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九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淨科記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二瑜伽處之四
現在是在〈聲聞地‧出離地〉第二個瑜伽處品類建立的第四個部分,從第十二科瑜伽修中菩提分修的四正斷開始到發趣無果為止。
由卷21至卷34上半為〈聲聞地〉。〈聲聞地〉分成四個瑜伽處,初瑜伽處有三地:種性地、趣入地、出離地。出離地跨越四個瑜伽處,有兩大科,第一科結前生後已經說過,第二科略廣宣說又分四大科:
第一大科是介紹離欲資糧,由卷22至卷25,初瑜伽處到卷25結束。
第二大科品類建立,由卷26至卷29,為第二個瑜伽處,這是說到聲聞乘的修行人有各式各樣的品類。品類建立又分二科,第一科廣徵,第二科別答;別答又分二科,第一科嗢柁南,第二科長行又分成十七科,從第一科到第十七科解釋各式各樣修行人的相貌。現在卷29是第二瑜伽處中第十二科「瑜伽修」,介紹如何修止觀的內容。瑜伽修有二類,一類是想修,一類是菩提分修。菩提分修又分六科說明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卷29由第二科四正斷開始,至長行第十七科發趣無果為止,是整個卷29的內容。
出離地第三大科安立瑜伽,由卷30至卷32,為第三瑜伽處。
第四大科廣釋修相,由卷33至卷34上半,為第四瑜伽處。以上是聲聞地全部內容。
巳二、四正斷2 午一、結前顯後
第二科四正斷,說明菩提分修中四正斷的體相、異名與略義,分二科;第一科結前顯後,結束前文,開顯後文。
如是於四念住串習行故,已能除遣麤麤顛倒,
如前所說行者已經在四念住的身受心法中一次次的熏修串習,修得很熟練,已能除遣麤顯的麤重顛倒。
一般凡夫於五蘊都有常樂我淨四種顛倒,修行人透過修習四念住,由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能破除常樂我淨四種顛倒。此處說這位修行人,由於勤修四念住,已能除遣麤顯的顛倒,使四種顛倒減輕、減少。《披尋記》作者解釋麤麤為麤重,指五蘊中有煩惱種子的無堪能性。
《瑜伽論記》卷7,神泰法師解釋,梵文語法多有重複,如「剎那剎那」,此處說「麤麤」,道理也是一樣。又解釋,凡夫有常樂我淨四種顛倒不是只有一種顛倒,因此必須重說。又解釋,顛倒麤顯深重,因此說為「麤麤」。
《披》已能除遣麤麤顛倒者:此中麤麤,義不可解,於餘處中不見此文,疑為麤重之誤。謂諸世間,於麤重行多起顛倒,修循身觀能正對治。辯中邊說:麤重由身而得顯了,故觀察此入苦聖諦。身以有麤重諸行為相故,以諸麤重即行苦性,由此聖觀有漏皆苦。今依此義,說已除遣麤重顛倒。
《披尋記》作者說這裡的「麤麤」,義理難以解釋,在其餘翻譯經論裡面沒有見過此文,懷疑應是麤重的誤植。這是指世間眾生,對麤重的諸行,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多分生起顛倒不如實知,修身念住循身觀,由內身、外身、內外身的觀察能夠正確消除各式各樣的粗重煩惱。《辯中邊論》說:麤重的現象由身相可以顯示出來,由此觀察粗重的身體,可以趣入苦聖諦。有情的身體色受想行識裏面有很多煩惱的種子、業力的種子,煩惱與業力遇到因緣會現行,所以有漏皆苦。苦有苦苦、壞苦、還有五蘊諸行遷流不息的行苦;因此有情身體的相貌就是麤重,色受想行識本身是行苦性,聖人由此觀察只要有煩惱流漏都是苦。
現在依止這種道理說行者已經除遣較粗顯的粗重諸行的顛倒,但這裡並沒有說行者已經證得聖道,沒有說是聞慧相應,思慧相應,還是修慧相應。由於行者常常串習修學四念住,程度已經能除遣麤重的顛倒,已經除遣對於色受想行識的虛妄分別較粗顯的行苦的顛倒。
已能了達善不善法。
已經能夠善巧了達善法與不善法的差別,知道自己伏除了哪些蓋障或煩惱,還有哪些定慧等善法還沒有成就,必須繼續精進修行,才能成辦聖道。
《瑜伽論記》卷7,神泰法師解釋:行者於前修四念住時,能了達五蓋、九結等煩惱有無的差別,名為了達不善法;能了達自己於七覺支有無成就,名為了達善法。
這是先結束前文顯示後文。
《披》已能了達善不善法者:當知此由修循三觀而得了達。前於受、心、法中建立種種差別,善與不善隨應當知。
行者能了達善法不善法,應當知道是由修循三觀而得到了達。由修循三觀,能瞭解諸受是苦,諸心無常,諸法無我,能了達什麼是善法什麼是不善法。這是前面於修受、心、法中建立種種差別,善與不善法,隨所相應受、心、法的各種相狀,如前所說應該知道。
從此無間,於諸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於諸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於其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廣說如前,乃至策心、持心。
行者為什麼會精進?四正斷是精進的修四念住,會精進是因為修四念住,串習行故。常常修四念住,越修越有法味,了能達善法與不善法的差別,對於自己還沒有生出的惡不善法,為了使令它不生起;於已經生出的不善法,為了使令斷除;於自己未生的善法,為了使令它能生起;於已生的善法,為了使令它能安住、任持不失。詳細如前所說,於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於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於未生善法為令生故,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四於已生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令倍修習、令其增長、令其廣大,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正斷,這就是四正斷。
修行的相貌,從四念住剛開始修,能夠除遣較粗的顛倒,雖然還沒有完全成功,不過已經除掉某些顛倒,會有一種修行的動力、願力生起來。不能精進的原因,是對修行法門不熟練,沒有經常串習,未得到法味,到修行時,會想逃避或想偷懶,提不起心力。若是嘗到法味時,不用敦促,自己半夜都可能會起來精進修行,這是循序漸進的,是程度上的問題。能精進是有嘗到某一種法味,對此善法有串習,越修越有法味,這種快樂超過在五欲上的快樂,因此能生起精進勇猛的精神。
不能精進,有很多原因,其中一種原因如上所述,可能是對此善法沒有常串習,尚未生起有法味的法喜。如剛開始念佛,還沒有念佛以前可能會覺得有點無聊,一直念同一個名號,因為沒有研究佛的名義、功德、成佛的因果,不知為什麼會成佛?阿彌陀佛的願力在哪裡?功德在哪裡?若將極樂世界與娑婆世界對比,越研究越清楚,或是由於精進聞思佛法,對世間愈來愈厭離,對出世間有欣樂,這樣的推力與拉力也會策使自己願意念佛,念佛可以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可以斷惡生善,可以幫助自己成就無上菩提。若再去研究《十住毗婆沙論》,也說到念佛的好處,這是龍樹菩薩提倡的,他說到眾生修行很難成就,所以佛想了一個方法,要行者念他的名號,保護行者於無上菩提不退轉,可以成就無上菩提。文字是這樣說,因為沒有解釋,其實就是要長時栽培善根,將來因緣成熟可以成就無上菩提。於是這樣越瞭解三寶功德越能精進念佛,下一次再來參加佛七時,會很精進會更歡喜,每唸一句都感受法喜,因為自己與十方無量無邊的眾生廣結善緣,念一句佛號真的是萬德洪名,這樣的精進力,是因為一次次的串習慢慢的栽培。
由於行者已經在四念住串習行故,已經不斷的一次次的練習四念住,程度達到已能除遣粗顯的粗重顛倒。對三界諸行色受想行識的認識,最主要是識,主要是指虛妄分別心,它是眾苦之本,眾苦之源,行者已知道虛妄分別心是不理想的,為除去錯誤顛倒的認識,不會再執著在三界裡再得果報體。這是約聲聞乘行者來說,大乘行者是另一種看法。聲聞行者認為三界任何一種果報都是不理想的,執著三界的色受想行識常樂我淨的顛倒,已經能夠除遣了,也能夠了達什麼是善法什麼是不善法。
午二、別顯一一2 未一、廣辨2 申一、體義3 酉一、釋善惡法未生已生2 戌一、惡不善法2 亥一、徵
第二科別顯一一,各別解釋四正斷一個個的義理,分二科;第一科廣辨,詳細分別四正斷的體相與異名,又分二科;第一科體義,說明四正斷的體性,又分三科;第一科釋善惡法未生已生,解釋善法與惡法已生、未生的體性與差別,又分二科;第一科惡不善法,說明惡不善法的體性與差別,又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惡不善法?
什麼名為惡不善法?
亥二、釋2 天一、出體性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出體性,說出惡不善法的體性。
謂欲纏染汙身語意業,是身語意惡行所攝,及能起彼所有煩惱。
煩惱現行,稱為纏。欲界的煩惱現行,染污了身語意業,身語意業本是無記的,也不能說是善的或惡的,當有煩惱出現時,就會染污身語意行,是身語意惡行所攝名惡法,及能生起彼身語意惡行的所有煩惱,如貪瞋癡等,名為不善法。
由貪瞋癡的煩惱,才會造身語意的惡行。貪瞋癡在心裡還沒有發出行動時是一種煩惱,等到透過身業或語業有所行動時,就變成一種業力,身語意業,有現出行動時,稱為惡行;沒有現出行動時,稱為煩惱。
色界也有色界欲,無色界也有無色界欲,程度往上增高時,要斷除的貪欲會更微細了,必須再將色界欲、無色界欲產生的身語意業斷除,才能真實出離三界。這裏說的是已經串習四念住,進一步要修四正斷。欲纏特別說的是指欲界的煩惱,行者可能還沒有未到地定,也沒有成就四種靜慮,所以說欲纏染汙身語意業,這種業是惡行所攝,以及能生起貪瞋癡的煩惱都是惡不善法。
總之,惡不善法,是指現行的欲煩惱染污身語意業,屬身語意惡行所攝名惡法,能起惡法的所有煩惱名不善法。
天二、辨差別
第二科辨差別,辨明惡不善法未生、已生的差別。
若未和合、未現在前,說名未生;若已和合、已現在前,說名已生。
若這些欲界的染污貪瞋癡與身語意惡行,若未和合,還沒有現前時,稱為未生;已經因緣和合、已經現在眼前,稱為已生。這些惡不善法也是因緣法,有因緣就出生,沒因緣就沒有。
戌二、一切善法2 亥一、徵
第二科一切善法,說明一切善法的體性與差別,分二科;第一科徵,先問。
云何名為一切善法?
什麼名為一切善法?
亥二、釋2 天一、出體性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出體性,說出一切善法的體性。
謂若彼對治、若蓋對治、若結對治。
一切善法,是指前面所說身語意惡行及貪瞋癡的對治,或五蓋的對治,或九種煩惱結的對治。
前面說到若彼對治時,是指行時所起,是沒有入定,六根接觸六境時,會有一些煩惱出現,這時的對治通常用的是持戒的方法,由所修習可對治貪瞋癡的律法:貪毗奈耶、瞋毗奈耶、癡毗奈耶,能夠對治貪瞋癡。
若蓋對治,是指在靜坐時有五蓋障礙,必須修不淨觀等五種淨行所緣對治,蓋對治完,可以成就禪定。
若結對治,成就定以後,在禪定裡修毗缽舍那對治煩惱結。所有能對治煩惱的善心心所及對治方法,稱為善法。
天二、例差別
第二科例差別,例說一切善法未生、已生的差別。
未生、已生,應知如前惡不善法。
善法未生,是指善法未和合,未現在前;善法已生,是指善法已和合,已現在前。一切善法的未生、已生的道理應知如前惡不善法所說。如果行者經常精進的修止觀,使因緣和合,能夠對治貪瞋癡、五蓋、及其他煩惱,能令未生的善法的生起、已生的善法增長廣大。
《披》謂若彼對治等者:貪毗奈耶、瞋毗奈耶、癡毗奈耶,如次對治貪瞋癡法,名彼對治。當知此是行時所起。若略、若舉、若不掉、若寂靜,如次對治若散、若下、若掉、若不寂靜諸法,名蓋對治。當知此是淨蓋地住時所起。若定、若善修、若善解脫,如次對治不定、不善修、不善解脫諸法,名結對治。當知此是淨煩惱地住時所起。
毗奈耶指佛所制定有關比丘、比丘尼應遵守的禁戒,有調伏或滅除煩惱的作用,調伏貪、調伏瞋、調伏愚癡,貪毗奈耶、瞋毗奈耶、癡毗奈耶,如它的次第,能夠對治貪瞋癡法,名彼對治。能對治的,是無貪、無瞋、無癡善法。應該知道這是平時日常活動沒有入定時,生活起居中生起貪瞋癡的能對治法。
將五蓋及能對治法歸納為四對八種法,以略心、舉心、不掉心、寂靜心,依次第可以對治:散心、下心、掉心、不寂靜心,名為蓋對治。應該知道這是由清淨蓋障地,住時所生起及對治法。略心,將心的所緣境縮小,可以對治散心,心不散亂可以得定;散心是指心緣著外境的色聲香味觸五種微妙的欲而散動;舉心,是有昏沈睡眠時,取淨妙所緣,思惟佛法僧施戒天,使自己生歡喜,能策舉心;不掉心,是對治掉舉時,使心不掉動;寂靜心,能對治不寂靜心;不寂靜是指心裡面有惡作、或有懷疑,後悔自己過去所做的善事,所做的惡事,或是對自己、對三寶,或是對修行有懷疑,這時心裡不寂靜,能用佛法對治。若對治完就可以從九心住的等持,進一步得到未到地定。
由定心、善修心、善解脫心,依次可以對治不定心、不善修心、不善解脫心諸法,名結對治。對治煩惱能得到定心,依定心可以對治不定心。定是指得到根本靜慮,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行者得到根本定,可以對治不定,未到地定以下,都不能稱為定。未到地定、欲界定都是屬於不定的。得到根本定再來修毗缽舍那,力道最強最好,這是最理想的。善修,是指行者得到色界定以後,又能夠善巧、自在的入住出定,由此可以對治不能善於入住出定的不善修;善解脫,是指在色界定裡面修四念處斷除煩惱圓滿了,稱為善解脫;若沒有圓滿以前,如只證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向,還沒有成就阿羅漢果以前,都稱為不善解脫,只有證得阿羅漢聖道圓滿時才是善解脫,這些名結對治。應該知道這是由清淨煩惱地,住時所生起及對治法。
酉二、辨生欲等2 戌一、於惡不善法2 亥一、生欲2 天一、為不生
第二科辨生欲等,辨明生欲及策勵發勤精進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於惡不善法,說明於惡不善法的體相,又分二科;第一科生欲,說明生欲的體相,又分二科;第一科為不生,說明為不生欲的體相,希望未生的惡不善法不生。
若時未生惡不善法,先未和合,為令不生,發起希願:我當令彼一切一切皆不復生。是名於諸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
若行者這一念心還沒有生起惡不善法,這一念之前尚未和合,為使惡不善法令不生起,發起希求之願:我當令這一切煩惱與一切惡不善法都不再生起,是名於諸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起這種欲願。
行者修行到一個程度,會很厭惡自己的惡不善法,仔細觀察自己的惡不善法是與哪一種因緣和合而生起,發願令自己不要與這種因緣和合,控制這一念心,使令它不生惡不善法。
天二、為令斷
第二科為令斷,說明為使惡不善法斷除而生欲的體相。
若時已生惡不善法,先已和合,為令斷故,發起希願:我當於彼一切一切皆不忍受,斷滅、除遣。是名於諸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生欲。
這時若已生起的惡不善法,因緣先已和合,為使惡不善法能夠斷除,發起希求斷除的欲願:我將於這一切煩惱、一切惡不善法都不忍受,要努力的做到斷滅煩惱的現行、除遣煩惱的種子。對於已經生起的惡不善法,要仔細觀察,為令它斷除,也要發起想要斷除的願力。
亥二、策勵發勤精進4 天一、約境差別辨2 地一、列所緣境2 玄一、標事
第二科策勵發勤精進,說明策勵發勤精進的體相,分四科;第一科約境差別辨,約所緣境的差別辨明,又分二科;第一科列所緣境,列出所緣境的種類,又分二科;第一科標事,標出所緣境事。
又彼一切惡不善法,或緣過去事生、或緣未來事生、或緣現在事生。
又這一切惡不善法,貪瞋癡煩惱,及造作的身語意惡業,或是由於緣慮過去的事所生、或是由緣慮未來的事所生、或是由緣慮現在的事所生,緣著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的事情為境界,而生起貪瞋癡等惡不善法,這是約事來說。
玄二、辨境
第二科辨境,辨明所緣境的差別。
前面是列出過去、未來、現在三種所緣境,現在是約所緣境的差別辨,分別為不現見、現見二類。
如是彼法,或緣不現見境、或緣現見境。若緣過去、未來事境,是名緣不現見境;若緣現在事境,是名緣現見境。
這些所緣的彼惡不善法:貪瞋癡煩惱、及與貪瞋癡相應的身語意三業,所緣慮的或是過去或未來的不現見境;或者是緣現在的現見境,現在的六根緣著六塵,第六意識與前五識合作,眼睛看到了,耳朵聽到了,鼻所嗅,身所觸,舌所嚐等等,這些是緣現見境,緣現在見到的境界而生起惡不善法。
若是緣過去、未來事境,是名緣不現見境;若是緣現在事境,是名緣現見境。
這是將事境分成二類,一類是不現見境,一類是現見境。
地二、配釋差別2 玄一、策勵
第二科配釋差別,策勵、發勤精進與所緣境配合起來解釋其中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策勵,說明策勵的體相。策勵與發勤精進都是一種精進,不過策勵緣慮的是不現見境,發勤精進緣慮的是現見境。先說策勵。
當知此中,於緣不現見境惡不善法,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自策、自勵,是名策勵。
應當了知這裡所說的,於緣不現見境的惡不善法,對未生起的惡不善法,為使它不要生起,對過去已生的惡不善法,為使令它永遠斷除,自己鞭策自己、鼓勵自己,是名策勵。
生起貪瞋癡及身語意惡行等不現見的惡不善法,雖然他人不一定看到,但是佛菩薩或鬼神護法一定知道,也會熏成種子,無法免離當來的苦果。
玄二、發勤精進3 黃一、配
第二科發勤精進,說明發勤精進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配,與所緣境配合起來解釋。
於緣現見境惡不善法,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勇猛正勤,是名發勤精進。
若是緣現在的境界,五根接觸五塵,五俱意識跟著起分別時,心裡產生了惡不善法,口裡發出惡言,身體造作惡法,還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為令它不要生起,現在已經生起的,為令它永遠斷除,要非常的勇猛精勤,是名發勤精進。
黃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所以者何?
要如何做到?
黃三、釋
第三科釋,提出解釋。
要當堅固,自策、自勵,勇猛正勤,方能令彼或不復生、或永斷滅。
為何要發勤精進?除了要堅固自己所發的願,願力要堅固,還要鞭策自己,鼓勵自己,勇猛有力正確的精進,才能夠令煩惱不再生起或永遠斷除消滅。
行者的覺察力是很強的,能發現自己心裡有沒有貪瞋癡,有沒有煩惱,有沒有造業,有沒有做錯事情,常常的自我檢查,才能夠策勵自己,除了要發起希願、堅固願力:對未生惡不善法欲令不生之欲,對已生惡不善法欲令永斷,生欲;對緣不現見境惡不善法,策勵自己未生不生、已生令斷;對現見境還要發起勇猛而且正確的精進與勤奮修習止觀,才能令惡不善法或不復生、或永斷滅。
天二、約纏品類辨2 地一、策勵
第二科約纏品類辨,約煩惱的現行辨明策勵與發勤精進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策勵,先解釋策勵的體相。
又於下品、中品諸纏,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故自策勵。
三品煩惱中,下品是微細的煩惱,中品是中等的煩惱,上品是比較粗的煩惱。由前面的文貫穿後文都是這樣解釋,這是延續前面的解釋,這與玅境長老的解釋剛好相反。因為上品是比較粗的煩惱,粗的煩惱用下品的道力可以對治,細的煩惱要用很強的道力才能對治,因為細的煩惱不容易發現,也不容易斷。所以約對治道力與煩惱的品類剛好是相反的解釋,如上品道力可對治下品最微細、最不易覺察的煩惱。
下品、中品比較細的煩惱現行,還沒有生起的,為令它不要生起,已生的惡不善法,為令它永遠斷除。因此自己鞭策、鼓勵自己。
地二、發勤精進
第二科發勤精進,說明發勤精進的體相。
於上品纏,其未生者欲令不生,其已生者欲令永斷,發勤精進。
對於上品的煩惱現行,還沒有生起的,為令它不要生起,已經生起的惡不善法,為令它永遠斷除,要發起勤奮精進。所以第二科約纏(煩惱現行)的品類來分別,策勵是指鞭策鼓勵自己斷除下品與中品的煩惱纏,發勤精進是指鼓勵自己努力發起勇猛正精進,斷除上品的煩惱纏。
天三、約三世境辨2 地一、策勵2 玄一、顯行境2 黃一、舉過去
第三科約三世境辨,約過去現在未來時間上來辨別策勵與發勤精進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策勵,辨明策勵的所緣境與名義,又分二科;第一科顯行境,顯示策勵所行的境界,又分二科;第一科舉過去,舉出於過去的所緣境策勵的體相。
又若行於過去境界,如是行時,不令煩惱緣彼生起;設復失念暫時生起,而不忍受,速能斷滅、除遣、變吐。
又若是心行在思惟憶念過去的境界上活動,正在緣慮過去境界時,心要警覺,不要由過去的境界使煩惱生起,《顯揚聖教論》說到九種不應該思惟的法中,其中一種是煩惱之所引攝,若這件事想了會生起煩惱,就不要去想它;若是失去正念,暫時生起煩惱,能夠很快的覺察,而不要忍受煩惱繼續現行,能很快的將煩惱現行斷滅、除遣不再生起、甚至斷除煩惱種子。
有位居士說,以前有人向他借很多次錢都沒有還,每次一想到,就生起瞋心,很生氣。後來聽了佛法,法師勸他要放下此事,既然不還,就當作布施送他了,否則每次想起來,就會生起瞋心,如此反覆串習使令煩惱現行種子更加增盛,不值得的,必須警覺不要失去正念,不要因小失大,為少許金錢而使自己造作惡不善業。
黃二、例未來
第二科例未來,例說未來的所緣境策勵的體相也是一樣。
如緣過去,若行未來,當知亦爾。
如同緣念過去的境界,若是心行於未來的境界,應當知道也是一樣,必須不要忍受煩惱繼續現行,能很快的將煩惱現行斷滅、除遣不再生起、甚至斷除煩惱種子。
玄二、配釋名
第二科配釋名,配合所緣境解釋策勵的名義。
如是未生惡不善法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策勵。
由於如此的防非止惡,使得惡不善法沒有生起以前,能使令它不生;已經生出的,能令它斷除,是名策勵。
地二、發勤精進2 玄一、顯行境
第二科發勤精進,辨明發勤精進的所緣境與名義,分二科;第一科顯行境,顯示發勤精進所行的境界。
若行現在所緣境界,如是行時,不令煩惱緣彼生起;設復失念暫時生起,而不忍受,速能斷滅、除遣、變吐。
若是心識的活動是透過前五識依根緣境發識,第六意識同時俱起,緣著現在所緣境界活動時,不要使心因接觸境界而生起煩惱;若是失去正念而使煩惱暫時生起,能不忍受,很快的將煩惱現行斷滅、除遣不再生起、甚至斷除煩惱種子。
玄二、配釋名
第二科配釋名,配合所行境解釋發勤精進的名義。
如是未生惡不善法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發勤精進。
由於如此的發勤精進,使得未生的惡不善法沒有生起以前,能使令它不生;已經生出的惡不善法,能令它斷除,是名發勤精進。
這是約三世境來辨。策勵是指心裡緣慮過去、未來的境界時,要鞭策鼓勵,鞭策過去,已生令斷,鼓勵未來,未生令不生,斷除這些惡不善法;發勤精進是指緣著現在的所緣境,惡不善法,沒有生的令不生,已經生的也要能夠斷滅。
天四、約二增上力辨2 地一、列二力2 玄一、標
第四科約二增上力辨,約二種增上力量來辨別策勵與發勤精進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列二力,列舉出二種增上力量,又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二種增上力所生惡不善法的差別 。
又或有惡不善法,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或有惡不善法,由分別力生,亦境界力。
或有惡不善法唯是由第六意識不如理作意的分別力所生,並不是由境界力所引發,如於住時思惟過去未來的境界,這時心不行於境界、無境界行,但由分別力而生惡不善法。或有惡不善法,同時由第六意識不如理作意的分別力所生,也由境界力所生。如於現見境,此時心行於境界生不善法,必有分別,這種惡不善法,由分別力生,亦由境界力生。
《披》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等者:非理作意正起,能生諸法,名分別力。當知此唯意識相應。若彼境界或極廣大、或極可意正現在前,心則於彼多作意生,名境界力。如意地說。(陵本三卷五頁208)當知此通一切識有。今說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謂即意識。復說由分別力生,亦境界力,謂一切識。由五識身染汙法生,亦由意識分別力所引故。
不如理作意正生起時,能生起諸多惡不善法,名分別力。應當知道這唯獨只有意識相應,因為第六意識才能分別。
若境界非常的廣大,或是極為可愛正現在前,心會於這種境界有很多作意生起,展轉引生諸多惡不善法,名境界力。如〈意地〉卷3,90頁所說。應當知道境界力是通於前六轉識都會有。
現在說唯是由分別力所生,不是境界力,是指意識的分別。又說由分別力所生,也由境界力所生,是包含前五識與第六意識,因此說為一切識。由五識身的染汙法生起,也是由第六意識的分別力所引發。
為什麼前五識會染污?為什麼會去看去聽呢?去見聞覺知,其實這個賊主要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分別力所引發的。前五識與五俱意識率爾心緣境時,只有了別,第二剎那意識開始尋求作種種計度分別,乃至決定心、染淨心、等流心生起時,前五識是隨意識轉、隨意識的善染轉、隨意識的發業轉,由第六意識主導,要它去貪它就去貪、要它去瞋就瞋、要它痴就痴、要它造業就造業,由第六意識決定前五識要不要繼續看、要不要繼續聽、要不要繼續想、要不要繼續嗅、嚐、觸,這都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力。所以說二種力者,境界力指前五識,境界力與分別力是前六轉識的作用。若唯由分別力生者,是指只有第六意識的分別,稱為分別力生,以上二種力量,都會引起煩惱。
玄二、釋2 黃一、唯分別力
第二科釋,作詳細的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唯分別力,唯由分別力所生的惡不善法。
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者,謂於住時,思惟過去、未來境界而生於彼。
唯由分別力所生,不是由境界力,是指於住時,在修止觀時,思惟過去的或未來的境界,而生出了惡不善法,生出種種貪瞋癡來,這些都是由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力所生。
黃二、俱由二力
第二科俱由二力,俱由思惟力與境界力二力所生的惡不善法。
由思惟力生,亦境界力者,謂於行時,緣現在境界而生於彼。當於爾時,決定亦有非理分別。
若生起煩惱,是由思惟力,也是由境界力所產生的,不是於靜坐時生起,而是在行時,緣現在的境界而生起煩惱與惡不善法。在那時候,一定也有第六意識不如理的分別。因為前五識不會自己分別,只能了別,最主要的是第六意識的不如理的分別。
地二、配二名2 玄一、策勵
第二科配二名,配釋二種名義,分二科;第一科策勵,解釋策勵的名義。
當知此中,惡不善法唯由分別力生,非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策勵。
應該知道二力之中,若惡不善法唯是由第六意識的虛妄不如理作意的分別力所生,不是由前五識接觸到境界時所產生,這種惡不善法若未生起,要鞭策鼓勵自己斷除惡法,能使令它不要生起,若已經生起貪瞋癡,也要迅速將它斷除,是名策勵。策勵是指針對「唯由分別力」生起的煩惱來說的。
玄二、發勤精進
第二科發勤精進,解釋發勤精進的名義。
若由分別力生,亦境界力者,彼若未生能令不生,生已能斷,是名發勤精進。
惡不善法,若是由第六意識不如理作意的分別力,也是前五識緣著境界受到境界力影響所生,於此惡不善法若尚未生起,勤力精進,能令它不生,若是已生起,也能令它斷除,是名發勤精進。
以上是對惡不善法作一個解釋,什麼稱為生欲?是指發願,於還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希望它不要生起,已經生起的惡不善法,令它斷除。有關策勵、發勤精進:
約境的差別區分:如果境界是不現見境,是指策勵,現見境是指發勤精進。
約纏的品類來分:鼓勵自己斷除中品、下品纏,稱為策勵;發起勇猛正精進努力斷除上品纏,名發勤精進。
約三世境辨:如果是緣著過去未來產生的惡不善法,鼓勵自己要斷除,是策勵;緣著現在的境,產生惡不善法,未生的希望它不生,已生的令斷,而發起勇猛正精進努力斷除,是發勤精進。
又約二增上力區分:起煩惱時唯由第六意識的分別力,發願使令未生的不生,已生的令斷,是名策勵。若是由分別力與境界力,由第六意識及前五識產生的煩惱惡不善法,未生的令不生,已生的令斷,是名發勤精進。
以上是說到四正斷的前二正斷。
戌二、於一切善法2 亥一、生欲2 天一、為令生
第二科於一切善法,解釋於一切未生善法生欲及策勵、發勤精進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生欲,解釋於一切未生善法生欲的體相,又分二科;第一科為令生,為令沒有生出的善法生起的體相。
於其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生欲者,謂於未得、未現在前所有善法,為欲令得、令現在前,發心希願,發起猛利求獲得欲、求現前欲,而現在前,是名於其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生欲。
對於未生的戒定慧這些善法,為令能夠生起,因此生出這樣的欲(願望),是指對於現在尚未得到、或者未現在前的所有善法(戒定慧),為想要能夠得到、能夠使令現前、發生希求的願望,發起強而有力希求能獲得的願欲、希求能現前的願欲,希望一切善法能現在前,是名於其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生欲。
天二、為欲令住等2 地一、釋2 玄一、已生善法
第二科為欲令住等,為欲令已生善法能夠安住乃至圓滿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已生善法,說明於已生善法生欲的體相。
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生欲者,謂已獲得、已現在前所有善法,是名已生善法。
對於已經生起的一切善法,如已成就了戒定慧的某一部分,為令它安住、令它不忘失,令戒定慧修行增長廣大圓滿,生出欲,生出這樣的願望,這是指已獲得、已現在前的所有善法,是名已生善法。
已生善法,是現在已經獲得的,已經成就的,已經現在前的戒定慧,必須保持,而且要精進的修行,使它更圓滿。未生的善法希望能生,已生的善法,希望能安住,不要忘失,而且能夠圓滿。
玄二、生欲差別3 黃一、為欲令住
第二科生欲差別,說明生欲的差別相,分三科;第一科為欲令住,為欲令已生善法安住的體相。
於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退,依是說言:為欲令住。
對於已得到的善法,不要讓它退失,而且要令其安住,依此說:為欲令住。
如已經能夠背誦《金剛經》,若是三天不背,可能就忘記了。因此對於已經成就的善法不要讓它消失、退步。
善法不容易得到,又容易失掉,難得易失。佛鼓勵弟子們修四念住時,於已得的、已成就的戒定慧善法不要讓它失去,退步就變成沒有了,本來會的,結果退失了,真是可惜!所以要保持。背經雖是聞慧,是通於止、通於觀,但要保持已得不退,也不容易,如果已經成就了某一部分的功德,要使令它住。雖然沒有往前進,至少也不要往後退,要安住在那裏至少保持著。
黃二、令不忘失
第二科令不忘失,說明為令已生善法不忘失的體相。
於此善法明了現前,無闇鈍性,依是說言:令不忘失。
對於戒定慧善法要有能力使它明了現前,沒有闇鈍性,依此說:令不忘失。
如已經會修不淨觀,遇到美女,不淨觀馬上現前,念力很強,沒有闇鈍性,能夠明了現前,名令不忘失。
黃三、令修圓滿
第三科令修圓滿,說明令已生善法修習圓滿的體相。
於此善法已得現前,數數修習,成滿究竟,依是說言:令修圓滿。
已經成就戒定慧善法,已經現前了,由一次次的修習,一直到成就圓滿究竟,依此而說:令修圓滿。
就像學本論,剛開始時只有學五十卷,要能已得不失、已得不退,至少五十卷要掌握到其中的要義,希望所學善法要不忘失。例如若有人問到本論卷28的要義,如果真的有掌握到,真的明了現前,應能回答。這是說到如何修四念住法門。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人問:夢到懺公師父要他讀本論卷28,是什麼意思?我說要你修四念住。所以必須有念不忘失的道力、這種念力,還要讓它圓滿,因為沒有學圓滿,必須將一百卷學完,並且不退失才算圓滿。
地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於此善法發心希願,發起猛利求堅住欲、求不忘欲、求修滿欲,而現在前,是名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生欲。
對於自己成就戒定慧的善法,發心生起希求的願望,發起猛利心希求堅固安住的願望,希求不忘的願,能有很強的念力,希求修行圓滿聞思修三慧的欲願,還能將其顯現出來,有煩惱時,能現出其中的一種善法就可以如理作意,要有這種念力、有這種願、希望不要忘記,是名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生欲。
行者對自己已經生起的戒定慧的一切善法,希望能夠安住、無有忘失、修學圓滿,生出這樣的願望,這是先說生欲。
亥二、策勵發勤精進3 天一、已得未得辨2 地一、策勵
第二科策勵發勤精進,說明策勵發勤精進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已得未得辨,分別於已得未得善法的差別,又分二科;第一科策勵,說明於已得善法策勵現前的體相。
策勵者,為於已得令現前故。
策勵方面,是鞭策鼓勵使已經成就的戒定慧等善法能夠現前、使令安住而不忘失。
地二、發勤精進
第二科發勤精進,說明發勤精進的體相。
發勤精進者,為於未得令其得故。
發勤精進方面,是對於尚未得到的戒定慧等善法,能夠發動精進使自己能夠得到並且修習圓滿。
天二、住等三欲辨2 地一、策勵
第二科住等三欲辨,說明住等三欲來分別,分二科;第一科策勵,說明策勵。
又策勵者,於已生善為欲令住、令不忘故。
又策勵方面,是指對已生的戒定慧等善法,希望能夠令它安住、使令不要忘失。
地二、發勤精進
第二科發勤精進,說明發勤精進。
發勤精進者,令修滿故。
發勤精進方面,是指希望未得的戒定慧,能夠修學圓滿。
這是約住,或是不忘失,或是修滿來分別。
天三、下中上品辨2 地一、策勵
第三科下中上品辨,約下品、中品、上品辨別善法差別,分二科;第一科策勵,說明下品、中品善法策勵的體相。
又於下品、中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令不忘失,是名策勵。
對於下品,比較淺的,中品,比較中等的善法,戒定慧,還沒有生起的,希望令它生起,已經生起的,希望令它能繼續堅固安住,不要忘失,是名策勵。
地二、發勤精進
第二科發勤精進,說明於上品善法發勤精進的體相。
於上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乃至令修圓滿,是名發勤精進。
對於上品的善法,更圓滿的戒定慧,尚未生起的,希望令它能生出來,已經生起的,希望能夠修學圓滿,稱為發勤精進。
這是配合起來解釋,這二種名相,其實都是精進,不過還是詳細的分別。策勵、發勤精進:對於已得的善法,使令現前稱為策勵;對於未得的善法,稱為發勤精進。於已生的善法,希望它能夠堅住,希望它不忘失,稱為策勵,希望它修學圓滿,名發勤精進。對下品、中品的善法,希望能夠未生的令生,已生的令堅住,名策勵。上品的善法,未生的令生,已生的希望令堅住不忘失,乃至修學圓滿,名為發勤精進。
酉三、辨策持心2 戌一、策心2 亥一、釋
第三科辨策持心,辨別策心、持心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策心,說明策心的體相,又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
言策心者,謂若心於修奢摩他一境性中精勤方便,於諸未生惡不善法,為令不生;廣說乃至於其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由是因緣,其心於內極略下劣、或恐下劣,觀見是已,爾時隨取一種淨妙舉相,殷勤策勵、慶悅其心。
說到策心方面,若心於修止的心一境性中精勤方便時,對於種種未生起的惡不善法,為使令其不生起;詳細說乃至於已生起的一切善法,為希願令善得安住、令不忘失、令修習圓滿。由於這樣的因緣,其心於內所緣境若有極略小或心下劣昏沈、或恐怕心下劣昏沈,若覺察有這些現象時,於當時應隨取六隨念中的一種淨妙相,殷勤策舉內心,勉勵自己、生歡喜心加以對治。
亥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是名策心。
如前所說是名策心。正精進修止觀時會有這種現象,策心可以對治修止時的昏沈睡眠。
戌二、持心3 亥一、徵
第二科持心,說明持心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持心?
什麼是持心?
