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一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沙門玄奘奉詔譯
                        韓清淨科記
本地分中聲聞地第十三初瑜伽處種性地品第一
 修行有通行與別行二種。其中通行是指聞思修,如本論前面〈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所說是屬於三乘通行,不論是修聲聞道、獨覺道、菩薩道,都必須透過聽聞佛法、思惟佛法,進而修學佛法才能夠成就聖道。別行是指聲聞道、獨覺道、菩薩道三乘觀行,本論於卷21~34前半是〈聲聞地〉,卷34後半是〈獨覺地〉,卷35~50是〈菩薩地〉,分別說明聲聞道、獨覺道、菩薩道三乘觀行,是別行所攝。
 〈本地分‧聲聞地〉是別行,各別說明聲聞修習戒定慧三學的次第,有四個瑜伽處,幾乎是〈修所成地〉的詳細解釋。此處是〈聲聞地〉初瑜伽處第一品的種性地。
 〈聲聞地〉有四個瑜伽處,此處所說瑜伽是指聲聞乘的觀行。分成四部分:
 第一初瑜伽處,自卷21~25,共有三地,包括種性地、趣入地、及出離地。其中卷21含攝種性地、趣入地二地;卷22~34都是屬於出離地,卷21~25中詳細說明世出世間十四種二道資糧。
 第二瑜伽處是品類建立,自卷26~29,分十七科,包括補特伽羅品類差別、建立補特伽羅、所緣、教授、學、隨順學法、瑜伽壞、瑜伽、作意、瑜伽師所作、幾瑜伽師、瑜伽修、修果、補特伽羅異門、幾種補特伽羅、幾種魔及魔事、發趣無果。
 第三瑜伽處是安立瑜伽,自卷30~32,說明瑜伽師教導修止觀的次第及方便,包括往問、慶慰、審問、尋求、及依護養定資糧處、遠離處、心一境性處、障清淨處、修作意處等五處的安立瑜伽。
 第四瑜伽處是廣釋修相,自卷33~34,說明聲聞人成就世間道及出世間聖道的觀行。世間道說明修習禪定的觀行方法,包括七作意、廣辨離欲及諸等至、二無心定、五神通、生差別、離欲者相;出世間道介紹的是從初果乃至阿羅漢果修行證果的詳細內容,包括觀察、通達、修習、究竟。此處世間道及出世間道,就是〈修所成地〉中世間一切種清淨、出世間一切種清淨的詳細說明。以下先從種性地開始說明。
丙十、聲聞地3 丁一、結前生後
 第十科聲聞地,說明聲聞地的道次第,分三科;第一科結前生後,結束前文生起後文。
如是已說修所成地。云何聲聞地?
 如前文卷20所說的四處七支,已經詳細說明修所成地的內容。什麼是聲聞地?
丁二、正廣分別2 戊一、總標一切
 第二科正廣分別,正確詳細的分別〈聲聞地〉的內容,分二科;第一科總標一切,用偈頌整體的標示出〈聲聞地〉的內容。
一切聲聞地總嗢柁南曰:
 若略說此地 性等數取趣 如應而安立 世間出世間
 此地略有三 謂種性趣入 及出離想地 是說為聲聞
 一切〈聲聞地〉可以用一個總的嗢柁南表達出來。嗢柁南是印度話,中文意譯為集施,是指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施諸學者令易受持。就是以很少、很簡略的幾句話,其中涵蓋了所有的法,用這樣的方式使受學的人,容易受持,而記得〈聲聞地〉的內容。所以將此偈頌背起來,就知道〈聲聞地〉的大綱是什麼。總嗢柁南是將全部〈聲聞地〉的要義集合起來的偈頌。
 「若略說此地」,如果要略的說此〈聲聞地〉,先約四瑜伽處來說。四瑜伽處不離種性地、趣入地、出離地三地,其中出離地又跨越了初瑜伽處一直到第四瑜伽處,所以它有二種不同的分類方法。「性等數取趣,如應而安立,世間出世間」,這是約四瑜伽處而將〈聲聞地〉分成四大類。
 初瑜伽處包括性等,性是指種性地,等包括趣入地及出離地,這三地合稱性等。
 第二瑜伽處的品類建立,說明補特伽羅的差別。數取趣是補特伽羅的異譯,也就是有情,說明各種品類的聲聞人的體相。「如應而安立」,是第三瑜伽處的安立瑜伽。「世間出世間」,是第四瑜伽廣釋修相,說明世間道及出世間道的修行方法。這是約四瑜伽處來分別。
 「此地略有三,謂種性趣入,及出離想地」,又此〈聲聞地〉也可以另外歸納成三種,包括種性地、趣入地、及出離想地或稱出離地。
 〈聲聞地〉可以分成三地,也可以分成四瑜伽處。其中出離地包括初瑜伽處一直到第四瑜伽處,因為出離地裡面的二道資糧是屬於初瑜伽處,品類建立是第二瑜伽處,安立瑜伽是第三瑜伽處,廣釋修相是第四瑜伽處。「是說為聲聞」,這稱為〈聲聞地〉。
 以上是總標一切,或是用四瑜伽處來分別,或是用三地來分別,〈聲聞地〉的內容大綱是這樣。
戊二、別辨一一3 己一、種性地3 庚一、徵
 第二科別辨一一,各別的分別一個地一個地的內容,從種性地介紹到趣入地、出離地,分三科;第一科種性地,先說明種性地,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種性地?
 什麼稱為種性地呢?
 種性是指有情能成就聖道的種子的體性,聲聞人要有聲聞人的聖道種子,才能夠修行,這是本論的主張。
庚二、標2 辛一、嗢柁南
 第二科標,標示出來,分二科;第一科嗢柁南,用偈頌標出種性地的大綱。
嗢柁南曰:
 若略說一切 種性地應知 謂自性安立 諸相數取趣
 偈頌說:
 如果要略的說一切的種性地,應該知道分成四大部分來安立。
 第一是自性,指自法不共於它法的體性。
 第二是安立,說明具有種性的聲聞人其種性的粗細、一多差別,及違緣順緣對種性的影響。
 第三是諸相,說明有聲聞種性者的種性相。
 第四是數取趣,說明二十三類聲聞種性有情的體相。
 分成這四部分來說明種性地的相貌。
辛二、長行
 第二科長行,用較長的文字解釋以上偈頌所說的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的內容。
謂若種性自性、若種性安立、若住種性者所有諸相、若住種性補特伽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種性地。
 所謂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是說明具有聲聞種性有情的自性、具有種性的聲聞人其種性的粗細、一多差別,及違緣順緣對種性的影響、住種性有情的六種種性相及無種性有情六種無種性相等所有諸相、及二十三類住種性有情的體相,將這一切內容的總義要略歸納為一地,名種性地。
庚三、釋4 辛一、自性3 壬一、徵
 第三科釋,詳細的解釋,分四科;第一科自性,說明種性的自性,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種性?
 什麼是種性?
壬二、釋2 癸一、辨相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辨相,說明種性的相貌。
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由現有故,安住種性補特伽羅,若遇勝緣,便有堪任、便有勢力,於其涅槃能得能證。
 安住聲聞種性有情,有聲聞乘的種子。由於現生阿賴耶識中就有聲聞種性,簡別不是將來才有,此有聲聞種性的有情,如果遇到殊勝的因緣,就有堪能性可以修行,有智慧力可以成就聖道,生前能夠證得有餘依涅槃,壽盡能夠證得無餘依涅槃。這是指有聲聞種性的修行人的相貌。
 對於聲聞行者來說有二種緣,一種是勝緣,一種是劣緣。勝緣是最主要的緣,能夠聽聞正法,又能如理作意,這是最殊勝的因緣。勝緣還不夠,還要有次要的劣緣,劣緣是指必須積聚世間、出世間的二道資糧,將資糧積聚好才能順利修習聲聞的四諦觀行。換句話說,聲聞行者若遇到佛法僧三寶,能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就能成就聖道,轉凡成聖。
 「種性」參考《三藏法數》說,種即能生之種,性即數習之性,不是指理性之性。聲聞人觀五陰苦空,厭惡生死,欣求涅槃,則成聲聞種性;緣覺觀五陰緣起,修遠離行,則成緣覺種性;佛即覺了五陰等法本來空寂,無生無滅,三惑(見惑、思惑、無明惑)俱遣,眾德悉備,則成佛種性。菩薩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種性,因此不別說菩薩種性。這三種都是聖種性(聖人的種性)。
《披》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法者:意地中說: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闕三種菩提種子。(陵本二卷一頁101)由此當知,此種子法,謂聲聞菩提種子;由附所依有此種子法故,名住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未遇生緣,安住自性無有變異,亦無失壞,故名為住。
 〈意地〉裡面說:此一切種子識,即阿賴耶識中,若是具有般(入)涅槃法的有情,一切聖道的種子都是具足的;若是不能證入涅槃的有情,阿賴耶識中就闕乏聲聞種子、獨覺種子,或佛菩薩的種子。在〈意地〉卷2,47頁曾經讀過。
 由此應該知道,這裡所說的種子法是指聲聞的菩提種子,由於依附在阿賴耶識裡面,名住聲聞種性補特伽羅。若依附在阿賴耶識中的無漏的種子沒有遇到生起現行的助緣,則一直安住在阿賴耶識中沒有變化改異,也不會喪失滅壞,所以名住。
癸二、問答2 子一、異名
 第二科問答,提問與回答,分二科;第一科異名,說出種性的異名。
問:此種性名有何差別?答:或名種子,或名為界,或名為性,是名差別。
 問:這類聲聞種性有哪些不同的名稱?
 答:種性也可以稱為種子;這是用世間的種子來譬喻,它會開花結果,能成就涅槃。或名為界,界音譯是馱都(音ㄉㄨㄛˋ ㄉㄡ),意思是因,或是種類的意思;是指這一類的人具有這種因,將來會成就涅槃的果。或名為性,性是指具有聲聞的體性,將來會有這種相及用。這是名稱上有不同的差別。
子二、體性
 第二科體性,說明聲聞種性的體性。
問:今此種性以何為體?答:附在所依,有如是相,六處所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於此立有差別之名,所謂種性、種子、界、性。
 問:這裡所說的聲聞種性,是以什麼為它的體性?
 答:是指依附在有情所依止的阿賴耶識中,有如下所說六種種性相,會從眼耳鼻舌身意六處中表達出來。這類種子是從無始劫來,一直不斷的一次又一次的展轉傳遞過來,是法爾所得,本來如是,由此安立它有不同的名稱,包括種性、種子、界、性;稱它為聲聞種性、或聲聞種子、或聲聞界、或說性,是聲聞性,這是聲聞種性的體性。
 「附在所依」,若以大乘來說,是依附在阿賴耶識中,稱為附在所依;以聲聞乘來說,是附在有情的眼等五種色根、根依(扶根塵)及識中。如〈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1指出依未建立阿賴耶識聖教而說諸色根根依及識,此二略說能持一切諸法種子。
 六處,是指六種令心心所生長之處,也就是依止六根觸對六塵時能生出各種心心所,所以眼等六根名為六處。〈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6說:若有情已經得到六根的現行,六根沒有失掉,而且種子相續的現前,沒有間斷,沒有斷滅,是能生識之門,這就是六處。具聲聞種性行者的六處,依止六根觸對六塵時,能表現出厭離生死、欣樂涅槃的相貌。
 六根、六處、六觸處,這三種究竟有什麼差別呢?先看什麼是根義、處義、觸義,再作說明。
 一、根義:〈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7:「問:何等是根義?答:增上義是根義。問:為顯何義,答為顯於彼彼事彼彼法最勝義。」根義是指增上義,意指某一法於某一事最為殊勝有力。卷57又說:「受用顯境增上義故建立六根」意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法於受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最為殊勝有力,所以名六根。
 二、處義:本論卷56說:「諸心心所生長門義、緣義、方便義、和合性義、所依止義、居住處義,是名處義。」意指處有六個定義:1、是心心所的生長門;2、是生心心所的緣;3、是心心所生起的前方便;4、和合性義,六根、六塵和合生觸,才能引生心心所;5、是心心所所依止的地方;6、是心心所居住受用六塵境界的地方。卷56又說: 若是已經得到眼根,眼根沒有失掉,而且相續的現前,沒有間斷,沒有斷滅,這就是眼處。其餘五處的道理也一樣。眼等六根若能相續的現前,沒有間斷,沒有斷滅,能為諸心心所生長門,就名為六處。
 三、觸處:卷56說:「觸處者,謂與觸俱,或能無間引發諸觸、隨順於觸所有諸處。」意指眼耳鼻舌身意與觸心所一起活動,而且能夠相續引生隨順觸的眼等諸處;或是無間能夠引發種種的苦觸、樂觸、或不苦不樂觸等的眼等六處,名六觸處。
 《瑜伽論記》卷15圓測法師的解釋也很值得參考。圓測法師說:眼有三義。一眼、二眼處、三眼觸處。一切現行眼根總名為眼,能生後眼(眼識)方名眼處,因此阿羅漢最後眼及欲色界命終生於無色界時最後眼等都不名處。論中說於無間體非斷滅法(眼識之相續),意在於此。六根若觸對六塵與觸心所和合俱起,名觸處。其中與觸俱,是指同時為根生長彼觸;文中又說:或能無間引發諸觸等,是說前念五根雖不與觸俱而能無間引後念觸,因為隨順後觸也名觸處。
 由以上可總相歸納:六根,指眼等現行六根;六處,六根及能生後眼的六根種子;六觸處,指六根觸對六境時與觸等心心所和合一起運轉。 
壬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種性。
 以上所說稱為種性。
《披》附在所依等者:此中所依,謂有識身。攝大乘論說:出世心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攝論一卷十四頁)如是應知,附所依義。又如下說:住種性者所有諸相,謂與一切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諸相相違,當知即名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諸相。今指彼相違相,說有如是相言。又如下說:如是種子,非於六處有別異相,即於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是故此說六處所攝。又此種性,非無般涅槃法補特伽羅熏習可有。若許爾者,應不建立有無種性二種差別。然實不爾。即由是義,說住種性補特伽羅有種子性,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
 這裡說的所依,是指有阿賴耶識執受的有情身,又名有識身。(識身,據《佛光大辭典》釋,指具有精神作用之身體,即身與心。)《披尋記》作者引《攝大乘論》來解釋,但是《攝大乘論》和本論的說法不同。《攝大乘論》認為聲聞種性是從多聞熏習,是後來新熏的,從熏習而來的。本論說是本有的,法爾而有的。這二部論的安立不同。
 《攝大乘論》說:出世心從最清淨的法界等流所生,是由正確的聽聞佛說的法熏習成種子所生。由於聽聞、熏習這類的聖道種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的五蘊生起處,依附寄居在阿賴耶識中,與彼阿賴耶識雜染的種子和合在一起相續的活動、流轉下來,好像水和乳混合在一起。如《攝大乘論》卷1,14頁所說。如是應該知道,依附在所依止的阿賴耶識中的義理。此處引《攝大乘論》解釋,指聲聞清淨的無漏種子是依附在阿賴耶識中,與雜染的種子在一起。說清淨的種子是依附的,因為阿賴耶識的體性是染污的,清淨的種子是不染污的,所以說寄存在阿賴耶識中。
 又如同下面所說的,安住在聲聞種性的人,與一切沒有聲聞種性的人,有六種相貌是剛好相反的,如不具有這六種相貌,應當了知就是安住種性有情的所有聲聞種性的體相。此處是指與一切無涅槃法有情相違的相貌,就說這類人有聲聞種性的相貌。
 又如同下文所說,聲聞的無漏種子,並不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處中,另有不同的相貌出現,就在這樣的種類、分位,有聲聞種性的有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處中會有殊勝的相貌產生,例如我愛不強;能厭離生死、欣樂涅槃;具足慚愧、不樂行惡;於所聞佛法能生信解心;真實出家、好樂正學;所作少許善事都是追求涅槃為上首等,因此此處說六處所攝。
 又這樣的種性並不是原來沒有涅槃法種子的有情,經由熏習可以得到這種種子的。本論的主張種性是本有的,如果本來沒有,就算經由熏習,也不可能成就涅槃。
 如果是由熏習可得,應該不需要建立有種性或無種性二種差別,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確實約聖者教化的經驗來分,有些人是可以修行,有些人是沒辦法的,因此將有情分成這二類。由這樣的道理,說安住在聲聞無漏種性的有情,是從無始劫展轉傳來,於人、天、地獄、餓鬼、畜生,一次又一次的輪迴,都沒有失掉,都具有這種種性。
 《攝大乘論》說:「出世心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清淨法界」是指佛在菩提樹下證得了無上菩提,覺悟了諸法的實相;諸法實相是最清淨的法界。「等流」,實相的一切法是與我空、法空相應的真如,佛覺悟了,將所覺悟的道理平等的宣說出來,這是清淨法界平等的流類,稱為等流。佛所說的法,雖然不就是佛的清淨法界、不就是實相,但與清淨法界,諸法實相,是平等的,所以說是最清淨法界的平等流類。由正確的聽聞,聽了以後能如理作意,沒有顛倒,也沒有偏辟,也沒有不正確的思惟;常常聽聞佛說的真理,在心裡面造成一種清淨的力量,稱為熏習。常常聽聞這樣的法,在心裡面熏成正法的種子,心就有堪能性及智慧力證得聖道。所以出世心應當具備三個條件:一、從最清淨法界等流,二、正聞熏習種子所生,三、無漏為性。
辛二、安立2 壬一、釋2 癸一、正辨相2 子一、辨麤細2 丑一、問
 第二科安立,用語言文字來安排建立有聲聞種性有情的聲聞種性的麤細、一多差別,及成就聖道的違緣與順緣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正辨相,正確分別種性的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辨麤細,分別聲聞種性的麤細差別,又分二科;第一科問,提問。
云何種性安立?謂應問言:今此種性,為當言細?為當言麤?
 什麼稱為種性安立?應該問說:此處所說具有聲聞種性的有情身中所攝藏的種子到底是細?還是麤呢?

丑二、答3 寅一、標
 第二科答,回答,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應答言:細。
 論主回答說:具有聲聞種性的有情所攝藏的無漏的聲聞種子是很微細的,不是很麤大的。如果很麤大,會很容易看出來,很細就不是顯示得很清楚。

寅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以故?
 怎麼這麼說呢?

寅三、釋
 第三科釋,解釋。

由此種子未能與果、未習成果,故名為細。若已與果、已習成果,爾時種性若種、若果,俱說名麤。
 由於這類有情的聲聞種子還沒有開花結果,還沒有成熟,沒有經過修行成就聖道果,這時的種子狀態稱為細,如果已漸漸的修習,乃至證得阿羅漢果,那時這類有情的聲聞種性的種子及所證得的聖道果都稱為麤。這是根據聲聞有情有沒有成就聖道來說種性是細或麤。
《披》由此種子未能與果等者:菩薩地說:種性有二。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今約最初,名未能與果;約彼第二,名未習成果。即於此位,由未有果,此種子相難可現見,故名為細。與此相違,由與果俱,是故種、果俱說名麤。
 本論在〈菩薩地〉裡面的安立是這樣:種子有二種。一種是本性住種性,指沒有修行以前,本來就有這種性格的趨向,如聲聞人與生俱有聲聞種性種子,稱為本性住種性。另一種是習所成種性,透過修行,不斷的熏習出離心,不斷的修學聖道,才會有這種聲聞種性種子,這是習所成種性。這裡是約最初,還沒能感果的種子,是指本性住種性,因為它還不能開花結果;約第二類的習所成種性,由於沒有透過修行,不能成就聖道果,稱為未習成果。在這種狀態時,還是在資糧位,種子的相貌很難看得到,所以稱為細。與未有感果相反,當聲聞人具有本性住種性,又能發心精進的聞思修,成就聖道以後,由已習成果,種是能證的,果是所證的,此時種子與所生的果,都可以稱為麤的。這是辨麤細。
子二、辨一多2 丑一、問
 第二科辨一多,辨明種子到底是一種相貌相續,還是很多種相貌相續下來,分二科;第一科問,提問。
問:如是種性,當言墮一相續?墮多相續?
 問:這樣的聲聞種子應該說它是墮一相續,還是墮多相續?墮,是屬於的意思。問意是說聲聞種子是屬於一類相續依附在阿賴耶識裡?還是有很多不同相貌,不斷展轉相續傳來的呢?
《披》墮一相續墮多相續者:相續有四。一、自身相續,二、他身相續,三、諸根相續,四、境界相續。如攝事分說。(陵本一百卷十五頁7510)今此義中,唯約諸根相續為論。由前已說六處所攝,故作是問:如是種性,墮一?墮多?
 不論有情的心識或是色身,都是剎那生、剎那滅,不斷的相續下來。因為是相似相續,所以總是覺得這身體是不變的,心情是不變的,其實它是剎那都在無常變化。相續有四種:
 一、自身相續,有情的生命,從嬰兒、少年、中年、青年、壯年、到老年,生命體剎那生滅,一直相似相續下來,無始劫來乃至還沒有證得聖道果以前,都是一個身體換過一個身體,受生到人天地獄餓鬼畜生,不斷的因果相續。依煩惱造業,而感得人、天或三惡道的果報,身心不斷的相續,名自身相續。自己本身是這樣,這是一種相續。
 二、他身相續,其他有情的身心也是在六道輪迴裡面不斷相續。
 三、諸根相續,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也是剎那生滅,剎那剎那的相續下來。
 四、境界相續,由於有情六根必須受用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隨著業力不同,有不同的境界出現,也不斷的相續。有情到六道中輪迴,有正報,一定有依報,因此境界也是隨著正報不斷相似相續現前。
 在〈攝事分〉卷100,2930頁提到:這裡討論的相續,唯是約六根的諸根相續為論。由於前面說到,有聲聞種性的人,是六處所含攝的,因此提出這個問題,聲聞種子到底是屬於一根相續?還是屬於多根相續的情況?
 種子若在六根裡的其中一根隱藏著不斷的相續下來,名墮一相續。若是分別藏在六根裡面,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變化,稱為墮多相續。
丑二、答3 寅一、標
 第二科答,回答,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答:當言墮一相續。
 答:應該說聲聞種性(種子)是屬於一類相續的。於六根中,只是隱藏在其中的一根意根當中。《法句經》雙品說:「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意根可以主導其它的五根,聲聞種性隱藏在意根裡面,屬於墮一相續,是心法所攝。
 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沒有所謂的聲聞種子,因為在六道輪迴裡面,不論是人、天、地獄、餓鬼、畜生都會有意根,但不一定有五根。不論在三界裡面哪裡受生,意根都一定存在,因此聲聞種子攝藏之處應該只在意根。
《披》當言墮一相續者:此中義顯,唯墮意處,故言墮一相續。攝大乘說:寄在異熟識中。彼異熟識,意處攝故。
 聲聞種性到底藏在那裡?一定在意根中。因為不論有情到哪裡輪迴,這一念心的意根都還會有。欲界的人天地獄餓鬼畜生有的六根具全,有的不全。色界天的初禪天也有六根,但是有作用的只有眼耳身意根,二禪以上雖有六根,但只有意根有作用。無色界天則根本沒有前五根,只有意根有作用。因此聲聞種性是墮在意根所攝的。種子是藏在意根裡面,稱為墮一相續。
 《攝大乘論》含攝所有大乘精華的道理,是無著菩薩造的,文中說:種性寄在阿賴耶識中。阿賴耶識是屬於意處所攝的,依止意根可以發出心、意、識,種性才會有作用。因此種性墮一相續,一定是隱藏在阿賴耶識裡面,屬於意處所攝,稱為墮一相續。這是先標出來。
寅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所以者何?
 為什麼這樣說呢?再詳細解釋。
寅三、釋2 卯一、反顯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反顯,用反面來顯示聲聞種性是墮一相續。
若法異相俱有而轉;見彼各別種種相續、種種流轉。
 若眼等五根、色等五塵之十種色法及眼識乃至阿賴耶識等八識心王等法體各有異相,因緣具足時能共同在一起活動運轉;現前可見彼各別種種十色及八識心王等,多類相續、種種流轉,具有多體相續之義。
 這段文是說明墮多相續反顯無漏種子是墮一相續。如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等諸法各有不同的相狀,可以同時和合運轉,於三界有情報身相續中,可見彼十八界等諸法各別種種相續、種種流轉。這種種相續、種種流轉名墮多相續。無漏種子於六處顯現時並無異相,由此可知墮一相續。
卯二、正成
 第二科正成,正式的說明。
如是種子,非於六處有別異相。
 如是無漏種子約隨轉門,非於六處有不同的相狀。即於如是一種類分位六處上有生無漏殊勝功能名六處殊勝。從無始可得與六處合一而相續起名一相續。窺基大師說,此處文中意指無漏種子於六處若有各種異相,即可如十色處六識(大乘說八識)處種種相續、種種流轉,然而如是無漏種子非於六處有別異相,由此知在一處相續。
《披》若法異相俱有而轉等者:如說:眼等六識是識自性差別;又說:眼等六觸、六受、六想、六思,是名觸、受、想、思自性差別。如是等類,雖依眼等六處而生,然非是一,名法異相。能依所依,同生住滅,是名俱有而轉。由是見彼六處,各別為依,及彼諸法差別生起,是名見彼各別種種相續,種種流轉。若如是者,彼六處攝心心所法,應可說言墮多相續;種子不爾,非於六處有別異相,非彼六處俱有而轉,不見各別種種相續為依,及彼差別種種流轉,故不應言,墮多相續。
 如前文說:依眼了別色名眼識,乃至依意了別法名意識,說明眼等六識的自性差別;又說:眼等六處所生六觸、六受、六想、六思,是名觸、受、想、思的自性差別。如是等類,雖依眼等六處而生,然各有不同的相狀,稱為法異相。如六觸,指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等六種作用,觸,是根、境、識三者和合而產生之心所。六受,受有苦受、樂受、捨受三種,依六識而有六受,即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六想,指六根觸對六塵時,與識相應而起之取相功能。六思,指六根觸對六塵時,與識相應而起之造作功能。
 能依所依,對六處而言能依止的是心王、心所,心所又依止心王,所以心所與心王相對來說,心所是能依,心王是所依。心王、心所,二者合起來再相對於所依的根來說,心王、心所是能依止的,六處是所依止的,所依當然一定還要有所緣境,所緣的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所以能依的心王、心所與所依的六根在一起活動時,心心所緣慮六塵時,「同生住滅」,大家一起活動,剎那生剎那滅,剎那生已剎那暫住,名 「住」。住了以後馬上就消滅,生已自然滅,稱作俱有而轉。
 由此可觀見眼等諸識以彼六處各別為依,及與彼諸識相應的觸、受、想、思等各種心所法差別生起,是名見彼各別種種相續,種種流轉。若如上說,彼眼等六處所攝心心所法,應可說為墮多相續;無漏種子則不如是,並非於六處有各別不同的相狀,也不是與六處俱時而有同時運轉,看不見無漏種子與六識心王一樣有六根等各別種種相續為依,也不像心所法一樣有不同的相狀種種相續、種種流轉,而是攝藏在有情的意處裡面,所以不應該說,墮多相續。
即於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有如是想及以言說,謂為種性、種子、界、性,是故當言墮一相續。
 即於具有這類涅槃法的有情、安住於聲聞種性的分位、六處中有殊勝有力的出離心的相貌,從無始劫展轉的傳來,一直攝藏在六根的意根裡面,法爾如是,本來就有了,有這樣的想法及以言說,佛開示弟子們,稱這類涅槃法的種子為聲聞種性、聲聞種子、聲聞界、或聲聞性,因此應當說聲聞種性是屬於一類相續。
 當有情到三界五趣輪迴時,意根都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前五根不一定會有作用。它也不像心所法一樣,如果與六識和合運轉時,心所法的種種相續有不同的相貌;不同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各有不同的心所法和與心王配合在一起活動,展轉的相續下來。但聲聞種子不是,它藏在心裡面,有力量發揮出來,是透過一處乃至六處,都會有很殊勝的出離心的相貌展現出來。因此,它還是屬於墮一相續。
《披》即於如是種類分位六處殊勝等者:有涅槃法補特伽羅,是名種類。安住種性位中,是名分位。彼所有相,與一切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諸相相違,是名六處殊勝。依如是義,假想安立諸差別名,謂為種性、種子、界、性。非析諸行別有實物名為種子,亦非餘處;然即諸行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為種子。如決擇分說。(陵本五十二卷十五頁4198)由是當知,種子非於六處有別異相,是故當言墮一相續。
 在意根中或說阿賴耶識中有涅槃法種性的有情,稱為種類。這類有情安住在聲聞種性位中,具有能夠修行的相貌,是名分位。有涅槃法種性的有情有聲聞種子,與沒有涅槃法的有情的六種相貌是不同的,稱為六處殊勝。依這樣的道理,佛菩薩以智慧觀察假想安排方便成立各種不同的名稱,稱這類人有聲聞種性,聲聞種子,或聲聞界,或聲聞性。名字不同,但是道理是一樣的。並不是分析六處諸行等可以找到一種實有的事物(實有的種子),名為種子,這是說諸行與種子不即;也不是離開一切六處諸行,於別的處所有種子可得,這是說諸行與種子不離。 然而如是六處諸行依能生種性(種子)而有、如是隨三乘種性遇緣能生三乘現行、如是種性(子)安布在阿賴耶識中,如是種子有能生諸法的功能,所以稱為種子。如〈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2,1738頁所說。由此應當知道,種子並不是於六處有別的不同相狀,因此應該說墮一相續。
 如何知道有情有聲聞種子?這可依其表現來說,就果推因。例如若現在眼耳鼻舌身意諸行,六根有這樣的功能,就說這類人有某種種子。例如某人很會彈琴,就說有音樂細胞,若是將其身體切開來,音樂細胞在那裡?找不到。而是根據此人的表現,推測此人有音樂細胞。或有一人是工巧匠,就說過去生有這種工巧明的種子,要在其身上,將他的眼睛挖出來,分成幾部分,或耳朵取出來,分析到最後,要找到這種所謂工巧明的種子,是找不到的。但可說此人有這種工巧明的智慧、這種種子。這都是因為諸行有如是種性,有這樣的功能表現出來。
 又說眾生有煩惱造種種業,將會到三界五趣裡面來受生,根據有情受生的情況於是說此類有情有這種種子。譬如《梁皇寶懺》的緣起中說:梁武帝的皇后郗氏為什麼死後墮落為蟒蛇呢?因為她生前心懷瞋毒,嫉妒障礙後宮的嬪妃,殘害他人,所以死後變成一條大蟒蛇。於是梁武帝下詔延請了十位高僧造《梁皇寶懺》為她懺悔,她才能夠生天。她因為造了這種嫉妒的業就變成一條蛇。或者依據有情受生的種類與相貌,可以推測此類有情以前造了什麼業,種子產生現行就到三界五趣去裡面去受生,這稱為諸行具有如是種性,而有如是等生。
 有情的這一念心一動,就在阿賴耶識中安布各種的種子,布是陳列的意思。若心念一起,造的是有漏的業,就在阿賴耶識中熏成三界五趣的有漏種子,若修學的是佛法,就熏習了無漏的種子。端視這一念心,一起心動念,就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了、安排、布置了很多各式各樣的種子,依照這個相貌,給它一個假名,稱為種子。若真將有情分析,解剖,要找到一個種子是找不到的。不過根據有情六根有這樣的功能,到三界五趣裡面去受生的情況,或是現在生命的情況,修行的狀態,以及所造的種種業,可以說這類有情已經種下了什麼樣的種子。在〈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2,1738頁有提到。
 雖然說有種子,也不要執著有什麼真實的種子,這是約它能夠有這種功能,產生這種作用,就說這類人有這種種子。現在聲聞種性也是這樣,如果遇到佛法僧三寶,能夠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資糧又具足,信進念定慧的善根成熟,就能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約這種現象來說,這類人有聲聞種性。並非將身解剖開來,在身體裡面可以找到稱為聲聞的種子,沒有這種東西。而是就現象來看,這類有情很有出離心,就說這類有情是聲聞種性的人。由以上的道理,就知道聲聞的種子,並不是在六根中有什麼各別不同的相貌,所以稱為墮一相續。它是隱藏在意根裡面,是內心的一種力量,願意出離三界生死的力量,有這種心情,這樣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推動有情積極修學聖道,出離三界生死輪迴,所以它稱為墮一相續。是墮在意處所攝,墮在意根裡面,它不在前五根裡面。
 以上是說到它的相貌,還沒有成就聖道果以前,聲聞種性的相貌現在還看不出,說此種性是細。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以後,就說行者的聲聞種性是麤的,因為看得到了,有成果了。
 它是墮一相續?或是墮多相續?應該說它是墮一相續,因為它是依止在意根裡面,在三界五趣輪迴裡面,意根都會有它的作用,而前五根則不一定。而且它也不是在六根裡面有不同的相貌出現,是心裡面有一種力量,使令有情願意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力量,所以它是墮在意處所攝,稱為墮一相續。以上是正辨相。
癸二、廣眾緣2 子一、違緣2 丑一、問
 第二科廣眾緣,詳細的分別種種的因緣,說明有種性的人,有違緣就不能證得聖果,有順緣才能夠成就聖道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違緣,先說違緣,違背修學聖道的因緣,又分二科;第一科問,提問。
問:若住種性補特伽羅有涅槃法,此住種性有涅槃法補特伽羅,何因緣故有涅槃法,而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
 問:如果安住聲聞種性的有情,具有成就涅槃的種子,有這種功能,這類安住聲聞種性,有可能成就涅槃的有情,什麼因緣而有涅槃法的種子在心中?而又為什麼從無始劫來到現在,還在三界流轉生死?到現在還不能入涅槃呢?
丑二、答5 寅一、標
 第二科答,回答,分五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答:四因緣故,不般涅槃。
 答:雖有聲聞種性,但有四種因緣是違背成就涅槃的,所以到現在還不能入涅槃,還是生死輪轉的凡夫。
寅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等為四?
 到底是哪四種因緣呢?
寅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來。
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
 一、生無暇故,若生在沒有佛法的地方,沒有辦法學習佛法,也沒有辦法證得聖道入涅槃。
 二、放逸過故,若有放逸的過失,放縱自己的貪瞋癡,不能精進的斷惡修善,就不能入涅槃。
 三、邪解行故,從無始劫來到現在有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由此不能入涅槃。
 四、有障過故,有煩惱障、業障或報障等種種的障礙,所以不能證得聖道果、趣入涅槃。
 看到這裡就可以知道佛弟子們可能都有無上菩提的種性,因為聽聞的是大乘佛法。有些人可能是聲聞種性,有些人可能是獨覺種性,可是到現在還是生死輪轉的凡夫,為什麼呢?彌勒菩薩說到,可能就是有這四種因緣障礙著,雖有聖道種性卻一直沒有辦法成就聖道,一直沒有辦法出離生死。
寅四、釋4 卯一、生無暇3 辰一、徵
 第四科釋,解釋,再詳細的說明這四種因緣,分四科;第一科生無暇,〈修所成地〉有說過生無暇,暇是指空閒,現在的生命體沒有時間,可能沒有值遇三寶,也根本沒有閒暇去修行,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生無暇?
 什麼樣的情形使生命體沒有辦法、沒有時間修行?
 密教裡面常說,要觀想暇滿人生難得。暇,是閒暇,也就是有時間修行;滿,是圓滿有足夠的條件修行。「暇滿人身」,是指不會投生到沒有修行機會的地方,或是轉生為不俱足修行條件的眾生。一般而言,可分「八種有暇」及「十種圓滿」的十八暇滿人身,才有機會學佛。何謂「八無暇」及「十圓滿」?
 八無暇,是指缺少閒暇與機會學佛的八類眾生: 1. 地獄:地獄道被無盡的痛苦所折磨,不可能聽聞佛法。
 2. 餓鬼:餓鬼道在飢渴之苦中過日子,沒有機會修行佛法。
 3. 畜生:畜生道愚痴迷惑,無法理解佛法的意義。畜生種類不一,亦各隨因受報,或為人畜養,或居山海等處,常受鞭打殺害,或互相吞噉,受苦無窮。
 4. 長壽天:此天以五百劫為壽,即色界之無想天;無想者,以其“心想”不起,外道修行多生此處。長壽天的天人迷於定境,對佛法沒有興趣。
 5. 邊地:此地人壽千歲,命無中夭,貪著享樂而不受教化,是以聖人不出其中,不得見佛聞法。
 6. 邪見:雖具世智辯聰,唯沈迷學習外道經書,不信三寶、因果、出世正法的邪見者。
 7. 無佛:由於業重緣薄,生在佛前佛後(即無佛出世或佛法滅後),不得見佛聞法的人。
 8. 瘖啞愚痴:此等人雖生在有佛法地方,然而業障深重,過於愚痴或聾或啞等諸根不全,雖值佛出世,而不能見佛聞法。
 這裡說的是生無暇,是指生命體存續期間,沒有時間、沒辦法修行。
 前四類眾生是因為沒有獲得人身而無暇(沒有時間)修行。後四類眾生是已獲得人身卻不圓滿具足學習佛法的因緣條件。
 據《增一阿含經》卷16載,奉持八關齋法,可對治此八無暇。
 十圓滿。分為二類:一類是五種自己必須具備的圓滿,名五自圓滿,另一類是五種他人給予自己的圓滿,名五他圓滿。
 五自圓滿:
 1. 投生人道。
 2. 生於佛法興盛的地方。
 3. 諸根具足。
 4. 未犯五無間罪(或使他人犯或隨喜他人犯)。
 5. 對佛、法、僧三寶有真實信心。
 五他圓滿:
 1. 值佛出世:若沒有佛降臨人間,世界上也就不可能有佛法。
 2. 佛轉法輪:若佛已出世,但沒有說法,有情也得不到利益。
 3. 佛法住世:佛說了法還不夠,佛的教法還沒有衰滅,仍然流傳著。
 4. 無論各種階級、種族的人,都能自由地修學佛法,即佛法住世而自己也能自主地進入、追隨佛法。或有善心施主的供養。
 5. 有善知識將佛法傳授講解給眾生,教導如何依法修行。
 這十種圓滿與本論所說十種自他圓滿是一樣的意思。
辰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如有一,生於邊國及以達須、蔑戾車中,四眾、賢良、正至、善士不往遊涉。
 生無暇是指如有一類人,是生死輪轉的凡夫,若生於邊國(沒有佛法的國家)、生在邊地(沒有佛法的地方)、達須(下賤種類的人家)、蔑戾車(下賤種性)中,在這些受生的處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賢良(修學聖道尚未證果者)、正至(已證得聖果者)、善士(持戒清淨,身語意三門與善法相應者)不會前往遊行涉入其中,使得這類人沒有機會聞法修行。
辰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生無暇。
 這樣的生命沒有辦法修學佛法,稱為生無暇。沒有空也沒有機會去修學佛法,開發自己的聲聞種性,沒辦法讓自己的聲聞種子開花結果。
《披》四眾賢良正至善士不往遊涉者:謂苾芻、苾芻尼、近事男、近事女,是名四眾。一切賢聖,是名賢良。已趣各別煩惱寂靜,是名正至。百行所攝,受諸律儀,是名善士。
 所謂苾芻、苾芻尼、近事男(優婆塞)、近事女(優婆夷),名為四眾。一切賢人(修學聖道尚未證果者)與聖人,是名賢良,這二類都可以稱為賢良,前面只有說到一種,沒有說到後面一種,這裡解釋將二種都包括在內了。已經趣向各別煩惱寂靜,名正至。例如初果斷了分別起112種煩惱,二果除了已斷初果所斷煩惱外,還斷修所斷的欲界的六品修惑,三果斷了欲界的九品修惑,四果阿羅漢將三界裡面的愛見煩惱全部斷除,初果以上聖人已到達正法性那裡去,已經使各別煩惱種子斷除,內心寂靜不生煩惱,稱為正至。若是有情身語意三門的百行都是與善法相應,領受執持種種戒律威儀,稱為善士;或稱善男子、善女人。
卯二、放逸過3 辰一、徵
 第二科放逸過,說明放逸的過失,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放逸過?
 什麼稱為放逸的過失?
辰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如有一,雖生中國,又非達須、非蔑戾車,四眾、賢良、正至、善士皆往遊涉;而生貴家,財寶具足,於諸妙欲耽著受用,不見過患,不知出離。
 第二種障礙成就涅槃的原因,是放逸。佛弟子們若有這種放逸的過失,就算有聲聞種性也不能修學聖道、證果。
 有一類人雖然生在有佛法的中國地方,又不是生為下賤種類,或是樂垢穢的種類家中。所住的地方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也有賢人、聖人,也有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聖人,還有持戒清淨的善男子、善女人,都常常會到住處,佈教弘法。這類人生在財寶具足富貴的人家,於種種的微妙的色聲香味觸五欲耽溺其中、執著受用種種的色聲香味觸男女,安排了很多的節目,不知耽溺在五欲裡面有種種的過失、災患,現在有過失,可能會犯戒犯罪,將來還會生死輪迴,並且不知道要出離這種境界。
辰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放逸過。
 富貴學道難,生在富貴的人家,有金錢、有能力,福報太大;若福報大過智慧,福報反成禍害,有可能會造很多的業,又耽著妙欲,不知道出離,這稱為放逸過。就算有聲聞種性,也不可能成就聖道,證得涅槃。
卯三、邪解行3 辰一、徵
 第三科邪解行,有錯誤顛倒的見解行為,這樣的思想,也不可能證得聖道。行主要指的是心行,也可以包括身行和語行,因為有錯誤的思想,就會有錯誤的身語二行,這樣也不能證得涅槃,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邪解行?
 什麼稱為邪解行?
