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中編之一『佛法概論』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


佛法概論自序

[P1]

  三十三年秋,我在北碚漢藏教理院,講「阿含講要」,十三講而止。講稿陸 續發表於海潮音,由於文字通俗,得到讀者不少的同情,但這還是沒有完成的殘 稿。今春講學廈島,才將原稿的十三講,除去第一講「阿含經的判攝」,把其餘 的修正補充而重編為九章,即今第三章到十二章。其中第七章,是採用舊作「行 為的價值與生命」而改寫的。前面又補寫緒言與初二章,略論佛法的根本──三 寶。又寫了十三章到二十章──八章,說明學佛者淺深不等的行證。

  關於佛法,我從聖龍樹的中觀論,得一深確的信解:佛法的如實相,無所謂 大小,大乘與小乘,只能從行願中去分別。緣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見, 所以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當然,阿含經義,是不能照著偏執者──否認大 乘的小乘者,離開小乘的大乘者的見地來解說的。從佛法一味,大小異解的觀點 去觀察,對於菩薩行的慈悲,利他的積極性等,也有所理會。深深的覺得:初期 佛法的時代適應性,是不能充分表達釋尊的真諦的。大乘的應運而盛行,雖帶來 新的方便適應。「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但大乘的真精神,是能「正直捨 方便,但說無上道」的,確有他獨到的長處!佛法的流行人間,不能沒有方便適 應,但不能刻舟求劍而停滯於古代的。原來,釋尊時代的印度宗教,舊有沙門與 婆羅門二大類。應機設教,古代的聲聞法,主要是適應於苦行,厭世的沙門根性 ;菩薩法,主要是適應於樂行,事神的婆羅門根性。這在古代的印度,確乎是大 方便,但在時異境遷的今日,今日的中國,多少無上妙方便,已失卻方便大用, 反而變為佛法的障礙物了!所以宏通佛法,不應為舊有的方便所拘蔽,應使佛法 從新的適應中開展,這才能使佛光普照這現代的黑暗人間。我從這樣的立場來講 阿含經,不是看作小乘的,也不是看作原始的,著重於舊有的抉發,希望能刺透 兩邊,讓佛法在這人生正道中,逐漸能取得新的方便適應而發揚起來!為了避免 一般的──以阿含經為小乘的誤解,所以改題為『佛法概論』。

  佛法,是理智的德行的宗教,是以身心的篤行為主,而達到深奧與究竟的。 從來都稱為佛法,近代才有稱為佛學的。佛法流行在人間,可能作為有條理,有 系統的說明,使他學術化;但佛法的本質,決非抽象的概念而已,決不以說明為 目的。佛法的「正解」,也決非離開「信」「戒」而可以成就的。「法」為佛法 的根本問題,信解行證,不外乎學佛者傾向於法,體現於法的實踐。所以本論雖 是說明的,可說是佛法而學的,但仍舊稱為佛法概論,保持這佛法的根本立場。

  我願意讀者,本著這樣的見地去讀他!

  舊稿積壓了四五年,由於廈島講學因緣,才續寫完成,得以印行流通。這一 切,都得到學友妙欽法師的助力,特附此誌謝! 民國三十八年八月二十一日,校畢序。

  


[回總目次][讀取下頁] [讀取前頁]