亥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修舉時,其心掉動、或恐掉動,觀見是已,爾時還復於內略攝其心,修奢摩他。
是指修舉時,心有掉動,或是還沒有掉動,但是覺得快要掉動了,觀察到這一念心有這樣的變化時,這時要回過頭來,將自己從掉動的所緣境收回來,正在修觀的不要修觀了,趕快停止來修止,將所緣境縮小收攝其心,這樣是持心。持心是指修止,策心是指修舉。
亥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持心。
這樣是名持心。
修止觀,很容易有二種現象,一種是散亂,一種是昏沈。散亂時,要用持心去對治,昏沈時,要用策心來對治。策心持心作得很好,有平等捨時,容易得定。
以上是說到四正斷的相貌。行者從開始瞭解什麼是善惡法,善惡法未生已生都要明明白白。然後要在這當中生欲、生願:對尚未生起的惡不善法,希望它不要生起;已生起的惡法令斷。尚未生起的善法,希望生起;已生起的善法,令住、令增長、令圓滿。然後策勵自己發勤精進,斷除所有的惡不善法。對於善法,已經成就的,希望能夠堅住不忘,而且能夠增長圓滿。
要策心、持心,這樣的策勵發勤精進,勤修奢摩他、毗鉢舍那,可以成就斷惡生善四正斷的功德。
申二、異名2 酉一、正勝2 戌一、標
第二科異名,解釋四正斷不同的名稱,分二科;第一科正勝,解釋又名四正勝的名義,又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異名。
如是四種,亦名正勝。
這四種修行的相貌、方法,也名正勝。
戌二、釋2 亥一、於黑品法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於黑品法,於黑品法未生者為令不生等,生欲,乃至策心、持心等,是二種正勝。
謂於黑品諸法,其未生者為令不生,其已生者為令斷滅,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二正勝。
這四種正勝,勝是勝過煩惱、超越煩惱的意思。用這四種方法可以斷除煩惱。對於黑品的諸多惡不善法,尚未生起的,為令不要生起;已經生起的惡不善法,為令其斷除消滅。生欲:心裡生起斷惡的願望、策勵、發勤精進:鞭策鼓勵自己、發勤精進來斷除這些惡法、策心、持心:不斷的修止、舉,於心下沈時策心、於心掉動時持心,這是舉出來對治法的二正勝。惡不善法未生者為令不生,其已生者為令斷滅,是二種正勝。
亥二、於白品法
第二科於白品法,說明於白品法未生者為欲令生等,生欲,乃至策心、持心等,是二種正勝。
於白品諸法,其未生者為欲令生,
對於白品的諸多善法,其未生起的為欲令生起能對治的善法,指無貪、無瞋、無癡,貪毗奈耶、瞋毗奈耶、癡毗奈耶,如前所說對治,或蓋對治,以略心等對治五蓋,或結對治,以定心等對治煩惱,這些種種的善法,還沒有成就的,希望它成就;已經成就的,希望它能夠堅住不忘失,乃至增長廣大。
《披》其未生者為欲令生等者:此下疑有脫文。應言:其已生者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令倍修習、令其增長、令其廣大,於此一切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即如前黑品廣說應知。
在「其未生者為欲令生」這句文下面沒有文了,下面接「如前黑品廣說」,《披尋記》的作者懷疑有脫落的文句,一千多年前玄奘大師們翻譯傳下來的文可能有遺漏或脫文。應該接著說:「其已生者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令倍修習、令其增長、令其廣大,於此一切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是即如前黑品廣說應知。」
對已生的善法,希望能夠堅住、不忘失、能修學圓滿,能令加倍的修習,令善法不斷增長,令善法更加的廣大,於此一切善法,已生的善法生這樣的願望,鞭策鼓勵自己,發動自己的精進力,修止修觀,策心、持心,調伏這一念心。
如前黑品廣說,應知是二正勝。
如前面黑品詳細說的,於其白品已生者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圓滿、令倍修習、令其增長、令其廣大,於此一切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應該知道這是對於白品法的二正勝。
酉二、正斷2 戌一、標
第二科正斷,解釋正勝的另一種名稱,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異名。
如是四種,亦名正斷。
這四種修學的方法,也可以稱為正斷。
戌二、釋2 亥一、於惡不善法2 天一、配名2 地一、律儀斷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於惡不善法,解釋於惡不善法二種斷的體相,又分二科;第一科配名,配合二種斷的名稱來說,又分二科;第一科律儀斷,先說明律儀斷的體相。
一名律儀斷。謂於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
四正斷中,一名律儀斷。律儀指戒,用律儀來斷,這是對已生起的身語意三業惡不善法,為令它能夠斷除,生起欲願,鞭策勉勵自己,發勤精進,詳細說乃至策心持心。這稱為律儀斷。
地二、斷斷
第二科斷斷,說明斷斷的體相。
二名斷斷。謂於未生惡不善法,為不生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
二名斷斷。是指於未生的惡不善法,還沒有出現在身語意上面的惡不善法,為使不生起,生起欲願、鞭策勉勵自己、發勤精進、乃至詳細說令其斷滅除遣變吐。
天二、釋義2 地一、律儀斷
第二科釋義,解釋律儀斷、斷斷的義理,分二科;第一科律儀斷,說明律儀斷的義理。
由於已生惡不善事,應修律儀,令其斷滅,不應忍受。由是因緣,名律儀斷。
由於已生的惡不善事,已經出現在身語意的惡不善法,應該修律儀,持戒,使自己能夠斷除消滅,不應該忍受惡不善事。由於這樣的因緣,名為律儀斷。
地二、斷斷
第二科斷斷,說明斷斷的義理。
於其未生惡不善事,為欲令彼不現行斷,為欲令彼不現前斷,為斷故斷,故名斷斷。
對於還沒有生的身語意的惡不善事,為使令它不生起現行,這是第一個斷。
為了要令煩惱不現行斷,這是指斷除煩惱的種子,使煩惱永不現前,這是第二個斷。這二者為斷故斷,因此名斷斷。
一個是使煩惱不生起現行,一個是煩惱不現前,玅境長老解釋,不現前是指斷煩惱的種子。若煩惱種子未斷,潛伏在內心裡,是屬於隨眠的階段,有緣時,煩惱還是會現前,只有斷除煩惱種子,才不會現前。這是指惡不善法,四正斷的前二正斷。一是律儀斷,一是斷斷。
亥二、於一切善法2 天一、修斷2 地一、配
第二科於一切善法,解釋於一切善法有二種斷,分二科;第一科修斷,說明修斷的體相,又分二科;第一科配,配合未生善法而說。
三名修斷。謂於未生一切善法,為令生故,廣說乃至策心、持心。
三名修斷。是指於尚未生起的一切善法,為使令生起,詳細說乃至策心、持心。省略了策勵、發勤、精進,乃至用舉用止的方法,策心、持心來成就自己還沒有成就的一切善法,稱為修斷。因為要透過修行,才能夠將障礙斷除,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地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由於善法數修數習,先所未得能令現前,能有所斷,故名修斷。
由於善法的數修、數習,一次次的修習,先前所未得到的修行境界能使令現前,能對於惡不善法及種種的障礙有所斷除,因此名修斷。
這是解釋由修而斷。未生的善法為什麼叫修斷?因為戒定慧必須要數修數習,一次又一次的修,一次又一次的習,要次數很多又長時間的修習,以前沒有成就的,能夠使令現前,能夠有所斷除,為什麼不能現前,因為有障礙!有時候沒有修戒律儀,沒有修根律儀,沒有於食知量、悎寤正知、住善友、聞思、無障、捨,沒有布施、沒有修沙門莊嚴。這些二道資糧,都沒有作好,形成很多障礙,因緣不具足,戒定慧不容易成就,所以這時要透過修學正道,將這些障礙斷除,稱為修斷。
天二、防護斷2 地一、配
第二科防護斷,解釋防護斷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配,配合已生的善法來解釋。
四名防護斷。謂於已生一切善法,為欲令住,廣說乃至策心、持心。
四名防護斷。對於已生的一切戒定慧善法,為了希望能夠堅住而不退失,能夠圓滿,詳細說乃至策心、持心,用舉或是止的方法來防護它。令自己成就的戒定慧不要退失,能夠堅住乃至圓滿。
地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由於已得、已現在前諸善法中,遠離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習圓滿,防護已生所有善法,能有所斷,故名防護斷。
由於已經得到的、已經現在前的諸善法中,能遠離放逸,修習不放逸,能使令善法堅住而不忘失,能夠逐漸的修習圓滿,防護所有已經生出來的善法,對於煩惱、惡不善法、種種的障礙能有所斷,因此名防護斷。
未二、略義3 申一、結前生後
第二科略義,要略的義理,分三科;第一科結前生後,結束前文,生起後文。
如是廣辯四正斷已,復云何知此中略義?
前面已經詳細的說明四正斷,精進的修四念住,又如何可以瞭解到這當中的要義呢?
申二、總顯所作2 酉一、標二圓滿
第二科總顯所作,整體顯出四正斷的功用,分二科;第一科標二圓滿,標出二種圓滿。
謂為顯示於黑白品捨取事中,增上意樂圓滿及加行圓滿,是故宣說四種正斷。
這四正斷是為顯示對於要棄捨的黑品、要取的白品事中,由生欲,增勝上進的意樂圓滿,及實際行動的身語意加行圓滿,包括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因此宣說四種正斷。
其實每一法都是信願行,要有信心,然後才會有願力,有願力就要有行動,由行動來完成願力,如果只有願沒有行,是不會圓滿的。這裡的增上意樂是願,加行是行,有願有行,願之前是因為有信,由信願行,可以成就四種正斷。
酉二、配應作事2 戌一、標
第二科配應作事,配合起來說明修行人應該作的事情,分二科;第一科標,先標出來。
當知此中,由生欲故,增上意樂圓滿;由自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故,加行圓滿。修瑜伽師唯有爾所正應作事。
應當知道在這四種正斷中,行者由生欲發願,增勝上進的意樂圓滿;自己鞭策鼓勵自己,對於未生的惡法令不生,已生的惡法令斷,未生的善法令生,已生的善法令增長廣大,發勤精進,於昏沈或將昏沈時能策心,於掉動或將掉動時能持心,修舉修止,加行圓滿。這是修瑜伽師所應該作的正確的事:有願有行,修四念處,能斷惡生善,以實際的加行作斷惡生善的事。
戌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為斷滅所應斷事,及為獲得所應得事,先當生起希願樂欲;為斷諸纏,復應時時正勤修習止、舉、捨相;
修行是為斷惡生善,為了斷滅所應斷的愛見煩惱,不正當的身語意三業,及為了獲得所應該要成就的戒定慧事,先應當生起希求好樂的願望;為了要斷除煩惱的現行,又應該時常正確精勤的修習止舉捨三相;
《披》為斷諸纏者:此說蓋纏應知。
為了斷種種煩惱的現行,這裡說的是指斷除五蓋的現行應該知道。為得到禪定,應該正確精勤的修止、舉、捨相。止舉修得好,能達到平等捨,使心一直安住在捨相上面。本論將修道的方法說得很清楚,使行者能依此道次第逐漸向上進步。
為斷諸纏及隨眠故,更應修習對治善法。
為了斷除種種煩惱的現行及煩惱的種子,更應該要修習對治煩惱的善法。
這是指在淨煩惱地時,成就禪定的定地以後,還要在定地裡修毗鉢舍那,斷種種煩惱的現行,以及煩惱的種子,修習種種能對治的善法,再修更深刻的定與慧來斷除煩惱。
《披》為斷諸纏及隨眠故者:此說一切煩惱應知。
此處所說的斷除種種煩惱的現行及煩惱的種子,是指一切煩惱應該知道。
申三、結攝一切
第三科結攝一切,結說四正勝及四正斷攝一切所作事。
為顯如是一切所作,說四正勝及四正斷,是名略義。
為了顯示這一切行者所應該做的事,而說四正勝及四正斷的斷惡生善,是名要略的義理。
四正斷的進一步,是四神足。
巳三、四神足2 午一、釋成就2 未一、別辨2 申一、四三摩地3 酉一、標
第三科四神足,說明四神足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釋成就,解釋成就四神足的方法,又分二科;第一科別辨,各別辨別成就禪定的二種方法,一種是四三摩地,一種是八種斷行,又分二科;第一科四三摩地,說明四種成就三摩地的方法,又分三科;第一科標,先標出來。
從此復修四三摩地。
從此要再繼續修學四三摩地的四種得定的方法。
酉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謂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觀三摩地。
四三摩地是:欲、勤、心、觀四種三摩地。
神有定及殊勝自在的意思。禪定稱為神,禪定如足,彼能到此,依止欲等四法所引三摩地或八種斷行,能證得各種殊勝的禪定,並且能斷除煩惱,令三摩地圓滿自在;能證世出世間最勝自在的神通妙用,所以稱為四神足。行者發願,修了一段時間以後,而且有行動斷惡生善,發現自己的定力不夠,還要修四神足,加強自己的定力。
酉三、釋2 戌一、略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略,要略說明四種三摩地。
當知由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三摩地;由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勤三摩地;由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心三摩地;由觀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觀三摩地。
增上,是最勝義或所趣義。應當知道由欲(願力)的增勝上進的力量所得的三摩地,名欲三摩地;由精進勤力的增勝上進的力量所得的三摩地,名勤三摩地;心就是止,由止的增勝上進力量所得的三摩地,名心三摩地;由觀的增勝上進力量,觀察自己鞭策自己有沒有得定,用觀的方法、觀的力量所得的三摩地,名觀三摩地。這四種方法都是可以使行者成就禪定,這是要略的說。
戌二、廣4 亥一、欲三摩地2 天一、釋2 地一、因緣
第二科廣,詳細的分別四種三摩地,分四科;第一科欲三摩地,說明欲三摩地的因緣與對治力,又分二科;第一科釋,先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因緣,說明欲三摩地的因緣。
若於是時純生樂欲,生樂欲已,於諸所有惡不善法自性、因緣、過患、對治,正審思察,住一境念。
現在說明修學禪定的欲三摩地是如何修習的。若行者對於修止觀彼是純粹生起好樂的意樂,歡喜定,生起好樂心以後,對所有與貪瞋痴相應的煩惱與身語意三業等惡不善法的自性、生起的因緣、造成的過失與災患、應該如何對治,正確審慎仔細的思惟觀察,心安住在能對治法的同一類所緣境上。
什麼是惡不善法生起的因緣?於可愛境是生起貪的因緣,於不可愛境是生起瞋的因緣,於非可愛非不可愛境是生起痴的因緣,由六根接觸六境也是一種因緣,或是由過去未來的境界、現在的境界生起惡不善法,或因為分別力產生惡不善法,或是由於境界力與分別力合在一起,前六轉識緣境的因緣而生惡不善法,這是說到所有惡不善法的因緣。
若生起惡不善法,過去現在未來都會有過患,可能會墮入三惡道,繼續生死輪迴,受很多的生老病死愛別離苦種種的苦,這些過患也要詳細認真的思惟觀察。
惡不善法的對治,行者應當了知有欲界欲的煩惱應如何對治?乃至色界、無色界,三界不同的煩惱應如何對治?要如何修止修觀,例如欲界有貪煩惱,要用不淨所緣來對治;若瞋煩惱太重,應該要用慈悲心來對治;若是愚癡重,要常常觀察緣起,可以對治對境界的愚癡心;若是高慢,要常常修界分別觀,來對治我慢;若是太散亂,要修數息觀。要檢討一下看自己哪一種惡不善法最嚴重,應多串習在能對治法上。
《披》惡不善法自性因緣等者:如前已說,欲纏染汙身語意業,及能起彼所有煩惱,是名惡不善法自性。若未生、若已生,名彼因緣。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生現法罪、生後法罪、生現法後法罪,受彼所生身心憂苦;又若煩惱起時,先惱亂其心,次於所緣發起顛倒,令諸隨眠皆得堅固,令等流行相續而轉;如是一切,名彼過患。若彼對治、若蓋對治、若結對治,是名對治。於此一境界事繫念思惟,不令流散,由是說言住一境念。
如前面已說,由欲的煩惱現行生染汙的身語意業,以及能引起染汙身語意業的所有煩惱,是名惡不善法的自性。若煩惱與三不善業未和合、未現在前是尚未生起,已和合、已現在前是已生起,名惡不善法的因緣。惡不善法能對自己有害、能對他人有害、能對自他俱害,會生起現法罪、也會生後法罪、也會生現法與後法罪,由此領受到惡不善法所生的身心憂苦;又若是煩惱剛生起時,會先惱亂自心,其次,由於色聲香味觸男女,各式各樣的人事物,在貪瞋癡的影響下,以及常時執著有真實的我、法,於所緣境上會生起種種顛倒,由於煩惱的現行與惡不善法的造作,又再次的熏習新的種子,加深了煩惱的力量,使得煩惱種子越來越堅固,導致煩惱的平等流類現行相續不斷生起及活動;如是這一切染汙的身語意業,以及能引起染汙身語意業的所有煩惱,所引起的傷害、罪過、惱亂、顛倒、煩惱種子的堅固,煩惱現行相續不斷,名為惡不善法的過患。
若是在活動時,未入定時,不能有貪瞋癡,應該用無貪無瞋無癡來對治,玅境長老開示,若彼對治是應以律儀斷,則用戒來對治貪瞋癡;在修禪定時,要對治五種蓋障的現行;若結對治,是在淨化煩惱時,依止奢摩他修毗鉢舍那,在四禪裡面修四念住,來對治的煩惱,是名對治。於此能對治法所緣境界的事,心繫念思惟,不使它流散,由此說心住一境念。
應該先用戒定慧滅惡不善法,才能夠得定,這是指對惡不善法這一方面來說的。
於諸善法自性、因緣、功德、出離,正審思察,住一境念。
對於種種善法的自性,特性,成就戒定慧善法的因緣、功德、出離諸欲,能正確詳細認真的思惟觀察,使心安住在一所緣境上。
《披》於諸善法自性因緣等者:謂若貪毗奈耶、瞋毗奈耶、癡毗奈耶,及餘白品、淨品諸所有法,是名善法自性。未生、已生,名彼因緣。能治過失,是名功德。能令離欲,是名出離。
調伏貪瞋癡,若貪毗奈耶、瞋毗奈耶、癡毗奈耶,以及其他的白品、清淨品諸所有法,是名善法自性。未生起、未現在前的善法,已生起、已現在前的善法,是名善法的因緣,善法因緣尚未具足,是未生,善法因緣已具足,是已生。善法能對治前面所有的過失,是名功德。善法能使令行者出離諸欲,是名出離。
即由如是多修習故,觸一境性。
由於這樣常常多多修習的緣故,可以觸證心一境性,成就禪定。
這是由樂欲(意樂、願)的推動得到禪定的方法。觀察各種不善法的:自性、因緣、過患、對治,再觀察善法的:自性、因緣、功德、出離,用樂欲的方法來精進的修學禪定,使自己的心繫念在一個所緣境上,明記不忘,成就禪定。
地二、對治
第二科對治,說明能對治惡不善法現行。
於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諸纏,能令遠離,而未永害煩惱隨眠。
這樣修習對於所有的惡不善法現行的煩惱纏能夠使令遠離,只能調伏煩惱現行,而不能永遠斷除煩惱的種子。
天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是名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是名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三摩地是定,用這種願力來得到定,厭離不善的煩惱,欣樂妙善法的功德,用欣厭的方法來成就三摩地。這種透過願力及加行成就禪定的方法,功能只是降伏惡不善法的現行諸纏,使令遠離,但沒有辦法斷除煩惱的種子,一直修到七覺支分,證得無漏聖道才能斷除煩惱種子。將修道的過程作一個描述,稱為三十七道品,其實三十七道品就是介紹四念住,四念住的修行是從凡夫乃至到阿羅漢果成就的一個過程。
亥二、勤三摩地2 天一、釋2 地一、因緣
第二科勤三摩地,說明勤三摩地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因緣,解釋勤三摩地的因緣。
若於過去、未來、現在所緣境界,能順所有惡不善法,能順所有下中上品煩惱纏中,其未生者為令不生,其已生者為令斷滅,自策、自勵、發勤精進,於彼所緣,於彼境界自性、因緣、過患、對治,正審思察,住一境念。
行者若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所緣境界,能於隨順所有惡不善法,隨順所有下(較微細的煩惱)中(中等的煩惱)、上品(粗猛的)煩惱現行中,能於未生起的不善法使令不生起,已經生起的不善法為使令斷滅,能自己鞭策、自己勉勵、發起勤奮精進,對於所緣過去、未來、現在種種的惡不善法,於這些境界的自性、因緣、過患、對治,正確詳細的思惟觀察,心繫念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
《披》自策自勵發勤精進者:自策、自勵,謂於過去、未來所緣境界。發勤精進,謂於現在所緣境界。如是別配,義如前說。
《披尋記》前面的解釋:自策,是對於自己心裏緣慮過去的所緣境界,產生惡不善法時,要自己鞭策自己不可以這樣做,立即放下心中的不如理作意。自勵,是指未來,未來還沒有發生,若自知想這件事會使自己生起煩惱,就勉勵自己不要想。發勤精進,是指現在,現前靜坐,發現心裏出現煩惱,要精勤的將其斷除。「自策、自勵、發勤精進」是配合過去、未來、現在來說精進的相狀。這是將一個「勤」字,用不同的時間來表達,過去很勤力、未來很勤力、現在也很勤力。這是將過去、未來、現在,各別配合解釋,義理如前所說。
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
即由如此方式,以精進力使心繫念安住在一所緣境上多多修習,能正確的生起心一境性。
地二、對治
第二科對治,解釋勤三摩地能對治惡不善法現行。
於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諸纏,能令遠離,而未永害煩惱隨眠。
由勤三摩地能降伏所有惡不善法的現行煩惱,能令其遠離,然而還不能斷除煩惱的種子。
要斷除煩惱種子必須在奢摩他中修無我的觀慧,成就了才能永害煩惱隨眠。
天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是名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由精勤的增上力量,將心繫念安住在一所緣境上多多修習,能正生起心一境性,遠離煩惱現行,是名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這是由於行者很精進,精進的增上力量使令其趣向及得到三摩地,成為最殊勝的力量,這是修四神足第二種方法「精進」。第一種方法是欲,是指好樂心或是願力,有欲就會有勤這是相關的。
亥三、心三摩地
第三科心三摩地,說明心三摩地的因緣與對治。
若復策發諸下劣心,或復制持諸掉舉心,又時時間修增上捨。
心三摩地是用止舉捨的方法來得到禪定。行者若又以策舉方式使昏沈睡眠的下劣心提振,或又以止的方法制止種種執持掉舉的心,使令掉舉的心停止下來,又時時的修增上捨,以舉、止、捨方式交互運用於止觀中,使心能平等,並於止中作正確的觀修。
當有下劣心時,可能因為不守根門,或未修悎寤瑜伽,或持戒不清淨等等,導致有昏沈睡眠,這時要用策舉的方法來對治心的昏沈無力,如思惟六隨念:佛法僧施戒天這六種功德,使心歡喜;若心散亂掉動,應修止來制持散動的心,使心寂靜;於昏沈睡眠時修舉,於掉舉時修止,止舉修得很好時,這時進入平等捨,應不要再舉,也不要再止,心裏很清淨、很寂靜,沒有動亂,捨掉昏沈、睡眠、掉舉、惡作及疑等,安住及保持在此明靜而住的狀態下。
心三摩地的作用是用止、舉、捨這三法而成就三摩地。
《披》若復策發諸下劣心等者:於時時間為治惛沈,修習舉相,是名策發諸下劣心。於時時間為治掉舉,修習止相,是名制持諸掉舉心。於時時間為得正定,修習捨相,是名修增上捨。
行者於時時間為了對治惛沈的下劣心,修習舉相,是名策發諸下劣心。於時時間為了對治掉舉的散動心,修習止相,是名制持諸掉舉心。於時時間為了得到正定,修習捨相,是名修增上捨。
時時間,是經常義,於靜坐時,為了對治惛沈,或將要惛沈時,必須學習修舉,令心安住於所相應的六隨念中任一種,將心提振起來,是名策發諸下劣心。靜坐時,若失去正念,憶念以前種種歡樂的事,心靜不下來,為了對治掉舉,應當修習止,努力專注回到所緣境,繼續修習三摩地,是名制持諸掉舉心。這是用止的方法呵斥自己不可以再想了。若止與舉都修得很好,心如明亮的月光,對於所緣境非常的清楚,沒有昏沈睡眠,也沒有掉舉的干擾,也很寂靜、不動亂,說名為捨。這時心平等、心正直、明靜而住,是名修增上捨。
由是因緣,於諸所有惡不善法,若能隨順惡不善法,及諸善法,若能隨順所有善法自性、因緣、過患、功德、對治、出離,正審思察,住一境念。
由於這樣串習止舉捨的因緣,為了要對治惡不善法,及生起諸善法,對於所有惡不善法與能隨順生起惡不善法的所緣,及各種善法與隨順所有善法的所緣,於此善法及惡不善法的自性;生起善法及惡不善法的因緣;惡不善法引生的過失災患;善法所生的功德;惡不善法是所對治,善法是能對治;惡不善法是所出離的對象,善法是能出離的方法,正確、仔細的思惟觀察,心念安住於一所緣境中。
所思惟的惡不善法:包括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的十種亂相、八種尋思、五種蓋障;所思惟的諸善法包括戒定慧、止舉捨的修法、身受心法的四念住、未生已生善的令生與增長、未生已生惡的不生與斷除的四正斷、欲勤心觀的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
《披》自性因緣過患功德等者:此中差別,隨應配屬惡不善法及諸善法,準前應知。
這其中的差別是將惡不善法與善法配合在一起說,隨順其所相應配合的屬性,是繫屬於善法或惡不善法,準照前面的解釋應該可以知道。也就是自性與因緣通於惡不善法和善法,過患指惡法,功德指善法,惡法應予以對治,由善法出離惡法,如此配合起來說,原文翻譯時是整段話翻下來的,要會判讀。
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乃至廣說。
用止舉捨的方法,對善法與惡不善法的自性、因緣等等的過患、功德、對治、出離都很清楚,能知道要斷惡修善。修定的所緣境對行者來說是善,會影響定的昏沈睡眠掉舉惡作疑是屬於惡,都必須排除出去,於此常常思惟觀察,一次次的思惟觀察,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若過去生沒栽培的行者可能修了一生進步卻很少,也有修很多年都還沒有得到禪定的,若過去有栽培的行者可能一支香就相應了,有的可能一年、有的兩年、有的三年,有的十年二十年不一定,但不論多少年都是要繼續栽培,多多的安住,這絕對不會浪費時間的,這樣努力修止舉捨能夠正確的生起心一境性,使心安在一個所緣境上而成就三摩地。
三摩地的體性是心一境性,指心相續安住在一個所緣境。過去有些禪宗的修行人,住廣單,經常是住了一年半載都不知道隔壁的人是誰,彼此不認識,因為心裏只有一個所緣境,只記得所緣境:就是參話頭,為突破話頭而精進。
乃至詳細說。行者用心三摩地來修行,得到三摩地以後,對於所有惡不善法的現行煩惱能夠遠離、能夠降伏,然而無法永遠斷除煩惱的種子,因為只是得到禪定,並沒有得到毗鉢舍那的觀慧,無我的觀慧沒有成就,是不能斷除煩惱種子證得聖道的。
《披》乃至廣說者:謂如前說,於諸所有惡不善法現行諸纏,能令遠離,而不永害煩惱隨眠,是名廣說應知。
如前所詳細的說,對於所有惡不善法的現行煩惱,能使其遠離,但無法斷除煩惱的種子,境界風一吹,煩惱還是會現行的,是名廣說應該知道。這是指修行的成果。
是名心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如前所說是名心增上力所得的三摩地。
亥四、觀三摩地2 天一、釋2 地一、因緣2 玄一、由作意
第四科觀三摩地,說明觀三摩地的因緣與對治,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因緣,解釋觀三摩地的因緣,又分二科;第一科由作意,由如理作意的因緣。
若於能順惡不善法,作意思惟為不如理;復於能順所有善法,作意思惟以為如理。如是遠離彼諸纏故,及能生起諸纏對治定為上首諸善法故,能令所有惡不善法皆不現行。
這是說作意。修行人如何推動自己心裏的作意?作意是指作意心所,有二種作用,一種是警覺應起心王、心所的種子,令起現行。如很多人,同住在一寮房裡,夜晚有小偷進來,其中有一人,警覺性最高,一發覺小偷進來,他雖還躺在床上,即能喚醒他人起床。第二種作用,能引導這些已起現行的心王、心所,趣向所緣的境界。作意是一種非常靈敏、銳利的心理作用。「作」能興起,「意」指念頭,作意,是興起念頭,要認識某一色境,必定先要對它作意,才能認識它,假使不對它作意,而是興起其他的念頭,則境界雖然現前,也不能認識它。總之作意能警心令起,警策這一念心使令它生起來。是警策心生起善法或惡法,要生善心或惡心是作意的力量,像一個守門員在那裏,告訴自己對此境界應該要用什麼心情來想,這是作意的功能。
於所緣的境界若失掉了正念,會隨順惡不善法。行者若於能隨順惡不善法的所緣境界作意思惟,是不如理作意;又於能隨順所有善法的所緣境界作意思惟,這樣的身語意三業是能夠隨順成就自己的戒定慧,是如理作意。這樣常常觀察這一念心如理思惟,能夠遠離種種煩惱的現行,以及能生起煩惱的對治道,例如若有貪欲心生起,知道這是惡不善法,不應該要貪,世間的榮華富貴都已棄捨,還貪什麼?為了將貪心去除,應觀察身是不淨的,不再生起貪欲。由此生起以定為上首的各種善法,廣說為三十七道品,總攝歸納成戒定慧三種,以得到定為首要目標,可以使惡不善法都不再現行。
玄二、由觀察
第二科由觀察,由觀察的因緣。
便自思惟:我今為有現有惡不善法不覺知耶?為無現無惡不善法不覺知耶?我今應當遍審觀察。彼由觀察作意增上力故,自正觀察斷與未斷,正審思察,住一境念。
行者常常如理作意思惟:自己的身語意三業裏面有沒有惡不善法而自己不知道的嗎?或是自己現在沒有惡不善法,自己不知道的嗎?自己現在應該普遍詳細的觀察。行者由於觀察作意增勝上進的力量,自己正確的觀察煩惱已斷或是未斷,以正法詳細、深刻的思惟觀察,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數數憶念。
《披》便自思惟等者:為於現有惡不善法如實知有,及於現無惡不善法如實知無,是故作是二種思惟,正起觀察。
行者觀察自己內心身語意三業裏面有沒有惡不善法,於現在若有惡不善,能如其真實的相貌知道有,若現在沒有惡不善法,能如實知道現在沒有惡不善法障礙自己修禪定,因此作這二種思惟,正確的生起內心的觀察。
即由如是多安住故,能正觸證心一境性。
由於常常的如理作意,常常的觀察自己有沒有斷惡生善,將心安住在善法所緣境上,能夠正確的觸證心一境性,使自己得到三摩地。
這樣說好像很快,但是作起來並不容易,因為心很難調伏。現在已經說明因緣是這樣,用觀三摩地,常常如理作意觀察自己,將自己的不如理作意都調伏排除出去,能如理作意的相續安住在所緣境上,常常用這種方法可以安住在三摩地,及觸證三摩地。
地二、對治
第二科對治,說明能對治煩惱現行。
由是因緣,離增上慢,如實自知:我唯於纏心得解脫,未於一切一切隨眠心得解脫。我唯獲得及已修習諸纏對治定為上首所有善法,而未獲得及未修習隨眠對治。
由於這樣的因緣,不斷的如理作意、不斷觀察自己的內心有沒有惡不善法來障礙禪定,能遠離未證謂證的增上慢,能如實的自己了知:我只是於煩惱的現行,心能夠得以解脫,暫時不讓貪欲、瞋恚、愚癡這些煩惱生起,但並沒有解脫煩惱的種子,沒有入定時,只要境界一起,還是會起煩惱,或是境界太大、或太可愛,即使在定裏都可能無法攝持住。我只是獲得及已修習諸煩惱現行的對治,成就以定為上首的所有善法,但是還沒有修無我觀,沒有獲得般若慧,無分別慧尚未成就,及尚未修習煩惱種子的對治。行者對自己現在的境界非常的清楚。
《披》未於一切一切隨眠心得解脫者:此中隨眠,說二一切,當知約彼煩惱品類說初一切,約彼煩惱自性說後一切。或復翻此。
這其中的煩惱隨眠,上面說了二種的一切,應當知道,約煩惱的上中下品類說初一切,約煩惱的自性說後一切。或反過來說。
煩惱的特性,當煩惱生起時,心自然不寂靜轉,這是總說煩惱的自性。而煩惱有很多種,有貪、瞋、癡、慢、疑、身、邊、邪、見、禁,無慚、無愧,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等,每一種煩惱各有各的自性,如說貪的自性是對於三有的依正二報,以染著為性。瞋的自性,是對於苦或苦的原因,憎恚為性等。不同的煩惱有不同煩惱的自性,略說為一切。廣說可以引〈本地分‧有尋有伺等三地〉卷8、〈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5、及《百法明門論》等對於煩惱心所的解釋,於每一種煩惱的特性、相貌、作用、關連性等,唯識學裏說的非常詳細。
天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是名觀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這種觀慧的力量成就了三摩地,是名觀增上力所得三摩地。
以上是四種三摩地。四神足裏面分成二部分,用欲勤心觀四種方法來成就自己的三摩地,成就的結果發現自己沒有增上慢,能如實的知道自己只有降伏煩惱、遠離諸纏,還沒有將煩惱的種子斷除,自己的程度還是不夠,也不會得少為足,因此要繼續的修八種斷行。
申二、八種斷行3 酉一、標所為
第二科八種斷行,說明八種斷除煩惱的修行,分三科;第一科標所為,標出修八種斷行的目的。
彼由如是四三摩地增上力故,已遠諸纏;復為永害一切一切惡不善法諸隨眠故,及為修習能對治彼諸善法故,便更生起樂欲策勵,廣說如前修四正斷加行道理。
行者由於成就了欲勤心觀四種三摩地的增上力,已經很有定力能夠遠離煩惱的現行;又為了進一步永遠斷除一切一切惡不善法的煩惱種子的自性或上中下品類,以及為了修行練習能對治惡不善法的各種善法,使三摩地得圓滿,發動自己的內心生起好樂心、歡喜心、鞭策鼓勵自己,詳細說如前面四正斷裏所說生欲、策勵、發勤精進、策心、持心等修四正斷加功用行的道理。
行者修了欲、勤、心、觀四種三摩地以後,發現自己已經遠離煩惱的現行,然而煩惱的種子還沒有斷除,必須要用八種斷行來斷除煩惱的種子,使自己的三摩地更加圓滿。
永嘉玄覺大師有一句話「但向懷中解垢衣,莫向他人誇精進。」這是形容精進的相貌。修行人的態度應該只要向懷中解垢衣,懷,指內心,在內心將染污的衣服脫掉,將心中的煩惱種子去掉,不宜向他人誇自己多有修行與精進。因為修行得到的好處也是只有自己才能領受。
《披》廣說如前修四正斷加行道理者:如前四正斷中,說有發勤精進、策心、持心,即此所指廣說加行。依彼建立種種差別,即此所指廣說道理。
詳細的說如前面所說的四正斷中,要斷惡修善有幾個方法:一、生欲,二、策勵,三、發勤精進,四、策心,五、持心,即是這裡所指出的詳說加行。用五種不同的方法加功用行,來建立種種的差別,是這裡所說的廣說道理。
一、生欲,欲是願,希望自己能夠斷惡修善,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對善惡二法很清楚,而且有願,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受戒時戒師會這樣教導,斷惡生善的願要很強,修八斷行也是要有這種欲,有這種願望。
二、策勵,鞭策鼓勵,發願於惡不善法未生欲不生,生已欲令斷;於一切善法,未生令欲生,已生令安住不退失。
三、發勤精進,於惡不善法,未生欲能令不生,其已生者勇猛正勤能令斷除;於一切善法未生欲令生,已生令堅住不忘,勇猛正勤,令修圓滿。
四、策心,鞭策自心,是修舉,正修禪定若昏沈或恐昏沈時要策心修舉,斷除昏沈,回到所緣。以策心斷惡修善。
五、持心,若有掉舉或散亂時要修止,制止這一念散動的心。以持心斷惡修善。
這些方法都是一樣通的。其實從四念住到八正道,這些法門都是不斷的在重複使用,只是分段來說明,正在精進時內心都會有這些心行出現。
彼於如是正修習時,有八斷行,為欲永害諸隨眠故,為三摩地得圓滿故,差別而轉。
行者以這些方法正確修習時,有八種斷行,可以達到二種目的:
一、希望永遠斷除煩惱的種子,二、為三摩地得到圓滿。
以八種不同的內心運作的行相差別而轉,可以斷除煩惱的種子,可以使自己的三摩地得到圓滿。
酉二、釋差別3 戌一、徵
第二科釋差別,解釋八種斷行的差別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何等名為八種斷行?
什麼稱為八種斷行?
戌二、釋2 亥一、辨體相8 天一、欲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辨體相,說明八種斷行的體性相貌,又分八科;第一科欲,說明欲(願)的體性及相貌。
一者、欲。謂起如是希望樂欲:我於何時修三摩地當得圓滿?我於何時當能斷滅惡不善法所有隨眠?
八種斷行,又名八種勝行,是指欲、策勵、信、安、念、正知、思、捨。
一、欲。是指行者生起希望好樂得到三摩地的樂欲:我什麼時候修禪定才能得到圓滿?我什麼時候能斷除消滅所有惡不善法的煩惱種子?