辰二、釋2 巳一、出惡見2 午一、標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出惡見,說出這類人有錯誤的思想,又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謂如有一,雖生中國,乃至廣說;而有外道種種惡見。
 如有一類人雖然生在有佛法的地方,也不是放逸的人,也不是耽溺享受色聲香味觸法的人;可是很可惜的,這一類人與外道種種錯誤的思想相應,有種種惡見。
午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無有施與,廣說乃至我自了知無諸後有。
 生起的惡見,如十六外道論,在〈有尋有伺等三地〉卷6、7已說了很多。生起這樣的思想,安立這樣的言論,認為:沒有布施,沒有愛養,沒有祠祀,沒有善惡業果,廣說乃至持斷滅論,執著人死如燈滅,不如現在就盡情享受。有這種錯誤的思想,不會了知出離三界及修行之事,不能證得聖道。
《披》無有施與等者:撥無施與、愛養、祠祀;撥無妙行、惡行,及彼二業果及異熟。如有尋有伺地說。(陵本八卷十四頁612)此中廣說乃至無諸後有,隨應當知。
 這類人毀謗撥無布施能得福報,認為雖然布施的錢增加了,也沒有看到福報在那裡?就撥無施與而說布施不會得到福報;也撥無愛敬供養的福報,對於父母的愛敬供養是孝道,是應該要作的,應該要尊崇的道德,認為愛敬供養也不會得到什麼好處;又撥無祠祀功德,祭祀祖先是懷著感恩的心情,由於不懂,覺得祭祀也得不到什麼好處,也不知道祭祀是要警策自己不要放逸,祖先展轉傳下來,才能這樣生存下來。又毀撥沒有所謂妙行,認為沒有所謂布施、持戒等福行,或是修定的不動行等事;也認為沒有惡行,認為作十惡業不會到三惡道去;不知道布施、持戒可以生天,作惡會墮地獄;撥無善惡二業種子及異熟,造了善、惡業種子,將來會感得異熟果報。例如造了十惡業,馬上在阿賴耶識中熏下十惡業的種子,來生種子感得異熟,會到三惡道去受生。在〈有尋有伺地〉卷8,253頁已經有說過。詳細說乃至無諸後有等邪知邪見,因此不可能修行,不能入涅槃。這是第三種邪解行,有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障礙此有聲聞種性者不能入涅槃。
巳二、明過患
 第二科明過患,說明過患的體相。
復由如是外道見故,不值諸佛出現世間,無諸善友說正法者。
 這類人又由於有外道的邪見,所以總是不能遇到諸佛出現世間,沒有善友,不能遇到善知識等演說正法者。
辰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邪解行。
 這樣稱為邪解行。有錯誤的見解,遇不到善知識,不能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就沒有希望證果成就涅槃。
《披》無諸善友說正法者者:具八因緣,名善友性。宣說初時所作無倒言論,及與超勝四種聖諦相應言論,是名善說正法。如下自說,別釋其相應知。(陵本二十五卷一頁2069
 具足八種因緣,稱為善友性。善知識最初時宣說指導沒有顛倒的言論,接下來更深入時,還要宣說苦集滅道四聖諦相應的言論;教導離苦果及苦因,得樂因及樂果,說明怎麼樣修道、證得涅槃?怎麼樣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是名善說正法。在〈聲聞地〉卷25,855頁說到:圓滿善友性,要有八種因緣,包括: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
 善知識必須要持戒清淨,博學多聞,對經律論還要能夠善通達義,而且要能有所證,最好是證得聖道的人,這樣的善知識是最夠格的。性多哀愍,有慈悲心,能哀憫眾生。心無厭倦,學不厭、教不倦,不會厭煩教導,能一次又一次的教導。善能堪忍,能夠忍辱,於他人種種不利的行為無有怖畏,在大眾前說法時不會恐怖畏懼。語具圓滿,而且所說的話、語,說佛法時非常的圓滿,不會過量,也不會太少,剛剛好,聽了會使人身心安樂與法相應,清涼歡喜,又能夠以涅槃為上首,這樣就是善知識。要找到圓滿的善知識不容易。如果弟子的條件具足,才會有善知識出現,由於自己的思想不夠正確,善根不夠成熟,想要碰到善知識,其實也不容易。在這末法時代要碰到一二位,就已經算是很難得。由不同的角度來看,每個人可能都有缺點,但是每個人也都有優點。與自己在一起的人,他的優點可能是自己的缺點,自己的優點可能是他人的缺點,可以互補,互相學習好的地方。只有看他人的好處,盡量向他人學習好處,就可以擁有很多善友了。
卯四、有障過3 辰一、徵
 第四科有障過,說明有障礙的過失,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有障過?
 什麼是有障礙的過失,而使聲聞行者不能成就涅槃呢?
辰二、釋3 巳一、異熟障
 第二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異熟障,說明由過去不善業所得果報的障礙。
謂如有一,雖生中國,廣說如前,亦值諸佛出現於世,遇諸善友說正法者;而性愚鈍,頑騃無知,又復瘖瘂,以手代言,無力能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
 例如有一類人,雖然生在有四眾、賢良、正至、善士前往遊涉,有佛法的地方,也沒生在下賤種類,或是樂垢穢的種類家中,也沒有放逸過失;能遇佛出現在世間,有善知識能演說正法;可是自己本身的善根等條件不具足,果報有障礙;果報體生性愚癡、駑鈍;頑固呆傻、無知,不明白道理,智能上有障礙;又耳聾或瘖啞等以手代言,有生理上的障礙;沒有能力了解佛的初中後善說法及外道與惡法相應的惡說法的所有法義。
巳二、業障
 第二科業障,說明造作諸無間業的障礙。
或復造作諸無間業。
 或是所造的是各種無間業。如有一類人殺了父親、殺了母親、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在僧團破壞僧團的和樂,還有殺阿羅漢,當生無法證得聖道,來生將會到無間地獄受罪。若造五無間業的同分業,在〈有尋有伺地〉卷9,263頁說到,造了五無間同分的業也是一樣,當生無法證得聖道。那裡舉出很多的例子,略說如下。
 第一種是對阿羅漢尼,或有對自己的母親行淫欲。如果對阿羅尼作這種事情是類似殺阿羅漢那一類,如果對母親有這種錯誤的行為,是類似將母親殺掉,是殺母的同分業,這是第一種無間業的同分。
 第二種是打最後有的菩薩,稱為出佛身血。最後一生,要證得無上菩提的這種菩薩,譬如當來彌勒菩薩下生時,若打他,無論有沒有讓他身上流血,也是屬於五無間業的同分罪,這是同於出佛身血類。
 第三種是這類人在天廟衢路市肆,教人殺羊法,使得日後流行不絕,主張殺生,而且公然主張要殺生祭祀,這是屬於殺父類。因為無始劫來畜生也很可能是自己的恩人,曾是父親、母親。除了殺母類以外,這是歸類到殺父類,主張殺生的,而且讓殺生的法流行不絕。
 第四種情況造的業也是很重,也會變成一種業障,今生不可能成就聖道。對於寄託物品於己處的人、對自己非常倚重委任的人,親戚朋友、同心生活做事的人、或年高德重的人,對他們損害、欺騙、說謊。這樣是無間業同分,很重。今生不能得聖道,也是五無間的同分業。
 第五種是對有痛苦、貧窮,困乏,沒有依靠沒有保護的人,先將他們攝受過來救濟他們,使他們不用再擔心害怕,而有所歸投依靠,事後又反過來再加害或逼惱他們。這種情況是五無間的同分業,這種也是很重,今生不可能成就聖道,以上這些也都是屬於殺父類,都是罪很重的。
 第六類是劫奪僧門,如佔據出家人的寺廟,若自己是在家人卻劫奪僧門,將出家人居住地方的財物奪走,這樣的罪也是很重的,也是五無間業的同分,是屬於破僧類。
 第七類是破壞靈廟,將廟打掉。其實有很多世間的人也懂,要他去拆廟,他可不願意。廟是眾生皈依的處所,廟建在那裡就可以讓人種善根,出離三界,功德很大。將廟破壞了,就破壞很多眾生的法身慧命,也稱為出佛身血。破壞靈廟就是破壞佛的身體,因為佛的身是以法為身,破壞很多未來佛的法身、因此破壞靈廟是出佛身血一類的同分罪。
 這些都是屬於五無間同分罪,如果造了這些種類的罪,今生是不可能成就聖道的。五逆罪裡面,五無間業由重至輕排列:1. 破僧,2. 出佛身血,3. 殺阿羅漢,4. 殺母,5. 殺父。最嚴重的罪是破和合僧這一條罪最嚴重,為什麼呢?原因如下:
 1. 因為破壞功德法身。使得出家人沒地方住,或是劫奪僧門,出家人本來可以成就聖道,因為流離失所,破壞他的功德法身。
 2. 障礙人天解脫道故。因為出家眾可以演說佛法,至少可以弘揚五戒、十善。雖然沒有證得聖道果,至少能鼓勵眾生修五戒、十善。有五戒、十善就可以保得人身,至少可以在人身裡面得到一個好的果報。或說更高的,出家人還能夠教導修學四聖諦。如果破僧,就會障礙他人得到人天道的增上生與解脫道的決定勝。
 3. 僧人出家修行,有機會入聖得果,能夠趣入聖流,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遠離煩惱的染污,斷除所有的煩惱。這些事情因為破僧,全部都不可能了,被自己的惡行遮止、斷絕了,斷絕他人成為聖人的機會,這種罪是最重的。
 4. 沒有辦法轉法輪。如果出家人沒有辦法修行,就沒有辦法轉法輪。天龍八部,還有人天,有很多人在這裡聽法,有看得到的、看不到的,在說法時,眾生都在聽,只是一般肉眼凡夫不能看到。如果障礙出家人不能說法,這些天人,還有龍等,身心就會混亂。若是混亂,這世界就不平安了,亂世就出現了。這種破僧,一定會遭無間地獄一劫的大罪,很長的時間。
 在五逆當中,破僧是最嚴重的罪過,這是在《諸經要集》說到的。出佛身血是第二嚴重的罪,第三是殺阿羅漢,第四嚴重的罪是殺母,第五是殺父。總之,這五無間業稱為業障。業障不是普通說的口頭語,頭痛不是業障,是報障,是自己過去果報有殺生,或是有殺動物的頭或類似的業,醫好了就可以修學聖道。本論的定義,業障是指造五無間業或是五無間的同分罪等很嚴重的業,障礙自己今生不可能成就聖道,要有這種認識。這是第二種,稱為業障。
巳三、煩惱障
 第三科煩惱障,說明煩惱也是一種障礙,常常起煩惱,就不能修學聖道,證得阿羅漢果。
或復長時起諸煩惱。
 或是長時間的生起煩惱。雖然來到佛法裡面,偶而有煩惱還是可以學習佛法、修學聖道。如果常常起煩惱,起貪瞋癡慢疑各式各樣的煩惱,大、中、小隨煩惱,有很多的煩惱,當然就不能成就聖道。
辰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有障過。
 這是有障過。有異熟障(報障)、業障、煩惱障,有這三種障礙的過失,當然這類人就算有聲聞種性也不能成就聖道證得涅槃。
《披》云何有障過等者:此說重障,略有三種。謂異熟障、業障、煩惱障。異熟障者,謂若生處,聖道依彼不生不長,於是生處異熟果生;或有生處,聖道依彼雖得生長,而於其中異熟果生,聾騃愚鈍,盲瞽瘖瘂,以手代言,無有力能解了善說、惡說法義;是名異熟障。言業障者,謂五無間業,及餘所有故思造業諸尤重業。彼異熟果若成熟時,能障正道,令不生起,是名業障。煩惱障者,謂猛利煩惱、長時煩惱。由此煩惱,於現法中,以其種種淨行所緣不能令淨,是名煩惱障。如下自說。(陵本二十九卷十五頁2453)此說有障,其義應知。
 這裡說的是重的障礙,要略歸納有異熟障、業障、煩惱障三種。
 異熟障,是果報的障礙;若受生的處所,聖道不可能在那裡生長,在這類生處領受果報,也就是生到沒有佛法的地方,這是第一種異熟障。這是生無暇,生無暇也是一種果報的障礙,雖然六根正常沒有障礙,但是受生的地方沒有佛法是一個障礙。或這類人受生的地方,有聖道在那裡,能夠出生聖道稱為生,繼續的進步稱為長。能夠證得初果乃至繼續長養還可以證得二果、三果、四果。若是在有佛法的地方,但所得的果報不理想,如耳朵聾了;有呆傻,智能不夠;愚癡駑鈍;眼睛瞎了;口瘂了,以手代言;不能分辨能詮的法及所詮的義;不能分辨什麼是佛說的法?什麼是外道所說的法?這稱為果報的障礙。果報的障礙,在這裡的解釋包括生無暇、六根不具足二種,這也是異熟障。
 業障,是指五無間業,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以及其他故意的造作重大惡業,貪瞋癡特別嚴重造了惡業,如前所說的,殺阿羅漢尼及與母所行穢染行,乃至破壞靈廟等這一些尤重業。這些異熟果報,五無間業及無間同分罪的果報,成熟時會墮到地獄去,障礙聖道不能生起,稱為業障。造了這種業要墮到地獄去,當然是不能成就聖道。在經論裡面還說,不只來生墮到地獄不可能成就聖道,今生如果造了這種業也不能成就聖道,這是障道法。
 有一個外道有殺母罪,對母親有不淨,又造了很多的惡業,後來悔過,皈依到佛法裡面來,出家修行,很精進用功,而且也持戒清淨,顯出很有修行的相貌,很多人跟著他修行,可是他不能證得聖道。聽說優波毱多尊者善於度人證聖道,有一日他就帶著弟子們來依止尊者,告訴優波毱多尊者說:我想作你的弟子,求你教我證得聖道果。優波毱多尊者是阿羅漢,他一入定觀察這人今生不可能證得聖道果,就告訴他不能收他,就請他走了。在大正藏第五十冊,史傳部裡面有這樣的記載。由於此人造了五無間業,今生不能成就聖道,來生更慘,會到三惡道去,這樣的業障,障礙他不能證得聖道成就涅槃。
 煩惱障,是指猛利煩惱,貪瞋癡特別的強,長時間起煩惱。由於有這些煩惱,在現在的生命體中,用佛法所說清淨內心的貪瞋癡等種種觀行,也不能斷除煩惱令心清淨,雖值遇佛法卻一無所成,入寶山空手而回。換句話說,以淨行所緣清淨內心的心行,也不能使心清淨,是名煩惱障。
 在〈聲聞地〉卷29,983頁裡面也有提到這個問題。這裡所說的有障礙,就所引文的道理來說,應該要了解。
寅五、結2 卯一、正顯有種性2 辰一、不般涅槃
 第五科結,結語,分二科;第一科正顯有種性,正確的顯示有種性的修行人,因為有這四種因緣,所以不能入涅槃,又分二科;第一科不般涅槃,說明不般湼槃的因緣。
如是名為四種因緣。由此因緣故,雖有般涅槃法,而不般涅槃。
 如上面所說的生無暇、放逸過、邪解行、有障過,名為四種因緣。由此四種違緣的因緣,雖然有入涅槃的聲聞種子,可是沒辦法證入涅槃。
辰二、得般涅槃
 第二科得般湼槃,說明得般湼槃的因緣。
彼若值遇諸佛出世,聽聞正法,獲得隨順教授教誡,無彼因緣,爾時方能善根成熟,漸次乃至得般涅槃。
 彼具涅槃法的聲聞有情如果能夠遇到佛出現在世間,聽聞佛所說的正法,獲得隨順聖道的教授教誡,包括關於定慧的教授,關於戒律的教誡,沒有生無暇、放逸過、邪解行、有障過等四種違緣,此時這類有情的信進念定慧善根,對佛法僧的信心、精進度、明記不忘的心念、定力、慧力,這五種善根才能夠成熟,漸漸的增上,乃至能入涅槃。這是有種性的修行人。
卯二、兼明無種性
 第二科兼明無種性,兼帶說明沒有聲聞種性有情不能得般涅槃的原因。
無涅槃法補特伽羅,住決定聚。彼若遇緣、若不遇緣,遍一切種,畢竟不能得般涅槃。
 沒有涅槃種子的一闡提有情,是決定沒有三乘聖道種性的人。這類決定無種性的有情,不論有沒有遇到佛菩薩,有沒有聽聞正法,遍一切三界五趣中,不論到哪裡受生,都是畢竟不能成就涅槃。
 說到這裡,很多人就會提出問題,佛不是在大乘經論裡面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嗎?為什麼這裡這樣說?這個問題請參看連結檔。
 (連結:如來藏與種性
《披》無涅槃法補特伽羅住決定聚等者:住無種性補特伽羅,乃至盡未來際,生死流轉無有止息,是名住決定聚。由此義故,彼若值遇諸佛出世,聽聞正法,獲得隨順教授教誡為增上緣;若不值遇;遍於一切界趣生中,彼彼有情畢竟不能得般涅槃。
 沒有三乘聖道種子的有情,乃至盡未來際在生死裡面流轉,不會停止的,不可能修行,稱為住決定聚。佛訶斥這一類人難以教化,注定永遠在生死裡面輪迴,名住決定聚,由於這個道理,如果碰到諸佛出世、聽聞正法,獲得隨順證道的定慧的教授、戒律的教誡為增上緣,最多能夠到人天受用福報,不會到三惡道去,但是也不能成就涅槃;如果沒有碰到佛出世,沒有聽聞正法,也沒有人教授教誡,則將遍於一切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或在人天地獄餓鬼畜生五趣中受生。這些沒有種性的有情,究竟來說都是不能證得涅槃。
 這是說到違緣,作了這麼多的詳細說明,有種性的人有四種違緣就不能成就涅槃,如果沒有四種違緣,遇到諸佛出世,能聽聞正法,自己又善根成熟,就能夠趣入涅槃。無種性的有情在這裡的說法是不可能,就算有機會碰到佛法,最多可以在人天裡面享受福報,但不能趣入涅槃;如果沒有善緣則會一直生死輪迴。
子二、順緣2 丑一、問
 第二科順緣,隨順於涅槃的因緣,分二科;第一科問,提問。
問:何等名為涅槃法緣,而言闕故、無故、不會遇故,不般涅槃?
 問:什麼稱為涅槃法的緣,而說缺少、完全沒有、或是沒有碰到這樣的緣,所以不能證入涅槃?
丑二、答4 寅一、標
 第二科答,回答,分四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答:有二種緣。
 答:將所有涅槃種子的緣,分成二大類,也就是二種緣。
寅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等為二?
 是哪二種緣呢?
寅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來。
一、勝,二、劣。
 二種緣,其中一種是勝緣,一種是劣緣。主要的因緣稱為勝,次要的因緣稱為劣。不論主要或次要都要具足,才能夠成就涅槃。
寅四、釋2 卯一、辨二相2 辰一、勝緣2 巳一、徵
 第四科釋,解釋主要的勝緣及次要的劣緣,分二科;第一科辨二相,辨明勝緣與劣緣這二種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勝緣,說明勝緣的相狀,又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勝緣?
 什麼是證得涅槃的殊勝的因緣呢?
巳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謂正法增上他音,及內如理作意。
 最主要的最殊勝的因緣是能夠聽聞到佛法,佛法從善知識那裡來,稱為他音。由佛宣說,或是佛弟子的善知識宣說正法,這種正法是很有力量的,稱為增上。能夠聽聞到正法是最殊勝的。在內心裡聽聞佛法以後,不是右耳聽進去,左耳就出來,還要如佛所說的真理來警策自己如理作意,令自心的作意與法相應。總之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是最主要的二種勝緣。
《披》謂正法增上他音等者:聞他宣說超勝四聖諦法言音,是名正法增上他音。由此為依,發生自內如理所引作意,名內如理作意。
 聽聞善知識宣說超越三界、殊勝的苦集滅道四聖諦法的言音,是名正法增上他音。由此為依止,如佛所說的真理這樣來引發警策自己的作意,是名內如理作意。
辰二、劣緣4 巳一、徵
 第二科劣緣,說明劣緣的相狀,分四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劣緣?
 什麼稱為劣緣(次要的因緣)呢?
巳二、標
 第二科標,標出來。
謂此劣緣乃有多種。
 這類次要的因緣很多,一定也是要具足的。雖然稱劣,比勝來說稍微差一點,但不是說它就不重要,給它一個名字,稱為次要的因緣;這類因緣也要具足。舉受用飲食為譬喻,勝緣即是每日一定要受用米麵等主食,熱量才夠,劣緣是要受用各式各樣的菜餚,每一種顏色的菜都要有,這樣受用的營養才會均衡。勝緣是受用的主食,它是主要的,劣緣是次要的,但是也是要具足,
巳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來各種劣緣。
謂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於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悎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樂遠離、若清淨諸蓋、若依三摩地。
 劣緣包括:自圓滿,自己本身要具足五種條件,前面〈修所成地〉有說到,後面還會繼續說;若他圓滿,指外緣,其他善知識方面五種圓滿也要具足;若善法欲,有想要與善法相應的願望,有願望想要出家;能夠持戒清淨;能夠防護六根守持根律儀;受用飲食能夠知量而食;初夜後夜常精勤修習悎寤瑜伽,中夜休息能如法而臥;身語意三業隨時正知而住,了知自己正在作什麼,檢察自己有無忘失正念;樂遠離,喜歡身遠離、心遠離、及處所遠離;常努力清淨內心的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等五蓋;還要成就禪定,最低限度要成就未到地定。這樣的一位行者總共要有十二種因緣具足了,才能夠成就聖道證得涅槃。這是先列出來。
巳四、釋12 午一、自圓滿4 未一、徵
 科四科釋,解釋自圓滿等二道資糧,分十二科;第一科自圓滿,解釋自圓滿的體相,又分四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自圓滿?
 什麼稱為自圓滿呢?
未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謂善得人身,生於聖處,諸根無闕,勝處淨信,離諸業障。
 自圓滿要具備:善得人身,生於聖處,諸根無闕,勝處淨信,離諸業障,五種條件。
未三、釋5 申一、善得人身3 酉一、徵
 第三科釋,解釋,分五科;第一科善得人身,在三界裡面得到人身是修行的最重要的條件,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善得人身?
 什麼稱為善得人身?提出這問題。
酉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如有一,生人同分,得丈夫身,男根成就,或得女身。
 如有一類人,生於人的同類中,人與人有很多相同的部分,稱為同分,如人有六根、是眾生中思惟能力最強,得到男根的丈夫身,是勇猛無畏、憶念也很殊勝;或是得到女身,不論是男眾或女眾,只要是人,又是六根具足,這些都是修習聖道必須具足的基本條件。
酉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善得人身。
 如上所說能得人身,又是正常的男人或女人,有利於修學聖道,名為善得人身。
 最好是生在人道,才有辦法修行,生欲界天太快樂了;生在色、無色界天的有情有高慢心,入甚深禪定陶醉在定樂裡面,看不起欲界的人,有高慢心處,佛法在那裡不容易弘揚,而且在色、無色界只有喜受、樂受,沒有苦受,難以修行。人界是苦樂參半可以修行,印順法師在所著的書裡面說到,人類有三個特色,憶念勝、勇猛勝、梵行勝。憶念勝,人的記憶力非常的好,有些人意根很利、過目不忘,一頁一頁的拷貝,記憶力很殊勝,看過的書整頁都能記起來,這是憶念勝;勇猛勝,人也可以精進,一發道心時,人的勇猛精進也不是其他的天人,或其他的三惡道眾生能比的;梵行勝,人有很高的自制力,可以離欲。因此要得到人身才能夠修行。
申二、生於聖處3 酉一、徵
 第二科生於聖處,必須要出生在有佛法的地方,稱為聖處,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生於聖處?
 什麼名為生於有聖道法的地方?
酉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如有一,生於中國,廣說如前,乃至善士皆往遊涉。
 如有一類人,生在有佛法的中國,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還有聖人、正至、乃至善士,賢善正士都常常去遊行演說佛法,常常在那裡修行。這樣的地點適合修學聖道,有機會親近佛法;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才有辦法修行。
酉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生於聖處。
 這就稱為生於聖處。
申三、諸根無闕3 酉一、徵
 第三科諸根無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可以缺少,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諸根無闕?
 什麼稱為諸根無缺呢?
酉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如有一,性不愚鈍,亦不頑騃,又不瘖瘂,乃至廣說支節無減。彼由如是支節無闕、耳無闕等,能於善品精勤修集。
 如有一類人,生在有佛法的地方,六根沒有缺,心性不是愚癡頑鈍的很難度化的人,不是頑固呆傻的(騃是頑固、呆傻),也不是不能說話的聾啞之人,乃至詳細說沒有缺手、缺腳,支節無闕,六根無闕等,沒有說到眼睛,直接先說到耳朵,因為學習佛法最重要的還是要聽聞正法,因此耳無缺等,先列在前面。其實包括眼也沒有缺,如果眼睛瞎了,不能讀書;耳朵聾了,不能聽聞佛法。由於六根及支節無缺,便對於奢摩他、毗鉢舍那、戒定慧種種等各種與善法相應的善品,能夠精進辛勤的修行,積聚資糧。
酉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諸根無闕。
 這稱為諸根無缺。
《披》性不愚鈍等者:由不愚鈍、頑騃、瘖瘂,有力能了善說、惡說所有法義,此顯意根無闕。又不聾瞽,乃至支節無減,此顯耳等諸根無闕。由是能於正法受持讀誦;及於尊長修和敬業,參覲承事;乃至廣說於諸善品加行處所,皆能成就軌則。如下戒律儀說。(陵本二十二卷四頁1899)是名能於善品精勤修集。
 先說到第六意識必須沒有問題,沒有缺陷,不是愚癡頑固的人,不是聾啞,有力量、有能力明了,佛法是正確的善說,或是外道不正確的惡說等所有的法義;能知道是正知正見或是邪知邪見,具有這種能力,這是顯示意根沒有缺減。又不是眼瞎耳聾,乃至四肢都沒有缺減,這是顯示眼耳等諸根無闕。由此能夠對於正法領受執持,及聽聞讀誦;及於尊貴長輩等修習和合的六和敬業,參拜覲見及恭敬承事尊長;乃至詳細說於所有善品加行的處所,都能隨順世間、不越世間;隨順戒律、不越戒律,而成就世間及出世間的軌範規則。
 意根所生意識能夠有能力分別什麼是善說?佛法就是善說。本論卷83說:佛法初說是善,中說是善,後說也是善。初善,指聽聞時令人生歡喜心;中善,是指修行時沒有艱難困苦,遠離苦樂等二邊依中道而行;後善,指能極究竟斷除煩惱遠離各種煩惱塵垢,及究竟離三界欲,能圓滿三乘聖道。所以佛法是善說。惡說是指外道的說法,佛法以外的外道也有一些善法,可是不能引導有情到究竟安樂的地方,可能有時還有一些與惡法相應的說法,所以稱為惡說。聽者於法義能夠了解,必須能夠分別這是佛法,這是正確的,是善說;或這是不正確的,是惡說。能夠知道什麼是正知正見,什麼是邪知邪見,要知道能詮的法所詮的義是與善相應?還是與惡相應?要有這種分別能力,稱為意根無缺。
 這類人不聾不瞎,也沒有缺手缺腳,這樣一位六根具足健康的人,才能夠在佛法裡面受持閱讀背誦正法。在佛法裡面出家以後,剛開始可能必須學習當侍者,對於尊長、師長必須尊重承事,必須與其他的同梵行者修六和敬,這些事情都要學習,第一步要學習的是參覲承事,乃至包括其它的戒定慧,要持戒、修止觀,都有辦法,因為六根無缺作起來不是那麼困難,只要一學就會了是最殊勝的。每一件事情都有每一件事情運作的方式,稱為軌則。如下面〈聲聞地〉卷22,793頁戒律儀處會詳細說明出家以後要作什麼事情,稱為能於善品精勤修集。因此六根具足,才能夠在戒定慧上很精進的修學積集資糧。
申四、勝處淨信2 酉一、徵
 第四科勝處淨信,勝處是指所相信的對象是很殊勝的,也就是三寶。對於佛法僧三寶能夠產生清淨的信心,而不是對外道的天、神、鬼產生信心,這也很重要,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勝處淨信?
 什麼稱為勝處淨信呢?
酉二、釋2 戌一、標相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標相,標出它的相貌。
謂如有一,於諸如來正覺所說法毗奈耶,得淨信心,如是名為勝處淨信。
 如有一類人,此處沒有包括僧,只有說到法和律。這類行者覺悟的真理是與正法相應的。佛是無上正等正覺,於如來所說的法和律,得到清淨的信心,不會被他人動搖,是理性的正信,在道理上是忍可同意的,名為勝處淨信。
戌二、釋名2 亥一、勝處
 第二科釋名,解釋勝處淨信的名義,分二科;第一科勝處,說勝處的名義。
言勝處者,謂諸如來正覺所說法毗奈耶,能生一切世出世間白淨法故。
 所謂佛所說的法和律是殊勝的處所,是因為佛所說的法和律,若能依教奉行能夠出生一切世間與出世間的白淨法。佛的法和律裡面,包括經律論,都有世間與出世間清淨的善法。修五戒、十善,是世間的白淨善法。與善法相應,稱為白;淨是清淨,沒有煩惱。所以五戒、十善一定是與善法相應,沒有煩惱。出世間也是白淨法,教導出離世間的煩惱與業,與無漏的聖道相應。只要相信佛說的法和律,能依教奉行,一定會成就世、出世間的清淨。
亥二、淨信
 第二科淨信,解釋淨信的名義。
此中所起前行增上諸清淨信,名勝處淨信,能除一切所有煩惱垢穢濁故。
 於此佛說的法與律當中所生起,能令行者入於見道的前行之殊勝有力的各種清淨信心,名為勝處淨信,能夠幫助行者斷除所有的愛煩惱、見煩惱的污垢穢濁。煩惱本身是一種污垢,非常的頑固,能夠生起錯誤的決定,染污身心,而且會讓事情看得不明白,使行者不能生起正確的決定,常常於善法不容易成就。
 《瑜伽師地論略纂》卷8解釋「前行增上諸清淨信」,是說淨信是行者入於見道聖流之前行。也就是若能對佛說的法與律之「勝處」有增上(殊勝有力)清淨的信心為先,才能依教奉行,修習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因此稱為「勝處淨信」。
 南傳的佛教裡面,有一位外國的比丘跟阿姜查出家,這位比丘寫出來很多的心得和感想:通常一位比丘或是八戒女,如果決心要到僧團裡面來修行,必須要接受考驗,會有很多的境界讓自己不如意。在這些不如意的境界當中,要有心理準備,願意接受這些磨練,徹底改變以前的習慣和想法,這樣才可說此人是在修行。如果來到佛教裡還是用以前的方法生活,那為什麼要出家?通常願意出家修行,表示願意用佛的法和律來約束自己、改造及修正自己。這位比丘親近善知識以後,阿姜查在很多人的面前曾給他難堪,刁難他。舉幾與他師父相處的情況,很有趣。
 他們每一年都要被分派到其他的寺廟結夏安居,由於這位比丘是外國人,只能去到完全沒有同一種外國人的道場去。有一次,他被派去一個道場,與其他修行的比丘們在一起時,就嫌東嫌西的,說甲道場不好,那裡很熱又沒有冰塊;乙道場不好,晚上沒有糖可以吃。他們雖然過午不食,可是晚上可以吃糖;說丙道場很不方便,那裡生活太苦。他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批評。後來阿姜查將他找過來,當著大家的面前就批評他說:你們看,這個法拉般若就像一條長了瘡的狗。這條狗在甲花園躺下來睡覺時,很多蒼蠅飛到牠身上,牠很討厭那些蒼蠅。牠就想:一定是這個花園不乾淨,就換到乙花園去。結果到乙花園還是有很多蒼蠅飛到牠身上,牠覺得是乙花園有雞糞、豬糞沒掃乾淨,所以才有很多蒼蠅飛到牠身上來沾牠。牠又決定移到丙花園。可是不論去那裡,都有很多蒼蠅去沾牠,為什麼會這樣呢?阿姜查說:是因為這條狗長瘡,去那裡都會有蒼蠅來沾,因為你有煩惱,所以到哪個地方都不會覺得好。其實不是外面的境界或道場好不好,是因為自己的煩惱而沒辦法適應這個環境,少許外緣現前就生起煩惱。煩惱就像膿瘡一樣,身上有煩惱就像長膿瘡。玅境長老也常說:煩惱就像膿瘡一樣能流膿流血。有瘡流膿流血,當然蒼蠅就要來沾,沾了以後就更煩惱。煩惱的自性是染污的,而且是骯髒的,是很混濁的,令心裡不清淨、不明白。
 另有一位比丘也是一樣,也是嫌東嫌西的,後來阿姜查用了一個更辣的話來罵這位剛出家的比丘。他說:你們看他,口袋裝著糞便,跑到哪裡去,都說那個地方很臭。阿姜查用糞便形容有煩惱。因此這裡說有煩惱是垢穢濁故,它是很污穢骯髒的,會染污自己的心情,使自己的心混濁不清淨。阿姜查在訓練徒弟時,常常給弟子們一些無常的境界考驗,有時要他們掃地,從下午二點掃到五點,連續三個小時掃落葉。這位外國人剛去掃地,掃得整張臉臭得不能看。有一日阿姜查看到,就微笑著說他:法拉般若,你是因為掃帚,還是因為落葉而不高興呢?這人有善根,就覺悟了。阿姜查說:其實你不高興的,一定不是掃帚,也不是落葉。掃帚不會說話,落葉也不會說話,然而你為什麼很煩惱呢?拿一支掃帚掃了三個小時,嘴巴就翹起來了,一臉不高興。後來外國比丘知道是自己想太多了,是這一念心不清淨。阿姜查很注重訓練他的徒弟們,要清淨這一念心,他說:你們這些剛出家的,有很多無明煩惱,就是要製造很多逆境來調伏你們的無明煩惱。
 他們每次開示前要集合先打板,阿姜查主張修行不離日常生活,所以他說:並不是坐在那裡才算修行,不坐的時間更多,隨時保持正念正知才是真的修行。到了八點打板集合,阿姜查不是那麼準時,不會比大家早到,常常會讓大家等一個小時才進來。弟子們不是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坐的是凹凸不平的土地,也沒有坐墊。等了一個小時阿姜查慢吞吞的進來,進來以後一開示不得了。弟子們都覺得師父好囉嗦,說那麼多,好像要將經律論所有的道理都說出來。可能九點開始開示,開示到十二點,說一半,中間會停下來說:各位有沒有什麼問題?大部分的人都沈默,因為弟子們想趕快結束不要聽了,聽那麼多聽得很煩,說來說去不離苦集滅道四聖諦,一直重覆,但是他就是一直說。裡面有新出家的不懂,有的人剛來這個道場,興匆匆的就提出問題。只有提出一點點的問題,他就回答了一大牛車的解釋,那就更慘了,有時故意說到天亮,害他們連續坐了五六個小時。阿姜查是這樣來磨練他們的。到了天亮才若無其事的說:現在該散會了。
 他們每日晚上都是靜坐的,靜坐到天亮。有時他高興想到就說:好,大家今日晚上不可以在床上睡,必須到森林的空地裡面睡,規定大家晚上拿著蚊帳出來睡。這個外國比丘將蚊帳拿到空地,因為森林的地面很潮濕又骯髒,他又去準備了一大堆的稻草舖在地上,將自己的床弄得很柔軟,可是他怎麼都睡不著,沒睡以前心想:好恐怖,這裡一定有很多的蜈蚣和蛇,牠們隨便都可以鑽進我的蚊帳裡面,要是不小心一躺下去,一定會被牠們螫到,會腫起來痛到受不了。他一整夜都在想這些事情,所以都沒辦法躺下來。他看看他人,奇怪了,為什麼其他的比丘們都能夠躺下來睡覺。心想:他們一定也是很害怕,害怕鬼來,所以整夜都在發抖。他就一直想,最後最想的是誰呢?開始想母親,想呼喚母親。如果在美國那麼好的環境,母親一定不會讓他睡這麼糟糕的地方,蚊蟲、毒蛇可能隨時都會來的地方,最後想到的竟然是自己的母親。
 阿姜查用很多不可思議的方法來調練弟子們這一念心。剛開始外國比丘也覺得這樣有什麼進步呢?覺得他人看他們好像很有修行,其實自己的內心有很多的煩惱,也覺得修行沒什麼樂趣,每日只是很努力的想要安住在當下,希望能夠度過阿姜查提出來的每一種考驗,因為阿姜查常常給弟子們出其不意的考驗。尤其是開示時,不論他人喜不喜歡聽,一開示都是二、三個小時以上,弟子們很怕這些事情。阿姜查隨時要弟子當侍者,他將檳榔汁吐在痰盂裡面,侍者要拿去洗。洗回來又馬上吐一口,要弟子再去洗。
 此外,每日還要幫師父洗腳。更糟糕的是,他最討厭另外一位比丘,阿姜查知道以後,就命令他去替那位比丘洗腳。基本上他很不高興,但是他說大家願意住下來,就是願意恭敬師長,於是他聽了師父的話去替另外一位討厭的比丘洗腳,洗腳時發現,在幫所討厭的比丘洗時,心裡的煩惱好像清淨下來了。因為自己克服了憍慢,本來很高傲的,可是阿姜查故意這樣調伏。作沙彌一段時間以後,要被派出去受戒。阿姜查知道他們很高慢,就將所有外國比丘都排在後面受戒。因為先受戒的人一定排在前面,後受戒的人排在後面,戒臘高的人可以管戒臘低的。一起去受戒的,前面受戒的可以管教後面受戒的。
 阿姜查為了訓練弟子們,全部將這些人排在後面,讓他們當下座。下座有個缺點,分配的東西輪到自己時,剩下最差的。如果有人供養,好的東西要先給上座,輪到自己時可能都沒有了。所以他就將他們排到後面,調伏他們的憍慢。
 有時候外國比丘不聽話,阿姜查就用一個方法:冷戰。當到阿姜查的寮房要當他侍者時,他就不理他。如果居士送糖和冰塊來時,都等他出去才分給大家。於是自己就會很不好意思,只好趕快向師父懺悔,再改正內心的煩惱和不滿。
 這有點像禪宗的方法。禪宗祖師說法開示,不事華藻,不加文飾,通常說話很直白,向來不在世俗禮貌上用心,只為了利益行者證悟般若。阿姜查看起來也是如此,但是阿姜查本人很快樂,也常常哈哈大笑,看起來很開心。他第一次遠遠的看到阿姜查,覺得他就像一隻快樂的大青蛙,坐在大荷葉上面,阿姜查的喜悅和快樂,是從內心展現出來的。
 阿姜查規定弟子們剛出家五年不可以離開師長及僧團,必須被調練五年才可以離去。前四年都是零分,不論怎麼樣努力修,都算零分,最後一年才決定弟子有沒有及格。
 剛開始外國比丘也是不相信這種說法,怎麼前四年那麼努力都是零分呢?到了第五年才相信。因為自己已經被磨練、訓練一段時間以後,第五年時有一次阿姜查給他很大的境界,他發現心裡沒那麼煩惱了,此時覺得前四年真的是零分,第五年開始有分數了,覺得心在無形當中被調整得柔軟了。剛開始真的很煩惱,覺得出家好煩惱,只是每日想要安住在當下這一念心,希望這件事情能夠過去。可是到了第五年,他在應付這些煩惱時,不會再隨煩惱走了。不如意的境界出現時,很快就過了,發現自己進步了。阿姜查常常問他說:你要不要還俗?自己都不能決定。告訴阿姜查說:你說是這一生呢?還是說這幾年?不過後來外國比丘還是還俗了,但是至少有當比丘五年,到了第五年覺得至少可以很長一段時間不會還俗了,因為他開始覺得有信心了,原來他也可以對付自己的煩惱了。
 在道場裡會有很多的不如意,在道場裡有道場的要求,會要求做這個、做那個,不能事事如意,行者何嘗不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考驗自己呢?這些不如意的境界,是在磨練自己的這一念心。心裡有煩惱,就像長瘡一樣,去哪裡都有蒼蠅,問題不在外面的境界,而是自己的內心。煩惱從那裡來?煩惱是在規矩上面嗎?規矩本身沒有煩惱。還是在他人的口裡呢?他人說那句話裡面沒有什麼煩惱的意味,說完他就算了,是自己心裡很多的煩惱,煩惱不在外面的境界,某人、某事、某境界上,而是在自己內心裡。自己有煩惱的種子,一點點境界就可以讓它現行了;就像身體長瘡,到哪裡去都會惹來蒼蠅一樣。現在不論碰到什麼境界,都應學習歷境練心,努力的讓自己不要生起煩惱。
《披》此中所起前行增上諸清淨信等者:謂於三寶起清淨信,與世出世諸白淨法,為其先導,隨順證得,是名所起前行增上諸清淨信。由此能除一切所有煩惱。此中一切,謂於三寶處所。煩惱,謂即無明、見、疑。自性染汙,故名為垢;起邪決定,故名為穢;令不決定,故名為濁。
 佛法僧三寶,希有難得,因此稱為寶。對佛法僧三寶生起清淨的信心,以及以世間、出世間的種種白淨善法,作為前方便,依教精進修行,能夠隨順證得聖道,是名所起前行增上諸清淨信。由於常常親近佛法僧三寶,能斷除內心所有的煩惱。這其中所說的一切,是指在清淨的三寶處所。
 這裡的煩惱指的是有無明(有種種錯誤的思想)、見(錯誤或顛倒見)、疑(對佛法似懂非懂)。煩惱的自體是染汙的,因此名為垢。生起邪執錯誤的決定,因此名為穢。令心不清淨,不能作出決定,因此名為濁。
 反之如果對於三寶能夠有清淨的信心修習世間、出世間的各種善法,可以斷除有情煩惱的污垢,包括無明、見、疑等。
申五、離諸業障4 酉一、徵
 第五科離諸業障,這類人還必須沒有種種業障,業障說的是五無間業,不是一般人開口就說的業障、業障。這裡說的業障是指造作障礙證得聖道的重大惡業,分四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離諸業障?
