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三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淨科記
本地分中聲聞地初瑜伽處出離地品第三之二
 本地分中聲聞地有三地、四種瑜伽處,三地是指種性地、趣入地、出離地。出離地的內容包括離欲資糧、品類建立、安立瑜伽、廣釋修相四個部分。四種瑜伽處中初瑜伽處包括種性地、趣入地到出離地的離欲資糧;第二瑜伽處是出離地中卷26到卷29的品類建立;第三瑜伽處是出離地中卷30到卷32的安立瑜伽;第四瑜伽處是出離地中卷33到卷34的廣釋修相。出離地中的離欲資糧又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在卷21,主要說明二道資糧中的自圓滿、他圓滿及善法欲;第二部分在卷22,主要說明世間離欲與出世間離欲的名義及二道資糧中的戒律儀;第三部分在卷23,說明二道資糧中的根律儀、於食知量;第四部分在卷24說明二道資糧中的初夜後夜常勤修習悎寤瑜伽及正知而住;第五部分在卷25,說明二道資糧中的善友性、聞正法、思正法、無障、惠捨及沙門莊嚴。
 現在是本地分中〈聲聞地〉的初瑜伽處之第三地出離地品中的第二部分,主要說明的是根律儀、及於食知量二種資糧。
寅二、根律儀3 卯一、廣分別相3 辰一、徵
 第二科根律儀,說明根律儀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廣分別相,詳細分別根律儀的相狀,又分三科;第一科徴,提問。
云何根律儀?
 什麼是根律儀?
辰二、標
 第二科標,標示出來。
謂如有一,能善安住密護根門,防守正念,常委正念,乃至廣說。
 根律儀是指如有一類行者,能夠善巧的安住在:密護根門、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念防護意、及行平等位,乃至正修行意根律儀,分六個步驟告訴佛弟子們怎麼樣修六根的律儀:
 一、密護根門:六根是各種境界出入的地方,透過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有很多的境界在那裡進出,在進出時心易於可愛境色為貪欲纏之所纏縛,於不可愛境色為瞋恚纏之所纏縛,於非可愛非不可愛境色為愚癡纏之所纏縛。如果想要不被境界所動而生煩惱,必須依防守正念、常委正念乃至正確的修行意根律儀守護此六根之門,使內心不為煩惱之所染污,如此緊密的保護自己的六根,名為密護根門。
 二、防守正念:正念本身具有防守惡法的功能,由於行者想要密護根門防止煩惱染污,因此於佛法努力的聞思修,由聞思修的力量而獲得正念;為使此所得正念無忘失故,能趣證第一義諦故,不失壞故,於時時中勤於串習聞思修,於時時中善能防守正念,名為防守正念。
 三、常委正念:於聞思修所得正念恒常無間現前、詳細周備現前保持正念,名為常委正念。
 四、念防護意:是指用正念來防止自己的心或第六意識不要有不如理作意。
 五、行平等位:自心要安住善捨或無記捨,當心裡生起貪瞋癡時,要馬上棄捨。棄捨有二種方法:一是善法相應的,是有智慧的棄捨;另一種是無記捨,不執著也不隨順貪瞋癡等染汙心。這是二種棄捨貪瞋癡的方法。棄捨貪瞋癡,心才會平等,情緒才不會高高低低的,名行平等位。
 六、修意根律儀,於色聲香味觸法,不取其相不取隨好,終不依彼六塵而生諸惡不善尋思令心流漏等。
 以上幾個步驟是修根律儀的要點。
辰三、釋2 巳一、依標別顯5 午一、密護根門3 未一、徵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依標別顯,依標出來的內容各別顯示出來,又分五科;第一科密護根門,說明嚴密保護自己六根的方法,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密護根門?
 什麼稱為密護根門?意指要如何保護自己的六根,使心不為煩惱所動?
未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廣說乃至防護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
 密護根門是總說,所防護的是六根,能防護的方法是防守正念乃至正修行意根律儀。這是指行者應當依止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念防護意、行平等位及修意根律儀等五種方法,於六根取六境時防止保護內心,避免引發貪瞋癡等煩惱及不如理作意。
未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密護根門。
 由以上所說五種方法,使令煩惱未生不生,已生能斷,時時正念現前,名為密護根門。
午二、防守正念3 未一、徵
 第二科防守正念,說明六根面對六塵時如何防守正念的方法,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防守正念?
 什麼稱為防守正念?
未二、釋2 申一、獲正念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獲正念,說明獲得正念的方法。
謂如有一,密護根門增上力故,攝受多聞、思惟、修習。由聞思修增上力故,獲得正念。
 防守正念是指如有一類行者,由於發願要保護自己六根不生煩惱的增上力,於是於佛法攝持領受多聞熏習、多方思惟法義、多多修習止觀;由多聞、多思、及多修習的增上緣力,而獲得正念。
《披》密護根門增上力故等者:此顯根為依處,與聞思修為攝受因。密護根故,聞思修慧依之得生,是名攝受多聞、思惟、修習。
 密護根門增上力,是顯示以六根為依止處,與聞思修為攝受因,獲得正念,由此能密護根門。由密護根門的力量,持戒清淨、心能寂靜無亂,於佛法的聞思修慧依之得以生起,是名攝受多聞、思惟、修習。
申二、能防守
 第二科能防守,說明防守正念的方法。透過聞思修的智慧,得到正念後,對所知事的看法就無顛倒見,知道一切是緣起,無自性空,一切是唯識所現,是不真實的,是如幻如化,於獲得正念後還要防守保護,使這念心不失去正念。
為欲令此所得正念無忘失故,能趣證故,不失壞故。於時時中,即於多聞、若思、若修,正作瑜伽,正勤修習,不息加行、不離加行。
 佛說一切緣起法的真實相是無常、苦、空、無我,我空、法也空,是不真實的,是如幻如化的,得到這樣的正念以後,為了使令此所得正念無忘失的緣故,為了數數修習能趣向證得聖道的緣故,為了不會失去破壞正念的緣故。必須於時時中,多多聽聞佛法、多多思惟佛法、多多修習佛法,正確的修習三乘觀行,正確精勤的修習止觀,不止息止觀的加行、不遠離止觀的加行。
未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由此多聞思修所集成念,於時時中,善能防守正聞思修瑜伽作用。如是名為防守正念。
 行者因為如上所說的常常多聞思修所積聚的正念,於時時中,善能防守由正確的聞思修所起的三乘觀行的作用,令心不為煩惱染污,如是名為防守正念。
《披》正作瑜伽等者:如下自說瑜伽有四。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陵本二十八卷九頁2354)當知此中,初由信故,於應得義深生信解,信應得已,於諸善法生起樂欲,是名正作瑜伽。由樂欲故,晝夜策勵,安住精勤堅固勇猛,是名正勤修習。發精進已,攝受方便,是名不息加行、不離加行。
 如下面所說的瑜伽有四種,意指行者修習瑜伽使令自己與法相應有四種方法:一、信,二、欲,三、精進,四、方便。在〈聲聞地〉卷28,949頁會有詳細說明。應當知道這四種瑜伽中,最初是由信心契入佛法,對於佛弟子們所應成就的法義,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道理等,深刻地生起信心與勝解;深信應得的法義後,於戒定慧等各種善法能生起好樂修習的善法欲,是名正作瑜伽。由於好樂善法欲的緣故,不論日間或夜間都能鞭策鼓勵自己,安住於精進修習戒定慧等各種善法、勤奮地修習戒定慧等各種善法、內心堅固勇猛不為煩惱所動,是名正勤修習。發起精進修習戒定慧等各種善法後,由此能攝持領受修習戒定慧的正確方法,是名不息加行、不離加行。
午三、常委正念2 未一、徵
 第三科常委正念,說明常委正念的方法,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常委正念?
 什麼稱為常委正念?
未二、釋2 申一、別辨相3 酉一、標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相,各別分辨常委正念的相貌,又分三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謂於此念恆常所作、委細所作。
 在佛法中學到的正念,如:諸行無常、諸受是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這些正念,必須恆常不間斷地在心中運作,不是偶爾聞思修一下就能了解;而是必須委細所作,要周備、詳細、慎重的在一切法中觀察體會無常等道理,認為這件事是最重要的,要有殷重心。
酉二、辨
 第二科辨,分別。
當知此中,恆常所作,名無間作;委細所作,名殷重作。
 應知在這當中,由恆常沒有間斷的在心中運作,不斷的聞思修,不懈怠、不遠離,恆常的聞思修,名為無間作;殷切、慎重、周備仔細的運作,名殷重作。殷重,是殷切、慎重周備,以聞思修慧為上首,能夠很認真、很慎重、很周備的思惟觀察色受想行識等所知諸法。
酉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即於如是無間所作、殷重所作,總說名為常委正念。
 由於能經常的無間斷的作意觀察諸法,而且還能殷重的作意觀察諸法,在一切法中觀察體會無常、苦、空、無我等道理而生起正念,總說名為常委正念。
申二、顯功能
 第二科顯功能,顯示常委正念的功能。
如其所有防守正念,如是於念能不忘失;如其所有常委正念,如是即於無忘失念得任持力。即由如是功能勢力,制伏色聲香味觸法。
 行者由聞思修三慧得到正念,正作瑜伽、正勤修習、不息加行、不離加行,能這樣來防守正念,如是於所得的正念不會忘失;如其所有恒常不忘正念,又能時常無間殷重的守持正念,由此得到任持正念無忘失的力量。即可由此任持正念的功能勢力,能制伏由色聲香味觸法所引生的煩惱,使得煩惱未生不生、已生除遣。
午四、念防護意3 未一、徵
 第四科念防護意,說明念防護意的方法,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念防護意?
 什麼稱為念防護意?
 這裡說得更深入了,想修根律儀即是要得到正念才有辦法修根律儀,之前戒律儀是總說身語意三業。現在說到根律儀,更深細的說到正念。心是一切的源頭,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用自己的正念保護心意識。意,主要是第六意識,凡夫都是第六意識在虛妄分別,第六意識是很躁動的,修行即是調伏自己的內心,作如理思惟。
未二、釋2 申一、五無間意2 酉一、舉眼識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五無間意,說明前五識無間所生第六意識念防護意的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舉眼識,舉出眼識說明。
謂眼色為緣生眼識,眼識無間生分別意識;由此分別意識,於可愛色色將生染著,於不可愛色色將生憎恚。即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
 念防護意是指眼根取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高下、正不正、雲煙塵霧等色境為緣生起眼識。在〈五識身相應地〉說過,眼識生時,即前五識與意識在作用時,有五個心:包括率爾、尋求、決定、染淨、等流五心。有情的眼根看到色法時,第一剎那觸境時稱為率爾,以大乘的說法:意識於一切時,分別依都存在,但是與眼識一樣只是現前了別一下,不作分別。率爾以後,第二心意識若沒有散亂、有意樂要尋求,由作意的尋求心、決定心以後,由分別而有染淨心,以意識相應的染淨心為因,令前五識也有染汙或善法生起,接著依前五識染心或善心,引發前五識相似相續的等流心。
 此處說眼色為緣生眼識,是率爾心,之後無間生分別意識,即第六意識的分別,在那裡尋求決定:由於有分別意識與眼識俱行,對於五俱意識所緣可愛的色境將生起染著,對於不可愛的色境將生起憎恚。由於有這樣的正念增上力,能善巧防護這種非理作意分別起的煩惱意識,使所有煩惱不得生起。
酉二、例餘識
 第二科例餘識,例舉其餘耳等識。
如是耳鼻舌身廣說,當知亦爾。
 如眼色為緣生眼識,眼識無間所生意識分別有染淨,眼識隨意識而有染淨等流,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等為緣生出耳鼻舌身識等,也是一樣。例如當耳取到聲音等以後,由第六意識分別,對於可愛的聲境將生起染著,對於不可愛的聲境將生起憎恚,此時若有一切法都是無常的,都是如幻如化的,不應該執著,不應該生起愛憎的正念增上力,能善防護這種非理作意分別起的煩惱意識,能使所有煩惱不得生起。
《披》由此分別意識等者:如五識身相應地說:由眼識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初是眼識,二在意識。決定心後方有染淨。此後乃有等流眼識善不善轉。(陵本一卷九頁31)此說分別意識,當知即是尋求、決定二心,與眼識俱,分別眼所識色,執取相好,由是或能起貪,或能起瞋,是即染淨心中一分染心。由此眼識無間俱生分別意識,於眼所識色能起貪故,名於可愛色色將生染著。能起瞋故,名於不可愛色色將生瞋恚。為簡意識唯自所緣可愛、不可愛色法,是故此說可愛、不可愛色色。
 如〈五識身相應地〉卷1,14頁說:眼識生時,有三心可得。如三心的次第是: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眼識生起的第一剎那稱為率爾心,率爾是忽然,忽然接觸到境界;第二剎那以後,是第六意識的尋求心,還有決定心。第一剎那率爾心屬於眼識,第二剎那尋求心及第三剎那決定心這二心屬於第六意識。第三剎那第六意識決定境界的體性之後,決定以染心或淨心來見聞覺知,隨著意識染淨心的力量,引生眼識的染淨,才有等流眼識善不善法生起可得。
 這裡所說的分別意識,應當知道是指尋求心與決定心二心時,第六意識與眼識在一起活動,開始分別眼識所取的色塵,當意識取相分別後,知道色塵的名字,開始執取色塵的相好時,由此或生起貪、或生起瞋,這是染淨心中的一分染心。第六意識與眼識在一起活動,這時稱為眼俱意識。由此眼識無間俱生的分別意識,對於眼識所緣慮的色塵,經過尋求與分別以後,對可愛的色法,能生起貪愛心,名為於可愛色色將生染著。對於不可愛的色塵,能生起瞋恚心,名於不可愛色色將生瞋恚。
 為了簡別獨頭意識(指沒透過前五識唯自意識所緣過去、未來可愛、不可愛的法塵),因此說可愛、不可愛色色二種色。第一個色字是表示眼識所緣的色,第二個色字表示意識經過分別以後,覺得它很可愛,這是第二種色。在第一種色時,眼識只是能了別,不能計度,不能分別,不會分別可不可愛,也沒有名字,第二種色是意識所緣,可以計度、分別,可、不可愛,也有名字,所以要用二種色來表示,這是說明五俱意識所以使用二個色字表示。與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同時生起之意識,稱為五俱意識。
申二、自染汙意
 第二科自染污意,即沒有透過前五識,意識但緣過去未來變現之相,生起染污,名為自染污意。
 一般說獨頭意識有四種:
 一、散位獨頭意識,是指平常散亂心起妄想。這時意識不隨前五識活動,但散亂遍計諸法,或緣空華水月等諸色相,或緣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法,此非定中,又非夢境,這樣相續的妄想,是名散位獨頭意識。
 二、夢中獨頭意識,意識於睡夢中不與眼耳鼻舌身(前五識)一起活動,不對諸塵,而於夢中見種種境界,此亦心王性境變現而有諸相,是名夢中獨頭意識。
 三、定中獨頭意識,於三摩地所行影像,意識不與前五識一起同緣色塵,而無一切塵境作對,是名定中獨頭意識。
 四、狂亂獨頭意識,有一種獨頭意識是屬於這一類的。狂亂,是指精神錯亂精神有病的人,不是根據前五識來判斷事情,這時意識所緣的境界有錯亂的情況。
 總之意識沒有與前五識一起同緣塵境,但緣過去未來變現之相,生起染污,名為自染污意。
意法為緣生意識,即此意識有與非理分別俱行,能起煩惱;由此意識,於可愛色法將生染著,於不可愛色法將生憎恚。亦由如是念增上力,能防護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令其不生所有煩惱。
 意根取法塵為緣生出意識。第六意識以法塵為緣,不是透過眼睛看的,所想的內容不是現在看到的,也不是現在聽到的,或者吃到、聞到、觸到的,是過去的經驗或未來的期望,這樣的法塵為緣,產生分別意識。此意識與非理分別俱行,意識與不合道理的分別俱行,會生起煩惱。如想到一個可愛的人,越想越開心,已經有貪煩惱相生了;或者想到一個自己很氣的人,這人昨日罵自己、冤枉自己,就越想越氣,這都是非理分別生起的煩惱。由此意識,對過去未來可愛的色法,因不如理分別,將生染著的貪愛心時,或對於不可愛的色法將要生起憎恨心時。這裡就沒有色色了,只有一個色,表示是獨頭意識在這麼想,將要產生貪愛、憎恨心時,也由於有正念,而且正念有力,這樣的念增上力,能防護非理分別所起的煩惱意,能夠防守第六意識不如理作意及不如理分別所引起的煩惱,使令內心不生煩惱,這是由如理作意,有正念力的防護所致。
未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念防護意。
 由於有正念防護的五俱意識或獨頭意識,沒有不如理作意,稱為念防護意。第六意識所起的不如理作意所生煩惱,皆可因有正念而獲得防護。
《披》由此意識於可愛色法等者:此中意識不與眼識俱生,唯緣過去、未來可愛色事,不緣現在,是故此說可愛、不可愛色法。餘如前釋。
 此處說獨頭意識不與眼識一起生起,只是緣慮過去或未來可愛的色事生想,而起貪愛心,不緣現在色,色只有一個,因此此處只說可愛、不可愛色法沒有説「可愛、不可愛色色」,因為它不是五俱意識。其他也如前面所解釋的,在還沒生起貪瞋癡前,用正念來防護它,讓煩惱不起。
 前面說防守正念,要先透過修行得到正念,態度要常、要委、要無間斷的,而且要殷重的修習。修習得到正念有力時,當心還沒有起貪瞋癡前,正念像一個守門人,能保護心不讓貪瞋癡進來,這是念防護意,以正念保護意識,令意識遠離不如理作意,不生貪瞋癡等煩惱。
午五、行平等位3 未一、徵
 第五科行平等位,說明心棄捨貪瞋癡行平等位的方法,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行平等位?
 什麼稱為行平等位?
未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平等位者,謂或善捨、或無記捨。由彼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善防護已,正行善捨、無記捨中,由是說名行平等位。
 平等位方面,是指善捨或無記捨,令心平等、心正直、心無功用性,心裡沒有貪瞋癡,遠離雜染、棄捨貪瞋癡有二種方法:
 一、善捨,是指心裡有善法生起能棄捨貪瞋癡等煩惱,稱為善捨。有善法生起是由於如理作意,慧心所動了,有智慧善分別,能知道一切法是空的,是不可得的,是無常的,看到可愛的境界時,會告訴自己,佛說觀身不淨,身是不清淨的,不是像自己想像的那麼美,或思惟一切法是唯識所現,只是內心的虛妄分別而已。感情好,就認為她很美,感情不好就認為她很醜,這些虛妄分別,應該要棄捨。由如理作意,思惟觀察,以智慧做簡擇,棄捨自己的貪瞋癡,此中有智慧在裡面,善捨是用觀慧以善法取代不如理分別而棄捨煩惱。
 二、無記捨,用的是止的方法,棄捨煩惱,令心平等的狀態,此時不能說是善的或說是惡的,稱為無記。覺察到貪瞋癡快要生起時,不理會、不跟它走,這是無記捨。南傳的禪師們常常用這種方法。
 善捨、無記捨,都可以,但是它有深有淺。無記捨是不隨境轉,知道有貪瞋癡將要生起,就放下,但此放下是無記的,並非透過智慧簡擇而知道要放下,只是不隨境轉,名無記捨。
 行者在觸對色聲香味觸法時,生起不如理作意,在煩惱將生起時,因為有正念善於防護,用種種善法對治,或是不隨境轉作無記捨,用這二種方法,對不如理作意生起的煩惱意,能夠善巧防護,能夠在正行善捨、無記捨中,使令自己的心遠離貪瞋癡並保持精進,是名行平等位。
未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行平等位。
 以上說明六根接觸六境時,正行善捨、無記捨中,使令自己的心遠離貪瞋癡,令心清淨、不執著,是名行平等位。
《披》謂或善捨或無記捨者:此中善捨,善法所攝。決擇分說:捨是無貪、無瞋、無癡、精進分故,即如是法離雜染義,建立為捨。(陵本五十五卷五頁4407)無記捨者,謂不苦不樂受應知。
 此處文中所說善捨,是屬於善法所攝,心與善法相應時不起貪瞋癡。〈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5,1813頁說:捨是無貪、無瞋、無癡、精進四種心所法的分位,即由無貪、無瞋、無癡、精進四種心所法遠離雜染的境界,建立為捨。捨是由此四個心所法組成的。
 善捨,是轉移所緣,以善法取代不如理思;無記捨,是不感覺苦、不感覺樂,沒有喜歡也沒有討厭,是不苦不樂受相應的,這時不起貪瞋癡,但也不能說與善法相應,只是遠離雜染不著於境。總之行平等位可以要略說,當六根緣六境時,心安住在捨,處於無貪瞋癡的境界。以上是從密護根門一直到行平等位,由粗到細很詳細的說明如何修根律儀。
巳二、廣辨二相3 午一、總舉2 未一、能善防護3 申一、徵
 第二科廣辨二相,詳細說明能善防護、正行平等二種相貌,分三科;第一科總舉,整體的舉出來,又分二科;第一科能善防護,說明能善巧防護內心的方法,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能善防護?
 如何作能使第六意識緣慮色聲香味觸法時,不起不如理分別而生煩惱,於意根能善巧的防護?
申二、釋2 酉一、防護諸根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防護諸根,說明防護諸根。
謂於色聲香味觸法,不取其相,不取隨好,終不依彼發生諸惡不善尋思,令心流漏。
 保護六根不貪著六境,善巧防護的方法是:對於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不取著色等相是真實的,也不再去取著裡面細部的好;取相是總相,隨好是別相;譬如說看到一個茶杯,覺得茶杯很美,這是先取相。取境後繼續尋求細部,仔細一看,它的花色很美,質地很細緻,這是取隨好。
 如果不貪著茶杯,或人,或事,不取色塵等的相與不取隨好,則不會依止相與隨好,而生起諸惡不善尋思,令心流出貪瞋癡等煩惱。當取著時,若覺得它很好的當下,心會不平衡、不平等,會有雜染法相應,有不善的心行,會生掉舉或惡作,總之惡不善尋思出現,能令心流漏。心王本來只是總相了別,現在不善的尋思心所現行,影響心王,使心王心所不斷在色塵等處流動散亂,一次又一次的去做分別,一次又一次的想,流漏出很多的煩惱來,衍生眾多貪瞋癡。此處說防護諸根的方法即是:不取其相,不取隨好。
酉二、修根律儀
 第二科修根律儀,說明修根律儀的方法。
若彼有時忘失念故,或由煩惱極熾盛故,雖離取相及取隨好,而復發生惡不善法,令心流漏,便修律儀。
 若彼行者有時正念沒有堅固有力而忘失正念,或是由於煩惱極熾盛的緣故,譬如貪瞋癡太強,對於猛勝煩惱不容易控制,雖然遠離取相及取隨好,還是發生惡不善法,使令貪瞋癡還是生起,使令心在那裡流動,產生很多的煩惱,此時應當修根律儀。如前面所說的密護根門,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念防護意,行平等位五件事,制止斷除貪瞋癡等惡法,使其不發生,便應該修根律儀。
申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由是二相,故能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能善防護。
 由這二種方法:一、不取相不取隨好,二、修根律儀,所以能對不如理分別所起的煩惱意,能夠善加防護,使令六根取六境生六識時不起煩惱。
未二、正行平等3 申一、徵
 第二科正行平等,說明正行平等的方法,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此意由是二相善防護已,正行善捨、或無記捨?
 為何說此第六意識由防護諸根、修根律儀這二種相貌的善巧防護以後,能夠正行善捨或無記捨,心能行平等位?
申二、釋3 酉一、標
 第二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謂即由是二種相故。
 因為有此二種相的緣故,能正行善捨與無記捨。
酉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云何二相?
 到底是哪二種相貌?
