生出欲有、色有、無色有三有的芽。會產生將來後有的芽,芽包括名色、六處、觸、受這四支。有了識會有將來的名色,名是指受想行識,色是將來的色法;有了名色又會長出六根;依止六根會有種種的觸;依止觸又會有種種的受,這都是屬於有芽,現在都還是在種子的階段。所以牽引因是指無明緣行乃至觸緣受,這七支是現起生命的遠因。
盈二、隨難釋
第二科隨難釋,對比較困難的地方再加以解釋。
謂能攝受識種子故,令其展轉攝受後有名色種子、六處種子、觸受種子。為令當來生支想所攝識、名色、六處、觸、受次第生故,今先攝受彼法種子。
牽引因還在種子的階段,由現世的身語意行所造的福行、非福行、不動行能熏習後有識種子,由後有識種子展轉攝受後有名色種子、六處種子、觸種子及受種子。爲了使將來生支的想所攝的識、名色、六處、觸、受的現行能次第生起,於未來的果報未生現行時,因此由行先攝受未來果法的種子。
想所攝識是在解釋名。想是什麼?想是名色的「名」。名不同於阿賴耶識,名不離開受想行識、不離開心心所法,此名色中的識特別是指前六轉識,尤其指第六意識,名是想所攝識。名想,是說明麤顯的分別心是一大堆的名言,有名言才能夠想,名為先故想,先要想出種種的話,然後才會說出話來。如等一下要去爬山,要去哪裡?這都是名言。有這樣的分別心,稱作想所攝識。前六轉識的名,也稱作受想行識。「色」是指地水火風所造眼耳鼻舌身五根。
這一念分別心也是自己的果報,會感覺怎麼樣是自己的果報,種子現行的時候是有前後的次第,果報其實是過去生就熏成的。對未來生來說未來的果報還沒有生起,可是已經不斷在熏習積聚取得來生的彼法種子。未來的後有種子稱作彼法種子,乃後有生命體的種子。
盈三、結得名
第三科結得名,結說得名牽引因。
如是一切名牽引因。
如前所說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這七支都可以稱作牽引因。無明是屬於煩惱,行屬於業,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法的種子是苦果,不過這時的果還在種子的階段,還沒有現行,所以稱為牽引因,是生起當來生命的遠因。
《披》如是一切名牽引因者:有尋有伺地中,唯依淨不淨業施設牽引因。今說從無明支乃至受支,彼一切法皆名牽引因,以是能引所引緣起攝故,由此能引生、老死支異熟果故。
在〈有尋有伺地〉當中,唯依淨業或不淨業施設牽引因。淨業是指福業與不動業,不淨業是指非福業。〈有尋有伺地〉中所說牽引因只是以淨不淨業解說,指無明緣行、行緣識那一段說的,特別強調久遠前所造業行。
現在說從無明支乃至受支,這七支所攝一切法都可以稱作牽引因,因為能引、所引都屬於緣起法所攝的緣故,由此能引、所引會引生下一生的生老死的異熟果報的緣故。
月二、生起因2 盈一、釋
第二科生起因,說明生起因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
生起因者,謂若領受諸無明觸所生受時,由境界愛生後有愛,及能攝受愛品、癡品所有諸取;由此勢力、由此功能,潤業種子,令其能與諸異熟果。
生起因方面,是指凡夫有我執無明、法執無明,於觸對境界果,領受種種無明觸所生受時,由境界愛生起後有愛;由此愛為緣故生起能攝受愛品及癡品引生的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由此愛取和合的勢力、由此愛取的功能,滋潤業的種子及識乃至受五法種子,使其能感得各種異熟果報。
如〈攝事分〉卷93說:有情於當生領受先業所得內異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之二果。由於聽聞不正法故,或由過去生串習力故,於二種果發起愚癡(無明)。彼由於內異熟果中有愚癡故,無明以為緣故,諸行得生乃至諸受種子隨逐,遍能牽引各種果報體,是後有的引因。
又由於第二境界所生增上果的無明,緣境界受生起貪愛,由此愛故,或求諸欲而有欲取;或求定愛為緣而有戒禁取;或依止智論求利養恭敬等愛為緣而有見取;或求有、無有愛為緣而有我語取。
取著各種取後,由此愛取和合的勢力,由此愛取潤的功能,滋潤過去的引因生起現行,即滋潤過去所造的業種子及隨逐著業的識乃至受五法種子,轉變成有支,此有支是當來生起生命的因。有情無間命終已後,如其引因所引業種子,及識乃至受五法種子,或漸次生,或頓生,當來生命體得生,以生為緣故,老病死等眾苦差別次第現前。
〈有尋有伺等三地〉卷10說愛差別有三種,即欲愛、色愛、無色愛;取差別有四種,即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這四種取可以說都是貪愛不同的境界所生,如〈攝事分〉卷89說:四種欲貪是能取,欲、見、戒禁、我語是所取。為得諸欲及為受用,故起欲取;由貪利養及以恭敬增上力故,或為詰責他所立論,或為免脫他所徵難,起第二見取;奢摩他支為所依止為所建立,為欲往趣世間離欲,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三摩缽底,起第三戒禁取;為欲隨說分別所計作業、受果所有士夫,及為隨說流轉還滅士夫之相,起我語取。所以此處說愛品所有諸取,意指由愛能生四取。
又《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48,指出如契經說:「如是四取,無明為因,無明為集,是無明類,從無明生。」問:餘經皆說:「愛為取緣(愛緣取)」,此(契)經何故作如是說?答:依近因故說愛為取緣;依遠因故說無明為取因等,如近因、遠因,在此、在彼,現前、不現前,此眾同分、餘眾同分 應知亦爾。
復次,依同類因故,說愛為取緣;依同類遍行因(無明為遍行惑)故,說無明為取因等。
復次,為破外道虛妄僻執故,說無明為取因等。謂諸外道雖捨居家,無取無積勤修苦行,而由無智著諸見趣,墮險惡道無有出期故,說無明為取因等。
此處說癡品所有諸取,意指由癡能生四取。而且癡(無明)為一切煩惱的助伴,任何煩惱的背後都有無明為因,所以可以總說愛品、癡品所有諸取。
此外欲取為愛著諸欲所生,見取、戒禁取、我語取為執著我見、由我癡所生,所以也方便說愛品所生取為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為癡品所有諸取。
盈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一切名生起因。
以上一切名為生起因。
每一個人會來受生,都是因為攀緣外境生起愛取。每一個人愛取不同,有些人重感情對感情特別愛取;有些人是重財富;有些人重視自己的色身,各式各樣都有。如果沒有愛取,不會來受生。愛取從生活中所觸對的境界中來,尤其是那種曾經讓自己快樂的、幸福的感受,若是快樂的感受數數現行,自己又深生好樂,那種快樂的感受,雖然消失了,但心中會起很多的妄想,然後住在那種想像裡面,對未來有所期待,希望在未來的生命當中,讓它再重複出現,這就是生死業力的強大助緣。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愛取的影像,最好能將它找出來,那是修行及生淨土的極大障礙。應當思惟為了要去嚐一嚐那美好的感受,卻必須付出生死輪迴的代價,值得嗎?
學佛並不是不可以快樂,〈菩薩地〉卷35說快樂有五種:一、因樂,二、受樂,三、苦對治樂,四、受斷樂,五、無惱害樂。菩薩於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所攝因樂、苦對治樂、及受斷樂、無惱害樂,不應思量於諸眾生應當一向授與,因為能饒益及無罪故。於彼受樂及根塵觸所攝因樂,若能生染污、若體性是染污、有罪無益、非所宜者,於諸眾生不應授與。由此可知佛弟子可以追求、受用沒有過失的快樂,但是應當保持正念,安住空性、調伏愛取。
再舉一個蕅益大師於《見聞錄》卷1所說愛取能滋潤業力感果的公案:
江蘇省蘇州的南濠街,有一人常到陰曹地府去作差役。每隔幾日,他就要去值班。某日,有一位鄰居滿懷好奇地向他請求說:你去地府輪值時,能不能帶我一塊去遊逛?差役答說:可以!你只要靜靜地躺臥在房間,交代家人千萬不可開門,我就可以帶你一同前往,然後再送你回來。
鄰人便照著陰差的話,閉門靜臥在房間內等候。陰差就攝取他的魂魄,一同來到縣府城隍廟前,叮囑他一定要在廟前石牌樓下等著,自己就拿著文書進入中庭裡去了。這位鄰人在外面等得太久,開始厭倦不耐煩,這時湊巧看見有一輛大馬車從西向東跑過來,車上載著四個娼女和二男子。當中有一娼女跟鄰人是老相好,就揮手招呼他,鄰人見狀馬上登車跟著一同走了。
陰差辦完公事,出了廟門,遍尋鄰人不著,趕緊轉問旁人,才知道他剛剛登上馬車離開了。於是返回陽間,急忙趕往城牆門外的一家民宅,發現這戶人家的母豬剛產下七頭小豬,當中一隻正是那位鄰人來投胎的。陰差上前抓起一扔,小豬即刻斃命,可是魂魄卻忽然消失了。陰差又趕忙到處尋,在田岸邊見到一條偌大的赤蛇仰頭倒在那兒,心知那就是鄰人轉胎變成的。陰差上前又是一擊斃命,然後攝取魂魄返回鄰人的房間,往躺在臥室的鄰人身上一擲,鄰人終於醒過來了。
陰差探問他說:「你同我一起遨遊地府,玩得還滿意吧?」鄰人答說:「你將我放在城隍廟前的石牌樓下,你進去許久都還不出來。我正感厭倦不耐煩時,恰好遇見熟識的妓院姑娘,邀我一起到城門外一戶人家裡。大夥正在歡暢吃喝快樂時,忽然有人奪走我的食物,又打我的脖子。我怒不可遏地沖向外頭,跑了一陣子,感到疲憊不堪,倒在地上休息,卻聽到有人喊著說:「赤蛇!赤蛇!接著有人用手使力地將我扭絞,我便痛得醒過來了。這一趟折騰下來,哪有什麽快樂可言呢?」陰差望著鄰人失魂落魄的可憐模樣,不禁笑了起來,於是將當初如何攝取鄰人魂魄,後來又如何變豬、變蛇,如何追回魂魄的驚駭情節,一五一十地道了出來。黃洪江居士親耳聽到這件事後,便發心學佛求出輪回苦海。
《披》如是一切名生起因者:有尋有伺地中,唯說愛為生起因。今從愛支乃至有支,總攝一切名生起因,以是能生緣起攝故,生、老死支苦異熟果為所生故。
在〈有尋有伺地〉中,唯獨說愛是生起因。這裡是從愛支、取支、乃至有支,總攝一切名生起因,因為這三支能是能生的緣起法所攝,而生支、老死支,是苦的異熟果,是所生的緣起法所攝。能生的是愛、取、有,所生的是生、老死。所以生起因是約愛、取、有來說。
緣性緣起所緣,尋思理的部分,要尋思四種道理。觀待道理,約真俗辨,分為真俗二種,即勝義的觀待道理及世俗的觀待道理。約因緣辨,指生命體有二種果;自體果與受用境界果,這二種果是由二種因;牽引因及生起因而來的。
日二、顯增上
第二科顯增上,顯示二因的增上力招集生死苦果。
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便為三苦之所隨逐,招集一切純大苦蘊。
由於有情造了牽引因及生起因,便會有苦苦、壞苦、行苦,這三種苦隨逐著色受想行識,招集自業所造的果,積聚三界一切純大苦蘊。
牽引因有七支,能引的是無明緣行、行緣識這二支,所引的是識、名色、六入、觸、受這五支的五法種子,能引二支與所引五支,合稱牽引因;生起因是指愛、取、有三支。由於這二種因的增上力量,便會有苦苦、壞苦、行苦等三種苦隨逐著色受想行識,三苦的種子沒有斷除,有緣就會現行;由此二種因招集自業所造的果報,積聚所有的苦蘊。
宇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思緣起所有道理。
以上名為依觀待道理,尋思緣起的所有道理。
觀待有二種:施設觀待、生起觀待。施設觀待又分勝義與世俗的觀待。勝義觀待,是遠離名言的境界,通達眾生的業及異熟果中,並沒有我、沒有主宰,無我、無我所;世俗的觀待,是名言安立的境界,雖然無我、無我所,可是還是要用語言文字假想施設,有作者、有受者,有這樣的種姓、飲食、領受若苦若樂、長壽久住等等的言說。
約因緣辨是約生起因,即所謂的生起觀待,生命會生起是因為觀待因緣而有的。
黃二、餘三道理2 宇一、別釋
第二科餘三道理,解釋其餘的作用道理、證成道理、及法爾道理的體性,分二科;第一科別釋,各別的解釋。
復審思擇:於是緣性緣起觀中,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愚癡。又審思擇: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內現證,有比度法,亦有成立法性等義。
行者又還要仔細的思惟簡擇:於緣性緣起觀中,由於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行者不是只修一次,必須常常善巧的修,多多的修習,成功時能夠斷除愚癡無明煩惱的種子,斷除種種的邪知邪見。思惟緣起觀能夠對治邪見的愚癡,就其能斷愚癡的作用稱為作用道理。
又還要仔細的思惟簡擇這些道理,依三種量:佛的至教量、有內現量所證、有比度量,也有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等義。這是證成道理,證明成就緣起的道理是真實的,是與聖教相應的,現在就可以體驗到的,是推理可得的,能證成修習緣起就能斷除愚癡。
成立法性等義,包括難思法性、安住法性。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的緣起理則,不論佛出世與否,都是法爾如是的,稱作成立法性。法性是不能以語言文字表達,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稱為難思法性。安住法性,佛菩薩慈悲用語言文字善巧的安立緣起的道理,眾生如能依佛菩薩所安立的語言文字,來瞭解生命、認識自己,可以安住在法性上。
對於法爾如是緣起的道理是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唯應信解。不要再想對不對,因為這是佛開示的聖教量。不應分別因為緣起的道理難以思議,唯應信解,只要照著佛菩薩所說緣起的六事差別所緣毗缽舍那修持就對了。
宇二、總結
第二科總結,整體的結語。
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尋思緣起所有道理。
以上思惟的方法是名依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尋思緣起所有的道理。
地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勤修緣起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
是名精勤修學緣起觀的行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的毗缽舍那。
天四、界差別所緣3 地一、徵
第四科界差別所緣,尋思界差別觀的六事差別所緣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勤修界差別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
精進修學界差別觀的行者,應如何尋思六事差別所緣修持毗鉢舍那?
界差別觀是指六界差別觀,界包括: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六界為緣得入母胎,經上說生命的緣起是由六界,界差別所緣要對治的是我慢比較嚴重的眾生。修持六界差別觀,將身體分成六個部分,觀察無我、無我所,就不可能生起我慢。
地二、釋6 玄一、尋思義3 黃一、標
第二科釋,解釋,分六科;第一科尋思義,尋思界差別所緣的義理,又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謂依界差別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能正解了一切界義。
行者必須依止佛在所有經教中所說界差別的增上正法,由聽聞、受持正法增上的力量,才能夠正確的理解一切界的道理。
黃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種性義及種子義、因義、性義,是其界義。
一切界義即種性義及種子義、或是因義、性義,都是界義。界其實也有種類的意思,如十法界:人、天、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佛、菩薩、聲聞、緣覺等法界。各法界有其形成的因,由因成就各種不同法界。有人的種子就生起人的法界、有天的種子就生成天的法界,這裡都是根據因果的解釋。
黃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尋思界義。
如上所說名為尋思界義。
玄二、尋思事
第二科尋思事,尋思界差別所緣的事。
又正尋思地等六界內外差別,發起勝解,如是名為尋思界事。
行者還要正確的尋思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界內外的差別,發起殊勝有力的理解,如是名為尋思界事。
六界所依止因緣所生法的事,或在自己的身上、或在其他有情的身上。尋思自己與他人都是無我、無我所的。
《披》又正尋思地等六界內外差別者:自有情數,說名為內;他有情數,說名為外。
屬於有情自己的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稱為內;屬於其他有情的地、水、火、風、空、識六界,說名為外。
玄三、尋思相2 黃一、自相
第三科尋思相,尋思界差別所緣的自相與共相,分二科;第一科自相,先尋思界差別所緣的自相。
又正尋思:地為堅相,乃至風為輕動相,識為了別相,空界為虛空相、遍滿色相、無障礙相。是名尋思諸界自相。
這裡是簡要的說,如果要詳細的研究,可以看《修行道地經》介紹的六界分別觀。這裡說:行者還要思惟觀察地是堅相,身體中堅硬的部分,包括頭髮、指甲、皮膚、肉、骨骼等;乃至風以輕動為相,是指出入息;心識有了別的功能;空界為虛空相,身體裏有空隙,如鼻孔、食道、小腸、大腸等,皆有空界;因為有空界存在,所以能充滿各式各樣的色相;虛空以無障礙為相。以上稱為尋思諸界自相。
在《修行道地經》中說:行者修六界分別觀,主要是要尋思無我,必須慢慢的想,先以地大為例,先尋思內地大。建議從頭髮開始想,早上行者在剔除頭髮時,思惟頭髮是自己的嗎?若是自己,在母胎裏還沒有長,是在哪裡?可見頭髮不是自己。頭髮長了或短了會覺得很難過嗎?也是不會,所以頭髮不是自己。將掉下來的頭髮拿去燒了也不會覺得痛,丟到廁所去也不會感覺可惜。所以頭髮是無我、無我所。
以頭髮為例,再想其它的部位。如沒有牙齒時,人還是自己嗎?剛出生的嬰兒沒有牙齒,沒有牙齒時,有情有沒有存在?有,所以不會認為牙齒就是自己,到老時牙齒雖掉光了,仍可喝液體的食物,還是可以活的,所以牙齒也不是我、也不是有情。好像沒什麼影響。除了重要的部位以外,縱然斷手斷腳,人還是照樣活著。有的人只有剩下半個身體也還是可以活,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內身的地大並不是我,也不是我所有的。而且也是依它的因緣活動變化,如認為手很重要,不可以斷,但遇到車禍,可能就全部斷掉,這是無法控制的。用種種的角度來想內身裏面的地大與自己都不相干,所以是無我、無我所。
這樣想過了,就想外面的地大,則更不是自己了。因為外面的地大與自己有什麼關係?譬如樹被砍斷了,自己不會覺得受傷也不會難過。從內地大思惟外地大。再從內水大想到外水大。內水大,血液是自己嗎?現代人血色素不足可以輸血,內水大這樣思惟觀察,體驗到無我、無我所。然後再想到外水大,外面的水雖然不能離開它,但是它也不是我、我所有的。火大也是一樣、風大也是一樣。空也是必須思惟內空、外空。然後思惟心識,自己的內識也無我、無我所,他人的心識更是看不到,也是無我、無我所。要一個個思惟它的自相。《修行道地經》有很詳細的詮解修六界分別觀,應該好好的讀一讀。
黃二、共相
第二科共相,尋思界差別所緣的共相。
又正尋思:此一切界,以要言之,皆是無常乃至無我。是名尋思諸界共相。
行者又應依止正法思惟觀察:這一切六界,要略而言,都是無常的,乃至包括苦、空、無我。應當思惟地、水、火、風、空、識都是無常變化的,因為無常所以常常感受到苦,都是苦的;因為苦也是空的,裏面並沒有人存在;因為是空也是無我的,裏面並沒有主宰者存在。以上思惟是名尋思諸界的共相。
玄四、尋思品2 黃一、釋2 宇一、黑品攝
第四科尋思品,尋思界差別所緣的品類,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黑品攝,指出有過失、有過患的黑品所攝的界差別所緣。
又正尋思:於一合相界差別性不了知者,由界差別所合成身,發起高慢,便為顛倒,黑品所攝,廣說如前。
行者又還要尋思:對於一合相(指有情的相貌)的界差別性不能正確了知,就像一部車子有車身、車蓋、引擎、輪子等,和合稱為一部汽車;人也是一樣,由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的種種差別性,以不同的界形成的相貌,也是一合相,如果對此不通達、不了知,不知道有情是不可得的,僅是一個和合相,也沒有真實的汽車,只是種種零件組合的。如果不知道道理,執著地、水、火、風、空、識組成的身體是我的、或者是我所有的,依止身體發起了很大的高慢心,形成很大的煩惱,就會造業,這是黑品所攝,詳細如前所說有諍、有苦、有惱害法乃至不能出離生死。
要如何斷煩惱?古德提出來:「內無我則我無能,外無人則人無過。」常常有高慢心認為自己比他人殊勝,應該思惟無我對治。應該思惟內無我,在內身裏找不到我,沒有我是誰在殊勝?「外無人則人無過」,觀外面由地、水、火、風、空、識組成的有情,沒有真實的有情,只是假名字,是誰有過失?這樣想就不會生氣,也不會不高興,不會覺得外人有很大的過失,不會被他人觸惱,因為知道只是一個幻相、幻化的地、水、火、風、空、識所組成的和合相而已。應當思惟自己是無我、無我所的,只是地、水、火、風、空、識的組合,其他的有情也是如此,也不可得。在不可得當中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佛法的要義。
宇二、白品攝
第二科白品攝,指出無過失、無過患的白品所攝的界差別所緣。
與上相違,便無顛倒,白品所攝,廣說如前。
行者能通達、認識、仔細的思惟,身體是由六界差別所組成的,是一個和合假安立的法,這樣就沒有顛倒了,不執著有我、我所;不執著有人相、眾生相,不會有常樂我淨種種顛倒的執著,就不會去作惡業,也不會生起貪瞋癡。會生起貪瞋癡都是內心有分別,一分別有我、有你,所有的煩惱都會出來,想追求好的、排斥壞的,很容易與瞋心相應而不自覺,所以要常常觀察,無我、無我所、我空、法空,使自己心裡常常與二空真如相應,才有辦法在生死裏以塵勞為佛事,不然處處皆礙,起心動念都有很多的煩惱與痛苦。行者如果能夠通達身體是六界所組成的,又通達無我的道理就不會再起高慢心了,是屬於白品所攝,可積聚很多的功德。廣說就像前面所說的,無諍、無苦、無惱害法乃至能出離生死等。
黃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尋思界品。
以上名為尋思界的品類。
玄五、尋思時
第五科尋思時,尋思界差別所緣的去今來三時的體相。
又正尋思:去來今世六界為緣,得入母胎。如是名為尋思界時。
行者還要仔細的思惟:六界在過去是什麼現象?未來怎麼樣?現在又是什麼情形?還要仔細想想,不論過去、未來、現在,如果有情要受生時,都是六界為緣得入母胎。這樣稱為尋思界時。
《披》六界為緣得入母胎者:意地中說:三處現前,得入母胎,乃至廣說一切種子異熟所攝執受所依阿賴耶識和合依託。(陵本一卷十七頁90)當知此中,若無產處障礙過患,是即空界為緣;若無種子障礙過患,是即地界乃至風界為緣;阿賴耶識和合依託,是即識界為緣。
〈意地〉中說:其母調適、中有現前、正起愛染三處現前,得入母胎,乃至詳細說母胎為一切種子異熟所攝的、執受所依止的阿賴耶識和合依託。在〈意地〉卷1,43頁有說到。中陰身時八識具足,於所見境,第六意識分別這是自己喜歡的境界,當下第六意識就悶絕了,阿賴耶識和合依託父精母血入於母胎。什麼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有情的果報識,又稱一切種子識,含藏很多的種子,有善、不善、無記的種子,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的種子,只要還在生死輪迴各式各樣的種子都有,如果有栽培出世的善根,則有信進念定慧的種子,每個人不一樣,或有聲聞的種子,或有緣覺的種子,或有菩薩乘的種子,阿賴耶識裏有染淨諸法的種子。這是屬於果報,是自己栽種種子後變異成熟所呈現出來的果報主,稱作異熟所攝。阿賴耶識會執受根身,眾生身體是阿賴耶識在執著與感受,所以說是執受所依,因此阿賴耶識沒有離開以前,人不算死亡。死的時候阿賴耶識不再執持色身,阿賴耶識捨離,身體便開始爛壞。這是約作用,以三個角度來說明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中有很多的種子,是屬於異熟果,是執受所依。阿賴耶識在父母和合沒有障礙的情況下,中陰身現前就能和合依託於父精母血,變成羯羅藍。
應該知道三處現前,得入母胎之中,母親必須沒有三種過患,中陰身的識才能入母胎:
一、母親必須沒有產道的障礙過患,這是空界為緣。
二、包括父母的精卵都必須沒有障礙的過患,不淨物是地水火風構成的,是即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為緣。阿賴耶識和合依託,是即識界為緣。沒有障礙的過患,中有才能依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為緣,識入母胎。
三、要沒有宿業過患。若父母造作不增長感子女之業,或待受生者造作不感父母之業,是宿業過患。本來有父母緣的,現在沒有機緣與母親相遇,那也不會來受生,例如有因緣的父親或母親不是同時在人道這一界地,中陰身就不會來投胎。必須父母二人同時與孩子結緣,這樣才沒有宿業的過患。或是父母去出家了,孩子就不會來受生了,因為作了不增長感子之業;或是父母修行到極樂世界去,不會來了,便談不到受生的事情。若是作的業是欲的業,父母有機會和合,便能感得孩子來受生。這是感子之業。反之,孩子也必須沒有造作不增長感父母之業,才能來受生。
宿業過患是解釋父母與孩子都是共業,有緣才會來受生、有緣才能作父母,如果沒有這種業不會來,因此埋怨為什麼被這樣的父母生出來,以及為什麼會生這樣的孩子都是不合理的。因為彼此有父母子女的業,才能成為一家人。所以必須沒有業的過患才能受生,業的過患只有修行能夠對治它。
以上是說到尋思時,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六界為緣得入母胎。
玄六、尋思理2 黃一、觀待道理2 宇一、釋2 宙一、約真俗辨
第二科尋思理,用四種道理來尋思界差別所緣的觀行,分二科;第一科觀待道理,依觀待道理尋思,又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約真俗辨,約真諦(勝義諦)與世俗諦辨別界差別所緣。
又正尋思:如草木等眾緣和合,圍繞虛空,數名為舍。如是六界為所依故,筋骨血肉眾緣和合,圍繞虛空,假想、等想施設言論,數名為身。
行者還要依止佛法,正確的尋思:就像房舍是由一些比較硬的木頭加上草與其他的泥土種種的因緣和合,圍繞著虛空而成,由此名為房舍。或如現代房子是由鋼筋水泥及玻璃窗和門圍著虛空,成為一個大殿,或成為寮房,名為寺廟。如是身體也是以地水火風空識六界為所依,筋骨血肉眾緣和合;身體裏有堅硬的筋與骨骼,還有血肉,圍著虛空,身體裏面有腔道、穴道、血管、組織空隙,身體也是空的,於此有識活動的色身,用假名安立這樣想,等想,及種種的差別想施設言論,說名為身。
宙二、約因緣辨
第二科約因緣辨,以因緣辨別界差別所緣。
復由宿世諸業煩惱及自種子以為因緣。
又由過去生的業,或者是福非福業、或者不動業,由各式各樣的煩惱造了不同的業熏習種子,就會有自種子,包括種種的名言種子及業種子。以名言種子為親因緣、業種子為增上緣,感得地獄、餓鬼、畜牲、人天的果報。若是胎生,當然還需要父母的幫助。業是業種子,煩惱是名言種子,或是煩惱是我愛的種子。依名言種子、業種子及我執種子三大類的種子,這些種種的種子以為因緣,成就後世的果報。