 什麼稱為離諸業障呢?
酉二、標
 第二科標,標示出來。
謂能遠離五無間業。
 離諸業障,是指行者必須沒有造作五種無間將來會入地獄的重大惡業的障礙,遠離五種無間惡業才能夠成就聖道。
酉三、列
 第三科列,列出來。
所謂於彼害母、害父、害阿羅漢、破和合僧、於如來所惡心出血。
 五無間業,是指殺害母親、殺害父親、殺害阿羅漢、破和合僧、惡心出佛身血。
酉四、釋2 戌一、名離障
 第四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名離障,名為離障。
隨一所有無間業障,於現法中不作不行,如是名為離諸業障。
 隨前面所舉的五種無間業的任何一種,在現在的生命體中不造作也不現行,這樣名為離諸業障。
《披》謂能遠離五無間業等者:此中且說五無間業已能遠離,名離業障;然復當知,彼同分業亦非不離。有尋有伺地說:由彼事重,俱受現法果故。(陵本九卷二頁641)又下自說:五無間業,及餘所有故思造業諸尤重業。彼異熟果若成熟時,能障正道,令不生起,是名業障故。(陵本二十九卷十五頁2453)於現法中,彼無間業無身語意造作相轉,是名不作。不起身行、語行、意行,是名不行。
 這其中姑且說五無間業已經能夠遠離了,稱為離業障;可是也應該理解,五無間業同分相似的罪業,也不是不遠離,意指也是不能造作與五無間業同分的罪業。〈有尋有伺地〉卷9,263頁,曾經說過:由於所造業的對象太重要了,這件事情罪過太大,是對自己有恩的,如父母親;阿羅漢是聖人;佛更是三界的導師;僧人能夠住持正法,如果造這種惡業,現在的色受想行識就會遭到惡果,也不能修行成就聖道。下文又說,五無間業還有其它故意思惟後所造作特別重大的惡業,它的異熟果報於成熟時,能夠障礙聖道使令聖道不能生起,稱為業障。在〈聲聞地〉卷29,983頁裡提到。在現在的生命體中,沒有這類無間業的身語意業行的造作相生起,是名不作。意指於無間業沒有身行、語行、意行的生起,是名不行。
 在一本書裡面有記載,清末明初時有一個女人,很喜歡造口業,看到他人布施,就毀謗說:她怎麼都將錢拿出去,布施給那些出家人作什麼。如果看到他人修福、修慧,她都很嫉妒,會毀謗、阻止。她很喜歡吃魚,有一次去買魚,正要殺魚時,魚的尾巴碰到她的眼睛,她很不舒服,以為過幾日會好,但後來沒有。
 眼睛開始腐爛,腐爛以後長蟲,長蟲以後整個臉就毀掉,不久就死了。所以在三寶裡面造口業,業障也是很重,她受到現法果,今生就感得不好的果報。
戌二、顯障義
 第二科顯障義,顯示所謂障礙的義理。
若有於此五無間業造作增長,於現法中竟不能轉、得般涅槃、生起聖道。故約彼說離諸業障。
 如果有一類人有五無間業的造作及增長,在現在的生命體當中是不能轉變所造作的罪業,不能入涅槃、不能生起聖道。因此說具有種性、要能得聖道、想入涅槃的行者,必須於現在的生命體中是遠離這些五無間業的業障。
 所造的業,第一次作稱為造作,造作後,於所造業的意樂相續的思惟,是增長。報紙上說有一個人殺了父親,還很高興,這樣不但造作業,而且增長,在現法中被判的罪是無期徒刑,來生還會墮入地獄。
《披》於現法中竟不能轉得般涅槃生起聖道者:由無間業,於現法中造作增長,即於現法當受其果,是故此說於現法中竟不能轉、得般涅槃、生起聖道。謂由聖道能般涅槃,是名得般涅槃、生起聖道。障不令生,名不能轉。
 五無間業在現在的生命體當中造作,造作以後還不斷的相續思惟憶念,使所造業繼續增長,這類人在現在的生命體當中就會得到果報,因此說在今生的生命體當中不能轉變所造的罪業,也不可能得入涅槃、生起聖道。因為由聖道能入涅槃,是名得般涅槃、生起聖道。由於造了五無間業,障礙聖道不能生起,稱為不能轉。
未四、結
 第四科結,結語。
唯由如是五種支分,自體圓滿,是故說此名自圓滿。
 自體圓滿,唯是由這五種支分圓滿成就,自己的生命體是圓滿的,因此說名自圓滿。
 自圓滿是修行的劣緣,有五種支分,包括:
 一、自圓滿,必須是一個人,善得人身。
 二、生於聖處,得到人身還不夠,還必須要生在有佛法的地方。
 三、諸根無缺,六根俱全無缺,第六意識不是低能,也不是頑固愚癡的。
 四、勝處淨信,於佛法僧三寶產生清淨信心,不是邪知邪見。
 五、離諸業障,必須沒有造很重大的罪過,沒有造五無間業,或五無間同分罪業。
午二、他圓滿3 未一、徵
 第二科他圓滿,除了自己條件要具足以外,還有其它的外緣要具足,外緣包括佛菩薩、善知識、教授善知識、外護善知識,其實還包括同行善知識。這些善知識的條件也要圓滿,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他圓滿?
 什麼稱為他圓滿?
未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
謂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
 他圓滿要有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這五個條件。
未三、釋5 申一、諸佛出世2 酉一、徵
 第三科釋,解釋,分五科;第一科諸佛出世,他圓滿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諸佛出世,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諸佛出世?
 什麼稱為諸佛出世呢?
酉二、釋2 戌一、明出世相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明出世相,說明諸佛出世的相貌。
謂如有一,普於一切諸有情類,起善利益增上意樂,修習多千難行苦行,經三大劫阿僧企耶,積集廣大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獲得最後上妙之身,安坐無上勝菩提座,斷除五蓋,於四念住善住其心,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現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名為諸佛出世。
 例如有一類人,以菩提心為根本,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普遍於一切有情之類,生起善的利益有情的殊勝有力的意樂,修習非常多的難行苦行,經過三大劫阿僧企耶的極長時間,積聚了廣大的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獲得最後的上妙之身,安坐在無上的殊勝的菩提座上,斷除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等五種蓋障,於身受心法四念住善安住其心,修習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的三十七菩提分法,現前證得無上正等菩提。這樣成就無上菩提的聖人名為諸佛出世。
 菩提是覺悟,分是因,使行者能覺悟諸法實相的因,這樣的方法,名菩提分法。無上正等正覺,正,是法性,等是與法性相等,與正法性相等的覺悟智慧,稱無上正等正覺。有人成佛,是最好的他圓滿,沒有佛在世,也要有佛法在,有能夠說法的人,才有機會修行。
戌二、顯諸佛同
 第二科顯諸佛同,顯示諸佛同有此相。
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由如是名為出世。
 佛是這樣修行成佛的,不論過去莊嚴劫千佛,或是未來星宿劫千佛,大家都是未來佛,或是現在賢劫千佛。過去、未來、現在的佛都有這樣的成道經過,稱為出世。後面〈菩薩地〉還會說到,諸佛出世有八相成道,這裡只是略說。
申二、說正法教2 酉一、徵
 第二科說正法教,解釋說正法教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說正法教?
 什麼稱為說正法教呢?
酉二、釋2 戌一、正辨相3 亥一、標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正辨相,正確分別說正法教的相貌,又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謂即如是諸佛世尊出現於世,哀愍一切諸聲聞故,依四聖諦,宣說真實苦集滅道無量法教。
 如是諸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出現在世間,最初是聲聞弟子當機,佛哀愍種種的聲聞弟子,根據聲聞的根器,依止著四聖諦,為他們宣說真實的苦集滅道等無量的教法。如果這弟子是緣覺,一般都是這樣很僵硬的劃分,說的是十二緣起,其實十二緣起就是四聖諦,這是開合的不同。對於有菩薩種性的,說的是四攝、六度等菩薩道。所以佛有出現在世間,又能夠為這些聲聞弟子們宣說四聖諦等無量法教,名說正法教。
亥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出來,後代的弟子們將佛說的法編列成書,變成經、律、論三藏。
所謂契經、應頌、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
 說正法教是佛說法,將佛說的法流傳下來,稱三藏十二部。三藏是經、律、論三藏,十二部又名十二分教是這裡所列舉出來的。十二分教,是指:
 一、契經,為什麼稱契經?後面卷25還會再說明。契理契機,稱為契。經典裡面都是契合真理,契合眾生的根器來說種種的法,這樣的法將它編集串連起來,變成一部經論,稱為契經,契理契機的經典。
 二、應頌,佛說的法,後代弟子們將它編成應頌,也稱為重頌。在經裡前面說過的,後面再用一個偈頌作一個歸納整理,稱為重頌。或是此事情說得不是很明白,就用偈頌將它表達出來,這是應頌。
 三、記別,是分別,授記佛弟子們將來成佛的種種情況。像《法華經》裡面有授記舍利弗將來幾大劫以後,成就佛果,佛號稱什麼?國土多大?弟子們的年紀有多長?他正法住世多少年等,這是記別。如佛也曾經記別彌勒菩薩,是在人壽八萬歲時出世,他活六萬歲,他的正法也有六萬年,這都是屬於記別這一類。
 四、諷誦,佛說的法,弟子們將它編列成頌,稱為諷誦,也稱為孤起頌。孤起頌是指這一段文裡面沒有長行,只有說單單的偈頌來說明所要傳授的真理。
 五、自說,佛不請自說,沒有當機眾,弟子沒有請佛說,佛自己就說出來了。像《佛說阿彌陀經》就是不請自說。
 六、因緣,有弟子、當機眾請佛說法,如說《文殊菩薩請問經》、《金剛經》,裡面都是有人問佛,要說什麼,這稱為因緣。另一種對因緣的解釋是戒、戒律,戒律是有因緣才制戒的,所以戒律是屬於因緣。
 七、譬喻,佛法經律論的形態是譬喻,說的這段話裡面,用一個譬喻、故事來顯示所要表達的真理。如《百喻經》裡說一個鹽喻,用鹽的比喻說明這個故事。有一個人去他人家裡吃飯,覺得菜的味道很好,就問主人為什麼菜煮得這麼好?主人說因為有加鹽,他嚐後,真的加鹽味道很好。回去以後,就買了一大堆鹽,在家裡吃起來,他認為是鹽使菜的味道很好,就抓了一大把鹽放進口裡,結果很難吃。這是譬喻此人不懂得簡擇,聽到他人這樣子說,就執著有這樣的境界,不知道鹽只是調味料,結果將方便當究竟了。所以在佛經裡有一種形態,是用故事來譬喻佛所說的真理,像《百喻經》,或是其它的《法句經》、《法句譬喻經》。以前看到《法句譬喻經》,覺得這個譬喻很殊勝,覺得應該要出家修行。《法句譬喻經》用種種的譬喻,譬喻以後還用一個法句來說明真理。
 八、本事,指弟子過去生的種種事情,稱本事。如記錄十大弟子的本事,說明目犍連、舍利弗、大迦葉、富樓那等,他們過去生的各種事,及今生為什麼能修行證果等。
 九、本生,是記錄佛過去生菩薩道的事情。如記錄佛的過去生曾經當過九色鹿、兔王、猴王、魚王、女人等種種的事情。這在大藏經裡面也很多,於《本生經》裡面,或是《六度集經》,說的都是屬於本生的故事。
 十、方廣,說大乘菩薩道的經典是方廣。如《大方廣佛華嚴經》,說的是十地菩薩的故事,十地菩薩的修行漸次,內心的相貌,積聚的福德資糧,成就時有什麼功德,將來發願到哪裡去受生,怎麼樣度化眾生,這些都稱為方廣。空間很大,心量也大,時間也長,所以是大方廣,是屬於菩薩道的法。
 十一、希法,是希奇、希有難得之法,是誰的希有難得之法呢?是佛和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優婆塞、優婆夷。說佛及七眾弟子們的神通道力,他們的難行苦行,特別殊勝的功德。這樣的佛法的形態,將它組織起來,稱為希有難得之法。佛和七眾弟子的希有難得之法,稱為希法。通常說到很多神通道力,例如佛沒有辦法度祇樹給孤獨長者家裡的老婆婆,但是羅睺羅就可以,羅睺羅是變成轉輪聖王來度化她,這種希有的功德可以算是希法。
 十二、論議,是論,將佛法的道理作有組織的編集排列,以問答的方式來表達,稱為論議。
 這十二部經,稱為三藏十二部,十二部也可以歸納成經律論三種,先說律與論,因緣屬於律,論議屬於論,其它的十種都是屬於經。這十二部又可以歸納成三藏。有的地方說九部,開合不同,其實內容就是這些。
 關於十二部經(十二分教)的詳細解說,讀者可自行參考《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等其他佛教辭典所說。
亥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說正法教。
 佛哀愍一切聲聞,說了四聖諦的法教,四聖諦的法在十二部經裡面都有,這樣稱為說正法教。
戌二、釋得名
 第二科釋得名,解釋得名正法教。
諸佛世尊及聖弟子,一切正士皆乘此法而得出離,然後為他宣說稱讚,是故說此名為正法。宣說此故,名正法教。
 諸佛世尊以及佛的聖弟子們,一切與正法相應的善男子、善女人,乘是依止此法,都乘著經律論裡面所說的四聖諦的道理,而能夠出離三界,然後為其他的弟子們宣揚開示稱揚讚歎四聖諦的真理,因此說這些三藏十二部裡面說的四聖諦的法,都稱為正法。宣揚佛所說的法,稱為正法教。這是他圓滿的第二個條件。
申三、法教久住2 酉一、徵
 第三科法教久住,說明法教久住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法教久住?
 什麼稱為法教久住?法教久住,包括行法及教法,必須要長久的住世。一般常常說正法、像法、及末法。佛最初說正法一千年,因為度比丘尼出家,所以只有五百年,除非比丘尼們能夠修八敬法,這樣正法就可以住世一千年。當然比丘尼也是有修八敬法,雖然沒有全部,但是有在修,因此正法可以住世一千年。佛是人壽八十歲滅度,彌勒菩薩的壽命是六萬歲,正法住世也有一千年。有人說釋迦牟尼佛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看經律論會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法教久住是正法還在,還有人在修證,行法也沒有斷滅,也有人在弘揚正法。教法與行法都還存在世間,稱為法教久住。這類人在有佛法時,有人在修證時,有佛法在演說的時候出現,就有機會修行成就聖道。
酉二、釋2 戌一、正辨相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正辨相,正確分別法教久住的相貌。
謂說正法已,轉法輪已,
 說正法已,是指佛證得無上菩提以後,為聲聞弟子們說四聖諦;為緣覺說十二緣起;為菩薩的弟子們說菩薩道等。說了很多的佛法,說了正法轉動法輪。佛心中證悟的法從他口中說出來轉到弟子的心中,從這裡到那裡稱為轉。轉另外有轉變的意思,也有運輸的意思,佛將體悟的法傳輸到弟子們的身心裡面。現代話稱輸入電腦,佛是輸入弟子的心裡,法像是一個輪子,輪子才能夠轉動,法是流動的。這裡也看到了,也有一種流動的無常的相貌,不論是什麼法,真理是不變的,不過在流傳當中就會有一些方便進來。所以佛法最初是牛奶,到最後可能會摻水了,摻了很多的水就不純。輪也有轉變、轉動的意思。在轉法輪當中,其實也有一些無常變化。輪還有摧滅的意思,它能夠摧伏消滅有情內心的煩惱,因此也稱為法輪。將法,所傳的真理展轉的傳到弟子的心裡面以後,能夠摧伏弟子心中的煩惱,所以稱為轉法輪。
《披》轉法輪已者:攝事分說:世尊轉所解法,置於阿若憍陳身中,此復隨轉置餘身中,彼復隨轉置餘身中。以是展轉隨轉義故,說名為輪。正見等法所成性故,說名法輪。(陵本九十五卷十二頁7155)此轉法輪,如義應知。
 佛陀轉四聖諦法輪,將所理解的四聖諦的法安置、輸入到阿若憍陳如的身中,也就是他的心裡面。阿若憍陳如,第一個得聖道,繼續隨順四聖諦的真理,又將自己所修證的真理輸入到其他的弟子們的身中,受教的聖弟子也成就聖道了,再繼續的將隨順四聖諦的道理轉輸入到其他的後來的弟子們的身心中,輪是從這裡轉到那裡去,這樣展轉的隨順聖道而弘揚聖道,稱為轉法輪,稱為輪。這樣的輪不是世間的車輪,它是法,它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等法就是八正道,八正道所成性故,法是與八正道相應所成的體性,稱為法輪。如〈攝事分〉卷95,2798頁所說轉法輪的道理,應該可以了解。
乃至世尊壽量久住,及涅槃後。經爾所時,正行未滅、正法未隱,如是名為正法久住。
 乃至世尊的壽命安住的時間,如說是八十歲時,或是涅槃後五百年以內,或是一千年以內。經過那麼多的時間以內,或是說一萬年以內,或是多少時間以內。正行未滅,正通於證悟的證,修道證果的正行還沒有消滅,還有人證得聖道果。正法指教法,教法還沒有隱沒,像現在還有教法存在,佛的教法還是流傳下來了。
 末法以後就沒有了,佛法在這世間就消失了。在經論裡面有記載到,彌勒菩薩出世之前,佛交代有修證的阿羅漢,有回小向大的阿羅漢,要他們住持在世間繼續轉法輪,使正行不滅,正法不隱。他們就依教奉行,法輪輾轉流傳下去,直到人壽六萬歲時,這些阿羅漢全部都入涅槃去了。六萬歲末七萬歲初時,這些阿羅漢已經完成他們的任務,那時佛法在世間就全部沒有了。那段時間裡面,七萬歲時,沒有佛法,那時就沒辦法修證。等到人壽八萬歲時,彌勒佛出世龍華三會時,第一會度九十六億弟子,第二會度了九十四億,第三會度了九十二億,當然有不同說法。龍華三會願相逢,到那時很多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沒有修證成就無上菩提,沒有成就聖道的弟子們,在龍華三會時紛紛成就聖道,一佛出世千佛護持,那麼多的人在彌勒菩薩的教化下,在三會裡面就成就聖道了。
 現在說的是經那麼多時間,正行未滅,正法未隱,名正法久住。正包括正行及正法。
《披》正行未滅正法未隱者:此中正行,謂即行法;正法,謂即教法。攝事分說:略有二種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二、似行正法。(陵本九十九卷十五頁7444)若於爾時,無彼二種像似正法顯現,是名正行未滅、正法未隱。
 這裡的正行是指行法,如法如律的身語意三行,主要是指修習止觀的行法。正法,就是教法,是語言文字的佛法。〈攝事分〉卷99,2907頁裡面說:要略而言有二種像似正法。一、似教正法,相似於佛的經律論的法,說法說得很像,似教正法並不是正法;二、似行正法,與佛門的修行是相似的,但不是真的,稱為似行正法,很像,但是不是。如果在那個時候,沒有那二種像似正法的顯現,就稱為正行未滅、正法未隱。那時還有人修行證得聖道果,是佛說的正法教還在。
 對似教正法、似行正法,不學習佛法也不知道,像現在打開電視,很多人在說法,不論認不認識,很多的法師、居士們都在電視上說法,所說的法有些是正法,有些不是,有些說得很像,好像很有道理,但是裡面有很多的錯誤,還有漏洞。若要能辨別就必須學習佛法,不然也不知道所說得對不對?例如有一位很有名的人這樣說:修行靜坐,靜坐到有瓶頸時,建議去舞廳跳個舞。這樣對嗎?但是居士們聽了很開心。不過有的居士也覺得怪怪的,就去問這個說法主:你怎麼這樣說?佛教裡面都是要持戒的,怎麼可以說關卡過不去就去跳舞。這位法師就回答說:舞廳開著不要給人家跳舞要幹什麼呢?如果靜坐一直通不過,修習禪定一直上不去,修觀也觀不來,去跳舞放鬆一下,可能就會相應了。說法主將欲和法結合在一起,這樣就是類似像似正法。這是舉當今的實例。
 在〈攝事分〉卷99,2907頁起有說到像似正法,要略舉出幾種似教正法及似行正法。
 最初的似教正法有:由妄安置相似文句、由妄增減無常等義、由邪分別補特伽羅、由說實有諸假有法、由妄分別究竟涅槃,共有五種。
 其次的似行正法,有根等諸見(包括:由增益見、由惡取執、由不實知)、非處惡作等(包括:都不思惟、樂著僧事、見施為勝、聞為究竟、捨莊嚴法、樂順世間);最後是暴惡戒等(包括:作不饒益、詐現威儀、因獲利養、作有罪福、開顯無義)。
 一、似教正法,有五種:
 1、妄安置相似文句:造偽經、偽律、偽論,說這是佛說的,其實是仿造者說的。一些外教也造《金剛經》,卻說是佛說的;例如《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說是佛說的,這是有待考證是不是佛所說。裡面好像引了佛經,但是說的又不是佛經的道理,這就是似教正法。
 2、妄增減無常等義:虛妄的增加或減少無常、苦、空、無我的意思,就不對了。佛說無常、苦、空、無我、無我所,可是說法主又說常、樂、我、淨,這樣的話語是似教正法。
 3、邪分別補特伽羅:是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常住不變的我。所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是指有一個我,這個真我一直在那裡。由邪分別有實補特伽羅。當初佛說如來藏思想時,說的是無我如來藏,因為外道都說有我,但是佛都說無我。外道修行起來覺得不愉快,不想聽佛說法。認為無我怎麼會有因果?無我怎麼樣安置修行?無我為什麼還要修行?佛為了度化這些外道,也方便說:我也說如來藏,我也說有我,也說有真實不變的我。但是此我是與無我相應的,是與空相應的,稱為無我如來藏。最早期是這樣,不過後代的弟子們錯誤的分別有真實的我,真實的補特伽羅在那裡。這樣是似教的正法。
 4、說實有諸假有法:因緣所生法都是假有的,都是如幻如化的,唯識學這樣說,中觀也這樣說,但是有些人說這一切法都是真實的,那就是錯的,這樣稱為似教正法。
 5、由妄分別究竟涅槃:佛說涅槃,涅槃是遠離戲論的,但是這類人在涅槃上有種種的分別。涅槃是有,或是沒有,涅槃是怎麼樣的情況,這類人在涅槃上面大作文章。這都是似教正法,因為涅槃是遠離戲論的。證得聖道果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是能用語言文字形容得出來的。這是似教正法的第五種。
 二、似行正法,修行方面的問題(由增益見、由惡取執、由不實知):
 佛常說要修根律儀,六根不可攀緣六境,有些人聽到這樣的佛法,就生起增益見,就是太過了。
 (一)由增益見:
 1. 不視色等:有一類人聽到佛說六根不可攀緣六境,就主張眼不可看色,耳不可聽聲,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該看的也不看,該聽的也不聽。這類人說:佛說要密護根門,所以不用聽了,就一直守住這一念心就好;也不用看書了,佛法也不用聽了,該看的、該關心的人事物也不去接觸。這就是似行正法。
 2. 都無毀讚:佛說:不要被毀謗或讚歎所影響。這類人聽了這樣的法以後,對於弟子們應該要呵斥的不呵斥,應該要稱讚的不稱讚,功過不分。這是相似的善知識,不是真實的善知識。佛說:不要毀謗他人,也不要隨便讚歎他人。這類人聽到這樣的法以後就執著過頭,弟子有錯也不糾正,做對也不讚歎鼓勵,這樣都無毀讚也是似行正法。表面上好像是很好都不得罪任何人,可是最後什麼都沒有教導到,其實要恩威並施。真實的善知識的教導應有是非:要有慈悲心,錯的、不對的要呵斥,對的要讚歎,因果還是有的,雖然一切法是不真實、是如幻如化的,但是因果不可以說沒有。若執著過頭而說:不要毀讚,錯的也不說,對的也不讚歎,這是似行正法的一種。
 3. 都無言說:佛說:聖弟子應當聖說法、聖默然;要不就說法,要不就寂靜住、入禪定;所以要少說話,因為多說多錯,說了很多恐怕會有很多的戲論。但有一類人就太過了,什麼話都不說,一直止語,變成止語外道,任何時刻都不說話。這樣,作執事也不跟他人說話,他人有事來找,也不說話,比手劃腳的,這是似行正法的相貌;有些人一聽、一看,既然佛法是這樣說的,就做過頭了,他人持戒一百分,這類人要持二百分,他人三百四十八條戒,被這類人一持變成一千條,這是太過了,在經論裡面有提出來。
 4. 習諸苦行:佛鼓勵要苦行,要邊際臥具,其實佛說不要太苦,也不要太樂。佛有時在經論裡也讚歎苦行。有一類人就執著,認為要斷食、露體、閒居、無修;佛說要少吃、少欲知足,有一類人就執著要斷食,不穿衣服,最省布了,這是太過了。住在那裡也不好好修行,說這樣是苦行,只要作無為閒道人。聽到佛說無為閒道人,無為是沒有煩惱的造作,有一類人不懂,就說什麼都不要作就是一個閒道人。這是學習佛法學錯了,有這樣的似行正法出現。
 (二)由惡取執
 1. 執唯一識馳流生死:有錯誤的思想,執著只有一個識在流轉生死。本來佛開示有種種的心識在活動,這類人認為只有一個心識在活動,有一的執著,執著一個心識在活動,執著有我,這也是一種似行正法。應是屬於思想上的,修行上的似行的正法。
 2. 執受諸欲不足為障:執著欲不會障礙修行。這類人將欲與修行結合在一起,說欲不是障道,那也是錯的。色聲香味觸都是障道因緣,這類人執著諸欲不是障礙的,將方便當究竟是錯誤的。
 3. 執阿羅漢死後無覺:執著阿羅漢死後就沒有感覺,沒有知覺,什麼都沒有了。這也是一種似行正法。
 (三)、由不實知 
 1. 於二諦理:另一種相似的法,是執著有我。認為如果沒有我,如何造業、證果?
 2. 於修止觀:在修止觀這一方面,只有停留在聞慧的信的階段,不加以思惟,也不加以修證,只是光說不練,這樣也會變成似行正法。本論提醒佛弟子們,只是一直研究,就算將它背起來,惟有信解不修加行,這也是似行正法。但也不能都沒有,還是要聽聞正法、思惟正法,也要實修,三法要平衡,戒定慧都要熏修。
 (四)非處惡作等
 1. 都不思惟:佛說要證得無分別智,這類人認為什麼都不想就是證得無分別智。這是錯誤的,是學錯了。
 2. 樂著僧事:佛說為大眾僧做事很有福報,這類人就樂著僧事,一天到晚辦法會,不想修行了。這也是一種似行正法。
 3. 見施為勝:佛說布施功德很大,布施三輪體空可以成就無上菩提。這類人認為只要布施就好了,其它的都不用。在經論裡面提到,有這麼一類人,認為只要布施就可以了,布施就可以通達到聖道那裡去,所以說見施為勝,執著布施是最殊勝的,只要布施。
 曾經有一位法師在書裡這樣寫,當然寫得很通,他說:如果布施就可以將身語意三業的煩惱全部布施出去,這樣就與法相應了。可是在本論說到,如果見施為勝,這也是非處惡作。不能只要修布施的功德就夠了,就可以成就無上菩提,都不用練習修止觀就可以了。所以見施為勝的說法有待參考,以後看到三藏十二部裡面,也有這樣的說法,到時候應該再詳細分別簡擇一番。因為我看過,但是沒有詳細拿來比對,只是看到那本書裡面是這樣說的,以布施為究竟,布施作得好就具足全部了。那是什麼境界?其實要詳細說明,聖人修一法是法法都通,法法互相含攝;成就聖道以後不一樣,布施也可以與持戒等相應,因為有般若了,般若為導,使所有的功德都與般若相應,那是指成就聖道以後的聖人才有這種功力。凡夫修行是不可能的,必須次第學、次第修。凡夫還沒有辦法每一件事情都與般若相應時,其實是不能執著一法就可以成就聖道,還是要眾緣具足。聖人因為已經有某種程度以上,所以每一法都能向道上會,凡夫是沒辦法的。所以見施為勝這一件事情,這一法對凡夫來說,是非處惡作,錯誤的。
 4. 聞為究竟:還有人主張聽聞佛法即是修行,就可以究竟,因為在聽聞佛法時可以降伏煩惱,不起煩惱了,就與法相應了。這樣以聽聞為究竟也是錯的。看到佛在世時,佛的弟子們不是聽佛說法,然後就證入初果嗎?那是因為他們的信進念定慧諸善根都已具足,還差一點點。在聽法時能集中精神,那時可能也有少分的定了,那時的奢摩他,再加上毗鉢舍那,佛一開示,自己再一加行,心念運轉得很快,就成就聖道了。說聽聞佛法就夠了,只要不斷的分別研究就可以了,這樣的法稱為似行正法。
 5. 捨莊嚴法:提到捨棄沙門莊嚴、少病精進慧、少欲喜足等這些事情,這類人認為都不用,不需要這些因緣了。如說,現在說要勝緣,也要劣緣,認為這些劣緣不用了,那是錯誤的。劣緣說的就是沙門莊嚴,後面還會再說到。這些莊嚴的法,戒、定都是莊嚴身心的。這類人說要棄捨戒,這也是錯誤的說法,這也是似行正法。
 6. 樂順世間:喜歡隨順世間,因為佛說菩薩道要令眾生歡喜,就是令諸佛歡喜。這類人解讀錯誤,覺得應該要在生死裡面度化眾生,就隨順著世人作種種的事情,好樂世間的經書、文句、詩歌、朗誦、學位等,去追求這些世間道。這樣即是非處惡作,是錯誤的,稱為像似佛法。
 (五)暴惡戒等:
 1. 作不饒益:像似的行法還包括對於同梵行者犯戒的錯誤處理態度。這類人犯了戒,是不容易隨順的人,知道他犯戒,對犯戒者不利益,也是不對的。作錯是犯者自己的事,不要再去傷害他了。犯戒者雖然不是很好的修行人,應該引導犯戒者向上、向善。佛教裡面有方法,如果真的太過分就應該驅擯出僧團,不要傷害他。
 2. 詐現威儀:沒有修行,假裝很有修行,是詐現威儀。如果有人假裝在那裡很用功,而心裡想了很多散亂的事情,讓他人覺得很有修行,這也是一種相似的行法,不是真實的用功。
 密教裡面有一位修行人,是不諂曲的,不詐現威儀,很用功修行,所以佛堂都沒打掃,充滿了灰塵。有一次師父要來檢查他修行的成果,師父要來他很高興,那日早上理髮、洗澡、換了衣服,將桌子擦得很乾淨。擦完以後覺得自己錯了,平常沒有這樣子,今日這樣子做有點欺騙上師的味道,於是拿了一些糞土放在桌子上,這樣當然是很不恭敬,怎麼這樣子做?上師來看到他說:你怎麼這樣邋遢?他說:是的,我就是這個樣子。可是後來上師知道是這種情況,他是不諂曲的,是真實的面對自己。因為自己平常沒有這麼乾淨,是上師來故意作出的相貌。檢查到自己微細的心念裡面是要討好老師,表現自己很有修行、很乾淨的心情在裡面,自己覺得有諂曲了。就恢復到原來的髒亂的樣子給師長看:自己就是這樣,沒有修行,自己的程度就是這樣。
 現在的修行,自己是凡夫,檢查一下自己,會發現有很多不具足,聽聞了正法,也不夠深入,也不夠長久,也不夠廣,在身語意三業其實也不夠清淨,雖然也有努力,但也是坐在那裡,身心也不是那麼順。在他人的面前,可以承認還在學習當中。如果去弘法,應該要很慚愧的說明:我仍在學習,是具足煩惱的初發心菩薩。通常會告訴他人說:我是泥菩薩,想作菩薩,不過水很多,泥土很少,不大堅固,放到水裡面會融掉,自己現在的程度是這樣,其實自己很有限,自己還有很多的缺點,還有煩惱,只是願意學習佛法,和大家分享所學到的佛法。
 這是不要詐現威儀。修行到哪裡就到哪裡,現在就是只能這樣子,如果很勉強硬拗,心裡也不自在。得到那些名聞利養還要還。出去與信徒接觸時,看到施主們對自己的虔誠恭敬,掏心掏肺拿到三萬元,三萬元供養給自己;拿到七千元,七千元給自己;拿到一萬元,一萬元給自己。得到供養時都想:觀受是苦。施主護持本來應該高興,可是要想一想,如果沒等量的修行,施主的恩如何回報呢?領受供養時,手是很軟的。想這件事情,不要詐現威儀,但是也要精進用功,才不會有似行正法的心行出現。
 3. 因獲利養:還有一種,用種種的方法來獲得利養,為了積聚很多錢,現出很多的相貌,使他人可以布施給自己,這樣也是似行的正法。相似的修行,不是真實的修行。
 4. 作有罪福:有些人修的福報是有罪過的福報;做的事情,好像表面上是有福報,可是裡面有罪過。例如,自己當了執事,應該要給他人錢,自思:我要節省,應該花的也不花,可能因為這樣,使對方沒辦法修行,這也是一種有罪的福報。或是做什麼事情,表面上說:為了利益眾生來辦法會或做什麼,但是在這裡面,生起貪瞋癡,在計算要多少錢,這是在修福的當中,裡面有罪過。有時如果不小心,在修福,可是裡面有一些過失,這種情形怎麼避免,就是要學習正法,不然行為很容易就走岔了。可知成就僧寶,多麼困難。由於知見不夠、見地不夠;人的見地到哪裡,行為就到哪裡,通常行為不會超過自己的見地。
 5. 開顯無義:這類修行人能引發沒有義利的像似正法,以種種的因緣來開示建立的佛法,也是似行正法。
 思想若不夠高尚,行為就不可能高尚的。因此思想要正確,要有正見,必須不厭其煩的、努力的深入經藏,不斷的學習佛法,栽培善根,才不會與似教正法、似行正法相應。 
戌二、明說意
 第二科明說意,說明正法久住的道理。
如是久住,當知說彼勝義正法作證道理。
 久住的意趣,應當了知是說彼勝義正法的作證道理,意指不斷有人證得諸法實相,就是證果了。約聲聞乘來說,證得初果以上,能夠通達勝義正法;約大乘菩薩道來說,要證得初地以上,是證得勝義正法。法教久住說的就是有人繼續修行,有人繼續證得聖道果,這樣稱為法教久住,也稱為正法久住。
《披》當知說彼勝義正法作證道理者:決擇分說:諸佛聖教若欲略釋,由六種理門應隨決了。一、真義理門,二、證得理門,三、教導理門,四、遠離二邊理門,五、不可思議理門,六、意趣理門。(陵本六十四卷四頁5085)彼說證得理門,即此作證道理。於證得中復有四種。一、諸有情業果證得,二、聲聞乘證得,三、獨覺乘證得,四、大乘證得。當知最初唯是世間,為簡彼故,唯取後三,是故說言勝義正法作證道理。言道理者,謂如實性、離顛倒性。若此勝義正法作證道理未滅、未隱,即此正法名為久住。
 在〈決擇分〉裡面說到:十方三世一切佛的聖教的教法,要略的解釋,可以由六種道理為方便之門,決定了解。在〈決擇‧聞所成慧地〉卷64,2052~2069頁有很長的一大段文在解釋這六種理門,是說明佛的聖教。
 一、真義理門,真是真實,義可以說是道理或是境界,於各種法沒有常樂我淨的顛倒性、如其真實性、遠離種種顛倒性,如是稱為理門。真實義就是道理的門,因此稱為真義理門。佛法說到一切法的真理的時候,分成六個部分來說明:
 1. 世間極成真實:極成,是因明裡面所說的一種術語,為共許之義。指由世間人之常識上,共同許可此法為此而非為彼;此非出於個人心理上之推想與測度,為一般世間所共同認定之真實。如一切世間有情於各種事物隨順名言假立,雖假名立相,而稱呼認識都相同,從過去、現在到未來都有這種共識,例如有情見到地大,就說為地,不會說是水火風;見火,就說是見火,不會說是地水風;見苦,不會說是樂;見樂,不會說是苦。這種由名言決定而世間有情共同認定之真實,稱為世間極成真實。這種真實須具二種條件:一、普遍性,世人同一認識。二、恆常性,前人後人同一認識。反之,則不成為世間真實。
 2. 道理極成真實:道即路,即彼此相通義;理即條理,即彼此事物相互之各種關係。這是有情心理上,對於事物之條理有共同正確之認識。如世間有智之人,依現量、比量、聖教量等隨宜方便,造作經書論議,開導於人。又如佛法所安立的五蘊、六處、十二處、十八界等,這種由智者依三量安立弘揚的真實道理,名道理極成的真實。
 3. 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煩惱是一種障礙,煩惱有愛煩惱、見煩惱。愛煩惱指貪欲、瞋恚等一切迷事之煩惱;見煩惱是我見、邪見等一切迷理的思想上引起的煩惱。斷除愛煩惱和見煩惱得到清淨的智慧,聖者清淨的智慧內心活動的真實相貌,和凡夫是不一樣的,那是依四諦證得的我空真如。這種真實不僅以推理為究竟,而是一切聲聞、緣覺以無漏的加行智、根本無分別智、後得智所行的境界,包括四聖諦、十二緣起等,由此所緣能破除煩惱障,得智清淨,及證得無礙智。聲聞、緣覺從加行位開始到證入初果、及於後得智修道位中都以四聖諦等為所緣,而將愛見煩惱斷除,證得阿羅漢果或辟支佛果。這類二乘行者所緣,能令煩惱障清淨的四聖諦等真實義,名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
 4. 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所知、梵語爾燄,與境同義;從執一切所緣之境為心之障,能礙通達於境之智故,名所知障。出離所知障所得之智境,即我法二空真如,是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這是大乘的菩薩行者以無漏的加行智、根本無分別智、後得智所行的境界即法空性,即我法二空真如,此所緣能破除所知障,解脫所知障而顯發中道之理,這類大乘行者所緣,能令所知障清淨的我法二空的真實義,名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
 5. 安立真實:用語言文字來安立的真實義,名為安立真實。有三種安立及四種安立的差別。如佛於世間世俗,安立宅舍、瓶盆、軍林、數等,又復安立我、有情等;於道理世俗者,安立蘊、界、處等;於證得世俗,安立預流果等彼所依處之苦集滅道四諦。這是三種安立真實。若如前說三種世俗,及與安立勝義世俗,即成四種安立真實。
 6. 非安立真實:是指諸法的真如,這是內心體證的真理,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真實,名非安立真實。
 二、證得理門,〈決擇分〉裡面所說的證得理門,就是這裡所說的勝義正法作證道理。在證得理門這裡又可以開出四種。
 1. 諸有情業果證得,是指有情由所造作的清淨善業,或是不清淨的惡業,以自所作業為因,在五趣人、天、地獄、餓鬼、畜生等生死海當中,感得異熟果報、領受異熟果報。說明有情造什麼業得什麼果的道理。
 2. 聲聞乘證得,在〈聲聞地〉裡面有詳細的說明。欲證聲聞菩提者,必須先受歸依,然後再出家,出家以後要修沙門莊嚴,以此為依止為因緣,而有一、地證得,二、智證得,三、淨證得,四、果證得,五、功德證得等五種證得。
 3. 獨覺乘證得,要略而言有三種。
 (1)先已得順決擇分善根證得。這類行者以前在佛出世的時候,已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已經先得到了順決擇分善根,即煖頂忍世第一的善根了;但是今生還無法就成就現觀,得到沙門果,必須要修六善巧等,於將來世能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2)先已得證得證得。這類行者在佛出世時,已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證得沙門果,可是還沒有圓滿。已證得就是已經見道了,至少得到初果,仍必須再繼續修行四諦、六善巧等,才能夠成就阿羅漢果。
 第一種人還是加行位的凡夫,已經成就煖頂忍的善根;第二種人是聖人,是先已得證得,可是當生還無法馬上成就阿羅漢果,於下一生無佛時方成就阿羅漢果。窺基大師曾說這二種人,先是依聲聞乘修聲聞法,後來才改成獨覺乘的。
 (3)先未得證得證得,這種行者是標準的獨覺,安住獨覺種姓,一向都安住在解脫分的位置,一直在積聚資糧、親近佛法,將於百劫以後才會成就獨覺菩提;但其一向在解脫分位,還是凡夫。第一種順決擇分也是凡夫,不過是煖頂忍加行位的凡夫,正接近無漏聖道的。這三種獨覺證得的過程是不同的。
 4. 大乘證得,包括第一種發心證得,即發心持,發心成就無上菩提;第二種是大悲證得,以大悲心證得;第三種是波羅蜜多證得,以十波羅蜜多或六波羅蜜多證得;第四種攝事證得,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種攝事證得;第五種是地證得,依十地來成就諸地的功德;第六種於五無量隨至真如證得,於有情界世界無量、法界無量、所調伏界無量、調伏方便界無量等五無量證得,及流轉真如、實相真如作意、唯識真如作意、安立真如作意、邪行真如作意、清淨真如作意、正行真如等七種真如的證得;第七種不可思議威德信解證得;第八種不共佛法證得等。
 佛法裡面開示的不外是有情世間,人天地獄餓鬼畜生,六道眾生輪迴的因果道理,這是第一種。第二種是如何證得初果乃至阿羅漢果的道理。第三種是如何修證成就辟支佛果。第四種是如何修行成佛之道?這是聖教裡面的內容,如果從證得理門來看,分成這四種。
 這裡所說的法教久住是簡別第一種,第一種有情業果證得,只是屬於世間人,五趣輪迴的,人天地獄餓鬼畜生的有情,他們造了什麼業?為什麼會得果?為什麼得男身?為什麼得女身?為什麼生在勝處?為什麼生在邊地?這一些都是屬於世間的有漏法。為了簡別有漏的世間道,這裡所謂的法教久住主要指的是後面三種,聲聞乘證得、獨覺乘證得、大乘證得,說的是這三種,因此說的是勝義正法作證道理。所說的道理是諸法的真實性,遠離顛倒性的常樂我淨。這種道理是與無常、苦、空、無我、無我所相應的。如果勝義正法證得聖道這一件事情還沒有消滅,還沒有隱藏起來,還沒有完全消失、壞滅,稱為正法久住、勝義正法的作證道理。有這麼一類人繼續依著佛法能夠有修有證,這樣的話稱為正法久住。正,是通於修證的「證」。
 三、教導理門。佛法開示的教導理門,是要證得聖道,是要教導眾生,佛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引導眾生也能夠證得三乘聖道呢?在〈決擇‧聞所成慧地〉卷64將它分成三個部分:
 1. 藏所攝,包括聲聞乘以及大乘的經律;聲聞乘經律是聲聞藏,大乘經律是菩薩藏。
 2. 摩呾理迦所攝,是指《瑜伽師地論》,它包括十七地及四種攝所有的佛法。十七地是〈五識身相應地〉乃至〈無餘依地〉共十七地。四種攝是〈攝決擇分〉、〈攝釋分〉、〈攝異門分〉、〈攝事分〉。如能通達本論,就可通達一切佛法了。
 3. 二所攝,屬於藏(經律)及摩呾理迦(論)二種所含攝的應學習的內容,要略而言有十種,包括諦相教、遍知教、永斷教、證得教、修習教、即彼品類差別教、即彼所攝所依能依相屬教、遍知等障法教、遍知等順法教、不遍知等遍知等過失功德教。
 四、遠離二邊理門,遠離三種二邊理門。二邊指偏離中道的二種極端。亦即相對立的二種立場而與佛法之中道立場相違者。例如︰增益、損減二邊、斷、常二邊、苦、樂二邊、增損二邊等,修行人應當遠離二邊才能證得聖道。以下再略說遠離三種二邊理門的要義:
 1. 遠離增益、損減二邊,將本來沒有的誤認為有,謂之增益,例如於依他起自性、或是圓成實自性中,所有普遍計度所執著自性實有的虛妄執著,或於無常常倒、於苦樂倒、於不淨淨倒、於無我我倒等。將本來有的誤認為無,謂之損減,例如於如幻如化的因緣依他起自性,即因緣所生的法也空掉了,及對圓成實自性,諸法的真實體性的空性,我空及法空性,也認為沒有了,這是謗離言的依他起因緣有與圓成實自性真實有,稱為損減邊外道,又如執著邪見者,執著布施不得施果等種種邪見。這二種立場都不合乎中道,應當遠離。
 2. 遠離斷、常二邊,認為恒常有我是真實的,是相續的,是常住不變的,名墮常見;主張無我,人死如燈滅,名墮斷見。如來說法,捨離二邊,會於中道,應當遠離常見與斷見這二邊。
 3. 遠離受用欲樂、受用自苦行邊。受用欲樂指樂行,受用自苦指苦行,苦行與樂行二種立場不合乎修行中道,因此應當遠離苦樂二邊。如《四分律》卷32說︰「比丘出家者,不得親近二邊,樂習愛欲,或自苦行,非賢聖法,勞疲形神不能有所辦,比丘除此二邊已,更有中道。」 
 五、不可思議理門,是指不應該思惟議論的道理,在《顯揚聖教論》裡面開示九種,但是在本論〈決擇分〉裡面說了六種。略說如下:
 1. 我,根本就沒有我,不應該思惟有我,因為身體裡面沒有所謂的我,如果常在想我要怎麼樣,就背離佛法了。或思議我和色受想行識是一、是異,這些都是不應該想的,因為根本沒有我,想這件事是沒有意義的。
 2. 有情,自己以外其他的有情也不是真實的,既然我不可得,其他人也是不可得的,所以有情也是不可思議的。
 3. 世間,世間山是高的、水是低的、地是堅的、火是煖的、風是動的、水是濕的,為什麼是這樣呢?法爾如是,世間的相貌本來就是這樣,不要想了,就是打破沙鍋問到底也問不出來一個結果。世間是現成相故,本來如此,所以不要再去想。
 4. 業果,有情造業得果的這件事是很深細難知、不容易想,只有佛才知道,凡夫沒有辦法輕易的下定論。
 最近在書裡面看到,有位行者本來是二乘向阿姜查學習,後來還俗時也沒有結婚,要行菩薩道,所以不研究二乘,而去研究《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等大乘的教理,他的根性是屬於大乘的,他在二乘那裡不適應了。他行菩薩道以後,去作臨終關懷,常去幫助生病快要死的人,阿姜查就提醒他說:其實不必要執著一直幫助他人,而應該從臨終關懷裡面學到無常,這樣才能夠提起道心,繼續修行。幫他人不要想自己在幫他人,要從他人的境遇中想到自己也會碰到這些境緣。一日如果思惟死亡三次,精進力會不可言喻,一定不會懈怠。書裡提到有的人死相好,有的人死相差,將來會到哪裡去受生?阿姜查說一句話很有趣,他說:你看,豬直到被牽到屠宰場以前不都一直在笑嗎?所以不能依據死相的好壞來判斷此人是往生到善趣或三惡道。有情的業果甚深不是凡夫的境界能了解的。
 如果常常取相分別他人的業果,這件事是沒有智慧的。佛在經論裡面提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有情的業果甚深是不可思議,裡面的道理是甚深,太複雜了,錯縱複雜。
 5. 靜慮者的靜慮境界:禪定境界也是甚深,這件事是要去親證的,不要去討論,也不要去思惟,應該實際去修才會懂。當然要有基本的認識,但不要一直去揣測得了禪定以後是怎麼樣的情況,這件事也是甚深,真的體證到禪定裡面各種微妙境界也是不可思議的。
 6. 諸佛的境界:佛菩薩成就的智慧到底是怎麼樣,不是凡夫的心意識尋思的境界,也是不應該想像的。
 佛法裡面開示了這麼多的道理,有些是不可以用心意識去想的,屬於不可思議的理門,其中雖然禪定的境界不可思議,不過佛還是開示一些方法來引導修行人如何修定,如何證聖道。此外諸佛的境界也是不可思議,但是在〈菩薩地〉裡面還是要用語言文字要略的描述功德,使行者生起好樂的信心,這是不可思議理門。
 六、意趣理門:意趣理門歸納成十六種,意趣是內心所要表達的意向,稱為意趣。意是心意,趣是朝向,也就是方向,心裡的方向是什麼?稱為意趣。意趣理門,透過經論可以看到佛心的方向,佛要引導眾生到哪裡去?佛說這句話有其他的意思,讀了經律論會發現佛是有意思的,佛有意思引導行者到一個方向去,這樣稱為意趣。在經律論裡面會發現佛有種種的意趣。意趣理門,在〈決擇‧五識身相應地意地〉卷52,2052~2069頁將佛法裡面的意趣歸納十六種:
 1. 示現意趣:示現,意思是說佛希望開示佛法,令眾生能夠與善法相應,遠離惡法;與善法相應,稱為示現意趣,也就是佛所開示的四種真實道理,世間極成真實、道理極成真實、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佛在經律論裡會開示種種真實的道理,這是佛示現出來一切法的真實相,佛的意趣是要佛弟子們成就聖道,轉凡成聖,成就一切善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將一切法的真實相告訴弟子們。體證了一切法的真實相,就可以成就種種的功德,不會作惡事的。
 2. 乖離意趣:乖離是遠離,修行人應當遠離欲。佛在經律論裡開示了很多欲的過患,有六種、七種、八種等,勸眾生要離欲。看到〈思所成地〉裡面,會發現經律論裡面的道理,都指向離欲,不只離欲界欲,也離色界欲、無色界欲,遠離三界的欲才能究竟出離三界。如果對於欲界、色界、無色界還有愛著,一定還要生死輪迴。只要歡喜一種境界,就要生死輪迴。所以佛在經律論裡面也有一種乖離意趣,乖離是要行者遠離諸欲,不要執著欲。這是第二種在經律論裡會出現的意趣。
 3. 勸導意趣:相信佛法以後,經論中常勸導佛弟子去受戒持戒。如《菩薩戒經》說:持五戒可以當人,修十善可以生天;或其它的經論說:如果比丘戒、比丘尼戒,受持清淨可以生天。這是勸導意趣。所以佛在經律論裡有勸導弟子們要持戒的意趣。
 4. 讚勵意趣:因為眾生都怕佛道長遠。佛鼓勵弟子們要修行。有聲聞種性的,佛就鼓勵修聲聞乘道;有菩薩種性的就鼓勵修菩薩道。眾生大都懶惰,會想菩薩道實在太遠了,三大阿僧祇劫難行苦行,要修那麼久又那麼多,要修四攝、六波羅密等,這件事很難。所以佛為了鼓勵有情能夠精進用功,就開示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可以當生成就,當生死了以後,可以往生到淨土,親近阿彌陀佛,透過阿彌陀佛的教導,花開見佛悟無生,成就上品上生。一到那裡,心花開了,就證得無生法忍,成就無生法忍,成就聖道,就有堪能性,能將難行的菩薩道完成。所以佛在經論裡面,有這種讚勵的意趣。
 有些禪師教導居士有時也有這種讚勵的意趣。如說,有一位喜歡釣魚的信徒,到寺廟裡來供養。禪師開示他:某某人,我昨晚上作了一個夢,我夢見我是一條魚,因為貪吃蚯蚓就被一個人釣到,我吃下餌以後就死了。在死前很痛苦,因為魚鈎扎到我的喉嚨裡面將我刺死了。他這樣開示,那位信徒就聽懂了。回去以後就將魚具放下,從此不再釣魚。
 有時禪師或善知識也會用一種方法來讚歎鼓勵,使不能修行的眾生,能鼓起勇氣來繼續修行。因此在經論裡面也有這種意趣,就是讚勵的意趣。
 5. 慶喜意趣:如果佛弟子們成就聖道了,佛在經論裡面會鼓勵--善哉善哉。佛很會讚歎弟子們,如須菩提解空第一、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連神通第一。弟子有成就時,佛就會讚歎他們。這是佛的慶喜意趣,慶賀歡喜,因為弟子們精進用功成就了,佛也有慶喜在裡面。當然慶喜是希望其他人能夠有為者亦若是,能夠效法他們,也能夠得到這樣一個可愛的、欣喜的境界。
 6. 令入意趣:這類修行人對於佛法沒有什麼信心,或也不是有信心,也不是沒有信心,但如果讀到這段經文,就有興趣來到佛法裡面。例如這個人貪功德,如果讀《地藏經》,佛說會成就七種利益,最後又說二十八種功德。這樣眾生本來其實不想讀的,但是每次想到可以成就那麼多功德,也就勉強一直讀下去,讀久了就發現對佛法也很有興趣。所以經律論還有這種令入意趣。
 7. 成熟意趣:如果已經到佛法裡面來,能夠繼續深入研究,可以趣向成熟。若是聲聞種性,如果研究了〈聲聞地〉,可以幫助善根成熟到有能力證果。
 8. 解脫意趣:如果研究經律論,有辦法幫助、引導行者向解脫道去。可以解脫三界的生死輪迴。
 9. 斷疑意趣:經律論裡面還可以斷除凡夫種種的疑惑。很多事情不明白,如果能夠深入經藏,其實都可以在經藏裡解開疑惑。如〈決擇分〉裡面說到海水為什麼是鹹的?有的人可能沒有這種疑惑,但是有的人會有。經論裡面也說明了海水為什麼是鹹的?一是海水裡眾生的福報,鹹水可以保護牠門。二是因為要免除人類去侵犯牠們,所以海水是鹹的。假如水不是鹹的,人類會去將魚一網打盡,在水裡面生活的眾生就沒有辦法生活下去。這都是在經律論裡面提出來的。像〈決擇分〉還提到閻羅王是作什麼的?他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他的工作是什麼?在〈決擇分〉也都有說到這些事情。很多的疑惑,在那裡面可以獲得解決。
 10. 等持意趣:等持是指禪定,佛也教有情要修禪定,因為依止定,再修毗鉢舍那才會得到智慧。
 11. 別義相應意趣:有時佛這樣說是表面的,其實還有別的意思。如這種人必須要逢事百千諸佛,才能夠通達、信解大乘的法義。這樣說好像很表面,是說這種人在很多佛面前曾經種過善根,才能夠了解大乘佛法。佛這樣說的意思,其實是希望行者修證,證得大乘的無生法忍,證得無上菩提,這是佛的別義相應的意趣。
 12. 諸能證者發生無罪歡喜意趣:佛又開示,為什麼聖者能證聖道?因為行者有一種願望,希望身語意三業是沒有罪過的,而且歡喜修學聖道,有這種意趣。
 13. 諸能聽者於說者所發生尊重意趣:聽聞佛法的人要對說法的人生起尊重的意趣。在〈修所成地〉裡面論主開示正說法和正聞法。行者要成就四處七支,裡面的聞正法圓滿,聞正法必須具有正說法和正聞法的意趣,如聽聞佛法時,要生起恭敬尊重的心情,才能夠與法相應;說法時也要遠離名聞利養的愛著心等。這些都是佛在經律論裡面開示的意趣,希望引導眾生都能夠尊重法,不論是說法者或聽法者。
 14. 法眼恒轉意趣:證得法了,見緣起即見佛,法眼恒轉是法教久住的意思。常有人在那裡證果,眼是一種智慧,這類人有法的智慧了,稱為法眼。法眼恒轉是有人成就聖道證得聖果,這樣佛法才能夠一直相續下去。佛開示經律論的意趣也是希望眾生能夠證得聖道,能夠法教久住,正法能夠久住。
 15. 多修諸善意趣:是要眾生多修種種的善法。在《金剛經》裡,佛說:以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鼓勵眾生要修一切善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也是經律論裡面的一種意趣。
 16. 摧伏諸相意趣:經律論還有一種功能,是摧伏諸相意趣。這以《金剛經》這類般若經典最殊勝。如《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樣一想就可以將對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乃至一切法相的執著全部摧伏消滅。
 在經律論裡面有種種的意趣,讀誦經典上的語言文字,不要只看到名句文,要用心的體會佛透過這段文字希望將弟子們引導到哪裡去?只是執著這些文字嗎?只是說給他人聽嗎?還是也是為了修正自己?為了離苦得樂?為了讓有情發起大悲心,不但自己能夠離苦得樂,眾生也能夠離苦得樂。因此不能只看文字的表面,要在這裡面通達佛的意趣然後來修正自己,使自己也能夠成佛,也能夠成就無上菩提。諸佛的聖教要略說,可以依這六種理門在〈決擇分〉說說得很詳細。這六種理門涵蓋了經律論裡面的要義。
申四、法住隨轉3 酉一、徵
 第四科法住隨轉,說明法住轉隨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法住隨轉?
 什麼稱為法住隨轉?
酉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
 能夠這樣證得正法的聖者,如實明了知道有能力能證得正法的眾生,即以自己所證得的真理及修道的方法,以善巧方便隨順將此正法展轉傳授及教導、教誡給這類眾生。
酉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法住隨轉。
 這樣稱為法住隨轉。正法久住以後,如果碰到合適堪能修證的人,能繼續弘揚聖教續佛慧命者,應當將聖道展轉的傳下去,將所證的正法從自心轉到其他修行人的心中,使正法能夠延續下去,稱為法住隨轉。如果聲聞種性的人能夠碰到這類有修證的善知識,會很有機會證得聖道。這是第四種因緣。
申五、他所哀愍3 酉一、徵
 第五科他所哀愍,說明他所哀愍的體相,修行時還需要居士的慈悲心,這是對出家人來說的,有其他人的悲心憐愍,慈悲供養出家眾,使出家眾衣食無憂能夠繼續修行,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他所哀愍?
 什麼稱為他所哀愍?
酉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他謂施主。彼於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隨順淨命資具,所謂如法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
 他,指施主。施主對於行者生起了哀愍慈悲心,惠施行者隨順清淨資養生命的資具,這些淨命資具的來源,是施主如法取得的衣服、飲食、坐具、臥具及生病所需的醫藥。
酉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他所哀愍。
 這樣稱為他所哀愍。出家修行要有施主布施供養才能成就聖道,這也是他圓滿的一個條件。以上說到的第二個劣緣,是他圓滿。包括:一是諸佛出世,最好佛出現在世間,如果能夠碰到佛是最好的,很多問題可以解決。二是說正法教,佛及佛的聖弟子們還能夠說法,正法還流傳在世間。三是法教久住,繼續不斷有人修行,證得聖道果,令正法久住。四是法住隨轉,有修證的人還繼續弘法,使正法能夠繼續隨順著真實相,繼續的傳下去。五是他所哀愍,是要有施主的慈悲護持,外護的善知識,使行者有機會修學聖道成就涅槃。
午三、善法欲3 未一、徵
 第三科善法欲,說明善法欲的體相,行者有想要與善法相應之心,另外一個隱密的意趣是鼓勵出家,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善法欲?
 什麼稱為善法欲呢?
未二、釋2 申一、出因緣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出因緣,說明善法欲的因緣。
謂如有一,或從佛所、或弟子所,聞正法已,獲得淨信。
 如有一類具有聲聞種性的人,從佛或佛的聖弟子們那裡聽聞正法以後,獲得清淨的信心並對善法生起好樂求得的心。
申二、正辨相
 第二科正辨相,正確辨明善法欲的相貌。
得淨信已,應如是學: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家閑曠,猶處虛空,是故我今應捨一切妻子眷屬、財穀珍寶,於善說法毗奈耶中,正捨家法,趣於非家。
 得到清淨的信心以後,應該如是的學:在家有很多的煩惱、雜染,是擾亂的境界,如同居住在有很多灰塵的房子(宇是指房子,很多灰塵的房子表示煩惱很多)。出家是很悠閒廣大的,像在虛空裡面一樣,出家無家處處家,遍一切都是自己的家。出家沒有家了,反而到處都是家。有淨信心的行者會這樣想:自己應該棄捨一切,包括妻子眷屬,還有其他的財穀珍寶,應該在善說法的佛教法與律當中,正確的決擇,棄捨煩惱的家法,趣向出離一切惡不善法,遠離煩惱的非家。
《披》正捨家法趣於非家者:在家位中,於諸妻室有婬欲相應貪,於餘親屬及諸財寶有受用相應愛,正捨此故,是名正捨家法。趣求出離一切惡不善法,是名趣於非家。
 在〈修所成地〉讀過,在家的人對於自己的妻子有淫欲的相應貪,於其他的親屬、兒女、親戚朋友,以及自己的財富、寶物,有受用的相應愛。正確的棄捨淫欲相應貪以及受用相應愛的雜染,是名正捨家法。來到佛教裡面聽法以後,趣向追求出離一切惡不善法,惡是十惡業,不善法是指五蓋。這些種種的煩惱法、有罪過的不清淨的法,都要將它棄捨,稱為趣於非家。
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圓滿。
 出家以後,能夠很精進的修習種種的正行;能夠勤於修習調伏煩惱的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使自己的正行圓滿。
未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於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
 在佛說的善法當中,生出希求善法的願望,發心想要出家修行,稱為善法欲。
《披》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圓滿等者:調伏自心所有煩惱,名修正行。證得真實圓滿解脫,名得圓滿。於如是事信解愛樂,名善法欲。
 行者出家以後,很努力的修習戒定慧,調伏內心所有的煩惱,稱為修正行。由修正行成就了真實的圓滿解脫道,名得圓滿。對於斷除煩惱出三界、了生死的事情,生起信解心、好樂心,稱為善法欲。
 通常出家時,外人會問,為什麼要出家?很多人回答:為了出離生死所以出家,不想再生生死死輪迴六道。如果是在家人,也會願意修行,也是有善法欲。但是本論的說法是要出家。
午四、正出家3 未一、徵
 第四科正出家,說明正出家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正出家?
 什麼是正出家?
未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即由此勝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勞策所學尸羅。
 行者由於有殊勝善法欲的增勝上進的力量,想要出家,出家以後,受具足戒,經一回啟白、三次羯磨以後,成為正式的比丘或比丘尼,或領受沙彌所要學的沙彌十戒,成為沙彌(又名勞策)或沙彌尼。
未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正出家。
 這樣稱為正出家。
 本論裡面,彌勒菩薩注重善法欲,鼓勵出家,鼓勵每個修學佛法的人都有這種善法欲。不過善法欲不是憑空而來的,不是一種感情的衝動,也不是一種逃避,是從佛或是佛的弟子們的處所,聽聞正法以後獲得清淨的信心。這是因為對於佛法有基本的認識,好樂學習正法,是經過理智的思考而來出家的,如實了知到佛門裡面來,前途肯定是光明的。要出家前,最好先去佛學院學習,對佛法有清淨的信心。從心裡面對法獲得清淨的信心,從心裡面發出來的出離心,願意出家,這樣誰都沒有辦法阻擋,就算一千隻牛也拉不住自己想出家的心。因為自己確實覺得佛法裡面充滿了希望,前途非常的光明,這樣所栽培出來的善法欲會很堅固,這不是由他人勸說的。他人的勸說不容易堅固,通常遇到逆境會想要回頭,修不下去。
 這裡所說的是要先聽聞佛法,聞法以後獲得清淨的信心,知道在家的生活有淫欲相應貪、有眷屬愛、有受用攝受事的相應愛。這些愛煩惱不去除,裡面還有很多的見的煩惱,想斷除這些事情必須要出家。由內心覺得出家是正確的,絕對是好的,這樣的出家會很堅固,發願遇到什麼境界都不退轉,才有力量繼續修下去,這才是正確的出家相貌。
午五、戒律儀3 未一、徵
 第五科戒律儀,說明戒律儀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戒律儀?
 什麼稱為戒律儀?
未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彼如是正出家已,安住具戒,堅牢防護別解律儀,軌則、所行皆得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一切所有學處。
 在卷22,791裡面,關於持戒的事情分成六個部分來說明。這類行者發心出家之後,必須:
 一、安住具戒:是指持戒人的心是安住在戒上面。住,有相續的意思,受持戒律的人對所受學的所有學處,身業和語業都沒有虧損;對於所受的戒,如比丘的250條戒等都沒有缺少,努力受持淨戒。
 二、堅牢防護別解律儀,是指行者能堅固的、牢牢的防守保護所受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及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七眾所受的別解脫律儀。持一條戒就各別解脫所要解脫的煩惱,稱為別解脫律儀。
 三、軌則圓滿:是指如有一類行者,或是對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佛門常說,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立如松);或是對所做的事情,出家人做的事情就是上殿,過堂,打板等,這些是所做的事情;或是於善品加行處所,通常是研讀經論或是聽法,或修止觀,或是服侍師長等,都屬於善品加行處所,這些都有一定的軌範及規則。師長會會教導如何站,如何坐,如何立,如何睡等,對所作事該怎麼做,能夠遵循軌範及規則,成就所作,能夠隨順遵循世間的軌範規則,不超越世間的軌範規則;能夠隨順佛制的戒律,不會超越戒律的軌範規則。
 四、所行圓滿:所行圓滿是指諸比丘(尼),要略來說有五種不應該去的處所,若不去這五種處所,名所行圓滿。不可以去的地方,包括:1、唱令家,3、婬女家,3、酤酒家,4、國王家,5、旃荼羅、羯恥那家。如果出家人於佛所制定不應該去的地方,能夠善巧的遠離;對其他沒有罪過所有可以去的地方,能夠知道於適當的時間去。這樣名為所行圓滿。
 五、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對於自己有一點點的罪過能觀見廣大的過患、生起恐怖畏懼之心,怖畏自己無堪能證聖果、造惡行將往生諸惡趣及惡聲流佈等諸多過患,因此於微小罪生起廣大的恐怖畏懼之心心,而不敢造作。如果能夠輕重等持,輕戒與重戒平等受持,能夠護持輕戒,必能守護重戒。
 六、受學一切所有學處,出家之後於一切出家人所應學的戒,在戒場跟著律師學,回到常住以後還要跟著和尚阿闍黎學,於半個月誦戒也不斷複習,還有從其他的律師,或大家常在一起討論戒律的行者,或與自己有往來飽學戒定慧的行者,必須常常與他們共同熏修學習,盡形壽都能夠努力的學習,說名受學一切所有學處。
未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戒律儀。
 這樣稱為戒律儀。
《披》安住具戒等者:如下廣釋應知。(陵本二十二卷二頁1893
 安住具戒等,在下文〈聲聞地〉卷22,791頁有詳細解釋。
午六、根律儀3 未一、徵
 第六科根律儀,說明根律儀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根律儀?
 什麼稱為根律儀?
未二、釋2 申一、眼根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眼根,舉眼根為例。
謂即依此尸羅律儀,守護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見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眼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眼根,依於眼根修律儀行。
 行者即依止此戒律儀,守護自己的正念,心裡常有這種正念,要沒有間斷的,從早上醒來到晚上睡覺以前,乃至睡覺當中都要有這種正念。委,是周備、詳細的意思,還要仔細去研究,要怎麼樣來運用?能夠掌握到戒的精神,又能夠知道持戒的細節。念,是要觀察自己這一念心,知道這一念心如何生起、如何消滅。為什麼生起貪心、瞋心?佛為什麼要這樣說?要修常委念,常常有正念,而且周備詳細的有正念。以正念防護自己的內心,不執著好,也不執著壞;不生起貪心,也不生起瞋恨心,行平等位。眼見到色相,不取總相粗的好,也不取別相細的好。修行人應當守護根門,如果不保護自己的眼根的戒,心裡因為有膿、有瘡,漏泄出來很多的煩惱,可能會生起貪欲蓋、瞋恚蓋,或其他的蓋障,或作出十惡業或種種的不善法。因此對色相要修律儀行,要持戒,防護眼根,依止眼根修律儀行。
申二、餘根
 第二科餘根,說明餘根的防護。
如是行者,耳聞聲已、鼻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意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意根,依於意根修律儀行。
 這樣修行的行者,耳識聽到聲音、鼻識嗅到香味、舌識嘗到美好的食物的味道、身識接觸到柔軟細滑的境界、或心分別種種的法,通常是指看外道的書籍,或心裡在那裡分別種種的事情,不去取所緣六塵總相的好,也不取它別相的好。恐怕自己的內心,依止在這樣的境界,若由於不修習意根律儀防護己心而安住正念,心會有煩惱而流漏出貪憂等惡不善法。因此要修根律儀,於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境界上,保護意根,依止於意根修律儀行。
未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根律儀。
 這稱為根律儀。根律儀的重點在意根,第六意識要保護好。
《披》守護正念等者:下說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念防護意,行平等位,乃至廣說。如彼廣釋應知。(陵本二十三卷一頁1943
 下面說要防護正念,必須不間斷,周備詳細的安住在正念,以正念心防護意識令不流散。以正念保護自己的意根,保護第六意識。心要行於平等位,不要有貪、憂、惡不善法。在〈聲聞地〉卷23,809頁有專門解說根律儀應當了知。
午七、於食知量3 未一、徵
 第七科於食知量,說明於食知量的體性,修行一定要說到飲食,因為每日都要受用飲食;欲界眾生是段食的眾生,一定要飲食,於飲食要知量、適量而食,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於食知量?
 什麼稱為於食知量?這裡先簡說,到卷23還會詳細說到受用飲食的正確方法,包括吃下去、有沒有消化等都要注意。
未二、釋2 申一、離欲樂邊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離欲樂邊,遠離愛著欲樂行邊而受用飲食。
謂彼如是守諸根已,以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於所食。
 彼行者能夠如此的守護根律儀以後,於受用飲食時要有正念來思惟簡擇所食。通常是食存五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本論也說明如何生起正念受用飲食,大家可以將這一段背起來,可記住受用飲食正確的意樂。怎麼樣如理作意?應當這樣想:受用飲食不是為了要去唱歌跳舞,作些放逸的、淫欲的事情,不像世間人用餐是有這種意思在裡面的,修行人不是。用餐不是為了憍傲放逸,所吃的食物比他人好,都是來源昂貴的,不是為了憍傲,也不是為了放逸,用餐以後有力量去作貪瞋癡相應的事情,不是這樣的。也不是為了修飾外貌、身段的美好而來受用飲食,也不是為了容貌端正莊嚴,不是為了自己的外貌,受用飲食會好看一點。這是約離欲樂邊來說的,正思惟受用飲食不是為了受用欲的快樂。依行為來說,受用飲食不是為了要放逸,也不是為了高慢心,也不是為了要淫欲等。當然也不是為了修飾身相或容貌的莊嚴,不是為了這些理由來受用飲食的。
申二、離自苦邊
 第二科離自苦邊,遠離自苦行邊而受用飲食。也不是要修行人太痛苦,如果只吃一蔴一麥可能不到三日就餓死了,吃太少也沒辦法修行。所以也不能太過苦,還是要適量的受用飲食。
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饑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
 修食存五觀以後,要告訴自己為成道業應受此食。這裡說要受用飲食是為了使身體能夠安住繼續存活,而受用飲食;為了暫時支持這飢餓的身體,而受用飲食;為了去除自己的飢病和渴病;為了成就離欲的梵行,為了修行,所以要食於所食;為了斷除過去由飲食不當引起的種種的苦受,所以受用飲食;為使令新的毛病不要再生出來了,有病,要從食療下手,在這裡可以看到,食療最健康了。一切眾生皆依食而住,為了使身體不要再產生新的病苦而受用飲食;為了能夠繼續的生存、長養生命、能夠有力量修行、能夠安樂。受用的食物來源是沒有罪過的,不是去偷去搶來的,是與法相應、如法如律得來的;受用食物以後,身體安隱,心裡也沒有罪過,心裡就會平靜,這樣才有辦法修行。要這樣觀想以後,才能夠食於所食,而正確的受用飲食。
未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於食知量。
 這樣稱為於食知量。類似食存五觀,指受用飲食以前要作這樣的觀想。
《披》以正思擇食於所食等者:如下廣釋應知。(陵本二十三卷七頁1963
 在卷23,827~828頁有一大段說到於食知量的細節。這是第七種資糧於食知量。
午八、悎寤瑜伽3 未一、徵
 第八科悎寤瑜伽,悎寤是覺悟,是由睡眠中醒過來,修行人應常保持內心的清醒,內心要保持覺悟來修止觀,瑜伽是指觀行,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初夜後夜常勤修習悎寤瑜伽?
 彌勒菩薩先提出問題,什麼稱為初夜後夜常勤修習悎寤瑜伽?
未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彼如是食知量已,於晝日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於初夜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過此分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右脅而臥,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於夜後分,速疾悎寤,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彼行者能夠作到食知量以後,前面七種資糧都積聚以後,於日間經行宴坐二種威儀時,從隨順障礙成就定慧的十惡法或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疑等五蓋法,必須用佛法清淨修治調練這一念心。從下午六點到九點的初夜分,於經行、宴坐二種威儀時,從隨順障礙成就定慧的十惡五蓋等法,用佛法清淨修治調練這一念心。過初夜分已後,過了晚上九點以後,就不要再修了,到住處外面洗腳。早期的比丘是沒有穿鞋子的,現今有的南傳的地方也沒有穿鞋子。佛世時,沒有鞋子,所以要洗腳,洗完腳再睡覺,這也很符合健康的道理。經行以後,晚上泡腳,常常洗腳可以長壽,洗完腳以後,要保持乾淨,才上床睡覺。睡覺時姿勢,右手要放在頭下面,身側向右邊躺著,腳要像佛一樣,左腳放在右腳上面,因為是右側而臥。內心安住光明想,光明想可以觀想太陽的光明、月亮、星星的光明、諸天的光明。另外一種光明想,是可以持咒、誦經,或是憶念種種的佛法,即法光明。內心裡面思惟的是佛法,要安住在正念。睡覺以前,或念大悲咒幾遍,或念阿彌陀佛幾遍,或念往生咒,或憶念佛法,思惟本論的道理。要有這種正念。還要有正知,在睡覺以前,如果雜事、煩惱出現時,必須正確的知道,趕快呵斥它,不要再想了,不要再想煩惱的事情。煩惱的事情只會染污內心,危害健康,不要再想。要有正念、正知,在睡覺以前要先在內心裡面作意,將自己的生理時鐘調好,明日早上要準時起床。如果寺廟裡是四點半,就作意明日四點半一打板,一定要起床。睡覺前要作思惟起想的準備工作,內心這樣想,阿賴耶識會記錄,時間一到,就算打板遲了,自己到時間會醒過來。起床刷牙洗臉以後,繼續去經行或靜坐這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內心,繼續修止觀,這就是悎寤瑜伽。
未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初夜後夜常勤修習悎寤瑜伽。
 這樣稱為初夜後夜常勤修習悎寤瑜伽。初夜時要保持清醒修止觀,後夜也要保持清醒修止觀,中夜時還要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
 初夜是六點到九點,修行人應當修悎寤瑜伽,內心保持清醒時時想要修止觀。中夜,是夜間九點到凌晨三點,修行人只能睡六小時。《佛遺教經》還說中夜也不休息,還要繼續修。但是人是需要適當的睡眠。後夜,是凌晨三點到早上六點,通常早課是在六點鐘以前。據說三點以後,大氣的循環會有另一個氣場出現,三點以後是非常好的修行階段,因此後夜也要精進的修習悎寤瑜伽。
《披》初夜後夜常勤修習悎寤瑜伽等者:謂佛弟子聽聞悎寤瑜伽法已,欲樂修學,便依如是悎寤瑜伽,作如是念:我當成辦佛所聽許悎寤瑜伽。發生樂欲,精進勤劬,超越勇猛勢力發起、勇悍、剛決、不可制伏、策勵其心無間相續。如下自說。(陵本二十四卷一頁2005)是名常勤修習悎寤瑜伽。又彼諸相,下自廣釋應知。
 佛弟子聽聞佛開示的悎寤瑜伽法以後,要有歡喜心修學串習,就依止這樣的方便經行宴坐修習,作這樣的思惟:我應該依佛所允許的悎寤瑜伽,發起精進的意樂,精進勤力的修行,以超越勇猛的大勢力、勇猛強悍的,很果決的,決定不會被煩惱所控制降伏,鞭策鼓勵自己的心,沒有間斷的、相續的修止觀。修習悎寤瑜伽的文在〈聲聞地〉卷24,829頁,有詳細的說明。
午九、正知而住3 未一、徵
 第九科正知而住,說明正知而住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正知而住?
 什麼稱為正知而住?
未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彼如是常勤修習悎寤瑜伽已,若往、若來正知而住,若覩、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鉢正知而住,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正知而住,於悎寤時正知而住,若語、若默正知而住,於解勞睡時正知而住。
 彼行者常常這樣精進的修習悎寤瑜伽以後,出去經行走路時,或回來時,都是正確的知道,這念心有沒有生起貪瞋癡,具有正知。遠看的覩;近觀的瞻,遠看或近看都能正知而住,能正確的了知身心狀況。手彎曲、伸直,都能正確的明白,正知而住。如果睡著了,就是與惛沈在一起,也能正確的知道。持僧伽衣及搭衣持鉢都能正知而住;吃食物;喝飲料;咬嚼吞嚥;品嚐滋味,都能正知而住;於行、住、坐、臥都能正知而住;於睡眠醒來時正知而住,於說話、或靜默不語時能正知而住,於解除疲勞淺睡時也能正知而住。
 僧伽胝,中文稱大衣。現在有九條衣。大衣有很多種,有七條的、也有十一條、十三條、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二十一條、最多的是二十五條,都是奇數。紅色的祖衣是二十五條衣。持衣時的衣是指五衣和七衣,搭五衣、搭七衣時都要念一個偈子,要正知而住,念偈頌時必須正確知道,依所持的偈頌,可以防止自心生起貪瞋癡。搭衣時要記得將衣整一整,不要衣的內部翻出來還不知道。鉢又名鉢多羅,又名應量器,不要因為拿到的鉢很大,放的食物超過自己所需的量。眼睛超過自己的胃,眼睛看到很好吃的就裝了很多,可是胃根本無法受用;鉢是應量的器,應該裝適合量的食物。喝水時要注意有沒有聲音,要含一下再吞下去,世間人沒有注意到這些威儀,要注意怎麼喝水是沒有聲音的。噉,是吞噉,吞下食物時也要注意,要正知而住。很多人吃粿或蔴糬類,沒有咬爛就吞下去,這樣容易噎到。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能太大口吞下去。受用食物時也要知道有沒有細嚼慢嚥,否則胃很辛苦,容易胃痛、肚子痛。若嘗,在品嘗味道時也要正知而住。
 一位修行人寫的自傳中說自己是一個外國人,歡喜吃糖,因為持午,晚上可以吃糖,糖是藥體。曾住在經濟貧乏很貧窮的地方,拜託一位居士作一點棕櫚糖寄給他,卻不敢讓自己的師父知道。居士作了一大箱的糖寄到附近的郵局。有一日通知單來了,向師父請假,要出去辦事情,師父問他:除了辦事情還有別的吧?由於不好意思,只好說了。到郵局將那一箱的糖領回來寺裡,因為師父已經知道了,只好撥一部分給僧團,留一些給自己。雖然一部分交出給僧團,供養大眾,可是自己保留的太多了。等到大家都分到以後,自己就一直吃,吃到肚子痛。由於每日都過午不食,對吃糖很渴望,將糖吃了一半以上,吃到肚子痛腹瀉,這就是沒有正知而住,生起貪欲所致。於是那日晚上就下定決心,到每一間寮房拜託他人幫他吃糖,其他人當然也不跟他要很多,因為行者不可能在他人面前露出貪欲的相貌,每個人都節制的只要一點點。那日晚上,他一直去敲門到天亮,硬將其他人叫起來將糖發完,剩下一點點。為了讓自己吃了不會拉肚子,因此只留下一點點。在吞食物時,或品嘗食物時,如果沒有正知而住,鬧肚子痛是有可能的。 
 修行人應該正確的明白自己的身語意三業,現在正在作什麼?一定要有這種正知。
未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正知而住。
 這些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搭衣持鉢的威儀、遠看或近看、肢節的曲伸、睡眠、起床、飲食、咬嚼吞嚥、品嚐滋味、說話、靜默不語時能正知而住,於解除疲勞淺睡時也能正知而住,是名正知而住。這段文意思是修行在生活裡面是全面的,在全面的日常生活裡面都要知道自己的內心,行住坐臥、或飲食、或眼見色、耳聞聲、意了法,六根接觸六境時有沒有錯誤的心情出現,這件事要明確的知道,知道有煩惱以後趕快呵斥它、遠離它。
《披》若往若來正知而住等者:如下廣釋應知。(陵本二十四卷九頁2031
 若往若來正知而住等,在〈聲聞地〉卷24,840頁下面還會詳細的說明。
午十、樂遠離3 未一、徵
 第十科樂遠離,說明樂遠離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樂遠離?
 什麼樣稱為好樂遠離?
未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由如是所修善法,無倒修治初業地已,遠離一切臥具貪著,住阿練若、樹下、空室、山谷、峰穴、草𧂐、迥露、塚間、林藪、虛曠平野、邊際臥具。
 修行人由所積聚的種種善法資糧,從自圓滿一直到正知而住,所修的戒定慧等善法,由最初發心、受持戒律、修學禪定、及毗鉢舍那,能沒有顛倒的對治內心的煩惱,這是初業地。剛開始修止觀,必須遠離貪愛高廣大床,臥具可以睡就好了;居住在阿練若寂靜處;或在樹下靜坐;或是空的房間裡;或是二山之間的山谷等低窪的地方;或是山峰上面的洞穴,有些修行人是在洞穴裡面靜坐的;或是在草堆即𧂐(音ㄗˋ)上靜坐,𧂐是積聚的意思,也是草的名字,𧂐就是草堆;或是在周邊沒有房子、草、樹等,於迥露空地的處所靜坐;或是到墳墓旁邊修無常觀;或到很多樹林草野的林藪地方靜坐;或到空虛廣曠的平野處所靜坐;所用的臥具是最下等的,有時是沒有臥具,直接坐在樹下,或空的房子,可能地板上都沒有舖設,好一點的還舖一點草,有時沒有,在墳墓旁邊就修起來了。
 修行人必須這樣修,對治自己種種的煩惱,身體要遠離,心裡也要遠離種種的煩惱,這樣修止、修觀,稱為好樂遠離。現代人較少有這種經驗,多為在室內修止觀,有時覺得不耐煩,或身體不好沒有精神而不想修。如果到野外去修,空室山谷、峰穴、𧂐、迥露、塚間、林藪,可能會很害怕,根本沒有辦法靜坐。南傳的比丘們是有機會這樣作,師長會要求弟子們到樹林裡面去,到有很多屍體的寒屍林去,訓練弟子們。
 有一次阿姜查也被派去了,在寒屍林靜坐。靜坐時眼睛閉起來,可是心裡很害怕,一直聽到很多的聲音,心中懷疑是鬼。當天色越來越晚,心中越來越害怕,於是開始觀自己這念害怕的心,可是還是繼續害怕。後來聽到腳步聲,一步一步的靠近,以為有鬼來抓自己,越想越害怕,害怕到實在坐不下,很想趕快跑回去精舍。此時將眼睛一張開,發現原來是一隻野狗,正在逐步的靠近自己,野狗走路會有聲音,終於明白這是自己的虛妄分別,就決定在那裡自己靜坐到天亮。
 一般人要去曠野靜坐很難,有時走路的腳步太重會有聲音,有時候會有害怕的心情,會疑心生暗鬼,心想:奇怪,只有自己一個人在走路,為什麼有其他聲音出來?好像有二人在走,不敢回頭,越走越快,後來注意看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腳步聲。自己有害怕心時,必須對治一下,將事情看清楚,才能遠離恐懼。
 這裡說的樂遠離,是說行者使用的臥具或坐具,都是很低劣的,是最簡單的臥具和坐具。最主要是行者發心要修行,願意修止觀。
未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樂遠離。
 如上所說是名好樂遠離。
午十一、清淨諸蓋3 未一、徵
 第十一科清淨諸蓋,說明清淨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等蓋障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清淨諸蓋?