有二種願:1. 為得三摩地圓滿;2. 為斷除消滅所有惡不善法的煩惱種子。
三摩地圓滿必須成就初禪到四禪的根本定,在本論裏的定義,得三摩地是得到未到地定,三摩地圓滿是得到根本四禪,三摩地自在是得定以後,還要將由定所生的愛見慢疑無明等隨煩惱斷除,並且能夠自在的入住出定。
這是第一斷行是有願,有欲,有這種願力才會鞭策自己精進修習三摩地。
天二、策勵
第二科策勵,說明策勵的體相。
二者、策勵。謂乃至修所有對治,不捨加行。
二、策勵。是指行者要修所有能對治惡不善法的善法,不棄捨加行。
可修的是持息念(數息觀)對治自己的散亂;或修不淨觀對治貪欲;或修慈悲觀對治瞋恚;或修界分別觀地水火風空識來對治我慢;或修緣性緣起觀對治愚癡;或障礙太多修念佛觀,這念佛觀是觀佛像,觀佛的白毫相或佛的三十二相,是觀想念佛或觀相念佛,這樣修,以前較少說到持名念佛,多障眾生念佛觀是指觀想或觀佛的相。並且鞭策鼓勵自己不棄捨加行,每日都要靜坐,早午晚也修,不棄捨加行。這是八種斷行的第二斷行:策勵。
天三、信
第三科信,說明信的體相。
三者、信。謂不捨加行正安住故,於上所證,深生信解。
三、信。是指行者必須非常的精進,早、中、晚,一日至少有三次不棄捨加行,正確的依正法安住在所緣境上,對於自己往上所將成就的功德(證是成就之意)深刻生起信心及勝解。總之,對於現在修奢摩他毗鉢舍那的方法,沒有懷疑,並深信只要自己能繼續這樣精進能成就三摩地圓滿,可以斷除煩惱隨眠。這是指信心也建立起來了。這是八種斷行的第三斷行:信。
天四、安
第四科安,說明安的體相。
四者、安。謂清淨信而為上首,心生歡喜;心歡喜故,漸次息除諸惡不善法品麤重。
四、安。是指行者以清淨的信心為上首作前提,相信自己這樣精進功不唐捐,心裡很歡喜;心歡喜是有力量發動精進修習三摩地,由此漸次止息除去諸多惡不善法品煩惱種子的麤重性。
安,可以稱為輕安,也就是輕安樂。要得到輕安樂至少要有未到地定,心輕安以後身體會輕安。有煩惱時心無堪能性,是很粗重的,心無堪能性時必然很剛強、不調柔。由於有清淨的信心,繼續精進的修八斷行,可以成就三摩地及斷除煩惱的種子,慢慢這樣相應時身心會有輕安,又更鼓勵自己繼續精進的修行,安與精進是互相增上影響的。
天五、念
第五科念,說明念的體相。
五者、念。謂九種相。於九種相安住其心,奢摩他品能攝持故。
五、念。是指修九心住的九種相,於九種相安住自心,由止品能攝持這九種相,即九心住。在〈聲聞地〉卷30,1004頁裡,還會詳細的解釋九心住,或在〈攝異門分〉卷83,或〈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7也有這一段文。九心住是九種使令心安住的方法,用念心所,使心能安住在所緣境上,分九個次第,從淺到深,從粗到細,慢慢進步,到最後的等持而得定。念是今心,指現在這一念心要安住在所緣境上。
《披》謂九種相等者:謂念、等念、隨念、別念、不忘念、心明記、無失、無忘、無失法,是名念九種相。如決擇分說。(陵本五十七卷十六頁4637)當知此隨九種心住差別建立,由於奢摩他品能攝持故。
在〈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7,1893頁裏提到的。奢摩他是止,修止時有九種心念能使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九種心念是:念、等念、隨念、別念、不忘念、心明記、無失、無忘、無失法,是名念九種相。應當了知這是隨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九種心住差別建立,這是由奢摩他品所能攝持的緣故。
一、念,修行時一定要有念,必須憶念所緣境,例如修數息觀,必須憶念息的出入相;修不淨觀,必須憶念不淨相。念,是九心住的第一個,稱為內住。內是指內心,將心從外面的色聲香味觸等所緣境界收攝向內,令心安住在息或是不淨等所緣境上而不散亂,稱為內住。這是第一個階段的用功方法。
二、等念,是等住,剛開始憶念所緣境,心還是很動盪的,不能使它平等地安住在所緣境。平等安住是前一念與後一念一樣,前一念是數息從一數到十、後一念也是從一數到十;有時候從一數到三就忘記了,又想別的事了,心不平等了。如果再進一步能夠從一數到十,一直這樣重覆,平等地後面與前面一樣,這才稱為等念、也稱為等住。這憶念不忘的心能平等,不會高高低低、多多少少,一下想到所緣境、一下緣到色聲香味觸去。這是第二個階段必須達到此程度。
三、隨念,是九心住中的安住。將心安在所緣境上。修到這裡,雖然內住、等住,還是會失去正念,若妄念一起,心一外散,能立即覺了,攝心還住於所緣中。到這階段,心才可說安定。
四、別念,是九心住的近住。常常親近念住,稱為近住。靜坐時若心前後念都在想著所緣境,能作到不起妄念,不向外思惟色聲香味觸令心流散。妄念將起,能預先覺了,先為制伏。這樣心能安定住於所緣,不會遠散出去,稱為近住。
五、不忘念,是調順。當心內攝時,有時會出現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十種亂相,使心流散。現在心已安住能以靜制動,內心柔和調順,不會因這些相的誘惑而散亂,稱為不忘念,不會忘失正念。
六、心明記,是九心住中的寂靜。這時候心不被外境十相的誘惑擾亂,但還會有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國土尋思、親里尋思、不死尋思、家勢相應尋思、輕懱相應尋思八種尋思及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五蓋出現,此時能以內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這些妄想,免受妄想的擾亂,內心如中夜的寂無聲息一樣的寂靜。
七、無失,是九心住中的最極寂靜。這時候如果暫時失去正念,能進步到不善尋思等一生起,立即以正知除遣,立刻除滅,稱為無失。
八、無忘,是九心住中的專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內外不良因素所動亂,能相續專注在所緣境上,臨到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是要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還要很努力才能作到平等正直持心。
九、無失法,最後九心住中的等持。這時是無功用運轉的境界,是專注一趣的更進步,功夫純熟,不用特別用力,「無作行」而任運自在的,於所緣境無散亂的相續而住。修習止到達這一階段,是快要得定了。修止是依止明記不忘的這念心,將心安住於所緣,使妄念從粗到細,乃至到沒有,這樣會成就禪定。
這九種行相的正念剛好配合九心住,從最初攝心,到成就正定,是完整的學程,在方便位中還在加行時,說它是三摩地的因,三摩地的一部分,在圓滿聖正三摩地時必須依靠明記不忘的這一念心。聖者所說修止的方便過程,不會超越這九種行相的正念,也就是不外乎九心住的法門。修習止,應依此修習,而認識自己的進程,到了什麼階段,以免產生增上慢而耽誤自己。
八斷行所修的念是修九種心念即九心住。
天六、正知
第六科正知,說明正知的體相。
六者、正知。謂毗鉢舍那品慧。
六、正知。是指毗鉢舍那品的觀慧。因為要斷煩惱的種子,必須修毗鉢舍那無我的觀慧,這是正知。若正念失去時也要正確的知道自己現在失去正念了,要如理作意,而且要觀察自己現在是不是有惡不善法,或是有善法,自己要知道,現在是有得定或沒有得定,自己現在做什麼?要有智慧,才有辦法作得到。
天七、思
第七科思,說明思的體相。
七者、思。謂心造作。於斷、未斷正觀察時,造作其心,發起能順止觀二品身業、語業。
七、思。是指思心所的造作。行者正在修止觀,於觀察自己現在已斷除煩惱或沒有斷除煩惱,必須依思造作其心,發動自己生起能修止或修觀二種品類的身業、語業,也就是積聚隨順止觀的身業、語業的二道資糧,修戒律儀、根律儀、悎寤瑜伽,於食知量等,幫助自己得到禪定,有了禪定後也會有隨順止觀的身業、語業。有了禪定行者的身業、語業與散亂的人是不一樣的,是比較寂靜,是順於止觀的。
《披》發起能順止觀二品身業語業者:此中義顯靜慮律儀。謂由止觀二增上力,損伏一切犯戒種子,令身語業得善清淨,如是當知煩惱已斷。諸觀行者觀察煩惱斷、未斷時,正審思察,願證如是清淨身業、語業,此身語業名順止觀。
發起能順止觀二品的身業語業,是指靜慮律儀,即是定共戒。戒有三種:
一、別解脫戒,是用散心持的戒。佛教七眾弟子,先發起出離心,經過一定的儀式,誓願受持佛所制七眾戒的某一種,在記憶裡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後遇緣對境,便有防非止惡的作用,名為別解脫戒。
二、定共戒,是靜慮律儀。行者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之時,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與定俱發,是名定共戒。這種戒斷惑未盡,未出生死,還是有漏戒。有定以後身業、語業會清淨,由於有定故,因此定共戒高過別解脫戒。
三、道共戒,解脫慧成就時會有道共戒,於見道、修道位中,已斷除煩惱種子,不作意持,任運的自然不犯,戒與道俱發,是無漏戒,名道共戒。
靜慮律儀的定共戒是指行者用止觀方法,修八斷行,成就自己的定共戒,然後斷除煩惱,由於止觀二種增上力量,可以損減調伏內心犯戒的種子,使身業語業得以善巧清淨,由身語業清淨所顯可知煩惱已斷。諸多修觀行者在觀察煩惱已斷或未斷時,正確仔細的思惟觀察,發願證得這種的清淨身業、語業,這種清淨的身語業名順止觀。
現在說思,主要說思心所,由思對境審慮,可使心心所活動、造業,依此可以造三種業。修八斷行的行者用思心所來檢查自己的身語意三業,來觀察自己有沒有斷除煩惱的種子,透過身語意三業會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斷除,這是第七種斷行。
天八、捨
第八科捨,說明捨的體相。
八者、捨。謂行過去、未來、現在隨順諸惡不善法中,心無染汙、心平等性。
八、捨。行,是指心活動的相貌,心行,心裏活動在過去的境界或未來的境界或現在的所緣境當中,若有隨順種種惡不善法當中,心沒有染污,不會隨順可愛所緣境而生貪心,對厭惡的所緣境不會有瞋心,也不會有愚癡心,心是平等性,名平等捨。心沒有掉舉也沒有昏沈,這種方法是平等捨,已將煩惱斷除,安住在捨的狀態,達到明靜而住。這是第八種斷行:捨。
以上是分別八斷行:欲、策勵、信、安、念、正知、思、捨,是行者於修止觀時經常要用到的方法。四三摩地、八種斷行很多經論都會提到的,以上是說明它的體相。
亥二、明知斷
第二科明知斷,觀察修行的結果要明確自己知道有沒有斷除煩惱。
由二因緣,於隨眠斷分別了知。謂由境界不現見思,及由境界現見捨故。
由二種因緣,於煩惱的種子是否已經斷除,能分別了知。一種是:於煩惱境界的不現前思,即第六意識思惟過去或未來隨順生起煩惱的不現見之所緣境時,自心不受影響;第二種是境界現見捨,五俱意識思惟現在事境,於能隨順生起煩惱的境界,自心能不受染污,行平等捨。如此若是於三世順生煩惱境界不生煩惱,由此可以知道自己已經斷除煩惱的種子。
《披》謂由境界不現見思等者:觀察煩惱斷、未斷時,思惟發起能順止觀二品身業、語業,如是思惟,非於行時緣現見境,是名境界不現見思。若緣現見事境,惡不善法不復現行,心無染汙,行平等位,是名境界現見捨。
行者在所修的欲勤心觀及八斷行時,觀察自己的煩惱已斷或未斷時,思惟發起能隨順止觀二品的身業、語業,以這種方式思惟,是在靜坐時,不是於行時所緣的現見境,是名境界不現見思。其實應該包括身語意三業。
若是散心緣現見的事境,境界現前時,惡不善法不會再生起現行,心沒有染汙,安住於捨,行於平等位,心也還是明靜而住,是名境界現見捨。此捨,不只於定位中現在境界出現能夠棄捨稱為境界現見捨,於未入定時之行時也能棄捨煩惱,這是有功夫了。不只是在定中有功夫出定就沒有功夫,出定也有功夫。
根據玅境長老的開示及《瑜伽論記》的解釋,用八斷行最後的二種方法:思與捨;思是指內心身語意三業的造作,依此來檢查自己有沒有斷除煩惱;捨,是能棄捨一切煩惱,心平等,心正直,心無功用住。其實有總說與別說二種方法,不論過去未來現在,不論是定中的「不現見境」或行中的「現見境」,或緣著佛法的理或緣著佛法的事,或是第六意識單獨的作用或包括前六轉識的作用,這二種方法都是可以用到的,思與捨。思,是造作,身語意造作必須是清淨的,斷惡生善的,必須有捨的功夫,不受染汙,能棄捨一切染汙,這樣可以檢查自己有沒有斷煩惱,所以總說是通斷一切。
別說可以分成:境界、時間、定境或散境、識、法,五方面來說:
一、約境界說;思,是緣不現見境,檢討過去遇到的境界或未來的境界。《瑜伽論記》所說義則相反,作另一種解釋。捨,是緣現見境,現在遇到的境界,要用捨的方法將其棄捨,不論多大的境界都不起煩惱,能夠捨。自我檢查時可以知道能不能捨,不能捨是還沒有成功。
二、約時間說:思,是緣慮過去與未來;捨,因為是緣現見境,是緣慮現在。約時間可以這樣說。
三、約定境或散境說:思,緣的是不現見境,是指入定時緣的過去未來;捨,是指散境時,在境界當中也能夠棄捨煩惱,這是約定來說。
四、約識來說,思,是用第六意識思惟觀察;捨,用的是前六轉識,包括五俱意識,前六識都會用到,是現見境,如果不是意識的獨頭作用,必須透過前五識即五俱意識一起運作。
五、約法來說,是玅境長老特別提出來的。思惟佛法時,緣理名思,緣事名捨。思,以緣起為例,思惟緣起的道理,為什麼生死輪迴?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另由惑業苦的角度,思惟生死緣起是因為有惑,依惑造業,所以有苦,又依止生命的苦果,繼續起惑造業,導致生死輪迴如環無端,思惟這些道理時名思。捨,是現見境,現在遇到境界,用慧來捨,觀察這些緣生法如同《金剛經》裏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緣這件事,在事上觀察是如夢幻泡影的,特別指緣起法的事,指緣慮緣生法,名捨,能夠棄捨。
但總說不論緣事、緣理都可以用思與捨,將此解釋作一個分別,可以分別到這麼細。這是指八斷行。
戌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八種斷行,亦名勝行。
如是名為八種斷行。這是八種斷除煩惱的修行,內心運作的方法,也名勝行。
酉三、配瑜伽2 戌一、總標
第三科配瑜伽,配合四種瑜伽來說八種斷行,分二科;第一科總標,整體的標示出來。
如是八種斷行、勝行,即是為害隨眠瑜伽。
如前面所說的欲、策勵、信、安、念、正知、思、捨,這八種斷行、或說八種勝行,即是為了斷除煩惱種子的瑜伽,是觀行、觀修的方法。這四種瑜伽在〈攝事分〉卷95,2798頁還會再說明,該處將四種瑜伽配合八斷行來解釋。
戌二、別配
第二科別配,各別配合四種瑜伽來解釋,其實八斷行就是四瑜伽。
此中欲者,即是彼欲;此中策勵,即彼精進;此中信者,即是彼信;此中安、念、正知、思、捨,即彼方便。
這裡所說的欲,就是前面信、欲、精進、觀(方便)四種瑜伽中所說的欲;這裡所說策勵,就是前面四種瑜伽中所說的精進;這裡所說的信,就是前面四種瑜伽所說的信;後面的安、念、正知、思、捨五法:安,指輕安;念,正念;正知,毗鉢舍那;思,心裡的造作;捨,是棄捨染污,即是前說的四種瑜伽的方便,方便是指方法。要有方法才能到諸法實相那裏去。
《披》此中欲者即是彼欲等者:彼謂瑜伽。前說四種瑜伽,與此八種斷行,隨應配屬,如文可知。
彼,是指瑜伽。前面卷28,949~950頁有詳細的解釋信、欲、精進、觀(方便)四種成就瑜伽的方法,四種瑜伽即是這裡的八斷行,隨它所相應的配合起來,是互相繫屬,其實是一樣的方法,只是詳細的分別開展出來,有廣略的不同,如文中所說可知。
未二、總結
第二科總結,總體結語。
如是此中,若先欲等四三摩地,若今所說八種斷行,於為永斷所有隨眠圓滿成辦三摩地時,一切總名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
如上面所讀到彌勒菩薩開示的一大段文當中,前面欲、勤、心、觀四三摩地,若現在才說到的欲、策勵、信、安、念、正知、思、捨,這八種斷行,為了斷除所有的煩惱種子、圓滿成辦三摩地(根本定)來說,將這四種三摩地與八種斷行合起來,合說四種神足,總名為: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勤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心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因此總名應該是欲、勤、心、觀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以上是解釋如何成就四神足的方法。
午二、釋得名2 未一、問
第二科釋得名,解釋得到四神足名義的因緣,分二科;第一科問,先提問。
問:何因緣故說名神足?
問:是什麼因緣稱為神足?
未二、答2 申一、約世間辨
第二科答,回答,分二科;第一科約世間辨,約世間法來說。
答:如有足者,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世間所有殊勝之法。世殊勝法說名為神,彼能到此,故名神足。
答:用世間的譬喻來解釋。如有足的人,能夠走出去再走回來,能夠勇猛強健的跳躍,能夠得到及證得世間所有殊勝的法。世間所有殊勝的法是上人法也就是禪定,禪定稱為神,神力自在,能到此、到彼,能幫助得聖道,因此名神足。
彼,是指欲勤心觀四種禪定方法,可以使行者到禪定這裡來,或禪定也包括八斷行:欲、策勵、信、安、念、正知、思、捨,也能夠使行者成就禪定,所以名神足。得到定需要有足,足能到想要去的地方,如要到某處去,有足的人用足走路就可以到,要得到禪定要有足,足是這四種方法或說八種方法。
《披》如有足者等者:謂若成就四三摩地、八種斷行,堪能證得轉上、轉勝諸世間定。此約世間說名神足應知。
若成就四種三摩地、八種斷行,堪有能力證得展轉向上,如說初禪向上是二禪,二禪向上是三禪,三禪再向上是四禪,展轉殊勝,當然二禪比初禪殊勝,三禪比二禪殊勝,展轉向上、展轉殊勝的世間定。這是約世間定來說神足的。
申二、約出世辨
第二科約出世辨,約出世間法來說。
如是若有如是諸法,有三摩地圓滿成辦,彼心如是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能往能還,騰躍勇健,能得能證出世間法。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是最勝神,彼能證此,故名神足。
約出世間的聖道來分別。如是若有四種三摩地及八種斷行等諸法,有三摩地諸根本定圓滿成辦,行者的心如是清淨鮮白能相續解脫煩惱,沒有種種的瑕疵汙穢,遠離愛味、慢、見、疑、無明等隨煩惱,心與正見相應,心正直無諂,有堪能性獲得不動的四禪,或不動的種種的禪定,能去能回入住出定自在,能夠勇猛強健的跳躍,於禪定超越自在,乃至能夠證得出世間的聖道。由於出世間法是最殊勝最自在的,思求諸所欲願,一切如意,是不可思議的神,三摩地能證得這種功德,所以名為神足。
《披》如是若有如是諸法等者:已證根本三摩地故,名三摩地圓滿成辦。彼心不為三摩地生愛味、慢、見、疑、無明等諸隨煩惱之所染汙,是名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住正直見,善思法義,無惑無疑,加行出離,淨信相應,不可引奪,是名安住正直,有所堪能,獲得不動。若有如是諸法,堪能證得出世勝法。此約出世說名神足應知。
已成就四種根本定,名三摩地圓滿成辦。此時行者的心不會為三摩地生起的愛味、慢、見、疑、無明等各種隨煩惱之所染汙,是名清淨鮮白,沒有種種的瑕疵汙穢,遠離種種的隨煩惱。心安住於正確端直的見地,能善巧思惟佛法的真實義理,沒有疑慮也沒有迷惑,由努力的加功用行能出離惑業苦,對於佛法僧戒有清淨的信心相應,不是外道天魔所能移轉或引奪的,是名安住正直,有堪能性,獲得堅固不動的禪定。行者若成就這些種種的善法,有能力證得出世間聖道更殊勝的法。這是約出世間說名神足應當了知。
行者假如沒有學習佛法得到禪定,通常一定會愛味的。因為禪定的境界非常殊勝,非常的輕安快樂,修行人因為有佛法的正見,修了禪定以後,繼續修四念住,斷除對於三摩地的愛味、高慢心或是見執。一般人沒有禪定還好,他人說的佛法還會相信,要勸化有禪定卻沒有正見的外道特別的麻煩。疑,有些外道得了禪定後繼續修證四念住,可是不能證得聖道,會對佛法有疑惑,懷疑佛說的四聖諦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對學習佛法的行者成就這種禪定是不會有這種疑惑。無明,有些外道得到禪定會執著我是常住不變的。行者若將愛味、慢、見、疑、無明「諸隨煩惱」的染汙能夠斷除,稱「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
到這裏本論雖然說到八種斷行可以斷除煩惱的種子,可是由後面的文順下去,行者修到這裏時還是世間定,成就的戒還是靜慮律儀的定共戒,雖說修禪定能將煩惱伏住,可是煩惱種子還沒究竟斷,繼續深入時成就五根五力,後面還會說三十七道品,詳細說可以開成三四二五一七八,三四: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二五:五根、五力;一七八:七菩提分、八聖道;這是詳細說,約次第的淺到深開成這七組,若是總說是四念住,可以通到聖道;或只有一組七覺支也可以從凡夫一直到聖道,或是其中的四正斷,或說四神足都可以從凡夫一直到聖人,倒不是像文上面表示的一定是這樣。
若是作立體的思惟,四念處至三十七道品,是以四念處為基礎,精進勤修四念處名四正勤,加強定力名四神足,依定力修毗鉢舍那斷除煩惱種子成就聖道名八斷行,此時行者的信等五根於修習中逐漸有力名五力,於初證得聖道時,轉名為七覺支,有無漏的正見生起,從聖道出身語意業與八正道相應,完成最初證得聖道三十七道品。若說依八斷行能斷煩惱種子證得聖道,也可以作這樣的思惟,不一定要將三十七道品作直線單向的思惟與解讀。
巳四、五根五力2 午一、別辨2 未一、五根2 申一、釋3 酉一、明勝進
第四科五根五力,說明五根五力的體相與差別,分二科;第一科別辨,各別的辨別,又分二科;第一科五根,說明五根的體相,又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又分三科;第一科明勝進,說明勝進的體相。
彼由如是勝三摩地為所依持,勝三摩地為所依止,能進修習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所有瑜伽。
行者由四神足,心有堪能,有殊勝的三摩地為所依止,依止是心依住執持在三摩地中;行者的心以勝三摩地為其依止背景,以三摩地為住處時,三摩地會保護此心,明靜而住,與定慧是互相增上的作用。以這殊勝的三摩地作心的依止處,心住在三摩地裏面能進一步修習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所有三乘觀行的瑜伽,三摩地與定慧是無止盡的互相增上。
瑜伽的體是奢摩他及毗缽舍那,行者必須要繼續修止修觀,使定更加的深入,慧也能進步到解脫慧,這是勝進道,行者還必須要繼續努力往上精進修行。行者繼續修行能得到世間的禪定,而且此禪定很穩固,是正見相應的禪定,但是聖道還沒有成就,繼續修行能成就五根與五力。五根五力的信進念定慧能夠增上生長,根有力量很難被屈伏名力。
酉二、出信根
第二科出信根,說出信根的體相。
由進修習此瑜伽故,於他大師、弟子所證,深生勝解、深生淨信。此清淨信增上義故,說名信根。
由於繼續精進的修習瑜伽止觀,對於佛及佛的弟子們所證得的聖道與無上菩提,深刻產生殊勝的理解或強而有力的認識。由於有實證的諸佛諸菩薩的前例可循,有禪定功夫的行者,信心會較深刻,對於聖道產生深刻清淨的信心。由於此清淨信的增勝上進義利的緣故,說名信根。
增上有二義:所趣義、最勝義。所趣,指所要到達的地方;最勝,最殊勝,這一法觀待另一法有最殊勝的力量,或這一法有成就另一法的功德,故名增上。
根,具有最勝、自在、光顯、增上等義。
酉三、釋增上2 戌一、問
第三科釋增上,解釋增上的作用,分二科;第一科問,提問。
問:於何增上?
問:對什麼有所增上?
戌二、答3 亥一、信根
第二科答,回答,分三科;第一科信根,說明信根增上的作用。
答:於能生起出世間法而為上首,及於能起精進、念、定、慧為其增上。
答:信根能生起出世間法而為上首,因為有深刻的信心為因,能生起出世間的聖道而為上首,及於能生起精進、念、定、慧為其增上緣。
因為有了信心,會推動欲,有欲就會精進,精進力也能夠增上,由此在修行中得到法味法喜。精進的力量是來自於法喜信心,信心也來自於之前的精進修習;由於信、精進,對於正念也有所增上,對於禪定也是有所增上,對於解脫的智慧也會有所增上。由於信根能增上後面四法,又能生起出世間法,是信根的增上義。
亥二、精進等根
第二科精進等根,精進等根增上的作用。
餘精進等,於能生起出世間法,及於能起展轉乃至慧為其增上。
等字包括念根、定根。其餘的精進根、念根、定根,也是一樣都能夠生起出世間法的聖道,也能夠展轉為其他諸根增上,如精進根也能夠生起出世間法為上首,也能夠增上念根、定根、慧根;念根也是能夠生起出世間法為上首,也能夠對定、慧有所增上;定根也是能夠生起出世間法,也能夠成為慧根的增上緣。
亥三、慧根
第三科慧根,說明慧根增上的作用。
乃至其慧,唯於能起出世間法為其增上。
乃至慧根,慧根唯獨對於能生起出世間法為其增上。
慧根後面是沒有了,世間最高的是般若智慧,因此不說與其他諸根展轉增上,慧根能生起出世間解脫的無漏智慧,慧根只是對於能生起出世間聖道為其增上。
申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是故信等說名五根。
因此這種程度的信進念定慧說明五根。
此時修四念住的行者,心中信進念定慧的功德,對於佛法的信心、精進力、正念、禪定、與智慧,已經達到根的程度,有能力生起出世間的聖道,而且前法為後法的增上,若現在還沒有能力不能名根。接下來會接近七覺支,七覺支是要證得聖果。
《披》及於能起展轉乃至慧為其增上者:謂若精進與念、定、慧能為增上,如是念與定、慧能為增上,定唯與慧能為增上,由是說言展轉至慧。
精進的力量能夠成為正念、正定與正慧的增上緣;行者有正念能幫助自己得到禪定與智慧,能夠加強自己的定慧,也是一種增上力;有定力的行者唯是對出世間的解脫慧能增上,由此說言展轉至慧。彼此展轉有增上的作用。這是介紹五根。可以自己檢查看看信進念定慧有沒有根,有根時就是快要成就聖道了。
未二、五力2 申一、辨相2 酉一、舉信2 戌一、標義
第二科五力,說明五力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辨相,說明五力的相狀,又分二科;第一科舉信,舉說信力的相狀,又分二科;第一科標義,標出信力的義理。
若復了知前後所證而有差別,隨此能於後後所證出世間法,深生勝解、深生淨信。此清淨信難伏義故,說名信力。
行者因為努力修學四念住,修止修觀,能了知前後所證得成就的功德是有差別的,前面是淺的,後後是展轉殊勝,更深的,隨前所證能於後後所證得的出世間聖道法,深刻的產生勝解力,而且有清淨的信心堅住而不可動搖,這種清淨信心已堅住很難屈伏,很難動搖,說明信力。
有一位很會度人出家的師兄說到對出家的信心,可以整晚不睡說到天亮,由此度了很多人。他感覺出家越久,前後所證也有差別,當然不是指聖道,還是有漏的信心,自覺出家越久越感到殊勝,若佛陀來要他不要出家,他也不會聽,他已經到這種程度,也有「難伏義」的意趣,很難使他放棄這件事情。信心到「難伏義」的程度,說名為力。
做什麼事都要有力量,要成就聖道也要有力量,有力量才坐得住,才有辦法修行及做很多事;信進念定慧也要達到力,才有辦法成就聖道,
戌二、問答2 亥一、問
第二科問答,提出問答,分二科;第一科問,提問。
問:誰不能伏?
問:到底是誰不能伏?誰不能屈伏轉變此人的信心?
亥二、答
第二科答,回答。
答:此清淨信,若天、若魔、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餘世間,無有如法能引奪者,諸煩惱纏亦不能屈,故名難伏。
答:行者的信心很難被屈伏轉變,這種清淨的信心不論是天人或是魔王,通常欲界天的天人會下來考驗考驗,或是魔王、或是諸多沙門其他教派的出家人、或其他有學問的婆羅門、或其他世間有智慧辯才的人,沒有一位能將其信心奪走,乃至行者自己因為還是有漏的凡夫,貪瞋癡具足,也有煩惱的現行,還會起煩惱、生氣,也不會使自己退到佛法以外,由修行所生的信心也不會屈伏在自己的煩惱纏下,還是在佛教裏面修學聖道,因此名難伏。
酉二、例精進等
第二科例精進等,例說精進等義。
此為上首、此為前行,餘精進等亦名為力。
以此信心為上首,以此信心為前行,其餘的精進、念、定、慧也名為力。
有信會有進,有進就會有念,有念就會有定,有定就會有慧,信進念定慧這五種都不能被天魔外道沙門所引奪的,乃至自己的煩惱纏也不能使自己屈伏、改變。雖然煩惱的種子種下去很難拔除,智慧種子修到有力量時,即使有煩惱也不能使自己退失,由於努力的栽培善根,栽培到一個程度就有力量。
申二、結名
第二科結名,結說名力。
由此諸力具大威勢,摧伏一切魔軍勢力,能證一切諸漏永盡,是故名力。
由於種種信進念定慧的力量,具有大威德的勢力,能摧伏一切魔軍的勢力,能證得一切煩惱永遠盡除的聖道,因此說名為力。
有力量就像軍隊打仗有辦法將魔軍的勢力全部打垮。魔軍本論說有四種:五蘊魔、煩惱魔、死魔、天魔,《大智度論》卷5引經中說魔軍有十種:欲是汝初軍,憂愁軍第二,飢渴軍第三,愛軍為第四、第五眠睡軍,怖畏軍第六,疑為第七軍,含毒軍第八,第九軍利養、著虛妄名聞,第十軍自高、輕慢於他人。行者以修定智慧力,使都不能干擾自己。信進念定慧栽培到有力量時能夠斷除所有的煩惱,有這種潛力,是非常有力量的。以上是別辨,各別的分別五根及五力的相貌。
午二、總顯2 未一、因果相屬5 申一、信根信力3 酉一、標
第二科總顯,整體的顯示五根五力的關係,分二科;第一科因果相屬,五根五力是因,淨信是果,彼此互相繫屬,又分五科;第一科信根信力,說明信根信力與淨信的因果相屬,又分三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當觀此中信根、信力,即四證淨中所有淨信。
這裡五根五力還是有漏的凡夫,還在修四念住,應該觀察這裡所有的信根信力即是將來成就四證淨證得清淨中所有的淨信。
四證淨:指對佛、法、僧、戒清淨的、無漏的信心,又名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聖戒證淨,又作四不壞淨、四不壞信、四信。這種清淨的信心再也不會被天魔外道所引奪,這即是信根、信力的結果,這裡的根與力是因,淨信是果。
據《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說四證淨有大乘二乘差別:
一、二乘所說︰
(一)佛證淨︰謂以無漏智證得諦理時,對佛寶發生的無漏信。
(二)法證淨︰謂證得諦理,對法寶所生的無漏信。
(三)僧證淨︰謂緣僧寶發起無漏信。
(四)聖戒證淨︰謂起無漏智時,俱時而轉的隨心轉無漏戒。聖戒是聖者所愛戒之意。有漏法是聖者所厭,無漏法是聖者所愛樂,今起無漏戒,故云聖戒。
三寶中,佛寶是指佛身中的無漏法,指三十四心斷結成道位。僧寶是指聲聞身中的無漏法。獨覺、菩薩身中的無漏法與苦、集、滅三諦皆是法寶所攝。此因菩薩、獨覺單獨出世,故不入僧寶中。證此之位是在三十七覺分起時,三十七覺分從順決擇分至修道位次第而起。其中於見道位,觀前三諦之位,一一唯得法與戒二證淨。此因三諦是法寶所攝,無漏智證此三諦,故無漏心俱起,而以信三諦之理的信,名之為法證淨。又其時隨心轉的道共戒起,稱為聖戒證淨。
至於觀道諦位,兼得佛證淨、僧證淨。亦即佛的無學法與聲聞僧的學、無學法共收於道諦中。無漏智唯觀佛法時,俱時而起的無漏心信佛身中的無漏法,此稱佛證淨。又觀僧法時,俱時的無漏心信有學、無學無漏法,稱僧證淨。然觀此道諦時,若就現觀的心而言,唯緣諦法只得法證淨與俱時的聖戒證淨。今謂亦得佛、僧二證淨,是約得修而言,即就此時,未來修得緣佛、僧之信故。詳言之,當此時,未來別得修緣佛、無學法、菩薩二無漏根、辟支佛三無漏根與聲聞四向、四果的心,故總謂得四證淨。
此四證淨的次第是依出觀時現起的次第。亦即於出觀之位先信釋尊是正等覺者,次信正法是善說,後信聖僧是妙行者,相信此三寶依次為良醫、良藥與看病者,故得心淨而發淨戒。淨戒須具淨僧現前,恰如待醫、藥、看三緣病方除。或謂此四證淨的關係恰如導師(商主)、道路、商侶、與所乘的關係,故成此四種次第。
二、大乘所說︰
〈攝事分〉卷98廣分信、戒、精進、念、定等五門加以解釋。文中先明安立此四證淨之所以,其文說︰
「具足正見如來弟子,略由二法能正攝受澄清性故,應知建立四種證淨。謂沙門義所攝信戒,於能說者,於沙門義,於同法者,於能證得沙門助伴,所有淨信深固根本,於餘生中亦不可引,無虛誑故,名澄清性及淨尸羅。於其一切能往惡趣惡不善法,獲得畢竟不作律儀,是故亦得名澄清性。應知此中,依止淨信於善說法毗奈耶中深生信解,由此淨信澄清性故,設在餘生,於佛善說法毗奈耶,畢竟無轉,又由怖畏諸惡道苦,受持淨戒,對治惡行,由此攝受戒,澄清性設在餘生,亦不造惡墮諸惡趣,畢竟無退,乃至涅槃。」。
又說精進、念、定等法雖也是澄清之性,但因信、戒之用最勝,故特舉而明之。由信、戒清淨令戒、定、慧三學增上、清淨,故唯由二法說四證淨。
酉二、徵
第二科徵,問。
何以故?
是什麼原因說信根、信力是將來成就聖道的淨信呢?
酉三、釋2 戌一、顯相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顯相,顯示它的體相。
以其證入正性離生所有證淨,皆由此因、此緣、此序,由彼即是此增上果。
因為行者在證入正性離生所有的證淨,證得的佛、法、僧、戒清淨的信心,都是由於此信根、信力的種子為因、此信根信力的現行為依止或助伴為緣、此信根信力引發開展為序,由彼四證淨即是此信根、信力的增上果。
正性,是指涅槃或者說聖道,離生,能夠遠離煩惱的生起或遠離三惡道的生,通常正性離生是指證得初果成就聖道以後,能夠遠離三惡道生,因此名正性離生。行者證得初果正性離生時所有的佛、法、僧、戒證淨,都是由於此因,雖是在凡夫位,但已有信根、信力,名此。行者的信心達到根與力,栽培到根及力的狀態。因是指種子義,因為行者阿賴耶識裏已栽培下對於佛、法、僧、戒,深刻的信心,栽培到有力量能生增上的程度,所以這是因。緣是指所依或助伴,以這種信根信力的現行為依止或助伴。序是指開始義,像序文,序是開始。由於行者有信根信力的程度,開始一連串展開為成就的聖道。若栽培行者的信進念定慧到五根五力,接下來是七覺分,是證入正性離生的初果,所以這裡說此因、此緣、此序。
現在的信根信力是因,將來成就聖道成就四證淨是果。由此信根信力為因成就另外一個法:四證淨,所以說四證淨是信根信力的增上果。
戌二、證義
第二科證義,證成因果相屬的道理。
是故世尊就其因果相屬道理,說言當觀即彼證淨,非即彼體、非即彼相。
因此佛由因果相屬道理來說,此因將來必定會有此果,因果是互相繫屬的,所以說言應該觀察,於見道位的四證淨,這裡所說的信根信力是與見道的四證淨沒有差別,可以這樣說,是對聖道對佛、法、僧、戒有信心,接下來開示密義的顯了說,非即彼體、非即彼相。
這時的信根信力,並不是證得聖道初果以後彼四證淨的體,也不是證得初果以後彼四證淨的相。因為這時還是有漏的凡夫,並不是聖道所成就四證淨裡面的淨信,不過佛由其因果相屬道理,水流到地勢比較低處勢必往下流,以水往下流的法性及道理說,此因勢必會成就果,因果相屬,但因不是果,所以說非即彼體、非即彼相。因此說這裏的信根信力,就是那裏的四證淨。可以這樣方便說的。
《披》皆由此因此緣此序者:因,謂種子相續。緣,謂所依助伴。序,謂託此事生,即引發緣義。如三摩呬多地中說。(陵本十一卷十頁882)
這在〈三摩呬多地〉卷11曾經讀過。因,是指種子相續;緣,是所依及助伴,緣是成就現行法的緣,有信根信力為依止、為助伴。序,聖道是依託五根五力而生,由此可以引發一連串聖道的功德出來,因此,序也有引發緣義。如〈三摩呬多地〉卷11,368頁所說。
在唯識學裏面說因都是指種子,種子是一切法的因。種子有三種:名言種子、業種子、我愛的種子。此因是指種子相續。初果的信心種子是由信根與信力來的,信根信力是因,因為種子是相續的,種子可以生種子,種子可以生現行,現行可以熏種子,信根信力繼續加強會成就初果的信心;緣,是成就現行法的緣,有信根信力為依止,繼續修四念住會成就聖道,所以說信根信力是將來正性離生的所依與助伴,也就是它的緣;序,是指聖道從此五根五力開始,也是引發緣義。
以上是說信根信力,這樣分析。信根信力佛說就是四證淨中的淨信,以它為依止,這是約因果相屬來說。
申二、精進根力3 酉一、標
第二科精進根力,說明精進根力的因果相屬,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要義。
當觀此中精進根、力,即四正斷中所有精進。
應當觀察此中的精進根與精進力,即是前四正斷中所有的精進,也是四正斷修到七覺支入見道位時,精進覺支的精進。
精進根、精進力,栽培到此程度,是指四正斷。前面說四正斷能斷惡修善,斷已生、未生二種惡,生二種善,名四正斷也稱四正勤,這裏的精進即是四正斷當中的精進,雖然說法是次第說,其實之間也有重複的地方,可以合在一起說、也可以分開說。行者很努力的斷惡修善,努力到成就了精進根與精進力,約其程度的深淺稱根或是力,都是不離修四念住的。
酉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此何正斷?
此正斷什麼?到精進根力時精進的程度到底斷什麼?前面淺一點時說到斷惡修善,真正要斷的是什麼?
酉三、釋
第三科釋,解釋。
謂能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方便正斷,此中意說如是正斷。由此正斷,畢竟能斷所有諸惡不善法故。
行者的精進達到根與力的程度,能夠增上出世間法不被引奪時,如勇猛精進的程度,能夠永遠斷除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前方便的四正斷,即因前生欲、策勵、發勤精進三方便中之四正斷的精進力,引生七覺支見道位中的精進覺支斷除煩惱,名方便正斷,此處文中意思是說這種能引發七覺支見道位中的精進覺支的正斷。由此猛勝精進根、精進力的正斷,畢竟能斷除三界分別起的112種煩惱等所有諸惡不善法故。
前面在〈有尋有伺等三地〉卷8曾經讀過,依分別起的煩惱而言,四聖諦每一諦都有十種煩惱:身邊邪見禁貪瞋癡慢疑。三界中對於四聖諦因為這十種煩惱引起的煩惱,全部算在一起計有112種分別起的煩惱,這是成就初果的聖人見道時所斷。又可歸納成三種:薩伽耶見、戒禁取見、疑。薩伽耶見是指斷除我見,一定要修無我觀成就了才會見道;戒禁取,斷除錯誤的身語戒禁的取著;疑,斷除對三寶四諦的疑惑。以這三種煩惱為代表,將這三種煩惱斷除即能成就初果。前面是要成就三摩地,到四正斷時,還沒有力量成就聖道,但這裏的正斷是要永遠斷除見道所斷分別起的112種煩惱。當行者精進到此程度時,究竟能斷除所有的十惡法,或其他的五蓋法,若成就聖道得初果即已斷除所有墮到三惡道去的惡不善法。這是指精進根與精進力。
申三、念根念力2 酉一、標
第三科念根念力,說明念根念力因果相屬的關係,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當觀此中念根、念力,即四念住中所有正念。
應當觀察這其中的念根、念力,即是前四念住修到七覺支入見道位時念等覺支中所有正念,也就是前面說的四念住修到七覺支見道時所有的正念。
前面修三十七道品,第一開始修身受心法四念住,這四種正念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四念住當中的正念。但是這裏的程度加強了,由四念住栽培到念力強到根與力即將入七覺支時也是快要證聖道了。那時的相貌是什麼?
酉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四念住能無餘斷一切顛倒。
是指依此七覺支中四念住的定慧力能夠沒有剩餘的斷除迷苦諦等一切顛倒。對於身受心法有常樂我淨的顛倒,能夠將這些都斷除。念根念力,是四念住當中的正念,繼續加強到七覺支時能無餘斷除一切顛倒,能證得初果乃至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都有可能成就的,念根念力達到此程度,可以開展一連串的聖道令其相續生起。
申四、定根定力2 酉一、標
第四科定根定力,說明定根定力因果相屬的關係,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當觀此中定根、定力,即四靜慮中所有正定。
應當觀察這裏所說的定根、定力其實即是四靜慮中所有的正定。這是指超越人,若超越人依四根本靜慮定入七覺支見道時,能超越證不還果。
也是前面最有關係的四神足,因為要成就三摩地圓滿。這裏說到三摩地圓滿,行者一直加強時,會得到與正法相應的定。有些人是邪定,邪知邪見相應的定與正知正見相應的定是不同的。這裏的定根、定力,即是四靜慮中所有正定。
酉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諸靜慮能為方便,證不還果。
此時能以諸靜慮為止觀方便,證得不還果。
有二種人:一類次第人慧強定弱,定根定力較淺,是指這類行者達到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修無我觀,最先開始一定先證初果,再證得二果三果四果。另一類行者的根器是超越人,定根定力深一點的會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種根本定,依止根本靜慮修無我觀成功時,一下就會證得三果的不還果。證得三果的聖人不會再回到欲界來受生,會到色界或無色界去受生,這是約超越人說。
《披》謂諸靜慮能為方便證不還果者:謂如已離欲界欲者,後入正性決定位,得不還果。今依此義,故作是說。
行者如先已離欲界欲,先成就根本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是超越人,由於已得離欲的根本禪定,不是像一般的次第先證初果、再證二果、再證三果,於後來得入聖道正性離生時是直接證得三果,現在依此道理所以這樣說。因此根與力確實是很有力量的。
申五、慧根慧力2 酉一、標
第五科慧根慧力,顯示慧根慧力因果相屬的關係,分二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當觀此中慧根、慧力,即四聖諦中所有正智。
應當觀察此處所成就的慧根、慧力,即是入七覺支見道時,行者於苦集滅道四種聖人真實不虛的真理中所有的正智。
酉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聖諦智於四聖諦能證現觀,得沙門果。
應當觀察入七覺支時,行者四聖諦的正智於苦集滅道四聖諦的道理能夠證得現量觀察的無分別智,得到沙門果證。
這裏的慧根、慧力是能成就無分別智。聖諦智不是用推理得知苦集滅道的道理,是心裏真實的體驗到我空的道理,能成就沙門果,這是指慧根、慧力。
總之這樣觀察,以信根、信力,是將來修到七覺支中證聖道時,成就初果四證淨的因,可以這樣說,因為現在的因是將來的果,所以佛說可以觀察初果當中的四證信,表示信很有力量。
精進根力,是四正斷中的精進,由此能夠斷除見道所斷的一切煩惱,依此四正斷修到七覺支中的精進覺支,此精進的力量足以斷除到三惡道去的所有惡不善法。
念根、念力,相當於修到七覺支中四念住身、受、心、法當中的正念,也強到根與力的程度,能無餘斷一切常樂我淨的顛倒。
定根、定力,是行者先得禪定後得聖道,有力量使行者於修到七覺支中證聖道時,證得不還果。
慧根、慧力,即是苦集滅道當中的正智,對四聖諦的了解修到七覺支中證聖道時,可以成就無分別智。此聖諦智,對於四聖諦能證現觀,能現量觀察,成就沙門果。
總之信進念定慧前能引後,因果前後相屬,凡夫最初修四念住到證得七覺支入聖道時,由有漏的信進念定慧轉成無漏的信進念定慧,能斷除一切煩惱,證得聖道果。
玅境長老說了很多禪宗的故事,都是與聖道有關的。這是說曹山本寂與洞山禪師的故事。有一次曹山本寂禪師去親近洞山禪師,親近一段時間以後就要告假了。以前禪師在小廟裏出家,不會住在廟裏跟師父住,一定去別的道場參學。去參學一段時間有所得後就走了,若還沒有成就得繼續住,有所得才能走。洞山禪師問他:你要到什麼地方去?本寂禪師說:到不變異處去。洞山禪師說:不變異,豈有去處?你說到不變異的地方去,不變異的地方怎麼會有去處?本寂禪師說:去亦不變異,去也是不變異。什麼東西不變異?涅槃是不生不滅才不變異,有為法都是變化無常的。意思是說我到不變異去,我隨時都在涅槃裏面,去亦不變異,哪裡有來去相呢?他說行住坐臥來去都是涅槃相應的。他們說話都是很有禪味,所謂的禪味就是這樣。玅境長老舉了五個故事,再說一說洞山禪師的趣事。
過去祖師雖然參禪但可能已得聖道,洞山禪師是靜坐要走隨時可以走的那種人。有一日臨終靜坐前先去沐浴,沐浴後集合大眾說:我今日要入涅槃了,要走了,大家來相送吧!弟子們聚集在大殿要送他。當他眼睛閉起來準備入涅槃時,這些弟子開始流淚捨不得。過了一會兒,大家以為他要入涅槃了,他又眼睛睜開來呵斥說:出家人心裏不要依靠任何一物,應當無所住。當然他不是這樣說。他說:心不住一物才是真修行,你們現在依住在我身上,我要死你就哭。又說:勞身息死,有什麼可以值得你們哭泣的?勞,這身是很疲勞的;死,止息了。你們真是一群愚癡僧,所以我決定暫時不走。因為你們哭得太厲害,那我辦一堂愚癡齋請你們之後再走。於是請庫頭師說:你去辦幾桌愚癡齋,我請他們,齋飯吃完我就走。庫頭師捨不得,拖拖拉拉很勉強的,一日沒辦好,二日也沒辦好,後來到了第七日不得已,只好辦起來,第七日真的將菜都買好了,辦了幾桌,大家一起來用齋,齋飯是洞山禪師請的客,他稱為愚癡齋。用完齋後去沐浴,沐浴後真的入滅了。他是這樣瀟灑的來去自如。生死本如此,心裏無罣礙。心不住一物才是真修行,執此又執彼,不是真修行。
未二、順起加行3 申一、舉法3 酉一、標
第二科順起加行,修行達到五根、五力能隨順生起四加行的善根,進入內凡位,分三科;第一科舉法,舉出法相,又分三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若所栽培的信進念定慧到五根、五力的程度會隨順生起加行位。修學聖道在唯識學裏分成五位:
一、資糧位(外凡位),心在聖道的真理之外稱外凡。
二、加行位:煖、頂、忍、世第一(內凡位)。
三、見道位,是證得初果。
四、修道位,初果以上開始修行,二家家、三家家、或二果乃至四果向都是修道位。
五、無學位,成就阿羅漢果是究竟位,也稱為無學位。
這是修道的五個次第,要略分成五種。
即由如是諸根、諸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為因緣故,便能發起下中上品順決擇分四種善根。
行者由於栽培信進念定慧的諸根與諸力,以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為因緣的緣故,便能發動生起下品、中品、上品三類,隨順決斷揀擇佛法的智慧之煖、頂、忍、世第一法四種善根。
決擇分是七覺支,它的體主要是決擇。本來資糧位名順解脫分,加行位名順決擇分,隨順自己能成就決擇的智慧,決擇是聖道的因,名決擇分。決是決斷,有斷疑義,如果以唯識學相應的道理來說是一種智慧,有智慧的人較容易決斷事情,較果斷,因為沒什麼疑惑,能較快的決定事情;擇是揀擇、推求,要先推理然後再來選一選,買東西也要選一選,買什麼比較合適。佛法也是一樣,也要選一選,哪一種是方便說,哪一種是真實義,這樣的佛法與那樣的佛法,如何是了義、不了義,也要選一選,選是大家常常說的見。決擇其實是大家常常說的智與見。
下中上品善根的差別方面,煖頂可以說下品,順諦忍(又名諦順忍)是中品,世第一法是上品,因為順諦忍一剎那進入世第一法,世第一法一剎那證入初果,這是很快的。
順決擇分善根可以隨順決擇的智慧,快要成就智慧的善根有四種,稱煖、頂、忍、世第一。此善其實也還是順決擇分義,通常這種善根是指信進念定慧,不過這裏特別是指智慧,只有智慧能夠斷除煩惱成就聖道。五根、五力繼續栽培強度夠了即成就四種善根。
酉二、徵
第二科徵,問。
何等為四?