宇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思諸界差別道理。
以上是名依觀待道理思惟觀察諸界差別的道理。
黃二、餘三道理2 宇一、別釋
第二科餘三道理,依其餘三種道理尋思界差別所緣,分二科,第一科別釋,各別解釋。
又正尋思:若於如是界差別觀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憍慢。又正尋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內證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
行者還要正確思惟觀察其餘的三種道理:修六界差別觀的行者,如果能夠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對治及斷除種種由身相引起的我慢。這是約作用道理來尋思六界差別觀。
又應正確思惟觀察證成道理,由至教量、現量、比量三量來證明成就這道理是正確的。又正確思惟觀察:有情是由六界和合而成,無我無我所,這種道理,有佛的至教量證明它是正確無誤的;有內證智,內,其實是相對外來說的,是指不要向外攀緣,換句話說在定裏面才稱內。在定裏面修毗缽舍那觀身體是無我、無我所的,是地水火風空識所組成的,所以有內證智。在定裏面思惟道理會現量證得成就六界差別所緣的毗缽舍那,可以體驗到無我、無我所的道理。依比度法,可以比較思量觀察,如果有這樣修的人,就可以斷除我慢。沒有修六界差別觀的人不知道無我,很容易生起我慢。
以上是約三量,來證明自己修行的方法是正確的,是與正法相應沒有錯誤。
地水火風空識六界所成身假名為身,是無我的,這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是的成立法性;此六界所成身無我是難思法性,難以用心思惟無法以語言議論的;佛慈悲用語言文字善巧的開示,身相是由地水火風空識組成的,裏面無我、無我所,如果能夠這樣依文入觀,也可以安住在法性上面。
這是依法爾道理尋思六界差別所緣毗缽舍那。
宇二、總結
第二科總結,整體的結語。
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尋思諸界差別道理。
行者能夠依照文上提出來的方法思惟,是名依依止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尋思六界差別的種種道理。
地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勤修界差別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
以上所說是名精勤修界差別觀的行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的毗鉢舍那。
精勤修學界差別觀的人,應依止聖教量來尋思,所有的修行方法聖教量裏都已經提出來了,不可以離開聖教量自己以凡夫的見地、習氣思惟,以免誤入岐途。
天五、阿那波那念所緣3 地一、徵
第五科阿那波那念所緣,尋思阿那波那念六事差別所緣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
勤修行阿那波那念的行者,應如何尋思六事差別所緣的毗鉢舍那?應該怎麼修才是正確?讀者還可以參考《修行道地經》、《大安般守意經》等,很多經典裏都有說到出入息念。
地二、釋6 玄一、尋思義2 黃一、釋
第二科釋,解釋,分六科;第一科尋思義,尋思阿那波那念差別所緣的義理,分二科;第一科釋,先解釋。
謂依入出息念增上正法聽聞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於入出息所緣境界,繫心了達,無忘明記,是阿那波那念義。
依止入出息念增上正法的聽聞受持增上力故,能正確的了知於入出息的所緣境界,常常修習繫念於心,了達入息、出息,有的人是緣入息、有的人是緣出息,每個人選的所緣境界不同。將心緣念在入、出息的境界上,無有忘失、明記於心,達到明靜而住的境界,是名阿那波那念義。
阿那波那念主要是觀察出、入息,以出、入息為所緣,修止、或修觀。關於阿那波那念的經典,如《大安般守意經》、《修行道地經》、《坐禪三昧經》、《阿含經》等,很多經典都有說明關於阿那波那念的修法。
黃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尋思其義。
如前所說名為尋思阿那波那念的義理。
玄二、尋思事
第二科尋思事,尋思阿那波那念差別所緣的事。
又正尋思:入息、出息在內可得;繫屬身故,外處攝故,內外差別。如是名為尋思其事。
又要正確的尋思:入息、出息都是風大,將息吸進是入息,氣往外乎是出息;入息出息都於內身可得,是繫屬於身體的,稱內;風通內外,如果是屬於外面的風,是外處所攝,所以有內外差別。如是名為尋思其事。
玄三、尋思相2 黃一、自相3 宇一、標
第三科尋思相,尋思阿那波那念差別所緣的自相與共相,分二科;第一科自相,說明入息、出息的自相,又分三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又正尋思:入息有二,出息有二。
又應正確的尋思:入息有二種,入息與中間入息;出息也有二種,出息及中間出息。這段文可以參考〈聲聞地〉卷25,916頁所說的阿那波那念所緣。
宇二、釋2 宙一、入出息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入出息,解釋入息、出息的體相。
若風入內,名為入息;若風出外,名為出息。
如果流動的風吸進到身體裏面,稱為入息;如果內風往外排出,稱為出息。
宙二、彼差別
第二科彼差別,解釋入出息的差別。
復正了知:如是為長入息、出息,如是為短入息、出息,如是息遍一切身分。
行者又能正確的瞭解:這是長的入息、長的出息,或是短入息、短出息,這時息遍滿一切身體。數息到更微細時可以體驗到,身體裏面每個部分都有空氣在內身進出;心很粗時最多只能知道鼻孔中氣的出入、起落,如果再修得寧靜一點、細一點,會感覺整個身體的毛細孔打開了,都有入出息。
差別相在深入的修習時可以體驗到,是長入息還是短入息?是長出息還是短出息?自己可以檢查入出息的差別。
宇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尋思諸息自相。
以上所說是名尋思諸息的自相。
黃二、共相
第二科共相,尋思入出息的共相。
又正尋思:入息滅已有出息生,出息滅已有入息生,入出息轉繫屬命根及有識身;此入出息及所依止皆是無常。是名尋思諸息共相。
行者又應正確的思惟:入息滅已,立即有出息生起;出息滅已,立即有入息生。息不斷的在鼻端進進出出,轉變無常。入出息是繫屬於命根及有識身,命根是每個人業力的壽命,壽命還在,入出息一直存在,但只要一息不來,人就會死亡。一般人活著時,都有識在身體活動,如果沒有識在執持身體,就沒有入出息了。
入息、出息及所依止的有識身都是無常的。由尋思息容易通達無常,因為息常常在變化,入息滅已有出息生,出息滅已有入息生,不會一直是入息,或一直是出息,是一直在變化,有時長、有時短,有時急、有時慢,觀察息依止阿那波那念,很容易能體會到無常。息所依止的是身體,身體也是無常的。由無常慢慢的思惟就知道苦,知道苦就會通達無我。從這裡也可以契入勝義,這是約共相來說。是名尋思諸息共相。
玄四、尋思品2 黃一、釋2 宇一、黑品攝
第四科尋思品,尋思阿那波那念差別所緣的品類,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黑品攝,黑品所攝的阿那波那念差別所緣。
又正尋思:若於如是入息、出息不住正念,為惡尋思擾亂其心,便為顛倒,黑品所攝,是有諍法,廣說如前。
行者又應正確的尋思:若於入息、出息時,不能安住在正念上面,被惡尋思擾亂內心不得明靜而住,就一定有顛倒心,有常樂我淨的顛倒,屬於煩惱的境界,是黑品所攝,是有諍法,詳細如前〈聲聞地〉卷30所說,有苦、有惱害法乃至不能出離生死。
初修行的人有一種相貌,想要將心放在入出息,可是不能控制,很難內住。不住正念,常常會胡思亂想,有種種惡尋思出現,如八種尋思: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國土尋思、親里尋思、家勢相應尋思、輕蔑相應尋思、不死尋思等。有時生起高慢心、有時想到親戚朋友、國家的種種事情,有很多的計劃,認為自己不會死、很多的欲想,擾亂其心,這是初修行者的相貌。初修行者可能這一生才開始練習,過去栽培的不多,或很少栽培,不容易得定。有些人一修就很容易寂靜,那是過去有栽培。已習行與久習行是不一樣的。如果有惡尋思擾亂內心,會有常樂我淨的種種顛倒,是有苦、有害、有諸災患、有諸燒惱、由是發起當來生老病死愁歎憂苦種種擾惱,如前面1012頁說的。總之,有很多的過患,會招集將來的生死苦果。
宇二、白品攝
第二科白品攝,尋思白品所攝的阿那波那念差別所緣。
與上相違,便無顛倒,白品所攝,是無諍法,廣說如前。
與前面的黑品相反,就不會有顛倒了,屬白品所攝,容易得定,是無諍法,詳細如前卷30所說是無諍法、無苦、無惱害法乃至能出離生死。若是白品所攝不被種種的尋思、種種的蓋障所打擾,得定之後,依止定又可以修毗缽舍那,修我空觀、法空觀、可以證入聖道乃至斷除愛見煩惱的種子、超越生死。
黃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尋思其品。
以上是名尋思阿那波那念的品類。
如果好好的修是白品所攝,如果有很多妄念是屬於黑品所攝。
玄五、尋思時
第五科尋思時,尋思阿那波那念差別所緣於過去、未來、現在的體相。
又正尋思:去來今世,入出息轉繫屬身心,身心繫屬入息、出息。如是名為尋思其時。
行者又要依止正法尋思:過去、未來、現在,活著的生命都有入出息在活動,息依止於身、身依止於心,有心才有身;入出息繫屬於身心,身心繫屬於入息、出息,如是名為尋思其時。
玄六、尋思理2 黃一、觀待道理2 宇一、釋
第六科尋思理,依四種道理尋思阿那波那念差別所緣,分二科;第一科觀待道理,先約觀待道理尋思,又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
又正尋思:此中都無持入息者、持出息者,入息、出息繫屬於彼;唯於從因從緣所生諸行,發起假想,施設言論,說有能持入出息者。
行者又要依止正法尋思:先約勝義的道理來思惟,在入出息當中,沒有人在主導入息,沒有人在主導出息,並沒有主宰入息、出息的人,入息、出息僅僅繫屬於身心,入出息唯是從因緣所生的五蘊諸行,由阿賴耶識執受身心,由四種食物使令生命存活,依身心產生內風、外風而已,於此生命存在的現象中發起假想施設言論,安立種種的名言,取相分別說有能持入息者、有能持出息者。現在佛告訴大家,此中沒有人持入出息,沒有誰氣長或氣短,氣的長短只是現象,沒有屬於哪個人的,唯是因緣所生法。所以尋思觀待道理的勝義觀時可以契入無我的勝義。
以上是約觀待道理的真俗來辨明。此中都無持入息者、持出息者,入息、出息繫屬於彼,這一大段是約勝義諦的觀待道理來尋思。發起假想,施設名言,說有能持入出息者,是約世俗諦來說。
宇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思其理。
以上名為依止觀待道理來尋思入出息的義理。
黃二、餘三道理2 宇一、別釋
第二科餘三道理,依其餘的三種道理尋思,分二科;第一科別釋,各別的解釋。
又正尋思:若於如是入出息念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尋思。又正尋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內證智,有比度法,有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唯應信解。
行者又要正確的尋思入出息念,先思惟其作用:如果常常修出入息,瞭解呼吸的長短粗細,生氣或心情好時的入出息是怎麼樣?很喘與很平靜時的入出息有什麼不同?
若能如是於入出息念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夠斷除尋思散亂的煩惱。又要正確的尋思:這樣的道理不是憑空而說的,只有佛才能夠開示教導種種的修法,這是有聖教量可以依止的;有內證的智慧可以證得,有比度法,可以思惟比度,如尋思阿那波那念可以斷除散亂,如果不注意入出息,很快就散亂了。用這三種量可以知道這樣修,是正確的,這是約證成道理來說。
約法爾道理來說,有成立法性,無始劫來有眾生就有入出息、有呼吸的。難思法性,指入出息的體性也是無我、無我所、也是空性、是不可得的,是難以思議的。安住法性,佛用語言文字開示,依止成立法性來安立入出息念,依止這樣的方法修可以證入空性、實性,學習的人不要再思議阿那波那念到底對不對?不要再分別了,因為這是難思法性,唯應信解,應該要相信佛說的而安住法性,只要相信照著修就可以了。
宇二、總結
第二科總結,整體的結語。
如是名依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尋思其理。
這是依其餘的三種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來尋思阿那波那念的義理。
地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勤修阿那波那念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
以上是名精勤修學阿那波那念的行者,尋思義事相品時理六事差別所緣的毗鉢舍那。
從這一大段文看出來,用同一種所緣境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觀。譬如修出入息念,先數息,程度由淺入深可以分成六類:數、隨、止、觀、還、淨,即一般說的六妙門。剛開始初學的人以數息,從一數到十,用數息的方法得到止、得到定,也可以用數息的方法成就觀行,即依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修,止與觀、所緣都是不離開出入息。觀是有分別,分別義事相品時理六件事不同的相貌,止是不分別,只有控制這一念心一直在息上面,令心不要離開息,使這一念心一直在同一個所緣境上,從一數到十。所以止、觀可以是同一個所緣境。玅境長老開示說:也可以修不一樣的觀,作觀時不一定要與止的所緣境是相同的,也可以選擇。譬如說:修止是用數息,那麼修觀可以用無常觀、或者如夢觀、或者唯識觀、或者我空觀、法空觀、或者四聖諦觀、或其它的中觀等,都可以。
如果是比較鈍根的人,修觀時不要一直換,要常常修同樣的觀,之後還要捨離,回到止。下一次再觀時,如果對前面觀還不純熟,還是需要繼續觀前面那個觀法。但是修久了,熟練之後,可以換另外一個不同的觀法,依程度不同而有所變化。以上是五淨行的六事差別所緣。
亥二、總結2 天一、數修止觀
第二科總結,整體的結語,分二科;第一科數修止觀,應常常的修學止觀。
如是依止淨行所緣,尋思六事差別觀已,數數於內令心寂靜,數數復於如所尋思,以勝觀行審諦伺察。
行者依止淨行所緣,尋思六事差別觀後,要捨離觀相,再回到止,數數於內令心寂靜,止了一段時間以後,要再尋思觀行,以殊勝的觀行仔細的、認真的伺察。
尋思六事差別觀必須再回到止的所緣境,使心又回到寂靜的奢摩他。本論方法是觀與止要交相互用,在凡夫時就開始這樣學,一直修到止觀雙運成就聖道,所修的四種慧行、三門、六事的觀行,其實都是一樣的,只是不同面向的說明。
四種慧行: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能正思擇:思惟諸法(事)的自相,即盡所有性;最極思擇,思惟諸法的共相,即如所有性,品、時、理是屬於最極思擇;義,也可以包含在裏面。不論是修習正思擇、或最極思擇都是由麤到細,由周遍尋思到周遍伺察。
約方法來說,有隨相行、隨尋思行、隨伺察行三門:程度較淺時,是隨相行;再細一點的是隨尋思行;更細一點是隨伺察行。
再周延一點,約三種覺思惟義事相品時理六事,可以透過三類覺悟事理:
一、語義覺。語言文字的道理要通達,學習佛法要通達其義理。尋思於義,是屬於語義覺。
二、事邊際覺。因緣所生法事所有的相貌,要尋思其事與相裏面的自相。
三、如實覺。尋思諸法的共相與品、時、理。
依三種覺,對於事情通達覺悟的智慧,將其歸納成六事差別所緣毗缽舍那,這是佛菩薩的智慧所開示,要常常修習,以正尋思,由隨相行、隨尋思行、隨伺察行,展轉的修習止觀,漸次由麤到細。
天二、展轉增勝
第二科展轉增勝,說明止觀彼此展轉增勝。
彼由奢摩他為依止故,令毗鉢舍那速得清淨;復由毗鉢舍那為依止故,令奢摩他增長廣大。
奢摩他是成就毗鉢舍那的因緣,毗鉢舍那也是成就奢摩他的因緣。行者由奢摩他為依止,使毗鉢舍那很快得到清淨;又由毗鉢舍那為依止,使令奢摩他增長廣大。
止時內心是明靜而住,心很光明,又很寂靜,沒有種種尋思的干擾,就能將事情看得很清楚。相對的若行者的觀行強而有力量,可以去除掉很多的尋思及蓋障,幫助止的定心增長廣大,使定力也會加強。所以止與觀都是互相增上、互為因緣,修止一段時間換修觀,修觀後又回到止,止觀,交叉運用的修行,彼此會展轉增勝。
戌二、指善巧所緣等
第二科指善巧所緣等,指出善巧所緣等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於後當說。
在唯識學裏談到修止觀所緣有四種所緣境事:遍滿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
一、遍滿所緣,包括: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事邊際性、所作成辦,這是總說的。所有修行不離開這四法:有分別影像是觀、無分別影像是止,事邊際性即盡所有性和如所有性,修止、修觀成功時名所作成辦。所作成辦會有二種相貌:所依清淨、所緣清淨,果報會轉變、內心的所緣境也會清淨。
二、淨行所緣,對治內心比較重的五種煩惱,即天臺宗說的五停心觀。
三、善巧所緣,對蘊、處、界、緣起、處非處五善巧,或加上諦善巧、根善巧成七善巧。能夠有智慧通達這幾種所緣境,稱作善巧所緣。
四、淨惑所緣,斷除煩惱,有世間道的淨惑所緣及出世間道的淨惑所緣,在卷33、卷34有詳細解釋。世間道的淨惑所緣是修不淨觀,出世間道的淨惑所緣是修四諦行觀。
此處善巧所緣等者,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只有介紹淨行所緣五種方法,後面五善巧或者是七善巧沒有介紹,淨惑所緣也沒有介紹,淨惑所緣在卷33、卷34會詳細的解釋。善巧所緣在文裏面並沒有列出來,在〈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3到卷57有一大段文說明蘊、處、界、緣起、處非處、根善巧六種善巧。
若依止善巧所緣及淨惑所緣,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於其自處我後當說。
若依止善巧所緣,或依止世間道的或出世間道的淨惑所緣,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在這裡不說了。其他各自的相貌,後面的文我(論主)還會再說到。
《披》若依止善巧所緣等者:依止善巧所緣,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不見此文。依止淨惑所緣,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鉢舍那,如下依世間道了相作意中,一一分別。(陵本三十三卷二頁2674)今指彼故,名後當說。
依止善巧所緣,尋思六事差別所緣的毗鉢舍那,沒有看見這段文字。依世間道說到不淨觀時,才會從了相作意開始一一的分別開示出來。在〈聲聞地〉卷33,1064頁會讀到。現在是指後面的文,所以稱作後面當說。其實也包括決擇分,善巧所緣在〈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3~57中有詳細說明。
巳三、辨加行4 午一、總標
第三科辨加行,辨明修心一境性的加行,分四科;第一科總標,整體的標示出來。
復次,此中有九種白品所攝加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九種黑品所攝加行。
其次,在修止觀時有九種是有功德的白品所攝加行,與此相違,應當了知是九種黑品所攝加行。於下面第三科廣釋中,還要說明實際用功以後的現象,如何用功分成九大類。
午二、略說2 未一、白品攝3 申一、徵
第二科略說,要略的說明,分二科;第一科白品攝,解釋白品所攝的加行,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白品所攝九種加行?
什麼稱作白品所攝的九種加行?如是修就會有功德相應,是哪九種?
申二、列
第二科列,列出來。
一、相應加行,二、串習加行,三、不緩加行,四、無倒加行,五、應時加行,六、解了加行,七、無厭足加行,八、不捨軛加行,九、正加行。
九種加行,是在修止修觀時必經的加行,包括:
一、相應加行。相應於行者所應對治的煩惱所作的加行,如貪行者應修不淨所緣等。
二、串習加行,於止觀,已曾數數串習,於了相作意以上的勝解作意乃至加行究竟作意已經熟練修習。
三、不緩加行。無間方便、殷重方便勤修止觀。
四、無倒加行。沒有錯誤、沒有顛倒,正確的修習止觀。
五、應時加行。了知止、觀、舉、捨的修法及應當修止觀舉捨的時間,適時而修。
六、解了加行。如實了解止、觀、舉、捨的體性、所緣、因緣相、修時等,於此善取善了,入住出定自在無礙。
七、無厭足加行。於所得定不會得少為足,能向上追求更殊勝的境界。
八、不捨軛加行。不棄捨戒等善法,勤修二道資糧。
九、正加行。於所緣境數起勝解,數正除遣,修觀之後修止,修止之後修觀,止觀交互運作正確修習加行。
這是將修止觀時出現的現象予以歸納,依其特別的功用給予九種不同的名相。
申三、釋2 酉一、於初靜慮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於初靜慮,說明於初靜慮的白品加行。
由此九種白品所攝加行故,能令其心速疾得定,令三摩地轉更昇進。
由此九種白品所攝的加行,能令心很快的成就禪定,令已有的三摩地更加的向上昇進,入更深的禪定。所以這九種加行很重要。
《披》能令其心速疾得定等者:最初獲得初靜慮地近分,是名得定。於初靜慮證入根本圓滿、自在,是名轉更昇進。
最初獲得初靜慮地近分,指未到地定,是名得定。得到未到地定就可以說已得定了,表示九種白品加行修得好可以成就未到地定。乃至使令三摩地轉更昇進,使行者可以從未到地定證入根本定。於初靜慮證乃至入四靜慮使根本定圓滿、進一步斷除由靜慮所生的愛見慢無明疑等煩惱,得到入住出自在,是名轉更昇進。
酉二、於餘定地
第二科於餘定地,於其餘定地的白品加行。
又由此故,於所應往地及隨所應得,速疾能往、能得,無有稽遲。
又由於修行與這九種加行相應,對所應往地,譬如說要到初靜慮地、或者要到第二靜慮地、第三靜慮地、第四靜慮地、或者要到四空定,乃至聖道,行者想要成就什麼禪定就能夠成就什麼禪定,乃至聖道也能成就,不會稽留(拖延)、延遲,不會有障礙。
修行如果能作到這九件事會容易得定,而且能夠自在無礙。這是約白品攝。如果約黑品所攝即要檢討,為什麼修很久還是在黑品?應當觀察是什麼原因?
未二、黑品攝2 申一、於初靜慮
第二科黑品攝,黑品所攝的加行,分二科;第一科於初靜慮,於初靜慮的黑品加行。
黑品所攝九種加行,不能令心速疾得定,不令三摩地轉更昇進。
行者在修止觀時,若是黑品所攝九種加行,則不能使心速疾得定,或心無法得定,不但沒有未到地定,更談不上進一步證得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了。
申二、於餘定地
第二科於餘定地,於其餘定地的黑品加行。
又由此故,於所應往地及隨所應得,極大稽遲,不能速疾往趣、獲得。
又由於此黑品所攝九種加行,對於所應前往的上地,如離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有尋有伺地、無尋無伺地等等,要去的定地以及所應得的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地的近分定及根本定,會產生極大稽遲,常常滯留延遲在原地打轉,不能很快得到想要成就的境界。行者應該時常自我檢討不能成就禪定及聖道,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披》於所應往地及隨所應得者:除初靜慮,往趣餘靜慮地,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是名所應往地。於地地中,證入近分及根本定,是名隨所應得。
三界九地的境界,除了初靜慮地,往趣其餘的第二靜慮地、第三靜慮地、第四靜慮地、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是名所應往地。相對於初靜慮,其餘定地皆是所應往地。
於一地一地中,證入上地的近分及上一地的根本定,是名隨所應得。
午三、廣釋2 未一、白品攝2 申一、釋9 酉一、相應加行3 戌一、徵
第三科廣釋,詳細的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白品攝,白品所攝的加行,又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又分九科;第一科相應加行,解釋相應加行的體相,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相應加行?
什麼名為相應加行?先提出來第一種白品,是指用功的法門能相應對治這種煩惱,使自己得定。
戌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若貪行者,應於不淨安住其心;若瞋行者,應於慈愍安住其心;若癡行者,應於緣起安住其心;若憍慢行者,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若尋思行者,應於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若等分行者,或薄塵行者,應隨所樂攀緣一境安住其心;勤修加行。
若是貪行者,應該以不淨觀安住其心,使心於所貪的淨相生起厭離;
若是瞋行者,應修慈心三昧於慈愍安住其心,使心於所瞋的不可意相生起厭離,就容易與法相應;
若是癡行者,對因果不明白,應該要修緣起觀,於緣起義安住其心;
若是憍慢行者,一點點小事就會引起高慢心者,應於六界差別觀安住其心,以六界差別所緣為所緣境;
若是尋思行者,散亂心很強,應該修數息的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
若是等分行、或薄塵行者貪瞋癡慢等尋思差不多,煩惱很輕,應隨所好樂的攀緣其中一種境界安住其心;
以上種種心行的行者都應依所相應心行精勤的修習加行。
戌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相應加行。
如是這些行者隨自己的心行選擇能對治的法門修習,是名相應加行。
想要修行成功,必須選對適合對治自己煩惱心行的所緣境,如果一開始沒有對症下藥,就不會有效果。這是第一種白品加行。有人說修數息觀修了多年都差不多,後來換成界差別觀,地水火風修四大感覺很快心可以靜下來,覺得這樣比較相應,所以選擇相應於自己心行的加行是十分重要的。
酉二、串習加行3 戌一、徵
第二科串習加行,說明串習加行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串習加行?
什麼稱為串習加行?