 什麼稱為清淨諸蓋呢?
未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彼如是住阿練若,或復樹下,或空室等,於五種蓋淨修其心。所謂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以疑蓋。從彼諸蓋淨修心已,心離諸蓋,安住賢善勝三摩地。
 彼行者住在阿練若寂靜的地方,或在樹下,或空室、山谷、峰穴、𧂐、迥露、塚間、林藪、虛曠平野等處,要使自己從五種蓋障裡面出離,來清淨自己的內心,調伏這一念心。對色聲香味觸男女,還有種種的欲望的貪欲;不滿意人事物,心裡很多的瞋恚;惛沈睡眠體力不夠,坐在那裡就睡著了;掉舉惡作,想很多過去美好的事情,或是後悔身語意作過的事情;對於自己、三寶、功德、諸法的實相,自己能不能修證,這樣靜坐到底對不對?到底這樣靜坐有沒有用?有沒有幫助?這些疑惑會從心裡生出來,假如靜坐很久都沒有什麼效果,可能會有一點懷疑,到底要不要靜坐,還是只要念佛就好了。這些蓋障及內心的虛妄分別都是煩惱,這五種虛妄分別使行者一直不能得到禪定。從這些種種的蓋障,清淨修治自己的內心以後,心才能遠離這些蓋障,由於修不淨觀,安住於賢善離欲殊勝的三摩地。行者在寂靜處修不淨觀,對治了自己的貪欲,同時也會對治恚、害二種煩惱。欲恚害三種煩惱都對治出去時,就可以成就初禪。
未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清淨諸蓋。
 如上所說這些修習清淨五種蓋障的觀行,稱為清淨諸蓋。
《披》安住賢善勝三摩地者:為欲對治欲貪等故,住三摩地,思惟青瘀等相,是名安住賢善勝三摩地。三摩呬多地說:何故此相說名賢善?諸煩惱中貪最為勝,於諸貪中欲貪為勝,生諸苦故。此相是彼對治所緣,故名賢善。(陵本十一卷二十二頁954
 修行人為了對治欲貪、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疑這些蓋障,要在禪定裡面,最少在未到地定裡面思惟青瘀、膿爛、變壞、膨脹、食噉、血塗、骨、鎖、骨鎖乃至離散等相,是名安住賢善勝三摩地。〈三摩呬多地〉卷11,396頁說:為什麼說不淨觀稱為賢善勝三摩地呢?由於所有的煩惱裡面欲貪是最強的,尤其是男女的欲,這男女的貪愛是最有力量的。「生諸苦故」,由於欲貪的煩惱,使有情產生很多的苦惱,修不淨觀是對治欲貪的所緣,因此名賢善。不淨觀有內身不淨、外身不淨,觀察自己的身體,九孔常流不淨,或身體有三十六物不淨相等。在〈三摩呬多地〉卷11,396頁也有提過。這是第十一科清淨諸蓋,以不淨觀為例。當然也可以修數息觀,有的人修不淨觀會有問題,過度的修以後,飯也吃不下,會很厭惡、厭離到想自殺,覺得人生很沒有趣味,為了對治這樣的問題,佛又說出數息觀。比較消極、缺乏信心的人,修不淨觀不一定適合,本來就很悲觀了,有自殺的傾向,應該要修數息觀。任何一種觀行,將細的五蓋也對治以後,就可以成就初禪。
午十二、依三摩地3 未一、徵
 第十二科依三摩地,說明依三摩地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依三摩地?
 什麼稱為依三摩地呢?
未二、釋4 申一、住初靜慮
 第二科釋,解釋,分四科;第一科住初靜慮,說明住初靜慮的體相,修行人成就禪定以後,能夠以禪定為所依,修毗鉢舍那,漸次的說這類行者所依止的三摩地,最初成就的是初禪。
謂彼如是斷五蓋已,便能遠離心隨煩惱。
 那位修行人修不淨觀,斷除五蓋以後,心不隨煩惱而去,就能夠遠離由心產生出來的隨煩惱。
《披》便能遠離心隨煩惱者:謂即貪欲蓋等。令心擾動,是名心隨煩惱。斷不現行,心得清淨,名遠離彼。
 能遠離心隨煩惱,是指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等五種蓋。五蓋使行者的心動盪不安,是名心隨煩惱。斷除五蓋的現行,使心得到清淨,名遠離彼。
 得禪定只是不讓煩惱現行而已,不讓它在心裡活動顯現。煩惱種子並沒有斷,得禪定不能斷種子,經中常將禪修比喻為以石壓草,使令草不長起來,若將石頭拿掉時,草又長出來了。修禪定,如果不繼續在禪定裡面修毗鉢舍那,將煩惱種子究竟斷除,出定以後,煩惱還是會現行的。
遠離諸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安住。
 遠離種種欲的惡不善法,欲使眾生造十惡業,貪、瞋、癡,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等。不善法是五蓋,遠離這些種種的惡不善法,並且以粗的觀察、細的伺察欲界諸欲的不淨相,遠離對欲界諸欲的貪愛,使心中的欲煩惱不再生起,得到清淨色界禪定的喜樂,心感喜受,身感樂受;證入色界初靜慮,具足了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五支而安住其中。
 證得初靜慮的人,具足尋、伺、喜、樂、心一境性五支。一、尋,是粗的思惟觀察,包括修不淨觀出離尋、修慈悲觀的無恚尋、無害尋。二、伺,是細的思惟觀察,包括修不淨觀出離伺、修慈悲觀的無恚伺、無害伺。尋伺是行者修靜慮時使用的方法,依第六意識尋思內外身不淨以對治欲界的欲煩惱,或尋思慈悲所緣對治欲界的瞋恚煩惱,證得初靜慮時能伏斷欲界欲恚害的煩惱,這二支是修行方法屬於對治支。由定力使得第六意識感受喜,阿賴耶識執受的身體遠離麤重而感受樂,喜、樂二支是初靜慮的利益支。心一境性,此時第六意識遠離昏沈掉舉,心平等、心正直,心無功用,與定心所相應,於同一所緣境上攝心而住。這是定體,是前對治支及利益支二支所依的自性支。
申二、第二靜慮
 第二科第二靜慮,說明第二靜慮的體相。
尋伺寂靜,於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安住。
 行者得到初靜慮後,久而久之又想向上證得第二靜慮,於是觀察尋伺是有過患的,為了對治尋伺離欲等的擾動相,若心起尋伺立刻訶斥斷除,於自內定體安住平等捨、寂靜而住,遠離尋伺的塵濁法故,而有內等淨,心在同一個清淨的所緣境上數數憶念,不再修出離尋、出離恚、出離害,得到無尋無伺的寂靜,這時由更加寂靜的定產生了心喜身樂,使得自己能於第二靜慮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等四支功德具足安住。
 第二靜慮四支中內等淨是對治支,能對治尋伺擾動;喜支、樂支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定體,為對治支及利益支所依的自性支。
申三、第三靜慮
 第三科第三靜慮,說明第三靜慮的體相。
遠離喜貪,安住捨、念及以正知,身領受樂;聖所宣說,捨、念具足安樂而住;第三靜慮具足安住。
 行者得到第二靜慮後,久而久之又想向上證得第三靜慮,於是對於二禪已生的喜想及作意不忍可故,覺得喜還是很踴動,對於要進入更高的、更寂靜的境界來說,喜也很躁動,因此厭惡喜的生起,內心遠離對喜的貪愛不染汙而住,前一念心與後一念心是平等的,是正直的,沒有彎曲,心無轉動而安住於捨;此時作意保持令喜心決定不再現行的正念,及正知:雖然將心安住在第三靜慮的正念中,有時候也會失去正念,於心的喜相現行能分別正確了知,覺察知道後馬上訶斥,繼續安住在第三靜慮的捨念中;此時身心非常安樂舒適,具有三界中最快樂的樂受;這時行者的內心成就聖人所宣說的捨、正念、正知、具足安樂而住;於第三靜慮捨、念、正知、樂、心一境性的五種功德具足安住。
 第三靜慮五支中捨、念、正知是對治支,能對治對於二禪已生的喜想擾動;樂是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定體,為對治支及利益支所依的自性支。
申四、第四靜慮
 第四科第四靜慮,說明第四靜慮的體相。
究竟斷樂,先斷於苦,喜憂俱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安住。
 行者得到第三靜慮後,久而久之又想向上證得第四靜慮,覺得樂受也是一種干擾,執著樂也不是很好,就以樂為所緣境,究竟的斷除樂,安住在寂靜捨受裡面。有欲的人就有憂,於初禪能將憂根斷除;二禪時可以斷苦根;三禪斷除喜根;進入四禪能究竟的斷除樂根,憂苦喜樂根都斷除後,這時心裡的受是寂靜的不苦不樂受;捨也清淨,念也清淨。這時的捨受,平等捨,心平等、心正直、心無功用住,這捨的相貌是最清淨的,因為沒有苦、樂、憂、喜的干擾,也沒有尋伺的干擾,也沒有出息、入息的干擾,內心遠離尋、伺、喜、樂、憂、苦、出息、入息八種動亂,也遠離火災、水災、風災三種災患。行者的心如如不動,身居四禪不會遇到這些境界了。得到四禪以後,具足捨清淨、念清淨、不苦不樂受、心一境性四種禪支的功德,是第四靜慮具足安住。
 第四靜慮四支中捨清淨、念清淨為對治支,能對治第三靜慮的樂想;不苦不樂受為利益支;心一境性是定體,為對治支及利益支所依的自性支。
未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依三摩地。
 如是由修不淨觀,得到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等根本定,是名依三摩地。
《披》遠離諸欲惡不善法等者:此四靜慮諸差別相,如下廣釋應知。(陵本三十三卷九頁2699
 這四種靜慮的種種差別相貌,在〈聲聞地〉卷33,1075頁還會再詳細說明應該知道。
卯二、明漸次2 辰一、舉諸緣
 第二科明漸次,說明修行的次第,分二科;第一科舉諸緣,舉出種種的緣要具足。就算有聲聞種性,也要勝緣和劣緣,於主要因緣、次要因緣具足,才能夠修行成功。
彼由如是漸次修行,後後轉勝、轉增、轉上,修集諸緣,初自圓滿,依三摩地以為最後。得如是心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質直堪能,安住無動。
 這說明修行次第。行者有聲聞種性,由發心出離以後,從具足勝緣,乃至次要的劣緣也都具足了以後,漸漸的有次第的修行,後面比前面展轉的殊勝、展轉的增長;道力越來越殊勝,道力越來越增長、越向上。行者修習積集自己的勝緣和劣緣,最初從劣緣開始說,自己本身的條件要夠,要具足五種條件,乃至到最後依三摩地,證得四種靜慮。得到根本定以後,這時行者的心就清淨了,尤其是第四靜慮沒有火、水、風三災的過患,沒有苦、樂、憂、喜、尋、伺,出息、入息等八動的擾動,稱為清淨。相續的清淨,稱為鮮白,內心不只一剎那的,而是相續的清淨。沒有種種的隨煩惱之所染污,沒有因為三摩地引起的愛味、慢、見、疑、無明等煩惱的瑕疵、污穢,這些都已降伏了。這時成就的第四靜慮是清淨品質的四禪,心遠離了隨煩惱,是很正直的,不會諂曲,而且有堪能性,可以安住在第四靜慮的境界中,不會動搖。
《披》得如是心清淨鮮白等者:第四靜慮,捨念清淨,超諸災患,名心清淨鮮白。不為三摩地生愛味、慢、見、疑、無明等諸隨煩惱之所染汙,是名無諸瑕穢,離隨煩惱。遠離誑諂,堪任加行,是名質直堪能。一切動亂皆悉遠離,是名安住無動。
 第四靜慮是捨清淨、念清淨,平等捨的心是相續清淨的。其實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都有捨、正念、正知,這三法都是成就的。初禪有尋伺的擾動、二禪還有喜的湧動、三禪還有樂的不寂靜、只有四禪的捨,使憂苦喜樂諸受都不會再現行干擾了,所以是捨清淨。四禪的正念也是最清淨的,此時已超越及遠離種種火災、水災、風災的災難過患,這時的心,稱為清淨鮮白。此時不會因為三摩地的禪定引生出愛著禪定的快樂,或因三摩地而有高慢心,或有疑惑,或有無明等種種隨煩惱之所染污,由於已遠離這些愛味、慢、見、疑、無明等隨煩惱的現行,是名無諸瑕穢,離隨煩惱。這時行者的心遠離欺誑諂媚,心有能力、有堪能性可以加功用行,可以在禪定裡面修毗鉢舍那,心是很真實的,不諂曲的,有能力擔當修學聖道的重任,是名質直堪能。一切會引發心動亂的三災八動,都已遠離,是名安住無動。
若復獲得依四聖諦,為令遍知、永斷、作證、修習他音教授教誡,
 行者得到第四靜慮以後,若又獲得善知識所教導的出世間的四聖諦,精勤修習,為使自己能遍知三界是苦的苦諦、永斷苦因的煩惱及業的集諦、觸證涅槃的滅諦、修習由聽聞善知識言音教授教誡的道諦。
《披》為令遍知永斷作證等者:此中遍知,謂於苦諦。永斷,謂於集諦。作證,謂於滅諦。修習,謂於道諦。應知。
 這其中的遍知,是指於苦諦,即三界苦果是苦的道理應該遍知;永斷,是指於集諦,即形成苦果的煩惱及業的苦因應該永遠斷除;作證,是指於滅諦,即證得涅槃;修習,是指於道諦,即善知識教授教誡的戒定慧、三十七道品等善法,應該精勤的修習。於此應當了知。
便有如是堪能勢力,發生如理所引作意,及彼為先所有正見。
 行者於得到第四靜慮以後,若又獲得善知識所教導的出世間的四聖諦為依止,精勤修習,便會有這種堪能性的力量,能發動生起如佛所說的真理所引發的如理作意,以及以如理作意為先的所有正見。剛開始還在加行位的修慧時,是有漏的正見,等到證果以後才是無漏的正見,是有次第的,不是說證入修慧的階段,很快就證得無漏。還是從有漏的修慧,然後再進入無漏的修慧。
《披》發生如理所引作意等者:謂不增益非真實有,亦不損減諸真實有,是名如理所引作意。如意地說應知。(陵本一卷十一頁50)由是能生世間正見。如是正見,加行位起,非無分別,故是世間。
 不增加非真實有:我、我所,常樂我淨不是真實的、不是真實有的,都是虛妄分別,自己加上去的。有如理作意的人不會執著常樂我淨,不會在自己的色受想行識上,執著是常住不變的、是真實的、是快樂的、是有我、我所的,不會虛妄的增加上去。但是如幻如化的因果還是有的,惑業苦還是有的,也不能說那一切都是空的、無我無我所,所以什麼都沒有,也不用修,這樣是錯的。不損減如幻的緣起諸法及我法二空真如等諸真實有,內心都是與佛法相應,與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三法印相應,稱為如理所引作意。在〈意地〉卷1,23頁曾經讀過。開始學習佛法時,最先得到的是世間的正見,這樣的正見是加行位所生起的如理作意,還沒有得到無分別智,這時不是沒有分別,因此仍是屬於世間的正見所攝。等證得無分別智以後,才有出世間無漏的正見。
由此便能於四聖諦入真現觀,圓滿解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由於先有世間的正見,再繼續栽培、修行,在定裡面修毗鉢舍那,這樣漸次的能夠依止苦集滅道四聖諦的觀行,真實的證得四諦現觀,真正體證到無分別的狀態,無我、無我所的真實相。行者最初證得初果時還沒有圓滿,證到阿羅漢果時才圓滿的解脫三界的愛見煩惱,等到壽盡時,便能夠趣入無餘依涅槃。
《披》於四聖諦入真現觀等者:謂能知智與所知境,和合無乖,現前觀察,名真現觀;此即見道有學解脫。於上修道由數習故,更復證得無學解脫,是名圓滿解脫;此即有餘依涅槃界。從是以後,身任運滅,住無餘依,是名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能知的智慧與所認識的境界和合在一起,彼此沒有互相違背,能夠現前觀察體驗到,例如說修無我的現觀,能知的心是無我的,所知的境也是無我的,能知所知都是空,能所都不可得,名真現觀。這是見到聖道的初果聖人的有學解脫,於證得初果以上就屬於修道位了,繼續修行證道。由於行者繼續數數的修習,圓滿時證得阿羅漢果的無學解脫,是名圓滿解脫;此時由過去生所得的色受想行識果報業力未盡以前,名有餘依涅槃界,到壽盡時,行者的果報體,前一念滅,後一念不生,任運的消滅,安住在無餘依涅槃界,是名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辰二、顯差別3 巳一、真實修集
 第二科顯差別,顯示真實修集及劣緣、勝緣的差別,分三科;第一科真實修集,說明真實修集的體相。
當知此中始從正見,圓滿解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是名種性真實修集。
 所謂的真實修集,是指有聲聞種性的行者,最初開始先栽培世間的正見,然後受持戒律、依所聽聞的正法修習,進而積聚世出世間二道資糧,最後成功了,證得阿羅漢果,稱為圓滿解脫。證得阿羅漢果的行者於壽盡時趣入無餘依涅槃界,而入涅槃,這樣稱為種性真實修集。
《披》是名種性真實修集者:修集無漏智慧資糧,是名種性真實修集。無漏慧有三種,謂加行無漏慧、根本無漏慧、後得無漏慧。加行無漏,即世正見。由是此說始從正見,亦名種性真實修集。
 無漏的智慧是果,資糧是因,修行積聚無漏智慧的資糧,包括勝緣和劣緣等資糧具足,是名種性真實修集。
 聲聞行者無漏的智慧有三種,包括加行無漏慧、根本無漏慧、後得無漏慧。在煖頂忍世第一的四加行位時,由加行所得的無漏慧還是屬於有漏的世間的正見。因為它趣向及接近無漏,所以就給它一個無漏的名稱,這是將加行位的智慧也算在世間正見裡面了;有世間的正見,也算是種性的真實修集。唯究竟的種性真實修集是無漏慧,無漏的出世間正見,才是種性真實修集。
巳二、修集劣緣
 第二科修集劣緣,說明修集劣緣的體相。
從自圓滿,乃至最後依三摩地,當知是名修集劣緣。
 行者從自圓滿、他圓滿,乃至最後第十二個證得四靜慮依三摩地,積聚這十二種劣緣達到圓滿,稱為修集劣緣。
巳三、修集勝緣
 第三科修集勝緣,行者要積聚無漏智慧的正因是修集勝緣。真實修集是總說的,是行者的成就,從果說到因;因為有修集劣緣,還有修集勝緣,合名真實修集。
若依四諦法教增上所有教授教誡他音,若如正理所引作意,當知是名修集勝緣。
 行者若繼續依止聽聞善知識教授教誡四聖諦佛法的音聲,增上自己對佛法的認識,又如四聖諦所教授的真理引發自己的作意,應當知道這樣稱為修集勝緣。
壬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種性安立。
 如前所說稱為種性的安立。
 總之若是有聲聞種性的行者,能夠聽聞四聖諦的教法,又能夠如理作意。先修集勝緣,然後能夠積聚很多次要的因緣。從自圓滿、他圓滿、善法欲、而且出家修行;出家以後能夠去受戒持戒、又修根律儀、於食知量、悎寤瑜伽、於行住坐臥正知而住、又能夠在遠離處修止觀、清淨諸蓋,證得禪定;然後在禪定裡面,根據所聽到的四聖諦教法如理作意,先得到有漏的世間正見,其次再證得無漏出世間正見,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類行者具有這樣的修行成功的相貌,就稱為種性安立。於是說這類人是有聲聞種性的行者,而且是真實修集聲聞種性的聲聞聖者。以上是介紹種性的安立。
 其次再略說聲聞種性。如何安置成立這類人是有聲聞種性?必須要有聽聞這樣的教法,內心也能夠願意依四聖諦來如理作意。首先得到人身;生在有佛法的地方;六根具足;相信三寶;未造五無間業或五無間的同分業;又能遇到佛;或佛有說法,有人修證展轉的傳授下來;又有居士慈悲護持;自己又有發心出家受戒;守根律儀;於食知量;又能夠修悎寤瑜伽;正知而住;又能夠遠離喧鬧修止觀,修不淨觀等,得到三摩地。在三摩地裡面再修四聖諦成就聖道,這樣的人,說有聲聞種性,這就是所謂的種性安立。
辛三、諸相3 壬一、徵
 第三科諸相,說明聲聞種性者的種性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住種性者所有諸相?
 什麼稱為安住聲聞種性者的所有種種相貌?
壬二、釋2 癸一、總標相違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總標相違,整體的標示出來不是聲聞的相貌,先舉出相反的相貌來說明。如果沒有這六種無聲聞種性相,才說這類人是真實的、有發出離心的聲聞種性的修行人。這是標出相違,從反面來說,不是正說。
謂與一切無涅槃法補特伽羅諸相相違,當知即名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諸相。
 與一切沒有涅槃種性的有情諸相相違的相貌,應該知道就說這類人是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諸相。意即有聲聞種性,有出離心的行者,是真實有聲聞種性的人。
癸二、別釋諸相2 子一、問
 第二科別釋諸相,各別解釋無涅槃法補特伽羅的種種相貌,分二科;第一科問,提問。
問:何等名為無涅槃法補特伽羅所有諸相,成就彼故,應知說名無涅槃法補特伽羅?
 問:哪些名為無涅槃法補特伽羅的所有諸相,成就這些相貌,應該知道所說的就是無涅槃法的補特伽羅。沒有涅槃法的補特伽羅是不可能成就聖道的,就算他出家也不可能成就聖道。
子二、答2 丑一、標說
 第二科答,回答,分二科;第一科標說,標示出來解說。
答:無涅槃法補特伽羅有眾多相,我今當說彼相少分。
 答:沒有涅槃法的有情有很多種相貌,但是彌勒菩薩現在只說這類有情眾多相貌裡面的一少部分,不是開示全部,只有一少部分,將它分成六種。
丑二、釋相6 寅一、第一無種性相2 卯一、釋
 第二科釋相,解釋沒有聲聞種性有情的相貌,分六科;第一科第一無種性相,第一類沒有聲聞種性有情的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
謂彼最初不住種性無涅槃法補特伽羅,阿賴耶愛,遍一切種皆悉隨縳,附屬所依,成無量法不可傾拔,久遠隨逐,畢竟堅固,依附相續,一切諸佛所不能救。
 這類最初沒有聲聞種性、沒有涅槃法人的相貌,有阿賴耶愛,我愛、我執很強;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這類人第七識執著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為我,非常的愛著自我,遍自己的色受想行識都有我執出現,執著色身是我、我所;或是自己的感受,我受苦、我受樂;或是自己的想、思想,所取相貌都是以自己為中心;或自己的行,作任何決定都以自我為中心;或是自己了別性的心,執著這一念心是我,或是我所有。總之遍自己的色受想行識,都隨順阿賴耶愛所繫縛。這種阿賴耶愛、自我愛附屬在自己所依止的身心裡面,熏成很多的雜染品法,沒有辦法傾動、拔除。這種我愛、阿賴耶愛長久以來,一直隨逐著這類有情,非常的堅固,依附在色受想行識裡面,一生又一生的相續,一切諸佛也沒有辦法救拔。
《披》阿賴耶愛等者:執阿賴耶為自內我,是名阿賴耶愛。於五取蘊,或執為我,或執我所,是名遍一切種皆悉隨縛。此為根本,附屬所依。一切有生雜染品法,於中攝藏,不得對治,是名成無量法不可傾拔。無始時來數習阿賴耶愛,積集成種,是名久遠隨逐。乃至盡未來際,難可破壞,障得解脫,是名畢竟堅固。由是故說一切諸佛所不能救。
 大乘的說法,有情依第七識執著阿賴耶識的見分為自內我,是名阿賴耶愛,這是俱生的我執、我愛。這類人於由愛取煩惱得來的五取蘊,執著五蘊是我、或是我所有的,遍一切的色受想行識都被我、我所的執著所繫縛,是名遍一切種皆悉隨縛。這種執著有我、我所的執著為根本,附屬在自身所依止的阿賴耶識中。一切欲有、色有、無色有中受生的生命體內的我我所愛等雜染品法,在這類有情的阿賴耶識中攝受執藏,沒有辦法對治,是名成無量法不可傾拔。
 無始劫來,這類有情數數的熏習阿賴耶愛,積聚熏習成為種子,稱為久遠隨逐。乃至盡未來際這種我、我所的堅固執著都很難破壞,障礙今生得到解脫,未來也很難解脫,是名畢竟堅固。因此說一切諸佛也不能救度。
 前面〈思所成地〉說,必須證得無我的觀行,才能夠解脫生死輪迴,而這類人的我、我所執著那麼重,未來也不能斷除,所以說佛不能救度這類人超越生死的輪迴。
卯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是名第一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以上所說堅固的阿賴耶愛,是名第一類沒有安住在聲聞種性的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寅二、第二無種性相3 卯一、標
 第二科第二無種性相,第二類沒有聲聞種性有情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復有所餘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還有其他不住聲聞種性的有情無種性的相貌。
卯二、釋2 辰一、不厭生死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不厭生死,說明不厭離生死的相貌。
謂彼聽聞以無量門呵毀生死眾多過失,又復聽聞以無量門稱讚涅槃眾多功德,而於生死不見少分戲論過失,不見少分所有過患,亦復不能少分厭離。如是見厭,於過去世不能已生,於未來世不能當生,於現在世不能正生。
 佛法說生死有很多的過患,這類人聽到佛法以各式各樣無量的角度來訶斥毀棄生死有很多的過失,又聽到佛法以各式各樣無量的方法稱揚讚歎涅槃有很多的功德,可是這類人對於生死卻沒有見到少許戲論的過失,也看不到一點點的過患,也不能少分厭離生死。
 不住種性補特伽羅雖然聽聞到生死有諸多過患,而不能見到生死的過失,不能生起厭離心。對生死的厭離心於過去世不能夠已生,於未來世不能將生,於現在世也不能正生。
辰二、不欣涅槃
 第二科不欣湼槃,說明於湼槃不生欣樂的相貌。
又於愛盡寂滅涅槃,不見少分下劣功德,不見少分所有勝利,亦復不能少分欣樂。如是見樂,於過去世不能已生,於未來世不能當生,於現在世不能正生。
 這類沒有種性的補特伽羅,除了沒有看到生死的過患,不厭離生死之外;對於將愛煩惱斷盡了才能夠成就寂滅的涅槃,不能體會到一點點的下劣功德;也看不到、體驗不到一點點的殊勝的利益;也不能生起一點點的歡欣好樂的心。
 不住種性補特伽羅雖然聽聞到涅槃有眾多功德,而不能見到涅槃的功德,不能生起少分欣樂。對涅槃功德的欣樂,於未來世不能將生,於現在世也不能正生。不能厭離生死、欣樂涅槃,是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的第二種相貌。
《披》不見少分戲論過失者:意地中說:一切種子識,於生自體雖有淨不淨業因,然唯樂著戲論為最勝因。(陵本二卷一頁104)此中戲論,謂即能引一切虛妄分別無義言論。樂著此故,故有生死,是名戲論過失。
 〈意地〉中說:阿賴耶識是一切種子識,對於受生自體雖然有成就淨不淨業的種子,然而唯以樂著戲論的名言種子才是最勝因。有情造作清淨的業,不清淨的業,善業感得人天果報,不善業感得三惡趣受苦的果報,但真正使有情去三界輪迴的是無始以來虛妄分別戲論所熏習的名言種子。由於這虛妄分別心,不了解這一念心是不可得的,是無我、無我所的,於是繼續分別、動身發語造作各種招感生死的業力。樂著戲論的名言種子,最主要是三界心心所的虛妄分別,這才是輪迴生死的主因,所造的業只能決定未來所受的善或不善果。在〈意地〉卷2,50頁有說到。這裡所說的戲論,是能引發一切虛妄分別的無意義言論,其實最主要是這一念心,凡夫平常說的話多半是無義言論,能引無義不能引義。凡夫好樂於名言的戲論,因此有生死,名為戲論過失。
 〈本地分‧菩薩地‧真實義品〉卷36說:凡夫由於不了知我法二空真如,於有情世間及器世間生起自性分別、差別分別、總執分別、我分別、我所分別、愛分別、非愛分別、彼俱相違分別。由此八種分別能生三事,能起一切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其中自性分別、差別分別、總執分別,這三種分別能生分別戲論所依根(有情世間),分別戲論所緣境(器世間)。此處說能引一切虛妄分別無義言論的戲論,就是這三種分別;依此三種分別所生無義言論,能生生死苦果。
卯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第二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以上說不厭生死、不欣湼槃,是第二類沒有出離種性有情的無種性相。
寅三、第三無種性相3 卯一、標
 第三科第三無種性相,說明第三類無種性有情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復有所餘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還有其餘沒有聲聞聖道種性補特伽羅的無種性相貌。
卯二、釋3 辰一、由無慚愧
 第二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由無慚愧,說明沒有聲聞聖道種性有情沒有慚愧心的相貌。
謂彼本性成就上品無慚無愧。由是因緣,無有厭惡,心無怯畏。
 這類人的本性,在心性、個性裡面成就上品的無慚無愧。慚是慚己,愧是愧他。對自我的要求不能自尊自重的人,是沒有慚的人;無愧,作錯事不覺得愧對他人,或不能配合他人,不能隨著大眾修行,也不覺得慚愧,還覺得理所當然,這屬於上品,上品是很粗顯的,很嚴重明顯的稱為上品的無慚無愧。由於成就上品無慚無愧的因緣,不會厭惡自己作錯事情,沒有成就功德也不會討厭自己;心不怯弱畏懼,也不害怕因果現前,沒有愧心面對十方信施,信施難消。
《披》無有厭惡心無怯畏者:此以無慚無愧為其因緣。由無慚故,無有厭惡;由無愧故,心無怯畏。
 這類人是以無慚無愧為因緣。由於沒有慚心,對自己沒有作到出家行者該作到的事情,不會不好意思,不會厭惡自己,還覺得理所當然;由於沒有愧心,作錯事情時,沒有一點愧咎的心情,因此心裡沒有怯弱或畏懼。這是因為果報不會馬上現前,這類人不懂,所以會有這種心情出現。
辰二、由樂行惡
 第二科由樂行惡,說明由樂行惡的體相。
以歡喜心現行眾惡。由是因緣,未嘗追悔。
 這類人不但無慚無愧,而且以歡喜的心情作出種種的惡行。由於這樣的因緣,作錯事情從來也不曾後悔。
《披》未嘗追悔者:此以歡喜行惡為其因緣。由心歡喜,故不追悔。
 這類人以歡喜造作惡行為因緣,因為心裡歡喜,所以不會追念後悔。
辰三、由觀現法
 第三科由觀現法,無種性有情還有一種只觀現前的得失心態。
唯觀現法,由是因緣,自身財寶衰退過患。
 這類人只注重現在的色受想行識,能不能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由於這樣的因緣,不擔心自身財寶衰退過患。這類人不知自己漸漸在消減福報、消耗財寶,不懂得再布施作福、受齋持戒,不知現生自己的身家財寶有衰退的過患,來生也會貧窮。
《披》自身財寶衰退過患者:此以唯觀現法為其因緣。唯觀現法諸興盛事,住諸安樂,不重當來行施作福、受齋持戒,由是說有自身財寶衰退過患。
 這類人沒有因果的觀念,只是注重今生為其因緣,認為現法受樂,今生快樂就好了。只觀察現在的種種興盛事、以及現在如何能安住享樂。由於不知: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不明白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的關係,不注重來生的果報,不能於現世布施修福、受持齋戒,持五戒、十善,受八關齋戒,或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戒等,因此說有自身財寶衰退的過患。
卯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第三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這是第三類不住種性有情無種性的相貌。其相貌是上品的無慚無愧,而且以歡喜心行惡,只注重現在,不注重未來。這類人沒有出離心,沒有聲聞種性。
寅四、第四無種性相3 卯一、標
 第四科第四無種性相,第四類沒有種性有情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復有所餘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還有其餘不住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沒有種性的相貌。
卯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這類不住種性的人聽到佛法都不會有所感動。
謂一切種圓滿分明稱當道理,美妙、殊勝、易可解了。
 這是以微妙殊勝的佛法反顯不住種性補特伽羅,就算遇到佛法也難以傾動的相貌。
 不住種性的人於聽聞一切種類的佛法。一切種是一切的佛法,包括經律論,三藏十二部。有佛,或菩薩,或其他的法師在說佛法時,約聲聞乘來說,都是以涅槃為上首,說的經律論都可以引導行者朝向涅槃那裡去,因此所說的法是很圓滿的。對於善知識於說法時,能夠分明善巧的清晰明白的解釋文句,所說的法非常稱合相應於觀待道理、作用道理、證成道理、法爾道理等四種道理;使用的文句非常美妙,能使聽者回味無窮;所說的法義非常的殊勝,依此修行可以出離三界,證得涅槃;說法的內容與文句都很生動有趣、容易明白了解。
《披》謂一切種圓滿等者:三藏十二分教,名一切種。趣涅槃宮為先首故,是名圓滿。善釋文句,故名分明。四種道理相應,是名稱當道理。文句可味,故名美妙。無所依止,故名殊勝。顯然有趣,是名易可解了。
 經律論三藏及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的十二分教,名為一切種。聖教以遠離生死趣向眾聖所居的涅槃宮為先首,是名圓滿。所開示的佛法,能夠善巧解釋文句義理,稱為分明。所說的法與觀待、作用、證成、法爾等四種道理相應,是名稱當道理。所表達的文句可以使聽者回味。善知識說法說得真好,今日想聽,明日也想聽,後日也想聽,聽了以後覺得受益良多,回味無窮,所以稱為美妙。說法不是為了名聞利養,只是希望聽者能成就涅槃,沒有依求,所以殊勝。所說的法容易明白,生動有趣,能用很恰當的比喻,稱為易可解了。
或依苦諦、或依集諦、或依滅諦、或依道諦宣說開示正法教時,不能獲得微小發心、微小信解,況能獲得身毛為豎、悲泣墮淚?
 佛、菩薩,或法師們在宣揚解說經律論的正法教時,或是依苦諦開示三界有情的色受想行識唯苦而已;或依止集諦開示煩惱與業的種類;或依滅諦開示涅槃、無我相應的境界;或依道諦開示修行三十七道品的方法,這類不住種性無種性有情們,連微小發心都不能獲得,也不能產生少許的信解,何況能感動得身毛豎起,悲泣流淚呢?