酉三、釋2 戌一、舉眼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舉眼,以眼根為例。
謂如所說防護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儀。
 如是如前面所說的依不取其相,不取隨好防護眼根,及依密護根門、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念防護意等方法正修行眼根律儀,能正行善捨與無記捨,行平等位。
戌二、例餘
 第二科例餘,例舉其餘諸根的防護。
如說眼根防護律儀,防護耳鼻舌身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當知亦爾。
 如所舉的眼根防護律儀為例,防護耳鼻舌身意根,及正式的修行意根律儀,應當了知也是一樣。根律儀的重點在第六意識,防止第六意識的不如理作意及分別,要有正念、正知守持的如理作意,即是所謂的根律儀了。
申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由是二相,於其善捨、無記捨中,令意正行。
 由於能夠不取相不取隨好,防護眼根等,又能夠修根律儀二種相,如此能達到善捨或無記捨,能端心正意,使令第六意識能與正法相應而行。
午二、隨釋3 未一、不取相及隨好2 申一、別辨相2 酉一、第一類2 戌一、不取其相2 亥一、舉眼所識色2 天一、徵
 第二科隨釋,隨著各別解釋,分三科;第一科不取相及隨好,說明不取相及隨好的方法,又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相,各別說明不取相及隨好的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第一類,說明第一類,又分二科;第一科不取其相,說明不取其相的方法,又分二科;第一科舉眼所識色,舉出來眼所識色,又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出問題。
云何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
 什麼稱為於眼所認識所了別的色塵當中,不取其相?
天二、釋2 地一、反顯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反顯,依取相反過來顯示不取相的方法。
言取相者,謂於眼識所行色中,由眼識故取所行相,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其相。
 所謂取相方面,是指於眼識所緣取的青黃赤白等色塵當中,由眼識了別所取的色相時,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其相。因為眼識了別一切色相時,沒有智慧知道這些都是假的、是空的,所以有「執取其相」的意思。
 《披尋記》解釋,眼識在了別色相時同時也有意識執著色相是真實的,由眼識故取所行相,應該說為由意識故取眼識所行境相為真實的,為可愛或不可愛的,所以稱為「執取其相」。這時只是執著,貪心瞋心還沒起來,名為「取相」,也反顯出「不取相」的意思。
 《瑜伽論記》卷6說取相有二種解釋:
 一、眼識取自境界而未起貪等名為取相,若能遠離如是境相名不取相;若眼識無間意識取相能起貪等名取隨好。如眼餘耳等亦爾。
 二、六根對境名為取相,尋求意識了別共相名取隨好。
地二、正成
 第二科正成,正確的說明不取其相。
若能遠離如是眼識所行境相,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
 如果能夠遠離五俱意識執著眼識所了別的境相為真實的,為可愛或不可愛的,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
亥二、例耳所識等
 第二科例耳所識等,例說耳等其餘諸識所識法的不取相。
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如於眼所識色時是這樣,五俱意識於尋求、決定心時,通常都會取相,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應當了知也是一樣。
 佛在《雜阿含經》卷13說:「若眼已見色,而失於正念,則於所見色,而取愛念相。取愛樂相者,心則常繫著,起於種種愛,無量色集生。貪欲恚害覺,令其心退減,長養於眾苦,永離於涅槃。」意指於眼所識色中,若失去正念,就會取相而生愛念,如此心被愛念所繫,生起貪欲恚害覺,長養眾苦,永離涅槃。反之若有正念,見色不取相,則能漸次近涅槃。
《披》云何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等者:此顯意識不取眼識所行境相,名不取相。當知此中,言取相者,謂即意識與眼識俱,執取前說可愛、或不可愛色色,是故說言由眼識故取所行相。眼識無間意識生故。如五識身相應地說:顯色、形色、表色,是眼識所行、眼識境界、眼識所緣,亦是意識所行、境界、所緣。(陵本一卷六頁15)境相差別,如是應知。
 這是顯示第六意識不取著眼識所緣取之境相,稱為不取相。應當了知於此眼所識色中,所謂取相的意思,是指意識與眼識一起活動,眼識最初率爾到色境時,只有了別,並沒有分別可愛或不可愛,接著無間第六意識開始尋求、決定,執取前眼識最初率爾到的色境為可愛、或不可愛色色,由此說為由眼識取所行相。因為最初開始依止眼識緣取到色塵,然後第六意識才做分別,由於眼識率爾色境之後,沒有間斷,第六意識有尋求、決定心,能產生分別。如〈五識身相應地〉所說:顯色、形色、表色,是眼識所行、眼識境界、眼識所緣,也是意識的所行、境界、所緣。在〈五識身相應地〉卷1,8頁曾經研讀過。
 以眼識為例,眼識所行的境界,所行,是指眼識本身了別的活動。唯識學將色法的境界分為三種:
 一、顯色,色可顯示出來,如青黃赤白色等。
 二、形色,是指色物的形狀,長、短、方、圓、大、小、高、下等。
 三、表色,是表達內心想法的色法,是指動作、威儀、取捨屈伸等,如手在取東西或在寫字,或是伸展手腳做運動等。取捨屈伸,是表色,表示內心活動的色法。這些都是眼識可以了別到的,稱為眼識所行。
 眼俱意識才能了別過去、現在、未來諸色,眼識只能現量了別現在色。
戌二、不取隨好2 亥一、舉眼所識色2 天一、徵
 第二科不取隨好,說明不取隨好的方法,分二科;第一科舉眼所識色,舉出來眼識在了別色塵時不取隨好的方法,又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於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
 什麼稱為眼識在了別色塵時不取隨好?
天二、釋2 地一、反顯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反顯,以反面詮釋取隨好,先說錯的那一面,再說明如何不取隨好。
取隨好者,謂即於眼所識色中,眼識無間俱生分別意識,執取所行境相,或能起貪、或能起瞋、或能起癡,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隨好。
 取隨好方面,是指即於眼俱意識之眼所識色中,眼識無間與它在一起的分別意識,第六意識執取眼識所行境相,在尋求後給它名字,並分別決定它是可愛或不可愛的,於可愛的色境或者能生起貪愛;於不如意的、不可愛的色境或者能生起瞋恚,於不是可愛的,也不是不可愛的色境,不知道它是如幻如化不是真實的,由此生起愚癡,以上當眼俱意識於眼所識色中生起染淨心時,名為於眼所識色中執取隨好。此處用五心來解釋比較容易了解:如於了別色塵時,生起染淨的心情,稱為於眼所識色中執取隨好。
地二、正成
 第二科正成,正確成立不取隨好的相狀。
若能遠離此所行相,於此所緣不生意識,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
 如果意識能遠離執取此眼識所緣取的色塵,於此所緣色塵不使意識去分別可愛不可愛,能以如理作意制止非理思惟,不生起染污想,於此所緣不生染污的分別意識,即以善捨或無記捨的方法去除第六意識繼續分別,不起貪瞋癡,稱為於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這是如理作意的功效。
亥二、例耳所識等
 第二科例耳所識等,例說耳鼻舌身意等所識法中的不取隨好。
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如同眼所識的色法是這樣的情況,如是於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識在覺了地水火風的堅濕煖動觸時,還有意識在虛妄分別種種法時,也是一樣的道理。
 總之,不取相,是指五俱意識等不要取著色塵等是可愛或不可愛的色色等;不取隨好,是指分別意識不再繼續分別生起貪瞋癡。
《披》云何於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等者:此顯意識不取色相所有隨好。當知此中,言隨好者,謂由分別意識,於彼色相種種分別之所引發,唯是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
 前五識會生起染淨是隨著第六意識,能生貪瞋癡分別都是第六意識的作用,第六意識於色相上做種種的分別會引發貪瞋癡種種煩惱。此處文中所說是顯示第六意識不取相不取隨好。應當了知此處文中所說的隨好,是由分別意識在色相上作種種的分別後引發貪瞋癡,這種功能唯是意識所行、意識境界、意識所緣。意識所行,顯形表色也是意識所行,能使意識發生緣慮作用;意識境界,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的顯形表色都是意識緣慮的境界;意識所緣,顯形表色是意識所緣慮的對象。這是第一類的不取相不取隨好,要修根律儀,需要以正見使第六意識能如理作意。
酉二、第二類2 戌一、總標
 第二科第二類,說明第二類的不取相不取隨好,分二科;第一科總標,整體的標示出來。
復有餘類執取其相、執取隨好。
 又有另一種角度來說明,六識依止六根了別六塵時,也會有取相與取隨好。此為第二類。
戌二、別辨2 亥一、舉眼所識色2 天一、取相2 地一、釋
 第二科別辨,各別的分別,分二科;第一科舉眼所識色,舉出來眼識所了別的色塵為例,又分二科;第一科取相,從反面先說取相,又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
言取相者,謂色境界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眾色。
 所謂取相方面,是指色境界沒有障礙,出現在可見的處所,能生眼識的作意正現在前,眼根不壞,所以眼識依眼根能見眾多的色相。
 第二類的取相與第一類是不一樣的。第一類有五心,率爾是指第一剎那接觸到境界,率爾心生是前五識任運所接觸的境界,在率爾以後,意識要先尋求、決定分別這是什麼?接著才有染淨、等流心生起,使令眼識也有染淨、等流。第二類是指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是所熟悉的境界,稱為餘類。前面是不熟悉的境界,意識會取相、取隨好,第二類是指所緣是比較熟悉的境界,也會取相取隨好。
 眼識會去了別色境,是受到作意心所的影響,雖是熟悉的境界,但要攀緣色塵的作意會受到四種力量影響:
 一、欲力:欲的力量。欲,是想要的意思,由第六意識有動機想要的力量,內心已有執取的作意,而執取其相,這是一種欲的力量。
 二、念力:念的力量。念是回憶,明記不忘。想到那件事,會以念力去追憶,去觀色或聽聞聲音等,這是念力驅策想到、回憶過去的情況,使意識驅策前五識去了別這些色聲香味觸。
 三、境界力:不是因為回憶也不是因為想要,而是境界太可愛或太討厭,只好去聽、只好去看。譬如正在上課時,突然一個很大的聲音傳來,不論原來有多專注也會聽到,因為聲音太大了,這是境界力。或是去餐館,原來沒想要點那道菜,可是隔壁大廚炒得色香味俱全,這時境界力量太大,於是就會點那道菜。為何有些廣告特別有效果?是利用境界力,境界力激發領受者欲的力量使人想多看一眼,突顯他人不敢突顯的角度。或者說一張畫如何標出重點吸引目光?必須將其中的特色突顯出來,可能一張畫都是柔和色調,卻有一黑線條很突兀的在畫作中勾出來,它能吸引觀眾的眼光,想去看那個到底在詮釋什麼?這境界力也是會使心想要去看等,因為太大了、太顯眼了,或者太討厭了,不得不看到它,這是境界力。
 四、宿習力:由於過去時常串習、熟練了、習慣了,於色聲香味觸的境事很熟,當然也想要去了別。譬如自己擅長炒麵,到自助餐館會先到炒麵區去夾一點炒麵,嚐嚐廚師炒得怎麼樣?比較一下炒得好不好?因為常常做這件事,對特別熟悉的事,會比較有興趣,因此會想要去了別。又如自己很會煮咖啡,會去品味店中的咖啡到底好不好?如大家常常研讀本論,若去到其它的佛學院,也會想去圖書館看看:有沒有本論?或本論的註解?這是因為宿習力驅使自己去了別這些境界。
 總之,催動有情的動機或心情不外乎有這四種力量,此四種力量使有情的第六意識驅策前五識去取相,而執取其相。第二類的執取其相,要說明的是比較熟悉的境界,由這四種力量推動意識去了別。
地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執取其相。
 以上稱為執取其相。它受到四種力的影響,也即是欲力、念力、境界力、及宿習力。
天二、取隨好2 地一、釋
 第二科取隨好,說明執取隨好的相狀,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
取隨好者,謂即色境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色已;然彼先時從他聞有如是如是眼所識色,即隨所聞名句文身,為其增上為依為住,如是士夫補特伽羅,隨其所聞,種種分別眼所識色。
 取隨好方面,是指色的境界在可見處現前,第六意識由於欲力、念力、境界力、及宿習力任一力使令意識生起想見的作意,令眼見色以後;又由於過去曾從他人聽聞到有如是如是的眼所識色,就隨所聽聞的名句文身,為其增上力、為其所依、為所安住,如是這位有情,就隨著過去聽聞到的名句文身,依止意識於眼所識色作種種分別。
 譬如說上館子時,菜餚已經在可看到的地方了,第六意識由於欲力、念力、境界力、及宿習力任一力使令自己作意想要去看這道菜,因過去曾聽說:這一家炒的山蘇是有加破布子的(一種提味的食材),依據所聽聞到的消息,及種種的形容詞,開始觀察所說菜的色香味是不是如所聽聞到的,現在一看,果然是有加破布子的,並且炒得非常脆綠、非常的新鮮,這即是執取隨好。
 這是根據名句文身所得的印象,內心隨著過去聽到這些刻板的印象,去取隨好,去分別種種細部的狀況。
地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執取隨好。
 這樣稱為執取隨好。
亥二、例耳所識等
 第二科例耳所識等,例說耳識等餘識所識法中執取隨好的相狀。
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前面只是舉眼識為例,如是於耳識所了別的聲塵,鼻識所了別的香塵,舌識所了別的味塵,身識了別的觸塵,意識所了別的法塵,應當了知也是一樣的情況。
 會作意想要去了別境界,是受到四種力量的影響,想要去取相,或者根據過去的經驗,或者因為所聽到的名句文身。名字是事物的名字;句能解釋法的義理等,如說「諸惡莫作」等;文是一個字一個字的,是名句所依。因為過去聽到這樣的名句文身,而取所識法的隨好,這都是串習的境界。這是第二類的取相、取隨好。
 第二類的境界不像第一類有五心,根據窺基大師在《大乘法苑義林章》說,如果是很熟悉的境界,從決定心就開始了,因為意識已經先決定、隨之染淨、等流,不必經過率爾與尋求;這是因為意識早就知道這是什麼了,不用去接觸它,直接從決定開始,只需後面的三心:決定心、染淨心、等流心。雖然一般說有五心,但是法不決定說,於不熟悉的境界,要有五心。熟悉的境界,三心就可以了。
 不論看到哪一本書,它說的道理,其實只能說一個大概,不可能將所有的差別相都說出來。就像證果或禪定也有一個標準原則,但每個人的禪相是千差萬別,因為過去的根器及串習與栽培不同,善根栽培、福德、智慧、資糧等等不同,加上現在的境界力,種種因緣不同,會有總說及別說的差別。書本給的是個參考,不能執著一定是如何,還須觀察個別的因緣,所以說緣起甚深。看事情不但要如理思惟,還要顧及到緣起甚深,才不會固執己見而於事相處理上較能通達圓滿,因為任何法都有眾多的緣起。
 現在說到取相取隨好,提到五心也是類似的情況,有二類的取相與取隨好,不取相與不取隨好的方式。第二類的不取相不取隨好是指意識對熟悉的境界,想要去看即已經開始要取相取隨好了,除非想看的動機是:觀它是如幻如化的。取,有執著的意思。此處說執著,不是不取相不取隨好,就什麼都不知道,而是指不執著則能不取相不取隨好;並不是遮止什麼都不要知道,眼睛不看,心不想,重點在不執著,知道一切是如幻如化的,是不真實的。
申二、應思擇2 酉一、辨種類
 第二科應思擇,說明應如何思惟簡擇,分二科;第一科辨種類,分別它的種類。
又此取相及取隨好,或有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發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或有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不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
 又此取相、取隨好,本身不是罪過,但是一定要簡擇,由於有這樣的因緣,依止取相與取隨好,由此增上的力量,引發生起種種惡不善法,造十惡業,或是生起貪瞋癡,或是產生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的五蓋等不善法,障礙修學禪定,障礙離欲等,令心與貪瞋癡等相應流動散亂,漏失善法功德。這是不善的一類。
 另一類情況:雖然是取相與取隨好,卻不會使心產生種種惡不善法,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不會使心引發生起種種惡不善法,或有煩惱流漏。譬如學習不淨觀,使第六意識有宿習力,觀察人是九孔常流不淨,常常這樣作意觀察修,作意會有力量,可以增強離欲遠離貪著。
 同樣是取相取隨好,卻有二種結果,一種產生惡不善法,令心煩惱流漏,另一種不生種種惡不善法,心不流漏,不生煩惱,還能離欲。可見法門妙用但看如何用,在此先將種類說出來。
酉二、明遠離
 第二科明遠離,說明以智慧來遠離取相及取隨好。
若於此中執取其相,執取隨好,不如正理,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發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彼於如是色類境界,遠離取相及取隨好。
 如果行者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中執取境界的總相的好,與執取別相的好,不如佛法所說的真理思惟,不能看到法的真實相,由於這樣的因緣,及依此色聲香味觸法,由六識了別六塵的增上力,使令內心產生種種的惡不善法,驅策身語意去造種種的惡不善法,使令內心流動散亂。流,是散動。漏,是指煩惱,令心不寂靜,即煩惱相。如果有這種情況,對於這些色類的境界,應當遠離取相及取隨好,不要再想了,不要再去取所緣的相貌及取隨好。
 例如聽到某些聲音會令自己動心,會引發生起貪瞋癡,就不要去聽;又如聽到是非的境界,若取相又取隨好,研究是非的來源,是非的種類,則會生起瞋心,其實瞋心裡面也有癡,此時需遠離取相及取隨好,不要聽是非詳細內容,由密護根門,能棄捨內心的貪瞋癡,行平等位。
未二、惡不善法3 申一、徵
 第二科惡不善法,說明惡不善法的相狀,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惡不善法?
 什麼稱為惡不善法?
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諸貪欲,及貪所起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若諸瞋恚、若諸愚癡,及二所起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
 惡,不是善法,也有人詳細解釋:惡,是十惡法,不善法是指五蓋。這裡只是總說由貪瞋癡煩惱所起的各種身語意三種惡行為惡不善法。
 內心的貪欲及貪欲所引起的所有的身惡行、所有的語惡行、所有的意惡行;或是所有的瞋恚、愚癡,及由瞋恚、愚癡二種所引發生起的所有身、語、意惡行。
申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種種惡不善法。
 如是由貪瞋癡煩惱所起的各種身語意三種惡行,稱為種種惡不善法。
未三、令心流漏3 申一、徵
 第三科令心流漏,取相與取隨好能使心有煩惱流漏,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由彼令心流漏?
 怎樣說由取相與取隨好會令心流漏?
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若於彼彼所緣境界,心、意、識生,遊行流散;即於彼彼所緣境界,與心、意、識種種相應,能起所有身語惡行貪瞋癡生,遊行流散。
 若是於各類所緣的境界,依止六根取所緣境,心、意、識生心起,於種種境界上遊行流動散亂;即於此時於各類所緣的境界,與心、意、識種種相應,能夠生起所有身語惡行的貪瞋癡心所現行,由此能引發所有身、語、意惡行,令心王心所於種種境界上遊行流動散亂。換句話說,若五俱意識及分別意識於種種所緣的境界取相與取隨好,能令心王與貪瞋癡等染污心所相應,而於種種所緣的境界上遊行流動散亂,乃至引發身、語、意惡行。
 此處所說心、意、識,可以總說前六轉識都名心、意、識,也可以別說第八阿賴耶識稱為心,第七識稱為意,前六轉識稱為識。
申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由彼令心流漏。
 如上所說是名由彼取相及取隨好,使令心流動、散亂、生起煩惱。
《披》云何由彼令心流漏等者:謂於彼彼所緣境界生貪瞋癡,遊行流散,由是能令彼相應心亦於所緣遊行流散,是故說言令心流漏。為顯非心、意、識自性雜染能生過失,故作是說。
 第六意識在各式各樣的所緣境上活動,生起貪瞋癡的煩惱心所與心王相應,使心王也在不同的所緣境上不斷的了別遊行散亂,因此說言令心流漏。如貪瞋癡與作意心所在一起,會要眼識繼續攀緣,看這個、看那個,或要耳識繼續去聽,心會隨著心所到處遊行流散,繼續做不如理的分別,令心流漏是心所的功能。煩惱心所與心王相應,心王則被染污的心所染污,變成有漏的境界。
 將心王與心所分開來說,是為了顯示心意識本身的體性不是有雜染的,不是能生過失的,因此如是說。心王的功能是了別,它是自性清淨心,此清淨心不能說它是雜染的,只是約它不是自己能夠雜染的來說清淨,它只是了別,但是心所不一樣,心所法有五十三個,其中有二十八個煩惱心所,根本煩惱六個,及十個大隨煩惱、二個中隨煩惱、十個小隨煩惱,在此要顯示不是心、意、識自性雜染能生過失,因此這樣說。令心流漏,是指煩惱心所使令心王流動散亂,而生貪瞋癡心。
午三、結義2 未一、辨差別2 申一、防護諸根
 第三科結義,結說防護諸根修根律儀的道理,分二科;第一科辨差別,辨明其中差別,又分二科;第一科防護諸根,說明防護諸根的道理。
如是於眼所識色中,乃至於意所識法中,執取其相及取隨好,由是發生種種雜染;彼於取相及取隨好能遠離故,便不發生種種雜染。
 如是在眼識色中,或耳所了別的聲,乃至於意所識的法當中,執取所緣境總相的好與取著別相的好,由是發生種種貪瞋癡的雜染;若能遠離取相及取隨好,則不會發生種種貪瞋癡的雜染。所以行者必須要在第六意識下功夫,要如理作意,善守第六意識不要取相,也不要取隨好,取有執著之意,這樣就能遠離,不會發生種種雜染及貪瞋癡的煩惱,這是保護六根的一個方法。
申二、修行律儀
 第二科修行律儀,說明修根律儀的道理。
若由忘念,或由煩惱極熾盛故,雖獨閑居,由先所見眼所識色增上力故,或先所受耳鼻舌身意所識法增上力故,發生種種惡不善法,隨所發生而不執著,尋便斷滅、除棄、變吐,是名於彼修行律儀。
 若是沒有常常練習沒有常委正念,不間斷的,又慎重的保持正念,於所緣境界由於忘失正念,或是由於煩惱極為熾盛的緣故,雖然獨自閑居於寂靜處,由於先前眼所見到、所認識青黃赤白長短方圓男女等色塵的增上力的緣故,或是先前領受到耳鼻舌身意所認識諸法的增上力的緣故,引發生起種種的惡不善法,使心與貪瞋癡煩惱相應生起種種身語意惡行,由於有修行根律儀,有正念現前,隨所取的境界而不執著總相及別相的好,能很快制止不正尋思所生惡不善法,並將之斷除、消滅、排除棄捨、乃斷除煩惱種子,是名於彼修行律儀。
 修律儀主要是修第六識的意根律儀,隨所發生惡不善法時心不執著,用善捨的方法將它斷滅、除棄、變吐,或用無記捨不隨它走,面對境界,雖有各式各樣的心生起,但不隨煩惱流散,這稱為修習律儀。
 修行從聞思修慧下手,聞慧時沒什麼力量,只是知道這件事情而已,還沒辦法使惡不善法不生起,但思慧時就可以讓它停止,到了修慧時有禪定的力量,能如實觀照心念,真實有辦法將煩惱的種子變吐斷滅。修律儀有淺深差別,初修需從聞慧相應修習,無法直入修慧,因此需次第修習,若沒有聞慧,則沒辦法進入思慧,沒有思慧,則沒辦法進入修慧。
《披》尋便斷滅除棄變吐者:令彼現行不相續故,是名斷滅。令彼諸纏不現行故,是名除棄。令彼種子不隨逐故,是名變吐。
 尋便斷滅除棄變吐,指行者的內心因不善心所影響,產生惡不善法,這時要趕快將它斷滅,使令惡不善法的現行不再相續,稱為斷滅。使令諸煩惱不現行,是名除棄。使令煩惱種子不再隨逐,稱為變吐。行者由此修根律儀,漸次防護而趣向清淨。
未二、辨隨應2 申一、應策發2 酉一、作意策發
 第二科辨隨應,說明隨防護諸根、修根律儀隨所相應的作法,分二科;第一科應策發,應策動引發所對應的根與作意,又分二科;第一科作意策發,作意策發諸根及如理作意令心不雜染。
若於其眼所識色中,應策眼根;及於其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應策意根;即便於彼作意策發。如是策發,令不雜染。
 行者若於其眼所識的色法中,應該警策眼根去觀察;以及於其耳鼻舌身意所認識的法中,應警策耳根乃至意根去聞聲乃至取法;即便能於彼所緣作意策動發起諸根取境。這種與如理作意相應,策動發起應該觀察乃至了別的色塵等,能使心清淨,令心不生貪瞋癡等雜染。
酉二、結名防護
 第二科結名防護,結說名為防護諸根。
由是因緣,於此雜染防護眼根,廣說乃至防護意根;如是名為防護眼根,廣說乃至防護意根。
 這是由正面來說,應該要作意策發,稱為防護六根。密護根門有二種:一是正面應該要做的應策發;一是不應該做的,不應策發。
 先說應策發。由此於意根能策發如理作意的因緣,於此眼所識色不取相不取隨好,不生貪瞋癡的雜染,能做到防護眼根,詳細說乃至防護意根;這樣稱為防護眼根,廣說乃至防護意根。
申二、不應策發2 酉一、遍不策發
 第二科不應策發,說明不應策發的作法,分二科;第一科遍不策發,普遍都不可以策舉發動六識去緣能令心生煩惱的六塵。
若於其眼所識色中,不應策發所有眼根,及於其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不應策發所有意根;即便於彼遍一切種而不策發。不策發故,令不雜染。
 如果對於眼所了別的色塵當中,是不應策發眼根取境,譬如去看某人,會使自己生起貪瞋癡,就不要去看了;如是對於耳鼻舌身意所識的法中,不應該策發所有與意根去見聞覺知;則便於遍一切色塵種類等都不策發諸根取境。由於不策發諸根,能使令自己不會生起煩惱雜染。
 凡是能引起貪瞋癡的色聲香味觸法,都不要去緣,要警策作意心所,不要攀緣這些塵境。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這些境界不要去接觸,就不會生起煩惱雜染。
酉二、結修律儀
 第二科結修律儀,結說修律儀的方法。
由是因緣,於此雜染修根律儀。如是名為能正修行眼根律儀,廣說乃至能正修行意根律儀。
 由於這樣的因緣,對於種種生起雜染的境界,知道什麼是該策發的?什麼是不該策發的?什麼是應該去了別的?什麼是不應該去了別的?這樣稱為能正確的修行眼根律儀,詳細說乃至能正確的修行意根律儀。
 根律儀重點在於第六意識的意根律儀,要知道什麼是正確?什麼是不正確的?什麼是如理作意?什麼是不如理作意?範圍包括眼根律儀乃至意根律儀。以上是總說,其實主要的是意根,第六意識要掌握住,使令自己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這些事情要做好。前五識是聽第六意識的,意根的律儀修好了,前五根的律儀也就能夠修好。
《披》若於其眼所識色中應策眼根等者:如下自說:復於已往或正往時,觀見眾色,於此眾色一分應觀,或有一分所不應觀。於不應觀所有眾色,當攝其眼,善護諸根;於所應觀所有眾色,應善住念而正觀察。(陵本二十四卷十六頁2052)此中於所識色應策眼根者,謂於一類所應觀色,如諸所有衰老朽邁上氣者身、傴僂憑杖戰掉者身、或諸疾苦重病者身,乃至廣說。又於所識色不應策發眼根者,謂於一類不應觀色,如諸妓樂戲笑歡娛,或餘遊戲所作歌舞音樂等事,乃至廣說。由應觀色,令不雜染,是故應策眼根。不應觀色,能令雜染,是故不應策發眼根。由是道理,所餘諸根,於所行境,或應策發、或不應策,當知亦爾。
 如下文自說:行者出門時,於已去過的處所,或正要前往的處所時,看到種種的色塵,在這些種種的色塵當中,有一部分是應該觀察的,有一部分是不應該觀察的。若知道某些色塵是不應該觀察的,應該將眼根收攝起來,不要再去看,應當善護諸根;於有一些應該觀察的所有色塵,應該安住在正念裡,如理作意正確觀察。這在〈聲聞地〉卷24,848頁還會提到。
 此處文中所說於所了別的色塵裡面,其中一類應該要策發眼根取境的。於一類所應觀察的色塵,例如諸多所有衰敗、老朽、年邁、上氣(氣喘噓噓)的身相;傴僂(音:ㄩˇㄌㄡˊ),是指背彎曲,如老傴,通常指老人家身體彎曲了;僂,也是背彎曲的意思,指此人彎腰駝背了,表示年老衰弱的樣子;憑杖,人老了需拿著拐杖才走得穩;戰掉者,是指人的身體會不自主的發抖,不一定是罹患帕金森症,因為人身根很弱時,風大不調,不由自主的會顫抖,縱有拐杖支撐,走起路來還是發抖;或有諸疾苦重病者身,或在醫院會看到,各類病人,各種癌患病人,或糖尿病患者、各式各樣重症的病人,以上所說老人的各種老相或這些有重病的人都可以正觀察,能從中體會人生無常老病死苦等。
 總之,老病死都是應該觀察的。佛為什麼要來度眾生?因為眾生身有老病死的苦,心有貪瞋癡煩惱,所以佛示現出家修行成就聖道教導眾生出離老病死的苦,成就涅槃。斷除貪瞋癡的煩惱,由此能出離三界生死輪迴,將老病死的問題徹底解決,否則世間所有的方法都沒辦法讓自己不老、不病、不死。 
 又行者出門時,有一類是不應策發眼根去看的,如:妓樂、妓女在那裡跳舞歡樂等等,娛樂節目不要去看,或者其它遊戲所作的歌舞音樂等事,開音樂會,唱歌跳舞娼妓的事情都不可以看,因為這些事情不離世俗愛恨情仇,會引發內心的貪瞋癡,使自己散亂,引生煩惱更生痛苦,因此不應該看。
 總之,應該觀察老病死,這樣的色相,使令心不會產生雜染。凡夫於老病死總是有愁嘆感傷,會有警覺心,這是可以觀看的。不應策發眼根的,如不應觀察少年盛壯的美女、歌舞娼妓的事情,看了令心生起貪瞋癡等等雜染,則不應該觀看。
 由以上道理,以眼根為例,其他的耳鼻舌身根,乃至意根於所取的境界都一樣,有些是應該策發,有些不應該策發,應當了知 也是一樣要這樣修持。
卯二、出二略義2 辰一、結前生後
 第二科出二略義,說出修根律儀的二種要略的道理,分二科;第一科結前生後,結束前文生起後文。
如是應知已廣分別根律儀相。云何當知此中略義?