戌二、釋2 亥一、標簡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標簡,標出來簡別不屬於串習加行的體相。
謂於奢摩他、毗鉢舍那,已曾數習乃至少分,非於一切皆初修業。
串習加行,是行者於修止、修觀,已曾經數數修習,已串修習七作意中的了相作意以上的勝解作意乃至加行究竟作意,了相作意是初修業者所修的少分,此處所說串習加行並不是指於一切作意(即七作意)都是剛開始修習的初修業者。
要略而言串習加行,是指行者,已超越七作意中的了相作意,已串習了相作意以上的勝解作意乃至加行究竟作意,這可能過去生已經栽培很多,對止與觀已經數數的修習,或是今生時常修習達到十分熟練的境界。
《披尋記》說少分,是指七作意中的了相作意,換句話說不是七種作意才開始修,已經是久修的大德、老參,所以這是將初修業者簡除。如果是最初開始練習,會有黑品相應,可能修很久也沒有辦法成就,若由數習僅得了相作意也不屬於串習加行。
亥二、釋因
第二科釋因,解釋簡除的原因。
所以者何?初修業者,雖於相應所緣境界勤修加行,而有諸蓋數數現行,身心麤重。由是因緣,不能令心速疾得定。
檢討解釋其原因有二:一、可能是相應加行選錯所緣境。二、初修業者,若僅達七種作意中的了相作意還沒有達到勝解作意,可稱作初修業者,是此處特別要簡除的情況。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若是現在才開始修習止觀的初修業者,雖然選擇的是適合自己相應的所緣境,也很精進修止修觀,可是每一上座就有貪欲、昏沈、睡眠、掉舉、惡作和疑等諸蓋數數現前,有時會懷疑自己行不行?怎麼老是一上坐就睡著了、或盡打妄想、散亂諸蓋數數現行,使得身心麤重,不是腳疼就是腰酸,由於這些因緣使這一念心不能很快的成就禪定,是黑品所攝。
意指初修業者縱然所緣境界相應了,修的時間不夠、量不夠,蓋障未除,質不好,不能得定。
戌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串習加行。
如是行者不是初修業者、已經曾數數修習觀行而且已超越了相作意,於勝解作意,乃至加行究竟五作意中已善修習,或是過去生有栽培、或這一生也已栽培很久了,稱為串習加行。
《披》已曾數習乃至少分等者:如前說有已習行瑜伽師,謂除了相作意,於餘乃至加行究竟五作意中已善修習。又說初修業瑜伽師,謂初修業補特伽羅,安住一緣,勤修作意,乃至未得所修作意,未能觸證心一境性。(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頁2371)今說數習及初修業,義應準知。若唯修習了相作意,當知說名少分。
如前面所說有已習行的瑜伽師,這類行者除了了相作意,於其餘勝解作意乃至加行究竟的五種作意中已經善巧修習圓滿。又說初修業的瑜伽師,是指初修業的有情,將心安住於一所緣境,精勤的修習作意,乃至尚未得到所修的作意,未能觸證心一境性的未到地定。在〈聲聞地〉卷28,955頁有說到。這裡所說的數習及初修業,義理應該準照卷28所說了知。若是只修習聞思間雜的了相作意,只是七種作意中的少部分,應當知道說名少分,不屬於串習加行。
剛開始修業處,業;是心裡的造作,行者開始訓練心要修止修觀了,稱初修業。說業處,指心思惟造作什麼樣的業,心如何想就造什麼樣的業,現在要想的是清淨的所緣境。剛開始修業處的有情,安住在自己所選擇相應的所緣境上,精進的修作意、生起種種的如理作意,但還沒有成就作意,如果作意圓滿要未到地定,但還不能得到未到地定以上的心一境性。
乃至少分,其實也屬於初修業者,若修習僅達了相作意,還有聞思的間雜,相要現出來都有困難。如以阿那波那所緣為例,於修習時,所緣息相的出入是怎麼樣都尚未分別清楚,稱為初修業。此時心很容易就跑掉了,身體怎麼樣坐都不舒服,所以身心麤重不能速疾得定。反之,久修的人一坐上去四平八穩,沒有蓋障的障礙,心很快就寂靜而住了,這一類行者是屬串習加行。
酉三、不緩加行3 戌一、徵
第三科不緩加行,說明不緩加行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不緩加行?
什麼稱為不緩加行?
戌二、釋2 亥一、總標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總標,整體的標示。
謂無間方便、殷重方便勤修觀行。
不緩加行,是指沒有間斷的、而且非常的殷切慎重周備的精勤修習觀行。
一般凡夫多半是慢緩的,常常修一修就中斷了,並沒有將修行事看得很慎重,只是時間到了就坐在那裡。若認為很重要,會很殷重的把握時間修行,由此容易成就定、成就三摩地。這是第三種不緩加行的相貌。
亥二、別釋3 天一、不樂事業
第二科別釋,各別的解釋,分三科;第一科不樂事業,不好樂做很多雜事的體相。
若從定出,或為乞食,或為恭敬承事師長,或為看病,或為隨順修和敬業,或為所餘如是等類諸所作事;而心於彼所作事業,不全隨順、不全趣向、不全臨入,唯有速疾令事究竟,還復精勤宴坐寂靜,修諸觀行。
不緩加行精勤修行的行者,不好樂做很多的雜事,對大眾僧事一定要做,若從定中出來後,要作一些必須作的事,例如:
一、乞食事,如法的出家僧團,必須出去乞食。
二、恭敬承事師長,如當侍者奉事師長。
三、看病,若身體有病,必須出去看病。
四、隨順修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身和同住,為六和敬。隨順佛陀的教導、隨順戒律,與眾和合,開會、出坡、執事等,都是隨順修和敬業。
五、或是於眾僧中應該要作的事情,都應該去作。
對所作的事情,不會完全的隨順一直作下去,時間到了要用功時就回來用功;不是全部時間趣向所作事,不是完全作一件事;不全臨入,也不會一直親近所作的種種的事情,唯有很快的令所作事完成,還要回來精勤的靜坐,修習種種的觀行。
如此才能夠超越生死的苦惱,這是修行的要務,也是出家最重要的要務。如果沒有修行怎麼度眾生呢?所以行者也要作事,但是作完事要立刻用功。要修福、也要修慧,必須回來靜坐修行。善於安排自己的時間,這是〈聲聞地〉的主張。
大乘的觀行,主張一切時處都應修行,所緣是廣大的,一直在作事沒有時間靜坐也是可以修行,但是要有正念。《華嚴經》的淨行品說看到歌舞娼妓時應該怎麼觀想?入聚落時應怎麼觀想?看到橋怎麼觀想?看到樹怎麼觀想?上課時應該怎麼觀想?下課走路應該怎麼觀想?起床、刷牙應該怎麼觀想?一切時處日常生活,如何正觀?這也是一種修習正念。所以說大乘的觀行,主張隨時隨處都是在修止或是修觀。
行者於所作的事不全隨順、不全趣向、不全臨入,由前後文對照,也可配合思惟止觀修行。
暫時離開所緣境,不能完全的隨順所緣境,無法與聞慧相應;現在是修福的時間沒有辦法完全趣向所緣,無法與思慧相應;沒有辦法完全臨入所緣,無法與修慧相應。想到自己與所緣境還沒有相應,必須盡快將事作完,回到住處上宴坐寂靜隨順、趣向、臨入所緣。
天二、不樂諠眾
第二科不樂諠眾,不喜歡與眾人喧雜相處的體相。
若有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剎帝利、婆羅門等種種異眾共相會遇,雖久雜處,現相語儀,而不相續安立言論,唯樂遠離,勤修觀行。
又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剎帝利、婆羅門等各式各樣的人共相會遇,互相寒暄,雖然經久相處在一起而不會相續談論,說話點到為止,保持相見的禮儀,唯是好樂身遠離、心遠離,想要趕快回去精勤修習止觀。不緩加行的行者相貌,是不樂事業、也不樂喧雜。
《披》現相語儀者:謂問安隱吉祥,或問諸界調適,或問晝夜怡樂,示現如是相慰問語,隨世儀轉,是名現相語儀。
人與人相處,通常要互相問候是否安隱吉祥?或慰問最近身體健康否?或問候晝夜怡悅安樂否?言談不外是慰問的話語,這些隨順世間的禮儀活動,是名現相語儀。
天三、趣所應證3 地一、標
第三科趣所應證,趣向所應證得的成就,分三科;第一科標,先標出來。
又能如是勇猛精進。謂我於今定當趣證所應證得,不應慢緩。
不緩加行的行者又能如此的勇猛精進,常常告訴自己現在一定將要趣向證得所應成就的功德,不應日復一日慢緩自己的腳步。
不應想著反正有無量劫的生死、無量壽,這一生不修,下一生再修,不會有這樣的不死尋思。不緩加行的行者能鼓勵自己勇猛精進,要趣證所應證得的三摩地。
地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以故?
為什麼呢?要如何想,才能對治自己的不死尋思,才有辦法精進。
地三、釋2 玄一、思惟無常3 黃一、標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思惟無常,思惟果報身上有很多的無常,又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我有多種橫死因緣。
不緩加行的行者常想自己有眾多種橫死因緣,隨時都可能會死。橫死,不是壽終正寢,而是於不該死時卻死了。
黃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所謂身中或風、或熱、或痰發動;或所飲食不正銷化,住在身中成宿食病;或為於外蛇蝎、蚰蜓、百足等類諸惡毒蟲之所蜇螫;或復為人非人等類之所驚恐;因斯夭沒。
不緩加行的行者要常常對自己的果報身這樣想,有很多橫死的因緣,可能中風、或天涼感冒、或太燥熱、或於秋冬時喉中有痰淤塞;或所飲食不消化住在身中成宿食病,成為宿便中毒;或被蛇蝎、蚰蜓、百足等類毒蟲咬傷中毒而死;或被人非人等類嚇死、或被鬼嚇到,因為這些種種的原因都會夭沒橫死。
黃三、釋
第三科釋,解釋。
於如是等諸橫死處恆常思惟,修無常想,住不放逸。
不緩加行的行者能於很多橫死的因緣恆常思惟,修習無常想,安住於不放逸。
玄二、期多所作
第二科期多所作,期許要精勤的多修加行。
由住如是不放逸故,恆自思惟:我之壽命儻得更經七日、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時、半時、須臾、或半須臾、或經食頃、或從入息至於出息、或從出息至於入息,乃至存活經爾所時,於佛聖教精勤作意修習瑜伽,齊爾所時,於佛聖教,我當決定多有所作。
不緩加行的行者由於了知無常,因此能安住不放逸,恆常自己思惟:自己的壽命假若得以更經七日、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或只剩下一小時、半小時、或須臾(48分鐘)、或半須臾(24分鐘)、或受用一頓飯後,或從入息至出息、或從出息至入息,乃至存活很短的時間,念念心一定要於佛聖教精勤作意修習瑜伽止觀,齊至壽命終止時,我都不應該浪費時間,對於佛的聖教,自己定要多有所作。不要入寶山空手而回,在那最後的時刻一定要多有所作,於止觀勝解熟修、煩惱起時迅速調伏,乃至煩惱現行全然不起。
戌三、結
第三科結,總結。
如是名為不緩加行。
如是名為不緩加行。
人身難得,在佛法裏面不可白走這一趟,一定要精進。因為無常,生命可能剩下幾日就必須跟大家告別,必須時時精進用功,不應好樂事業、不應好樂喧眾、不應慢緩加行、應趣所應證,思惟無常期多所作。內心這樣想、實際的行動要這樣作,才能夠不緩加行。
酉四、無倒加行3 戌一、徵
第四科無倒加行,沒有顛倒或錯誤的加功用行,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無倒加行?
什麼稱作沒有顛倒、錯誤的加行?
戌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如善達修瑜伽行諸瑜伽師之所開悟,即如是學,於法、於義不顛倒取,無有我慢,亦不安住自所見取,無邪僻執,於尊教誨終不輕毀。
行者如善巧通達修瑜伽行的諸瑜伽師所開示曉悟的道理,會不增不減如是修學,於止觀的法、義不顛倒的取捨,沒有我慢,也不執取自己的見解為最殊勝、沒有邪僻的執著,對尊長聖教的教導訓誨終究不會輕視毀棄。
戌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無倒加行。
若要修行方法沒有錯,應該要多多的深入經藏,不厭其煩的每日看,然後前後對照,有時候看到後面想到前面,看到前面印證了後面,這樣會慢慢的瞭解,瞭解愈深入,愈容易使方法成熟。如果不瞭解,應用時會有很多的問題出現,無法對治煩惱。其實學習經論最難的地方就是要有耐心,只要有耐心應會有進步。所以想無倒加行也是要下一番功夫。如果沒有常常學習,有時候會想錯了。以上稱作無倒加行。
酉五、應時加行3 戌一、徵
第五科應時加行,契應時機修習加行,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應時加行?
什麼稱作應時加行?
戌二、釋2 亥一、標列四相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標列四相,標示列出四種相貌。
謂於時時間修習止相,於時時間修習觀相,於時時間修習舉相,於時時間修習捨相。
行者在修止觀行時,於時時間應觀察自己的心行相狀,以止、觀、舉、捨四種相,於相應的時段方便修習,適合修止時就修止、適合修觀時則修觀、適合修舉時修舉,適合修捨時修捨,時間都對應的剛剛好。必須應瞭解止相、觀相、舉相、捨相,如果方法用對稱作白品加行,很容易會相應;如果應修止相時變成修觀,該修觀時修止,該修舉時修捨,該修捨時修舉,則屬黑品加行,不能得定。
亥二、廣顯差別2 天一、標
第二科廣顯差別,廣泛的顯示其中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要義。
又能如實了知其止、止相、止時;了知其觀、觀相、觀時;了知其舉、舉相、舉時;了知其捨、捨相、捨時。
行者又能夠如其真實的了知止的體性、止的所緣相、因緣相、何時該修止;了知觀的體性、觀的所緣相、因緣相、何時該修觀;舉的體性、舉的所緣相、因緣相、何時該修舉;了知捨的體性、捨的所緣相、因緣相、何時該修捨,以上必須應充分的掌握,然後常常的運用,應用正確稱應時加行,容易成就止觀。
天二、釋4 地一、止等3 玄一、止
第二科釋,解釋,分四科,第一科止等,說明止等的體性、所緣相因緣相、及修時三種,又分三科;第一科止,先解釋止的體性。
云何為止?謂九相心住。能令其心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等住寂止、純一無雜,故名為止。
什麼是止?是指九相心住,這在卷30讀過。止,特別指的是九相心住,由麤到細,開始修止時心裡的過程有九種相貌。行者如能運用自如,應能夠使內心無相,沒有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十相來干擾;無分別,沒有欲恚害等八種尋思分別;寂靜,遠離貪欲、瞋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疑五蓋的障礙;極寂靜,煩惱一生起立即察覺除遣,遠離各種煩惱;等住寂止,能夠專注一趣,於同一所緣上數數憶念;純一無雜,任運單純的在一所緣境上,沒有其它雜亂的干擾,沒有內心的煩惱,也沒有相貌的干擾,證得等持,其心若能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等住寂止、純一無雜,說名為止。
《披》無相無分別等者:無色等相令心遽務,是名無相。無惡尋思令心躁擾,名無分別。無貪欲蓋等諸隨煩惱令心擾動,是名寂靜。離諸煩惱,住寂靜樂,名極寂靜。專注一趣,是名等住寂止。前後一味,無散亂轉,是名純一無雜。
修止時,去掉所有干擾才能夠成就三摩地:
靜坐的時候,心裡面沒有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十相,心沒有遽務匆忙的尋思,能去掉這些干擾,是名無相。
靜坐時會生起八種尋思令心躁動擾亂,生起欲的尋思(色聲香味觸,或男女的欲尋思),或恚尋思(心懷憎惡,對他人不饒益),或是害尋思(心懷損惱,想傷害對方),或是親里尋思(攀緣親戚朋友),國土尋思(攀緣國土政治),或是家勢相應尋思(攀緣施主、家勢,想到族性的、有錢有勢護法居士的事情),或是輕蔑相應尋思(分別自己或他人孰勝孰劣),或者是不死尋思(不能瞭解無常)等這八種尋思,如有虛妄的分別,心裡會動亂。感覺心裡很煩惱時應該要反省,為什麼心裡不能安定?一定心裡在想什麼與法不相應的事情?導致很煩躁,動亂不安。沒有這八種惡尋思,名無分別。
沒有貪欲、瞋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等五蓋令心擾動,是名寂靜。
遠離諸多煩惱,安住寂靜的快樂,名極寂靜。
專注一趣,心能夠專注於一個方向,平等的、寂靜的安住所緣境裏面,是名等住寂止。
前後一味,心前一念與後一念都是一個所緣境稱一味,如前一念是不淨後一念也是不淨,前後的所緣境都是一樣,心裡沒有散亂的活動稱作純一無雜,乃至達到等持的階段。
以上是介紹止,九相心住的差別相。
玄二、止相4 黃一、徵
第二科止相,說明止的所緣相及因緣相,分四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止相?
什麼是止相?
黃二、標
第二科標,標出來。
謂有二種。
止的相貌,共有二種。
黃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來。
一、所緣相,二、因緣相。
修止時有二相:
一、所緣相,修止時必須有一個所緣境,所緣境的相貌名所緣相。凡夫心初修就要離心意識參,那是不行的,八地以上的菩薩證入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的不動地才有辦法,凡夫心隨時都在動,有心就有所緣相。
二、因緣相,指觀是成就止的因緣。
黃四、釋2 宇一、所緣相2 宙一、出體
第四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所緣相,解釋止的所緣相,又分二科;第一科出體,說明止的體性。
所緣相者,謂奢摩他品所知事同分影像,是名所緣相。
所緣相方面,心所緣慮的相貌,是指修奢摩他品所知事的同分影像,依第六意識將前五識緣到的本質境顯現出來的影像境,是名所緣相。
如修外身不淨,觀修屍體的青瘀膿爛膨脹,必先用前五識去觀察屍體青瘀膿爛膨脹的相貌,眼睛閉起來時眼識暫時不動,用第六意識現出影像。第六意識所現影像與所知事是同分的,應該與之前眼識所看到屍體的青瘀等相是相似的,稱為所知事同分影像。
宙二、顯業
第二科顯業,顯示修止的業用。
由此所緣,令心寂靜。
由於心只有緣慮一個相貌,心可以寂靜下來。平常因為心裡想很多,凡夫心不斷攀緣外塵,不斷的用心計劃、想像,不能寂靜,現在靜坐只有一個所緣境,心才有辦法安靜下來,這是它的業用,修止的功用,能令心寂靜。
宇二、因緣相
第二科因緣相,說明修止的因緣相。
因緣相者,謂依奢摩他所熏習心,為令後時奢摩他定皆清淨故,修習瑜伽毗鉢舍那所有加行,是名因緣相。
止的因緣相方面,是指依著止所熏習的心,為令後時修止的定能夠越來越清淨,不會有煩惱的干擾,於是修習毗缽舍那的所有加行,由此毗缽舍那的觀行能令心寂靜,是名因緣相。要略而言,修習毘缽舍那觀,是幫助奢摩他清淨的因緣。
有些人不容易定,譬如說:心性喜歡思考的人,不容易定,則應先修觀,再修止;如果心一向習慣止,可以先修止再修觀。如果散亂比較嚴重,也可以以觀治觀,每個人用的方法不同。這裡所說的,通常觀是要觀察煩惱的空性、無常性、苦性,觀察煩惱的過患、煩惱的因緣、煩惱的對治,還有煩惱的加行,修毗缽舍那時可以控制煩惱不令生起。煩惱不常現起可以幫助止能夠更加的清淨。譬如說:有貪欲蓋,要觀想女人是不清淨的、像毒蛇、像花瓶裏面裝滿了屎來欺騙自己的,要這樣思惟。先這樣想,這是用觀的方法,先作有分別的影像觀察其過患、並予以訶斥後生起厭離心,再修止,修止時女人相現前就不容易動亂己心了,因為前面已經仔細想過了,裏面有很多的過患、很骯髒。所以毗缽舍那所有的加行,是使奢摩他定清淨的因緣相,因為智慧有力量,有智慧的人不容易被這些外相及煩惱所干擾,所以止、觀都是要相互運用的,止觀可以互相資助。
《披》依奢摩他所熏習心者:此說奢摩他品心一境性應知。
奢摩他品的心一境性,有二類:一類是由觀趣入寂止,一類是由止到心一境性的境界。所以觀或止最後都是要達到心一境性,令心在同一所緣境上數數憶念,使心與定相應。由觀成就定,由定也能成就觀,因為有定時心裡明靜才能夠觀見諸法實相。奢摩他品所熏習心,是屬於修止,用止的方法達到心一境性,稱作奢摩他品心一境性。
玄三、止時2 黃一、徵
第三科止時,解釋應當修止的時候,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止時?
什麼時候應該修止?
黃二、釋2 宇一、第一義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第一義,約第一種道理解釋。
謂心掉舉時,或恐掉舉時,是修止時。
什麼時候應該修止呢?是指心掉舉或將要掉舉時,要趕快修止不要想那麼多了。掉舉,通常都是回憶過去美好的事情,如眾人歡聚在一起喝茶作樂等事,而令心掉舉。此時要修止,告訴自己要回到所緣境。或是還沒有生出掉舉,於將要掉舉時,發現心快要動亂了,要趕快訶斥制止不要相續,回到所緣境上。
第一種心掉舉是表示已經現行了,必須斷相續心,趕快回到所緣境。
第二種是警覺到將要掉舉,必須趕快修止不令它生起。
宇二、第二義
第二科第二義,約第二種義理解釋。
又依毗鉢舍那所熏習心,為諸尋思之所擾惱及諸事業所擾惱時,是修止時。
又依止著毗鉢舍那所熏習心,現在正在修毗缽舍那的心一境性觀行,本來是在思惟佛法,但一段時間後被自己的八種尋思所擾動困擾,或是種種的事業現出來擾亂,此時毗缽舍那已經不能寂靜,要停止修觀,改為修止。如本來是在想《心經》的道理,結果又想到世俗的事情上去,這時應趕快修止時。
《披》及諸事業所擾惱時者:謂如前說,或為乞食,或為恭敬承事師長,或為看病,或為隨順修和敬業,如是等類,名諸事業應知。
若行者是出家眾,如前所說爲了要乞食,或是恭敬承事師長事,本來在修毗缽舍那,突然想著明日輪到要去承奉師長,或是作完這件事又一直憶念那件事情,應趕快停止,因為此事與現在修行是不相應的,作事時好好作,作完不要再想。或是爲了看病,計劃等一下下座要去看病,或作什麼事,這些事都是在沒靜坐前要想好的。或是修六和敬,如與他人有爭執,要如何順利解決?如何見和同解乃至利和同均等和敬業事,名諸事業應知。
這些屬於日常生活的尋思,在修行時也會出現,但是佛菩薩說:如果現在正在靜坐,應該萬緣放下,停止尋思。在修止的當下修止,於修觀時修觀,不要想著等一下要作什麼,等到要作事時又想著剛剛沒有好好修,等一下要好好修,每次都是坐在這山望著那山高,這樣永遠沒有辦法修好。以上是介紹止的三種相貌。
地二、觀等3 玄一、觀
第二科觀等,說明觀的體性、所緣相因緣相、及修觀的時候,分三科;第一科觀,說明觀的體性。
云何為觀?謂四行、三門、六事差別所緣觀行。
什麼是觀?是指四行、三門、六事的差別所緣觀行。
四行,是四種慧行: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毗缽舍那的體。
一、能正思擇,是指能夠依止正法來思惟簡擇一切法自相的盡所有性。
二、最極思擇,是指能夠思惟簡擇諸法共相的如所有性。
三、周遍尋思,於正思擇、最極思擇時能夠普遍的思惟觀察,稱為周遍尋思。
四、周遍伺察,於正思擇、最極思擇時能作更深入及細部的思惟觀察,稱為周遍伺察。
約另一角度說明觀行,依聞思修三慧的淺深,以三門即現出來的所緣相的淺深來說:
一、隨相行,聞慧相應時,心裡依語言文字將所緣觀行現出來,稱唯隨相行。
二、尋思行,思慧相應時,能思惟觀察語言文字現出來的義理。
三、伺察行,更深細的觀察,在定裏修觀有修慧,剛開始是有漏的,最後成功時是無漏。
六事,是指思惟的方法,對所緣境思惟其義、事、相、品、時、理六事。
一、義,思惟所緣相現出來的義理,如修不淨觀要思惟不淨的義;或修數息,要知道息,即阿那波那念的義理。
二、事,思惟所緣境依止的內事、外事。
三、相,思惟觀察所緣境的相貌,包括所緣境的自相與共相。
四、品,思惟觀察所緣境的品類;所修是白品、是黑品?是有功德的?或是有過患的?
五、時,思惟所緣境在過去、現在、未來的相貌,有什麼變化。
六、理,依佛法的四種道理: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來思惟,才不會對所緣境有偏差的想法。如由觀待道理的角度,有世俗的觀待,有勝義的觀待,還有生起的觀待,依此容易契入實相。
於實相當中也不離作用,如幻如化的作用還是有,還要以作用道理來思惟所緣境。每一法雖說是如幻如化,但是如幻的因果還是有它的作用,不可以撥無。
證成道理,用至教量、現量、比量,三量來證明成就修行是沒有錯的,不可以離開聖教來修行;用推理上觀察是正確的;再依修行獲得現量的體驗,證明確實有功用,如此稱為證成道理。依三量證明自己這樣修是正確的。
觀察法爾道理,觀察這樣的道理是本來如是的,不要再自己畫蛇添足,有所增減。佛這樣開示,弟子們就這樣子修行,佛法是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不應思議、不應分別、唯應信解。
以上是六事觀。觀的體性不外是四行、三門、六事差別所緣觀行,這是用種種不同的角度來解釋毗缽舍那。
玄二、觀相4 黃一、徵
第二科觀相,說明觀的所緣及因緣相,又分四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觀相?
什麼是觀相?