到底是哪四種善根?
酉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來。
一、煖,二、頂,三、順諦忍,四、世第一法。
一、煖,如同人在木頭上鑽火,鑽久了火雖然還沒有出,必定先得煖相。這是譬喻此加行位中的行者,以智慧火燒煩惱薪,雖然未得無漏的智慧,已得無漏智火之前相,因此名煖。
二、頂,行者煖善根漸次增長,到成滿時所生的善根。這時的善根是動搖不安定的有漏善根(即動善根)中最為殊勝的。恰如人的頭頂,因此說名為頂。
三、順諦忍,隨順忍可苦集滅道四聖諦的真理,名忍,在《攝大乘論》名諦順忍,有的地方翻譯不同,這裡是說順諦忍。
四、世第一法,是指世間法最高的智慧,第一是最高的意思。
為什麼將內凡位譬喻稱煖頂忍世第一?《俱舍論》說:煖必至涅槃,到了煖位時一定會到涅槃那裡去;頂終不斷善,到頂位時不會斷除善根;忍不墮惡趣,到忍位不會墮到三惡道去,因為忍已經成就四諦決定的智慧;第一入離生,證得世第一法時一剎那就證入正性離生得初果,世第一一定會證得聖道。有人說迴小向大的聲聞乘者,若到忍位就很難令此人回頭,到頂位還可以,頂墮,頂位還可以回來,還可以迴小向大。有些部派主張到忍位以上決定要入涅槃,因為接下來一定會證果然後入涅槃,不過大乘的說法又不同,有很多種說法。
現在說到有煖、頂、順諦忍、世第一法,這四種都是順決擇分,譬喻修行的相貌。
申二、引喻
第二科引喻,引出譬喻。
譬如有人,欲以其火作火所作,為求火故,下安乾木,上施鑽燧,精勤、策勵、勇猛鑽求。彼於如是精勤、策勵、勇猛鑽時,於下木上最初生煖;次煖增長,熱氣上衝;次倍增盛,其煙遂發;次無焰火欻然流出;火出無間發生猛焰;猛焰生已,便能造作火之所作。
以下用世間法來譬喻聖道生起的相狀。
譬如有人,想要生火來作火所能作的事情,火能夠燃燒材薪,使木頭燃燒生火,然後可以煮飯燒菜、可以取暖等。為了將火生起來,在地面上安置乾的木材,上面用鑽不的石燧一直鑽研、摩擦木頭,不斷地精進鞭策鼓勵,勇猛鑽求,由於這樣精勤、策勵、勇猛鑽求摩擦,下方的木頭上最初會生起煖;其次煖增長,熱氣向上衝起;再其次煖熱度加倍增盛,其中煙即生起;再其次沒有焰的火忽然流出來;火生出後沒有間斷發生猛盛的火焰;猛焰生起後,便能造作火所作事。
學佛法,如同鑽燧乾木求火,必須精勤、策勵、勇猛鑽求,無有間斷,最初生煖,如得煖位;次煖增長,熱氣上衝,如至頂位;次倍增盛,其煙遂發,如得忍位;次無焰火欻然流出,如得世第一法;火出無間發生猛焰,如已見道;猛焰生已,便能造作火之所作,如進入修道。
有一位禪師與弟子二人到山上去,在山上需燒炭火。炭火熄了,禪師對弟子說:去將炭火撥一撥,將火生起。弟子聽了便撥弄炭火,可是怎麼撥都沒有用。後來禪師說:你這樣不行。便自己去撥弄,一撥就有火了,這是功夫不同。
表面這樣看起來這段話沒什麼,其實是要告訴弟子精進的程度還沒有到!禪師要弟子去將灰撥出火,弟子撥一下就放棄。師父去撥時火星就出來了。這是譬喻修行必須「精勤、策勵、勇猛鑽求」,如果火還沒有出來要繼續撥。
「彼於如是精勤、策勵、勇猛鑽時,於下木上最初生煖」,這是煖位。此人很精進策勵在那裏鑽火,譬喻行者努力修四念住,最初是煖是熱熱的,還沒有火,火的前相是熱的。靜坐如果很專注,身體也很容易發熱,但是此熱與智慧的熱是不一樣的,所以說「最初生煖」,是指煖位,此人於修行很熱絡,修行會越來越精進,這是煖的相貌。再者熱,一般說此人很熱衷某一種事情,會歡喜做、一直去做,很熱絡對你很好,常常要去親近你。法也是一樣,當對此法很熱絡時,由早到晚會以法照心,一定要去追求佛法。煖位是這種相貌,此人一定是精進的。
煖位以後「次煖增長,熱氣上衝」,是頂位了。煖再繼續鑽下去還會有熱氣,先有氣往上衝,是頂位。善根慢慢栽培,栽培到頂位,頂位是不會斷善根的,善根越來越強。
「次倍增盛,其煙遂發」,是忍位。氣再加強慢慢會有煙了。燒過炭的人都知道剛開始是先有煙,然後慢慢才有火,忍位是忍可四聖諦的道理。忍有決定的智慧,開始有煙。
「次無焰火欻然流出」,是世第一。世第一已經有出一點火了,但此火沒有火焰,只是一點點小火星,忽然間就流出來了。
「火出無間」,一剎那馬上「發生猛焰」,是正性離生見道位了,沒有間斷的、呼一聲一下大火馬上生起來了。
「猛焰生已,便能造作火之所作」,大火一起來看要燒飯煮菜或其他甚麼事,能作火燃燒的功能。這是譬喻無漏法火能斷煩惱如火燒物。
修行人也是一樣,有的人是用燒開水來譬喻,這裡用鑽木取火來譬喻煖、頂、忍、世第一的相貌。
申三、配合3 酉一、於初位
第三科配合,將譬喻與法配合起來說,分三科;第一科於初位,於初位時的法喻。
如鑽火人精勤、策勵、勇猛鑽求,五根、五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當知亦爾。
如鑽火的人很精進的鞭策自己、鼓勵自己,於過去現在未來三時,不斷勇猛勤奮努力的修四念住,使信進念定慧五根能夠增上有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行者的信進念定慧因為常常在修也就不斷的增長,就好像在努力鑽火一樣。
據《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2〈6 分別賢聖品〉說:聲聞行者若發心修學聖道趣向見諦,應先安住清淨尸羅,然後勤修聞所成等智慧。先攝受隨順見諦的聞慧;聞四諦法已後,勤求所聞法義;聞法義已,無顛倒思惟;思惟已後,才能依定修習。行者如是住戒,勤修,依聞所成慧起思所成慧,依思所成慧起修所成慧。
於資糧位修五停心觀(即五種淨行所緣)、別相念住、總相念住。
一、修五停心觀:依五停心觀破貪欲、瞋恚、愚癡、高慢、散亂等五種粗大煩惱障礙。
二、修四念住中的別相念住: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為得毘鉢舍那,修四念住。分別修身、受、心、法四念住觀;亦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三、修總相念住:如是熟修雜緣身等法念住已,總觀所緣身等四境,修無常、苦、空、無我四種行相。
酉二、於中位4 戌一、煖善根
第二科於中位,說明於中位時的法喻,分四科;第一科煖善根,說明煖善根的譬喻。
如下木上初所生煖,其煖善根,當知亦爾,燒諸煩惱無漏法火生前相故。
當聲聞行者於外凡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之三賢位熟修四念住以後,觀慧漸次成熟,開始修四諦十六行觀,有順決擇分初善根生,名為「煖法」。
像鑽下木,最先開始生暖,行者成就煖的善根也是一樣的意思。煖的善根,是能燒掉諸煩惱無漏法火生起之前的相貌。每一種火要生以前都是先煖,然後再慢慢的熱氣上升有煙,接著先有小火然後大火。
據《俱舍論疏》卷23〈6 分別賢聖品〉說:此煖善根從思慧或修慧生,若有先離欲界染者(超越人),依色界(四靜慮)攝修所成慧,厭患(欲界)生處,欣樂涅槃,多厭行俱作意,次第能引異類煖善根生;諸有先時未離欲染(次第人),依思所成慧,引煖善根生。
《披》燒諸煩惱無漏法火生前相故者:如火生時,最初生煖,是故煖名火之前相。如是無漏法生,先起善根,說名前相道理亦爾。由無漏法能斷煩惱,喻如火燒。最初善根是彼前相,故得煖名。
火要生起前最先會生煖氣,因此煖說名為火的前相。如同修四念處的行者要證得正性離生無漏聖道生起之前所生起善根,說名前相,道理也是一樣。由於無漏出世間法能斷煩惱,好像火能燒掉煩惱。無漏法火生起之前,最初生起的有漏善根,就是無漏法火的前相,所以得煖的名。
戌二、頂善根
第二科頂善根,說明頂善根的譬喻。
如煖增長,熱氣上衝,其頂善根,當知亦爾。
如煖強度增長就有熱氣往上衝到頂上,形容頂善根,頂位也是無漏法火生起之前的相貌,道理也是一樣的。
戌三、順諦忍
第三科順諦忍,說明順諦忍的譬喻。
如次煙發,其順諦忍,當知亦爾。
熱氣以後會有煙發出來,先有暖、才會有熱氣、然後才有煙。燒過木炭的人能體會。順諦忍也是無漏法火生起之前的相貌。
據《俱舍論疏》卷23〈6 分別賢聖品〉引正理論說:行者修習煖善根,下、中、上品漸次增進,於佛所說苦集滅道生隨順信,觀察諸有,恒為猛盛焰所焚燒。於三寶中信為上首,有修所成順決擇分次善根起,名為頂法。
四善根又可分成動善根及不動善根二類,煖頂位行者的善根名動善根,忍、世第一法的善根名不動善根。動善根中最高位說名為頂。頂又有二義:一以退墮動善根中勝故名頂,如人頭頂;二以進(向忍位)退(回煖位)二際名頂,猶如山首,故名為頂。《阿毘達磨順正理論》說:頂聲顯此是最勝處。如吉祥事至成辦時,世間說此人至頂,動善中勝故名為頂。
戌四、世第一法
第四科世第一法,說明世第一法的譬喻。
如無焰火欻然流出,世第一法,當知亦爾。
沒有火焰的火突然流出一點火星,是世第一法,也是無漏法火生起之前的相貌。
酉三、於後位
第三科於後位,說明於後位的法喻。
如火無間發生猛焰,世第一法所攝五根、五力,無間所生出世無漏聖法,當知亦爾。
如同火沒有間斷的忽然發生猛焰,世第一法所攝的五根、五力,無間所生出世無漏聖法,應當知道也是一樣。
本論說煖、頂、忍、世第一都有五根、五力,只是由淺到深程度不同而已。《俱舍論》以次第說四正斷是煖,四神足是頂,五根是忍,五力是世第一。開始修行四念住,修到四正斷時成就煖善根,四神足成就頂善根,五根成就忍善根,五力成就世第一善根。《雜集論》說五根可以成就煖、頂二種善根,五力成就忍、世第一這二種善根。本論說五根、五力是四善根位都有,是合在一起說的。
巳五、七覺支3 午一、乘徵
第五科七覺支,說明七覺支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乘徵,乘著前面所說提出問題。
此復云何?
大火以後接下來是怎麼樣呢?
午二、標釋
第二科標釋,標出來解釋。
謂七覺支。諸已證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故名覺支。
大火是形容七覺支。已經證入正性離生成就聖道的諸有情,如諸法實相真實覺悟的智慧用這七種方法為因證得聖道果,因此名覺支。支是因義,這是七種覺悟的因,覺悟聖道的方法。
《披》謂七覺支等者:辯中邊說:此支助覺,故名覺支。由此覺支位在見道,廣有七種,略為五支。一、覺所依支,謂念。二、覺自性支,謂擇法。三、覺出離支,謂精進。四、覺利益支,謂喜。五、覺無染支,此復三種,謂安、定、捨。(辯中邊論中卷十四頁)今說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應如彼釋。
《辯中邊論》說:這七種方法可以幫助行者覺悟四聖諦,所以名覺支。由於覺支的位置是在見道證初果的位置,廣泛的說有七種,也可要略的將其歸納成五種。
一、覺所依支,謂念。覺悟四聖諦的道理要依止正念,念是明記不忘的心。觀行的智慧於見道證果時要有念作依止,正念要常常現前。行者不論遇到什麼境界,都要常常記得佛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或記得身是不淨的,諸受是苦,諸心無常,諸法無我,正念常常現前才會覺悟。
二、覺自性支,謂擇法。覺悟的特性是擇法。行者的覺悟是要成就擇法的智慧。能否覺悟主要是看行者有沒有擇法的智慧。擇法的智慧是指了知一切法是無我的,人也是無我的。生命是依他眾多因緣而成就的,因緣隨時都在改變,在因緣裏面找不到一個有主宰性的我。自己也是一樣,他人也是一樣。凡夫除了有我執,在很多事情上執著某些觀念、名言等想法而有法執,不知名言沒有真實的自性。若是行者有清淨的智慧,知道人無我、也知道法無我,乃至由眾因緣所成就的果報體也是如幻如化的,也不是真實的,具有擇法的智慧,就能覺悟諸法實相。
三、覺出離支,謂精進。清淨智慧能出離煩惱。出離煩惱要有精進的力量。不努力修因怎麼會有果呢?沒有栽培因是不會有果的。
四、覺利益支,謂喜。覺悟的利益是歡喜,如同大乘的初歡喜地。行者希望成就功德,結果也成就了、覺悟了、滿願了,當然會很歡喜。依於恆常的精進才能夠成就聖道。
五、覺無染支,覺悟了心中已沒有染污,內心清淨時有三種相貌:安、定、捨,身心會有輕安、而且有定力、能棄捨煩惱,心平等、寧靜,常常安住在捨上。
這是在《辯中邊論‧中卷》14頁所提到,這裏說的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應該可以比照那裏的解釋。因此也可以合成五支來說,如果將第五支覺無染支開成安、定、捨三支,成為七支,也名七覺支,內容一樣只是開合不同。
午三、明攝3 未一、標
第三科明攝,說明七覺支為三品所攝的道理,分三科;第一科標示出來。
即此七種如實覺支,三品所攝。
這七種如實覺悟諸法實相的因,可由三種品類所含攝。
未二、配
第二科配,配合起來解釋。
謂三覺支奢摩他品攝,三覺支毗鉢舍那品攝,一覺支通二品攝,是故說名七種覺支。
三種品類是:止、觀、止觀雙運。七覺支中三種覺支是屬於奢摩他品所攝的,三種覺支是屬於毗鉢舍那品所攝,一種覺支通二品攝是二種都需要的,因此說名七種覺支。
未三、釋
第三科釋,解釋。
謂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此三觀品所攝;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此三止品所攝;念覺支一種,俱品所攝,說名遍行。
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三支是屬於觀品所攝的;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此三支是止品所攝;念覺支一種,通於止、通於觀,修止修觀都要有念,是俱品所攝,是遍行於止觀的,說名遍行。
這是指七覺支,用七種法幫助行者成就覺悟聖道。七覺支是見道位,到了初果以上開始進入修道位,轉名八聖道。
巳六、八聖道3 午一、明漸次2 未一、略標
第六科八聖道,說明八聖道的漸次、得名、與建立,分三科;第一科明漸次,說明八聖道的次第,從修道位到究竟位都是屬於八聖道,又分二科;第一科略標,要略標示出。
彼於爾時,最初獲得七覺支故,名初有學見聖諦跡。已永斷滅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唯餘修道所斷煩惱。為斷彼故,修習三蘊所攝八支聖道。
行者在那時,最初獲得七種覺悟的法,名初有學見聖諦跡。已能永遠斷滅見道所斷一切分別起的112種煩惱,又可將其歸納成:薩迦耶見、戒禁取、疑三種。僅剩下修道所斷煩惱。五下分結斷了薩迦耶見、戒禁取、疑三種,於貪、瞋二種還沒有斷。貪、瞋二種是指修道所要繼續斷的俱生的貪、瞋(屬欲界);還有五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慢、無明,此時必須修習戒定慧三蘊所攝的八支聖道。
未二、配釋
第二科配釋,八聖道配合戒定慧三蘊來解釋。
此中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慧蘊所攝;正語、正業、正命,戒蘊所攝;正念、正定,定蘊所攝。
八聖道中的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是屬於慧蘊所攝;正語、正業、正命,是戒蘊所攝;正念、正定,是定蘊所攝。
午二、釋得名2 未一、問
第二科釋得名,解釋得名八支聖道的因緣,分二科;第一科問,提問。
問:何因緣故名八支聖道?
問:什麼因緣說名八支聖道?
未二、答2 申一、總
第二科答,回答,分二科;第一科總,總說。
答:諸聖有學已見跡者,由八支攝行跡正道,能無餘斷一切煩惱,能於解脫究竟作證,是故名為八支聖道。
答:諸有學的初果、二果、三果、以及四果向聖人,由八支所攝行跡通往涅槃果的聖道,能沒有一點剩餘的斷除一切煩惱,能究竟證得解脫,因此名為八支聖道。
八支聖道所攝的有四種行跡。「行」是指四行跡,行者修道的過程有四種,名四行跡。四行跡分成:苦遲通行、苦速通行、樂遲通行、樂速通行。通是指通達。由於每位行者的根器不同,將其分成四大類。
一、苦遲通行。苦,是行者只有成就未到地定,沒有得到根本定,只有少許輕安,還沒有喜受樂受,因此身之苦受未除,是以未到地定為依止,修四念住成就的聖人。遲,是說行者的根器較鈍,但修行還是會成,這是苦遲通行。
二、苦速通行。只有成就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裏面修四念住成就的利根人。速,是指修行人是利根,雖只有成就未到地定,可是行者的智慧強,證果比較快,只要淺淺的定也可以成就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
三、樂遲通行,已得根本定,名樂;善根較鈍,名遲。總說得到根本定的鈍根行者名樂遲通行。根本定的初禪二禪有喜受樂受,三禪有樂受,四禪唯不苦不樂受,初禪二禪三禪都有樂受,身心都很安樂,但善根較鈍,因此名樂遲通行。
四、樂速通行,得到根本定的利根行者是樂速通行。已得根本定,名樂;善根明利,名速。這類行者修行證果最為快速。
申二、別5 酉一、正見
第二科別,各別說明,分五科;第一科正見,說明正見的體相。
當知此中,若覺支時所得真覺;若得彼已,以慧安立如證而覺;總略此二,合名正見。
應知這八聖道當中,於前七覺支時所得真實覺悟的根本無分別智;得到根本無分別智後,從止觀雙運出來會有後得智,行者以後得智的智慧,用語言文字的佛法來安立所證悟的境界而說法覺悟其他的眾生,為利他來弘揚佛法開示佛法。總略此根本無分別智與後得智二種智慧,合起來名為正見。
要略而言,正見是通達四聖諦的智慧,慧心所特別強盛有力,在凡位時是有漏正見,依有漏正見修戒定慧而證入聖道果,獲得無漏正見。無漏正見的智慧,包括根本智及後得智,依根本智斷煩惱,依後得智能安立名言善巧說法。
八正道的八種修行是互相依止、互相資養、互相增益的,當行者的見解變得更「正確」的時候,八正道的其他要素也都會變得深刻,佛在《中阿含經》卷49〈1 雙品〉中說:依正見能生正思惟,依正思惟生正語,依正語生正業,依正業生正命,依正命生正精進(方便),依正精進生正念,依正念生正定,在八正道中以正見為首,展轉能引生其餘七種功德。
正見是一種決擇的智慧,有了正見,能夠區分明辨迷悟、凡聖、染淨因果、善惡諸業果異熟、有無等差別,具有覺悟及如實理解事物的能力,這是行者所擁有能夠契入生活實相活生生的智慧,能夠給行者帶來安祥與慈悲的深刻洞見,使行者不再迷惑、顛倒。
《披》若覺支時所得真覺等者:此中真覺,謂根本無漏智,於聖諦理證現觀故。從此無間,得唯法智、得非斷智、得非常智、得緣生行如幻事智,善為他說宣揚開示,是名以慧安立如證而覺,當知此即後得無漏智攝。
七覺支時所得真覺,真實覺悟佛法真理,是根本無漏智,也稱為根本無分別智,對於四聖諦的真理成就了無分別現量觀察的智慧。從無分別智出來以後沒有間斷的得到唯法智、非斷智、非常智、緣生行如幻事智,得到這四種智慧,能善巧為他人宣揚開示,是名以慧安立如證而覺,應當知道這即是後得的無漏智所攝。
一、唯法智,於一切若行、若住各種作意中,能善巧推求,唯有諸法的運轉,無我無我所。
二、非斷智,雖然無我,但也不是斷滅空,證得的無我無分別智也不離五蘊。如實了知有惑會造業、造業會再感得苦的果報,繼續生死輪迴。惑業苦這件事是存在不會斷滅的,因緣是相續不斷的。由此不會有斷滅的斷見,這是非斷智。
三、非常智,此智能深刻的瞭解生命是剎那剎那生滅無常的,不會執著常相,能斷除常倒。
四、得緣生行如幻事智,通達緣生諸行如幻如化的智慧。
依此四智能善為他人宣揚開示。
酉二、正思惟
第二科正思惟,說明正思惟的體相。
由此正見增上力故,所起出離、無恚、無害分別思惟,名正思惟。
由於正見的增勝上進力,正見的力量很強,所生起的出離欲、無恚、無害與正見相應的分別思惟,名正思惟。
當行者有無漏正見時,不會再愛著色聲香味觸男女這些欲,有出離欲的正思惟;或無恚尋,對於他人的觸惱也不會生氣瞋恚,不論說好或說壞,說好不會高興,說壞也不生氣,有出離瞋恚的正思惟;無害尋,更不會想要去破壞對方或傷害他人,有出離傷害他人的正思惟。行者心裏都沒有欲恚害等諸惡尋思,所生起的都是與聖道相應的善法尋思,只有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分別的正思惟,都是與正法相應的,名正思惟。
正思惟是行者的心語,除了有智慧,於思心所及尋伺心所特別有力。依正思惟使行者的語言正確、慈悲、清楚、有用。因為思惟常會導致行動,由正思惟來引導走上正語、正業之路。
《披》所起出離無恚無害分別思惟者:謂即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出離伺、無恚伺、無害伺應知。
由於行者正見的增勝上進力量,所生起的都是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出離伺、無恚伺、無害伺應該知道。尋與伺,要略而言,尋是粗的思惟分別,伺是細的思惟分別。
若心趣入諸所尋思,彼唯尋思如是相狀所有尋思。
行者若心趣入各種所尋思境,唯是尋思如是出離、無恚、無害的尋伺相狀的所有尋思。
聖人只作二事,一是說法,一是聖默然,有時入定就進入根本無分別智,假如出定要尋思時都是與佛法善法相應的尋思,其內心的相貌就是這樣。
《披》彼唯尋思如是相狀所有尋思者:謂唯尋思出離、無恚、無害分別相狀故。
聖人心裏每日尋思的內容都是遠離諸欲、遠離瞋恚、遠離傷害其他有情的如理分別,內心十分寂靜、柔和、慈悲、清淨。這是說到正思惟。
酉三、正語業命2 戌一、第一義3 亥一、正語
第三科正語業命,說明正語業命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第一義,依第一種道理解釋,又分三科;第一科正語,說明正語的體相。
若心趣入諸所言論,即由正見增上力故,起善思惟,發起種種如法言論,是名正語。
聖人若與他人談話,由心所趣入的所有言論,即由於正見增勝上進的力量,生起與善法相應的思惟,由此發出來的言論都是如法言論,是名正語。
正語能遠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四種過失,也不會有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覺言覺,不知言知的過失,聖人說話都是實語、柔軟語、有義語、和合語,是見則言見,聞則言聞,覺則言覺,知則言知。
欲界的有情,每日一定要說話,語言是溝通的橋樑。當自己失去正念,本想說那些能夠帶來和解與寬恕柔軟的話語,卻說了本來不想說的話,寫了本不想寫的文字,原本無意說會傷害他人的話,可是卻這樣說了。因此說之前必須有正思惟,正語是建立在正思惟的基礎之上的。語言是顯示有聲的思惟,思惟是無聲的語言。
亥二、正業
第二科正業,說明正業的體相。
若如法求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供身什物。於追求時,若往、若還正知而住,若覩、若瞻、若屈、若伸、若持衣鉢及僧伽胝、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或於住時,於已追求衣服等事,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廣說乃至若解勞睡正知而住。是名正業。
聖人為資生所需,所作身語意正業的相貌是:能如法追求衣服、飲食、坐具臥具、病緣醫藥供身雜物,這是身語業;意業是能於一切行住坐臥時皆能正知而住,或於追求時身業若往、若還、若覩、若瞻、若屈、若伸、若持衣鉢及僧伽胝、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或於住時,對於已追求衣服等事,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詳細說乃至若解勞睡,其中包括身業、語業、意業、晝業、夜業,這五種業都能正知而住。是名正業。
這是指一位出家的聖人,不論是出外或在內,於自己所造的身語意業隨時都是正知而住。這樣名正業。
正業的意思是身體的正確行為及內心的正念正知。正業的修行是要踐行慈悲、防止傷害,既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他人。正業是建立在正見、正思惟、及正語的基礎之上,並與正命密切相關,以正念正知正思惟去作一切事,就是正業。
《披》或於住時於已追求衣服等事等者:前說追求衣服等事,行時業攝。既追求已,於其住時有五種業。一者、身業,二者、語業,三者、意業,四者、晝業,五者、夜業。謂若說言:若行、若住、若坐。此言顯示住時身業。若復說言:若語。此言顯示住時語業。若復說言:若臥、若默、若解勞睡。此言顯示住時意業。若復說言:若習悎寤。此言顯示住時晝業、夜業、身業、語業。又若臥者,此言顯示住時夜業。當知是名住時五業。如前正知而住中說。(陵本二十四卷二十頁2063)此應準知。
行者為追求聖道,於一切時的身語意業,在本論分的很細。前面在二道資糧中,說追求資生的衣服、飲食等事,是屬於行時的業所攝。於追求以後,在住時有五種業:身業、語業、意業、晝業、夜業。若說:若行、若住、若坐,這是顯示住時身業。若說:若語,在說話時,這是顯示住時語業。若是於躺臥、默語、解勞睡時,這是顯示住時的意業。若是在修習悎寤瑜伽時,是顯示住時的晝時業、夜時業、身業、語業。又若是夜間寢臥時,是顯示住時的夜業。應當知道是名住時五業。如前面卷24,852頁中的正知而住中所說,這裡應該準照那裏所說了知。
亥三、正命
第三科正命,說明正命的體相。
如法追求衣服、飲食,乃至什物,遠離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
行者為資生所需所作身語意正業如法追求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乃至雜物,遠離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如法追求資生所需是正命,若屬佛規定出家人不可以做的事情、或有欺騙他人的行為就是邪命。
以上是解釋聖人是與正語、正業、正命相應的,這是第一義。
戌二、第二義3 亥一、標遠離攝
第二科第二義,依第二種道理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標遠離攝,標出遠離所攝。
若遠離攝正語、業、命,彼於證得無漏作意諸覺支時,先已獲得。
聖人依正見、正思惟,於修道位,修習遠離俱生煩惱的各種戒定慧時,已具有遠離煩惱所攝的正語、正業、正命,不會有不如理分別而造作語惡行、身惡行、邪命事,這是聖人於證得無漏的如理作意七覺支時,同時獲得聖所愛戒的道共戒,所以能夠如此。此處說「先」已獲得,指於修遠離俱生煩惱的修道位之前,於七覺支時已經成就正語、正業、正命的聖所愛戒。意指正語、業、命,成就道共戒的功德,此道共戒是在證得七覺支時已經成就的。
《披》若遠離攝正語業命者:謂即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此亦名為無漏律儀,由彼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永害故。
遠離所攝的正語、正業、正命,是指遠離種種的語惡行、身惡行、邪命事的不作律儀,聖人已斷分別起的煩惱,不會有不如理分別而造作語惡行、身惡行、邪命事,因此而有不作律儀。這是道共戒的功德,也名為無漏律儀,由彼無漏律儀已經能永遠斷除一切會往惡趣、惡戒的種子。
聖人不會再說謊話;妄言,不會有大妄語,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也不會有離間語,不會破壞他人的感情等事;也不會有惡語惡言相向;不會說一些沒有意義的綺語;不會再造作語惡行。殺生、偷盜、邪淫也不會作。從成為初果聖人以後,已去掉這些不善的身語業。不會用不正當的手段來追求生活所需的諸事,也不會有錯誤的經濟來源,這是不作律儀,也稱道共戒,超越凡夫有禪定的定共戒,是與聖道相應的戒,這種戒也名無漏的律儀,因為身語意三業都已經沒有煩惱在裡面,惡趣、惡戒的種子已永遠斷除。
大航法師於解脫慧裡說到此無漏戒。去戒場受戒後要不斷地再繼續學習佛法,使此戒能夠不斷地堅強增長有力,若受戒後不繼續栽培,可能惡戒的種子要比善戒的種子還要多,會沒有力量持戒,若能不斷地熏習佛法即是在加強自己的戒體。初果聖人因為證得聖道果,已將往三惡道去的惡戒種子完全斷除,所以三業清淨。
初果聖人還有一個相貌,若只剩下一碗飯,有人來乞食,自己不食用會死,也會將此碗飯供養對方,具有這種道心。聖人的正語、業、命都是與聖道相應的,道共戒是在成就七覺支時即已成就,是與證得聖道同時所獲得的利益,正見、正思惟、正語的力量很強,能使身語意三業與正法相應。
亥二、釋聖愛名2 天一、問
第二科釋聖愛名,解釋名聖所愛戒的因緣,分二科;第一科問,提問。
問:何故此名聖所愛戒?
問:是什麼原因說此正語、正業、正命名為聖所愛戒?
天二、答2 地一、明獲得
第二科答,回答,分二科;第一科明獲得,說明聖人獲得此戒。
答:以諸聖者、賢善、正至,長時愛樂、欣慕、悅意:我於何時當正獲得諸語惡行、諸身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由彼長夜於此尸羅深心愛樂、欣慕、悅意,故獲得時,名聖所愛。
答:諸多聖者、賢人善士、已趣各別煩惱寂靜的正至聖人,內心對於戒經常是愛樂、欣仰羨慕、歡喜悅意的思惟:我於何時將會正式獲得諸不善身惡行、語惡行、諸邪命事不作律儀而能守護身語正行及正命?由這類行者於未證聖道無明長夜時於此戒律深深愛樂、欣慕、悅意,因此於獲得時,名聖所愛。
有智慧的行者追求的是道共戒,真正的持戒清淨是內心的清淨,不是只有追求別解脫戒而已,律儀戒還要往上得到定共戒,以定共戒為基礎成就道共戒,才能不墮三惡道。聖人都是愛好、仰慕內心清淨的道共戒,聖所愛戒也稱不作律儀,也稱無漏律儀。
地二、明不作
第二科明不作,說明得聖愛戒不作非法之事。
獲得如是聖愛戒已,終不正知而說妄語,終不故思害眾生命,終不故思不與而取,終不故思行欲邪行,終不非法求衣服等。
聖人成就聖所愛戒以後,正語、正業、正命也同時成就了,終究不會在具正知之下有任何故意做出殺盜淫妄身三語四的身語惡行及非正命行,如正知而說妄語,故思害眾生命,故思不與而取,故思行欲邪行,非法求衣服等。
玅境長老舉了一個有神通的大目犍連尊者的例子。以前有個地方乾旱了很久,很多人去請問大目犍連尊者說:尊者!什麼時候會下雨?大目犍連尊者告訴當地的人說:七日以後會下雨。但七日以後並沒有下雨,當地的人說:喔!瞿曇的弟子大目犍連尊者說謊。大家都議論紛紛的傳播著,連比丘們也在一起談論此事。於是有比丘去找佛陀告狀,對佛陀說:大目犍連尊者說妄語了,他說七日以後會下雨結果沒有下,居士們都在批評。佛因此召請大眾一起處理這件事。佛問目犍連尊者說:你到底是什麼情況下說這種話?有沒有說妄語?目犍連尊者說:沒有!我當時入定時確實觀察到七日後會下雨,但是七日後因緣變化沒有再下雨。佛說:他沒有因正知而說妄語,所以判他無罪。因為他是真的觀察到要下雨,結果是因為天候又有改變,所以沒有下雨。聖人是不會明明知道這是妄語還說妄語;也不會故意想要去傷害眾生的生命;也不會故意去盜取他人的物品;在家的聖人終究不會故思而行欲邪行;出家的聖者不會非法的追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這是不作律儀,不作身惡行、語惡行、邪命事。
亥三、結通修道
第三科結通修道,結說聖所愛戒也通於修道。
即由如是聖所愛戒增上力故,於修道時,乃至所有語業、身業、養命事轉,亦得名為正語、業、命。
由於初果聖人已經成就聖所愛戒的增勝上進的力量,於向上修道乃至究竟道時,所有的語業、身業、養命事的活動,也得名為正語、正業、正命,都是聖所愛戒的不作律儀,都是無漏律儀,真正能夠持戒清淨,身語意業都是與正法相應。
酉四、正精進
第四科正精進,說明正精進的體相。
依止正見及正思惟、正語、業、命勤修行者,所有一切欲、勤、精進、出離勇猛、勢力發起、策勵其心,相續無間,名正精進。
依止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精勤成就聖道的修行人,所有一切的欲願、勤力、精進、出離三界的勇猛、勢力發起、鞭策鼓勵自心、相續沒有間斷的修行,名為正精進。
聖人的精進是在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身語意業三業都清淨的情況下,所作持續不斷的精進。
酉五、正念正定
第五科正念正定,說明正念正定的體相。
成就如是正精進者,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無顛倒九種行相所攝正念,能攝九種行相心住,是名正念及與正定。
成就這種正精進的聖人,由於四念住的增勝上進的力量,得到無有顛倒的九種心行相貌的心住所攝正念,能攝持念、等念、隨念、別念、不忘念、心明記、無失、無忘、無失法九種行相心住,是名正念及與正定。這九種正念成就了也就說成就九種正定,依止正念可以成就正定。
念,是於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定依為業。行者依聞思修所成正念,根據適合自己根器、能正對治煩惱的正念,如不淨相、出入息、或佛號等為所緣,數數憶念,相續不斷,達到心一境性,成為正定。修定不離正念,必須有正念才能成就禪定,所以正念及與正定也就合在一起修。
以上是八聖道的內容。聖人成就八聖道的思想有正見有正思惟,戒是清淨的,正語業命,一切時都是正精進的,也有正念與正定。
午三、明建立2 未一、遍攝一切3 申一、標
第三科明建立,說明建立二種八聖道,分二科;第一科遍攝一切,說明八聖道遍攝一切所作,又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如是一切八支聖道,總立二種。
如上所說這八支聖道又可以總相安立成二種。
申二、列
第二科列,列出來。
謂無所作及住所作。
聖人成就八聖道可以分成無所作及住所作二種。
申三、釋2 酉一、無所作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無所作,說明無所作的體相。
無所作者,謂正語、正業、正命。
無所作方面,是指聖人的說話與作事情,包括身語意業及正命,於追求資生所需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時不會再造惡行,不會與惡法相應。無所作也名不作,不會再作惡法。
酉二、住所作3 戌一、標
第二科住所作,說明住所作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住所作者,復有二種。
住所作方面,也有二種。
戌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謂奢摩他、毗鉢舍那。
住所作方面,包括:止、觀二種修行。
修止、修觀,是出家人的正業。出家人要作甚麼事自己應該要了解。
戌三、配
第三科配,配合起來解釋。
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是毗鉢舍那,正念、正定是奢摩他。
八正道與修止、修觀配合起來說,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是毗鉢舍那的觀修;正念、正定是奢摩他的止修。
觀是觀察事物的智慧,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是聖人的觀慧,由此可見聖人的智慧與我空的正見相應,聖人的尋伺遠離自我愛執,能真實慈悲有情,聖人如實了知善惡差別,能正確的斷惡修善。聖人的心不顧戀過去、不憂慮未來,能如實安住當下,保持正念,並且能令正念相續而得正定,這正念、正定是聖人的止行。
《披》謂無所作及住所作者:不作律儀,名無所作。住時所作,名住所作。
不作律儀,是行時所作,沒有在靜坐時是正語正業正命,追求資生所需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時不會造惡行,不會與惡法相應,不會再造作惡法,名無所作。住時所作,聖人的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是毗鉢舍那,聖人的正念與正定是屬於奢摩他,安住修奢摩他、毗鉢舍那時,名住所作。
未二、料簡無作2 申一、顯修道攝
第二科料簡無作,再來思量簡別無作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顯修道攝,開顯修道所攝的無作。
如是清淨正語、業、命為所依止,於時時間修習止觀,能斷諸結。無餘永斷,能得最上阿羅漢果。長時相續,名為修道,多時串習斷煩惱故。
如是聖人以清淨的正語、業、命為所依止,於時時間修習止觀,能夠斷除種種的煩惱。結是指煩惱,和合苦名結。有學聖者繼續依止聖所愛戒修習止觀,乃至將其餘修道所斷的俱生煩惱也沒有剩餘的斷除,能證得成就聲聞乘裡最高的阿羅漢果位。從初果到四果阿羅漢,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各人根器不同精進程度不同,多數人還是長時相續,名為修道,這是多時串習斷煩惱所成就的結果。
由此可見,聖人成就聖道以後為得究竟也是要長時的串習,不斷努力斷煩惱才能成就阿羅漢果。
申二、簡除見道
第二科簡除見道,簡除見道。
率爾智生,名為見道,暫時智起,即能永斷諸煩惱故。由是因緣,正語、業、命,於修道中方始建立。
率爾智生,是指行者從世第一法一剎那後忽然進入見道,無分別智一生起,馬上能夠永遠斷除所有見道所斷分別起的煩惱,時間很短,第十六剎那即進入修道位。八聖道是安立在修道位上說的,由於見道位時間很短,在見道位上是不安立八聖道,因此簡除見道。由此因緣,正語、正業、正命,於修道位中才開始建立。
初果是一個界線,從初果以後就進入修道位了,第十六剎那證到初果的果位以上開始算是修道位。出了無分別智,出定以後,會有聖所愛戒,才會有身業、語業、或有正命的事出現,因此在修道位才開始建立聖所愛戒。
八聖道是安立在修道位上說的,在見道位上是不安立八聖道,不過這種說法各個經論不同,《大智度論》與《俱舍論》是將八聖道安立在見道位,七覺支安立在修道位。本論是七覺支在見道位,八聖道是在修道位。因為這裡的正語、業、命是出了定,出了無分別智以後,開始造身業、語業種種行時所作,才有所謂的聖所愛戒,所以是在修道位開始建立。
卯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由如是等,漸次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加行方便,是名菩提分修。
由於行者逐漸次第的修習三十七種菩提分法的加行方便,包括: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分的加行方便,是名菩提分修。
品類建立的第十二科瑜伽修就說到這裡,說明瑜伽修的想修、菩提分修二種修。
子十三、修果2 丑一、正明修果5 寅一、徵
第十三科修果,說明想修或菩提分修的成果,分二科;第一科正明修果,正式說明修行聖道的成果,又分五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修果?