 如是前面已詳細分別六根根律儀的相貌。如何知道其中要略歸納的道理呢?先提出問題。
辰二、略辨二種2 巳一、第一略義2 午一、總標
 第二科略辨二種,要略分別二種要義,分二科;第一科第一略義,說明第一種略義,又分二科;第一科總標,整體的標示出來。
此略義者,謂若能防護、若所防護、若從防護、若如防護、若正防護。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根律儀。
 六根律儀的要義可以分成五種,第一種能防護;第二種所防護;第三種從防護,從哪裡防護起;第四種如防護,如何的防護;第五種正防護,正式的防護。五種內容要略歸納為一種,稱為根律儀。
午二、別釋5 未一、能防護2 申一、徵
 第二科別釋,各別解釋根律儀的五種防護方法,分五科;第一科能防護,說明能防護的方法,又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今於此中誰能防護?
 現在於此根律儀中如何能防護行者的六根?
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防守正念,及所修習常委正念,是能防護。
 能防護有二種:包括防守正念,及常委正念。行者因為有密護根門的增上力,由聞思修的力量得到正念,獲得正念之後才能防守正念,有信心、有願望、不斷的聞思修,增長正念的力量,稱為能防守。常常透過聞思修學習佛法,才會有能力修根律儀。
 常委正念是在得到正念以後還要常常的,不間斷的修持。委是指殷重,慎重的、周備的修持正念,不斷的聞思修才能保任得住,使令它變得有力量,制伏面對色聲香味觸的不如理作意。
 所以能防護有二種方法:一、拿到正念,然後防守正念。二、要相續沒有間斷的、殷重的保持正念,常委正念直到有力量,是名為能防護。
未二、所防護2 申一、徵
 第二科所防護,說明所防護的方法,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何所防護?
 什麼是所防護的對象?
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防護眼根,防護耳鼻舌身意根,是所防護。
 防護眼根,防護耳鼻舌身意根,六根是行者所保護的對象,名所防護。能防護的是正念,歸納總說稱為正念,別說是防守正念與常委正念。行者的念心所有智慧,就能保護自己的六根。
未三、從防護2 申一、徵
 第三科從防護,說明從何處防護方法,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從何防護?
 要從何處防護呢?
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從可愛、不可愛色,廣說乃至從其可愛、不可愛法而正防護。
 防護六根,從哪裡防止保護內心所引起的貪瞋癡?是指於面對可愛、不可愛的色,乃至從可愛與不可愛的法而正確防護。這是境護,在境界上防護,令心於境不取相、不取隨好下手,正確防護。
未四、如防護2 申一、徵
 第四科如防護,說明如何防護的方法,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如何防護?
 要怎麼樣的防止保護六根於可愛、不可愛的色等能有正念不生煩惱呢?
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不取相,不取隨好。若依是處發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即於此處修行律儀。防守根故,名修律儀。如是防護。
 怎樣保護六根於可愛、不可愛的色能有正念不生煩惱呢?必須不取相,不取隨好,不要執著總相或別相的好。若依六根在色聲香味觸法處上,因為取相與取隨好,而發生種種身語意的惡不善法,使令心流散動亂,令心有煩惱流漏,即應於此處修行律儀。這時防守六根,稱為修根律儀。
 用二種方法防護:一、不取相,不取隨好。二、修根律儀,來防護自己的六根。
未五、正防護2 申一、徵
 第五科正防護,說明正確防護的方法,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何者正防護?
 什麼是正確的防護六根於可愛、不可愛的色不生煩惱呢?
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由正念,防護於意,行平等位,是名正防護。
 必須由聞思修所得到的正念與智慧,來保護第六意識,使令內心都是如理作意,不要有不如理作意產生,當心於不如理作意時,能防護意識,令心常在善捨與無記捨當中,行平等位,使令貪瞋癡不起,由此名為正防護。
 以上是第一略義將能防護的二種正念、若所防護的六根、若從可愛不可色等防護、若不取相,不取隨好及修根律儀的如防護、若由正念,防護於意,行平等位的正防護等五種總攝為根律儀一種。
巳二、第二略義2 午一、總標
 第二科第二略義,說明第二種略義,分二科;第一科總標,整體的標示出來。
又略義者,謂若防護方便、若所防護事、若正防護。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根律儀。
 又第二種略義方面,又可歸納為三種:
 一、防護的方便,指防護的方法;
 二、所防護的事情,所防護的因緣所生法的事,即被防護的對象;
 三、正防護,正確的防護六根。
 將此三種歸納為一種,名為根律儀。
午二、別釋3 未一、防護方便3 申一、徵
 第二科別釋,各別解釋,分三科;第一科防護方便,說明防護的方法,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此中云何防護方便?
 在這當中什麼稱為防護方便?先提出問題。
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防守正念,常委正念。眼見色已不取其相,不取隨好;廣說乃至意知法已,不取其相,不取隨好。若依是處發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即於是處修行律儀。防守根故,名修律儀。
 防護方便是指:
 一、防守正念。透過精進不間斷的聞思得到正念,而防守自己的正念。
 二、常委正念。有了正念後要常委正念,不間斷且殷重的保護正念,使令心有力量制伏色聲香味觸法的不如理思。
 三、眼見色已,廣說乃至意知法已,不取其相,不取隨好。不要執著總相與別相的好,不要在六塵境中分別它的好惡,不因好惡引起貪瞋癡。
 四、修根律儀。如果因為六識了別六塵時,產生種種的貪瞋癡,身語意的三惡行,使令心與煩惱相應及散亂時,要依正念,防護於意,行平等位修根律儀。
 所以它有四個防護的前方便,一、防守正念,先得到正念;二、常委正念,殷重周備的訓練自己的正念;三、於六塵境不取其相,不取隨好;四、修根律儀。
申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防護方便。
 以上稱為防護方便。
未二、所防護事3 申一、徵
 第二科所防護事,說明所防護事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所防護事?
 什麼是所防護的事?
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所謂眼色,乃至意法。
 所保護的事情,是自己的六根觸對六塵: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乃至意法,六根六境是所要保護的對象。
申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所防護事。
 以上稱為所防護的事。
未三、正防護3 申一、徵
 第三科正防護,說明正確防護六根的方法,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此中云何名正防護?
 在一切因緣所生的六根六境當中,應如何正確的防護?
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如說言:由其正念,防護於意,行平等位。
 是指如前所說的:由於有正念,能善巧保護意根不取相不取隨好,使心行於平等位,心隨時都能在善捨與無記捨中,如理作意,棄捨煩惱,不讓煩惱相續。
申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名正防護。
 如是用正念來保護意識,讓心能如理作意,常行善捨、無記捨而達平等位,稱為正防護。以上是二種略義。
卯三、辨二所攝5 辰一、標
 第三科辨二所攝,辨明二種人所攝的根律儀,分五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又根律儀略有二種。
 又根律儀,要略而言有二種。
辰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一者、思擇力所攝,二者、修習力所攝。
 一、思擇力所攝:行者由思惟簡擇所攝根律儀的能力,能如理作意。
 二、修習力所攝:修習力是行者至少已得未到地定以上,在定中修止觀所得到的力量,由修習力能攝持根律儀。
辰三、釋2 巳一、第一義2 午一、思擇力所攝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第一義,依第一種義理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思擇力所攝,說明思擇力所攝的方法。
思擇力所攝根律儀者,謂於境界深見過患,不能於此所有過患除遣斷滅。
 思擇力所攝的根律儀方面,是指在行者尚未得禪定前,以六根攀緣六境時,能於境界深見過患,知道於色聲香味觸法中,分別好壞對立時,會有過患與過失產生,將來還有種種的災患,但是還不能於此所有過患除遣斷滅。雖然也修根律儀,也控制自己不要去攀緣外境,可是對煩惱不能完全的將它除遣,也不能完全斷滅。此思擇力尚不能斷除煩惱種子,所以過患不能完全免除。
午二、修習力所攝
 第二科修習力所攝,說明修習力所攝的方法。
修習力所攝根律儀者,謂於境界深見過患,亦能於此所有過患除遣斷滅。
 修習力所攝根律儀方面,是指對於境界所引生的貪瞋癡煩惱及種種的過患能深切覺了,也能於此所有煩惱及過患除遣,不讓其現前,能證得諸法的寂滅相、斷除消滅煩惱的種子。這是實際修習止觀所得的正念力,才有力量斷除引起所有過患的煩惱種子。這是第一義。
巳二、第二義2 午一、思擇力所攝
 第二科第二義,依第二種義理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思擇力所攝,說明思擇力所攝的方法。
又由思擇力所攝根律儀故,於所緣境,令煩惱纏不復生起、不復現前;而於依附所依隨眠,不能斷除、不能永拔。
 再詳細的說明,又由思擇力所攝的根律儀,對於所緣境界只能讓煩惱纏不復生起。纏,指煩惱的現行,思擇力所攝的根律儀,於六根接觸六境時煩惱能不復現前。可是,依附在阿賴耶識的隨眠種子,不能斷除,不能永拔。隨眠是煩惱的一種潛能,屬煩惱的種子,只要有因緣還是會現起。在思擇力所攝的根律儀時,於境界先有如理作意,即可暫伏,不讓它現起,煩惱種子沒有斷,只要因緣具足,它還是會生起,不能永遠的斷根。
午二、修習力所攝
 第二科修習力所攝,說明修習力所攝的方法。
由修習力所攝根律儀故,於所緣境,煩惱隨眠不復生起、不復現前;一切時分,依附所依所有隨眠,亦能斷除、亦能永拔。
 由於成就修習力所攝的根律儀,有無漏聖道智慧的力量,面對所緣境時,煩惱的種子不會生起,煩惱不再現前;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分,依附在阿賴耶識的所有煩惱種子,能由修習力斷除煩惱的現行,也能夠永遠拔除煩惱的種子。
辰四、結
 第四科結,結語,說明思擇力所攝及修習力所攝根律儀的差別。
如是思擇力所攝根律儀、修習力所攝根律儀,有此差別,有此意趣,有此殊異。
 如上所說思擇力所攝根律儀和修習力所攝根律儀有淺深層次的差別,前面說有第一義與第二義二種差別;意趣是指趣向,第一種意趣,思擇力所攝根律儀於所緣境界深見過患,不能於此所有過患除遣斷滅;修習力所攝根律儀於所緣境界深見過患,也能於此所有過患除遣斷滅。第二種意趣,指思擇力所攝根律儀於所緣境,只能暫伏煩惱現行,不能斷除煩惱種子;修習力所攝根律儀於所緣境,能斷除煩惱現行與種子。這二種根律儀於所緣境的過患及煩惱的除遣、斷滅上有不同的作用,說名於意趣上,有此差異。
辰五、簡
 第二科簡,簡別思擇力及修習力所攝根律儀的差別。
當知此中,思擇力所攝根律儀,是資糧道所攝;修習力所攝根律儀,當知墮在離欲地攝。
 應當知道此中思擇力所攝根律儀是屬於資糧道所攝,依止對欲的愛味、過患、出離有強大的勝解,根境相對時如理作意調伏欲貪;修習力所攝根律儀屬於離欲地所攝,至少有未到地定,依止定力修不淨觀或無我觀等將煩惱種子斷除,根境相對時不再生起任何煩惱。
《披》有此差別等者:前說初義、後義二門差別,名此差別。為欲除遣、斷滅、變吐,而修律儀,名此意趣。即彼二力所攝無能、有能,名此殊異。
 這裡的差別是指初義第一義與後義第二義的二種差別,名此差別。是因為想要除遣身語意惡不善法的現行,希望能夠除遣、斷滅煩惱,變吐煩惱的種子,所以修根律儀,這是意趣所在。由思擇力攝及修習力攝的根律儀,重點都是要降伏煩惱,乃至斷除煩惱。這二種力量,思擇力所攝的根律儀,沒有能力斷除煩惱種子;修習力所攝的根律儀,才有能力斷除煩惱種子,有這種差異。
 初修行者沒辦法一下就到修習力,還是要次第先從資糧位的思擇力所攝,開始慢慢修,然後逐漸進步到修習力所攝的根律儀。一般大眾雖然很努力學習佛法,好像也懂得很多道理,但於根境相對時,還是生起煩惱,此乃尚未從聞慧進修到思慧乃至修慧,只是知識,沒有深入思惟、修習止觀,還無力對抗煩惱,知道與做到還是有很大的距離,所以說理可頓悟,事須漸修。
寅三、於食知量4 卯一、徵
 第三科於食知量,說明受用飲食應注意的事相,分四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於食知量?
 什麼是於食知量?於食知量要略而言是指行者在飲食上要有智慧知量受用。
卯二、標
 第二科標,標出於食知量的內容。
謂如有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乃至廣說。
 修行不離行住坐臥,行者於受用飲食時也要有智慧。前文已先說戒、及根律儀,現在說到用餐時要有正法相應的智慧,在心裡思惟簡擇之後再受用飲食,不是用本能的反應拿到食物即食用,受用飲食以前要如理作意,知道為什麼要受用飲食?要怎麼樣受用飲食?日常生活每一件事都是修行,受用飲食也是在修行,現在彌勒菩薩教導行者,在資糧位時應該怎麼樣修行?
 如有一類行者,受用飲食時能正思擇食於所食,能正確思惟簡擇段食的愛味、過患及出離,受用飲食前應食存五觀: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在受用飲食時,應食所宜食,要食用適合身體健康、堪能修學止觀的食物;不是為了倡蕩、高慢放逸,不是為了修飾自己色身的美好,不是為了身相、容貌的端嚴,乃至種種與修道無關的動機,都不是受用飲食的如理思惟。
《披》乃至廣說者:如前已說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饑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即此廣說應知。
 這裡的廣說《披尋記》將文引出來。如前文已說,不是為了不好的動機來受用飲食的,不是為了要倡蕩、淫欲的事情,憍傲放逸的事情,身材的莊飾美好及容貌的端嚴等,而是為了身體能夠安住受用飲食,為暫時支持生命體;為解除饑渴;為有力氣能夠修離欲的梵行,從事聞思修,修習戒定慧;為了斷除舊病,故受,是指病苦的感受,因為過去有這些病,現在不再食用會引發舊病的食物;受用飲食時應當知道食用的食物對自己的病有沒有好處或壞處,不要因為受用飲食產生新的毛病,若有壞處就不要食用,如有腎病不能食用太鹹,有糖尿病不能食用太甜,有高血壓不能食用太燥;總之,不要因為吃了食物引起舊病,或產生新的毛病。譬如,有一陣子提倡生機飲食很好,但是生食裡面有很多的細菌沒辦法去除,會有寄生蟲的問題,如食用下生食產生新的毛病,那也是錯的,不要因受用飲食新增病痛。
 此外受用飲食也是為了生存、長養生命得到力量,以利修行,否則身體沒有力氣要當維那,沒有辦法發出聲音,要敲木魚,手沒有氣力,要修止觀,坐著坐著就睡著了;受用飲食也為了安樂,因為身體健康才會安樂,如果身體不健康,心情不好、不快樂,也是沒辦法修行;再者,受用飲食必須是沒有罪過的,沒有罪過是指所受用的飲食來源要正確,不可以因要受用飲食而用不正當的手法賺錢;受用飲食使令身體能夠健康,心裡能夠沒有煩惱,身心安隱而住,因而受用飲食時,應先作觀再開始食用。
卯三、釋2 辰一、廣辨2 巳一、辨6 午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2 未一、徵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廣辨,詳細分別,又分二科;第一科辨,分別六種於食知量的體相,又分六科;第一科由正思擇食於所食,正確思惟簡擇之後再受用飲食,又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由正思擇食於所食?
 什麼是透過正念思惟簡擇而正確的受用飲食?
未二、釋2 申一、思擇3 酉一、觀諸過患5 戌一、標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思擇,解釋思惟簡擇的相貌,又分三科;第一科觀諸過患,觀察為求飲食引生的諸多過患,又分五科;第一科標,標出觀察段食過患。
正思擇者,如以妙慧等隨觀察段食過患。
 以正念來思惟簡擇方面,是指要用微妙的智慧等觀或者是隨觀段食的過患。段食的過患下面說有三種相,三種的過患全部都觀察,稱為等觀察;隨順其中的一種或二種,稱為隨觀察。受用飲食前,應隨全部或部分的觀察段食的過患。
《披》如以妙慧等隨觀察段食過患者:如下說有三種過患,謂受用種類過患、變異種類過患、追求種類過患。觀此一切,或觀隨一,是名等隨觀察段食過患。
 如下文說有三種過患,包括:
 一、受用種類過患,在受用食物時有很多的過患。
 二、變異種類過患,食物食用到身體以後,入口三吋即成糞,而且還會產生種種的毛病,所以身體有變化、變異時也會有過患。
 三、追求種類過患,為了追求飽腹,不僅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在追求食物時還要造很多的業,造業也就會有很多的過患。
 行者若用微妙的智慧觀察三種過患,名為等觀,或隨順觀察其中一種過患,稱為等隨觀察段食過患。
見過患已,深生厭惡,然後吞咽。
 行者看到段食有這麼多的過患後,對於段食深深生起厭離之心,厭離這樣的境界後才吞咽下去。
 若能斷除四種食的欲貪,才能成就阿羅漢果,並不是說不要食用,而是不要貪著;深生厭惡,是指不要貪著的意思。一般人沒有學習佛法前都會貪食,也不知受用飲食有這麼多過患,現在學習佛法後,知道應以妙慧如理思惟等隨觀察段食的過患,對治欲貪的煩惱,再受用飲食。
 這裡沒說如何對治罹患厭食症的人,只是根據一般對飲食的貪欲而說。天臺宗智者大師的師父南嶽慧思禪師,提出對治厭食症者的觀法是:應觀想所受用的食物是天廚妙供,鍋碗盤是金銀珠寶做的,供養諸佛及法界一切有情之後,引起食欲再受用飲食。
戌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觀見過患?
 什麼稱為觀見過患?
戌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來。
謂即於此所食段食,或觀受用種類過患、或觀變異種類過患、或觀追求種類過患。
 在受用所食的段食時,應當觀察:受用飲食的種類過患,或觀察變異種類過患、或觀察因為追求飲食要去造業的種種過患,觀察其中的一種或全部。
戌四、釋3 亥一、受用種類過患3 天一、徵
 第四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受用種類過患,說明受用種類的過患,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受用種類過患?
 什麼是受用種類的過患?