黃二、標
第二科標,標出來。
謂有二種。
觀相有二種。
黃三、列
第三科列,舉出來。
一、所緣相,二、因緣相。
一、毗鉢舍那觀所緣境的相貌;二、因緣的相貌,止是成就觀的因緣相。
黃四、釋2 宇一、所緣相2 宙一、出體
第四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所緣相,說明觀的所緣相,又分二科;第一科出體,說明所緣相的體性。
所緣相者,謂毗鉢舍那品所知事同分影像。
所緣相方面,是指毗鉢舍那品,即觀品是有分別的所知事同分影像。
如觀身不淨,第六意識所緣不淨的影像與前五識所認識的所知事是相似的,名所知事同分影像。前面是奢摩他品,是於同一個所緣數數憶念,重點在能見的心必須不離所緣境,是無分別的所知事同分影像;修毗缽舍那時的重點,是必須在所緣境的影像上面思惟分別觀察,這是有分別的所知事同分影像像。
宙二、顯業
第二科顯業,說明所緣相的功用。
由此所緣,令慧觀察。
由此觀修的所緣,令智慧作觀察。
所知事同分影像現出來時,要觀察其義事相品時理,即於所緣境觀察其義;事(內事、外事);自相、共相;品類(白品、黑品);再思惟其過去、現在、未來的差別;並且用四種道理思惟觀察所緣境。慧是有分別的,使智慧在所緣境上分別及觀察是觀的業用。
宇二、因緣相
第二科因緣相,說明觀的因緣相。
因緣相者,謂依毗鉢舍那所熏習心,為令後時毗鉢舍那皆清淨故,修習內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
修觀的因緣相方面,是指依修毗缽舍那觀行時所熏習的這一念心,觀到最後成就心一境性,稱作毗鉢舍那品的心一境性。爲了使後時的毗缽舍那能夠清淨,將來毗缽舍那能夠與奢摩他相應,止觀雙運,可以成就聖道,必須修習奢摩他定所有加行來增強自己的定,以便在定裏修觀,修觀時又能增加定力,止能資助觀,觀也能資助止,彼此互相增上。
想加強觀必須加強止,止、觀,可以互相增上。止比較強時,心裡比較寂靜光明,止的相貌是明靜而住,心像無風的湖水一樣平靜無波,如此才能夠現出山河大地的倒影,才能夠觀見身心的實相。所以應該要修止,加強自己的止,由此可以使令觀境越來越清淨,令於觀時有力量斷煩惱,看清楚才有力量,有煩惱時心裡很黑暗,使得光明相很難現起。本論說到,想睡覺時修光明想,心若寂靜、有光明,觀察事情才會清楚。有煩惱時心不光明、很動亂,因此此時要修內心奢摩他定所有加行。
在修行時要提醒自己保持正知、正念。有一次有位牧羊女信徒問密勒日巴尊者說:師父我的命很苦,每日都要去賣羊奶討生活,可是我很想修行,能不能教我怎麼修?我也想修奢摩他毗缽舍那。密勒日巴尊者說:你一切時刻都須保持四種心情,慢慢的就不會那麼散亂了,止觀就能成就:
一、要常常使心像虛空一樣不執著。虛空中沒有貪瞋癡男女的相,或是子女、父母的相,或是色聲香味觸法的相。心離相、無著,像虛空一樣,保持空空蕩蕩的,不執著的狀態。
二、心要像須彌山一樣不動,不執著的要點,是指有相出來心應不動如須彌山。
三、心要像無風的湖水一樣的寧靜。湖面如有風吹過就會有漣漪,風是指境界,境界來時,心不要隨它去,要像無風的湖水一樣的寧靜。
四、心要像日月一樣的光明,心除了不執著、不動搖、要平靜、還要光明。心有光明相,如太陽與月亮一樣,隨時都是光亮的、明白的。
讓心保持這樣就可以成就了。於是牧羊女回去努力這樣修,修一段時間後,又有困擾了,再去問密勒日巴尊者:雖然我的心想努力像虛空,但是有時還是有黑雲、有白雲飄過去不能控制,怎麼辦呢?(黑雲表自己的不善心所,如貪瞋癡,白雲是善心所。都還是有相的。)
密勒日巴尊者回答:黑雲、白雲也是虛空的一部分,是空性、不可得的,不要隨逐它,不要執著其中任何一法的真實性。譬如很氣一個人,堅執不捨,會很煩惱,不要認為煩惱是真的,因緣過了就不煩惱了,所以要忍耐。只要覺照到黑雲、白雲都會過去,就會恢復本來的虛空,不會一直停留在一處,因為黑雲、白雲也是無常的、是空性的。經過指導後,牧羊女也成就了。
以上是修行的原則。這種譬喻是現實生活的例子,很實際好用。靜坐時先告訴自己:心要像虛空一樣不執著,要像山一樣的不動,要像無風的湖水一樣寧靜,要像日月一樣的光明。這樣鼓勵提醒自己,就容易得定。或是先訶斥靜坐時現出的干擾相,心就比較容易寂靜。否則,心很快會與暗相相應,生起疲勞坐不住了。
玄三、觀時2 黃一、徵
第三科觀時,修觀的時候,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觀時?
什麼時候該修觀?
黃二、釋2 宇一、第一義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第一義,約第一種義理解釋必須修觀的時候。
謂心沈沒時,或恐沈沒時,是修觀時。
於心沈沒與暗相相應時,像魚快要沈到水裏面去,快要睡著了;或心將沈沒時,知道快要睡著了,就要修觀。這是自我檢查,是否修止修得沒趣了、或吃太飽、或吃太少等,是什麼因緣令心沈沒?再修觀對治。
凡夫心習慣攀緣很多的境界,修止只有一種所緣境,久了心會抗拒,像魚離開水面會跳個不停,心會有一種煩惱習氣,抗拒修止,若心沈沒或恐沈沒時,應修觀來對治昏沈。
宇二、第二義
第二科第二義,約第二種義理解釋必須修觀的時候。
又依奢摩他所熏習心,先應於彼所知事境如實覺了,故於爾時是修觀時。
又依止奢摩他所熏習心,已先成就奢摩他的心一境性,如未到地定,或欲界定,應該要瞭解現在所緣境的所知事境,要如實覺了,因此於此時是修觀時。
所知事境,是指前五識相應的境界。例如若息相看不清楚,玅境長老指導弟子們:須在一個沒人看到的地方,自己觀察身相上面的息,稱為所知事境。於所知事要如實覺了,真正的覺悟,真正的瞭解息的出入。有些人不能掌握到息的出入、腹部起落的相貌,此時必須應修觀。或修不淨觀時,若忘記青瘀是什麼相貌,有人往生就去助念看一看,剛往生時的相貌是什麼樣子?如不瞭解所知事,需於下座時去觀察。觀是對所知事境的如實觀,是在內心裏憶念所知事的種種相貌。
又如思惟無常覺得沒趣,但若聽到某人生病了、遭遇橫逆如車禍等、或死亡了,則對於所知事境會覺悟,能夠如實覺了,這是如實觀察無常。修行不只在靜坐,下座時也都要有觀的加行。
地三、舉等3 玄一、舉
第三科舉等,說明修舉、舉相、舉時三法,分三科;第一科舉,說明舉的體性。
云何為舉?謂由隨取一種淨妙所緣境界,顯示、勸導、慶慰其心。
什麼稱作舉?是指由隨順於佛、法、僧、施、戒、天六隨念,取其中一種清淨微妙的所緣境界,顯示於心、勸導自心、慶慰自心,令心提振策舉,不再昏沈睡眠、不再失去所緣境相。
六隨念:
一、念佛。指憶念佛具足十號,大慈大悲,智慧光明,神通無量,能拔眾苦,自己將來也能成就佛道,也像佛一樣有這十種殊勝的功德。這樣想時心裡很歡喜,就從昏沈的狀態醒過來,繼續精進。
二、念法。指憶念法具有善說、現見、無熱、應時、近觀、引導、智者內證,乃至如來所有之功德(即十力、四無所畏等)。若能修習佛說的四聖諦等諸法實相,多多的善修、善習、善多修習,現生就能證見諸法實相,遠離熱腦。於此應當應時而修,多多親近觀察諸法實相,引導這一念心趣向涅槃,如所有智者一般內證四聖諦等諸法實相的道理。這樣想時心裡很歡喜,就從昏沈的狀態醒過來,繼續精進。
三、念僧。指憶念僧乃如來之弟子,證得無漏法,具足戒定慧,能為世間眾生作福田,應以清淨質直之心學習聖僧的修行。這樣想時心裡很歡喜,就從昏沈的狀態醒過來,繼續精進。
四、念戒。指行者憶念若能持清淨戒無缺無隙,是所有智者所稱讚,憶念自己能持戒清淨,以戒為基礎修定,以定為基礎修慧,以慧就能夠解脫煩惱趣向涅槃。這樣想時心裡很歡喜,就從昏沈的狀態醒過來,繼續精進。
五、念施。指行者憶念自己於所得無染污的財物利益,能遠離慳垢心無染著,舒手惠施所有財物,棄捨財物內心無所顧惜,分布施與心無偏黨。這樣想時心裡很歡喜,就從昏沈的狀態醒過來,繼續精進。
六、念天。指行者憶念若有成就無顛倒的信、戒、聞、捨、慧者,從此欲界捨命得生四天王天乃至他化自在天,自己已經成就無顛倒的信戒聞捨慧,將來也能夠生天,不會墮到三惡道。這樣想時心裡很歡喜,就從昏沈的狀態醒過來,繼續精進。
總之,於佛、法、僧三寶隨順憶念的心行,稱為歸依隨念,後三項念戒、施、天是憶念自己現在修道上決定能夠成就增上生或決定勝的功德,稱為證隨念。依這二類隨念勸告引導、慶賀安慰自己的心,令心歡喜,使心從昏沈的狀態醒過來,繼續精進修行。猶如爬山一樣,想爬到高山頂是很辛苦的,需要自我鼓勵,修行心力弱時須將心提起來,稱作舉。
玄二、舉相
第二科舉相,說明舉相。
云何舉相?謂由淨妙所緣境界,策勵其心,及彼隨順發勤精進。
什麼是舉相?是指由淨妙所緣境界,如六隨念的境界,鞭策鼓勵自己的內心,及由隨順六隨念而引發精勤修習止觀的力量。
玄三、舉時
第三科舉時,說明舉時。
云何舉時?謂心沈下時,或恐沈下時,是修舉時。
什麼時候應該修舉呢?是指心正沈下時,或恐怕將要沈下去時,是修舉時。
舉與觀時是有點相似,但沈沒和沈下有一點不同,沈沒是有昏沈的意思;沈下是心裡提不起勁沒有力量了,有點灰心或有疑惑了。
地四、捨等3 玄一、捨
第四科捨等,說明捨、捨相、捨時等,分三科;第一科捨,先解釋捨的體性。
云何為捨?謂於所緣心無染汙、心平等性,於止觀品調柔正直任運轉性,及調柔心有堪能性,令心隨與任運作用。
什麼是捨?是指在所緣境上面沒有煩惱的染汙,沒有五蓋、八種尋思、隨煩惱等的染汙,前後一念心都是一樣的,心是平等性的,於修止品或者是修觀品,內心很調柔,不會有煩惱的剛強,而且正直,在所緣境上修得很好,可以任運的相續,不用太費力氣自然而然的在所緣境上,稱作捨。
心裡捨掉染汙、捨掉昏沈掉舉、捨掉貪瞋癡的相貌、蓋障、隨煩惱。心很調柔像鋼鐵燒紅了可以作成不同的器皿,此時心會有力量,由心調柔能隨順於任何作用,要作什麼,心都會隨順,使心隨順參與所緣,要修止、修觀都可以任運自在相續。
《披》令心隨與任運作用者:謂心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此能隨順與為增上故。
心任運相續,修止或修觀時,前後法爾的任運相續,沒有散亂的干擾出現,能隨順給與止觀為增上力故。
玄二、捨相
第二科捨相,解釋捨相。
云何捨相?謂由所緣令心上捨,及於所緣不發所有太過精進。
什麼稱作捨相?是指在所緣境上使令心能夠上捨,棄捨一切的煩惱、蓋障、一切相的干擾有上等捨,並且對於所緣不發太過精進,否則又變成掉動了,因為此時身心都是很放鬆的,心不散亂、不昏沈,又不會太過精進、或太沈下,這是捨相。
《披》謂由所緣令心上捨者:謂由捨相為所緣時,令心安住最極寂靜,是名上捨。離諸煩惱建立名捨故。
由捨相為所緣時,有捨的相貌出現,這是在九相心住的最極寂靜階段,會嘗到捨的滋味,是名上捨。有可能在一坐當中有些小小的雜念,可是心有力量,正念一提起,小小雜念很快就消失無蹤,使令純淨的止觀能夠相續而轉,此時稱為最極寂靜,也稱作上捨。上表示有力量,有力量棄捨蓋障、散亂的煩惱,捨相現前,能遠離昏沈、掉舉種種煩惱的擾亂,由此安立捨名。
玄三、捨時
第三科捨時,解釋修捨的時候。
云何捨時?謂於奢摩他、毗鉢舍那品,所有掉舉心已解脫,是修捨時。
什麼時候是捨時?不論是修奢摩他品、或毗鉢舍那品,在修止觀時所有的掉舉心都已經解脫,這是修捨時。不昏沈、不散亂是該修捨的時候。
戌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應時加行。
以上名為應時加行。
行者於止、觀、舉、捨的體性、所緣相、因緣相、修行的時機要非常瞭解,才能善用其心、應時加行,而與止觀相應。心如果掌控不當,該修止時修觀,該修觀時卻修止,於止觀舉捨弄不清,那是黑品相應,就難與止觀相應了。
酉六、解了加行3 戌一、徵
第六科解了加行,說明解了加行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解了加行?
什麼是解了加行?內容是什麼?
戌二、釋2 亥一、定地諸相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定地諸相,解了定地諸相。
謂於如是所說諸相善取、善了。善取了已,欲入定時即便能入,欲住定時即便能住,欲起定時即便能起。
行者對於所說修習止觀舉捨的種種的相貌,能夠善巧的取得其文義,於道理上、加行的運用,能善巧的通達。由能善巧取得及明了止觀舉捨的種種相貌以後,對於入住出定能得自在,想入定就能入,想要安住在定裏就能住定,想要出定就可以出定。能入住出自在,是指通達如何用功稱為解了加行。
曾聽過有人修止觀,修修就頭痛,可能是太用力或其他問題,他去請教一位禪師,禪師給他很多個答案,但都沒有辦法解決頭痛。後來,回到台灣去請教另一位禪師,這位禪師教他躺在泥土地上,問題才解決。雖然沒有詳細說明說躺多久。但可能是土氣能洩心火,熱一消散頭就不痛了,因此將很久的禪病治好了。
如何善用其心?得到禪病時如何治療?也要稍微知道一點。有時候太用力了頭會脹脹的,身體脹、有時手或腳會脹起來,有時是感覺身體浮起來了或掉到地下去了,種種的幻相都會出現,禪師於此都要明白如何對治,如此稱為解了加行。這樣行者修起來才不會害怕。
心還沒調好,對佛法道理不瞭解,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是連正念都還沒有具足就去靜坐,不但無法得力,且易滋生眾多問題,但是只要有正念,種種相都可以破的。不解了加行,是黑品相應,出問題時也不知道如何解決。
亥二、不定地相
第二科不定地相,解了不定地相。
或時棄捨諸三摩地所行影像,作意思惟諸不定地所有本性所緣境界。
解了有二義:
一、於定地,要修止觀舉捨,了解入、住、出定的方法,善用其心。
二、不定地,對三摩地所行影像,第六意識現出來的影像境,所知事同分影像,有時要暫時棄捨不修,於下座後要作意思惟觀察不定地所有本性所緣境界,即前五識所緣的本所知事境(本質境)。譬如觀察屍體後,又失去所知事同分影像,屍體的影像不能清晰顯現,就要再去看看那個屍體,依眼識所見屍體稱作本性所緣境界。這樣做可以幫助自己對所緣境的了解,名解了加行。所以靜坐時不可張開眼睛,如果真的找不到所緣境,得下座再去觀察所緣境的相貌,瞭解以後再回去靜坐。
戌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解了加行。
以上稱為解了加行。行者要知道修止觀怎麼修?看不清楚可以問,也可直接去觀察。
修行者應當明白止相、觀相、舉相、捨相,什麼時候修止、修觀、修舉、修捨都要清楚,才能夠解了加行,才知道怎麼樣用功。
若對自己的所緣境還不是很明了,如修不淨的行者依止於定以第六意識思惟觀察三摩地的影像相,下座時也觀察人的身體種種不淨相,眼屎、鼻涕、大小便等等,以阿賴耶識變現的相分為本質境,以眼識去觀察所知事的所緣境,這樣也可以幫助解了加行。
《披》或時棄捨諸三摩地所行影像等者:所知事相似品類,說名同分所緣,是即三摩地所行影像。自性而住,若見、若聞、若覺、若知諸所有事,是即本性所緣境界。非心起相,得本性名。
第六意識緣著前五識所認識的所知事相似的品類,名為同分所緣,這就是三摩地所行所知事的同分影像。自性而住,是指散心,若見、若聞、若覺、若知諸所有事,也就是本性所緣境界。散心位時,前五識緣境,由眼所見,由耳所聞,本論說第六意識的分別為覺,由鼻、舌、身能夠證知種種的事情。總之,見聞覺知所緣不離開前五識與五俱意識(第六意識),五俱意識與前五識,於散心時所認知的所有事,是本性所緣境界;非是靜坐時第六意識所現起的影像相,必須透過前五識與五俱意識來緣慮,名為本性所緣境界。
若對所緣境不清楚,下座時要再努力的觀察。因此,佛說老病死可以看,比丘們會去看人死時現的無常相,或到某村落或寒屍林去看屍體;佛也鼓勵比丘們去看病者,因為有病就知道無常。看到老人有很多的不如意,如失智症,不要說看他人,自己有一點點老也會覺得不自在,不能從心所欲,覺得這裏不如意那裏使不上力,何況老病者?老通常離不開病,所以看到老就要想到無常,在可以用功時,要掌握時間趕快精進,不要等到老來無三昧,老時還有三昧是少數人,少數人心理健康生理也很健康,也是有三昧,要用功也可以,但是一般人老了有時定力不夠,會被身體的病痛打垮,一生病就不容易修行,這些都是屬於解了加行的範圍。所以見聞皆精進,看到什麼都可以向道上會,一切時處都是修行,下座、靜坐都是在修行,都要有觀察的智慧。
酉七、無厭足加行3 戌一、徵
第七科無厭足加行,說明無厭足加行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無厭足加行?
什麼稱為無厭足加行?
戌二、釋2 亥一、於勝善法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於勝善法,對於殊勝的善法無厭足。
謂於善法無有厭足,修斷無廢,於展轉上展轉勝處,多住希求。
戒定慧都是善法,乃至六度萬行都是善法,這裡特別針對止觀善法無有厭足而言。
於止觀善法不要很快就滿足,對於修行斷除煩惱的加行不要廢止,應展轉向上,展轉趣入殊勝的境界,要有善法欲,不斷向上追求,知道現在還不夠,還要繼續努力。
亥二、於多所作
第二科於多所作,於多所作無厭足。
不唯獲得少小靜定,便於中路而生退屈。於餘所作,常有進求。
於多所作是指要多多的追求勝善法的功德,不要認為獲得少小的欲界定或未到地定或諸定,得少小寂靜的定便於中路而生退屈,被其他因緣打斷了,或自己覺得夠了就怠惰。應思惟尚有其他殊勝的功德還沒有圓滿自在,應該還要向上追求。
戌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無厭足加行。
如是名為無厭足加行。對所得少分止觀不能得少為足,才會繼續追求進步。
《披》不唯獲得少小靜定等者:唯得最初靜慮近分,是名獲得少小靜定。爾時雖已得三摩地,然未圓滿、自在,應更進求,名餘所作。
少小靜定是指初靜慮近分的未到地定。成就未到地定只是少小寂靜的定而已,雖然已經得到三摩地,但尚未圓滿根本定,還沒有成就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還沒有自在、圓滿,尚未去除因禪定所引生的愛見慢無明疑的煩惱,入住出定也沒有自在,應該更進一步的追求,名餘所作。
酉八、不捨軛加行3 戌一、徵
第八科不捨軛加行,說明不捨軛加行的體相,軛是指善法也是止觀,這裏特別是指戒,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不捨軛加行?
什麼是不捨軛加行?在牛或馬脖子套上軛,方便控制駕馭,比喻不要捨棄善法修止觀。
戌二、釋2 亥一、舉法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舉法,舉出軛法。
謂於一切所受學處,無穿、無闕;雖見少年顏容端正可愛母邑,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於食平等;勤修覺悟;少事、少業、少諸散亂;於久所作、久所說等,能自隨憶,令他隨憶。如是等法,說名不捨軛加行。
不捨軛加行,這裏特別指戒。於一切的受學處,因為依止清淨的戒就沒有散亂的事情,容易修定與止觀相應,對於一切受學的戒,不要有闕少,不要有穿漏,不要壞了根本戒,也不要壞了其他的戒。雖然見到年輕顏容端正可愛的女性,也不要取總相的好,也不要取別相的隨好。要於食知量,受用適宜的食物,對身體的受用、修行有幫助的食物,這些都要知道。勤修悎寤瑜伽,初夜、後夜都要經行晏坐,睡覺時要修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右脅而臥,晝三時夜三時都要修止觀。
少事、少業,不要攀緣很多的事情,不要造很多的業,不要追求名聞利養,不要有嬉戲談論,避免散亂的境界。
過去很久前所作、所說的事情,是指戒律方面的,身作、語說,自己可以憶念有沒有做錯,也能夠使他人憶念自己沒有做錯。若造作錯誤的身業、語業,身掉舉、語掉舉、意掉舉,都是不利於止觀的。對於二道資糧戒根律儀這方面,要守好,才能夠使令觀加行與白品相應,不會與黑品相應。
亥二、顯義
第二科顯義,顯示不捨軛加行的義理。
由此諸法,能正隨順心一境性,不捨其軛,令心不散;不令其心馳流外境;不令其心內不調柔。
由於二道資糧種種的法,能夠如法正確的隨順成就奢摩他品或毗鉢舍那品的心一境性,能不捨離二道資糧善法的軛,持戒清淨令心不散亂;不令自心會向外門流注,不會馳騁流動於外面的色聲等境界;不令自心於內剛強不調柔,依持戒使心調柔。
戌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不捨軛加行。
修止觀需注意日常生活上的戒根律儀要守好,才能幫助加行與白品相應,如果二道資糧沒有做好,會與黑品相應,不容易成就奢摩他、毗鉢舍那,以上名為不捨軛加行。
《披》於食平等勤修覺悟者:如前已說於食知量,是名於食平等。又說初夜後夜常勤修習悎寤瑜伽,是名勤修覺悟。
前面已說受用飲食的於食知量,是名於食平等。又說初夜、後夜常勤修習悎寤瑜伽,其實日間也是要修行的。一般初夜三小時、後夜三小時、中夜六小時,都是要修止觀,常勤修習悎寤瑜伽,是名勤修覺悟。
酉九、正加行3 戌一、徵
第九科正加行,說明正加行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正加行?
什麼名為正加行?
戌二、釋2 亥一、略2 天一、標義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略,先要略說,又分二科;第一科標義,標出義理。
謂於所緣數起勝解,數正除遣,是名正加行。
正加行,是於所緣境數數的生起勝解,有強而有力的認識,不用再看書,馬上可以將所緣境相現起來;或在散心而住時,想現起也可以現起,表示勝解有力,不為外境所動搖,並能數數正確除遣所修的觀行而內攝其心、不念諸相,修止後再重修觀行,如是名為正加行。
本論主張止觀的方法,是修觀後修止,將這所緣境棄捨,止一段時間再修觀,再生起另外一個所緣的勝解修觀,止觀互相配合,名為正加行。
天二、舉事
第二科舉事,舉出所緣的事境。
如有勤修不淨觀者,數正除遣於諸不淨作意思惟諸不淨相。
如有精勤修不淨觀的行者,以修青瘀為例,能數數的生起勝解,於青瘀的相貌理解後放下,不再思惟青瘀了,或是說安住在奢摩他裏,過一段時間後,繼續修其他想,如膿爛想,下一次現起來的勝解即是膿爛相,如是由勝解後漸次棄捨諸不淨相貌,有的地方說九相,有的地方說十一相,青瘀、膿爛、爛壞、膨脹、食噉、變赤、散壞等等,修止後再作意推動令心思惟種種不淨的相貌。
《披》數正除遣於諸不淨等者:謂於不淨所緣境相數起勝解,數正除遣;既除遣已,復數作意思惟諸不淨相,為令後後勝解展轉明淨究竟轉故。義如下說。
修毗鉢舍那觀行時,對不淨的所緣境相數數的生起勝解,如修青瘀,將青瘀相憶念起來,憶念出來後再將它除遣,不要再想,應內攝其心、不念諸相,修止,修完止再繼續作意思惟膿爛或其他不淨等相,這是為令後後修行能漸次勝解展轉明淨,對所緣境認識的越來越清楚,不會有煩惱的干擾,使所緣境明淨達到究竟,能如實通達它的道理。如同畫圖一樣,不滿意,撕掉重畫、除遣,重新再畫,不是一次就成功的,義理如下所說。
由隨相行毗鉢舍那而起作意,於所緣境數數除遣,數數現前。
由隨相行的毗鉢舍那,而生起這樣的作意,將所緣相現起來,如青瘀、膿爛、膨脹相,對所緣境數數除遣,數數現前。修一段時間後不再想,將其除遣修止,修止後再將其現前,或覺得青瘀的勝解力修得不夠,再繼續現青瘀,或膿爛,需依各人修習的境界調整。
亥二、廣5 天一、辨種類2 地一、舉一切3 玄一、標
第二科廣,詳細說明正加行的種類乃至顯現,分五科;第一科辨種類,辨別正加行的種類,又分二科;第一科舉一切,舉出一切正加行的種類,又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五種。
其正除遣,復有五種。
在修毗鉢舍那觀行時,於勝解後要將其除遣,正確的除遣有五種。
玄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一、內攝其心故;二、不念作意故;三、於餘作意故;四、對治作意故;五、無相界作意故。
修觀行時有五種正除遣的方法:
一、內攝其心故,攝心於一境修止。
二、不念作意故,最初靜坐時,要捨離、棄背一切相,令心無散亂安住在心一境性上。
三、於餘作意故,除遣現在的所緣境,換下一個定地的所緣境。
四、對治作意故,依煩惱種類用適當觀行來對治,使所對治的煩惱不現,依對治作意除遣煩惱。
五、無相界作意故,除遣一切有為法相,正思惟無相界。一切法是無相的。
玄三、釋5 黃一、內攝其心
第三科釋,解釋,分五科;第一科內攝其心,說明內攝其心的正加行。
當知此中,由九相心住、毗鉢舍那而為上首,故名內攝其心。
應當知道在這當中,由修九相心住,以毗鉢舍那而為上首,本來是修觀為主的,在加行時對所緣起勝解修觀,修觀後要遣離觀的所緣境,回到止,名內攝其心。可見觀完後要止,止後令觀更明淨,將觀的所緣境再現起來。
黃二、不念作意
第二科不念作意,說明不念作意的正加行。
由於最初背一切相,無亂安住,故名不念作意。
修毗鉢舍那如何除遣?在修止觀時心裏會有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這些相,要用毗鉢舍那觀的方法,背棄遠離一切相,沒有散亂的安住,由此名不念作意。
黃三、於餘作意
第三科於餘作意,於其餘定地作意的正加行。
由緣餘定地境,思惟餘定地,故名於餘作意。
由緣其餘定地所緣境界,思惟其餘的定地,因此名於餘作意。
就現在的所緣境,換其他所緣境稱為於餘作意。譬如青瘀是定地的所緣境,膿爛也是定地的所緣境,修青瘀一段時間,數正除遣,再緣膿爛,名於餘作意。
黃四、對治作意
第四科對治作意,說明對治作意的正加行。
由思惟不淨對治於淨,乃至思惟阿那波那念對治尋思,思惟虛空界對治諸色,故名對治作意。
由思惟不淨觀可以對治執著身相清淨的這種煩惱,數數的除遣,再數數的思惟不淨加以對治。還有五停心觀,乃至慈心三昧或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可對治瞋念;愚癡的眾生思惟緣起觀,能除遣愚癡;我慢眾生修六界分別觀,能除遣我慢;散亂尋思多的眾生思惟阿那波那念對治尋思。
約對治來說,意指將煩惱對治除遣出去。可能剛開始只是麤的煩惱對治了,還要數數的勝解,再繼續精勤修習,將細的煩惱也對治。如果思惟以空為所緣境,可以對治色的執著,乃至可以成就空無邊處定,由此名為對治作意。這是約能夠對治煩惱說。
黃五、無相界作意
第五科無相界作意,說明無相界作意的正加行。
由於一切相不作意思惟,於無相界作意思惟,故名無相界作意。
第五種的除遣方式,是指思惟諸法如,對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的相,於一切相不作意思惟,內心要作意思惟無相。《般若經》說:一切法是無相的,一切法一相,所謂無相。無相是指沒有真實的相,一切法都是不真實的,思惟諸法如,是真如作意,名為無相界作意。
《披》由於一切相不作意思惟等者:三摩呬多地說:又二因緣,入無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無相界故。乃至廣說。(陵本十二卷九頁1002)此應準釋。
〈三摩呬多地〉說,由二因緣進入無相定:
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不要思惟一切有為法的相。
二、正思惟無相界故,要如法正確的思惟一切法是無相的,現在心裡所現出來的相都是不真實的,都是虛幻的,一切法的本性是無相的,根本不可得的。在〈三摩呬多地〉卷12,415頁有詳細說明,這裡應該準照那裏解釋。
地二、簡取二
第二科簡取二,簡別擇取二種為正加行。
雖遍安立一切所緣正除遣相總有五種,然此義中,正意唯取內攝其心、不念作意。
雖然用語言文字安立在所緣境上修毗鉢舍那時要正除遣諸相總說有五種,然而此處的義理中,主要的意思是取內攝其心及不念作意。
天二、修次第2 地一、由不念作意2 玄一、明作意
第二科修次第,說明修習正加行的次第,分二科;第一科由不念作意,由不念作意說明,又分二科;第一科明作意,說明不念作意的體相。
初修業者始修業時,最初全不於所緣境繫縛其心,或於不淨,或復餘處。唯作是念:我心云何得無散亂、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無轉無動、無所希望、離諸作用、於內適悅?