什麼稱為修行的成果?
寅二、標
第二科標,標出來。
謂四沙門果。
指四種沙門果,四種修學聖道的成果。聲聞乘人修學聖道的結果即是成就四沙門果。
寅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來。
一、預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最上阿羅漢果。
聲聞乘的行者不斷地修四念住,可以成就四種沙門果:
一、預流果,預入聖流的初果,斷盡三界分別起的煩惱,預入聖道法流,因此名入流,也稱須陀洹果。
二、一來果,行者於欲界九品思惑中斷盡前六品,後三品還未斷,須更來欲界一番受生,因此名一來果,也稱斯陀洹果。
三、不還果,行者進一步斷除欲界的九品修惑,不會再回到欲界受生,因此名不還果。
四、最上阿羅漢果,行者斷盡三界所有分別起及俱生起的煩惱,成就聲聞乘最究竟、最上等的果位。
寅四、釋2 卯一、總釋名2 辰一、徵
第四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總釋名,整體的解釋名相,又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此中云何名沙門?云何名果?
這其中什麼稱為沙門?什麼稱為果?
辰二、釋2 巳一、第一義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第一義,依第一種道理解釋。
謂聖道名沙門,煩惱斷名果。
聖道名沙門,煩惱種子斷除名果。
聖人成就二種事,一種是遠離一切染污法,一種是得到無漏的智慧。若分開來說聖道是沙門,特別是指清淨的智慧,煩惱種子斷除是成果,依此安立說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將染污法斷除名果。
巳二、第二義
第二科第二義,依第二種道理解釋。
又後生道或中或上,是前生道所生之果。
又後面生起的聖道,或是中等的,如說二果、三果,相對於初果來說是初果的後生道,或上,是更究竟的阿羅漢果,是前面生道所生之果,前面以初果為基礎所產生更上的聖道果,是展轉成就,不是一下能成就最究竟的阿羅漢果。
通常成就聖道是從初果至二果、三果、四果,斷煩惱也是一部分一部分斷除的。經論說,有些人出家去受戒,於白四羯磨的一白三羯磨,在作啟白時證初果,第一番羯磨證二果,第二番羯磨證三果,第三番羯磨證四果。在受戒時成就四果的時間很短,這是因為行者受戒之前已累積圓滿聖道的資糧。如優婆趜多尊者在出家前已證三果,因此出家在受戒時即證四果阿羅漢。
卯二、別建立2 辰一、問
第二科別建立,各別建立四種果位,分二科;第一科問,提問。
問:何故建立如是四果?
問:為什麼佛陀只建立這四種果位?
辰二、答2 巳一、標
第二科答,回答,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答:對治四種諸煩惱故。
答:因為可以對治四種的諸煩惱。
巳二、釋2 午一、初果3 未一、明對治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初果,說明初果的建立,又分三科;第一科明對治,說明初果聖人對治的煩惱。
謂諸無事能感惡趣、往惡趣因煩惱斷故,及能斷彼對治生故,立預流果。
種種無事的煩惱,即執著離蘊或即蘊有我,這「我」是遠離五蘊生起的理惑,沒有這件事,是分別起的,只是自己內心想的虛妄分別,是由於不明白無我的道理所生的煩惱,依此煩惱所造作的業行能感得三惡趣的果報,斷除往惡趣因的無事煩惱,及由斷除彼煩惱能對治與斷除彼煩惱的智慧生起緣故,依此安立預流果。
本論〈決擇‧有尋有伺等三地〉卷58說:「十煩惱,見所斷者,名曰無事,彼所緣事非成實故。」薩迦耶見、邊執見、戒禁取見、邪見、見取見、貪、恚、慢、無明、疑等十種煩惱,見道所要斷的煩惱稱為無事,因為它所緣的是分別起的理惑、對因緣所生法為空的道理產生迷惑所生,所緣境非世俗實有的事。譬如薩迦耶見、邊執見、戒禁取等這些所分別的道理,沒有世俗實有的事,所以說是無事。
又說斷煩惱時,隨所對治的煩惱,能對治的智心產生時,攝持隨眠之所對治的識心就滅了。當一念正見相應的心生時,也是無分別智產生時,正是被對治所攝持煩惱種子的識消滅之時,如秤兩頭低昂時等,能治的智慧產生與所治隨眠的消滅是同時的,於證得見道第十六心時,安立為初果。
在〈決擇‧有尋有伺等三地〉卷58說斷煩惱時是:「隨所治惑能治心生,諸有隨眠所治心滅,此心生時彼心滅時,平等平等,對治生滅道理應知。」。
《披》謂諸無事等者:謂若煩惱唯分別起,緣煩惱生,不緣事轉,是名無事煩惱。此即見性煩惱應知。
若煩惱唯是內心的分別所起,緣著煩惱所生起,不是緣五蘊事而生起,是名無事煩惱。這即是所謂的見性煩惱,如卷58所說,十煩惱,見所斷者,名曰無事,應該知道。
玅境長老常常舉下面的例子說明煩惱多數由分別而起:若有人來告訴你,某某人說你的壞話,心裏開始不舒服,或開始恨他了。心裡開始分別,煩惱由此生起。想一想,若此人不來說這句話之前,內心根本沒有煩惱也不會恨他,因為不分別,若不分別則沒有這件事情。由此,很多的煩惱只是內心的分別,越想越氣,其實沒那麼嚴重,一剎那就過去了,罵人者很快又快樂了。可是聞受者一直想、一直分別,越想越不能忍耐,這都是內心不斷地分別引生的過患。若不相續分別這件事,心回到清淨的所緣境,煩惱也就沒有了,當然這裡特別說的是我見。
障礙得到初果聖人最嚴重的煩惱是我執我見,在色受想行識上或離開色受想行識執著有一個常恆住不變異的我,時常思惟我如何如何,其實這我只是內心的虛妄分別,並沒有真實的我存在,是自己愚癡認為有我,實在是沒有我。五蘊除了地水火風的色身,及心裏的受想行識等心心所法以外,沒有真實的我,這是無事煩惱,即見性煩惱。如〈決擇‧有尋有伺等三地〉卷58,1916頁所說見性煩惱可以參考。
什麼是有事?什麼是無事?有事是指所緣境乃世俗實有的事,如肚子餓時生出想吃食物的貪心,這是有事。如果是思想上的問題名無事。沒有這件事卻去分別,這時煩惱生起的所緣境,稱為無事。
凡夫緣的都是遍計所執,遍計所執有二種,一種是遍計外緣所生法的事,一種是由思惟分別而生起的。此外,現量上有迷惑名有事,比量上有迷惑名無事。若看到這朵花很喜歡,這是有事的煩惱。若看到這朵花覺得比那朵花更好,這是無事。初果斷的是無事煩惱,能將思想上的問題,分別起的煩惱斷除,而五蘊事上引生的煩惱還沒有完全斷除。
未二、會經說2 申一、釋義3 酉一、標
第二科會經說,會合經中所說,分二科;第一科釋義,解釋經中的義理,又分三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而薄伽梵說永斷三結立此果者,謂依三品,有三種結,障礙聖道令不生故。
佛說永斷三結,安立為初果(預流果),彌勒菩薩說這是依止三種品類的人,有三種煩惱,這三種煩惱障礙修行人的聖道不能生起,因此這樣說。
酉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三品。
一、在家品,二、惡說法毗奈耶品,三、善說法毗奈耶品。
三種品類的人,包括:
一、在家品,指在家眾這一類的。在家人精進修行可以成就初果、二果、三果,若成就阿羅漢果時有二件事,一是立刻出家,二是立刻入涅槃。在家居士用功也可以成就聖道果,若成就聖道果也名僧,稱為真實義僧,也是屬於三寶之一。所以在家人也是可以修學聖道。
註:印順法師據《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說:《彌蘭王問經》說:如「在家得阿羅漢果,不出二途:即日出家,或般涅槃」。這是說,得了阿羅漢果,不可能再過在家的生活,所以不是出家,就是涅槃(死)。這一解說,也是依據事實的。族姓子耶舍,在家身得到阿羅漢,不願再過在家的生活,當日從佛出家,這是「即日出家」說,出於律部(大正藏29.003)。外道須跋陀羅是佛的最後弟子,聽法即得了阿羅漢,知道釋尊快要入涅槃,即先入涅槃,這是般涅槃說,如『遊行經』等說(大正藏29.004)。
二、惡說法毗奈耶品,是指外道所說的法與律,有很多過失,能令人與法相應,名惡說法毗奈耶,如〈本地分‧聞所成地〉卷14說:於外道惡說法律中,當知有七種過失。謂解過失,行過失,依止過失,思惟過失,功用過失,增上心過失,增上慧過失。
1. 解過失:於邪法生邪解而有過失。彼諸多外道,雖然也有少少的來聽法,學習法,好像也受持,也有聽進去,可是心裡還是常常隨順常樂我淨四種顛倒,凡是所說的話,專門為了毀謗他人的宗教,巧妙逃避他人的難問,只為追求勝利,因此對於法所生的理解都有過失。
2. 行過失:外道所受禁戒,如雞戒,牛戒、狗戒等,這些都是錯誤的軌範規則,屬於邪命所攝受,所得到財富的來源是錯誤的,是不合正法的,不能使令自己得以出離生死,本來要生天,但是持牛戒、持狗戒,怎麼能生天?這些方法都是錯誤的,稱為戒禁取。這種戒是有行過失。
3. 依止過失:所奉事的對象是惡知識,不是善知識,只能宣說常樂我淨顛倒錯誤的修道方法,因此所依止的對象也是有過失的。
4. 思惟過失:外道所有的思惟,錯誤的追求出離三界,也知道是苦,可是他們是想錯了,而且還與惡法相應,損壞自己的內心,外道思惟的也是有過失。
5. 功用過失:所有功用,指身業、語業、及意業,遠離正確的修道方法,不能達到想要追求生天或涅槃的目地,在功用上有過失。
6. 增上心過失:外道得到禪定也會有忘念、愛、慢、無明、與疑的過失。
7. 增上慧過失:外道所得的智慧是惡慧,與六十二見等諸惡見相應,稱為增上慧過失。六十二見,都是依止我見所發出來的,因為執著有我,我是常恆住不變異的,有主宰性的我,在我的身體,或是在我的受想行識裡,各別的執著,開演出六十二見。
三、善說法毗奈耶品。是指佛說的法一定與道理所攝故,任持勝德故,能使學習者與善法相應成就三乘道果。善說法律中,除了沒有如上所說的七種過失事,〈攝事分〉卷94說:由四種相,應知世尊所說聖教名善說法:
1. 能趣寂靜,能令修學佛法者,證得有餘依涅槃界故。
2. 能般涅槃,能令修學佛法者,證得無餘依涅槃界故。
3. 能趣菩提,能令修學佛法者,證得聲聞、獨覺、無上正等三菩提故。
4. 善逝分別,最極究竟、現量所顯無上大師所開示故。
佛教是很公開的,是很慈悲的,不與其他宗教對立,是善說法與善說律。佛的法能滅除內心的煩惱,律也可以調伏身業語業引起的煩惱。佛說的法與律是初善、中善、後善。初善,指剛開始聽聞佛法時,令人生歡喜;中善,因為佛將道次第說得很清楚,中間修行時沒有什麼困難;後善,依教奉行,將來一定可以成就涅槃,有這些好處。初善、中善、後善名善說法,或善說毗奈耶,這是指佛教。
由於有在家眾、外道、佛教徒三種人,這三種人在修行時會有三種煩惱出現,這三種煩惱會障礙聖道不能生起,若能斷除這三種煩惱就能成就聖道。
酉三、釋3 戌一、薩迦耶見
第三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薩迦耶見,解釋在家品的薩迦耶見。
薩迦耶也稱壞聚見,是指色受想行識是種種因緣集聚在一起的生命體,但不斷在破壞名壞聚見,是指執著壞聚即是我,身體裏有我或身體即是我,即蘊有我、或離蘊有我,主要是二種:即色受想行識是我、或離開五蘊是我。離開五蘊有我,此五蘊是住在身體裏面、或住在身體外面,有很多的說法。我,可能是很大,盡虛空遍法界,也可能小如芥子,很小;或「我」是隨身捲曲有大有小,個子較高的「我」比較大,個子較小的「我」比較小,外道有很多的薩迦耶見。最嚴重的問題是薩迦耶見,這裏說的是指在家人。
依在家品,有薩迦耶見。由此見故,先生怖畏,最初不欲發趣聖道。
在家人最嚴重的問題是有薩迦耶見、我見,因為在家人要的是五子登科:要有銀子、房子、車子、妻子、兒子;有很多的我、我所。有我所是因為執著有我,若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也沒有妻子、兒子、房子、車子、銀子,在家人不能接受沒有這些事物的真實性。由於這種見,在家人會恐怖畏懼佛法的解脫道,不能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還要一直經行靜坐整日不說太多話,很辛苦的節衣縮食修行,早上那麼早起來,很難適應,讀〈修所成地〉知道很多事不能做,因此聽到解脫道會產生恐怖畏懼,不如在家裡沒人管比較舒服。具薩迦耶見的在家人最初接觸到佛法時,不會想要趣向聖道,會想人天善法就好,布施、持戒能夠在人天裏享受快樂,不要修出離道,是很難的,這也是一種煩惱,因為這樣想,沒有高遠的志願。一個人的行為不會超過自己的思想、見地,見地有多高、成就就有多大,因此眼光遠的人成就也會比較高一點。
戌二、戒禁取
第二科戒禁取,解釋依惡說法毗奈耶品的戒禁取。
依惡說法毗奈耶品,有戒禁取。由此取故,雖已發趣,而行邪僻,由是不能生起聖道。
外道的惡說法與律裏面有戒禁取,有很多的戒,禁止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於所受持若戒若禁,妄計為最為上,為勝為妙,隨起言說,唯此諦實,餘皆虛妄;自認由此戒禁,能得出離。由於有這些種種不如理的取著,如《大乘義章》卷6說:「言戒取者,於有漏法,取為能淨,故云戒取。」《大智度論》卷22說:「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羅剎鬼戒啞戒聾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讚,唐苦無善報。」又如:
一、自餓外道,斷食而忍飢餓者。
二、投淵外道,寒時入深淵,忍受凍苦者。
三、赴火外道,以五熱燒炙其身者。
四、自坐外道,不分寒暑,裸身坐於露地者。
五、寂默外道,住於尸林塚間,默而不語者。
六、牛狗外道,持守牛戒、狗戒,盼得生天者等苦行外道,都是不如理的。
由於有這些惡法的取著,雖然也想要追求聖道,也想要解脫生死,但是其行為是錯誤的,是乖僻的,是違反聖道的。吃苦不是成就聖道的因,非因計因,修此因不能成就彼果;本來要離苦結果更苦,本來要越過此生死大海的,結果作的事是一直將泥巴放到水裡隨即被溶掉,是沒辦法超過生死大海的。外道最嚴重的問題是戒禁取。
戌三、疑
第三科疑,解釋依善說法毗奈耶品的疑。
依善說法毗奈耶品,有疑。由此疑故,雖已發趣,不行邪僻,而於正道未串習故,於如實見所知事中猶豫疑惑,障礙聖道不令生起。
依佛教裏的善說法與律品,佛弟子們對於佛說的法與律若不明白似懂非懂時,容易有疑。對於佛法還沒有完全明白,雖然已經發無上菩提心或發聲聞或緣覺的出離心,已經發動自己趣向聖道,也沒有外道邪僻執著的戒禁取,但是對於佛法的正道沒有常常的串習,沒有聞思修,很難入三摩地,對於如諸法實相所見到的所知事,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及果報體的實相是無常苦空無我,由於缺乏如實觀察的智慧,心中猶豫不決,生起疑惑,導致障礙聖道不能生起。
申二、結立
第二科結立,結說安立為初果。
由是因緣,唯說斷此,立預流果。
由於這樣的因緣,依在家品有薩迦耶見的煩惱,依外道惡說法有戒禁取的煩惱,依內道佛門中有疑的煩惱,因此總相說只要斷除薩迦耶見、戒禁取、和疑三種煩惱,即安立為證得初果。
未三、顯彼生
第三科顯彼生,顯示初果尚須七返人天,多生相續。
此預流果極餘七有,由是因緣,多生相續。
此類證入初果的聖人將三界分別起的愛見煩惱種子斷除之後,若未繼續精進斷除俱生起的愛見煩惱種子,所餘俱生起的愛見煩惱最多要在三界中七返人天受生,最後一生才證入阿羅漢果入無餘涅槃。由這七返人天的因緣,還有十四生必須在欲界人天多生相續受生。
午二、餘果2 未一、明對治3 申一、一來果2 酉一、標
第二科餘果,解釋其餘二果、三果及四果的安立,分二科;第一科明對治,說明對治的煩惱,又分三科;第一科一來果,說明一來果對治的煩惱,又分二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若斷再生相續煩惱,生無重續,立一來果。
若是斷除再來相續受生的煩惱,例如二果聖者斷除欲界六品修惑,只要再來人間、天上各受生一次,即成就阿羅漢果入無餘涅槃,不用在人間天上相續受生,由此生無重續,安立一來果。
酉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若永斷天有所攝、人有所攝再生相續所有煩惱,極唯更受天有一生、人有一生,故於爾時立一來果。
若是初果聖人進一步永遠斷除天界所攝五蘊、或人間所攝五蘊再生相續的所有煩惱,換句話說斷了欲界的六品煩惱,最多再受天上一生、人間一生,即能入涅槃,因此於那時安立一來果。也稱二果聖人。
《披》若斷再生相續煩惱等者:唯餘欲界天有一生、人有一生煩惱因性,名斷再生相續煩惱。來生此間,唯受天有一生、人有一生,依此說言生無重續,名一來果。
初果聖人,若進斷欲界的煩惱六品,只剩欲界的天有一生、人有一生的煩惱種子因性,名斷再生相續煩惱。來生此欲界,唯受天有一生、人有一生,依此道理說受生無重續,人間或天上都不會再相續,是最後一生,不會再來,安立為一來果。這是指二果聖人。
申二、不還果
第二科不還果,說明不還果對治的煩惱。
若已永斷能感還來生此煩惱,唯於天有當可受生,即於爾時立不還果。
若是三果聖人永遠斷除會夠感得來到欲界受生的煩惱,也就是欲界的九品煩惱都斷除了,只剩下色界天、或無色界天的天有當來可以受生。前面說到三果聖人有很多種,可能到天有,此天有是色界天或無色界天,不是欲界天,因為欲界的九品煩惱都已斷除,若此三果聖人沒有馬上證入阿羅漢果,會到色界天或無色界天受生,在那時是安立為不還果。不會再回來欲界受生。
申三、阿羅漢果
第三科阿羅漢果,說明阿羅漢果對治的煩惱。
若已永斷一切能感生有煩惱,建立最上阿羅漢果。
如果三果聖人進一步已經能永遠斷除一切能感得生有的煩惱,生有包括欲有、色有、無色有,能感得生命體的三種有,不會再來生死輪迴,這時建立最上阿羅漢果。在經論裏安立這是成就最高境界的阿羅漢果。
未二、引經說
第二科引經說,引經中的說法來證成這裡的解釋。
而薄伽梵說:永斷三結,薄貪瞋癡,立一來果。
而佛這樣說:永遠斷除薩迦耶見、戒禁取、疑,三結,使貪瞋癡煩惱非常的微薄,這樣的聖人修所斷的欲界六品煩惱也已斷,安立為一來果。
《披》薄貪瞋癡者:顯揚論云:謂以籌慮作意觀察境時,心生於捨,無習向心、無習趣心、無習著心,應知是人三毒微薄。(顯揚論三卷十一頁)此應準知。
《顯揚聖教論》說:以籌量思惟作意觀察現見及不現見的所緣境時,內心與我空相應,生起捨離煩惱的捨心,不再習近向於欲的境界、不再習近趣於欲的境界、不再習近執著於欲的境界,不再有貪瞋癡、我我所等分別,常常這樣思惟觀察安住正念,應該知道此人的貪瞋癡三毒煩惱是非常微小稀薄的。如《顯揚聖教論》卷3,11頁所說,此處應準照該論所說了知。
貪瞋癡的分別來自我我所的分別,我我所的分別來自性分別、差別分別、及總執分別。
永斷能順五下分結,立不還果。永斷一切煩惱究竟,建立最上阿羅漢果。
二果聖人進一步永遠斷除能夠隨順欲界的五種下分煩惱結,佛安立為不還果。永遠斷除一切三界煩惱究竟,建立為最上阿羅漢果。
五下分結是五種屬於欲界的煩惱。欲界的五下分結是:薩迦耶見、戒禁取見、疑、貪、瞋,這是以最強而有力的煩惱來代表說明,並不是只有這五種煩惱。將分別起的煩惱斷除以後,若繼續將欲界的九品煩惱也斷除,名為不還果。
阿羅漢,不只斷三結,斷欲界九品煩惱,五下分結全部斷除,還將五上分結也斷除。
五上分結的上,是指色界無色界。因為三果聖人還有色界、無色界的煩惱,通常說這五種是色貪(色界的貪)、無色貪(無色界的貪,指對於禪定的貪愛)、掉(掉舉)、慢(三果聖人還有高慢心)、無明。
玅境長老在文裏說色染、無色染意思是一樣的,在本論的文是說色貪、無色貪、掉、慢、無明,這是五上分結。阿羅漢將五上分結也斷除,不會再來三界生死輪迴,究竟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以上所說的初果到四果聖人,約斷煩惱的差別安立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寅五、結
第五科結,結語。
是名修果。
修學聖道的成果,不外是將煩惱斷除,名為修果。
丑二、兼顯修人2 寅一、略顯一切2 卯一、明證心住2 辰一、為淨行
第二科兼顯修人,兼顧顯示修行人修行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略顯一切,要略顯出一切的修行人,又分二科;第一科明證心住,說明貪等行者證得心住的修行,又分二科;第一科為淨行,為淨化內心煩惱的修行。
又於此中,貪、瞋、癡、慢、尋思行者,彼先應於淨行所緣淨修其行,然後方證心正安住。彼於各別所緣境界,定由所緣差別勢力,勤修加行。
又在這當中每位行者的根性不同、煩惱不同,有些人貪心較強,有些人瞋心較重,有些人愚癡比較重不好思惟,不懂緣起的道理,有些人高慢心強,有些人尋思想很多,前面已經讀過,這些貪、瞋、癡、慢、尋思行者,先應該以淨行所緣淨修其心行,使自心粗猛的諸煩惱都能調伏,然後才能證得心一境性,使心正確安住於法上。彼各種心行的行者必須於各別所緣境界多修習,必定由所緣的差別勢力、精勤努力修習加行調伏煩惱,才能證得心一境性。
有些南傳的修行人這樣說,脾氣大的人反而比較好教,因為脾氣大的人個性比較直爽不諂曲,比較直,對一位老師來說反而比較好教,比較不會迂迴;貪行人不好教,因為隱藏自己而且前面說貪行人表現出來的相貌是愉悅的,常常都是微笑表現得很好,貪心的相貌不容易看出來,因此不容易教。
但修行人應先教自己,若貪心很強要如何來清淨自己的貪欲心行?貪欲很強的人應該要多修不淨觀;瞋心很強的人要多修慈悲觀;愚癡心很強的,愚癡不是沒有智慧就是比較不明白因果,不明白因果會不顧因果來作一切事情,雖然也是聰明人,但作事時沒考慮到因果,應該要修緣起觀來對治;高慢心很強的要修界分別觀,思惟有情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空識這六界組成的,依此六界分別觀地水火風空識可以破除高慢心;尋思行者,想很多的人要多修數息觀。應該要先了解自己,到後面卷30也會說明,去一個地方找師父修行時,師父會提很多問題,先了解弟子到底是哪一種人,開出對應的藥。優婆毱多尊者傳說尊者是這樣調教他的弟子的,愛錢的就用錢來對治,愛睡覺的就用恐怖來對治,睡覺時掉到山谷下面去,弟子因恐怖不敢貪睡,看是哪一種人即用哪一種方法對治。
因為現在優婆掬多尊者已經入滅,不知道去那裏找一位這樣的老師。讀了本論之後應該了解以淨行所緣淨修其心行,宜先觀察自己哪一種煩惱比較重,根據重的煩惱下藥。淨行所緣能對治貪、瞋、癡、慢、尋思行者五種煩惱。
《釋禪般若蜜》又加了一種多障眾生念佛觀,障礙太多的實在是修不來怎麼辦?念佛,念佛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對治障礙較多的修行人。
淨修心行後,將粗的煩惱調伏才能夠心正安住,進而能夠得定。修行人由於根性不同,對於各別所緣的境界,應該是不一樣的,這是因材施教。不一樣的所緣境有不一樣的力量,由所緣有差別勢力,對治的煩惱也不同,必須要精進的修加行。
辰二、隨愛樂2 巳一、舉等分行
第二科隨愛樂,隨所愛樂而修行,分二科;第一科舉等分行,舉等分行者為例。
若等分行補特伽羅,隨所愛樂,攀緣彼境勤修加行。如是勤修,唯令心住,非淨其行。
若是等分行的有情,其貪、瞋、癡、慢、尋思,每種煩惱都差不多。有情會輪迴都是因為有煩惱,等分行的有情只是煩惱沒有那麼嚴重,隨其所愛樂,可以修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分別觀、或數息觀,自己的心不斷的攀緣所緣境精勤修行。如此精勤修行,只是能幫助自己心安住得定,不是為清除內心粗猛的煩惱,這麼說是因為等分行的修行人煩惱是比較中等的,每一種都有但每一種都不是那麼嚴重。前面說的比較有個性的修行人,都是煩惱比較嚴重,與等分行有情的煩惱程度不同,等分行的人是可以隨其愛樂哪一種所緣境就修哪一種,修了可以得定,不是為了對治自己的煩惱,是為了得定。
子十三這一大科是說修果,說明修行的成果。約聲聞乘行者來說,有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其中約斷除分別起的煩惱安立為初果,二果斷欲界六品貪瞋,三果斷除欲界九品的貪瞋,四果阿羅漢斷除三界所有的愛見煩惱,這是前次所說的。第二科兼顯修人,兼及顯示修行的行者也有很多種,其中有五種人是貪、瞋、癡、慢、尋思,詳細說如上可知,先於各別煩惱重的部分修淨行所緣,淨修其心,使得各種煩惱皆能調伏。第六種人是等分行有情。等分行,心裏貪、瞋、癡、慢、尋思,這些種種煩惱平等的大概都有,但不是很嚴重、比較輕,這種人不用修淨行所緣,可以隨其所愛樂的淨行所緣任何一個所緣境都可以作意起修,直接修奢摩他的止。直接修定得定,並不是為了清淨內心的煩惱,因為煩惱不重。
巳二、例薄塵行
第二科例薄塵行,例說煩惱很薄的薄塵行者的修行。
如等分行補特伽羅,薄塵行者,當知亦爾。
等分行的有情還是有煩惱的,只是煩惱比較輕、比較平均一點,以不淨觀、數息觀、慈悲觀、界分別觀、或緣起觀等五種淨行所緣,隨其愛樂選其中一種來修都可以使令其成就止觀的,尤其成就奢摩他。如是薄塵行有情也是一樣,因為煩惱很薄,選擇五種淨行所緣中任一種所緣境也可以修行成功得三摩地。
卯二、加行差別2 辰一、標
第二科加行差別,不同行者加行證得心住的時間差別,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前面第一科明證心住,說到七種人,有五種煩惱重的人必須根據各別情況修淨行所緣。另外二類的修行人:等分行者的煩惱是很平均的,要修哪一種所緣境都可以成功的;薄塵行,煩惱很薄的人,也是修哪一種所緣境都可以成就奢摩他心住。心裏可以安住在奢摩他,特別指初修欲界定的等持,或未到地定。
而彼諸行,有其差別。
在這當中每種人的心性不同,因此修行時也有種種的差別。
辰二、釋3 巳一、貪等行
第二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貪等行,貪等行者要經久遠方證心住。
謂貪等行者勤修行時,要經久遠,方證心住。
一樣在修定修奢摩他,有這五種煩惱貪、瞋、癡、慢、尋思煩惱較重的行者,雖然這些人一樣精進修行,但要很久的時間才能成就定。煩惱太重的人要花比較久的時間,因為要花時間先將煩惱降伏,心才有辦法寂靜,所以時間要久一點。
巳二、等分行
第二科等分行,等分行者不甚久遠,能證心住。
等分行者勤修行時,不甚久遠,能證心住。
等分行的人雖然每一種煩惱都有,但都不是上品的,都不是很強,精進修行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即可以成就奢摩他,令心安住。
巳三、薄塵行
第三科薄塵行,薄塵行者最極速疾,能證心住。
薄塵行者勤修行時,最極速疾,能證心住。
煩惱很薄很輕的行者,因善根最強最利修行,若願意精進修行,心安在所緣境裏面不動,很快的能成就心住,成就奢摩他。成就止觀比較容易。
寅二、廣辨二人2 卯一、問
第二科廣辨二人,詳細的辨別等分行者與薄塵行者這二種人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問,先問。
問:前已廣說有貪等行補特伽羅行相差別,其等分行及薄塵行補特伽羅,有何行相?
問:前面彌勒菩薩已詳細的開示說有貪、瞋、癡、高慢、或尋思行者等內心活動相貌或的差別,其中等分行及薄塵行有情,內心活動的相貌或外表的相貌有什麼差別?
卯二、答2 辰一、等分行者
第二科答,回答,分二科;第一科等分行者,說明等分行者的體相。
答:等分行者,如貪等行補特伽羅所有行相,一切具有;然彼行相非上、非勝,如貪等行。隨所遇緣,有其差別,施設此行與彼相似。
答:等分行的有情,也像貪、瞋、癡、慢、尋思行者一樣,所有的煩惱相都有;然而行相是非上、非勝,煩惱的相貌在這種人的心裏不是很強,也不是很有力,不像貪等心行者如前面介紹的那幾種人,隨其所遇到的因緣不同,煩惱就出現了,如說貪心的人是會對於少小可愛的境界生大歡喜,喜歡淨妙的境界;瞋心的人是對少小不可愛的境界生大瞋心,這種緣一出現時,等分行的補特伽羅一樣會生起貪心,一樣生起瞋心,什麼心都會生起,只是貪瞋等煩惱心不大。什麼緣會生起什麼樣的心情是一樣的,所用語言文字安立說,這樣的心行與前面那些人是相似的,不過煩惱的程度比較低。
《披》隨所遇緣有其差別等者:所緣境事,有下中上三品差別,如所遇緣煩惱生起,能緣行相與境相似,是故名為等分行者。
所遇的境界、所緣的事情不同,有下品中品上品三品的差別,下品是比較微細的,上品是比較粗顯的。等分行者於所遇的因緣煩惱生起時,能緣的行相與境相似,所以名為等分行。譬如遇到他人不如自己的境界時也會生起高慢心,只是高慢心較小。所以等分行的人對應所緣境時煩惱的強度,不像前面所說慢行者的人,連對下品的境界都要生起很大的高慢心,一點事都可以生起很大的高慢心。又如貪行者,於一點點可愛的境界,連一塊錢都可以生起很大的貪心;等分行者是:他人給一塊錢,生起的貪心會較小,因為只有一塊錢,如給一百萬,生起的貪心會大一點。等分行的人修行比貪等行者快一點,煩惱輕重是隨境大小而轉,並沒有特別強大的煩惱,貪等行者則不論境界如何,某一類的煩惱都很強,因此修行比較費勁,必須先努力將那一類的煩惱去除才能得定。
這是介紹等分行者,其煩惱與所緣境是相似的出現,這二者的強度是相似的。
辰二、薄塵行者3 巳一、標列
第二科薄塵行者,說明薄塵行者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標列,標示列舉出行相差別。
這是過去栽培的善根,這樣的人過去生可能也是出家人,有栽培善根,這一生來修行,很快相應。若過去生沒有栽培,從地獄出來後,會比較辛苦,還有障礙,剩餘的障礙還沒有去除就來修行,很難成功。
其薄塵行補特伽羅行相差別者,謂無重障,最初清淨,資糧已具,多清淨信,成就聰慧,具諸福德,具諸功德。
薄塵行者心行相狀的差別方面有七種:
一、無重障,沒有重大的煩惱障、業障、報障,沒有這三種重障;
二、最初清淨,生來就很清淨;
三、資糧已具,聖道資糧已經具足;
四、多清淨信,多分對於佛法僧有強大清淨的信心;
五、成就聰慧,身語意都是與善法相應;
六、具諸福德,布施、持戒等所作善因福德很大,今生能獲得隨順資具,財寶豐富,得遇真實福田為善知識,遠離各種障礙能精進修行;
七、具諸功德,本性成就極少欲等種種沙門莊嚴所說的十七種功德,功德也很大。
這樣的修行人,修習止觀很快能相應,很快能證果。
巳二、隨釋7 午一、無重障4 未一、標
第二科隨釋,接著解釋薄塵行者的相貌,分七科;第一科無重障,沒有重大的障礙,又分四科;第一科標,標出三種。
無重障者,謂無三障。
薄塵行者沒有重障方面,是指沒有三種障礙。
未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等為三?
是哪三種障?
未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來。
一者、業障,二、煩惱障,三、異熟障。
三障是:業障、煩惱障、異熟障,障礙聖道與障礙加行,聖道的修行。
未四、釋3 申一、業障2 酉一、出體
第四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業障,說明業障的體相,又分二科;第一科出體,說出業障的體性。
言業障者,謂五無間業,及餘所有故思造業諸尤重業。
有業障方面,是指造作決定會到地獄去的五無間業,以及其餘故意思惟後所造作特別重大的業。約業性重大:五無間業已是極重業。
約功德的殊勝來分別罪業的輕重,其中最重的在前:破和合僧(因為僧是佛的慧命)、出佛身血、殺阿羅漢、殺母、殺父。五無間業同分的業,包括故意破壞靈廟或羞辱比丘、比丘尼,或毀壞佛法僧三寶等。
約受果時間:順現受(現世)、順生受(下一生),或順後受(下一生以後生)。《大毗婆沙論》卷115、卷119都有說明受果時遮現後,遮止不是今生受的也不是後後生受的,是順次生受。也同時標明受果處所。
約受果趣別:遮餘趣,於五趣或六趣中,遮止不到地獄以外的人天餓鬼畜生阿修羅受果,造無間業來生一定是到地獄趣受果,不會到其他道去輪迴。
約無間業區分:《大乘義章》裏分別五種無間,這是窺基大師對無間業特別的說明。
一、趣果無間:此身死亡捨棄後,下一生沒有間斷,再得到果報即是到無間地獄去。不問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貴賤,或龍或神,或天或鬼,罪行業感,悉同受之,故稱無間。
二、受苦無間:在無間地獄的八大地獄之等活、黑繩、眾合、號叫、大號叫、燒熱、極燒熱、無間地獄,八寒地獄:皰、皰裂、喝哳詀、郝郝凡、虎虎凡、青蓮、紅蓮、大紅蓮那落迦,及等活那落迦、餘那落迦,加起來是十八地獄。罪器叉棒、鷹蛇狼犬、碓磨鋸鑿、剉斫鑊湯、鐵網鐵繩、鐵驢鐵馬、生革絡首、熱鐵澆身、飢吞鐵丸、渴飲鐵汁、從年竟劫、數那由他、苦楚相連,在那裏面受苦是沒有間斷的。十八地獄也有人說是八熱(大)地獄、八寒地獄、近邊地獄及獨一地獄,本論說獨一地獄及近邊地獄即大那落迦及寒那落迦,以近邊故不別立處。
三、時無間:造這種業一劫當中都沒有間斷,無間,每一個業都是一劫受苦,壽命有一劫,日夜受罪,以至劫數,無時間絕,故稱無間。
四、命無間:受苦之時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求一念間暫住不得,除非業盡,方得受生,以此連綿,壽命相續不斷地一直活著,即死即生,由此隨壽命相續不斷,受苦也相續不斷,名為命無間。
五、形無間:身形很大,地獄有多大,身體就有多大,而且都是嫩肉,在那裏所受痛苦特別強大。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稱無間,身形與地獄的大小是相同沒有間斷,因此形也是無間的。
《觀佛三昧海經》卷5裏佛說:造無間業的人死時看到的其實是好的。死時看到金車載了很多的美女要來迎接他,當貪欲心生起,心想:這麼好的車子不坐白不坐,美麗的女人侍候還向自己招手,就隨其搭車而去。上去後,車子變成熱的蓮花燒他,美女變成醜惡的獄卒,用叉子叉他,所有的東西都變了,這是無間業的一種相貌。
《大毗婆沙論》分析,何以造這種業會到無間地獄去?這是由於二種因緣:
一、背恩養,指殺父、殺母。父母是撫養自己長大的恩田,怎麼可以殺而背棄恩養?