《披》身毛為豎悲泣墮淚者:異門分說:如是等事,是淨信相。謂由隨順理門所生淨信增上力故。(陵本八十三卷二頁6279
 〈攝異門分〉裡面說到:若是聽聞佛法有身毛豎起,悲泣流淚的現象出現時,表示這類人過去生有栽培對佛法的清淨信心,由於善根相應,被引發而顯出的相貌。玅境長老長得非常的莊嚴,有道氣,有一些信眾看到他,還沒說話就一直哭,長老心很軟,看到信眾哭,也跟著哭,就哭成一團。這是因為清淨的修行人有一種淨信相,他人看到會身毛為豎、悲泣墮淚,顯示對僧伽的相貌非常的歡喜,覺得修行人能修到這樣實在很殊勝。有些人是聽到佛法時,乃至只聽到一句,忽然能夠激發內心的菩提心或出離心時,也會有這種淨信相顯現。聽法的人於四諦法有淨信相,是屬於聲聞乘道理的隨順理門所產生的清淨心的力量,而且是非常殊勝的力量。在〈攝釋分〉卷83,2486頁裡面有提到。
如是亦依過去、未來、現在世別。
 第四類無聲聞種性的相貌,也是由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分別觀察都沒有少許的發心與信解。
《披》如是亦依過去未來現在世別者:謂彼微小發心、微小信解,由過去世不能已生,由未來世不能當生,由現在世不能正生,例指如前,故作是說。
 這類補特伽羅連微小的發心、微小的相信理解的心都沒有。因為過去生就不曾發心及信解,未來世也不應當會生出來,現在世也不能正生出來。這種例子像前面所說的一樣,因此如是說。這是第四種無種性相。
卯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第四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是前所說名為第四類不住種性的補特伽羅無種性相。這類人聽到圓滿的聲聞教法時,完全沒有一點點發心信解。
寅五、第五無種性相3 卯一、標
 第五科第五無種性相,說明第五類無種性有情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復有所餘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還有一種不住聲聞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的相貌。
卯二、釋2 辰一、辨彼相2 巳一、假相出家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辨彼相,先辨明其餘無聲聞種性有情的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假相出家,說明假相出家的相狀。
謂彼或時於善說法毗奈耶中暫得出家,或為國王所逼迫故,或為狂賊所逼迫故,或為債主所逼迫故,或為怖畏所逼迫故,或不活畏所逼迫故。非為自調伏、非為自寂靜、非為自涅槃、非為沙門性、非為婆羅門性而求出家。
 這類沒有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或者有時在佛所說的法和律當中暫時能夠出家,出家的原因、動機可能是:
 一、或為國王所逼迫故。可能國王為了得到的廣大福報,下令徵召剃度資敏悟性高的人出家而出家。國王認為如此,可以弘揚正法、續佛慧命,使佛法的光明久住世間,又建寺廟給僧眾住,由於度僧建廟都能得廣大福報。如唐高宗時曾下詔要度一萬多人,蓋了一千多間寮房的大寺廟給僧人住。
 二、或為狂賊所逼迫故。或是當時有盜賊為害,為了要躲藏狂賊的侵害逼迫,被逼到寺廟請求師父予以剃度出家,換一個相貌出來。
 三、或為債主所逼迫故。或有欠債沒辦法還,或不想還,就來出家。這在佛法裡面是不可以的,如果有欠債是不能出家的,要將債還完了才可以出家。因為在印度出家人是不受法律約束的,出家以後,債主不能來要債,因此規定債清償完了才可以出家,可是這類人是假相出家,沒有告知寺廟,自己有債主在逼迫,為逃債來出家,這是第三種情況。
 四、或為怖畏所逼迫故。或是有恐怖畏懼,害怕鬼、神,或是畏懼因果,或是未深思熟慮,輕易答應出家又後悔,擔心得不善果報,只好出家,這是第四種。
 五、或不活畏所逼迫故。或是因活不下去,難以賺錢維生,來佛教裡食住都是現成的,由此理由來出家。
 這些是動機不正確的出家,假相出家,不是為了調伏自己內心的煩惱而出家;不是為了生死,斷除生死的苦惱,得到涅槃的寂靜而出家(《披尋記》的解釋寂靜是指苦的邊際,不要再有生死苦果。);不是為了成就涅槃,證得涅槃的第一義諦的快樂;也不是為了修八正道的沙門性而求出家;也不是為了成就善法,所作已辦的第一義婆羅門性而求出家。總之不是為了證得阿羅漢果而求出家。
《披》非為自調伏等者:此中調伏,謂調善死。寂靜,謂苦邊際。涅槃,謂勝義樂。於善說法毗奈耶中,八支聖道安立可得;成就此故,畢竟不壞,名沙門性。若所作事決定究竟,已能驅擯惡不善法,是名婆羅門性。如說:當知婆羅門,更無有所作;所作事已辦,是謂婆羅門。
 這其中所說的調伏,是指調善死,死亡時沒有煩惱才能調善死,有煩惱的人是沒有辦法調善死的。寂靜,是指苦邊際,來生再沒有苦的五蘊果報時才能夠真的寂靜,只有阿羅漢才能證苦邊際的寂靜,因為阿羅漢再也不會有來生的苦果了。涅槃,是指勝義樂,這類人出家也不是為了追求涅槃的快樂而出家。聖人殊勝的智慧所緣的清淨境界,稱為勝義。涅槃,是聖人斷除愛見煩惱證得的無分別智所緣的境界,是一種沒有煩惱的境界,是非常的寂靜,非常的快樂,稱為勝義樂。
 行者於佛教的善說法和戒律中,由受持戒淨、無悔、歡、喜、安、樂、得定、能如實知見、起厭、離染、得解脫,而具有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安立可得,得無漏的八正道相應,所得的功德不會被破壞了,稱為沙門性,也就是成就聖道。行者所作的止觀修行已經得到決定的結果,而且究竟圓滿了,換句話說,這類人就是成就阿羅漢果了,已經能夠驅除擯滅種種的惡不善法,包括根本煩惱、隨煩惱,及十惡業等,是名婆羅門性。以婆羅門來形容是因為在印度婆羅門是最高貴的種姓,道德最高,名聲最好,是最高尚的,這類人不需要再修行了,因為修行這件事已經成功了,行者要斷除煩惱的事情已經成功了,是名為婆羅門。這是說真正依正法出家證得聖道果的行者的相貌,若是以假相出家的,則是屬於前所說無種性的有情。
巳二、不樂正學
 第二科不樂正學,說明不樂正學的相貌。
既出家已,樂與在家及出家眾共諠雜住。或發邪願修諸梵行,謂求生天,或餘天處。
 若是假相出家的有情,出家以後,會有幾種相貌出家:
 一、樂與在家及出家眾共諠雜住。歡喜與在家人、出家人在一起諠鬧雜住,不是想修學聖道的人,喜歡與這樣的人住在一起。
 二、或發邪願修諸梵行,謂求生天,或餘天處。或者發錯誤的願望,應該追求涅槃,卻為了生天來修五戒、十善、禪定等離欲的梵行,希望生到欲界天或色界天去,或是生到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等其他的天處。
《披》或發邪願修諸梵行等者:謂發邪願,求生欲天、或色界天,名求生天;為受用欲及喜樂故。或修梵行,為求不動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名餘天處;起邪分別,謂解脫故。
 這類人發出錯誤的願望,希望生到欲界天去,修十善可以到欲界天;或是色界天,修禪定可以生到色界,名求生天。生到欲界天去是為受用欲界天的欲;生到色界天去是為受用色界天禪定的喜與樂。或是修清淨的梵行,是為求生到不動的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名為餘天處;這是由錯誤顛倒的願生起邪分別,認為生到色界或無色界是聖道果的解脫。
或樂退捨所學禁戒,或犯尸羅,內懷朽敗,外現真實;如水所生雜穢蝸牛,螺音狗行。實非沙門,自稱沙門;非行梵行,自稱梵行。
 三、或樂退捨所學禁戒。或是樂於退失棄捨所學的禁戒。
 四、或犯尸羅,內懷朽敗,外現真實。或是犯了重戒,內心腐朽敗壞,已經不是真的出家人,可是外表看起來好像是真實的出家修行人。佛陀用一個譬喻,如同在水裡面所生出來的蝸牛,蝸牛是很髒,很染雜污穢的,可是生出蝸牛的地方是水,表面上看起來很清淨,然而裡面很骯髒;又如發出法螺的聲音,卻作出像狗般的汙穢的行為。在《法華經》裡面說,轉大法輪,吹大法螺,螺音可以發出很大的聲音,將聲音弘揚出去。狗行,阿姜查也喜歡用狗行來譬喻有煩惱的人。因為狗會作勢欺人,狗也有很多的汙穢的行為。螺音狗行,是形容表相良好,實際是低劣的行為。譬如說要接受名聞利養時,說話的時候很大聲,說自己戒臘最高,最有修行,這樣稱為螺音,但其實是狗行,不是真實有修行。這是形容犯戒的比丘或比丘尼,內懷朽敗,外現真實,不是修學聖道的人,卻說自己是修學聖道的出家人,並沒有在修行離欲的梵行,卻告訴他人說,自己是在修習離欲梵行的行者。
《披》或樂退捨所學禁戒等者:謂受戒已,後復決定發起不同分心;或於有所識別大丈夫前,故意發起棄捨語言;是名退捨所學禁戒。內無沙門法故,外持沙門相故,是名內懷朽敗,外現真實;猶如大木,外皮堅妙,內被蟲食,虛無有實。諸苾芻犯禁戒等,如彼蝸螺穢濁淨水,是名如水所生雜穢蝸牛。習行惡行,於受利養臥具等時,自稱年臘最為第一,是名螺音狗行。已失苾芻分,稱有苾芻分,是名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懷惡欲,而自稱言我是第一真沙門故。實非遠離婬欲穢法,而自稱言我已遠離,是名非行梵行,自稱梵行。如是諸義,如攝異門分說應知。(陵本八十四卷十五頁6397)復有差別,茲不具述。
 這類人受戒以後,又決定發起不同於前分受戒的心,不願意受戒;或是在有識別事情的大丈夫前,故意說自己要棄捨所受禁戒的語言;是名退捨所學禁戒。自己的內心裡面其實沒有聖道的法,沒有聽聞正法,沒有如理作意,可是外表顯示出家沙門的形相,是名內懷朽敗,外現真實。如同是大木頭,外面的皮是很堅固美妙的,可是裡面已經被白蟻吃掉了,是一個空心的木頭,虛有其堅實的表相。諸比丘、比丘尼們毀犯禁戒,如同蝸牛、螺一樣,將清淨的水染污混濁了;本來大家在一起修行,像在清淨的法水裡面,有人犯了戒,如同將一盆清淨的水弄髒了,是名如水所生雜穢蝸牛。這類人所串習造作的是十惡行,也不修戒定慧,在接受施主的名聞利養及臥具時,卻稱讚自己的戒臘年資是最高的,是名螺音狗行。已經失去比丘的身分,卻說自己是比丘,是名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內心裡面有十惡法,還有種種的欲望,這欲是很惡的,欲可以使令自己造十惡法。內心裡面充滿了不善的貪欲,卻對他人稱自己是聖道沙門,與第一義相應的沙門;其實沒有遠離淫欲的法,卻說自己已經遠離淫欲,是名非行梵行,自己稱讚自己是梵行。如上所說種種的義理如〈攝異門分〉卷84,2525頁所說應該了解。還有其他種種的差別,不再全部說出來。
如是亦依過去、未來、現在世別。
 這樣的人過去也是這樣,未來也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不樂正學,不好樂學習佛法,是假相出家。
辰二、顯略義
 第二科顯略義,顯示要略的義理。
當知如是不住種性補特伽羅,假相出家;非不樂學補特伽羅,名真出家,受具足戒,成苾芻性。由此異門,由此意趣,義顯於彼本非出家,唯有任持出家相狀,墮出家數。
 應當知道不住種性的有情,假相出家,不是真發心要來出家的。如果是好樂學習佛法的人,想要了解什麼是佛法,才能夠說這種人是名真實要出家的人,願意受具足戒,成為具有真實的比丘體性。由於假相出家與真實出家二種不同的趣入因緣,由此義理顯示這種人本來不是要出家,但由於假相出家,只好保持一個出家的相貌,因此仍是屬於出家的種類。此處意指:出家以後,不歡喜學習佛法的出家人,不能稱為真出家,不是真實出家人。
卯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第五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如前所說是名第五種不住聲聞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的相貌。第五種人是假相出家,出家的動機不正確。雖然是出家的相貌,但是他是假相出家,而且不好樂正學,不歡喜學習佛法,不歡喜學習戒定慧。所以不是真實的出家人。
寅六、第六無種性相3 卯一、標
 第六科第六無種性相,第六類無種性有情的相狀,分三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復有所餘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還有其他的沒有聲聞種性的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卯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彼少有所作善業,或由於身,或語、或意,一切皆為希求諸有。或求當來殊勝後有,或求財寶,或求殊勝所有財寶。
 還有其他種類沒有種性的補特伽羅,這類人若有少少的作一點點善業,修了五戒十善,或是比丘、比丘尼戒,或是透過身、語、意造作的一切善業,一切都為追求到欲界去享受福報、或是到色界、無色界享受禪定的快樂。或是希求將來有殊勝的後有,來生比今生有更好的容貌、財富、權力、地位等;或是追求財寶,所修的布施是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財富,或是更特別殊勝的財寶。總之,這類人是透過身語意以有所求來作善業的,沒有想要出離生死,這也算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的無種性相。
卯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第六不住種性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這是稱為第六種不住聲聞種性的補特伽羅無種性相。
壬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等類,有眾多相。成就彼故,墮在不般涅槃法數。
 如是像這一類無種性的補特伽羅還有很多的相貌,成就這些無種性相貌的是屬於不能成就涅槃法的數目裡面,這類人是不能算在涅槃法的一分。有些法師提倡念佛說往生有分,而現在說的這類人是涅槃無分,因為有這麼多無種性的相貌。反過來,如果是有聲聞種性的人,是不會有這六種不好的相貌出現。以上六種相貌是從相違的反面來說,告訴出家行者有什麼事情不該作?什麼事情該作?
 第一類無種性的相貌,是我愛,我愛太強了。
 第二類無種性的相貌,是不能厭離生死,不欣樂涅槃,沒有道心,沒有出離心。
 第三類無種性的相貌,是無慚無愧,及好樂行惡。
 第四類無種性的相貌,是聽聞佛法,不能生起少分的發心及信解。
 第五類無種性的相貌,是假相出家,不好樂正學。
 第六類無種性的相貌,是所作少許善事都是追求三有,或是將來殊勝的後有,或是追求財寶,不是涅槃為上首,而是追求三界裡今生或來生的世間的快樂。
 這些都是無種性的相貌。反過來,有聲聞種性的修行人沒有這些問題,應該是要去除這些缺點,才能積聚勝緣和劣緣而成就涅槃。
辛四、數取趣4 壬一、徵
 第四科數取趣,數數的到三界五趣裡面去取得一個果報體,稱為數取趣,也稱有情,也稱為眾生,分四科;第一科徵,提出問題。
 下文分別聲聞種性,聲聞人和菩薩是不同的。如說有一群人到曠野裡面去,走了很遠的路都很口渴。聲聞人在不遠的地方發現有一口井,喝了可以解渴,就趕快跑過去,各自將水喝下去,解渴完以後再說。菩薩也發現一口井可以解渴,但不自己去喝,而是趕快回去請眾人來喝。讓他人先喝了,自己才去喝。發心基本上有一些不同,菩薩是大悲為上首,聲聞是涅槃為上首。接著要分別的是數取趣,是聲聞種性的人,有二十三種,分成十六科來解釋。
云何安住種性補特伽羅?
 怎麼樣稱為安住聲聞種性的有情呢?
壬二、列
 第二科列,列舉二十三個種類的人,接下來解釋,解釋分成十六科,有些將它歸納為一科說,如遠、近合在一科說;成熟、不成熟合在一科說;清淨、不清淨合成一科說;縱逸、無縱逸合成一科說,共分成十六科。
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或有唯住種性,而未趣入,亦未出離。或有安住種性,亦已趣入,而未出離。或有安住種性,亦已趣入,及已出離。或有軟根,或有中根,或有利根。或有貪行,或有瞋行,或有癡行。或生無暇,或生有暇。或有縱逸,或無縱逸。或有邪行,或無邪行。或有障礙,或無障礙。或遠,或近。或未成熟,或已成熟。或未清淨,或已清淨。
 住種性補特伽羅,是指安住在具聲聞種性的有情,這是總說的。以下二十三種都是安住聲聞種性的補特伽羅的特性:
 一、或有唯住種性,而未趣入,亦未出離。這是只有安住在聲聞種性,可是沒有進入佛法裡面來。這類人有聲聞的種子,雖然是世間人還沒有學習佛法,可是表現與世間人不大一樣,不是那麼好樂貪著世間的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有一點高尚的意樂,注重精神生活,不會想要貪著世間安樂的境界。這樣的人是唯住種性。可是沒有見到佛法僧三寶,也沒有親近善士、聽聞正法,還沒有正式開發自己的信戒聞捨慧的善根,沒辦法知道怎麼修行。也沒有辦法解脫愛見煩惱、出離三界。這是第一類人,只有安住種性,而未趣入,亦未出離。
 二、或有安住種性,亦已趣入,而未出離。這類人安住在聲聞種性,也來到佛法裡面,稱為亦已趣入。已經開始接近佛法僧三寶,也開始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栽培信戒聞捨慧的善根。有發心要修行向於聖道,修行還沒有成功,還沒有出離愛見煩惱。這是第二類聲聞行者。
 三、或有安住種性,亦已趣入,及已出離。這是修行已成功了,已經有聲聞種性的人,也來到佛門裡面,也栽培了信戒聞捨慧的善根,開始修行,而且修行成功了,已經出離愛見煩惱。這是第三類人。
 第四、第五、第六類人,是約善根的利鈍來分別,分成軟根、中根、利根三種。
 四、或有軟根。是軟根的,沒有力量稱為軟。這類人的信戒聞捨慧是很柔軟的,沒有力量的,雖然也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可是對於佛法的信心、持戒、布施修福、聽聞佛法、成就無所得的智慧等善根的栽培不大有力量,不發生太大的作用,稱為軟根。
 五、或有中根,是中根的,善根的力量稍微大一點,中等的。
 六、或有利根,第六類人是利根,信進念定慧善根都很強,很有力量。信心、持戒、布施修福、聽聞佛法、成就無所得的智慧等善根都是強而有力的,這樣稱為利根。
 接下來七、八、九三類,是約有沒有貪瞋癡三毒來分別。
 七、或有貪行。有一類聲聞種性的人,雖有聲聞種性,不過貪比較強,稱為貪行。行,主要指內心的心行,廣說也包括身語意三行,因為內心裡欲貪比較強的人,透過身語意,也會有一些欲貪的相貌表現出來,稱為貪行者。
 八、或有瞋行。有一類行者雖然有出離心,但是瞋心比較強,容易發脾氣,是瞋行人。
 九、或有癡行。這是癡行人,心比較愚癡,智慧比較不夠,不能分別緣起、四聖諦的道理,學習佛法,比較學習不來。
 其實人都有貪瞋癡,但是某方面煩惱特別強,就說這類人是貪行,或是瞋行,或是癡行。約貪瞋癡的情況分成這三類,稱為貪行、瞋行,或者癡行。
 接下來第十、第十一,是或生無暇,或生有暇。
 十、或生無暇。暇,是時間,有沒有時間修行?如果沒有時間修行,稱為生無暇。要有福報,才有時間修行。有些人是生無暇,這類人的生命體裡面沒有時間修行,因為生到八難的處所:地獄、餓鬼、畜生、盲聾瘖啞、北俱盧洲、佛前佛後、無想天等、世智辯聰。生到三惡道去,受苦都來不及了,沒時間修行;或是盲聾瘖啞、六根不具足,也沒辦法修行;或是生到北俱盧洲沒有佛法的地方,也沒辦法修行;或生在佛出世以前,佛涅槃以後,也是沒辦法修行;或是生在長壽天,生到第四禪的無想天,或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也沒辦法修行。
 《中阿含經》裡面說到,生到無色界天空無邊處天是二萬大劫的壽命,識無邊處天是四萬大劫,無所有處天是六萬大劫,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八萬大劫,壽命很長,可是沒辦法學習佛法。所以鼓勵生在人間。唯有當人,是最殊勝,當人可以學習佛法。如果生到天趣,通常很高傲,也不願學習佛法,也沒有時間學習佛法。這是一類的生無暇。還有最後一類,就是第八難,世智辯聰,雖然聰利,喜好耽習外道經書,不信出世正法,有邪知邪見,不可能抽空來學習佛法,也沒辦法修行,所以也是一類生命的無暇。
 十一、或生有暇。前面有說到暇滿人生,圓滿的人生要有五個條件:善得人身、生於聖處、諸根無缺、勝處淨信、離諸業障。在〈修所成地〉裡面一再的重覆。自圓滿的五種要件,首先必須是生為一個人;而且必須生於聖處,生於有佛法的地方;諸根無缺,六根沒有缺少,沒有缺眼耳鼻舌身意,也能夠分別佛法,有智慧,這樣就可以學習佛法;勝處淨信,沒有邪知邪見,如去信奉外道,是不可能修行的;離諸業障,沒有造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五無間業及五無間業的同分罪。如果這些條件都具足了,才是生有暇,有時間學習佛法。所以第十種和第十一種,都是約有情有沒有時間學習佛法來分別,或生無暇,或生有暇。
 第十二與第十三,是約有沒有放逸來分別。
 十二、或有縱逸。這類人雖然有聲聞種性,可是有放縱、放逸的過失。放逸自己的貪瞋癡,去作放逸的事情,與欲相應的事情,這是有縱逸了。
 十三、或無縱逸。有一類聲聞人是沒有縱逸的,不會放縱自己的貪瞋癡去與欲相應。
 第十四與第十五,約有沒有信外道,有無錯誤的思想心行來分別,有邪行或無邪行。
 十四、或有邪行。邪行是指邪解行,有錯誤的知見,稱為有邪解行。
 十五、或無邪行。沒有錯誤的知見,稱無邪解行。
 第十六與第十七,約有沒有障礙,指有情有沒有業障來分別。
 十六、或有障礙。這類人造過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要來學習佛法、修學聖道,就有障礙,今生不能成就聖道。
 十七、或無障礙。沒有業障的人,沒有造五無間業,也沒有造五無間的同分罪,這些事情都沒有作,這一生修學聖道,就有希望成就聖道。
 這是約有沒有業障來分別。
 十八、十九、或遠,或近。是約加行或是成就,約因與果來分別遠或近。因是正式修加行、修止觀。開始修了,果就近了,因也就名為近;如果都還沒開始修止觀,果很遠,果遠因也就遠了。果的遠近也是如此。得聖道果,要很久以後才得,稱為遠,如果很快得的稱為近。因有近有遠,果也有近有遠。約這二點來分別遠近。同樣有聲聞種性的人,有的人已經開始修行了,有的人還沒開始修行;有的人已經接近證聖道了,是近,有的人還沒證聖道,是遠。約加行與加行果,約聖道因與聖道果來分別,這類聲聞種性的人是遠或是近。
 二十、二十一、或未成熟,或已成熟,約行者的信進念定慧善根有沒有成熟?行者善根若是上品的,將要成就聖道了,稱已成熟;像是水果種下去,已經快要開花結果了。如果還沒有開花就不能成熟,是未成熟。行者也是一樣,未成熟或已成熟的差別,約善根來分別。
 二十二、二十三、或未清淨,或已清淨。最後是約證得聖道與否而說是已清淨或未清淨;而證得聖道也有差別,有究竟清淨,還有部分的清淨。總之約行者是不是已清淨內心的煩惱,來分別未清淨或已清淨;或約行者有沒有究竟斷除煩惱,來分別清淨或不清淨。
 約以上幾個角度來分別,將聲聞種性的修行人分成二十三類,二十三類歸納成十六科再來詳細的解釋。
壬三、釋16 癸一、未趣入未出離3 子一、徵
 第三科釋,分十六科各別解釋;第一科未趣入未出離,這類人有聲聞種性,阿賴耶識果報體中有聲聞的種子,可是還沒有聽聞佛法,稱為未趣入。沒有聽聞佛法就不懂得修行,也就不能出離三界,也是未出離,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提問。
云何名為安住種性補特伽羅,唯住種性,而未趣入,亦未出離?
 什麼樣人的稱為安住種性的補特伽羅,這類人只是有聲聞種子,還沒有到佛法裡面來栽培信戒聞捨慧的善根,也還沒有出離愛見煩惱?
子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如有一補特伽羅,成就出世聖法種子,而未獲得親近善士、聽聞正法,未於如來正覺正說法毗奈耶獲得正信,未受持淨戒,未攝受多聞,未增長惠捨,未調柔諸見。
 例如有一類有情的阿賴耶識裡面,有法爾的出世間的聖道法的種子,可是還沒有因緣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沒有對於佛的真正覺智或所說的正法及戒律,獲得正確的信心,沒有受持清淨的戒律,也沒有攝持領受佛法成就多聞,不知道要增長布施惠捨功德,也沒有調伏自己的我見及所堅執的錯誤見解。
 因為沒有常常聽聞佛法,當然就沒有多聞了;多聞還有一個意思,是了解佛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要義。能夠通達一切法,每一法都向道上會,向三法印會,則可以說是多聞。反之,沒有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也不能知道佛法的要義,所以未攝受多聞。有聖法種性的人,因為沒有親近善士,沒有聞法知義,還是不知道要布施,所以未增長惠捨;或是這類人有布施的習慣,但對布施的深度、廣度,不能增長。凡夫如果沒有學習佛法以前會有我見,尤其是聰明的人,我見會特別強。因為聰明的人作的決定,常常是比較正確的,久了以後,會比較相信及堅持自己的想法,就不容易接受他人的想法;如果沒有學習佛法,會依止我見,而有所謂的常見、斷見、種種的邊執見,種種的邪知邪見,必須到佛法裡面來獲得調整。由於沒有親近善士、聽聞正法,沒有辦法調順柔和各式各樣錯誤的見解。
 這類人就只有種子,不能說趣入,不能說已經進入佛法裡面來了。說不定也接觸佛教了,但僅止於拿著香跟著他人拜拜。沒有聽聞佛法,也不知道佛法是什麼?當然就沒有辦法栽培信戒聞捨慧的善根。
子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唯住種性,而未趣入,亦未出離補特伽羅。
 所以這類人只是有出世間聲聞種性種子,還沒有趣入到佛法裡面來,還沒有栽培信戒聞捨慧的善根,當然是更談不上出離愛見煩惱。這是第一類人。
癸二、已趣入未出離2 子一、徵
 第二科已趣入未出離,說明已趣入未出離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安住種性,亦已趣入,而未出離補特伽羅?
 什麼樣稱為已經有聲聞種子,而且已經來到佛法裡面,可是還沒有出離的有情?
子二、釋2 丑一、翻例前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翻例前,反過來前文所說的例子,照前面的例子,相反過來解釋,稱為已趣入未出離。
謂前所說所有黑品相違白品,當知即名安住種性,亦已趣入補特伽羅。
 與前面所說所有黑品相反的白品,應當知道是名為安住種性,也就是已趣入的有情。
 所謂的黑品是說前面那一類人只有聲聞聖道種子,由於沒有親近善士、聽聞正法,未獲正信,乃至未調柔諸見,是錯誤的黑品那一類,相違於白品,未能栽培信進念定慧善根,換句話說,這類人不能稱為已趣入的有情。有聲聞種子的人若已趣入佛法並且已經開始栽培自己的信戒聞捨慧,才算是佛弟子。
《披》謂前所說所有黑品相違白品等者:前說未獲正信,乃至未調柔諸見,是名黑品;由不信等,乃至惡慧未被對治故。今已趣入得初正信,乃至調柔諸見,是名相違白品。此趣入相,如下自釋應知。
 前面說沒有對佛法僧三寶獲得正確的信心,也沒有受持淨戒,也沒有攝受多聞,也沒有增長惠捨,乃至未調柔諸見,是名黑品。這裡的諸見是屬於惡慧。由於不信等,種種錯誤的思想都還沒有被調伏過來,乃至惡慧未被對治。現在這類人已經來到佛法裡面,開始親近善士、聽聞正法,獲得佛法僧三寶的正信,也能夠持戒,能夠攝受多聞,能夠布施增長惠捨,能夠調柔自己的見解。見是指慧,能調伏我見乃至於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的智慧。這樣就有與黑品相違的白品,增長信進念定慧善根的功德,名趣入相,下面還會詳細的解釋。如果學了佛法,沒有努力的用佛法來改變自己,不能算是趣入。這裡的標準是要能夠改變自己,調柔諸見,栽培信戒聞捨慧,才算是入門的弟子,才是已趣入。
丑二、明差別
 第二科明差別,說明已趣入未出離這類人的差別。
而差別者,謂猶未得所有聖道及聖道果煩惱離繫。
 這是解釋未出離這句話,其中不同的地方是:這類有情雖然已經有栽培信戒聞捨慧,可是還沒有得所有的聖道及聖道果遠離煩惱的繫縛。
 聖道是八正道,這類有情還沒有修學八正道,沒有成就無漏的八正道,或是無漏的四念處、三十七道品,得到聖法的道路、方法、方便還沒有成就。以及聖道的果,對聲聞乘來說,行者修了八正道,或是修四聖諦等三十七道品,修了以後會得到一個結果,約所斷除煩惱的多少,來分別所得到的是初果,或二果、或三果、或四果,稱聖道果。聖道果的特性,是煩惱離繫,已經遠離煩惱繫縛了。果位越高,斷除的煩惱越多、越徹底,例如阿羅漢能斷盡三界的愛見煩惱。凡夫都是被繫縛在煩惱上面,內心生起種種的煩惱,常常想東想西,執著快樂的境界,厭惡痛苦的境界,當凡夫在心中作種種的愛憎分別時,被煩惱法塵牢牢的繫縛住,因此凡夫沒有離繫,一直是被綁在煩惱上面。而證得聖道果的聖人是煩惱離繫,三界一百二十八條繩子全部將它解開了,這時真的放下了,心裡是非常的清涼。不過現在這類未出離的有情還沒有出離煩惱的繫縛。
《披》而差別者等者:望已出離,說差別故。
 未出離與已出離是相對來說的,所以說有差別。與已出離的有情來比較,這類有情還沒有成就聖道,也沒有證得聖道果煩惱離繫,稱為未出離。這是第二種類的聲聞行者。
癸三、已趣入已出離2 子一、徵
 第三科已趣入已出離,說明已趣入佛法、已出離愛見煩惱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安住種性,亦已趣入,及已出離補特伽羅?
 這是第三類人。什麼稱為安住種性、已經到佛法裡面栽培信戒聞捨慧,而且修行成功、已出離愛見煩惱遠離煩惱繫縛的有情?
子二、釋2 丑一、指前說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指前說,指出如前所說。
謂如前說。
 指出來前面所說的。
丑二、明差別
 第二科明差別,說明彼此的差別。
而差別者,已得聖道及聖道果煩惱離繫。
 這是指前面所說的,與前面已趣入未出離的有情有所差別。差別在這類有情已經成就聖道,也已經證得聖道果,或是證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遠離煩惱的繫縛了。第三類人修行已圓滿成功,有能力證入涅槃了。
癸四、軟根3 子一、徵
 第四科軟根,說明信戒聞捨慧屬於鈍根的有情的相狀,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軟根補特伽羅?
 什麼稱為軟根的有情?這類有情的根器不是那麼好,比較遲鈍,善根沒有力量。
子二、釋2 丑一、標相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標相,先標出來軟根有情的相貌。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於所知事、所緣境界,所有諸根極遲運轉、微劣運轉。
 有這麼一類有情對於所知事、所緣的境界,所有的信進念定慧善根運轉極為慢緩遲鈍、善根運轉微劣。對於聲聞行者來說,要觀察的所知事、所緣境,不離開自己的身心這二種根本的境界,包括不淨觀淨行所緣、慈愍觀等所知事。
 聲聞行者以不離身受心法這四法當作觀行的所知事及所緣的境界;大乘行者是遍一切法,根塵識,不只以自己的身心為所緣境,還要緣慮其他有情的身心及器世間,所知事的範圍更廣了。
《披》於所知事所緣境界者:謂或不淨,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那波那念,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地麤性上地靜性,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名所知事。如下自說。(陵本二十六卷十四頁2210
 聲聞的行者,對於所知事所緣的境界,可分為或是修五種淨行所緣,或是修五種善巧所緣,或是由觀待欲界下地麤性,色無色界上地靜性,修離欲的禪定,或是修苦集滅道四諦觀。其中五種淨行所緣也稱為五停心觀,包括不淨所緣、慈愍所緣、緣性緣起所緣、界差別所緣、阿那波那念所緣等五種;五種善巧所緣包括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處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行者在修所緣及修得作意之後,可繼續修世間道或以苦集滅道四諦修出世間道,在〈聲聞地〉卷33與卷34有詳細的說明。
 以上這些都是聲聞行者所要認知的因緣所生法的事,不論是四諦,或者是欣上厭下的方法,或是五善巧,或是五淨行所緣,都不離開自己的身心來觀察。由自己的身心這二個部分可以開展出這麼多的所緣境,這是用不同的角度,根據不同的煩惱與需要,佛有各種不同的善巧,提出不同的藥方來對治凡夫的毛病。在〈聲聞地〉卷26~27,901~936頁對所知事及所緣有完整的敘述。
或聞所成、或思所成、或修所成作意相應。
 行者慢慢的修,可以從聞所成慧,進一步進到思所成慧,再進一步成就修所成慧的作意相應,由於不斷修習如理作意,從聞所成一直進趣到修所成。軟根有情不論在哪一個階段都比他人慢,都是極遲運轉,而且微劣運轉。這裡所謂的根,是指信進念定慧的軟根、中根、利根。
《披》或聞所成等者:解深密經作如是說: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但如其說,未善意趣,未現在前,隨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思所成慧亦依於文,不惟如說,能善意趣,未現在前,轉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修所成慧,亦依於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極順解脫,已能領受成解脫義。(解深密經三卷十一頁)由是當知,聞思修三作意差別。
 《解深密經》說:「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依據文字、聽聞佛法所成就的智慧,稱為聞所成慧。行者必須要依賴語言文字去明白各種所知事的義,但不能超越文字所詮,不能善巧的通達經裡面所說的意趣,不知佛說這句話是要引導眾生到哪裡去,這類人由聞所得,不能懂得一部經的精華、綱要、指向意趣,定慧不能現前不能掌握要義,雖然也了解文字,但是不能知道文字的深義。成就聞所成慧,至少對文字還是了解,只是依文解義,不能真的通達其深刻的意趣而已,還是隨順聖道及隨順解脫的,但於修行時還用不上,六根接觸六塵時,不能體驗及領受到如何斷除煩惱成解脫義,不能覺悟道,不能觸證第一義諦。這是聞慧的階段,僅止於依文解義,對意趣不了解。
 思所成慧的階段也要依靠文字,但是行者已能理解較深的文義,不完全像文字所呈現的,能通達文字裡面超越文字的深義及了知其中的意向,不只依文解義,還能夠通達貫通文字之間的關係,但三摩地還沒有成就,定慧不能現前,由此思擇力可以進一步隨順於解脫,但仍未能領受成為解脫義,還不能證入第一義諦,但已經可以調伏煩惱了。
 在《俱舍論》裡面有說思所成慧要依止於文,不能說亦依於文,或者是亦不依文,成就思所成慧的人還是依止於文,不過已有簡擇力、有擇法眼、有思慧。玅境長老的解釋有所不同,說也可不依文。《俱舍論》說,聞慧與思慧的人都要依止文,可是聞慧的人沒有分辨的能力,思慧的人有擇法的能力,能知道什麼是了義或不了義,能研判所說是對的或是錯的,是正見或是邪見,聞所成慧的人則還沒有簡擇力。
 修所成慧的行者也依於文,也不依文,因為行者已經有實際的體驗。這類人舉目所見、觸耳所聽全部是佛法,能夠善巧的通達經律論裡面的義理及意趣,了知佛法的意向指歸。由於止觀已成就了,所知事的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已能隨作意而現前,修禪觀成就了,極順於解脫,已能領受成就解脫的境界。在《解深密經》卷3,11頁有說到,由此應當知道,聞思修三種作意的差別。
 在有聞慧、思慧、修慧時,作意是有所差別的。這類行者因為是鈍根、軟根,所以他的反應會比較慢一點,不過還是可以進步的。軟根行者一直學習,也會一直進步,持續栽培,可以使軟根變成中根,中根可以變成利根。連成就阿羅漢果的禪定也有軟中利的差別,也要練根,常常練習禪定,將禪定的根性從軟根變成中根,中根變成利根。所以不論是聖人或凡夫都要不斷的熏習佛法,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修練,由此可以轉變自己的根器。這些是經由長期栽培的,不是說一下子成就的。
丑二、列釋
 第二科列釋,列舉出來解釋根的體相。
謂或信根,或精進根,或復念根,或復定根,或復慧根,無有堪能、無有勢力通達法義,速證真實。
 於所說的軟根,包括信進念定慧五種善根。或是信根,對三寶的信心,對自己的信心,依止信心不斷的努力,可以轉根,也可以練根;或精進根,行者精進的程度,形同紮根,依此才能夠開花結果,若不紮根,老是漂浮是不能進步的;念根,念是明記不忘的這一念心,明記不忘聖法,專注修習止觀的這一念心很強,心要很靜,念力才會強,說過的話,聽過的法才會記得,心若散亂,念根就不能成就,念就沒有力量;或是定根,有定心可以專注、不容易動搖,同一所緣,數數憶念,行之以漸,持之以恆,一定會成功的,有這個定根;或是慧根,具有分別簡擇的智慧;軟根行者的信進念定慧這五種善根,都是沒有堪能性的、沒有大的力量去通達法義,也沒有辦法很快的證得諸法的真實義。
子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軟根補特伽羅。
 這類人稱為軟根補特伽羅。
癸五、中根3 子一、徵
 第五科中根,說明中根有情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中根補特伽羅?
 什麼稱中根補特伽羅呢?
子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於所知事、所緣境界,所有諸根少遲運轉。一切如前,應當廣說。
 有這類中等根性的補特伽羅,對所認知的蘊界處、五種善巧、五種淨行所緣、四聖諦,關於禪定的這些所知事及欣上厭下的所緣境界,自己的信進念定慧的諸根,唯有少許遲緩運轉,稍微慢一點,前面軟根人是非常慢,極遲運轉,中等根性的人就是稍微慢一點,不是那麼慢,可能指點一下還不能通,指點二下就通了,在聞思修作意時都是這種相貌,不是很快的覺悟,經過師長的指點也就能夠覺悟了。其餘一切如前面的軟根有情,應當詳細說就可以明白。
子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中根補特伽羅。
 這類人是屬於中根的有情。
癸六、利根3 子一、徵
 第六科利根,說明利根有情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利根補特伽羅?
 什麼是利根的補特伽羅呢?
子二、釋2 丑一、標相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標相,標示出體相。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於所知事、所緣境界,所有諸根不遲運轉、不劣運轉。或聞所成、或思所成、或修所成作意相應。
 有這類利根的有情,對於所知事,所認知的因緣所生法的事,身心的所緣境界,信進念定慧這些善根,不會遲鈍的運轉,能很快的通達法義及諸法實相,由於根利,也不會很下劣的運轉,很就容易與法相應。不論是在聞所成的階段、或思所成的階段、或修所成的作意相應階段,反應都是比較快的。
丑二、列釋
 第二科列釋,列舉出來解釋利根的相貌。
謂或信根,或精進根,或復念根,或復定根,或復慧根,有所堪能、有大勢力通達法義,速證真實。
 這類利根人的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五種善根,是有堪能性的,決定有能力通達法義,而且止觀的力量很大,能夠很快的證得諸法的真實義。
子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利根補特伽羅。
 如前所說是名利根補特伽羅。利根也是栽培來的,不是一下能成就的。沒有天然釋迦、自然彌陀,必須要不斷努力栽培,由生轉熟,栽培到最後能成熟,水到渠成,才能成就利根。
 這是依信進念定慧五種善根而將聲種性的有情區分成軟根、中根、利根三類人。
癸七、貪行3 子一、徵
 第七科貪行,說明貪煩惱比較重的這類修行人的相狀,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貪行補特伽羅?
 什麼稱為貪行的補特伽羅?
子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於可愛事、可染著事所緣境界,有猛利貪、有長時貪。
 是指有一類有情對於可愛的事情,可以使心生起染著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有很強盛猛利的貪,貪的時間也很長,第一次貪是猛利貪,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無數次貪就成為長時貪。
子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貪行補特伽羅。
 有這一類相貌的人,對於色聲香味觸法的貪欲特別強,稱為貪行的補特伽羅。
癸八、瞋行3 子一、徵
 第八科瞋行,說明瞋心強的人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瞋行補特伽羅?
 什麼稱為瞋行的有情?
子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於可憎事、可瞋恚事所緣境界,有猛利瞋、有長時瞋。
 如有一類的有情,對於可憎惡的事情、於可瞋恚事的所緣境界,會生起很猛利的瞋心,而且時間很長,懷恨不捨。
子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瞋行補特伽羅。
 如是名為瞋行補特伽羅。這類煩惱比較重的聲聞種性的人,容易生起瞋的心行。
癸九、癡行3 子一、徵
 第九科癡行,說明愚癡行有情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癡行補特伽羅?
 什麼稱為愚癡的補特伽羅?
子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於所知事所緣境界,有猛利癡、有長時癡。
 這類癡行有情,於所知事以及內心所緣的境界,有猛盛的、強大的愚癡、有長時的癡行,常有種種的我見,種種的執著。
子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癡行補特伽羅。
 這類有情名為癡行的補特伽羅。
 每個人的煩惱不同,約所生煩惱的種類來分別,是屬於貪的,或是屬於瞋的,或是屬於愚癡的。
癸十、生無暇生有暇等2 子一、生無暇等
 第十科生無暇生有暇等,分別生處無暇修習佛法或生處有暇修習佛法等相狀,分二科;第一科生無暇等,如本卷前面在種性地中所說的四種違緣:生無暇、放逸過、邪解行、有障過,雖然有入涅槃的聲聞種子,可是沒辦法證入涅槃。
若生無暇、若有縱逸、若有邪行、若有障礙補特伽羅,如是一切如前應知。
 如有一類有情,若是生無暇,出生的處所沒有時間學習佛法,如前所說的三途八難(生到三惡趣或是八難的處所: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或有縱逸,放縱、放逸,不精進修行;或有邪行,有邪知邪見,思想與外道相應;或有障礙,曾造作五逆罪或是造五逆的同分罪;由這四種違緣,修習聖道成就涅槃是有障礙的,這一切如前文所說的應該知道。前面從〈修所成地〉到〈聲聞地〉的前面一直不斷在解釋這幾個相貌。這是由生無暇而說到前面四種不入涅槃的因緣。
子二、生有暇等
 第二科生有暇等,說明生有暇等有情的體性。
與此相違,應知即是生於有暇、無有縱逸、無有邪行、無有障礙補特伽羅。
 與生無暇相反的,應當了知就是生有暇,生到有佛法的地方,而且獲得人身,六根具足,沒有業障,沒有放逸,也沒有邪知邪見的邪行,也沒有造作五無間罪、五逆罪,這樣的有情能夠修習聖道證入涅槃。
《披》如是一切如前應知者:指如前說四種不般涅槃因緣應知。
 一切如前應知,是指本卷前文所說的生無暇、縱逸、邪行、障礙,四種不入涅槃的因緣,應該知道。
癸十一、遠4 子一、徵
 第十一科遠,說明遠有情的體相,分四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遠補特伽羅?
 什麼稱為遠的有情呢?
子二、標
 第二科標,標示出來。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由時遠故,去涅槃遠;或有復由加行遠故,說名為遠。
 是指有一類有情,由於時間很久遠,距離證涅槃很遠,這是約聖道果來分別的;或是由修止觀的加行遠,若沒有學習佛法,也沒有學習止觀,不知道怎麼樣修奢摩他、毗鉢舍那,這是加行遠,由這二類的遠,一種是聖道果的遠,一種是聖道的遠,說名為遠。
子三、釋2 丑一、時遠2 寅一、徵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時遠,說明時遠的體相,又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由時遠故,去涅槃遠?
 什麼名為由時間很遠,去到涅槃還很遠?
寅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經多百生,或多千生、多百千生,然後方能值遇勝緣,得般涅槃。
 有這一類時遠的有情必須要經過很多很多的一百生,輪迴過無數的一千生,或輪迴過無數的百千生,百千是十萬。總之要很久很久以後,才能夠遇到殊勝的因緣,才能夠入涅槃。
丑二、加行遠2 寅一、徵
 第二科加行遠,說明加行遠的相狀,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加行遠故,說名為遠?
 什麼稱為加行遠故,也稱它為遠?
寅二、釋2 卯一、正顯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正顯,正面的來解釋加行遠。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唯住種性,而未趣入,不能速疾值遇勝緣、得般涅槃,彼於涅槃未能發起勝加行故。
 是指有這麼一類的有情,只是安住在聲聞的種性,還沒有進入佛法裡面,不能栽培自己的信進念定慧五善根,也不能很快的遇到殊勝的因緣,來聽聞正法、如理作意、修習法隨法行成就涅槃,對於成就涅槃的聖道,還沒有修學,還沒有發起殊勝的加行,於因位的方便都還沒有開始作,沒有種下聖道因,也就不能成就涅槃果。
卯二、簡非
 第二科簡非,這裡說的是加行遠的有情,簡別不是時遠的有情。
由加行遠說名為遠,不由時遠。
 這裡主要是說加行遠這件事情,加行是指行動,這類人連修學四念處的加功用行的行動都還沒有,說是遠補特伽羅,不是由時間上說的。
子四、結
 第四科結,結語。
如是二種總略為一,說名為遠補特伽羅。
 前面的時遠、加行遠,這二種遠總說,要略歸納合為一種,說名為遠補特伽羅。
癸十二、近4 子一、徵
 第十二科近,說明近有情的體相,分四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近補特伽羅?
 什麼稱為近補特伽羅?
子二、標
 第二科標,標出來。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由時近故,去涅槃近;或有復由加行近故,說名為近。
 是指有這麼一類的有情,由時間上較近,去涅槃近;或是因為行者的加功用行,已經修止觀成熟距涅槃很近了,說名為近。
子三、釋2 丑一、時近3 寅一、徵
 第三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時近,時間很近的情況,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由時近故,去涅槃近?
 什麼樣的情況稱為因為時間很近的原故,去涅槃很近呢?
寅二、釋2 卯一、當得涅槃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當得涅槃,將會成就涅槃。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住最後生、住最後有、住最後身,即由此身當得涅槃。
 有這一類有情轉凡成聖以後,安住生有的最後生,安住三有的最後有、安住生死輪迴身的最後身,可以依此身得到涅槃。
 《瑜伽論記》卷6說:此人已經過多身修習,住最後生、住最後有、住最後身,即由此身當得涅槃。
 住最後生是約生有說,相對於七生十四生等,此人住最後生,例如初果還有七生就得阿羅漢果,到第七生就是最後生,這一生就能入涅槃。
 若住最後有是約三有或三界二十五有相續位中,人一生一生的總是在有裡面去得果報,此人此生的「有」是「最後有」,從此以後再沒有生死的境界了,此「有」是「有」裡面的最後稱「最後有」。
 住最後身,身是依止義、積聚義,從無始來一個身體一個身體相續的現起,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相續到現在;現在此身體是最後的身體了,以後再沒有此身體了,住此最後的身體當入涅槃。
 此人即由此生、即由此有、即由此身得涅槃,所以稱作「去涅槃近」。
卯二、當得正斷
 第二科當得正斷,這是約最後正斷煩惱、證悟真理、得涅槃果的那一剎那來說,去涅槃時近。
或即由此剎那無間,於煩惱斷當得作證。
 這是就行者於阿羅漢向人的金剛喻定心,能一剎那不間斷,沒有其他煩惱間雜,而能斷除煩惱證得涅槃。這是約斷煩惱的時間來說「祇有一剎那」就到了涅槃了,名去涅槃近。
寅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由時近故,去涅槃近。
 如是名為由於時近故,去涅槃近。約行者當得涅槃或當斷煩惱來說,時間都很近了。
丑二、加行近2 寅一、徵
 第二科加行近,是由加行近說名為近,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由加行近說名為近?