初修業行者最初修止觀時,完全沒有辦法在所緣境上繫縛其心,如修不淨的所緣境,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阿那般那念、或六界分別觀、或其他的善巧所緣、淨惑所緣等,心很難止住,唯應以不念作意令心寂止。心裡唯是這樣思惟:自己的心如何能夠內住、等住、安住、近住在所緣境上而不散亂;如何能遠離貪瞋癡、色聲香味觸、男女諸相使心無相而住;如何能遠離八種尋思而無有分別;如何能遠離五蓋而獲得寂靜;如何煩惱一生起立即察覺除遣,遠離各種煩惱而獲得極寂靜;如何令心等住寂止,能夠專注一趣,於同一個所緣上數數憶念無有轉動;如何能達到等持,無所希望、令心遠離有加行有功用的作意,任運住於所緣,成就三摩地令心於內舒適怡悅而住?
行者對於成就奢摩他九相心住的善法欲很強,作意要成就三摩地,依此才有辦法除遣所有擾亂的外相、尋思、煩惱等。
《披》我心云何得無散亂等者:此中義顯九相心住。從初內住乃至近住,即此得無散亂。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即此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專注一趣,即此無轉無動。最後等持,即此無所希望、離諸作用。三摩地中適悅相應,是名於內適悅。
自己的心如何能不散亂等,其中的義理是顯示九相心住的各種功德。從內住、等住、安住、到近住能得到無散亂。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即是這裡所說的無相、無分別、寂靜、極寂靜。因為調順是離色等十相無相而住;寂靜是離蓋障尋思的分別而無分別;最極寂靜有時會有蓋障現前,能馬上將其棄捨;專注一趣,是心裡能夠專注在一所緣境,即是無轉無動,不會轉變方向也不會有所動搖;最後等持,即是這裡所說的無所希望、離諸作用,能達到平等捨的階段,是無所希望;不用特別加功用行即能離諸作用,能任運相續的安住在所緣境上。三摩地當中,得到未到地定會有輕安樂,在心所法裡有輕安樂,這是一種身心很安適愉悅相應的狀態,三摩地成就了,名於內適悅。
玄二、明除遣
第二科明除遣,說明由不念作意除遣所緣外相。
如是精勤,於所生起一切外相無所思惟,不念作意;即由如是不念作意,除遣所緣。
行者能如是的精進勤力成就九相心住,於所生起的外相無所思惟,即由於這樣的不念作意,可以除遣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種種的相,令心達到寂靜住乃至等持,得到心一境性,這是不念作意,也就是除遣。
在修止觀時會用到正除遣的方法,以心的不念作意,不憶念外相的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的種種相,作意要追求的是九相心住,成就三摩地是顯義。除遣紛擾的外相,不要憶念外相,屬遮義。
地二、由內攝其心2 玄一、明行境3 黃一、標
第二科由內攝其心,以內攝其心修九相心住,分二科;第一科明行境,說明心行所緣的境界,又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要義。
彼於其中修習瑜伽,攝受適悅。復行有相、有分別不淨等境。
行者在修習止觀,成就奢摩他時有輕安樂,攝受身心使身心安適愉悅。於修止之後又要修有相、有分別的不淨等境的毗鉢舍那觀。不淨等,是包括其他種類的所緣境,用不念作意的方法成就了止,還要繼續修觀。
黃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云何而行?
這時候怎麼樣修?
黃三、釋
第三科釋,解釋。
謂由隨相行、隨尋思行、隨伺察行毗鉢舍那,行彼境界,而非一向精勤修習毗鉢舍那。還捨觀相,復於所緣思惟止行。
這一段文將修止觀的方法及相貌完全表現出來,本來用不念作意除遣干擾的外相得到止,止了以後心還要修三種毗鉢舍那:
一、隨相行。剛開始在心裏將所緣境相現出來,如修不淨觀將屍體不淨的相顯現出來。
二、隨尋思行。現出所緣相以後還要作粗略的思惟觀察。
三、隨伺察行。在更寂靜時要修更深細的隨伺察行毗鉢舍那。
約觀行的淺深來作這樣的觀察。心在所緣境界上活動,但不能一直精進的修毗鉢舍那,還必須除遣現在毗鉢舍那的觀相,再於所緣思惟止行。如本來是思惟種種不淨的義事相品時理,慢慢的不再思惟那麼多,僅思惟不淨相,將不淨相現起來。復於所緣思惟止行,停止分別,變成沒有分別相,是無相、無分別的奢摩他行使心住於止。修行的方法是觀以後修止,止而後觀。
玄二、明除遣2 黃一、第一義3 宇一、標
第二科明除遣,說明內攝其心時正除遣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第一義,約第一種義理解釋,又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要義。
由是因緣,彼於爾時,於所緣境不捨、不取。
由於這樣的因緣,觀完後修止,於修止時,對所緣境不捨、不取。
宇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不捨、不取。不,是指除遣的意思。
由於所緣止行轉故,不名為捨;即於所緣不作相故,無分別故,不名為取。
由於所緣修止的心行,還是有所緣境的,並沒有棄捨在所緣境上活動,只是在同一所緣數數憶念,這時不名為捨。同時於所緣不作種種相的分別,由於無分別,也不名為取。
修止的重點是心在同一所緣境上,不作境相的分別,如前面修觀時是從頭到腳修不淨所緣,作種種有相的有分別,現在是同一所緣相,不再做其他相的分別,不名為取。
宇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即由如是內攝其心,除遣所緣。
除遣是由於不捨、不取,並沒有棄捨所緣境,只是不作有相有分別的所緣,除遣有相有分別的所緣。
這是指除遣毗鉢舍那的所緣,是內攝其心修止,只停留在一所緣境上。這是第一種義理的解釋。
黃二、第二義
第二科第二義,約第二種義理解釋。
又於其中不取觀相故,於緣無亂;取止行故,而復緣於所知事相。
更詳細的解釋,行者本來是觀修,轉成止修,內攝其心不再作有相有分別的觀行,對於所緣境不會散亂;因為取止行的緣故,只在一所緣境上數數憶念,還是緣於所知事的同分影像。
天三、顯得失3 地一、辨相2 玄一、失
第三科顯得失,顯示正加行的功德過失,分三科;第一科辨相,說明正加行的功過相,又分二科;第一科失,說明正加行的過失相。
若於所緣唯數勝解,不數除遣;即不令彼所有勝解後後明淨究竟而轉,不能往趣乃至現觀所知境事。
行者如果修毗鉢舍那時,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將所緣境相作種種的思惟勝解,沒有數數的除遣所緣的境相,則不能令觀境所有勝解後後優於前前,後來的勝解比前面的勝解明淨,展轉的令光明清淨的智慧圓滿的現前,如此很難從毗鉢舍那趣入心一境性,不能到達現量的觀察體驗所知境事,不能通達止觀雙運,現證諸法實相,不能真實的體驗到所知境的事。
玄二、得
第二科得,說明正加行的功德相。
由數勝解、數除遣故,後後勝解展轉明淨究竟而轉,亦能往趣乃至現觀所知境事。
行者想成就聖道要數數的勝解、數數的除遣,將所緣境現出來然後再將其除遣,內攝其心,又再將它現出來;一次又一次的勝解,每次將所分別的相除遣,內攝其心後再修觀,定力加強,觀也會展轉明淨究竟而轉,乃至圓滿成就了,能夠達到現量的體驗到所知境事,能夠證得這種智慧。
地二、引喻2 玄一、得
第二科引喻,引譬喻來說明,分二科;第一科得,約功德相說。
譬如世間畫師弟子,初習畫業,先從師所受所學樣。諦觀諦觀,作彼形相;作已作已,尋即除毀;既除毀已,尋復更作。如如除毀,數數更作,如是如是後後形相轉明、轉淨究竟顯現。如是正學,經歷多時,世共推許為大畫師,或墮師數。
譬如世間畫師教弟子,弟子剛開始學習繪畫,先從師長那裏接受所學的樣品畫稿。仔細的、認真的觀察畫稿,一次又一次反覆練習,畫出形相;畫出形相以後,又將其毀除;毀除後,又繼續再畫。如是一次一次的毀除,又一次一次的再畫,由於這樣後後所畫的內容與形相展轉為更清晰細緻、筆觸更清淨、光潤、不拖泥帶水,能究竟的顯現。由於這樣的正確學習與訓練,經歷多時以後,世間人共同推崇承許為大畫師、或至少墮屬於大師之類。以上是佛菩薩巧妙的舉畫師繪畫成就的過程,譬喻觀行淬煉串習的方法。
玄二、失
第二科失,約過失相說。
若不數除所作形相,即於其上數數重畫,便於形相永無明淨究竟顯期。
如果弟子不一次又一次的除毀所作畫的形相,不將它撕掉重畫,只在同一張畫紙重複作畫,越畫越髒,對所作畫的形相不會有汰換更新更上層樓的體認,將永遠無法光明潔淨,最後一定愈來愈污濁,無法究竟顯出圓滿相貌,想要成就了了無期。
地三、合法
第三科合法,將譬喻與法合說。
此中道理,當知亦爾。
修止觀的道理也是這樣,一定要恆常的串習,不可半途而廢,要精勤的修觀又修止,修止又修觀,使一次比一次純熟。
天台宗的法師講經說法也一定會說譬喻,其中有標宗,說明宗旨,先略說然後再廣說,中間要有譬喻,譬喻最好說一個故事,是最生動的,可以方便發趣起悟。《修行道地經》中也有很多譬喻,譬喻修止修觀,一方面有趣,一方面從譬喻能理解道理。
天四、顯隨應2 地一、標義
第四科顯隨應,顯示所相應的事情,分二科;第一科標義,標出義理。
若於此境起勝解已,定於此境復正除遣;非於此境正除遣已,定於此境復起勝解。
若行者對所緣境生起了勝解後,譬如修屍體的青瘀,生起勝解後,必須將所分別的青瘀相除遣,用止的方法,停留在青瘀上面,不要再作種種青瘀的分別;不是於此境除遣後一定再重覆修青瘀的勝解,可以修膿爛勝解,或是變赤的勝解等。
地二、舉事2 玄一、定正除遣2 黃一、舉狹小境
第二科舉事,舉一事來譬喻,分二科;第一科定正除遣,一定正確除遣,又分二科;第一科舉狹小境,例舉狹小境的除遣。
於狹小境起勝解已,即於狹小而正除遣。
譬如說行者只觀一具屍體的青瘀,生起這樣的勝解後,即於狹小而正除遣,只將身體的青瘀相除遣。
黃二、例廣大等
第二科例廣大等,例說廣大境等的除遣。
廣大、無量,當知亦爾。
例如觀廣大、無量境勝解,應當知道也是如此。
有時觀想屍體是遍一切處,整個教室、整個大殿、整個地球的人死了,都是屍體,於廣大的勝解後又將其除遣;或無量無邊十方世界的眾生死後都是變成青瘀的,起無量勝解,然後再將觀想的勝解捨除。
玄二、不定勝解2 黃一、舉狹小境
第二科不定勝解,說明不定勝解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舉狹小境,舉出狹小境的不定勝解。
於狹小境正除遣已,或於狹小復起勝解,或於廣大復起勝解,或於無量復起勝解。
行者剛開始只觀一具屍體的青瘀,於狹小境除遣後,回到止,修完止要再起勝解,或再重覆觀屍體青瘀的情況,或是換一個所緣境,或可以觀察整個空間整個大殿、整個區域都是屍體,或十方無量的世界,所有的虛空都充滿了青瘀的屍體,可以做這種變化的勝解。
黃二、例廣大等
第二科例廣大等,例說廣大等的不定勝解。
於其廣大及於無量,當知亦爾。
對於修的是廣大及於無量的青瘀勝解,應當知道也是一樣。
於先所觀境除遣後可以回到狹小境,或回到無量境;於無量境的青瘀也可以回到狹小境或廣大境。所以是不定,除遣後還要再修下一種觀境,不一定要重複同一種所緣境。
《披》於其廣大及於無量當知亦爾者:謂於廣大、或於無量正除遣已,非定於此復起勝解。例狹小境,知此亦爾。
對於廣大或無量的境正確除遣後,不一定要在同類的所緣境再起勝解。此處是以廣大或無量境為例,對於狹小境的所緣境勝解也是一樣。
天五、辨顯現2 地一、色法
第五科辨顯現,說明色心二法所顯現相,分二科;第一科色法,說明色法所現相。
若諸色法所有相貌影像顯現,當知是麤,變化相似。
如果行者是以色法為所緣境,如修不淨觀,觀青瘀、膿爛、膨脹等,所有的相貌影像顯現是很粗的,它的變化是很相似的,在第六意識裡將屍體顯現出來,與所知事是很相似的。又前面由毗鉢舍那觀行於青瘀所緣境起勝解,然後除遣,回到止,後面又復觀,所緣境如果仍是觀青瘀不變,所顯現的影像應該和前面是相似的,但是如果所緣境變為膿爛,所顯現的影像,當然就不相似了。
地二、無色法
第二科無色法,說明無色法所現相。
諸無色法假名為先,如所領受增上力故,影像顯現。
無色法,如受想行識,或者說無我觀,這些是屬於概念式的,是假名為先,用語言或名句文將它在心裡現出來。譬如說修無我觀,思惟色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在身體裡沒有一個常、一、有主宰性的我,如此領受有如此相現,好像有一個空相的影像顯現,但這只是名言相,稱為假名為先,如所領受增上力故,影像顯現。
戌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一切名正加行。
以上屬於正加行。正加行時,行者的勝解可能是色法、無色法,如觀色無常,或觀心無常,或觀色、受、想、行、識的相貌,或是思惟無我觀、法空觀以真如為所緣境等,都應數起勝解,數正除遣,這一切修法名為正加行。
《披》諸無色法假名為先等者:諸有色法相貌可取同分影像,當知是麤。無色不爾,唯由語言之所呼召,方可顯了,是故此說假名為先,影像顯現,由諸無色名蘊攝故。
有色法的相貌可取第六意識現出來的同分影像,與所知事是同類相似的,這一類的所緣境是很粗的。若以無色法為所緣境則不是如此,譬如思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找不到三受的具體相貌,依名文句在心裡面顯現出來一個影像,名為先故想,想為先故說,唯是由語言所表達,思惟苦受或樂受。所以無色法是以假名為先,這樣想會有一個相貌出現,由種種無色的名蘊所攝。有色法的影像是比較粗的,無色法的影像是比較細的。
申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九種白品加行,於奢摩他、毗鉢舍那,當知隨順。
前面所說的九種白品加行,對於修止、修觀,應當了知是能隨順的。
一、相應加行。根據相應自己的根器而修觀行,若應機則容易有白品加行,修行容易成功。如貪心較重要修不淨觀,瞋心較重修慈悲觀,如果是散亂(尋思)修持息觀,愚癡眾生要修緣起觀,高慢心較重要修六界差別觀。根據自己的需要及內心煩惱不同的情況,選擇適當、相應的所緣境。
二、串習加行。行者不是這一生才開始修,是已習行瑜伽師。如果以修七作意來說,除了了相作意通初作意瑜伽師,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於這些作意已善修習,稱已習行瑜伽師。換句話說,如過去生已有栽培,今生修止觀是容易相應的,或今生已經長時間的串習,是久修的行者,在所緣境的止與觀行已訓練很久,串習加行當然是屬於白品,行者很精進也容易與法相應。
三、不緩加行。對修止觀這件事不可緩慢,不可懈怠。平日應該要注意三件事:
1、不好樂事業,不好樂做很多的雜事,事情作完趕快修止觀;在寺廟裏一定要做事的,但不可以一直耽溺在事業上,要記得出家是來修行的。
2、不樂喧眾,不喜歡與眾人歡聚喧鬧的境界,要記得修行。
3、趣所應證,要思惟人命無常,應把握精進;其次,期多所作,想到自己所剩的時間不多,應鼓勵自己好好的修止觀,在有生之年,於法有所相應與成就。
四、無倒加行。根據佛所說聖教,於法與義不應有錯誤顛倒的取著,要正確的認識修奢摩他、毗鉢舍那的方法,了知遇到困難,如何對治。不要輕慢或詆毀善知識的教導,這是無倒加行。如可以做到,修止觀也容易相應。
五、應時加行。於修止觀時要了知什麼時候該修止?什麼時候該修觀?什麼時候修舉?什麼時候修捨?這些方法的運作很清楚,稱應時加行,
六、解了加行。有二種:1、入定時能善取諸相。應很明白如何入定、住定、出定,知道什麼時候要修止、觀、舉、捨,也知道要無倒加行、不緩加行、串習加行、相應加行,這些道理都懂,入住出相都很清楚、自在,稱解了加行。2、入定時是所知事同分影像,出定時透過見聞覺知觀察所知事。如入定時觀察的是屍體的不淨相,將所知事同分影像現出來,知道數起勝解,數正除遣;出定後為增進對所緣境的了解,必須真正的去看屍體使印象更深刻。出定時觀察所知事,有助於入定時於不淨相的顯現。
七、無厭足加行。行者於止觀的善法不會有厭足,不以得少為足,能常常的精進修學斷除煩惱,於展轉勝處,多住希求。
八、不捨軛加行。持戒清淨,二道資糧方面多數都是以戒為主,對於學處無穿無闕,有助於修止修觀,不會棄捨戒律。
九、正加行。行者在所緣境裏數起勝解,數正除遣,修觀以後修止,修習必止以後再修觀,止觀輪番交替運作,須作這樣的正確加行。
從相應加行到正加行,這九種正確的加行都是能夠與法相應的白品,都能隨順成就奢摩他、毗鉢舍那。
未二、黑品攝
第二科黑品攝,黑品所攝的加行。
與是相違九種加行,於奢摩他、毗鉢舍那,當知違逆。
若是沒有作到上面九種加行,則奢摩他毗鉢舍那不容易成就。不能成就,可能是所選的所緣境不正確,沒有相應加行;或沒有串習;或是慢緩不是很精進,缺少不緩加行;或於法與義有錯誤顛倒的取著,缺少無倒加行;或該修止時卻修觀,該修觀時修止,缺少應時加行;或對於所緣境入定、出定時如何觀察,不清楚,缺少解了加行;或得少為足,不能無厭足加行;或對於戒、二道資糧沒有注意,缺少不捨軛加行;或不能於所緣境數起勝解,數正除遣,沒有止觀交互而修,缺少正加行。以上與九種白品加行相反的是黑品所攝加行。
午四、總結
第四科總結,整體的結語。
如是黑品、白品差別建立加行,有十八種。如是名為心一境性。
如是黑品加行與白品加行各有九種,加起來有十八種,是名為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包括奢摩他、毗鉢舍那,有二種:一種是由止成就的心一境性,一種是由觀成就的心一境性。於所修加行有黑白二品,每品各有九種,合有十八種。
辰二、障清淨處2 巳一、徵
第二科障清淨處,令障礙清淨的方法,障礙要清除才能成就心一境性,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淨障?
如何清淨內心的障礙?修行為什麼不能成功?為什麼不能與白品相應?這是因為心裏有很多的障礙,必須將障礙淨除,才能成就。
巳二、釋2 午一、別辨相4 未一、標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相,各別說明淨除障礙的因緣相,又分四科;第一科標,標出四種。
謂即如是正修加行諸瑜伽師,由四因緣,能令其心淨除諸障。
現在正在修止觀的瑜伽師,有四種因緣能令自己內心清淨,去除所有的障礙。
未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等為四?
是哪四種?
未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來。
一、遍知自性故;二、遍知因緣故;三、遍知過患故;四、修習對治故。
一、周遍了知修行時有什麼障礙?周遍了知障礙的自性、特性,不共於其他法的體性。
二、周遍了知生起障礙的因緣是什麼?要將其去除。
三、周遍了知障礙的過患。
四、修習對治,要有方法可以將障礙去除,應病予藥,對治種種障礙。
如果可以作到這四點,可以去除內心的障礙,成就奢摩他毗鉢舍那。
未四、釋4 申一、遍知自性5 酉一、徵
第四科釋,解釋,分四科;第一科遍知自性,說明周遍了知諸障的自性,又分五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遍知諸障自性?
要如何才能周遍了解修止觀時種種障礙的自性?
酉二、標
第二科標,標出四種。
謂能遍知障有四種。
行者必須通達修止觀的四種障礙。
酉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來。
一、怯弱障,二、蓋覆障,三、尋思障,四、自舉障。
修行時會有這四種障出現,一、怯弱障,二、蓋覆障,三、尋思障,四、自舉障。
酉四、釋4 戌一、怯弱障
第四科釋,解釋,分四科;第一科怯弱障,說明怯弱障的自性。
怯弱障者,謂於出離及於遠離勤修行時,所有染汙思慕、不樂、希望、憂惱。
怯弱障是指畏懼,不是很勇猛的修行,行者在修離欲止觀時,或在修身、心遠離、處所遠離時,有染汙思慕的心,喜歡與在家、出家眾互相雜住,或想念親友等;不歡喜遠離的境界;而且於五欲境界有很大的希望與追求,如追求不到就很憂惱,這些都是屬於怯弱障。總之,若是道心不堅定,於修止觀時,會有很多雜染的煩惱在心裏,不能勇猛精進修止觀。
《披》染汙思慕等者:謂與在家及出家眾樂相雜住,若未會遇,思慕欲見,是名思慕。不樂遠離寂靜而住,是名不樂。廣大希欲,不知喜足,是名希望。於妙五欲若求不得,得已復失,心生愁慼,是名憂惱。如是一切,染汙相攝,故說為障。
怯弱的行者,不是很精進、很勇猛,歡喜與在家或出家眾一起雜住(理念不同或與不歡喜修行的人住在一起會互相干擾),因為歡喜交朋友,於沒有遇到親友思慕欲見,想打個電話或見面說說話,是名思慕。不想要勤修止觀追求出離,即是怯弱,不勇猛。不樂遠離寂靜而住,喜歡喧鬧,若令其在寂靜處所修行,心不喜歡,是名不樂。行者欲求很多,不知喜足,是名希望。於妙五欲若是求而不得,或得已復失,心生憂愁悲慼,是名憂惱。如是一切,染汙相所攝,因此說為障礙。以上種種染污的煩惱在心裏,能障礙修止觀,失去精進力,名怯弱障。
戌二、蓋覆障
第二科蓋覆障,說明蓋覆障的自性。
蓋覆障者,謂貪欲等五蓋。
蓋覆障方面,是指貪欲、瞋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和疑等五種蓋障。
戌三、尋思障
第三科尋思障,說明尋思障的自性。
尋思障者,謂欲尋思等染汙尋思。
尋思障方面,是指八種尋思: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親里尋思、國土尋思、不死尋思、輕蔑相應尋思、家勢相應尋思,這八種尋思是凡夫常常現起的染汙煩惱,是修止觀很大的障礙。
戌四、自舉障
第四科自舉障,說明自舉障的自性。
自舉障者,謂於少分下劣智見安隱住中,而自高舉。謂我能得,餘則不爾。乃至廣說,如前應知。
自舉障方面,是指我執,即使在修行時也隱隱然的出現,對於少分下劣智見安穩住中,玅境長老解釋下劣智見是指未到地定,於自己所成就的少分、下劣的止觀,有下劣的智見,可以坐得比較久,身心也有輕安樂,很可能就高慢了,看其他人都不行。自己認為:只有自己能成就這種智見,其他人都沒辦法,自己可能過去有種很多善根,還有其他種種高自卑他的高慢想法,這都是自舉障。
酉五、結
第五科結,結語。
是名遍知諸障自性。
行者要通達這些,要能周遍了知自己心裏還有怯弱障,不能與法相應,不歡喜修止觀。蓋覆障是指五蓋,尋思障指八種尋思,自舉障指高慢心,以上是名遍知諸障自性。
《披》乃至廣說如前應知者:前說樂自恃舉毗鉢舍那障,有多差別。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我生高族,淨信出家,非為下劣,諸餘苾芻則不如是。由此因緣,自高自舉,陵懱於他,乃至廣說。(陵本二十五卷十三頁2122)今指彼義,故說如前。
前面所說的樂自恃舉,歡喜高舉自己與他人比較,這是毗鉢舍那的障礙,有多種差別。
例如有一類人,作這樣思惟:我出生於高貴的族姓,有清淨的信心才出家的,不是下劣的族姓,也不是對佛法一無所知就來出家的,自己是很有本事的,其他的比丘條件沒有我好。由於這樣的因緣,自己生起高慢,覺得應該受到特別的待遇,欺凌懱視看不起其他人,乃至有無病的驕傲、或少年的驕傲、或是其他功德的高慢心。在前面卷25,873頁已經有說過了,修行時會有種種煩惱障礙。此處指卷25所說的義理,因此說如前所說應當了知。
申二、遍知因緣2 酉一、徵
第二科遍知因緣,周遍了知諸障的因緣,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遍知諸障因緣?