二、壞德田,指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三寶是功德田。
以此二因緣而得到無間的罪業。
有人問:若母親生下孩子,孩子被他人抱去撫養,養大後孩子如果殺死養母,會不會到無間地獄去?經上說生母是生身者,養母是非母作母想,不是真實的生母,這裏的定義是指真實生身的母親,不包括養育的母親,論裏面有作一些特別的分別。
約起加行與果究竟分別:若本來要殺父母,結果父母被殺死,得無間罪。如果起加行,果不究竟;或是果究竟不起加行,也不會得無間罪。如有人要殺其母,母親很害怕躲進稻草堆裏去,此人到母親的房間看到床上躺了一個女人,拿起刀子將那女人殺了,殺死以後拿著刀往稻草堆裏去擦拭刀上的血跡,刀伸進稻草堆裏時殺死其生母,結果這不得無間罪。此人在殺另一女人時,是起加行但果不究竟,要殺母親卻是錯殺非母,這是非母作母想,不是真實想殺害的對象,有行動但未將母親殺死,因此沒有得到無間罪。將刀子放進草堆時,並沒有要殺母親,可是母親死了,這時未有殺母意樂,是意外,是果究竟不起加行,也不算得無間罪。
還有提到一種果究竟不起加行誤殺的情況。一人帶著雙親逃到一危險處,因怕盜賊追趕,催父母親說快一點快一點,結果由催促誤將雙親推到懸崖下去,這是果究竟,未起加行,不起無間罪,因為並沒有想要殺死雙親,是一時失誤讓雙親死掉,這不起無間罪。必須要起加行與果究竟才是無間罪。
也有起加行與果究竟但沒有得無間罪的情況,是說自己與所殺俱時命終,但是沒解釋得很清楚。不過《俱捨論》中對此問題有解釋,如果所殺的人死了,能殺者業道才能成立。既然能殺、所殺是俱時命終,能殺者在世時,所殺者還沒死,是不能成立殺生業道。論裏面有舉幾個例子:兄長指使弟弟去殺母親,弟弟又差他人去殺,如果殺成功是兄長跟弟弟無間罪,被差去殺人者不是,因為殺人者沒有去殺自己的母親,是來幫兇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兄長對弟弟說母親進來時你就將她殺死,結果母親進來時沒殺,母親出去時才殺死,這是兄長不得無間罪,弟弟得無間罪,有這樣的分別。
裏面還提到非人殺非人,不得無間罪。還有人殺非人,不得無間罪。非人是指鬼。人殺鬼或鬼殺人都不能算無間罪,因為不是同類的。
還有二形人:扇搋迦、半擇迦、無形、惡形、黃門或陰陽人等,這一類二形人殺父母是不得無間罪的。因為二形不能出家,不可能受惡戒也不可能受善戒,不可能有戒體,智力微劣,這種人本身煩惱是很重,對父母都沒有愛敬心也沒有慚愧心,不能作為律儀或不律儀的法器,因此這種人殺父母不得無間罪。
此外裏面還提到畜生殺父母得不得無間罪?有的人主張不得,有一位「法就」大德說,若是聰明的畜生,殺父母也是得無間罪,不聰明的畜生,殺父母不得無間罪。還要看牠的智慧。殺父母得無間罪是指真實的父母且作父母想,才得無間罪。
還有提到一個問題,如果這人是女人,但不是自己的母親,也不是阿羅漢,若知是生母將她殺死會得無間罪。因為這女人是自己的父親轉根變成女人,殺父會得無間罪。還有母親轉根變成男的,若知是生母,殺母也是這種情況。
又有提到說,如果母親或父親都是阿羅漢的情況。這是說有一位國王殺死父親,父親是出家人又是阿羅漢,得一種或二種無間罪?在經裏佛告訴一位住持比丘說,你現在得到二種無間罪,因為殺害父親及阿羅漢。父母親若出家成就阿羅漢,會得到二種罪。但是論裏面解釋殺的還是同一個人的身體而已,應該是得一個無間罪,為什麼經典說以二種因緣得到無間罪?佛為什麼這樣說?是為了以此二罪來呵責犯者。有的禪師說即使只有一個身體但所感的痛苦會加倍,因為父母親又是阿羅漢。這是為什麼殺一條命得二無間罪的原因。
又有提到殺聖人的情形。殺哪一種聖人會得無間罪?這裏說的是阿羅漢,為什麼殺有學不得無間罪?因為有學還有煩惱不清淨,有善法及俱生不善法,而無學都已沒有不善法,是純善的,所以殺無學的阿羅漢會得無間罪,殺有學還不會得無間罪。
接下來又提出有沒有人一次會造五種無間罪?回答有二種:
第一、有人主張沒有,因為五種罪業太重,一個人一生要作這五種罪業很少,約這一點說沒有。
第二、有人主張有,舉出迦葉波國有一位花上比丘,在那一生當中同時造了五種無間業,而且斷了善根。這記錄上有一位比丘是這樣,他的父母親都是阿羅漢,他殺了父母親犯了四種罪,然後又破僧、又出佛身血。又說出佛身血是在什麼情況下才會造無間業?是要起殺心意樂,而且佛身有出血,若此人只是要打佛不是要殺佛,要打佛結果佛身出血,這不是無間罪,或打佛但沒出血,也不是。這是裏面說到幾種情況。
這五無間業哪一種最重?第一是破和合僧最重。僧是佛的慧命,破和合僧是將和合的僧團破壞了,這種罪是最重的。破和合僧以加行與究竟分別,由此行動使僧團也被破壞。若沒有破壞成功,罪是沒那麼重,因為有加行沒有果究竟。所以出家僧要有慈悲心,如果有人要來破壞不要被其破壞,不然此人很可憐會到地獄去的。
《大毗婆沙論》又舉一個例子,有一群盜賊到一間寺廟裏將一群比丘們都殺死了,後來國王派軍隊來抓賊,其中有一人逃走,逃到一個僧團去出家,僧團的人都不知道此人是盜賊,此人想要出家就讓他出家了。出家以後,這群盜賊被國王抓走要判刑,公告說哪一日要處死這群盜賊。僧團對新剃度的出家人說,這是世間衰損的事情可以看,因為佛有說老病死可以看,壞的無常的境界可以看,若是少年盛壯美女好的境界不可以看。於是住持邀請比丘們當日全部都去看盜賊被處死的情境,去觀察屍體,可能是要去修不淨觀。一群比丘們前往刑場觀察,看到盜賊都被處死,國王用很重的絞刑將他們的頭絞斷,斷手斷腳,血流滿地。
為掩飾自己是盜賊剛剃度的比丘看到,臉色發白,不能說話,當場暈倒,其他的同伴則於此所見觀修不淨。比丘們將此新比丘弄醒問他:你為什麼嚇成這樣?他說這些盜賊是我的朋友,昨日我是跟他們一起去殺比丘的。比丘們於是去報告佛,佛說此人不可以出家,因為他造了無間業,殺出家人不一定是造無間業?佛說,他等心要殺出家人,這些出家人其中有一人是阿羅漢,因為有殺阿羅漢的罪,所以是無間業。造無間業的人怎麼可以出家?要他馬上還俗,不讓他出家。造這種業,僧團若是知道,是不可以讓他出家,戒律中也有這一段。
《大毗婆沙論》中還說,其實很多不善業都會障礙修學聖道,約這種無間業,決定受報的業太重,會變成一種重大的障礙,其他的業可能可以轉,可以重報輕受,但這種業是很難轉,變成一種障礙,所以說為業障。這是約它的體性而說。若有造這種業的人要他在寂靜處靜坐也坐不住,他的加行及聖道都不能成就。所以造無間業以後這一生是無法成就聖道,連要修加行都有障礙不能成就。
酉二、明障
第二科明障,說明這業障的障礙是什麼?
彼異熟果若成熟時,能障正道,令不生起,是名業障。
業障的作用是到無間地獄去的異熟果報若成熟時,能障礙正道,令聖道不能生起,是名業障。
五無間業,一般人是不會造作,但是其餘故意思惟後所造作特別重的業若不除掉也是會障礙。
申二、煩惱障2 酉一、出體
第二科煩惱障,說明煩惱障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出體,說出煩惱障的體性。
煩惱障者,謂猛利煩惱、長時煩惱。
煩惱障方面,若煩惱生起時很強、很猛利、時間很長,是數數生起,常常起煩惱會障礙聖道。
在《大毗婆沙論》卷115裏面依煩惱現行的猛利、熾然情形來區分煩惱下中上品能否為障。猛利是指上品的煩惱;長時,稱熾然,指常常現行。論中用四句來形容煩惱障及其影響:
一、煩惱熾然非猛利。下品煩惱若長時生起,也是煩惱障,因為會依下品生中品、依中品生上品,漸次乃至能斷善根。因此不要忽視常常生起的小小煩惱。
二、煩惱猛利非熾然。上品煩惱若不長時生起,不算煩惱障,雖是上品,由於不是長時生起,是漸可損減,乃至能入正性離生究竟斷滅。因為很少起大煩惱,偶爾起一下就過了,是可被聖道調伏的,在見道入正性離生時能全部斷除。
三、煩惱亦熾然亦猛利。上品煩惱又長時生起,是一切煩惱障中最嚴重的。
四、煩惱非熾然亦非猛利。下品煩惱若不長時生起,不算煩惱障,是最輕的煩惱。
所以時間很重要,時間很長,雖然是下品的煩惱也會展轉一次又一次的加強,變成一種障礙。這也同時提到善根的問題,假如同時栽培善根,雖然是下品的善根,但是時間夠長,也可以成就聖道。若是栽培上品的善根但是很懶惰只有一次,非熾然,是不能成就。善根很強,聰明的人卻不願意有耐心的學也不會成就的。最好的是善根是上品,又長時間的努力,一定是很快的,像薄塵行者很快的成就聖道。最不好的是下品善根又沒有長時的栽培,是不可能的,使聖道無分。
有煩惱時是一種障礙,障生聖道,煩惱出現時的相貌有五種:
一、難生厭離。有煩惱的人很難厭離世間,由於不了解世間應該厭離才起貪瞋癡煩惱,障礙現前很難生出厭離心。
二、難可教誨。有煩惱的人很難教導訓誨,因為煩惱很重時說什麼都聽不進去,如高慢心很強,怎麼教誨?只能自己教自己。或是很生氣時誰的話都聽不進去。
三、難可開悟。很難用語言開示佛法的真理,因為煩惱現行猛利,又長時煩惱,心不在法上,心都在世間道上,所以難可開悟。
四、難得免離。很難免離業障,很難免離造業。有煩惱時必然會去造業,會有意掉舉、身掉舉、口掉舉,很難不造業,造業會障礙修學聖道。
五、難得解脫。若煩惱太重,很難解脫煩惱。
這裡主要點出二項:猛利煩惱及長時煩惱,是煩惱障的體性。
酉二、明障
第二科明障,解釋煩惱障的障礙。
由此煩惱,於現法中,以其種種淨行所緣不能令淨,是名煩惱障。
由於這些煩惱,在今生當中,雖然很努力的修習淨行所緣,五停心觀,有修不淨觀,也有修數息觀、慈悲觀、緣起觀或六界分別觀,可是沒有辦法斷除煩惱種子使心真正清淨,是名煩惱障。
玅境長老的一位外國弟子,教他修不淨觀,怎麼修都覺得自己的女朋友還是很美,這是沒辦法的,用種種的淨行所緣也不能令心清淨,後來只好還俗。如果很散亂修數息觀,結果越數越高興越散亂,也是有的,這是一種煩惱障。
在《釋禪波羅蜜》中說,淨行所緣說的只是一個原則,不一定散亂心的人都要修數息觀才可以,可以互用;貪欲心強的人不一定修不淨觀,有時可以使其修美妙的境界,因為貪聖道的境界,相應於他的貪,結果反而對治他的貪心。譬如說此人貪美女,就送一張很美的觀世音菩薩的照片,可能因為這樣生起清淨心。有時要以毒攻毒,倒不是說每次淨行所緣都是用這樣對治的方法,因為有時沒效,沒效應該要換藥。不要常常用一種藥,因此裏面有所謂轉與不轉,若修此不成功,則用另一種藥,下另一種藥或可將問題解決。這裏文字無法寫那麼多,只是其中一個標準常規,要如何善巧運用,端視根器及實踐時出現的問題來調整。
申三、異熟障2 酉一、釋2 戌一、生無暇
第三科異熟障,說明異熟障的體性,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生無暇,生無暇的障礙,指這種果報沒有時間修學聖道,若生在那裏不可能修學聖道。
異熟障者,謂若生處,聖道依彼不生不長,於是生處異熟果生。
異熟果報的障礙方面,是指受生的地方,在八種處所,也稱八難。生於八難處,聖道既不會生起也不會增長,在聖道不生不長的處所受生的異熟果生,名異熟障。
聖道不生不長的八種處所是: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長壽天(無想天及非想非非想處天)、盲聾瘖瘂、世智辯聰、佛前佛後。
受生的處所是地獄餓鬼畜生屬三惡道,很難成就聖道,除了有經典說獅子能成就聖道,但很少,多半聖道無法在三惡道生長。北俱盧洲那裏的人都修十善法,沒有我所,可是我執還沒有去掉,每個人都一千歲,死後都法爾生天,在那種好的環境裏也無法修學聖道。無想天(指四禪天的無想天),修禪定時喝斥第六意識的散亂、掉舉、受想心所,去除這些麤顯的受想,這樣修也會得到很高深的禪定,有高深的禪定但又不懂佛法的義理,又發願生到色界天去,結果會到四禪天的無想天去,聖道在此是不生不長。沒有所緣境而修禪定,不能生起正智,其實蠻危險的,由於我執沒有去掉,沒有修無我觀,沒有破除我執,同於外道的定。這種人沒有佛法的正見,雖然也可以得到四禪,也是很寂靜,但聖道不能增長。盲聾瘖瘂,諸根不具足,縱生在有佛法之國也不能聞法。世智辯聰,雖生在有佛法之國,卻深陷邪見,妄執深厚難以迴轉。佛前佛後,不得遇佛,不知出離之道,無求聖道之心。所以生於八難的異熟果名為異熟障。
《大毗婆沙論》中說到,有位比丘的修行方法就是這樣,不喜歡想,覺得受與想很干擾他,乾脆什麼都不要想,得到四禪,得到禪定的人相貌不同,走路也輕,說話做事都很寂靜,常常默然,有辦法作到,因為有無想定的功夫,在僧團裏是蠻特別的人,大家覺得他很有修行,有一位阿羅漢想知道這位比丘到底是不是阿羅漢?因此入定觀察看看,這阿羅漢入定一看,這位比丘怎麼在修無想定?就去告訴這位比丘說,你以後不要用這種方法修行了,不要呵斥第六意識的受想,你的問題是想的問題,要修無我觀才能成就聖道,不是什麼都不想,與定相應可以成就聖道,提醒他,但這位比丘說很難,我已經這樣修了,很難改,每次修,修無我觀就變成無想定,就是不喜歡想,想很干擾,很難,還是沒法改過來,後來是還俗了,修無想定的比丘很難成就聖道。
異熟是果報,異熟特別是指阿賴耶識總果報主,果報是一種障礙,有二種情況,第一種生無暇,第二種根有闕。這裡是約生無暇,主要約受生的處所沒有佛法來說的。
戌二、根有闕
第二科根有闕,指生無暇八難中的盲聾瘖瘂,六根不具足的障礙。
或有生處,聖道依彼雖得生長,而於其中異熟果生,聾騃愚鈍,盲瞽瘖瘂,以手代言,無有力能解了善說、惡說法義。
以下是約有情本身正報六根不具足的障礙而說。
或有受生的處所,雖然有佛法僧三寶,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在那裏弘法,而於其中有異熟果生,這是指滿業的異熟果有缺,六根不具足,有報障。耳聾無知、愚癡愚鈍、眼瞎口啞,必須用手語,果報有障礙沒有能力理解善說、惡說法義。騃,是指無知,如智能太低等;愚鈍,是暗鈍愚癡。
善說法義,要略而言指佛所說的法義初善中善後善。初善,初聽聞時很歡喜;中善,依教奉行時也能依中道而行;後善,將來能到涅槃那裏去;又佛說的法文句非常的善巧、道理非常的微妙,是「文巧義妙」,名善說。善說法義,外道所說法名惡說法義,通常有很多的邪知邪見相應。善說、惡說法義詳細情形如前文所說。
酉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是名異熟障。
是名異熟障。
以上所說的是薄塵行者的第一種相貌:無重障。業障、煩惱障、異熟障這三障薄塵行的補特伽羅都沒有,因沒有這些大問題,是無重障,因此修學聖道很快很容易成就。
午二、最初清淨2 未一、標列
第二科最初清淨,最初清淨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標列,標示列舉出來。
最初清淨者,謂善淨戒及正直見。
最初清淨方面,是說薄塵行者,從出生以來即具有清淨戒與純直的正見,不是邪知邪見,是與正法相應的見,名最初清淨者。
未二、隨釋2 申一、善淨戒
第二科隨釋,接著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善淨戒,說明善淨戒的體相。
由十因緣,戒善清淨,如前應知。
前面說過由十種因緣,使持戒能善巧、清淨。持戒清淨也要有因緣,這一段文在卷28,942~945頁裏有二段,以二義說明十種因緣:
第一義是約反面來說容易犯戒的因緣,如果對治這十種因緣就會持戒清淨。
第二義在本卷942~945頁舉出來由十種因緣持戒會清淨:
一、宿因。是指薄塵行者由過去生曾經栽培持戒清淨的種子。
二、隨順教。是指薄塵行者這一生又能隨順持戒、清淨的聖教,常常學習經教與戒的道理,因此能持戒清淨。
三、如理加行。聽聞隨順清淨的戒律與佛法後,能如佛所說的真理加功用行來修行。
四、殷重所作。依佛法的戒定慧聖教沒有間斷的用功,將修行事看得非常殷切慎重,由此使自己戒善清淨。
五、猛利樂欲。有很強的好樂心、善法欲、歡喜持戒清淨,依願導行,由此使戒能善巧清淨。
六、持瑜伽力。指修止觀的力量。由戒善清淨而有定共戒,由定共戒為依,止觀能成就而有道共戒。由修止觀的力量能斷除煩惱種子,成就無漏淨戒。
七、止息身心粗重。由止觀成就,內心清淨能使身心粗重止息。身粗重方面,如身的同一威儀太久會粗重,如坐太久不起來,或運動會使身粗重,一直走腳都沒停下來也會腫脹,改變威儀可以止息。心粗重有三種情況:尋思過度、昏沉睡眠、煩惱太重。行者必須要將身體的不適宜,沒有堪能性,不能修學聖道的種種情況,及心裏的煩惱昏沉掉舉,將它調伏,戒才會清淨,不然身心粗重的情況下也會作錯事。
八、數數觀察。不斷的自我觀察檢討,「但向懷中解垢衣,莫向他人誇精進」,常檢討自己的身語意三業有沒有清淨,這樣說這樣作,有沒有符合佛的聖教量,才能使戒善清淨。
九、無有怯弱。自信可以成就聖道,沒有怯弱的心情,而認為「有為者亦若是」,只要肯栽培、時間夠長,即使下品的善根也可以成就聖道」,這樣想才能使戒善清淨。
十、離增上慢。具足正見遠離增上慢,於所持戒是否清淨,是成就別解脫戒、定共戒或無漏的道共戒,有如實正確的認知,才是戒善清淨。學習佛法不要錯認消息,認為得到禪定就是得到聖道,自己沒有持戒清淨認為自己持戒清淨,這是一種增上慢,要避免。此外對戒的法體行相沒有釐清,不清楚,也容易有增上慢,這都是要遠離的。
這是以第二義來說十種因緣的戒善清淨。總之要常常有佛法的如理作意,佛法的不淨觀、無常想、乃至離欲想、滅想、死想等與善法相應的種種想幫助持戒清淨。
申二、正直見3 酉一、標相
第二科正直見,說明正直見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標相,標示出正直見的相狀。
正直見者,謂若有見,淨信相應故、勝解相應故、遠離誑諂故、善思法義無惑無疑加行出離故,名為正直。
薄塵行者有正直見方面,是說是具有正見,思想純粹正直與佛法相應,包括:
一、淨信相應故。對於佛法僧戒有清淨的信心及善法相應的等流。
二、勝解相應故。對佛法有殊勝的理解,所認識的佛法是非常的深刻,不會被動搖。
三、遠離誑諂故。沒有諂媚、欺誑,是正直相應。
四、善思法義無惑無疑。能善巧的思惟法義,於四聖諦,十二緣起,我法二空性,能詮的語文與所詮的法義,其中的道理,不但沒有疑惑也沒有懷疑。惑是完全不明白,疑是明白一半,似知似不知,猶豫不決,不知是對或是錯。
以上是薄塵行者有正直見的四種相貌。
酉二、釋義4 戌一、淨信相應
第二科釋義,接著解釋正直見的相狀,分四科;第一科淨信相應,說明有清淨的信心與思想相應的相狀。
如是正直見,淨信相應故,於佛正法及毗奈耶不可引奪。
薄塵行者由於有正直見,於佛法僧戒及四諦等有清淨的信心(心所)與心王相應,對於佛所說的正法及律(毗奈耶),不會被外道所吸引及引奪,不會被動搖。這是薄塵行者正見的第一種相貌。
戌二、勝解相應
第二科勝解相應,說明對佛法僧有種種的勝解相應的相狀。
勝解相應故,於諸如來及聖弟子不可思議威德神力、不可思議生處差別、
薄塵行者由於有勝解相應正見的緣故,對於佛及聖弟子不可思議的聖威力、法威力及俱生的威德神力,及有情不可思議受生與處所的差別、種種的甚深法教、十四不可記事教,有深刻的勝解,不會驚慌、不會畏懼、沒有怖畏害怕。這是薄塵行者正見的第二種相貌。
在經教裏說,佛無量劫以來已經成佛。這些都是一佛出世千佛護持,都是佛的變化境界等等,或說聖弟子們種種不可思議的大威德神通道力,要勝解要相信不要害怕這件事情,不要驚慌也不要恐怖。有情在哪裏受生,有情居住的地方,天地獄餓鬼畜生居住的地方有種種的差別,這些差別是眾生的差別現象,佛告訴大家不要再想了,因為有這樣的業就有這樣的境界出現,這是不可思議,是由業力所招感的。
《披》不可思議生處差別者:謂有情生及所依處,是名生處差別,此不應思。顯揚論說:世共了知,現成相故,乃至廣說。(顯揚論十七卷八頁)謂即有情世間、器世間不可思議應知。
有情受生及所依處所差別,是名生處差別,這是不應思惟的。《顯揚聖教論》說:我及有情無自相故,不應思議;世界現成相故,不應思議。世間即有情所居住之處,是有情所共同了知的,是現成相的,乃至詳細說非正法及諸煩惱之所引攝能引無義相故,不應思議。如《顯揚聖教論》卷17,8頁所說,這是指有情世間及受生的器世間有高山有樹有海,或這地方為什麼有一條河,這是現成的,已經表現出來的,是不要再想,是不可思議的應該知道。
業果甚深,有情世間是業果異熟,為什麼此人是兩個頭?為什麼他們是連體嬰?為什麼他是非男非女?為什麼有男、有女?為什麼有高矮胖瘦差異不同?這是業力所感,業力甚深;器世間,也是一樣,不要去想諸如此類沒有意義的事情,這是不可思議生處差別,現成相故,不要再想。
甚深法教、
甚深法教。佛說的法空性,般若聖教,唯識的聖教,緣起的聖教,這些都是甚深法教。薄塵行者由於有勝解相應正見的緣故,對於這些甚深法教都能相信理解。
《披》甚深法教者:謂諸如來所說法教,空性甚深、緣起甚深,是名甚深法教。於此少分,仰推如來,言如是法是佛所行,非我境界,是名勝解相應。
佛所開示的佛法聖教裏,空性甚深,如一切法畢竟空的道理,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這空的道理是甚深。緣起甚深,眾多因緣所生起的重重無盡法界,非外道、凡夫、二乘聖者所能了知,名為甚深。
又一切法是唯識所現的,三自性三無性,這些是空性甚深;緣起甚深,為什麼會有生死苦果?因為有業,為什麼有業?因為有煩惱。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裏面有甚深的道理,佛於甚深緣起中指出比較特別的現象來說明。
空性及緣起是佛開示的甚深法教,要是通達是可以證得聖道,也是甚深。由於自己學習沒有完全具足,只有少分明瞭,聽佛法時只要相信就好,對甚深法教部分,應該推崇佛這樣說:空性及緣起是佛的境界,不是我現在的境界,應該要相信不要懷疑毀謗,是名勝解相應。還是繼續修自己的十法行,雖然現在不能成就聖道但將來還是會增福增慧。最怕自己修不來,卻認為佛說的不是真實的話,恐因謗法會觸大業障,將來墮到地獄去,會不容易成就聖道。
不可記事,
不可記事,記是指分別,佛說這些事情不要分別,是不可記事。不可記事有的是外道說的十四種不可記事,有些是不合道理的,有些是能引發無義的,有些是會引起諍論的,所以說不可記事。
《披》不可記事者:決擇分說,有不可記事教,謂由四因緣故,宣說如是不可記事,乃至廣說。(陵本六十四卷七頁5100)此應準知。
不可記事教,在〈決擇‧聞所成慧地〉卷64,2056~2059頁那裏有說過,由於有四種因緣,佛有指導弟子們,有些事是不要說的,不要分別的,此處應該準照那裏所說來理解。
外道虛妄宣說的十四種不可記事,各以四句分別:
一、外道有的會執著世間是常住不變的、或是無常、或是亦常亦無常、或是非常非無常的四句差別。這事佛說不要分別,不要分別世間是常的或無常的,或也是常的也是無常的,或非常非無常,這都是戲論,不要這樣分別。
二、世間是有邊、或無邊、或亦有邊亦無邊、或非有邊非無邊。外道在禪定中不能理解定中所見諸法,解讀錯誤而有這種想法。如執世間是有邊的,因為在定中觀察世間,向左右看,看到邊際,就說有邊;向上下看,看不到邊際,就說無邊。這是對定中所見現象的誤解,可見有禪定而沒有聖教的智慧支持也是很危險的事情,容易與邪見相應。這是四句,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
三、佛滅度以後,如來死後到底是有、或沒有、或亦有亦無、或非有非無。這件事甚深,不要說,佛說不要分別,若有人來問,如來死後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不要回答,應置記。
四、命與身一、或身異。命,意思是指我,我與此身體到底是同一個或不是同一個,這件事都不應該分別。
四種因緣分別如下:
第一因緣:謂諸外道妄宣說故:佛說十四不可記事是外道常常喜歡虛妄宣說的,應該不要分別這些事;
第二因緣:不如理故:執著即蘊有我或離蘊有我,或執著無我,或執著我與蘊是一是異,這都是不合道理的事,因為根本沒有我這件事,不應執著我與色受想行識是一是異。
第三因緣:引無義故:如果要討論的事會引發無義,討論這件事沒有好處,說這些話會使令自己放逸有罪過,會起煩惱的事都不要說。
第四因緣:唯是諍論所依處故:這是諍論的依止處,不要討論。譬如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有的人認為有情是怎樣,有的人認為有情不是怎樣,有的人認為器世間是這樣,不是這樣。有情世間及器世間這件事若會引發諍論,是不要說。
佛說依此四種因緣說不可記事教是法爾如是,有些件事本來就是這樣,不要再分別,因為分別沒有意義。又如佛在勝義諦相品說:真如,無為法與一切有為法,非一非異,不要說是同一個,也不要說離開這有為法會有所謂的真如,會有所謂的無為法,這些是法爾如是,一切法空性是法爾如是,應不要再去分別,因為這不是分別心能到的地方,這是修證的經驗,是必須以心去體驗的法性。
以上說的勝解,當然也是要學習佛法,才會對這些甚深法教,什麼能引發無義,什麼是不該想的、不該說的、什麼事情是不合道理的、什麼事情是法爾如是的,才能了解,了解後才能深刻的產生強而有力的理解,沒有驚慌、沒有怖畏,這是勝解相應,對佛法的智慧也是成就了。
深生勝解,無驚、無恐、無有怖畏。
薄塵行者由於有勝解相應正見的緣故,於諸佛及聖弟子不可思議威德神力乃至十四不可記事,深刻的生起勝解、不會驚慌、不會畏懼、不會怖畏害怕。
戌三、遠離誑諂
第三科遠離誑諂,說明遠離誑諂的相狀。
遠離誑諂故,其見正直,是正直類,如其聖教而正修行,如其真實而自顯發。
薄塵行者的正見因為遠離欺誑諂媚的緣故,其見解是與佛法相應、是正直的,行為也是遠離欺誑諂媚是正直一類的,修行是為了自己,不是修給他人看的;如佛法的聖教而正確的修行,隨所證淺深如其真實而自現證,不會違背聖教;若自己有犯戒或犯過錯時,會很快根據實際情況來發露懺悔。這是薄塵行者正見的第三種相貌。
《披》如其真實而自顯發者:謂如有犯,如實發露,速疾悔除故。
薄塵行者如果有做錯事違犯戒律的情況,會如其真實的情況向一位同梵行者發露出來,很快的懺悔除滅犯戒的汙垢。
戌四、善思加行
第四科善思加行,說明善思加行的相狀。
善思法義無惑無疑加行出離故,於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等義,善正思惟、善正籌量、善正觀察。由是為因,無惑無疑,遠離二路,逮得昇進。
薄塵行者的正見是由善思法義的加行而得。薄塵行者能善巧的思惟佛所說的法和義,加功用行出離自己的疑惑,使自己沒有迷惑、沒有疑慮,於一切法,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的無常、苦、空、無我種種的義理,能善巧正確的與佛法相應而思惟,能再更深刻的思惟籌量,在奢摩他裏觀察這色受想行識是無常、苦、空、無我。由於努力的栽培自己的聞思修慧的因緣,於佛法沒有疑惑、也沒有懷疑。遠離於過去未來現在及四諦三寶等心生二路的疑惑,依此善思法義無惑無疑的正見,能獲得向上進步,證得成就聖道果。這是薄塵行者正見的第四種相貌。
玅境長老說:善正思惟是聞慧相應,善正籌量是思慧相應,善正觀察是修慧相應。
酉三、結名
第三科結名,結說正直見。
由此四相,先所說見,名正直見。
薄塵行者由於具足:淨信相應、勝解相應、遠離誑諂、善思加行這四種相貌,使先前所說的正見,說名為正直見。
《披》遠離二路者:於去來今及諦寶等,心懷二分,迷之不了,是名二路。此即是疑行相應知。無惑疑故,說名遠離。
遠離二路,是指對於過去未來和現在,以及四聖諦與三寶、緣起性空等等的道理,心裏有猶豫,對這些佛法的道理有迷惑不明白,有疑時會顯得猶豫不決、搖擺不定而有二條路,不知道到底要這樣還是那樣,是名二路。這即是疑的行相應當了知。若能努力地栽培聞思修慧,對於過去未來和現在,以及四聖諦與三寶、緣起性空等道理,很清楚、沒有惑疑的緣故,說名遠離。以上所說是薄塵行者的第二種相貌:最初清淨(善淨戒與正直見)。
午三、資糧已具2 未一、指廣
第三科資糧已具,說明薄塵行者資糧已具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指廣,指出詳細內容如前所說應知。
資糧已具者,廣說資糧,如前應知。
薄塵行者於資糧已具方面,詳細說指二道資糧,如前面卷21~25所說應該知道。
《披》廣說資糧如前應知者:此如前說二道資糧,已廣分別應知。(陵本二十二卷二頁1892)
〈聲聞地〉卷22,791頁那裏說到:「自他圓滿善法欲、戒根律儀食知量、悎寤正知住善友、聞思無障捨莊嚴」,這些世間道與出世間道的二道資糧,前面已經詳細說過。薄塵行者的二道資糧都已修得很好,都準備好要上路,也持戒,也守護六根,也於食知量,也能修悎寤瑜伽,也能正知而住,也能聽聞佛法、思惟佛法,也能遠離三種障礙,或種種的障或遠離五蓋,也能修沙門莊嚴,也能修惠捨(布施),這些事都已作到,稱為資糧已具。
未二、略說3 申一、標
第二科略說,要略的說,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四種。
略有四種。
所謂的資糧又可以要略的歸納成四種。
申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一、福德資糧,二、智慧資糧,三、先世資糧,四、現法資糧。
二道資糧又可歸納為四種,包括: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先世資糧(過去生的資糧)、現法資糧(今生的資糧)。
申三、釋4 酉一、福德資糧
第三科釋,解釋,分四科;第一科福德資糧,說明福德資糧的作用。
福德資糧者,謂由此故,於今獲得隨順資具、豐饒財寶,遇真福田為善知識,離諸障礙,能勤修行。
福德資糧方面,由於福德資糧的緣故,薄塵行者今生能獲得隨順修學聖道的資具都沒有生活的問題,自己本身也是生豪貴家,財寶具足,能遇到真實的福田為善知識,換句話說可能可以遇到聖人,有希望修學聖道,沒遇到聖人則比較難,因為聖人有經驗,遇到這麼好的老師,當然容易成就聖道。能遠離煩惱障、業障、報障,能精勤修習聖道加行。這是薄塵行者的福報、福德資糧。
《披》於今獲得隨順資具等者:謂如出家獲得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隨順淨命,正修梵行,是名隨順資具。生豪貴家,財寶具足,是名豐饒財寶。若生聖處,賢良、正至、善士皆往遊涉,能為善友,具善友性,是名遇真福田為善知識。離三重障,聖道得生,是名離諸障礙,能勤修行。
薄塵行者所顯現的福德資糧方面,如出家以後,能獲得如法的衣服、飲食、臥具、病緣醫藥,能隨順清淨的正命,與清淨正法相應,如法獲得生活所需,正確的修學離欲的梵行及聖道,是名隨順資具。生於豪貴家,財寶具足,是名豐饒財寶。若出生的地方是有佛法、聖人、四眾遊歷的處所,賢良的聖弟子、已趣各別煩惱寂靜的聖者之正至、賢善之士會前往的地方,這些賢善聖者具有善知識的特性,能作為善知識,是名遇到真福田作為善知識。由於能遠離煩惱障、業障、報障三種重障,聖道得以生起,是名離諸障礙,能依此精勤修行。
善知識的特性在〈聲聞地〉卷25,855頁有說到,一位行者必須具足:安住淨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為性哀憫、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八種因緣才是善知識。
酉二、智慧資糧
第二科智慧資糧,薄塵行者智慧資糧的作用。
智慧資糧者,謂由此故,成就聰慧,有力有能解了善說、惡說法義,獲得隨順法教、義教、教授教誡。
薄塵行者的智慧資糧方面,是指由於有智慧資糧,成就佛法的聰明與智慧,有力量與能力可以通達善說法或惡說法的法義,獲得隨順佛法真實義的四諦法教、及語言文字所表達義理的義教,及善知識教授生善的定慧與教誡治惡的戒律。由此能生聞思修慧的因緣具足,能夠很快成就聖道的智慧。
《披》獲得隨順法教等者: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名隨順法教。真義理門,是名隨順義教。隨順教授教誡,如前已說。(陵本二十五卷四頁2082)
佛說四聖諦法,教二乘人知道苦真實是苦的苦諦、斷除苦因的集諦、證得解脫的滅諦、修習滅苦的道諦,是名隨順法教。如《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3說:「中有一人見四諦門,知苦斷集證滅修道,獲阿羅漢,自證涅槃。」。聖道真義理門,到達第一義諦那裏的方法,是名隨順義教。隨順教授教誡,如前面已說。在〈聲聞地〉卷25,860~861頁有解釋。
酉三、先世資糧
第三科先世資糧,先世資糧的作用。
先世資糧者,謂由宿世積集善根,於今獲得諸根成熟。
薄塵行者的先世資糧方面,是由於過去生已經長久累積很多的信進念定慧善根資糧,今生又遇到善知識,不斷的栽培善根,自己又很精進,不輕易放棄聞思修的機會,於今生才能獲得善根的成熟。善根成熟,可以成就初果,或說可以證阿羅漢果也稱為諸根成熟。約能入聖流或成就阿羅漢名諸根成熟。
酉四、現法資糧
第四科現法資糧,現法資糧的作用。
現法資糧者,謂於今世有善法欲、諸根成熟、具戒律儀及根律儀,如前廣說。
薄塵行者的現法資糧方面,是指於今生的二道資糧修得很好,有善法欲,想要出家,或在家也很精進修行,想成就聖道的欲願也很強,六根或信進念定慧等善根成熟,具有戒律儀、根律儀,於食知量、悎寤瑜伽、正知而住、善友性等的二道資糧也都已栽培,如前所詳細說明的。
薄塵行者的七種功德相是:
一、無重障(沒有煩惱障、業障、及報障的問題);
二、最初清淨(具善淨戒與正直見);
三、資糧已具,已修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先世資糧(過去生栽培很多資糧)、現法資糧(今生又能繼續精進,很快能成就聖道);
四、多清淨信,積聚對大師與三寶的清淨信心;
五、成就聰慧,佛所說的法與文字所詮的義理,成就聰明與智慧;
六、具諸福德,具備種種的福德資糧與多種善因的積聚;
七、具諸功德,具備少欲喜足及沙門莊嚴等種種的功德。
午四、多清淨信2 未一、略說2 申一、舉大師
第四科多清淨信,說明多清淨信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略說,要略的說,又分二科;第一科舉大師,舉出對佛的多清淨信。
多清淨信者,謂於大師所無惑無疑,深生淨信及以勝解。
薄塵行者多清淨信方面,是指對於佛陀本身的功德,沒有懷疑,沒有迷惑,深刻的生起清淨的信心,以及有殊勝、強而有力的理解與認識。。
申二、例法等
第二科例法等,例說法等多清淨信。
如於大師,於法、於學亦復如是。
如薄塵行者對於佛的信心是這樣,對於佛法與戒定慧三無漏學也是如此。
一定是深入經藏,有所研究,由此有修有證得以無惑無疑。
未二、指廣
第二科指廣,指出廣說如前應知。
其餘廣說,如前應知。
其餘的佛陀的教誨、修證等,也是有勝解,而且有深刻的淨信。如前〈三摩呬多地〉卷11,355頁所詳細明說的應可了知。
《披》於法於學等者:法,謂四聖諦法。學,謂三無漏學。於誨、於證,名餘廣說。如前三摩呬多地說應知。(陵本十一卷五頁852)
法,是指對於佛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教法。學,是戒定慧的三無漏學。對於佛陀的教誨、與如何修證諸法實相等,名餘廣說。如〈三摩呬多地〉卷11,355頁所說應可了知。
總之對於如何修學戒定慧,也是有勝解,而且有深刻的淨信,這是薄塵行者的多清淨信,對於佛法僧戒都有清淨的信心,這是第四種功德相。
午五、成就聰慧
第五科成就聰慧,說明成就聰慧的相狀。
成就聰慧者,謂由此故,於法於義速能領受;經久遠時,於法於義能無忘失,於法於義速能通達。
薄塵行者成就聰慧功德方面,是指由於煩惱很薄,對於佛法僧具有清淨的信心,成就聰慧者的相貌,使得對於佛所說的法及文字所詮的義理,很快地能領悟受用,領受以後,對於法與義很久不會忘失,很快能通達,或說很快能能達到思慧與修慧的境界。
午六、具諸福德
第六科具諸福德,說明具足福德的相狀。
具諸福德者,謂由此故,形色端嚴,眾所樂見,發清淨信,無病長壽,言辭敦肅,具大宗葉,眾所知識,成就大福,多獲衣等諸資生具,為諸國王及大臣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薄塵行者具有種種的福報功德方面,是指由於具足諸多福德的緣故,果報的身形色相特別端正莊嚴,為眾人所好樂欣見,能令眾人見了之後發起清淨的信心,沒有病痛很健康而且長壽,說話的用字遣詞文雅、敦厚、肅穆,具有廣大高貴的家族,親戚朋友很多都是很有成就的,名聲普聞,大家都認識,成就大福報,能獲得很多的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諸多資生具,為各國的領袖、大臣們供養、恭敬、尊重、讚歎,是大臣們喜歡來往的對象。有這種福德相,有可能成為一代國師。
《披》具諸福德等者:此中略顯成就福德異熟。形色端嚴,眾所樂見,當知此以惠施光明、鮮淨衣物為因。由是令他發清淨信。無病長壽,當知此以惠施飲食,及於眾生不加傷害為因。言辭敦肅,當知此以遠離四種不善語業為因。具大宗葉,當知此以捨離憍慢為因。眾所知識乃至尊重讚歎,當知此以供養三寶及諸尊長為因。
此處是要略顯示薄塵行者成就的種種福德的果報。果報上的身形色相非常的端正莊嚴,眾人都歡喜見到薄塵行者,應當知道這是由過去生以布施光明、新鮮清淨的飲食衣物、供養三寶為因,由此令他人發起清淨的信心。無有病痛健康長壽,應知這是由過去生布施飲食,及對於眾生不加傷害、不殺生為因。言辭敦肅,應知這是由過去生以遠離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四種不善語業為因,由此說話一言九鼎,大家容易信奉。具大宗葉,大家族出身,家族的人也都很有成就,應當知道這是由過去生以遠離憍傲高慢為因,像高雄元亨寺全部有二百多位出家法師,其中住持法師的家族有五十幾個人在此出家,由此可見住持法師家族是大宗葉。眾所知識,大家都認識此薄塵行者,乃至見面時都肅然起敬,非常的尊重讚歎,應當知道這是過去生以供養三寶及諸尊長為因。以上是說到薄塵行者各種大福德的相貌。
午七、具諸功德
第七科具諸功德,說明具諸功德的相狀。
具諸功德者,謂本性成就極少欲等種種功德。如前所說沙門莊嚴,應知其相。
薄塵行者具諸功德方面,本性是指本心,薄塵行者的本性成就極為少欲喜足等種種的功德。如前所說的沙門莊嚴:正信而無諂,少病精進慧,具少欲喜足,易滿及易養,杜多德端嚴,知量善士法,具聰慧者相,忍柔和賢善等。前面說沙門莊嚴因果總說有三十三種功德,依因來說有十六種,由果來說有十七種。薄塵行者過去生已熏習過沙門莊嚴等法,所以今生能成就少欲喜足等種種的功德。
巳三、總結
第三科總結,整體結語。
如是等類,應知是名諸薄塵行補特伽羅行相差別。
如前所說無重障、最初清淨、資糧已具、多清淨信、成就聰慧、具諸福德、具諸功德等七種相貌,應該知道是名諸多薄塵行有情的行相差別。
子十四、補特伽羅異門3 丑一、徵
第十四科補特伽羅異門,有情的異門,以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有情,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補特伽羅異門?
什麼是補特伽羅異門?
丑二、釋4 寅一、標
第二科釋,解釋,分四科;第一科標,標出六種。
謂有六種。
在佛法裏面分成六種人。
寅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等為六?
是哪六種?
寅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來。
一、沙門,二、婆羅門,三、梵行,四、苾芻,五、精勤,六、出家。
佛法將所有的人分成:沙門、婆羅門、梵行、苾芻、精勤、出家,這六種人。
寅四、釋6 卯一、沙門4 辰一、標
第四科釋,解釋這六種人的相貌,分六科;第一科沙門,說明沙門的體相,又分四科;第一科標,標出四種。
第一沙門復有四種。
第一種有情是沙門,可以分成四種。這裏的意思是指出家人或聖道稱沙門。
辰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等為四?
是哪四種?