《披》云何受用種類過患者:吞咽段物,是名受用。於爾所時,有其非一可惡穢相,是名受用種類過患。
 吞咽段物,將段食的食物吞咽下去稱為受用。在吞咽食物時,有很多可厭惡骯髒的相貌,不只吃相難看而已,食用的過程會有很多的過失災患,名為受用種類過患。
天二、釋2 地一、明種類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明種類,說明過患的種類。
謂如有一,將欲食時,所受段食色香味觸皆悉圓滿,甚為精妙。從此無間進至口中,牙齒咀嚼,津唾浸爛,涎液纏裹,轉入咽喉。爾時此食先曾所有悅意妙相一切皆捨,次後轉成可惡穢相,當轉異時,狀如變吐。
 如有一類有情,將要受用飲食時,接受供養的飯、麵等食物,飯、麵等等段食尚未食用時,都有很好看的色,也很香,酸甜苦辣味都有,觸到嘴唇可能又是柔軟的,這些色香味觸都是很圓滿的,非常的精巧奧妙。可是,只要放在嘴裡後,經牙齒咀嚼,口水將食物浸爛,唾液將嚼爛的食物裹覆後送進咽喉裡,這時以前所有會使心情感到很快樂、滿意、種種微妙的相貌,一切都完全捨棄。假如將它吐出來,會更加難看。食物吞下去經過食道、胃、小腸、大腸,會變成很骯髒的相貌,它轉化時,狀如變化的吐出之物,經由胃腸吸收養分之後,所剩無用的殘渣,如果是液體會變成尿,固體會變成糞便,所以說「入口三吋即成糞」,形容受用飲食的過程,不只是一種可厭穢的相,所有的食物入口後都已變異,本來好看的色香味觸,都變成可厭穢相,被消化後,變成會很嫌棄的糞穢相貌。食物相不是那麼美好,一般人只想到很好吃,沒有人想到有那麼多難看的相貌出現。佛菩薩看得很清楚,藉此鼓勵行者有出離心,使眾生知道人世間是這麼欺誑虛假。 
地二、觀過患
 第二科觀過患,觀察過患的相狀。
能食士夫補特伽羅,若正思念此位穢相,於餘未變一切精妙所受飲食,初尚不能住食欣樂,況於此位。由如是等非一相貌漸次受用增上力故,令其飲食淨妙相沒,過患相生,不淨所攝。
 行者應對受用食物的實況觀察其過患。士夫、補特伽羅、數取趣都是指能受用飲食的行者,假如能正面的思惟,正在受用時的骯髒相貌,對於其他尚未食用到嘴裡的美妙飲食,最初尚且不能生起安住在食物上的歡喜好樂之心,何況食用進去?雖看到這些食物很美,但再也沒有胃口了,因為想到放進嘴裡後所有變壞的相貌與體性,前後有多種相貌差異:食物入口中,牙齒要咀嚼、還有津唾浸爛、涎液纏裹,轉入咽喉等等,這些不是只有一種相貌的不淨,漸次受用的增上力,想到食物放入口裡展轉受用的情況,使令好看的相貌全部消失,有很多的過患相生起,都是不淨相所攝。
天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於食受用種類所有過患。
 以上稱為於食受用種類所有過患。想到食物外相,不論好不好看,食用到嘴裡最後全部都轉成可惡穢相,使得不再會對食物引起貪心。這是第一科受用種類過患。
亥二、轉變種類過患3 天一、徵
 第二科轉變種類過患,說明轉變種類的過患,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轉變種類過患?
 什麼稱為轉變種類過患?食物進到胃腸裡一定會改變,改變也會產生很多的過患。
《披》云何轉變種類過患者:謂食所食,或變不淨,或生疾病,或不銷住,是名轉變種類過患。
 食物食用下去轉變有幾種情況:
 一、可能變成不淨的屎或是尿。
 二、或產生疾病,如食用了不淨的病菌進去,則會生病,若太涼太燥,身體會不舒服,若食物太油膩,或地大太多令身肥胖等。一般常說病從口入、為什麼病從口入?是因為不當的飲食會引生各式各樣不同的疾病。生病與飲食有很大的關係,當然與心情也有關係。
 三、或不銷住,或食用下的食物不能消化,一直滯留在腸胃裡會有宿便的問題,而且容易脹氣。若是食用的食物沒消化、沒有排泄乾淨,堆積發酵時會有很多的穢氣,因此感覺肚子脹氣,這表示食物沒有消化,當然也會因此得病。以上是轉變種類過患。
天二、釋2 地一、明種類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明種類,說明轉變的種類。
謂此飲食既噉食已,一分銷變,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於其身中,便能生起養育增長血肉筋脈骨髓皮等非一眾多種種品類諸不淨物。次後一分變成便穢,變已趣下展轉流出。
 說到受用食物的過程,前面是食用到嘴裡的情況,現在說食物已經食用下去了,一部分會消化轉變,至中夜分,從晚上九時到隔日凌晨的三時,或後夜分,從凌晨三時一直到六時,這時在身體裡它會被消化,其中有一部分會變成單醣、多醣、或其他的營養份,有一部分的飲食會變成血及肉,增長色身的地大及水大,有一部分可以對筋脈有增長,或氣脈骨頭腦髓及皮膚等的營養有所幫助,轉變成血肉等不只一種而是眾多種種品類的各種不淨物。行者應正思惟身體的結構都是不清淨的,血肉筋脈骨髓皮等,其實都是骯髒的,都是腥臊臭穢,所以說它是不淨,飲食增長這些不淨物,變成四大的身體,最後的殘渣變成便穢,經腸道由肛門排出,展轉流出,每日一定要將廢物排泄出去。這是轉變的種類,一部分變成身中的血肉等,一部分變成糞便排出去。
地二、觀過患3 玄一、不淨可厭
 第二科觀過患,觀察轉變種類的三種過患,分三科;第一科不淨可厭,說明不淨可厭的過患。
由是日日數應洗淨。或手、或足、或餘支節誤觸著時,若自若他皆生厭惡。
 由於每日要受用飲食,飯後,有一部分清的變成尿,濁的變成糞便,所以每日都要去廁所大小便而且要用水洗淨,如手指頭或是手背,或手肘等其他的支節,誤,是指不小心,無意接觸到糞便或尿液時,自己或他人都會生起厭惡的想法。這是第一種過患。
玄二、多疾病生3 黃一、標
 第二科多疾病生,說明多有疾病生的過患,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由飲食引生的疾病。
又由此緣,發生身中多種疾病。
 又由於飲食因緣,能於身中生出多種疾病。食用五穀之類的人,常會引生種種疾病。欲界天的人食用的是甘露,不會有病,不會有大小便,因而在天上是不用蓋廁所的,只有在欲界的人要造廁所。色界的人是以禪悅為食,不食用段食,只有欲界眾生需要段食,所以會引發很多種疾病。
黃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飲食會產生的疾病。
所謂癰痤、乾癬、濕癬、疥癩、疽疔、上氣、疨嗽、皰漿、噦噎、乾銷、癲癇、寒熱、黃病、熱血、陰膇。
 飲食引發多種疾病,包括:癰痤(音:ㄩㄥ ㄘㄨㄛˊ):癰,是皮膚有毛病,會有流膿流血的情況,如癰瘡;痤,是臉部發生的紅色的小疹子,如青春痘;癰痤,是溼的皮膚病,也是受用食物引起的毛病。
 乾癬:皮膚會有乾的癬,有時會看到臉上或身上一片白色的癬,這也是食用食物引起的;或濕癬:有一種癬是有水的癬,抓一抓水會流出來。
 疥癩:疥,是一種會傳染的皮膚病;癩,是指痲瘋病,痲瘋病因皮膚有病,毛髮會脫落,皮膚會爛壞。疽疔(音:ㄑㄩ ㄉㄧㄥ):疽是皮膚腫爛;疔,是很難治,類似癌症的惡瘡,這種都是因為體內有毒,而有這種皮膚病,總之疥癩、疽疔,都是皮膚病。
 上氣:是氣喘,與受用飲食也有關係,上焦不調會有上氣。
 疨嗽(音:ㄐㄧㄚˇ ㄙㄡˋ):疨,(音ㄐㄧㄚˇ),疨是喉嚨有病會咳嗽;嗽,是咳嗽,疨嗽時會咳嗽,這也是因為受用飲食引起的毛病。
 皰漿(音:ㄆㄠˋ ㄐㄧㄤ):是指皮膚長水泡裡面有膿。噦噎(音:ㄩㄝ ㄧㄝ):噦,這個字與約字同音,噦是指氣逆發生,指打嗝,氣常常不順,往上打嗝。噎,是指食物哽在喉嚨或胸口,透不出氣來。
 噦噎,都是氣不順引起風大不調的毛病,當食物不消化就會這樣子。乾銷:是指糖尿病,又名富貴病,應是營養過剩,無法正常代謝而引生。
 癲癇(音:ㄉㄧㄢ ㄒㄧㄢˊ):是腦部神經引起的毛病,發病時會忽然暈倒而且會口吐白沫,還會咬住自己的舌頭,通常這種人不可以自己獨住或單獨外出,因為暈倒時會咬舌,如果咬斷舌時會死。以前有位患有癲癇症的師兄住在山上,他一個人早上去運動,突然發作,又沒人發現,結果四十幾歲就死了。這是一種神經方面的疾病,也是由於飲食引起的。
 寒熱:寒,是感冒風寒,熱,是中暑。有時感冒、有時中暑。
 感冒,是指沒有抵抗力,太虛弱風寒入侵,這與受用飲食也有關係,可能飲食缺乏平衡,食用的食物不消化。有時食用得太燥熱會中暑,有熱病,或體內上火了。
 黃病:是黃膽病,皮膚變成黃色的,這與膽有關係。
 熱血:有時體內的血燥熱,會有皮膚病,皮膚會很癢。
 陰膇(音:ㄓㄨㄟˋ):膇,是指腳腫起來,但陰膇合起來是陰部的毛病,男女眾都可能會發生這種毛病。
 以上這些病都是由飲食而生的病。
黃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等類無量疾病,由飲食故,身中生起。
 如是這麼多種無量的疾病,都是由飲食不平衡的緣故,於是於身體中生起這些疾病。
玄三、不銷而住
 第三科不銷而住,說明食物未消化而住的過患。
或由所食不平和故,於其身中不銷而住。
 或所食用的食物不平等、不和順,太硬、太黏、太油等等,在胃腸裡一直滯留無法消化,不能排泄出去。
天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飲食變異種類所有過患。
 食物食用到肚子裡經變化後也會產生疾病,有三種過患:
 一、不淨可厭;二、多疾病生;三、不銷而住。
 這些稱為飲食變異種類所有過患。
亥三、追求種類過患4 天一、徵
 第三科追求種類過患,說明追求飲食種類的過患,分四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追求種類過患?
 想要食用頓飯也不容易,需要做種種的追求才能得到。什麼是追求種類過患?
天二、標
 第二科標,標示出來。
謂於飲食追求種類有多過患。
 於飲食追求時會有很多種過患。
天三、列
 第三科列,列出來。
或有積集所作過患,或有防護所作過患,或壞親愛所作過患,或無厭足所作過患,或不自在所作過患,或有惡行所作過患。
 在追求飲食時總共會有六種過患,包括:有積集所作過患,或有防護所作過患,或壞親愛所作過患,或無厭足所作過患,或不自在所作過患,或有惡行所作過患。
天四、釋6 地一、積集過患3 玄一、徵
 第四科釋,解釋,分六科;第一科積集過患,說明積聚食物的過患,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於食積集所作過患?
 什麼是對於食物積聚的過患?
玄二、釋2 黃一、寒熱逼惱2 宇一、舉為飲食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寒熱逼惱,說明寒熱逼惱的過患,又分二科;第一科舉為飲食,為了飲食必須忍受風寒日曬,有寒熱逼惱的過患。
謂如有一,為食因緣,寒時為寒之所逼惱,熱時為熱之所逼惱,種種策勵劬勞勤苦。營農、牧牛、商賈、計算、書數、雕印,及餘種種工巧業處,為得未得所有飲食,或為積聚。
 如有一類人,為了追求飲食的因緣,天氣寒冷時為寒冷之所逼惱,即使下雪,也得出門工作,否則會沒飯吃;天氣熱時為熱之所逼惱,大熱天,也是要外出工作;要做種種的鞭策鼓勵自己,劬勞,是辛勞,必須辛勞勤苦的,忍受種種的苦惱工作賺錢。如農夫再熱的天氣,也是要去種田、插秧、鋤草才會有收成;牧牛也是一樣;還有商賈,不論寒熱也要做生意,不是說天氣好才做生意,天天都要外出做生意;計算的工作是會計管錢、計算糧食等工作;書數,或書法,或寫書,或其它與數目有關的工作,會計師或代書之類的工作;或雕刻、刻印、影印,這些工作等等,及其他種種的工巧業處,或買賣房地產,或開銀行或在銀行上班或做其他行業。總之,因為要受用飲食才能活下去,受用飲食需要有錢來買食物,為了得到沒得到的飲食或積聚飲食財富,從事士農工商等種種行業,都要忍耐寒熱逼惱。
宇二、例飲食緣
 第二科例飲食緣,例說飲食的因緣。
如為飲食,為飲食緣,當知亦爾。
 如說為了飲食必須要去工作,為了飲食的因緣,也是一樣。
《披》為飲食緣者:如有頌言:田事與金銀,牛馬珠環釧,女僕增諸欲,是人所耽樂。(陵本十九卷二十一頁1686)如是一切,名飲食緣應知。
 什麼是飲食的相關因緣?如有頌說:飲食緣包括田事與金銀,要去做買賣田地、種田等等事務,或是要積聚金銀財寶,去從商,才可以得到飲食;或要做驅牛策馬的工作,要養很多的牛,養很多的馬,要忍耐寒熱與氣味的逼惱;還有身上的裝飾珍珠,或環釧,帶在手臂上的裝飾品,也是飲食的因緣,因為這些寶物都是有價值的;或者要有僕人替自己做事,當然也要有錢才能請人做事;還有為享受種種的欲樂,財、食、與色都是人們喜歡追求的東西。以上所說這些都是飲食緣應當了知。
黃二、不遂愁憂
 第二科不遂愁憂,說明不遂愁憂的過患。
如是策勵劬勞勤苦,方求之時,所作事業若不諧遂;由是因緣,愁憂焦惱、拊胸傷歎、悲泣迷悶,何乃我功唐捐無果?
 如是凡夫為飲食鞭策鼓勵辛苦的追求,正在追求時,如所作事業不順遂,不能順心如意、賺不到錢;由此因緣,心生悲傷愁悶、憂慮焦惱,搥胸頓足,悲傷感嘆,甚至會哭出來,或感覺悶悶不樂,為什麼自己這麼努力工作卻賺不到錢?一般說功不唐捐,現在是努力卻唐捐無果。
玄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於食積集所作過患。
 以上為了積集飲食所作有寒熱逼惱、不遂愁憂的過患。
 世人為了追求飲食活命,需要造很多的業,要忍受眾苦逼迫做很多工作,雖然也有些人不用工作會有飯吃,這是宿世修來的福報,今生不用很辛苦就能得安飽,但是多數人都須努力工作賺錢才能生存。追求時很辛苦,求得到還好,求不到會倍加悲傷憂愁與辛苦,總之皆須忍受寒熱的逼惱、不遂愁憂的過患。
地二、防護過患3 玄一、徵
 第二科防護過患,說明防護飲食不失的過患,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於食防護所作過患?
 什麼是為防護飲食所作的種種過患?
玄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所作業若得諧遂,為護因緣起大憂慮:勿我財寶當為王賊之所侵奪,或火焚燒,或水漂蕩,或宿惡作當令滅壞,或現非理作業方便當令散失,
 世間人所作的工作即使能和諧順遂自己的期待,得到豐饒的飲食,為了要保護不失,也會生起很大的憂愁顧慮:希望自己的財寶不要被國王或盜賊拿去,當政府或議會通過要增加稅收,此時憂愁賺到的錢,繳稅繳光了;或擔心盜賊猖狂,錢被偷盜;或害怕家中失火被火燒掉;或害怕家中田產被大水漂蕩;或由於過去的惡業使令自己財產保不住而滅壞;或現在錯誤投資,不合道理的處置,錢都虧光了。以上種種都可能失去財產,令人心生憂愁。
《披》或宿惡作等者:宿不善業為因,名宿惡作。現邪方便為緣,名現非理作業方便。
 過去生造的不善業,指過去生曾經造的殺盜淫妄等惡不善業,使今生賺來的錢被人偷走,或被倒債、被騙錢等,這都是過去不善業所造成的,名為宿惡作。現世錯誤的方法或處置,如看錯對象買錯股票,不合道理的處理錢財的方式,名為非理作業方便。
或諸非愛、或宿共財當所理奪,
 非愛,是指冤家,冤家將錢財拿走了;冤家有很多種,可能是自己最親愛的人,如自己的子女、或是惡知識,壞朋友,老是借錢不還;或宿共財,是指財物本來是與他人共有的,擔心對方將所有的財產捲款而逃,使令錢財都沒有了。
《披》或諸非愛等者:怨讎惡友,名諸非愛。若諸財物從本以來與他共有,名宿共財。由是為因,慮為他奪,是名當所理奪。
 非愛是指冤家,包括:怨讎惡友,指與自己有仇恨恩怨的這些惡知識,包括自己的父母、親人、朋友等等,名為諸非愛。若諸財物從本以來與他共有,名為宿共財。由是非愛及於此與他人共有的各種財物,擔心憂慮被他人奪走,名為當所理奪。總之,怕冤家、或共有財產者將錢財掠奪去,都令自己感到憂慮。
或即家中當生家火,由是當令財寶虧損。
 火,指煩惱,或家裡的人吵架了,如兄弟鬩牆爭財打官司,結果錢財就都沒有了,家中生家火,指家人之間有煩惱時,也會使財寶虧損。
 以上是保護財產時有這麼多的情況,使令自己擔心財產會虧損。
玄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於食防護所作過患。
 錢能夠買到食物,保護錢也就等同保護食物。對於食物要防護,才能夠活下去,如上所說於食防護時於各種失去財食的因緣起大憂慮,稱為於食防護所作的過患。這是第二種過患,於食防護起大憂慮。
地三、能壞親愛過患4 玄一、徵
 第三科能壞親愛過患,說明為飲食破壞親愛眷屬的過患,分四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於食能壞親愛所作過患?
 為何說追求飲食會破壞親愛眷屬的感情而產生過患?
玄二、標
 第二科標,標明原因。
謂諸世間,為食因緣多起鬥諍。父子、母女、兄弟、朋友尚為飲食互相非毀,況非親里為食因緣而不展轉更相鬥訟。
 世間的人為了飲食的因緣,也即是財富,很多人都會因此引生鬥爭。父與子、母女、兄弟、朋友同樣為飲食為財富大家互相毀謗,何況不是親戚朋友,為爭一點點飲食財富,更會常常鬥爭、訴訟。但親里也不能說不會展轉更相鬥訟,有時比起外人更加可能因為飲食財富互相鬥爭或訴訟,或更兇狠。
玄三、釋
 第三科釋,解釋。
所謂大族諸婆羅門、剎帝利種、長者、居士,為食因緣迭興違諍,以其手足塊刀杖等互相加害。
 為爭奪財產的這些大族姓家,大族姓家包括有學問的婆羅門、做官的剎帝利種、或年老的長者、有財富的居士,為了飲食的因緣,為了財富,一次次的發動相互違抗諍論,拳打腳踢,或用石塊,或用刀子,或拿起棍棒打架,都是為了爭奪飲食財物等而互相加害。
玄四、結
 第四科結,結語。
是名於食能壞親愛所作過患。
 以上為了活命的財食,縱然是親愛的人,也都會互相鬥爭起來。有道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是追求飲食所生第三種過患:破壞親愛。
地四、無有厭足過患3 玄一、徵
 第四科無有厭足過患,說明為了追求財富永遠沒有厭患滿足的過患,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於食無有厭足所作過患?
 為什麼於食無有厭足會有過患?
 對於受用飲食大家永遠不會有滿足的,因為從生到死,欲界有情都需有段食滋養色身,這有什麼過患?
玄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諸國王剎帝利種,位登灌頂,亦於自國王都聚落不住喜足,俱帥兵戈,互相征討。吹以貝角,扣擊鐘鼓,揮刀、槃矟、放箭、䂎矛,車馬象步交橫馳亂;種種戈仗傷害其身,或便致死,或等死苦。復有所餘如是等類。
 為了追求飲食財富,舉例說明沒有滿足的過患:如諸國王剎帝利種性雖位登灌頂(以前印度登上王位時要用四大海水從他的頭頂上淋下去稱為灌頂,用四大海水灌頂再戴上皇冠登上王位),對於自己所擁有的國土王都聚落不能滿足,為了擴大領土,增加更多的飲食與財富,會率領官兵等,互相打仗,要將對方的國土奪過來,因而歷史才會出現殖民地的問題,從古到今都有戰爭的問題。如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要征服全世界,或像英國或澳洲的殖民地,這些人都是為了要追求財富,追求更多的飲食而互相征討。
 征討時吹以貝角,古代的人打仗時要吹貝,貝是軟體動物的殼,貝殼的角可以發出聲音來,以吹貝角鼓舞士氣;或扣擊鐘鼓,古代打仗必須扣鐘,或是擊鼓,鼓勵軍隊往前撕殺。或揮刀互斬。槃矟(音:ㄆㄢˊ ㄕㄨㄛˋ),矟是指很長的茅;槃是比較短的茅,槃矟是指茅,這種茅是打仗用的兵器,槃矟、放箭,指用短的茅或長的茅,放出去或射箭出去,互相廝殺。䂎,(音:ㄗㄨㄢˇ)也是一種小的矛。槃矟、放箭、䂎矛等等,是指用刀箭刀矛等等這些兵器打仗。或車馬象步,車是車兵,駕役很多的車子來互相打仗;馬是指騎馬來打仗稱馬兵;有的是用象,古代熱帶叢林騎象來打仗,如凱撒大帝影片所陳述的,是用象來打仗,這是象兵;還有一種步兵,是用人走路打仗,這是四種打仗的方式。軍隊有四大類,一種是有戰車的兵,一種是騎馬的兵,一種是騎大象的兵,一種是走路的步兵。二軍對戰時大家廝殺成一片,交錯橫行奔馳混亂;用種種的刀劍傷害對方的身體,有時被殺死,有時是生不如死,可能被砍去手、腳、耳朵、眼睛等。還有其他眾多類似慘烈的情況。
玄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於食無有厭足所作過患。
 現代科技進步不像以前是用人與人對打,現在只要一按鈕所有的事情都解決了。打戰是為了佔據他人的國土,於食無有厭足會引起戰爭,這是第四種於食無有厭足所作過患。
地五、不得自在過患3 玄一、徵
 第五科不得自在過患,說明為求飲食不得自在的過患,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因食不得自在所作過患?
 什麼是因為飲食使令自己不得自在所作的過患?
玄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如一類,為王所使,討固牢城,因遭種種極熱脂油、熱牛糞汁及鎔銅鐵而相注灑,或被戈仗傷害其身,或便致死,或等死苦。復有所餘如是等類。
 前面無有厭足是國與國爭,現在是有一類被國王派去作戰的戰士們,派遣出去討伐他人的土地,在打仗的過程中,古代戰爭常用熱的牛糞汁或鎔銅鐵汁互相澆灌;或以刀或杖彼此傷害對方的身體,甚至殺死對方。戰爭有二種苦的結果:一種是死,另一種是沒死但是殘廢了,或等死苦,斷手斷腳,使自己很不自在。還有其他種種的苦,不一而足,如被放毒氣,或被電死、活埋等等。
玄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因食不得自在所作過患。
 這些事稱為因食不得自在所作過患。也是由飲食而引起的,因為追求財富,所以戰事年年,國王苦,百姓也苦,民不聊生。
地六、起諸惡行過患3 玄一、徵
 第六科起諸惡行過患,說明為求造作種種惡行的過患,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因食起諸惡行所作過患?
 什麼樣的情況是因飲食生起種種惡行產生的過患?