行者要如何知道種種障礙的因緣來自哪裡?要將障礙的因緣去除才有可能對治。
酉二、釋2 戌一、初障2 亥一、標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初障,第一種怯弱障的因緣,又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六種。
謂能遍知初怯弱障,有六因緣。
行者要能周遍了知第一種障礙是怯弱障,不能勇猛的精進用功,是有六種因緣。
亥二、列
第二科列,列出六種因緣。
一、由先業增上力故,或由疾病所擾惱故,其身羸劣;二、太過加行;三、不修加行;四、初修加行;五、煩惱熾盛;六、於遠離猶未串習。
行者有六種因緣,導致不能精進就會有怯弱障:
一、由先業增上力。由於過去生的業增上力,使身心沒有力量修行,或是由現生四大不調、不避不平等所引起的病,種種疾病來困擾苦惱,使身心羸弱下劣,不堪靜坐修止觀。
二、太過加行。用功過度,不僅容易退失道心,也容易有怯弱障生。因為沒有掌握中道,雖努力用功卻沒能與法相應,反而引生退心,而有怯弱障。
三、不修加行。不好樂修止觀,覺得只要讀讀經、拜拜佛就好,於修止觀有怯弱障。
四、初修加行。行者現生才開始修,以前都沒有修,或過去生栽培的不夠,煩惱特別多很難相應,不屬已習行瑜伽師,是初修業瑜伽師,所以會生怯弱。
五、煩惱熾盛。行者貪瞋癡煩惱太強,很難制伏,雖想要修止觀,但煩惱力大過修行的願力而有怯弱障。如常生起欲恚害的種種煩惱尋思皆是怯弱障。
六、於遠離猶未串習。對於身遠離、心遠離、處所遠離,沒有常常的修行與練習,沒有這種智慧與經驗,所以不好樂、不勇猛,沒有串習,愈不修愈懶得修,這是有怯弱障。
這六種因緣使行者不能勇猛而有怯弱障。
戌二、餘障2 亥一、總標因緣
第二科餘障,其餘三種障礙的因緣,分二科;第一科總標因緣,整體的標示其因緣,其中有一種共同的因緣是不如理作意。
遍知蓋覆、尋思、自舉障因緣者,謂於隨順蓋覆、尋思,及自舉障處所法中,非理作意多分串習,是名蓋覆、尋思、自舉障之因緣。
其他障礙修止觀的因緣是五蓋、八種尋思、高慢心、我慢等,主要的因緣是隨順種種煩惱的不如理作意,不知一切法是無我、無我所,是如幻如化,卻執著成真實,不與真理相應的作意思惟,變成一種習慣的力量,是名蓋覆、尋思、自舉障之因緣。
這三種障礙的主要因緣是不如理作意及常常串習所致。
亥二、別釋作意5 天一、隨順貪欲蓋
第二科別釋作意,各別解釋不如理作意的行相,分五科;第一科隨順貪欲蓋,解釋隨順貪欲蓋的不如理作意。
若不作意思惟不淨,而於淨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以欲貪者為例,如貪欲很強的行者,於所緣不作意思惟不淨,反而於淨相作意思惟,如看到女人就覺得很美,沒有作意思惟是薄皮覆不淨,裡面是種種骯髒的糞穢物,只看到皮相的清淨,心即生起愛著,是名此處文中所說的非理作意。
天二、隨順瞋恚蓋
第二科隨順瞋恚蓋,說明隨順瞋恚蓋的不如理作意。
若不作意思惟慈愍,而於瞋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行者遇到不如意、不順的境界時,老是想對方的不對,對方觸惱自己,沒有以慈悲觀思惟,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而於瞋心作意思惟,覺得對方侵犯到自己的權益,是名此中非理作意。這也是以不如理作意隨順生起瞋恚蓋。
天三、隨順惛沈睡眠蓋
第三科隨順惛沈睡眠蓋,隨順惛沈睡眠蓋的不如理作意。
若不作意思惟明相,而於闇相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行者對於所緣境界不作意思惟明相,沒有思惟太陽的光明、月亮或星星的光明或法的光明,沒有常常憶念佛法,心裡常常都是闇昧的,只想睡覺,希望睡飽一點身體才會健康等等很多理由;或是於靜坐時出現昏沈睡眠又沒有努力將其對治,還繼續睡,這是隨順惛沈睡眠蓋的不如理作意。
天四、隨順掉舉惡作蓋
第四科隨順掉舉惡作蓋,說明隨順掉舉惡作蓋的不如理作意。
若不作意思惟奢摩他相,而於親屬、國土、不死,昔所曾更歡娛、戲笑、承奉等事諸惡尋思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行者如果修止觀時於所緣不作意思惟奢摩他相,而於內心憶念親戚朋友,或者國家種種事情,或覺得自己還不會死,還有很多的計畫與抱負要施展,或是一直回憶過去與親友在一起歡樂戲笑美好的事情,及對自己承奉服侍種種的好,使令心裏引生很多的惡尋思,甚至後悔過去曾經做過的事,於這些掉舉惡作蓋的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天五、隨順疑蓋
第五科隨順疑蓋,隨順疑蓋的因緣的不如理作意。
若不作意思惟緣性緣起,而於三世諸行計我、我所,不如理想作意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行者會有疑蓋,對於三寶的功德,對於自己能不能求得聖道有所懷疑,是因為沒有作意思惟緣性緣起的道理。緣性是四種緣: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增上緣;緣起是指十二緣起,生命由緣而起,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的道理。沒有認識緣性緣起的道理,對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諸行,色受想行識等這些有為法,執著裏面有我、我所。佛說色受想行識是無我、無我所的,但凡夫不了解緣起的道理,不知道在惑業苦的流轉中,並沒有一個我在流轉生死,執著有我、我所,是不如理的思惟,是名此中非理作意。
這些都是隨順生起疑蓋的因緣,疑是指一知半解,雖對佛法也有研究,但不深入不了解,猶豫不決的。
以上是遍知諸障因緣。
申三、遍知過患3 酉一、徵
第三科遍知過患,周遍了知諸多障礙的過患,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遍知諸障過患?
行者如何周遍了知諸障的過患?
酉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遍了知此障有故,於其四種未證不證,已證退失。
由於周遍了知在修止觀時有怯弱障、蓋覆障、尋思障或自舉障的過患,因為有這些障礙導致四種靜慮不能成就,或已證靜慮卻又退失了。
禪定是因緣法,如果沒有掌握修習成就的因緣,或被障礙的因緣控制住了,就會退失。
《披》於其四種未證不證等者:此中四種,謂四靜慮應知。
此中四種,是指四種靜慮:初靜慮、第二禪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
敗壞瑜伽所有加行,有染汙住、有苦惱住,自毀、毀他,身壞命終生諸惡趣。
行者要常常修二道資糧,悎寤瑜伽、戒律儀、根律儀等,對治所有障礙,二道資糧沒有修好,會有敗壞止觀的所有加行:
有染污住,修止觀時有染污欲或內心常生起不善法。
有苦惱住,因為心裡有染污的尋思,會讓心住在苦惱的境界。
自毀、毀他,因為常常與不如理作意在一起,常常有怯弱障,不能精進修行,會毀滅自己也毀滅他人。
身壞命終生諸惡趣,最糟糕的是身壞命終後,會墮到三惡道去。因為怯弱、蓋覆、尋思、自舉障,都是與不如理作意相應的。
酉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遍知諸障過患。
以上是名遍知諸障過患。
《披》敗壞瑜伽所有加行等者:初夜後夜經行、宴坐,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是名瑜伽所有加行。未能斷除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捨,是名有染汙住。未能修習歡喜、安樂及三摩地,是名有苦惱住。
行者於初夜、後夜都要經行、宴坐。初夜指晚上六點到九點,後夜是清晨三點到六點,有六小時都是要經行、宴坐,從隨順障礙止觀的境界當中去除障礙,清淨修治這一念心,不論經行或宴坐,都是要對治障礙的,是名瑜伽所有加行。若不知道障礙的過患、因緣、自性,會敗壞瑜伽所有加行,在經行或宴坐時會被這些障礙牽走。
未能斷除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捨,是名有染汙住,這些都與障礙有關係。在〈三摩呬多地〉卷11,349頁裡介紹修禪定要斷除此五法。
一、欲所引喜。因為歡喜追求微妙的五欲,對於色聲香味觸男女生起貪欲心,或是好樂受用諸欲所引發的歡喜快樂,由此會障礙修禪定,如不能斷除,則無法成就三摩地。
二、欲所引憂。是指對於微妙的五欲之追求,或是現在受用五欲想持續保有,或已得五欲又復失去,這些種種的因緣使行者生起憂愁苦惱,障礙與止觀相應。
三、不善所引喜。若行者歡喜作十不善業,用歡喜心作殺盜淫妄,惡口綺語妄語兩舌或貪瞋癡事,必然障礙與止觀相應。
四、不善所引憂。造作不善法,會引發種種憂愁及現世與來生的種種過患,能障礙修止觀。
五、不善所引捨。捨有四種解釋。在善法裏說平等捨,不昏沈掉舉時心裏安住在平等捨,不善所引捨如下:
1. 縱捨。對不善法在心裏生起,放縱忍可默不作聲、不制止,名縱捨。這時心裡沒有憂愁也沒有歡喜,但由縱捨故,遂造惡業,將來還是要承受業力果報。如國王下面的大臣或僕使去作壞事,國王沒有去制止,是屬於縱捨,這是第一種不善所引捨。國王與大臣譬喻心王與心所,心王,知道這件事是不善,心生起貪瞋癡,或欲恚害等各種尋思,明明知道不對,還一直想來想去,沒有趕快積極對治煩惱心所,不想改變就是縱捨,放縱煩惱。
2. 尋思。是指又住於捨,又住於縱捨放逸的狀態下,於諸惡法,心無防護,不知道自己的念頭是錯的,心裡沒有喜沒有憂,但是不斷作不如理尋思,以尋求、伺察為惡方便,對作惡的方法作粗的尋求、細的觀察,內心保持相續思惟而不去對治或轉換,現在雖還沒有作,但是在計畫尋求伺察如何造惡的方便,是第二種不善所引捨。不善尋思,不與喜憂相應,但是反覆思惟的心等流相續也是一種捨。
3. 串習成捨。對於十不善業種種惡不善法,串習成性、耽溺其中而不斷除,引發於捨,引發縱捨放逸的煩惱,自然而然很堅固的養成習慣,任運的會作惡事,這是第三種不善所引捨。靜坐時若常常昏沈睡眠或掉舉惡作,沒有對治,串習成性,也會變成不善所引捨。有人說太累時不要去靜坐,因為會習慣性的睡著,常常作什麼事都分心,作此思彼、作彼思此,作這想那,在此道場想另一個道場的好,依止這位師父想別的師父的好,這會變成串習成性,常常有這種壞習慣,對於不善法串習成性,也是一種捨。
4. 不苦不樂受相應成捨。不善法現前時,不因這件事而歡喜,也不因這件事覺得憂愁苦惱,心裡沒有感覺,麻木不仁;心裡有貪瞋癡時自己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這是第四種不善所引捨。
行者的止觀,對於不善法的態度,若不介意這件事情,不積極對治令不相續,想法是這樣,就是染污心。
以上五種不善所引,應該要斷除才能成就初禪。
有苦惱住是指未能修習歡喜、安樂及三摩地。沒有持戒,愛著欲的染著心不能斷除,不能持戒清淨使得不能歡喜,不能歡喜是不能安樂,心不安不快樂,不能成就三摩地,是名有苦惱住。
申四、修習對治3 酉一、徵
第四科修習對治,修習對治各種障礙的方法,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修習對治?
什麼稱為修習對治?意指什麼是修習對治的方法?
酉二、釋2 戌一、初障2 亥一、總對治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初障,說明第一種怯弱障的對治,又分二科;第一科總對治,怯弱障有六種因緣,整體的對治法。
謂諸怯弱,總用隨念以為對治。由隨念作意慶悅其心,令諸怯弱已生除遣,未生不生。
諸多怯弱障,整體而言可以用佛法僧施戒天六隨念來對治。思惟佛的功德、憶念法的功德、聖僧的功德、施(自己布施)的功德、戒(持戒)的功德、天(生六欲天)的功德,用六隨念來對治內心的怯弱、不勇猛;用六隨念來慶賀喜悅,令心歡喜,對於佛法僧三寶及自己的修行生起很大的歡喜心,如好好修,將來至少不會到三惡道去,鼓勵自己;令諸怯弱已生除遣,所有因為身體不好、太過加行、不修加行、初修加行、煩惱熾盛,還有於遠離未串習等種種的障礙,已經生出來的能夠除遣,沒有生的令不生,求佛菩薩加持或常常憶念法,在法喜充滿中去除自己種種的怯弱。這是總對治。
亥二、別對治4 天一、由精進平等通達
第二科別對治,各別說明其他的對治,分四科;第一科由精進平等通達,由精進平等通達對治其身羸劣、太過加行、初修加行。
其身羸劣、太過加行、初修加行,用於精進平等通達以為對治。
行者若身體太衰弱下劣,也要修,可以用精進來對治。
太過加行,要用平等加行來對治,精進也要剛好,太過頭了,身心難以承受,無法持久。如很多人還不到某種修行的程度,硬要做這件事情會太過加行,自己會受不了;修行要細水長流,在適合自己的狀況下平穩的前進,用平等的方法來對治。
初修加行,行者初學有很多事情不明白,必須學習佛法,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依通達佛法來對治。如實通達什麼是心一境性?什麼是奢摩他、九相心住?什麼是毗鉢舍那?毗鉢舍那有四慧、三門、六事三類,這些都要通達。什麼是九種白品相應加行?什麼情況下是黑品相應加行?如何修止觀舉捨?何時該止?何時該觀?何時該捨?何時該舉?這些都要通達。初修加行有很多問題,若於奢摩他、毗鉢舍那種種法很熟練,可以對治初修加行時種種的怯弱障、種種的不利。
總之用精進平等通達可以對治其身羸劣、太過加行、初修加行的各種障礙。
天二、由恭敬聽聞請問
第二科由恭敬聽聞請問,由恭敬聽聞請問對治不修加行。
不修加行,用恭敬聽聞、勤加請問以為對治。
不修加行,是不知道法的好處,因此不知如何對治。這時要鼓勵行者恭敬的聽聞佛法,精勤請問,若是不懂將無法修持,應虛心請問師長如何修習,由此可以對治不修加行。
天三、由淨行所緣加行
第三科由淨行所緣加行,由淨行所緣加行對治煩惱熾盛。
煩惱熾盛,用不淨等所緣加行以為對治。
煩惱有很多種,有貪、瞋、癡、慢、疑、或尋思等等,不同的煩惱應該用不同的觀行對治。如貪欲者應該用不淨所緣加行以為對治,瞋恚者應該用慈愍所緣加行對治等,由淨行所緣的相應加行可以對治煩惱熾盛的過患。
天四、由思擇方便
第四科由思擇方便,對治於遠離不串習。
若未串習,即用如是思擇方便以為對治。謂我昔於遠離不串習故,今於修習遠離生起怯弱;我若於今不習遠離,於當來世定復如是。故我今者應正思擇,於其遠離捨不喜樂,修習喜樂。
若行者沒有串習修止觀,於修定、修慧不熟悉,必須用思惟簡擇的智慧,來對治自己內心於法沒有串習的怯弱障。由於自己過去生對於身遠離、心遠離,沒有熏修禪定、毗鉢舍那,沒有串習的緣故,於修止、修觀時,會覺得提不起勁生起怯弱,這是因為對法不熟悉很難勇猛;反之,若過去常常修,此生靜坐很快能得力。所以應常作意:我現在如果不常常串習,將來還是一樣不喜歡這件事情,煩惱還是隨著自己,所以應該要正確的思惟決擇,對於遠離煩惱,修止、修觀,要棄捨不歡喜不好樂的心情,修習歡喜好樂的心情,栽培自己喜歡這件事。由最初勉強修習到慢慢的喜歡,如常常讀書的人會喜歡讀書,常常寫作的人會喜歡寫作,喜歡修止、修觀的人,一天不修也不行,喜歡念佛,念出味道,會喜樂念佛。這些都是栽培來的,因為有串習的關係,要用思擇方便,若現在不栽培,以後更糟糕,會更怯弱。
初修行都是帶幾分勉強,不是每個人一出家都很喜歡修行,應鼓勵自己,如不這樣聞思修會有懈怠。要努力的栽培善根,串習遠離雜染,串習奢摩他、毗鉢舍那,將時間、心力放在道上,不要將時間浪費在事業、煩惱、親友的聚會等沒有意義的事上,生死未了,內心的煩惱是自己要去承擔的。
以上由思擇方便來對治自己的不串習。這是怯弱障的總對治與別對治。
戌二、餘障
第二科餘障,其餘的障礙。
餘蓋覆等非理作意,用彼相違如理作意以為對治。
其餘的五蓋、或八種尋思障礙、或自舉障等,都應以如理作意來對治不如理作意。
酉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應知是名修習對治。
應當了知以上所說是名修習對治。
要如何如理作意?如有貪欲的人應修不淨觀,不淨觀即是如理作意,不是隨順煩惱的作意,總說是名修習對治。其他如理作意的在〈三摩呬多地〉也都學習過了。如貪欲蓋有食與非食,食物是貪欲蓋生起的因緣,非食是令貪欲蓋不生起的因緣,以非食來對治食,即是以如理作意來對治不如理作意,這在〈三摩呬多地〉裡說過很多了。
《披》用於精進平等通達以為對治者:發勤精進,不緩不急,平等雙運,是名平等精進。若於種種止、舉、捨相,入、住、出相,能善了知、能無忘失、能善通達,無間修作、殷重修作。是名通達眾相相應精進。義如菩薩地說。(陵本四十二卷二十頁3478)由是當知,其身羸劣、太過加行,用平等精進以為對治;初修加行,用於通達眾相相應精進以為對治。
精進有二種:一種是平等的精進,不緩不急;一種是通達眾相相應精進。二種精進可以對治自己的身心羸劣、太過加行及初修加行的煩惱。
行者要發勤精進,不宜太緩慢,也不宜太急進,太過與不及都不宜,要不緩不急、平等的,不超過身心的負荷,平等雙運,是名平等精進。
行者修止觀,若對於種種的止、舉、捨相,入、住、出相,能善巧的了知、能無有忘失、能善巧的通達,無有間斷的修習所作、殷重的修習所作,是名通達眾相相應精進。要很慎重的很認真的做這件事,以殷重的態度修習。其中的義理如〈菩薩地〉卷42,1437頁所說。
由此應該知道平等精進可以對治身體虛弱者,在自己的體力範圍裏不緩不急的精進,用功過度的也要告訴自己要緩一緩不要太急用功,羸劣的人就不要太緩,因此不緩不急的平等精進,可以對治這二種怯弱障。初修加行,要知道修止舉捨、入住出等如何修,可以用於通達眾相相應精進以為對治。以上是別辨相,說明障礙的自性因緣過患,還有修習對治。
午二、顯略義2 未一、辨4 申一、自性
第二科顯略義,顯示要略的義理,分二科;第一科辨,辨別要略的義理,又分四科;第一科自性,應當了知諸障的自性。
又遍了知諸障自性,是能障礙、是能染汙、是黑品攝、是應遠離。
修止觀的行者要檢查一下自己有哪些障礙,如:怯弱障、蓋覆障、尋思障、自舉障,這些障礙的體性是能夠障礙止觀,是能夠染污清淨的內心,是屬於黑品,是沒有功德的,是有過患的,修止觀的人應該要遠離。
申二、因緣
第二科因緣,應當尋求諸障的因緣。
能遍了知如是諸障遠離因緣,方可遠離,故應尋求諸障因緣。
修行應該要周遍了知障礙遠離的因緣,才有辦法遠離,知道障礙形成的因緣,不要讓因緣現前,才能遠離這些障礙。前面有說過,怯弱障有六種因緣,其餘的障最主要的因緣是不如理作意,當有隨順的因緣出現時要將其制止。
申三、過患
第三科過患,應當遠離諸障的過患。
能遍了知於應遠離不遠離者有何過患,故應尋求諸障過患。
行者要普遍完全的了解,應該要遠離這些障礙的因緣,如不遠離,現在有什麼過失?將來有什麼災患?因此應尋求諸障過患,排除這些障礙,止觀才有辦法成就。
申四、對治
第四科對治,應當修習諸障的對治。
既遠離已,更復尋思:如是諸障,云何來世當得不生?故應尋求修習對治。
如果是已經遠離這些障礙的因緣,還要再觀察思惟,如何讓這些障礙於未來世不生?所以要學習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對治障礙?因此應尋求修習對治的智慧。
未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由是因緣,能令其心淨除諸障。
由於這樣的因緣,能令行者內心清淨,去除所有的障礙。
一、要了解內心生起障礙的自性、體性,障礙是屬於怯弱障的哪一種?五蓋裏最常出現的是哪一種蓋障?八種尋思最常出現的是什麼尋思?在修行時自舉障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都要了解。
二、應知會生起這些障礙的因緣,什麼因緣使令障礙生起?
三、應知沒有遠離這些障礙的因緣,會有什麼過失災患?
四、障礙出現時,如何用智慧對治這些不如理作意,如何對治怯弱障等,用什麼樣的方法對治用功時出現的障礙、淨除諸障。
由上面所說的種種因緣,是名自性因緣過患對治,由這四種方法的因緣,能夠對治種種的障礙。為使障清淨,要全部通達障礙的自性、因緣、過患,還要修習對治。
安立瑜伽中主要說的是五部分:往問、慶慰、審問、尋求、安立。其中的安立有五處:
一、護養定資糧處。應栽培守護長養二道資糧。
二、遠離處。包括:處所圓滿(五種處所圓滿)、威儀圓滿(結跏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背離一切不如理作意)、遠離圓滿(身遠離、心遠離)是名遠離處。
三、心一境性處。有奢摩他品或毗鉢舍那品。奢摩他品主要是九相心住,毗鉢舍那品是四種慧行、三門、六事,這是止觀;又有九種白品加行、九種黑品加行,這些如果通達了,容易成就心一境性,最後要成就的是止觀雙運的心一境性。
四、障清淨處。行者必須作到將障礙去除,了知障礙的自性、因緣、過患、及對治。
五、修作意處。在正式修止觀時要修作意,至少要有得作意的未到地定。
卯二、總顯2 辰一、長行3 巳一、止觀品類2 午一、眾多
第二科總顯,總相顯示心一境性處與障清淨處的道理與方法,分二科;第一科長行,以較長的文字說明,又分三科;第一科止觀品類,說明止觀的種類,又分二科;第一科眾多,說明止觀的種類有眾多。
當知此中,由隨順教有眾多故,毗鉢舍那亦有眾多;毗鉢舍那有眾多故,令奢摩他亦有眾多。
應當知道在這當中,聖教裏有很多止觀的教法,要深入諸法實相的教理才能修毗鉢舍那證入第一義諦,因此毗鉢舍那的觀行是很多的,每一種毗鉢舍那都一定有止,有觀一定有止,同一類的所緣可以修觀也可以修止;由於毗鉢舍那有很多,奢摩他也會跟著有很多。
午二、無量
第二科無量,說明止觀的種類是無量的。
又復即此毗鉢舍那,由所知境無邊際故,當知其量亦無邊際。謂由三門及六種事,一一無邊品類差別。
又此毗鉢舍那,所認知的境界是無邊際的,所要了解的量也是無邊無際的。包括由三門的隨相行、隨尋思行、隨伺察行的毗鉢舍那,及六種事的義事相品時理,各別有無邊無際的品類差別,所以所緣境是無邊的,觀很多,止也是很多,都是無邊無際的。
《披》由隨順教有眾多故等者:如前已說,或樂淨行、或樂善巧、或樂令心解脫諸漏,於相稱緣安住其心。(陵本二十六卷十六頁2219)即於其中,不淨所緣,乃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名隨順教;眾相相稱,名有眾多。依此種種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是故說言毗鉢舍那亦有眾多。
像前面已經說過,行者由於好樂淨行所緣的不淨所緣、慈愍所緣、緣性緣起所緣、安那般那所緣、或界分別所緣(修六界差別所緣);或好樂善巧所緣的蘊、處、界、緣起、處非處善巧;或樂於使內心解脫煩惱的世間道禪定或出世間道的聖道,於相稱緣能安住其心。在〈聲聞地〉卷26,905頁裏有說到。即於其中不淨所緣,乃至淨惑所緣的苦、集、滅、道四聖諦,名為隨順教,是隨順修止觀的聖教,本論也說到很多,《顯揚聖教論》《大毗婆沙論》《俱舍論》或是《觀佛三昧海經》等,有很多的聖教指導修毗鉢舍那、奢摩他。
佛陀所宣說的聖教有很多的相貌,有種種的法相相稱,名有眾多。依止佛所開示的種種所緣境,對每一所緣境都要修毗鉢舍那,要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所以說毗鉢舍那也是很多的。這是說止觀的品類。
巳二、展轉修習3 午一、令增廣
第二科展轉修習,展轉修習止觀的作用,分三科;第一科令增廣,使令止觀的作用增長廣大。
悟入道理正修行者,如如毗鉢舍那串習清淨增上力故,增長廣大;如是如是能生身心所有輕安奢摩他品,當知亦得增長廣大。
悟入道理正修行者,如是毗鉢舍那的多次串習清淨增上力量的緣故,使毗鉢舍那得以增長廣大;如是如是一遍又一遍的勝解、除遣、後後展轉明淨,能生起身心所有的輕安奢摩他品,應當知道也能得到增長廣大。
知道要以相稱緣沒有顛倒的安住在所緣境上,因為這裡提倡的是要勝解然後除遣,類似〈決擇‧菩薩地〉卷77所說觀察勝解捨離,每一種毗鉢舍那都會有一種奢摩他,毗鉢舍那的道力增長了,身心輕安奢摩他品的止也會增長廣大,此二者是互為因緣的。
《披》悟入道理正修行者者:謂瑜伽師,於緣無倒安住其心,隨應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遍了知,是名悟入道理正修行者。
修三乘觀行的瑜伽師,對所緣境以沒有錯誤的智慧安住其心,隨所相應的能理解自己所要認知的境界,如所知境界的真實相貌,沒有錯誤的普遍了知通達,是名悟入道理正修行者。
午二、令轉盛
第二科令轉盛,使令止觀的力量展轉增盛。
如如身心獲得輕安,如是如是於其所緣心一境性轉復增長;如如於緣心一境性轉復增長,如是如是轉復獲得身心輕安。
止觀互相影響,觀慧增長,奢摩他品也會增長廣大,若自己的身心獲得輕安,是止修得很好,止的所緣心一境性力量也會增長;對於所緣心一境性展轉增長以後,自己的身心展轉又會增長,如是如是展轉又會獲得更多的身心輕安。
午三、得轉依
第三科得轉依,使令身心獲得轉依。
心一境性、身心輕安,如是二法展轉相依,展轉相屬。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如是二法若得轉依,方乃究竟。得轉依故,於所知事現量智生。
行者成就心一境性,遠離散亂得定,由觀得定或由止得定,獲得心一境性、身心輕安,遠離煩惱的麤重,此二法是展轉相互依止的,展轉相互繫屬;心一境性增長,身心輕安也會增長,身心輕安增長了,也會幫助心一境性增長。二者是互相依止,互相繫屬的。身心輕安通常指奢摩他的止,心一境性表示毗鉢舍那品的心一境性,二種法修成功時,是指止觀雙運成功時,證得無我的空慧,才可以轉捨阿賴耶識中的煩惱種子,轉得清淨種子,使捨阿賴耶識獲得轉依,轉名為異熟識,乃至究竟轉依成為無垢識。得轉依故,使所緣清淨,對於所緣境的所知現量智生,證得無分別智,現量智才得以生起。
《披》得轉依故等者:謂由修習止、舉、捨相為因緣故,一切麤重悉皆息滅。隨得觸證所依清淨,名得轉依;隨得觸證所緣清淨,名於所知事現量智生。
行者開始修不淨觀,由勝解作意趣入真實作意,修不淨觀變成四念住,常常修止、舉、捨相為因緣故,成功時,一切麤重,煩惱的種子,悉皆息滅。證得無分別智。無我的聖道修成功了,可以觸證所依的清淨,所依,是指色受想行識,主要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煩惱種子能夠被斷除了,名得轉依。轉變依止,煩惱種子被斷除了,煩惱不會再現行。行者的智慧觸證所緣的清淨,知所緣境不可得,能緣的心也不可得,能所平等平等,名為於所知事現量智生。
見到第一義諦,會有現量智產生,此時我空觀成就了。要達到心一境性轉依,修奢摩他、毗鉢舍那雙運轉道,才能夠轉依,才能夠證得無分別智。透過展轉的修習,修觀又修止,修止又修觀,剛開始互相增廣,慢慢展轉的強盛有力量,最後乃至能夠斷除煩惱,止觀雙運,獲得轉依,使所依清淨、所緣清淨。
巳三、止觀究竟2 午一、明分齊2 未一、舉不淨觀2 申一、問
第三科止觀究竟,說明止觀究竟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明分齊,說明止觀究竟的界限,又分二科;第一科舉不淨觀,舉出不淨觀說明止觀究竟的界限,又分二科;第一科問,提問。
問:齊何當言究竟獲得不淨觀耶?乃至齊何當言究竟獲得阿那波那念耶?