辰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來。
一、勝道沙門,二、說道沙門,三、活道沙門,四、壞道沙門。
沙門有:勝道沙門、說道沙門、活道沙門、壞道沙門,這四種出家人。
辰四、釋2 巳一、辨種類2 午一、第一義2 未一、略標
第四科釋,解釋四種沙門,分二科;第一科辨種類,辨明沙門的種類,又分二科;第一科第一義,依第一種義理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略標,要略標出四種沙門。
當知諸善逝,名勝道沙門;諸說正法者,名說道沙門;諸修善行者,名活道沙門;諸行邪行者,名壞道沙門。
應當知道諸多善逝,稟佛出家,能滅貪瞋癡等煩惱,得證勝道,是名勝道沙門。諸說正法者,已調伏貪瞋癡等煩惱,而能宣說正法,為令眾生入於佛道,是名說道沙門。諸修善行者,能調伏貪瞋癡等,勤修正行所有善法,堪能生長智慧命根,是名活道沙門。諸行邪行者,破諸禁戒,行諸惡法,非是梵行,自稱梵行,是名壞道沙門。(以上依《三藏法數》略解)
善逝,是佛的名號之一。逝有二義:一、是去,善是好,好好的去,是去很好的地方:涅槃,能到涅槃的人名勝道沙門。勝,是指很殊勝,殊勝的聖道。二、是滅義,能善巧的消滅斷除所有的煩惱。善逝,也稱勝道沙門。有修有證能息滅貪瞋癡等煩惱的出家人名勝道沙門。
諸演說佛正法的修行出家人,因為演說聖道,屬於說道沙門。
諸修戒定慧善行的出家人,雖然沒有說法,由於常常修持戒定慧,將聖道活絡起來,稱為活道沙門。
諸行邪行的出家眾,是行邪行,犯戒沒有好好的修行,破壞聖道,稱為壞道沙門。
這是依第一義來解釋四類的出家人。
未二、隨釋4 申一、諸善逝
第二科隨釋,接著解釋,分四科;第一科諸善逝,詳細說明諸善逝的體相。
諸善逝者,謂已證得貪瞋癡等無餘永盡。
諸善逝者方面,前面對善逝的解釋是根據玅境長老的解釋,本論的解釋善逝,稱為勝道沙門,是已經成就了,沒有剩餘的永遠斷除所有的貪瞋癡煩惱,才是勝道沙門。約聲聞乘行者來說,就是阿羅漢。
申二、說正法
第二科說正法,說明宣說正法的體相。
說正法者,謂為調伏貪瞋癡等,宣說正法。
說正法方面,指為了調伏貪瞋癡等煩惱而宣說正法的出家眾。
申三、修善行
第三科修善行,說明修善行的體相。
修善行者,謂為調伏貪瞋癡等,勤修正行。
修善行者方面,指為了調伏貪瞋癡等煩惱,精勤修習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以聖道自活,稱為活道沙門。
申四、行邪行
第四科行邪行,說明行邪行的體相。
行邪行者,謂犯尸羅,行諸惡法。
行邪行者方面,指出家人犯戒作了種種不該作的事,破壞聖道,稱壞道沙門。
以上是依第一義解釋四種沙門。
午二、第二義4 未一、勝道沙門2 申一、標名
第二科第二義,依第二義理解釋四種沙門,分四科;第一科勝道沙門,說明勝道沙門的體相,又分二科;第一科標名,標出名稱。
又學無學名勝道沙門。
前面解釋勝道沙門的第一義標準比較高,是指已證得貪瞋癡等無餘永盡,只有阿羅漢稱為勝道沙門。此處第二義說所有的有學無學聖者都可以稱勝道沙門,只要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由於已經成就無分別智,證得聖道,都可稱為勝道沙門。這是標出名稱。
申二、釋義
第二科釋義,解釋名義。
以無漏道摧滅一切見、修所斷諸煩惱故。
有學與無學的聖者都稱勝道沙門,是因為都能以無漏的聖道摧伏消滅一切見道所斷及修道所斷的種種煩惱,如初果聖人是摧滅一切見道所斷的煩惱,二果聖人斷修道所斷的欲界的六品煩惱,三果聖人將修道所斷的欲界的九品煩惱全部都斷除,四果無學阿羅漢則斷盡色界、無色界的修道所斷的煩惱。
《披》又學無學名勝道沙門等者:此與前別,前說勝道唯無學故。
此第二義與前面第一義的差別是:前面說勝道沙門只有指阿羅漢,第二義廣說所有的初果、二果、三果聖人,還有四果阿羅漢,都可稱為勝道沙門。
未二、說道沙門2 申一、標名
第二科說道沙門,說明說道沙門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標名,標出名相。
若無如來及諸菩薩,為菩提故勤修正行,諸聲聞眾持三藏者,名說道沙門。
若是沒有佛與菩薩出世,為了覺悟自他而精勤修習戒定慧正行的諸多能受持經律論三藏的聲聞眾,也能演說世俗正法,名說道沙門。
申二、釋義
第二科釋義,解釋名義。
任持世俗法毗奈耶,轉正法眼令不斷故。
聲聞眾的說道沙門宣說正法,是為了保任執持世俗正法與律,語言文字的法名世俗,有表示的法都稱世俗法,為轉動正法輪、延續正法的智慧,使正法眼不要斷絕的緣故。
正為佛心之德名,此心徹見正法,故曰正法眼。深廣而萬德含藏,故曰藏。語言文字的佛法,雖然是世俗的佛法,也是要轉此正法眼使令不斷絕。
《披》若無如來及諸菩薩等者:此與前別,前說正法,通說如來,及諸菩薩、聲聞眾故。
這與第一義有差別,前面說能夠演說正法的人通於如來、諸菩薩、及聲聞眾。這裡特別指的是聲聞眾。如果沒有佛及菩薩出世,為了覺悟自他而精勤修習戒定慧正行、能受持經律論三藏的聲聞眾,能夠演說世俗正法,使正法久住,轉正法眼令不斷故,所以名說道沙門。
未三、活道沙門2 申一、標名
第三科活道沙門,說明活道沙門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標名,標出名相。
若諸異生補特伽羅,其性調善,為自利益勤修正行,有羞有悔,愛樂正學,為得未得、為觸未觸、為證未證勤修加行,有力有能堪得未得、堪觸未觸、堪證未證,名活道沙門。
活道沙門通於凡聖,只要修學戒定慧都可稱為活道沙門。若是諸多凡夫,其心性很調柔很善良,煩惱是比較輕,為成就自己涅槃的利益,精進勤修戒定慧等正行,是具有慚愧心的修行人,作錯或想錯了馬上就懺悔,好樂戒定慧的正法之學,為能證得過去所沒有得到過的初果,為了觸證過去所沒有觸證過的二果三果,為了證得過去所沒有證過的阿羅漢果,精勤的修習種種聖道的加行,有力量,有堪能性,使令自己證果,得到所未得的初果,觸證所未觸證的二果三果,將來又能證得所未證得的阿羅漢果,這樣的修行人名為活道沙門。
這是指精進修行的凡夫有情,不斷地努力修證聖道,證得聖果,這樣的人是聖道在心裏面活起來,名活道沙門。
申二、釋義
第二科釋義,解釋名義。
由彼現有諸善法煖,堪能生長聖慧命根,名活,非死,是故名為活道沙門。
這是由於這類有情修諸善法到加行精進的煖位,由於勢力勇猛,堪能生長聖人的智慧命根,使聖道能活絡起來,不是沈寂不動的,因此名為活道沙門。
《披》若諸異生補特伽羅等者:此與前別,前修正行通說凡聖一切位故。
這與第一義的差別是,前面所說修戒定慧正行的活道沙門,是通於凡夫與聖人一切位的,這裏的活道沙門是指加行位的行者。雖然加行位的煖、頂、忍,世第一法還是凡夫,但這類凡夫已是加行的內凡位,不是資糧位的,於資糧位的行者還不是那麼精進。
未四、壞道沙門2 申一、標名
第四科壞道沙門,說明壞道沙門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標名,標出名相。
若諸犯戒補特伽羅,多行惡法,廣說乃至實非梵行自稱梵行,名壞道沙門。
佛門廣大,有修有證的人很多,但是假藉佛門中穿袈裟犯戒的有情,做了很多惡事,乃至自己不是梵行說自己是梵行,名壞道沙門。《大寶積經》卷1~3裏面都是說戒律的,在戒律裏面開示的佛法與之前說的三自性,也很類似。其中說凡是有所表示法都是不真實的,包括佛法,佛法有所表示的是遍計所執,遍計所執還在名言裏面,必須於因緣所生法,通達遍計所執不真實,才能證得第一義諦。
佛說的法很多末代的出家人也不會相信,雖然說的表示法不是究竟的佛法,若是毀謗也能生大罪過,因為凡夫要依賴名言的表示法,才能通達佛法的法義。佛說:五十年後願意相信這部經,願意相信這種說法的出家眾也已經不多了。佛還活著時已有很多的弟子不願意相信了,如提婆達多還有其他六群比丘等,雖然每日在佛的座下,穿佛的衣服,食住在一起,結果還背叛佛,更何況後代的弟子們,根本沒有親近過佛,還要他們相信佛說的話,是很難的。因此現在能夠願意相信佛法的人,其實不多,也非常難得。願意相信佛法的弟子,已是很不錯的出家人。有些人不願相信佛法,佛在世都這樣,更何況佛滅度以後。佛倒是說得很清楚,就是會有一類的出家眾會是這樣的。這是壞道沙門,自己不持戒,又要毀謗持戒的人,這樣也是不行的。或有一類人說自己是大乘菩薩,不持聲聞戒,毀謗聲聞戒,這樣也是不對的。
申二、釋義
第二科釋義,解釋名義。
由彼破壞最初所有正道根本,無力無能,非生道器。雖現前有說正道教,及現前有證正道者,而彼不得,是故名為壞道沙門。
由於這類壞道沙門破壞最初所有正道根本,犯了根本戒,沒有力量沒有堪能性,也不是生聖道的法器。雖然現前有機會親近說正法,或親近說聖道的教法,及現前有成就聖道的人,可是這類人不能得到真善知識的教授教誡,所以名為壞道沙門。既不能說正法也不能證聖道。
《披》若諸犯戒補特伽羅多行惡法等者:此中犯戒,多行惡法,又復內懷朽敗,外現真實,如水所生雜穢蝸牛、螺音狗行。實非沙門,自稱沙門;非行梵行,自稱梵行。如是廣說,攝異門分中一一別釋。(陵本八十四卷十五頁6396)此戒學攝,是故說言破壞最初所有正道根本。
這類壞道沙門犯戒又作了很多惡行,內心裏面是已經腐朽敗壞、充滿貪瞋癡,可是表現在外相上好像是出家人一樣,也混在僧團裏面,如在水裡出生的雜穢蝸牛一樣,水將牠蓋住,表面看起來好像很清淨,但裡面是很髒的,又像吹螺殼能發出洪亮的聲音、實際的行為卻像狗的行動一樣不堪,吹噓的很大,實在不是真的出家人卻自稱為出家人,沒有離欲卻說自己修離欲的梵行,這些事在〈攝異門分〉卷84,2524頁裏面還會再提到。這是屬於戒學的部分,因此說破壞最初所有正道根本。正道特別是指戒的地方,這裏是說犯戒。
巳二、明建立2 午一、簡外
第二科明建立,說明四種沙門的建立,分二科;第一科簡外,簡除外道沒有沙門。
世尊依彼作如是說:此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於外沙門、婆羅門教空無所有。
佛依四種沙門作這樣說:此第一沙門,詳細說乃至第四沙門,在外道的沙門與婆羅門教裏沒有這四種出家人。
《大毗婆沙論》卷75說:虛空無鳥跡,外道無沙門,愚夫樂戲論,如來則無有。虛空沒有鳥的蹤跡,外道沒有沙門,凡夫好樂戲論,佛是不會有這種事情。沙門只有佛教才有,外道沒有沙門。
午二、顯內
第二科顯內,顯示唯內法(佛法)有四種沙門。
若於是處,八支聖道安立可得;即於是處有初沙門,廣說乃至第四沙門。
若在有戒定慧之處,廣說有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支聖道可以安立的處所,即此處所會有初沙門,詳說乃至有第四種沙門的情況出現。
有八聖道,成就八聖道的聖者稱勝道沙門,演說八聖道的是說道沙門,能夠修習八聖道的是活道沙門。破諸禁戒,行諸惡法,非是梵行,自稱梵行,是名壞道沙門。有聖教安立可得,說此處所有這四種出家人。還是要佛法裏才有,外道裏面沒有八聖道、也沒有這四種出家人,也沒有壞道沙門可得,因為有正道才有壞道可言,破壞最初所有正道根本。這是介紹出家的沙門有這四種。
卯二、婆羅門3 辰一、標
第二科婆羅門,說明婆羅門的種類與體相,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三種。
第二婆羅門復有三種。
第二種有情是婆羅門,也有三種。
辰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一、種性婆羅門,二、名想婆羅門,三、正行婆羅門。
婆羅門有:種性婆羅門、名想婆羅門、正行婆羅門,這三種。
辰三、釋3 巳一、種性婆羅門
第三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種性婆羅門,說明種性婆羅門的體相。
種性婆羅門者,謂若生在婆羅門家,從母產門之所生出,父母圓備,名婆羅門。
種姓婆羅門有情,是指生在婆羅門的家族,從母親產門所出生的,父母都是婆羅門種性,名婆羅門。
印度有四種性:
一、婆羅門(祭司),是比較有學問的,專主祭祀者;
二、剎帝利(王族、武士),是作官的;
三、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及商人),從事工商業者;
四、首陀羅(奴隸),指農民或除糞的下賤種性者。
現在是指出生的背景,父母都是婆羅門家的人,稱種性婆羅門。四種性中婆羅門最高貴,首陀羅最卑下,首陀羅一般是指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
巳二、名想婆羅門
第二科名想婆羅門,說明名想婆羅門的體相。
名想婆羅門者,謂諸世間,由想等想,假立言說,名婆羅門。
名想婆羅門有情,是指諸多世間人,由想取總相、再由等想取別相的差別,假立言說,名為婆羅門。
玅境長老說等想是指差別義。取相以後依止取相的種種印象會有各種名言的安立,安立名相以後可稱此人為張三、李四,或佛護、法友等,安立各式各樣不同的名字。
名想婆羅門,是用名言安立說自己是婆羅門。名想婆羅門既不是種性婆羅門,也不是正行婆羅門,只是具有婆羅門的名字而已。
《披》由想等想假立言說者:搆了相是想相,了取彼彼生類、種姓等相差別,是名等想。由此為先,施設言說,此是婆羅門,依此建立名想婆羅門。
搆是接觸,眼睛接觸色相,心裏會將想的相現在心裏。搆了相,是接觸相,是想相。明了取得各種有情受生的種類、種性等相差別,是名等想。
第六意識由想心所取相為先,當影像現出來以後,心裏又開始不斷的分別,第二剎那第三剎那,分別內心裏的影像,再取所緣有情的差別相,然後安立一個名言,稱這類有情是婆羅門,依此建立名想婆羅門。
巳三、正行婆羅門2 午一、釋
第三科正行婆羅門,說明正行婆羅門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
正行婆羅門者,謂所作事決定究竟,已能驅擯惡不善法。
有時看《阿含經》也稱這是真婆羅門,是第一義婆羅門,是梵行者。正行婆羅門有情,是指所作的戒定慧事,已經決定達到究竟圓滿,已能驅離擯除惡不善法,嚴格一點說是證得阿羅漢果,才稱為正行婆羅門,寬一點說初果以上聖人都可以稱為正行婆羅門,也可稱為淨行婆羅門。
午二、證
第二科證,說明婆羅門所證。
如說:當知婆羅門,更無有所作;所作事已辦,是謂婆羅門。
婆羅門是一種尊稱,是非常尊貴的意思。如佛在經中說:應當知道所謂的婆羅門,不再有所需作的事;所作之事已經成辦,將心中所有我我所等種種的顛倒見,分別的、俱生的我執都已斷除,所要修學的戒定慧事已經完全成功,是名婆羅門。
約聲聞乘來說證得阿羅漢果的聖者稱婆羅門,也稱為正行婆羅門。
卯三、梵行3 辰一、標
第三科梵行,說明梵行的種類與體相,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三種。
第三梵行復有三種。
第三種有情是行梵行有情,也有三種。梵是清淨離欲義,梵行指修離欲之行。
辰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一、受遠離梵行,二、暫時斷梵行,三、畢竟斷梵行。
三種梵行有情是:受遠離梵行、暫時斷梵行、畢竟斷梵行。
辰三、釋3 巳一、受遠離梵行
第三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受遠離梵行,說明受遠離梵行的體相。
受遠離梵行者,謂能受學遠離一切行非梵行習婬欲法。
受遠離梵行有情,是指行者能受學遠離一切行非梵行習婬欲法的禁戒,由持戒能遠離一切行非梵行。
習婬欲法是雜染的非梵行,要修習清淨梵行,最先開始要持戒,持戒名受遠離梵行。戒有很多都是禁止淫慾的,若能接受戒學、受持禁戒必能遠離一切的非梵行習婬欲法。
巳二、暫時斷梵行
第二科暫時斷梵行,說明暫時斷梵行的體相。
暫時斷梵行者,謂諸異生,由世間道離欲界欲。
暫時斷梵行有情,是指諸多凡夫,藉由世間修禪定的方法,將心專注在一個所緣境上,由世間道修禪定的方法,證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暫時的將欲調伏,遠離欲界欲。這是暫時斷欲,煩惱的種子並未斷除,不是究竟離欲。
巳三、畢竟斷梵行
第三科畢竟斷梵行,說明畢竟斷梵行的體相。
畢竟斷梵行者,謂諸聖者得不還果,復得最上阿羅漢果。
畢竟斷梵行有情,是指諸多有學的聖人究竟將欲界的九品煩惱斷除,得到不還果,又進一步得最上的阿羅漢果。
初果的聖人剛證聖道時,欲界的欲還有,二果聖人也還有欲,只是貪瞋癡比較薄而已,只有三果以上的聖人,不還果,將欲界的欲究竟斷除,不會再來欲界受生,才有辦法畢竟斷離欲。以三果為基礎繼續修行,又能成就最上阿羅漢果,是最圓滿的,當然也是畢竟斷梵行者。
說一位畢竟斷梵行者三果聖人的公案。有一次毘舍離母供養佛及大眾僧,這時國王忽然派人送來一個木盒作禮物。毘舍離母很高興,以為這是國王隨喜自己供養佛及大眾僧的善法功德,想要打開來看。佛知道這是毘舍離母的三十二個孩子被誣陷叛國,被國王砍頭,放在木盒中,送來給毘舍離母作禮物。佛請毘舍離母暫時不要打開木盒,因為當時毘舍離母只有初果,佛先為毘舍離母說法:無色受想行識,無常苦空無我無我所的真理,直到毘舍離母證得三果後,佛才說:可以打開了。毘舍離打開木盒看到國王送的禮物是三十二個孩子的頭,因為這時她已是三果聖人,已經離欲了,所以沒有哭,也沒那麼難過,知道這是業果難逃。親愛的人被殺死是果報的呈現,一切法都是有因有果的。已得到不還果離欲的人,是不會再憂愁苦惱的。
得到三果與四果的聖人才能畢竟斷梵行,才能究竟離欲。
《披》謂諸聖者得不還果等者:若不還果,非梵行貪已永斷故,說名梵行已立。今依此義,說彼畢竟斷梵行。若阿羅漢,八支聖道已善清淨,是故亦說畢竟斷梵行。
不還果是三果以上的聖人,非梵行的欲貪,對男女欲的貪,已經永遠斷除,說名梵行已立。現在依止這種義理,說這類聖人已畢竟斷除欲的梵行。若是阿羅漢,八支聖道已善清淨,因此也說畢竟斷欲的梵行。這是指梵行離欲的情況。
持戒稱為受遠離梵行,修定成功時稱暫時斷梵行,修慧斷煩惱成功稱畢竟斷梵行。
卯四、苾芻2 辰一、標
第四科苾芻,說明比丘的種類與體相,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五種。
第四苾芻復有五種。
第四種有情是比丘,也有五種。
辰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一、乞丐苾芻,二、自稱苾芻,三、名想苾芻,四、破壞煩惱苾芻,五、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芻。
比丘也分五種:
一、乞丐苾芻,指出家人以乞食自活,名乞丐苾芻。若婆羅門等在家人向他人乞食時也自稱苾芻,名乞食苾芻,這類人不是真的出家比丘,是乞丐,以乞討食物維生的。
二、自稱苾芻,指犯重戒之人實非苾芻而說自己是苾芻。
三、名想苾芻,是名字稱為苾芻的。有的在家人名字稱為苾芻,是假苾芻,不是真苾芻,又名相似苾芻。
四、破壞煩惱苾芻,又作破煩惱苾芻。破煩惱比丘,指能破除煩惱結縛之初果乃至諸阿羅漢等聖人比丘。
五、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芻,這是正式的比丘,能夠經過一白三羯摩,在大眾前受五師或受十師的戒,經過正式傳戒的比丘。
以上是將比丘分成這五種。
卯五、精勤2 辰一、總標
第五科精勤,說明精進的種類與體相,分二科;第一科總標,先整體的標出三種。
第五精勤復有三種。
第五種精勤的有情,依精進的程度也分成三種精勤:止息犯戒、止息境界、止息煩惱。
辰二、列釋3 巳一、止息犯戒精勤
第二科列釋,列舉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止息犯戒精勤,說明止息犯戒精勤的體相。
一、止息犯戒精勤,謂能遠離一切不善身業、語業。
一、止息犯戒精勤有情,是指能遠離一切的不善身業語業,是在持戒方面的精勤。
這類有情歡喜持戒,特別在戒上下功夫。戒能止息種種的惡法,止惡名戒。
巳二、止息境界精勤
第二科止息境界精勤,說明止息境界精勤的體相。
二、止息境界精勤,謂密護根門,修防守念及常委念,如前廣說。
二、止息境界精勤有情,是指能密護根門,修習防守正念及常委正念之有情,如前文有詳細說明,這是對境界防護的精勤。
前面是指身業與語業,特別注意不要作錯事,口裏不要說錯話,不要有妄語、綺語、兩舌、惡口,身體不要有殺盜淫。第二種是在境界上防止自己犯戒,這是指密護根門,守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去攀緣六境,防護自己要有正念,特別是在第六意識的正念,於所緣色聲香味觸的境界都能如理作意,如前面〈聲聞地〉卷23,809頁密護根門那一大段所說。
巳三、止息煩惱精勤2 午一、廣一切
第三科止息煩惱精勤,說明止息煩惱精勤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廣一切,廣泛的止息一切煩惱。
三、止息煩惱精勤,謂能永斷見、修所斷一切煩惱,及於一切先所生起,或欲尋思、或恚尋思、或害尋思、或貪、或瞋、或諸邪見、或忿恨覆惱誑諂等,能往惡處那落迦等諸險惡趣非沙門法,隨所生起能不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
三、止息煩惱精勤有情,是指能永遠斷除見道與修道所應斷除的一切煩惱,及於一切過去在內心生起的欲恚害尋思,或貪、或瞋、或我見、常見、斷見及六十二種外道見等邪見、或忿恨覆惱誑諂等隨煩惱、以及造作能往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等諸多險惡趣不是聖道沙門法的煩惱及惡業,隨所生起的各種煩惱及惡業不能忍受,立即將之斷滅、除遣煩惱的現行、變吐,將煩惱的種子也斷滅。行者一定要在奢摩他裏修毗缽舍那,才有這種道力。
午二、略二種
第二科略二種,要略的歸納成二種。
當知此中,略有二種止息煩惱。一、止息隨眠,二、止息諸纏。
應當知道在這當中,要略而言有二種停止息滅煩惱的方法。一、止息煩惱種子,二、止息各種煩惱現行。
《披》略有二種止息煩惱等者:謂若永斷見、修所斷一切煩惱,及於一切惡不善法能為變吐,是名止息隨眠。若於一切惡不善法能不忍受,斷滅、除遣,是名止息諸纏。
若是永遠斷除見道、修道所應斷的一切煩惱,及於一切惡不善法的種子也能變吐斷除,是名止息隨眠。若於一切惡不善法能不忍受,斷滅、除遣,只是將煩惱現行排除遣出去,並未完全斷除煩惱種子,停止煩惱的現行,是名止息諸纏。
這是指三種精勤,有三種人各自精進的方向不同。
一、持戒精勤,在持戒方面很精進能遠離不善的身業語業。
二、精勤防護自己在境界上面不要有不正念生起,注重自己的正念正知。
三、精勤斷除自己的煩惱現行及種子,注重修我空的智慧,一定要有我空的智慧,才能斷除煩惱。
卯六、出家3 辰一、標
第六科出家,說明出家的種類與體相,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二種。
第六出家復有二種。
第六種出家有情,又有二種。
辰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一、於善說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二、於惡說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
出家修行的有情有二種。
一是在佛教的善說法及律當中出家的;
二是在外道的惡說法及律中的出家人,也修離欲的梵行,不是正方便不能得到聖道的。外道也有外道的法與律,但外道的出家人不稱為僧也不稱為比丘、比丘尼等。
辰三、釋2 巳一、內道2 午一、名義出家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內道,說明佛法內道的出家人,又分二科;第一科名義出家,解釋出家的名義。
於善說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謂苾芻、苾芻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
於佛法內道善說法及律當中的出家人有五種。受過具足戒以上正式的出家人有比丘(男眾)、比丘尼(女眾)、式叉摩那(學法女,是介於沙彌尼與比丘尼之間者)、沙彌(男眾)或沙彌尼(女眾)。
為什麼會有式叉摩那?是因為曾經有一位長者的妻子出家,於出家前已懷孕,出家後不久僧團發現她懷孕。因此有外道批評說:唉!你們出家人還有欲的事情。其實不是,是此人出家前已懷孕。本來佛沒有規定多久才去受戒的,後來才說出家以後,沙彌尼受十戒後要有二年的觀察期,現在有時又解釋成二個結夏,若從第一個結夏到第二個結夏,有參加二個結夏,雖然不到二年也可以受具足戒,有時最快一年也可以受具足戒。受式叉摩那戒主要是觀察有沒有懷孕這件事及能不能受持比丘尼戒,於比丘尼戒前,安立一個式叉摩那的階段為前方便。男眾則不用,因為男眾沒有懷孕的問題。式叉摩那要學的有三種,一、比丘尼的根本戒,二、學六法,三、比丘尼下三篇的法都要學。
式叉摩那受持之六法。即:(一)染心相觸,(二)盜人四錢,(三)斷畜生命,(四)小妄語,(五)非時食,(六)飲酒。為四分律卷27所說。能遵守此戒法達二年者,始得為比丘尼,受具足戒。據說有些人比較嚴格沒有讓式叉摩那知道戒的名相,但內容要學,學作一個出家人。男眾出家剃度稱為沙彌,受過具足戒以後稱為比丘,女眾出家剃度稱為沙彌尼,經過式叉摩那,再受過具足戒以後稱為比丘尼。出家人有五種: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這名義上是出家人的名字,裏面有這五類,如果再加上優婆塞、優婆夷這二眾,稱為佛門七眾。
午二、真實出家
第二科真實出家,說明真實出家的體相。
又若自能出離身中所有一切惡不善法,當知是名真實出家。
又若出家人能勤修止觀,斷除自己身心中所有一切惡不善法,成就聖道的人,應當知道這才是真實出家。有一句話稱光頭俗漢是說,雖也是出家人但內心還很世俗,還有很多貪瞋癡沒有斷除。還沒有真實出家稱為名義出家,名義上是出家人但功德還沒達到真實出家,不是第一義沙門。這是要略的將出家人又歸納成這二類:名義出家、真實出家。
巳二、外道2 午一、標
第二科外道,說明外道出家的種類與體相,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外道出家的體相。
於惡說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謂諸外道。
在惡說法與律中而出家的,是指諸多外道。
印度有很多外道,在外道裏也有很多人歡喜修行。
午二、釋2 未一、舉增上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舉增上,舉增上外道為例。
或全無衣、或壞色衣、或塗灰等增上外道。
在惡說法與律中而出家的外道,或是有時不穿衣服的,稱為裸形外道;或是穿灰暗色、質料很差的壞色衣,或是身上塗滿了灰垢,或是執著吃苦能夠了苦等苦行外道。
苦的原因是來自於業,業的原因是來自於煩惱,如果沒有斷除煩惱怎麼能了苦?所以執著吃苦能夠了苦的想法是錯的。苦是業力所感,是應該要受的,若是自找苦吃,今生自己找的是無義之苦,如金雞獨立、或塗灰、或到糞裏去、或吃草、或持牛戒、持狗戒等,都是無義之苦,並不能斷除生死苦果,這類是增上外道,是不正見的外道。
未二、舉所餘
第二科舉所餘,舉出所餘的外道。
復有所餘如是等類眾多外道。
又有所餘的外道,在印度當時有九十六種外道,都是在外道出家的。
丑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故說言: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修梵行、若諸苾芻、若精勤者、若出家者,如是一切,是數取趣所有異門。
因此說:
若種種的沙門(勝道、說道、活道、壞道四種沙門)、
或婆羅門(種性、名想、正行三種婆羅門)、
或修梵行(約戒定慧來說,有受遠離梵行、暫時斷梵行、畢竟斷梵行三種梵行)、
或種種的比丘(不合法:乞丐比丘、自稱比丘、名想比丘;合法:破壞煩惱比丘、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比丘,共五種)、
或精勤者(止息犯戒精勤、止息境界精勤、止息煩惱精勤三種精勤或止息隨眠、止息諸纏)、
或出家者(內道出家或在外道出家),
如是這一切,是有情所有不同的差異門。由不同的角度來作這樣的分別。
子十五、幾種補特伽羅4 丑一、總標2 寅一、種類
第十五科幾種補特伽羅,說明幾種修行人的種類與體相,分四科;第一科總標,整體標示出來,又分二科;第一科種類,標出八種。
補特伽羅略有八種。
有情又可要略分為八種。
寅二、建立因緣
第二科建立因緣,說明建立八種有情的因緣。
建立因緣略有四種。
建立這八種有情的因緣,要略的歸納有四種。
丑二、別列2 寅一、八種補特伽羅2 卯一、徵
第二科別列,各別列舉出八種有情,分二科;第一科八種補特伽羅,說明八種補特伽羅的體相,又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八種補特伽羅?
什麼是八種有情?
卯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一、有堪能者,二、無堪能者,三、善知方便者,四、不善知方便者,五、有無間修者,六、無無間修者,七、已串修習者,八、未串修習者。
八種有情包括:有堪能者、無堪能者、善知方便者、不善知方便者、有無間修者、無無間修者、已串修習者、未串修習者八類。
寅二、四種建立因緣3 卯一、徵
第二科四種建立因緣,說明八種人是由四種因緣來建立的,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四種補特伽羅建立因緣?
什麼是四種建立八類補特伽羅的因緣?
卯二、標
第二科標,標出來。
謂由四種差別因緣,建立八種補特伽羅。
是指由四種差別因緣來建立八種有情。
卯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四種差別因緣。
一、由根差別故,有根已成熟及根未成熟。
一、由根差別故,有善根已經成熟、及善根尚未成熟。由於有情的信進念定慧善根有差別,有的人已經成熟,有的尚未成熟。
《披》有根已成熟及根未成熟者:此已成熟及未成熟,如前種性地中已說應知。(陵本二十一卷十五頁1862)
此處已成熟及未成熟,如前面〈種性地〉已經說過應當了知。善根已經成熟的人,於這一生能證得初果,或證得阿羅漢果。如果這一生還不能成就聖道果,是善根未成熟。有堪能者是善根已成熟者,無堪能者是善根未成熟者。如前〈種性地〉中卷21,779頁已說過。
二、由瑜伽差別故,有善知瑜伽及不善知瑜伽。三、由加行差別故,有有無間、殷重修,及無無間、殷重修。四、由時差別故,有已長時修道及未長時修道。
二、由瑜伽差別故,有善知聖道觀行及不善知聖道觀行的差別。瑜伽,是相應義,三乘觀行稱為瑜伽。知道在修止之前應如何?正在修時會碰到什麼問題?如何解決問題?知道如何修止修觀,這是善知,是第三種補特伽羅,名善知方便者。於修行方法不善巧,名不善知方便者。對修行的方法與過程都不知道,自己在修時碰到問題會無法解決,這在本論說得很詳細。
《修行道地經》有七卷,都是在說修行,經中舉了很多的譬喻來說明修行的狀況。從介紹凡夫的情況,說明凡夫有幾種,也有補特伽羅異門,指出十九種人,這十九種人各有各的障礙,遇到不同的人要提供合適的所緣境使其對治,經中寫得很清楚,有明確的指導。經中也有勸發道心,說明何時修數息觀?十六特勝?證入初果之前如何修?修道位時如何修?如何證入阿羅漢?從凡夫一直到成就阿羅漢的修道次第,總共分成七卷來說可以參考。
在《修行道地經》卷3說了一個故事譬喻如何專心內住。從前有一位國王想要遴選一位有實力、有道德的大臣來治裡國家,於是選了一位大臣,但選後又不放心,不知此人會不會專心處理國政,於是給此人一道命令。國王說:現在給你一個裝滿油的鉢,你必須持鉢走七公里,從皇宮走到菜市場,再從菜市場走回來,如這鉢裏的油有滴一滴下去,你的頭就要落地,如果沒有滴漏就可以回來當我的宰相。這個人接到國王的命令時很煩惱憂愁,心想走幾步路風一吹油有可能滴下去,還要走到菜市場去碰碰撞撞的,一不小心油會滴下去,還要走七公里那麼遠的路,這個頭一定保不住,心裏這樣反覆思惟。又仔細思惟,還是有機會,只要很專注在油鉢其他都不要想,也有可能會成功的,反正不是當宰相就是死,只好試試看。
到了那一日這位大臣拿著油缽開始上路,當時很多來看熱鬧的人有批評說:這是一個犯人,國王才會處罰他,拿滿鉢的油經過市集再回到皇宮裏,不知此人作了何等大惡事,很多閒言閒語傳出來。他的父母妻兒聽了都很難過,哭哭啼啼穿過路人鑽到他的旁邊去,一直喊他,跟他說,你是瞞著我們做了什麼事?今日受到這種懲罰。此人因為要保護手上的油,特別專心,即使父母妻兒在那裏哭哭啼啼都沒聽到,心裏只有油缽。經過的路上有人在唱戲,有美女在那裏表演,又有人在敲鑼打鼓舞獅舞龍,又有醉漢打架等,一路經過很多五花八門的事情都沒有看到,只有看住手上的油缽。從頭到尾走到最後終於走完,一滴油都沒有漏出來。國王說:好!你可以當宰相。
這裏面有很精彩的形容途中遇上的種種干擾,這位大臣只是心無旁騖專心在油缽上一點也不受影響。這一段文主要是說明如何發動第六意識的專注力修習止觀。說明要像這位大臣手捧著油缽,專注不懈,要有這種心情才會止觀成就。在〈聲聞地〉卷32,1046頁有說到如何專注,其文是:「今有魁膾,露拔利劍隨逐汝行。若汝鉢油一滴墮地,此之魁膾,即以利劍當斬汝首,斷汝命根。」內容相同,意指行者當如護身命般專注,才能成就心一境性。
三、由加行差別故,有有無間、殷重修,及無無間、殷重修二種。各人在修戒定慧時用功有所差別,有的人是沒有間斷的,很殷切慎重認真的在修行,有的人不但沒有這樣作,是有間斷而且還不認真修,馬馬虎虎修。這二種人是下面說的加行差別,是這裏說為有無間修者與無無間修者。
四、由時差別故,有已長時修道及未長時修道二種。以時間的差別來說,有的人已經長時間修學聖道,有的人沒有長時間修學聖道。這是下面所說的由時差別的已串修習者與未串修習者。
丑三、配釋3 寅一、徵
第三科配釋,配合起來解釋,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如是四種差別能為前八補特伽羅建立因緣?
為什麼說這四種差別能為前面八種有情的建立因緣呢?
寅二、配4 卯一、由根差別
第二科配,配合起來解釋,分四科;第一科由根差別,由根差別說明有情的體相。
謂根已成熟即有堪能者,根未成熟即無堪能者。
信進念定慧善根已成熟的人是有堪能者,是指有堪能性,能證初果或四果阿羅漢的有情;根未成熟即無堪能者,是指信進念定慧尚未成熟的人,是無堪能成就聖道的有情。無堪能者這一生不可能證初果也不可能證四果阿羅漢。
卯二、由瑜伽差別
第二科由瑜伽差別,由瑜伽差別說明有情的體相。
善知瑜伽即善知方便者,不善知瑜伽即不善知方便者。
善巧的知道修止觀的種種差別就是善知方便者;不善巧不知道修止觀的種種差別就是不善知方便者。
卯三、由加行差別
第三科由加行差別,由加行差別說明有情的體相。
有無間、殷重修即有無間修者,此亦名為有常委修;無無間、殷重修即無無間修者,此亦名為無常委修。
沒有間斷而且很認真很殷切很慎重的修習止觀,這種行者稱有無間修者,也可稱為有常委修者,無間修經常的,委,是指很仔細很認真的修行。若修行者沒有無間與殷重修,是指前面說的無無間修者,沒有經常在修行,這也名為無常委修。
卯四、由時差別
第四科由時差別,由時差別說明有情的體相。
已長時修道即已串修習者,未長時修道即未串修習者。
已經長時間的修道是指已經串修習的有情,未長時的修道是指沒有串修習的有情。
時間長短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重點是要殷重修、很認真、且時間很長,變成串習,串習是指很熟練義,入住出定都很自在,修戒也很自在,修定也很自在,修慧也很自在。時間夠長,是已串修習者。若行者修戒定慧時間很短、時間不夠,還不自在,是未串修習者。
寅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由根差別、瑜伽差別、加行差別及時差別,建立八種補特伽羅。
這是由於各人的善根不同、對觀行的善巧認知有所差別、精進加行上的差別,以及修行時間上有所差別,而建立這八種有情。此處將有情分成這八類,是依據這四種道理來建立的。
丑四、料簡5 寅一、根未成熟
第四科料簡,仔細思惟簡別這幾種人修行的體相,分五科;第一科根未成熟,善根沒有成熟的人的體相。
若諸所有補特伽羅根未成熟,彼於所有善知方便、有無間修、已串修習,如理、如法、如其善巧,皆不能辦。
若所有的有情之信進念定慧善根沒有成熟,則這類根未成熟者對於所有的善知方便、有無間修、已經串修習,如四種道理、如四聖諦法、如蘊、處、界、緣起、處非處、根等的善巧,都不能成辦。
可知善根的成熟是重要的基礎。不能如理,這裏是指四種道理: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在卷25裏說過了。對於佛法所說的一切因緣法都是觀待而成的,每一法有每一法的作用稱為作用道理。要證明成就,佛說的觀待因緣而成就的,這些都是無常苦空無我無我所,要以聖教量、現量、比量三量來證明成就,是證成道理。有些法是本來如是的,譬如真如與一切法是一或異等,名法爾道理。總之善根不成熟要深入的思惟觀察這四種道理是作不到的。
《披》如理如法如其善巧等者:理,謂觀待等四種道理。法,謂苦等四聖諦法。善巧,謂蘊、界等六種善巧。不能如佛施設開示無倒而知,名不能辦。
這裡所說的理,是指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等四種道理。法,是指苦、集、滅、道等四聖諦法。善巧,是指蘊、處、界、緣起、處非處、根等六種善巧。不能如佛所施設及開示沒有顛倒而了知,是名不能成辦。
善巧,玅境長老說應該是五種或七種。五種是蘊、處、界、緣起、處非處善巧,七種是依據《顯揚聖教論》所說,五種再加上根善巧、諦善巧成為七種。
善根還沒有成熟的行者無法深入學習佛法,對於佛用語言文字施設開示的,不能沒有錯誤的理解,因此要聽佛法很困難,不願意在那裏聽佛法,也不能沒有顛倒、正確的理解,稱為不能辦。
寅二、未善方便
第二科未善方便,說明未善方便的體相。
若諸所有補特伽羅根雖成熟,而未善知善巧方便,於諸所有亦不能辦。
若諸有情的善根雖然成熟,也願意聽聞佛法,可是沒有學習到善巧方便,不知如何修學戒定慧的方法,修行的技巧在那裏?這些方法與過程不瞭解,對於諸所有要成就的事也不能成辦,無法通達佛法的第一義諦。
寅三、無無間修
第三科無無間修,沒有無間修的體相。
若諸所有補特伽羅根已成熟,善知方便,無無間修,即不能得速疾通慧。
若有一類的有情,信進念定慧的善根已經成熟,也善巧的知道修止觀及戒定慧的方法,可是沒有精進的無間修,修修停停,常常間斷,當然也就不能速疾通達佛法,不能成就通達佛法的智慧。
寅四、未串修習
第四科未串修習,沒有串修習的體相。
若諸所有補特伽羅根已成熟,善知方便,有無間修,未串修習,即於所有自所作事未得成辦。
時間也是很重要。若諸有情信進念定慧的善根已成熟,也善巧的知道修戒定慧的種種方便,也沒有間斷的在修行,可是沒有串習修,對戒定慧等善法沒有長時間的修習,時間不夠,火候不夠所以不自在,由於不自在也對於聖道這件事情未得成辦,也是不能成功的。
寅五、已串修習
第五科已串修習,已經串修習的體相。
若諸所有補特伽羅根已成熟,善知方便,有無間修,已串修習,彼於所有皆能成辦,亦能獲得速疾通慧,於其所有自所作事已得成辦。
若諸有情善根已經成熟,而且善巧的知道修學戒定慧種種的方法,能夠沒有間斷的去修戒定慧,已經長時間串修習,而且修止修觀能夠很自在,對於聖道都能成就,也能很快的獲得神通與智慧,能證得佛法諸法的實相,對於其所有自己所要作的事已經得到成辦。成辦聖道的四種要件是:善根成熟、善知方便、有無間修、已串修習。
子十六、幾種魔及魔事2 丑一、總標
第十六科幾種魔及魔事,說明幾種魔及魔事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總標,整體的標示出魔及魔事的種類。
當知諸魔略有四種,魔所作事有無量種,勤修觀行諸瑜伽師,應善遍知,當正遠離。
行者應該要了解魔與魔事,要略歸納起來有四種魔,魔所作的事有無量種,能擾亂行者的心,精進修止觀修戒定慧的行者,應該善巧普遍的通達,應當遠離這些魔與魔事。
魔事有很多種,魔只有四種。
丑二、別辨2 寅一、諸魔3 卯一、徵
第二科別辨,各別的辨別,分二科;第一科諸魔,四魔的體相,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四魔?