玄二、釋2 黃一、明惡行2 宇一、舉身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明惡行,說明三種惡行,又分二科;第一科舉身,說明身體的惡行。
謂如有一,為食因緣,造作積集身諸惡行。
 如有一類有情,為得到食物的因緣,造作積集眾多惡行,如殺生等。殺盜淫都是屬於身惡行,因為想得到食物及財富,用殺生或偷盜或邪淫的方式,取得金錢求取飲食。
宇二、例餘
 第二科例餘,其它的可能因縁。
如身惡行,語、意亦爾。
 如為飲食生起身惡行,也可能造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等語惡行,或於意生起貪瞋癡。
黃二、顯過患2 宇一、命終憂悔
 第二科顯過患,顯示惡行的過患,分二科;第一科命終憂悔,臨命終時憂愁後悔的過患。
臨命終時,為諸重病苦所逼切。由先所作諸身語意種種惡行增上力故,於日後分,見有諸山、或諸山峰垂影懸覆、近覆、極覆。
 這類造作身語意惡行的有情,臨命終時,會有種種的重病苦惱逼迫身心。由於過去所造的身語意種種惡行為增上力,使在臨命終時,看到太陽要下山時日後分景象,看到有很多的山,或山峰,在前面擋住陽光而有黑影,這黑影剛開始是懸覆,這時闇相還是比較輕微的,懸是指一部分,不是整座山都被蓋住,懸覆是指山峰的一小部分被黑影蓋住;近覆,闇相越來越近,覺得山好像快要全被蓋住,越來越闇;極覆,極是指完全,最後完全是黑暗的。做惡業的人臨命終前看不到光明,只見到越來越黑闇。
《披》於日後分見有諸山等者:意地中說:若有先作惡不善業及增長已,彼於爾時,如日後分,或山山峰影等懸覆、遍覆、極覆。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明趣闇。(陵本一卷十五頁74)義應準知。謂日後分,彼日光明為山山峰影所障覆,如如漸次,有初中後障覆之相。若於初位,日未遍覆,但為山峰覆其少分,是名懸覆。於此位中,闇相輕微。次於中位,日已為山之所近覆,闇相轉重。乃至後位,闇相極重,故名極覆。如是從明趣闇,漸次位別,道理亦爾。
 臨命終不善心死的有情見到日後分諸山的情況,如〈意地〉中說:若有犯罪業眾生過去糊塗的造了很多十不善業,又不斷思惟串習,每思惟一次,即增長一次,或者做了再做,如勸其不要殺生,還一直殺,就會一直增長。這類有情臨終前會看到好像太陽快要下山,有很多山峰的黑影,黑影出現的過程是:懸覆、遍覆、極覆,有三個階段,剛開始是一部分的暗,再來是普遍都暗了,最後完全都暗了,應當了知這類惡業有情臨終是從明趣闇。造善業的人剛好相反,是從明趣明的,越來越光明。在〈五識身相應地〉卷1,36頁有說明。在此應該準照那裡的解說。
 造罪業眾生臨終所見如日後分,太陽下山後它的光明被整座山或整個山峰遮住了,有初中後障覆的差別相,剛開始可能只被山峰障住了,慢慢遮住了半個山,最後整座山的光明都障住了,暗是越來越暗。
 於初位,最初時,太陽還沒有完全的被蓋住,只是山峰最高的那一點地方被遮覆了。覆,是指覆障,蓋住的意思,稱為懸覆,這時還有看到一部分的光明,但有一部分的黑暗;闇的相貌是很少、很輕微的。次於中位,漸漸的,山峰到山腰的部分已將太陽遮覆了,剩下一些餘光從山的兩旁透出來,闇相會比前面更嚴重;到後位時,光明都沒有了,全部都是暗的,故名極覆。所以造惡業而死的人,是從光明漸漸趣向黑暗,這種漸次黑暗的狀態差別,道理也是一樣的。
便作是念:我自昔來依身語意所造諸業,唯罪非福。若有其趣,諸造惡者當生其中,我今定往。如是悔已,尋即捨命。
 這類造惡業將死的人心裏會作這樣的思惟:我過去一生中依身語意造做了種種的惡業,多為罪業而非福業。若真有三惡趣,過去造作惡業的人都將生在其中,我一定會墮到其中。這樣一想心中生起後悔,可是來不及了,隨即死去。
宇二、墮諸惡趣
 第二科墮諸惡趣,說明造惡行者墮諸惡趣的過患。
既捨命已,隨業差別生諸惡趣。謂那落迦、傍生、餓鬼。
 罪業眾生看到暗相,越來越暗。捨掉生命體以後,隨著所造罪業輕重受生,最重的到地獄,中等的到畜生,比較輕的到餓鬼;有的地方將傍生和餓鬼調換一下,餓鬼也有不同的種類,傍生也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種類,有的地方說法會不一樣。總之做惡業的人會下墮到三惡道去。
玄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起諸惡行過患。
如是名為因食惡行所作過患。
 這稱為因飲食惡行所作的過患。因為飲食造了這麼多惡行,會有臨終憂悔、墮到三惡道的過患。
戌五、結
 第五科結,結語觀見段食諸過患。
如是段食,於追求時有諸過患,於受用時有諸過患,於轉變時有諸過患。
 如是受用段食,在追求時有種種的過患,有積聚的過患,在工作時要忍受寒熱的逼惱和所求不遂的愁憂;防護時,又怕財產被人奪走,怕財寶虧損也有生大憂慮的過患;又因為追求飲食能夠使令破壞親愛的感情,大家為了爭這口飯,更有兄弟鬩牆種種鬥爭發生;又有無有厭足過患,國家的領袖為了爭得更多的飲食更多的財富,侵略他國互相打仗;又有不得自在過患,老百姓被徵兵,可能在作戰中受到種種的傷害,不得自在;又有因飲食所生種種惡行過患,為了飲食造身語意三種惡行,在臨命終時看到暗相現前,墮到三惡道去。以上都是在追求段食時所造的過患。
 於受用飲食時有令淨妙相沒,可厭穢相生等諸過患。如前面說精妙美食送到口裏去時,津唾浸爛,涎液纏裹,轉入咽喉等等,受用飲食時,所有的飲食本來好看的相貌,一放到嘴巴裏後都變可厭穢相了。於飲食轉變時又會引起身體的毛病:不淨可厭,多疾病生,不銷而住三種過患。於飲食追求時,有積集所作、防護所作、壞親愛所作、無厭足所作、不自在所作及惡行所作過患等各種過患。因此受用飲食應正思擇,觀察種種的過患,然後再受用。
酉二、觀少勝利4 戌一、標
 第二科觀少勝利,觀察飲食有少少殊勝的利益,分四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又此段食有少勝利。
 又受用此段食,早餐,午餐等也是有少少的殊勝利益。
戌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此復云何?
 這句話怎麼說?
戌三、釋
 第三科釋,解釋。
謂即此身由食而住,依食而立,非無有食。
 欲界身體,一定要有食才能夠安住,如果不受用飲食,會沒力氣,也會生病,沒辦法活下去。依止飲食,才能建立有情的壽命,沒有食物會餓死,生命無法相續。
《披》謂即此身由食而住者:謂食與身能為任持,是名由食而住。食所建立,是名依食而立。
 食物能夠支持身體繼續安住,從出生即要喝奶,此後一直到老死都是以食來建立維持生命體的,是名由食而住。當受用後,會變成體內的營養、血、皮肉等等,建立身體各種組織機能,稱為依食而立。
戌四、廣2 亥一、徵
 第四科廣,再詳細說明有少勝利的原因,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有少勝利?
 為何說受用飲食還是有少少的利益?先提出問題。
亥二、釋2 天一、總標身住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總標身住,整體的標示出來,飲食可令身體安住。
謂即如是依食住身,最極久住或經百年。若正將養,或過少分,或有未滿而便夭沒。
 有什麼少少的利益?有情依食住身,使令身體能夠安住。安住的時間長短有別,以目前的情況來說,最長的可能可以活到一百年;如果善護養生,或者超過一些,譬如蔣夫人,活到一百零六歲;或者還沒一百歲就往生了,可能是九十,八十,七十,六十,五十,四十,三十,二十,十歲;乃至未滿十歲都可能夭沒。這是總標身住。
天二、略簡差別2 地一、修暫住行
 第二科略簡差別,要略簡別其中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修暫住行,於飲食修暫時安住行。
若唯修此身暫住行,非為妙行;若於如是身暫時住而生喜足,非妙喜足,亦非領受飲食所作圓滿無罪功德勝利。
 現在告訴行者受用飲食的心態:如果只是為了要暫時維持生命,不是妙行,不是正確的觀念;若只是為了維持身體健康安住的喜足,不是能支持色身修行的微妙喜足,也不是領受飲食所作圓滿沒有罪過、有殊勝功德義利。
《披》若唯修此身暫住行者:聞所成地說:一切有情住有三種。謂日別住、盡壽住、善法可愛生展轉住。(陵本十三卷二十二頁1160)當知此中,言暫住者,即日別住,謂由段食增上力故。
 在〈聞所成地〉卷13,479頁說到,一切有情生命能夠安住,有三種類。
 一、日別住:生命要活下去,就要食用食物,否則每日沒辦法安住。
 二、盡壽住:有情有多少的壽量?可能因修行或福報而有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年的壽命,壽命多少,即盡形壽安住。
 三、善法可愛生展轉住:因為修了很多善法,將來會得到可愛的果報,展轉安住。於盡壽住後,可能往生到人天的善趣去,得到可愛生的展轉住。
 這是要略簡別有情生命安住的三種類,提醒行者修暫住行不是微妙的喜足。
地二、修集梵行
 第二科修集梵行,為修集梵行是受用飲食正確的目的。
若不唯修身暫住行,亦不唯於身暫時住而生喜足,而即依此暫時住身,修集梵行令得圓滿,乃為妙行,亦妙喜足。
 若受用飲食不是為了讓生命暫時維持安住而已,也不是為了暫時健康安住而產生的滿足,受用飲食使令此暫時安住的身體有力氣有力量,可以修止觀,可以做聞思修三慧的三行,可以修戒定慧,使令聖道圓滿,這才是妙行、妙喜足。所以行者要食存五觀,要具正念的想,為成道業,方受此食,趣向聖道,趣向修行而受用飲食,才是微妙的喜足。
《披》若不唯修身暫住行等者:此中義顯應修善法可愛生展轉住,故說不唯修暫住行,及於暫住而生喜足。由是善法為因緣故,於現法中乃至能般涅槃,於後法中能往善趣,多有所作;是故此說修集梵行令得圓滿,乃為妙行,亦妙喜足。
 此處文中意指於食不唯修身暫住行,應多做善事,多修戒定慧,多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等,這樣會有可愛的生命果報展轉的安住,進而再依止此可愛的果報身繼續修行,直到圓滿聖道為止,因此說不應該以現在生命能夠暫時安住及於暫住而生滿足,應該要創造善法的身語意三業,修學三業。由是善法因緣,於現法中乃至能入涅槃。假如還沒斷除愛見煩惱,將來的生命也能夠到人天的善趣去,善趣有很多的功德、功用,所以此處說修集梵行令得圓滿,乃為妙行,亦妙喜足。
 總之,為了要修離欲的梵行,修善行,使令戒定慧圓滿,如此才是妙行,亦妙喜足。如是受用飲食才可稱為於食知量。這是第二科,觀少勝利,指由於受用飲食可以修集梵行。
又能領受飲食所作圓滿無罪功德勝利。
 行者是為了修梵行而受用飲食,受用飲食後能修梵行,又能領會體驗到飲食所作的圓滿無罪功德勝利,造作圓滿沒有罪過的功德以及聖道圓滿的殊勝利益。
酉三、思擇諸相2 戌一、辨2 亥一、遮非所宜
 第三科思擇諸相,思惟簡擇受用飲食時的種種相貌,分二科;第一科辨,先分別,又分二科;第一科遮非所宜,遮止不適當的想法。
應自思惟:我若與彼愚夫同分,修諸愚夫同分之行,非我所宜;我若於此下劣段食少分勝利安住喜足,亦非我宜。
 在受用飲食時應該這樣想:我如果與愚癡的凡夫一樣的受用飲食,修習諸多愚夫同樣的身語意三行,不是我應該要做的。我是來修行的人,如果因為下劣段食有少分殊勝利益,能讓自己的身體暫時的健康,暫時的存活下去即滿足,這不是自己受用飲食的主要目標。
《披》又能領受飲食所作圓滿無罪功德勝利者:謂如下說,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食於所食應知。
 如下文說,受用飲食是為了修集梵行存養生命,能夠有力修梵行,能夠得到安樂住,得到禪定,遠離罪過的事,而且能夠安穩而住,才是正確的心態應當了知。
亥二、顯正所宜5 天一、應求出離
 第二科顯正所宜,顯示正思惟的相狀,分五科;第一科應求出離,受用飲食時要有追求出離段食過患的正念。
若於如是遍一切種段食過患圓滿知已,以正思擇,深見過患,而求出離。
 若對於遍一切種類段食的過患圓滿了知已後,能正確思惟簡擇,深切體認所有過患,希望追求出離,不會再對飲食有貪愛及執著。
天二、應念報恩
 第二科應念報恩,受用飲食前要感謝父母恩,感謝眾生恩,感謝國主恩,感謝三寶恩,要上報四種尊重的恩德。
為求如是食出離故,如子肉想,食於段食。應作是念:彼諸施主,甚大艱難積集財寶,具受廣大追求所作種種過患。由悲愍故,求勝果故,如割皮肉及以刺血,而相惠施。
 行者受用飲食應當要感恩,為了追求從飲食的過患中出離,在受用飲食時就好像在食用自己孩子的肉一樣,這是在經典上的典故:
 有一對夫婦帶著一個孩子,要逃難到另一個地方,途中漸漸的將食糧吃光了,二人不知怎麼辦,因為一定要有人犧牲,將肉給大家食用,不然三人都會餓死。這時孩子的母親說:「我來割肉給你們食用好了。」父親說:「不行,你割了肉就沒辦法照顧孩子了,還是割我的肉好了。」母親說:「不行,你割肉給我們食用,就沒有人來照顧我們了,還是割我的肉好了。」孩子聽到說:「您們都不要割,就割我的肉好了,這樣你們才能活下去,我死了以後你們還能再生孩子。」所以這孩子每日就要求父親割他的肉給父母食用。但是父母都很不忍心,割了肉也不敢食用,父親割肉給母親食用,母親割肉給父親食用。食用孩子的肉時很悲傷,可是不食用又不行。這典故即是提醒行者要報恩,施主好像在割自己的肉供養出家眾修行,出家眾在受用段食早餐午餐時要這樣想。
 出家眾要有這樣的正念,要這樣思惟:在家眾布施飲食、財物、資具給道場,是經甚大艱難積集財寶,忍受寒熱的逼惱、積集的過患、忍受不遂的愁憂,防護的過患、能壞親愛的過患、無有饜足的過患、不得自在的過患、起諸惡行的過患才能布施。施主積聚財寶必須吃盡苦頭的,賺錢沒這麼容易的。做生意要看顧客的臉色、上班要看老闆的眼色、教書要看學生的臉色、校長的臉色等等。不論做什麼,總是要觀待於對方的需求,才能得到這些財寶。所以具受廣大追求所作種種過患,在家居士都體驗到了。在家眾由悲愍故,成就出家眾專心修行,也為了追求殊勝的果報,來到佛門布施。錢歸三寶,福歸施主,布施可以消災免難,可以得到福報。在家眾將錢、食物布施出來,像似割自己的皮與肉給出家眾食用,也似刺自己的血供養出家眾喝。以此相惠施、供養、護持出家眾修學聖道。
《披》由悲愍故者:謂彼施主於行者所起哀愍心故。如前已說他所哀愍應知。
 在家眾對修行者起悲愍心,及為追求殊勝的果報,所以行布施。因為供養三寶可以往生善趣等等,得種種的利益。如前文已說他所哀愍處應當了知。
我得此食,宜應如是方便受用。謂應如法而自安處,無倒受用,報施主恩,令獲最勝大果、大利、大榮、大盛。
 行者內心應當這樣思惟:我得到這些食物,應該方便受用,應如食子肉想,要知量而食,不要食用太飽或不夠量不堪修行,應該如佛所說的,身心要安住在法上,才不會顛倒的受用施主的食物。且要報施主恩,食用飽有力氣修行,還要弘法利生,使令施主能夠獲得最殊勝、最大的果報,最大的利益,最大的榮耀,最大的興盛,使令施主能夠離苦得樂,成就無上菩提,這樣才是報施主恩。
《披》謂應如法而自安處等者:謂若精勤修習如理作意,住沙門性、住出家性,是名如法而自安處。不染、不住、不耽、不縛、不悶、不著,亦不堅執,深見過患,了知出離,而受用之,是名無倒受用。修習如是正法行時,即是法爾報施主恩,由不虛受信施,令他生最勝福故。又由能作有情義利利益安樂,是名令他能獲大果、大利、大榮、大盛。
 行者於受用飲食後要精進的修習,如理作意,不要隨境生起煩惱,如有煩惱要趕快懺悔清淨,應如佛所說的義理策發推動自己精進修習,只要沒有貪瞋癡就不會有煩惱。凡夫於一切境都執著是真實的,執著於自己的我見,或是我愛等等,才會有煩惱。所以行者要如理作意,安住在聖道的體性,住出家性,出離三界之家,以這樣的體性自我安住,稱為如法而自安處。
 內心不要染著在飲食上面;不住是不要住著在飲食,不要染愛飲食;不要耽溺在好的飲食上面;不要被飲食好壞所繫縛了;不要不見過患;不要堅固的執著;也不要執著這是我的食物,他人不可以擁有等等;對於受用飲食時行者可以看到它有很多的過患,而且要想到是施主忍苦捍勞拿來供養自己的;所以行者要出離這些種種的過患,不應再為飲食起貪瞋癡,不要為爭取名聞利養,傷害彼此的感情等等,不應該說:這是我的施主不是你的施主;不應該有這種狹隘的心情。以上稱為無倒受用。
 修習如是正法行時,能夠勤修戒定慧,這是已經在報施主恩了,因為沒有虛受信施,使令施主能夠產生最殊勝的福報。行者得到修行的果德後,又能利益眾生,能作有情義利,使令有情能夠斷除煩惱成就涅槃的大果報。思想上遠離貪瞋癡,能得到大的利益、大的榮耀,令身心安樂,一切吉祥如意,利益安樂都成就了,即是大盛。總之,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也要弘法利益眾生,以此正念,而受用飲食,也即是念報施主恩。
天三、應離染汙
 第三科應離染污,受用飲食時要遠離染汙心,舉乞食為例,但也包括出家眾向居士化緣這件事。
當隨月喻往施主家,盪滌身心,安住慚愧,遠離憍傲,
 修行者不要有染汙心,不要有貪瞋癡煩惱,要像月光一樣的清涼和光明。初一到十五的月是越來越光明的,行者的心靈透過修學佛法,也像初一到十五的月亮由暗轉明,身心也越來越清淨。行者前往施主家,向施主化緣飲食或財物時,要先蕩滌身心。蕩,是指搖動一下,將煩惱搖動一下。必須透過聞思修,修持戒定慧,才能搖動煩惱;去施主家不只身體要洗乾淨,心也要淨除煩惱。安住慚愧,要生起慚愧心,由於聖道尚未成就,自心非常的慚愧,是為修持聖道才向人乞食,於乞食時,應當遠離驕傲。
 以前有位出家人,到俗家兄長家,向兄長說:我是三寶,你們通通要跪下供養我,因為態度驕慢,被兄長趕走了。行者雖現出家相,但未成聖道前只是假名的僧寶,應安住慚愧,不可驕傲,去施主家是去乞食,應當遠離驕傲。
《披》當隨月喻往施主家等者:謂往施主家時,成就威儀,軌則圓滿,不求利養,不希恭敬,是名盪滌身心。其性澄清,遠離熱惱,故喻如月。
 出家眾到施主家時,應當成就威儀圓滿,行住坐臥都要有威儀,能使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等。譬如要注意有些座位不可以坐,不可一去就坐到主人的位置,要知主客的分別。不但威儀要圓滿,軌則也要圓滿,不該去的時候,不可以去,不應該去的對象、處所不要去,如:國王家、淫女家、屠羊家,唱令家、旃荼羅及羯恥那家等等。或是施主正在忙,去打擾,也是不正確的。或是他們正在吵架,也不應該去,這些都是軌則,要有這種智慧。去施主家乞食或去乞財時,不要希求利養、或希求恭敬,是名蕩滌身心。使令自己身心澄淨,遠離熱惱,就像月亮是很清涼的一樣,隨緣而住,所以用明月譬喻,說心如明月。
不自高舉,不輕懱他。如自獲得所有利養,心生喜悅,如是於他所得利養,心亦喜悅。
 行者去施主家,不可以心生高舉、不可以輕蔑施主或輕蔑其他的人。如果自己能獲得施主供養,於心生歡喜;同樣的,其他行者得到供養,也要生隨喜心,就如自己被供養一樣,心生喜悅。應當去除嫉妒心及高慢心。
《披》不自高舉不輕懱他等者:由不自恃及不懱他,是故於他所得利養,如自獲得,心生喜悅。
 每個人的緣不同,有的施主與某行者比較有緣,有的沒有,行者要用什麼態度面對眾生呢?不要自恃,不要高舉自己,也不要輕蔑他人。對他人從施主那裏得到利養時,要如同自己獲得一樣,心裏很歡喜,替他高興。這是應離染污而行乞食。
天四、應離嫌恨2 地一、遮非
 第四科應離嫌恨,乞食不如意時,應離遠離瞋恨心,分二科;第一科遮非,遮止不應該做的事情。
又應如是自持其心往施主家。豈有出家往詣他所,要望他施非不惠施,要望他敬非不恭敬,要多非少,要妙非麤,要當速疾而非遲緩。
 出家眾到施主家時應該要自持其心,保持正念,不要做錯誤的期待:希望他人一定要布施,不布施就不可以;不要期待他人看到自己都很恭敬,不能不恭敬;也不要說要施主給很多,太少了不要;或一定要對方布施上好的物品,麤劣的不要;或向他人化緣時,對方要儘快的布施,不能慢吞吞的。
地二、顯正
 第二科顯正,開顯正確的心情。
應作是心,往施主家:設不惠施,終不於彼起怨害心及瞋恚心而相嫌恨。勿我由此起怨害心及瞋恚心增上緣力,身壞已後生諸惡趣,多受困厄。設不恭敬而非恭敬,設少非多,設麤非妙,設復遲緩而非速疾,亦不於彼起怨害心及瞋恚心而相嫌恨。如前廣說。
 出家眾要具足正念才到施主家,應當具足如下正念:如果施主沒有布施,也不會對施主生起怨害心及瞋恚心,而生嫌棄或怨恨。不要因為怨害心與瞋恚心生起的因緣,於命終之後,往生三惡道去,結果是惱人害己,多受困苦厄難。假設施主對自己不恭敬,或是只恭敬他人;或是布施的東西很少,不是給很多;或是給的是很麤劣的,不是微妙的東西;或是慢慢的給,不是很慷慨的,很快的布施,以上情況都不可對施主起怨害心及瞋恚心,不要對施主生嫌恨。施主給多少,都要高興,不給也要高興,若生起怨害心及瞋恚心,會種下將來墮三惡道的因緣。施主供養多少,不能計較的,這是第四科應離嫌恨。
天五、應知其量3 地一、標
 第五科應知其量,應當了知自己受用飲食的分量,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知量。
又我應依所食段食,發起如是如是正行,及於其量如實了達。
 約乞食來說,行者應當如是思惟:又我應該依止自己所食的段食:早餐,午餐,應該要發動這樣的正確的心行,包括應求出離,應念報恩,應離染汙,應離嫌恨等等,對所需的量要如實的明了通達,不要貪求無厭。
地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我命根由此不滅,又於此食不苦耽著,纔能隨順攝受梵行。
 行者向施主乞食時,要知道自己的命根因有這些食物而存活,但對這些食物,不要苦苦的耽溺執著,不要希求他人給什麼上妙的食物,要有正確的心念,才能夠隨順修持梵行,成就梵行。
《披》發起如是如是正行等者:謂如前說,以正思擇,深見過患,而求出離,乃至廣說。是名發起如是如是正行。又如下說,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饑渴、為攝梵行食於所食,乃至廣說。名於其量如實了達。謂我命根由此不滅者,此顯為身安住食於所食。又於此食不苦耽著者,此顯為暫支持食於所食。由於此中遠離自苦行邊,及與欲樂行邊,是故說言不苦耽著。纔能隨順攝受梵行者,此顯為除饑渴、為攝梵行食於所食。
 如前所說,行者食於所食,要以正念來思惟簡擇,深切觀察飲食的諸多過患,應求出離、應念報恩、應離染汙、應離嫌恨,乃至應知其量等等,稱為發起如是如是正行。還有包括下面所說的,受用飲食時憶念:食用食物是為了身體能夠暫時安住,暫時支持,使令除掉饑渴,使令攝受梵行而受用飲食,所以食用多少,應該要知道量,名為於其量如實了達。認為我的命根由此受用飲食而不滅壞,這是為身安住食於所食。
 又對食物不要苦苦的耽溺執著。因為食物就像車子要發動需加油,身體餓了渴了要受用飲食,受用飲食是為了暫時支持身體,因此不要求食用很好,但也不要食用很差,隨緣受用食物,要遠離自苦行邊,不要食用得很差,沒有力氣,臉色發白了,或是為增強外相美好等而吃得很好,或為了受用欲樂來食用食物,這都是錯誤的心態。如果能夠做到遠離自苦行邊,及與欲樂行邊,因此說為不苦耽著。纔能隨順攝受梵行者,這是顯示為了除去飢渴、為了隨順攝受梵行者,修習戒定慧,才受用飲食。
地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我今住沙門性、住出家性,受用飲食,如法清淨,遠離眾罪。
 行者如是思惟:我現在住在聖道沙門體性、住出家性,為出離三界煩惱之家的體性,受用飲食時是如法的,如佛所說的正法,內心沒有貪瞋癡是清淨的,遠離眾罪,身語意三業都沒有罪過。所以受用飲食也是一門大學問,一個大修行。
戌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由是諸相,以正思擇食於所食。
 由以上道理及相貌,佛弟子們是用正念來思惟簡擇所受用的食物,名以正思擇食於所食。
《披》如是我今住沙門性等者:謂於是處八支聖道安立可得,名沙門性。自能出離身中所有一切惡不善法,名出家性。
 於是處,是指自己的身受心法的果報裡,有八支聖道安立可得,稱為沙門性,聖道的體性是八正道,這約證得聖道而說。出家性是指自己能出離身心所有的惡不善法,能出離煩惱、惡不善法的愛見煩惱還有惡業等等,稱為出家性。
 外道與出家人是有所不同的。例如佛世,有一位婆羅門外道的長者,想考驗一下瞿曇的沙門與外道到底有什麼不同?所以通知二邊要辦齋僧,剛開始籌辦上好的飲食請出家人食用,食用完後就問出家人的想法,出家人說:很好啊!吃得很飽,然後就走了。他也請外道來食用,外道說:非常好吃,而且形容如何豐盛好吃,然後外道也走了。第二次他再辦,也邀請出家人應供,就用很低劣的食物,這些阿羅漢食用完飯後就走了。齋主問出家人怎樣?出家人說:很好啊,食用得很飽,說完就走了。齋主再請外道來食用時,也用不好的飲食給他們食用,這次將菜放在碗下面將飯放在碗上面,這些被邀請的外道到家裡來一看,怎麼只有飯沒有菜,就很生氣的說:你太沒誠意了,轉身就走。齋主及在旁的居士們都觀察到:出家的佛弟子們是沒有煩惱的,給他好的或不好的都一樣食用下去,都歡喜受用,因而就皈依三寶,不再信受外道。
 總之,不要因為受用飲食引起貪瞋癡,應正思擇食於所食,要有正念才來受用飲食,而且應求出離、應念報恩、應離染污、應離嫌恨、應知其量,這樣食於所食。
申二、所食5 酉一、徵
 第二科所食,對所受用的食物內容作分別,分五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所食?