問:行者修到什麼狀況,可以說不淨觀修成功了?到什麼程度,什麼現象出現時,可以說數息觀修成功了?
申二、答2 酉一、已得究竟3 戌一、不淨顯現
第二科答,回答,分二科;第一科已得究竟,說明已得究竟的相貌,又分三科;第一科不淨顯現,有不淨的相貌顯現在心裡。
答:以要言之,修觀行者於不淨觀正加行中,親近、修習、多修習故。
答:要略的說,修止觀的行者,在不淨觀正加行中,九種白品加行成功時,最先開始是親近不淨觀,親近是指聞慧相應的聽聞不淨觀道理;修習是進一步思慧相應的修不淨觀;最後是修慧相應的多修習故。《披尋記》作者依據〈攝事分〉這樣解釋。
所以親近是聞慧相應,修習是思慧相應,多修習是指修慧相應。
《披》親近修習多修習故者:攝事分說:謂於此中,由正修習聞所成慧,說名親近;由正修習思所成慧,能入修故,說名修習;由正修習修所成慧,名多修習。又由修習了相作意,故名親近;唯除加行究竟作意,由正修習諸餘作意,故名修習;修習加行究竟作意,名多修習。是名第二三種差別。(陵本八十六卷十七頁6536)此應準釋。
《披尋記》作者引〈攝事分〉中由自性差別區分聞思修三慧說明親近、修習、多修習,在此中,行者於不淨觀正修習聞所成慧,說名親近;進一步由正確的修習思所成慧思惟法義,不淨觀的名相認識是聞所成慧,進一步還要思惟不淨的意趣所在,要專心的思惟,使令心能契入修行故,說名修習;常常修習會有勝解,由正修習修所成慧,名多修習。
以七作意來說,最先修習了相作意,了相作意尚為聞思間雜,稱親近。要明白不淨相是了相,要聽聞佛法,知道從頭到腳或從腳到頭,應該先觀地大或水大、火大、風大、或是觀什麼?這是親近。除了加行究竟作意,修習其他的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四種作意稱為修習,這是屬思慧相應。修慧相應是指修習加行究竟作意,名多修習。第二種的修習與第三種的多修習之差別,在〈攝事分〉卷86,2567頁有說到這段話。
若行、若住雖有種種境界現前,雖復觀察所有眾相,而住自性,不由加行,多分不淨行相顯現,非諸淨相。
若行指平常活動時,若住是靜坐修止觀時,不論行、住,這時色聲香味觸男女的境界都會現前,雖然觀察所有色聲香味觸男女種種的相貌,由於修習不淨觀已得究竟,會安住在不淨的自性,無論再美的相貌出現都會知道是不淨的,而且這樣的自性是不用特別努力去思惟就多分有不淨相現,而不會有淨相顯現。譬如最初見到一人覺得很美,顯示沒有住在不淨的自性;現在看到任何美妙對象不用特別努力就知道是不淨的,不會生起欲心了,對於色聲香味觸男女的境界都有不淨行相顯現,不會執著表面的淨妙相,這時可以說不淨觀成就了。若還是覺得很好很美,則不淨觀還未成就。
《披》而住自性者:謂於不淨法性,其心自然安住愛樂故。
不淨觀修成功的人,對色受想行識法是不淨的法性自然安住在心裏,而且愛樂不淨的法性,知道色受想行識的實相,五蘊的相貌就是不淨,這是第一種相貌。不論是在止觀或下座若行、若住,雖有種種境界現前,都會知道那是不淨的。
優婆鞠多尊者有位成就禪定的弟子,以為自己得到聖道。尊者知道這弟子有位冤親債主,如看到她,會覺得她很美,就要此弟子出去乞食。當美女出來供養,對他嫣然一笑,當時覺得她很美,立刻覺知自己尚未離欲,因此趕快依止她的牙齒修白骨觀,觀想一現前,內心的貪欲去除就證果了。
所以說修行不淨不簡單,看到太強的境界,不淨相無法現前,貪愛煩惱使得自己覺得她很美,若是不淨觀修成功,不論美不美都覺得是不淨的,若行、若住,雖有種種境界現前,也能安住在不淨的法性,而且不由加行,不必特別用功用力就能現出不淨相。
戌二、不順貪欲
第二科不順貪欲,不淨觀修成功的第二種相貌是不順貪欲,不會生起貪欲。
由於不淨善修習故,於能隨順貪欲纏處法,心不趣入、心不愛樂、心不信解,安住於捨,深生厭逆。
由於善修習不淨,於能隨順生起貪欲煩惱現行之法,美好的色聲香味觸男女的境界現前時,由於不淨的串習力量,心不會趣入、心不會生起愛樂、心也不會信解表面上的淨妙相,知道是不淨的,安住於平等捨,棄捨假象的淨相,生起深刻決定的厭逆心,知道是迷惑人的,愚痴的人才會被迷惑。
《披》心不趣入等者:三摩呬多地說:云何於諸欲中心不趣入?謂於彼處不見勝功德故。云何不美?謂於彼處喜悅不生故。云何不住?謂於彼處不樂受用為欣悅故。云何無有勝解?謂於彼處不樂取著不如理相故。云何等住於捨?謂行平等位,於平等位中心遊觀故。何故為厭?謂由於彼深見過患,棄背為性。此復三種,謂無常故、苦故、變壞法故。(陵本十一卷十二頁892)此中諸義,隨應準知。
〈三摩呬多地〉說:為什麼心於色聲香味觸男女諸欲中不會趣入?是因為見到諸欲中沒有殊勝微妙的功德。為何不覺得美?是指對於會引發貪欲的色聲香味觸男女的境界,不會有歡喜心,喜悅心不生故。為何不住?因為對於諸欲不會欣悅樂著受用。
為什麼對諸欲無有勝解,不能領受諸欲的美妙?因為對於色聲香味觸男女諸欲相,不會取著不如理作意的淨妙相。什麼是等住於捨?是指心行於平等位中,心是明靜平等正直而住,不會執著於境、也不會有煩惱生起,心自在的遊觀故。是什麼原因會生起厭離?是由於對諸欲深深見到其中的過失災患,自然而生厭離棄背,行者修不淨觀成功時會厭離諸欲的境界,並以棄背為性。
所謂諸欲的過患有三種原因,是無常故、苦故、變壞法故。色聲香味觸諸欲是無常的,很快的有老病死,沒那麼美了;老病死是十分苦惱的境界,每個人都是一樣,欲沒有永久不變的,現在看起來很美好、很興盛,但一定會老與病,也一定會死,是變壞法性故。這些在〈三摩呬多地〉卷11,373頁有說到。有誰到老了還很美呢?病的時候也不好看,誰會歡喜一個病人?死也是一樣,再美的死人也難令人喜愛。
戌三、自能了知
第三科自能了知,不淨觀修成功,自己可以知道。
當於爾時,修觀行者應自了知:我今已得不淨觀,我今已得所修果。齊此名為於不淨觀已得究竟。
當不淨觀修成功時,行者應該自己了知:我現在已得到所修的成果。到此名為於不淨觀已得究竟。
修成功時的跡相:
一、不淨顯現,不論在靜坐或下座時,碰到各式各樣的人事物,馬上會有不淨相顯現。
二、不順貪欲,心裏不會隨順境界生起貪欲,不會想要去追求美好的色聲香味觸男女。
三、自己知道,自己知道已經修成功,再美好的諸欲也能現出不淨相、不生貪欲。
酉二、未得究竟
第二科未得究竟,未得究竟的相狀。
與此相違,當知名為未得究竟。
若境界現前,不論是靜坐或下座時,要很努力才能將不淨顯現,老是覺得境界很美、很好,時常生起貪欲,而且自己不知道有沒有貪欲生起,這就是不淨觀未得究竟的相狀。
未二、例慈愍等2 申一、例同
第二科例慈愍等,例說慈愍所緣乃至阿那波那念所緣等已得究竟的相狀,分二科;第一科例同,例說與不淨觀相同處。
如不淨觀,如是慈愍、緣性緣起、界差別、阿那波那念,當知亦爾。
如不淨觀成時有三種相貌,修慈愍觀、緣性緣起觀、六界差別觀、阿那波那念(持息念)成功時,也是一樣會有三種修成功的相貌顯現。
申二、顯別4 酉一、於慈愍
第二科顯別,將其中的差別顯發出來,分四科;第一科於慈愍,說明慈愍所緣已得究竟的相狀。
於中差別者,謂多分慈心行相顯現,非瞋恚相。於能隨順瞋恚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
這裏的差別指修慈心觀成功時,不論若行、若住,有多分慈心的行相顯現,心裏常常都是慈悲心相應,沒有瞋恚的相貌。遇到能隨順瞋恚現行處法,即違逆的境界心不會趣入,不會生氣,乃至詳細如前所說,心不愛樂、心不信解,安住於捨,深生慈心。一般凡夫會有瞋恚的煩惱現行產生,但修慈心觀有道力成功時,自己能知道現在沒有瞋心。
酉二、於緣性緣起
第二科於緣性緣起,於緣性緣起觀已得究竟的相狀。
多分無常、苦、空、無我行相顯現,非彼常、樂、身見俱行愚癡行相。於能隨順愚癡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
行者修緣性緣起觀成功時,心裏常常有以下這些智慧顯現:
一、知道自己的色受想行識是無常、苦、空、無我的,色受想行識是剎那剎那無常的,其中有很多的變化。凡夫執著常,所以很苦。此中無有彼物稱作空。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稱作「空」,即色受想行識無我,或說即蘊無我稱「無我」;有的地方說的又剛好是相反,空與無我是可以相通的,只是從不同角度來形容空性。色受想行識即蘊是無我的,離蘊也是無我的。不會再執著色受想行識是常住不變的。不執著諸受是樂的,不執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不會執著身體是我、我所,不會有這些錯誤的邪見。俱行,錯誤的邪見與心一起活動,不會有這些愚癡的行相與心一起活動。愚癡,最主要是無明,無明有二類:我執無明與法執無明。約聲聞乘行者來說最大的障礙是我執無明,修緣性緣起觀成功時,不會再有我執無明的行相在心裏現出來,無我觀行能隨時顯現,隨時有無常、苦、空、無我的正念顯現,而且能夠不隨順生起我執、我見,心也不會有常樂我淨的顛倒。
二、於能隨順愚癡現行處法,心不會趣入,乃至詳細如前所說心不愛樂、心不信解,安住於捨,深生無常、苦、空、無我的正見。
三、自知我今已得緣性緣起觀,我今已得緣性緣起觀所修果。到此名為於緣性緣起觀已得究竟。
這是緣性緣起觀修成功的相貌。
酉三、於界差別
第三科於界差別,於界差別所緣已得究竟的相狀。
多分種種界性、非一界性身聚差別相想顯現,非身聚想。於能隨順憍慢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
行者修習六界分別觀成功時,對於六界所成身相,會有:
一、多分種種界性、非一界性的身聚差別相想顯現,知道有情的身相是地水火風空識所構成的,不是一種界性,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六塵界、六識界,而且眾生也是有這種種不同的界,這些種種界的身聚差別,每個人都是這樣,由種種的界性聚合組成的,種種的差別相顯現。不取著身聚和合想,不會以六界所成身聚一合相思惟為我,見到有情時不會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這種聚合相貌想。行者知道一切是因緣和合的,不會認為六界所成身是真實的身體,不會有身聚想、有我想,
二、由於修持界差別觀成功,對於能隨順生起「我」的憍慢現行之法,於我相、人相,心不會趣入,乃至詳細如前所說心不愛樂、心不信解、安住於捨、深生無我之正思惟。
三、自知我今已得界分別觀,我今已得界分別觀所修果,現在沒有我慢心,到此名為於界分別觀已得究竟。凡夫的我慢通常都是與他人比較而生的,見色聞聲時,不會再有若有、若無、若有無,於我知、我見、我勝、我劣等等我覺,這些差別想法都不會有了。這是界差別修成功的相貌。
酉四、於阿那波那念
第四科於阿那波那念,於阿那波那念所緣已得究竟的相狀。
多分內寂靜想、奢摩他想顯現,非戲論想。於能隨順尋思纏處法,心不趣入,乃至廣說。
修阿那波那念所緣成功的行者,有三種相貌。
一、心裏多半都是寂靜的,沒有昏沈,也沒有散亂,由於心能寂靜住,有奢摩他想顯現,常有定能夠現前,不會有種種的分別尋思戲論等想。
二、對於能隨順生起八種尋思煩惱的種種法,心不趣入,不會再趣入散亂的所緣境裏面。乃至詳細如前所說,心不愛樂、心不信解、安住於捨、深生寂靜想。
三、自知我今已得阿那波那念,我今已得阿那波那念所修果,現在沒有散亂,到此名為於阿那波那念已得究竟。
總之,於止觀究竟中,於諸法門已得究竟的相貌:第一、是修哪個法門,那個法門就常常能夠顯現,不論是靜坐或下座皆會顯現;第二、所對治的煩惱不會再出現,第三、是行者自己知道已經成功了。
由這三種相貌可以了知修止觀到底有沒有究竟?如果沒有出現,稱為未得究竟,修行還沒有成功。這是第一科明分齊,止觀究竟的分齊。
午二、明平等2 未一、問
第二科明平等,說明止觀雙運、無分別智修成功的相狀,分二科;第一科問,提問。
問:齊何當言奢摩他、毗鉢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說名雙運轉道?
問:到什麼程度才可以說止與觀二種和合平等俱轉,由此說名雙運轉道?
若同時在定裏可以修觀,這時內心的智慧是有止、有觀,在定中也可以觀察,於觀察時,也不影響奢摩他止,稱為雙運轉道。
未二、答2 申一、釋2 酉一、出所緣
第二科答,回答,分二科;第一科釋,先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出所緣,說明出所緣的情況。
答:若有獲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謂三摩呬多。彼用如是圓滿三摩地為所依止,於法觀中修增上慧。
答:行者修行最先要獲得九相心住中的第九相心住:等持,是名三摩呬多,指定。等持其實也是定,但等持的範圍很廣,從欲界定開始到四禪八定都算是在等持的範圍裏,這裡只是簡單說從第九相心住開始,謂三摩呬多。按照本文所說的圓滿的三摩地,是指得到根本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得到根本定稱作圓滿的三摩地;將三摩地所引生的愛、見、慢、無明、疑等煩惱斷除,及入住出自在,稱為三摩地自在。這就是前面〈三摩呬多地〉卷11說的定義。修止觀時最先成就的是欲界定的等持,進一步成就未到地定,然後成就根本定。行者要成就修慧,至少要有未到地定以上,乃至用根本定為所依止,於法觀中修增上慧。本論主張在定中修觀。於各式各樣的法,選一種所緣境來觀察,修增上慧。若止觀道力很強,就能夠俱轉。
酉二、顯俱轉
第二科顯俱轉,顯示止觀和合俱轉的相狀。
彼於爾時,由法觀故,任運轉道,無功用轉,不由加行,毗鉢舍那清淨鮮白,隨奢摩他調柔攝受,如奢摩他道攝受而轉。齊此名為奢摩他、毗鉢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
行者於止觀和合俱轉時,由於有法觀故,在三摩地中觀察:色受想行識無我、無我所,以及無常、苦、空、無我的真理。
任運轉道,無功用轉,所觀相貌在觀修時可以任運的現前,稱為任運轉道;不必作意將其現出來,觀慧也可以出現,名無功用轉。如初修的人,一修觀可能定就沒有了,一修定可能觀就不能現前了。但是慢慢的努力,修成功時,在定裏要觀就可以任運轉道,無功用轉。不由加行,不必再特別費勁作意要修青瘀等相,想要這樣觀就可以觀了,這是修成功的人的相貌。毗鉢舍那清淨鮮白,在觀修各式各樣的義事相品時理時,沒有煩惱的染污,十相、五蓋、八尋思不會來干擾。鮮白是指相續的清淨,沒有雜染的尋思干擾,可以觀得很清楚、很清淨,將所知事看得很清楚。而且是隨順定,定是調柔的,不會剛強,若心自在,為定力調柔攝受,心很寂靜,毗鉢舍那也如奢摩他道一樣,在寂靜當中又能夠有觀照,能於法同時止觀雙運。玅境長老將此解釋為成就無分別智,由觀慧成就心一境性而有定,定是由於有觀的智慧所成就,不是一般的定,一般的定在所緣相上還是會執著,因定引起愛見慢等。而止觀修成功的人,觀是清淨鮮白,定也是清淨鮮白,觀與止和合運轉,到此境界名為奢摩他、毗鉢舍那二種和合平等俱轉。
申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由此名為奢摩他、毗鉢舍那雙運轉道。
以上名為止觀雙運轉道。以聖道而言,如果是聲聞乘來說,是證得初果,如果是大乘來說證得初地才能止觀雙運。
《披》彼於爾時由法觀故等者:謂於圓滿三摩地,得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於爾所時,觀察諸法離諸染汙自在而轉,由是說言毗鉢舍那清淨鮮白。
行者於圓滿三摩地,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可以任運轉道,在那時觀察色受想行識諸法是無我、無我所的,心裏不會有種種尋思、蓋障隨煩惱、種種相的染污自在而轉,由此說毗鉢舍那清淨鮮白。成就聖道才有辦法達到這種程度,止觀都是可以到無加行、無功用任運轉道,而且都是清淨鮮白。
以上是將修道分成二類:
一、明分齊,指出五停心觀成就的相貌。
二、說明止觀雙運時的情況。
辰二、嗢柁南3 巳一、觀行差別
第二科嗢柁南,以偈頌將心一境性處和障清淨處作一總回顧,分三科;第一科觀行差別,說明觀行的差別。
嗢柁南在中間,稱中嗢柁南,是將前面的一段文,彙總要義重新以偈頌方式表達,也稱為重頌。在最後面才會出現嗢柁南的偈頌,作總結,也可稱為重頌,能幫助讀者記憶。
中嗢柁南曰:
相尋思伺察 隨行有三門 義事相品時 理六事差別
這個偈頌先介紹三門、六事的觀門差別。
相尋思伺察,隨行有三門:三門是作觀行的隨相行、隨尋思行、隨伺察行的三種方法;義事相品時理六事差別:六事是毗鉢舍那思惟的內容,可以分成六大類:義事相品時理。
一、義,所修觀行的義,指所緣境義。
二、事,所緣境的內外二事。
三、相,所緣境的自相與共相。
四、品,所緣境的品類,是白品或黑品。
五、時,觀察所緣境去今來的相貌。
六、理,用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四種道理觀察思惟所緣境。
總之,修觀的行者於思惟觀察所緣境,有三門、六事,二種毗鉢舍那觀行的差別。
巳二、加行差別
第二科加行差別,以偈頌回顧加行的差別。
初相應加行 次串習無緩 無顛倒應時 解了無厭足
不棄捨善軛 最後正加行 是九應當知 有二品差別
以偈頌顯示九種加行的差別要義:
初相應加行:
一、相應加行,以與自己心行相應的所緣境修習,如貪心重者應修不淨觀、瞋心重者應修慈愍觀、散亂重者修數息觀,要選擇相應的加行,才能夠成功。
次串習無緩:
二、串習加行,行者是屬已習行瑜伽師,於七作意中,前六種作意都已熟悉,可能過去生也栽培了,就容易成功。
三、無緩加行,無緩的相貌是:不樂事業、不樂喧眾、趣所應證。
無顛倒應時:
四、無顛倒加行,能正確的了知修止觀的方法,於法與義不要解釋錯誤,一定要正確的學習。
五、應時加行,於止、觀、舉、捨的體性、所緣相、因緣相、修習時刻都要很清楚,掌握何時應修止觀舉捨。
解了無厭足:
六、解了加行,包括(一)於定地諸相善取、善了,能隨意入住出定,(二)觀察不定地所有本性所緣境界幫助修定。
七、無厭足加行,於善法無有厭足,修斷無廢,於展轉向上、展轉殊勝之處,多住希求。不唯獲得少小靜定,便於中路而生退屈。於餘所作,常有進求。
不棄捨善軛:
八、不棄捨善軛加行,持戒清淨;守護根門;於食平等;勤修覺悟;少事、少業、少諸散亂;於久所作、久所說等,能自隨憶,令他隨憶。正隨順心一境性,令心不散;不令其心馳流外境;不令其心內不調柔。
最後正加行:
九、正加行;於所緣境數起勝解,數正除遣,是名正加行。正除遣有五種:內攝其心、不念作意、於餘作意、對治作意、無相界作意。此處意指內攝其心、不念作意。即於所緣境數起勝解修觀以後,數正除遣勝解改修止,修止之後再修觀,止觀交互運作。
是九應當知,有二品差別:
以上九種是屬於白品加行,如果沒有作到這九種即屬黑品所攝。這是說到用功修行的九種加行,有白品與黑品二類差別。
巳三、淨障差別
第三科淨障差別,以偈頌回顧修行時清淨障礙的差別。
知自性因緣 見彼諸過患 正修習對治 令障得清淨
這是以偈頌回顧清淨障礙的四句頌。
修行者首先要了解障礙的自性、因緣、過患,並正確修習對治,使障礙得以清淨。
障礙的自性分成怯弱、蓋覆、尋思、自舉,四種障。行者要了解障的特性、及障生起的因緣、過患。要避免這些因緣的生起及過患,對治將生起或已生起的蓋障,才能去除障礙,令心清淨,奢摩他毗鉢舍那才會成就。
以上四句嗢柁南是將前面說的心一境性及障清淨處,作要略的歸納。
寅四、修作意處2 卯一、徵
第四科修作意處,說明修作意處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修作意?
什麼是修作意?引心趣向所緣境,警心令起名作意。修止觀時到底要警策什麼樣的心出現?怎麼樣修作意?
卯二、釋2 辰一、最初應修四作意念4 巳一、標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最初應修四作意念,修行人最初應修四種作意的正念,又分四科;第一科標,標出要義。
謂初修業者始修業時,於如是所安立普遍相中,由一境性及淨諸障,離邪加行,學正加行。
剛開始修止觀的人,在前面安立瑜伽所安立的五種普遍相中,如:護養定資糧處、遠離處、心一境性處、障清淨處、修作意處,由得定的心一境性,如未到地定、或四根本定等,及在定中清淨諸障,應當遠離錯誤或顛倒的九種黑品加行,學習九種白品加行,修習正加行。
《披》於如是所安立普遍相中者:前說五處,如應安立。謂護養定資糧處、遠離處、心一境性處、障清淨處、修作意處。(陵本三十卷五頁2498)如是一切,名普遍相。
前面說的安立瑜伽所說的五處,如所應該安立的,包括:護養定資糧處、遠離處、心一境性處、障清淨處、修作意處。在卷30,1001頁有說到,這是對於所安立的普遍相當中,要安立止觀必須作到這五種,名普遍相。
彼應最初作如是念:我今為證心一境性及斷喜樂,
行者最初開始應該要這樣想:我現在是為了成就心一境性的三摩地,以及喜樂於斷除世間可厭患的染污法。
《披》為證心一境性及斷喜樂者:謂為觸證於斷喜樂心一境性,義如下釋。由說世間衰損、興盛,一切皆是可厭患法,是故當應喜樂於斷,名斷喜樂。
為了觸證喜樂於斷除世間可厭患法所依止的心一境性,義理如下所說。
世間衰損、興盛的事情是可厭患法,如凡夫對老病身體羸弱或財富地位虧損,或其他不如意的事情感到厭患,於榮華富貴、年富力強,一切都很光鮮如意時,很難了解也是無常、變壞法性,定不久住的可厭患法。因此行者應當好樂修學聖道,好樂斷除生死輪迴、出離三界。對於世間興衰可厭患的事情不再耽著,二種都不要,出離心很強,是名斷喜樂。
當勤修習四種作意。
我應該要精勤的修習四種作意。要這樣修才能成就心一境性的三摩地,乃至成就奢摩他、毗鉢舍那雙運轉道,最初開始應該鞭策自己、鍛鍊自己、警策自己的內心,才會有道心,真的想要修行。
巳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等為四?
修行要修四種作意,是哪四種?