魔有四種,是哪四種?
卯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一、蘊魔,二、煩惱魔,三、死魔,四、天魔。
魔,梵語名魔羅,翻成中國話義指能奪命;又名殺者,指能奪智慧之命,而殺害出世善根,因此又名殺者。煩惱魔、蘊魔、死魔、天魔,這四種魔能惱害眾生而奪其身命或慧命,名四魔。略說如下:
一、蘊魔,五蘊果報是一種魔。色受想行識等積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奪智慧之命,因此名蘊魔。在《修行道地經》裏說出五十五種觀察身體的方法,將身體的不淨與過患處用五十五種角度形容出來,用世間法來譬喻,使行者了知五蘊果報是一種魔。
二、煩惱魔,是指三界中一切煩惱,能惱亂眾生心神,奪取慧命,不能成就三乘聖道。
三、死魔,能斷眾生命根死亡的魔,由此令眾生四大分散,夭喪殞沒,而使修行人無法續延慧命。例如修聖道,道業未成身先死,下一生是否會回到人趣,也要看業力,若回到人間還要經過嬰兒、少年等不懂人事,多年才能再繼續修行,障礙成就聖道,因此死亡,也是一種魔障。
四、天魔,憎嫉賢聖法,能害人善事。若人勤修勝善,想超越三界生死,此天魔能為作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之事,令修行人不得成就出世善根,因此名天魔。
魔有四種,魔所作事則有無量種,如下文所說。
卯三、釋2 辰一、辨種類4 巳一、蘊魔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辨種類,辨別四種魔的種類,又分四科;第一科蘊魔,說明蘊魔的體相。
蘊魔者,謂五取蘊。
蘊魔方面,是指色受想行識五取蘊。又作五受陰。即由取(煩惱)而生或能生取之有漏五蘊,即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5說:若色有漏有取,彼色在過去、未來與現在,或起欲,或起貪、瞋、癡、怖,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稱為色取蘊。其餘受、想、行、識等也應如是詳細分別。論中並分別蘊與取蘊之差異,指出蘊通有漏、無漏,取蘊則唯通有漏。
《百法論顯幽鈔》卷7說:「如何名五取蘊?答曰。此簡不是無漏五蘊,故言五取蘊也。以是愛取能潤生故,即有此五蘊。五蘊從他愛取生,名為五取蘊。即從因為名。」五取蘊,主要是從因安立,指出由愛取而得此五蘊,名五取蘊。
又就取蘊之名義而論,《大毗婆沙論》卷48列有多義,說︰「以三事故說名為取︰一、執持故,二、收採故,三、選擇故。又以二事故名為取︰一、能熾然業,二、行相猛利。能熾然業者,取令五趣有情業火恒熾然故。行相猛利者,諸取行相極勇健故。此外,又說取有纏裹、傷害等義,能令有情傷失法身慧命。實則「取」即煩惱,故能執取生死果,而為迷執之根源。」《俱舍論》卷1謂一切煩惱總稱為取,蘊從取生,或蘊屬取,或蘊生取,故稱取蘊。《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1特以諸蘊中所有之欲貪稱為取,以取合故,稱為取蘊。本論於卷10、卷89、卷98等多處都有說到四取的名義,要略說明如下:
一、欲取︰乃以色、聲、香、味、觸五欲為執著的對象所生起的欲貪。《佛本行集經》卷23說:欲界之內的凡夫,欲取味故而作和合,得彼已後,而不知足。若無智者,現受諸欲,不知足故受大苦惱,復於來世更受其殃。由此欲取而有招感當來之苦果。
二、見取︰除薩迦耶見之外,對其餘諸見之欲貪,即執取各種錯誤的邪見,並視之為最上、最第一、最勝、最真實者。依此造業而招感當來五取蘊之苦果。
三、戒禁取︰以邪見為依而生邪願、求邪解脫所起戒禁的一切欲貪。由此錯誤的身語二行而招感當來五取蘊之苦果。
四、我語取︰於薩迦耶見的所有欲貪。執著離蘊有我或即蘊有我,以此我執為依生出各種煩惱,依煩惱而造業,依業而招感當來五取蘊之苦果。
巳二、煩惱魔
第二科煩惱魔,說明煩惱魔的體相。
煩惱魔者,謂三界中一切煩惱。
煩惱魔方面,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所有的煩惱能障聖道,能招生死苦果,都是魔。由此可知自身五蘊即是一個大魔王,因為每個人都有五蘊、也有煩惱。
巳三、死魔
第三科死魔,說明死魔的體相。
死魔者,謂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眾,夭喪殞歿。
死魔方面,指人天地獄餓鬼畜生各式各樣的有情,從有情眾的種類當中,夭折、喪亡、消殞、死歿。
夭是指時間還沒到即死亡的,名夭折;喪,通於一切少年老年的死亡;殞、歿,也是死亡義,是從這一類的眾生中死亡消失。
《披》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眾者:謂那落迦等有情,名彼彼有情。彼一切種類,名彼彼有情眾。
地獄等有情,名彼彼有情;彼一切種類,名彼彼有情眾,是解釋第二個彼彼有情,是說一切地獄餓鬼畜生同一種類的有情,指眾同分。前面是指有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五趣不同種類,後面的彼彼有情眾是指各趣同一種類的,如說人在人當中死了,地獄眾生在地獄眾生當中死了。第一個「彼彼」與第二個「彼彼」是不同的,第一個「彼彼」是五趣有情的差別,第二個「彼彼」是同一趣有情,不同的差別。道業未成身先死,道業沒有成就已死。前面有說到薄塵行者有七種功德的相貌,其中之一是無病長壽,生命的品質很重要,時間夠長也很重要,生命的長度夠長,因為用功的時間夠長,業障可以消除。
巳四、天魔
第四科天魔,說明天魔的體相。
天魔者,謂於勤修勝善品者,求欲超越蘊、煩惱、死三種魔時,有生欲界最上天子,得大自在,為作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事業,是名天魔。
行者要精進到能生聖道的程度天魔才會來,還沒到那個程度天魔還看不起,還是不會來擾亂的。天魔方面,是對於精勤修習殊勝善品止觀的行者,想要超越三種魔(五蘊魔、煩惱魔、死魔),正在修止觀斷煩惱時,此時會有生到欲界最上天子的他化自在天,福報很大得大自在,會來造作障礙擾亂行者,通常會變出有情所喜歡的色聲香味觸男女或魔女等來障礙,發起種種擾亂事業,是名天魔。
《披》有生欲界最上天子者:有尋有伺地說:復有摩羅天宮,即他化自在天攝,然處所高勝。(陵本四卷三頁270)此於欲界,名為最上應知。
有生欲界最上天子者,是他化自在天,那地方很高,在虛空的地方,功德很大,福報比較好,這是在〈有尋有伺地〉卷4,112頁所說:又有摩羅天宮,即他化自在天所攝,然而處所高廣殊勝。此他化自在天處於欲界最上一層天,名為最上應該知道其義。
《阿育王傳》卷5說到優波毱多降魔的公案,略說如下:
優波毱多在出家受具足戒的儀式時,也就是在作白四羯磨時,便證得了阿羅漢果。出家之後,因為他很善於講經說法,於是大家邀請他出來弘法度生。優婆毱多第一次說法時,全國人民一時雲集。優波毱多於說法前,先觀如來說法時諸人坐法皆如半月坐,因此也使四眾如半月坐。觀佛說法先說於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次說觀欲為不淨、出世為要,再說四聖諦。優波毱多也如諸佛次第說法。
第一次說法說到一半,大家正聽得很高興時,魔從空落下了許多真珠寶貝,壞亂眾人的心,大家一看到珠寶從天而降,都生起貪心就搶著去撿珠寶,經也不聽了,使得沒有人聽經成就聖道,沒有人證果。
第二次說法,說到精彩時,魔又來擾亂,這次他改撒金子,大家又是亂成一團,搶著撿金子。
第三次說法,魔又來擾亂,這次魔化作天女下凡,作天伎樂,惑亂人心。
於是優婆鞠多三次講經都告失敗。未得道的人心都被天樂所迷惑,沒有一人得道。如是魔生大歡喜而說:我能破壞優波毱多說法。
尊者優波毱多在樹下坐,入定觀察是誰所作?觀察之後知道是魔擾亂他說法。心想:魔數數壞亂我說法,佛在世時為何以不降伏魔王?觀察之後了知佛的本意是為令自己來調伏,因此佛不降伏魔王。於是他將死蛇、死狗、死人三種死屍變為花環,來到魔住的地方,對魔說:「我要向你獻花。」魔很高興地說:「你終於要來投降我了!」就將頭伸過去接受他的獻花。可是,當花環一戴到脖子上時,就變回原來的三種死屍。魔想要將它們拔起來卻拔不動。因為這死屍所做成花環被優波毱多的神通力所加持住,沒有人能拔得動。
後來魔感到很苦惱,到處向欲界其他諸天乃至大梵天王求救,但沒有人有辦法為他解套。如此無論走到何處,大家都討厭他。連魔子魔孫們也不願意接近他。魔不得已只好再來找優波毱多,希望他能幫他將這又臭又爛的花環給解下來。魔對優波毱多說:「以前我擾亂佛時,佛都不會對我怎麼樣。」優波毱多問他:「你擾亂佛什麼事情?」他回答:「有一次佛與弟子們去托缽時,我就障礙他們,讓他們全體都托不到缽,不能受用飲食。乃至於佛臨命終時口渴想喝水,我都化現五百輛車子過河,讓水混濁,使得佛喝不到水。我這樣擾亂佛,佛都不會有任何的報復行動……。」
優婆毱多對魔說:「佛以大慈大悲對待一切眾生,乃至於對魔都不會有所報復,可是阿羅漢就不一樣囉!其實佛不降伏你是因為要將你留給我,讓我來對治你。」,於是他要求魔從今日後至於法滅盡前,不能惱亂比丘。魔說:當受尊教。又向魔要求一件事,他說:「雖然我已證得阿羅漢果,對佛的功德法身都很認識,可是我從來沒有看過佛的色身,請你示現像佛那樣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給我看。」魔說:「沒問題,可是有一個條件,你不能向我頂禮,你一頂禮我會受不了。」於是優婆毱多將魔的花環給解下來,又對魔說法,讓魔心開意解,終於歸順優波毱多。
接著魔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而且還附加變現阿難及大迦葉。優波毱多一看到如此具體而殊勝的佛身,很自然而然就五體投地,向他頂禮。魔嚇了一跳,立刻恢復原形,說:「你怎麼可以違背規定,向我頂禮?」優波毱多說:「我不是頂禮你,我是頂禮佛。」魔說:「你明明是頂禮我啊!」優波毱多說:「好比在大殿裡,我們並不是在頂禮木頭、泥塑,是在頂禮佛。所以我也不是頂禮你,而是頂禮佛。」魔不得不對他的辯才與智慧感到佩服。
照經上說魔已被優波毱多尊者降伏,即便末法時也不再擾亂修行人,若行者自己有貪心瞋心癡心才會與魔相應,魔才有機會來擾亂,假如沒有貪瞋癡,魔是不能障礙的。
辰二、明建立2 巳一、標義
第二科明建立,說明四種魔的建立,分二科;第一科標義,標出建立的義理。
當知此中,若死所依;若能令死;若正是死;若於其死作障礙事,不令超越。依此四種建立四魔。
應該知道在這當中,若是死所依的五蘊是五蘊魔;若是能令有情死亡的是煩惱魔;若正是使有情死亡殞歿的是死魔;若於有情的死作障礙事,不令超越生死的他化自在天子是天魔。依此四種因緣建立四魔。
巳二、別釋4 午一、死所依
第二科別釋,各別解釋其中的義理,分四科;第一科死所依,說明死所依為現在五取蘊。
謂依已生、已入現在五取蘊故,方有其死。
若所依的五蘊果報身已生,已經進入現在的五取蘊,有五取蘊生,才有五取蘊死。
五蘊是過去染污的業力所感得的果報,已經出生,且現在命根還在,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有生才會有死,五取蘊是死的根本所依,因此安立說五取蘊也是一種魔。有情若是聖道未成身先死,不容易再得到人身,如此很難超越生死。在經中常勸修行人觀人身難得、人命無常,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五蘊是由取而來,依止五蘊也會繼續有所取著,所有的魔事都是依止五取蘊而來的。
午二、能令死
第二科能令死,說明由煩惱故能令死。
由煩惱故,感當來生,生已便有夭喪殞歿。
因為有煩惱會造業,由於造業會感得來生的果報,受生之後又會有夭折、喪亡、消殞、死歿之苦。有煩惱造業即會感得來生,有來生必會有死,因此能令有情死亡的是煩惱,因為有煩惱才會有死亡這件事,每個人都好生惡死,沒有人希望死,在沒有成就聖道以前要死,這件事真是令人難以認可,只要煩惱還在,定會一直生生死死,所以煩惱也是一種魔。約能令死來說是煩惱魔。
午三、正是死
第三科正是死,說明正是死的體相。
諸有情類命根盡滅、夭喪殞歿,是死自性。
諸多有情其命根已經完全消滅,或是中夭、或是時間到喪亡、或消殞、或死歿,這是總說的,這一期生命不再存在,阿賴耶識離開身體,是死的自性。
這是約正是死也是一種魔,死時能作什麼?不能了,很難了。在經裏清楚說到死時會有很多的現象,心識會開始混亂,會作各式各樣的夢,有種種的亂象出現,這是約一般有情來說的。若平常有修行者則不一樣,如常常念佛者,死前可能會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死的自性當然是死魔,因為死時不能修學聖道。
午四、障超死2 未一、略標
第四科障超死,障礙超越死亡的天魔體相,分二科;第一科略標,要略的標示出來。
勤修善者,為超死故正加行時,彼天子魔得大自在,能為障礙。由障礙故,或於死法令不能出;或經多時,極大艱難,方能超越。
勤修止觀的行者,為了超越死,為了超越五取蘊魔,想要斷除愛見煩惱超越煩惱魔、死魔,正在加功用行超越前三種魔時,他化自在天的天魔,得大自在,有自在力,會來障礙行者,能變成各式各樣、或是恐怖的、或是可愛的境界,使行者心亂,若是有執著馬上會心亂。由於天魔障礙的緣故使行者的修行失敗,對於死法不能超越;或是被天魔折磨,經過很久的時間,費很大的力氣,極為艱辛困難,才能超越死魔。所以天魔也是一種魔。
未二、別顯2 申一、辨相2 酉一、暫不自在
第二科別顯,各別的顯示出來,分二科;第一科辨相,辨別天魔的障礙相,又分二科;第一科暫不自在,魔暫不得自在。
又魔於彼或有暫時不得自在。謂世間道離欲異生,或在此間,或生於彼。
又欲界他化自在天的天魔對於行者有時也是不能完全自在掌控或擾亂,是指以世間道修習禪定的離欲凡夫。世間的方法是厭離下界欣樂上界,厭下苦粗障欣上靜妙離,用厭下欣上的方法來修禪定,得到禪定離欲的凡夫,因為有定力,暫時不會被五欲所誘惑,很自在。這有二種人:一種是或在此間,是指在欲界修禪定的眾生,由於專心在定上這時不會愛著五欲;一種是受生到色界天去,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生到色界天或無色界天時,是暫時沒有欲的需求,魔暫時不能自在的掌控或擾亂。
《披》或在此間或生於彼者:謂生欲界,依欲界身離欲界欲,名在此間。若生色無色界諸離欲地,名生於彼。
生到欲界,依止欲界的身體,遠離欲界欲,得到禪定,得到初禪以上,名在此間。若是死後因為有禪定的力量,由業力生到色界天或無色界天去,這種離欲的境界名生於彼。
酉二、得大自在
第二科得大自在,令魔於彼行者得大自在的障礙相。
或魔於彼得大自在。謂未離欲。
或是天魔會在行者身心裏面自在的控制,是指對還沒有離欲的凡夫,魔能自在的擾亂或障礙。這是說明魔不自在或得大自在的情況,是以行者有沒有離欲來分別。
申二、釋義2 酉一、於未離欲
第二科釋義,解釋其中的義理,分二科;第一科於未離欲,對於未離欲者的障礙相。
若未離欲,在魔手中隨欲所作。
若是尚未離欲的凡夫行者還愛著色聲香味觸男女欲,這類凡夫行者還是在魔王的手掌心當中,隨著魔王的好樂,為魔王所操控。
酉二、於暫離欲
第二科於暫離欲,說明對於暫時離欲者的障礙相。
若世間道而離欲者,魔縛所縛,未脫魔羂,由必還來生此界故。
若是世間道而離欲的行者,凡夫是用世間道厭下欣上的方法,很精勤的修禪定,雖然暫時沒有欲的現行,然而魔王的繩子還是繫縛著他,並沒有完全脫離魔王的羂繩,由此因緣此生果報結束還是會回到欲界受生,又再度被魔王所操控。
《披》魔縛所縛未脫魔羂者:攝事分說:煩惱隨眠未永拔故,雖世間道方便逃避遠至有頂,復執將還。可愛妙欲譬之九結,由彼結故,令於生死自然樂著,於自繫縛不欲解脫。(陵本八十五卷十五頁6461)此中道理,應如是知。
〈攝事分〉說:有禪定的凡夫,因為欲的煩惱種子未永久的斷除,沒有修無我觀徹底斷除煩惱的種子,沒有證得根本無分別智,只是有光明的禪定,這樣還不夠,雖然用世間厭下欣上的方法得到禪定,即使遠遠的逃避到三界之頂最高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魔王還是會將其拘執回來的。原因是可愛妙欲,譬如九種能和合苦的煩惱結,由於這種煩惱繫縛還在,使有情對於生死的境界自然的愛樂執著,自己不想要從妙欲煩惱中解脫出來,寧願被欲繩繫縛,回到欲界來受生。這九結是: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九種煩惱在〈有尋有伺地〉卷8,232頁裏有讀過。在〈攝事分〉卷85,2547頁裏面還會提到這件事。以上是說幾種魔的種類。
寅二、魔事3 卯一、徵
第二科魔事,說明魔事的障礙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魔事?
什麼是魔事?
卯二、釋4 辰一、障正發趣5 巳一、捨善法欲
第二科釋,解釋,分四科;第一科障正發趣,障礙發趣朝向正法的魔事,又分五科;第一科捨善法欲,捨棄善法欲的魔事。
謂諸所有能引出離善法欲生,耽著諸欲增上力故,尋還退捨。當知此即是為魔事。
學習佛法後,本來是發善心,能引導行者出離三界的善法欲生起,這種願望很深,所以來剃度,好不容易放下塵勞捨掉一切恩愛的繫縛,棄捨父母妻子來出家,由於耽著過去諸欲增勝上進的力量,例如在家可能是很優秀的,無論作甚麼都是屬於頂尖的人物,但是出家是沒法那麼頂尖,加上耽著諸欲,這種力量太強,好不容易出了家現在又回家,心會退捨。應當知道出家又捨戒還俗,這是一種魔事。
又如有人想了多年要來出家,出家時說:她是多麼希望能夠來出家,高興地流淚,感動玅境長老度她出家。出家後,原來的丈夫又不斷地回來追求她,後來忍不住又退捨回家。不出家還好,出家後又來破壞,這是一種魔事。出家後若不適合出家的生活,還是可以回家,這是允許的,並非是說這是什麼重大的罪過,不過出家過的人再回家,通常心裏不大舒服。這真的是魔事,捨善法欲是一件很大的魔事。
巳二、不護根門
第二科不護根門,說明不護根門的魔事。
若正安住密護根門,於諸所有可愛色聲香味觸法,由執取相、執取隨好,心樂趣入。當知此即是為魔事。
若行者正確安住在密護根門中,對於所有可愛的色聲香味觸法,由於正念忘失而未能守住根門,執取所緣總相的好、執取其中別相的隨好,心裏歡喜好樂趣入諸欲。應當知道這就是魔事。
當心識為貪瞋癡所入侵時,魔事便從心中生起。
巳三、食不知量
第三科食不知量,說明食不知量的魔事。
若正安住於食知量,於諸美味不平等食,由貪愛欲,心樂趣入。當知此即是為魔事。
若行者正安住於食知量的正念,於各種美味不平等食,由於貪愛美食的欲望,心好樂趣入取著美食。應當知道這種飲食貪就是一種魔事。
以前有一位師兄弟不能食用筍子,食用就會胃痛,可是每次筍子炒出來還是食用,用完就蹲在地上,抱著肚子痛。由於壓抑反而食用過多,其實可以少食用一些,因為對飲食的貪欲而成為魔事。
每一種修行經典裏都會提到關於受用飲食的事,其中《修行道地經》裏提到食物的譬喻相當有趣。經上說:受用飲食時不要想追求肥趣,不要將自己食用得白白胖胖的,如有一位大臣抓了一批鳥關起來,每日抓一隻肥胖的鳥來吃。其中有一隻鳥很聰明,觀察飼主每日都來餵食,吃得越胖的越先被抓走,自己要注意不要吃得那麼胖,可是也不可以太餓,必須吃到看不出肉,又可以飛出籠子,乘飼主每日來抓鳥打開籠子時,可以乘飼主不注意而趁機逃走。食用得太胖則會很快被殺掉,被自己的煩惱魔、死魔所殺。修行人受用飲食也應像這隻小鳥一樣,不要過飽、過餓,若食過飽,身體太胖不健康,若食過少,太瘦沒有力氣修行,靜坐時老打瞌睡,必須要有力量可以修行又看不出來身上長肉。身為欲界有情,必須受用飲食,這事是不得已的,但心裡不要執著,必須先正思擇一番食的過患、來源、利益等,食存五觀,為成道業方受此食。
巳四、貪樂臥眠
第四科貪樂臥眠,說明貪樂臥眠的魔事。
若正安住精勤修習初夜後夜悎寤瑜伽,於睡眠樂、於偃臥樂、於脅臥樂,由懈怠力,心樂趣入。當知此即是為魔事。
若行者正在精進的修習初夜後夜悎寤瑜伽,對於睡眠、或沒有睡覺仰躺在床上休息、或對於右脅側臥覺得很快樂,由於懈怠的力量,心好樂趣入各種方式的睡眠,不能相續修習悎寤瑜伽,不能日夜保持正念。應當知道這也是一種魔事。
如何修習悎寤瑜伽在本論卷24有詳細說明,可以參考閱讀。
巳五、不住正知等2 午一、列4 未一、於母邑等
第五科不住正知等,說明不住正知等魔事的障礙相,分二科;第一科列,列舉出來,又分四科;第一科於母邑等,對於美好的女人等不住正知的魔事。
若正安住正知而住,於往來等諸事業時,若見幼少、盛年、美色諸母邑等,由不如理,執取相好,心樂趣入。
若行者正在訓練自己於往還、覩瞻、屈伸、持僧伽胝及以衣鉢、食飲噉嘗、行住坐臥、於悎寤時、語默、解勞睡時正知而住,隨時隨地保持正念正知,都能注意到自己的身語意三業是不是與善法相應,若有惡法生起,能很快斷除。平日總是要出門到街上去辦事,在寺廟裏也會走來走去,在進進出出作種種事時,有時候會看到年輕的幼少、或壯年的、美妙的女子等,由於不如理作意,執取相好,內心好樂趣入各種美色,這就是魔事。魔事在這當中已經生起,心已被貪欲之魔掌控。
未二、於妙好事
第二科於妙好事,說明於妙好事不住正知的魔事。
或見世間諸妙好事,心樂趣入。
或是見到世間種種興盛妙好的事,心裏很有興趣,也想趣入,這樣的事對修行人來說也是一種魔事。
未三、於多事業
第三科於多事業,說明於多事業不住正知的魔事。
或於多事多所作中,心樂趣入。
本來出家人應該少事少業少煩惱安樂住,但若是歡喜多事,去找很多事來作,心喜歡樂趣入於各種雜事中,結果是沒時間修行,體力都消耗掉在雜事中,對聲聞乘的修行人來說也是一種魔事。
未四、於相雜住
第四科於相雜住,說明於相雜住不住正知的魔事。
或見在家及出家眾歡娛雜處,或見惡友共相雜住,便生隨喜,心樂趣入。
或是見到在家眾及出家眾在一起嘻嘻哈哈,歡愉快樂的雜處在一起,或是見到惡知識在那裏共同雜住,惡知識會專門說欲的事,引導眾人去享受色聲香味觸欲的事,這時若生出隨喜心,心裏好樂趣入,也是一種魔事。
雜住是說思想不同,一類要修聖道一類不要修聖道,就是雜住。一人也可以是雜,心趣向欲,內心佛魔交戰就是雜,不一定要很多人才是雜。若很多人在一起都是共同修聖道不能稱雜住,很多人與一個人住是一樣的,因為大家的目標是相同的;若一個人住心裏想很多欲,也是有魔的,心裏會有很多雜住的情況出現。若修行人因雜住,好樂色聲香味觸男女,生出貪欲、瞋恚、昏沈掉舉等障礙,這些就是魔事。
午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當知一切皆是魔事。
應當知道這些引誘心動的事情都是魔事。只要還在世俗諦的境界上,其實都是一種魔事,很難超越,還是在三界裏面,還是在魔王的手掌裏。
辰二、障生淨信
第二科障生淨信,障礙產生清淨信心的魔事。
於佛法僧、苦集滅道、此世他世若生疑惑。當知一切皆是魔事。
對於佛法僧三寶,還有苦集滅道四聖諦,今生或來生其他生,或過去生或未來生,若產生是有、是無等各種疑惑,應當知道這一切都是魔事。
修行人若不能深入經藏,對於三寶、四聖諦、佛法所說世間的真相認識不清楚,過去現在未來種種的五蘊事產生疑惑,障礙於此生起淨信,就是魔事。
辰三、障修遠離
第三科障修遠離,障礙修習止觀的魔事。
住阿練若、樹下、塚間、空閑靜室,若見廣大可怖畏事,驚恐毛豎;或見沙門婆羅門像、人非人像欻爾而來,不如正理勸捨白品、勸取黑品。當知一切皆是魔事。
行者住在阿練若的寂靜處、或坐在樹下、或在墳墓旁邊、或是空閑靜室,若見到廣大可怖畏的事,驚慌恐怖毛都豎立起來;或是見到不一樣的出家人或婆羅門,在家出家種種人的相貌,或是人或是鬼的相貌,忽然在心裏現出來,而且還勸說棄捨戒定慧等善法、勸取接近不善法,應當知道這一切都是魔事。
以前有一位修行人在靜坐時總感覺在腳上有一隻貓,後來他師父就告訴他說下次你先準備一根鐵鎚,看到那隻貓時就對牠搥下去,將牠搥死就不會再來找你。於是這位修行人就準備一支鐵鎚放在旁邊,隔天靜坐時那隻貓又出來了,就用鐵鎚一搥下去,打到自己的大腿,痛醒過來。才知道原來那是自己的幻想。有些人在靜坐時會有很多的幻相出現,若執取幻相很容易成為魔事。
在溫哥華聽到有一位居士,曾與某居士團體一起靜坐。靜坐之後看到佛菩薩的聖像出現,本來不會唸大悲咒也能背了,很多殊勝的境界不斷出現,感到很高興。沒想到不久之後,佛菩薩變成可怕的魔鬼現前,嚇得心肝脾裂,又因為沒有指導老師也沒有去請問他人,從此不敢靜坐,甚至不敢信佛教了。魔王能變現各種可愛或不可愛的幻相,心若執著,便成魔事。如有這種事情,應該知道這是妄想,不要理它,修空觀、下坐走一走,或睜開眼睛就可消除。
《披》若見廣大可怖畏事等者:謂閑居時,或於塵霧,或昏夜分,見大雲氣,聞震雷音;或逢雹雨獅子虎豹;或遭凶猾竊劫抄虜;或遇非人來相嬈逼;便生驚怖,身毛為豎。如思所成地中說。(陵本十八卷八頁1557)此說廣大可怖畏事,及與沙門婆羅門像、人非人像,如應準釋。
在前面〈思所成地〉卷18,654頁說到,行者在寂靜處時,有時於很多灰塵煙霧,或於黃昏夜間時,看見一大片的雲氣,或聽到震耳欲聾的雷聲;或適逢下霜雹、大雨,或是有獅子虎豹過來;或遭遇兇惡狡猾的竊賊來搶劫抄虜;或遇到非人來嬈亂逼迫;心裡很驚慌恐怖,身上的汗毛都豎起來,不敢再靜坐趕快逃下山。這裡所說的這些廣大可怖畏事,還有沙門婆羅門像、人與非人的像可以依照〈思所成地〉中所說的來解釋。
若是真的常常看到很多恐怖的影像,那種地方是不適合修行,若有虎狼獅子也是不適合修行的地方,或高山或太偏僻的地方,樹林太多、鬼神很多的地方都不合適,除非有過人的膽識不怕。
辰四、障莊嚴法
第四科障莊嚴法,說明障礙修沙門莊嚴的魔事。前面卷25,879頁有說很多沙門莊嚴應該要具足的條件。若有欲貪等事,有違莊嚴的出家人的正行,就是魔事。
若於利養恭敬稱譽,心樂趣入;或於慳吝、廣大希欲、不知喜足、忿、恨、覆、惱及矯詐等沙門莊嚴所對治法,心樂趣入。當知一切皆是魔事。
若是行者對於利養恭敬、稱歎讚譽這些事情,歡喜趣入這些名利恭敬的境界;或是慳貪不捨、有廣大希求諸欲的貪心、不能歡喜滿足、忿、恨、覆、惱及矯詐等這些沙門莊嚴所要對治的事,心歡喜趣入。應當知道這一切都是魔事。
有時候遇他人辱罵時很憤怒,會懷恨不捨,這種事情在《修行道地經》裏說到一個方法,其實《大智度論》有教很多方法,如何修忍辱,如被他人辱罵時去想想所罵的每一個字都是沒有意義的,合起來也不會有意義,這些字的自性都是空的,是不可得的,字裏面也沒有所想的那種東西,能這樣想應向道上會則不會那麼氣。或是有些法師還教導將它當作加持自己,將所罵轉成聖號,短一點的是誦阿彌陀佛,長一點的是誦《大悲咒》,再長一點的是誦《楞嚴咒》,對方正在作免費的消災加持。如能夠轉念,應不會有忿恨不愉快,否則會常常生氣,或一直被他人的語言牽著走,心裡會很不愉快,且懷恨不捨。不要一直去注意外境,其實外境的好壞是決定在自己的內心,也沒有什麼真的好或真的壞,因為每人的因緣不同,都是心裏的分別,可以修行的地方也在這裏,自己的分別心,心趣向聖道就是向聖道,若有本事即能這樣轉念。如果沒有辦法還是用世俗諦的法來看事情,是會生煩惱結怨,魔事也會生起,為魔事所擾亂。
《披》或於慳吝廣大希欲等者:此中慳吝,謂於大師等不修供養,此由正信能為對治。廣大希欲、不知喜足,此由少欲、喜足能為對治。忿、恨、覆、惱,此由堪忍能為對治。及矯詐等,此由知量能為對治。等言,等取妄語、若假現相、若苦研逼、若利求利種種狀相應知。此中正信乃至知量,皆為沙門莊嚴所攝,如前已說。(陵本二十五卷十七頁2138)
這裡的慳吝是指對於大師(佛)等不修供養,對於佛法僧三寶不修供養。對於佛法僧三寶修供養可以得到最大的福報,如對佛法有正信,可以對治這種慳吝心。若有廣大希求的貪欲,不知道歡喜滿足,不能少欲知足,這時可以用少欲、喜足美好的功德來對治。忿、恨、覆、惱等,由堪忍心能為對治,不要那麼容易受傷,要有堪能性。矯詐是為了想得到名聞利養,為對治矯詐應知量受用,不要欺騙信施。修行人若三心不了,信施難消,因此能知量應不用去欺騙他人以求得利養。等言,包括妄語等,通常最大的罪過是大妄語,沒有修證說自己有修證,背後的動機是想要希求利養,所以妄語也不可以說。為了追求利養作出很多假的相狀苦苦研磨柔軟逼迫,或以利求利,作種種不如法、不是正命的事,這些種種不合理的狀相,都是魔事應當了知。這其中的正信乃至知量,都是沙門莊嚴所攝。沙門莊嚴裏有說到:正信而無諂,少病精進慧,具少欲喜足,易養及易滿,杜多德端嚴,知量善士法,具聰慧者相,忍柔和賢善。在〈聲聞地〉卷25,879頁裏如前文已經說過。沙門莊嚴應該要學習背起來,這都是清淨出家人應該具有的功德。
卯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等類無量無邊諸魔事業,一切皆是四魔所作。隨其所應,當正了知。
如上所說種種無量無邊的魔所作的事業,一切都是四種魔所作的,或是依於五蘊而生起的,或是依於煩惱而生起的,或是因為死亡這件事而生起的,或是因為大自在天魔而生起的,隨它所相應的,行者應該正確的知道這些魔事。修學聖道,如果有與聖道相違的,對行者來說就是魔事,心裏沒有趣向聖道;或是修菩薩道沒有趣向菩薩道,迴大向小,就是菩薩的魔事。
此外關於破斥這四魔之法,《大方等大集經》卷9說︰「若能觀法如幻相者,是人則能破壞陰魔。若見諸法悉是空相,是人則能壞煩惱魔。若見諸法不生不滅,是人則能破壞死魔。若除憍慢則壞天魔。復次,善男子,若知『苦』者能壞陰魔,若遠離『集』破煩惱魔,若證『滅』者則壞死魔,若修『道』者則壞天魔。」。
《大智度論》卷5說︰「是諸菩薩得菩薩道故,破煩惱魔。得法身故破陰魔。得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處心不著故,入不動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但若就釋迦牟尼佛破魔之相而言,則起金剛心時破煩惱魔;捨壽入無餘涅槃時破蘊魔;應魔王之請後留三個月時破死魔;成道之際在菩提樹下降伏魔王的擾亂,是破天子魔。
關於四魔、魔事及對治法,於諸經論及古德著書有多種說法,讀者可以自行參考。
子十七、發趣無果5 丑一、標
第十七科發趣無果,說明發趣無果的因緣,分五科;第一科標,標出三種。
由三因緣,正修行者精勤發趣,空無有果。
由三種因緣,雖然行者很正確很精勤的修行,發動修行的心及行動,可是空費力氣而無有結果。
《披》空無有果者:謂不獲得沙門果故。
空無有果是指行者不能證聖道果。雖然行者很精進可是不能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約聲聞乘來說。
丑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等為三?
是哪三種因緣使行者修行卻沒有結果?
丑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來。
一、由諸根未積集故。
一、由於信進念定慧善根沒有積集足夠的原因,不是行者完全沒有善根。
《披》一由諸根未積集故者:此中諸根,謂信、精進、念等及慧。雖已趣入,而未獲得轉上、轉勝、轉復微妙,於後後生展轉勝進,名未積集。
此中所說的諸根,是指有信進念定慧的這些善根。雖然已經發心修學趣向聖道,可是這些善根並沒有獲得轉上、轉勝、轉復微妙,由於沒有更精進,善根的栽培沒有由下品轉成中品、上品,也沒有轉成殊勝,沒有轉為更加的微妙,使得於後後所生展轉增勝上進的力量不能生起,名為未積集。
行者沒有正確的在經論上、在戒定慧上用功,沒有再進步,維持在原來的狀態,所以善根一直不能成熟,當然是空無有果。
二、由教授不隨順故。
二、由於所獲得的定慧教授不能隨順證果的緣故。
《披》二由教授不隨順故者:謂於遠離寂靜瑜伽作意止觀,未能獲得無倒教授、漸次教授,名不隨順。
行者因為修遠離雜染,想要在寂靜的地方修瑜伽作意止觀,修三乘的觀行,想要修無我觀或想要修禪定、奢摩他或毗缽舍那,雖然想修這些種種善作意,可是沒有獲得善知識正確沒有顛倒的教授、有次第的教授,使所修止觀不能順向聖道,名為不隨順。
三、由等持力微劣故。
三、由於行者本身的等持力微劣。現在說的境界比較高,是說行者禪定的力量太小太微劣。
《披》三由等持力微劣故者:謂雖已得三摩地,而未圓滿、自在故。
行者雖然已經成就了三摩地,是指未到地定,於定還沒有圓滿,未證入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等四種根本定,也沒有去除於定所生的愛慢見疑無明、入住出定也不自在,所以於定未能自在。此時所得的未到地定仍充滿瑕疵,慧不夠明利,因此不能斷煩惱。
聲聞乘成就未到地定,本來是可以修無我觀,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所以說有苦遲通行、苦速通行二種行跡。行者雖成就未到地定,但修無我觀慧不具足,定力不足觀慧羸弱,還是不能成就聖道。
丑四、釋2 寅一、正顯無果3 卯一、根未積集
第四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正顯無果,正式顯出不能證果的因緣,又分三科;第一科根未積集,說明善根沒有積聚準備好,故不能證果。
若有諸根猶未積集,雖復獲得隨順教授,彊盛等持;精勤發趣,空無有果。
若行者的信心、精進度、正憶念、禪定、佛法的我空法空智慧,這些善根還沒有積聚集合到圓滿,還不夠成熟,雖然獲得善知識正確無顛倒的教授、漸次教授、隨順聖道的教授,而且還有彊盛等持根本四靜慮的定力,獲得三摩地圓滿及三摩地自在;雖然很精勤修行趣向聖道,還是不會證得聖道果。因為自己本身的善根積聚不夠,根未成熟。
卯二、教不隨順
第二科教不隨順,說明教不隨順故不能證果。
若有諸根雖已積集,其等持力亦復彊盛,而不獲得隨順教授;精勤發趣,空無有果。
若行者的信進念定慧諸善根已經積集成熟,已到上品,已獲得根本四靜慮,獲得三摩地圓滿及三摩地自在,其等持定力也很強,但是很可惜沒有獲得善知識的正確無顛倒的教授、漸次教授、隨順聖道的教授,沒有獲得正確的止觀方法及有次第的教導;雖然很精勤修行趣向聖道,還是不會證得聖道果。這是缺隨順教所導致的結果。
卯三、定力微劣
第三科定力微劣,說明定力微劣故不能證果。
若有諸根雖已積集,亦復獲得隨順教授,而等持力若不彊盛;精勤發趣,空無有果。
若行者的善根已經積聚足夠成熟,也獲得善知識正確無顛倒的教授、漸次教授、隨順聖道的教授,可是等持禪定力不強盛,定力不夠,沒有證得根本靜慮,也沒有獲得三摩地自在;雖然很精勤修行趣向聖道,還是不會證得聖道果。這是由於定力微劣,因此不能證得聖道果。
寅二、翻成有果
第二科翻成有果,反過來說明能夠證得聖道果的因緣。
若有諸根已得積集,教授隨順,等持彊盛;精勤發趣,決定有果。
若行者的信進念定慧善根已經積集,已經達到上品成熟的程度,也獲得善知識的正確無顛倒教授、漸次教授、隨順聖道的教授,而且獲得三摩地、三摩地圓滿及三摩地自在,等持定力強盛;也能精勤發趣勤修止觀趣向聖道,這時眾緣具足,如水到渠成,決定會證得聖道果。
丑五、結
第五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由三因緣,空無有果;由三因緣,決定有果。
由如是名為由三種因緣:根未積集、教不隨順、定力微劣,空無有果;由三種因緣,諸根積集,教授隨順,等持彊盛;精勤發趣決定有果。
如果行者於諸根積集,教授隨順,等持彊盛三種因緣不具足,或缺其中一種都不會證得聖道果。三種因緣全部具足才會有聖道果可得。
以上〈聲聞地〉的品類建立十七科說完了。從第一科補特伽羅的品類差別一直到第十七科發趣無果,詳細說明修行人各式各樣的種類、修行證果的差別相。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