 有情為命根相續要受用飲食,到底所食的是什麼?
酉二、標
 第二科標。
謂四種食。
 一個人要活下去需要四種食物。
酉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來。
一者、段食,二者、觸食,三者、意等思食,四者、識食。
 一、段食,以變壞為相。唯屬於欲界香味觸三種,於食物形體嚼碎變壞時能為身體吸收,長養諸根大種,稱為食。欲界有情所食用的食物只有香味觸三,沒有色聲,它變壞後,若能為身體吸收,長養諸根大種,才稱為食。
 二、觸食,以觸境為相。這是指有煩惱的觸,才取著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時,有攝受喜樂等,長養諸根大種,所以稱為食。例如有的人喜歡看報紙等,這些精神糧食都屬於觸食。能夠使生命依持增益下去是喜與樂,會損減生命的是苦與憂。
 三、意思食,以希望為相。是指心裡的思想、願望,包括有煩惱的思想與欲同時活動,對於可愛境界有所希求,能長養諸根大種,所以稱為食。譬如說希望學習佛法,若沒有修行成功,決定不要死,這類人有希望,就會一直活下去。若沒有希望,放棄希望就可能會死。世間的事也是一樣。
 四、識食,以執持為相。這有漏的阿賴耶識,由於段、觸、思食勢力增長,而使識得到滋養,能繼續執持色身,長養諸根大種,所以稱為食。
 這四種食是眾生活下去不可或缺的食物。
酉四、簡
 第四科簡,簡別。
今此義中意說段食。
 這裡於食知量的所說的範圍單指段食。
酉五、廣2 戌一、名段食
 第五科廣,詳細說明段食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名段食,說明稱為段食的名義。
此復云何?謂餅、麨、飯、羹、臛、糜、粥、酥油、糖、蜜、魚、肉、葅鮓、乳、酪、生酥、薑、鹽、酢等種種品類,和雜為摶,段段吞食;故名段食。
 什麼是段食?譬如餅,用米或麥作的餅;麨(音:ㄔㄠˇ),有二種意思:一、是米或麥炒熟後將它磨粉製造的乾糧,如小麥粉、大麥粉等等。二、乾拌也可稱麨;飯,是乾飯;羹,是湯多的食品,可能是肉羹或菜羹等等;臛,是肉羹,古代人乞食不一定吃素的,大乘佛教因大慈悲心吃素;糜是碎爛,煮得很爛的粥稱為糜粥。
 酥油,是油;糖、蜜,都是甜的食品;魚、肉、葅鮓(音:ㄐㄩ ㄓㄚˋ),是指醃菜或肉類的醃漬品;葅,是指用米或醋或鹽,將菜醃起來的如酸菜類的;鮓,念榨,也有二種意思,是指醃的魚,如用紅糟醃的魚,或指所有肉類的醃漬品;乳、酪、生酥,生酥指乳酪提煉的乳製品。也吃薑、鹽、酢這些等等。各式各樣的食物和雜在一起食用,像炒菜要加鹽、薑、油,將各式各樣的菜炒在一起變成一團一團的。吞的時候也是一小段一小段吞下去,所以名為段食。
戌二、食異名
 第二科食異名,說明食物的不同名稱。
所言食者,所謂餐、噉、咀嚼、吞咽、嘗、啜、飲等名之差別。
 所說的食有不同的名字。 除了食外,也說餐。餐,以動詞來說即是食用,譬如說聚餐,是指大家聚在一起用餐;名詞即是食物,譬如說早餐午餐;或另一個名詞說用餐一次為一餐,用餐二次稱為二餐,用餐三次稱為三餐。所以餐也是食用的別名。
 噉,是指食用時用牙齒咬咬就吞下去。
 咀嚼,有二種意思:一、將食物嚼碎了吸它的滋味;二、是隱喻、譬喻說,如閱讀文章說咀嚼文義,不是真的將它食用下去,而是品嚐文章裡的意境。
 吞咽,吞是將食物整個一大塊的咽下去;咽與吞是一樣的,咽是指將食物從喉嚨裡滑下去。
 嘗、啜:嚐是指用舌來辨別食物的滋味,通常說來嚐一嚐味道,是試試食物的味道,名為嚐,有時也稱為啜,啜是指慢慢的品嘗食物,啜茶即是飲茶,飲茶不是一大口吞下去,是慢慢的含在口裡含一會兒再吞下去;飲,是指喝,如飲水飲茶。食物有這些種種不同名字的差別,稱為食異名。
 以上是第一科由正思擇食於所食,是指行者要正確的思惟簡擇所食用的食物。早期印度葷素都有,現在大乘佛教因大悲心大多是素食,吃素是很健康的,這裡所說的食物是葷素都有,但不論食用的是什麼樣的食物都要正思擇之後再受用飲食。
 這一科是於食知量,指行者的段食:早餐、午餐,行者受用飲食主要是為修行,應當如理作意,知量而食,要有正確的思想,稱為於食知量。所食的是段食,能食的心行,分六大科來說明,第一科,由正思擇食於所食,在受用飲食以前要想三種事:觀諸過患、觀少勝利、思擇諸相。
 一、觀諸過患,包括受用過患、轉變過患、追求過患三種。
 1. 受用種類過患,又分三種:(1)穢相,食物要嚼碎才能受用,嚼碎後混合唾液都是穢相。(2)不適宜的食物,會造成疾病。(3)食用過多或過少,過多會造成肥胖或種種疾病,過少則營養不足,難以支撐身體所需。
 2. 轉變種類過患,又分三種:(1)不淨可厭,經過胃腸消化以後,不是變成尿就變成屎,不然就變成身上的這些地水火風。有情身上的地水火風,本身即是腥臊臭穢轉變的,受用飲食後變成不淨可厭的血肉等。(2)多疾病生,很多疾病都是由飲食來的,如果沒有好好注重正確的飲食,會產生很多疾病。(3)不消而住,食物食用下去沒有消化,也會生病或其他很多的過患。
 3. 追求種類過患,為了追求飲食會有很多的過患:(1)積集過患,是指要積極飲食就要去工作,工作時要忍受寒熱的逼惱及不遂愁憂。如陶藝家,要燒陶,就必須要忍受一千多度高溫的燒窯工作;有些礦工必須深入礦坑去採礦,地下也是很熱的,這些屬於熱逼惱;還有些在幫死人的身體做清潔及化妝的工作,常常在殯儀館的冰庫裡面工作,受寒氣逼惱。為了賺一點錢來受用飲食,要忍受眾多寒熱逼惱。不滿意時,錢賺不到也會很憂愁。(2)防護過患,為了保護飲食,人與人之間會有一些鬥爭,乃至兄弟鬩牆的事情都會出現。(3)能壞親愛過患,本來親愛的人為了飲食的事情,因想法不合,口味不一樣,就吵起來了。(4)無有厭足過患,這是約國王來說的,為了擴大自己的土地,使自己的國家有更多的食物,會去打仗而形成戰爭。(5)不得自在的過患,是指一般老百姓為了配合國王,必須去打仗,打仗有二種情況發生,一種是完全死掉,一種是雖然活著但因受傷而生不如死,這都是與追求飲食有關係的。(6)起諸惡行過患,為了追求飲食可能會造種種的惡業,殺盜淫妄酒,透過不正當的手段來得到這些飲食,會造很多的惡行,臨命終時就會憂愁後悔,而且會墮到三惡道去。
 追求種類有這六種過患,因此在受用飲食時要檢討一下是不是有這些過患,如果有要趕快將它去除,要思惟簡擇,在受用飲食、轉變、追求時都有過患。
 二、觀少勝利:1. 修暫住行,2. 修集梵行。受用飲食是可以暫時維持住生命,稱為修暫住行。但修暫住行不是行者的目標,修行者為了修集梵行,受用飲食才有力量修集離欲的梵行,所以飲食還有少少殊勝的利益。
 三、思惟諸相:1. 應遮止所不宜的。2. 應正確做所應做的,又分成五個部分:
 (1)應求出離:只有在輪轉生死的人才會有飲食,如約聲聞乘來說,出離三界的阿羅漢,進入無餘涅槃就不再有段食了,不會為了飲食引生眾多的過患。
 (2) 應念報恩:要報施主的恩。受用飲食時要像食用自己孩子的肉那樣感覺到很不得已,因為施主是要忍飢耐苦,很艱難的求到這些財寶,而後慈悲布施,像似在割皮肉與刺血一樣的供養出家眾,所以行者應該好好修行回報施主的恩。
 (3)應離染污:是指到施主家去乞食時,身心要清淨,不應該驕傲、高舉、不應輕懱其他同梵行者所得的利養,這是第三個正確的心態。
 (4)應離嫌恨:行者到施主家不能期望施主一定要布施,也不能期望要多非少,要妙非麤,要當速疾而非遲緩,不論施主態度如何,皆不可生嫌恨心。
 (5)應知其量:行者應知道要食用多少,過猶不及都是不可以的,應該要知道適量的飲食。
 總之,正思擇食於所食有三個要點:
 一、觀諸過患:觀察食物有受用種類過患、轉變種類過患、追求種類過患。
 二、觀少勝利:修暫住行、能利修集梵行。
 三、思擇諸相:為身安住等,及應求出離、應念報恩、應離染污、應離嫌恨、應知其量。
午二、不為倡蕩2 未一、徵
 第二科不為倡蕩,說明不為倡蕩食於所食,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不為倡蕩?
 怎麼樣稱為不為倡蕩食於所食?
未二、釋2 申一、舉為倡蕩2 酉一、辨相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舉為倡蕩,舉出為倡蕩而受用飲食,先從反面說明,然後再證成,又分二科;第一科辨相,辨明為倡蕩食於所食的相貌。
謂如有一樂受欲者,為受諸欲食於所食。彼作是思:我食所食,令身飽滿、令身充悅。過日晚時至於夜分,當與姝妙嚴飾女人共為嬉戲,歡娛受樂,倡掉縱逸。
 如有一類喜歡受欲的人,受用飲食的目的,是為受用諸欲樂。這類人會這樣想:我受用這類的食物,能使令身體精神飽滿,充滿喜悅,到了晚上可與姝妙嚴飾的美女共為嬉戲,歡娛受樂,心行掉動於倡妓而放逸。姝,是指美女;姝妙,是長得很美的女人。這種人是為了愛樂受用淫欲的事而食於所食。
酉二、釋名
 第二科釋名,解釋名字。
言倡蕩者,於此聖法毗奈耶中,說受欲者欲貪所引、婬逸所引所有諸惡不善尋思。由此食噉所食噉時,令其諸根皆悉掉舉,令意躁擾、令意不安、令意不靜。若為此事食所食者,名為倡蕩食於所食。
 所謂倡蕩方面,在佛所說的聖法及戒律裡,說到受用淫欲的人有欲貪的煩惱,由淫逸的事情所引發的,心裡有貪瞋癡慢疑等惡不善法的尋思,最主要是貪。因此為了這些理由受用飲食時,使令六根都是掉動高舉,幻想一些世俗美好的事情,令心意躁動、擾亂不安,內心不能寂靜。若是為了淫欲的事來受用飲食,稱為為倡蕩食於所食。
《披》令意躁擾等者:欲等尋思擾亂其心,是名令意躁擾。非理分別,不住於捨,是名令意不安。煩惱猛盛,令心流漏,是名令意不靜。
 有一類人為了追求受欲諸事,而有淫欲瞋恚等等不善尋思擾亂其內心,名令意躁擾。欲貪等尋思是不合正法道理的分別,名非理分別。於此惡、不善尋思的非理分別堅執不捨,內心作意希望趕快有所行動,不能安住於捨,名為令意不安。行者內心欲貪的煩惱非常猛盛,使令心流動散亂,與很多的煩惱相應,稱為令意不靜。流,指流散;漏是煩惱的意思。這類有情內心與欲貪的煩惱相應時,心不寂靜,非常躁動。
申二、例名不為
 第二科例名不為,說明多聞聖弟子眾不為倡蕩而受用飲食。
諸有多聞聖弟子眾,以思擇力,深見過患,善知出離,而食所食;非如前說諸受欲者食於所食;是故名為不為倡蕩。
 諸多具有多聞的聖弟子眾,對佛法經律論有所了解,而且常熏習佛法,能以思惟簡擇的智慧力量,深切看到種種過患,知道受用飲食的目的不是為了受欲,而是為了離欲才受用飲食。非如前所說為了受欲來受用飲食的,因此名為不為倡蕩。這是第二種。
午三、不為憍逸等2 未一、徵
 第三科不為憍逸等,不為憍逸,及不為飾好、不為端嚴等,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
 怎麼樣稱為不是為了驕傲放逸、不是為了修飾美好、不是為了端嚴粧飾自己的身相等等來受用飲食?
未二、釋2 申一、舉為憍逸等3 酉一、總標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舉為憍逸等,舉出為憍逸等,又分三科;第一科總標,整體的標出樂受欲者的相貌。
謂如有一樂受欲者,為受諸欲食於所食。
 若有一類樂著領受欲樂的有情,為受用諸欲而受用種種飲食。這裡還是與欲有關係的,欲可藉種種形態表達出來,前面說的是男女的欲,這裡是說明其他受欲的種類,透過五根去接觸五境表達出同形式的欲,也是為了欲的緣故受用飲食。
酉二、別辨2 戌一、憍逸2 亥一、辨相
 第二科別辨,各別的說明樂受欲者的想法,分二科;第一科憍逸,為了憍逸而受用飲食,又分二科;第一科辨相,說明為憍逸受食的相貌。
彼作是思:我今宜應多食所食、飽食所食,隨力隨能食噉肥膩,增房補益,色香味具精妙飲食。過今夜分至於明日,於角武事當有力能。所謂按摩、拍毱、托石、跳躑、蹴蹋、攘臂、扼腕、揮戈、擊劍、伏弩、控絃、投輪、擲索,依如是等諸角武事,當得勇健,膚體充實,長夜無病,久時少壯,不速衰老,壽命長遠,能多噉食,數數食已能正銷化,除諸疾患。
 這種有情是為驕傲放逸來受用飲食,心想:我現在應該要食用多而且要吃飽,隨我的體力及能力,儘量的食用,食用香的、喝辣的、多食用些高油脂的食物,能增益色身的精妙飲食,能增房補益,增房也是一種淫欲的事情;補益,能增益色身的飲食,為了受用欲樂食用好一點才有體力。過了今晚到了明日,食物消化後會有力量,能做角武事,是指比武或運動的事,古代的人也有這些比武遊戲,比武時可能會有幫他人按摩的事,有時是自己比武,有時是與他人比武。
 這些比武都需要按摩,或拍毱,毱,是一種古代用的皮球,像皮毛丸一樣,拍毱,拍球,其他球類運動。
 托石,類似舉重的運動,古代沒有舉重,稱為托石。跳躑,往上跳;躑,停止;跳高時不是一直跳,往上跳,跳下來也是要停止。以上都是運動項目。
 蹴蹋(音:ㄘㄨˋㄊㄚˋ),是指二人互相踢,如跆拳道的活動,古時也有這樣一個運動;攘臂,是大家將手臂互相勾起來做比賽遊戲;扼腕,或是手腕跟手腕扣在一起看誰比較有力量能將對方搏倒;揮戈,將刀拿起來互相刺殺等等;擊劍,拿像刀子那樣的劍互相攻擊;「伏弩、控絃」,應該將它唸成一個,因為它是指弓箭裡面不同的部分。弩,有時也可以當弓箭,不過在字典裡弓箭有二種:一種是只有一隻箭另外有一個弓與弦,這是一般的弓箭;另一種弩,是說這弓箭下面還有一個機器,它是用機器的力量來控制弓的弦,是有一個依附的機器來平衡,被依附的機器稱為弩;弦是被放在依靠的架子上,中間的支架稱為伏弩,也即是弦透過架子扣在那裡然後再將它射出去。「伏弩、控絃」,是指將開關拔起來讓弓往前衝,或將它拔起來剛好將它綁住,如果放下去就射出去了。伏弩也是射箭的意思,控絃是將弓箭的弦放在弩支架的上面。總之,伏弩控絃是指射箭,射出會飛射的箭。
 投輪,類似飛盤遊戲,這是比手力;擲索,或丟繩索,這一類古代的遊戲。這些比武的事都是在比看誰的力量比較多,誰的手力比較大,誰的腳力比較好等等。
 以上種種比賽之類的活動,都需要有勇健的身體,肌肉必須很堅硬的,要非常健美的,而且必須不生病,不然就無法比武了,要一直維持這種年輕美好少壯的相貌,不食用讓自己容易衰老的食物,並且壽命還要久一點,為了以上這些理由,能多多受用飲食。
 運動員有一個最大的威脅,即是淘汰率很高,很快會被比自己更年輕的人打敗,因此必須要常常保持少壯,青春不老,而且還要壽命長遠,才能做角武事。總之若受用飲食,維持體力與色身強健,受用飲食之後能夠消化,遠離種種的毛病,都是為了憍逸的事情,稱為憍逸食於所食。
亥二、結義
 第二科結義,結說為憍逸受食的義理。
如是為於無病憍逸、少壯憍逸、長壽憍逸而食所食。
 憍逸分三種:
 一、於無病憍逸,為了希望沒有生病,能夠憍傲放逸做這些比武的事情。
 二、少壯憍逸,或者希望青春永駐,這樣能長養憍傲放逸的事情。
 三、長壽憍逸,希望壽命能長一點,能多享受憍傲放逸的心情。
 由以上因緣為了於無病憍逸、少壯憍逸、長壽憍逸而食所食。世間人確實是有人為這些事受用飲食,但是出家人不可以有這種想法,不可以為了憍逸而食。現在是反顯來說,簡除世間有一類的人受用飲食是以三種憍逸心態受用飲食。
戌二、飾好端嚴2 亥一、釋2 天一、辨相
 第二科飾好端嚴,為了飾好、端嚴而食於所食的相狀,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辨相,分別它的相貌。
既角武已,復作是思:我應沐浴。便以種種清淨香水沐浴其身;沐浴身已,梳理其髮;梳理髮已,種種妙香用塗其身;既塗身已,復以種種上妙衣服、種種華鬘、種種嚴具莊飾其身。
 世人角武比賽後,心又想:我應沐浴。便以種種清淨香水沐浴其身;沐浴後還要梳頭髮;梳頭髮後,身上還要擦香水;擦香水後,要穿上種種上等微妙的衣服,戴上種種的花鬘,如頭上帶花、耳環、手鍊等等,及以種種嚴具莊飾其身,總之身上要穿金戴銀作種種的修飾。
天二、釋名
 第二科釋名,解釋飾好、端嚴的名義。
此中沐浴、理髮、塗香,名為飾好;既飾好已,復以種種上妙衣服、華鬘、嚴具莊飾其身,名為端嚴。
 飾好,是將自己的身相修飾美好,指沐浴、理髮、剃頭、或搽香等等,這是在身體上做修飾的功夫。修飾後,為了端莊嚴飾自己的身相,要穿上上等好看的衣服,戴上好看的花鬘,還有其他耳環項鍊這些莊飾具,莊飾自己的身體,如此稱為端嚴。
亥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總名為飾好故、為端嚴故食於所食。
 以上種種為了修飾美好,端嚴莊飾自己的身體而受用飲食,名為飾好故、為端嚴故食於所食。
酉三、結顯
 第三科結顯,結語顯出為飾好故、為端嚴故食於所食的相狀。
彼既如是憍逸、飾好、身端嚴已,於日中分或日後分,臨欲食時,饑渴并至。於諸飲食極生希欲、極欣、極樂,不見過患,不知出離,隨得隨食。復為數數倡蕩、憍逸、飾好、端嚴,多食多飲,令身充悅。
 這類人既然是為了憍傲放逸的緣故、或為修飾莊嚴自己的身相,在身上穿金戴銀端嚴身相後,在日間中午時,或傍晚黃昏時,將要飲食時,很饑餓很口渴,很想食用食物。於將要飲食還沒受用時,產生很大的希求欲望,希望得到飲食,得到飲食還未受用時,看到食物極為欣喜,正在受用時也極為快樂;此時沒有觀察到自己這樣的想法是有所過患的,受用飲食的欲樂,及要做的事都不正確,都是輪轉生死的因,不知道要出離,因為根本不知道有出離三界這件事情。世間人沒有學習佛法,不知飲食過患,隨境流轉,受用飲食的理由都是為了受欲,享受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出離。所以隨得隨食,得到食物時隨著受用。
 日復一日,又數數為了淫欲的事情,角武的事情,憍傲放逸,妄想青春永駐,長壽無病的事情來受用飲食,或為了洗澡,修飾美好自己的身體,或是穿金戴銀等等端嚴粧飾自己身相,為了身體種種的理由,食用很多好的食物,喝很多好的飲料,使令身體充滿體力而且覺得非常的愉快。這裡舉世間人的例子,反觀行者是不可以有這樣的想法。
《披》於諸飲食極生希欲等者:此中極生希欲,謂於未得諸飲食時。極欣,謂於已得未受用時。極樂,謂於已得正受用時。
 此處文中所說極生希欲,是指還沒得到飲食時心裡很希望趕快受用食物。極欣,指於已得食物但還沒受用時,心裡很歡喜。極樂,指食物已在眼前,正在受用時也感到很快樂,因為食用完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一大段都是在形容未學習佛法的人,每日為了這些世俗受欲的事情而受用飲食。提醒行者不可以為了這些理由食於所食。
申二、翻例不為2 酉一、例非
 第二科翻例不為,反過來多聞的佛弟子不為飾好故、為端嚴故食於所食的相狀,分二科;第一科例非,例說不如此做的相貌。
諸有多聞聖弟子眾,以思擇力,深見過患,善知出離,而食所食;非如前說諸受欲者食於所食。
 諸多具有多聞的聖弟子們,以思惟簡擇的智慧力,了解受用飲食有很多的過患,能善巧出離前面所說種種的過患,不要為了淫欲、憍逸、飾好、端嚴等等而食所食,不會像世間諸受欲者為了受用各種欲樂而受用飲食。
酉二、顯正
 第二科顯正,顯示正確的方法。
唯作是念:我今習近所不應習、所應斷食,為欲永斷如是食故。
 聖弟子要這樣想:我現在串習親近,斷除為憍逸故、為飾好故、為端嚴故食於所食等所不應熏習的、所應斷除的飲食方式,為了斷除不正確的受用飲食,應當正思擇食於所食。
 色界天的人是禪悅為食,佛教徒常常祝願他人: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有禪定時不用像現在這麼辛苦,早餐要吃,午餐也要吃;阿羅漢如果入無餘涅槃當然也不食用段食。在欲界的人,需要有段食,段食有這麼多的過患。斷食,是指應該要斷除這種食,倡蕩、驕逸、飾好端嚴、染污等食,這類不正確的飲食都要斷除才能證阿羅漢果。行者要這樣想:我要永遠斷除這類不正確的飲食方式。
《披》唯作是念等者:謂如前說,為憍逸故、為飾好故、為端嚴故食於所食,是名所不應習、所應斷食。諸有多聞聖弟子眾,為欲永斷如是所食,是故厭離、惡賤、驚恐,而作是念。
 一般沒有學習佛法的人,如前文所說,為了憍傲放逸比武的事情、為了修飾美好的身相、為了端嚴莊飾自己的身相等等而食,是名所不應習、所應斷食。這對想修行的人而言是不應串習的,而且是應該要斷掉的飲食方式。修習佛法的聖弟子眾,為了永遠斷除這種想法,如果有這種想法要趕快厭離,厭惡輕視這樣子的想法而且心生驚慌、恐懼,假如自己也像世間人為了這些動機而食,是會墮到三惡道去的。聖弟子眾,不僅要多聞,而且要學習佛法,否則不知受用飲食有這麼多的過患。這是第三科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故食於所食。
午四、為身安住2 未一、徵
 第四科為身安住,說明應正思惟為身安住而受用飲食,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為身安住食於所食?