巳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來。
一、調練心作意,二、滋潤心作意,三、生輕安作意,四、淨智見作意。
要修的四種作意,包括:調練心作意、滋潤心作意、生輕安作意、淨智見作意。
巳四、釋2 午一、辨體相2 未一、略4 申一、調練心作意
第四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辨體相,說明四種作意的體性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略,先略說,又分四科;第一科調練心作意,說明調練心作意的體相。
云何調練心作意?謂由此作意,於可厭患法令心厭離,是名調練心作意。
什麼是調練心作意?是指由此調練心作意,對於可厭患的世間衰損乃至興盛事,看透其中的變化無常、不可耽著,使內心深刻的生起厭離,是名調練心作意。
申二、滋潤心作意
第二科滋潤心作意,說明滋潤心作意的體相。
云何滋潤心作意?謂由此作意,於可欣尚法令心欣樂,是名滋潤心作意。
什麼是滋潤心作意?是指由此作意,於可欣喜崇尚的法,如念三寶、持戒、修止觀的功德等,能滋潤心,令心欣樂,是名滋潤心作意。
申三、生輕安作意3 酉一、徵
第三科生輕安作意,說明生輕安作意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生輕安作意?
什麼是生輕安作意?
酉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由此作意,於時時間,於可厭法令心厭離;於時時間,於可欣法令心欣樂已;安住內寂靜、無相、無分別中,一境念轉。由是因緣,對治一切身心麤重,能令一切身心適悅,生起一切身心輕安。
是指由此作意,想要成就三摩地輕安的作意,於時時間,對於世間興衰的法,以調練心作意令心厭離;常常的,以三寶、聖道、戒定慧等功德使內心生起欣樂,來滋潤心,令心欣樂;將心安住在內所緣境裡,令心寂靜,沒有色等十相的干擾,沒有尋思散亂的分別,成就心一境念。由於依止定地配合觀行的因緣,可以對治一切身心的無堪能性麤重,對治煩惱干擾後,能令一切身心適悅,成功時生起一切身心輕安。
酉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生輕安作意。
以上名為生輕安作意。
申四、淨智見作意
第四科淨智見作意,說明淨智見作意的體相。
云何淨智見作意?謂由此作意,於時時間,即用如是內心寂靜為所依止,由內靜心數數加行,於法觀中修增上慧,是名淨智見作意。
什麼是淨智見作意?行者得到未到地定乃至根本定三摩地以後,為得到增上慧,由淨智見作意,於時時間,以三摩地的內心寂靜為依止,由內寂靜心一次次的加行修觀,於三十七道品等諸善法觀察修習增上的智慧,是名淨智見作意。若淨智見作意成就,有了根本智及後得智,智慧與見地都得以清淨。
未二、廣2 申一、可厭患法3 酉一、標
第二科廣,詳細說明欣厭法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可厭患法,說明可厭患法的體相,又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要義。
彼修行者,於時時間,於可厭法令心厭離;如是於漏及漏處法,能令其心生熱、等熱,生厭、等厭。
行者修道,須時時串習對於世間衰損興盛種種可厭患法,知其過患,令自心厭離這些境界,譬如種種煩惱,及煩惱所依止的色受想行識等法。如是於煩惱、及煩惱所依止的有漏處法(五蘊事),這些事情是生煩惱的因緣,能令自心產生熱惱、普遍的熱惱(等熱),能生厭離,乃至能生起普遍的厭離。
《披》如是於漏及漏處法等者:漏謂煩惱。諸有漏事順生煩惱,名漏處法。燒惱於心及遍燒惱,名熱、等熱。於如是法深見過患,心生棄背,是名為厭。此復三種,謂無常故、苦故、變壞法故,是名等厭。
漏是指煩惱,這是在經典裡的比喻。身體生瘡時會往外流膿流血,稱為漏。眾多會引發隨順生起煩惱的五蘊事,名漏處法。有燒惱於心及遍燒惱於心,名熱、等熱。對於這些可厭患法深見過患,生起背離棄捨之心,是名為厭。會生厭又有三種,包括思惟世間興衰之法都是無常、苦、變壞法,是名等厭。
煩惱名漏,用漏來形容煩惱,由因緣所生的苦煩惱事,是指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如同六個瘡,傷口常常流出各種貪瞋癡的煩惱。六根緣六塵都有煩惱在裏面,隨順生煩惱的地方,名為漏處法。六根接觸六塵時,若有不如理作意,馬上會有煩惱產生。煩惱一出現會燃燒自己,令自己非常的困惱、苦惱,且周遍的燒惱,因此用熱、等熱來形容。心有寂靜相應者,若有煩惱生起,會感覺心不寂靜、非常的不愉快。心比較麤的人不大介意,因為煩惱慣了,但真想修行者會知道煩惱是很躁擾的。
行者對於六根、六塵、六識所引起種種有過失的法,及種種的煩惱,心生棄背,要棄捨背離這些煩惱,是名為厭。
要如何厭離?應了知色受想行識、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無常的、苦惱的、是變壞法的,是名等厭,遍於一切根塵識種種的有漏處法,於這些境界都應普遍的厭離。
酉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等名為可厭患處?
什麼名為可厭患處?
酉三、釋2 戌一、標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四種。
略有四種可厭患處。
要略而言有四種可厭患處。
戌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謂自衰損及他衰損,現在會遇正現前時,如理作意數思惟故,成可厭處。若自興盛及他興盛,過去盡滅離變壞時,如理作意數思惟故,成可厭處。
可厭患處包括四種:自衰損、他衰損、自興盛、及他興盛。
自衰損及他衰損的境界,現在會遇在眼前時,衰損有很多種,有財寶的衰損、生病衰損、壽命衰損、眷屬衰損等。這些衰損,不論是自己或是他人遇到境界時,要如理作意及數數思惟,了知一切有為法是變化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知道這是可厭的。
若自興盛、及他興盛。若自己現在很好、很健康、眷屬都還在,諸事吉祥、事業興盛、財富很多,有很多好的境界、好的功德,這是自興盛,或其他人有這些興盛的事情,是他興盛。這些興盛不會一直維持,總會過去、盡了、消滅了、或遠離了、有無常變化或破壞時,由如理作意、數數思惟,知道這是可厭的。
這是四種可厭患處法。
申二、可欣尚法3 酉一、標
第二科可欣尚法,說明欣仰崇尚法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要義。
即彼行者,於時時間,於可欣法令心欣樂;如是於彼生欣樂故,能令其心極成津潤,融適澄淨。
行者於時時間,對於可欣尚的法思惟它的功德,令心欣喜快樂;由於可欣法能使行者生起欣樂,能令內心像得到如雨水甘露的滋潤,極成津潤,以至於能夠消融一切染污,歸於清淨澄淨,消除內心煩惱,能令自己身心清淨。
酉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等名為可欣尚處?
可欣尚處到底是哪一些?
酉三、釋3 戌一、標
第三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三種。
略有三種可欣尚處。
要略來說有三種是行者可欣仰崇尚的對象。
戌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一者、三寶;二者、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三者、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
行者可欣仰崇尚的地方:一、佛法僧三寶。二、學處清淨、尸羅清淨,尸羅是戒,特別指別解脫戒,這些戒都要清淨。三、對於自己所修證的奢摩他、毗鉢舍那,各式各樣的功德,聞思修三慧,與所證的聖道,產生深刻的相信理解,心沒有怯弱,能勇猛的追求。
戌三、釋3 亥一、於三寶所3 天一、徵
第三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於三寶所,於三寶所令心欣樂,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隨念三寶,令心欣樂?
於修道、證果這件事情,要如何能隨念三寶,令心起欣喜好樂?
天二、釋2 地一、念差別3 玄一、佛寶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念差別,說明憶念三寶的差別相,又分三科,第一科佛寶,說明於佛寶的憶念。
謂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蒙如來應正等覺為我大師。
對於佛寶,應該要這樣想:我現在善能得到這樣的大利益,都是因為承蒙如來應正等覺為我的大師,真正的師父是佛。
世間人還有很多人不知道佛,看《法華經》或《大悲咒》,都說佛法難聞,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出家眾受菩薩戒時,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受戒者的得戒和尚,是真正的師父,現在能夠承蒙佛的慈悲加持,多麼令人歡喜。如來是應正等覺,應是指應供,佛的功德圓滿都成就了,應為三界人天所供養。正等覺,是描述與正法平等的覺悟的大師。佛教徒以佛為大師,能夠信佛學法,所以能對佛生起歡欣好樂。
玄二、法寶
第二科法寶,說明於法寶的憶念。
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善說法毗奈耶中,我得出家。
對於法寶,應該要這樣想:我現在能夠得到這麼大的利益,能夠在善說法與律中,在佛的正法中出家,很幸運能夠出家又學習到正法,有希望得解脫,真是善得大利。行者要常常這樣想,會很開心,於三寶處所生起欣樂的心情。
玄三、僧寶
第三科僧寶,說明於僧寶的憶念。
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我與諸具戒、具德、忍辱、柔和、成賢善法同梵行者共為法侶。
對於僧寶,應該要這樣想:我現在能夠得到這麼殊勝的利益,能夠與持戒非常清淨、非常有功德,個性忍辱、柔和,成就了賢善法的同梵行者,共為法的伴侶,共同學習,真是非常幸運。
前面卷25說到「賢善」,是指行者遠離颦蹙,不會常常皺眉頭,臉部是歡顏含笑的,平和恭敬的注視對方,說的是可愛語,體性多會攝受善法朋侶,身心是非常的清淨又親切,與行善法的同梵行者,共同修行,共為法侶。僧寶主要說的是聖僧,如:目犍連、舍利弗這些聖僧,現在能夠與賢善同梵行者一樣成為出家人,真是幸運的事情。
地二、欣當得
第二科欣當得,欣樂當得賢善命終等善果。
我今當得賢善命終、賢善殞歿,當得賢善趣於後世。
我現在如果認真修行,將來也可能會成就阿羅漢果,能夠賢善命終,賢善表示將來能夠入涅槃不再生死輪迴。或賢善殞歿,是指初果、二果、三果,初果最多是欲界人天七返生死能入涅槃;二果一返人間能入涅槃;三果不會再來欲界,會在色、無色界修行,也能證入四果而入涅槃,這是賢善殞歿。
當得賢善趣於後世,在《披尋記》中與玅境長老解釋的不大一樣。玅境長老說:初果、二果、三果聖人,還要有幾生再來三界輪迴生死,稱為賢善趣於後世,但阿羅漢不會了。在《披尋記》的解釋,賢善趣於後世,是指阿羅漢能夠入涅槃,因為他不用再來生死輪迴,不用再來得到生死的苦果。依據上面可綜合的說:賢善是泛指所有的聖人,初果,最不精進的最多七返欲界人天,即使是十四生也會入涅槃;二果,最多一返人天也會入涅槃;三果,不會再來欲界受生,可能在色無色界有很多種情況,但聖者在色無色界天修行也能證入涅槃;四果阿羅漢,將來不再會來人間繼續流轉生死,稱為賢善趣於後世。
想到自己若認真修行也可以成為聖僧,死的時候也能夠自在歡喜。思念佛寶、法寶、僧寶,自己生起非常欣樂、崇尚的心,歡喜自己將來也會成就,也會成為聖僧,也會證果,因此欣喜當得。
天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隨念三寶,令心欣樂。
如上所說是名隨念佛法僧三寶的功德,令內心歡欣好樂。
《披》我今當得賢善命終等者:意地中說:清淨解脫死者,名調善死。(陵本一卷十五頁78)與此義同。又此亦名調伏死。攝事分說:謂於現在世已調已伏,無有隨眠而命終已,未來自體不復生起,亦不攝取有隨眠行。不攝取彼以為因故,解脫生等眾苦差別,亦復解脫貪等大縛。(陵本八十五卷十六頁6467)此說賢善趣於後世,其義應知。
在〈意地〉中說到清淨解脫死者是名調善死。因為聖者的身語意三業純善清淨,所以死亡時稱清淨解脫死,死對他來說是解脫。像目犍連尊者說:「我今何用膿血身?」在〈意地〉卷1,38頁與這裏的義理是一樣的。又此清淨解脫死也名調伏死,阿羅漢也名調伏死,因為已將煩惱都淨除調伏了。〈攝事分〉說到,阿羅漢於現在世煩惱已調已伏,常常修四念處,已將愛見煩惱善巧的調善降伏,沒有煩惱的種子,不會再攝受三有的煩惱種子及業行的因,於今生這一期的果報體結束後,將來不會再有一個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體生起。因為沒有無明,也就沒有三有之行。以聖道為因,解脫生等眾苦差別。煩惱斷除就沒有行,沒有行就沒有識,沒有識就不會有名色,乃至不會有生老死,所以解脫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恚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等等的眾苦差別,也解脫貪瞋癡等煩惱的繫縛。這在〈攝事分〉卷85,2548頁裏面有提到。這是指阿羅漢將來可以趣入涅槃,不用再來生死輪迴,是聖人趣於後世的情況。以上是於三寶處所可欣尚法的隨念。
亥二、於學處等2 天一、徵
第二科於學處等,於持戒學處等可欣尚法的隨念,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令心欣樂?
怎麼說行者因隨念戒的學處、所持的戒是清淨的,使令心裏歡欣好樂?
天二、釋2 地一、顯隨念2 玄一、釋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顯隨念,顯示隨順思念的相狀,又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
謂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於如來應正等覺大師、善說法毗奈耶、善修正行聲聞眾中,我得與彼同梵行者,同戒、同學、同修慈仁身語意業、同其所見、同所受用。
行者應該這樣作意:我現在能夠得到這麼大的利益,在佛、正法、正律、及善修正行聲聞眾中學習,我能夠與修離欲梵行的人,大家共同修學同樣的戒,戒和同修,見和同解,一起修學戒定慧,同修慈仁身語意業,能夠身和同住、語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同所受用。我能夠夠在佛法僧三寶之下出家,又能夠與大眾僧在一起修六和敬,這件事令心非常的歡欣喜悅。
玄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令心欣樂。
這樣名為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令心欣樂。
憶念自己戒很清淨,學處,指戒律生活上有很多的事情,都是要學習清淨。戒,指佛陀所開示的種種別解脫戒,也很清淨。這樣憶念,使自己心裏非常的歡欣好樂,知道自己根本戒沒有犯,也能夠修六和敬。
地二、釋欣樂
第二科釋欣樂,解釋欣樂的相狀。
謂無悔為先,發生歡喜。
行者憶念,自己沒有犯甚麼戒,則不會後悔,沒有後悔,心會很歡喜。
《披》我得與彼同梵行者同戒同學等者:此說六種可愛樂法應知。謂同修慈仁身語意業,及與同戒、同見、同所受用。
這是說六和敬,是六種可愛樂法應當了知。共同修習慈悲仁愛的身語意業,包括身和同住、語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名六和敬業,這是善法的戒行。憶念自己能夠在大眾僧裏持戒清淨,修六和敬,心不會後悔,對行者來說,是可欣尚處。
亥三、於證差別2 天一、徵
第三科於證差別,於自所證差別令心欣樂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處,令心欣樂?
行者如何對自己所修證的各式各樣的功德,產生深刻的相信與理解?深刻的勝解,能使心沒有怯弱,令心欣樂,不會畏懼所修證的差別。
天二、釋2 地一、信有堪能2 玄一、釋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信有堪能,說明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修學證果的欣樂相,又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
謂作是念:我今有力、有所堪能,尸羅清淨,堪為法器。得與如是同梵行者同清淨戒,得與有智正至善士同其所見,我有堪能精勤修習如是正行。於現法中,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由是令心生大歡喜。
行者必須對自己有信心,應該要這樣憶念:我現在有力量,有堪能性,持戒清淨,堪能成為法器。玅境長老常鼓勵大家,要這樣期許自己,利益一切有緣的眾生。自己能與修離欲梵行清淨的出家眾在一起修清淨的戒,且有能力與有智慧的行者具同樣的知見。正至是指聖人,或是已趣各別煩惱寂靜稱為正至,另一義是已經達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聖人。初果到四果的聖人所斷的煩惱都不一樣,寂靜的程度也不同。總之,已趣各別煩惱寂靜的聖人,稱為正至,已經到正法那裡去了。善士是指善知識。因為自己透過學習佛法能成就與聖人相同的見地,自己也有堪能性,也可以與聖僧一樣修戒定慧的正行,在今生就能成就未成就的初果,能觸未觸的二果、三果,能證未證的阿羅漢果,這樣一想自己就很高興。
玄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處,令心欣樂。
以上約聲聞乘說,行者對於自己可以成就差別的功德,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產生深刻相信理解的心情,無有怯弱,不要認為自己不行,一定要深信自己有修行的堪能性,令心欣樂。聖人也都是由凡夫修成的,鼓勵自己,使自己內心歡喜快樂,就有能力繼續修學聖道。
《披》我今有力有所堪能等者:如下自說,有力、有能安住世尊所制學處,其義應知。
下面還會說到,有力、有能安住世尊所制學處,其中的義理應該了知。
地二、信後所證
第二科信後所證,相信將來還會成就更高的聖道的欣樂相。
又由前後勇猛精進,已得安住所證差別;由隨念此,復於後時所證差別,深生信解,令心欣樂。是名異門。
另外一個是由於前後勇猛精進,行者知道自己有堪能性,可以修證奢摩他、毗鉢舍那,修證聖果。從出家開始,到壽盡以前,都是勇猛精進,在這麼多年的修行中,也有各式各樣功德成就。由隨念此,因憶念這些所證的差別,行者以現在自己所成就的某些功德,能知道將來還會成就更高深的功德,只要繼續修行,縱使現在僅是淺淺的止觀,但將來可以得到根本定乃至聖道。這是令心欣樂的另一個角度詮解,依信心令心欣樂。
由相信自己能夠修學戒定慧,只要不斷的栽培信進念定慧的種種善根,總有一日能修學證果。相信自己有堪能性,是一個法器。
由透過不斷的學習佛法,會感覺自己在法上有所進步。譬如現在學了那麼多年的本論,對佛法的認識可能超過以前(不要與他人比),也會感覺到自己好像有一點法味,多少有一點法喜,感覺到有多一點認識,相信只要繼續精進,一定還會有更深刻的認識,乃至能夠知道怎麼修毗鉢舍那證得第一義諦,對於後後所證也有信心;對於現在因為不斷的精進修學,深信將來還會成就更深更廣的功德。信後所證。雖還沒有成就,但想到會很高興。
午二、明修習3 未一、辨相2 申一、得安住2 酉一、釋
第二科明修習,說明四種作意的修習,分三科;第一科辨相,說明修習的相狀,又分二科;第一科得安住,由修習四種作意得以安住於可欣法,又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
彼修行者,於可厭法調練其心,於能隨順諸漏處法有厭患故,令心不向,違逆、棄背、離隔而住;於可欣法悅潤其心,於出、於離所生諸法有親愛故,令心趣向,附著、喜樂、和合而住。
修行者,要於可厭法調練其心,於能隨順世間有煩惱流漏的興盛、衰損等事有厭患心,令心不趣向,違逆於世間事的愛著、棄捨背離、遠離隔絕而住;於可欣法悅意滋潤其心,先調練自己厭離世間,後對於可欣尚法,三寶、戒清淨、及自己修證的種種功德,使令自己欣喜好樂,以法喜滋潤自己的內心。於「出」是指修學聖道為「因」,超出愛見等煩惱雜染,於「離」是指已得聖道,得遠離愛見煩惱的「果」。於出、於離的修學或成就聖道所生的諸法,如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其他三昧的功德,行者對於這些功德有親愛心,喜歡親近愛著這些功德,使自己趣向有功德的地方,要附著在三寶、戒清淨,在自己修證的差別當中,喜樂、和合安住。
修行如車之雙轡,要並轡而行:厭離世間、欣向三寶、戒,還有自己的奢摩他、毗鉢舍那修證的功德。
《披》於出於離所生諸法等者:如說三寶,學處清淨、尸羅清淨,及自所證差別,如是一切,名於出離及所生法應知。
在佛法僧三寶這些地方,於戒學之處都能夠清淨、戒也清淨,以及自己所修證的定與慧種種的差別功德,這些道理都能知曉,名於出離及所生法應該知道。
酉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彼心由厭、由欣二種行相,背諸黑品,向諸白品,易脫而轉。
行者的道心由厭離世間、欣樂出世間的二種行相,棄捨背離世間有過患的黑品,趣向出世間聖道的白品,要追求出世間的聖道,將心轉換,如經所說:「熟處轉生,生處轉熟。」;凡夫熟的是可厭患法,世間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十相,種種尋思、蓋障,這些熟處要轉生,對世間法不好樂;生處轉熟,凡夫對聖道、出世間的功德、清淨的戒定慧等,生處要轉熟。古德常說「易脫而轉」,是指要改變自己,淨化自己的身語意才出家的,要不忘初心、要背諸黑品,向諸白品,易脫而轉。
《披》背諸黑品向諸白品易脫而轉者:謂心長夜愛樂雜染,今得轉變,令清淨故。
凡夫的心如長夜,有很多無明,如長夜中沒有燈光、也沒有月亮、星星,喜歡世間諸欲的雜染境界。現在出家了,要使心轉變,令心清淨,追求光明的聖道,要有出離心(至少要有出離心才像出家人),如果沒有出離心行菩薩道,是有愛見雜染的菩薩,很可能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申二、能昇進
第二科能昇進,由修習四種作意能夠使止觀功德向上提升進步。
其心如是背諸黑品,由調練心作意故。向諸白品,由滋潤心作意故。於時時間,依奢摩他內攝持心,由生輕安作意故。於時時間,於法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由淨智見作意故。如是彼心,於時時間,為奢摩他、毗鉢舍那之所攝受,堪能與彼一切行相、一切功德作攝受因,經歷彼彼日夜、剎那、臘縛、須臾,逮得昇進。
行者內心如是:
棄背各種染污的黑品,是由於思惟世間興衰是可厭處之調練心作意故。
趣向白品,是由於思惟有功德的三寶等處之滋潤心作意故。
於時時間能依奢摩他向內攝持這一念心,不向外攀緣,是由於生輕安作意故,在三摩地有生輕安作意。
再依止三摩地,於時時間以四種慧行:
於法思擇,思擇一切法的自相之盡所有性;
最極思擇,思擇一切法的共相之如所有性;
周遍尋思,周全普遍的思惟觀察一切法的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
周遍伺察,或作更深刻的思惟觀察一切法的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這是由於清淨自己的智見作意故。
這類行者如此的心行,作意要修止修觀,於時時間,被清淨的奢摩他、毗鉢舍那的功德所攝受,有能力取得修奢摩他、毗鉢舍那加行的行相、及攝受成就奢摩他、毗鉢舍那的各式各樣所緣境的一切功德的因,經歷經過很多的時間,很多的日夜、或很多剎那、臘縛、須臾,逐漸得到提昇進步。
在〈意地〉卷2,69頁曾經說過,一剎那是0.013秒,《佛光大辭典》也是這樣算,臘縛是1分鐘。須臾是指48分鐘。逮得昇進,漸漸的,慢慢的,時時刻刻,乃至到0.013秒,都能夠不斷地進步。
總之,行者有這四種作意:
一、調練心作意,厭離世間法。
二、滋潤心作意,欣樂出世間法;欣樂佛法僧三寶、戒定慧的功德。
三、生輕安作意,修三摩地得輕安作意。
四、淨智見作意,修毗鉢舍那的四種慧行作意。
喜歡修止、修觀,基礎是厭離世間,欣向出世間的聖道,這是行者的四種作意,能常常作意修習,慢慢的進步了,不會空過。
未二、舉喻2 申一、令堪任
第二科舉喻,舉譬喻說明,分二科;第一科令堪任,由燒鍊令金銀有堪任作出莊嚴具。
譬如黠慧鍛金銀師,或彼弟子,於時時間燒鍊金銀,令其棄捨一切垢穢;於時時間投清冷水,令於彼彼莊嚴具業,有所堪任,調柔隨順。
譬如有智慧聰明的鍛金銀師,是煉金或煉銀的工匠師,或匠師的弟子,常常燒煉金銀礦,去除金銀礦上面的污穢物,去除污垢後,要用火燒,再放到水裏冷卻,作出項鍊耳環等莊嚴具,使金銀礦有所堪能性,調順柔和,隨順工匠的心意,作出各式各樣的金銀、莊嚴具。
行者也是一樣要常常修這四種作意,使自己的心行有堪能性。
申二、成所作
第二科成所作,由工巧智善鍛練能成就所要作的莊嚴具。
於是黠慧鍛金銀師,或彼弟子,以其相似妙工巧智善了知已,用作業具,隨其所樂莊嚴具中,種種轉變。
有智慧的鍛金銀師,或金銀師的弟子,以其相似微妙的工巧智慧,善巧了知所要製作的成品,用作業的工具,隨順他的意樂將金銀礦透過工巧變化燒煉造成種種莊嚴具,如金銀手環項鍊等等。
未三、合法2 申一、為得堪任
第三科合法,將譬喻與法合,依莊嚴具的製作說明四種作意的修習,分二科;第一科為得堪任,勤修作意為得到堪任性。
如是勤修瑜伽行者,為令其心棄背貪等一切垢穢,及令棄背染汙憂惱,於可厭法深生厭離;為令趣向所有清淨善品喜樂,於可欣法發生欣樂。
如同譬喻,為得到堪任性,精勤修止觀的行者,為了使令自己的內心棄捨、背離一切貪瞋癡等的汙垢雜穢,及令棄背染汙憂惱的尋思,對於可厭法深生的厭離,這是指修調練心作意。
為令趣向所有清淨善品喜樂,如佛法僧三寶、戒定慧的功德,於可欣樂崇尚的法,生起欣樂,這是指修滋潤心作意。
申二、隨樂成辦
第二科隨樂成辦,勤修作意為隨所樂成辦各種義利。
於是行者,隨於彼彼欲自安立,或奢摩他品、或毗鉢舍那品,即於彼彼能善親附,能善和合,無轉無動;隨其所樂種種義中,如所信解,皆能成辦。
於是修生輕安作意與淨智見作意的行者,隨於各種善法欲在內心自己安立瑜伽,於奢摩他品、或毗鉢舍那品,對於各式各樣想要成就的止觀,能夠善巧的親近依附,能夠善巧的和合,不會被染污法所轉動;隨自己所好樂的種種義理,不論修哪一種觀行,於自己所信解的觀行,都能夠成就所作。
如同前喻,有智慧的鍛金銀師或其弟子,以微妙的工巧智,譬喻行者的奢摩他、或毗鉢舍那,用相似的妙工巧智及作業具,作成很多的莊嚴具,成就自己好樂的功德,任修什麼樣的所緣境都能夠成功,所以必須應修後面二種作意。
《披》隨其所樂種種義中者:此種種義,謂即前說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應知。
行者所好樂種種的義理、種種的境界,即包括淨行所緣的五停心觀、善巧所緣(蘊、界、處、緣起、處非處善巧)、淨惑所緣(出世間道的四聖諦,世間道的三摩地,觀下苦麤障、欣上靜妙離等,這些所緣)。所以要有四種作意,想要修行有所成就,必須應先厭離世間,修調練心作意;欣樂三寶、戒定慧的功德,修滋潤心作意;之後要進一步,修生輕安作意,精勤修奢摩他;深入毗鉢舍那,修淨智見作意。以上都做好了,就能夠隨自己好樂,成就種種功德。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