 如何名為由加行近說名為近?這是約加行,是指加功用行、修行這件事來說。
寅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安住種性,亦已趣入。
 有這麼一類有情安住在聲聞種性裡面,也已經進入佛門裡面,算是入門的弟子,已經開始栽培自己的信戒聞捨慧了。論主認為也可以稱為近的補特伽羅,因為已經開始,已經發動加行了,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到,但是一定會到的。
子四、結
 第四科結,結語。
如是二種總略為一,說名為近補特伽羅。
 這裡所謂的近補特伽羅可以包括二種,約證得涅槃,或是斷煩惱來說是時近;或是這類人已經進入佛門可以開始修加行,這是加行近;由二種人總相要略合為一種,稱為近補特伽羅。
癸十三、未成熟4 子一、徵
 第十三科未成熟,約行者的信進念定慧善根的未成熟的相狀,分四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未成熟補特伽羅?
 什麼稱為未成熟的補特伽羅?未成熟,指這類人的信進念定慧的善根還沒有成熟。
子二、標
 第二科標,標出來。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未能獲得最後有身。
 有這麼一類有情,有信戒聞捨慧的善根,也努力的用功修行但是沒能得到最後有身,不能於這一生得涅槃,不能獲得這樣的成就,還沒到這個程度,名未成熟補特伽羅。
子三、釋
 第三科釋,解釋。
謂住於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
 最後有身是指住在這個身體裡面就能入涅槃,這稱作最後有身;或住在這身體裡面就能趣入正性離生,證得初果,遠離三惡道生,名最後有身。
 正性在《俱舍論》卷23裡面有二種解釋。
 第一種解釋:正性就是涅槃,正法性是指滅諦,也就是與涅槃相應的境界。離生是離煩惱生。證入涅槃,證入滅諦,證入一切法不可得的境界,就不會有煩惱生了。
 第二種解釋:正性就是聖道,離生是遠離三惡道的生命,證得初果以後的聖人絕對不會墮到三惡道去。
 一般來說,正性離生都是解釋初果聖人證得聖道,遠離三惡道生。行者成就無分別智證得四諦現觀,稱為正性離生。
子四、結
 第四科結,結語。
是名未成熟補特伽羅。
 這人「未能獲得最後有身」是名未成熟補特伽羅。總之這類有情於這一生不能證得證得阿羅漢果或初果,稱為未成熟補特伽羅。
《披》或能趣入正性離生者:謂入見道,證諦現觀,名入正性離生。以墮正性聚定,遠離惡趣生故。
 趣入正性離生,是指入見道,證得四諦現觀,名為入正性離生。由於屬於聖人的正性聚定,已證滅諦的正性,是聖人之類,決定不退轉為凡夫之類,遠離三惡趣所生的緣故。
 正性聚定又名正性定聚,按《俱舍論》卷10所稱,見道以後之聖者斷盡見惑等,必定入於擇滅(即涅槃,謂之正性),此即正性定聚。《集異門論》卷4說,有學及無學法,都屬正性定聚。
癸十四、已成熟4 子一、徵
 第十四科已成熟,說明已成熟有情的體相,分四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已成熟補特伽羅?
 什麼稱為已成熟的補特伽羅?
子二、標
 第二科標,標出來。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已能獲得最後有身。
 有這麼一類有情,已經能夠獲得最後有身,這個身體是最後有的可以得涅槃了。
子三、釋
 第三科釋,解釋。
謂住於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
 這也分成二個層次來說明,一者阿羅漢的身體稱為最後有身,生前住於最後身能入有餘依涅槃,壽盡以後可以證入無餘依涅槃;或是行者今生此身就能夠趣入正性離生,證入聖道,遠離三惡道生,獲得初果,這一生將是他最後的凡夫身。
子四、結
 第四科結,結語。
是名已成熟補特伽羅。
 這二類:證得初果或是阿羅漢的修行人,善根已經完全成熟,是名已成熟補特伽羅。
 如前所說總共有二十三種人,已經分別了二十一種,還有剩下二種。解釋最後有身有二種解釋。一種是約初果聖人來說,此身體是最後一生的凡夫身,稱為最後有身。因為證入初果就變成聖人相應的身了。視行者精進與否,如果精進,這一生也可以成就阿羅漢果,否則因為還沒有斷欲界的煩惱,有可能在欲界人天七返生死,於第七生證得阿羅漢果,下一生再來欲界時,是聖人,不再是凡夫。這是約初果聖人來說的,這是第一種說法,轉凡成聖的一個關鍵,是證得初果,這是凡夫身的最後一個身體。
 第二種是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果的身體,是在三界裡面生死輪迴的最後一個身體。約三界輪迴來說,三界輪迴的果報身體,是最後一次的身體了,稱為最後有身。
 以上這二種解釋,轉凡成聖在初果是一個階段,在阿羅漢果又是一個階段,三界輪迴在阿羅漢果來說,是輪迴截止之最後身,從此不會再有來生了。
 前面說到二十三種補特伽羅,分成十六科來說明,現在是第十五科,都是有種性的補特伽羅,不過他們的相貌各各不同。
癸十五、未清淨3 子一、徵
 第十五科未清淨,說明未清淨有情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未清淨補特伽羅?
 什麼程度才是心裡還有很多的煩惱還沒有清淨的有情呢?
子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未生聖道,於聖道果煩惱離繫未能作證。
 有這麼一類有情還沒有得聖道,雖然也修止觀,但還沒有斷除煩惱的繫縛,還沒有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聖道果。
子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未清淨補特伽羅。
 沒有斷煩惱沒有見到真理,是名未清淨補特伽羅。行者沒有轉凡成聖前,因為煩惱種子沒有斷除,只要有因緣,煩惱就要出來動亂,都是不清淨的。
癸十六、已清淨2 子一、徵
 第十六科已清淨,說明已清淨有情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已清淨補特伽羅?
 什麼稱為已清淨的有情呢?
子二、指
 第二科指,指出來。
謂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與未清淨的有情體相相違的,不同的,就是他已經得聖道了,於聖道果煩惱離繫已作證了,是已名清淨的補特伽羅,由此應該知道這類清淨補特伽羅的相貌。
 已清淨的補特伽羅已經修學及證得聖道了,所證得的果位越高,心越清淨、煩惱越少。證得阿羅漢時不受一切法,任何一個境界再也不能使他起煩惱了。
 凡夫什麼法都接受,只要他人一句話,不論好話、壞話全部領受,所以凡夫很容易起煩惱。但是聖人不會,好的、不好的對聖人來說都是空的,都是無常的、無我的,不會起煩惱,得阿羅漢果不受一切法。已清淨補特伽羅的相貌與凡夫剛好相反。
壬四、結2 癸一、標
 第四科結,這是二十三類數取趣這一科的結論,分成十六科來說明,現在作一個結論,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如是名為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所有差別。為度彼故,諸佛世尊出現於世。
 已上所說安住種性有情的不同的相貌,名為安住種性補特伽羅的所有差別。包括:未趣入、未出離;或貪、瞋、癡;或約根性來分,有軟、中、利根;或約受生的情況,有生無暇或生有暇;或約時、約加行,有遠、有近;或善根未成熟、已成熟;或約斷煩惱的情況分未清淨、已清淨。總共有二十三種差別。
 為了度化具有三乘種性的有情,諸佛出現在世間,不是只有度聲聞種性。聲聞種性的有情如果遇到佛,可以成就阿羅漢果;獨覺種性的有情,是於遇到佛栽培善根,發願在無佛世無師自悟;大乘種性的有情遇到佛可以栽培無上菩提的種子,乃至未來世可以成就無上菩提,因此佛為了要度化眾生而出現於世。
癸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若未趣入,令其趣入;若未成熟,令其成熟;若未清淨,令其清淨;轉正法輪,制立學處。
 佛出現世間是為度眾生出離生死輪迴之苦,得入涅槃寂滅。佛知道這一類有聲聞種性的有情,有人願意出離三界,如果還沒有趣入到佛法裡面來,佛會使這類有情趣入,栽培這類有情的信進念定慧善根;若這類有情的善根沒有成熟,佛會使這類有情能熏習佛法、使善根成熟;煩惱沒有調伏清淨的,佛會經由善知識的教導使其修學止觀、修習四念處,斷除煩惱,證得聖道果使其內心清淨;因此佛說正法,轉正法輪,法從佛的心轉到弟子的心裡面去,佛所說的話,弟子們受持於心,然後展轉的實踐出來;佛還制定安立種種的戒,使正法久住。佛除了說說四聖諦法,佛也制戒,使僧團能夠和合而住,使佛的法身慧命能夠持續流傳到後世。
 以上是種性地,稍微複習一下,種性地分四部分:
 一、自性,說的是有種性聲聞人的特性,有種性人的聲聞種子是法爾所得的,在本論解釋,這類人無始劫來就有聲聞種性了。聲聞種性會表現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處,相貌與無種性的人不一樣,會有出離世間的心,由六處殊勝所顯現,這是這類人的特性。聲聞種性有種種不同的名稱,包括:種子、種性,或者是其他的種種的異名。
 二、安立,用語言文字來安立什麼是有聲聞種性的人。若是有聲聞種子的人,遇到殊勝的因緣,尤其遇到佛出世,或是佛的聖弟子們,能夠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又能夠如理作意,遇到這二種殊勝的因緣,就有可能證聖道,然後趣入涅槃。由此安立這類人有聲聞種性。
 於安立時,先討論種性是粗,還是細。種子還在因地,沒有顯現在行者的相貌是細,如果這類人證得聖道果,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時,聖道種子已經現行很明顯可以看到,可說聲聞種子變粗了。由此安立種子的粗細。此外還討論到墮一相續,或者是墮多相續?種子是屬於墮一相續。因為它一直在有情的心識裡面,它是屬於意處,墮在意處裡面,不像六識心心所是依止著六根展轉的有種種的相續的流轉,它的相貌各各不同。
 聖道種子如何讓它開花結果呢?有二種緣。主要是有殊勝的緣,包括聽聞正法、如理作意。另外一種緣是其他的十二種劣緣,從自圓滿到得到三摩地,總共有十二種。有聖道種子,還要有緣來幫助,才能夠成就聖道證得阿羅漢果。
 有些人有聖道種子,還是不能成就,這是因為有違緣,違背成就聖道的因緣。雖然有種子,可是因緣不適合種子開花結果,就沒有辦法成就聖道。這四種違緣是:(一)生無暇,沒有時間學習佛法,或是條件不好,生到八無暇處,使種子沒有因緣開花結果。(二)放逸過,有放逸,沒有很積極精進的修行,當然也不可能成就聖道。(三)邪解行,有錯誤的知見,去親近外道,當然也是沒機會證聖道。(四)有障過,今生造作五無間業,或是作五無間的同分罪,這種是業障;還有一種是果報的障礙,如果六根不具足也不能修行;還有一種是煩惱,長時煩惱、猛利煩惱,當然也是不可能,這個緣不好,使聖道種子沒辦法開花結果,這是說到違緣。
 順緣主要有二種。一種是殊勝的因緣,聽聞正法及如理作意,這是最主要的因緣。劣緣是次要的因緣,有十三種。從自圓滿一直到依三摩地,這一些條件都要具足了,會有可能成就聖道。這類有情必須要真實修集,要積聚修集劣緣,也要修集勝緣。主要因緣和次要因緣都具足了,加上有聲聞的種子,這類人就可能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這樣就安立出來稱有聲聞種性的人,因為有這種可能性可以成就聖道,這些可能性所需要的因緣,佛菩薩將它說出來。如果因緣不具足,或障礙的因緣出現,就是違緣,也有四大類。如果這類人沒有違緣,有順緣,順緣修集得很好,就會證果,就這樣所謂住種性的補特伽羅,是這樣來安立的。
 三、諸相,是住聲聞種性人的相貌,以反面來說,舉出六種沒有聲聞種性的人,就算無種性者出家,也會有種種的沒有出離心的相貌,有一些錯誤的相貌出現,總共有六大類的人。
 四、數取趣,是再將有聲聞種性的補特伽羅作詳細的分類,總共有二十三種,未趣入、未出離,一直到未清淨、已清淨,分成十六科來說明有聲聞種性的有情的種類,這是種性地的安排。
 現在要進入趣入地。趣入地也是一樣,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趣入地分二科,第一科結前生後,第二科標釋差別。標釋差別分三科,第一科總標,總標是將趣入地作一個整體的標示,其實是分成四大科,別釋分別四大類。第一科自性,說明什麼稱趣入地的自性?與前面種性地一樣的說法,是他的特性,也就是他的體性,或者說自法不共於他法的一個相貌,稱為自性,他自己的特性。第二科安立,用語言文字來安排成立什麼樣的人稱為趣入地?趣入的有情分成八大類,八大類又可歸納成六大類,來說明趣入到佛法裡面種種的差別。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法相,能表現的人又具足什麼樣的相貌?介紹進入到佛門裡面來的人有幾種?這類人的相貌到底是什麼?安立這樣的人稱趣入地,屬於趣入的有情。
 第三科介紹的諸相,是趣入地的有情,與前面會有一些重覆,因為前面說到種性地時,說到二十三種人,這二十三種人裡面,已經包括了趣入地裡面的八種人,或將八種人歸納成六種人在裡面。因此某些部分是重覆的。第三科介紹的是諸相,是趣入到佛法裡面來的人,種類有八種,碰到佛法時會有八種相貌產生,這是種類的差別。說到善根也有下、中、上品的差別,從下品開始就算是趣入了,下品、中品、上品都是趣入。主要是介紹種種進入到佛門裡面來的有情、修行人的相貌,各種趣入有情的相貌,稱為諸相。第四科數取趣,數取趣指的是趣入地的有情可以分類成哪幾種?這又重覆的說明。現在從結前生後開始看起。
初瑜伽處趣入地品第二
己二、趣入地2 庚一、結前生後
 第二科趣入地,說明趣入地的體相,分二科;第一科結前生後,前束前文生起後文。
如是已說種性地。云何趣入地?
 如是已說了種性地。像上面已說的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分四大科,彌勒菩薩已經開示過種性地,是有聲聞種子的人的相貌,約這類人的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來說明。現在生起後文,什麼稱為趣入地呢?接下來要討論趣入地,有聖道種子以後,有情遇到緣就趣入了,進入到佛法的境界,地是境界。進入到佛門裡面來時,有種性者的境界又是怎麼樣的呢?
庚二、標釋差別3 辛一、總標2 壬一、嗢柁南
 第二科標釋差別,標出來解釋趣入地與種性地的種種的差別,分三科;第一科總標,整體的標示出來,又分二科;第一科嗢柁南,嗢柁南是偈頌,以偈頌說明趣入地的大意。用偈頌是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施諸學者,令易受學。以很少的、要略的幾句話,將很多的法集合在一起,這樣布施給學習的人,使領受者容易學習,稱為嗢柁南,也稱為偈頌。
嗢柁南曰:
 若略說一切 趣入地應知 謂自性安立 諸相數取趣
 「若略說一切趣入地」,此處五字一句偈頌,限於字數,若有未完之義,會出現在下一句,所以可以連起來讀。如果要略的說一切的趣入地,一切是所有趣入地的境界,趣入到佛法裡面來的有情,各式各樣的境界內容到底是什麼呢?分成四種,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第一是自性,趣入地的自性,自法不共他法的體性;第二是安立,依言說安立進入到佛門裡面來的人,有什麼樣的相貌;第三是諸相,趣入佛法的有情表現出來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相貌,包括八種相貌;第四是數取趣,將趣入到佛門裡來的有情,再重覆的作一個分類,前面種性地已提過。
壬二、長行
 第二科長行,以較長的文句解釋偈頌。
謂若趣入自性、若趣入安立、若趣入者所有諸相、若已趣入補特伽羅,如是一切總略為一,名趣入地。
 所以如嗢柁南所說:「若略說一切,趣入地應知,謂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若將這偈頌背起來,可知道趣入地的全部內容。長行是用較長的文字解釋這個偈頌。
 若是屬於趣入自性,或是屬於趣入的安立,或是趣入者所有的諸相,或趣入有情的種類,將這些整體歸納成一個,稱為趣入地。
辛二、別釋4 壬一、自性3 癸一、徵
 第二科別釋,各別詳細的解釋,分成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分四科,第一科自性,解釋自性;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趣入自性?
 什麼稱為趣入的自性呢?趣入佛法的有情不共他法的體性,特性是什麼?
癸二、釋2 子一、辨相2 丑一、辨3 寅一、唯趣入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辨相,辨明趣入有情的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辨,先分別,又分三科;第一科唯趣入,現在只談趣入,只談進入到佛門裡面來的情況。
謂安住種性補特伽羅,本性成就涅槃種子。若於爾時有佛出世,生於中國,不生達須、蔑戾車中,乃至廣說初得見佛及佛弟子,往詣承事,從彼聞法得初正信、受持淨戒、攝受多聞、增長惠捨、調柔諸見。
 趣入的自性,是指安住聲聞種性的有情,在其阿賴耶識中本來就有涅槃種子。若於有佛出世時,生在有佛法的地方,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還有一些聖人在那裡活動的地方;不是出生在下賤的達須或蔑戾車種性人家(達須是下賤種性;蔑戾車是樂垢穢,或是喜好骯髒的,或是煩惱多的人,這樣的族性當中是沒辦法修學佛法),乃至詳細說,乃至是省略之詞,前面已說了:自圓滿、他圓滿這些事情這類有情都具足了。這類具聲聞種性有情最初能夠見到佛,以及佛的弟子們,前去承事供養佛及佛弟子,從那裡學習佛法,得到最初開始對佛法僧的正信心;受持清淨的戒律;攝持領受及積聚了很多對佛法的知識見聞;增加長養自己布施的善法,慈悲心越來越增強,越來越增長;並且能夠將錯誤的思想慢慢的調整過來,使自己心性柔軟;不像凡夫有錯誤的思想時,表現出來的相貌就是剛強固執,由於聞法的熏習,能夠開始調柔諸見,調整自己的見解,這樣的人可以說是趣入到佛門裡面來,而且開始栽培自己的信戒聞捨慧了,這是一類。
寅二、將成熟
 第二科將成熟,說明將成熟的體相。行者開始栽培信戒聞捨慧,或說信進念定慧的善根,慢慢的增長成熟,稱為將成熟。
從是已後,由此法受、由此因緣,身滅壞已、度此生已,獲得六處異熟所攝殊勝諸根,能作長時轉勝正信生起依止;亦能與彼受持淨戒、攝受多聞、增長惠捨、調柔諸見,轉上、轉勝、轉復微妙為所依止。復由如是轉上、轉勝、轉復微妙信等諸法,更得其餘殊勝異熟;由此異熟,復得其餘隨順出世轉勝善法。
 這類具有聲聞種性的有情進入到佛門裡來以後,開始栽培信戒聞捨慧,由此信戒聞捨慧的法受。為了涅槃法受行信戒聞捨慧,因此這五種善根稱為法受。由於修習信戒聞捨慧的因緣,於壽盡,身體滅壞以後,度過這一生以後,再去投胎,能獲得眼耳鼻舌身意六處殊勝的果報,能夠作為長時展轉的殊勝的正信生起的依止;由於過去生有持戒,這一生持戒就比較容易;過去生有多聞熏習佛法,這一生要熏習佛法也比較容易;過去生有布施的習慣,這一生會生在比較富裕的人家更有條件可以布施,增長惠捨;過去生已經栽培了很多的正見,這一生再來已調柔諸見,學習很快就相應了;五種善根能夠展轉向上、展轉殊勝、展轉更加微妙作為自己的依止。
 又由於這類有情的信進念定慧善根,展轉的增勝上進,展轉的殊勝,展轉的精細微妙,更精巧、更深細了,使得下一生的果報更殊勝,更殊勝就能夠更容易幫助自己栽培更好的、更殊勝的信戒聞捨慧,生生增上。假如本來是女人,可能後來慢慢的變成男身,乃至於本來的六處不是那麼強,後來變成六根都是比較殊勝的、比較有力的果報身。由於異熟果報殊勝,能得到其他隨順於出世間聖道展轉更殊勝的信戒聞捨慧,一生比一生更強。
 總之這類有情趣入到佛門裡面來,種下善根種子。雖然沒有馬上證得聖道果,可是在這生死輪轉裡面,果報是一生比一生殊勝,因緣又一生比一生更好,漸次趣入成熟的階段,乃至到最後能證得聖道果。這是將成熟。
寅三、已成熟
 第三科已成熟,說明已成熟的體相。
如是展轉互為依因,互與勢力,於後後生轉轉勝進,乃至獲得最後有身。謂住於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
 這類行者經過展轉的一生又一生,六處越來越殊勝,展轉的栽培互為依因。信進念定慧善根與果報互相依止、互相幫忙,互相給彼此力量。於後面又後面,一生又一生,果報不但越來越好,信進念定慧善根也不斷的越來越增長,能夠展轉的殊勝上進,乃至終於有一生成功了,獲得最後有身。最後有身有二個解釋,前面種性地已詳說:一是成就阿羅漢果,依止這無始劫來於三界中不斷的輪迴的最後身證入有餘依涅槃,壽盡以後可以證入無餘依涅槃;二是或於這一生進入聖道離三惡道生,證得初果聖諦現觀,這一生是凡夫的最後身。這是已成熟的二類人,中間的學果也可以算已成熟,不過此處是約這二種分齊的最後有身來說的。
丑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是名趣入。
 這樣稱為趣入。這類有聲聞種性的有情,進入到佛門裡面以後,展轉的一生又一生果報越來越好,信戒聞捨慧的善根也越來越好,名將成熟。一生又一生將會成熟,到了最後那一生已成熟,一定會證得初果,乃至證得阿羅漢果,名已成熟。
子二、釋名3 丑一、徵
 第二科釋名,解釋名字,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何以故?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丑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若道、若路、若正行跡,能得涅槃、能趣涅槃;彼於爾時,能昇、能入、能正行履,漸次趣向,至極究竟。
 為什麼要從趣入一直談到將成熟,乃至已成熟呢?因為有情進入到佛門裡面來就開始有希望了,有希望會漸漸成熟,乃至究竟成熟。
 從開始說,「若道、若路」,道和路都是走路用的,是趣向涅槃的通道。有的地方解釋道和路。道,可以這樣分別,在修學證得初果以前稱為道;證得初果以後稱為路。證得初果以前修行什麼以證道呢?要修的是七方便。窺基大師曾開示,在沒有證果以前通常會修七方便的法門:
 一、五停心觀,約煩惱的粗重來修觀行,多貪眾生應修不淨觀、多瞋眾生應修慈悲觀、散亂眾生應修數息觀、愚癡眾生應修緣起觀、我慢眾生應修界分別觀。
 二、別相念住,各別各別的修四念住,稱為別相念住。如單修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稱為別相念住。
 三、總相念住,修一個就修四個了,本來觀身不淨時只有觀身不淨,可是現在不是了,觀身不淨也觀受、心、法是苦、是無常、是無我,因此修一個就全部都修。乃至於觀受也是一樣,觀心也是一樣,觀法也是一樣。每修一個全部都修,都是修它的共相,無常、苦、空、無我,這樣稱為總相念住。
 下面四個方便是煖、頂、忍、世第一四加行,這四種加行位的方便,加上前三種共有七個,名為七方便。路,是初果以後修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些都是路。初果以前修的三十七道品,初果以後還是要修,這些都是路。與正法相應的正行道跡,走過的路會有痕跡,聖人修學聖道也會留下痕跡。聖道是正行,八正道是八種正行,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種正行走過會留下了痕跡,行者也是依據八正道這樣走過去,能夠得到涅槃,能夠趣向涅槃,能夠到達涅槃那裡去。
 這類有情在那時,昇是上昇了,能夠提昇自己到涅槃的境界,能夠趣入到涅槃的境界。行者走的路是與正法相應的,或是說正行的履,能夠依照八正道的軌跡來走,稱正行履。慢慢的趣向涅槃,一直到究竟的地步。論文用很多文字來解釋,主要是說進到佛門裡面來栽培善根,最初從趣入、未成熟、將成熟、最後已成熟時能夠到涅槃那裡去。
丑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故說此名已趣入。
 於是這類人稱為已趣入,是已經進入到佛門裡面來了。
癸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趣入自性。
 這是進入到佛門裡面來,栽培信戒聞捨慧趣入佛法的特性。開始栽培信進念定慧善根時,稱為趣入。將來能夠使行者的善根與果報展轉的成熟,乃至到最後證得涅槃。從因到果,都稱為趣入的自性或體性。
《披》由此法受由此因緣等者:此中法受,謂得正信乃至調柔諸見。於現法中見彼功德,心正執受安置成立,故名法受,是即最初趣入。此復能感後世殊勝異熟,故名因緣。言殊勝異熟者,謂即六處異熟所攝殊勝諸根。此與信等諸法展轉為依,後後勝進,乃至獲得最後有身,是即趣入究竟。如文易知。
 這其中的法受,是指這類有情開始得到正信,然後受持戒律、聞法熏習、布施惠捨、修習止觀增長智慧,乃至調柔自己的諸見。在現在的生命體當中觀見佛法種種的功德,感到信戒聞捨慧是非常有功德的,心裡能夠與正法相應能執持領受,信受奉行,而且將佛法安置在自己的內心,成立自己的善根,因此名為法受,這就是最初的趣入。
 由於栽培信戒聞捨慧的善根,努力的學習佛法,將來會感得下一生殊勝的異熟果報,所以稱為因緣。於所說的殊勝異熟,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處,由過去的熏習得到的異熟果報所攝的殊勝諸根。六根的明利能夠幫助自己栽培信戒聞捨慧的善根成熟,六根與諸善根彼此展轉互為依止,一生比一生更好,後後更殊勝增進,乃至獲得解脫三界的最後有身,也就是趣入究竟涅槃,證得阿羅漢果。如文中所說容易了知。
壬二、安立3 癸一、徵
 第二科安立,安置建立趣入地,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建立趣入?
 如何是建立趣入呢?
癸二、釋2 子一、別辨相2 丑一、種類2 寅一、列釋2 卯一、列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別辦相,各別說明它的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種類,先說種類,又分二科;第一科列釋,列舉出來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列,列舉出來八種人建立為趣入。
謂或有種性,或有趣入,或有將成熟,或有已成熟。或有唯趣入,非將成熟,非已成熟;或有亦趣入,亦將成熟,非已成熟;或有亦趣入,亦已成熟,非將成熟;或有非趣入,非將成熟,非已成熟。
 趣入地約法相說有四類,約有情說有四類,總共有八類。
 約法相說有四類,包括:有種性、有趣入、將成熟、已成熟。
 第一類有種性,是指有種聲聞性,還沒有進入到佛門裡面來的有情。
 第二類已趣入,是指已經到佛門裡面來,聽聞佛法,栽培信戒聞捨慧的有情。
 第三類將成熟,指趣入以後,信戒聞捨慧正在進步中,六根與信戒聞捨慧相互為依展轉增上,一生比一生更好,善根將會成熟而證聖道的有情。
 第四類已成熟,指這一生會證果的有情,稱為已成熟。
 約補特伽羅說明有四種人,包括:
 一、唯趣入,非將成熟,非已成熟;
 二、亦趣入,亦將成熟,非已成熟;
 三、亦趣入,亦已成熟,非將成熟;
 四、非趣入,非將成熟,非已成熟。
卯二、釋2 辰一、約法相辨4 巳一、有種性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從法相與人的二種角度區分,第一科約法相辨,約這類有情表現出來的法的相貌,主要是約信戒聞捨慧法的相貌來分別四種人,又分四科;第一科有種性,說明有種性之體相。
云何有種性?謂如前說。
 什麼是有種性的有情?如前面已經說明關於有聲聞種性有情的自性、安立、諸相、數取趣的內容,若只是有聲聞無漏的種子,未趣入、也未出離的有情,名有種性的有情。
《披》云何有種性謂如前說者:此如前說唯住種性,而未趣入,亦未出離補特伽羅應知。唯有趣入堪能性故,名有種性。
 此處如前所說這類有情有聲聞的無漏的種子,可是還沒有進入到佛門裡面來親近善士、聽聞佛法、栽培信進念定慧善根,也還沒有出離三界或證得聖道果,這樣的有情只是有趣入聖道的堪能性,名為有種性。這是第一類人。
巳二、有趣入3 午一、徵
 第二科有趣入,說明有趣入,有種子也趣入、進入到佛門裡面來的有情的相狀,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有趣入?
 什麼稱為有趣入?
午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最初獲得昔所未得,於諸如來正覺正說法毗奈耶,所有正信、受持淨戒、攝受多聞、增長惠捨、調柔諸見。
 第二類人是安住聲聞種性的有情,也進入到佛門裡面來,於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時,最初獲得過去一直到現在從來沒有得過的,佛的正等正覺所說出來的正法和律所有的正信,受持淨戒,攝受正法獲得多聞,增長布施的功德,以智慧調柔轉變各種錯誤的知見。
午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趣入。
 這樣的人稱為趣入。
《披》云何有趣入等者:信等諸法,名為趣入。自性成就此故,名有趣入。
 開始栽培信戒聞捨慧的善法,稱為趣入。這類聲聞行者的身心自性能夠成就熏習信戒聞捨慧的善根,名為有趣入。
巳三、將成熟3 午一、徵
 第三科將成熟,解釋將成熟有情的體相,這類有情不是最初的,已經過多生的栽培了,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將成熟?
 第三類人是將成熟,提問,什麼是將成熟?
午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即如是已得趣入補特伽羅,除所獲得最後有身。謂住於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從趣入後,於後後生修集諸根,轉上、轉勝、轉復微妙。
 如是已經進入到佛門裡來將成熟的有情,除了獲得最後有身的情況。若是住於最後有身的行者,能以此最後有身進入涅槃,或是能以凡夫的最後有身得聖諦現觀、證得聖人身的初果。現在將這類情況簡別出去,不是屬於最後有身已成熟那一類的,是指將會成熟,這類人不是這一生開始學習佛法,過去生已經學過了,已經栽培過信戒聞捨慧了,於進入到佛門以後,一生又一生展轉的修學積集自己的信戒聞捨慧的善根,而且展轉的由下品轉中品而上品,展轉的殊勝,展轉的更加的精妙。
午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將成熟。
 這樣的人稱為將成熟。這類人的信戒聞捨慧比第二類已趣入的人還要好一點,還要強,果報也會比較好。
《披》於後後生修集諸根等者:此中諸根,謂信等法,如下說有上中下品三善根故。從趣入後,或經一生,或二、或多,展轉勝進,是名轉上、轉勝;若已獲得最後有身,是名轉復微妙。
 這其中的諸根是指信戒聞捨慧善法,如下所說有下品、中品、上品三種善根。行者從進入到佛門裡面來栽培善根以後,經過一生,或二生,或更多生,展轉的殊勝向上增進,名為轉上、轉勝。如果行者成就了最後有身,是名轉復微妙。那時是展轉的會達到已成熟的境界。這裡所說的不是已成熟,但是已經栽培多生了。
 「書到今生讀已遲」,有些人這樣感嘆,就算很努力卻總是讀不好書?每個人的差別不一樣,這是因為有的人過去生有栽培,是屬於中間將成熟那一類的;有些人不是,是這一生才開始讀的,這是趣入,讀書時很辛苦。佛法裡面成就善根的差別也是很多,一樣的情況,若是果報好,善根也好,是因為過去生有栽培。如果是屬於將成熟會是這種相貌,越來越好。
 下面第四類人是已成熟,今生一定會證果,已成熟的人一定也是已趣入,一定也是住種性,一定有聲聞種子,而且一定也是進到佛門裡面來的這類人。
巳四、已成熟3 午一、徵
 第四科已成熟,說明信戒聞捨慧已成熟有情的相狀,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已成熟?
 什麼稱為已成熟?
午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所獲得最後有身。若住於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
 第四類已成熟的行者是指獲得最後有身。行者的信戒聞捨慧已經成熟了,住於此最後有身得入有餘依涅槃,壽盡以後可以證入無餘依涅槃;或是能夠趣入正性離生,這一生能夠由凡夫身證得聖人的初果聖諦現觀,這一生是凡夫的最後身。
午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已成熟。
 這樣的人稱為已成熟。這是約信戒聞捨慧的法相來分別修行人,進入到佛門裡來的人,也可分成這四大類。
 以上是約所栽培的信戒聞捨慧的法相來分別說明趣入地的四種人,有種性、已趣入、將成熟、已成熟。下面約補特伽羅相辨也是一樣。只是另外一種說法,其實約法相辨的四種人就是補特伽羅相辨的四種人,只是順序有一點不一樣。
辰二、約補特伽羅相辨4 巳一、唯趣入非將成熟非已成熟3 午一、徵
 第二科約補特伽羅相辨,前面是約所栽培善根的法相來分別種類,這是依有情來說,分四科;第一科唯趣入非將成熟非已成熟,只是說趣入,又特別解釋不是將成熟,也不是已成熟,這是要簡別一下,以行者最初第一生來進到佛門聽聞佛法說,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唯趣入,非將成熟,非已成熟?
 什麼稱唯趣入,非將成熟,非已成熟?這類有情只算是進到佛門裡面來的人,但不是將成熟的那一類人,也不是已經成熟的那一類人。這與前面約法相辨的第二種已趣入的人相同,但這裡是約能栽培善根的人來說。
午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初獲得於諸如來正覺正說法毗奈耶所有正信,廣說乃至調柔諸見;未從此後復經一生。
 這類人是最初開始於佛的正覺,正說的法和律獲得所有正信,詳細的說,還包括受持淨戒、攝受多聞、增長惠捨、調柔諸見,栽培信戒聞捨慧。這類人經過栽培或許能夠改正自己錯誤的思想,得到調柔諸見的智慧,調柔我見,乃至於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等。但只是這一生剛開始栽培而已,還沒有第二生的栽培,分辨這類補特伽羅相的重點就是最初第一生開始栽培。所以剛剛進入佛門就算是趣入了。
午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唯趣入,非將成熟,非已成熟。
 是名為唯趣入,只是進入到佛門裡面來,但不能說是將成熟,也不是已成熟。因為這類人沒有經過第二生、第三生、乃至後後生的栽培。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是這類人最初第一生栽培?輪迴那麼久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是最初。對於已經進到佛門裡面學習佛法的眾生,不容易分辨是最初第一生,或是第二生等才趣入,可能已經過多生修習了;除非是最初第一生者,其餘不屬於這一類補特伽羅的相貌。
巳二、亦趣入亦將成熟非已成熟3 午一、徵
 第二科亦趣入亦將成熟非已成熟,第二類人是已經趣入到佛門裡面來了,是將要成熟,不是已成熟,這一生不會證得聖道果,但是比剛進入到佛門裡來的人更好,將會成熟,這一生又比前一生更好,後後優於前前,一生比一生增上。將成熟一定是住種性及包括前面已趣入的階段,才可能到將成熟,所以這類人趣入已經不只一生了,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亦趣入,亦將成熟,非已成熟?
 如何稱為亦趣入,亦將成熟,非已成熟?這類人已趣入到佛法裡面來,並且將成熟善根,但是還沒成熟。
午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初獲得於諸如來正覺正說法毗奈耶所有正信,廣說乃至調柔諸見;從此已後,復經一生,或二、或多,而未獲得最後有身。謂住於此得般涅槃,餘如前說。
 將成熟的有情是從最初進入佛門聽聞佛及佛的聖弟子們說正法及律獲得所有正信,栽培信戒聞捨慧以後,詳細說乃至調柔諸見;從此已後,從最初開始那一生以後,經過一生、或二生、或多生,各人程度不同、不一樣,信戒聞捨慧有進步有增長了,但是還沒有獲得最後有身,還沒有達到這種程度。若是住最後有身再繼續用功就能證入阿羅漢果,以最後有身得涅槃,其餘的前面已詳細說過,不再綴述。
午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亦趣入,亦將成熟,非已成熟。
 這類人的相狀是名亦趣入,亦將成熟,非已成熟。此處亦趣入也加進去了,因為這一科是趣入地,種性被省略沒有說出來,其實包括在內。應是住種性,然後亦趣入,亦將成熟。
 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有栽培過,一生比一生好,但也不一定那麼好,不知道經過幾生?要看栽培得怎麼樣?栽培越久、越認真,應該是越好,就快成熟了。
巳三、亦趣入亦已成熟非將成熟3 午一、徵
 第三科亦趣入亦已成熟非將成熟,這類有情已趣入、而且經過多生努力,這一生也已成熟,不屬於將成熟類了,重點在已成熟,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亦趣入,亦已成熟,非將成熟?
 什麼樣的人稱為已經進入到佛門裡面來,信戒聞捨慧已經成熟了,不是將要成熟,是已經成熟了,這一生就會證果了。
午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即如是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復已獲得最後有身。若住於此得般涅槃,餘如前說。
 是指這類行者已經進入佛門裡面來栽培信戒聞捨慧,而且過將成熟的階段,已經達到最後有身,凡夫的最後一身,或是三界輪迴的最後一身。住在此最後身可以進入涅槃,或是趣入正性離生,餘如前說是指正性離生這部分,行者可以證初果,或是證涅槃,證阿羅漢果。
午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亦已趣入,亦已成熟,非將成熟。
 這樣的人稱亦已趣入,亦已成熟,非將成熟。不包括將成熟,因為行者已經超越這階段了。
巳四、非已趣入非將成熟非已成熟3 午一、徵
 第四科非已趣入非將成熟非已成熟,第四類人與前面第一類人一樣,既沒有到佛門裡面來,也還沒有成熟,更不是已經成熟,是只有聲聞種性,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非已趣入,非將成熟,非已成熟?
 什麼樣的人稱為非已趣入佛門栽培信戒聞捨慧?就是這類人還沒有進入到佛門裡面來栽培信戒聞捨慧;也不是將成熟類,沒有經過一生、二生、乃至多生栽培,更不屬於已成熟類,不能達到可以證果的程度。
午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即如是有涅槃法補特伽羅,唯住種性,而未趣入。
 唯住種性是重點,這類人有聲聞種性、安住在種性,還沒有進到佛門裡面來聽聞佛法栽培善根,只有聲聞種子而已。
午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非已趣入,非將成熟,非已成熟補特伽羅。然有堪能,定當趣入、當得成熟。
 是名為非已趣入,非將成熟,非已成熟補特伽羅。然而有堪能性,決定將會趣入、將會成熟,其中堪能是重點,有種子就有可能,堪是可以,堪能就是可能。這類人一定會進入到佛門裡面來栽培善根,而且將來一定會成熟的,是有這種可能性。
 總之,這類人只有種子,不是將成熟,也不是已成熟,也不是趣入,這類人還沒有被栽培,有可能,但是現在沒有因緣,還沒有趣入,還沒有到將成熟,更不是已成熟。這是緣不具足。
寅二、別簡2 卯一、標
 第二科別簡,各別的簡別出去,前面列舉出來解釋這四類人裡面不包括最後列出來這類人,這是別簡,各別簡除、排除出去,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復有一類補特伽羅,定無堪能當得趣入、當得成熟。謂離種性無涅槃法補特伽羅。
 還有一類的有情不屬於這四類裡面,一定沒有可能性會進入到佛門裡面來栽培信戒聞捨慧,當然也不可能成熟。這是沒有聲聞種子的涅槃法的補特伽羅,是不可能成熟涅槃的,因為這類人沒有聲聞種性。
卯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當知如是補特伽羅無種性故,定無堪能當得趣入及當成熟,何況當能得般涅槃。
 這樣的有情,因為沒有聲聞種性,所以定無堪能,絕對沒有能力,不可能進入佛門栽培善根,也不可能成熟聖道,何況能夠趣入涅槃,這是不可能的。這一類人無堪能,就是不可能,將他簡別出去。這裡不討論沒有種性的。以上是約補特伽羅(人)的種類來分別。
丑二、位攝2 寅一、辨差別4 卯一、標
 第二科位攝,趣入地有情的位置、狀態可分成六個位次,分二科;第一科辨差別,說明其中的差別,又分四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當知此中,如是一切補特伽羅,六位所攝。
 應當知道在這當中,這一切趣入地裡面所有的有情,可分成六個位次所含攝。
卯二、徵
 第二科徵,提問。
何等為六?
 是哪六種呢?
卯三、列
 第三科列,列舉出來。
一、有堪能補特伽羅,二、成就下品善根補特伽羅,三、成就中品善根補特伽羅,四、成就上品善根補特伽羅,五、究竟方便補特伽羅,六、已到究竟補特伽羅。
 由位攝辨差別分成六種。包括:有堪能、成就下品善根、成就中品善根、成就上品善根、究竟方便、已到究竟等六種補特伽羅。
卯四、釋6 辰一、有堪能3 巳一、徵
 第四科釋,解釋,分六科;第一科有堪能,說明有可能證聖道的有情的相狀,又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堪能補特伽羅?
 什麼稱有可能證得聖道涅槃的有情?
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安住種性補特伽羅,而未獲得最初於佛正覺正說法毗奈耶所有正信,廣說乃至調柔諸見。
 這類有情安住種性,只有聲聞無漏種子,還沒有獲得最初到佛門裡面來聽聞佛及佛的聖弟子們說正法及律的所有正信,詳細說乃至調柔諸見,開始栽培信戒聞捨慧的善根。
巳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堪能補特伽羅。
 如上所說是名堪能補特伽羅。這是第一種有堪能。
辰二、成就下品善根3 巳一、徵
 第二科成就下品善根,成就下品信進念定慧善根有情的相狀,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成就下品善根補特伽羅?
 什麼稱為成就下品善根的有情呢?