 為什麼說為了身體能夠安住所以食於所食?
未二、釋2 申一、名安住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名安住,解釋身安住的名義。
謂飲食已壽命得存,非不飲食壽命存故,名身安住。
 因為受用飲食後壽命才能保存,如果不受用飲食,壽命則不能保存。為了保存壽命還是要受用飲食,名為身安住。
申二、顯所為
 第二科顯所為,顯示為身安住受用飲食的目的。
我今受此所有飲食,壽命得存,當不夭沒;由是因緣,身得安住,能修正行,永斷諸食。
 行者應當思惟:我現在受用飲食是讓自己的壽命可以保存,而且不會中間夭折;由此受用飲食的因緣,身能安住,能修持戒定慧的正行,進而永遠斷除這些種種的飲食所生的惡不善尋思,乃至證入涅槃,將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都可以斷除。
《披》永斷諸食者:前說諸受欲者食於所食,或為倡蕩、或為憍逸、或為飾好、或為端嚴,如是皆墮欲樂行邊,能壞梵行、能障梵行、能令種種諸惡不善尋思現行,永斷如是食故,是名永斷諸食。
 前文說諸受欲者食於所食,因沒有學習佛法,受用飲食的動機是為了倡蕩,淫欲,或為了憍逸,比武的事情,或為飾好、或為端嚴,這動機都是屬於欲樂行邊,都是因為要享受欲的快樂,才受用飲食。如果是以這些動機受用飲食能破壞離欲的梵行,能障礙梵行,使令內心產生種種的惡法及不善法的尋思現行。佛弟子受用飲食是為了能夠修行,應該斷除這些不正確的動機及受欲的惡不善法的尋思,應當是為成道業而受此食,直至聖道成就,名永為斷諸食。這是行者為身安住食於所食的大意。
午五、為暫支持2 未一、徵
 第五科為暫支持,說明應正思惟為暫支持生命的相續而受用飲食,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為暫支持食於所食?
 為什麼說為了暫時支持身體來受用飲食?
未二、釋2 申一、舉二存養3 酉一、標列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舉二存養,舉出二種存養色身的情況,又分三科;第一科標列,標示列舉出來。
謂略說有二種存養。一、有艱難存養,二、無艱難存養。
 要略而言有二種使令行者的色身能生存長養的情況:一、有艱難存養;二、無艱難的存養。
酉二、辨相2 戌一、有艱難存養3 亥一、徵
 第二科辨相,分別二種存養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有艱難存養,說明有艱難存養的相狀,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有艱難存養?
 什麼是有艱難存養?
亥二、釋3 天一、有苦
 第二科釋,解釋有艱難存養的相狀,分三科;第一科有苦,有困苦重病故艱難存養。
謂受如是所有飲食,數增饑羸,困苦重病。
 如果受用飲食,食用這樣的食物結果反而增加饑餓羸弱,困苦病重,還會使令自己受到很多的苦惱,生很大的病,這樣的飲食是不好的,稱為有艱難存養。食用這樣的食物使令身體衰弱而且得病,是有苦的。這是有艱難存養的第一個相貌,有苦生故。
天二、有染
 第二科有染,有困苦重病故艱難存養。
或以非法追求飲食,非以正法。
 有染污的情況是指追求飲食的方式是不合法的。譬如出家人不可以販賣物品,不可以替人算命,不可以做種種邪命的事,不以非法的方式來追求飲食;或在家居士不可以用不正當的手段賺錢。如果是以非法來追求飲食,不是以正法來追求飲食,是有染污的。
《披》或以非法追求飲食等者:此中非法,謂如前說,或依矯詐、或邪妄語、或假現相、或苦研逼、或利求利種種狀相應知。(陵本二十二卷十頁1919
 以非法追求飲食,如〈聲聞地〉卷22,800頁所說:出家人為得到名聞利養,或依矯詐欺騙信徒,使令對方能供養飲食;或說妄語,說自己有修有證,使令對方願意供養自己;或假現相,自己沒有修行可是妄現很有修行的樣子,威儀很寂靜,這些都是以邪命的方式追求飲食;或與人磨蹭很久逼迫他人來供養自己;或在信眾面前互相比較,說何人供養多寡、好壞,做種種比較,名為以利求利種種狀相,這都是非法的追求飲食。這裡偏就出家人說,在家人為積聚飲食財物更是竭盡所能,有更多非法的手段,不一而足。
得已,染愛、耽嗜、饕餮、迷悶、堅執、湎著受用。
 此處用六種形容詞:染愛(貪染愛著)、耽嗜(耽溺嗜好於食)、饕餮(形容受用飲食時貪婪無厭的相貌)、迷悶(迷惑不解受用飲食有多過患極少利益)、堅執(堅固執著)、湎著(沈湎執著),來說明世人耽著食物的情況。由淺的貪染愛著程度到深深的湎著,以染著的愛欲心追求食物,縱然食物的來源正確,但得到食物以後又由染愛乃至湎著受用,這樣是有染污心的受食。
天三、有障
 第三科有障,有障礙故艱難存養。
或有食已,令身沈重,無所堪能,不任修斷;或有食已,令心遲鈍,不速得定;或有食已,令入出息來往艱難;或有食已,令心數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
 如受用某類食物會使令身體沈重,如垃圾食品類的食物,只是增加體重,使令行者身體沒有力量,不能修行斷除煩惱。或受用某類食物後,心性反應遲鈍不能很快的得定,這可能是葷腥的食物;或有些食物食用下去令呼吸困難,如年糕類食品,食用下去胃部會不舒服,使令喘氣時也有困難;或有些食物食用完後,令心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如甜食食用多的人容易昏沈睡覺。總之,食物如果使令自己不能修行或不能得定,或容易被五蓋所纏擾,是有障礙,也屬於有艱難存養。
亥三、結
 第三科結,結說。
如是名為有艱難存養。
 以上於受用飲食來生存長養生命時,若有困苦重病、有染汙、及對修行來說是有障礙,這樣的食物,雖可以支持體力,可以安住壽命,可是無法修行,這即是有艱難存養。
《披》得已染愛等者:樂著受用,是名染愛。喜樂堅著,是名耽嗜。希求更得,是名饕餮。不觀得失,是名迷悶。攝為己有,不能捨離,是名堅執。耽樂受用,無所顧惜,是名湎著。
 得已染愛等者:得到食物以後,樂著是指特別歡喜受用,希望每餐受用這樣食物稱為染愛。譬如說歡喜食用蛋糕,希望每餐都能食用蛋糕,這即是有染愛。染愛是淺的,只是喜歡食用。耽嗜是喜樂堅著,歡喜好樂食物而且堅固的執著每日一定都要食用這種食物,不吃不行,這是耽嗜不能捨離它。希求更得,名饕餮,是指貪吃的樣子,這類人吃的相貌好像很想吃很多,吃一份不夠,還想再吃三份四份五份,即是饕餮。在受用食物時也不觀它有功德或過失,名為不觀得失。食物食用太多,可能會引起糖尿病、高血壓等等,或說有少少的好處,有一點熱量,但沒有比較利弊功用,不論好不好,是先吃再說,這種態度稱為迷悶。將食物收攝為自己所有,只有自己能吃不給他人,這是對食物有堅固的執著,是名堅執。耽樂受用食物,不論食物的來源正不正確,會不會健康,任何理由都不能阻止受用這樣的食物,稱為湎著,沉湎執著於受用這些食物。
戌二、無艱難存養3 亥一、徵
 第二科無艱難存養,說明無艱難存養的相狀,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無艱難存養?
 什麼是無艱難存養?
亥二、釋3 天一、無苦
 第二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無苦,無苦故無艱難存養。
謂受如是所有飲食,令無饑羸,無有困苦及以重病。
 若受用這類食物使令行者不會饑餓羸弱,如食用五穀飯、蔬菜水果,有蛋白質,有熱量,營養均衡的飲食,不會引生饑餓羸弱,也不會有困苦或種種的重疾產生。無艱難存養的第一個相貌是無苦。
天二、無染
 第二科無染,無染著故無艱難存養。
或以正法追求飲食,不以非法。既獲得已,不染、不愛,亦不耽嗜、饕餮、迷悶、堅執、湎著而受用之。
 或以正法追求食物的來源,經濟的來源是合法的,不以非法手段獲得的。對已獲得的食物,不會染著,不會愛樂,也不耽溺、饕餮,不貪求,也不迷悶,而且能觀得失功德,不執著攝為己有而不能捨離,更不湎著、耽樂無所顧惜,能正知正念而受用之。
天三、無障
 第三科無障,沒有障礙故無艱難存養。
如是受用,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無有艱難;令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
 所以受用飲食也是要研究,營養學也是一門學問,因為有些食物會引起身體不好的反應,有些可以使人健康。行者應該要有這方面的常識,如果管理廚房的人有這種知識,大家食用起來會很健康。
 如果受用某類飲食,能令身體不會沈重,有所堪能性,能夠修習止觀斷除煩惱;受用某類飲食,令心容易得定不會煩躁。如食用太辣的、太酸的、太鹹的、太苦的,味道太強的食物都是很難令人得到三摩地的,食用清淡一點容易消化的食物會較容易得定;受用某類飲食,不會使令出入息有所艱難,令心不惛沈,也不會常常想睡覺,不當飲食會使令行者很快的就想要睡著了。
亥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無艱難存養。
 如是受用令行者無苦、無染汙,於修行時無障礙的飲食,稱為無艱難存養。
酉三、料簡
 第三科料簡,再詳細的思量簡別。
若由有艱難存養,壽命得存,身得安住,此名有罪,亦有染汙。若由無艱難存養,壽命得存,身得安住,此名無罪,亦無染汙。
 如果行者受用飲食是由有艱難存養,受用飲食使令自己有苦、有染、有障,雖生命可以存續、身得安住,但這種方式的受用飲食是有罪過的,也是有染污的;這裡所說罪過是根據食物的來源是非法追求而來的;染污是約受用飲食有染愛、耽嗜、饕餮、迷悶、堅執、湎著等這六個相貌而說;有艱難存養,是指有罪與有染污。
 反之,行者受用飲食時是由無艱難存養,壽命得存,使令修行沒有什麼困難,食物的來源沒有罪過,受用食物時也沒有貪戀等,沒有染污,於修行沒有障礙,無苦、無染、無障,是名無罪、也無染污。
申二、名暫支持
 第二科名暫支持,說明為暫支持的名義。
諸有多聞聖弟子眾,遠離有罪有染存養,習近無罪無染存養,由是故說為暫支持。
 諸多具有多聞的聖弟子眾食於所食,應遠離有罪過的、有染污的存養,應該常常的修習,接受親近沒有罪過沒有染污的存養,飲食的方式必須要顧慮到幾個原則:要無苦、無染、無障,因此說為暫支持。
 暫支持是指受用飲食,不要讓自己身體衰弱;也不要讓自己有所染污,不要愛著食物,不要令食物的來源不正確;也不要障礙修行,使令色身健康受損,如血壓增高等,或使令自己產生昏沉睡眠等障,都要避免,能夠做到這樣是無艱難存養,因此說為暫支持。
午六、為除饑渴等2 未一、牒前總標2 申一、問
 第六科為除饑渴等,說明應正思惟為除饑渴等而受用飲食,等是指還包括很多,分二科;第一科牒前總標,牒,明白標出前面總標的要義,又分二科;第一科問,提問。
問:云何習近如前所說無罪無染所有存養,以自存活?
 問:受用飲食時如何修習親近,像前面所說的來源是沒有罪過的、及沒有染污的存養方式,而使生命得以存活?這是說得到食物的來源是合法沒有染污的,於受用時不要有染愛、耽嗜、饕餮、迷悶、堅執、湎著,受用飲食時如何修習清淨?
申二、答
 第二科答,回答。
答:若受飲食,為除饑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如是習近無罪無染所有存養,而自存活。
 答:受用飲食是為除饑渴、為攝梵行、為斷除舊疾、為令不引生新病、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為了這幾種理由,即是所謂的無艱難存養。行者能這樣做稱為習近沒有罪過、沒有染污,而使生命得以存活。這是解答前面的為暫支持的無艱難存養。
未二、隨標別釋5 申一、為除饑渴3 酉一、徵
 第二科隨標別釋,隨所標示出來的各別解釋,分五科;第一科為除饑渴,說明應正思惟為除饑渴而受用飲食,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為除饑渴受諸飲食?
 為什麼說為解除饑渴而受用飲食?
酉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至食時,多生饑渴,氣力虛羸,希望飲食。為欲息此饑渴纏逼、氣力虛羸,知量而食。如是食已,令於非時不為饑羸之所纏逼,謂於日晚或於夜分,乃至明日未至食時。
 到受用飲食時,多數人都是又饑又渴,氣力虛羸,因血糖太低人會很羸弱,內心也希望趕快受用飲食。行者為了止息饑渴纏繞逼迫,在氣力虛羸時,應知道自己所需的量來受用飲食。這樣知量而食後,能於非時不為饑羸之所纏逼。非時是指不是受用飲食的時候,也不會有饑餓羸弱所纏繞逼迫;若是持午的人過午以後不再受用食物,或是晚餐時不再食用食物也不會太饑餓羸弱;或半夜也不會餓醒了,乃至次日還沒有到飲食前,也不會太饑餓羸弱。佛弟子有的是日中一食,如修頭陀行的是日中一食,諸天早食,佛午食,佛允許弟子們可食早、午二餐,行者午餐以後不能再吃了,所以行者受用的飲食必須足夠支撐到次日早餐前,這樣是為除餓饑渴,知量而食。
酉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為除饑渴受諸飲食。
 以上所說稱為除饑渴受諸飲食。
 智者大師在《釋禪波羅蜜》也提到,必須知量而食,是指吃的量需支撐到次日食用早餐以前不會太餓,能有力氣修止觀,這樣才稱夠量。通常如果沒有持午的人,胃不好,食用的量不夠,過了中午二三點,可能又餓了,如晚上沒食用,會更虛弱。這裡的標準是為除饑渴,所受用的量要夠支撐過非食時而受用飲食,這樣才能稱作為除饑渴受諸飲食。
申二、為攝梵行3 酉一、徵
 第二科為攝梵行,說明應正思惟為了能夠攝受梵行而受用飲食,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為攝梵行受諸飲食?
 什麼稱作為了攝受梵行而受用飲食?
酉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如其量受諸飲食,由是因緣,修善品者,或於現法、或於此日,飲食已後,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無有艱難;令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由是速疾有力有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
 行者為了修離欲的梵行,修戒定慧,才受用這些食物,但要稱量受諸飲食,受用的飲食足夠支持修行時所消耗的熱量,由此因緣知量而食,修習眾善品者,包含聞思修,譬如讀書的人容易肚子餓;修止觀的人,在還沒有純熟時,也是很容易餓,因為妄想多容易累,需食用很多的食物,直到程度提高才不用食用那麼多;或是要服侍師長;或者是有執事如要當典坐、行堂等等,要做大眾的事;或修戒定慧的種種事都是屬於善品。
 現法是指現在的色受想行識,代表現在的生命體,或者是今日於飲食後,不要因飲食覺得身體很粗重無法修行,必須要在飲食後,身心適悅覺得有精神,可以修行斷除煩惱;而且令心速疾得三摩地,如所食用的食物酸甜苦辣,重口味會障礙禪定;受用的飲食也必須不會障礙出入息;令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想睡覺,如會有昏沉睡眠纏擾逼迫,這種食物不適合食用。
 由於這樣知量而食,很快的有能力得所未得,指證得初果,這是約聲聞人來說,得到以前所未證得的初果轉凡成聖;觸所未觸,是指觸證二果、三果;證所未證,是指證阿羅漢,阿羅漢果也是從來沒有證過的,受用食物是要行者有能力可以修止觀、斷煩惱、證得聖道果。
酉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為攝梵行受諸飲食。
 行者以這樣的方式來受用飲食,稱為為攝梵行受諸飲食,是為了修行而受用飲食。
申三、為斷故受3 酉一、徵
 第三科為斷故受,說明應正思惟為了斷煩惱而受用飲食,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為斷故受受諸飲食?
 什麼是為斷故受而受用飲食?
酉二、釋2 戌一、出故受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出故受,指出過去於食不知量所生的病苦覺受。
謂如有一,由過去世食不知量、食所匪宜、不銷而食;由是因緣,於其身中生起種種身諸疾病,所謂疥癩、皰漿、嗽等,如前廣說。
 如有些一類行者,由於過去食不知量、受用到不適宜的飲食、或食未消化又食;由此因緣,於身中會生起種種疾病,如疥癩、皰漿、嗽等。疥病是指瘡的毛病。癩病,也是一種皮膚病。皰漿,有膿水的疱瘡。嗽,咳嗽等。如前所說糖尿病等。
 這裡故受是指生病的感受,有情若是在過去時,不知節量而食,什麼該食?什麼不該食?受用什麼食物會有哪些反應?都不懂而且沒有研究,就容易生病。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所以還要觀察。
《披》所謂疥癩皰漿嗽等如前廣說者:如前轉變種類過患中,說有多種疾病應知。(陵本二十三卷八頁1967
 如前面說過的,皮膚病、癲癇、糖尿病、或種種的肥胖症、貧血等轉變種類過患中的種種疾病,都是食了不合適的飲食,由飲食不平衡引起的。如本卷816頁所說。
由此種種疾病因緣,發生身中極重、猛利、熾然苦惱不可意受。
 過去因為食用錯食物,由此生起各式各樣疾病的因緣,能讓身體產生極重、猛利、熾然的苦惱,種種不可意的受。故受是指病的感受,病受。
戌二、明為斷
 第二科明為斷,說明為斷除故受的方法。
為欲息除如是疾病,及為息除從此因緣所生苦受,習近種種良醫所說饒益所宜隨順醫藥,及受種種悅意飲食。由此能斷已生疾病,及彼因緣所生苦受。
 為了止息這些疾病,及為息除從此疾病的因緣所引起的苦受,必須習近種種良醫所說有利益,所適宜的、合適的食物,還要隨順處方藥食用,及受用種種適合修行的悅意飲食。由此能斷除已生的疾病,及因此緣所生的苦受。
酉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為斷故受受諸飲食。
 如上所說,名為為了斷除過去病的感受而受用飲食。受用飲食時要注意,過去是否曾因某些飲食而引起不適?現在則不應該再食用。有時在行堂時;或者有人可能是生病的關係,不食用這樣飲食,不能勉強他人食用,因為有些人體質較弱不堪受用,這都是為了斷除過去疾病,正知受用飲食。
申四、為令新受當不更生3 酉一、徵
 第四科為令新受當不更生,說明應正思擇為了使新的苦受未來不再生而受用飲食,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為令新受當不更生受諸飲食?
 什麼是為令新受不要再產生而受用飲食呢?
 新受是指新的病,任何飲食食用過量都會產生疾病。如時下流行的健康食品,若食用太多而中毒,還得去換血洗腎,這即是新的病產生出來了;以前沒有的病,因食用得過多,導致營養過剩或失調,也會有新的病。
酉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如有一,由現在世安樂無病、氣力具足,不非量食、不食匪宜、亦非不銷而更重食,令於未來食住身中成不銷病,或於身中當生隨一身諸疾病,所謂疥癩、皰漿、嗽等,如前廣說。由是因緣,當生身中如前所說種種苦受,餘如前說。
 如有一類行者,雖然現在身體暫時是很健康的,沒有生病,氣力具足,而且體力也很好,受用飲食時也能注意不過量也不太少,也不食用不合適自己身體的食物,也不在還沒消化前又再食用,引發消化不良的腸胃道疾病,通常食物沒消化在腸道內累積會產生很多毒素,以致引生五臟六腑的種種毛病,或者於身中當生隨前所說任何一種身上的疾病,如疥病、癩病、皰漿等皮膚病,還有其他的種種病,如前所詳細說的種種疾病。由食不知量飲生疾病的因緣,當生出身中如前所說的種種苦受,其餘如前所說,受用食物要注意,不要讓飲食新增自己的病苦等。
酉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為令新受當不更生受諸飲食。
 如是受用飲食使自己不要有新增的毛病產生,名為令新受當不更生。這樣受用飲食才是正確的。
申五、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2 酉一、徵
 第五科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穩而住,說明應正思擇為使當來能存養力樂無罪安穩而住而受用飲食,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受諸飲食?
 什麼是為存養、有力、有樂、沒有罪過、能安隱而住而受用飲食?