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安住種性補特伽羅,已能獲得最初於佛正覺正說法毗奈耶所有正信,廣說乃至調柔諸見。
 安住聲聞種性的這類有情,已經能獲得最初到佛門裡面來聽聞佛及佛的聖弟子們所說正法及律的所有正信,詳細說乃至調柔諸見,開始栽培信戒聞捨慧的善根。
 這類有情最初成就的是下品善根,是名已趣入。
巳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成就下品善根補特伽羅。
 如上所說,這是屬於下品善根的有情。
辰三、成就中品善根3 巳一、徵
 第三科成就中品善根,說明成就中品善根有情的體相,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成就中品善根補特伽羅。
 什麼稱為成就中品善根的有情?
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安住種性補特伽羅,已能獲得最初於佛正覺正說法毗奈耶所有正信,廣說乃至調柔諸見;從是已後,或經一生,或二、或多,展轉勝進,而未獲得最後有身。謂住於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
 安住聲聞種性這類有情,已經能獲得最初到佛門裡面來聽聞佛及佛的聖弟子們所說正法及律的所有正信,詳細說乃至調柔諸見,開始栽培信戒聞捨慧的善根;從此已後,或經一生,或二生、或多生,展轉增勝上進,是屬於將成熟的有情,但未獲得最後有身。在這階段若是已得聖道者,於今生能入涅槃,或仍是凡夫身,繼續努力於今生能趣入正性離生,證入初果,入諦現觀。
巳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成就中品善根補特伽羅。
 這類人稱為成就中品善根的有情,約法相辨這裡是第三類人,是屬於將成熟的,已經進到佛門裡面來,經過後多生的栽培,但仍不算已成熟。這是約補特伽羅相辨的第二種。
辰四、成就上品善根3 巳一、徵
 第四科成就上品善根,說明成就上品善根有情的相狀,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成就上品善根補特伽羅?
 什麼稱為成就上品善根的有情?
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即如是展轉勝進補特伽羅,已能獲得最後有身。若住於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
 上品善根的有情是已成熟的有情,這類有情是展轉勝進的補特伽羅,已經從將成熟的階段進入已成熟,已能獲得最後有身,或是三界輪迴的最後有,住於此能證入阿羅漢果入有餘依涅槃;或是凡夫的最後有,也將於這一生證得證初果聖道離三惡道生。
巳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成就上品善根補特伽羅。
 這樣的人稱為上品善根的補特伽羅。約法相辨是第四類已成熟者;約補特伽羅相辨是第三類已成熟補特伽羅,是屬於上品的有情。
辰五、究竟方便3 巳一、徵
 第五科究竟方便,說明究竟方便的體相,究竟方便是指還在前方便的方法中,還沒到究竟;在過程稱方便,結果是究竟,到究竟的過程當中,稱為究竟方便,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究竟方便補特伽羅?
 什麼稱為究竟方便的有情呢?
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已獲得最後有身補特伽羅,為盡諸漏聽聞正法,或得無倒教授教誡,正修加行,而未能得遍一切種諸漏永盡,未到究竟。
 已獲得最後有身的有情,為斷盡所有的煩惱流漏,要繼續聽聞正法,還必須要學習佛法,或是得到沒有錯誤顛倒關於戒定慧的教授教誡,正確的修習加功用行,但還不能得到遍一切種所知事、所緣境、一切身受心法,將愛見煩惱完全斷除,未能到究竟圓滿,還沒有證到圓滿的阿羅漢果。
巳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究竟方便補特伽羅。
 這樣的人稱為究竟方便有情。這類人已經證得初果,初果以後開始往上修,可能會變成二果,然後三果向、三果、四果向,但是就是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果之前的七種賢聖,都稱為究竟方便,行者還沒有完全所作已辦。
辰六、已到究竟3 巳一、徵
 第六科已到究竟,說明已到究竟的體相,就是已到究竟圓滿,最高的阿羅漢果,分三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已到究竟補特伽羅?
 什麼稱為已到究竟的補特伽羅呢?
巳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即如是補特伽羅,為盡諸漏聽聞正法,獲得無倒教授教誡,如是如是正修加行,已能獲得遍一切種諸漏永盡,所作已辦,究竟獲得第一清涼。
 如是究竟方便有情,為了斷除所有的煩惱,來聽聞正法,獲得沒有錯誤顛倒的定慧教授、戒的教誡。依止正確的戒定慧來修四念住。已經能獲得遍一切種類的煩惱,包括愛見煩惱一切種類的煩惱都永遠盡除了,是名所作已辦,圓滿究竟的獲得最高的第一清涼境界。
巳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已到究竟補特伽羅。
 如上所說這類有情是名為已到究竟補特伽羅。
寅二、明漸次2 卯一、別辨相5 辰一、能獲下品善根
 第二科明漸次,說明它的次第,是漸漸的往上,不是一下成就阿羅漢果的,分二科;第一科別辨相,各別說明它的相貌,又分五科;第一科能獲下品善根,說明能夠獲得下品善根有情的相狀。
當知此中,堪能種類補特伽羅,即以種性為依為住,便能獲得下品善根,及能趣入。
 應該知道在這些類別中,堪能種類補特伽羅,有聲聞種子的堪能性,即以聲聞種子為依止、為安住,就能獲得下品的信戒聞捨慧的善根,也能夠進入到佛門裡面來。這是因為堪能種類的有情種子裡面有這種能力。
辰二、能獲中品善根
 第二科能獲中品善根,說明能獲中品善根有情的相狀。
既趣入已,下品善根為依為住,復能獲得中品善根,以此善根而自成熟。
 下品善根的行者既趣入佛門以後,又以下品善根為依止及安住在下品善根裡面,繼續修行,一生又一生,又能獲得中品善根,依此中品善根慢慢的自己熏習善根的成熟。
《披》以此善根而自成熟者:此中成熟,謂將成熟,非已成熟。如前已說應知。
 這其中的成熟,是指將成熟,並不是已成熟。如前面已說應該知道。
辰三、能獲上品善根
 第三科能獲上品善根,說明能獲上品善根有情的相狀。
彼於如是自成熟時,中品善根為依為住,復能獲得上品善根,已得成熟。
 這類行者在將要自成熟的階段時,以中品善根為依止,安住在中品善根裡,不斷一生又一生的栽培自己的信戒聞捨慧,持續栽培對三寶的信心、鞭策自己持戒、布施、調柔諸見,改正錯誤的思想、努力精進的修學佛法、栽培自己的信戒聞捨慧,終於能獲得上品善根,已得成熟善根。
 常常聽聞佛法,一次又一次的聽,不厭其煩的,聽不懂聽到帶子壞掉,再重頭開始聽,你就是有本事相應。我們同學裡面就有這樣的人,他在學戒時剛開始也聽不懂,可是後來他將帶子反覆的聽,聽到帶子壞掉幾個,終於進入了,聽懂了。所以他的戒也是有一些基礎了。當然定和慧也是一樣,就是不要怕煩,不要想說自己第一次栽培,第一次栽培只聽一次了,可以聽到一百次,如果他人聽十次才聽懂,自己聽一百次,將帶子聽到帶子壞掉,一定會懂,不可能不懂。要一次又一次的想,一次又一次的聽,然後安置在自己的心裡,就會成立自己的善根了。不要怕一次又一次的學習,熟能生巧,溫故知新,每一次聽的都不一樣,每一次學習的都不一樣。如此這一生很勤快,就等於積聚多生的資糧;如果懶惰,時間會慢一點。
 這是自己成熟自己的善根,稱為自成熟。這類行者很精進,成熟自己的善根時,還是中品善根的,以中品善根為依止,安住在中品善根裡面繼續向前進,一定能夠成就上品的善根,而且能夠成熟,這一生一定可以證得聖道果。
辰四、究竟方便
 第四科究竟方便,說明究竟方便有情的相狀。
彼由如是上品善根修集為因所得自體,復能修集轉勝資糧。由是觸證心一境性,復能趣入正性離生,證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而未能證最勝第一阿羅漢果。如是名為究竟方便補特伽羅。
 這類行者以上品善根的修集為因,所得的果報體,又能夠繼續修集、展轉為殊勝的內凡位進入無漏聖道的資糧,或有說轉勝資糧,是指煖頂忍世第一的內凡位、戒定慧止觀的資糧。由於持續精進的努力及熏習諸善根,由此觸及與證得禪定的心一境性,得到未到地定,乃至初禪、二禪、二禪、四禪,又能夠趣入正性離生,趣證聖道,遠離三惡道生、證得預流果,預入聖人之流、或是一來果、或是二果、或是不回欲界受生的三果聖人,但還不能成就最殊勝的第一果位的阿羅漢果。這類的聖人稱為究竟方便補特伽羅,還在過程,還沒有到達終點。
辰五、已到究竟
 第五科已到究竟,說明已到究竟有情的相狀。
若已證得一切煩惱皆悉永斷阿羅漢果,爾時名為已到究竟補特伽羅。
 如果這類有情已經證得一切煩惱永遠斷除的阿羅漢果,那時名為已到究竟的補特伽羅。
《披》彼由如是上品善根修集為因所得自體等者:此中所得自體,謂即獲得最後有身。言轉勝資糧者,謂即無漏加行慧。言觸證心一境性者,謂證諦現觀時,所緣能緣平等平等無分別智正通達故。
 這類人因為有上品善根為因所得的自體,也就是所獲得的最後有身,最後有的三界之身,或是凡夫之身。由於善根的修集轉得殊勝的資糧,是指能幫助得到聖道的無漏加行慧。披尋記的解釋和玅境長老不同,這裡說的轉勝資糧是無漏的加行慧,沒有煩惱流漏的止觀。此處所說的觸證心一境性,是指證諦現觀時,正確的通達所緣與能緣平等平等無分別智。心一境性是止觀相應的境界,不是一般禪定的境界而已。這裡的心一境性是指行者觸證的止觀雙運,證得四諦的現量觀察時,所緣境是無常、苦、空、無我的,能緣的心也是無常、苦、空、無我的,所緣與能緣是平等平等無分別智正通達的,此時不分別這是能緣、所緣,也沒有六根、六塵、六識,根塵識不現了,境智冥合,能所不現、語言也不現,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證得無分別智。那時稱心一境性,通達法性,真實的體驗到空性。
卯二、結略義2 辰一、標
 第二科結略義,結論說明其中要略的義理,分二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此則顯示由初中後一切聲聞所修正行,所立六種補特伽羅。
 以上是顯示由初中後一切聲聞人所修的正行,所安立六類的聲聞有情。從最初有堪能、成就下品善根、中品善根、上品善根、究竟方便、及已到究竟,一切聲聞行者所修的正行八正道、四念處等,依據這些正行來安立六種有情。
辰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什麼稱初中後聲聞。
由有種性聲聞正行,顯示最初補特伽羅;由到究竟聲聞正行,顯示最後補特伽羅;由餘聲聞所修正行,顯示中間補特伽羅。
 由具有種性聲聞行者的正行,顯示最初有堪能性的有情;由到究竟的聲聞行者的正行,顯示最後到究竟的聲聞補特伽羅;由其餘成就下品善根、中品善根、上品善根、究竟方便等聲聞所修正行,顯示的是中間有情。
 最初開始這類有情僅有聲聞的種子,也有正行,可能是在世間,這類人行為端正,相貌比較有善根,身語意都會與善法相應。雖然還沒有學習佛法,還沒有栽培善根,但是有堪能性,這是最初的有情;由到究竟就是證到阿羅漢果的聲聞正行,證阿羅漢果的行者於一切時處都是正行的,身語意與正法相應,顯示為最後補特伽羅;其餘的聲聞,包括成就下品善根、成就中品善根、成就上品善根、究竟方便的聲聞人,所修的正行,包括:戒定慧、四念處等,所顯示的是中間補特伽羅。
 以上是位攝,是將已進入到佛門裡面來的有情,從最初一直到最後成就又重新歸納成六種。前面約法相及有情各有四類,這裡約行者進程的位次,從最初開始有種子到成就阿羅漢果位次,又分成六種。
子二、總料簡2 丑一、問
 第二科總料簡,整體的思量簡別聲聞有情,由成就的時間長短再來思惟簡別一番,分二科;第一科問,提問。
問:已得趣入補特伽羅,為有定量,一切時等得般涅槃?為無定量,一切時分而不齊等得般涅槃?
 問:已經進入到佛門裡面來的各類的聲聞有情,為能得入涅槃,一切所需要的時間,是有一定長久的數量嗎?還是說各個聲聞有情的因緣不同,不一定是多少時間,得涅槃的時間大家都不一樣呢?到底是怎麼樣呢?
丑二、答2 寅一、標有差別
 第二科答,回答,分二科;第一科標有差別,標示出有差別。
答:無有定量,亦非一切時分齊等得般涅槃。然隨所應,如所遇緣有差別故,而般涅槃。
 答:論主說沒有一定的時間數量,也不是各個聲聞有情的一切所需的時間相等才能入涅槃。然而是隨各類行者所相應的因緣有差別,如自己努力的程度有差別,或是各人遇到的善知識的緣有差別,各人善根栽培的不同、修行的時間不同,入涅槃的時間是不一樣的。
寅二、列釋種類2 卯一、列三種
 第二科列釋種類,列舉種類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列三種,歸納列出三種人。
當知此中,或有一類極經久遠,或有一類非極久遠,或有一類最極速疾得般涅槃。
 應當知道在這些有情當中,可以分成三類,或有一類是要很久很久,或有一類不是極為久遠,中等的;或有一類聲聞有情是很快的能入涅槃。
卯二、隨難釋
 第二科隨難釋,隨著比較困難的地方作一個解釋。
謂住種性補特伽羅,最極速疾般涅槃者,要經三生。第一生中,最初趣入;第二生中,修令成熟;第三生中,修成熟已,或即此身得般涅槃,或若不得般涅槃者,必入學位,方可夭沒,極經七有得般涅槃。
 解釋最快能成就入涅槃的人,需要經過三生。第一生的最初趣入,有聲聞種子並且於第一生已進入到佛門裡面栽培信戒聞捨慧;第二生由修習戒定慧使信戒聞捨慧成熟,於是第二生就能進入將成熟的階段;第三生信戒聞捨慧修習成熟了,這一生的最後身可以入涅槃;即使沒有入涅槃也一定會證入有學位,一定會證初果後才會死。夭折死沒稱為夭沒。煖頂忍位都有可能會退轉,到世第一決定不退轉、不會中夭。行者證得初果以後,最多經過七次的人天往返,七有是十四生,人一生、天一生這樣來回最多十四生,也能夠證入阿羅漢果得般涅槃。
癸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如是名為趣入安立。
 如上所說有聲聞種性有情進入到佛門裡面來栽培善根、修行、及證果差別的狀況,名為趣入安立。從最初有堪能一直到究竟阿羅漢果,行者發生的情況,時間的長短也是各各有差別的。最快的要三生,第一生進入佛門裡面栽培善根,第二生達到將成熟的階段,第三生達到已成熟而證聖道果乃至入涅槃。
壬三、諸相2 癸一、徵
 第三科諸相,說明趣入地有情的種種相狀,總共有八種,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已趣入者所有諸相?
 什麼是擁有聲聞種性、已經到佛門裡面來栽培信戒聞捨慧的有情所具有的相貌?
癸二、釋2 子一、種類差別8 丑一、第一相2 寅一、釋2 卯一、不樂惡說3 辰一、辨相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種類差別,先說種類差別,有八種,又分八科;第一科第一相,第一種相貌,又分二科;第一科釋,解釋,又分二科;第一科不樂惡說,這類人不好樂外道的邪知邪見等惡說法,又分三科;第一科辨相,說明不樂惡說的相狀。
謂安住種性補特伽羅纔已趣入,設轉餘生,於自大師及善說法毗奈耶中,雖復忘念。若遇世間現有惡說法毗奈耶,及有善說法毗奈耶,雖久聽聞以無量門讚美惡說法毗奈耶有勝功德,而不信解愛樂修行,亦不於彼而求出家。設暫出家,纔得趣入,尋復速疾棄捨退還。
 這是指具有聲聞種性的有情進入佛門裡面來栽培信戒聞捨慧,假設壽盡到了下一生時,經過隔陰之迷,可能忘記了佛及佛所說的法和律,暫時忘失正念。若遇到世間現有的外道的惡說法和律;同時也遇到了佛說的善說法和律,雖然這類人早就聽到很多人以各式各樣的角度來稱美讚歎外道的法和律有殊勝的功德,即便如此也不相應,不信解外道的說法,也不愛樂外道的修行方法,更不會在外道裡面出家。就算短暫的於外道中出家,譬如當修士、修女這些事情,才剛剛進去,很快的會從外道出家的境界又捨戒回來。
 這類人過去生若有栽培,今生會有一種相貌。雖然有因緣遇到外道的惡說法和律,卻不會在那裡出家,也不會相信;就算於外道出家,也很快的就會退出來,不會繼續下去,也不會有興趣。
辰二、引喻
 第二科引喻,引出一個譬喻。為什麼會有這種相貌及這種性格傾向呢?雖然所接觸的環境是外道的環境,可是這類人不會去信外道;或是全部家人都是外道,自己就是要來到佛法,原因是過去生有栽培佛法的因緣。
為性於彼不樂安住。如蜜生蟲置之釅酢;或如愛樂受妙欲者,置淤泥中。
 這類人的性向不喜歡於外道的法和律中安住,覺得外道說的法說的律不合道理,不能讓自己解脫清淨。
 用二個譬喻來說明。如同蜜上生蟲放置於釅酢,釅(音ㄧㄢˊ)是濃厚的意思,液體如果很濃厚的都稱為釅,譬如釅醋(濃酢)、或是濃厚的酒也稱為釅、或是泡得很濃的茶也可以稱釅茶。由蜜裡面長出來的蟲,將牠抓起來放到濃酢中,蟲本來是在很甜蜜的蜜裡面生長的,將蟲放到非常酸的醋上面,蟲一定不喜歡醋酸的味道,一定會趕快爬出來,這是引喻說明外道的法和律,就好像很濃酢,佛法像蜜一樣來比喻。沾過蜜的蟲到外道那麼酸的環境裡面去,是不會喜歡的。
 譬喻二,或有喜歡享受美妙的色聲香味觸妙欲的人,將他放到很骯髒潮溼的泥土當中,會很不舒服,一定會趕快爬出來。同樣的道理,如同有善根的修行人,是不會到外道的環境去的。
辰三、釋因
 第三科釋因,解釋原因。
彼由宿世妙善因力所任持故。
 這類人會有這種相貌是因為過去生有栽培微妙善法的因力,所栽培的因、種子,現代話稱為細胞,具有佛法的細胞,信戒聞捨慧。由於這種因力的任持,影響他的內心,就算還沒有遇到佛法,也不會迷失到外道那邊去,這是第一種相貌,不樂惡說。
卯二、愛樂善說3 辰一、辨相
 第二科愛樂善說,愛樂善說、愛樂佛法的相狀,分三科;第一科辨相,說明這類人愛樂善說的相貌。
若暫聽聞讚美善說法毗奈耶少分功德,或全未聞。雖暫少聞,或全未聞,而能速疾信解趣入,愛樂修行,或求出家。既出家已,畢竟趣入,終無退轉。
 這類人即使是短暫的聽聞讚美佛說的法和律的少分功德,或是完全沒有聽過。雖然很少聽到佛法,或是甚至完全沒有聽過,而能很快的相信佛法及趣入佛法,歡喜愛樂修行,或是希求出家。出家以後,一定會究竟的進入佛門裡面栽培信戒聞捨慧,不會捨戒還俗,一定會從頭走到圓滿,始終不會退轉。
辰二、引喻
 第二科引喻,此處也引同樣的譬喻。
為性於此愛樂安住。如蜜生蟲置之上蜜;或如愛樂受妙欲者,置勝欲中。
 這類歡喜出家修行的人的特性是歡喜在佛法的境界裡面安住,到佛門裡面來覺得很安全,住在這裡覺得很快樂,覺得可以斷除煩惱,每日都可以增長自己的功德,就好像一條在蜜裡面長出來的蟲,將牠放到非常上等的蜂蜜裡面,牠就會安住在那裡;或如喜歡享受殊勝微妙色聲香味觸欲的人,將他放到殊勝的欲裡面,會一直喜歡安住在這種妙欲的境界。
辰三、釋因
 第三科釋因,解釋原因,說明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
彼由宿世妙善因力所任持故。
 這也是因為過去生栽培來的,過去生栽培了微妙善巧的因力所任持的原故,這還是種子熏習的力量。
寅二、結
 第二科結,結語。
是名第一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如上所說是名第一種已趣入有情的相貌。這類人已經進入到佛門裡面來栽培信戒聞捨慧,已經熏習了清淨的種子。
《披》纔已趣入設轉餘生者:得初正信乃至調柔諸見,是名纔已趣入。度此生已,得餘異熟,名轉餘生。
 得到最初的正確信心,乃至調柔諸見,栽培自己的信戒聞捨慧的五種善根,名為纔已趣入。度過此生以後,得到另外一生的異熟果報,名為轉至餘生。下一生轉到人間就有這種不樂惡說、愛樂善說的相貌。
丑二、第二相3 寅一、標
 第二科第二相,第二種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復有所餘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還有其餘已得進入到佛門裡栽培信戒聞捨慧有情的已趣入相。
寅二、釋3 卯一、辨相
 第二科釋,解釋,分三科;第一科辨相,辨明相貌。
謂雖未得能往一切惡趣、無暇煩惱離繫,而能不生惡趣、無暇。
 第二種相貌也非常好。這類人雖然不能斷除往三惡道的煩惱,還沒有證得聖果遠煩惱的繫縛,然而也不會生到三惡道去或其餘五種無暇處。到三惡道去就沒有時間修行,稱為無暇。無暇有八種,通常說八無暇,也稱為八難,包括地獄、畜生、餓鬼、長壽天、邊地、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如果受生到這樣的處所或果報是不可能修學修法的。
卯二、引教
 第二科引教,援引經教證明。
世尊依此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密意說言:若有世間上品正見,雖歷千生不墮惡趣。
 佛依止這類已經進入到佛門裡面來栽培善根的有情,以秘密的語言(密意指表面上佛這樣說,其實還有其他的意思。)說:如果有人栽培的是世間的上品正見,雖然經過千生、很多生的投胎轉世也不會墮到三惡道去。
 《俱舍論》說: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忍不墮惡趣,第一入離生。聲聞種性有情修到煖位時,一定有希望到涅槃那裡去;再進一步修到頂位時就不會斷除善根了,一定是善法相應的,這一生不會造太大的惡業;修到忍位決定不會墮到三惡道去。世間的上品正見,不是無漏的,不是出世間的,還是有煩惱,但若修到內凡位的忍位,雖然經過千生也不會墮到惡道去。
 《阿含經》裡面有一句話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是指有世間正見增上者,上品,非常有力量的善根稱為增上。如果世間正見是下品的,或中品的,還會墮到三惡道去。佛在《雜阿含經》大正藏第一冊卷二十八的七八八經裡面說,鄙法不應近,放逸不應行,不應習邪見,增長於世間,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惡趣。意思是說,不應該修習邪知邪見,修習邪知邪見會增長於世間,增加在世間的罪過,增加流轉生死的時間。如果有正見,而且栽培到上品,雖然還沒有斷除煩惱,還沒有證果,也不會墮到三惡道去了。以上引《阿含經》和《俱舍論》互相對照。
 玅境長老的筆錄裡說到,這種人可能沒有得到禪定,也沒有得到未到地定,沒有辦法在未到地定裡面修四念處斷除煩惱證果。這是比較大略的說法。比較精細的說法,是這裡說的忍位,栽培到內凡位忍位的善根,來生一定不會到三惡道去。
《披》能往一切惡趣無暇煩惱離繫者:若已證入正性離生,爾時便能永斷邪見,及往一切惡趣業等,是名能往一切惡趣、無暇煩惱離繫。
 行者修習止觀之後,若能入於見道,證得聖道、涅槃之正性,一切分別起的愛見煩惱種子都能斷盡無餘,而遠離煩惱之生,此時就能永遠斷除邪見,而且能斷除往八難處受生的惡業,稱為能往一切惡趣、無暇煩惱離繫。
卯三、證成
 第三科證成,證得成就。
彼若已入上品善根,漸向成熟,爾時便能不生無暇及餘惡趣。
 如果這類修行人已經進入上品善根,漸漸的會向成熟的階段去,那時就不會生到五種無法聽聞教法的障難之處,或是其他的三惡道去。(五種無無暇處加上三惡道,名八無暇)
寅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第二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如上所說是名第二種有聲聞種性已經進入到佛門的有情的已趣入相。這類人已趣入相有二種,第一種度過此生以後,得到另外一生的異熟果報,有不樂惡說、愛樂善說的相貌;第二種是已經進入上品善根漸漸趣向成熟的階段,不會生到八難之處。
《披》彼若已入上品善根等者:此釋經說世間正見不墮惡趣所有密意。謂若世間信等諸根轉復微妙,乃至獲得最後有身,是名已入上品善根。隨順能生無漏正見,是名漸向成熟。彼於爾時,定能趣入正性離生,是故說彼不生無暇及餘惡趣。是即經說所有密意。
 這裡是解釋經裡面說的:有世間正見不會墮到三惡道的秘密意義。行者沒有證果以前,世間的信戒聞捨慧的善根,都是屬於有漏的,有煩惱夾雜在裡面。若世間的善根展轉的更加的精妙,乃至這類行者證阿羅漢果獲得三界輪迴的最後之身,或能以凡夫之身,可以證得聖人之身的初果,這一生有可能證果了,雖然還是世間的善根,可是這一生死前一定證果。若達到這種程度時稱為已入上品善根。
 行者栽培到上品善根時,是隨順聖道,能夠生出出世間沒有煩惱流漏的正見,是名漸向成熟。行者栽培到上品善根後,這一生一定會一直栽培上去,不可能放棄的,而後一定可以證得初果聖諦現觀之正性離生,因此說世間正見者不會生到五種無暇處及其他的三惡道處。這就是經裡所說的密意。
丑三、第三相3 寅一、標
 第三科第三相,第三種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標,標示出來。
復有所餘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還有其餘具聲聞種性已經進入到佛門裡面來的有情的已趣入相。
寅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暫聞佛或法或僧勝功德已,便得隨念清淨信心,引發廣大出離善法。數數緣念,融練淨心,身遂毛豎、悲泣雨淚。
 這類有出離心的修行人過去生已經進入到佛門裡面來,已經栽培過信戒聞捨慧了,這一生短暫的聽到佛法僧三寶的殊勝功德,隨順曾經熏習的正念,便會憶念對於三寶清淨的信心,引發廣大出離三界的戒定慧等善法,信進念定慧善根都被引發出來。能常常的緣念佛法僧三寶的功德,融合陶練清淨自己的內心,緣念佛法僧三寶的功德之時很感動,身體上的毛都豎起來了,起雞皮疙瘩,悲欣而泣,淚如雨般的流下來,非常的感動。
寅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第三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是名第三已得趣入有情已趣入相。顯示這種人已經在佛門裡面栽培過信戒聞捨慧,聽到佛或佛弟子說法時,會感動,甚至流眼淚。如果有這種相就是淨信相,表示對佛法已經有清淨的信心了,這樣的人當然是過去生有栽培的。這是第三種相貌。
丑四、第四相3 寅一、標
 第四科第四相,說明第四種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復有所餘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還有其餘的已經趣入佛門裡面栽培過信戒聞捨慧的有情的已趣入相。
寅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性成就猛利慚愧,於所現行諸有罪處,深生羞恥。
 這類人的慚愧心很強,心性成就猛利的慚愧,對於自己所現行的、有罪過的地方,都會生起很深刻的羞恥心,很快的就改了。自己有一點點錯,就會覺得很羞恥,很快的改正過來。
寅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第四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如上所說是名第四已經趣入佛門裡面栽培過信戒聞捨慧的有情的已趣入相。進到佛門裡面來越深刻的人,心裡是越柔軟,慚愧心越強,不會掩飾自己的過失;若有人指責,自己會願意很快的糾正自己,具有強烈的慚愧心。
丑五、第五相3 寅一、標
 第五科第五相,說明第五種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復有所餘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還有其他的已經進入到佛門裡面栽培善根的有情的已趣入相。
寅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於受持、讀誦、請問、思惟、觀行、求善法中,有深欲樂、猛利欲樂。
 第五種人,已經在佛門裡面栽培過信戒聞捨慧的有情,領受執持佛法以後,願意將它用出來,這樣稱為持。願意用佛法來熏習、調柔、內化自己的身心,展現於自己的身語意中,能受持法義、讀誦佛法的文句,加深印像及領納法義於心、能時時向師長或善知識請問、深入思惟、在定中修習觀行、於所追求的善法中,有深刻及猛利的欲樂。
 若對佛法有好樂心,不論靜坐、經行、作什麼事情,都不要忘記要斷除煩惱趣向清淨,隨時保持正念正知,如果有錯趕快將它導正過來,二十四小時都應當這樣精進,這樣可以說是有深刻及猛利的欲樂。
寅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第五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如上所說是名第五已得趣入佛法的有情的已趣入相。
丑六、第六相3 寅一、標
 第六科第六相,說明第六種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復有所餘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還有其他的已經進入到佛門裡面來開始栽培善根的有情的已趣入相。
寅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於一切無罪事業,修集一切善品加行正方便中,能善修集,堅固發起、長時發起、決定發起。
 這類人對於在三寶中一切沒有罪過的事業,修集如打板、行堂、典座、香燈,幫助他人修行的事情、聽聞佛法的事情、思惟佛法、修學止觀等不與貪瞋癡相應的一切善品加行的正確方便中,能妥善修習積集,堅固不可動搖的發起、長時間的發起、決定的發起善品加行的正方便。
寅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第六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如上所說是名第六種已得佛法的有情的已趣入相。
丑七、第七相3 寅一、標
 第七科第七相,說明第七種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復有所餘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還有其他的已經進入到佛門裡面來開始栽培善根的有情的已趣入相。
寅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
謂彼為性塵垢微薄,煩惱羸劣。雖起諸纏,而不長時相續久住。無諂無誑,能制憍慢我我所執。好取功德,憎背過失。
 這類人的特性是煩惱的塵(現行)和垢(種子)微薄稀少,煩惱非常的羸弱無力,表示煩惱很輕。雖然也會生起煩惱現行,而不會長時相續久住。這類人的性格不會諂媚或欺誑,能控制降伏憍傲高慢的心及對治我、我所的執著;好樂成就功德,憎厭背棄有過失的身語意。
寅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第七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如上所說是名第七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第七種相貌是煩惱很薄很輕,不會有高慢心,沒有諂誑,沒有欺騙,行為很端正。這類人喜歡懺悔業障、積聚功德;對於錯誤的事情,會很快遠離;對於有功德的事情,會勇於積聚。
《披》無諂無誑者:謂性質直,是質直類,如其聖教而正修行,如其真實而自顯發,是名無諂無誑。
 這類人的心性是很質樸正直的,心性比較單純,是很正直的這一類,會依佛所說的教導而修行,能以實際的修行顯發自己真實的相貌,不會欺騙他人,是名無諂無誑。這是第七種相貌。
丑八、第八相3 寅一、標
 第八科第八相,第八種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標,標出來。
復有所餘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又有其餘已進入到佛門裡面開始栽培信戒聞捨慧的有情的已趣入相。
寅二、釋
 第二科釋,解釋,這是第八種已得趣入的有情。
謂能善巧藏護其心,於諸廣大所應證處不自輕懱,不自安處無力能中,其所信解增多猛盛。
 這類行者已經進入到佛門裡面來栽培信戒聞捨慧,能夠善巧藏護這一念心不要讓它生起煩惱,於各種廣大的功德,不只四聖諦,還有種種的三昧,無諍三昧、願智三昧等等所應該成就的功德處,不會自己輕懱自己作不到,也不會自認是沒有能力證得聖道的,對於所相信理解的聖道,還有種種的功德,非常的有信心,有勝解力,不斷精進增多而且勇猛有力。這類人的量是很大的,對自己能夠成功證得聖道及廣大的功德,非常有信心及勝解。
寅三、結
 第三科結,結語。
是名第八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
 如上所說是名第八種已經到佛門裡面來栽培信戒聞捨慧有情的已趣入的相貌。
《披》謂能善巧藏護其心者:謂能了知自心雜染過患,於時時間,由聞思修方便善巧,善能防護,令不趣入故。
 一位善巧護藏自心的行者能夠知道自己有雜染並且知道雜染的種種過失災患,時時的由聽聞佛法、思惟佛法及修學止觀,以聞思修的方便善巧,能夠善巧的防護這一念心遠離煩惱,不隨順趣入煩惱。
 如果有聲聞種性,過去生曾經在佛門裡面栽培過信戒聞捨慧的有情,在前面說的八種相貌當中至少會有一個。
 第一種相貌,是愛樂善說、不樂惡說。過去有栽培,則不會喜歡外道的法和律,也不會去外道出家,就算出家也很快就會回到佛門裡面來。若到佛門裡面來,熏習佛法,能夠出家,出家後會從一而終,不會半路還俗,不會有這樣的事情,顯示過去生是趣入的。
 第二種相貌,雖然現在還沒有證果,可是所栽培的善根是上品的,不會墮到三惡道去;這是說善根要栽培到忍位,這一生很可能善根會成熟,乃至證得初果等。
 第三種相貌,過去有栽培清淨的信心,這一生聽到佛法僧三寶的功德,可能會有哭泣感動這樣的相貌出現。
 第四種相貌,這類人慚愧心特別強,如果有錯的、有罪過的事情,會很快懺悔及改過,不想讓罪過一直留在自己身心上面。
 第五種相貌,這類人對於所有修學佛法的前方便,受持、讀誦、請問、思惟、觀行、求善法中,有強大的好樂心,是真實喜歡佛法,不是應付而來的,為了好樂佛法才來出家的。
 第六種相貌,這類人對於修學所有的善法,沒有罪過的事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能夠堅固的發動自己來作,而且是長時的、決定的。
 第七種相貌,這類人煩惱很薄,沒有諂誑、歡喜功德、憎背過失、喜歡積聚功德、懺悔業障、改正過失。
 第八種相貌,這類人能夠保護自己的內心,不輕易生起煩惱,對於修證這件事情信心非常的強,不會說我不能。以上所說八個相貌,是種類差別。
子二、善根差別3 丑一、標已說
 第二科善根差別,這些已經到佛門裡面來的有情,善根也是有所差別,分三科;第一科標已說,標舉出來善根差別。其實前面已經有說過。
如是等類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當知無量,我於是中已說少分。
 這些已經進入到佛門裡面來栽培信戒聞捨慧的有情的已趣入相,應當知道是無量的,論主在這當中所說的是少少的部分而已。
丑二、總料簡3 寅一、下品
 第二科總料簡,整體的思惟簡別一下善根的差別,分三科;第一科下品,介紹下品有情的相狀。
如是諸相,若有安住下品善根而趣入者,當知下品,名有間隙,未能無間,未善清淨。
 如這些相貌,如果是屬於安住下品善根而趣入到佛門裡,應知是下品,這類人的善根會有間斷、有空隙,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不能完善清淨。沒有辦法無間斷的長養信戒聞捨慧,還不能善巧的清淨自己的內心,因此這類人還會常常起煩惱。善根是下品的,信戒聞捨慧就是有間隙,會常常忘失正念,常常會起煩惱,也不能清淨。
寅二、中品
 第二科中品,說明中品有情的相狀。
若有安住中品善根而趣入者,當知中品。
 如果是中品善根而趣入的有情,是比較中間的,也會起煩惱,但是沒有那麼常,可能好一點,有時候起,有時候是還好一點,不會起很久。
寅三、上品
 第三科上品,說明上品有情的相狀。
若有安住上品善根而趣入者,當知上品,無有間隙,已能無間,已善清淨。
 若有安住上品善根而趣入的有情,沒有間斷空隙讓他起煩惱,他的信戒聞捨慧是相續的,時時刻刻都是相續在栽培他的信戒聞捨慧,他沒有讓煩惱有時間、有空隙鑽進他的內心。如果你到這個程度,應知道善根是上品的,能夠沒有間斷的,而且善巧的清淨自己的內心。
丑三、結趣入2 寅一、墮趣入數
 第三科結趣入,結說趣入有情的趣入相,分二科;第一科墮趣入數,說明成就趣入相即墮趣入有情之類。
如是名為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已趣入相。成就如是趣入相者,當知墮在已趣入數。
 以上所說是名已得趣入佛法的有情的已趣入相。成就這些趣入相的有情,應當知道是屬於已趣入的種類。
 這八種相貌要略顯示如下:
 一、不樂惡說、愛樂善說;
 二、能不生惡趣、不生無暇處;
 三、隨念清淨信心,引發廣大出離善法,數數緣念,融練淨心,身遂毛豎、悲泣雨淚;
 四、於所現行諸有罪處,深生羞恥;
 五、受持、讀誦、請問、思惟、觀行、求善法中,有深欲樂、猛利欲樂;
 六、於一切無罪事業,修集一切善品加行正方便中,能善修集,堅固發起、長時發起、決定發起;
 七、為性塵垢微薄,煩惱羸劣,雖起諸纏,而不長時相續久住。
 八、無諂無誑,能制憍慢我我所執。好取功德,憎背過失;能善巧藏護其心,於諸廣大所應證處不自輕懱,不自安處無力能中,其所信解增多猛盛。
寅二、為他現證
 第二科為他現證,這樣的人,有其他的善知識會現前來證明確實是這樣的。
應知如是安住種性、已得趣入補特伽羅所有眾多吉祥士相,唯佛世尊及到第一究竟弟子,以善清淨勝妙智見,現見現證。隨其種性,隨所趣入,如應救濟。
 應該知道這類已經安住聲聞種性,及進入到佛門裡面來栽培善根的有情,如前所說的第一相到第八相,這類人的信進念定慧善根都是非常殊勝、具有眾多吉祥人士的相貌,唯有佛世尊及到第一究竟弟子的阿羅漢,能以善巧清淨、及殊勝微妙的智慧與見地,於現前所見及現前證明這類人確實是有這樣的善根,很殊勝;同時也能依這類人的種性,隨其所趣入佛法與善根栽培的程度,如所應得的獲得救度協助。
 約聲聞乘來說,到第一究竟就是阿羅漢。佛在《法華經》裡有說,他常常日夜在那裡觀察,哪一個人快要成功了需要他的救濟?佛會予以關鍵的協助。若是具見的弟子,自己的善知識會適時出現。大乘經論裡面說到,眾生如盲,佛菩薩是有眼睛的,都看得清清楚楚的,佛從來沒有放棄過努力上進的弟子們,問題是自己有沒有到達那個程度。
壬四、數取趣2 癸一、徵
 第四科數取趣,再將趣入的有情歸納一下。前面或約法相辨,或約補特伽羅相辨,分成四類,現在又再說一次,分二科;第一科徵,提問。
云何名為已得趣入補特伽羅?
 什麼稱為已經進入到佛門裡面來的有情呢?是指開始栽培信戒聞捨慧的有情。
癸二、釋2 子一、列差別2 丑一、列
 第二科釋,解釋,分二科;第一科列差別,列舉出差別的種類,又分二科;第一科列,列舉出來。
謂或有已得趣入補特伽羅,唯已趣入,未將成熟,未已成熟,未得出離。或有亦已趣入,亦將成熟,未已成熟,未得出離。或有亦已趣入,亦已成熟,未得出離、隨欲而行。
 這裡只說了三類的差別。已得趣入佛門栽培信戒聞捨慧的有情,包括:
 一、只是已經趣入佛法栽培信進念定慧善根,善根還沒有達到將成熟,也還沒有達到已成熟,也不能出離三界愛見煩惱。
 二、也已趣入佛法栽培信進念定慧善根,經過多生的栽培,善根將要成熟,尚未達到上品善根、也還沒有成就最後有身的已成熟、也不能出離三界愛見煩惱、不能證果。
 三、已經趣入佛法栽培信進念定慧善根,善根已經成熟,還不能出離三界的愛見煩惱、不能隨心所欲自在而行,不能證得阿羅漢果。聖人一定隨心所欲都是與善法相應,與智慧相應,與法性相應的。
丑二、指
 第二科指,指出差別。
如是差別,應知如前已辯其相。
 如上所說種種的差別,應當了知於前面約法相辨、約補特伽羅相辨,已經分別說明。
子二、指隨應
 第二科指隨應,指出隨所相應的種性地所說軟根等有情所有差別即可了知趣入地軟根等有情的差別。
復有所餘,如種性地說軟根等補特伽羅所有差別,今於此中,如其所應,亦當了知所有差別。
 還有其他的種類沒有列出來,如種性地裡面有說到軟根、中根、利根等二十三種有情的差別相。這些差別在這當中,如其所相應的,也應該了知也是有二十三種差別。不需要再重覆了。
辛三、總結
 第三科總結,總體的結論。
如是所說若趣入自性、若趣入安立、若已趣入者所有諸相、若已趣入補特伽羅,一切總說名趣入地。
 如前所說的趣入地,包括:趣入的自性、趣入的安立、已趣入者的所有諸相、已趣入的有情,這一切總說為名趣入地。
 趣入的自性:有種性的有情開始親近善士、聽聞正法,栽培信戒聞捨慧的善根,名趣入的自性。
 趣入的安立,約法相辨和約補特伽羅相辨,以四類說明,包括:唯趣入、非將成、非已成熟,或是有堪能;又約修行、斷煩惱的程度而分成六種。從有堪能一直到已到究竟所作的分類,這是趣入的安立。
 已趣入者的所有諸相,約種類辨有八種人,有八個相貌,善根有下中上品的差別,這些都是趣入者的相貌。
 已趣入的補特伽羅,有二十三種,與前面一樣也有二十三種,不過這裡只是舉出四種來說,可以對照前面的種性地所說,就可以了解。
 這一切總說稱為趣入地。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