酉二、釋5 戌一、存養
 第二科釋,解釋,分五科;第一科存養,說明存養的名義。
謂飲食已,壽命得存,是名存養。
 若受用飲食後,壽命得以存續,稱為存養。
戌二、力
 第二科力,說明力的名義。
若除饑羸,是名為力。
 欲界有情一定要受用飲食,如果常常沒有受用飲食就會面黃肌瘦、消瘦沒有力氣,受用飲食能消除饑羸,稱為有力。
戌三、樂
 第三科樂,說明樂的名義。
若斷故受,新受不生,是名為樂。
 斷除舊有的毛病,新病也不要產生,人會快樂,是名為樂。每個人有病時都是不快樂的,食用食物時可以斷除舊的毛病也不會生出新的毛病,這樣稱為樂。
戌四、無罪
 第四科無罪,說明無罪的名義。
若以正法追求飲食,不染、不愛,乃至廣說而受用之,是名無罪。
 若是以正法追求飲食,食物錢財的來源是正確的,而且得到食物後也不染污貪愛或一直堅著,乃至廣說有六種相貌,即不會有染愛乃至湎著等等,而受用之,稱為無罪。
戌五、安隱而住
 第五科安隱而住,說明安隱而住的名義。
若受食已,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如是名為安隱而住。
 若受用食物後,身體不會沉重,有所堪能修習止觀斷除煩惱,而且能很快得到三摩地,還不會引起昏沉睡眠等等障礙,如前所詳細說的,稱為安穩而住。這即是無艱難存養的:無苦、無染、無障,三種內涵。
《披》堪任修斷如前廣說者:謂如前說,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無有艱難,令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應知。
 如前所說的是指:受用的食物使令自己很快得到禪定,使令入出息沒有困難,使令身心適悅不會被昏沉睡眠蓋障所纏擾,堪任修行斷除煩惱,應當了知。
巳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是故說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乃至廣說,是名廣辯於食知量。
 總之,這一大段從前到後始終都在提醒修行者,因此說:受用飲食時要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乃至廣說,也應包含不為端嚴,必須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饑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穩而住,這即是乃至的省略說,沒有全部說出來。這裡詳細的分別於食知量,若有人來請法:什麼是佛教的飲食觀?這一大段文已非常完備清楚了。
辰二、略義2 巳一、徵
 第二科略義,要略的道理,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應知此中略義?
 如何知道於食知量要略的道理?彌勒菩薩很慈悲,作一個歸納,將佛教的飲食觀,要略的道理提出來。
巳二、釋3 午一、第一略義2 未一、標
 第二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第一略義,說明第一種要義,又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要義。
謂若所受食,若如是食,當知總名此中略義。
 於食知量第一種略義。可分成二部分:
 一、所受的飲食:佛教的飲食觀,所說的飲食稱為所受食。食有四種,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這裡指段食。
 二、如是食,是指要這樣的受用飲食。如是也是省略之詞,指前面所說的,為正思擇食於所食,乃至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
 應當知道總名為此處於食知量中的要略義理。
未二、釋2 申一、所受食2 酉一、徵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所受食,說明所受用的食物,又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何者所食?
 什麼是所受食?
酉二、配
 第二科配,配合段食而說。
謂諸段食。即餅、麨、飯、羹、臛、糜、粥,如前廣說。
 所受食是指段食,早、午餐一段一段的飲食,食物包括:
 餅:指餅食。麨:米麥磨成粉,如四神粉、種種粉類的。飯:乾飯、稀飯。羹、臛:是指羹湯的意思,肉羹等等稱為臛。糜、粥:是指煮得很爛的稀飯等等。如前面已詳細說了。還有酥油、糖、蜜、魚、肉、葅鮓(音:ㄐㄩ ㄓㄚˋ,魚醬)、乳、酪、生酥、薑、鹽、酢等種種品類,這些都是屬於段食,所食用的食物稱為所食。如要與人談佛教的飲食觀,要先定義到底所受用的食物是什麼?它的內容包含五穀類、蛋白質類、蔬菜類等種種食物,這是所食用的食物內容。素食有豆包、豆腐、蔬菜類等。
申二、如是食2 酉一、徵
 第二科如是食,說明如何受用飲食,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而食?
 如何受用飲食?說明受用飲食的意樂。
酉二、配
 第二科配,配合正思擇解釋。
謂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乃至廣說。
 應當正確思惟簡擇食於所食:觀諸過患、觀少勝利、思擇諸相等,而且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乃至詳細說不為端嚴,以及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饑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穩而住,稱為如是食。
 不為倡蕩,是不為淫欲的事情。不為憍逸,是指不為比武的事情。不為飾好,不是為了洗澡、剃頭理髮、身上塗香等事。不為端嚴,不為了穿好料的衣服,要穿金戴銀的端嚴事。為身安住,為了壽命能夠存續。為暫支持,是希望自己受用飲食使身體能支持存續,又能夠修行。為除饑渴,由於有俱生饑渴的病,要受用飲食維持體力,到次日早上起來還能夠修習。為攝梵行,能夠修行。為斷故受,希望斷除舊的毛病。為令新受當不更生,不產生新的毛病。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穩而住,希望無苦、無染、無障沒有艱難的生存長養身體;力,是指沒有饑餓羸瘦,健壯有力;樂,是指沒有舊的病也沒有新的病,身心快樂;無罪,飲食的來源沒有罪過,要以正法追求飲食,而且不可以染愛、湎嗜受用,能夠修行得三摩地也不會昏沉睡眠;安穩而住,能令身心安穩而住。這是前面不斷重覆在說的,從正思擇到安穩而住這一大段即是如是食,這即是第一略義。
午二、第二略義2 未一、標
 第二科第二略義,說明第二種要義,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要義。
復次,應知此中略義,謂為攝受對治,為遠離欲樂行邊,為遠離自苦行邊,為攝受梵行,受諸飲食。
 其次,彌勒菩薩開示這麼多的道理,可以歸納要略的義理如下。
 第一略義,要略分成二種:一、所受食。二、如是食。
 第二略義,又分成四種:
 1. 攝受對治,為攝受對治飲食引起的過患而食於所食。
 2. 為遠離欲樂行邊,不是為了受用五欲而食於所食。
 3. 為遠離自苦行邊,不是為了苦惱自己,修苦行而不吃不喝。
 4. 為攝受梵行,主要是為了修行而食於所食。
未二、釋4 申一、為攝受對治2 酉一、徵
 第二科釋,解釋,分四科;第一科為攝受對治,說明應正思擇為攝受對治而受用飲食,又分二科;第一科徵,先提出問題。
云何為攝受對治受諸飲食?
 什麼是為攝受對治煩惱而受用諸多飲食?
酉二、配
 第二科配,配合說明。
謂如說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
 如前文彌勒菩薩開示:要正思擇攝受對治,對治所有因為飲食引起的過患,而攝受梵行對治煩惱。
申二、為遠離欲樂行邊2 酉一、徵
 第二科為遠離欲樂行邊,說明應正思擇為遠離欲樂行邊而受用飲食,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為遠離欲樂行邊受諸飲食?
 什麼是為了遠離欲樂行邊受諸飲食?
酉二、配
 第二科配,配合不為倡蕩等解釋。
謂如說言: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於所食。
 如前文所說:不是為了受用倡妓放蕩身行等欲;不是為了憍傲放逸,不是為了比武的事;不為飾好,不是為了洗澡、塗香、剃頭等事;不為端嚴,也不是為了穿上品的衣料、或穿金戴銀、或戴手飾鑽戒等等端嚴事,而受用飲。這樣稱為遠離欲樂行邊受用飲食。
申三、為遠離自苦行邊2 酉一、徵
 第三科為了遠離自苦行邊,說明應正思擇為了遠離自苦行邊而受用飲食,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為遠離自苦行邊受諸飲食?
 什麼是為了遠離自苦行邊受諸飲食?佛陀說不可以太快樂,也不可以太苦,不可以太苦是什麼意思?
酉二、配
 第二科配,配合為除饑渴等解釋。
謂如說言:為除饑渴、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若力若樂食於所食。
 如說文所言:
 一、為了解除饑渴的毛病,餓了會沒氣力修行,所以要受用飲食。
 二、為斷故受,為斷除舊的毛病。
 三、為令新受當不更生,受用飲食不要有新的毛病產生。
 四、為當存養若力若樂食於所食,希望能夠沒有艱難的存養,沒有苦惱、沒有染污、沒有障礙,其中為當有力,有力是指沒有饑羸;為當有樂,為斷除舊的毛病、且令新受當不更生的內容是一樣的。
 這四句話都是屬於為了遠離自苦行邊。
申四、為攝受梵行2 酉一、徵
 第四科為攝受梵行,說明應正思擇為了遠離自苦行邊而受用飲食,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為攝受梵行受諸飲食?
 什麼是為了攝受梵行來受用飲食?
酉二、配
 第二科配,配合為攝梵行等解釋。
謂如說言:為攝梵行、為得無罪安隱而住食於所食。
 如前所說:為了攝受清淨的梵行及為了得到沒有染汙、沒有罪過、身心安隱而住,而受用飲食。
午三、第三略義3 未一、標
 第三科第三略義,說明第三種要義,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要義。
復次,應知此中略義,謂有二種。
 其次,應該知道這其中要略的義理,有二種。
未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一、無所食,二、有所食。
 分成二類:一、無所食,是指什麼都不吃;二、有所食:要受用飲食,欲界有情當然不能不受用飲食。
未三、釋2 申一、別辨相2 酉一、無所食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相,各別說明它的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無所食,說明無所食的相狀。
無所食者,謂一切種都無所食;無所食故,即便夭沒。
 無所食方面,是指什麼都不吃也不喝水,人如果都不吃不喝就會死。夭沒,夭折死沒,這不是要討論的問題,但也可以將它歸納成二種,即是不吃不行,因為不吃一定會飢渴而死。
酉二、有所食3 戌一、標列
 第二科有所食,說明有所食的相狀,分三科;第一科標列,標示列舉出來。
有所食者,有其二種。一、平等食,二、不平等食。
 有所食方面,也可以分成二種:一、平等食。二、不平等食。
戌二、別辨2 亥一、平等食
 第二科別辨,各別的辨明平等食及不平等食的相狀,分二科;第一科平等食,說明平等食的相狀。
平等食者,謂非極少食、非極多食、非不宜食、非不消食、非染汙食。
 平等食有五種情況:
 一、非極少食,不可以食用太少。
 二、非極多食,也不是食用得太多。
 三、非不宜食,不合適的食物不可以食用。
 四、非不消食,尚未消化完也不要再食用。要注意食用進去和排出來的量要相等,或者食物難消化,就不要再食用了。
 五、非染汙食,受用的食物來源要正確,而且食用時不要有貪愛等。
亥二、不平等食
 第二科不平等食,說明不平等食的相狀。
不平等食者,謂或極少食、或極多食、或不宜食、或不消食、或染汙食。
 不平等食方面,與平等食相反,是指:食用的食物太少、或太多、或不適宜的食用、或沒有消化完又食、或有染污的受用飲食。
戌三、料簡2 亥一、辨2 天一、受用平等所食4 地一、非極少食
 第三科料簡,再思惟簡別平等食及不平等食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辨,先辨明二種食的相狀,又分二科;第一科受用平等所食,說明受用平等所食的相狀,又分四科;第一科非極少食,不是極少食的相狀。
當知此中,由平等食非極少食,令身饑羸未生不生,已生斷滅。
 應當知道這裡的平等食是指行者不可以食用太少,食用太少使令身體饑餓羸弱;這種事如果還沒有產生不要令其產生,知道是錯誤就不要去做,於未生令不生;若是食用太少,應該斷除不要再這樣做了,已生起的錯誤能夠斷除消滅,於已生令斷滅。
地二、非極多食
 第二科非極多食,不是極多食的相狀。
由平等食非極多食,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
 由於能平等食,不食用太多,令身體遠離沈重,不會有呼吸有困難或使自己容易昏沉睡覺,沒辦法修行斷除煩惱等,由此能令自己有所堪能,堪任修學聖道斷除煩惱,如前文所詳細說明的內容。
地三、非不宜食及不消食
 第三科非不宜食及不消食,說明非不宜食及不消食的相狀。
由平等食非不宜食、非不消食,能斷故受,不生新受;由是因緣,當得存養若力若樂。
 由於平等食,不食用不適宜的食物、不在未消化前又再受用飲食,能斷除舊的毛病,不生新的毛病;由於這樣的因緣可以無艱難的存養,也可以使身體強壯有力、身心安樂。這是非不宜食及不消食的作用。
地四、非染汙食
 第四科非染污食,指不是染污食的相狀。
由平等食非染汙食,當得無罪安隱而住。
 由於平等食的關係,不是染污食,食物的來源是合法的且沒有罪過的,能讓身心無罪安隱而住,並能使身體有堪能性可以修行,食用對食物身心不會昏沉掉舉等等。
天二、遠離不平等食4 地一、極少食
 第二科遠離不平等食,遠離不平等食的過患,分四科;第一科極少食,說明極少食的相狀。
由極少食,雖存壽命,而有饑羸,亦少存活。
 反過來說,如果食用太少,雖然生命尚存,可是饑餓羸弱,活下來的機會也很少,所以必須要遠離極少食。
地二、極多食
 第二科極多食,說明極多食的相狀。
由極多食,如極重擔鎮壓其身,不能以時所食消變。
 由於極多食,是食用太多了,好像肚子裡放了很多重擔一樣,被大石頭壓到身體,胃不能適時地將它全部消化轉變。這是極多食的壞處。
地三、不消食及不宜食2 玄一、不消食
 第三科不消食及不宜食,說明不消食及不宜食的相狀,分二科;第一科不消食,說明不消食的相狀。
由不消食,或住身中成不消病,或生隨一身諸病苦。
 由於不消化又食用,食物一直滯留在身體裡面,如高油脂食用太多,在腸子裡面沒辦法排出來,造成身體負擔,產生各種不消化的病苦,或生出任何一種身體的病苦。如血脂肪太高,或是脂肪肝等病,都是飲食消化代謝不良,堆積產生的病苦。
玄二、不宜食2 黃一、例
 第二科不宜食,說明不宜食的相狀,分二科;第一科例,例說。
如不消食,由不宜食,當知亦爾。
 如食物尚未消化而食,由於受用不合適身體狀況的食物,應當了知也是一樣都會讓人生病。
黃二、簡
 第二科簡,簡別。
此不宜食有差別者,謂於身中集諸過患,由此復觸極重病苦。
 由此受用不合適身體的食物,有二種差別過患,包括於身體中集聚很多的過患,由此又會觸發極重的病苦,如同吃錯藥,不但不能治病,累積藥的毒素,嚴重時會致人於死,這是不宜食。
地四、染汙食
 第四科染污食,說明染污食的相狀。
由染汙食,非法追求諸飲食已,有染有愛、耽嗜、饕餮,如前廣說而受用之。
 由於染污食,不合道理的追求飲食,追求到了又有染著貪愛、有耽嗜,指喜樂堅著,對於所得到食物的喜樂有堅固的執著;饕餮,指貪心極大,需求過度;乃至如前所說迷悶、堅執、湎著等等,以此六種相貌來受用飲食,即是染污食。
亥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由此受用平等所食,及以遠離不平等食,故說於食平等所作。
 從正反面顯示說明平等食。由此受用平等所食非極少食、非極多食、非不宜食及不消食、非染汙食,以及遠離不平等食,遠離極少食、遠離極多食、遠離不宜食、遠離不消食、遠離染汙食等,稱為於食平等所作。
申二、顯諸句3 酉一、總標
 第二科顯諸句,顯示出文句的道理,分三科;第一科總標,整體的標示。
即此於食平等所作,廣以諸句宣示開顯,所謂說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如前廣說。
 就這樣於食平等所作,包括非極少食、非極多食、非不宜食、非不消食、非染汙食這五種,若詳細的開示,正如前面所說的: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饑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若力、若樂、無罪、安隱而住而食於所食。這十六種說法都是在解釋受用平等所食。
酉二、別配2 戌一、遮都無所食
 第二科別配,各別的配合說明,分二科;第一科遮都無所食,遮止都不受用飲食。
此中說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由此遮止都無所食。
 這裡所說的是指:由正思擇食於所食。包括: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由此遮止都無所食的過患。彌勒菩薩開示的用意:不可以都不食用食物,但要正思擇食於所食。
戌二、遮不平等食3 亥一、標
 第二科遮不平等食,遮止行者不可以有不平等食,分三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若復說言:為除饑渴、為攝梵行,廣說乃至安隱而住。由此遮止不平等食。
 論主又開示:為除饑渴、為攝梵行,廣說乃至安隱而住。後面這幾句全部都是遮止不平等食。
亥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云何遮止不平等食?
 如何遮止不平等食?
亥三、釋2 天一、遮3 地一、所食極少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遮,說明所遮止的相狀,又分三科;第一科所食極少,遮止所食極少。
謂若說言:為除饑渴。由此遮止所食極少。
 若是文中說:為了解除饑渴,當食於所食。由此遮止所食極少。
地二、所食極多
 第二科所食極多,遮止所食極多。
若復說言:為攝梵行。由此遮止所食極多。
 若又說:為攝受梵行,這是遮止所食極多,以利修習梵行。
地三、不消而食食所匪宜
 第三科不消而食食所匪宜,遮止不消而食及食所不宜。
若復說言: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由此遮止不消而食、食所匪宜。
 若再說:為斷舊的病苦而受用飲食,為令新的病苦受不再生起。由此遮止不平等食、遮止極多食、遮止極少食、遮止不消食、與食所匪宜即遮止不宜食,全部都包含在遮止不平等食裡面。
天二、顯3 地一、不極少食不極多食
 第二科顯,顯示不極少食等,分三科;第一科不極少食不極多食,說明不極少食不極多食的相狀。
若復說言:為當存養、為當得力。由此顯示不極少食、不極多食。
 若再說:為使得身體能夠無艱難的存養有三項要點,要做到無苦、無染、無障,為當得力,為去除饑羸的毛病,稱為得力。這二句話是表示不要食用太少,也不要食用太多。
地二、消已而食及食所宜
 第二科消已而食及食所宜,說明消化以後再食用,而且要食用合適的食物的相狀。
若復說言:為當得樂。由此顯示消已而食,及食所宜。
 若再說:為得到安樂。由此顯示消化受用後才再食,及食用所相宜的食物。
地三、無染汙食3 玄一、標
 第三科無染污食,說明無染污食的相狀,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無染污食的相狀。
若復說言:為當無罪安隱而住。由此顯示無染汙食。
 若再說:為使得無罪安穩而住。這是顯示食物的來源及受用都如法,沒有染污食。
玄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所以者何?
 為什麼這麼說?
玄三、釋2 黃一、反顯2 宇一、染汙有罪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反顯,反面顯示無染污食,又分二科;第一科染污有罪,說明染污有罪受食的相狀。
若以非法追求飲食,得已染愛,如前廣說而受用之,名染汙食,亦名有罪。
 若以非法追求飲食,得到後又有貪染愛著、耽嗜、饕餮、迷悶、堅執、湎著等六種而受用,稱作染汙食,這樣是有罪的。
宇二、不安隱住
 第二科不安隱住,說明不安隱住的相狀。
若於善品勤修習者,於住空閑瑜伽作意、受持、讀誦、思惟義中,由彼諸惡不善尋思,令心流漏、令心相續,隨順、趣向、臨入而轉,由是因緣,不安隱住。
 行者於戒定慧善品勤修習時,在空閒的地方,修三乘的觀行、如理作意、受持一段的法義,或是在讀,或在背誦法義,或思惟法義時,由於有惡不善尋思,例如靜坐時忽然想去某個餐廳食用大餐,對食物有欲貪的惡不善尋思等,使令心流動散亂與欲貪的煩惱相應;令心不斷在惡不善尋思上相續,或是思惟怎麼樣取得食物,以不合法的方式得到食物;這些惡不善尋思,會引導行者趣向惡法;如正在修善品時,臨入聖道或臨入三摩地時,因有此惡不善尋思而轉變,本來可以得定,或成就聖道的,因為對飲食有欲貪,轉變成惡不善尋思,由於這種因緣令心不安穩住。
 這是從反面來顯示有染污食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追求飲食時可能是有罪過的,受用飲食時有貪愛;
 第二種情形是因為心想以非法的方式去追求飲食,心有所計畫,而有惡不善尋思;
 第三種情況是對食物有執著時,心裡在憶念這件事情,使令心不能寂靜修持善法,想要去受用那種食物,因為一直憶念那種食物,由此不安穩住,沒辦法得定。
 廣欽老和尚說,(晚餐)藥石一次沒有吃,若心裡一直在想:明日要吃什麼?由此妄想就已吃好多次了,每想一次就吃一次。過午不食是真的連想都不能想,假如有想,還是吃了,而每想一次便熏習一次貪食的煩惱。可見執著食物不能得聖道,有臨入而轉的障礙。
 優婆毱多尊者是一位很會教化弟子的阿羅漢,是佛滅度一百年後的一個聖人,他的弟子中成就阿羅漢的有很多。優婆毱多尊者傳記中記載他挖一個大坑,每度一個就丟一支筷子進去,結果他將那個坑全部都填滿了,才入涅槃。傳記中說到有一位徒弟很好吃,每次什麼食物拿來,都覺得很好吃,因為貪吃,有欲貪的惡不善尋思,所以無法入定成就聖道。優婆毱多尊者要教化他,對徒弟說:當初你有說過要聽師父的話,現在你要聽話,弟子說:好。之後,尊者於用餐時就給弟子二個碗,才讓他開始食用。當弟子吃得很高興時,優婆毱多尊者要弟子不可以吞進去,必須吐到另一個碗裡,弟子從頭到尾將那碗飯吃完,再吐到另外一個碗裡面去。吐完後,尊者說:好,你將吐出來的那一碗再吃進去。弟子說:我不敢吃了!嚼碎的食物,變化以後再吐出來的穢相誰也不敢吃。因此這位弟子將欲貪降伏了,修止觀得定,再修毗鉢舍那,很快就成就聖道。傳記中記載很多優婆毱多尊者教化徒弟的故事,有些是貪錢的,有些是貪睡的,有些是貪女人的,有些是貪名聞利養的,他都能各個擊破,將他們最嚴重的煩惱,想辦法降伏調教好以後,徒弟們就很順利上路修行得道了。
黃二、別廣2 宇一、總標
 第二科別廣,各別詳細的分別,分二科;第一科總標,整體標出二種。
此安隱住復有二種。
 行者要如何做才能安穩而住?安穩而住又有二種。
宇二、列釋
 第二科列釋,列舉出來解釋。
一者、遠離所食極多,由是因緣,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二者、於食不生味著,由是因緣,遠離諸惡尋思擾動不安隱住。
 一、遠離食用過多,行者必須不要食用太多,由此因緣,身體不會太沈重,才能身心安樂有所堪能,修習止觀,斷除煩惱,如前面已有詳細說明。
 二、對食物不生味著,不要喜樂堅著,不要堅持非食用某種食物不可,由於此因緣,能遠離惡不善尋思,不會有惡尋思的擾動令心極不安穩住。
酉三、總結
 第三科總結,總結說明平等食。
是故如此一切諸句,皆為宣示開顯於食平等所作。
 因此彌勒菩薩開示行者這麼多的文句,都是為了開發顯示對飲食要平等所作。
卯四、結
 第四科結,總結廣略宣說於食知量。
如是名為廣略宣說於食知量。
 如上所說,有很詳細的或要略的宣說於食知量,可以開展成十六種詳細解說,也可以歸納成三種略義。十六種於食知量的解說,包括:
 正思擇、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饑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為當有力修行、為當身體安樂遠離病苦、為當無罪、為當安穩而住等而食於所食。
 三種略義,包括:
 一、所受食,及如何而食。
 二、為攝受對治,遠離欲樂行邊,遠離自苦行邊,攝受梵行,受諸飲食。
 三、分成:無所食、有所食二部分:
 無所食:若一切種類的食物都無所食,則不能相續存活。這是簡別段食是不可缺的。
 有所食:又分為二:
 一、受用平等食,有:非極少食、非極多食、非不宜食、非不消食、非染污食。
 又分成二種方式說明:
 (一)遮都無所食,遮止都無所食,又分成七項:
 1. 由正思擇食於所食、
 2. 不為倡蕩食於所食、
 3. 不為憍逸食於所食、
 4. 不為飾好食於所食、
 5. 不為端嚴食於所食、
 6. 為身安住食於所食、
 7. 為暫支持食於所食。
 (二)遮不平等食,又分成六部分:
 1. 為除饑渴食於所食,這是遮極少食。
 2. 為攝梵行食於所食,這是遮極多食。
 3. 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這是遮止不消食和不宜食。
 4. 不極少食與不極多食,也是二種,為當存養,為當得力。
 5. 消已而食,及食所宜,即是為當得樂。
 6. 無染污食,無染污食又以反顯染汙有罪及不安穩住,及正顯無染污食應當遠離染汙有罪及安穩而住,即遠離所食極多;於食不生味著。
 二、遠離不平等食,也有五種:遠離極少食、遠離極多食、遠離不宜食、遠離不消食、遠離染污食。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